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课程研究报告1

时间:2024.3.27

初中化学课程研究报告

为了更好地把握初中化学课程,近期将化学教材和课标做了认真研究,研究报告如下:我根据课标要求将教材知识分为五大模块:科学探究、身边的化学物质、物质构成的奥秘、物质的化学变化、化学与社会发展。这五大模块中的知识体系和能力体系如下

模块1:科学探究

(一)知识体系

(1)重点知识:常见仪器名称、用途及使用注意事项;实验的基本技能;八个学生基础实验:氧气的实验室制取及性质;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和性质;燃烧条件;金属的物理性质和某些化学性质;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的配制;溶液酸碱性实验;粗盐中难溶性杂质的去除;酸、碱的化学性质。

(2)难点知识:酸、碱、盐探究性实验的分析

(二)能力体系

(1)常见仪器名称、用途及使用注意事项:能准确说出常见仪器如:试管、酒精灯的名称、用途及使用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2)实验的基本技能:能进行药品的取用、简单仪器的使用和连接、加热等基本实验操作。

(3)八个学生基础实验:通过实验能培养学生设计实验,分析实验,操作实验,填写实验报告的能力。

(4)酸、碱、盐探究性实验的分析:要求学生能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猜想和假设做出正确的评价;能够正确分析实验思路;能恰如其分地表述问题、归纳、总结。

模块2:身边的化学物质

(一)知识体系

(1)重点知识:①我们周围的空气:空气主要成分及体积分数;氧气、二氧化碳的性质及用途;氮气、稀有气体的用途;实验室制取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原理;氧化反应;温室效应

②水与常见的溶液:水的组成;硬水、软水的区分;水的净化;过滤、吸附、蒸馏实验基本操作;溶液组成;乳化现象

③金属与金属矿物:金属物理、化学性质;金属冶炼;金属锈蚀;合金性能及用途;

④生活中常见的化合物:常见酸、碱、盐的主要性质及用途;酸碱指示剂和PH;常见化肥的名称和作用及鉴别

(2)难点知识:①我们周围的空气: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实验分析

②水与常见的溶液:溶解度曲线分析;溶质质量分数计算

③金属与金属矿物: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应用;与工业有关的纯度计算

④生活中常见的化合物:根据酸碱盐性质判断复分解反应的发生及实验探究分析

(3)边缘知识:①我们周围的空气:工业制取氧气、二氧化碳;催化剂;空气日报

②水与常见的溶液:气体溶解度定义

③金属与金属矿物:形状记忆合金;稀土资源

④生活中常见的化合物:洗发剂和护发素的酸碱性;有机化合物

(4)非重点知识:碳循环和氧循环

(二)能力体系

(1)我们周围的空气:能结合实例说明氧气、二氧化碳、氮气、稀有气体主要性质和用途

能利用实验探究空气中氧气含量,提高探究能力 能区分发生和收集装置,并能根据原理正确选择仪器

(2)水与常见的溶液:能初步学会区分氢气和氧气,根据实验现象推测水的组成

能根据水中含有的杂质进行净化处理

能根据溶解度曲线正确分析固体物质溶解问题 能进行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

能会用简单的方法将油污除去

(3)金属与金属矿物:能判断常见的金属的活动性强弱,会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

能在实际生产中所用原料或产物含杂质时,有关的纯度计算

认识到金属资源的重要性,废弃金属对环境的影响,学会金属防锈方法

④生活中常见的化合物:能判断酸、碱、盐,并掌握常见酸、碱、盐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及利用的主要性质

能设计实验证明氢氧化钠和盐酸能发生化学反应 能对常见离子进行简单鉴别

模块3:物质构成的奥秘

(1)重点知识:①构成物质的微粒:分子、原子、离子的概念及特点;原子结构;物质的分类

②化学元素:1-20号及常见元素的符号及名称;元素周期表;元素的分类

③ 物质的组成:化合价;化学式;相对原子质量及相对分子质量;物质成分及含量

(2)难点知识:①宏观和微观概念的理解

②元素在化学变化中不变

(3)边缘知识:原子核外电子排布

(二)能力体系

①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解释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解释物质的分类

②能根据化合价写出化学式,能根据化学式判断某些元素的化合价

③能根据某种包装袋或产品说明书标示的含量或质量进行相关计算

模块4:物质的化学变化

(一)知识体系

(1)重点知识:①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化学变化中伴随着能量变化;催化剂

②基本化学反应:基本反应类型:化合、分解、置换、复分解 ③质量守恒定律:概念,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化学方程式计算

