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报告核磁共振

时间:2024.4.20

东北师范大学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

(网络教育)

     

学习中心:贵州松桃自治县教师进修学校奥鹏学习中心

专业名称:   物理学              

课程名称:   近代物理实验       

    号:  201402796288      ­­­­

    名:  杨正秋        

2  0  1  6  1 9

报告正文


第二篇:铷原子的光泵磁共振实验


铷原子的光泵磁共振实验

【摘要】利用光抽运效应研究铷原子超精细结构塞曼子能级的磁共振,测定金属铷原子的朗德因子、地磁场强度及其倾角。

关键词:光泵、光抽运、超精细结构、塞曼子能级、朗德因子、磁共振

一、引言

光泵,也称光抽运,是借助于光辐射获得原子基态超精细结构能级及塞曼子能级间粒子数的非平衡分布的实验方法。气体原子塞曼子能级之间的磁共振信号非常弱,利用磁共振的方法难于观察。本实验利用光泵磁共振方法既保持了磁共振分辨率高的优点,同时将探测灵敏度提高了七八个数量级,能在弱磁场下(0.1-1mT)精确检测气体原子能级的超精细结构。

二、实验原理

1、铷原子基态及最低激发态的能级

铷原子基态为,即电子的轨道量子数L=0,自旋量子数S=1/2,总角动量J= 1/2。最低激发态是由L-S 耦合产生的双重态,轨道量子数L=1,自旋量子S=1/2。态J=1/2; 态J=3/2。在能级5P与5S 之间产生的跃迁是铷原子主线系的第一条线,为双线。的跃迁产生的谱线为D1 线,波长是7948Å;的跃迁产生的谱线为D2 线,波长是7800Å。核自旋 I = 0 的原子的价电子L-S 耦合后总角动量与原子总磁矩的关系为:

                           (1)

            (2)

I≠0时, I = 3/2, I = 5/2。设核自旋角动量为,核磁矩为耦合成,有=+。耦合后的总量子数F= I+J,…,| I-J |。基态F 有两个值,

F = 2 及F = 1;基态有F = 3 及F = 2。由F 量子数表征的能级称为超精细结构能级。原子总角动量与总磁矩之间的关系为:

                           (3)

                    (4)

       

在磁场中原子的超精细结构能级产生塞曼分裂(弱场时为反常塞曼效应),磁量子数=F, F-1, … ,-F,即分裂成2F+1 个能量间隔基本相等的塞曼子能级,如图1所示。

图1 铷原子能级图

在弱磁场条件下,通过解铷原子的定态薛定谔方程可得其能量本征值为:    (5)

其中μB为玻尔磁矩,a为磁偶极子相互作用常数。由(5)式可得基态的两个超精细能级之间的能量差为:

              (6)

相邻塞曼子能级之间(Δ=±1)的能量差为:

                         (7)

2、圆偏振光对铷原子的激发与光抽运效应

一定频率的光引起原子能级之间的跃迁时,需满足一定的条件,即原子和光子的总能量和总动量要守恒。铷原子各激发态能级跃迁图如图2

图2 铷原子各激发态能级跃迁图

量为,式中是电偶极矩; 是电场强度矢量。利用微扰哈密顿量可以计算能级之间的跃迁概率,并由跃迁概率得到光跃迁的选择定则。当入射光是左旋圆偏振的光,即时,选择定则为:

    态及态的磁量子数最大值都是+2,当入射光是时,由于只能产生Δ =+1 的跃迁,基态=+2 子能级的粒子不能跃迁,如图2所示。当原子经历无辐射跃迁过程从回到时,粒子返回到基态各子能级的概率相等,这样经过若干循环之后,基态=+2 的子能级上的粒子数就会大大增加,即大量粒子被“抽运”到基态 =+2 的子能级上,这就是光抽运效应。各子能级上粒子数的这种远远偏离玻尔兹曼分布的不均匀分布称为“偏极化”,光抽运的目的就是要造成偏极化,有了偏极化就可以在子能级之间进行磁共振实验。

