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市20xx年政府工作报告全文

时间:2024.4.20

东莞市20xx年政府工作报告全文

20xx年1月7日在东莞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

袁宝成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过去五年的政府工作,并对今后五年和20xx年工作提出建议,请予审议,并请政协各位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过去五年工作回顾

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以来的五年,是东莞发展进程中不平凡的五年。五年来,在上级和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全市上下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实施《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扎实推进经济社会双转型,较好地完成了市十四届人大一次会议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东莞综合实力稳步增强,产业结构持续优化,人民生活不断改善,城市形象日益提升,获得全国文明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中国制造业名城、中国十大最关爱民生城市等荣誉。

——积极应对挑战,经济实力迈上了新的台阶。20xx年以来,我市面临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经受了转型发展的考验和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在宏观环境较为困难的情况下,保持了经济的平稳健康发展。初步预计,全市生产总值从20xx年的2628亿元增加到20xx年的4735亿元,年均增长11.1%。来源于东莞的财政总收入、市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进出口总额、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分别达到839亿元、313亿元、1347亿美元和6400亿元,是五年前的2.2倍、2.1倍、1.6倍和1.9倍。以落实规划纲要统领发展全局。深化“五个一体化”合作,加快深莞惠融合步伐,推动省、市重大项目实施,“四年大发展”各项目标任务完成良好。以一揽子举措应对金融危机。开展“稳定企业扎根发展”系列活动,设立多个10亿元专项资金帮扶企业。实行领导挂钩督导、审批绿色通道、要素资源倾斜等制度,促进重点项目建设提速,年均固定资产投资超过1000亿元。实施八大商贸促进工程,开展“莞货全国行”活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6.3%。以园区开发打造新增长极。松山湖升级为国家级高新区,工业总产值、税收年均分别增长40%和65%,台湾高科技园开园并引进了一批大型项目。虎门港建成3万吨级以上深水泊位12个,港口年吞吐量超过6000万吨。生态园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基本完成,升级为省级生态工业园区和循环经济示范园区。长安新区规划报批进展良好。各镇街工业集聚区加快整合提升。园区经济成为全市发展的重要增长极。以扶持镇村推动协调发展。提高镇街财政分成比例,落实贷款贴息政策,开展市内“双到”扶贫,实施生态补偿、镇村基础建设补助和公共管理支出补助,有效增强了基层发展的活力。20xx年镇街平均可支配收入比20xx年翻了1番,村组两级平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239万元。

——深入调整结构,转型升级取得了突出成效。制定“1+26”政策体系,试点先行,加强引导,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实现了三大产业结构、经营模式、技术品牌、企业结构、市场结构、资源配套的优化。加工贸易转型步伐加快。在全国首创不停产转型模式,推动3500家来料加工企业转为独立法人企业,442家外资企业设立了研发机构,新增632家加工贸易

企业开展品牌经营。全市外贸依存度从254%下降为187%,外企内销比重从26.4%上升到32.8%。东莞被确定为全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试点城市。自主创新能力有效增强。市财政每年投入10亿元,20xx年提高到20亿元,深入实施“科技东莞”工程。全市研发经费增长

2.4倍,新增各类创新平台105个,企业参与各类标准修订223项。拥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415家、省级以上名牌名标528个,省创新科研团队数量和专利授权量居全省第二,社会创新意识和企业创新能力不断增强。招商引资和企业培育有新进步。深化与港台地区的经贸合作,拓展对日韩欧美的重点招商,五年累计实际利用外资128.4亿美元,引进超千万美元项目430宗、世界500强项目44宗。20xx年以来实际引进内资694亿元、超亿元项目278宗。现代产业体系“四个30项目”、民营50强企业不断壮大,新增上市企业8家,年主营业务收入百亿元企业实现零的突破。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推动珠三角新兴物流城市建设,积极打造电博会、外博会、漫博会、台博会等品牌展会,推进“大麦客”等商业模式创新,金融、物流、会展、动漫等产业蓬勃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加快集聚,农业产业园建设扎实推进,三大产业比例从0.5:57.3:42.2调整为0.3:50.5:49.2。设立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资金,启动五年倍增计划,新增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3个。产业和劳动力“双转移”积极推进。市财政投入3亿元建设莞韶、莞惠产业转移园。全市新接收粤东西北地区劳动力23万人。

——坚持环境取胜,城乡面貌得到了切实改善。五年引导全社会共投入城建资金2500多亿元,推动城市建设从中心城区向全市范围延伸,从基础设施向环境建设延伸,从拉开框架向完善功能延伸,强化了市区地位,优化了镇村形象,提升了城乡一体化水平,改善了水环境和空气质量,城市环境考核排名从全省第九升至第三。基础设施日趋完善。城际轨道和市内轻轨启动建设,莞深高速三期、莞惠高速、龙大高速、环城路、西部干道等高快速路建成通车,新建改造镇村联网路373公里,新建水利防灾减灾工程370项、110千伏及以上输变电工程76项、天然气管网790公里,城市承载力稳步增强。城市功能不断强化。“四院一中心”、第六水厂等投入使用,市篮球中心基本建成,中央商务区、中央商圈和生态休闲区规划建设全面启动,市区首位度不断提高,辐射带动作用更加突出。加快打造各镇街标志性片区,推进成熟社区、宜居社区和名村建设,镇街配套更加成熟。城乡环境持续优化。划定1104平方公里生态控制线范围,建成森林公园8个、乡村公园1031个、绿道638公里,森林覆盖率、建成区绿化率分别达到36.9%和45.4%。投入200多亿元建成34座污水处理厂及截污主干管网工程,污泥处理厂、医疗废物处理中心投入使用,运河综合整治取得实效,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达到77.3%和56.6%。圆满完成“十一五”节能减排任务。深入开展农村环境“五整治”,全面铺开“三旧”改造,促进了城市更新与城乡一体。城市管理水平提升。实行城管综合执法,推广“市场化+监理制”的市政管理模式,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推进生活垃圾分类试点,城市管理的制度化、专业化、社会化水平不断提高。

——强化社会管理,有力维护了和谐稳定。落实维稳第一责任,着力提升社会管理水平,保障了社会稳定,增进了社会和谐。公共安全管理不断加强。每年将治安列为十件实事之首,加强治安防控,严打恶性和多发性犯罪,群众安全感增强,东莞获评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市。紧盯消防、交通、建筑、公共卫生、食品药品安全和产品质量等重点领域,深入推进大排查、大整治、大培训、大建设,全面提升安全生产管理水平。各类安全事故宗数、死亡人数、直接经济损失,比五年前分别下降33.9%、35.5%和41.3%。矛盾纠纷有效化解。完善信访调解网络,健全维稳综治体系,加强矛盾隐患排查,提升应急管理能力,强化劳动监察执法和劳资关系调解,群众信访总量下降19.8%,纠纷调处成功率达97.4%。新莞人服务

