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园林调查报告

时间:2024.4.20

园林建筑调查报告

调查报告:

1.提高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

2.培养对自然风景的感受能力和观察力

3.加强对园林的了解,对设计的掌握能力

苏州园林历史悠久,在世界园林中独树一帜,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拙政园始建于明正德初年(16世纪初),距今(20xx年)已有500多年历史,是江南古典园林的代表作品。是苏州园林中面积最大的古典园林,并与北京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苏州留园一起被誉为中国四大名园。

建筑在苏州古典园林中具有使用与观赏的双重作用。它常与山池,花木共同组成园景,在局部景区中,还可构成风景的主题。山池是园林的骨干,但欣赏山池风景的位置,常

设在建筑物内,因此建筑不仅是休息场所,也是风景的观赏点。建筑的类型及组合方式与当时园主的生活方式有密切的关系,因而园林建筑以其数量之多与比重之大形成为一种突出的现象。一般中小型园林的建筑密度可高达30%以上,如壶园、畅园,拥翠山庄;大型园林的建筑密度也多在15%以上,如沧浪亭、留园,狮子林等。正因为如此,园林建筑的艺术处理与建筑群的组合方式,对于整个园林来说,就显得格外重要。

苏州古典园林中的建筑不但位置、形体与疏密不相雷同,而且种类颇多,布置方式亦因地制宜,灵活变化。建筑类型常见的有:厅、堂,轩、馆、楼、阁,榭、舫、亭、廊等等。其中除少数亭阁外,多围绕山池布置,房屋之间常用走廊串通,组成观赏路线。各类建筑除满足功能要求外,还与周围景物和谐统一,造型参差错落,虚实相间,富有变化。

(一)院 落

院落是苏州古典园林的一种建筑组合形式。由于当地园林面积不大,须在有限的空间内创造许多幽静的环境,因而以院落来划分空间与景区,成为常用的手法。

按组合形式的不同,院落大致可分三种类型,即:庭院、小院和大型院落。

(1)庭院多位于厅堂前后,以墙垣,房屋构成规则的或不规则

的平面。如拙政园玉兰堂、狮子林燕誉堂,留园五峰仙馆的前院等。

(2)小院多布置在房屋左右或走廊一侧,面积较小,构图形式灵活多样。它的作用可使个体建筑或连续的房屋走廊获得通风、采光和美化,也可减少走廊的单调,同时并可作为次要部位的对景或衬托。如留园的古木交柯、华步小筑,网师园小山丛桂轩侧院以及其他各园曲廊转折处都可见到。

(3)大型院落多自成一组完整的建筑群。常用围墙,房屋、走廊、山石、花木等共同组成不规则的复杂空间。这种院子在空间上与外界有所划分,又可使内外空间互相穿插,增加了风景的层次和变化。如拙政园以玲珑馆为主体而组成的枇杷园可为代表。

院落的空间处理一般有封闭、开敞二种形式。

封闭式庭院可以造成一种安静的气氛,自成一区独立的环境。如留园还我读书处、耦园的西园藏书楼前的庭院。

开敞式院落在园林中也相当普遍,不论庭院、小院或大型院落均多采用。这种院落不仅可使空间互相流通,避免小空间造景的窒息,而且还能使院落内外相互借景,增加园景展开的效果。如拙政园小沧浪水院。

(二) 建 筑 类 型

园林建筑的类型,根据功能与形式,虽有各种名称,但具体建筑物的名称也常混用,不甚严格。现选择常见的几种主要建筑物说明如下。

1.厅、堂、轩、馆

园林中的厅堂过去是园主进行各种享乐活动的主要场所,名称有大厅、四面厅,鸳鸯厅、花厅,荷花厅、花篮厅等等。

厅堂内的天花普遍用轩,也是一个特点。它用椽子作成各种形状,有茶壶档轩,弓形轩,一枝香轩、船篷轩、菱角轩、鹤胫轩等。轩上梁架即可作草架,草架做法不拘桁柱,可使天花随室内平面布局作成各种轩的形式。

轩与馆亦属厅堂类型,但有时用于次要部位,或作为观赏性的小建筑,如网师园的竹外一枝轩、留园的清风池馆。

2.楼、阁

楼,阁位置多设于园的四周,或半山半水之间,一般作二层,上层高度为下层十分之七左右。楼阁如在园林中作为重要对景,位置应显明突出;如作为配景,则位于隐僻处居多。

楼的面阔多作三间或五间,偶有四间,三间半或一间带走廊的。进深可至六界,屋顶常作歇山或硬山式。园林中的楼,造型多富有变化,半槛、挂落随意设计。

阁与楼相似,重檐四面开窗,造型较楼更为轻盈。平面常作方形或多边形。屋顶作歇山式或攒尖顶,构造与亭相仿。阁也可建于山上或水边,虽只一层,也用此名。

3.榭 舫

榭与舫多属,临水建筑。其形体为了与水面调和,从整个形体轮廓到门窗栏槛与鹅颈椅,每以水平线条为主。榭常为水阁,置于池畔,体态随环境而异。建筑基部一半在水中,一半在池岸,跨水部分常做成石梁柱结构,临水立面开敞。

舫又称旱船,是一种船形建筑,多建于水边。前半部多三面临水,船首的一侧每设有平桥与岸相连,仿跳板之意。舫的平面分前,中,后三段。前舱较高,中舱略低,尾舱则多为二楼,以便眺望,与苏州画舫相似。

4.亭

亭为休憩凭眺之处,也是园林风景中的重要点缀。亭的位置可设于山上,林中、路旁、水际,式样和大小因地制宜。亭有半亭和独立亭的区别。

5.廊

廊在园林中是联系建筑物的脉络,又常是风景的导游线。它的布置往往随形而弯,依势而曲,蜿蜒逶迤,富有变化,而且可以划分空间,增加风景深度。

(三) 建 筑 构 造

1.屋顶

屋顶是古典园林建筑富有艺术表现力的部分,造型多变,翼角轻盈,成为苏州古典园林建筑玲珑秀丽风格的因素之一。 屋顶常见的式样有硬山、歇山、攒尖数种,而以卷棚歇山顶尤多。通常做法大致如下:

(1)屋面和提栈

屋面坡度多半较平缓。由于两桁间的高度自下而上逐段增高,屋顶坡度也相应逐渐增大,而使屋面形成曲线,苏州工匠称此制为“提栈”。

(2)屋脊

屋顶除回顶(卷棚)外,正脊常见的形式有游脊、甘蔗脊、纹头脊、雌毛脊、哺鸡脊等。

(3)屋角

屋顶如为歇山式或攒尖式,屋角反翘式样通常有嫩戗发戗(即子角梁起翘)与水戗发戗(即戗脊起翘)二种。

2.梁架

梁架结构随建筑形式的不同,变化颇多,但其共同特点是善于运用草架和复水椽。

(四) 装 修

园林建筑的装修,具有中国古代建筑装修所固有的轻便灵活的特点,由于形体秀丽,雕刻精美,点缀衬托相宜,不仅能满足功

能上分隔空间的要求,还能适应园林风格使建筑形体与细部相结合,发挥了应有的艺术效果。如各种各样的门窗做法与布置方式,以及富有变化的挂落。

建筑装修,采取重点处理手法的也屡见不鲜。如拙政园西部留听阁的装修集中于内部,其飞罩、长窗均极尽变化之妙。

雕饰较多的装修所用木料,以质地坚硬细致的楠木、红木、花梨、黄杨和银杏等优质木料为多。

(五) 墙与漏窗、洞门、空窗

园林中的墙多用来分割空间、衬托景物或遮蔽视线,是空间构图的一个重要因素。苏州园林中,建筑物密集,又要在小面积内划分许多空间,因此院墙用得很多。

苏州园林漏窗的窗框通常只做两道线脚,而不用水磨砖镶砌。窗框的形式有方、横长、直长、圆、六角、八角、扇形及其他各种不规则形状。而前三种除了做成方角以外,又有圆角和海棠纹等形式。

漏窗的花纹图案灵活多样,在苏州不下数百种。构图可分为几何形体与自然形体两类,但也有混合使用的。

在构图上,上述各种漏窗的花纹图案不乏精美的作品。一般说来,以直线组成的图案较为简洁大方,曲线图案则较生动活泼,鸟兽人物故事的好作品则较少。直线与曲线组合时,通常以一种线条为主。直线和曲线都避免过于粗短或细长,以免产生笨拙,纤弱和凌乱的感觉。

此外还有用琉璃材料制成的预制漏窗,花纹都作几何形,较为坚固耐久,但过去限于材料和制作方法,形式比较单调,在各园中很少采用。

园林中的院墙和走廊、亭榭等建筑物的墙上往往有不装门扇的门孔,称为洞门(又名地穴);和不装窗扇的窗孔,称为空窗(又名月洞)。洞门除供人出入,空窗除采光通风外,在园林艺术上又常作为取景的画框;使人在游览过程中不断获得生动的画面。

(六) 铺地及建筑小品

1.铺地

苏州古典园林的铺地,式样丰富多彩。一般房屋内多铺方砖,走廊地面除偶用方砖外,多以侧砖构成各种简朴的几何图形。室外露天地面往往结合环境采用多种形式。如踏步、庭院、道路和山坡蹬道等,有的用规整的条石、侧砖,有的用不规则的湖石、石板、卵石以及碎砖,碎瓦、碎瓷片,碎缸片等废料相配合,组成图案精美色彩丰富的各种地纹,充分表现了造园工人的智慧创造。这些地纹除条石外通常称为“花街铺地”。

房屋内部方砖铺地可分为实铺和空铺两种。实铺是在原土上加夯铺砂,砂上置方砖,然后用油灰嵌缝,再经补洞、磨面而成。

室外庭院铺地多用砖,瓦、石等材料。具体处理变化很多,而以色彩、形式调和为佳。图案式样大致有以下各类:

纯用砖瓦的图案有席纹、人字纹、间方,斗纹等。

以砖瓦为图案界线,镶以各色卵石及碎瓷片,图案有六角、套六角、套六方、套八方等。

以砖瓦、石片,卵石混合砌的有海棠、十字灯景、冰裂纹等。 以卵石与瓦混砌的有套钱,球门,芝花等。

其中以各色卵石铺地较多,花纹形如织锦,颇为美观。也有以色彩鲜艳的瓷片、缸片铺成动植物图案,但较费工而繁琐。 铺地施工,旧法是将原土夯实后垫细土约5厘米,再在上面铺各种砖石图案。

2.建筑小品

园林中的建筑小品常见的有平台栏杆,花架,石桌、石凳,砖刻、碑碣、书条石等。

平台栏杆多用于临水的厅堂榭舫,山巅亭阁前也偶有使用。平台大小和栏杆高低式样与

周围的房屋水池有密切关系。拙政园远香堂北面平台上用低矮的水平石栏杆,既衬托了厅堂,又和开阔明净的池面相协调。香洲前面的平台栏杆,为了配合精致的画舫,形式较为轻巧。 园林中的露天石桌,石凳有两种。一种是石板、石块制成的,而砖刻是苏州建筑常用的装饰之一。除门窗洞边框刻有各种线脚的水磨砖外,比较突出的是砖刻门楼、山墙两端的墀头以及洞门上的砖框匾额等。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网师园大厅前的砖刻门

楼、雕工精细,造型优美,反映了苏州工匠的高度技艺。


第二篇:苏州古典园林景观用水水质调查报告总结


苏州古典园林景观用水水质调查报告总结

                 ——以沧浪亭、拙政园等古典园林为例

作者: “融情水苏州”实践团队    指导教师: 朱燕

苏州科技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摘要:随着一座历史古城以和谐新貌崛起,苏州受到了来自世界和社会各界越来越多的关注。而园林作为这座城市的瑰宝更是以示范之姿傲然立于名胜之首。随着各地游客对园林的观赏性需求日益增加,如何使园林水质达到高标准成为了社会和学术界共同关注和思考的问题。本报告对苏州市包括沧浪亭、拙政园等在内的五处古典园林景观用水水质进行了现场调查及取样检测并进行结果分析;总结了园林景观用水水质现状及存在的隐患和问题,为进一步提高园林景观用水水质奠定基础;对园林景观用水水质治理方法进行了调查和了解;调查相关部门对水质管理的要求和政策;探寻园林景观用水水质治理使用方法和最新技术,分析其可行性;对相关园林景观用水水质治理提供相关依据和参考建议。

 关键字:园林景观水体 修复新技术

引言

    

 水是苏州园林的灵气之所在,但是园林之水因其封闭或半封闭的特性,要长期保持清澈的水质非常困难。据市园林部有关负责人介绍,近15年来园林管理人员一直在寻求有效的方法,目前主要采取传统的生态恢复技术,即通过清淤、放养螺蛳、白鲢、河蚌种植水生植物 等方式,形成生物链,来吸收水中氨、氮成分,净化水体。虽然取得一定的成效,但每当闷热的黄梅天来临后或者遇到温差变化较大时,园林池水很快就会浑浊,连带整个园林都黯然失色。在传统技术上加入现代科技的手段和设备成为解决问题的方向。为此,20##年初,苏州市政府斥资百万元,委托苏州科技学院就园林池塘水质净化和生态恢复技术进行研究。该内容属于“苏州市城市水环境质量改善与综合示范”课题,并被列入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在众多苏州园林中,拙政园和沧浪亭入选为具体研究对象。前者拥有苏州私家园林中最大面积的全封闭水面,后者则有半开放式的水面,因而成为园林治水的典型案例。