右旋偏振光 光有同样的作用,它将大量的粒子抽运到基态子能级= ?2 上。对光抽运有相反的作用。当入射光为等量混合的线偏振光时,铷原子对光有强烈吸收,但无光抽运效应;当入射光为不等量的混合的椭圆偏振光时,光抽运效应较圆偏振光小;当入射光为π光时,铷原子对光有强烈吸收,但无光抽运效应。

有类似结论,不同之处是光分别将抽运到基态=3上。

3、弛豫过程

 在热平衡状态下, 基态各子能级上的粒子数遵从玻尔兹曼分布:

由于在弱磁场中各子能级能量差极小,可近似认为各能级上的粒子数相等。光抽运使能级之间的粒子数之差大大增加,使系统远远偏离热平衡分布状态。系统由偏离热平衡分布状态趋向热平衡分布状态的过程称为弛豫过程。本实验涉及的几个主要弛豫过程有:

1、铷原子与容器器壁的碰撞:导致子能级之间的跃迁,使原子恢复到热平衡分布。

2、铷原子之间的碰撞:导致自旋-自旋交换弛豫,失去偏极化。

3、铷原子与缓冲气体之间的碰撞:缓冲气体的分子磁矩很小(如氮气),碰撞对铷原子磁能态扰动极小,对原子的偏极化基本没有影响。

铷原子与器壁碰撞是失去偏极化的主要原因。在样品中充进适量缓冲气体可大大减少这种碰撞,使原子保持高度偏极化。另外,温度升高时,铷原子密度升高,与器壁及原子之间的碰撞都增加,使原子偏极化减小,温度过低时,原子数太少,信号幅度很小,故存在一个最佳温度,约为40-60℃。

4、塞曼子能级间的磁共振

在垂直于恒定磁场B0的方向上加一圆频率为ω1的线偏振射频场B1,此射频场可分解为一左旋圆偏振磁场与一右旋圆偏振磁场,当gF>0时,μF右旋进动,起作用的是右旋圆偏振磁场,此偏振磁场可写为:

B1= B1excosω1t+eysinω1t)            (8)

当ω1满足共振条件

1=ΔEmF=gFμFB0                    (9)

时,塞曼子能级之间将产生磁共振,即被抽运到基态mF=+2子能级上的大量粒子在射频场B1作用下,由mF=+2跃迁到mF=+1。同时由于光抽运的存在,处于基态非mF=+2子能级上的粒子又被抽运到mF=+2子能级上。感应跃迁与光抽运将达到一个新的动态平衡。在磁共振时,由于mF≠+2子能级上的粒子数比未共振时多,因此,对D1的σ+光的吸收增大,原理见图3

5、光探测

射到样品上的光一方面起到光抽运作用,另一方面透过样品的光兼作探测光。测量透过样品的 光强的变化即可得到磁共振的信号,实现了磁共振的光探测,巧妙地将一个低频射频光子(1―10MHz)转换为一个光频光子( MHz),使信号功率提高了7-8 个数量级。

三、实验内容

1、实验装置

实验装置如图4所示。光源用高频无极放电铷灯,稳定性好、噪声小、光强大。用透过率大于60%,带宽小于15nm的干涉滤光片,滤去光( 光不利于的光抽运)。偏振片及1/4 波片用于产生光。透镜(f =5-8cm)将光源发出的光变为平行光。透镜将透过泡的平行光会聚到光电接收器上。

产生水平磁场的亥姆霍兹线圈的轴线与地磁场的水平分量方向一致,产生垂直磁场的亥姆霍兹线圈用来抵消地磁场的垂直分量。扫场信号有方波、三角波、锯齿波,与示波器扫描同步。射频线圈放在样品泡两侧使 垂直于,信号发生器作为射频信号源。产生水平恒定磁场的亥姆霍兹线圈、产生水平扫场的亥姆霍兹线圈以及产生垂直磁场的亥姆霍兹线圈的供电电路分别装有反向开关,用来改变这三个线圈产生的磁场的方向。