管理逐步优化。成立新莞人服务管理机构,全面实施以居住证为载体的服务管理“一证通”制度,实行新莞人积分入户、子女积分入学政策,接受1.8万名新莞人积分入户、13.3万名新莞人子女入读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新莞人参加各类社保超过2020万人次。

——践行为民宗旨,民生事业实现了全面发展。把改善民生作为政府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每年办好十件实事,带动民生工作全面开展。五年来,市财政共投入688亿元用于民生发展,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纯收入均增长56%。就业创业扶持有力。市财政每年安排10亿元实施“创业东莞”工程,累计培训劳动力20万人次,援助就业困难人员7万多人,城乡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向4400多人次提供小额创业贷款3.2亿元。最低工资标准提高到1100元。社保体系日益健全。农(居)民与职工基本养老实现统筹发展,退休金分别增长104%和55%。城乡基本医疗实现同等保障,医保最高支付限额提高到20万,医疗门诊报销70%。建立低保自然增长、临时物价补贴和高龄津贴制度,低保标准提高到440元,户籍困难家庭住房保障基本实现应保尽保。教育水平稳步提升。办学管理实现市镇统筹,省教育强镇实现全覆盖,义务教育实现全免费,高中阶段学校布局调整基本完成,职业教育、民办教育、高等教育加快发展,每万户籍人口大学入学人数全省第一。文化事业繁荣发展。推进图书馆、博物馆、文化广场建设,实现了村(社区)文化设施“五个有”全覆盖,完善了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创作了一批文艺精品,形成了一系列文化惠民活动品牌。设立5年共50亿元的专项资金,推动文化新城向文化名城跨越提升。卫生、体育等各项事业持续进步。推进以公益性为方向的新一轮医改,启动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建立基本药物制度,建成社区卫生服务机构390个。成功防控甲型H1N1流感、基孔肯雅热等疫情。年均人口自然增长率6.12‰。成功承办亚运会举重赛事,群众体育广泛开展,篮球运动屡获殊荣。积极做好残疾人康复、教育、就业服务。提前完成援建汶川映秀任务,大力援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三师,对口援助西藏林芝、广西河池等地区,扎实推进韶关、云浮“双到”扶贫。国防双拥、外事侨务、海洋渔业、民族宗教、统计审计、气象防灾、档案方志、科普、打私、工青妇幼等工作取得新的进展。

——不断改进作风,政府执行力进一步提高。深入转变政府职能,着力建设阳光、高效、为民的政府。改革创新力度不断加大。市政府工作部门从37个精简为32个,市直临时议事协调机构精简53%,行政审批事项精简33%。铺开简政强镇改革,向中心镇和市属园区下放经济社会管理权限500多项。开展村级体制改革试点,推进村民自治、经济发展、公共服务等职能分离。稳妥实施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和人事制度改革。依法行政水平有效提高。加强法治政府建设,制定重大行政决策程序规定和行政处罚裁量标准,健全政府法律顾问、专家咨询论证、征求公众意见等制度。市长办公会向媒体开放,推行公共企事业单位办事公开,以网络、微博等方式强化了政群互动。自觉接受市人大、市政协及社会各界监督,五年来共办结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意见建议2576件,回复率和满意率均达100%。廉政和效能建设持续推进。严格落实廉政责任制,严控由财政出资举办的晚会、展览、庆典、论坛活动,严控楼堂馆所建设。建立市镇领导挂钩督导制度,将重要工作纳入行政问责范围,加强督促检查,狠抓工作落实。推进并联审批与网上审批,强化效能监察和电子政务建设,精简会议和文件。深入实施改进机关作风六项制度,组织明查暗访,每年开展“市民评机关”活动,优化了机关作风,提升了政府形象。

各位代表!过去五年,全市上下风雨兼程,励精图治,经受了严峻考验,战胜了重重困难,迈出了科学发展、转型发展的坚实步伐。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中央、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正确领导,以及历届班子打下的坚实基础;离不开市人大、市政协与各民主党派的监

督支持;离不开全市人民、驻莞部队、武警官兵的实干奋进,以及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和国际友人的共同努力。在此,我代表市政府,向所有参与、支持和关心东莞经济社会发展的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成绩令人振奋,经验弥足珍贵。实践充分证明:唯有坚持深入转型、加快升级,才能破解发展难题,转变发展方式。唯有坚持政府主导、市场主体,才能强化转型发展的科学导向,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唯有坚持产业强市、特色发展,才能发挥比较优势,巩固城市地位。唯有坚持关注基层、民生为本,才能促进协调发展,让改革成果更多更好地惠及老百姓。唯有坚持求真务实、强化执行,才能将上级和市委的决策部署,转化为推动东莞发展的有效举措。唯有坚持着眼大局、团结奋进,才能凝聚干事创业力量,推动东莞不断实现新的发展。 与此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问题和存在的隐忧:一是产业结构调整任重道远。对传统发展模式的路径依赖仍然较强,产业核心竞争能力、自主创新能力和抗御风险能力仍待提升,新产业带动、大项目支撑力度不足。二是资源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土地、能源等要素供给越来越紧张,节能减排、生态建设和环境治理任务艰巨。三是社会管理压力依然较大。社会治安形势虽然有所好转,但与人民群众的期望仍有差距,安全事故还时有发生,矛盾排查调处与化解还不彻底,社会管理的体制机制和方法手段仍需优化。四是均衡发展水平尚待提升。个别镇村负债较重,集体经济稳健增长和持续增收面临考验,市内扶贫任务比较艰巨。五是城市管理模式仍较粗放。交通秩序、环境卫生、设施管养、内涝防治、违法建筑等方面的问题不可忽视,城市的精细化管理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六是政府自身建设仍需加强。政府的创新意识、行政效能、服务水平等还有待改善,一些政府工作人员存在小富即安、小进则满、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浮躁思想与懒散作风。对此,我们将以高度的使命感与紧迫感,认真有效加以解决。

