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一体化”调查报告

时间:2024.4.7

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体制

——新农村建设的成都方式:“城乡一体化”调查报告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业化、城市化有了长足发展。到20xx年,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一、二三产业的构成已经是15.2:52.9:31.9,工业居绝对主导地位,城市化率达到41.76%。同时,城乡差距也进一步拉大,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分别2936.4元和9421.6元,城乡居民的人均收入超过农村居民的3倍,而城乡之间的基础设施和公共产品、社会保障差距更大。在这种趋势下,如果继续侧重抓工业化、城市化,即使如理想的那样,到20xx年实现城市化率55%,农村人口仍会有近7亿人。7亿农村人口也不是小数。所以,既基于解决城乡差距这一严峻的现实问题,也基于中国已经发展到“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新阶段,20xx年10月,十六届三中全会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议》把“建立有利于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体制”作为作为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重大任务提了出来。也就在这个月,成都就作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战略部署,提出“六句话”的总要求。这“六句话”是:“以县城和有条件的区域中心镇为重点;以科学规划为龙头和基础;以产业发展为支撑;以建立市场化配置资源的机制为关键;以制定和完善相关配套政策为保证;以农民生产、生活和居住方式的根本转变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由于思路清晰、政策配套、措施得力、工作到位,虽然仅两年的实践,成都农村面貌和城乡格局已发生深刻变化,创造了“三个集中”的经验和“幸福梅林”等模式,使农民“发展有路子、就业有岗位、增收有来源、居住有环境、生活有保障”。著名社会学家陆学艺在对成都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实践做跟踪调查后,结论是城乡差距已经缩小到1:2的水平,为全国城乡差距的平均值的一半。在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农民受益最直接、最大。

如今,中央提出“新农村建设”。成都先行一步的实践,可谓为“新农村建设”的成都方式。所谓新农村建设的成都方式,就是以推进城乡一体化、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体制为着力点,促进农民生产、生活和居住方式的根本转变。20xx年11月19日,四川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对成都推进城乡一体化、新农村建设进行专题调研,高度评价成都的实践:抓得早、思路新、力度大、效果好,将为全省提供很好的示范和借鉴。

成都推进的“城乡一体化”,关键在“一体”上。这个“一体”,由两个层次组成。一是面上的层次,二是核心层次。面上的层次,看得见,摸得着,能够直接感受到,属于“硬指标”,集中体现为“以农民生产、生活和居住方式的根本转变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这也是“新农村建设”的“硬指标”。关于农民生产方式的转变,具体反映在“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长期以来,人多地少、零星经营,是制约我国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一道坎。无数事实表明,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后才具备了搞现代农业的基本条件。如新津打造的“川西坝农业博览园”,发展观光农业,带动了农业产业化经营,常年吸纳1000多农民进园务各,使周边1000多户3000余农村劳动力从事第三产业。生产方式的转变,极大地提高了农用地的比较效益;关于生活方式的转变,具体反映在农民的物质生活条件,既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民社会生活保障和精神生活风貌三个方面。成都农村的交通、通讯、校舍,农民的社保、医保、就业,以及精神文明建设,甚至农村发展与建设规划等,都纳入市政府相关部门统一管理和服务的内容,彻底拆除城乡隔离的藩篱;关于居住方式的转变,具体反映为农民新村和农民新居建设。各区(市)县根据不同的情况,创造了“新村模式”,如新津的纯阳花园农民安置小区。创造了“新居模式”,如锦江的“红砂村”、“幸福梅林”。人们戏说中国的城乡差距,城市像欧洲,农村像非洲。那么,促进农民三大方式的转变,或者说,抓新农村建设,就是要将中国农村也建设得像欧洲。这个面上层次的“一体”,如同发达国家那样,虽然城市现代化水平和农村现代化水平有不同的指标,但都具有现代性。因而这个面上的“一体”,“体”