(2)难点知识:①有关质量守恒定律的宏观、微观解释

②有关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

(二)能力体系

(1)能判断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能量的转化

(2)能判断化学反应的类型

(3)能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并能进行简单计算

模块5:化学与社会的发展

(一)知识体系

(1)重点知识:①能源与资源的利用:化石能源的开发与利用;水、空气资源的利用;可再生的新能源的开发与利用;燃烧的条件

②常见化学合成材料:合成材料与天然材料;合成材料对人和环境的影响;新材料的开发

③化学物质与健康:元素与人体健康;人类所需营养素;对人体有害化学物质;化学与疾病及营养保健

④化学与环境:环境问题的来源;大气、水、土壤污染的原因防治措施

(2)难点知识:材料种类的区分;能源的综合利用

(3)边缘知识:纤维素;可燃冰;爆炸的条件及爆炸极限

(4)非重点知识:塑料的种类

(二)能力体系

(1)能根据火情判断灭火原理

(2)能说明煤、石油、天然气的用途

(3)能简单区分合成纤维、天然纤维;聚乙烯塑料和聚氯乙烯塑料

(4)能正确判断营养素、化学元素对人体的作用

(5)树立环保意识,能对环境问题做出正确判断及防治措施

以上是根据课标,中考说明将化学教材进行了简单的梳理研究,这对我今后的教学会有很大的帮助。


第二篇:新课程背景下高效化学课堂案例研究研究报告王文龙


加强问题探究式教学 提高化学课堂教学效益

——“创设情境,问题探究式”高效课堂案例

研究报告

王文龙 四川省兴文第二中学校

【摘要】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方式改变了,对学生的评价方式也改变了。在新的学习方式下,我们应在课堂教学中大胆进行教改实践,实施多元化课堂教学。那么,新课程背景下,什么样的教学课堂才是高效?如何建构高效化学课堂?本文通过自己在实践中的一些课堂案例进行分析与研究,尝试归纳了“创设情境,问题探究式”高效化学教学课堂教学法,并探讨了个人的体会与反思,希望能化学课堂的教学与改革有所促进。

【关键词】创设情境 问题探究式教学 高效课堂 案例研究

一、研究背景

(一)课题来源

20xx年2月—20xx年11月,本人有幸成为“四川省中小学教学名师培养人选”,参加了为期三年的名师班学习培训。在培训期间,为了进一步培养和提升教育教学科研能力,我所在的学习小组以我为负责人,共同申报了“新课程背景下建构高中化学高效课堂的实践案例研究”课题,20xx年12月,批准立项为“四川省中小学教学名师专项课题”,目前,该课题仍在实施推进过程中。现将此过程中个人实践与研究体会作总结与反思。

(二)问题背景

1

1.教学课堂面临学习方式的挑战

从20xx年秋期起,四川省开始全面实施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方式改变了,对学生的评价方式也改变了。在新的学习方式下,我们应在课堂教学中大胆进行教改实践,结合自己学校的实际,实施多元化课堂教学。

2.教学课堂教材等教学资源的变化

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新教材为师生的发展提供了平台,教材不再是教育的目的和结果,而是把教材作为可以利用的工具和手段,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媒介,搭建起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

3.教学课堂中教师与学生地位变化

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扮演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的角

色,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师只是在关键时机加以适当的组织和点拨,以利于学生主动构建、有效巩固和灵活运用。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是通过教师的主导作用来实现的,教学中教师的激发作用、启迪作用、组织作用和熏陶等主导作用是学生主动学习的重要前提。

4.呆板、低效的教学课堂亟待改革

长期以来形成的、代代相传的教学方式和传统习惯根深蒂

固,左右着教师的教学理念和行为,教学课堂长期存在低效、无效甚至负效的现象,是长期困扰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的顽症。如何提高中学化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当前教育界热的话题和焦点,建构高效的教学课堂,早已成为化学教师孜孜以求的目标,这既是令人困惑的现实焦点,也是重要的理论与实践难题。

2

5.因各地各校以及师生的实际情况存在程度不同的差异等因素,导致课改领先地区的成果往往难以普及和推广

在新课程背景下,怎样的化学课堂才算是真正体现了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是教学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化学课堂中的“以问题为主线,探究活动为载体,实现三维目标的达成”如何实施?如此问题,在我们的头脑中思考着,也在教学实践中尝试着。近年来,我们对什么是一节好课、什么样的课堂教学才算有效、高效的等围绕课堂教学问题的讨论也在不断的深入,当然观点很多,建构模式也林林总总,评价的标准也各不相同。我国许多专家学者也提出了自己对高效课堂、优化课堂的观点和认识。例如,华东师范大学的叶澜教授曾经谈到,高效的课堂应该做到平实、真实、丰实、扎实、充实的 “五实”标准;文喆教授的“五项标准”;郑金洲教授“十化”标准; 崔允灏教授的教得有效、学得愉快、考得满意的“十二字”标准,还有李炳亭老师在《杜郎口旋风》一书中,推出的杜郎口中学“10+35模式”、“0作业与100%升学率”等模式。可以说,这些专家学者对优化课堂、高效课堂的特征的概括,都从特定的角度抓住了课堂教学的本质,道出了我们的课堂优化应该追求的方向。笔者也从身边周围的一些学校看到这样的现象,热热闹闹的派遣大队人马到全国各地学习取经,然后轰轰烈烈地开展借鉴和模仿诸如杜郎口中学“三三六”教学模式,以及山东淄博市周村区实验中学的“七二一”模式等教改活动,最终取得的成效也并不理想,教师学生也并不适应,结果有点“三不像”,既没有学到别人的“精髓”,甚至还把自己一些特色冲淡了。