今后五年奋斗目标和主要任务

未来五年,是面临重大挑战的发展转型期。从国际环境看,金融危机仍在延续,世界经济复苏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上升,东莞外向依存度较高,吸引外商投资、扩大外贸出口、稳定企业经营面临严峻考验。从国内环境看,全面开发开放步伐加快,区域竞争日益激烈,新开发城市大力招商引资,吸引了我市部分产业外移,而长三角、环渤海地区不少兄弟城市后来居上,在发展新兴产业方面形成了先发优势,我市产业结构调整面临严峻考验。从珠三角区域看,广州、深圳的中心城市地位突出,对我市的高端产业、人才等具有强大的磁吸效应,而惠州等周边城市成本和要素优势明显,对我市扩张期产业也具有较强的承接能力。如何找准自身定位,实施差异化发展战略,增强比较优势,集聚优势产业资源,是摆在我市面前的重大课题。从自身实际看,目前我市的人均收入已达到世界中等水平,传统的产业体系、发展方式无法为经济增长与企业增收提供足够动力,经济减速下行与社会矛盾凸显的趋势令人警惕,如果不能及时转变发展方式,以科技和制度创新注入新的动力,就无法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甚至陷入发展停滞与矛盾冲突。内外困难倒逼转型,克服困难有赖转型,根本出路在于转型。

未来五年,是实现高水平崛起的战略机遇期。当前形势,危中有机。世界经济格局的深刻变化,加速了全球产业布局的调整;复杂严峻的外部环境,倒逼基层和企业加快转型升级的步伐。内需市场长期向好,国内新兴产业发展和创新成果转化不断加快,提供了巨大的增长空间。作为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民政改革发展、“三旧”改造等全国、全省试点城市,我

市拥有先行先试的宝贵机遇。改革开放30多年形成的对外开放优势、产业配套优势、城市环境优势,为未来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与广州、深圳等城市相比,我市在要素成本、配套成本、物流成本、行政成本、生活成本等方面,具有一定的综合优势,如果发挥利用得好,有利于吸引高端项目和人才。过去五年,东莞在结构调整、自主创新、体制改革等方面已经破了题、开了局。因此,只要我们抓住机遇,主动调整产业结构,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就有充分的信心实现高水平崛起。

实现高水平崛起,我们既要继承历届班子的宝贵经验与务实传统,也要与时俱进,锐意创新,不断开创工作新局面。未来五年工作中,我们一定要认真处理好五个方面的关系: 一是发展速度与发展质量的关系。坚持质量优先,速度服从质量,宁可在提升发展质量的过程中暂时减速,也不能追求低效益、高消耗、不可持续的速度。与此同时,要加快转型升级,培育新一轮增长的动力,释放内涵式发展的潜力,拓展高质量发展的空间,有效应对经济下行的压力,全面实现新的加速发展,通过几年的结构调整和扎实工作,让东莞在全省、全国重新领跑。

二是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的关系。坚持“做大增量、调整存量、以增量扩张稀释存量”的思路,集中资源发展创新型产业尤其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一批产值过千亿元的产业和超百亿元的企业,构建新的经济支柱与发展支撑。同时,要以工业化与信息化的融合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动技术、设计、商业模式与分工体系的创新,加快转移淘汰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产业环节,提升核心竞争力与综合效益,更好地融入创新型经济体系,改善整个经济结构。

三是对外开放与对内开放的关系。外源型经济是我市的特色,必须通过深化对外合作、拓展海外市场、承接新兴产业转移等手段,不断保持和扩大先发优势。与此同时,必须深挖对内开放的潜力,大力开拓内需市场,积极引进国内大型央企、龙头民企、科技型中小企业和相关创新机构,使东莞成为国内外产业资源、创新资源高度集聚的城市。

四是市场调节与政府引导的关系。在经济转型的过程中,要把政府引导与市场机制结合起来,寓引导调节于主动服务之中,充分利用成本收益等价值规律,善于结合产业规划、功能区划、要素配置、资源价格、资助奖励等调控手段,有针对性地抓好项目发展与产业提升,对优质的初创型企业“雪中送炭”,加速孵化培育,对扩张期成长型企业“锦上添花”,助推做大做强,使市场调节更具导向性与时效性。

五是城市发展与群众生活的关系。城市发展既要服务于产业发展,更要服从于群众生活。要完善城市的设施、功能和布局,也要完善城市的环境、管理和服务,努力提供低成本、高品质的城市生活;要突出东莞的生态优势与自然特色,也要延续东莞的人文脉络与组团格局,努力塑造有特色、受认同的城市形象;要高水平普及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也要高水平满足群众在依法行政、社会公平、政府廉洁等方面的要求,让城市发展给全市人民带来全面的福祉。

未来五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市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加快转型升级、打造创新型经济为重点,以建设幸福东莞为宗旨,努力把东莞打造为全省科技和产业融合发展的示范区、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样

板区、创新社会管理的引领区,成为广东现代制造业名城、创新创业之城、生态文明之城、平安和谐之城,实现东莞的高水平崛起。

未来五年,全市发展的主要目标是: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以上,人均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5%以上,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8%以上,研究与开发经费支出占生产总值比例2.4%,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8%以上,单位生产总值能耗降低19.5%,全市综合经济实力大幅提升,产业结构明显优化,城市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增强;市民生活品质持续改善,做到人均收入更丰、就业机会更多、社会保障更强、文明程度更高、幸福感更强。

未来五年,政府工作的主要任务是:

一、致力打造创新型经济强市

创新型经济,就是以科技与产业融合为目标、以知识和人才为依托、以创新为动力、以新技术和新产品为着力点、以创新产业为标志的经济。发展创新型经济,是东莞实现高水平崛起的必然要求,是我市未来五年经济建设的核心任务,也是发展方式转变的核心内容。只有建立起创新型经济,推动经济发展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才能破除传统发展模式的路径依赖,防止落入“中等收入陷阱”;才能与韩国、新加坡、台湾等国家和地区一样,成功实现经济转型,步入良性发展轨道;才能拓展新的发展空间,引入新的发展动力,迎来新的增长拐点,实现新的发展格局。这要求我们在今后五年,把打造创新型经济作为经济建设的主攻方向,作为实现高水平崛起的主抓手,更坚定、更明确地把政府工作的重点放到产业建设上来,深入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推动东莞从产业大市向产业强市迈进。 主攻产业高端,构建创新型经济体系。以传统产业优势突出、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规模、现代服务业支撑有力、都市型农业高效集约为目标,积极构建创新型经济体系。推动传统支柱产业加快拓展产业链条,抢占研发、设计、先进制造与营销等高端环节,提升产业竞争力与综合效益。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引进和培育,着力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新一代互联网、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生物等产业,努力打造一批超千亿元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推动现代服务业加快聚集和拓展,突出发展与制造业配套的金融服务外包、物流仓储、研发设计、电子商务、文化创意等生产性服务业,积极发展总部经济、会展经济,打造珠三角新兴物流城市和金融强市。结合环境建设与生态修复,着力发展生产、生态、休闲、观光一体化的都市型农业。