 园林一直都是古城苏州的焦点所在。在科技水平日益发达的今天,园林景观用水水质治理也被成功列入社会和学术界共同关注及思考的问题。本文的调查是由苏州科技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融情水苏州实践团队”于20##年7月6日至7月24日进行的,团队由环境学院朱燕老师和黄天寅老师以及环工、给排专业的十一名同学共同组成,在查阅相关资料、大量问卷调查和结合实际调查检测事实的基础上,指出园林景观用水存在的问题和隐患并进行分析,对园林中景观用水的治理和维护提出一些对策建议。

1. 苏州古典园林景观用水水体概貌(以拙政园、沧浪亭为主)

1.1 总述

   苏州园林虽由人作,宛若天开,咫尺之间,尽得自然山水之神妙。其中,水景是苏州园林不可或缺的核心景致之一,即使是再小的园林,也少不了那神韵流淌的一湾池水。无怪乎也就有了“园林是苏州的瑰宝,水是园林的灵魂”一说。然而,如今,苏州园林这点睛之笔显得有点黯淡。走马观之,多数园林池塘水体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水体浑浊不清,透明度低,感官性状差;水体滞留,受污染后自净恢复能力差;水体富营养化趋势明显,氨、氮、磷含量大大超过景观水质标准等等。而所有这些,都对园林的自然景观、文化风貌和旅游形象造成了严重影响。

1.2 拙政园水体概貌

1.2.1拙政园水文概况

拙政园的水面约占园林总面积的五分之三,园林水系相对独立于周围河道水体,因而水体滞流,基本呈静止状态,受污染后水体自净恢复能力差;其主要污染源为水体的污染内源和大气沉降,在一定季节呈现明显的水体富营养化,水体的氨氮和磷含量均超过景观水质指标。经长期的监测和观测,拙政园水体在每年10月至次年的2月间常发生水体泛黄、泛褐的现象,严重影响其景观效果。其污染的主要指标为氮、磷、浊度等。

1.2.2拙政园景观水体污染源分析

1.由于外河道受污染

2.水生植物腐烂

3.沉淀物长期淤积,池塘水质恶化

4.特别是每年冬春、秋冬交替季节,还出现“翻塘”现象。

1.3 沧浪亭水体概貌

1.3.1 沧浪亭水文概况

    沧浪亭水面有5000 平方米,水深2到3米,与外河道相连,由于该水体一端为“断头”,另一端为“河流”的特殊特征,使其常年处于滞流状态,“断头”部分成为周边污水和地面冲刷物的直接汇集之地;而与南园水系相连的东侧“河流”则成为水系污染物扩散和附近污染物排入河流后的间接源汇。这样,就造成了污染物在水体中不断积累,水体质量不断恶化。

1.3.2 沧浪亭景观水体污染源分析

   1.大量污水的排入

   集中排污口每天排入沧浪亭水体的生活污水达数十吨,排污量最大的两个污染源占全部排污量的近40%%。除此之外,周围居民的生活污水也直接排入水中,这些散排污废水的水量也不小。
   2.该水域的水动力条件差,河水滞流,底泥沉积严重。

   由于底泥中积累多种污染物,也会不断向水体中释放。水温升高时,水体会出现发黑、异味,甚至大量翻泡、淤泥成块上浮等问题。
   3.水体有机污染及营养物污染特征明显。

水体透明度差,仅为20至40厘米,常年混浊,颜色泛灰泛黄,常有黑臭现象发生。夏季则会出现藻花暴发,水体变绿的状况,作为景观水体,其感官性状受到明显的不良影响。

1.4 景观水体常遇问题及基本改善措施

 一、黑臭问题
 1、现象及出现原因
    水呈黑色或棕黑色;有严重的腥臭味;透明度很低、溶解氧也很低甚至为零。水体发臭主要是有机污染物发生生物作用的结果。当水中有机碳、有机氮及有机磷极为丰富时,无论水中是否有充分的溶解氧,只要在合适的水温下,都将受到好氧或厌氧微生物的降解,产生各种不同的发黑发臭物质。发生这种现象的水域一般说来是:
    ① 缺乏固定的补充水源,一潭死水;② 有外来的污染源(点源或面源)③ 由于受严重的有机污染;④ 因水体环境条件恶劣,使水中的菌相和藻相都不合理,有益微生物群处于弱势。
 2、改善措施
    ① 切断污染源;② 引水换水;③ 去除上层浮泥。
二、水华问题
 1、现象及出现原因
    水体呈现浓厚的深绿色或棕黑色,水体表面复盍着一层绿色、棕色或棕红色的藻类层。使水体的景观效果丧失殆尽。出现原因是由于水中营养物质极为丰富,造成藻类过量繁殖。形成水华的藻类有微囊藻、鱼腥藻、水花束丝藻、裸藻、硅藻等。因形成水华的藻种不同所呈现的颜色也不同。微囊藻、鱼腥藻形成的水华呈绿色;水花束丝藻形成的水华暗绿色;裸藻水华呈红棕色等。
 2、改善措施
    ① 消除外来污染源;② 化学除藻法或使用生物型艾可清控藻剂;③ 配置适当的水生植物包括挺水植物、浮叶植物、沉水植物以及建造浮岛;④ 采用絮凝过滤装置(包括过滤床),脱磷,除藻; ⑤ 运用生物膜技术;⑥ 运用生物投菌技术; ⑦ 合理放养滤食性鱼类和螺、蚌类等水生动物;

三、菁苔问题
 1、现象
    在水质较清、水深较浅又不太流动的水域或者是在水草上面着生一种丝状的,形如棉花一样的绿色藻类。
 2、措施
    ① 在无水草又无鱼类的水体可直接投加硫酸铜或杀菌灭藻剂;② 在有鱼类而无水草的水体,可按比例投加杀菁苔剂;③ 在有水草需要保护的水域,可用石灰加草木灰合剂或泼石膏水;④ 遮阴避光

2.水体治理历史

早在民国时期,园主在设计改建园林时,就意识到园水的治理。有的园林在水池西岸,筑一人工瀑布,由山涧五叠而下,潺潺注入湖中,既增添了景色,又通过自然跌水曝气充氧,增加水中溶解氧,激活土著微生物,为微生物繁殖提供足够的氧气,恢复水体的自净能力。由于水体污染的复杂性,曝气的方法只能减缓污染,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水质问题。

长年的风沙侵蚀和假山水土流失,造成大量淤泥堆积池底,这些淤泥不断释放分解N、P等营养盐,导致水体富营养化,水逐渐变绿,藻类疯长。70、80年代,园林曾定期的对池塘进行底泥疏浚,由于多数园林水池周边是假山群,过度地疏浚底泥会影响假山基础,带来安全隐患;同时疏浚后,水底的营养成分随之消失,水体贫瘠,其生物链无法达到正常水质要求,造成青苔绿藻繁衍而引起的水质恶化;疏浚底泥也是一项耗费财力的工程,90年代以后没有再采用这种治理方式,更多的是传统的罱河泥法,定期适当清理水底淤泥。

生物治理水质是一直被沿用的治理方式,具体措施:投放螺蛳、草鱼、蚌、鲤鱼等,这些水生动物可食水草和水中营养成分,起到调节净化水质的作用;栽种水生植物,如荷花、香蒲、水草等,其根系部分不仅能吸附有机污染物,净化水体功能,还可以向水体中输送氧气,既净化水体又增添水面景色。

“流水不腐”,运用这个原理,可在园林水底铺设水管,模拟自然河流,保持水体循环;同时在合适地点增设出水口三处,藻类繁殖旺盛季节,通过晚间排水、白水进水的换水方式进行水体更新,改善水池质量。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更多的治水方式孕育而生。90年代以来,苏州园林管理曾联系太湖农科所,在藻类繁殖期间投放灭藻灵,进行药物治理水质。然而这种方法虽一时效果明显,久而久之,灭藻灵效能逐渐下降,投加的量越来越多,对水质的二次污染也在不断增加。98年,狮子林曾委托苏州环境研究所,在怡园运用生物逻辑技术治理受污染的水质,07年又有与日本美莱特株式会社签订协议,通过大豆提取物物理方法治理水质。我们发现这些治理方式只沉淀水中污染物,短期内感觉湖水清澈,时间稍长,池底污染物泛起,水质又见浑浊。可见上述措施只在一定时期内有效,如果没有及时清理水底污物,也不能达到预期效果,指标而不能治本。

 3. 景观水体的修复

 3.1 要求

 3.1.1国家要求

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保护和改善景观、娱乐用水水质恢复并保持其水体的自然生态系统,促进旅游事业发展,特制定下标准:

1.标准的适用范围
   本标准适用于以景观、疗养、度假和娱乐为目的的江、河、湖(水库)、海水水体或其中一部分。

2、标准的分类与标准值

Ⅰ.标准的分类

   本标准按照水体的不同功能,分为三大类:

A类:主要适用于天然浴场或其他与人体直接接触的景观、娱乐水体。

B类:主要适用于国家重点风景游览区及那些与人体非直接接触的景观娱乐水体。

C类:主要适用于一般景观用水水体。

Ⅱ.标准值

各类水质标准项目及标准值列于下表:

3.1.2 游客要求

 一、调查情况介绍

我们调查问卷有发行数量多,内容详细,调查人群多,涵盖面广等特点。此次我们调查的对象有环保局、园林局、环境监测局负责人和部分工作人员及环境学院内熟悉并参与治理园林水体的教授等;有(拙政园、沧浪亭、网师园、留园、狮子林)的众多中外游客及工作人员等。

设计本问卷调查的目的是为了通过游客对园林水景印象的评价,了解游客对景观用水的关注程度;根据游客反映的情况,我们希望了解改善园林用水的必要性。同时,通过游客反映的情况,为实践报告重要提供依据

 二、园林景观用水水质调查结果

   游客对苏州古典园林的印象是:

   符合人间天堂的美誉                              78﹪

    一般,没有宣传的那么美                         22﹪

    很失望                                           0%

    其他                                             0%

    游客对园林水体印象是:

    清澈见底,碧波荡漾                               6.3%

    基本与园林相称,没有不妥                        78.1%

园林水质污染较严重,影响观赏性                   3.0%

游客对水体修复必要性意识:

    迫在眉睫,很必要                                56.3%

    无所谓,比较满意                                 34.4%

    不必要 ,费钱,费力                               9.4%

游客对园林水景的关注点主要在于:

池塘水本身 40.6 % ;             水岸景观设计  65.6 % ;

池塘周边绿化  40.6 % ;            水旁休闲设施 21.3% ;

游客对园林水质要求包括:

气味的好坏   37.5% ;

颜色正常与否 56% ;

清澈与否 75% ;

漂浮藻类的多少 15.6% ;

水质污染程度 43.75% ;

是否有垃圾漂浮 43.75% ;

3.1.3 经济考虑

治理的方法和措施是有很多的,但是就现实状况而言治理成本是园林关注的重点。在达到治理效果的同时,必须符合一定的经济及环境需求,将治理成本维持在可接受的范围以内,以增加治理计划的可行性和规范性。

3.1.4 管理需求

    标准化的管理,有助于让历史园林保持精确记忆。在治理的过程中,要走可持续发展路线。即治理成果并不是一时的,要有长期维持水质的意义。在治理过程中,要考虑到设备投入后是否便于管理和管理成本问题。尽量使用便于管理,有一定固定周期,管理成本低的设备和方法。

3.2 方法

3.2.1 总述

   景观水体是指天然形成或人工建造的、给人以美感的城市、乡村及旅游景点的水体。如大小湖泊、人工湖、城市河道等。随着人们对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不断增强,景观水体对环境影响的研究、管理日益受到社会关注。景观水体其特点基本上缓流或不流动、面积小、环境容量十分有限、自净能力弱,水体污染主要受污染源的侵入,如天然降雨、大气中的扬尘、生活垃圾等的侵入。溶解氧降低,缺少水生动、植物生存的环境,使水体逐渐失去自净能力,加上底泥长期未清,使底泥不断释放分解为含N、P等的营养盐,导致富营养化,水体逐渐变绿,藻类疯长,水体发黑发臭并出现刺激性气味。从而影响了环境和人们的身体健康。

目前,景观水体的治理主要方法有:

1、物理方法

常规水处理物理方法主要包括底泥疏浚、引水换水、过滤、混凝沉淀、气浮除藻等。气浮除藻法是常规法中应用效果较好的一种方法,可有效去除水中的细小悬浮颗粒、藻类、固体杂质和磷酸盐等污染物,抗冲击负荷能力强。物理方法净化景观水的前期投资费用相对较高,后期维护费用也较高,且能源消耗较大。并不能从源头上进行控制,是一种治标不治本的方式。

2、化学方法

化学方法主要是利用化学原理向水体中投加药剂(如:CuSO4、液氯、高锰酸盐、O3等),对污染水体不断进行电解、絮凝、催化氧化、过滤等方法,硝化、降解、分解吸收污染水体中的有害物质。此种方法在处理污染水体效果明显,但是投资费用较大,运行成本较高,易造成二次污染,不适应治理大型水体。
3、生态湿地修复法