3

(三)个人对“高效课堂”的一些认识与理解

1.高效课堂及基本评价维度

高效课堂,应该是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物力,取得最优化的教学效果。衡量课堂高效的尺度:一看学生知识掌握、能力增长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变化程度;二看教学效果是通过怎样的投入获得的,是否实现了少教多学;三看师生是否经历了一段双向激发的愉悦交往过程。也就是将新课程标准中提出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和谐统一,达到最大化、最优化。教学的效果主要从学生的实际发展表现出来,目标不能局限在认知、学科能力的培养范畴,还应包括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学生的学习兴趣、爱好的影响等。

2.高效是一个相对的和动态发展的过程状态

笔者认为,“高效”是一个相对的发展性的概念,既是相对于自己纵向发展的课堂教学效果而言,抑或是相对于自己所在学校实际状况等横向的教学课堂而言;“高效”更不能离开传统的并且有效的教育行为方式的支撑,也不能离开自己校教育教学的实际(如学校教学设备设施、办学条件、班级学生状况等因素)。而化学科教学课堂,有自身的学科特点,如学科实验的新奇、趣味、亲身观察体验感受等,与生产、生活实际的联系密切等,可以创新、结合、发挥其教学中的启思睿智作用,发展成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导火索、推进剂。

(四)有关理论依据

1.建构主义理论

现代建构主义把学习看作是学习者主动建构内部心里表征 4

的过程,古宁汉(D.J. Cunningham,1991)认为,“学习是建构内在的心理表征的过程,学习者并不是把知识从外界搬到记忆中,而是以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通过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建构新的理解”。该理论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应具备建构性教学理念,通过教建构促进学生学建构,通过建构性教引导学生建构性学,在建构性教与学的偶联中,谋求教学的高效益。从根本上讲,高效教学应该是一种建构性教学、策略性教学、真正关注学生的自主性,同时也体现教师主体性的教学。

2.情境认知理论(Situated Cognition)

情境观认为,实践不是独立于学习的,而意义也不是与实践和情境脉络相分离的,意义正是在实践和情境脉络中加以协商的。教学情境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的内容,为落实教学目标所设定的,适合学习主体并作用于学习主体,产生一定情感反应,能够使其主动积极建构性学习的具有学习背景、景象和学习活动条件的学习环境。

3.陕西师大张熊飞教授的“诱思探究”教学思想

“诱思探究”就是诱导思维,探索研究。这一理论提出以“掌握知识,发展能力,陶冶品德”为内容的三维教学目标;以“四主”教学思想,即“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思维为主攻”;而“变教为诱,变学为思,以诱达思,促进发展”,则是启发教学的精髓。

二、“创设情境、问题探究式教学”高效课堂简介

(一)基本原理

创设情境、问题探究教学高效课堂是建立在上述理论和教育 5

思想指导之下的一种教学法。创设情境是这一教学法的前提,情境创设应目的明确,情境的创设富有活力,学生的学习活动以问题的解决为主线,以问题的探究来引导和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让学生带着问题思考、带着问题探究,使学生拥有学习的主动权。

(二)基本环节

本教学法的基本教学环节主要包括:创设问题的情境——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交流展示——精讲点拨——应用巩固。

(三)教学设计与教学组织

笔者对“创设情境,问题探究式”高效教学课堂的组织与设计,应注意以下策略。

1.创设富有生命活力的教学情境

情境是引导学生进入教学课堂的序幕,如集中学习注意力的发令枪,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导火索,是点燃学生积极思维的火花,是驱动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引擎。情境要密切联系教学主题内容,有利于“问题”的形成,有利于调动学生探究问题的积极心理因素。

2.以问题的解决为主线,以思维能力的培养为核心

问题贯穿教学的全过程,问题既是教学的起点和主线,也是教学的终点和延伸。问题的提出和解决不仅仅是为了增进知识,而且更主要的是为了引发更多的新问题,从而引发思维,激发创新。因此,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究过程,既是对信息进行筛选综合、重组的过程,也是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过程。

3.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6

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讲解者、促进者。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一是精心设计问题的情景,启发学生的积极思维动力。二是科学地设置符合学生最近发展区的问题,使每个学生,探有所得。三是开发学生的潜能,排除思维障碍,科学解决问题。四是加强学法指导,组织讨论,协调教学活动的进程。五是精讲点拨,总结评价,发展提升。

