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学与地貌学野外实习报告

时间:2024.4.21

地质学与地貌学野外实习报告

一、       实习的目的及意义

地质地貌的野外实习是为了巩固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将理论与实际联系起来,并对实际情况形成直观认识。了解实习地区的的地质地貌的基本特征及其对环境的主要影响和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同时学习并掌握野外地质地貌调查研究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通过对地质地貌的观测学会地貌形态的描述地质构造的分析并能合理推测当地地质演变的历史。

二.实习地点与时间

1.校内实习:20##年4月23日——20##年4月24日

2.龙泉山实习:20##年4月25日

3.龙门山地区实习:20##年5月4日——20##年5月7日

三.实习器材

皮尺,卷尺,放大镜,罗盘,地质锤, GPS

四各实习区域详细实习内容

(一)校内实习

1.      成都粘土

a.成因:风成 我国西北内陆干旱地区的粉砂被西北风携带到此地,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沉积而形成。

b.属性:颜色:灰黄、棕色局部地区为黑色原因在于地质历史时期植被茂密形成的泥炭 质地:粉砂粘土   粒径:<1mm?

c.地层接触关系:上层出露地表可见厚度约3m,下层为雅安砾石层

d.对比:与北方黄土不同,因为四川盆地为湿润地区,降雨量较大,在雨水淋溶作用下形成了许多钙质结核。

e.利用:容易板结,不易耕作

2.白垩系苍溪组

     a.岩性:以紫红色泥质页岩为主,间有灰绿色砂岩,属河流相沉积岩。可见厚度:4m

     b.岩层产状:走向:NE60°倾向SW240° 倾角 25°

c.地层接触关系:下层为侏罗系地层,上层为古近系地层

     d.利用:紫红色页岩容易剥离风化形成紫色土,紫色土酸碱度pH5.7-7.9,一般为中性,土壤的阳离子交换量高,盐基饱和度也高,矿物质养分丰富,总特点是氮贫、磷富、钾丰,土壤微量元素丰富。紫色土土体结构好,通气、透水、保温、保肥、供肥能力强,土壤中有益的微生物种类和数量丰富,自动调节土壤肥力的能力高,具有优良的生产性能和很高的土壤生产率,紫色土在四川盆地的广泛分布,是使其成为天府之国的重要原因。

3.雅安砾石层:

  a.可见厚度:15m

 b.岩性:黄色、黄棕色粘土中夹有许多磨圆度较好的砾石。

C .地层接触关系:上层为成都粘土层,下层为白垩系地层,上下接触均为不整合接触。

d.砾石:大小:粒径:2cm-12cm不等,大的漂砾可达40cm-120cm 砾石成分主要为板岩、片岩、花岗岩、基性火成岩、砂岩等,砾石的磨圆度好但分选性差。

e.利用:雅安砾石层以风化后的黄壤为主,间有砾石,没有胶结并且砾石的分选性差,因此常有裂隙发育,易透水,易崩塌,不利于工程修筑,工程修筑中要多注意防护。

4.台地地貌——青台山

     1.地貌描述:青台山为一个方形台地,是位于盆地边缘向龙泉山过渡地带上的诸多台地中的一个,在青台山西侧有一片废弃农田,自农田至青台山顶部相对高差约为50m并且青台山与农田之间至少可见三级台地,依次抬升而至青台山。

  2.成因分析:成都平原是一个冲积平原,位于岷江的冲积扇上,冲积扇的东部边缘为龙泉山,而龙泉山位于两大断层之间,在地质作用下发生抬升,因此靠近龙泉山的地方就会抬升,又加上雨水的侵蚀而形成一个个孤立的台地,青台山就是其中一个。

3. 地貌示意图

5.综合分析:

(二)  龙泉山实习

1.    飞龙砖厂后出露的地层剖面

A.产状:倾角:11° 走向:NE21° 倾向:SW201°

B.岩性:泥质页岩为主夹杂着灰绿色砂岩,呈现交互乘积。

C.利用:在出露面坡底堆积有大量散落下来的岩石碎屑,说明页岩易风化,容易开采利用,主要用于砖厂烧砖的原料。

D.地层剖面图:

2. 山泉镇公路拐弯处

A. 公路西侧出露的岩石特征:岩性:上部为砂岩,可见厚度约为8m;下部为页岩,可见厚度约为5m。产状水平,具有明显的层理结构,上下部岩石的差异风化十分明显。

示意图:

B. 地貌
观测知该处海拔为823m,公路西侧为一约20m高的陡坡,坡度较大,近于直立,少植被附着。公路东侧为一个山谷,山谷向东开口,深度约为50m,谷坡坡度测得为56°,谷底有一小溪。

C. 公路西侧节理

多组平行节理与岩层近于垂直,节理产状:走向:SW190°,倾角:86°,上层页岩与下层页岩呈现角度不整合,角度为13°,说明本地在地质历史时期最初地势较低接受沉积,后来在地质作用下发生抬升并使得原有岩层发生倾斜,抬升后收到侵蚀,之后又下降接受沉积形成覆盖于倾斜的老岩层之上的水平岩层,后来又在地质作用下整体抬升形成现在的面貌。

不整合接触关系示意图:

3.特殊植被——马刀树、醉汉树原因分析

在我们行进的公路两侧,可见有许多马刀树和醉汉树,原因在于本地多为紫红色页岩,易风化剥离而形成紫色土,新成的紫色土,土层薄又加上坡度较大,降水丰富,土壤中的含水量较大,所以容易引起土屑蠕动从而形成许多马刀树和醉汉树。

4.接近山顶一处的地貌分析

5.综合分析

(三)、龙门山地区实习

1.  5月4日上午——湔江堰

1本地出露的岩层属于白垩系和侏罗系地层,在河流对岸出露的一个剖面上,可见明显砂岩岩层,岩层走向为NE30°,视倾角为23°。

2地貌描述:该处海拔为742m,位于湔江出山口洪积扇的顶端,湔江的洪积扇向东南方向延伸。河流两侧对称分布有3个较为明显的阶地。在稍上游的地方建有一座水电站,阻拦了大量来水,使得电站以下河流的水量明显减少,河床变窄,河漫滩变得更加宽阔。

3对比龙泉山实习区域

与龙泉山实习区域以泥质页岩为主不同,本地区岩性以砂岩为主,岩石颗粒更大,并且土层中含有大量磨圆的较好的砾石,东西岩性差异明显的原因在于,在地质历史时期四川盆地位于边缘海位置,后来四周抬升形成内陆湖,继续抬升并最终形成盆地,印支运动使四川盆地向东开口,河流流向也从向西流转向向东流,河流自西面注入边缘海,由于河流沉积的差异性,越靠近东面沉积物的颗粒越小,越靠近西面沉积物颗粒越大,而龙泉山正是位于四川盆地的东部边缘,所以形成的是泥质页岩,而本地正处于盆地西部,所以形成砂岩。

东西岩性差异的示意图:

2.  5月4日下午 小鱼洞实习

1断层:在地形图上我们发现湔江在小鱼洞和通济场附近出现了两个近乎垂直的大拐弯,其原因在于在这两处附近存在两条NW—SE走向的断层与原本NE—SW走向的断层相剪切而使得河流转向,湔江沿着断层发育形成格状水系。自居住地向湔江河谷行进,我们主要观测了两处明显断层,断层信息如下:

两处断层的西侧为上升盘,东侧为下降盘,两处断层应属于同一条断层,这条断层走向与使湔江发生转向的断层走向一致,也正是由于这条断层在5.12汶川地震中的剧烈活动,使得老的小鱼洞大桥遭受了毁灭性的破坏。

老的小鱼洞大桥照片:?