夯实承载平台,优化创新型经济布局。完善园区承接创新型产业的载体功能,科学开发建设松山湖、虎门港、生态园、长安新区及各镇街工业集聚区,实施各镇街(园区)差异化发展战略。把大市区打造为金融中心、总部经济集聚中心和产业服务中心,加快建设以松山湖为龙头的园区经济带、以虎门港为核心的物流经济带、以主城区为核心的商贸经济带,加快形成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临港产业、都市型农业等集聚区,构建起“一个核心区、三大经济带、五大产业集聚区”的创新型产业格局。

集聚龙头项目,引领创新型经济发展。主动接受广州、深圳及港台等地辐射,积极承接高端产业转移,强化市级统筹,加强招商选资,在引进世界500强企业、大型跨国公司、大型央企和龙头民企上实现新突破。定向扶持一批优质企业做大做强,发挥大项目、大企业辐射效应,打造龙头项目配套企业群,力争带动一批现有产业集群整合提升、促进一批新兴产

业集群有效形成。鼓励外资企业增资扩产和设立区域总部,协助拓展新兴市场和内销市场,增强产业植根性,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

推进自主创新,增强创新型经济动力。完善“科技东莞”政策体系和服务体系,推动企业自主创新的资源投入与绩效提升,不断提高科技创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集中财政专项资金力量,突出重点扶持一批关系城市未来发展的战略性、创新型产业项目。优化创新资源配置,建设和完善一批国家级、省级创新平台,加快突破一批共性和关键技术。深入实施人才东莞战略,加大创新科研团队和领军人才的引进培育力度,引导企业善待人才、用好人才,为创新型经济发展提供智力保障。大力扶持民营经济尤其是民营制造业发展,增强自主发展和抗御风险能力。

壮大现代金融,助推创新型经济提速。建设东莞金融商务区和松山湖金融改革创新服务区,在试点基础上推动科技金融、物流金融发展,加强莞台金融合作。扶持地方金融机构完善管理、整合壮大、扩张上市。有针对性地引进外资金融机构和跨境金融服务。加大优质企业上市培育力度,积极发展创业投资、产业基金等新型金融组织,引导形成多层次的投融资平台,促进金融、科技与产业融合发展,建设和完善现代金融体系。

二、致力建设宜居生态城市

按照“强心、宜居、内畅、外联”的思路,统筹布局各种公共设施和资源,建设更加宜居的生态城市。

打造中心突出、组团清晰的城市格局。以提高城市首位度为目标,高标准规划建设中央商务区、中央商圈和生态休闲区,努力把主城区打造成城市形象展示区和高级人才集聚区。合理布局全市性和片区性重大基础设施,把松山湖、虎门港、生态园、长安新区打造成产业升级引领区,把各镇打造成配套完善、各具特色的城市节点。促进布局集中、产业集聚、土地集约,遏制土地低效利用与城市无序扩张。

完善覆盖城乡、联接内外的基础网络。积极构建内聚外联的轨道交通网、一环六横六纵三连的高快速路网、四通八达的主干支次路网和便捷顺畅的公交体系,形成市内“半小时生活圈”、周边城市“一小时通勤圈”,全面融入珠三角交通一体化网络。健全城市供水、排水、治水体系,推进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三网融合,建设智慧城市和无线城市,完善城乡全覆盖的水电气设施和通讯网络。

塑造富有特色、现代品位的城市风格。加强重点区域、重点建筑的规划设计,加快城市更新改造,打造城市亮点和建筑精品。结合轨道交通的发展,沿线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一批城市综合体。借鉴世界先进城市经验,塑造人性化、生态化、特色化的公共环境,构筑错落有致、宽敞大气的城市空间。充分发挥我市江河湖库密集的资源禀赋和环境特色,加快推进沿江沿河的综合开发,彰显滨水特色,塑造生态形象。

营造生态良好、环境优美的人居环境。坚持环境建设与资源开发并举,生态保护与污染治理并重,加快森林公园、市镇和社区公园、绿道、慢行道等建设,推进绿化覆盖与生态控制。深入治理水系和大气污染,大力推行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推进节能减排。完善公共配套与休闲设施建设,加强城市精细化管理,使东莞成为最适宜创业与居住的城市之一。

三、致力提高市民幸福水平

建立健全幸福东莞指标体系,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提高市民生活品质,提高社会净福利水平。

力保社会安定有序。坚持集中整治与长效管理相结合,积极构筑公共安全管理新模式,进一步完善社会治安立体防控体系、安全生产与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体系、防灾减灾与应急管理体系,进一步完善利益协调、诉求表达、矛盾调处和权益保障机制,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确保矛盾纠纷有效化解,确保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力推区域均衡发展。完善城乡统筹发展机制,逐步扩大公共财政对村级公共服务投入,减轻基层负担,促进城乡协调。帮助欠发达镇村加快发展,通过财税激励、项目支撑、结对帮扶等手段,增强欠发达镇村发展能力,确保发展速度不低于全市平均水平。创新集体经济发展模式,探索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开展多元化经营,实现集体资产保值增值。

力促发展成果共享。加强就业创业服务,健全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完善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现户籍人口社保全覆盖、新莞人参保率稳步提升、各类保障待遇逐步提高。完善住房保障机制,健全社会救助体系,加快发展慈善事业,加强残疾人保障服务。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在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上取得根本突破。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优质化,稳步向新莞人群体覆盖,努力让每个市民都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

四、致力提升文化软实力

以提升全民素质为核心,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优先发展教育事业,积极培育城市文明,全面提升城市软实力。

高水平建设文化名城。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用好文化专项资金,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保护历史街区和建筑,鼓励文艺精品创作,扶持文化产业发展,努力建设全国公共文化服务名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全国现代文化产业名城、岭南文化精品名城。

全方位打造教育高地。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整合教育资源,推动教育创新,力争在发展学前教育、提升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水平、促进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紧密结合、强化高等教育服务功能、推进特殊教育发展等方面实现新突破,建成省推进教育现代化先进市,教育综合竞争力达到国内先进地区水平。

深层次彰显文明形象。大力弘扬“海纳百川、厚德务实”的城市精神,深入开展文明创建活动,提升市民文明素质,提高城市文明程度。深化“六五”普法,强化全社会的法治意识。关爱弱势群体,推广志愿者服务,树立文明有序、和谐融洽的城市形象。

五、致力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深入转变政府职能,崇尚实干,激励创新,优化服务,依法行政,进一步改进机关作风,提升政府形象。

着力打造实干型政府。以提高效能为导向,树立奋发有为的意识,强化真抓实干的作风,全面推行“问题管理”模式,有效提升政府执行力。厉行勤俭节约,减少文山会海,强化工作问责,集中精力抓发展、抓落实,确保工作定一件、干一件、成一件。