4.努力为学生创造发挥主动学习、活化思维、积极探究的主体作用平台

一是利用学案导学和情境激发下的自主学习过程;二是学生的交流展示过程;三是学生之间主体互动和评价,促进学生的自评、纠错和能力的发展。同时,又体现了探究过程中学生与学生的交流,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增强了学生的合作意识,拓展了知识获取的渠道和途径。 围绕上述内容,笔者想通过自己实践的一些典型课例,加

以剖析,探讨,希望能对新课改背景下的高中化学课堂的组织建构、教学目标达成有效、高效等方面有所认识、有所收益。

三、课堂教学实践案例分析与研究

张熊飞教授在“诱思探究”论述中强调“所谓探索性学生实验,就是在教师诱导下,让学生亲自通过实验观测去探索研究、归纳出新概念,或客观规律的学生实验”,又指出“在教学设备能够满足需要的情况下,或者经过努力,能够创造条件的情况下,应该尽可能变演示实验为学生实验”。为此,笔者认为,高效的化学课堂建构,更要很好的适宜地选择利用教学资源与素材,充分挖 7

掘化学教材的内在结构,创设好问题的情境,为探究式学习做好教学资源的整合。

(一)案例一 有机化学中创设情境问题探究式教学案例 有机化学在知识结构体例上,更好地体现化学科“结构(官能团)——性质——变化”的学科思维特点,而且“卤代烃”又是有机合成中物质转化枢纽,也是跨接“烃”和“烃的衍生物”的桥梁,学好这一内容,可以让学生掌握在烃的衍生物的学习中,抓住官能团的结构和性质这一中心,确认结构决定性质这一普遍性规律,既巩固了烃的性质,又为后面的醇、酚、醛、羧酸、酯等烃的含氧衍生物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使学生学会以点带面的学习方法,提高学生思维能力,体验建构学科知识的思想与方法。因此选择“卤代烃”的教学活动作为课例研究的样本,很有代表性;同时,也能很好地建构“创设教学情境”、“问题探究为主线”、“小组合作、师生互动”等教学活动过程。

本课例的研究的主要目标:如何创设情境,如何开展小组合作、问题探究式教学。

教学课题:卤代烃(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五第二章第三节第一课时) 授课教师:王文龙 时间:20xx年12月26日上午第二节,地点:西华师大教学楼3-1教室。

1.设计思路

(1)以介绍19xx年Nobel Chemistry Prize作为本课的引入,是想树立研究卤代烃的重要性,同时想使学生明确化学科学发展的阶段性和紧迫性。

8

(2)打破教学常规顺序:不按顺序先介绍溴乙烷的物理性质,直接从结构入手,分析和探究溴乙烷的化学性质,在实验的过程中,自然感受到溴乙烷的有关色、态、密度、沸点等信息,只要适时由学生自我作一个归纳即可。

(3)充分考虑发挥学生的独立思考,小组合作探究,教师适时引导的作用。在进行“溴乙烷的水解(取代)反应”教学时,预设了三种学生易出现的问题方案,并让学生产生分析和实验两方面的“矛盾冲突”,在次基础上,深入探究,以此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并培养学习如何进行“假设”,如何设计“验证”。

2、课例片段样本及评析

片段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师:展示“不粘锅”、“北京奥运村的水立方”、“常见建筑塑料管材” 等卤代烃产品实物图片,并介绍有关化学名称——聚四氟乙烯、乙烯-四氟乙烯共聚物、聚氯乙烯。

生:“哇,原来我们生活的周围,有那么多有用的卤代烃”、“好漂亮、好神奇….”

师:展示卫星拍摄的“南极臭氧层空洞”图片,介绍有关臭氧层空洞的问题,知道造成臭氧层空洞的罪魁祸首是谁吗?

生:(部分学生)氟利昂。

师:以氟利昂为主的氟氯代烃分解产生氯原子等对臭氧的分解起到催化加速所致……(学生脸上露出既惊讶,又憎拒的表情)

师:魔高一尺,道高一丈。科学家们还是很快把它们捕捉归案。简单介绍19xx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保罗·克拉兹

(PaulCrutzen)(荷兰)、马里奥·莫林(MarioMolina)(墨 9

西哥)和舍伍(F.SheRwoodRowland)(美国),表彰他们在平流层臭氧化学研究领域所做出的贡献。

师:如此看来,卤代烃的开发和使用对我们有功有过的。那么究竟它有怎样的结构、什么样的性质?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和探究。

评析:以学生生活实际密切联系的实物、话题引入,引起学生的兴趣,创设新奇、矛盾(氟氯代烃的功过介绍)的情景,再次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同时对学生进行环保意识、和谐发展的教育。通过学生讨论交流卤代烃的“功”与“过”,展现出卤代烃使用的利弊,让学生学习辨证看待事物和现象;通过19xx年诺贝尔化学奖“臭氧化学研究领域”的获得者介绍,激励学生学习探究科学的斗志。

片段二:发现体验、建构知识

师:溴乙烷有哪些物理性质?