2地貌描述:自居住地至湔江河谷,可见3级明显的河流阶地0,0


第二篇:地质学基础野外实习报告


探 索 • 发现 之 旅

20xx年地质学基础野外实习报告

地质学基础野外实习报告

1 . 地质实习之动员

首先,由汪永进老师向我们解释地

质实习的意义,再由陈仕涛老师向我们介绍地质实习的内容和安排。

1.1实习目的

实习是地质学基础课程的重要实践性教学环节,通过地质实习能直观地反映课堂所讲的内容,使我们直接观察和了解一些野外地质现象,增加感性认识,扩大视野,培养提高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2实习安排实习人员及时间

(1)人员: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09级地理(师范)班

(2)时间:20xx年8月30日——20xx年9月4日

1.3准备工作

(1) 为了保证野外地质工作的顺利进行,每次出发前,都要进行大量的技术性、事务性的准备工作,筹备充足的工作、交通和生活需要的装备和用具。工作内容不同,要求也不尽相同。

(2) 工作: 地质包、地质锤、罗盘、放大镜、野外记录本(硬皮)、

2H铅笔、 小刀(人)文具(量角器、三角板、小刀等)、测绳(10米)(组)

(3) 生活:长衣长裤硬底鞋、干粮饮料和雨伞(帽子)

(4) 学生证

(5) 2号带两天生活用品

1.4 实习内容

(1)掌握罗盘的使用,包括用罗盘测量方位、坡度、岩层的产状

(2)掌握野外观察和记录的方法,包括岩性点的观察和记录、构造点的观察和记录、路线地质观察和记录

(3)掌握绘制地质图的方法,包括绘制信手地质剖面图、地质剖面的测绘及记录

1.5 实习地区概况

本次实习前阶段的实习地区,主要是属于扬子地区的下扬子地层分区宁镇地层小区,各时代地层较为齐全,分布广泛,具有一定代表性,它反映了下扬子台褶皱带构造单元的一整套沉积类型及地质环境。具体来说,分为汤山、排山和六合方山三个点。

汤山,在南京麒麟门外汤山镇西,距南京城约30公里。汤山地处宁镇山脉西端,由小汤山、雷公山等7座近东西走向的山峰组成。我们在此地所观察的是从寒武系的观音台组到泥盆系的五通组。排山,临近汤山,我们在此地所观察的是从泥盆系的五通组与石灰系金陵组的地层分界线至二叠系的龙潭组。棒棰山,位于排山附近,我们在此地所观察的是从三叠系的下青龙组至三叠系的上青龙组。以汤山地为中心,北至陡山,南至走家山,南起候家塘,东至汤山镇一线的大致范围称为汤山地区。汤山地区又是一处古生代地层剖面宝库。这里古生代地层出露齐全,地质历史时限长达3亿年(距今5-2亿年),由寒武系至三叠系地层组成,反映了一个完整的海陆变迁过程。湖山—排山地区属江苏省江宁县汤山镇.全区为丘陵地形,最高峰孔山海拔341.8m, 该区域的山链和沟谷呈近东西向相间排列,山链自北而南有丝山—棒锤山,排山—孔山,羊山—土地山—狼山。方山旧时是六合与仪征的界山,今在县横梁乡境内。六合方山,在六合区东三十里,因四面平整而得名。方山海拔一百八十四米,气势雄伟,巍峨壮观,登峰遐瞩,青山隐隐,滁水依依,俯视千顷,林掩山径,良田铺翠。古有“泊舟方山港,吊古方山亭;隋宫罗绮尽,石山鲜痕青”等诗吟咏方山。我们在此地所观察的是新近系的方山组。