在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的“现代性”上。

二是核心层次。这个核心层次是支撑乡村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体制和机制,直接体现为“六句话”中的“以建立市场化配置资源的机制为关键,以制定和完善相关配套政策为保证”。如今,中国经济已经进入市场经济时代,市场经济体制已经跨入进一步完善的阶段。虽然经济创新从农村起步,但自农村经济改革向城市经济改革转移之后,经过20多年的市场经济培育和10多的市场经济体制建设,市场经济大潮已经把农村经济这一块远远地抛在了后面,农村经济的市场化程度相当低。农村经济处于弱势,弱就弱在市场化程度不高,市场经济体制建设滞后。成都推进“城乡一体化”,提出“以建立市场化配置资源的机制为关键,以制定和完善相关配套政策为保证”,包含了提高农村经济市场化水平、建立和健全农村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所以,我认为,这个核心层次的“一体”,就是“体”在市场经济体制上,提升农村经济的市场化水平,建立和完善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市场经济体制。农村经济与城市经济一样共享市场经济体制优势。

“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对相对“贫血”的农业来说,就是“输血”,这非常必要。但仅靠“输血”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业发展问题,正如城市经济的发展那样,最终还是靠市场化改革,形成市场经济的体制和机制。如今我们不仅进入市场经济时期,而且进入市场经济体制完善的时期,建立和完善促进农业发展市场经济体制显得特别紧迫。市场经济中有两个基本要素:市场主体和产权。中国农业经济的市场主体和产权特别薄弱。在市场主体方面,单家独户的小农生产根本不具备市场博弈的能力。成都推进“城乡一体化”,“六字句”的总要求中,有“以产业发展为支撑”。从各地的实践来看,包含了“土地向规模化经营集中”,扶持和培育龙头企业和优势产业,也包含扶持和培育农业经济合作组织等。这些都有助于培育和壮大农业经济的市场主体。在产权方面,成都的实践已经初步涉及农民的土地使用权、经营权的改革了。产权改革历来是风险最大的改革。国企改革的经验和教训都表明了这一点。但没有实现产权明晰并具备市场化品质,仍然难有在市场经济大潮中博弈的能力。市场经济发达的国家,农业生产与经营中不仅产权明晰,而且产权的市场化程度也相当高。从某种意义上讲,市场经济是“负债经营”的经济。农业经济为什么缺乏生机和活力?就是融资难。为什么融资难?就是作为市场主体的农户没有具备市场化品质的产权。五中全会《建议》指出:“本世纪头二十年是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十一五’时期尤为关键。我们必须紧紧抓住机遇,应对各种挑战,认真解决长期积累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突破发展的瓶颈制约和体制障碍”。现代农业经济作为中国市场经济中的组成部分,农业经济的产权是不成熟的,是农业发展的“瓶颈制约和体制障碍”。我相信,随着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改革完成,随着随着国家转向农业经济体制的市场化改革,农业生产与经营中产权改革问题也将成为“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议题之一。

成都推进“城乡一体化”,不仅要促进新农村建设,要在农业经济体制的市场化改革着力,而且,形成城乡经济良性互动的体制和机制、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同发展共繁荣也是题中应有之义。所以,“城乡一体化”是一场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体制、整合城乡经济社会的综合改革。

成都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实践对“建设新农村”具有多重意义。

首先,成都在20xx年就提出推进城乡一体化,把发展的重点从城市化扩展到农村的现代化,加大农村建设的力度,表明成都的发展部署具有超前性。这超前性既基于成都的发展实际,也基于决策层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和真心实意为农民的胆识。所谓成都的发展实际,就是市委、市政府提出“三最”奋斗目标以来,经过不懈的努力,城市综合实力和城市建设与发展水平都达到了相当程度,具备了“以城带乡”的条件;所谓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就是看到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相对滞后将会成为城市经济发展升级的瓶颈,而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又会为城市经济社会的发展创造新的机会,提供新的平台;所谓真心实意为农民的胆识,就是投资农村建设比较效益低,并非每一个发展起来的城市都愿意真心实意“带”农村。“城乡一体化”在学术界喊了十多年,为什么雷声不断,不见下雨?就是因为注重农村这一块,容易引起GDP下滑,有政绩不佳的风险。既要保证GDP持续增长,又要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同发展共繁荣,就得有敢冒风险的胆和激活新的经济增长点的识。成都推进城乡一体化以来,GDP继续创历史新高,表明只要思路正确、措施得力、工作到位,向比较效益低的农村经济倾斜也可以做到不拉GDP增长的后腿。

