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专业毕业实习报告

时间:2024.4.9

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毕业实习报告

指导老师:涂国志李北平

实习学生:徐韦民

    级:地质031

实习日期:20##328~200657

实习地点:四川宜宾芙蓉集团巡场矿

   

绪      论... 3

第一章   井田位置、范围和交通条件... 4

第一节  概  况... 4

第二节  井田位置及交通... 5

第三节  矿区自然、经济地理... 5

第二章   矿井地质工作... 7

第一节  地  层... 7

第二节  地质构造... 9

(一) 区域地质构造基本特征及井田所处的构造位置... 9

(二) 区域地质发展史... 10

(三) 主要断层分述... 12

(四) 断层组合特征... 16

第三章  煤层及储量... 18

第一节  煤  层... 18

(一)  含煤地层特征... 18

(二)  标志层特征... 18

第二节  储   量... 20

第四章  实习总结... 21

绪      论

芙蓉矿区巡场矿井井田由原四川省地质巨二零二地质队于1965年6月至1966年11月详细勘探。1966年11月提交了《四川省芙蓉山矿区巡场井田煤矿地质勘探最终报告》,四川省矿产储量委员会1967年1月23日以第113号决议书审批,批准储量为:

表内A+B级1438.3万吨,C级3426.5万吨,A+B+C4864.8万吨,D级634.7万吨;

表外C级581.7万吨,D级203.3万吨。

重庆煤矿设计院1966年9月提交巡场矿井初步设计,1967年2月完成了矿井初步设计。

原煤炭工业部第五十四工程处1968年12月开工建设,至1971年8月撤离芙蓉矿区调住华莹山中段开发新区之后,矿井续建工程由芙蓉矿务局自行组织施工并进行生产筹备工作。

矿井建设过程中,重庆煤矿设计院遵照原燃化部1973年8月“关于四川省芙蓉矿区巡场矿井修改初步设计的审查意见”,于1974年11月再度提交了矿井修改初步设计(即第二次修改初设)。

矿井设计能力30万吨/年,设计开拓方式为平硐开拓、暗斜井过渡、后期竖井,划分五个水平,其下界标高分别为:第一水平+420米,第二水平+260米,第三水平+110米,第四水平-50米,第五水平-200米。

矿井于1975年12月26日建成投产。

自投产至1988年底全矿井测算动用储量565.3万吨,其中采区动用381.3万吨;测算采出煤量290.1万吨。矿井回采率为51.3%,采区回采率为76.1%。

一水平(+420米以上)为平硐开拓,采用采区前进、工作面后退,单一走向长壁采煤法,爆破落煤,全面陷落法管理顶板。矿井通风方式为对角抽出式,一吨矿车十吨架线式电机车运输。该水平原始工业储量586.0万吨,设计服务9.7年,后因小煤窑大量开发侵占,致工业储量锐减至339.4万吨,服务年限缩短为5.6年,迫使提前延深二水平。

1977年4月,芙蓉矿务局编制了《巡场矿井二水平延深初步设计》;1978年10延深工程开工,1984年7月矿井生产全部转入二水平。

二水平(+420--+240)米为斜井开拓,采煤方法、落煤方式以及通风、运输等均与一水平相同。该水平原储量计算上、下界标高为+420--+260米,阶段垂高160米,工业储量1075.3万吨;因重庆煤矿设计院二次修改初设将25号勘探线附近以东部分归入三水平开采,工业储量即减为942.0万吨;芙蓉局延深设计将二水平下界标高下延20米(即+240米),增加工业储量177.6万吨,但又因划给长宁县碉底煤矿44.4万吨,故二水平延伸设计利用工业储量为1075.2万吨,设计服务18年。

第一章   井田位置、范围和交通条件

第一节  概  况

巡场矿井资源划属芙蓉矿区,由芙蓉矿务局巡场煤矿开采经营。

芙蓉矿区位于四川省宜宾市南50公里,为珙长煤田之西段。宜(宾)珙(县)铁路通过矿区中心——巡场(矿务局驻地)往北由宜宾经自贡至内江与成渝线接轨;高(县)叙(永)公路也经过矿区,西至高县接川滇公路达云南,东至叙永连川黔公路抵贵州除矿区北50公里的长江水运外,区内无水上交通。

矿区跨越的行政区划为四川省珙县、高县和长宁县,西起高县腾龙,东至珙县长宁河,北界硐底—金沙湾一线,南至恒丰—高县一线,东西长30公里,南北宽平均约12公里,面积约360平方公里。目前有生产矿井5处,总设计能力405万吨,即白皎矿井120万吨,芙蓉矿井120万吨,杉木树矿井90万吨,巡场矿井30万吨,珙泉矿井45万吨。杉木树矿井现以批准扩建,其能力将由90万吨增至150万吨。如此,总设计能力则增为465万吨。