生态湿地具有降解污染物,净化水质的功能,使污染水体流过生态湿地逐步降解污染物,提高水质标准。但是生态湿地要求面积大,净化效率低。目前,在城市的中心城区不具备建造大型生态湿地的条件,而且对于重污染水源无法治理,甚至会使生态湿地遭受破坏,植物死亡产生腐蚀质,释放到水体中,造成更严重的环境污染。
4、生物—生态水体修复技术

生物—生态水体修复技术主要是利用天然存在的微生物,在人为干涉和一定的生存环境条件下,经过原位培育,增加微生物活性,通过微生物生命活,将有机物转化为无机物,逐步恢复水生生态系统和水体的自净功能。生物—生态水体修复技术治理污染水体方法很多,如生物氧化塘、生物滤床、生物激活剂等,但其核心内容就是利用载体将有益微生物培育成优势群落,激活其活性能力。
    目前,由于水体污染成因不同,有害物质的成份也多样性,在治理污染水体的技术上采用单一的技术是很难治理污染的水体,必须有针对性的、采用综合性的技术。

3.2.2 传统技术

以前的研究主要以特定的工艺技术或污染物质去除为对象。但进行水质修复,对于解决水环境问题则更具显性,也更有挑战。它要求考虑的因素更多,更全面,远超出了技术的层面。就技术而言,也必须把多种工程和措施综合、集成,多方面考虑技术的协同配合,才能产生良好的效果

3.2.3 现代新方法

1.植物净化技术:

植物净化技术的最大优点是可以通过植物的吸收吸附作用,降解、转化水体中的有机污染物,继而通过收获植物体的形式将有机污染物从水域系统中清除出去,因此,可以达到标本兼治的效果。与此同时,植物的存在为微生物和水生动物提供了附着基质和栖息场所。某些植物的根系能分泌出克藻物质,达到抑制藻类生长的作用,庞大的枝叶和根系成为自然的过滤层,能截获大量的悬浮物质等,对水生态系统的物理、化学以及生物特性亦能产生重要影响。

2. 人工水力循环系统:

一般而言,水的流动可以加速水体表面更新,为加快大气复氧提供条件,有利于增强水体的自净能力。通过动力循环与人工强化复氧相结合的措施,可以使水体溶解氧增加,污染物质氧化加快,改善水生生物的生存环境。而对于拙政园这种封闭型的池塘水体,通过流动促进了水体的热量和质量交换,还能起到有效抑制逆温“翻塘”现象的作用。同时,流动的还有利于把体外处理的水质净化效果带到整个园林水域

3.一体化高效除磷除藻技术与设备:

一体化高效除藻除磷处理系统一方面力图达到稳定高效的除藻除磷效果,降低水体浊度,有效控制污染限制因子,另一方面可通过合理的工艺流程设计和输水管道布置,将进出水与水力循环系统的取水、出水口配合。这样有利于获得更好的水质整体改善效果。

3.3 示范案例

根据示范区的水环境特点和原有污染状况,围绕苏州市园林池塘水体水环境改善的总体目标,相关人员在治理是以水环境质量的生态恢复研究为核心,将水力循环作为纽带,结合体外处理、水体生物修复技术及其他工程研究开发城市水环境质量改善的关键技术和系统集成方法,以整体设计、分项研究、集成应用、综合示范的方式开展了治理工作。

 
3.3.1 沧浪亭治理示范案例

一、四项措施修复沧浪亭水体

“为使沧浪亭水体质量得到根本改善,并能长期保持良好的状态,必须在大量削减内外污染源的前提下,采用有效的工程技术措施,使水质污染的状况得到缓解乃至显著改观,然后才能构建在一定人工措施辅助下的良性生态系统,恢复并保持水体的自净能力”。为此,在具体水体修复时提出了4方面的措施分别为:截污(包括污水的截流和底泥清淤)、针对污染水体水质改善的技术措施(包括人工强化水力循环、异位处理、原位修复等技术措施)、以水生植物生态修复技术为中心,建立具有较强消污功能的人工强化物理与生态系统相结合的水体自净系统、加强管理。

二、多种技术形成综合方案
  在原位修复技术方面,实际中应用了人工强化复氧技术。该项技术与水利循环系统配合实施,在不长的时间内就产生了明显的效果。在经过小型和中型试验成功的基础上,采用人工投撒的方法,在沧浪亭水体按确定的技术参数投加最佳的生物促生剂,实现了对水体质量改善的监测控制此项研究旨在激活土著微生物的活性,强化水体自身的净化能力,尤其是氧化降解有机污染物的功能。

 在示范工程实施过程中,课题组在沧浪亭东部宽阔水面种植了睡莲,此后又在西部端头水域中种植了荷花。从理论上讲,植物净化技术的最大优点是可以通过植物的吸收吸附作用,降解、转化水体中的有机污染物,继而通过收获植物体的形式将有机污染物从水域系统中清除出去,因此,可以达到标本兼治的效果。与此同时,植物的存在为微生物和水生动物提供了附着基质和栖息场所。某些植物的根系能分泌出克藻物质,达到抑制藻类生长的作用,庞大的枝叶和根系成为自然的过滤层,能截获大量的悬浮物质等,对水生态系统的物理、化学以及生物特性亦能产生重要影响。

三、治污与管理并举彻底治污
  在示范工程分阶段逐步实施以来,沧浪亭池塘水质逐步好转。目前,沧浪亭水体污染严重,感官恶劣的状况已得到有效改观,未曾出现示范工程实施前水体原有的水质浑浊,时有黑臭、发绿并伴随底泥上浮的现象;水体自净能力得以增强,有机污染物浓度大为降低,水体清澈度、透明度显著提高,可达1.0—1.5米;池塘水水质与相邻河道水体形成明显对照。在整个水质改善系统正常运行期间的监测结果表明,水体的透明度、溶解氧、高锰酸盐指数等指标已达到景观娱乐用水水质的C类标准。由水生植物构成的生态修复系统还实现了良好的景观效果。沧浪亭水体质量改善的进展和成效,得到国家、省市有关部门的充分肯定,尤其是得到周边居民以及熟悉沧浪亭水环境状况的群众、专家及各界人士的认可和称道。

3.3.2 拙政园水质治理示范案例

一、水力循环系统使水体由静变动
  根据拙政园的水体特征及水动力学原理,治理时建设了人工水力循环系统,使水体由静变动,达到缓慢而均匀的流动。
  针对拙政园水体平面形状极不规则,既有较为宽阔的大水面,又有曲径通幽的小水道,还有迂回环绕等情况,首先对拙政园的水体分布及水深等进行了调查和水文测量,在此基础上根据水动力学原理进行优化设计。
二、底泥疏浚与生物放养结合,清淤效果明显
  为了清除拙政园池塘水体中的营养类污染内源,采用了区域集中清淤和日常定期清淤相结合的方式对该园进行了清淤,收到了显著的效果。在清淤和底泥疏浚过程中,一方面考虑到水生植物的生长要求,另一方面也尽可能改善池底铺垫情况,有效地增加了水体深度。通过清淤和底泥疏浚,也为水力循环系统的有效运行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三、沉水植物改善水体环境质量
  项目进行过程中,课题组通过在池塘水体底泥栽植沉水植物的方法,利用其对水中氮、磷等污染物的吸收、对水体悬浮性杂质的吸附及对底泥的固定等作用,形成水生动物与植物协同作用的生态系统,以期实现长效改善水体环境质量的目标。
    水体修复至今,已逐渐消除了过去混浊、泛黄的‘翻塘’和显著的季节性变化现象,拙政园池塘水体透明度明显提高,质量不断得到改善;尤其是自地下渗滤系统投入运行后近一年来,园林水体一直保持清澈透明。长期监测结果表明,水中表征有机污染程度的高锰酸盐指数降低了50%%至80%%,总氮降低了60%%以上,总磷降低了50%%左右,持续保持良好的景观效果。

3.4 景观水体修复技术发展方向

    景观微污染水处理技术在国内发展很快,最新的发展方向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微生物处理方法 这是目前国内外快速发展的一种高效先进的景观水处理技术,生物安全性的高效微生物制剂用于景观水的处理将具有很大的市场

2、 水生生物法 以生态学原理为指导,人工养殖抗污染和强净化功能的水生动、植物,利用生物间的相克作用修饰水质,利用食物链关系有效地回收和利用资源,取得水质的净化、资源化和景观效果等综合效益。

3、 光催化降解法 在景观受污水中加入一定的光敏半导体材料,利用太阳能净化污水,提高效率。

4、 微污染水体新型生态净化系统 系统根据生物氧化机理,以园林环境功能材料为载体,以假山、生态浮岛、水阶跌落、喷泉等人工景观形式,构成新型水体净化生态系统和微生物处理系统,是低成本的微污染景观水控制技术,可兼顾景观效果和净化效果,具有良好的市场推广前景。

5、生物-生态净化技术 生物净化技术和景观水体的自然修复技术(如水生植物修复和地下滤床等)的生物-生态净化技术将是今后研究的重点内容。它将综合生物净化技术净化效果好的优点以及自然修复技术强化水域生态系统自我恢复能力的优点,提高缓流水域的自净能力。

4. 意见和建议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不论是游客、政府还是园林本身,都对园林景观水体修复工作相当重视。就游客而言,可以从最简单的拒绝喂食开始保护园林水环境。我们了解到,现在园林多会从外部引进一些有生态修复功能的物种投放到水里,过度和随意的喂食会破坏水体的生态平衡,使得水体失去生态自净功能。

另一方面,我们高兴的了解到,几乎苏州市大型的园林都会自觉定期委托环境监测总站对其水质进行各种指标的检测。此举既有利于园林对景观水体的监控和管理,同时也体现出园林对环境和游客负责的良好态度。

水体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许多因素相互作用,影响水体质量。因此,治理水质绝不是单一的方式。园林景观用水水质治理不光是技术问题,更多的要从宏观角度进行协调和管理。首先应在规划的层面对城市的功能布局,包括污水收集、处理、排放的基础设施和水体功能区划分,有全面系统的考虑,此后的管理、执法也非常重要。我们在以往运用的各种治理方式基础上总结经验,根据园林水池面积和实际情况,建议采取以自净为主、微动力维辅的低成本措施,走生态自然型路线治理水质:

1、 全天打捞水面漂浮物,做好湖面水域保洁,控制水体污染源。

2、 通过人工瀑布,增加水中溶氧量,减缓水体污染

3、 投放螺蛳、蚌、鲤鱼、草鱼,栽种荷花、水草、香蒲等水生植物,构建水中生物链,保持水体生态系统平衡,提高自净能力。

4、 采用传统的罱河泥法。适当的清理池底淤泥,控制污染。

5、 模拟自然河流,保持水体循环。在藻类繁殖旺盛期间,定期换水,更新水体,改善水质。

6、 做好监测预警工作,每月定期分析水质,发现问题,及时治理。

当然,水体的修复是没有具体的标准的,在实际治理中,“因地制宜”是最为重要的。找到适合自己园林水文情况和景观需求的水体修复措施是各大园林的当务之急。而作为我们,可以向其他园林提供一些成功治理的范例,仅供参考。

5. 总结

城市的快速发展,人口的迅速增加,使我国水体污染日趋严重。由于景观水多为静止或流动性差的封闭环流流体,一般具有水域面积小、易污染、水环境容量小、水体自净能力低等特点,管理不好,很容易成为居民生活污水,雨水及垃圾的受纳体,从而导致水体不同程度的污染,严重时会引起水体富营养化,致使水中藻类大量繁殖,水体变黑变臭,严重影响周围的自然环境和居民的生活环境。据近年来城市水环境质量调查统计,我国各大城市的景观缓流水体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属微污染水体或轻度污染水体,以氮、磷污染为主且有机污染物浓度低。城市景观水体的污染,严重破坏了其景观水体应有的功能,影响了游人的兴致,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旅游事业的发展。

苏州园林甲江南,水在苏州园林中占有独特的审美特点,以其变化多端的柔软和形状被受人们的推崇。不仅有着与自然契合的神韵,更有自然声音的优美。有动感,也不乏静感。它们的统一与变化,构成了水的灵性。总体而言,从水体表象来看,园林景观用水基本符合游客的要求。事实上人为丢弃带来的只是表层的污染,园林清洁人员会每天把游客随意丢弃的垃圾从水中捞起来。而根据我们从监测方面了解的数据,N,P含量超标是其主要污染来源,这与苏州河道污染是一致的。水的治理代价是高昂的,所以我们只能根据经济条件,根据污染程度适当的采取治理措施,使其达到Ⅴ类用水标准。

水是环境空间艺术创作的一个要素,可借以构成多种形式的园林景观,艺术地再现自然、庭园中的水体,有自然或人工形成的湖、塘、渠、瀑布、喷泉、送水、落水壁泉、水幕等多种形式。水体景观的构成,往往还借助于池岸的形式,材质砌筑方法以及小桥墩、汀步植物等来加强,水中的游鱼、水生植物也能使水体生辉。以水造景,应综合利用以上要素,结合具体的环境,因地制宜进行艺术创造。