样品泡是一个充有适量天然铷、直径约5cm 的玻璃泡,泡内充有约10Torr 的缓冲气体(如氮、氩等)。样品泡放在恒温室中,温度由30-70℃可调,恒温时温度波动小于±1℃。

   光探测器由光电接收元件(光电池)及放大电路组成。

图4 光泵磁共振实验装置图

2、实验步骤

(1)、预热:加热样品泡及铷灯。将垂直场、水平场、扫场幅度调至最小,按下池温开关。然后按下电源开关,约30分钟后,灯温、池温指示灯亮,装置进入工作状态。

(2)、观察抽运信号。扫场方式选择方波,水平场保持最小,调大扫场幅度。设置扫场方向与地磁场水平分量方向相反。调节扫场幅度及垂直场大小和方向,使示波器上观察到的光抽运信号幅度最大且左右均匀。记下光抽运信号形状。

(3)观察光泵磁共振信号。打开信号发生器及频率计,射频频率设为650KHz左右。扫场方式选择三角波,垂直场大小和方向保持不变,在0—0.8A范围内慢慢调节水平场大小观察共振信号出现情况。然后对于水平场和扫场信号与地磁场水平方向的4种不同组合情况下,测量四个共振信号所对应的水平场电流值,并记录有关数据。

四、实验记录及数据分析

1、光抽运信号

水平场电流最小,为0.002A ,抽运信号最大时,垂直场电流=0.057A。

观察到的光抽运信号波形及扫场波形如下图五所示。将方波加到水平扫场线圈上,此时水平方向总磁场是地磁场水平分量的叠加。当不存在光时,基态各塞曼子能级上的粒子数大致相等。因此刚加上光的一瞬间有占总粒子数7/8 的粒子可吸收,此时对光吸收最强,如图五A点所示。随着粒子逐渐被抽运到= +2子能级上,能够吸收光的粒子数减少,对光的吸收减小,透过样品泡的光强逐渐增加。当抽运到= +2 子能级上的粒子数达到饱和,透过样品泡的光强达到最大值而且不再变化,如图B点所示。当方波跳变使得水平方向总磁场过零并反向时,塞曼子能级发生简并及再分裂。能级简并时,铷原子受碰撞导致自旋方向混杂失去偏极化,各塞曼子能级上的粒子数又近似相等,对光的吸收又达到最大值,透过样品泡的光强突然下降,如图5所示。

2、观测光泵磁共振信号

射频信号频率ω1=650.00KHz,波峰波谷分别代表对应磁共振信号波峰波谷处水平场电流值。

表一:

表二:本实验用到的亥姆霍兹线圈参数

(1)分别测量朗德因子(以下数据中,H下标1、2分别对应磁共振信号波峰与波谷处水平场)

由图六、图七得:

,代入表二中线圈相关参数,

,取扫场为正,水平场分别为正、负时数据,得

=Gs

=0.9346Gs

 ===0.4969

理论值计算:

基态:L=0,J=S=1/2,I=3/2,F==2、1

当F=1时,

当F=2时,

实验值与理论值比较,误差为:δ=(0.5-0.4969)/0.5=0.62%

取扫场为正,水平场分别为正、负时数据,得

=Gs

 =1.41Gs

===0.3294

理论值计算:

基态:L=0,J=S=1/2,I=5/2,F==3、2

当F=2时,

当F=3时,

实验值与理论值比较,误差为:δ==1.17%

(2)测量地磁场强度及其倾角

由图6、图9得,

由图7、图8得,

代入测量数据,得

=0.2504Gs

代入测量数据,得

=0.2486Gs

所以,(0.2486+0.2504)/2=0.2495Gs

=0.057*16*3.1416*0.25/11.1797/0.2395Gs=0.2675Gs

Gs=0.3658Gs

地磁场倾角设为θ,则=1.088

故θ

五、结论和建议

本实验在弱磁场下精确检测气体原子能级的超精细结构,实验误差不到2%,并比较精确地测得地磁场强度与倾角,依次为0.3658Gs与46.990

六、参考资料:

[1]《近代物理实验》熊俊 北京师范大学物理实验教学中心 2008.2

更多相关推荐:
核磁共振实验报告

应物0903班王文广U20xx10198苏海瑞U20xx10218应用0903班王文广U20xx10198核磁共振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1了解核样共振的基本原理2学习利用核磁共振测量磁场强度和原子核的g因子的方法二...

核磁共振实验报告--近代物理实验

核磁共振实验报告姓名牟蓉学号20xx11141054日期20xx411指导老师王海燕摘要本实验利用连续核磁共振谱仪测量了不同浓度的CuSO4水溶液的共振信号并估算样品的横向弛豫时间同时利用核磁共振仪采用9018...

核磁共振实验报告

核磁共振的稳态吸收学号XXXX姓名XXX班别XXXX报告仅供参考抄袭有风险切记实验内容1将装有H核样品的玻璃管插入振荡线圈中并放置在磁铁的中心位置使振荡线圈轴线与稳恒磁场方向相互垂直2调节适当的扫场强度缓慢调节...

核磁共振实验报告

浙江师范大学实验报告实验名称核磁共振班级物理071姓名骆宇哲学号07180132同组人沈宇能实验日期09123室温气温核磁共振摘要本实验中学生将会了解核磁共振的基本原理学习到利用核磁共振校准磁场和测量g因子的方...

核磁共振实验报告

核磁共振实验实验目的1了解核磁共振原理2利用核磁共振的方法确定样品的旋磁比朗德因子gN和原子核的磁矩I3用核磁共振测磁场强度实验重点原子核能级分裂情况发生共振的条件实验难点氢核和氟核的共振频率的调节实验原理下面...

核磁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

核磁共振实验报告

1前言和实验目的核磁共振是指受电磁波作用的原子核系统在外磁场中磁能级之间发生共振跃迁的现象本实验的样品在外磁场中外磁场使样品核能级因核自旋不同的取向而分裂在数千高斯外磁场下核能级的裂距一般在射频波段样品在射频电...

核磁实验报告

核磁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了解核磁测试的原理掌握一些相关的核磁信息能看懂核磁的基本信息图会解一些基本的核磁图二实验原理1核磁共振的原理核磁共振现象来源于原子核的自旋角动量在外加磁场作用下的进动根据量子力学原理原子核...

核磁共振成像实验报告

中国石油大学近代物理实验实验报告成班级姓名同组者教师核磁共振实验实验目的1理解核磁共振的基本原理2理解磁体的中心频率和拉莫尔频率的关系并掌握拉莫尔频率的测量方法3掌握梯度回波序列成像原理及其成像过程4掌握弛豫时...

北邮实验r核磁共振

北京邮电大学物理实验研究性报告核磁共振大学物理研究性实验报告学校北京邮电大学学院电信工程学院班级03105班学号030133姓名李辉指导教师程红艳第1页共10页CopyrightHuisoftAllrights...

实验报告磁共振技术及核磁共振

磁共振技术及核磁共振材料物理21王介寒2120xx6020具有磁矩的粒子例如原子核或电子在稳恒磁场中对射频或微波电磁辐射产生共振吸收现象称为磁共振它是研究物质与电磁场相互作用了解物质的微观结构的重要手段之一这是...

4-1 核磁共振实验报告

核磁共振1近代物理实验报告指导教师得分实验时间20xx年MM月DD日第WW周周DD第58节实验者班级材料0705学号20xx67025姓名童凌炜同组者班级材料0705学号20xx67007姓名车宏龙实验地点综合...

核磁共振实验报告(4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