着力打造创新型政府。深化简政强镇改革,加快形成有利于统筹发展、提升效能的行政管理体制。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精简审批事项,优化办事流程。深化财政制度改革,积极构建公共财政体系。整合相关国有资产,建设政府投资平台,以金融创新手段筹集资金,推动城市建设与产业建设。积极培育发展社会组织,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社会管理、提供公共服务。

着力打造服务型政府。牢固树立服务意识,高度重视社情民意,不断改进工作方法,强化督促指导和现场办公,及时解决社会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实行“一站式”服务,加强政府电子政务建设,大力推广网上审批,严格执行服务承诺制,进一步提高服务水平,提升群众满意度。

着力打造法治型政府。坚持科学民主决策,落实重大行政决策程序,健全行政听证、社会公示、决策评估等制度。主动接受人大政协及社会各界监督。推进依法行政,深化政务公开,畅通诉求渠道,全面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表达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完善行政执法责任制,落实行政过错责任追究制。扎实推进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健全明查暗访长效机制,坚决整治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

20xx年工作安排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五年宏图,重在开局。20xx年是我市推动高水平崛起的起步之年,是打造创新型经济的破题之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省委十届十一次全会和市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和使命意识,立足优化发展,围绕好中求进,以建设“三区四城”为目标,以创新型经济为主抓手,突出抓产业、上项目,提升城市品质,高度关注民生,为实现高水平崛起开好局、起好步。

——立足优化发展,就是要坚定不移地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快构建以现代产业体系为核心的创新型经济,加快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在产业建设上迈出坚实步伐。

——围绕好中求进,就是要积极应对严峻复杂的发展形势,保持经济平稳健康可持续增长;加强和创新经济社会管理,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保持社会大局稳定。

——提升城市品质,就是要围绕承接优质产业、吸引优秀人才、提高生活质量,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优化空间布局,改善人居环境,使东莞成为创业热土、宜居城市。

——高度关注民生,就是要强化执政为民宗旨,加快发展以民生为重点的各项社会事业,着力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办好十件民生实事。

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今年全市发展的预期目标是:全面完成珠三角规划纲要“四年大发展”各项目标任务,生产总值同比增长8%,人均生产总值增长7.5%,市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0%,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增长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外贸出口总额增长

8%;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61.5%,先进制造业、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分别达到42.7%和29.5%,发明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分别增长12%和28%;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8%,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4.25%,城镇登记失业率、居民消费价格涨幅分别控制在3%以内和4%左右。

围绕以上目标要求,重点抓好八个方面工作:

一、深入调整结构,切实推动产业建设

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在于产业。必须紧紧抓住产业建设这个关键,扎扎实实发展创新型经济。

加快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着力引进大、高、精、尖项目,培育骨干企业,扩张产业规模,力争在新兴产业的重点领域、关键环节率先突破。加快省级薄膜太阳能光伏、物联网、半导体照明等产业基地建设,抓好宏威、中镓、华为等项目建设。实施“智慧东莞”工程,推进物联网和云计算运用,争取建立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云计算基地。探索政府引导、社会参与等方式,建立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引导基金。

加快加工贸易和传统产业转型。深入推进全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试点工作,落实“稳增长、调结构、促平衡”方针,继续实施外经贸“十个100”计划。落实促进优势传统产业发展和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分行业制定具体实施方案。深入推进品牌带动战略,积极发展工业设计和动漫设计,推动企业技术、产品和管理升级。

加快打造现代服务业集聚板块。推进生产性服务业功能区建设,加快引进培育物流采购、客户服务、产品展示、资金结算等中心。推进中央商圈的整合提升,启动南城国际商务区建设,加快各镇中心区的服务产业集聚。研究出台发展楼宇经济优惠政策,积极引进地区总部和区域总部。继续办好电博会、漫博会、台博会等展会,力争将外博会升级为国家级博览会。探索制定鼓励电子商务、移动支付等新兴业态发展的政策,加快发展物流、金融、软件、新一代互联网、旅游休闲等产业。

二、强化创新驱动,集聚高端资源要素

进一步完善创新体系、集聚创新资源、优化创新环境,使科技创新成为转型升级的核心推动力。

促进科技、产业、金融有机结合。围绕培育新兴产业和提升优势产业,组织关键技术攻关,加快培育壮大一批创新型骨干企业。探索建立产业风险投资引导资金,大力引进风投、创投机构及种子基金,充分利用社会资本,加速孵化一批成长性创新企业。加快金融商务区和金融改革创新服务区建设步伐。积极推动松山湖高新区进入“新三板”扩容试点。在有条件的地区开展土地资本、金融资本、产业资本“三资融合”试点。建立企业专利动态数据库,支持企业开展专利权质押融资。鼓励发展中小企业担保机构、小额贷款公司等新型经济金融组织。

加强创新载体建设。加快组建国家半导体光源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华南设计创新园、北京大学光电研究院等公共创新平台。创新投入和管理机制,强化产权激励和绩效管理,充

分发挥公共平台服务功能。加快散裂中子源项目建设。积极推动松山湖科技平台与各镇街企业对接合作。做大做强专业镇技术创新平台。引导有条件的企业设立技术中心等机构,创建一批国家级、省级企业研发平台。

优化科技创新环境。完善科技政策体系,加强科技专项资金管理,整合金融与社会资本,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与引导功能。发挥政府牵线搭桥作用,促进产学研更紧密合作。积极发展技术评估、技术转移、科技信息等中介服务机构和行业协会组织,加快组建技术产权交易中心,促进科研成果应用转化。

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创新人才政策体系,有效发挥“人才东莞”专项资金作用。大力实施“十百千万”行动计划,积极引进培育创新科研团队、领军人才、紧缺人才和高技能人才。认真解决人才入户、配偶就业、子女入学等问题。重奖有突出贡献的杰出人才。推进留学人员创业园、博士后流动站等建设。采取校企合作、订单培训等方式,加快培养与产业发展相适应的技能型、实用型人才。

三、优化园区平台,引进培育龙头项目

发挥园区的产业集聚作用,着力实施大企业、大项目引领战略,进一步优化企业结构,提升产业集中度。

科学推进园区建设。进一步明确松山湖产业定位,吸引大项目和科研平台进驻。办好台湾高科技园,承接以色列产业园落户。加强虎门港的货源聚集,做好增值服务。科学定位生态园,完善基础设施和功能配套,争取引进一批高端企业。抓紧长安新区用海规划报批,加快土地资源整合。提升各镇街工业集聚区建设水平,增强大项目承载能力。严格筛选入园企业和项目,确保产出效益最大化。