本次实习后阶段的实习地区是黄山。黄山位于安徽省南部,南北约40公里、东西宽约30公里,面积约1200平方公里,其中精华部分为154平方公里,号称“五百里黄山”。 黄山经历了漫长的造山运动和地壳抬升,以及冰川和自然风化作用,才形成其特有的峰林结构。黄山群峰林立,有七十二峰素有“三十六大峰,三十六小峰”之称,主峰莲花峰海拔高达1864米,与平旷的光明顶、险峻的最高峰天都峰一起,雄居在景区中心,周围还有77座千米以上的山峰,群峰叠翠,有机地组合成一幅有节奏旋律的、波澜壮阔、气势磅横、令人叹为观止的的立体画面。黄山山体主要由燕山期 花岗岩构成,垂直节理发育,侵蚀切割强烈,断裂和裂隙纵横交错,长期受水溶蚀,形成瑰丽多姿的花岗岩洞穴与孔道,使之重岭峡谷,关口处处,全山有岭30处、岩22处、7处、关2处。前山岩体节理稀疏,岩石多球状风化,山体浑厚壮观;后山岩体节理密集,多是垂直状风化,山体峻峭,形成了“前山雄伟,后山秀丽”的地貌特征。黄山的第四季冰川遗迹主要分布在前山的东南部,典型的冰川地貌有:苦竹溪、逍遥溪为冰川移动创蚀而成的“U”形谷;眉毛峰、鲫鱼背等处是两条“V”形谷和刨蚀蚀残留的刃脊;天都峰顶是三面冰斗刨蚀遗留下来的角峰;百丈泉、人字瀑为冰川谷和冰川支谷相汇成的冰川悬谷;逍遥溪到汤口、乌泥关、黄狮垱等河床阶地中,分布着冰川搬运堆积的冰碛石;传为轩辕黄帝炼丹用的“丹井”、“药臼”,也是由冰川作用形成的冰臼。

2.地质实习

2.1上统观音山组(∈3g)

(1)6亿年前的晚寒武纪时期,此地岩石灰白,刀砍状纹路,用地质锤敲上很响即很硬,为石灰岩、白云岩和白云质灰岩的混合。且有生命大爆炸的痕迹,判断依据:三叶虫化石。

沿着地层的倾向而走,见到断层带山谷,判断依据:逢沟必断。附图:

(2)奥陶纪早期,浅海相,岩性是石灰岩(方解石含量在90%以上),出露良好。附图:

地质学基础野外实习报告

志留系(S)

(1)下统 高家边组(S1g):大约在龙泉水库50m处,志留纪,

边缘海相,岩性以黄绿色页岩泥岩为主,均夹有薄层粉砂岩(硬)及细粒岩屑砂岩(硬)。此地地层翻转,新的地层被老的地层压在底下。

(2)上中统 坟头群 (S2+3f):原名“坟头层”。系潘江(1956)从

高家边页岩上吉面在江苏省江宁坟头村附近。岩性特征:该组在区内可划分为上、中、下三部分紫色薄—中厚层石英细砂岩、泥质含砾石英砂岩,交宅部黄绿色薄层粉砂质泥岩与石英砂岩互层,波痕、交钧 泥盆系(D)

(1)中下统 茅山群 (D1-2m)

地质学基础野外实习报告

地质学基础野外实习报告

:泥盆纪,岩性为灰白色粗粒砂岩

砾岩,很硬,很厚,是为硅质胶结。最早生物就出现在泥盆纪,故而有许多植物化石鱼化石。

(2)上统 五通组(D3W):下段:为石英砂岩段,下部由灰白色

中—厚层砾岩、砂砾岩、含砾石英砂岩组成。砾石以石英岩、隧石为主,含少量细砂岩、粉砂岩、条带硅质岩等,次圆状居多;砾径变化较大。纵向剖面上,地层主要以砾石砾径大小变化而显示出沉积韵律,横向上该底部砾石层位极不稳定,呈扁豆状或透镜体状沿层面分布。上部由中—厚层中粒—中细粒硅质胶结的石英砂岩夹薄层泥质粉砂岩、泥岩组成。砂岩中可见大型槽状交错层理、板状交错层理、平行层理,层面上局部发育舌状波痕、雨痕(雹痕)等。 上段:为砂、页岩层段,厚度约20m。以灰黑、灰黄、灰、灰白色薄层粉砂岩、粉砂质泥岩、碳质页岩、页岩为主。

三叠系(T)

(1) 上统(T3)(1)黄马青组(T3h):本组岩性主要为紫红、黄

褐及暗紫此地色粉砂岩、砂质页岩、泥岩及细粒砂岩。交错

层理,下切上截。

二叠系(P)

