20xx-20xx年中国金融服务市场竞争策略及投资潜力可行性研究预测报告

时间:2024.3.31

20xx20xx年中国金融服务市场竞争策略及投资潜力可行性研究预测报告

2016-20xx年中国金融服务市场竞争策略及

投资潜力可行性研究预测报告

报告目录

第一章 金融服务简介

第一节 金融服务定义

第二节 金融服务市场发展概述

第三节 金融服务行业发展成熟度

第二章2011-20xx年中国金融服务行业发展态势剖析

第一节2011-20xx年中国金融服务行业发展现状

一、中国金融服务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二、中国金融服务市场发展特点

三、中国金融服务市场景气度

第二节 2011-20xx年中国金融服务市场分析

一、中国金融服务市场供需分析

二、中国金融服务行业发展动态解析

第三节2011-20xx年中国金融服务市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策略

一、中国金融服务市场发展面临的挑战及对策

二、提高中国金融服务整体竞争力的建议

三、加快中国金融服务发展的措施

第三章 2011-20xx年中国金融服务行业运行状况监测分析

第一节 2011-20xx年中国工业总产值分析

一、中国金融服务行业工业总产值分析

二、不同规模企业工业总产值分析

三、不同所有制企业工业总产值比较

特别提示: 时间和数据按月/季度随时更新.

20xx20xx年中国金融服务市场竞争策略及投资潜力可行性研究预测报告

第二节 2011-20xx年中国金融服务行业总销售收入分析

一、中国金融服务行业总销售收入分析

二、不同规模企业总销售收入分析

三、不同所有制企业销售收入比较

第三节 2011-20xx年中国金融服务行业利润总额分析

一、2011-20xx年中国金融服务行业利润总额分析

二、不同规模企业利润总额比较分析

三、不同所有制企业利润总额比较分析

第四节 金融服务行业集中度分析

一、金融服务市场集中度分析

二、金融服务企业集中度分析

三、金融服务区域集中度分析

第四章 2011-20xx年中国金融服务行业获利能力监测分析

第一节 2011-20xx年中国金融服务行业销售毛利率分析

一、2011-20xx年中国金融服务行业销售毛利率分析

二、不同规模企业销售毛利率比较分析

三、不同所有制企业销售毛利率比较分析

第二节 2011-20xx年中国金融服务行业销售利润率

一、2011-20xx年中国金融服务行业销售利润率分析

二、不同规模企业销售利润率比较分析

三、不同所有制企业销售利润率比较分析

第三节 2011-20xx年中国金融服务行业成本费用利润率分析

一、2011-20xx年中国金融服务行业成本费用利润率分析

二、不同规模企业成本费用利润率比较分析

三、不同所有制企业成本费用利润率比较分析

第四节 2011-20xx年中国金融服务行业总资产利润率分析

一、2011-20xx年中国金融服务行业总资产利润率分析

二、不同规模企业总资产利润率比较分析

特别提示: 时间和数据按月/季度随时更新.

20xx20xx年中国金融服务市场竞争策略及投资潜力可行性研究预测报告

三、不同所有制企业总资产利润率比较分析

第五章 2016-20xx年中国各地区金融服务行业运行状况分析及预测

第一节 华北地区金融服务行业运行情况

一、2011-20xx年华北地区金融服务行业发展现状分析

二、2011-20xx年华北地区金融服务市场规模情况分析

三、2016-20xx年华北地区金融服务市场需求情况分析

四、2016-20xx年华北地区金融服务行业发展前景预测

五、2016-20xx年华北地区金融服务行业投资风险预测

第二节 华东地区金融服务行业运行情况(同上下略)

第三节 华南地区金融服务行业运行情况

第四节 华中地区金融服务行业运行情况

第五节 西南地区金融服务行业运行情况

第六节 西北地区金融服务行业运行情况

第七节 东北地区金融服务行业运行情况

第六章 主要城市金融服务市场情况

第一节 2010-20xx年北京金融服务市场情况分析

第二节 2010-20xx年上海金融服务市场情况

第三节 2010-20xx年深圳金融服务市场情况

第四节 2010-20xx年成都金融服务市场情况

第五节 2010-20xx年重庆金融服务市场情况

第六节 2010-20xx年武汉金融服务市场情况

第七节 2010-20xx年郑州金融服务市场情况

第八节 2010-20xx年西安金融服务市场情况

第九节 2010-20xx年沈阳金融服务市场情况

第十节 2010-20xx年南京金融服务市场情况

第十一节 2010-20xx年广州金融服务市场情况

第十二节 其它城市市场情况分析

特别提示: 时间和数据按月/季度随时更新.

20xx20xx年中国金融服务市场竞争策略及投资潜力可行性研究预测报告

第七章 金融服务企业竞争策略分析

第一节 领先者市场竞争策略

第二节 挑战者市场竞争策略

第三节 追随者的市场竞争策略

第四节 补缺者的市场竞争策略

第八章 金融服务重点企业竞争力分析

第一节 企业1

第二节 企业2

第三节 企业3

第四节 企业4

第五节 企业5

略……

第九章 2016-20xx年金融服务行业发展预测

第一节 未来金融服务需求与需求预测

一、2016-20xx年金融服务市场需求预测

二、2016-20xx年金融服务市场规模预测

三、2016-20xx年金融服务行业总产值预测

四、2016-20xx年金融服务行业销售收入预测

五、2016-20xx年金融服务行业总资产预测

第二节 2016-20xx年中国金融服务行业供需预测

第三节 影响金融服务行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一、2016-20xx年影响金融服务行业运行的有利因素分析

二、2016-20xx年影响金融服务行业运行的稳定因素分析

三、2016-20xx年影响金融服务行业运行的不利因素分析

四、2016-20xx年我国金融服务行业发展面临的挑战分析

五、2016-20xx年我国金融服务行业发展面临的机遇分析

特别提示: 时间和数据按月/季度随时更新.

20xx20xx年中国金融服务市场竞争策略及投资潜力可行性研究预测报告

第四节 金融服务行业投资风险及控制策略分析

一、2016-20xx年金融服务行业市场风险及控制策略

二、2016-20xx年金融服务行业政策风险及控制策略

三、2016-20xx年金融服务行业经营风险及控制策略

四、2016-20xx年金融服务行业同业竞争风险及控制策略

五、2016-20xx年金融服务行业其他风险及控制策略

第十章 金融服务企业管理策略建议

第一节 市场策略分析

一、金融服务价格策略分析

二、金融服务渠道策略分析

第二节 销售策略分析

一、媒介选择策略分析

二、企业定位策略分析

三、企业宣传策略分析

第三节 提高金融服务企业竞争力的策略

一、提高中国金融服务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对策

二、金融服务企业提升竞争力的主要方向

三、影响金融服务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因素及提升途径

四、提高金融服务企业竞争力的策略

第四节 对我国金融服务品牌的战略思考

一、金融服务实施品牌战略的意义

二、金融服务企业品牌的现状分析

三、我国金融服务企业的品牌战略

四、金融服务品牌战略管理的策略

第十一章 金融服务行业投资与发展前景分析

第一节 金融服务行业投资情况分析

一、总体投资结构

特别提示: 时间和数据按月/季度随时更新.

20xx20xx年中国金融服务市场竞争策略及投资潜力可行性研究预测报告

二、投资规模情况

三、投资增速情况

第二节 金融服务行业投资机会分析

一、金融服务投资项目分析

二、可以投资的金融服务模式

三、金融服务投资机会

四、金融服务投资新方向

第三节 金融服务产品投资机会

第四节金融服务项目投资建议

一、行业投资环境考察

二、投资风险及控制策略

三、项目投资建议

特别提示: 时间和数据按月/季度随时更新.


第二篇:金融行业分析报告


第一章      金融行业定义

1.1金融的定义:

简单来说,金融就是资金的融通。金融是货币流通和信用活动以及与之相联系的经济活动的总称,广义的金融泛指一切与信用货币的发行、保管、兑换、结算,融通有关的经济活动,甚至包括金银的买卖,狭义的金融专指信用货币的融通。金融的内容可概括为货币的发行与回笼,存款的吸收与付出,贷款的发放与回收,金银、外汇的买卖,有价证券的发行与转让,保险、信托、国内、国际的货币结算等。从事金融活动的机构主要有银行、信托投资公司、保险公司、证券公司、投资基金,还有信用合作社、财务公司、金融资产管理公司、邮政储蓄机构、金融租赁公司以及证券、金银、外汇交易所等。

1.2金融市场的定义:金融市场是指资金供应者和资金需求者双方通过信用工具进行交易而融通资金的市场,广而言之,是实现货币借贷和资金融通、办理各种票据和有价证券交易活动的市场。比较完善的金融市场定义是:金融市场是交易金融资产并确定金融资产价格的一种机制 。金融市场又称为资金市场,包括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是资金融通市场。

直接融资:直接融资:盈余部门直接把资金贷给赤字部门使用,即赤字部门通过出售(发行)自己的债务凭证融入资金,而盈余部门则通过购买这些凭证向赤字部门提供资金(直接证券)。

间接融资:间接融资:盈余部门和赤字部门以金融机构为中介而进行的融资。金融机构作为资金的需求者,出售间接证券融入资金,盈余部门则买入间接证券。作为供给者,买进赤字部门的直接债券融出资金,而赤字部门则卖出直接证券,融入资金。

二者之间联系和区别:(1)联系:a、都是资金的融通活动;b、相互渗透、相互支持。(2)区别:a、金融机构所起的作用不同:在间接融资方式中,商业银行是核心中介机构。资金赢余者——银行——资金短缺者。在直接融资方式中,以证券公司为核心。资金赢余者——证券公司甲=证券公司乙——资金短缺者;b、特点不同:间接融资比直接融资的风险小、成本低、流动性好等优点。

1.21金融市场的形成:远在金融市场形成以前,信用工具便已产生。它是商业信用发展的产物。但是由于商业信用的局限性,这些信用工具只能存在于商品买卖双方,并不具有广泛的流动性。随着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在商业信用的基础上,又产生了银行信用和金融市场。银行信用和金融市场的产生和发展反过来又促进了商业信用的发展,使信用工具成为金融市场上的交易工具,激发了信用工具潜在的重要性。在现代金融市场上,信用工具虽然仍是主要的交易工具,但具有广泛流动性的还有反映股权或所有权关系的股票以及其他金融衍生商品,它们都是市场金融交易的工具,因而统称为金融工具。

1.22金融市场的形态:金融市场的形态有两种:一种是有形市场,即交易者集中在有固定地点和交易设施的场所内进行交易的市场,在证券交易电子化之前的证券交易所就是典型的有形市场,但目前世界上所有的证券交易所都采用了数字化交易系统,因此有形市场渐渐被无形市场所替代;另一种是无形市场,即交易者分散在不同地点(机构)或采用电讯手段进行交易的市场,如场外交易市场、全球外汇市场和证券交易所市场都属于无形市场。

1.23金融市场的体系:金融市场体系是指金融市场的构成形式。

首先,金融市场体系中几个主要的子市场都有其共性的东西:

⑴、风险性(不确定性):如,股票市场的风险、外汇市场的风险。

⑵、价格以价值为基础,供求关系的影响:股票价格的波动、债券价格的波动,最终都反应其价值,受供求关系的影响。

⑶、影响债券流通价格、影响股票价格、汇率波动等的基本面分析既要考虑宏观经济影响,也要考虑微观经济的影响等。

其次金融市场体系中的相关相近或相异的内容:①金融市场的功能,同业拆借市场的功能,债券市场的功能,股票市场的功能,外汇市场的功能,期货市场的功能等。②外汇市场参与者,期货市场的参与者,同业拆借市场的参与者。③贴现,转贴现,再贴现。④汇票,本票与支票的异同等等。   

再次,金融市场体系的分类:

金融市场体系包括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外汇市场和黄金市场,而一般根据金融市场上交易工具的期限,把金融市场分为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两大类。①货币市场。货币市场是融通短期资金的市场,包括同业拆借市场、回购协议市场、商业票据市场、银行承兑汇票市场、短期政府债券市场、大面额可转让存单市场。②资本市场。资本市场是融通长期资金的市场,包括中长期银行信贷市场和证券市场。中长期信贷市场是金融机构与工商企业之间的贷款市场,证券市场是通过证券的发行与交易进行融资的市场,包括债券市场、股票市场、保险市场、融资租赁市场等。

1.24金融市场的分类:金融市场从不同的角度考察,可作如下分类:

(1)按地理范围可分为:①国际金融市场,由经营国际间货币业务的金融机构组成,其经营内容包括资金借贷、外汇买卖、证券买卖、资金交易等。②国内金融市场,由国内金融机构组成,办理各种货币、证券及作用业务活动。它又分为城市金融市场和农村金融市场,或者分为全国性、区域性、地方性的金融市场。

(2)按经营场所可分为:①有形金融市场,指有固定场所和操作设施 的金融市场;②无形金融市场,以营运网络形式存在的市场,通过电子电讯手段达在交易。

(3)按融资交易期限划分为:①长期资金市场(资本市场),主要供应一年以上的中长期资金,如股票与长期债券的发行与流通;②短期资金市场(货币市场),是一年以下的短期资金的融通市场,如同业拆借、票据贴现、短期债券及可转让存单的买卖。

(4)按交易性质划分为:①发行市场,也称一级市场,是新证券发行的市场;②流通市场,也称二级市场,是已经发行、处在流通中的证券的买卖市场。

(5)按交易对象划分为折借市场、贴现市场、大额定期存单市场、证券市场(包括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外汇市场、黄金市场和保险市场。

(6)按交割期限可分为:①金融现货市场,融资活动成交后立即付款交割;②金融期货市场,投融活动成交后按合约规定在指定日期付款交割。按照上述各内在联系对金融市场进行科学系统的划分,是进行金融市场有效管理的基础。

(7)按交易标的物划分为:①货币市场②资本市场③金融衍生品市场④外汇市场⑤保险市场⑥黄金及其他投资品市场。

第二章 金融体系概述

2.1金融体系的定义:从一般性意义上看,金融体系是一个经济体中资金流动的基本框架,它是资金流动的工具(金融资产)、市场参与者(中介机构)和交易方式(市场)等各金融要素构成的的综合体,同时,由于金融活动具有很强的外部性,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是为准公共产品,因此,政府的管制框架也是金融体系中一个密不可分的组成部分。

2.2我国金融体系框架:

(1)中央银行。中国人民银行是我国的中央银行,1948年12月1日成立。在国务院领导下,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稳定,提供金融服务,加强外汇管理,支持地方经济发展。

(2)金融监管机构。我国金融监管机构主要有: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简称中国银监会,20##年4月成立,主要承担由中国人民银行划转出来的银行业的监管职能等,统一监督管理银行业金融机构及信托投资公司等其他金融机构;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简称中国证监会,1992年10月成立,依法对证券、期货业实施监督管理;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简称中国保监会,1998年11月设立,负责全国商业保险市场的监督管理。按照我国现有法律和有关制度规定,中国人民银行保留部分金融监管职能。

(3)国家外汇管理局。成立于1979年3月13日,当时由中国人民银行代管;1993年4月,根据八届人大一次会议批准的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国家外汇管理局为中国人民银行管理的国家局,是依法进行外汇管理的行政机构。

(4)国有重点金融机构监事会。监事会由国务院派出,对国务院负责,代表国家对国有重点金融机构的资产质量及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状况实施监督。

(5)政策性金融机构。政策性金融机构由政府发起并出资成立,为贯彻和配合政府特定的经济政策和意图而进行融资和信用活动的机构。我国的政策性金融机构包括三家政策性银行: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政策性银行不以盈利为目的,其业务的开展受国家经济政策的约束并接受中国人民银行的业务指导。

(6)商业性金融机构。我国的商业性金融机构包括银行业金融机构、证券机构和保险机构三大类。

2.3金融体系的内容:金融体系包括金融调控体系、金融企业体系(组织体系)、金融监管体系、金融市场体系和金融环境体系五个方面:

2.31金融调控体系既是国家宏观调控体系的组成部分,包括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配合、保持币值稳定和总量平衡、健全传导机制、做好统计监测工作,提高调控水平等;也是金融宏观调控机制,包括利率市场化、利率形成机制、汇率形成机制、资本项目可兑换、支付清算系统、金融市场(货币、资本、保险)的有机结合等。

2.32金融企业体系,既包括商业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信托投资公司等现代金融企业,也包括中央银行、国有商业银行上市、政策性银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中小金融机构的重组改革、发展各种所有制金融企业、农村信用社等。

2.33金融监管体系(金融监管体制)包括健全金融风险监控、预警和处置机制,实行市场退出制度,增强监管信息透明度,接受社会监督,处理好监管与支持金融创新的关系,建立监管协调机制(银行、证券、保险及与央行、财政部门)等。分业经营分业监管: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混业经营统一监管。

2.34金融市场体系(资本市场)包括扩大直接融资,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完善资本市场结构,丰富资本市场产品,推进风险投资和创业板市场建设,拓展债券市场、扩大公司债券发行规模,发展机构投资者,完善交易、登记和结算体系,稳步发展期货市场。

(5)金融环境体系包括建立健全现代产权制度、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建设全国统一市场、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转变政府经济管理职能、深化投资体制改革。

2.4金融体系的功能:

(1)清算和支付功能,即金融体系提供了便利商品、劳务和资产交易的清算支付手段;

(2)融通资金和股权细化功能,即金融体系通过提供各种机制,汇聚资金并导向大规模的无法分割的投资项目;

(3)为在时空上实现经济资源转移提供渠道,即金融体系提供了促使经济资源跨时间、地域和产业转移的方法和机制;

(4)风险管理功能,即金融体系提供了应付不测和控制风险的手段及途径;

(5)信息提供功能,即金融体系通过提供价格信号,帮助协调不同经济部门的非集中化决策;

(6)解决激励问题,即金融体系解决了在金融交易双方拥有不对称信息及委托代理行为中的激励问题。

第三章 中国金融概况概况及特点

3.1中国金融概况

(1)金融组织体系基本健全。目前,中国已形成了银行、证券、保险等功能比较齐全、分工合作、多层次的、政策性金融和商业性金融协调发展的金融机构体系。

(2)金融调控机制不断完善。中国人民银行是我国的中央银行,是国家最重要的宏观调控部门。近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中国人民银行认真执行稳健的货币政策,大力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和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不断完善以市场为基础的间接调控机制。

(3)金融监督管理不断加强。中国人民银行作为金融宏观管理部门,除承担金融调控职能外,还承担了金融稳定、金融市场、支付结算、征信管理、反洗钱等监督管理职责。

(4)金融市场在创新和规范中发展。目前,我国已经建立了以货币市场、银行间外汇市场、证券市场、期货市场、保险市场、黄金市场等为主体的、较为完整的、多层次的金融市场体系。

(5)金融改革进程加快推进。20##年以来,中国政府启动了新一轮的金融改革。目前,农村信用社改革取得了明显成效,历史包袱得到初步化解,经营状况开始好转,支持“三农”的实力进一步提高。

(6)金融运行规则日趋健全。为适应开放经济条件下中国金融业稳健发展的需要,20##年12月27日,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国人民银行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修正案,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同时,《证券法》、《保险法》、《票据法》、《信托法》和《证券投资基金法》以及《破产法》等相关的金融法律法规也在制定和完善中。

(7)金融业对外开放稳步推进。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加入WTO以来,中国金融业对外开放步伐明显加快。

(8)金融基础设施的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中国现代化支付系统建设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基本建立了覆盖广泛、功能齐全的跨市场、跨境支付结算体系,人民币在香港和澳门实现清算安排。

3.2金融行业特点分析

金融行业主要有以下特点,⑴经营分散,业务统一 ⑵严格的岗位及授权管理,保证金融业务的安全性和准确性。⑶高度集中式体系化管理,组织机构分工明确,体系内部实施严格的控制和监管。⑷业务量巨大,实时性要求高。⑸会计科目高度统一,对账业务频繁,上级对下级进行考核指标控制,会计报表逐级汇总上报。⑹外币业务量大,外币业务处理采用分账制。⑺与业务系统及其他外部系统的数据整合性要求高。

从金融行业的三个主要业务单元证券、保险、银行来说:

①证券业务主要包括:代理买卖证券业务、自营买卖证券业务、发行业务和国债回购业务以及信息咨询业务。预期证券行业未来竞争特点将体现在:风险控制和管理能力成为证券公司今后发展的基础;现有证券公司抵御风险能力普遍得到提高,竞争状态日趋激烈;部分业务出现向大型证券公司集中的趋势;国内证券公司将面对来自境外同业更为激烈的竞争;②我国保险业务:我国的保险业务具有险种多、数据量大,保险条款变化大以及保险业务网点分散、数据保存时间长等特点。③我国银行业属于知识密集型产业,以知识和信息为基础,对信息化的依赖性强,要求也越来越高。

第四章 中国金融行业信息化

4.1金融行业信息化发展过程。

我国金融行业信息化发展历程:我国金融电脑化信息系统的建立相对于发达国家来讲起步较晚,从70年代开始至今尽管只有二十多年的短短历程,但发展速度较快。目前一些大中城市的金融业电脑化信息系统已基本上接近了发达国家80年代中期的水平。计算机进入我国银行业,最早可追溯到50年代,当时,中国人民银行引进了苏联的电磁式分析计算机,用以进行全国联行对帐表的工作。但是计算机在我国银行业的真正发展还是从70年代开始的,因此,我国金融电脑化信息系统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70年代起步阶段第二阶段——80年代推广应用阶段第三阶段——90年代完善提高阶。

4.2发达国家金融行业信息化现状

发达国家金融业早在50年代就引入了计算机设备处理其具体业务以提高工作效率、改善服务水平并创新出了不少新的金融产品。从发达国家金融电脑化信息系统发展情况来看目前其主要的特点是:使用面广、设备先进;功能齐全、服务完善;自动化程度高、安全保密性强发展趋势电子计算机技术在金融业的广泛应用,为传统的金融业务的处理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对提高其工作效率,提高其管理水平,提高其服务质量,加速资金周转,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金融电脑化的发展,使传统的金融业务的操作、处理发生了质的变化,从其发展过程来看,结合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的发展趋势,我们可以看出金融电脑化信息系统今后的发展趋势:从传统、封闭的经营模式走向全方位、开放式的经营模式从实物交易向无纸化交易方向发展从完善业务处理走向加强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从建立独立的处理系统向标准化、国际化系统迈进。

4.3我国金融行业信息化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发展前景

4.31我国金融行业信息化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金融企业的信息化建设起步较晚,主要是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的金融信息化建设是从无到有、从单一业务向综合业务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如今已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金融业务的处理模式,建立了以计算机和互联网为基础的电子清算系统和金融管理系统。中国的金融数据通信网络框架基本形成。但是国内金融企业在实施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不少的问题。

第一、目前各金融体系的建设标准很难统一,阻碍了金融信息化的进一步发展。在国有商业银行全面实施国家金融信息化标准前,许多银行都已经建立了自己的体系,由于机型、系统平台、计算机接口以及数据标准的不统一,使得各地的差距比较大,系统的整合比较困难,标准化改造需要一段时间。

第二、金融信息化建设中,金融企业之间的互联互通问题难以得到解决。如国内众多的银行卡之间要实现互联互通,似乎需要经过一番长途跋涉。其实,为了实现银行卡的互联互通,中国人民银行早就牵头组织各商业银行共同出资成立了银行卡信息交换中心,以解决各银行之间的ATM和POS机的共享问题。可是真正要实现联通的时候,各银行又都在盘算自己的利益。因为银行卡的联通意味着小银行可以分享到大银行的资源,大银行当然不愿意了。因此,金融企业的互联互通,必须找到一种市场驱动机制来谐调各方的利益,找到最佳的利益平衡点。

第三、服务产品的开发和管理信息的应用滞后于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和业务的快速发展。目前国内金融企业的计算机应用系统偏重于柜面的负债、核算业务的处理,难以满足个性化金融增值业务的需要。同时,缺乏对大量管理信息、客户信息、产业信息的收集、储存、挖掘、分析和利用,信息技术在金融企业管理领域的应用层次较低,许多业务领域的管理和控制还处在半信息化的阶段。

第四、网上金融企业的认证中心建设速度缓慢。目前我国各金融企业的客户很多,都是网上的潜在客户,然而由于国内金融企业在建设认证中心的意见上难以实现统一,使得网上金融的认证标准没有统一。而外资金融企业又虎视耽耽,一旦外资进入,美国标准、日本标准将在中国大地上大行其道。分析人士认为,网上认证中心不解决,那么网上金融将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网上金融。

第五、实现数据大集中与信息安全的矛盾。数据大集中意味着统一管理,减少重复建设,数据集中以后,能够有效地提高金融企业的管理水平,加强金融风险的防范,进一步提高资金的流动性和资金营运的效率,有效地改善金融企业的管理机制。而且,数据集中是实现各种新业务和新服务的前提基础。然而,数据大集中虽是金融信息化的一大趋势,但集中从某种角度上讲增加了系统的不安全性,一旦某一地方的系统出了问题,那全国的系统都将受到影响。

4.32我国金融信息化发展新思路

我国的金融信息化被业内人士认为是“起步晚,却发展迅猛”。但与国外的金融企业相比,我们还停留在金融信息化的初级阶段。目前国内已经上马信息化的金融企业大多只是为客户提供信息查询而已,提供理财、咨询服务的不多。国外的经验告诉我们,金融信息化不是为了向客户提供一批简单的海量信息,而是要向客户提供个性化的金融服务,成为客户的投资理财专家,为客户整合加工所有的信息,分析投资动态,推荐投资产品等。

金融信息化的前景是很美的,但如何让信息化落到实处,主要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数据大集中。自90年代以来,国外的金融企业为顺应金融业务和信息技术相融合的大趋势,斥巨资将过去分散的、功能较弱的、以业务自动化处理为主的单一计算机系统改造为功能强大的集中式计算机应用系统。如今,这种系统已经成为国外金融企业经营管理和业务运作的核心基础和最重要的竞争武器。国内的金融企业目前虽还未实现集中式管理,但我国已经拥有比较完善的计算机通信网络,金融企业主机和服务器的处理容量也在不断增加,这就为数据大集中的实现提供了有力的物质基础。

中国工商银行目前正以大机集中工程为龙头,提高技术的集成程度,完善工商银行的技术支撑体系,把目前分散在全国各地的36个计算中心合并为南北两大数据中心,集中处理全行的各项业务。同时完成海外分行集中式数据中心的建设,实行海外分行业务的集约化处理,充分发挥全行国内外业务的整体优势。

(二)建立数据仓库与数据挖掘。数据大集中后,数据仓库与数据挖掘就自然提上日程。利用数据仓库技术,可以使分散的信息变成集中的信息,使孤立的信息变成相互联系的信息,使一些潜在的原始的信息变成现实的经过加工的信息,使无价值的信息变成有价值的信息。数据仓库建成后,通过数据挖掘技术,可以有效地控制关联企业的信贷风险,能够形成以客户管理为框架的成本控制体系,从而实现金融企业经营资源的优化配置等等。更为重要的是,数据仓库可以为各级金融企业经营决策提供强大的可信赖的支持,减少决策的盲目性。

(三)为金融业搭建多元化的综合业务平台。有了集中的数据仓库后,各项业务的开展将更为有的放矢,各项业务的开展也具备更多的可能性。金融业务多元化,服务功能综合化、全能化,从分业经营到混业经营,金融信息化网络化的发展将改变单一、传统的经营模式,实现综合经营。现在商业银行领域,如投资、证券、代理保险、信用卡、咨询服务、信息服务、保险箱服务等等,都已在金融市场上积极推进,中间业务的发展令人看好。

(四)加强对信息安全防范。尽管公众对信息安全的防范意识有所提高,但信息犯罪的增加,安全防护能力差,信息基础严重依赖国外,设备缺乏安全检测等等信息安全方面由来已久的问题并未得到解决。加强对计算机系统、网络技术的安全研究,完善内控管理机制,确保业务数据和客户信息的安全,全面提高计算机的安全防范水平已是国内各大银行面临的共同问题。

(五)找到各金融企业间的利益平衡点,尽快实现金融企业之间的互联互通。解决金融企业互联互通问题,更多的要靠政府的行政干预。其实金融企业的目光应该放远,不应该只看到别人从自己的身上得到了什么,而应该看到企业间的联通为自己带来了什么,如一个银行的ATM机和自助网点的覆盖面毕竟有限,而银行再自己来建这些网点未必合算。而一旦实现了联通将给各方带来更多的好处。

总而言之,金融业的信息化进程可以概括为:以数据大集中为前提,以完善的综合业务系统为基础平台,以数据仓库为工具,以信息安全为技术保障,打造出现代化、网络化的金融企业。

第五章,我国金融行业发展现状

5.1我国保险行业经营现状

⑴寿险业务转型稳步推进20##年2月2日,保监会下发《关于加快业务结构调整进一步发挥保险保障功能的指导意见》,除了以往通常使用的定性指导外,还加入了具体的定量指导意见。从这些定量指导中,可以明确看出保监会引导寿险行业发展高保障、长期限储蓄型业务以及缓和投资型产品退保风险的积极力行的态度。

1、“鼓励各保险公司加大力度发展风险保障型人身保险产品,主要包括意外伤害保险、健康保险、养老年金保险、定期寿险和有效保额不低于10 倍期交保险费或2 倍趸交保险费的终身寿险、两全保险。”

解读:相比低保障型产品,高保障型产品的保费构成中风险保障费占比更高,保费存款占比更低,因此高保障型产品的死差益在保单利润中贡献更大,发展该类产品正好可以弥补低利率环境下利差下滑的负面影响。

2、“鼓励各保险公司强化长期储蓄型人身保险产品的长期储蓄功能。两全保险保险期间不得短于5 年,鼓励发展保险期间不短于10 年的两全保险。”

解读:长期限储蓄型产品通常为期缴产品,其长期限、分期付费方式有利于稀释当前低利率环境的负面影响,可以跨越整个甚至多个利率周期以获取平均水平的利差。另一方面,长期限储蓄型产品的主要需求来自于养老,而出于养老目的购买保险的人群注重的是保险资金的长期保值增值,通常归于风险厌恶型投资群体,股票、基金等高风险投资产品对该类保险产品的替代性相对较弱,有利于维持寿险保费平稳增长以及较低水平的退保率。

3、“万能险、投连险可以提供持续奖金,以鼓励消费者长期持有保单。按照账户价值、累计已交保险费或趸交保险费的一定比例给付的持续奖金,其首次给付时间应不早于第5 个保单年度……”

解读:此前万能险和投连险业务颇受微词的重要原因之一就包含保单投资回报剧烈波动导致的高退保率,而降低退保风险的最有效方法主要包括正面激励和负面激励。负面激励包括收取初始费用和退保费用,正面激励主要为支付持续奖金。保监会对持续奖金的具体发放提出指导意见,也正是肯定持续奖金在降低退保率上的重要作用,同时引导寿险公司积极发展注重保险长期价值的客户。

从公司层面来看,中国人寿95519 热线从08 年11月开始停售万能险,而投连险一直以来都属于公司的边缘业务,08 年两者合计保费占比仅为6%左右,近期公司未推出新的传统险和分红险产品,但是从营销策略上已转而侧重于原有的长期限期缴产品。

中国平安曾在02 年吃过投连风波的教训,因此对于理财型产品的发展历来比较克制,03 年以来业务结构一直较为均衡,保费中期缴占比一直大幅领先于国寿和太保,因此近来的产品策略基本保持历史的延续。从平安维持1月份万能险结算利率在5.25%,远高于国寿和太保同期的3.85%,即可看出公司09 年的策略仍然是分红险和万能险的平衡发展。