学生活动1:向试管中倒取约2毫升溴乙烷,观察颜色、状态、闻气味,并回答。

学生活动2:在溴乙烷中加入少量水,观察有何现象,得出在水中的溶解性,并回答。

师:如何检验上层液体是水或者溴乙烷?

学生活动3:讨论,回答。并动手实验。

师生共同归纳出溴乙烷物理性质。

评析:学生对有机物的物理性质往往印象不深,原因是缺乏亲身知觉体验,这里不仅让学生观察,还要带着问题亲自动手体 10

验,不仅获取了性质知识,还强化了学习兴趣。展示交流活动让学生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片段三:实验探究、突破重难

探究活动:引导学生从结构中假设溴乙烷的化学性质,让学生通过实验检验溴的存在。

师:如何检验出溴乙烷中的溴?

学生思考,小组讨论,小组代表归纳并提出一下三种设计方案。

方案1:直接加AgNO3。(大部分学生一看到溴元素的鉴定,就很直观地沿用了原有知识而忽略了新的情景。)

方案2、先滴加氯水再加苯。(个别学生提出后,马上受其他同学反驳:苯与溴乙烷是互溶的,不可能出现分层现象,但是对于是否会有溴单质被置换出来,学生并不确定)。

方案3、先加NaOH,再加AgNO3。(这种提法的同学可能看过书本,但是无法理解其中各个试剂的用途。)

师:(并不肯定也不否定同学们提出的三种方案)好的,同学们提出的方案如何?要由实验来检测和验证。下面分别由三个小组按照三种方案进行实验。

生:2分钟后,实验小组代表汇报实验现象……学生操作后实验结果:方案1、2没有明显的现象。方案3只得到“黑色沉淀”这一没有预想到的现象……

评析:教师故意不否定和修正学生自己的预想方案,有意识让学生常见的“异想天开”付诸实践,当学生预想的现象一个也没 11

出现,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在这里受到了挑战,至此出现了本节课的第一个碰撞,此时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被强烈激起。

片段四:学生讨论,交流展示,揭示问题本质。

经过讨论后学生认为:溴乙烷是非电解质,其中的溴元素不是以离子的形式存在,所以加AgNO3无沉淀产生,滴加氯水也没单质的溴置换出来。并提出要验证其中的溴元素应先使其转化为溴离子。

师:如何让溴乙烷分子中的溴转化为溴离子?

教师以方案3做为突破口提出问题:为什么加NaOH?黑色的沉淀是什么?学生提出两种猜测,引出溴乙烷在碱性条件下能发生反应。

师:怎样消除黑色沉淀的干扰?

学生再次讨论提出方案4,教师归纳,共同得出完整的实验步骤,再由每一个小组完成实验。

在此基础上,归纳出卤代烃中卤素原子的检验方法,并书写反应方程式,分析断键位置。

师:用多媒体动画演示取代反应机理,帮助学生理解水解反应原理。

溴乙烷中C—Br键为极性键,由于溴原子吸引电子能力强,C—Br键易断裂,使溴原子易被取代。由于官能团的作用,溴乙烷的化学性质比乙烷活泼,能发生许多化学反应,从而使学生提升认识。

片段五:巩固应用

1、以溴乙烷为例,完成下表

12

2、由C2H5Br为原料制备少量HOCH2CH2OH ,写出各步反

应方程式。

评析:溴乙烷在碱性条件下的水解反应原理掌握、化学方程

式的正确书写是一个重难点,也容易与溴乙烷的消去反应相混

淆,还与“卤代烃的检验”实验操作程序紧密相连。通过层层深入、

循序渐进的实验和探究,并及时加以训练和巩固,对于课堂教学

目标的达成来说,其成效应该是显而易见的。

(二)案例二元素化合物学习中创设情境,问题探究式教学案例

教学课题: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三章第二节 “铁的重要化

合物”

授课教师:王文龙 时间:20xx年12月13日上午第四节 地

点:兴文二中学术报告厅

片段一:在小组实验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共同总结了Fe3+、

Fe2+的检验方法以后,教师播放了一段“黄金搭档”(中老年人补

钙、铁、锌)的广告视频,并展示几种市售补贴剂的样品以后,

提出问题:“市售补铁剂中的铁元素究竟什么价态?如何检验其

13

新课程背景下高效化学课堂案例研究研究报告王文龙

中铁元素是二价铁还是三价铁?”