第二,新农村建设是当国家的工业化、城市化发展到相当程度后通过“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式刷新农村的面貌,就是政府要将公共财政向“三农”倾斜。而推进城乡一体化,改善农民的生活条件和生产条件,分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是题中应有之义,更重要的是创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和机制,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内在动力,从根本上破解城乡经济社会二元结构的难题。所以,成都的实践,可以看成是以推进城乡一体化为抓手、促进城乡同发展共繁荣,特别是建设新农村为目的的一场系统的综合改革,是落实科学发展观、从过去单纯的以增强城市集聚效益为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为以城乡经济社会互动、互为增长点的新的经济增长方式的重大探索。成都先行一步的实践,不仅可以为各地起步的新农村建设提供新经验,而且可以为国家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破解农村经济社会瓶颈创造新的经验。


第二篇:安徽省城乡一体化试点工作的调研报告


安徽省城乡一体化试点工作的调研报告

为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进一步推进我省城乡一体化试点工作,7月31日至8月21日,省发改委张令保副巡视员带领体改处一行5人,先后赴淮北、合肥、马鞍山、芜湖和铜陵市开展调研。调研组就我省城乡一体化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工作与五市相关部门的负责人进行了座谈,并进行了实地考察。根据调研,各市虽然启动时间不同,推进工作却各具特色,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需要认真研究,妥善解决。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城乡一体化试点工作进展情况

目前,各试点市均成立了相应的领导小组和推进机构,出台了城乡一体化规划或实施方案,在城乡空间布局、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社保就业、社会发展、生态建设等方面稳步推进一体化,取得了初步成效。

1、认真谋划城乡一体化布局。各试点市均高度重视规划的引领作用,把城乡一体化规划作为首要工作,从全市域的角度,按照组团式空间布局要求,编制覆盖市、县、乡、村四级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以此指导和规范整个试点工作,有序推进城乡一体化。马鞍山市把1686平方公里的市域国土作为整体,着力构建“1234”的城镇空间布局体系。芜湖市强化全市域概念,坚持城乡一体、市域统筹、和谐发展,将1.1万个分散农民居住点改为1000个左右的农村新型居住点。铜陵市依据“一城三区、一主两副”城乡空间结构,建设宜商宜居宜游的生态山水铜都。淮北市结合推进土地规模经营、采煤塌陷区总体搬迁、交通节点和主城区东扩南移等工作,建设城乡一体化的山水生态城市。合肥市着力推进现代化滨湖大城市建设、合肥经济圈发展,实现市域范围内的各类规划全覆盖。

2、加大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项目建设力度。各试点市从本市的实际出发,千方百计筹集资金,加大对农村公路、公交、供水等基础设施项目的投入力度,不断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推进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淮北市在财力紧张的情况下,今年拿出1亿元作为城乡一体化建设专项资金,用于引导、鼓励各地城乡一体化的项目建设。出台了《淮北市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专项资金使用意见》和《淮北市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其中7000万元重点用于引导5个试点镇的14个城镇、集中居住区和中心村的基础设施项目建设。预留3000万元采用以奖代补的方式用于其他项目建设。芜湖市今年筹集资金1亿元,新建“村村通延伸工程”300多公里,实现行政村到中心镇半小时到达。铜陵市相继投入2000多万元用于城乡公交一体化建设,并积极利用国债资金延伸城市供水管网,兴建小型水厂,解决农村人口饮用水安全问题;完成国家级省“民办公助”小型农田水利补助项目投资617万元。合肥市20xx年整合各级各类支农资金,整村推进新农村建设项目,首批启动项目4个,总投资约6.7亿元。目前合肥市实现了“县县通高速,村村通水泥路”,96.9%的农村设立了客运站点。