中国太保目前已停售部分原有低保障、短期险的万能险产品,公司至今仍未涉足过投连险业务,另外,公司推出多款侧重风险保障型的新产品。

⑵公司寿险保费增长强劲

中国人寿、中国平安、中国太保09年1月份分别实现寿险保费366亿元、133亿元、70亿元,考虑到今年春节期间保险公司放假,停止出单,即使业务员在假期展业,保费也只能到2 月1 日开业后计入2 月份保费,因此新单业务明显受工作日减少影响;而续期业务通常提前就已经完成缴付,基本不受工作日减少影响。综合起来,剔除春节因素影响后,3家公司寿险保费实际同比增长45%、39%、2%。3 家公司在继08年12月保费增速下滑趋势企稳后均实现了1 月份的反弹,尤其是中国太保,在经历了08 年底连续3 个月的保费负增长之后首次实现了正增长(剔除春节因素)。

外部环境改善

进入09年,上证指数上涨21%,中国人寿、中国平安、中国太保股价分别上涨了18%、21%、33%。债券收益率上升以及股指回暖是09年以来保险股上涨的主要催化剂。

5.2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现状

一、商业银行经营现状

我国银行业分业经营体制的确立始于1995年。早在 1993年底 ,国务院发布了《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 》,规定国有商业银行不得对非金融企业投资 ,对保险业、证券业、信托业、银行业实现分业经营。1995年颁布的《中央银行法 》《商业银行法 》《保险法 》三部法律基本确定了我国金融体制分业经营的格局。然而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严格的分业体制模式逐步成为金融市场改革和发展的障碍 ,不利于我国金融业整逐步成为金融市场改革和发展的障碍 ,不利于我国金融业整体竞争力的提高。在这种背景下 ,我国实际上在分业监管的框架下开始了混业经营改革的突破 ,商业银行首先开始尝试涉足其他金融领域。虽然这种突破还处于低层面 , 尚不具备规模效应和合作深度 ,但银行混业经营的初步发展已露端倪 ,各家商业银行与多种金融企业的合作已经迈出可贵的一步 ,一种金融产品不仅涉及了双方合作,有的已经发展为三方、四方合作 ,这种多边的协作形成一种创新团队,产品不断推陈出新并逐步获得了市场认同。笔者认为我国商业银行混业经营具备多元化特征,符合未来世界金融业的发展趋势。总体来看,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混业经营的突破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获得监管层的支持,陆续出台相关法律法规,为混业经营提供政策依据。随着混业经营的呼声渐高,引起了包括监管部门在内各界的高度重视,陆续出台了一些有利政策,对商业银行的混业经营管制有所放松。如20##年保监会发布《保险兼业代理管理暂行办法》、20##年中国人民银行颁布《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暂行规定》、20##年国务院出台《关于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的若干意见》、2005 年中国人民银行与银监会联合发布《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管理办法 》等一系列文件 ,均对跨业金融服务的开展预留出空间。同时监管部门还出台了一批通知、意见等解释性、具体性的配套规定 ,这都有力地促进了银行混业经营的发展。银行与同业的合作不断广化深化。首先是带有一定混业性质的销售渠道合作 ,其覆盖范围几乎扩展到所有主要金融企业的产品 ,主要表现为商业银行代理各种其他金融产品,是较早出现的合作模式。当然这种模式是一种较低层次的混业,产品其实是各自的,但银行在代理的过程中熟悉了同业产品的运作 ,积累了不少经验。其次是资金业务合作进一步扩大,非银行金融机构可涉足同业拆借市场、国债回购市场等,使得银行资金能够跨市场流动,打破了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之间的壁垒,不同行业资金的沟通能力加强。再次,复合金融工具的推出取得一定突破,跨市场的金融产品不断提高银行对客户的金融服务能力,实际上这类产品属于创新业务,已经具备衍生产品的某些特征,代表着混业经营的未来发展方向。

金融控股公司取得较大发展。随着政策环境的调整 ,各类金融控股公司朝着纵深发展 ,出现了以金融机构、集团公司和企业为主体形成的金融控股公司 ,这其中的代表有光大集团、中信集团、平安保险集团等。而根据最新的规定,银行也可出资组建基金管理公司 ,银行系基金成为资本市场的又一支重要力量。

二、现阶段商业银行涉足混业经营的具体业务形式。

目前国内金融市场上这类产品或服务主要有以下业务类型:

资金类业务。在这类产品中银行发挥着支付结算作用, 利用银行营业网点分布广泛、资金结算方便快捷的优势 ,加强资金运用效率。如银证通、银证转账、客户交易结算资金存管和清算业务等。

融资类业务。银行作为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参与主体 , 发挥了其传统的信用中介作用 ,促进了资金流动和使用效率。如股票质押贷款、债券回购等。

中间类业务。其涉及的种类较多,是混业经营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首先最为熟知的是利用银行销售渠道开发的代理类业务 ,如代销保险、代销基金、代销信托计划、代销集合资产管理计划等。其次是资产托管业务 ,这项业务的产生是证券投资基金实践发展的要求 , 目前除基金外,集合信托计划资

金和证券公司集合资产管理计划资金也要求托管。再次 ,个人理财业务是新兴品种 ,银行定向或公开募集资金 ,通过投资货币市场或资本市场金融产品,获得投资收益的中间价差 ,既满足了客户的理财需要 ,也提高了银行自身的盈利能力。

投资银行类业务。伴随金融管制的放松 ,银行越来越多地触及这一领域。传统的业务有:财务顾问 ,其服务对象有政府、企业、机构、项目等;债券发行与承销 ,如国债承销、企业短期债券业务承销 ,这是近期监管层积极推动的新业务 ,其实质就是发达国家货币市场中的融资性商业票据 ,在我国称为企业短期融资券 ,期限在一年以内 ,通过银行间债券市场进行网上交易 ,参与人为机构投资者 ,银行则扮演承销商角色。

创新类业务。这类业务往往带有明显的衍生产品的特点,最重要的品种是资产证券化。目前在我国受整体金融环境制约 ,不能大规模开展 ,但通过选择合适的证券化资产已成  功切入这一领域且取得了良好的开端。最初启动的是信贷资产证券化(ABS)和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MBS)。现在国家开发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作为首批试点单位 ,分别开展了实质性的业务。另外 ,近来呼声较高的股指期货在监管层的支持和推动下 ,将于下半年在市场正式露面 ,这一金融衍生产品将有商业银行的参与 ,具体的政策法规也在制订中。

5.3中国证券行业发展现状

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奠定了证券市场整体水平提高的基础。三十年来,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化,国民经济水平得到了较快提高。近五年间,国内生产总值(GDP)从20##年的15.99万亿元增长到20##年的30.07万亿元。20##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在全球国家与地区排名中位列第三。20##年,国务院发布了《国务院关于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4〕3号),为我国资本市场今后的发展方向提出了指导性意见。20##年,国务院又批转了中国证监会《关于提高上市公司质量的意见》,对我国资本市场进一步的工作步骤提出了细化要求,指出提高上市公司质量是促进资本市场健康稳定发展的根本。

从20##年5月起,中国证监会指导推动了对于我国资本市场具有重大意义的股权分置改革,旨在消除我国资本市场由于历史原因造成的非流通股与流通股之间流通制度的差异及由此差异引发的各种弊端,如:扭曲资本市场定价机制、使公司治理缺乏共同利益基础、不利于国有资产的顺畅流转、保值增值以及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化、制约资本市场国际化进程和产品创新等。20##年1月,我国上市公司中完成股权分置改革的占比已经超过95%,资本市场股权分置改革工作已经基本完成。

在宏观经济快速增长的大背景下,随着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证券公司综合治理等多项基础性制度改革工作的基本完成,历史遗留的一些突出的制度障碍和市场风险得以化解,我国资本市场发生了转折性变化,宏观经济"晴雨表"作用日渐显现。20##年,受国际金融危机等因素影响,我国宏观经济增长速度放缓,资本市场行情也出现大幅下挫情况。自20##年第四季度以来,我国政府采取了迅速而有力的措施来应对经济危机,出台了一系列有利于经济长期发展的制度性举措,宏观经济出现复苏迹象,投资者信心得到一定的提振。进入2009 年,国内证券市场出现了股价指数企稳回升、股票交易量有所恢复的良好局面,随着宏观经济的逐渐复苏以及资本市场改革的不断深入,国内证券市场将继续健康、稳定发展。

截至20##年末,我国境内上市公司总数达到1,625家,沪、深两市股票市场总市值已达12.14万亿元,已进入二级市场流通的市值4.52万亿元,投资者开设的有效证券账户总数达到10,449.69万户。2008 年全年境内证券市场筹资达3,534.95亿元,沪、深股市股票基金成交总额达360,655.55亿元。截至20##年11月底,境内上市公司总数达到1,693家,沪、深两市股票市场总市值已达23.95万亿元,已进入二级市场流通的市值14.35万亿元,投资者开设的股票有效账户数达到11,882.78万户。20##年1-11月境内证券市场筹资累计3,809.15亿元,沪、深股市股票基金成交总额达483,871.72亿元。与此同时,市场中介机构和机构投资者不断增加,证券投资基金成为市场投资主力。下表为上述10家证券公司20##年年末经营情况:

第六章 金融行业环境分析

6.1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当前,世界经济全球化发展加快,趋向一体化,国际与国家之间,各地区之间,地区与国家之间的联系也越来越密切。新技术的使用促使世界经济快速发展,形成了全球性的世界市场。 国际贸易飞速发展,国际资本加速流动,全球性投资规范开始形成。各国金融融合进程加快,知识经济的兴起和跨国行业的兼并浪潮引起世界经济的重大调整。千秋画引起了资本资源配置的全球化,国际资金流动的限制越来越少,国际投资规模不断增长,从1980年到20##年二十年间,国际直接投资总额增长了进300%。经济全球化是各国金融市场相互开放,资本全球配置,有利于世界资本的有效利用,但同时,也加大了全球金融市场的不稳定性,金融市场的安全关系着每个经济体的发展。

全球化的环境下金融危机影响经济并促使其改革。20##年9月,以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对世界经济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此次金融危机导致全球经济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首次出现负增长。以美国、日本、欧洲为主的发达经济受到极大打击,在地理上和制度上与发达经济体关系密切的发展中经济体也受到金融危机的负面影响。严重的经济问题也使各国失业率升高。企业大量裁员和大幅度削减开支,引发严重的社会问题。全球外国直接投资(FDI)在金融危机后也出现下滑,逆转了连续4年的增长势头。金融危机使各国经济呈现出巨大的不稳定,石油等初级产品价格波动剧烈。由危机而引发的各种问题凸显。危机爆发后,各国积极采取各种措施,加强国际合作,来尽量缩小危机对世界经济的危害。在各国共同努力下,金融危机于20##年基本得到控制,并且,世界经济逐渐反弹,然而,有关世界经济形势及走势的各种主要指标的给出的信号方向不一,要全力恢复世界经济仍需要不懈的努力。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对世界经济变革产生了一定影响。它带来了国家间经济实力的相对变化,引起了人们对美元本位制下储备货币发行缺乏约束的质疑,激发了国际社会对现有世界经济秩序的反思,也促使人们对现有发展模式的可持续性与合理性进行探究,对世界经济产生了深远影响。

6.2全球经济金融形势

一、全球金融市场五大“主导”趋势:

在2009年的全球金融市场大规模动荡之后,我们自然会热情地张开双臂,希冀迎接充满希望的新一年。大部分的尘埃已经落地,全球经济已经从灾难的边缘拉回。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都释放着春天的暖意,全球金融市场已经明显平静下来,世界经济复苏的迹象令人鼓舞,这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大量已经准备就绪和正在实施的刺激性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各国政府和投资者都松了一口气是显而易见的,市场情绪的稳定巩固和支撑了美国股市及其他风险资产的良好反弹势头。信用贷款利差缩小,但是经济复苏过程仍在继续,远未终结。

(一)全球经济继续复苏

也许第一个也是最明显的将主导2011年的趋势是全球经济持续复苏。2009年年初是金融危机最严重的时候,之后全球主要经济体在2009年都表现出令人信服的好转,这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宽松的货币和财政政策。但是,世界各地区和国家的表现并不一致。

最广泛引人关注的当然是金融危机的发源地--美国的经济恢复进程。美国经济的规模让美国当仁不让地成为全球经济的引擎,这使得美国经济能否以及何时恢复健康是全球人士都十分关注的。更具体来说,美国经济复苏的快慢将是关键。人们渴望知道美国经济的正常运转是会很快恢复,还是会进三步退两步呢?

2009年第三季度美国国内生产总值季度环比年增长率高达3.5%,但是这主要是由于经济刺激政策的影响。展望未来,很大的不确定性仍然存在,在经济刺激计划的影响不复存在后,美国经济能否继续昂首挺进还是个问题。制造业、住房和汽车等行业的近期统计数据表明美国经济已取得显著进展,这对2009年第四季度是个积极信号。

然而,2010年美国经济的风险在于国内刺激计划的规模缩小甚至终止,以及和其他经济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还有宽松的货币政策的结束。

金融市场将密切关注的关键变量之一是劳动力市常在2009年10月,美国的失业率一举越过10%的门槛,这是1983年以来美国失业率的最高水平。美国官方宣称的本轮经济衰退的正式开始日期是2007年12月,据统计,从那时起,美国丧失了610万个就业岗位。消费者仍是决定美国经济前景的根本因素,在过去的25年里,美国消费开支一直是美国国内和全球经济增长的发动机,个人消费开支占美国国内生产总值的71%。劳动力市场持续疲软,消费者信心下降,在过去的12个月内,美国的消费信贷下降了4.3个百分点,使得刚刚复苏的美国经济难以获得持续的牵引力。

美国经济增长的引擎之一是房地产。房价下降的最坏的情况可能已经过去,但是目前的前景并不乐观,美国目前的房价趋于平缓增长,这意味着经济的复苏也是不温不火。

亚洲经济复苏的趋势相比要好得多,而且很可能在2010年保持现在的强劲势头。中国经济绊了一下后,继续在高速公路上飞奔。中国2009年第三季度的国内生产总值证实,中国经济又回到年增长8.9%以上的快车道。如果中国的投资和消费持续增长,中国经济的持续的强劲表现是可以预期的,而且全球经济复苏也将提振中国出口。中国作为区域支柱的地位是重要的,不仅在亚洲地区举足轻重,而且对全球经济态势有相当的影响。

(二)货币政策正常化

全球经济复苏已成燎原之势,我们已经可以很清楚地发现大量的应急性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业已完成使命。而且随着主要的发达经济体的愈合过程继续下去,将很快是临时性货币政策和经济刺激计划退出历史舞台的时候了。

在货币政策方面,正常化进程是使官方利率接近或者达到运作良好的市场自我调节的经济体的市场利率,或者说是潜在利率。

但是,正常化进程不会是全球同步的。事实上,澳大利亚已经率先启动了正常化进程,在2009年10月、11月和12月共进行了三次加息,每次加息25个基点,现在澳大利亚官方基准利率高达3.75个百分点。可以肯定的是,由于以下几个关键因素,澳大利亚在高利率情况下设法避免再次衰退的能力要远远强于其他地区和国家。

首先,和中国紧密的贸易联系使得澳大利亚有能力抵抗全球需求放缓,维持自身的资源出口。其次,澳大利亚的银行体系,就像加拿大,资本充足率很高,资产良好,受经济衰退的打击较校最后,澳大利亚的决策者反应迅速,在嗅到经济衰退的气息的第一时间降低利率。因此,澳大利亚有资本和底气首先踏上政策正常化的道路。

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这段时间内一直将利率维持在0.25个百分点,并且在2009年12月重申其承诺,将在未来的一段时间继续将利率维持在"非常低"的水平。