瞄准优质项目重点招商。建立市级招商统筹协调机制,促进招商信息共享。落实重大项目快速反应机制,加强与知名投资中介的合作,集中力量引进大型央企、民企,引进日韩台等国家和地区的高科技项目。主动承接广州、深圳等城市的高端优质产业转移项目。加大土地统筹与闲置地盘活力度,科学安排用地指标。办好首届世界莞商代表大会。

加强龙头企业和上市公司培育。抓好总部企业认定,建立大企业储备库,筛选一批年产值10亿元以上的企业进行重点培育。加强政府服务,推动品牌企业、大型企业增资扩产。切实帮助企业解决土地产权等历史遗留问题,争取新增上市企业2-3家、年主营业务收入百亿元企业2家。

四、深化开放协作,确保经济平稳发展

积极应对外部环境挑战,高度重视帮扶企业和镇村发展,进一步加强区域合作,保障经济平稳发展。

不遗余力帮扶企业解困。坚持市镇领导走访重点企业制度,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增强企业经营信心。规范镇村收费项目,积极争取省级收费减免。实施10亿元融资支持计划,帮助企业获得贷款和直接融资。积极争取用电指标,科学安排错峰用电,保障企业能源供给。加强劳务对接,缓解用工难题。优化中小企业服务,帮助搭建营销平台。

有效改善强化经济管理。落实对镇村的超收分成、贷款贴息、生态补偿等措施,减轻欠发达镇重大基建资金负担。逐步加大对农村的转移支付力度。安排1.39亿元推进市内“双到”扶贫,确保两个"80%"目标任务顺利完成。加强镇街政府性债务管理。完善农村集体资产管理实施办法,严控一般性支出和超前分配,减轻债务负担,防范经济风险。

多策并举促进内外均衡。认真落实省政府促进进口的二十七条意见。设立每年2亿元、连续3年的进口扶持资金,资助先进生产设备进口。开展“莞货全国行”活动。大力支持企业扩大内销市场,巩固欧美等传统市场,拓展东盟等新兴市场。落实促进民营经济发展上水平的实施意见,支持民营资本进入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实施"686"民营企业上市梯度培育工程、"323"高成长型中小工业企业培育计划,鼓励民营企业开展进出口业务和对外合作。

抢抓机遇深化区域协作。主动对接穗深港,从观念、交通、产业、市场和人才等方面,积极融入世界级城市群的发展。落实珠江口东岸地区紧密合作框架协议,加强深莞惠三市重大规划衔接,强化产业发展、交通运输、环境生态、社会公共事务等领域的合作。落实“双转移”战略,加快莞韶、莞惠产业转移园建设。全面完成韶关、云浮“双到”扶贫工作。做好对口支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三师、西藏林芝、广西河池、重庆巫山等工作。

五、统筹城乡建设,提升城市承载能力

以重点项目建设为抓手,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改善城乡环境,提升城市功能,持续增强城市承载力和辐射力。

突出城市功能提升。加快市民艺术中心、工人文化宫、篮球中心、网球中心、雅园新村二期等功能配套项目建设,积极配合穗莞深、莞惠城际轨道建设,推进市域轨道R2线、东莞新火车站建设和东莞东站升级改造。加快中央生态休闲区建设。加强地下空间综合开发。 突出设施水平提升。建成沿江高速、虎岗高速虎门港支线一期、东莞大道延长线、S120石排至桥头段。加快建设博深高速、从莞高速、虎岗高速延长线、虎门港支线二期和沿海公路。推进石大公路、东部快速企石至桥头段、S256南城至虎门段、S358长安至虎门段、S357樟木头至谢岗段的升级改造。加快梨川大桥、东平大桥建设。抓紧整治市主干公路堵塞点。建成110千伏及以上输变电工程10项。加快东江与水库联网供水二期工程,有效整合基层水厂,推进供水管网改造,建设水质质监网络,组建市水务投资集团。编制全市排水规划,加强城市内涝整治,启动127宗防灾减灾工程。

突出环境质量提升。落实用水总量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加快截污次支管网建设,推进运河综合整治与内河涌治理。完善“三旧”改造政策及流程,健全土地出让金返拨机制,完善2万亩用地手续。加快垃圾处理厂的新建改造,推广生活垃圾分类处理,争取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85%。加快7个环保专业基地建设。改造提升旗峰公园,基本建成黄牛埔和碧湖森林公园。推进生态景观林建设,实施退果还林工程。建成29个名村、300公里市级绿道。严格落实节能减排任务,深入开展清洁空气行动,加强空气质量PM值的监测。

六、推进社会建设,提高民生保障水平

全面发展社会事业,积极解决群众关注的难点热点问题,让全市人民更好地分享发展成果。

深化医疗体制改革。强化医疗卫生事业公益性质,明确政府补偿机制,抓好公立医院改革试点。落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推动公立医院优先使用基本药物。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落实基本公共卫生和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剥离镇街公立医院的疾病预防控制和卫生监督功能。组建市传染病后备医院。制定扶持中医药发展的具体措施。进一步完善医患纠纷调解机制。

提高社会保障水平。扩大社保覆盖面,推行全国统一的社保卡。出台临时救助办法。扩建市社会福利中心。将高龄津贴发放范围扩大至70岁以上户籍老人。加快残疾人服务设施建设。做好社会工作,设立扶持社会组织发展专项资金,创建20个社区综合服务中心示范点,规范购买社工服务制度。开展公益创投活动,办好第三届“东莞慈善日”。

激发就业创业活力。推广“村民车间”就业形式,帮助户籍劳动力特别是家庭困难人员就业。实施青年就业见习和培训计划,帮助高校毕业生就业。开展农民工专场招聘,做好新莞人就业服务。加快人力资源市场信息网络建设,建立就业信息收集发布制度。发挥小额贷款、创业奖励等的作用,激发社会创业活力。

全面发展民生事业。完善体育设施,推动群众体育发展。维护物价稳定,抓好“菜篮子”工程,兴建平价商店。加强房地产调控,防止过度发展房地产项目。拓宽商业贷款转公积金贷款业务,制定公租房管理办法,扩大保障房申请范围,有序推进农民公寓建设。优先发展公共交通,逐步推广新能源汽车,提高公交服务水平。稳定低生育水平,统筹人口发展,提高人口素质。继续做好国防人防、双拥共建、外事侨务、普法教育、民族宗教、统计审计、气象防灾、档案方志、科普、打私、工青妇幼等工作。

七、加强社会管理,有效维护安定和谐

坚持服务与管理并举,加大治理力度,理顺管理体制,不断提高社会管理水平,营造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