第二节  井田位置及交通

巡场矿井位于珙县巡场镇北东4公里,井田范围横跨珙县和长宁县部分地域,呈近东南向展布,东西长9.5公里,南北宽1.5—2.0公里,井田面积17平方公里。西隔巡场河与杉木树井田相望,东抵硐底长宁河岸与巡场三号井田为邻,南、北分别濒临阳新灰岩和嘉陵江灰岩岩溶槽谷。起地理坐标为:

东经104°42′11.25″—104°48′45″

北纬28°26′52″—28°28′45″

宜(宾)珙(县)铁路通过井田西缘,井口至金沙湾火车站铁路专线长2公里;井田四周公路环绕,南有江(门)高(县)公路,北有巡场至花滩和硐底的乡村公路,经宜(宾)珙(县)公路可北去宜宾至自贡内江达成都、重庆,南经珙县可达云南威信、镇雄,西去高县、筠连再至云南盐津、昭通,东往叙永过赤水河入贵州。陆路交通可称方便,详见附图1。

第三节  矿区自然、经济地理

芙蓉矿区地处四川盆地与云贵高原的接壤地带,总地势南高(一般海拔900—1000米)北低(一般海拔500—600米),区内最高峰为芙蓉山(海拔1230.9米)。

本区地形属较复杂的中低山,山峦起伏,沟谷纵横。由于地表水系的切割,致南部呈峡谷区,相对高差500米以上,为中等切割;中部和北部系轻度切割。

巡场井田位于矿区北缘,地貌景观为侵蚀构造低山区,串珠形脊状单面山,地形最高点在井田中部偏西之七角山,海拔818.54米,井田西端巡场河最低侵蚀标高+390米,东界长宁河最低侵蚀标高+296米。

区内温湿多雨,归属川南亚热带气候区。据1957年以来珙县气象站的观测资料,年平均气温17.4℃,最高39.5℃(1959年5月30日),最低—2.2℃(1960年1月,1963年1月);年平均降雨量1142mm,最大1515.9 mm(1979年),最小799.5 mm(1972年);多年统计月降雨量超过100 mm者达半年之久(4—9月),低于50 mm的时段一般为11月至翌年2月;秋冬多淫雨,少晴,偶降短暂小雪,但无冰冻;一年内有数度暴雨,多分布在6—8月间,一次暴雨过程最大雨量176.3 mm,与降雨量相当接近,湿润系数约为1,年平均相对湿度83%;无霜期一年可达340日以上,年平均日照仅1072小时;年平均风速0.9m/s(冬季0.8 m/s,夏季1.0 m/s),年内主导风向北(冬季北,夏季南南东)风力一般1—2级;平均气压96.74KPa(冬季97.48 KPa,夏季95.66 KPa)。

按四川省地震局川震字(76)120号文规定,区内地震基本烈度为7度。查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工程地质手册》(第二版),本区应属青藏高原中部地震区川滇地震亚区马边—昭通地震带的波及区,基本烈度亦归为7度。

川南为四川省重要的无烟煤产地,除芙蓉矿区所处的珙长煤田外,尚有其南边的筠连煤田和东南边的古叙煤田。据1979年9月四川省煤田地质公司《四川省煤田预测说明书》提供的资料,川南三个煤田预测储量共计141.5亿吨(预测深度1500米),占全省预测总储337.7亿吨的41.9%,其中可靠级54.7亿吨,可能级43.3亿吨,推断级43.5亿吨。

矿产资源除无烟煤外,尚有菱铁矿、黄铁矿石灰石及耐火黏土等。

由于国营矿山的开发,促进了地方工业的发展。县、乡、村及个体开办的小煤矿星罗棋布。此外,水泥厂、铁厂,化肥厂、硫精砂厂、水电厂及农机修造、农副产品加工、机动运输、建筑、建材等业亦较兴旺,巡场镇商业繁荣。

农业因地处山区,农产品以玉米、小麦为主,尚产红薯、马铃薯、高粱及少量稻米;经济作物有油菜、花生

甘蔗、青麻、茶叶等。

第二章   矿井地质工作

第一节  地  层

矿井出露最老地层为下二叠统茅口组,最新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平均厚度1340.5米。现将煤系地层简述如下:

煤系地层为上二叠统宣威组,按岩性分为A、B、C三段。由下而上分别是:

第一段  即A段,厚度35—65米,平均厚度44.93米。岩性为灰白色粘土岩为主,夹粉砂岩、细砂岩、炭质泥岩或煤线、灰绿色绿泥石菱铁矿层等;在粘土岩中普遍含有零星散装球粒菱铁矿。下部有数层杂色(花斑状)泥岩。底部为灰白色粘土岩,含残积砾岩。

本段含菱铁矿十余层,但均不具有开采价值,亦无可采煤层,未发现有动物化石,植物化石丰富,以蕨类为主。与下伏地层呈假整合接触。

第二段  即B段,厚度30.70—64.03米,一般42.38米。下部以浅灰色粘土岩及中至厚层状细砂岩为主,夹泥岩、砂质泥岩,含煤线2—3层。上部以灰、深灰色泥岩、砂质泥岩为主,夹细砂岩、粘土岩和煤层;煤层有下往上分别为B1、B2、B3、B4,B4煤层位于本段顶部。

矿井地层简表         

B段自B2煤层以下为草黄色球粒状菱铁矿分布普遍,绿泥石含量增高,底部为一套绿泥石胶结的岩屑砂岩。B3以上动植物化石丰富。

第三段  即C段。 厚度19.70—44.0米,一般厚度31.32米。本段含煤2—3层,C5煤层位于顶部。岩性为灰色、深灰色薄至中厚层状泥岩、砂质泥岩、细砂岩,中夹泥灰岩、生物碎屑灰岩5—8层,灰岩层数由西向东增多;含动植物化石丰富。

第二节  地质构造

(一) 区域地质构造基本特征及井田所处的构造位置

本区所处大地构造部位为四川台向斜南缘,川湘台向斜之北,川滇台向斜之南东,叙永台凹西段。区内主体构造为珙长复式背斜、珙长背斜主要由腾龙背斜、青山背斜、狮子滩背斜、双河背斜等次级褶皱组成,外围有南广双河背斜、新田背斜、尖岗山背斜等褶皱。按其展布特征和组合规律,大体可分为三个构造,即东西向构造带、北西向构造带和北东向构造带。东西向构造带分布在珙长背斜两侧,即南侧和北侧,包括兴安乡背斜、尖岗山背斜等褶皱和断裂,轴迹方向近东西。背斜核部地层一般由二叠系组成,两翼倾角不等,北陡南缓,为不对称褶曲;向斜核部地层一般是白垩系,且开阔平缓。背斜、向斜相间平行排列,组成东西向展布的隔栏史褶皱带。

北东向构造带分布在本区北西部,包括青山背斜、腾龙背斜、南广双河背斜、新田背斜等,轴迹呈北东向,背斜核部地层由二叠系组成,两翼不对称,南缓北陡;向斜核部一般由侏罗系和三叠系组成,两翼不对称,南陡北缓。背斜紧凑,向斜开阔,为隔挡式褶皱。在轴部附近,常有次级褶皱(或挠曲)呈雁行排列。

北西向构造带以珙长背斜为代表。该背斜规模较大,全长近80公里,宽约30公里,背斜北西端紧凑,南东部分开阔,呈一短轴背斜。核部地层由寒武系、奥陶系等组成,两翼依次为志留系、二叠系、三叠系和侏罗系等地层。背斜轴迹方向自东向西,由北西向渐变为北西西向。背斜两翼倾角不等,北陡南缓,轴部开阔平缓,为一不对称的似箱形构造。背斜轴部和南翼发育有许多次级褶皱和断裂,次级褶皱轴向呈北东或北东东向切呈雁行分幕式展开。

上述三个构造带彼此交织在一起,复合关系十分明显,有横跨、包容、限制、改革等复合现象。比如:珙长背斜即是东西向构造与北东向构造的复合构造,即在东西向构造形成后,北东向构造横跨其上,一方面东西向构造限制了北东向构造的分布范围和规模,使北东向构造带在南翼和北西端发育,而在北翼则仅使地层走向发生偏转弯曲;另一方面,由于北东向构造的影响,使东西向构造的轴迹被改造成北西至北西西向。

从复合关系中不难看出,东西向构造带生成最早,北东向构造带较晚,北西向构造是东向西构造带和北东向构造带的复合构造。但它们都是燕山运动的产物。它们应依次归属于筠连—赤水东西向构造体系和新华夏系。