3、推进城乡产业一体化发展。在五个试点市中,除淮北市外,其他四个市都属于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这四个市结合建设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优化城乡产业布局,强化城乡产业分工与合作,加大对现代农业的投入,推进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马鞍山市努力构建“一核四区”的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总体布局,加快城乡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芜湖市依托城市的辐射,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促进城乡产业协调发展。合肥市在全省率先建立了市级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政策支持体系,20xx年财政投入涉农资金14.2亿元,带动社会资本投入“三农”超百亿元。铜陵市、淮北市紧紧抓住被列入国家第二批资源枯竭城市转型试点的机遇,向国家争取了转移支付专项资金,加快产业发展步伐。铜陵市在全国率先实现涉农行政性收费“零收费”。

4、建立城乡一体化公共服务体系。各试点市不断推进城乡教育、就业、社会保障等制度并轨,建立覆盖城乡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使农民逐步与市民同享经济发展的成果。马鞍山

市构筑城乡就业社保网、城乡健康保障网、城乡文化教育网等“三大网络”, 在全省率先实施了城乡医疗保险制度并轨,建立和实施城乡一体、标准统一、程序规范、管理动态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合肥市对农村义务教育实行”两免一补”,已改造完成全部D级校舍危房,乡村卫生服务站室普及“六位一体”服务功能,建成农家书屋235个、农民体育健身工程76项,全市95%以上农民参加了新型合作医疗。芜湖市从20xx年起,打破城乡户籍限制,整合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对全市城乡居民实行政策、待遇、管理、实施“四统一”。 铜陵市逐步建立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相互转移机制,实行统一的城乡务工人员的失业保险制度,实现城乡居民医疗保险政策、待遇和管理的统一。

5、因地制宜地开展城乡一体化试验。各试点市通过局部试点,不断探索,取得了一定经验,起到以点带面的示范效应。淮北市根据本市的实际情况,选择了濉溪县百善镇、五沟镇,相山区渠沟镇,烈山区烈山镇,杜集区高岳办事处等5个优势明显、各具特色的乡镇作为城乡一体化建设的首批先行试验区,目前相关工作已经启动。马鞍山市从去年初就在花山区进行了城乡一体化试点工作,通过“三自愿、三置换”,着力推进“三集中、三转换”,解决农民就业后的社区化居住、全覆盖的社会保障等问题,以实现土地规模经营,加速城乡一体化步伐。芜湖市积极推进南陵大浦、鸠江城东新区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在项目安排、资金分配、国债投放、国家政策性贷款、金融信贷等方面向试点地区倾斜。其中,大浦试验区按照“政府引导、企业运作、村企共建、政策创新、产业推动”的思路,引进鲁班集团东源新农村开发股份有限公司投资建设,累计完成投资3.17亿元,已初具规模,被批准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铜陵市确立了农村集体土地产权制度改革的“三化”(产权明晰化、产权资产化、产权市场化)目标和“两步走”(先试点,后推开)工作步骤,开展了土地产权登记确权试点,农村土地流转稳步推进。

二、推进城乡一体化的主要做法

五市根据中央的战略部署和省委、省政府的要求,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规划方案为引领,以组织协调机构为平台,加快工业化、城镇化步伐,积极实施民生工程,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全面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主要做法是:

1、以组织协调机构为平台,强力推动城乡规划方案的制定和实施。为有效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各市不仅编制了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等专项规划,以及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实施方案、年度工作计划,而且都成立了城乡一体化综合配套改革领导小组或办公室,具体负责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工作的统筹规划、综合协调、推进指导、督查考核,形成了部门协助、上下联动的工作机制。合肥市整合市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等多个涉农领导小组办公室,成立市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形成了合力,提高了效率。铜陵市、淮北市成立了城乡一体化工作领导小组和工作推进组,分别从规划布局、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就业和社会保障、户籍改革、土地改革、生态环境、社会管理等方面全面推进。马鞍山市把市直各部门履行推进城乡一体化职责作为年度目标考核的重要内容,明确任务,强化措施,加强督查。