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紧盯群众反映最强烈的治安问题,深入开展专项整治行动,严打多发性和恶性违法犯罪行为。坚持科技强警,完善公安指挥中心平台,加强联网报警和视频监控。逐步整合村(社区)治安联防队伍。加强商业区、车站码头、公园等重点场所的巡逻防控,提高街面见警率和出警效率,切实增强群众安全感。

加强公共安全管理。落实安全生产“一岗双责”,建立重大事故隐患监控信息系统。深化“三小”场所、人员密集场所等重点部位整治,打好“清剿火患”战役,筑牢消防安全“防火墙”。发挥综治信访维稳中心作用。加强矛盾纠纷调处化解和欠薪逃匿预警监控。深入开展“三打两建”行动和食品药品安全专项整治。强化应急管理与处置。

深化镇村体制改革。深入推进简政强镇改革,统一机构设置,规范权责关系。稳妥推进村级体制改革,探索推广社区政务服务中心。改革集体经济体制,探索推动从建设物业、分散收租向成立物业公司集中管理运营转变。

提升新莞人服务管理水平。加强新型社区建设,完善新莞人享受基本公共服务政策体系,提高就业培训、子女入学、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水平。落实居住证制度,强化出租屋管理。实施新莞人社会融入工程,开展商旅优惠、专列返乡等特色服务,增强城市认同感和归属感。

八、加快文化建设,着力提升城市文明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进一步提高市民素质,提升城市文明程度。

推动文化名城建设。完善文化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办法。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实施创建示范达标工程和文化惠民提升工程。编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推动虎门销烟遗址等历史文化项目建设。出台文化产业扶持政策,积极发展创意设计等产业,培育文化龙头企业,支持本土传媒做大做强。扶持文化创作基地,打造特色文艺精品。统筹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鼓励社会资本进入经营性文化服务领域。实施文化人才“三个100”工程。 推动教育体系完善。提高财政对教育拨款比例。加快学前教育改革发展,理顺幼儿园管理体制,每年投入1亿元补助各类幼儿园,年内新增公办幼儿园15所。推进公办中小学等级学校创建。加快职教城建设,建成高技能公共实训中心、东莞理工学校新校区、市技师学院,创建2-3所省级以上示范性中职学校。筹建酒店管理职业技术学院和光明职业技术学院,推进与香港理工大学合作办学,扶持本土高校发展。

推动城市文明提升。巩固全国文明城市地位,开展文明创建活动,加强爱国主义和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市民践行道德规范,弘扬尊老爱幼传统。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健全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广泛开展志愿服务活动。不断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坚持依法行政,提升政府服务,以良好政风带动社会风气转变、带动城市文明升华、带动发展步伐提速。

各位代表!团结凝聚力量,实干铸就伟业。我们在攻艰克难中成就了一个又一个东莞奇迹,也将在奋进拼搏中迎来一个又一个新的辉煌。未来的蓝图已经绘就,前进的号角再次吹响。让我们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省的决策部署,在中共东莞市委的领导下,团结和依靠全市人民,锐意创新,扎实进取,为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东莞、实现高水平崛起而努力奋斗!

名词注解

五个一体化:指珠三角基础设施、产业布局、基本公共服务、城乡规划和环境保护五个一体化。

四年大发展:珠三角规划纲要的目标为“一年开好局,四年大发展,十年大跨越。”其中“四年大发展”是指从20xx年到20xx年要实现第一阶段目标,珠三角地区率先建成全面小康社会。

“1+26”政策文件:“1”是指《关于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意见》,“26”是指《东莞市推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工作方案》、《东莞市转型升级实施“三旧改造”土地管理暂行办法》等26项具体配套政策文件。

现代产业体系“四个30项目”:即30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30个先进制造业项目、30个优势传统产业项目、30个现代服务业项目。

“大麦客”商业模式:指我市部分台商企业以“大麦客”统一品牌,打造集内销仓储批发为一体的大卖场经营模式。

村(社区)文化设施“五个有”:即有一个总面积不少于200平方米的综合文化活动室、有一个村(社区)图书室或农家书屋、有一个建筑面积在1000平方米以上的文体广场、有一个面积不少于40平方米的文化信息共享工程服务网点、有一批文化活动和体育健身器材。 中等收入陷阱:是指当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均收入达到中等水平后,由于不能顺利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导致经济增长动力不足,最终出现经济停滞的一种状态。

“问题管理”模式:参照企业管理理念,针对政府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在履行职责中存在的问题,以电子政务系统为依托,通过建立落实问题报告、处理反馈、分析评估、奖惩激励等制度而采取的一种问题前置处理机制。

薄膜太阳能光伏:指用硅、硫化镉、砷化镓等薄膜为基体材料,利用半导体光伏效应的太阳能电池技术。

物联网:通过信息传感设备,把物体与互联网相连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对物体的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

半导体照明:又称LED照明,指利用固体半导体芯片作为发光材料,制造照明器具的技术。

云计算:指一种基于互联网的计算方式,可以将大量用网络连接的计算资源统一管理和调度,构成一个计算资源池,将共享的软硬件资源和信息,按需提供给终端计算机和其他设备。

外经贸“十个100”计划:即培育百家总部形态企业、壮大百家内销龙头企业、扶持百家自主品牌企业、发展百家高新技术企业、打造百家“升转”示范企业、锻造百名外经贸“专才”、拜访百家目标企业总部、落实百家千万美元项目、引进百家新兴产业项目、帮扶百家民企“走出去”。

种子基金:指专门投资于创业企业研究与发展阶段的投资基金。

新三板:即“代办股份转让系统”,是专门为国家级科技园区非上市的高科技公司股份转让提供的交易平台,主要解决初创期高新技术企业股份转让及融资问题。

“三资融合”:指以民营企业为主体,通过推动土地资本、金融资本、产业资本“三资融合”,创新土地开发、盈利和“园区一体化”合作模式,为民营科技企业解决融资、土地、创新服务等问题,促进高端产业集聚,吸引创新资源,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十百千万”行动计划:即引进培育10个创新科研团队、100名领军人才、1000名紧缺人才、10000名高技能技术管理人才。

市内“双到”扶贫两个“80%”目标:即帮扶89个欠发达村和4000户贫困户减负增收,到20xx年实现80%的欠发达村村组两级集体经营性年纯收入达到150万元或增长10%以上,80%以上已结对帮扶的有劳动能力低保户脱贫。

“686”民营企业上市梯度培育工程:即保持市一级上市民营企业后备资源库有60家以上的储备,每年推动其中8家企业进入上市辅导程序,6家企业进入发行申报程序或实现上市(含境外上市)。