(1)栖霞组(P1q):本组岩性可分为四部分:底部为灰黄、黄褐色泥质页岩及泥岩;下部为深灰色及灰黑色薄——中厚层含沥青质细质灰岩;中部为灰黑色薄层硅质岩;上部为灰及深灰色中厚层含燧石团块致密灰岩

石炭系(C)

(2)中统 黄龙组(C2h):底部为浅灰色厚层含肉红色燧石结核白云岩;中及上部为浅灰、灰白及粉红色厚层致密纯灰岩。

(3)上统 船山组(C3c):命名地点于句容县赣船山。岩性特征:岩性以含球藻灰岩为特征,分上、下两部分,厚仅8.3m。下部为黑色厚层微晶灰岩,底部出现灰黄色含褐铁矿团块泥岩。上部灰、深灰色中厚层状亮晶生物碎屑球藻灰岩,夹灰色泥晶生物碎屑灰岩。常见浅灰与深灰色相间的所谓“黑白相间”现象。

六合方山地层

在六合方山,我们所观察到的地层为:新近系上新统六合组。 六合组的主要岩性为洪积环境下的砾石层、沙层、含砾层,表现为完全出露。

Chapter 3 构 造

1.1 地区大构造

本区大地构造属扬子准地台中二级构造单元——下扬子难地台稻皱带及苏北断陷盆地。宁镇山脉主要由3个较大的背斜招曲和2个较大的向斜榴曲所组成,曲轴方向总体是以北东一北东东为主,自南向北依次为:龙仓背斜、范家场向斜、宝华山背斜、华亭向斜和汤仑背斜,其中北部的龙仓背斜的北翼被沿江断裂构造断开,而南部的汤仑背斜则与宁芜断陷盆地相接。区内断裂构造发育,以北东向及北东东向的走向断层和北西向及近南北向的横断为主

汤山背斜形断层位于宁镇地区汤仑复背斜西南面汤山地区。该

断层发育于下奥陶统与中奥陶统之间,所在层位稳定为顺层断层2)。断层以强烈硅化构造破碎带和由于两盘沿断层滑动,援失了下奥陶统顶及中奥陶统底部分地层的形式出现。

平面上,该断层榴皱表现在:走向由NEE变为SNh)NWW形成一个完美的弧形转折,倾向为弧形的凸向(图2);

尽管在小汤山南侧被走向NEE、倾向NNw的逆断层切削,破坏了完整性,但断层的露头线勾划出长轴NEE向的椭园形仍清晰可见。沿椭园形长捆两端的弧形断层,明显是断层的外倾转折端。剖面上,汤山西北侧顺层断层以70。一80。向北西陡倾;东南侧以40。向南东缓倾,两侧断层向上延伸,根自然汇拢成一条向上凸起的弯曲了的断层(图3)。通过对断层平面、削面的几何分析,表明汤山断层是一条被招皱的断层,其形态为NEE向短轴状、双倾伏,轴面向东南

倾斜的背斜形断层。由于它是顺层断层,所以枢纽与地层榴皱(汤山背斜) 枢纽是一致的。向上凸起背斜形断层受剥蚀后,其下伏系统 上寒武统、下奥陶统出露地表并被断层之上外来系统中上奥陶统、下志留统包围形成构造。附图:

1.2 局部地区构造

(1)孔山背斜 位于湖山煤矿之南的孔山,其轴线延伸方向为北东东方向。背斜的核部由五通组组成,其北东翼为石岩系;南东翼翼部地层因F1断层切割,倾角缓,一般为30。左右;北西翼倾角陡峻,多在70。一80。,甚至局部地层倒转。孔山背斜的枢纽向南西西方向倾伏,其倾伏角在25。左右。