评析:适宜合理地把所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既创设了学以致用的问题情境,又科学地将重点难点知识的应用得到了突出与突破。

片段二: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学习科学探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师:请大家提出可能的假设。

假设1

假设2:

假设3:

师:小组讨论,如何设计实验方案对你的假设进行验证? 学生甲:用NaOH溶液,根据得到的沉淀的颜色来判断。

学生乙:由于补铁剂中含铁量十分少,浓度低,效果不会明显。 学生丙:用KSCN溶液检验,根据溶液是否显红色来判断。 学生丁:假如补铁剂中的铁元素既有三价又有二价的呢? ……

评析:以问题为主线,解决问题为目标,思维与能力的培养为着力点,起到了激思启智的作用。

新课程背景下高效化学课堂案例研究研究报告王文龙

14

可以将上述实验验证方案,引导学生进一步设计为以下思维导图,提高学生思维与推理能力。

无Fe3+

新课程背景下高效化学课堂案例研究研究报告王文龙

既有Fe3+又含

2+ 只含Fe3+只含Fe2+片段四:学生分组实验,并填写现象已经结论。

1、实验现象记录及结论

2、实验探究结论

综上实验探究证明市售补铁剂中的铁元为 。 15

新课程背景下高效化学课堂案例研究研究报告王文龙

评析:创造性地利用所学的本堂重点知识,较好地结合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在验证假设的实验方案设计中,学生的讨论十分热烈,思维的火花在不断的碰撞,升级,最后,通过教师的及时点拨引导,容易得出综合的验证方案,当然,学生实验后得出结论的学习成就感与收获喜悦的心情就不言而喻了。

在元素化合物部分,诸如此类的可以设计为问题探究式教学的“素材”,可以说比比皆是,这里就不一一列出了。

(三)案例三:复习教学中的问题探究式教学系列小案例 例1.在进行“电离平衡”的复习教学时,以生活中用途广泛的“醋”为话题,创设情境,并设置探究式问题:“如何设计实验验证醋酸是弱电解质?”

学生依据:弱电解质——弱酸——存在电离平衡——醋酸盐存在水解平衡等一系列原理展开讨论,体现思维的发散性和方案的开放性。

学生甲:检测已知物质的量浓度的醋酸的PH;

学生乙:将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醋酸稀释100倍,检测其PH的变化;

学生丙:对照试验,用相同物质的量浓度的盐酸、醋酸与金属Zn反应速率大小;

学生丁:测试醋酸钠溶液的PH呈现碱性…

小组讨论:你认为最简易可行的方案是哪一个?说明理由。 16

例2.在复习“盐的水解”平衡时,以纯碱Na2CO3在家庭用来洗涤餐具的科学使用为话题创设情境,提出一系列问题,达到综合应用化学平衡的原理的能力要求。

师问1:在Na2CO3溶液中,滴加酚酞试液,可以观察到什么现象?请写出离子方程式。

问2:给Na2CO3溶液加热,又可观察到什么现象?

问3:再加入少量Na2CO3固体,又有何现象?

问4:在其中加入少量NaOH溶液,有何变化?

问5:在其中加入少量盐酸,有何变化?

问6:在其中加入BaCI2溶液,有何变化?……

总结归纳:影响水解平衡的因素,并得出用使用Na2CO3洗涤餐具时的合理事项。

例3.在进行铵盐的性质复习教学时,往往会遇到Mg(OH)2 溶解于NH4CI浓溶液的反应原理的思考或练习题。由此,也可以设计探究式复习教学情境。

师问: Mg(OH)2 溶解于NH4CI浓溶液,其反应原理的可能情形是什么?请提出你的假设。

假设一: NH4CI溶液水解显酸性,发生酸碱中和反应而与

Mg(OH)2反应而溶解;

假设二:因为Mg(OH)2电离出的OH-与NH4+反应,生成难电离的物质NH3.H2O,促使反应平衡向右移动,因而促使了Mg(OH)2 的溶解。

师问:如何设计实验验证你的假设成立呢?

分组讨论。

17

引导:我们可以寻找一种皆有上述两种反应可能的,但是呈现中性的溶液,与Mg(OH)2相混合,通过是否溶解来得出检验。

实验结果一:Mg(OH)2溶解了,则证明假设二成立。

实验结果二:Mg(OH)2不溶解,则说明假设成立。

评析:诸如此类问题,应该是高三复习教学中经常可见的,但是,假如我们不加留意,则会一马放过;假如我们处处留心,则探究式复习教学随处可见。这对高三的考前复习教学效益的提高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四、总结与反思

(一)关于教学情境的创设

我们有的教师(尤其是教龄较长的)不太重视这一环节,较多的采用“复习导入”方式,甚至直接“开门见山,直奔主题”,并美名其曰“闲话少讲,节约时间,提高效率”。当然,并不是说复习导入就不好,但是反复使用,一层不变,也会让学生听觉疲劳,失去化学课自身“新颖、神奇”的特色,而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和积极性的调动。另外,高中教学的科目和课堂一节连着一节,紧锣密鼓,“你方唱罢我方登场”,英语课堂上“人在纽约”的“异域风情”还在脑海回荡,“加成取代何时了,消去知多少”的有机化学课老师又开始提问了??学生的大脑在不同的学科中频繁切换,久了,也会昏然倦怠,靠后的教学课堂难以“入轨”。因此,关注“课前导入”与“创设情境”展开教学策略,对体现尊重学生、以生为本,符合新课改理念,又符合学生心理、认知规律。