美联储主席伯南克研究了大萧条后作出结论,称20世纪30年代的教训是货币政策收紧过于迅速。这导致投资者开始担心美联储可能会维持扩张性的货币政策。但是美联储也承认,美国经济活动不断上升,具体而言,美国家庭支出不断扩大。同时,美联储仍然坚持认为美国经济还处于疲弱期,通货膨胀依然只是一个遥远的威胁。

2009年9月,美国产能利用率仅为70.5%。这当然是令人失望的,大大低于1990-1991年的美国经济衰退时的78.7%和1972年-2008年的80.9%的历史平均水平。显然,常识告诉我们工厂闲置不利于经济复苏。

旧金山联邦储备银行总裁珍妮特?耶伦在2009年11月中旬如是说:"美国经济增长的强度和持续性还存在问题。"因此,只有当通货膨胀事实上开始抬头,美联储才会认真考虑提高利率。经济复苏趋势要让人放心,企业和家庭的支出和消费必须变得更加活跃。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美联储将只是袖手旁观,等待美国经济自主恢复。美联储正在谨慎地实施临时性的应急措施的退出策略,事实上终止了部分"定量宽松"政策,如进行公开市场操作,减少美联储对美国国债的持有量。美联储还采用了一些不影响联邦基金利率的手段来收紧货币政策,如提高支付给商业银行的超额准备金的利率。

欧洲中央银行可能也会采韧美联储类似的策略,因为在将基准利率保持在超低水平的同时,欧洲央行也认识到,随着欧洲经济活动的改善,信贷市场已经逐渐恢复正常。

此外,欧洲央行官员的言论也暗示着可能在不久的将来会实施临时流动性措施的撤离战略,这也是最终加息的前兆。尽管欧洲央行实施退出策略的进度缓慢,英国央行落后更多,英国的货币政策正常化遥遥无期。英国央行的货币政策委员会已经对英国经济前景表示了谨慎的乐观,但是很显然,英国央行不准备松开英国经济战车的油门。

因此,量化宽松政策仍然在执行,英国央行已经在2009年11月至2010年1月期间购买价值250亿英镑的债券等资产,为市场继续注入流动性。此外,英国央行行长默文?金的言论似乎表明,英国央行对债券的购买还会持续一段时间。金表示,他认为目前还不能排除收购更多资产的可能,但是,货币政策委员会不会希望无限期地这样做。

加拿大央行与全球其他央行保持同步,将隔夜利率继续稳定在0.25个百分点,同时有条件承诺,在2010年第二季度前不会调整利率。但是,加拿大央行对美元走强导致加拿大元同步上扬表示了慎重的担忧,宣称:"我们估计,2009年7月以来,目前以及前段时间美元的强势抵消了加拿大经济发展的有利因素",这使得加拿大央行对加拿大元走强很是苦恼。加拿大央行有条件承诺维持利率不变,加上强势货币对加拿大重要的出口部门的影响,使得考虑加拿大央行加息还为时太早。

简言之,全球各国央行,特别是七国集团,都面临着一份艰巨的任务:监测和评估自己国家的经济状况,并且选择合适的时机开始正常化基准利率。

(三)财政政策秋后算账

新的一年会带来新的景象,世界各国政府将重新审视2009年的过度慷慨的财政政策。显然,及时和积极地为市场注入流动性有助于挽救许多国家的脆弱或者即将崩溃的经济。

但是,如果说我们从过去的经济危机中获得了一个明确的教训,那就是要警惕资产泡沫。最有可能受到财政问题影响的国家是美国和英国。美国2010年的财政赤字预计为1.4万亿美元,2011年的财政赤字最高可能为1万亿美元。美国的巨额财政赤字暗含着风险,如果投资者开始质疑如此庞大的财政赤字的可持续性的话。

对于债券市场,有两个问题需要考虑。首先是政府债券的创纪录的供应水平,市场的承受能力和投资者对风险的态度将是一个主要的问题。其次是政府减少赤字的能力。

总的来说,对美国债券的需求依然强劲,特别是储蓄过剩拥有大量资金的国家,如中国和日本的购买力。2009年3月至9月,由外国央行和个人投资者购买的美国国债净额,平均每月380亿美元。但是对美国国债的需求也存在风险,特别在投资者的风险承受能力不断提高,以及投资者寻求高收益资产的时候。

在中长期,美国国债收益率肯定会上升,以确保投资者继续持有美国债务。如果做不到这一点,投资者可能会开始抛售美国债券,可能会导致美国国债收益率迅速上升,令全球金融市场再遭重创。

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去年对美国的赤字和债务的增加表示关注。他呼吁美国"保持良好的信誉,信守承诺,以保证中国巨额外汇储备资产的安全"。

加拿大也是深陷赤字泥潭的国家之一,但是加拿大的处境略好。加拿大财政部部长吉姆?福莱赫提宣布上调联邦预算赤字,加拿大财政赤字原先预计为560亿美元,现在可能会相对于原来的估计再增加近700亿美元赤字。加拿大将要加入那些必须发行更多的债务,以弥补亏空,但是这又意味着更多的债券供给的国家的行列。

对加拿大来说,好消息是,加拿大的国债发行量增加并没有引起市场的反感,加拿大良好的经济基本面使得市场对加拿大充满信心。

(四)金融监管加强

过去两年的金融危机必将在史书上写下重重的一笔。这场金融危机提高了各国政府和投资者对现行金融市场结构的缺陷的认识,官方和民间看法普遍认为,金融市场的法规和监管,尤其是主要市场,应该进一步收紧。总之,金融危机显示,全球资本市场的监管当局没有有效地履行他们的职责。

在未来数年,道德风险和规模"太大而不能倒闭"必将会成为各种论坛的重要甚至主要议题。各国已经开始着手采用不同的方式和途径改进自身金融市场的监管框架。投资银行和商业银行在一些国家未能取得成功,政府,特别是在英国和美国,已经介入并购买大量银行资产。民粹主义者已经愤怒地将箭头指向华尔街,而奥巴马政府已经实施了大量的改革措施,例如引入了大量的新的监管机构。美国参议院银行委员会主席斯托弗?多德一直积极寻求从根本上重塑美国的金融架构,保护普通消费者利益,包括削弱美联储的权力和组建新的监管和监察机构。

总之,包括更加严格地监管商业银行的流动性和资本充足率,加强金融部门的管理和监督最有可能成为新的资本市场结构的重要支柱。因此,金融监管制度变革,在2009年可能只是刚刚开始,在以后的年份都会是市惩政府关注的焦点。

二、未来难以预测

主导2010年的五大趋势都源于前两年的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金融危机播下的种子,尤其是全球警钟长鸣之后。金融市场的参与者,不仅会关注全球经济稳定和持续发展的美好前景,还将越来越多地超越眼前,关注长远问题,如全球经济复苏的时间长度和持续性、财政赤字的可持续性和投资者的风险偏好问题。

不言而喻,经济增长的前景存在一定的挑战,这视各国经济下滑的严重程度而定,各国经济在恢复健康的道路上可能会遇到一些颠簸。专家对2011年全球的经济形势的看法不尽相同,金融危机之前的制度是否会再次启用仍未可知,但是令人鼓舞的是,最黑暗的日子已经在不久前过去。

6.3中国宏观经济现状分析

对于中国来说,新世纪以来经济最困难的2009年已经成为历史。就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而言,2010年既是夯实复苏基础的调整之年,又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之年,同时也是中国与世界发展进一步融合的一年。经济增长将在“促进发展方式转变上下功夫”2009年12月初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为2010年中国经济发展定下基调:在中国经济企稳向好之际,2010年的经济增长将重点在“促进发展方式转变上下功夫”。

2010年是“十一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专家认为,今年的经济工作将会在转变发展方式 调整经济结构,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上下更大功夫。国家统计局总经济师姚景源指出,过度依赖投资拉动的粗放式经济增长方式难以为继,转变中国经济发展方式“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改善民生将成为最重要、最迫切的一项任务不久前举行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2010年要把改善民生、发展社会事业作为扩大内需、调整经济结构的重点,坚定不移加以推进。以医疗卫生领域为例,新医改方案规划今后三年内,各级财政将新增投入8500亿元,以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为重点,着力推进包括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在内的五项改革。此外,2010年社会保障制度将更加完善,就业政策会更加积极,普通商品房和保障性住房将加快建设,教育文化事业进入全面发展的阶段。新的一年将见证落实改革举措的实际效果,人民有理由充满乐观的期待。

多项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将助推结构调整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下,中国经济发展的结构性问题进一步凸显。传统产业面临产能过剩的压力,高新技术产业则被赋予更高期望。2009年11月,总理向首都科技界发表题为《让科技引领中国可持续发展》的讲话,对新能源、节能环保、电动汽车、新材料、新医药、生物育种和信息产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作出详细解释。“每一次国际金融危机都会带来一场科技的革命,或者说大的变革,而决定应对经济危机取得胜利的关键,还是在于人的智慧和科技的力量。”温总理日前接受新华社专访时如是说。加大节能减排力度将带动产业格局变化2009年底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召开前夕,中国政府作出郑重承诺:中国到2020年将实现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至45%。减排目标与经济发展相结合是大势所趋,中国已着手在新的一年里为代表未来方向的低碳经济发展谋划布局。据了解,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正在着手组织编制节能环保产业的发展规划,推动中国环保产业发展。发改委环资司巡视员何炳光日前表示,中国近期的目标主要是以拉动内需和实现“十一五”节能减排的目标为重点,壮大节能环保产业的规模;从长远看,则要把环保产业培育成新的支柱产业。

毫无疑问,打造环保产业正是进一步推进节能减排的着力点,如此既能促进经济增长目标的实现,又将带动产业格局的变化,使得结构优化迈出实质性步伐。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启动将优化本土外贸结构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外贸依存度高达60%至70%的发展模式难以为继。2010中国经济的调整步伐将进一步加快。如何优化外贸结构?如何保证外贸稳定增长?这些挑战必须直面应对。

今年1月1日开始,中国与东盟国家90%的贸易产品将实现零关税,全面实现货物贸易自由化,并将实质性地开放服务贸易市场。尽管外部需求依然低迷,这个世界最大的自由贸易区无疑将为中国2010年的外贸形势增添发展动力。与此同时,中国将继续加大对非洲、拉美、中东欧和中东等新兴市场的开拓力度,优化外贸的主体、商品、市场和贸易方式结构。商务部副部长钟山说,只要不发生重大变化,2010年我国进出口实现恢复性增长是完全可能的。他表示,目前我国产品在全球市场份额维持在9%左右,预计2009出口有可能超过德国成为世界第一大出口国。

西部大开发十年成果将构建新的经济增长极2010年1月是中国西部大开发战略十周年。国家目前正在研究制定新的政策,以进一步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从而逐步构建新的经济增长极。十年来,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日新月异,成就举世瞩目。据不完全统计,从2000到2008年,西部地区累计新开工重点工程102项,投资总规模达1.7万亿元。十年来的巨大成就为西部地区下一阶段的发展奠定基础,也孕育了崭新的发展机遇。温总理2009年10月在第十届中国西部国际博览会上表示,我们正在研究制定新的10年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的政策。中国政府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决心不会动摇,政策不会改变,力度不会减弱。他强调,中国将把全面提高西部地区开发开放水平放在更加突出的战略地位,努力把西部地区建设成为现代产业发展的重要集聚区域、统筹城乡改革发展的示范区域、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区域,加快构建具有全局和战略意义的新的经济增长极。

世界经济的不确定性将给中国发展带来新挑战尽管世界经济在各国大规模刺激计划作用下呈现难得的复苏苗头,但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2009年10月发布《世界经济展望报告》指出,欧美主要经济体在迈入2010年时经济复苏表现乏力,世界经济依旧面临下滑的风险。中银国际首席经济学家曹远征表示,考虑到各种不确定性的因素,世界经济当前的表现也许仅仅是反弹而不是“强劲复苏”,2010年对中国而言可能是“最复杂的一年”。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樊纲也指出,目前来看,国际经济形势仍然是不稳定的,还有很多问题都在逐步暴露出来和处理当中,这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中国经济的发展。

上海世博会将推动长三角地区经济增长“就等着开幕的那一天了!”说起2010年的世博会,上海的许女士兴奋不已,“这是件展示中国积极开放姿态的大好事,希望全世界的人都来上海参观。”2010年5月1日至10月31日,2010年世博会在上海举行。这是继北京奥运会之后我国举办的又一世界盛事。主办机构预计吸引世界各地7000万人次参观者前往,迄今为止已有242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确认参展,创造了世博会诞生158年的历史之最。

上述数字是振奋人心的,这意味着世博会将为长三角地区拉动投资,扩大就业,并且能有效拉动旅游、购物等消费需求。上海市副市长、上海世博会组委会委员杨雄表示,国际金融危机使上海世博会有了新的含义,“我们希望世博会不仅能推动中国经济增长,也能为全世界战胜金融危机有所帮助”。

中国实施的一揽子计划已初见成效,经济运行出现积极变化,形势比预料的好。

——投资增速加快,消费较快增长,国内需求持续提高。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百分之六点一,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也分别比去年同期和第四季度提高了四点二和六点四个百分点。城镇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增速超过八成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幅同比提高三点六个百分点,商品房销售初步扭转了一年多来的下降局面。

——工业生产逐步企稳,农业形势总体稳定。三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幅比前两个月提高四点五个百分点;消费品工业呈现回升态势,装备制造业和部分原材料工业出现转机。粮食播种面积增加,夏粮长势较好;农资供应充足,春耕备耕进展顺利。

——结构调整积极推进,区域发展协调性增强,产业升级加快。中西部地区的固定资产投资、工业增加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都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沿海地区工业恢复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增势较强,生物生化制品、通信交换设备、医疗设备及器械制造业等增速明显超过工业平均增速。

——城镇就业增加,居民收入提高。一季度城镇新增就业两百六十八万人,城乡居民收入都有较快增长。

——银行体系流动性充裕,金融市场平稳运行,社会信心提振,市场预期改善。

中国经济现状究竟几何?中国目前的国民经济正处于良性的较高增长区间运行。从工业、投资、出口等方面的增长情况和企业开工、货币周转、能源消耗等方面情况判断,20##年的实际增长速度可能达到9%或略高。

在一般经济学意义上,人们通常是从短期角度来观察国民经济增长速度的。这个短期,指的是半年、一年,最多两年左右的周期。观察的目的是判断短期内的总量平衡关系,也 就是总供给和总需求之间的平衡关系。

人们所熟悉的供大于求、供不应求,通货膨胀、通货紧缩等指的都是这种总量关系的平衡状态及其表现。政府利用宏观调控政策调控经济,指的就是用财政、货币手段来调整这种总量关系。增长速度的意义主要在于短期。但目前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量却并非是简单的货币供给、出口增长以及投资、消费规模扩张等短期因素使然。

在我国,目前至少存在着四大方面长期性的经济增长推动力量。

第一是城市化。在过去20余年的改革发展中,我国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我们当前面临的城市规模扩张并非是短期内房地产或者基础设施投资增长带动的,而是一个和几亿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和城市产业结构调整以及和城市本身的国际化、现代化密切联系在一起的过程带动的。这个过程才不过方兴未艾。

第二是全球化趋势下的世界经济重新分工和资本重新配置。近年来,人们热衷讨论的“中国能否成为世界制造中心”这个话题,以及我国外汇储备迅速增长背后的外资大量流入,这在一定意义上显示了我国步入稳定参与世界分工和成为全球资源聚集中心的趋势。

第三是消费结构的升级。中国目前的消费需求变化并非只是收入增长下的简单规模扩张,而是消费结构的明显升级。20##年,“汽车进家庭”已经明显启动。20##年第二季度的非典疫情并没有挡住后半年的旅游高潮。可见,在消费结构升级的推动下,我国正在步入一个收入需求弹性高涨的阶段。