大多数的城市景观水体都是封闭的浅水体,水体流动缓慢、水面大、水温高、蒸发量大,以及周边环境的高负荷污染、水体内部生态系统的不完善,导致了景观水体营养盐浓度的逐渐升高,为藻类的大量繁殖创造了充足的条件。因此,当阳光充足时,藻类不断增殖。尤其是高温季节,水体往往很短时间就变坏、变臭,严重的污染了人们的生活环境。

园林水景看上去不那么清澈,是因为池塘底部主要是淤泥,而不像有些景观水底是碎石铺成的。

通过我们调查发现,在过去的一些问卷调查中人们虽然能意识到保护园林水的重要性,但是很少有人愿意参与到其中。而在我们采访的过程中看到很多人都乐意参与其中,一些游客还提供了具有可是实施性的方案。水是地球上万物的命脉所在,水滋润万物、哺育生命,创造文明。园林之水,平静,清可鉴人。希望我们能携手保护好身边的水资源,留住青山绿水。

6. 致谢:

在实践顺利完成之际,我们首先要感谢所有从实践筹备阶段到在整个实践过程中为了我们而奔波忙碌的老师们,是你们为我们提供一片飞翔的天空,让我们尽情遨翔;其次,要感谢那些在百忙之中抽空接受我们采访调查的当局领导和园林负责人们及其单位,你们的积极配合使得我们的实践内容更为丰富,也让我们有更多前进的动力; 还要感谢那些在园林里接受我们问卷调查的各地游客们,在最后的统计阶段我们发现所发出的问卷有效率出奇地高,大家在炎热的天气中用实际的支持鼓励着我们,让我们感到无比欣慰;最后要感谢所有向我们提供过帮助和支持的人们,我们清楚地知道,实践的顺利进行不是一个团队的付出就能够达到的,而是学校、社会和学生共同作用的结果,带着感恩的心,我们相信能走得更远。

7. 参考文献:

1 杜文华、徐斌. 城市景观水污染现状及处理技术J环境保护科学,2006,32(2):11-15

2 许木起,黄玉瑶. 受损水域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的研究. 生态学报,1998,5:547~558

3 邹平. 城市景观水的处理方法.中国给水排水,2003,2:24~25

4 蔡昌凤. 景观水微污染控制.安徽工程科技学院学报,2003,1:1~3

5 田伟君等. 城市缓流水体的生物强化净化技术.环境污染技术与设备,2003,9:58~62

6 曹式若等. 生物技术治理富营养化景观水体的研究.天津轻工业学院学报,2002,4:1~4

7 尹君、崔玉波. 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

太湖蓝藻事件回顾性总结

暑期实践自四月份开始选题,至今已处于结题时期,这次的实践全程是充满了惊喜与困难的。但不管怎样,我们都坚持了下来,我们做着自己该做的事情,感受着每时每刻的成长,在这半个月内,我们了解了太湖蓝藻,更多的是认识了自己,认识了作为一名大学生应该具备的怎样的社会责任感。

我们的首次集体行动是在7月13日那天,其实在此之前,小组成员之间还不是很熟悉,但也就是那天起,我们大家都会互相鼓励,互相支持,在这个其他同学们都已放假回家的时候,鼓励与支持就是我们行动的源动力。团队精神在这里得到了完美的诠释。

首次行动的目的是选点取水样以及对调查问卷进行完善。

这次遇到的困难不算大,就是在选点取水样这一工作中,我们初到无锡,虽然早在之前就已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工作,先是上网搜索了所有我们认定的取水地点,公交线路也基本查清,到达火车站时还购了份地图仔细进行研究。但问题的关键是取水地点基本都是处于在没有公交直达的地方,这着实是为难到我们了。首先要在一天之内完成这一任务久注定了不能在这上面耽误不必要的时间,充分发挥各组员的聪明才智在得到解决的方法后,我们的取水征途变得井然有序,为任务的出色完成奠定了基础。

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学会了思考,学会了沟通,明白只要去想就算再大的困难也会迎刃而解。更别说还有集体的力量在。

而完善问卷是穿插在整个取水样的过程中的,对于这一工作我们一致觉得是一项考验忍耐力以及沟通能力的事情。要在两句话内将所表达的意思概括,还要在受挫后立刻以全副精神继续投入工作,这不仅需要自我忍耐力,更多的是队友间不断的鼓励。

在取水样过程中,我们沿岸访问当地居民,了解了很多平时媒体上不曾了解的东西,得到了许多第一手的自资料。在访问途中,各居民都对我们很热情,向我们讲述了他们的见解,还多次鼓励我们,这让我们明白,这不仅仅是一项暑期社会实践,更多的是我们社会责任感的体现。

这一天,我们成长了很多,心理也变得更成熟,考虑问题也变得更全面,而让自身惊喜与意外的是自己变得更有自信,虽然受挫很多,但却真的是明白了很多事情。

回到学校,第一件事便是直奔实验室,对水样的氨氮、总磷含量进行检测,此时我们的技术熟练程度直接影响了实验的进展速度,值得庆幸的是平时的实验都认真完成,这为我们节省了不少宝贵的时间。

纵然如此,回学校时也已将近晚上八点,在做完几组实验后,时间关系,实验室将关门,我们只好先回宿舍休息,待修整后继续明天的工作。

翌日,小组分头行动,一半人员继续实验,另一半便要对前一天的问卷进行统计,在统计过后将问卷进行完善。

完善问卷算是一项比较耗时的事,再三斟选,再三考虑,要在最少的题目内,达到此次问卷调查的要求,有些题目删了再加上,加了又删去,内心的挣扎可见一斑。

集思广益,时间不允许我们在这项工作上多作停留,关键时候,总是需要有人站出来发表见解,最后,达成一致见解,在下午四点多完成问卷完善。作为一份正式的调查问卷,在多方面多角度的审视后,开始打印,总份数是600份。这不仅仅是一个数字,它是任务,它也是大家的心血。至此,实验结果数据与曲线图也已全部出炉。在此要作申明的事,实验只是一项我们进行自我锻炼的任务,作为太湖蓝藻调研小组的每一个成员,掌握一定的科学方法以及科学认知也是刻不容缓的。

至此,第一批次的任务完美地落下帷幕。接下来的便是我们的第二征程,重返无锡!

7月15日,我们再次来到无锡,这次的任务很明确,也只有一项,那就是问卷的发放。

发放600份问卷是一项相对较大的任务,这也就决定了我们必须分头行动,这是在原计划之内的事情,大家都知道此次行动是孤军奋战的,少去了大家的相互支持与鼓励,我们都会少去很多来自心理的支持,大家都做了自我心理暗示,力争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任务。

到此刻,才深切体会到团队精神的伟大,在13日的问卷发放过程中,就算遇到挫折,但想着还有组员在,就不会感觉害怕,而这一次,只有自己一个人,想来要承受更大的精神压力,但这未尝不是一个考验,考验着自己的毅志力也考验着自己的受挫能力。

是谁说过大学生知道的还太少?这两次的问卷发放以及对沿岸居民的访问让我们了解了更多,不仅仅是太湖蓝藻,也是我们人生经验的丰富。

人多力量大,这是亘古不变的道理,在下午三点我们的600份问卷已经顺利完成,我们回到火车站集合,看着队友们那张张满意的笑脸,喜悦的暖流在心中流淌,任务完成值得庆贺,而这一天所受的挫折也在这一刻分崩瓦希,看着各自那不断成熟坚毅的脸,所有的汗水都变得珍贵起来。

也许我们没有强大的阵容去竞争,但我们做了心的较量,心的较量给了我们新的活力,相信这份活力会给我们带来更大的斗志。

连续的工作总是会产生疲劳感,在为期一天的休整后,我们又开始以全副精神投入到实践中。

15日的工作便是对问卷进行统计,这又是一项极其考验耐性的任务,虽然在组员的学习下用了一份小软件进行统计,但整个过程却是比较枯燥的。然而在坚定的意志下,在下午四点钟左右终于完成了这项统计任务。

这次任务的顺利完成首先让我们明白:有时候尤其是在做一件需要全神贯注去做的事时,最好就是一个人去完成,这样就减去了很多不必要的干扰,能更快更准确地区完成。

集体的力量固然伟大,但精细的活儿也许只要个人的努力,便可做到最好!

至此,整个实践已完成近一半,我们都知道最主要的便是将报告写好,那是我们后阶段的精力所在。

不得不提的是,起先我们都是信心满满地起草报告,然而在研读了“十一届挑战杯”的内容后,我们的心一下子从高峰落至谷底,因为我们都觉得那简直就是一份完美的报告!而我们要做到这样的水平,无疑难度巨大!刹那间,所有的自信都化作粉末随风飘散!

我们每个人都感受着这份萧瑟,但我们本就是充满斗志的,在短暂的沉默后,我们进行分析,得出结论,那是一份经过多次臻美的报告,而我们是第一次,我们只需要做我们自己。我们只需要写出一份属于我们自己的报告。固然,那是一份完美的作品,但那就是我们的路标,它指引着我们前行,它是我们的努力的方向!这一刻,自信心重新燃起。活力再次充满周身!

在接下的四天内,我们着重研讨了报告的重点所在,在初步确定主旨后,便开始了报告之旅。

20日,便是我们原定计划中的走访日。

这是第三次来到无锡,这一天是高温,如此热的天气或许也预示着将会遇到些许麻烦。

第一站便是无锡市环保局,虽然之前有过电话联系,但这一时期是比较忙的,所以我们很不幸地被拦在门外,纵然我们再想向他们了解情况,此种情形下,我们也只好转战另一地点,那便是无锡市水利局。

吃一堑长一智,在经历了环保局的挫败后,我们很好地与保安沟通,阐明来意后,我们便得到了与蓝藻治理工作人员交谈的机会。在交谈过程中我们很深切地了解了蓝藻治理工作的困难以及所取得的成效。然后又观看了纪录片,更是加深了我们对于蓝藻治理的认识。

总的来说,我们此次水利局的走访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成效。本以为我们的单位走访就此结束,但无锡市环保局以及滨湖区环保局都打来电话说可以找个时间进行交流,这无疑是件大喜讯,虽然时间安排在一周之后,但我们都不在乎,纵然暑气难熬,只要能将调研尽最大程度做好便是最好的欣慰。

第一次走访的结束意味着第二次走访的开始,这期间不仅仅要将走访提问准备好,更多地是对实践进行总结。

27日早晨,我们如约来到无锡,在等待与滨湖区环保局一起采取水样的同时,我们对这一次的访谈题目又进行了商讨。在再次确定无误的情况下,我们跟随他们开始了取水过程。

整个上午,都在不断地取水样,目的是进行预警监测,整个滨湖区共有8个取水地点,在这些取水处,水的溶解氧、PH值、浊度等都是变化的,有些变化还很大。工作人员耐心地给我们讲解,对于我们提出的疑问也是认真回答,这更加坚定了我们认真做好实践的信念!

下午我们便马不停蹄地来到无锡市环保局,市环保局工作人员告诉我们,事业单位环境监测站负责检测总的环境指标,这项工作直接决定了是否该对一些工厂进行停顿整治,所以这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而在上午的交谈中我们知道所取水样要到实验室进行检测,得到总磷、总氮、氨氮等一系列的数据,这是一项严谨的科学检测,不仅仅是了解了目前的水质状况,也为下一步的措施提出与实施提供最为科学有力的依据。

市环保局工作人员给我们看了已经出台的政策,我们也更深入地了解并体会到了政府在对待环境问题上所花的心血的。

的确,只有环境这个大家变得山清水秀,人民才能更好地安居乐业。

这些天的实践确实让我们学到了许多,但更多的是学会如何思考,该一怎样的视角去看待问题,这些才是所学关键。

眼看时间一天天溜走,我们心中的焦虑便越深,想得问题便越多,思考得也更深入。

正如一开始说的,实践不仅仅让我们了解了蓝藻,也让我们意识到社会责任感,更多的是教会了我们如何变得更自信,如何与各类人士沟通交流,如何思考问题。这些才是人生的财富。

实践是一个表象,对于这个表象,我们努力让它完美,但透过表象,深入了解后,才发现,实践不仅仅只是实践,它是用时间来见证的成长,它让我们每个人都明白:只要有所付出,便会有所收获!