“323”高成长型中小工业企业培育计划:即发掘培育300家成长性好、自主创新能力强、发展潜力大的中小工业企业,择优扶持20家以上优质企业,使其充分享受各级扶持政策,推动实现其中3家以上企业纳入上市后备资源库。

空气质量PM值:指单位大气中固体或液体颗粒状物质的含量,是测量空气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

公益创投:指政府、企业或基金会出于解决社会问题等公益目的,进行非营利性投资,帮助有需要的企业和个人创业。

“三打两建”行动:今年全省统一部署的专项工作,主要内容是打击欺行霸市、打击制假售假、打击商业贿赂,建设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市场监管体系。

文化人才“三个100”工程:即从全市相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中选拔100名优秀人才充实文化人才队伍,从文化系统中选拔100名优秀干部到先进地区挂职锻炼,在全国范围内公开招聘100名各艺术门类专业优秀人才。

20xx年市政府十件实事

一、改善社会治安。深入推进“大巡警”机制建设,确保20%的警力用于巡逻,切实提高路面见警率;设立专线电话,实行有奖举报,确保举报核查率100%、处理率100%,坚决取缔“老虎机”赌博活动;严厉打击路面违法犯罪,全年警情减少1100起以上,同比下降5%以上。

二、强化食品安全监管。投入6000万元,提高食品抽检频次,全年抽检蔬菜样本65万份、生猪及肉品样本38万份,水产品820批次、生产环节3000批次、流通环节6000批次、餐饮服务环节2000批次,定期发布不合格食品抽检信息;实行有奖举报,定期开展专项行动,坚决取 缔黑作坊、黑工厂、黑窝点、黑市场;全市创建50个示范食堂,推动100个C级以下集体食堂升级为B级;建设动物卫生远程视频监控系统,对生猪屠宰实行全过程监管。

三、加快教育发展。投入9亿元,全年新增公办(集体办)幼儿园15所,增加6000个公办幼儿园学位;对全市各类幼儿园进行财政补助;提供新莞人子女积分入学公办学位17900个,比上年增长10%;基本建成东莞职教城二期房建工程,东莞理工学校新校区和市技师学院投入使用。

四、实施扶贫帮困。投入8.2亿元,帮扶89个欠发达村和4000户贫困户减负增收,年内实

现80%的欠发达村村组两级集体经营性年纯收入达到150万元或增长10%以上、80%以上已结对帮扶的有劳动能力低保户脱贫;推动6700名登记失业人员就业,帮扶2700名家庭困难人员实现再就业,实现东莞生源家庭困难大中专毕业生全部就业;建成10个镇街康复就业服务中心,为残疾人提供康复、就业和日间照料等服务。

五、完善社区服务。投入3.1亿元,打造7个市级名村、22个镇级名村;再创建20个社区综合服务中心示范点;为1000名孤寡老人家庭安装“平安铃”,为2500名符合条件的老人提供居家养老服务。

六、加强社会保障。投入9000万元,完成15万户籍妇女“两癌”筛查;将高龄津贴发放对象扩大到 70岁以上老人;不断扩大包括新莞人及其子女在内的医疗保险覆盖面,做到应保尽保。

七、实施防灾减灾。投入3.8亿元,完成10宗防灾减灾工程;基本完成市区内涝整治应急三期北侧分流工程。

八、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投入1.3亿元,建立专兼结合的村(社区)公共文化管理服务队伍;全市实现公共电子阅览室全覆盖;完善数字公共文化服务载体;推进人均藏书增长计划,新增公共图书馆藏书56万册,全市人均藏书达到1册以上;开展“百场培训、千场演出、万场电影”到村(社区)、到企业活动。

九、整治环境污染。投入3.4亿元,完成桥头小海河整治和生态修复工程,基本完成同沙水库截污管网工程和尾水排放工程;年内淘汰或改造小功率工业燃煤锅炉200台。

十、提升宜居环境。投入4.7亿元,建成300公里城市和社区绿道,全市达到900公里;基本建成黄江镇黄牛埔森林公园和凤岗镇碧湖森林公园;完成市区10个交通拥堵点整治。

更多相关推荐:
20xx年东莞市政府工作报告

20xx年东莞市政府工作报告20xx年1月17日在东莞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上府市长李毓全各位代表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政协各位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20xx年及十一...

20xx年东莞市政府工作报告全文

各位代表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政协各位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20xx年及十一五时期工作回顾刚刚过去的20xx年是我市继续巩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成果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一年面...

东莞市20xx年政府工作报告

东莞市20xx年政府工作报告全文20xx年1月7日在东莞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袁宝成各位代表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过去五年的政府工作并对今后五年和20xx年工作提出建议请予审议并请政协各位委...

20xx年政府工作报告(定稿)

政府工作报告20xx年2月9日在丰城市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市长金三元各位代表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列席会议的同志提出意见一20xx年工作回顾20xx年是十二五开...

乡镇政府工作报告模板

镇十四届人大三次会议文件抓机遇迎难而上促和谐科学发展继续为推进全镇经济和社会发展而努力奋斗20xx年1月日在镇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镇长各位代表现在我代表镇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各位...

20xx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解读(下)85分

B更加关注创新驱动C更加关注经济发展的质量D把转方式调结构放在更重要的位置上第20题经济层面的改革包括哪些热点问题多选题分值5A政府体制改革B财税体制改革C城镇化D投资体制改革

20xx年政府工作报告主要目标任务详情

附件120xx年政府工作报告主要目标任务分解表123456789101112附件2市政府工作报告主要目标任务主要责任单位详细实施方案表样1314

20xx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解读(下)80分

2015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解读(下)80分,内容附图。

20xx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解读(上)-汪玉凯

课件名称20xx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解读上测试题目共20总分值100测试时间60分钟第1题目前群众对医疗养老住房交通教育收入分配食品安全社会治安等方面的问题还不尽满意是否题分值5A对B错第2题尽管这两年政府改革力...

20xx年中央政府工作报告主要内容

20xx年中央政府工作报告主要内容注意有关数据亮点关键词20xx年3月5日至13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在北京举行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政府工作报告120xx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

20xx年阜新市政府工作报告

阜新市政府工作报告20xx年1月6日在阜新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各位代表现在我代表市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同志提出意见一20xx年工作回顾20xx年是阜新经济社会发展取得...

20xx常州市政府工作报告

王伟成政府工作报告一20xx年和十一五时期工作回顾去年以来市政府在中共常州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紧紧依靠全市人民锐意进取开拓创新攻坚克难务实工作全面完成了市十四届人大三次会议确定的各项目标任...

东莞市政府工作报告(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