第四是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我国当前的产业结构变化,不仅表现为支持增长的新热点产业正在形成,更重要的是对社会资源占用比重最大的很多重要产业正在大踏步地加入市场经济的运行轨道。当前,有很多人担心房地产业“过热”。其实这个产业所作的并非仅仅是在盖房子和进行土地开发,更重要的是在把土地、物业以及大量城市资源从计划经济、福利制度的束缚下解放出来,纳入市场经济运行的轨道。我们有太多的新兴产业有待开发。

6.4金融产业政策分析

6.41央行上调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

20##年2月18日央行上调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点评:巩固紧缩政策效果、继续把好流动性总闸门

1、我们认为再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主要促发因素有三:首先,进入二月以来贷款投放仍然偏多。其次,二月份外汇流入情况超出季节因素影响,虽然贸易顺差有所下降,但是总体外部资金呈现超季节性流入的态势。

最后,春节因素造成节后资金回笼压力较大。从近期银行间拆借利率情况来看,由于资金节前投放,节后回笼的春节效应显著,节后利率基本回到节前低点水平,显示整体银行间流动性再次宽松。同时,在市场普遍的加息预期下,一、二级市场央票利率倒挂严重,导致近期央票发行创下地量,公开市场操作陷入被动。

当然除了上述三项促发因素,此时再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的目的,还是在于巩固前期紧缩政策的效果,继续把好流动性总闸门。

2、去除春节因素影响,我们预计2月M2增速可能比1月高,但是不会回复到之前的速度,在当前再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的情况下,2月M2增速应该能够控制在18.5%以下。

3、在当前通胀预期依然维持高位,通胀进一步走高风险依旧的情况下,预计紧缩货币政策还将继续,未来至少还有一次加息,时点应该二季度,但不排除进一步提前的可能。在加息预期明确的情况下,央行在公开市场上被动的局面估计很难有实质性改善。除非紧缩政策导致流动性进一步强劲收缩,或者加息预期降低,否则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将在所难免。预计当前流动性偏紧的状况将会继续维持。

6.42中国保监会和中国银监会《关于加强银行代理寿险业务结构调整促进银行代理寿险业务健康发展的通知》

中国保监会与中国银监会今年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强银行代理寿险业务结构调整 促进银行代理寿险业务健康发展的通知》(保监发〔2010〕4号),对促进银行代理寿险业务可持续发展,充分发挥银行业、寿险业双方的优势、更好满足客户需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下面是通知中提出的几点要求:

一、各保险公司应深刻认识中国保监会与中国银监会关于银行代理寿险业务联合发文的重要意义,高度重视通知中有关要求的贯彻执行工作,及时研究提出方案,加强组织领导,确保严格遵照执行。

二、各保险公司应按照通知要求,切实转变经营理念,加强银行代理寿险业务结构调整,并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进一步推进银行代理寿险业务的规范管理工作。重点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加强手续费支付管理

各保险公司银行代理寿险业务手续费应通过分公司或总公司对代理银行统一转帐支付,分公司以下保险分支机构不得向银行支付手续费。严禁各保险公司及其工作人员通过各种手段在账外暗中向代理银行及其销售人员支付现金、各类有价证券,或者以培训等各种名义报销费用、提供旅游等其他利益(俗称“小账”)。

(二)加强代理机构管理,实现合作共赢

各保险公司应加强对银行代理机构的管理,保证公司委托代理寿险业务的每一个银行网点必须取得保险兼业代理许可证。同时应当建立完善的银行代理业务管理流程及制度,并通过销售模式的创新和多种客户增值服务方式的探索,满足不同客户的差异化需求,实现银行保险之间的合作共赢。

(三)加强培训和销售管理,严格防范销售误导风险

各保险公司应加强对银行代理寿险业务销售人员的培训,切实提高销售人员的专业素质、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确保代理银行的保险销售人员必须取得《保险代理从业人员资格证书》。各公司应以《关于进一步加强投资连结保险销售管理的通知》(保监发〔2009〕10号)、《关于推进投保提示工作的通知》(保监发〔2009〕68号)、《人身保险新型产品信息披露管理办法》(保监会令20##年第3号)等文件颁布为契机,严格做到在承保前向投保人进行投保提示,在承保后在规定时限内对投保人进行回访,在销售人身险新型产品时,应要求客户在投保书上抄录有关声明,切实防范销售误导风险。

三、保险同业公会应充分发挥行业组织与行业自律的作用,与银行业加强沟通,及时解决银行代理寿险业务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在银行代理手续费和销售行为规范等方面进一步加强行业自律,促进银行代理寿险业务健康可持续发展。

四、我局今年对银行代理寿险业务将组织专门的现场检查,重点打击通过各种方式帐外支付手续费、委托无证机构代理业务及销售误导等违法违规行为。对以上行为一经查实将严肃处理,依法追究相关机构和人员的法律责任,对涉嫌犯罪的,将移送司法部门处置。

第七章  金融行业发展前景预测

7.1总体预测全球金融行业的发展

在各国政府机构采取各种常规、非常规的干预措施后,国际金融市场逐渐触底恢复,各国政府在应对这场危急中表现出高度的合作,阻止了金融体系的全面崩溃。各国中央银行、财政部、国际金融机构等联合起来,以常规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以及非常规的干预手段对金融机构和市场进行救助和干预,同时对包括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清算银行等国际金融机构的援助能力和监管力度给予强化,特别是20##年4月二十国伦敦集团峰会上所达成的各项协同救助方案,在相当程度上稳定了金融市场的信心。

全球股市触底回升,美元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难以改变长期贬值的趋势,国际融资环境有所改善,未来国际金融市场的走势受到各国增幅刺激政策的退出策略的影响,而且这一恢复过程将会是敏感而不稳定的。首先,由于面临的挑战和刺激政策的区别,各国经济的恢复速度和程度充满了不确定性。作为世界主要的经济引擎,美国经济的复苏道路依然艰难曲折,过去长时期的透支消费积重难返。其次,如何确定合适的时点和方式,推出各种救市政策,将会是未来郭郭政府面临的严峻考验。过早推出可能会导致经济再度陷入衰退,过完推出不仅增加政府成本,同时也会埋下严重的通胀的隐患。最后,金融市场上影响投资者情绪的因素也越来越多样化。对经济前景的不同预期,对政策措施的不同判断,以及对于新兴市场不用程度的关注都决定了不同投资策略和市场形势。从目前情况来看,金融机构的去杠杆化过程已经完成,投资者的风险偏好呈现回升趋势,但在中短期内很难恢复到危机发生前的水平。

7.2中国金融行业的总体预测

面对世界经济调整大潮,中国经济也面临改革。

总的来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增长与波动呈现出一种“高位平稳”的新形态。

1、    波动的强度:理性下降

每个周期经济增长率的高峰从前面几个周期的20%左右,回落到改革开放之后、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的11%-15%左右。进入新世界后,在第十个周期,峰位控制在13%。

2、    波动的深度:显著提高

每个经济周期增长的低谷在前几个周期经常为负增长,而改革开放之后,每次经济调整时,经济增长率得到低谷均为正增长,再没有出现过负增长的局面。

3、    波动的幅度:趋于缩小

每个周期经济增长率的峰谷落差由于过去最大的近50个百分点,降至改革开放后的6、7个百分点。在第十个周期,预计峰谷落差仅为5个百分点左右。

4、    波动的平均高度:适度提升

1953年-1978年的26年中,GDP平均增长率为6.1;1979年-20##年的31年中,GDP平均增长率为9.7%,比过去提升了3.6个百分点。

5、    波动的长度:明显延长

在前8个周期中周期长度平均为5年左右,表现为一中短程周期。而20世纪90年代初之后,在第九、第十个周期中,周期长度延长到9-10年,扩展为一种中程周期。特别是在第十个周期中,上升的阶段由过去一般只有短短的一二年延长到8年,在这60年来中国经济发展史上还是从未有过的。

即将进入第“十二五”规划时期,中国经济面临国际、国内四重调整相叠加,在发达国家经济继续震荡调整时,我国经济增长动力由政府转向市场,经济增长将呈现持续性,稳定性的格局。

预计未来我国金融格局将呈现十个趋势:1、我国金融改革开放的重点——机构和业务开放将由商业银行转向保险、租赁、信托等非银行金融机构,再进一步转向信用评级、会计事务所和律师事务所等市场中介机构,中国金融服务领域将逐步实现扩大覆盖面的开放。2、金融控股集团将成为我国金融体系的发展方向。未来我国金融体系将形成以若干家金融控股集团为龙头,众多的各类股份制专业化金融机构并存的现代金融体系。3、我国私人股本将成为未来我国金融市场上的另类投资者。产权市场未来将进一步引入私募资金参与和推动我国更多的上市公司与国际国内的私募资金相结合。4、与我国国民经济结构调整相适应,与国际并购浪潮相呼应,我国金融业未来也将兴起并购浪潮。由于各个金融机构经营水平不一,竞争能力有高有低,一些经营管理乏善可陈的金融机构必将被公司治理结构好、发展思路对头、经营管理水平较高的金融机构兼并。5、未来我国有可能建立统一的综合的中国金融监督管理局,调控、监管和服务未来将成为金融领域的三大管理支柱。6、《巴塞尔协议》20##年在我国实施,必将有助于我国银行业进一步达到国际一流银行的风险管理水平和资本管理水平。届时,我国银行业将以全新的面貌出现在国际金融市场。7、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将会取得长足的平衡发展。我国股票市场的股权分置改革将对促进统一资本市场的形成具有重要历史意义。大小非解禁、限售流通股上市等问题会在未来的进一步改革得到妥善解决,资本市场将会呈现良性发展、均衡发展。8、我国金融创新将进入一个自主创新阶段,特别是金融产品的创新将从大量模仿进入实质性创新。随着国民经济快速健康发展和金融市场的稳健运行,在传统金融产品加入“现代元素”的创新将会首先得到发展,与我国股票、黄金和外汇市场挂钩的理财产品和结构性产品也会层出不穷。9、预计我国资本项目可兑换从而实现人民币可兑换有望在可预见的未来实现。10、我国梯度配置的金融中心体制有望形成。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将得以保持并继续提升。上海毫无疑问将脱颖而出,成为亚太金融中心。北京将作为国家金融管理中心和结算中心,天津、深圳、武汉、西安将发展成为区域金融活动中心,大连、郑州有望成为国内期货和衍生产品交易的专业化金融中心。

7.4中国银行业发展前景预测

银行业发展趋势

在中国银行业改革开放初期,由于市场不完善,市场机制不能有效地发挥作用,银行追求自身利益的动力不强,改革主要是强制性的,由国家自上而下实施。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银行追求自身利益的动力越来越强,银行业的变化具有了很强的内在性。在一定程度上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银行业必将以更快的速度融入国际金融业中,受金融业世界潮流的影响会越来越大。世界金融业发展的多侧面、多角度也会促使中国银行业呈现多样化,形成完整的现代化银行体系。

中国银行业发展趋势


1、    混业经营和监管模式

目前,中国银行业实行分业经营和分业监管,而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实行了混业经营和混业监管,金融业的混业经营和监管已经成为世界潮流。随着我国金融业改革的不断深入,国际金融业混业经营和监管潮流对中国金融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分业经营和监管虽然在整顿金融秩序,提高金融机构专业化经营管理水平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其问题和矛盾越来越严重。三大子行业之间互相分割,不利于实现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和保险市场的对接和协调发展,降低了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不能及时反映市场变化。国外银行进军中国,抢占市场份额,中资银行与其混业经营管理制度之间存在制度性落差,使中资银行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所以,进行业务自由化改革,由分业走向混业,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

2、    内外均衡的银行业开放格局

中国银行业的对外开放,使得外资银行逐步获得了在中国经营银行业务的所有“国民待遇”,而对挖开放,引进外资的同时,银行业对内开放,形成内外均衡的开放格局也是必要的。它有利于优化金融结构,完善金融体系,推中中国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进程,有利于中小企业摆脱融资困境,因此,随着银行业发展的深入,内外均衡的行业开放格局将是必然的选择。

3、    全球视野的国际化经营战略

为了维持和继续增加中国商品在世界市场上的份额,并解决中国外汇储备过多的问题,中国政府鼓励企业实施国际化战略,到国外投资设厂。随着商品输出的增加,资本输出比重也会越来越大,实施“走出去”的国际化经营战略,有助于把握更大的成功机会,形成全球性的服务网络,顺应经济、金融一体化趋势,提高银行业的竞争力。

4、    健康发展的集约化经营之路

银行粗放式经营以总量扩张或数量扩张为特征,而集约化经营是与粗放式经营相对的,是提高资源集中度,采用科学管理和最新技术,提高资源利用率,注重内涵式发展的一种模式。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的商业银行实行粗放式经营,中国的银行业改革着力点在国有商业银行以外大力发展非国有商业银行。这种侧重银行机构数量扩张的改革模式有助于中国现代化商业银行的制度的构建和新型商业银行体系的建立。但是,这种模式没有直接触动国有商业银行,而发展起来的非国有商业银行很可能被异化为另一种形式的国有银行,导致银行业资源利用率低,效率不高。在十六届三中全会上有关商业银行的文件要求继续我国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进一步提升集约化经营水平。现阶段下,我国银行业改革以初见成效,而集约化经营仍是银行业的必然之路。

5、    全面风险管理下的金融创新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银行业进行了一系列的金融创新,包括银行业制度与组织体系创新,银行业金融产品与服务创新,管理方式与管理理念创新和银行业金融技术创新。金融创新及大地促进了银行业的发展,改善了中国银行业的资产管理。但同时,金融创新也会带来新的金融风险,以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虽然在这次金融危机中,我国的损失相对较小,但居安思危,由于我国金融市场尚在建设初期,金融产品和市场的抗风险能力都有待完善。因此,加强在全面风险管理下的金融创新,提高风险识别和管理能力是未来我国金融工作的重点。

7.4中国投资行业预测

投资行业

1、    股票市场展望

在积极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政策的刺激下,中国经济已经出现明显复苏,宏观经济向好的趋势非常明显。新时期中国经济的基本面仍然趋好,首先投资将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十大产业振兴计划和能源发展规划等对相关产业投资的经济刺激效应还将进一步出台,将继续为中国居民消费增长提供支持。再次,随着我国的外部环境趋于好转,外贸出口将出现增长。总体上看,经济基本面将继续改善,政策基调不会有大的调整,股票市场的运行环境良好。

另外,创业板的推出,是完善我国资本市场层次结构、拓展资本市场宽度与广度的一项重要举措。创业板的推迟不仅能够从经济层面鼓励创新与产业升级,刺激经济的活力,而且能够带动股票市场的活跃,为投资者增加投资机遇。

2、    债券市场展望

宏观经济政策相对稳定,有利于债市的发展。目前,经济增的基础还不牢靠,其增长主要是投资而非消费,主要是依靠固定资产投资及大型国有企业发挥作用而非社会消费和民营企业扩大社会投资。因此,在经济增长内生动力不足的情况下,适度款冬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短期内应该不会有太大的改变。这不仅会给债券市场创造有利的政策环境,提供充分的资金支持,而且相对稳定的宏观经济政策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强投资者信心。

长期债券上涨空间有限。我国经济市场面得逐渐好转,会对债券市场产生利空影响。一方面,随着经济复苏趋势的日渐明朗,引发通货膨胀的多重因素将逐渐显现,加上国内宽松的货币政策环境,通胀预期和加息预期将逐渐增强,这将使债券投资风险增大,投资者对债权所要求的必要收益率会相对提高,债权的实际收益水平会有所降低,这都会影响投资者投资债市的热情;另一方面,处于应对金融危机的需要,市场长期处于相对较低的利率环境,未来利率下调的概率非常下,从而未来债权价格上升的空间将相对有限。因此,长期债市可能在需求疲软的情况下出现小幅震荡,上涨的空间将相对有限。