村镇住宅现状调查总结

我城乡居民住房需求已从追求生存空间的数量型转向数量、质量并重型的时期。十七大报告中提出了“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而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建设内容之一就是村镇住宅建设。然而,我国村镇住宅建设的施工技术落后,缺乏高新技术支撑,个人(农民)自建住宅比例远远超过城市,村镇建设行业中无论是管理机构的设置、职能,还是人员的素质,都远不及城市,面临着总量大、分布广、结构形势单一落后、制造质量低下、不环保和质量验收标准匮乏等一系列问题。因此,构架适合于我国国情的村镇住宅工程施工质量控制与验收标准体系,进而为村镇住宅建设的决策者、管理者、设计者、施工人员普遍接受并掌握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强的施工技术和质量验收标准已迫在眉睫。

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契机,围绕我国村镇住宅建设发展的要求,针对我国村镇住宅建设中的突出矛盾,遵循“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村镇住宅”的新思路,构架适合于我国国情的村镇住宅建设工程质量控制与验收标准体系。

 通过调查,系统掌握我国村镇住宅现状,包括各区域村镇住宅主要材料、建筑施工技术情况、现有的检查验收管理体系以及检查验收标准等。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国村镇住宅建设发展趋势,构架适合于我国国情的,具有实用意义的工程质量控制与检查验收统一标准。

对于这个课题的研究我们主要把全国划分为以下区域:东北、西北、华北、华中、华南、华东、西南。各个区域挑选至少两个以上省份安排调查成员,每个省份同一地级区域调查员不超过两人,每人调查5个以上乡镇,每个乡镇取3-5个有代表性的村进行调查。在调查开始前已经设置了统一的调查表格,表格内容包括了我们需要收集的各项资料:各区域村镇住宅主要材料、建筑施工技术情况、现有的检查验收管理体系以及检查验收标准等。

调查过程中,我们首先会走访相关政府单位了解村镇住宅的检查验收管理体系和检查验收的依据。然后深入到各村进行实地调查了解有关材料。施工技术等现实情况,现场收集图片和资料,之后我们会将这些资料进行整理、归纳,做好结题工作。

经验总结

回头想来,农村房屋住宅现状调查实践取得圆满成功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一个能吃苦、能战斗,求真务实的社会调查团队是取得成功的关键。

  任何工作的主体都是人本身,而组织者有起到了决定作用。此次活动前后历时3个多月,这段时间里团队中所有人员,包括关心我们帮助我们的老师们,发扬了无私奉献,吃苦在先的优秀品格为活动顺利开展奠定基础。团队就在这样的氛围下,一直充满凝聚力和战斗力的队伍在工作中形成,在工作中发挥作用。并且这只队伍在活动开展中的团队精神在队员中起到了辐射作用,迅速传遍了整个队伍。

2、筹备充分、计划周密、内容充实。

 让队员们忙碌充实,更不会出现无所事事的闲散状态,这是组织活动中的大忌。在这样的周密计划下,各项工作有序开展不仅不乱,而且克服了队员每天做同一件事的厌烦情绪,特别是在第三、四天新鲜感和好奇心减弱时的危险期。阶段性胜利接踵而来,步步为赢,士气不断高涨,最终的晚会将此次农村住房调查推向了高潮,画上圆满句号。

3、活动做到正规化,以做真正有意义的事情作为队伍产生向心力的根本。

  在日益浮躁的社会环境里,导致很多事情都缺乏实实在在的内容。但是,此次下乡队伍中的求真务实、艰苦朴素的作风,要做就做有意义的事情的宗旨,激发了队员的热情、激情和责任感。当21名队员在农村房屋调查亲身了解体会到农村房屋建筑施工的真实情况后,每个人的内心都充满了疑问和困惑,更充斥着对解决问题的渴望和追求,现实与理想的差距在内心产生的激荡和碰撞让队员在思考的过程中加深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正是在这一过程中队员们实践出真知。

团结就是力量,一个好的工作团队是团体工作成功的保证。对于如何建设一个好的团队:团队凝聚力,规范化管理,工作协调,整体素质,这四个方面的建设是核心。
  首先:一个优秀的团队是有极强凝聚力的。价值观的一致是凝聚力产生的根本支柱。第一我们农村房屋住宅调查团队就是一个价值观高度一致的团队。我们在动员大会的时候就向同学们植入"完美工作"的理念与对工作要有强烈的责任心。在我们每个人的心里,工作质量的完美永远是我们的追求。这样,我们的目标一致了,我们的努力方向就一致了。我们深信方向永远比努力更重要。大家的行动一致了,我们的凝聚力自然就顺应而生了。我们定期在网上QQ群中举行工作会议,大家在一起相互交流工作经验,互换心得,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使我们每个人都能全面的正视自己,使自己能够得到全面的提高。在这次社会调查中我们学到了很多知识,锻炼了自己的各种能力,展示了我们潜在的才能,使我们这个团队对每一个人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
  其次,规范化管理。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一个好的团队要想能够长期高效运转就离不开规范化的管理。同样我们也有自己的规章制度。我们大家给它的评价是一致的:细至微,点面全,和谐章。我们对工作的任何一个细节,小到点大到面都作了详细具体的规定,使我们的工作处处有标准去规范操作。我们的规章制度是由组长提议经大家审核一至表决后通过的,所以他很人性化很和谐。同时我们的
制度是可以改进并且是可以考核的。这样既保证了我们工作的质量又培养了大家注重细节的良好习惯,它是我们成功的法宝.
  再次,工作协调。我们是相亲相爱的一家人,在这里我们常以兄弟相称。在每个人的心里工作是分工不分家的。协作和竞争是我们每个人心里的工作指导思想。一个人的能力无论如何都不可能与团对相比,只有大家相互团结,相互协助,才可以创造出个体所不能完成的工作。我们分架,分工作区域的操作模式,相互之间互不干涉但却紧紧连接。事实上,我们的业绩已经给予了有效的证明。只有在这种环境下,我们才能不断的前进,才能不断的完善自己,在这两者的结合下,我们不断的磨合,不断的提高。在这种机制下,产生了现在的一套非常适合我们的协作规则.
  最后,整体素质。我们是一个有着共同价值趋向的,共同追求的团队。所以我们对自己要求是相当严格的,在有些人看来是不可思议的,我们知道我们是一个服务性的部门,个人素质的高低会直接影响整个团队的荣誉,在我们大家的脑海里我们只能做对团队有利的事,因为我们把在图书馆勤工助学这份工作,当成了我们人生的第一份工作,把图书馆看作是我们共同的家,我们都是这个团队的主人,我们都必须为我们这个家争光。我们的团队还是一个学习型组织,我们深知只有不断的学习,才能不断的提高,才能在以后为大家提供更好的服务,才能让我们这个团队不断的提高。高度的责任心是维持这个团队的最坚实支柱。
  我作为一个队长深知大家的事没有小事,我把他们时刻放在我的心上,大家自然对我十分支持,没有个人利益的牺牲是不会有真正的团队,"一个领导着的无能是对其追随者的最大犯罪",所以,我时刻让自己保持高度警惕,防范自己落后,让自己始终以高度激情去工作和学习。

总之,这次实践还是比较成功的。实践中,大家走近农村施工第一线,积极与工人交谈,参观了施工现场,深入个个村镇做社会实践,拓宽了我们的知识面,开阔了我们的视野,提高了我们的实践能力。通过这次实践,我们积累了经验,发现了不足。所有这些都将是我们以后个人发展的一笔重要财富。

苏州市学校环境道德教育的现状调查研究

董乐 陈莹

(苏州科技学院 教育与公共管理学院 江苏苏州 215009)

一、引言

环境道德是调节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关于生态环境利益关系的规范。环境道德规范的核心主要是人类应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共同发展。环境道德的建立把道德行为的领域从人与人、人与社会扩展到人与自然之间,将善恶、良心、正义、义务等道德观念运用到处理人与自然、生态关系中去,倡导人们主动承担起对自然界的道德责任和义务,它是新形势下人类道德的进步和完善。

社会需要培育环境道德,这不仅是道德自身的要求,也是可持续发展的必要保障。要将环境道德观付诸实践,环境道德教育是一个首要和必要的有效途径。环境道德教育是当代教育的一项新的内容,它是环境道德教育也是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环境道德教育一般是指通过一定的社会结构,为推动人类社会的繁荣富强、文明进步、环境优美,为促进人与自然和谐,为实现社会的环境公正而有组织、有计划地对社会成员传授环境道德知识和培养环境道德素质的活动。环境道德教育是以生态学关于人与自然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依存和共同发展的规律为依据,以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为手段,以培养学生的环境生态道德意识,激发学生保护生态环境的道德责任感为内容,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协调发展和生态平衡为目的的生态行为规范。

所谓环境道德教育的过程,是指一定的学校,为了使学生在生态活动中遵守生态道德行为的基本原则和规范,自觉地履行维护生态平衡的义务,有组织地、有计划的对学生施加系统的生态道德影响的一种活动。它是环境生态道德要求转化为学生的环境生态道德品质的重要手段。

学校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环境教育应成为素质教育的基本内容之一,学校要对青少年学生进行环境教育,培养他们的环境意识、道德意识、态度和价值观,使他们形成新的行为模式。同时,通过学校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能够引起全社会对环境教育的重视,影响和带动全社会的环境教育。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人口的增长,环境保护已成为人们日益关注的问题。作为环境中重要组成部分的水资源也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出现了不可避免的水资源污染问题。水资源的有限、水质的破坏等问题日益引起了人类对水问题的关注。07夏季,太湖大规模蓝藻事件的爆发就是最好的佐证。因此,以社会热点问题为背景,以科研立项为契机,我们组建太湖人水和谐建设课题组,利用假期对苏州市学校环境道德教育进行了实际调查与分析。

本次调查,我们组建了由六人组成的调研团队。以苏州市中小学为调查对象,采取随机抽样调查方法,发放问卷200 份,实际回收 195份,有效问卷195份。从搜集的调查信息中表明,学生的环境意识和环保行为有很大差异,学校加强学生的环境道德教育势在必行、刻不容缓。

二、苏州市学校环境道德教育的现状与分析

(一)苏州市中学生的环境意识和行为状况:

1、环境意识状况

图一:关于对太湖污染情况的了解程度,只有3.37%的学生非常清楚情况,83.15%的学生只是知道一些,但仍有13.4%的学生不清楚情况,访问中得知有些甚至只是听说过“太湖水污染”这一名词。图二:关于对世界水日的了解程度,选择正确选项(3月22日)的占39.33%,接近五分之二。

总体来看,学生对环境问题的关心程度还是比较高的,这说明相当一部分学生能够主动了解我国环境方面的问题。另外,了解情况的不准确性也说明同学们虽已经开始关注环境问题,但是有很大的随意性。

问卷调查还显示,学校一般会通过橱窗广告栏、集中播放环保节目或举办环保讲座、订阅环保方面的办刊杂志、悬挂环保横幅等方式向学生宣传环保知识。另外,学生获取环境知识、了解资源与环境问题的途径有广播电视、报纸、老师、网络、书籍、家长和同学等。可见现代的大众传媒和学校成为学生获得环境知识、了解环境问题的主要途径,学校环保教育在其中也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2、环境行为习惯

(1)与学生自身行为有关的问题分析

图三:67%的学生在学校周围环境尤其水环境遭遇污染时,会向有关部门反映,图四:62%的学生发现有损于环境保护的现象时会积极制止。图五:接近90%的学生看到水龙头在滴水时,会过去拧紧水龙头。图六:38.20%的学生看到别人在浪费水资源时,会上前指正并要求其改正,46.07%的学生会上前制止别人。图七:62%的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会经常性地注意水的循环利用。

以上统计数据说明对待现实生活中的环境问题,绝大多数学生保护环境的行为符合最基本的要求,但仍然有小部分学生不能做到。

(2)与学生及其学校行为相关的问题分析

当学生严重浪费水资源时,70%的学校会对其进行教育。73%的学生在学校经常参加环保活动。76.4%的学生表示虽接受过环境道德教育,但均反映学校在在这方面的教育措施比较少,以口头说教为主。说明学校对于学生环境意识方面的教育程度还有待提高。

从以上的分析结果来看,很多的学生有主动了解资源与环境问题的意识,但令人忧虑的是学生关注环境问题的程度还存在很大的随意性,并且还有一部分学生对环境问题根本不关心。学校环境道德教育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学生的环保知识可以测试,但环境意识、环境行为习惯却很难考量。学校环境道德教育中说得多,做得少的现象还是普遍存在的。

                   

(二)苏州市学校环境道德教育状况:

1、学校没有给环境道德教育以充分的重视。

表现在环境道德教育的实施带有明显的随意性,缺乏系统性和连贯性。大多数学校会结合世界环境日、世界地球日、世界水日等纪念日在学生中开展环境道德教育,但这样的教育往往收效甚微,难以在形成学生强烈、持久的环境意识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再者,长期以来,道德教育存在着政治化的倾向,对道德理想宣传太多,对基本道德行为的培养和对日常生活领域的道德教育太少,对环境道德方面的教育更是难觅踪影。我们所做的调查也显示,学校环境道德教育方面的课程开课率比较低(图八),且各校要求不一,存在着很大的随意性。学校忽视环境道德教育的另一个表现是对环境道德教育没有足够的投人,导致学校环境道德教育缺乏合格的专任教师,缺少科学、合理的教学内容等。

2、学校在环境道德教育的目标取向上存在着偏差。

学校环境道德教育的目的在于形成敏锐的环境意识、掌握丰富的环境知识、养成正确的环境态度、获得一定的环境技能,促进学生环境综合素质的全面、和谐发展。以此审视目前学校的环境道德教育,可以发现学校在环境道德教育目标取向上存在明显的偏差,即片面强调环境知识、环保技能的传授,而忽视环境意识、环保态度、环境道德的培养,其结果导致学生因缺乏对生存环境的关注、关爱意识而不能自觉把自己掌握的环境知识、技能转化为具体的环保行动,造成学生静态知识相对丰富与动态实践缺乏的强烈反差。

1995年颁布的《中学德育大纲》,把初中阶段的德育目标规定为“热爱祖国,具有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立志为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努力学习;初步树立公民的国家观念、道德观念、法制观念;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劳动习惯和文明行为习惯;遵纪守法,懂得用法律保护自己;讲科学,不迷信;具有自尊自爱、诚实正直、积极进取、不怕困难等心理品质和一定的分辨是非、抵制不良影响的能力。”高中阶段德育目标亦是形同,由此可见,在整个中学阶段,环境道德教育并没有成为德育的目标和重点。这种缺乏指导纲要和评价标准的道德教育,由于没有明确的、硬性的规定,其实效性和针对性难如人意。有些中小学校在升学率的压力之下,对环境道德教育无暇顾及,有的学校虽然偶尔会搞个活动,但是因为不能长期坚持,效果也大都不太理想。而我国目前的高等教育中也只是重视环境专业的环境道德教育,轻视非环境专业的环境道德教育。我们试问,中学教育、高等教育均将学生的环境道德教育放在忽略的地位,学生的环境道德如何得以提高?