2、以开发园区为载体 , 有效带动城乡产业整合发展。为加快推进工业化,带动农业产业化,促进城乡产业整合发展,各市坚持“工业强县富民”和“以城带乡,以城融乡”,打破行政区划界限,积极支持开发区、工业园区和县域、乡镇工业聚集区合作发展,加快产业集聚,提高开发园区的经济规模和辐射能力,从而形成增长极,有效带动农业及农村经济的繁荣,促进了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合肥市20xx年工业经济在县域经济中所占比重达到42.8%,对县域经济发展的贡献率达到56.6%,而工业园区完成产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75%以上,增长极作用明显。马鞍山市进一步优化重点开发区,调整镇村工业集中区,着力做大做强卫星城、中心镇工业经济。目前,全市已形成以4个省级经济开发区为龙头,以6个重

点乡镇工业集中区为支撑,以一批特色园区为依托的工业产业布局。截止去年底,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生产值1165.9亿元,工业发展集中度达到80%以上。

3、以“三集中”为路径 ,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步伐。各试点市通过大力推进“三集中”,一方面加速了农民向工人和市民的转化,带动了城镇基础设施的建设,加快了城镇化进程;另一方面,提高了农村耕地的规模化和集约化程度,带动了新农村建设,促进了城乡基础设施的一体化。马鞍山市通过“三集中”,全市农户承包耕地流转面积达13.2万亩,占全市耕地总面积的18.7%。淮北市借鉴并创新出三种新农村建设模式,即村民自建模式、整体搬迁和集中安置模式、拆建改造“空心村”模式,其中,濉溪县百善镇启动了“521”工程,即重点建设5万人的凤凰新城集中居住区、2万人的钟楼集中居住区和1.2万人的张集集中居住区,改善农村居住条件,整治农村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实现村民学习有去处、娱乐有场所、健身有器材、办事有服务。合肥市总结推广城中村改造、整村推进、环境整治、产业带动、强弱融合型五种模式,初步探索出了一条农村土地及宅基地整理、整村整体推进新农村建设、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模式。

4、以民生工程为抓手,全面实施公共服务均等化。各市根据财力,以民生工程为抓手,按照轻重缓急,有条不紊地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合肥市近年来实施了36项民生工程,涉及农村义务教育、医疗体系建设、乡镇综合文化站、体育健身工程等内容。芜湖市今年实施32项民生工程,计划投入19.5亿元,积极实施惠民直达工程,惠民资金实行“一卡通”发放,并制定了《芜湖市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办法》。铜陵市20xx年实施30项民生工程,涉及农村的有24项,重点完善城乡一体的新型农村社会保险制度,用于农村的资金投入超过60%,农民受益面超过90%。

5、以体制改革为动力,积极促进要素资源的合理配置。各试点市以改革为动力,积极推进财政、金融、土地、户籍等制度改革,逐步增强乡村自主发展及与城市对接的能力,不断促进城乡一体化。合肥市出台了《关于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意见》及配套文件,目前全市土地流转面积达68.07万亩,占承包耕地总面积的22%;20xx年整合市区的农村信用社成立了合肥科技农村商业银行,20xx年推进3县农村信用社组建成立农村合作银行,多渠道解决“三农”发展的资金需求问题。芜湖市抓紧修订《芜湖市户口管理制度改革暂行规定》,实现新划入城市新区户籍“一元化”管理,消除农民向城镇转移的体制机制障碍。马鞍山市积极探索建立放弃宅基地使用权和土地经营权补偿制度,引导和鼓励农民自愿以土地换股份、换社保、换就业;改进市、县区财政分配体制,进一步健全完善覆盖城乡的公共财政体系,大幅度增加对农村的投入。

三、城乡一体化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城乡一体化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工作开展以来,试点市在促进以工哺农、以城带乡、缩小城乡差别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加以重视并逐步解决,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缺少有力的组织协调机构统筹推进。由于行政区划和行政管理体制方面制约因素,一些矛盾和问题得不到及时妥善的解决,从而增大了试点的难度,影响了一体化的进程。如省直管县,由于市县管理相对独立,市对县的投入能投却不愿投,想统却不能干,造成在城乡一体化的规划、实施、协调和管理等方面不能有效衔接,导致成本上升、重复建设、资源浪费、效率降低等问题。再如,铜陵市的江北飞地(铜山、安铜)与江北的郊区灰河乡分属不同的行政区划,工作沟通和协调难,使得两地在城乡产业布局、居住区的布点和道路的连接等方面难以对接,不仅不利于铜山、安铜两地发挥优势,发展“桥头经济”,而且制约了灰河乡的经济发展。