(二) 区域地质发展史

在古生代,本区为开阔的浅海盆地,沉积了一套以白云岩为主的化学岩及生物化学岩。以后地壳上升,盆地海水变浅,沉积了氧化环境的紫红色碎屑岩,末期在晚加里东运动的影响下,地壳上升为陆地,遭受剥蚀,使之缺失S3、D、C等地层。直到晚古生代早二叠世,地壳缓慢下沉,海水浸如,先为滨海沼泽环境,随即变为浅海环境,先后沉积了梁山组、西霞组和茅口组。早二叠世末期,地壳又上升为陆地遭受剥蚀。晚二叠世早期,东吴运动使本区喷发了大规模的基性玄武岩,随后地壳又不均衡升降,海水时进时退,沉积了海陆交替相的宣威煤系。进入中生代三叠世,地壳下沉沦为滨海、浅海环境,沉积了飞仙关组、嘉陵江组,中三叠世印支运动使本区重新上升为陆地遭受剥蚀,造成中三叠世沉积不全。晚三叠世,盆地内陆湖泊及三角洲河流发育,沉积了陆相含煤地层须家河组,延续到侏罗世和白垩世,沉积了巨厚的陆相红色地层。白垩世末燕山运动席卷区内全部地层,形成了现有的地质构造形态,第三纪喜马拉雅运动使本区继续上升,遭受剥蚀至今,风化剥蚀作用强烈,河流下切严重,因而在山前及河床阶地等处有较多砾石、泥砂堆积。

巡场井田位于双河背斜北翼西端,总体为—北北东及北西倾斜的单一构造,西接杉木树井田滥泥坳向斜南翼及腾龙背斜倾没处,往东延伸到富安。地层倾角从倾斜至急倾斜。一般为30—65°,平均倾角45°,并伴有北东向或北北东向的次级褶皱和挠曲。

经勘探和生产查明,矿井内煤层走向可分三段。即17—14线,为南东55—69°;24—26线为北东69°;26—27线为南东58—70°。倾角北东和北西,倾角随走向的变化而变化,中段较缓为30—58°;东西两段较陡为56—78°40—85°。需要指出的是,受部分大中型断层的影响,煤岩层产状变化很大。如29勘探线附近,受f29—1断层的影响,倾角普遍偏小,最缓部分仅5°。

矿井内影响生产的最主要的构造因素是断层。原勘探查明的断层共51条,生产期间在一水平共查明主要断层75条,补勘查明断层5条,主要断层共计131条。已查明的断层中,逆断层74条,正断层40条,平移断层14条,性质不明的3条;地层垂直断距大于30米的大中型断层25条,切割破坏煤层的断层97条。

(三) 主要断层分述

1  F11斜交平移逆断层,位于26勘探线(太阳坪),东起于四弯头茅口灰岩,西止于中坝嘉陵江灰岩中,全长1300米。走向北西328°—334°,倾向北东,倾角63°—59°,由北东向南西推盖,同时北东盘(上盘)向北西平移逆盖(左型),使各岩层均相错逆盖。沿断裂线岩层挤压破碎明显,两侧岩层产状变化大。在K38号探槽内,上盘产状为360°∠44—70°;下盘产状为:341°∠60—70°。且断层两侧有明显的挠曲柔皱现象;破碎带宽约2—3米,呈棱角状;节理发育,断层面上擦痕、阶步清晰可见。在K37号探槽内,C5煤层逆盖于T1f2底部和T1f1顶部岩层之上。在CK26—2号孔内,T1f1灰绿色砂质泥岩逆盖于T1f3暗紫色细砂岩上,岩芯破碎约16米,见有方解石脉穿插,并有绿泥石化及绿泥帘化,裂隙面擦痕发育。上盘岩芯岩层倾角为64°,下盘岩芯岩层倾角为85°—90°,断层面倾角63°,与地表基本一致。

该断层经地面追索和钻孔深部控制,求得地层水平断距约113米,地层垂直断距约为195米,地层断距约97米,各煤层均被切割重复,切割标高从露头至-200米以下。

2  F33斜交逆断层,位于23勘探线西侧,走向312°,倾向北东42°,倾角65°。南东起于槽房弯北坡T1f1地层,北西消失于核桃坪T1f3地层中,全长约700米,由北东向南西推盖即左型断层,T1f1-2地层逆盖于T1f2—3地层上。沿断层面两侧岩层挤压破碎明显,均可见到泥岩变形弯曲呈片状及细条带状的构造岩和牵引褶皱,上盘岩层产状315°—45°∠12—41°,下盘产状319°—82°∠20—58°。在K43号探槽内,T1f1上部岩层逆盖于T1f2底部岩层之上,上下盘均有明显的牵引挠曲和伴生小断层,节理发育,滑动面擦痕清晰,破碎带宽约1.5—2.0米,泥岩变形呈片状,在K43南东约50米处消失。