3、学校环境道德教育的内容既缺乏统一性、稳定性和系统性,又缺少灵活性、针对性和地域特色。

一方面,目前学校的环境道德教育缺乏针对我国具体环境问题的相对统一和稳定的教育内容,致使各学校环境道德教育缺少可靠、科学的教育载体。另一方面,大多数学校没有很好地利用所处地域独特的环境状况,形成富有个性的环境道德教育素材。学校环境道德教育不仅要关注世界和我国环境带有普遍性的问题。更应把所在地区具体环境问题及其解决纳入环境道德教育内容,这既是环境道德教育本身的需要,也是环境道德教育的目的所在。这样才能使环境道德教育内容既具有普遍适用性,又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

4、学校环境道德教育普遍存在途径单一、形式呆板的弊端。

当前,学校的环境道德教育主要是在校内通过讲授式的课堂教学、橱窗宣传等途径进行,虽然具有准确性、系统性的优点,但也难以掩饰其缺点:其一,这种教育方法只把学生放在了单纯接受道德训诫的地位,缺少受教育者的主动性的发挥。由于受教育者的主动性没有得到发挥,他们会对枯燥的道德知识产生厌烦,难有好的学习效果。其二,教育过程中缺少必要的师生互动。没有良好的师生互动,教师不能很好地了解学生的道德状况和道德需要,就不能确定教育的重点和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状况“因材施教”,只能搞“一刀切”。这样就必然会影响环境道德教育的效率。其三,这种“智识化”的环境道德教育,只教给了学生外在的知识和规范,没有从内心深出唤起他们对环境的热爱。一旦在实践中遇到困难或利益诱惑,学生往往很难把行为落到实处。总之,学校环境道德教育应形成学科教学渗透、外出参观调查、建立环保组织并有计划地参与环保行动等多种途径有机结合的教育体系,不能仅限于单纯、呆板的教育形式和宣传为主的教育方式,这种只注重教,不注重育的抽象、低效的道德教育方式使环境道德教育难以收到理想的效果,陷人流于形式的窘境。

三、学校环境道德教育的对策与措施

(一)提高对环境道德教育的重视程度,抓住重点,提高实效

学生在学校成长的过程正是其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形成、发展、稳定、成熟的重要时期,其逐渐形成的环境意识、丰富的环境知识、正确的环保行为不但直接影响环境质量,而且会因其在社会各阶层中的特殊地位而对其他社会成员产生辐射作用,进而对全体公民综合环境素质的整体提升产生积极影响,对可持续性发展产生积极作用。因此,提高对环境道德教育的重视程度刻不容缓。

再者,德育过程一般包括提高道德认识、陶冶道德情感、养成道德习惯、锻炼道德意志等四个前后相继的环节,即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持之以恒。环境道德教育应该严格遵循这一过程,使受教育者在各个环节都有所提高。但是,从目前环境道德教育的实际来看,制约环境道德教育实效性的因素主要是道德情感淡薄和道德意志的脆弱。因此,在环境道德教育过程中,既要全面推进又要突破难点。只有这样,才能改变以往重形式轻内容,重数量轻质量和效果的局面,使环境道德教育收到实效。

国家有关机构和各高等学校更应从实际出发提高对环境道德教育的重视程度,加大对学生环境道德教育的投入,尽快培养能胜任环境道德教育工作、数量充足的专任教师,切实把环境道德教育纳入各级各类学校课程体系之中,尽快组织开发适合不同专业的国家统一教材和体现地域特殊性的地方教材,将学生的环境道德教育做实、做好。

(二)准确把握环境道德教育的价值取向,知行统一,注重参与

环境道德教育应以学生综合环境素质的形成为总体目标。现阶段,经济的迅猛发展及经济体制、价值观的转变使人们产生了令人担忧的急功近利的浮躁情绪,环境意识淡漠、对浮华生活方式的盲目追求导致人与自然关系的严重扭曲。因此,环境道德教育首先要注重环境意识的教育,使学生形成正确的环境价值观、伦理观。环境意识是人类对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这一特定的客观存在的反映,是指人类对生态环境及相关问题的认识、判断、态度以及行为取向。人们容易看到环境作为资源是人类的生存条件,是人类实现自己利益的物质基础,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会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因而环境对人类是有价值的。当我们摒弃人类中心主义的观念,把“人类----自然”看作一个系统时,就不难发现自然界不仅对人类是有价值的,自然界也有对于其自身的价值,因此,环境道德教育要指引人类抛弃主观为人类、客观为环境的道德观,树立起正确的环境道德观。

我们说,知是行的先导,没有正确的环境道德认识,就不会有符合道德的行为。但即使有,也许是歪打正着,很难长久坚持。环境道德教育以使学生以巨大的热情和高度的责任感投身环境保护为目的,因此,决不应只满足于教会学生一定的环境道德知识,让学生知道“应该如何”而已。只有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参与意识和参与能力,环境道德教育的目的才算真正达到。所以,在学校环境道德教育中,要把环境道德知识的传授和道德行为的训练结合起来,把提高思想道德认识与培养参与能力结合起来。为了培养学生的参与能力,可以直接为学生提供现实的问题,使其道德思维能力和践行能力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锻炼和提高。

(三)建立包括环境通识教材和具有地城特色环境教材在内的教材体系,从实际出发,循序渐进

教材是学校开展教育工作的重要依据,富有科学性、针对性的教材对克服学校环境道德教育盲目性、低效性的弊端有着重要意义。一方面,相关部门应尽快组织有关专家、学者研究我国具体的环境问题,编写出适合学生心理特点的统一教材。另一方面,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各地环境状况差异较大,面临的环境问题不尽相同,故在重视全国统编教材建设的前提下,各学校应加强开发适合本地区、本学校特点的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凸显环境道德教育的灵活性、地域性,保证环境道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

同时,编写教材时,我们还应注意到,在环境道德教育中,要首先着眼于培养学生较低层次的环境道德,然后再向更高层次的道德要求迈进。首先,这是由学生环境道德的现状决定的。学生普遍对环境道德的认识水平还不高,对环境保护的必要性认识还非常肤浅。如果在环境道德教育中一味用过高的道德水平来要求学生,就会使环境道德变得面目可憎,不但不能达到教育的目的,反而使环境保护成了令人望而生畏的东西。相反,用较低的道德要求去教育说服他们,道德要求的层次虽然不高,但至少不是错的,也是容易达到的。由此,学生会产生对自身行为的自豪感和对环境亲近感,并产生了进一步提升自身环境道德水平的动力。其次,这符合道德形成的规律。人们对环境道德的认识和把握总是有一个由浅入深、由片面到全面的过程,所以较高层次的道德境界只有在履行了基本的道德要求的基础上才能实现。这一原则意味着环境道德教育的目标要从整齐划一走向多层次,由一步到位走向循序渐进。也就是说,在环境道德教育的大目标下,应该有阶段目标,在阶段目标下,又应该有结合学生实际情况的更为具体的目标。要仔细研究对象的不同特点和现有道德水平,并依此确定环境道德教育的阶段性目标。因此,制定有层次、针对性、实效性的环境道德教育教材体系是有效开展环境道德教育的重要前提。

(四)拓宽学校环境道德教育的途径,有机结合校内、校外资源,共抓环境道德教育

环境道德教育是一种感性教育,不能脱离工农业生产和生活实际等具体情景,不能脱离发生在学生身边的具体的环境问题,学校在进行环境道德教育的过程中,应主动与当地的环保部门联系,在当地环保部门的协调下,抓好环境道德教育基地建设,将校内的课堂教学与环境道德教育基地中的实践活动结合起来。

校园环境文化对学生的环境态度、环境观乃至环境经验的形成具有持久而强有力的影响。学校可以结合环境纪念日,如世界地球日、世界环境日、世界水日等,采用讲座、研讨、征文、演出、竞赛、展览、录像、电影等多种形式,进行不同主题内容、不同形式的环境道德教育。此外,基于网络的学习、各学科教学渗透、环境公益活动等也是实施环境道德教育的重要渠道。

总之,学校环境道德教育应拓宽教育的途径,建立起以环境课堂教学为主阵地,各种辅助渠道并用的教育模式,着力实现环境道德教育的“四个结合”,即环境意识、环境道德和环境法制教育与德育的有机结合;传授环保知识与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有机结合;关注全球性环境问题与解决当地实际环境问题的有机结合;开展环保实践活动与培养学生环保实践能力的有机结合。塑造学生的环境道德情感,其行为就有了内在的动力。丰富学生的环境道德情感,其行为就有了外在的体现。由此,便抓住了环境道德教育的关键性环节。

【参考文献】

【1】       余某昌,王耀先.环境伦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4),第一版。

【2】       丁兆雄.环境教育示范先行[ J].环境教育,2000,(5):24-26。

【3】       许江映.小学环境教育模式的构建和实践[ J].环境教育,2003,(6):36-37。

【4】       王宁.高校环境教育教学评佑的实践与思考[ J].环境教育,2004,(3):24-26。

【5】       魏永娟,孙荣渠.关于学校环境道德教育的思考.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6(5),第16卷第3期。

苏州市城市居民环境道德观念状况的调查研究

席志富 卢志刚 霍密登

(苏州科技学院 教育与公共管理学院 江苏 苏州 215009)

摘 要

太湖作为长三角地带的重要水源之一,近年的太湖水污染事件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本课题通过建立专业的课题调查小组,利用问卷与访谈的调查方式,经过实地调查,对太湖水现状、环太湖社区及家庭环境责任、环境道德模式建设现状、存在问题与对策建议等方面进行归纳总结。

关键字:太湖 社区 家庭 环境责任 环境道德

苏州被誉为“东方威尼斯”,市内河流纵横交错,水网十分发达,是太湖水系重要一部分。前两年无锡的“蓝藻”事件给苏州人民敲响了警钟。苏州同样作为环太湖地区的重要的工业城市,截至20##年年末全市户籍总人口629.75万人,其中市区户籍人口238.21万人(《苏州市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因此水的问题关系到六百万苏州百姓的生活,容不得半点差错。而除了在提高污染治理技术水平外,加强居民的环境道德建设更是迫不及待。

调查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为了调查数据的全面性,在苏州市所辖7个区,按照每个行政区随机抽选两个社区作为调查对象,每个社区投放社区问卷及家庭问卷各十份。社区调查的调查对象主要为社区居委会的工作人员,主要目的是了解社区组织对于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以及对于环境保护的宣传力度和宣传途径,收回问卷86份,有效问卷85份;家庭调查对象主要为社区中的家庭成员,主要目的是了解广大的群众对于环境现状的认识,环境道德的现状,收回问卷94份,有效问卷93份。

人与水的和谐是人与自然和谐的一部分,也是社会和谐的一部分。人与水的和谐是一种理想状态,要实现人与水的和谐需要社会各方面努力的奋斗。实现人与水和谐的核心就是要将民众的环境道德水平提升到一个较高的层次,达到凡是有利于人与自然和谐关系建设的行为便是善的并受到鼓励,凡是有害于人与自然和谐关系建设的行为便是恶的受到遏制,以此作为指导人们行为的重要指导原则。

世界性刊物《财富》的估计“21世纪水对人类的重要性将同石油在20世纪对人类的重要性一样,它将成为一种决定国家富裕程度的珍贵商品。一个国家如何对待它的水资源将决定这个国家是继续发展还是衰落。那些将治理水系作为最紧迫任务的国家将占有优势。”

一、苏州人水环境

(一)丰富的水资源滋润下的鱼米之乡

苏州地处长江和太湖下游,以平原为主,河网如织,有各级河道2万多条,湖泊众多,有大小湖泊370多个。气候温和湿润,雨水丰沛,多年平均降雨量近1100MM,多年平均蒸发量910多MM,无霜期230天,是得天独厚的鱼米之乡。

同时,苏州北有年平均流量2.82万立方米每秒的长江,南有水面积2338平方公里、水位(吴淞高程)3.0M以下时库容44亿立方米的太湖,水资源条件应该说是相当优越的。

面对大自然的恩惠和“人间天堂”的美誉,可以说,苏州的水是维系苏州繁荣和发展的基本条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不断加快。苏州的水环境已受到相当严重的污染,水质恶化状况亟须遏止。苏州境内有近百条河道与太湖交流,工农业生产中的污水、生活污水仍在流入太湖所吞吐的水体中。据20##年的检测资料,太湖已有70% 的湖区处于富营养状态,蓝藻的暴发已趋频繁。太湖的全部达标的二类水难觅踪影,维持三类水已属不易。近年的水质检测资料表明,大运河苏州段、外城河、娄江、元和塘、上塘河等城区主要河道的水质均为Ⅴ类。主要污染因子中有机污染尤为严重,其中总氮含量超标最大达20多倍。有毒化学物质如酚、汞等均有超标,溶解氧最低时为零。水体污浊,鱼类难觅。不仅有碍观瞻,更重要的是对人与社会的发展环境构成威胁。造成如此后果的主要缘由是生产、生活污水未经处理地对周围水体的随意排放,已远超过环境水的纳污能力。(《人水和谐完善苏州水务体系》苏州市水利水务局 毕家栋)

(二)高位运行的苏州人口

截至20##年年末全市户籍总人口629.75万人,其中市区户籍人口238.21万人(《苏州市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全市人口分布情况:平江区232053人;沧浪区322922人;金阊区210832人;工业园区304761人;吴中区465832人;相城区361082人;虎丘区349518人;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106019人;张家港市893039人;常熟市1061410人;昆山市679846人,太仓市463825人;吴江市793172人。(苏州20##年人口统计年报),如此众多的人口数量,凸显出水安全的重要性。

二、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人水冲突

(一)太湖蓝藻事件给普通市民敲响了警钟

20##年从5月29日晚开始,江苏省无锡市的自来水开始出现变味、发臭等现象,市民生活用水受到影响。太湖边上的无锡缺水喝!