3、    基金市场展望

股票市场上创业板推出时,不少基金表态参与有意参与创业板投资的基金涵盖了股票型、混合型、债券型以及货币基金等品种。随着创业板市场的发展壮大,基金还在创业板的投资比例会逐渐加大。而且,创业板对投资风险提供了一个推出渠道,这必将加速人民币私募基金发展的进程。

基金市场将长期缓慢上行。随着宏观经济复苏的趋势日渐明朗,通胀和加息压力逐渐增加,将会给债券市场带来压力,从而影响债券型资金的发展。另一方面,宏观经济的正常化会增加基金市场的投资渠道,创业板的发展,会增加股票市场的活力,并增加基金市场的投资渠道,从而股票型基金的发展前景会较好,长期来说,经济的复苏也将会提高投资者得热情。因此,长期来说基金市场会有所上升,但过程可能会比较缓慢。

7.4中国保险行业前景预测

中国的保险行业虽然起步晚,基础薄弱,覆盖面不宽,而且全民整体意识比较缺乏,但中国拥有13亿人口的庞大市场潜力。中国保险业近20年的持续高速增长,是中国成为全球最具吸引力的保险市场之一,并被大多数全球性保险企业视为未来高速成长的市场。

目前,中国保险业总资产占GDP的10%左右,而世界经合组织成员国这一比例超过20%。20##年6月《国务院关于保险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出台后,保险行业的战略地位大幅度提高。可以预见,从业人员达180万人,占金融从业人数的40%以上的保险行业将在未来进一步健康发展。预计在未来十几年中,推动中国保险市场发展的力量将来自一下四个方面:一是消费需求快速增长,结构多元化;二是市场竞争走向规模化和差异化;三是监管逐步放松,并向综合金融监管过度;四是技术驱动产品、服务和业务模式创新。

1、消费需求快速增长,结构多元化。中国经济在未来十几年中总体上将呈现持续快速增长的趋势,同时,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人均社会财富也将持续增长。中国人口的老龄化加速,预计到20##年老龄人口比例将达到17.2%。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总将出现大量“新移民”,。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口的教育文化水平也将不断提升,到20##年,高等教育入学率将达到35%以上,保险教育的普及将会提高全民的风险及保险意识。保险行业的自身也将走向成熟,能够以更合理的价格,通过更成熟的销售渠道提供更丰富的产品和更全面的服务。而且,在未来保险消费者得金融风险管理需求将会变得越来越多样化。他们不仅需要基本的风险财务保障,同时还将追求个性化的风险管理产品和服务。在市场方面,客户们的细分也将得到保险企业的关注,市场应从多维度提供各种产品和服务来满足顾客“多元化”的保险消费需求。

2、竞争向规模化和差异化两个方向发展。消费需求结构的多元化将驱动中国保险市场竞争格局向追求规模化和追求差异化两个方向发展。中国保险市场将形成以大型金融控股集团、专业保险公司和专业化行业服务提供商为主体的行业竞争格局。前者追求规模经济效益,提供全面和标准化的产品和服务特点。后者以追求在细分市场上的领导地位,提供差异化的产品和服务,强调在某一方面或产业价值链中某一环节上专业化能力为特点。随着产业网路的不断成熟,还将出现大量只在产业价值链的某些环节上提供专业化服务的专家型企业。通过整合流程,标准的信息沟通数据传输和共享、安全技术和行业标准同外部转接跨越整个产业链进行合作,降低运营成本,为客户提供更高效的服务,增强整体竞争力。

3、监管逐步放松,并向综合金融监管过渡。未来对保险行业的监管将向综合金融监管过渡,逐渐减少对市场行为的干预,监管的核心将逐步转移到对偿付能力、公司治理结构进行监督控制,并将对市场准入和市场应为的干预。并通过建立行业自律组织,从不同方面对保险行业进行监管。

4、技术驱动产品,服务和业务模式创新。未来开放技术架构将逐渐消除保险市场中地域之间,企业之间和企业内部各机构之间的边界,最终推动产业网络的形成。新技术的出现和应用将驱动中国保险市场的产品、服务和销售渠道的不断创新。如:利用超级计算机能力建模进行风险定价,使得可报风险范围扩大;利用生物识别技术进行远程客户身份鉴别;利用定位传感技术实时监控被保的物的位置和状况等。

预计在我国保险市场上,巨灾保险也将逐渐建立并走向成熟。通过对最近几年汶川地震,日本海啸等自然灾害和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的分析,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建立巨灾保险的必要性。这也将促进我国保险市场的逐渐发展与完善。

7.6人民币汇率走势预期

20##年6月19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重启汇改,官方的措辞是“进一步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从历史走势中我们可以看到汇改以来至八月,人民币小幅升值,双向波动特征明显,汇率弹性显著增强。

 20##年6月19日后人民币汇率走势图

基于对经济基本面、外汇市场和政治因素的考量,预期人民币汇率未来将小幅走高.原因如下:

对外贸易持续回升,外汇占款快速增加。20##年8月,中国出口1393亿美元,增长34.4%,超过此前市场的普遍预期;进口则大超市场预期,同比上升了35.2%,也高于7月的22.7%,中国贸易收支一直保持着稳定的高盈余。强劲的贸易数据显示了旺盛的需求,人民币升值可能就此进入加速轨道。

国际收支状态趋于均衡。20##年我国贸易顺差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已经从20##年的9%显著下降至3.99%;20##年以来这一比例进一步下降至2.20%左右,这个水平已经远低于日本目前的4%。国际收支向均衡状态进一步趋近,表明当前人民币汇率并不存在大幅波动和变化的基础。

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和美元指数下跌。尽管自汇改以来,人民币对美元大幅走高,但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却从20##年5月的年内高点119.97下降到8月的118.64,贬值了约1.11%。实际有效汇率的下降,为人民币的进一步攀升提供了空间。而美指的下跌,也将助推人民币走高。

国际政治的博弈。20##年9月24日,美国众议院筹款委员会口头投票通过了HR2378《公平贸易货币改革法案》。该法案将允许美国政府对货币汇率低估的国家征收关税,意图在于解决“人民币操纵”问题。委员会主席莱文表示,“长期汇率操纵是国际市场的一项重大扭曲,人民币低估对美国工人和就业造成了重大损害。”这一法案的口头表决通过,为下周该法案在美国国会通过扫清了障碍,对人民币升值造成的压力不容小觑。针对国际上要求人民币升值的声音,温家宝总理近期多番强调,中国的货币改革,应该根据市场需求变化;人民币汇率是经济问题,决不能政治化。他还指出,目前人民币不具备大幅升值的条件,中国许多出口企业平均利润只有2%至3%,最高5%。如果达到美国一些议员所提出的20-30%,将会导致大量企业倒闭,众多工人失业。

7.7房地产金融发展前景

近年来中国房地产金融得到了较快的发展,随着宏观经济向好和住宅分配体制改革的深入,未来15年里中国房地产金融将会延续当前迅速发展的态势。

一、三大因素支撑中国房地产金融迅速发展

(一)持续稳定的住宅投资形成房地产金融增长的坚实基础

选取东欧、中欧、西欧、北欧、南欧和北美的主要国家,观察1970年、1980年、1990年和1995年住宅投资和固定资本形成资金的比率。绝大多数国家固定资本形成中住宅比率都在20%—30%之间。

反观中国住宅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比率基本维持在15%—19%之间,距离欧美主要国家20—30%的比率上有很大的差距,而且住宅投资达到欧美国家水平后,在较长时间内其在GDP中的份额仍会保持稳定。持续稳定的住宅投资需求形成房地产金融发展的稳固基础,并将催生巨大的房地产金融增长空间。

(二)房地产信贷增长空间大,持续时间长

伴随着各国住房产业发展和住房问题的解决,各国房地产信贷规模迅速扩大,年均增长速度都在10%以上,部分国家和地区甚至达到20%以上,而且增长时期较长,一般都在20年以上。美国住宅信贷50年增长100倍,年均增长9.86% ;日本房地产信贷25年内增长10倍,年均增长10.3%;澳大利亚住宅信贷20年增长18倍,年均增长16.4%;英国个人住房信贷25年内增长47倍,年均增长22.5%;香港住宅贷款10年内增长4.3倍,年均增长18% ,新加坡房地产信贷15年内增长6.7倍,年均增长23.6%。

按照国际经验,即使在解决了居民基本住房问题之后,房地产金融仍会得到持续发展。如新加坡解决了基本住房问题后,房地产金融仍然继续发展,90年代房地产信贷数量甚至超过80年代。

近年来中国房地产信贷增长较快,但很不稳定。20##年房地产商业信贷的同比增长30.65%,20##年为10.69%,增长最快的20##年达到61%。

(三)房地产证券金融的发展潜力广阔,结构丰富

金融深化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就是传统信贷融资逐渐减弱,证券融资比率逐渐提高。发达国家的银行信贷资产/证券资产的比率都有逐渐下降的趋势。一般认为,证券/信贷越高,金融的发达程度越高。目前证券信贷比为美国3.5:1,德国为1:1.4,日本1: 1.2,韩国1:0.91。

近20年来,中国金融深化度进一步提高,表现在有价证券和银行信贷比值的持续上升。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证券融资仍有较大的发展潜力。中国的金融体系更接近于日本和德国的主银行制度,较长时间内证券发展还难以达到美国的水平,但可能更接近于德国和日本的水平。

从发达国家经验看,房地产信贷的证券化率越来越高,增长速度也越来越快。1970年,Ginnie Mae首创MBS,揭开了资产证券化作为新的融资手段的序幕。近年来,欧洲的证券化发展呈现高速增长的局面。日本的证券化在96年以后得以迅速发展。目前,日本的商业银行和住房金融公库,都开始逐步利用证券化获得资金来源。

房地产证券化金融提供了更多的融资工具和融资渠道,丰富了房地产金融的品种和结构。房地产资产证券的发行和流通,使房地产金融业务从存贷款拓宽到投资、信托、租赁、抵押。保险、贴现、承兑、有价证券的发行与交易及各类中间业务等多项业务活动。

中国的房地产资产证券化程度还非常低,以房地产开发资金为例,传统外源融资渠道基本以信贷资金为主,较少使用证券融资,债券融资比重很低。整体而言,除了地产股票外,债券、抵押债权、地产信托都处于探索和萌芽阶段,未来的发展潜力较大。

二、房地产金融发展空间预测

各国房地产金融主要有两部分组成:房地产信贷资产和房地产证券资产,我们的发展空间预测也分为两个部分:房地产信贷资产空间和房地产证券资产空间,二者之和为房地产金融发展空间。

(一)房地产信贷发展空间预测

各国住宅贷款占GDP比值差别较大,但近年来显著提高,大多在30%以上,部分国家甚至达到50%。80年代美国的住宅债务存量/GDP为37%,德国为20%,而英国从80年代到90年代迅速增加,截止到20##年已从23%迅速上升到57%。德国未偿还抵押贷款占GDP比率1997年达到50.9%,丹麦达到65%,荷兰达到60%,瑞典达到57% 。20##年中国商业房地产信贷/GDP比率大约在17.6%。

尽管中国的房地产金融模式还很难判定跟哪个国家更为接近,但在以信贷融资为主的中国金融体系下,我们保守估计住宅债务存量保持在GDP30%的比率(增长空间1),乐观估计住宅债务存量保持在GDP50%的比率(增长空间2),而GDP按年均8%速度增长。

据测算,到20##年,中国GDP预计为757138.2亿,房地产信贷保守估计将达到227141.5亿,是20##年实际房地产信贷余额的4.3倍,年均增长可达到12.93%;乐观估计将达到378569.1亿,为20##年的7.17倍,年均增长可达17.84%。

(二)房地产证券资产发展空间预测

我国20##年整个经济社会证券/信贷比为1:2(证券化资产包括股票、债券等),我们以该数字为参考,保守估计未来房地产证券资产存量;因为中国的金融体系更接近于日本和德国的主银行制度,德国和日本目前经济社会证券/信贷比的平均数为1:1.3,作为我们乐观估计房地产证券资产存量的参考值。

由于很难得到房地产证券资产的数据,我们按全社会证券/信贷比率估算,20##年房地产证券存量资产的价值为25000亿元(实际的数字可能更低),如果证券/信贷比率未来十二年一直保持不变,则20##年房地产证券资产113570亿,是年均增长13.44%。随着融资工具和融资渠道将进一步丰富,证券融资比重上升,如果20##年证券/信贷比达到日本德国的平均水平,则房地产证券资产达到168253亿,年均增长17.22% 。

(三)我国房地产金融资产发展空间

综合信贷资产和证券资产,我国房地产金融存量资产到20##年保守估计将达到340712亿元,相当于GDP的45%;乐观估计将达到546822亿元,相当于GDP的72%。未来房地产金融发展空间巨大:证券化金融工具将逐渐增多,在融资结构中比率迅速上升;新的融资渠道和方法将部分替代传统的信贷融资,但占据主流地位的仍然是信贷金融。

从上述分析中看出,我国房地产金融发展空间巨大。居民的住宅消费需求和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必然导致稳定的高住宅投资,从而构成房地产金融增长的坚实基础,其中房地产信贷增长空间大,持续时间长;而伴随着房地产资产的增加和金融深化的加快,我国住宅证券金融的发展潜力广阔,产品日益丰富。

(四)警惕政策风险,这是当下最重要的风险。

第八章 农村金融发展研究

改革开放30多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农村金融经历了多次的重大改革,目前逐步形成了比较健全农村金融体系。但农村资金大量外流、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贷款难的状况并没有得到根本改善。进一步深化农村金融改革,增加农村金融供给,改善农村金融服务,仍然是农村改革发展中的一项重要工作。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金融体制的逐步完善,我国农村金融改革和发展取得了积极成效:一是农村金融机构改革稳步推进;二是“三农”贷款持续增长。截至20##年上半年,我国农业贷款余额近3万亿元,约占金融机构全部贷款余额的14%,60%以上农户的贷款需求得到满足。

但是当前农村金融改革发展中也存在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一是农村地区资金外流情况严重。目前,通过农村信用社、邮政储蓄等商业性金融组织,每年从农村地区流出的资金大于从城市流入的资金,导致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资金需求不能得到有效满足,农村经济发展受阻,城乡差距过大;二是农村金融机构体系不健全。商业银行改革以来,几家主要银行都大批撤出了在农村地区的营业网点,与此同时,为“三农”服务的金融机构建设没有跟上,造成机构网点覆盖率偏低,农民接受金融服务困难;三是金融产品创新不足,赢利水平不高。现有的农村金融机构主要经营传统的信贷产品和商业保险产品,而对农民需求量较大的小额贷款和农业保险则缺乏创新,造成金融产品单一,赢利能力严重不足,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薄弱,而一些非正规的农村金融组织虽然金融服务比较符合农民需求,发展较快,但是潜在风险较大;四是金融基础设施不完善,支付结算体系落后。适合农村经济特点的金融电子化、票据化基础设施研发和建设不足,覆盖的地域范围小,便捷化程度低。这些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金融“三农”服务的能力,严重制约了农村各项事业的发展。

农村金融创新的建议:

在银行业积极应对金融危机的新形势下,转变经营理念和经营方式、落实科学发展观,对于农村银行增强创新能力、竞争能力和风控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特别是随着农村金融体制改革逐步深入,农村金融竞争日趋激烈,农村银行要想在多元化竞争中站稳脚跟,求得快速发展,必须适应市场需求,发挥自身优势,实施差异化经营策略,从而确立独特的竞争优势。

(1)加大政府支持力度。要进一步加大政府对农村金融机构的支持力度,这不仅要体现在财政扶持和税收减免上,更要体现在政府对农村金融机构的设立、经营、人才资源、法律保障、舆论宣传等各个环节上。要扭转地方政府忽视农村金融工作的局面,把农村金融发展纳入地方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合理增设农村金融机构,在农村经济发展可持续能力强,金融服务不充分的地区,合理增设农村金融机构,扩大农民选择金融服务的范围,增强金融竞争力。