地质学基础野外实习报告

Chapter 4 火 山 活 动

1.1 六合地区

方山火山推主体部分是由上玄武岩及玄武质火山碎屑岩所组成,主火口位于方山顶部,其通道被浅色辉长辉绿岩所境塞,,主火山口表部国有第四纪沉积物覆盖,呈比较乎坦的低凹盆地。在西北坡小山门附近有例火山的喷发活动。因此,该火山锥并不对称。东北坡比较简单,层序a定,自下而上为,消镇组古砂砾层——凝灰质砂砾岩一火山铝整块岩——上窍武岩。西北坟比较复杂,胺有主火口喷发活动的产物外,还有佃火山活动的产物,烟火山括动的产物是下玄武岩及与其相关的深色辉长辉绿岩、火山碎屑岩。例火山喷发活动的证据是:(1)西北坡小山门附近迁i露的下玄武岩及与其相关的深色辉长辉绿岩,在岩性上、岩扫化学成份上明显不同于主火厩喷滋形成的上玄武岩和浅色辉长辉绿岩(见三、四节);(2)与傀火山有关的下玄武岩出露范围较小,仅局限于方山西北角;例火口位于主火山维的斜坡上。

火山岩系下伏地层为浦铭组。这是一套胶结硫松的古砂砾层,砾石形状园滑,成分以石英岩、石英砂岩、烬石等为主,有清晰的大型单向斜层理,含硅化木化石,属河流相沉积物。‘本区火山活动就是在这一地理背景上发生的。因此火L15喷发时从火山口抛出的火山碎屑物质,常抉带有基底的砾石,或降落到正在沉积的河流相沉积物中,二者混合,形成了凝灰质砂峦岩。

综合分析方山火IU岩系在乎面上的分布和豺面上的变化,我们认为本区火山活动肋顺膨如下: 〃 、 .

第一阶段:爆发式。爆发活动发生在主火山口,早期是小规模的瀑发,形成方山周.围哺镇组之上凝灰质砂砾岩堆积,爆发强烈时有火山集块岩的堆积。 。

第二阶段;喷溢活动。形成下玄武岩的喷溢,并伴有深色辉长辉绿岩的侵入。这一活动局限于方山西北部,与此同时主火口仍有爆发活动,因此在东坡火山碎屑物的堆积是连续的。

第三阶段:强烈爆发式。从主火山口爆发出大量的火山碎屑物,堆积在火口周围,形成巨厚的火山锥集块岩,最厚处在山之东北坡,厚达60米。这次爆发活动比较强烈,其特征是含大量的火IIJ弹。在爆发的间隙期间偶而也有少量熔岩的溢出,因此在火山集块岩中常央有数层薄层玄武岩。

第四阶段:喷溢活动。从主火山口喷溢出大量的熔岩流,形成方山顶部的玄武岩,厚度最大可达70米。接着伴随有浅色辉长辉绿岩的侵入,它填塞了火山颈,亦填塞了火山口周围的环状或放射状裂隙。至此,本区火山活动暂告结束。

Chapter 5 区域地质发展史

1.1 汤山地区及六合方山

从寒武系上统观音台组开始,经过奥陶组下统仑山组、红花园组,这些地层都有着明显的海相特征,但在志留系下统高家边组这一层时,出现碎状柔软的页岩,表明该地已经开始向陆相转变。越向志留系上中统坟头群的方向,含沙量越大,表明了离海洋又近了,海水更加开阔。到了泥盆系中下统茅山群,砾石含量增加,说明此处是山前河流沉积,是海洋退去的完全的陆地。但到了从泥盆系上统五通组,又开始了向海洋渐进的过程。在石灰系下统金陵组,岩石具有层厚、颜色深、生物含量高的特点,表明此处为开阔温暖的浅海环境。在石灰系下统高骊山组,这是一个海相和陆相交互的地段。再从石灰系下统和州组、石灰系中统黄龙组、石灰系上统船山组到二叠系下统栖霞组、孤峰组、二叠系上统龙潭组,这一系列都表现为陆相特征。至于三叠系下统下青龙组、三叠系中统上青龙组,泥岩含量渐少而灰岩含量渐多,表明此处为一海进的地方。再至六合方山,此处就为一个有同期性洪水发生的陆相环境。