该断层地面迹象明显,有23—1孔间控制,求得断层倾角大于65°,地层水平断距约90米,地层垂直断距约83米,地层断距约60米,在深部各煤层均被切割重复煤面7—15米宽,切割标高从+420—-40米。

3  F49斜交断层  位于19勘探线三合煤厂北西侧,走向北东65°,倾向北西,倾角60°。北东起于七角山北西T1f3下部地层,南西消失于三合煤厂西侧P2x1地层中,全长约250米。北西盘(上盘)向南西下降即左型断层,使P2x1至T1f3各地层下降相错接触,沿断层面清晰可见,地表因浮土掩盖,断层面不明显。但C5、B4煤层下降分别盖于下盘C6、B1煤层之上。

在三合煤厂坑道内,C6煤线下降盖于B2煤层底板以下岩层,各煤层下降相错,但未见清晰的断层面及破碎带,却有明显的岩层变形,向南西突出弯曲,而与不同岩层相接触,与地表所见煤层下降方向一致。求得地层水平断距15米,地层垂直断距14米,地层断距约10米。各煤层被切割,缺失7—12米,切割标高从露头至410米。

4  F17  斜交平移逆断层  位于24勘探线附近雷打顶北西山沟,南西起于火山坪T1f3地层中,北东消失于坳口头北东侧T1f5地层中,全长约750米。走向北东37°,倾向北西,倾角70—90°。由北西向南东推盖,同时北西盘(上盘)向北东平移逆盖(右型),使T1f3—5各地层相错逆盖。沿断层线岩层破碎,破碎带宽0.05—1.0米,节理发育,并有明显拖拉挠曲,岩层变形后呈片状、细条带状。上盘产状10°—89°∠28—63°,下盘产状316°—30°∠3—54°。

在K33号探槽内,T1f4上部岩层盖于下盘T1f5下部岩层之上,破碎带宽约0.05米,角砾岩为砂岩,泥岩变形后呈薄片状,并有擦痕,上盘岩层产状32°∠50°,下盘产状40°∠57°。

在K33号探槽内,上盘T1f4岩层盖于下盘T1f5岩层之上,上盘岩层产状41°∠51°,下盘岩层产状41°∠56°。

在西南端T1f3上部岩层,盖于T1f4下部岩层之上,并有明显的揉皱,泥岩变形后呈片状,上盘在山脊处有明显的拖拉挠曲和小断层。

在CK24—2孔内,T1f3暗紫色砂质泥岩盖于T1f3泥质灰岩、泥质粉砂岩之上,岩芯破碎9米,角砾岩为暗紫色砂质泥岩、粉砂岩,角砾大小不等,呈棱角状,局部嵌有方解石晶块,裂隙发育。上盘岩芯倾角24°突然剧变为55°,下盘24°求得断层倾角85°。

该断层经地面追索和深部钻孔控制,求得地层水平断距约86米,地层垂直断距约75米,地层断距约50米,。在深部各可采煤层均被切割重复4—7米,切割标高+250—-200米以下。

5  F51走向逆断层(向深部转为斜交逆断层),位于18勘探线附近小七角山西南山脊,走向北东65°,倾向北西,倾角71°。北东起于小七角山南坡T1f3下部地层,南西消失于P2x2地层中,并与F52断层相交,全长约600米左右,深部由本次补勘工程ZKB18—2孔控制和ZKB33—1孔控制,推测F51断层在18—33勘探线之间,切割煤层比较严重,向深部断层面倾角有变缓之势。断层上盘由北西向南东推盖即右型断层,各煤层相互交错重复。沿断层线岩层破碎呈菱面体碎块,节理发育,并有明显揉皱和擦痕,上盘岩层产状355°—247°∠62—28°,下盘岩层产状18°—66°∠69—35°。

在山脊上盘有明显的牵引挠曲,泥岩变形呈薄片状、细条带状,下盘岩层破碎呈菱面体碎块,滑面擦痕明显。

在CK18—1孔内,岩芯破碎未取得岩芯,但在取得的垮塌碎块中的泥岩呈鲮片状,并有方解石和珍珠土穿插,据此可以推定,深部与地表露头基本一致,求得地层水平断距约30米,地层垂直断距60米,地层断距约26米,各煤层均被切割重复15—28米,切割标高从露头至-200米以下。

6  F13  斜交平移断层  位于25勘探线东侧沙子坎,南东起于沙子坎煤厂东侧P2x1地层中,北西消失于大弯上T1f5地层中,全长约65米,断层走向338°,倾角52—64°,由北东向南西推盖,同时北东盘(上盘)想北西平移逆盖即左型断层。使P2x1至T1f5各地层相错逆盖。沿断层线岩层破碎呈菱面体碎块,节理发育,擦痕清晰,在地貌上形成一沟谷陡岩。上盘岩层产状340°—8°∠68—84°,下盘岩层产状326°—336°∠50—70°。