2、农民住宅和土地确权不到位妨碍了土地流转和创业。在推进城乡一体化试点工作中,由于土地确权的滞后,确权证书缺乏有效性,无法实现农村土地资本化,也就不能从根本上

促进农村土地流转、提高农业规模经营效率和农民财产性收入,不利于城乡一体化的进行。例如,铜陵市已进行了确证发证试点,因确权证书得不到金融机构认可,不能进行抵押贷款和市场交易,大大影响农民积极性,还使农村土地流转工作中纠纷增多、矛盾激化。再如,农民集中到新的居民点,即使有了住房,却无法拿出房产证做抵押获得贷款,也不能进行房产交易,限制了资产盘活,压抑了农民自主创业、发展农村经济的积极性。因此,如何尽快制定和完善农村土地政策、解决好农村土地确权问题,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十分艰巨而亟待解决的任务。

3、资金不足无法满足推进一体化建设需要。推进城乡一体化需要项目建设和资金投入作保障,特别是以“三集中”为主要手段的推进工作,更需要大量的启动资金。目前,省级财政没有相应的政策引导资金提供支持,多元化投入机制尚未建立,投资的主渠道仍然依赖市县政府的财政投入,严重影响城乡一体化试点工作的推进。据调研了解,各试点市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均感到力不从心,受“三集中”必要前期费用和资金制约,一些已列入规划中的建设项目难以实施。特别是淮北市财力十分有限,资金压力更大,影响一体化推进速度。因此,迫切需要建立省级引导资金,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为城乡一体化试点工作推进提供强大动力。

四、加强城乡一体化试点工作的建议

推进城乡一体化是省委省政府根据中央战略部署作出的重大决策,也是我省实现科学发展、奋力崛起的必由之路。积极稳妥做好试点工作,尽快发挥试点的示范效应,实现以点带面,普遍推进的目的,必须加快城乡一体化试点工作进度,统筹协调好各试点市推进工作,加大对试点市的指导和支持力度。特建议如下:

1、切实加强领导,尽快建立省级试点工作协调领导机构。随着试点工作的不断推进,亟需尽快召开省城乡一体化试验协调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以明确领导小组成员,确定领导小组及办公室职责,研究解决试点工作中的突出问题,部署下一步推进城乡一体化工作重点。进而通过建立推进省城乡一体化试点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加强省直各单位的协调配合,加强对各试点市的政策指导和切实支持,共同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工作。

2、适当调整部分行政区划和行政管理体系。为解决市县同城管理矛盾、城市发展空间不足等问题。建议对马鞍山市、芜湖、铜陵等市辖县行政区划按县改区模式进行适当调整,同时为三市跨江发展作必要的区划调整。

3、给予推动土地流转的支持政策。

(1)实行土地指标的动态平衡。建议由土地管理部门研究制定相关政策措施,报经省政府批准,在全省范围开展农村土地确权工作,真正保护农民的合法利益,实现农村住宅和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市场化流动。对农村耕地、宅基地和建设用地置换和执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并实行宏观调控、动态平衡,置换指标可以在试点市范围内有偿调剂使用,支持和鼓励试点市积极探索多种形式的土地流转方式。试点市每年可安排当年土地拍卖收益的15%,作为改革试点启动资金。通过土地开发复垦整理新增的建设用地指标,原则上按照4∶3∶3比例分配(40%用于农民居住安置,30%用于新型工业化,30%用于发展服务业)。

(2)土地使用权和住宅确权。规范农村住宅、土地使用确权证书的发放,并赋予证书的有效性及融资功能。

4、加强对试点市城乡一体化发展资金支持力度。参照合芜蚌自主创新实验区的优惠条件,建议省财政列出专项,建立省城乡一体化发展引导资金。从20xx年起连续三年,省级财政对试点市每年各补助1亿元,主要用于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农民创业、就业培训,支持土地流转、土地置换铺底启动资金等。鉴于目前支农资金政出多门,资金使用比较分散,未能形成合力,发挥应有效益,建议省城乡一体化试验协调领导小组统一整合支农资金,调整财政支出渠道和项目,集中财力办大事,提高各项支农资金的使用效果。对农村合