(2)提升农村金融服务的基本功能。着重加强农村的金融基础服务体系建设,加快推进农村支付、清算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地区金融机构支付业务处理的自动化水平和效率。创新管理体制,改革产权制度,完善治理结构,加强风险防范,提升农村金融服务的基本功能。

(3)加强农村金融人才培养。我国农村金融机构,特别是以农村信用社等为主体的基层农金机构,由于地理位置、待遇和体制等因素,十分缺乏研究型、应用型高端人才。应通过高校、科研院所加大对农村金融战线缺乏的实践和理论人才的培养,加强为农村金融发展而献身的理想信念教育,培养一批政治品质好、业务素质高、研究能力强的新型农村金融人才。完善相关待遇、职称评定、干部提拔等配套机制,留住人才、重用人才。

(4)建立多层次的农村金融体系,培育农村金融市场竞争机制。拓宽政策性金融的业务范围,大力发展面向广大农户的合作金融组织,逐步规范和引导民间金融。要通过经济手段而非行政手段来解决民间金融所存在的问题,并逐步使之规范化和制度化,充分利用传统的信用资源来培育和发展民间金融主体,使金融产业逐步走向多元化和市场化。

(5)加快法律制定,为农村金融创造一个良好的制度环境。要逐步形成一套完整、稳定的金融法律体系,同时对于建立怎样的金融监督管理协调机制、信息共享机制,如何建立等问题,应作出明确的规定并通过多种方式强化市场经济主体的信用观念和信用意识,农村金融立法应循序渐进,平稳推进,为农村金融体系的运行创造一个良好的制度环境。

(6)建立和完善信贷保险制度和补偿机制。首先,建立农村信贷保险制度,积极开发农业贷款损失补偿保险品种。其次,建立信用担保补偿机制。政府要建立信用担保补偿基金,建立区域性信用再担保机构,以分散农村金融机构的风险,完善特色农业风险分散与补偿机制。

第九章  金融行业典型企业分析

9.1中国人寿保险(集团)公司(China Life)

9.11发展简史

中国人寿保险(集团)公司及其子公司构成了我国最大的商业保险集团,是国内唯一一家资产过万亿的保险集团,是中国资本市场最大的机构投资者之一。 20##年,中国人寿保险(集团)公司及其子公司总保费收入达到3220.52亿元,境内寿险业务约占寿险市场份额的42.7%;总资产达到12846.11亿元,可运用资金超过11000亿元。20##年1月31日,国家审计署在对中国人寿保险(集团)公司20##年度资产负债损益情况审计中,查处保险经营管理中存在违规问题6.98亿元。据此给予相关责任人处理和处分。

中国人寿保险(集团)公司是国家大型金融保险企业,总部设在北京。公司的前身是成立于1949年的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和1996年分设的中保人寿保险有限公司以及1999年成立的中国人寿保险公司。20##年,经国务院同意,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批准,原中国人寿保险公司进行重组改制,变更为中国人寿保险(集团)公司。集团公司下设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中国人寿资产管理有限公司、中国人寿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中国人寿养老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中国人寿保险(海外)股份有限公司、国寿投资控股有限公司以及保险职业学院等多家公司和机构,业务范围全面涵盖寿险、财产险、养老保险(企业年金)、资产管理、实业投资、海外业务等多个领域,并通过资本运作参股了多家银行、证券公司等其他金融和非金融机构。

集团公司拥有坚强有力的领导班子,杨超为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班子成员有张响贤、缪建民、万峰、时国庆、庄作瑾、王思东、刘健、崔兰琴、王健。

9.12产品与服务

中国人寿保险(集团)公司及其子公司构成了我国最大的商业保险集团。20##年,中国人寿保险(集团)公司及其子公司总保费收入达到3029.92亿元;总资产达到1.55万亿元,占全行业境内总资产的37.7%,是国内唯一一家资产过万亿的保险集团。集团所属寿险公司总市值为9114.7亿元,仍然居全球上市寿险公司首位;资产公司是国内资本市场上最大的机构投资者之一;财险公司在实施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2号后,开业三年即实现盈利,打破了行业发展的常规模式;养老险公司及国寿投资公司也取得了不俗的业绩。据美国《财富》杂志公布的20##年“全球500强”排行榜显示,中国人寿已连续第8次榜上有名,排名由20##年的290位跃升为20##年的118位,在入选的所有54家中国企业中排名第8位,在入选的4家中国保险企业中排名第一。

9.13公司荣誉与理念

与理念20##年,中国人寿在《欧洲货币》杂志对亚洲企业的评选中,被评为亚洲最好的保险公司。20##年,在世界品牌实验室和世界经济论坛共同组织评选的“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中,中国人寿以427.67亿元人民币的品牌价值成为中国十大最具价值品牌之一。在世界权威品牌评审机构“超级品牌组织”首度在中国举办的超级品牌评选中,中国人寿同时获得“超级品牌”荣誉奖和“行业特别奖”、“本土品牌成就奖”三项殊荣。所属寿险股份公司20##年12月在纽约、香港两地同步上市,成为第一家在境外上市的中国寿险公司和第一家在境外两地同步上市的中国金融企业,并创下当年全球最大融资规模纪录。

作为中国最大的商业保险集团,20##年,中国人寿保险(集团)公司及其子公司总保费收入达到3220.52亿元,境内寿险业务约占寿险市场份额的42.7%;总资产达到12846.11亿元,成为国内唯一一家资产过万亿的保险集团;可运用资金超过11000亿元,是我国资本市场最大的机构投资者之一。已连续7年入选《财富》全球500强企业,排名由20##年的290位跃升为20##年的133位。

该企业在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联合发布的20##年度中国企业500强排名中名列第六,20##年度中国企业500强排名中名列第八。20##年度中国企业500强排名中名列第七位。

中国人寿全集团20##年保费收入是20##年的2倍,是1999年的5.3倍,是1996年的16.8倍,较建国初期的1953年增长1.75万倍。

中国人寿保险(集团)公司秉承“成己为人、成人达己”的企业文化核心理念,遵循“诚信为本、稳健经营”的企业宗旨,恪守“创新、拼搏、务实、奉献”的企业精神,把“与客户同忧乐”作为企业价值观,以“与时俱进、争创一流”的精神,努力打造国内领先、世界一流的大型现代保险与金融服务集团,致力于造福社会大众,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贡献更大的力量。

9.13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公布20##年中期业绩

中国人寿保险(集团)公司董事长杨超先生说:“20##年上半年,国内外经济形势极其复杂,宏观调控面临的‘两难’问题增多,保险业发展面临较大挑战,《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2 号》全面实施后,新的寿险市场格局正在形成。中国人寿积极应对市场竞争,主动加快结构调整,努力保持业务稳定健康发展,强化市场优势地位;大力加强基础建设,稳步推进经营管理体系改革;不断提高后援支持能力,有效防范经营风险,持续推进公司发展方式的转变。”

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总裁万峰先生说:“本报告期内,公司营业收入达人民币2166.60亿元,同比增长9.2%;归属于公司股东的净利润达人民币180.34亿元,同比增长7.4%;每股收益(基本与稀释)达人民币0.64元。截至本报告期末,公司总资产达人民币13,203.54亿元,较 20##年底增长7.7%;内含价值达人民币2784.40亿元。”

9.14  20##年回顾

中国人寿紧盯寿险市场走势,加大业务发展力度,加快期交业务发展,在保持业务规模平稳较快增长的基础上,业务结构调整取得明显成效。20##年上半年已赚保费达人民币1835.89亿元,同比增长13.3%;首年保费较20##年同期增长9.4%,首年期交保费较 20##年同期增长24.2%,续期保费较20##年同期增长18.9%;首年期交保费占首年保费比重由20##年同期的24.50%提升至27.82%,意外险保费占短期险保费比重由20##年同期的50.75%提升至53.28%,续期保费收入占总保费的比重由20##年同期的37.28%提升至39.23%;新业务价值稳步提升,截至20##年6月30日前6个月的新业务价值达人民币115.48亿元,同比增长10.9%;业务承保质量持续提升,截至20##年6月30日,有效保单数量较20##年底增长7.8%;保单持续率(14个月及26个月)分别达93.83%和89.76%;退保率为1.30%,较20##年同期降低了0.34个百分点。

中国人寿有效应对资本市场变化,持续优化投资布局,抓住市场机会,积极配置协议存款,调整债券投资结构,降低权益类投资配置比例,顺利推进债权计划投资,取得了良好的投资收益。截至报告期末,投资资产达人民币12,428.62亿元,较20##年底增长6.0%,债权型投资的比例由20##年底的 49.68%降低至48.46%,股权型投资的比例由20##年底的15.31%降低至11.15%,定期存款比例由 20##年底的29.43%提升至33.89%,总投资收益率为2.51%(简单年化总投资收益率为5.06%)。

中国人寿持续加强个险销售渠道基础建设,不断提升个险渠道专业化、精细化经营管理水平,销售队伍素质不断提升;团险渠道加大重点项目拓展力度,短期险市场份额持续提升,政策性业务模式受到广泛好评;银保渠道大力发展期交业务,期交业务领先优势明显,队伍竞争能力持续提升;截至报告期末,中国人寿保险营销员总数达73.6万人;团险销售人员达1.29万人;银行保险渠道销售代理网点达9.7万个,客户经理达2.85万人,理财经理达1.42万人。

全面推广客户服务岗位标准,开发自助服务终端查询功能,努力提升客户服务手段;开展业务管理实务及流程优化工作,有效提高业务处理效率;不断完善信息技术的专业化研发和运行支持体系,充分发挥对各销售渠道的后援支持与服务保障功能;积极推进电话销售与网上直销业务。

严格执行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人身意外伤害保险经营标准》;加强销售人员预警回访工作,开发了营销员信用评估系统;把握重点修订完善《内控执行手册》,深入开展内控标准执行工作,建立了全员内控承诺机制;基本实现公司内部审计的集中管理,搭建非现场审计监控指标体系,全面开展非现场监控。

9.2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9.21业务发展

中国银行全称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总行位于北京市复兴门内大街1号。是中国(不包括香港、澳门、台湾地区)五大国有商业银行之一,规模在中国五大银行位列第三。中国银行的业务范围涵盖商业银行、投资银行和保险领域,旗下有中银香港、中银国际、中银保险等控股金融机构,在全球范围内为个人和公司客户提供全面和优质的金融服务。按核心资本计算,20##年中国银行在英国《银行家》杂志“世界1000家大银行”排名中列第10位。

中国银行主营传统商业银行业务,包括公司金融业务、个人金融业务和金融市场业务。公司金融业务基于银行的核心信贷产品,为客户提供个性化、创新的金融服务。个人金融业务主要针对个人客户的金融需求,提供基于银行卡之上的系统服务。金融市场业务主要是为全球其他银行、证券公司和保险公司提供国际汇兑、资金清算、同业拆借和托管等全面服务。

中国银行全资附属投资银行机构——中银国际控股有限公司(下称“中银国际”)是中国银行开展投资银行业务的运行平台。中银国际在中国内地、香港及纽约、伦敦、新加坡设有分支机构,拥有高水准的专业人才队伍、强大的机构销售和零售网络。中银国际全球性的管理运作,可为海内外客户提供包括企业融资、收购兼并、财务顾问、定息收益、证券销售、投资研究、直接投资、资产管理等在内的全方位投资银行服务。

公司金融业务为中国银行业务利润的主要来源。20##年,公司金融继续以完善客户服务体系、促进业务整体联动、加强产品创新及实施管理转型为重点,组建公司金融板块,加强条线管理。中国银行实行服务重点大型优质公司客户的发展战略,关注于与大型优质客户的长期合作关系,同时明确中小企业业务是公司金融业务的重要组成部分,致力成为中小企业高效、专业、能够满足全面需求的合作伙伴。

存款业务中国银行积极应对资本市场快速发展对人民币公司存款业务的冲击,大力发展人民币公司存款业务。

贷款业务中国银行继续强化贷款结构调整,加大对重点支持类行业的投入,实现信贷资源优化配置。金融机构业务中国银行注重与金融机构的全面合作,通过互荐客户、资源共享和共同开发新产品,为客户提供更加全面的服务。中国银行亦通过纽约、法兰克福和东京分行进行美元、欧元和日元清算,上述分行和新加坡分行均为当地一级清算银行。国际结算及贸易融资业务国际结算业务是中国银行优势业务。中国银行加强境内外机构联动,实现国际结算及贸易融资业务快速发展。其他公司金融业务中国银行提供支付结算业务,主要包括银行汇票、本票、支票、汇兑、银行承兑汇票、委托收款、托收承付、集中支付、支票圈存及票据托管等。

9.22产品与服务

中银香港与其他商业银行一样,向零售商和大公司客户提供各种金融产品和服务。最主要的是利息收入业务(将销售商的存款贷放给企业),但是已开始提供非利息收入业务,如个人贷款、资产管理及其他金融服务。中银香港在香港拥有最大的分行网络(约300间分行),自动柜员机则有450部。

中银香港是香港最大的二手按揭银行,而恒生银行为最大一手按揭银行。中银香港二次出售事故保险、人寿保险、强制性公积金及其母公司中国银行机构的各种资产管理服务。

在中国大陆,中银香港有14个分支机构(至20##年1月)独立于其母公司。中银香港在中国大陆被视为外资银行(准确地说,应该是境外银行),因为处于香港,所以其交易规则不同于大陆。

中国银行公布20##年前三季度业绩:股东应享税后利润人民币622.3亿元,同比增长3.82% .