通过地层,我们清楚地观察到不同时期的海陆环境的变化,这其中包含着水量的变化以及地壳运动带来的变化。同时,通过观察地层的变化,我们还可以得知随着时间的流转,植被和气候又有着怎样的变化,通过分析底层的特点也会发现隐藏在地层之中的渐进式的进度的构造变化。

更多相关推荐:
地质地貌实习报告

地质地貌学实习报告学院农学院专业农业资源与环境土地规划与利用姓名朱中考学号1109010118年级20xx级指导老师刘元生年1月1020xx日目录引言1页一实习目的及意义2页二实习地点及时间2页三实习安排2页一...

地质地貌学实习报告

学生实习报告实习课名称地质地貌学专业名称班学级号学生姓名教师姓名20xx年5月2日口镇实习报告一实习目的本次实习是我们专业基本教学的实习环节旨在通过本次实习使同学们进一步巩固地质地貌学的基本原理学习并掌握野外地...

地质地貌学实习报告

地质地貌学实习报告学院专业姓名学号年级任课教师20xx年1月12日目录引言1页一实习目的及意义1页二实习地点及时间2页三实习安排2页一人员2页二器材2页三路线2页四各个实习地区实习的主要内容2页一花溪平桥实习内...

实习报告(地质与地貌学)

地质与地貌实习实时间地点安宁市温泉镇习报告20xx1024星期天上午专业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学号20xx05520xx学生管武辉地质与地貌学实习地质与地貌实习前言1地质与地貌学是地学的一部分而地学是以地球为研...

地质学与地貌学实习报告

地质学与地貌学实习题目地质学与地貌学实习报告姓名张家成学号20xx1110专业土地资源管理年纪20xx级1班指导教师李光日期一前言1实习的目的要求方法过程1目的岩石方面是进一步观察和认识寒武纪灰岩页岩和花岗岩地...

地质地貌实习报告

地质地貌实习报告一、实习概况1、实习目的与任务地质地貌实习是深刻认识专业知识并在实践中体会知识的重要手段。通过此次肇庆地质地貌实习,使我们更加详细的了解地质地貌学的基本知识和原理,特别是加深了对岩溶地貌的理解,…

地质地貌学实习报告

学生实习报告实习课名称地质地貌学专业名称地理信息科学班学级20xx260501号20xx26050108学生姓名吴金星教师姓名庄建琦引言地质地貌学发展史是人类在生产和探索奥秘的过程中逐步认识地球的组成和结构地球...

地质地貌学实习报告

1实习目的巩固地质地貌学的基本原理学习并掌握野外地质地貌调查研究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加深我们对课堂理论知识的理解形成比较完整的学科理论教学体系为学习其他课程打下必要的基础1了解和认识一下矿物岩石的组成以及各种地...

张远瞩地貌学实习报告

地貌学实习报告嘉陵江北碚段地貌调查报告学院地理科学学院班级20xx级师范四班姓名周洁倩学号2220xx318011174一实习目的与任务为了熟悉嘉陵江北碚段即川东平行岭谷华蓥山帚状山脉北碚向斜北段的地貌特征研究...

地质地貌学实习报告

地质地貌实习报告地理与资源科学学院地理科学专业地质地貌学野外实习报告班级20xx级3班姓名赵春艳学号实习地点彭州龙泉山地质博物馆实习时间20xx61820xx622指导教师白忠四川师范大学20xx8301地质地...

重庆交大地质地貌学实习报告

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野外实习报告重庆交通大学河海学院地质工程20xx年3月24日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实习报告一实习目的1为了增强自身的野外实践能力能更好的识别与判断各类岩石及其结构构造类型2通过实地的实习进一步...

秦皇岛地区地质地貌实习报告

秦皇岛地区地质地貌实习报告20xx年8月25日第一章绪论第一节概况1地理位置秦皇岛位于河北省东北部地理坐标为东经1193011950北纬39504010北倚燕山南临渤海东越长城与辽宁省绥中县毗邻西隔缸山与碣石山...

地质地貌学实习报告(3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