作银行发放的支持城乡一体化建设小额贷款,由省财政贴息1个百分点;试点市乡镇金融机构支农贷款达到60%以上可享受当地税收优惠政策;对农户小额信贷由财政给予贴息,免交全部营业税和所得税。

5、鼓励深化改革,支持大胆创新。鼓励试点市积极有为,敢于突破,给予改革试验的自主权和“试错权”。建议按照“先行先试、率先突破”的原则,要求试点市深化财政制度、农村金融、土地使用、行政管理等各项改革,积极探索消除城乡一体化的制度性和体制性障碍。在社会管理和服务方面,要逐步取消城乡户籍差别,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就业、社保、子女入学、医疗卫生等社会服务体系,促进人口有序流动。要鼓励各类金融机构向农村布点,大力发展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和信贷担保机构,鼓励金融机构向农村扩大信贷规模,不断优化金融服务。要完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办法,促进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科学编制土地整治专项规划,推进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创造条件进行“双置换”试点。

更多相关推荐:
关于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调查报告

关于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调查报告区委统筹城乡发展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一体化既是党中央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作出的重大决策也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选择更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

推进城乡一体化调研报告

关于古里镇推进城乡一体化示范小区的调研报告统筹城乡发展,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一体化,既是党中央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作出的重大决策,也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选择,更是全面贯彻落实科…

关于我市城乡一体化发展情况的调查报告

关于我市城乡一体化发展情况的调查报告政协晋城市委员会统筹城乡发展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是中共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一项具有全局意义和长远战略意义的重要任务和新课题为了深入研究这一课题市政协根据市...

江阴城乡一体化调研报告

江阴嘉兴两市开展城乡一体化情况调研报告为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进一步推进我省城乡一体化试点工作20xx年5月2022日吴劲松副主任带领有关处室赴江苏省江阴市浙江省嘉兴市开展调研调研组先后与江阴市嘉兴市相关部门的负责...

关于推进城乡一体化的调研报告

关于推进城乡一体化的调研报告-------------------------------------------------------------------------------------------…

推进城乡一体化调研报告

推进城乡一体化调研报告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确保到二二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二一年翻一番这一要求为我们今后一段时期的工作指明了方向对推动我镇社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有着十分重要...

城乡一体化城镇化调研报告

城乡一体化城镇化调研报告城乡一体化城镇化gt调研报告一工作基本情况一主要工作做法一是抓组织领导成立了由工作队和北乐村两委班子各屯屯长组成的7个工作组具体负责全村4个屯6个村民小组的城乡一体化推进工作二是抓宣传教...

苏州城乡一体化调研分析报告一期

苏州城乡一体化调研分析报告一期苏州市地处长江三角洲经济高速成长地区全市现辖5个县级市7个区61个镇32个街道办事处1149个行政村803个社区居委会改革开放以来苏州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先后实现了农转工内转外量转质的...

城乡一体化可行性报告

东至县实施城乡公交一体化改造可行性报告东至县公路运输管理所为进一步加强我县城乡交通运输业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城乡客运一体化满足群众安全便捷经济舒适有序出行的乘车要求为经营业户创造一个和谐顺畅文明的客运...

AO3900181关于我区城乡一体化建设的调研报告

关于我区城乡一体化建设的调研报告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的新格局十七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发展新格局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战...

姜堰市城乡一体化发展调研报告

姜堰市城乡一体化发展调研报告姜堰市委办近年来姜堰市坚持统筹城乡发展合理协调城乡关系在推进城乡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社会管理等一体化发展上加大推进力度取得了明显成效一姜堰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做法和成绩1以科...

浙江省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发展调研报告

浙江省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发展调研报告根据厅的统一部署今年6月组织人员对农村短途客运发展进行了调研在调研报告起草讨论修改过程中逐步形成这份报告其实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不仅仅是农村客运和城市公交的一体还包括出租汽车旅...

城乡一体化调查报告(4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