其次,如何创设有利于调动学生求知欲的教学情境,激起学生跃跃欲试的好奇心里,形成探究式学习思维,从化学科自身特 18

点来说,应该是俯首皆是,枚不胜举的。如“家庭中厨房、厕所、医药用品的知识、实验”、“化学史实”、“化学家的故事”、“化学诺贝尔奖”、“新闻联播有关化学报道”、“化学实验中的怪异现象”“电视中的商品广告”??等等,均是与课堂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有用素材,只要是化学教育的有心人,注意收集,素材是相当广泛易得的。

再者,有了诸多的素材了,教师在取舍、问题设计、展现形式等方面要进行提炼与加工,并进行优化整合,既要考虑科学性、合理性,还要考虑积极、正面教育的导向性,避免造成学生对化学或者化学实验产生危险、恐惧的“远离”心理。

(二)关于自主学习、合作实验探究教学

1.自主学习

一是体现在,课堂中的学生阅读环节,二是体现在教师须事先设计“导学案”,并且尽量让学生在课前完成有关预习的基础上。首要因素是考虑高中教学内容和时效性,也就是提高化学教学课堂的效率的积极意义。因此,学生的课前预习,对学习自主性的体现是十分重要的,同时,学案导学对建构高效教学课堂的作用是不可缺少的。我比较认可的做法是,提前印发“导学案”,或者指定让学生预习指定的课本有关教材、辅导参考资料,让学生对所探究的问题有所铺垫、储备,有所思考、理解,这样也体现了“先学后教”,“以学促教”、“以学代教”的课改理念,也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益腾出发展的空间。

2.小组合作

19

合作学习是学生相互之间的教育资源的进一步开发,也是培养学生合作团队意识,实现优势互补,互助共进的重要手段。目前小组合作学习的推进和实施上,笔者个人的体验,多数可能还只是体现在形式上的小组划分方面,而没有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与功效。(当然这也给各个学校的条件、班级的具体情况等因素有关)。因此,在学生个体的组合上,应该注意学习基础、思维能力、交流表达、实验动手、学习习惯、男女性别等因素,从分考虑学生个体资源的整合,构成“异组同质”的学习小组,有利于问题探究活动的开展,实现组内分工与合作全员参与,组内组外成果能积极交流与展示,促进学习效果的整体联动。

3.问题探究

在强调知识的建构与生成的探究教学中,必须给学生充裕的时间和思考空间,课前预习十分重要。同时,教师的因势利导,诱思启智,精讲与点拨是关键。

让学生在启发中实现由“现象”与“本质”的转化思维活动,教师对问题的设置应该精心设计。让学生小组能够制定出问题探究方案,“假设”和“实验检验”两个环节是探究活动最能“出彩”的,同时,也是学生感到困难的,组织最耗时的,因此,教师的设问梯度和引导语言很有讲究。既要符合学生的认知心理,又要站在学生的实际水平、认知角度来设问引导。在本文的案例一中,“片段三”的教学活动,实践表明,尽管学生的确也动起来了,像探究的样子了,但是,还是难免让人感到教师“主观预设”的成分较多。

五、问题探讨

20

(一)如何把握好一节教学内容或者一节教学课堂中“问题探究”的量与度的问题。

是不是每一个教学重点(或难点知识)都要设计为问题探究式教学?在本文的案例一中,如果本课时要完成溴卤代烃的第二个化学性质即“溴乙烷的消去反应”的教学内容,并且也按照从溴乙烷的官能团结构出发,断键方式假设,产物检验三个环节进行探究活动,既难以完成教学内容,也难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同时也不能实现真正的探究。笔者曾按照原有既定的教学设计(一课时完成卤代烃的教学内容),第一个班级授课,结果拖延了大约10分钟。下来以后,不少参与听课的教师也来给我探讨,问题探究式教学环节是否设置过多?另外,在探究问题的深度设置上,有没有必要弄得那么的深入、细致?我也经过反复考虑,结合了一些教师的建议,调整了原有的计划,减少了一部分“问题探究”,在第二个班级的示范课展示中,从时间、任务、到目标的达成来看,效果有了进一步的提高。由此,如何把握探究式教学“问题”设计的广度和深度,充分体现“课改”的理念,建构高效的化学课堂,也难拿出一个评判的标准的。

(二)如何才能准备好分组探究实验?