在断层北西端,T1f4上部地层盖于T1f5下部地层之上,破碎带宽约2米,其中角砾石约0.4米。断层中段T1f3上部地层盖于T1f4中下部地层之上。在东南端,C5煤层、T1f1—2盖于T1f1—3地层之上。

在沙子坎煤厂坑道中,C5、B4等煤层均被切断相错掩盖,在错动处煤层变厚,挤压滑动面非常发育。

该断层地层水平断距约50米,地层垂直断距约47米,地层断距约34米,各可采煤层均被切割相错重复5—20米,切割标高从露头至+160米以上。

7  F7旋转平移断层,断层面产状为320°∠50°,水平断距为25米,位于22—30线之间。C5煤层+200—+590米标高被切割,重复或缺失煤层10—30米,延伸长度约500米。

8  F20  平移逆断层  断层面倾角48°,倾向58°,垂直落差10米,水平断距28米,位于20—22勘探线之间,各可采煤层+150至+450米标高均被切割,重复约14米,延伸长度为800米左右。

9  F29—1  逆断层,位于29勘探线CK29—1孔附近,产状不明,垂直落差约10米,水平断距约16米,B煤层被切割重复10米。延伸长度约230米左右,切割标高+200—+300米。

(四) 断层组合特征

矿井内各种性质、各个方向的断层,按其走向方向大体可分为四个断裂组:

北东向断裂组

近东西向断裂组

北西向断裂组

近南北向断裂组。

现阐述如下:

1)北东向断裂组:主要分布在煤系地层及飞仙关组地层中,走向北东,倾向北西为主,以中小型断层占多数,断层延伸长度130—750米不等,一般200米。本组断层尤以岩层走向转折地段最为发育,且多为西盘北移,东盘南移的右型断层。共计有断层18条。

2)北西向断裂组:分布特征与北东向断裂组相同,共计有21条。延伸长度200—1300米不等,一般长约300米,且大多数为小断层。一般是东盘北推,西盘南移的左型断层。

北东向断层和北西向断层在平面上组合成“X”型构造,且北西向断层切割北东向断层,尤其对煤层的连续性破坏较大。在18—20勘探线两侧800米内,断层较发育,且断距小,延伸度短,消失快。早21—23勘探线之间的断层以大中型占多数,断距一般较大,延伸较长,消失也慢。

断层两侧岩层揉皱明显,擦痕清晰,节理发育,常伴生有小断层,岩层产状变化大,且多为高角度断层。破碎带宽约0.05—3.00米,局部宽10米,砂岩破碎呈菱形块状,泥岩变形弯曲成片状或细条带状。

3)近东西向断裂组,主要分布在22—24勘探线及18—20勘探线间的煤系及以下的地层中。20—23勘探线间较发育,有20余条断层,延伸长度65—1250米不等,大多为白盘上冲、南盘下降的走向逆断层,个别为正断层。

东西向断裂一般使地层重复,煤层局部增厚,尤以22勘探线水竹林煤厂至33勘探线云盘顶一带P2x2以下岩层重复显著,断层沿走向延伸逐渐消失,或被挠曲代替,顺倾向断距逐渐减小,一般仅在煤层露头或采空区稍有切割破坏。

其断层带特征为:断层两侧岩层拖拉褶皱明显,擦痕清晰,节理发育,与之相伴生的同性质的小断层常见,岩层产状变化大。多为高角度断层。破碎带宽约0.5—2.0米,局部为8米,破碎带内岩层呈块状,泥岩变形呈片状及细条带状,常见有糜棱岩及断层泥。

4)近南北向断裂组,主要分布在21—26勘探线之间的飞仙关组地层中,计有断层14条,延伸长度60—650米不等,多为近南北向的平移断层或斜交平移断层。该组断裂对煤层破坏性较小,仅对煤层露头浅部采空区稍有切割。

断层带特征为:断层面两侧有明显的水平拖拉褶皱,泥岩变形呈水平弯曲及细微的小褶皱,岩层破碎呈块状,并显示水平滑动特征。

以上四组断裂,北东向和北西向切割东西向,南北向又切割北东向、北西向和东西向。从而可知断层发生的顺序为东西向在先,北东向及北西向稍后,南北向最晚。

第三章  煤层及储量

第一节  煤  层

(一)  含煤地层特征

矿井井田煤系属二迭统宣威组岩层,为一套海陆交替的滨海泥炭沼泽沉积物,一般厚度为99~142米,平均122.75米。见附图2:煤层综合柱状图。

矿井含煤9~14层,含煤系数6.30%,有可采煤层5层,可采平均厚度为5.55m。它们由上而下分别是:

C5煤层(一号煤层),煤层厚度为0.16~1.40m,平均厚度0.95m,属薄煤层;为较稳定煤层。

B4煤层(二号煤层),煤层厚度为0.29~1.85m,平均厚度1.15m,属薄煤层;为较稳定煤层。

B3煤层(三号煤层),煤层厚度0.49~2.60m,平均厚度1.2m,属薄煤层;为稳定煤层,全区可采。

B2煤层(四号煤层),与B3煤层间距极薄,大部分区域只能选择其中一层开采一般具二个分层,其上分层厚0.34~2.18m,平均厚度1.40m,属薄煤层;为较稳定煤层。

B1煤层(五号煤层)厚度在0.60m左右,原煤灰分在50%以上。

具体情况见表(一)及表(二)。

(二)  标志层特征

煤系地层可以用于对比的标志层为K6砂岩、K7、K8、K9泥质灰岩(或泥灰岩),C2、C6煤线(或炭质泥岩),其中K6砂岩和K9泥质灰岩全区稳定,特征明显是用于对比的主要标志层,现分述如下:

表(一)   可采煤层主要参数表

表(二)  可采煤层煤质参数表

K9标志层:岩性为浅灰—灰色细—粗晶泥质灰岩,含泥质不均,局部为泥灰岩,具缝合线构造,中部含动物化石碎片,底部常见冲刷迹象,含半滚园状煤块及黄铁矿团块,近煤处常为砂质泥岩及钙质泥岩(个别为细砂岩)。K9为C5煤层直接顶板,C5煤层底板粘土岩中常见钙质结核。

K6标志层:岩性为灰—绿灰色细—中粒岩屑砂岩,为绿泥石胶结含炭质条带,显示断续缓波状层理及水平层理,多呈透镜状、层状产出,常被薄层粘土岩透镜层分隔二层—三层,上部粗砂岩中,常见细小砾石,底部常见底冲刷之角砾岩,K6—B1煤层之间,距K6约15米处,常见一层砂状结构的菱铁矿薄层,在底板粘土岩中常见夹炭质泥岩。

第二节  储   量

巡场矿井井田面积为2.0573km2,,开采煤层为C5、B4、B3、B2等煤层。矿井开采面积为2.0573km2,其井田走向长约9.50km,倾斜长0.252~0.340km。

①矿井精查报告提供储量情况

据《四川省芙蓉山矿区巡场井田煤矿地质勘探最终报告》,四川省矿产储量委员会1967年1月23日以第113号决议书审批,批准储量为:

表内A+B级14383kt,C级34265 kt,A+B+C级48648 kt,D级6347 kt;表外C级5817 kt,D级2033 kt。

②矿井补充勘探报告储量状况

1985~1989年,由于矿井三水平延深需要,矿区由局地勘队进行了补充勘探,据《芙蓉山矿区巡场矿井正240m以下补充勘探地质报告》,矿井储量情况如下:

全矿井累计探明能利用储量51307 kt,其中A级13055 kt,B级7989 kt,A+B级21044 kt,C级27224 kt,A+B+C级48268 kt,D级3039 kt,暂不能利用储量1461 kt。

③ 20##年矿井破产资源评估有关情况

20##年,由于矿井破产,经资产评估重新办理采矿许可证,采矿许可证范围内占有工业储量14286 kt,开采标高为±0m~+240m,至20##年末设计利用的保有储量为12457 kt(未包括区域内三、五号煤层储量)。

④ 截止20##年末现有矿井储量

现矿井已全面进入三水平开采,据矿井开采规划,三水平(标高为±0m~+240m)共分有中央、西一、西二、东一、东二、东三、东四、东五等八个采区,其中中央、西一、东一、东二等四个采区已动用,且中央及东一采区已基本采结。截止20##年末,按照1999年12月1日实施的储量划分标准。现矿井区域总计有探明的地质储量共36964 kt,其中探明的经济基础储量3882kt,预经济基础储量15340kt,控制的预经济基础储量1942kt;经济可采储量2269 kt,经济预可采储量7327 kt。