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中国银行”:香港联交所股份编号:3988;上海证券交易所股份编号:601988)于10月29日公布了20##年前三季度业绩。20##年前三季度,中行市场竞争能力、盈利能力和风险管理能力持续提升,经营业绩良好,保持了快速、稳健、可持续发展的良好态势。根据国际财务报告准则,20##年前三季度,中国银行实现股东应享税后利润人民币622.3亿元,同比增长3.82%,每股收益人民币0.25元,同比增长0.01元,平均股东资金回报率(ROE)为17.36%。前三季度中行经营状况稳步向好,并于第三季度成功扭转了上半年盈利同比下降的趋势,当季实现股东应享税后利润211.07亿元,同比增长18.83%。

截至20##年9月末,中行资产总额为人民币8.34万亿元,负债总额为人民币7.82万亿元,分别比上年末增长19.95%和20.99%。前三季度,中国银行实现净利息收入人民币1,156.1亿元,同比下降5.43%,其中,境内人民币净利息收入为884亿元,同比增长8.4%;手续费及佣金收支净额为人民币345.13亿元,同比增长8.39%;资产减值损失为人民币117.3亿元,同比大幅下降55.42%。

贷款保持平稳增长,结构进一步优化

20##年10月份以来,中行认真贯彻中央“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战略部署,坚决执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抓住大型优质项目集中推出的机遇,充分发挥中行专业优势,大力争揽优质客户和项目,在有效控制风险的前提下,加大信贷投放力度。截至20##年9月末,中行客户贷款总额为47,012.65亿元,比上年末增加14,051.19亿元,增幅42.63%。其中,境内人民币贷款比上年末增加10,517.46亿元,余额达33,904.30亿元,增幅44.97%,市场份额为8.69%,比上年末上升0.98个百分点。

在上半年贷款业务强劲增长的基础上,中行第三季度合理控制信贷投放节奏,同时加大优化信贷资产结构的力度,进一步压缩收益率较低的票据业务,保持信贷业务平稳增长。在境内新增人民币贷款中,票据贴现占比从20##年6月末的22%显著下降到9月末的7%,占比低于市场平均水平。贷款行业投向更趋合理,客户结构持续优化。

净息差基本保持平稳,净利息收入进一步改善

09年以来,中行净利息收入逐季稳步回升,第三季度当季实现净利息收入408.88亿元,较第二季度环比增长7.93%,与去年第三季度持平。

前三季度,中行净息差为2.03%,比今年上半年微降1个基点。这主要是由于受全球主要经济体利率水平维持在历史低位、外币证券投资收益率尚无明显改善等因素影响,中行境内外币业务息差水平继续下降。随着经济企稳回升的趋势逐渐显现,全球降息周期基本结束,预计影响净息差的负面因素将逐步减弱,中行年初以来贷款和投资组合结构改善的效果将进一步体现。

在巩固优势业务的同时,大力培育新的增长点,手续费收入保持增长。为克服外部经营环境的不利影响,中行通过夯实客户基础、加大产品创新、推进渠道建设和提升服务品质等措施,努力保持在国际结算业务领域的优势地位,同时大力培育新的业务增长点。前三季度,国内结算、咨询顾问和银行卡等业务手续费收入增长较快,代理业务手续费收入同比实现正增长,结算及清算手续费收入同比降幅收窄。第三季度手续费及佣金收支净额达115.58亿元,与第二季度基本持平,较去年第三季度大幅增长21.97%。 前三季度集团手续费及佣金收支净额在营业收入中的占比为20.45%,同比上升2.51个百分点。

信贷资产质量良好,证券投资准备金少量回拨

第三季度,中行继续坚持适中型风险偏好,坚持风险管理的独立性、集中化和专业化,加强贷后管理,对信贷业务全面进行检查和调研,资产质量持续改善。截至20##年9月30日,集团不良贷款余额753.09亿元,比上年末减少121.81亿元,比6月末下降21.78亿元;不良贷款率1.6%,比上年末下降1.05个百分点,比6月末下降0.2个百分点;不良贷款拨备覆盖率144.66%,比上年末提高22.94个百分点,比6月末提高5.7个百分点。20##年前三季度,集团贷款减值损失为105.76亿元,同比增长11.44亿元,信贷成本为0.35%。

第三季度,受有关债券本息回流等因素影响,中行持有的美国次级住房贷款抵押债券、Alt-A住房贷款抵押债券、Non-Agency住房贷款抵押债券、以及房利美公司和房地美公司发行债券或其担保的住房贷款抵押债券等账面价值较6月末进一步下降10.16亿美元,同时中行回拨了少量证券投资准备金。

20##年第四季度,中行曾经根据市场情况谨慎计提了大量拨备。目前,中行在外币债券投资方面的拨备压力已明显减小。中行将持续跟踪国际金融市场的进展,并根据会计准则的要求审慎评估相关资产减值准备。

集团前三季度营业费用人民币725.53亿元,同比增长2.95%;成本收入比较上年同期上升3.02个百分点至37.90%。这主要是由于前三季度中银香港与雷曼兄弟相关产品支出准备共计港币32.42亿元(折人民币28.57亿元),其中港币30.08亿元在第三季度体现。

第四季度,中行将继续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决落实国家宏观经济政策,认真执行调结构、扩规模、做品牌、练内功、防风险、降成本、上水平的工作方针,适时把握节奏,平稳增加规模,加大结构调整,大力拓展客户基础,拓宽存款来源,加大优质项目储备力度,加强风险管控,夯实发展基础,坚持可持续发展,实现全年良好业绩。

9.3中国平安保险 ( 集团 ) 股份有限公司

9.31企业简介

中国平安保险 ( 集团 ) 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 1988 年,总部位于深圳。中国平安控股设立中国平安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平安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并控股中国平安保险海外 ( 控股 ) 公司、平安信托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平安信托依法控股平安银行有限责任公司、平安证券有限责任公司,使中国平安形成了以保险为核心的,涵盖证券、信托、银行的紧密、高效、多元的综合金融服务集团。 20## 年 6 月,中国平安保险 ( 集团 ) 股份有限公司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主板正式挂牌交易,公司股份名称 “ 中国平安 ” ,股份代号 2318 。

9.32企业文化及经营理念:

中国平安吸收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西方现代管理思想的精华,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企业文化。公司的企业使命是:对客户负责,服务至上,诚信保障;对员工负责,生涯规划,安家乐业;对股东负责,资产增值,稳定回报;对社会负责,回馈社会,建设国家。公司倡导以价值最大化为导向,以追求卓越为过程,做品德高尚和有价值的人,形成了 “ 诚实、信任、进取、成就 ” 的个人价值观,和 “ 团结、活力、学习、创新 ” 的团队价值观。

中国平安拥有完善的治理架构,国际化、专业化的管理团队及经营管理理念。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架构健全、职责清晰。中国平安实行执行官问责制度,通过集团执行委员会以及集团执行委员会圆桌会议进行管理。中国平安是中国金融保险业中第一家引入外资的企业,公司高层管理团队 1 / 3 来自海外。 1994 年,平安就聘请国际会计师事务所出具财务报告, 1995 年,聘请国际精算师事务所出具精算报告。

9.33业绩绩效:该企业在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联合发布的20##年度中国企业500强排名中名列第四十,20##年度中国企业500强排名中名列第三十五。2008《福布斯》全球上市公司2000强(Forebes Global2000)出炉,中国平安凭借优异的经营业绩,强劲的利润增长再次进入500强,较去年猛进147席名列第293位,在151家上榜的中国企业中,排名第九,蝉联非国有企业第一名。同时,在全球102家上榜保险公司中,较去年前进8席位居第28位。

平安公布其截至20##年9月30日止九个月期间的首三季度未经审核业绩。在中国经济保持稳定发展速度下,平安按照既定的战略方针及年度经营目标,积极应对宏观形势和市场环境变化,保险、银行和投资三大主营业务均继续保持健康快速的发展。同时,银行业务的重组工作也取得了令人鼓舞的进展,为加快综合金融战略的实施奠定坚实基础。

平安在20##年首三季度实现净利润人民币131.97 亿元,每股收益人民币1.71 元,分别较20##年同期增长8.4%和6.9%;净资产较20##年底增长26.6%至人民币1,161.40亿元。利润增速有所回落的原因主要是受权益类资产总投资收益较去年同期减少,以及保险合同准备金计量基准收益率曲线走低导致的准备金增提等两个因素的影响。面对不利的市场因素,公司各项业务依然保持强劲增长,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基础不断巩固。

报告期间,平安保险业务保持健康快速发展,寿险个人新业务规模保费高速增长,前三季度实现总规模保费人民币1,281.45亿元,同比增长22.4%。其中,盈利能力较高的个人寿险新业务实现规模保费人民币339.89亿元,同比增长40.7%。产险业务实现规模和品质双飞跃,实现保费收入人民币457.59亿元,大幅增长57.7%,综合成本率降低至94.3%。养老险企业年金缴费、受托管理资产及投资管理资产三项统计指标继续保持市场领先地位。

展望第四季度,平安表示:“中国经济将处于企稳回暖的阶段,但回升的基础尚需继续巩固,国内市场不确定、不稳定的因素依然存在。对比去年,投资环境与气氛更为审慎,债券收益率短期内随加息将有所上升但仍处于低位,这些将对本公司四季度利润继续带来压力。第四季度,本公司将在保持各项业务健康稳定发展的基础上,为来年作好充分部署和准备,并为公司价值的长期可持续增长打下坚实基础。”

9.4中国招商银行

9.41中国招商银行简介:

1987年,招商银行作为中国第一家由企业创办的商业银行,以及中国政府推动金融改革的试点银行,在中国改革开放的最前沿----深圳经济特区成立。20##年,招商银行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20##年,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上市。成立二十多来,招商银行秉承“因您而变”的经营服务理念,不断创新产品与服务,由一个只有资本金1亿元人民币、1个网点、30余名员工的小银行,发展成为资本净额1170.55亿元人民币、机构网点700余家、员工3.7万余人的中国第六大商业银行,跻身全球前100家大银行之列,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经营特色和优势。20##年以来,招商银行先后被波士顿咨询公司列为净资产收益率全球银行之首;荣膺英国《金融时报》“全球品牌100强”第81位、品牌价值增幅全球第一名,《福布斯》“全球最具声望大企业600强”第24位,以及《华尔街日报》(亚洲版)“中国最受尊敬企业前十名”的第1位;荣获《欧洲货币》、《亚洲银行家》等国内外权威媒体和机构授予的“中国最佳零售银行”、“中国最佳私人银行”、“中国最佳托管新星”等。20##年6月末,招商银行资产总额达19727.68亿元人民币。截至20##年6月末,招商银行在中国大陆的60个城市设有47家分行及648家支行(含分理处),2家分行级专营机构(信用卡中心和小企业信贷中心),1家代表处,1622家自助银行,1500多台离行式自助设备,一家全资子公司——招银金融租赁有限公司;在香港拥有永隆银行和招银国际金融有限公司两家全资子公司,及一家分行;在美国设有纽约分行和代表处;在英国设有伦敦代表处。8月3日,招商银行与西藏自治区财政厅签订转让西藏自治区信托投资公司产权协议,收购财政厅持有的西藏信托60.5%的股份。在中国的商业银行中,招商银行率先打造了“一卡通”多功能借记卡、“一网通”网上银行、双币信用卡、点金公司金融、“金葵花”贵宾客户服务体系等产品和服务品牌,并取得了巨大成功。截至20##年6月末,“一卡通”累计发卡5172万张,卡均存款为8670元人民币;信用卡累计发卡2885万张,居于中国信用卡市场的领导地位,并入选哈佛大学MBA教学案例。“一网通”网上银行的技术性能和柜面替代率,一直在同业中保持领先。“金葵花”服务体系在高收入人群中受到广泛欢迎,拥有贵宾客户46.34万户。  由于在中国的商业银行中率先调整业务结构,招商银行逐渐形成了低资本消耗、低风险、高效益的业务发展模式。20##年上半年,实现净利润82.62亿元。作为中国最早市场化的银行,招商银行高度重视风险防范,在全球金融危机蔓延的形势下,资产质量依然保持在良好水平。截至20##年6月末,不良贷款率为0.86%,准备金覆盖率达241.39%。

9.42企业文化:

招商银行始终坚持以客户为中心,朝着“力创股市蓝筹、打造百年招银”的目标不断前进。招商银行的企业文化体系分为九大内容、四个层次。九大内容包括:力创股市蓝筹,打造百年招银的招银愿景;为客户提供最新最好的金融服务的招银使命;服务、创新、稳健的招银核心价值观;挑战、自省、奉献的招银精神;严格、扎实、高效的招银作风;因您而变,因势而变的招银经营理念;尊重、关爱、分享的招银人本理念;效益、质量、规模协调发展的招银发展理念;全局至上,和谐为美的全局观念。四个层次包括:精神层(核心层)、制度层(中间层)、行为层(表层)、社会层(企业文化的对外传播)。招商银行企业文化的特点是:一、是重理想、讲追求的文化;二、是重实干、讲业绩的文化;三、是重客户、讲服务的文化;四、是重市场、讲品牌的文化;五、是重人本、讲奉献的文化;六、是重创新、讲一流的文化;七、是重执行、讲效率的文化;八、是重团队、讲和谐的文化;九、是重长远、讲理性的文化;十、是重反思、讲学习的文化。

9.43企业业绩:

20##年,该行确定了“转变方式、夯实基础、经营风险、提升效益”的工作思路,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加快二次转型步伐,在降低资本消耗、控制财务成本、增加价值客户、防范经营风险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截至年末,该行资产总额516亿元,全折自营存款余额440亿元,全折自营贷款余额464亿元,税前利润11.1亿元,圆满完成了总行下达的经营任务,实现了效益、质量、规模、结构的协调发展。

展望20##年,吴晓辉行长为济南招行总结提出了“一转、二创、三提高、四重点”的发展思路。目前。招行“二次转型”的理念已深入人心,成为指导业务开展的纲要,每一位员工都深刻认识到转型是经营环境变化的迫切要求,是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二次转型刻不容缓。吴行长表示,面对更加复杂的20##年经济形势,济南分行已经做好了准备,正在为创造更加美好的明天而不懈努力。

更多相关推荐:
20xx年中国互联网金融发展趋势研究报告

20xx20xx年中国互联网金融市场深度评估及发展趋势研究报告中国产业信息网什么是行业研究报告行业研究是通过深入研究某一行业发展动态规模结构竞争格局以及综合经济信息等为企业自身发展或行业投资者等相关客户提供重要...

20xx-20xx年中国互联网金融行业市场分析及发展前景研究预测报告

中金企信北京国际信息咨询有限公司国统调查报告网20xx20xx年中国互联网金融行业市场分析及发展前景研究预测报告报告目录第一部分互联网金融行业发展概述第一章互联网金融行业投资总论第一节互联网金融相关概述一报告对...

20xx-20xx年中国互联网金融市场发展研究报告

20xx20xx年中国互联网金融市场发展研究报告一中国互联网金融行业定义广义的互联网金融涵盖了传统金融业务的网络化第三方支付大数据金融P2P网络借贷众筹和第三方金融平台六种模式而这六种模式也正是现阶段我国互联网...

《20xx年—20xx年中国互联网金融发展趋势研究报告》

20xx年20xx年中国互联网金融发展趋势研究报告全文20xx年02月13日0920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我要投稿产品服务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讯随着社交网络的繁荣和金融脱媒化趋势的形成人类迎来了互联网金融时代互联...

《20xx年—20xx年中国互联网金融发展趋势研究报告》

20xx年20xx年中国互联网金融发展趋势研究报告宏皓中国互联网金融行业协会会长随着社交网络的繁荣和金融脱媒化趋势的形成人类迎来了互联网金融时代互联网金融序幕一拉开热潮就在中国开始了互联网金融的诞生是人类历史上...

20xx年—20xx年中国互联网金融发展趋势研究报告

20xx年20xx年中国互联网金融发展趋势研究报告全文20xx0425贸易金融贸易金融tradefinance关注贸易金融及时收取贸易金融跨境金融及财资的行业资讯了解行业发展动态与趋势本微信公众号由贸易金融杂志...

20xx-20xx中国互联网金融发展趋势研究报告

20xx年20xx年中国互联网金融发展趋势研究报告随着社交网络的繁荣和金融脱媒化趋势的形成人类迎来了互联网金融时代互联网金融序幕一拉开热潮就在中国开始了互联网金融的诞生是人类历史上划时代的大事件虽然互联网金融现...

20xx年中国互联网房产汽车业研究报告

20xx年中国互联网房产汽车业研究报告20xx年08月17日企鹅智酷1互联网与金融的融合已基本完成第一步创新业务覆盖了投资银行和保险三大金融支柱行业以及征信支付两个基础设施领域2目前产业的演进正在从互联网金融深...

20xx-20xx年中国消费金融市场运营状况及投资战略研究报告

20xx20xx年中国消费金融市场运营状况及投资战略研究报告什么是行业研究报告行业研究是通过深入研究某一行业发展动态规模结构竞争格局以及综合经济信息等为企业自身发展或行业投资者等相关客户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企业通...

iiMedia Research:20xx年中国互联网金融市场研究

国内最具权威的市场调研门户网站之一iiMediaResearch20xx年中国互联网金融市场研究20xx年4月18日全球领先的移动互联网第三方数据挖掘和整合营销机构iiMediaResearch艾媒咨询在20x...

54.20xx年互联网金融行业监测报告(1月30日)

本周互联网金融的监管仍然是亮点1月29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支持发展众创空间完善股权众筹融资机制1月23日一行三会相关负责人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回答互联网金融监管问...

国扶金融发布:《20xx中国互联网金融发展报告》

国扶金融发布20xx中国互联网金融发展报告20xx中国互联网金融发展报告下称报告显示移动支付丰富了支付场景已经成为银行卡现金之外最常使用的支付工具数据来看20xx年第三方移动支付交易规模达599247亿元较20...

2015年中国互联网金融行业投资研究报告(11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