中科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研究员秦伯强分析说,近年来,在太湖总氮和总磷的来源中,工业污染比例下降,而农业面源污染和城市生活污染比例增加,太湖水富营养化问题依然十分严重。另有数据显示,太湖湖底沉积了大约60万吨的磷,其中有16万吨来自周边居民倾倒的洗涤废水。

(二)太湖蓝藻事件使市民深切的体会到环境危机

太湖蓝藻事件后,苏州市民对水资源的保护有了更深的认识,太湖水被污染已成为受访者众所周知的事实,因为自己的饮用水源是太湖水,人们便开始担心自己的饮用水安全问题,调查显示(右图)59%的居民对太湖的水环境不满意。

调查显示90%以上的受访者担心饮用水和生活用水存在污染问题。(表1)

   您是否担心应用水与生活用水存在污染问题?

表1:

9

(三)对一些基本的环保常识认知有差异

对一些基本的生活常识,如:含汞的电池对水的污染状况等问题有清楚的认识,调查显示,56%的人认为含水银的废旧电池会造成非常严重的水污染,42%的人认为含水银的废旧电池会造成比较严重的水污染,仅有2%的人认为含水银的废旧电池会造成的水污染是不严重的。(右图)

在使用含磷的洗衣粉对水环境的影响问题上,受访者91人有63人认为含磷的洗衣粉对水环境有非常严重的污染;26人认为含磷的洗衣粉对水环境有污染但不严重;仅2人认为含磷的洗衣粉对水环境不会有污染。(左图)

在自来水的费用中增收排污费的问题上调查发现存在较大分歧,持不赞成和无所谓态度的受访者几乎占到一半,并且认为治理污水是政府的事。在社区的环境道德调查中,可见社区的居民对于征收排污费这一国际通用做法了解不多。调查了解,环境保护宣传大多采用发传单,办板报,挂横幅等相对操作简单的方法,并仅有24%的社区经常进行过关于社区环境保护的宣传。50%的人不知道《江苏省太湖水污染防治条例》。

市民的环保意识有了一定的提高,但调查显示当遇到看到有人向河湖里扔垃圾或有污染河湖水的行为时,有40%人不会管,立即上前制止也仅占28%。可见对人水和谐的观念,仍停留在形式上并没有深入到人们的内心,苏州市民对很多环保知识还是有很大的分歧的。社会上并没有形成环境保护人人有责的观念。

调查显示苏州市区居民已初步认识到合理利用水资源,保护维持水生态的相对和谐的人水关系的重要性。预防性或前瞻性责任意识正在形成,苏州市区居民和社区工作人员都相当重视环境保护,已将垃圾分类,生活污水的排放,废旧电池尤其是含有水银的电池的处置,含磷的洗衣粉对太湖的影响等基本的生活常识,作为宣传保护太湖的落脚点。

三、社区环境道德特点

(一)相当多的家庭认为费时费力的环保行为是政府部门的事———责任主体不明——与己相关,但责不在己

康德认为:道德行为必须出于义务,而非出于爱好。生态马克思主义认为,“生态文明建设不是项目问题、技术问题、资金问题,而是核心价值观问题,是人的灵魂问题”,即生态危机的根源应该归结为现存的一些思想文化观点和价值观念。的确如此,正是民众长期在“人定胜天”的文化氛围中形成了征服自然的观念和态度,才会造成当下极其严重的生态危机。确切地说,生态危机本质上是人类的文化危机造成的。

所调查的社区大都设有分类垃圾箱,宣传栏和完备的排污设施,现代化的生活方式为社区居民的生活提供了诸多便利之处,可在调查访问中能够分类处理垃圾的社区家庭人员是很少的,能够经常将垃圾分类处理又是极少的。对废旧电池的处理,绝大多数市民都是随手一扔,丢进垃圾箱,这些日常有悖于环境道德且不利于人水和谐的行为,社区居民有很多难言之隐,有市民反映,每天的生活垃圾,如果在丢弃之前就分类处理,对于家庭来说是一个很费事的事情,做起来不划算,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家里面就要准备两种以上的垃圾袋,一种是放可降解废弃物,一种是放不可降解的废弃物,还有其他的,那家里都快成垃圾场了! 因此,绝大多数市民认为责任在政府,责任在企业,然后责任才在自己身上。

(二)社区环境道德建设宣传分歧较大定位不明

人水和谐环境道德建设立足于社区建设

公民自觉维护与其自身生存和发展休戚与共的生态环境是解决环境问题最持久最有效的方法。环境道德规范作为一种“软约束”,相对于法律规范,表现为一种特殊的自我控制和约束力。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道德规范在社会生活中始终起着有效的调节作用。任何一种社会活动的有序、协调发展,都离不开一定道德规范的整合和调适。调查显示,51%的社区工作人员认为自己在环境保护中应充当监督者的角色;24%的社区工作人员认为自己在环境保护中应充当示范者的角色;18%的社区工作人员认为自己在环境保护中应充当执行者的角色;7%的社区工作人员认为自己在环境保护中应充当领导者的角色。从中反映出作为社区工作人员在社区环保工作中的定位分歧较大,可想而知在日常的相关工作中,会有相当多的意见分歧。不利于环境道德建设的宣传。

社区作为一个基本社区社群,在环境保护宣传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环境道德的提高最重要的还是在宣传,社区跟群众接触的最为全面,因此在于环境保护应该加大宣传力度,调整角色定位。

四、对策建议

(一)建立有利于提高社区工作人员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干部考核和政绩评估制度

社区工作人员对生态环境保护的冷漠态度,主要应从制度上找原因。社区工作人员决策中为什么总是容易牺牲生态环境利益,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地方行政首长的任命和考核制度不合理。在对领导者的选拔和政绩考核中片面理解“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理论内涵,忽视了生态环境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支撑作用,出现了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干好干坏一个样的不公正评价,在客观上对领导干部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形成严重误导。

(二)、实行有利于提高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经济和行政管理体制

在我国现行的经济管理体制中,地方政府与其管辖的企业在利益上具有高度的一致性,由此产生地方保护主义。这是领导干部生态环境保护意识难以发挥作用、环境污染难以有效遏制的一个重要原因。地方政府与企业利益的高度一致性,主要表现为地方政府在经济和社会责任方面对生产企业的严重依赖。80年代之后,我国财政拨款实行了包干体制,地方政府财政自筹;90年代初又实行了“分税制”,中央和地方二级税收并存。这种体制有着较强的现实价值。由于我国地方经济大部分处在起步发展阶段,工业经济并不十分发达,地方政府所维持正常运作的费用往往集中于几个大中型企业中,包括乡镇自己兴办或扶持起来的企业。这样地方政府与当地企业在经济效益和社会责任方面捆在一起,政府不得不全力维护企业的发展,而在环境保护等限制要素上则大开绿灯。不幸的是,地方财政支柱企业往往是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大户,在这种情况下环境管理部门处于尴尬境地,既要严格执法,又要受制于地方政府管理,当二者目标不一致、不可调和的时候,环境管理只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80年代后这种状况更为明显。

从行政管理体制上看,目前我国干部任用的“轮换制”和“任期目标考核制”存在缺陷,也是导致环境问题存在的一个重要原因。现在的任期目标考核制度,只注重干部在任期内的“政绩”,并且主要是经济方面的“政绩”,而对干部任期内在防治污染、环境保护、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政绩”考核不够,这就极易导致干部的“短期行为”,忽视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在一些地方干部轮换频繁,一年一轮换,甚至一年几轮换,这些干部总在操心下一步去向,没有精力也不可能对本地区的环境保护和长远发展进行周密细致的考虑。目前干部考核指标体系中,大部分地区没有设立有关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完整的系统的指标,有些地方即使设立,也因为不科学不合理,或在实际中种种原因形同虚设。

要想提高领导干部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必须解决体制上的矛盾,建立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的经济和行政管理体制。在经济管理体制上,减轻地方政府对当地企业经济利益上的依赖,从而有效地克服地方保护主义。具体措施有:深化税制改革,降低地方政府的财政压力。如国家税收与地方税收共享部分,可视地方经济发达程度给地方政府相应的款项;设立财政管理监督机构,迫使地方政府精打细算,坚决杜绝浪费和投资的失误;压缩行政编制减少人头费,提高资金运转效率,减少地方财政支出;继续改革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为政府和企业摆脱严重的社会负担创造条件。在行政管理体制上从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有效结合上完善环境管理的干部考核指标体系。主要从经济增长质量、效率和效益,从生态的优劣、居民负担的轻重、当地经济发展的后劲来综合衡量领导干部的政绩。建立领导干部生态环境保护考核责任制,特别是加强其离任考核。与其相关联的就是经由科学评价后的领导干部生态环境保护行为必须获得相应的回报,即奖优罚劣。另外,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延长干部轮换周期。

(三)、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教育,提高对保护生态环境重要性的认识

人类迄今为止所出现的环境问题基本上是由人类行为失当所造成的,特别是与大大小小的决策者、领导者偏激的决策思想和行为不无关系。我国环境保护法要求各级人民政府对当地的环境质量负责。因此首要的问题是提高决策者和领导者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要想提高生态环境保护意识,除了有一定的制度体制保障之外,还要靠教育。

(四)、进一步完善监督管理制度,确保领导干部生态环境保护意识进一步加强

完善监督管理制度,主要是加强外部监督。外部监督体制越完善,越能够控制领导者的行为,但这种监督必须用法律授权的形式赋予纪检、监督部门以相应的权限。这样才能充分发挥监督在生态环境保护中的作用。为此,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去努力。一是完善公众举报、听证投诉制度。设立环保投诉电话。建立领导干部受理举报和办公制度,使广大群众通过各种渠道,反映环境方面存在的问题,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推动公众和非政府组织参与环保监督。建立环保监督激励机制,通过表彰、奖励调动群众的监督积极性,形成良好的监督氛围,为监督行为提供法律保护,防止检举和控告环保事件遭受打击和迫害。二是强化职能部门的环境管理。我国目前环境管理八项制度中,除排污制度外,其他都属行政手段。因此,今后应补充运用经济手段来鼓励环境控制,通过法律形式来完善环境监督和监理制度。这样就能及时纠正生态环境保护中出现的行为失误和意识偏差。

总之,我们要从外部创造一个保护生态环境、树立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良好氛围。充分运用各种舆论工具,大力宣传和表彰自觉地搞好生态环境保护的先进事迹,通过强化教育、引导灌输,将生态环境保护意识融入各级领导干部的心灵深处。 只有领导干部的环境意识能到有效的提升后,才能更好的运动各种方法去有效的提升整个民众的环境道德水平,最终实现人与水的和谐。

【参 考 文 献】

[1]《苏州市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环境道德标准》出自生命经纬www.biox.cn

[3] 毕家栋.《人水和谐 完善苏州水务体系》.苏州市水利水务局

[4] http://www.chinawater.com.cn/ztgz/xwzt/2007thlz/

[5] 吕尚苗.《生态文明的环境伦理学视野》.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6] 陈学明.生态文明论[M].重庆:重庆出版社

管窥苏州市企业环境道德责任建设

陈思

(苏州科技学院 教育与公共管理学院 江苏 苏州 215009)

摘 要

太湖作为长三角地带的重要水源之一,近年的太湖水污染事件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本课题通过建立专业的课题调查小组,利用问卷与访谈的调查方式,经过实地调查,对太湖水现状、环太湖企业环境责任、环境道德模式建设与意义等方面进行归纳与阐述,也是对本次课题研究做一小结。