这也是一个较为棘手的问题。除了受学校条件、学生人数、授课班级数量等因素的制约以外,还要受到探究问题的开放程度的影响。本文案例一中,探究问题的“假设”和“实验验证”主要是以教师对出现情况的“预设”来导向形成的,因此,实验用品、器材、药品试剂的准备只能按照教师备课时的预定方案来准备和配置,假如,学生对问题产生的“假设”或者“验证方案”超出教师的 21

预计,而且,既科学又合理,那样,教师和课堂就会陷入“尴尬”的困境,那么,教师又如何引导学生的思维方向?是不是一味的向着教师既定的方案去引导和启发呢?诚然,许多时候需要教师的教学机智,给出一个让学生认可的解释,但也要让学生的个性思维、创新思维得到发挥和张扬。

我认为,积极“创设情境”,深入开展“问题探究式”教学活动,有益于培养学习兴趣,调动学习激情,充分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发展思维能力,掌握学习和探究化学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技术手段,树立学生的学科思想观念,高效的完成课标要求的三维目标,这无疑是推进新课改进程的有效途径,也希望对建构高效的化学教学课堂有所推进。由于是新的教学改革,必然需要不断的认识和实践,需要不断的探索与完善。总之,在新课改理念下,就要去多实践、多思考,努力使自己成为一名研究型的化学教师。 参考文献

〔1〕肖成全、有效教学 [M].大连 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孙亚玲、课堂教学有效性标准研究 教学科学出版社,2008 〔3〕李炳亭、《高效课堂22条》 中国教师报 〔4〕张熊飞、诱思探究学科教学论.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

2003ISBN7-224-06775-x

〔5〕施良方 崔允漷主编、教学理论: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作者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1999.7.

22

更多相关推荐:
化学研究报告

王雪萍519化学与环境污染论文经过一段时间的社会探索和调查取证,我们已对化学污染与环境有所了解,并进行了初步的论述和实践验证。使我们正确的认识到当代化学污染与环境的种种矛盾。同时,对如何减少这一污染,加强环境保…

化学实验研究报告

?化学实验研究报告我们初三学习了一个学期的化学,从中学到了很多有趣的知识,初步学会了用简单的仪器和药品进行实验的方法,同时也对化学有了不少感性认识。初中涉及的化学知识和理论虽然还很肤浅,但是它为我们了解化学、建…

化学课题的研究报告

化学课题的研究报告一课题提出的背景水体污染是指大量污染物质排入水体超过水体的自净能力使水质恶化水体及其周围的生态平衡遭到破坏对人类健康生活和生产活动等方面造成损失和威胁的情况据中国环境状况公报和水利部门报告显示...

化学研究性学习报告

浙江华维外国语学校20xx学年化学研究性学习报告研究影响空气污染指数的因素及对策小组成员王佳章琪龚烨琪余诗琰魏诗佳夏斌夏城龙吕梨何伟锋指导老师叶锦江开题报告什么是空气污染指数空气污染指数是根据空气环境质量标准和...

化学研究性学习报告

水中的化学水是生命之源万物生灵与水息息相关地表水地下水饮用水在我们现在的学科中也是耳熟能详关于其中的化学大家也已在化学课上有所接触可关于这些化学成分的具体情况估计大家也不是十分了解所以我们组便以此为课题展开了些...

化学研究性学习报告

研究性学习成果报告

20xx年高考化学试题研究报告

20xx年高考化学研究报告报告人杨文飞刘志华牛攀20xx年9月15日目录第一部分20xx年新课标全国理综卷I化学部分双向细目表必考及选考两部分3第二部分20xx年高考新课标理综卷I化学部分四年知识点对比4第三部...

化学读书报告

化学简史读书报告这个暑假我阅读了英柏廷顿所著的化学简史这本书分为十六章第一章应用化学的起源第二章化学的初期第三章炼金术的传布第四章医药化学第五章燃烧和大气性质的早期研究第六章气体的发现第七章拉瓦锡和近代化学的基...

中学生化学学习现状调查报告

中学生化学学习现状调查报告福高高一学生化学学习现状调查陈灵芝从初中化学到高中化学无论从教学容量还是教学难度上讲都是一次巨大的飞跃所以很多学生在初中时学习化学很轻松也很有兴趣但一上高中以后由于容量太多难度太大都渐...

化学调查报告

北京城市学院城建学部课程考核评分表20xx20xx学年第2学期课程名称有机化学考核环节阶段考核学生姓名学号考核题目城市受污染土壤水体调研报告注请选择填写期末考核阶段考核教师签字20xx年3月24日北京市顺义区农...

中学化学实验教学有效性研究工作报告

中学化学实验教学有效性研究工作报告中学化学实验教学有效性研究工作报告20xx年12月我申报了化学实验教学有效性研究这一市级微型课题课题立项后积极开展了课题实验确定了课题研究的目的方法并制定了研究过程分三个阶段进...

化学实验报告

化学实验报告班级姓名合作者时间月日

化学研究报告(47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