第四章  实习总结

通过这次在芙蓉集团巡场矿的实习使我更进一步的了解矿井地质学的重要性。

在矿实习期间我深入井下实习,基本掌握了该矿的地质构造及煤层赋存情况,并将自己在学校所学到的地质知识能较为熟练运用在矿山地质上。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我到了该矿3313风巷掘进碛头和3323机巷掘进碛头,对该工作地点煤层厚度进行了量取,熟悉了该地点煤层具体厚度以及煤层顶、底板厚度,并使用罗盘对该煤(岩)层倾向、倾角进行了判定,同时,通过指导老师的讲解,了解煤层在风巷掘进中变薄的原理,及解决方法。

我在实习的时间里深刻体会到了做为将来的一名矿山地质技术人员,到矿山要学习东西还有很多很多,也知道了井下的地质构造和地面的地质构造在视觉上看起来是不同的,井下的空间没有在地面开阔,对很少到井下的我来说,只有好奇和新鲜感。但在指导老师的解说下我对井下地质工作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对我以后到矿山工作有了很大的帮助,不会再对到井下进行地质工作时一点都不知道了。在这次实习期间我所学的专业知识与实际工作结合在一起,使我感觉到还要不断的学习才能弥补自己不足的地方。

图1 巡场矿井交通示意图

图2   巡场矿井煤系地层综合柱状略图

更多相关推荐:
地质学毕业实习报告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地质工程专业毕业实习实习报告班级地质083班姓名学号实习时间20xx年2月13日20xx年3月18日实习地点沈阳实习目的和意义实习是一种实践是理论联系实际应用和巩固所学专业知识的一项重要环节是培...

20xx地质工程毕业实习报告

20xx地质毕业实习报告这是大学四年的最后一次综合性实习首先感谢陈洪凯唐红梅翁其能祝晓寅老师的带领让我这次毕业实习收获很多实习目的1了解和熟悉分析隧道的建设过程对隧道的防护和挖掘方式的实地观看学习实际地质情况的...

基础地质实习报告

基础地质认识实习报告第一章前言一目的任务1工作目的20xx年5月2日20xx年5月18日我们XX专业进行了为期三周的基础地质认识实习实习地点为桂林周边七个地点反虹管杨堤大圩白竹境资源牛塘界雷劈山和唐家湾及北海涠...

地质实习报告

土木工程地质实习总结报告实习地点广州火炉山森林公园专业班级学生姓名学号指导教师1目录一实习目的或研究目的与意义31实习的目的32实习的意义3二实习时间3三实习内容31岩石的风化42山体的排水与滑坡53岩石与矿物...

20xx年地质大学毕业考察实习报告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成教学院学号学生20xx届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毕业考察实习报告二一三年五月二十八日20xx20xx4一序言根据教学安排经过五年的理论学习以后教学站于20xx年5月组织全体学员进行毕业考察实习这次考...

地质认识实习报告

昆明理工大学地质认识实习报告专业姓名学号指导教师实习地点实习时间1目录第一章绪论第一节实习的目的和意义第二节实习的安排和进度第三节实习地的地理与交通概况第二章西山实习路线第一节西山地理地貌特征第二节滇池的地理环...

地质实习报告格式

齐齐哈尔大学地质实习报告院系专业班级姓名学号指导教师实习时间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土木工程土木工程101班焦庆20xx225048吕春杨楠郭健郭国梁20xx5720xx520

地质实习报告 东南大学

地质实习报告姓名峰水水尘学号05110520指导教师黎冰陶津20xx82920xx94地质实习报告一工程地质学初步认识时间20xx829地质学是关于地球的物质组成内部构造外部特征各层圈之间的相互作用和演变历史的...

工程地质实习报告

实习报告书写格式1封面要求各实践环节报告封面统一由教务处设计制作请到各学院教务员处领取2内容要求1实习报告毕业调查报告科研实践报告和专业综合实验报告内容应包括实习项目指导教师目的与要求实习内容实习日记实习报告和...

地质工程毕业实习报告-河南理工

毕业实习报告院系部资源环境学院专业名称地质工程年级班级地质093班学生姓名汪森森指导教师宋党育二0一三年四月二十四日实习报告实习时间20xx年3月2日20xx年4月16日实习地点山西潞安环保能源开发股份有限公司...

地质认识实习报告

一实习目的1能比较正确地辨别观察到的各种地质现象并能初步进行成因上的分析2能利用矿物的物理性质鉴定识别常见矿物特别是造岩矿物3对实习及出露的岩石能够正确的描述和命名4了解实习区侵入岩和喷出岩的产状及时代5了解实...

地质实习报告

地质实习报告为期两天半的地质实习我们的目的是通过野外观察认识各种矿物岩石地质构造自然地质作用地形地貌将理论跟实际相结合加深理解课堂所学知识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和将来从事水利工作奠定基础我们将要能识别常见的矿物和岩石...

地质毕业实习报告(2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