关键字:太湖 企业 环境责任 环境道德

借着学校开展“大学生科研立项”活动的机会,本着锻炼自己,了解苏州,解密太湖污染的目的,我们五人组成了太湖人水和谐与环境道德建设课题研究小组,利用寒暑假的时间,对环太湖地区的居民、企业、政府机构开展实地调查采访,本文就企业承担环境道德建设的调查实情进行分析与总结。

一、 今日太湖的环境状况  

太湖,是我国五大淡水湖之一。水域面积达三万六千顷,风光秀丽,景色雄浑。然而,近年来太湖美色却日益退却,它严重的水污染反而“名声雀起”,引人担忧。以下就太湖遭受污染情况归纳如下:

(一)严重的水污染。随着长三角地区经济迅速发展,大量的企业向太湖直接、间接排放污水。据有关资料显示:现在太湖仅有四成水体达到地表水Ⅲ类以上标准,七成水体已被富营养化,主要污染物浓度呈现上升趋势,蓝藻灾害时有爆发。

(二)水质型缺水。地下水大量开采直接导致了地表水质恶化,超强度开采导致地下水水位迅速下降,从而优质地下水资源的浪费。规划新建、扩建及在建的太湖大型取水口又加大了太湖年取水量。

(三)网围养殖严重。太湖的网围养殖、圈圩养殖已经超过了太湖的承载能力,严重影响太湖局部水域的生态环境,破坏湖泊生态功能。

(四)沼泽化。东太湖水浅,原本底泥肥沃,水生植物发育良好,可以大量吸收湖水和底泥中的营养盐,起到净化湖水和防止富营养化的作用。

(五)抗洪能力差。地面沉降使防洪大堤的堤顶高度相对降低,从而使防洪标准降低。苏州、无锡等大中城市防洪标准仅为20至50年一遇,中小城镇的防洪标准则更低。

(六)行政交界水域污染更严重。江浙两省交界水域处于各方管理边缘,污染更加严重,水污染处于恶性循环之中。

太湖水环境危机表面上是蓝藻爆发引发的人水冲突,实质是人与人关系的危机。人与人、人与自然的交往实践活动的内涵是一个主体(人)——客体(水)——主体(他人)的、以客体(水)为中介的多极主体间的关系结构。太湖污染长期得不到根治,而且越演越烈,其深层原因在于多极环境主体在经济利益面前的环境道德普遍缺失,换句话说,太湖生态失衡的主因是人的心态失衡。太湖水危机中还隐含着环境公正问题。少数企业、部门、地方的环境污染行为的苦果,却由该区域所有公民共同承担。造成“富了少数人、污了一湖水、害了一方人,损了几代人”的不良后果。治水先治人,人水同治方才是标本兼治。所以,在太湖人水和谐中的环境道德建设中,要抓好环境道德建设的 “四长”,即首长、家长、师长、和厂长;从用水与排水、治水与管水等方面入手,政府——企业——公民社会三驾马车协同推进,呼唤和谐社会、和谐的人水关系,构建新苏南环境道德建设模式。新环境道德模式的构建太湖人水和谐关系不可或缺的重要支撑,是生态文明的重要尺度。企业作为环境道德建设的重要主体,在太湖的环境保护和改善中无疑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 企业与环境道德

“十一五”规划提出了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环境友好型企业的思路,并制定能源降耗和污染削减的具体指标。随着国家环保总局的一系列叫停令的颁布,企业粗放式经营,不顾环境成本一味追求利润最大化、成本最小化的经营理念已走到了尽头。

企业在各地的GDP增长上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企业在推进工业化进程中,应清醒看到,一方面,任何企业都存在着追求利益最大化的本能,而污染治理又需要成本甚至是高成本。另一方面,企业是环境保护的主体,控制污染必须发挥企业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企业这种逐利的本能在急欲摆脱污染治理高成本的贫困的背景下,得到了放大。企业粗放经营和肆意排污,却让公众和企业周边居民承担污染,这就缺乏起码的环境道德责任。唯经济利益至上的企业是环境的破坏源,在环境污染治理中起着极大的反面作用。因此,加强企业环境道德建设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 企业是什么?

企业是一个基本经济单位,是由人及其他要素构成的单元和人类物质生活的载体。作为一个经济单位,必须以追求利润为目的。从表象上看,企业是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经济组织,是人类借以利用与控制自然来满足自身的生存和发展需要的经济组织。从深层面上看,企业体现的是一种双重关系:一方面体现着人与自然的一种客观物质的、能量的和信急交换的关系;另一方面企业的经济活动反衬着人与社会的关系。因此,企业具有一重性:一方面它具有合理组织生产力、与社会化大生产协调联系的自然属性;另一方面又具有同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相联系的、体现社会生产关系、实现生产目的的社会属性。[1]

西方早有把企业看成经济人的假设,而当代更科学的马克思的人的二重性学说把人是自然生态人与社会经济人的统一体理论引入到现代企业发展中去,确立社会生态经济人的新观念。所谓社会生态经济人,是指现代经济行为主体追求的经济利益偏好,仍然是现代经济生活的一个基本事实,但它必须在维护人的利益的同时也同等地维护自然的利益,在协调发展过程中,必须促进个人与社会、微观与宏观的经济利益、社会利益和生态利益相统一与最优化,在代内公平中,切实保证当代人的福利增加而不使后代人的福利减少。[2]

(二) 企业环境道德及其价值?

环境道德是指以善待环境作为评价人类作用于环境的行为善恶标准的道德准则和规范。[3]企业环境道德就是企业作用于环境的行为中体现的尊重自然、保护环境的道德品行性。环境道德对于人们对环境的行为具有巨大的调节作用,它是比法律法规更长远更有约束力的一种规范。当社会形成了讲求环境道德的氛围,大家都会自觉按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的要求行事,从而与自然和平友好共处,构建和谐社会。企业环境道德的价值意义至少有如下几方面:

1、协调企业与环境危机的利益冲突

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冲突与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的冲突是企业与环境利益的冲突点。前者主要表现为代际利益冲突,即当代人与后代人对于地球上的生态环境资源的利益的冲突;后者表现为小同群体、小同地区的利益与社会整体利益的冲突。即区际冲突。[4]

企业环境道德的协调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改变企业狭隘的价值观念。使企业认识到企业利润更主要的是社会利益,社会利益要求企业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就是说企业活动的决策中,必须有社会观点、长远观点和生态观点。2、企业工艺流程的环保性。从产品设计、生产、出厂、回收的整个过程,都必须考虑到有利于保护环境。3、原材料的环保性。洁净能源是企业采购原材料和能源的首选。在生产过程中,原材料和能源的消费更要遵循节约和提高使用效率的原则。

其实,有了第一点企业的环境价值观的转变,在处理企业与环境的利益上,企业就能自觉地认识到自己的身份与社会责任。企业发展做到考虑后代人的发展,杜绝为了局部利益面无限制地滥用资源,破坏生态环境的现象。

2、有利于实现企业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双赢”。

各国政府都做了相关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规定,要求企业建设环境保护装置或者实施“污染罚款”。这是最公正原则 “谁污染谁治理”而出台的。传统企业生产模式的资源高消耗、经济低效益、环境高污染的生产方式,导致了社会公众承受着污染,这是社会的不经济性、不公正性。对于建设废弃物净化装置或者污染罚款被认为是企业的一个额外的包袱。然而,换一种角度思考它却会帮助企业增加利益。主要表现在三方面:一是环保科学的新能源能减少能源消耗。二是排放的废弃物少,从而减少环境保护费用。三是市场需要环保产品,人民环境道德意识的提高,使人们更乐于接受环保产品,从而提高了企业的信誉,全面提高了企业的竞争力。形成把负担变为经济增长点的新时代经济发展模式。

3、有利于企业道德机制的转变。

专家指出企业需要一种道德自律。企业环境道德的树立,就是一个由道德他律转化为道德自律的过程。所谓道德自律是环境保护需要寻求一种道德机制的配合。要求企业在没有外在硬性的规范制度约束情况下,能够自主地选择或做出正确的行为,遵循一定的道德法则,放弃自己的某种欲望和利益,这又展现了企业的一种能力品质。严格的道德自律的意志约束力。不仅使企业自觉遵守国家的法律规范,而且会做得更符合环境道德规范。  

现代企业发展趋势表明,企业只顾创造利润,实现企业经济利益,不管社会利益及生态利益,只追求盈利,不管环境保护的时代即将结束。企业在追求自身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必须承担应有的社会责任的时代即将到来。

三、 苏州企业构成及其环境道德素质状况

 “构建苏州电子、南京石化、泰州医药、南通造船、盐城汽车等区域特色产业基地。”是江苏省的产业目标。在苏州市形成了以昆山、苏州高新区、苏州工业园区和吴江“四大组团”式的电子信息产业格局,成为江苏省产业龙头基地的角色。

苏州电子信息产业现有四大“组团”。昆山:以电子产品为主,特别是笔记本电脑;苏州高新区:以电子基础材料、计算机及周边产品、消费电子产品和通讯系列产品为特色;苏州工业园区:以集成电路、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面板和软件产业为特色;吴江:主打电子产品、显示器等。在我们的实践调查中约61.9%是电子制造企业。

调查显示仅有22.10%的企业经常向员工做环保知识的宣传,大部分的企业只是偶尔向员工宣传。宣传手段主要是靠简单的悬挂环保横幅、发放传单或环保手册等形式表面的动作。我们可以发现这类高新技术的企业的管理层很好的移植了国外严格与有完备的道德约束与规范。但在实际生产经营中,落实与贯彻却不尽如人意,对于员工环境道德的教育也只是停留在纸面上认识。我们进一步的对员工环境道德素质的调查显示,对于太湖污染的严重程度63%的人认为污染严重,也有6.5%的人认为其水质较好。当然,对于太湖水污染的认识当然与不同的企业所处不同的地理位置有关,大部分人还是较客观、全面的了解太湖水污染的严重程度。也有63%的企业认为太湖水的污染原因在于人与自然的冲突。(见图2.3与图2.4)做得较突出、较好的是苏州电子企业签署的这份《电子行业行为准则》。

《电子行业行为准则》EICC(electronic industry code of conduct ),其通过列出各种标准,以确保电子行业供应链的工作环境安全,工人受到尊重并富有尊严,以及生产流程对环境负责。准则的第三部分 环境 中对环境许可和报告、预防污染和节约资源、有害物质、产品含量限制、空气排放、废水及固体废物等做了明确的规定。这份公约定将为电子企业的环境道德规范起一定规范与约束作用,表现出电子企业对环境保护的高度重视与觉悟,同时是电子企业对建设和谐环境的良好愿景。

四、

企业的环境责任

综上所述,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遵守有关环境法律法规的要求,在谋求自身及股东经济利益最大化的同时,还应当履行保护环境的社会义务,应当对政府代表的环境公共利益负一定的责任。[5]企业环境责任主要调整的是企业与自然界的关系,其目的是通过对企业行为的调整达到人类社会的生产活动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大多数学者都认为企业环境责任是企业社会责任的一种。所以作为企业环境责任的理论基础之一的企业社会责任理论,对企业环境责任的产生和构建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意义。

环境具有极强的公共属性,是私人利益与公共利益的结合,其代表了广泛的公众利益,一旦遭受破坏也往往影响广大人民群众。同时,环境也具有私人利益的性质,因为作为公共的环境,个人对环境享有具体的个人权利和承担具体的个人义务,所以作为私人利益和公共利益的统一,企业不可避免地要承担起自己的环境义务,无论是为私人利益或是公众利益。其次,企业在谋求自身利益的同时,必不可少的要运用生产资料进行生产,而这些生产资料在资本原始积累的时候,很多就是直接靠对环境资源的掠夺而来的。在环境资源遭到极大破坏和如此稀缺的今天,企业必须对其造成的后果和取得的财富付出自己的代价。因此,企业必须承担起自己的环境责任。

企业在履行社会经济职能之外,它还是一个社会性实体,企业总是运作在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大环境中。这就要求企业不但要对自己的经济赢利负责,还要对社会生态环境安全负责。企业可以通过企业主体地位的确立、企业与社会的契约性以及树立正确的环境资源观,在企业内部建立可持续发展模式,以赢得长期的经济效益。

环境责任还以环境法律规范所规定的强制性环境义务为前提,这些义务的设定是为了限定企业的行为在合理的范围之内,即合理利用环境资源。企业如果违反法律义务,则会得到否定性的法律评价,承担相应的法律后果。

五、 苏州企业环境道德责任建设新模式

调查中显示,苏州企业现在的环境道德并不理想,不利于企业长远的发展(如图3.1)。可见,虽有62.0%的企业已经把环保政策纳入管理体系,但仍有12%的企业没有,26%的企业员工不清楚,这与社会、国家倡导的企业环境保护政策与科学发展观仍有差距。当然,企业总体上还是有良好的环境保护意识与觉悟的,调查中有高达87%的企业认为应当从环太湖地区的企业在获取的利润中拿出一定比例补偿和修复太湖环境。

尽管如此,如何进一步加强环境道德责任建设,以提高企业的环境道德素质,确保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这无论对于企业自身利益还是对于全社会的利益,都是有着十分重要的积极意义。我们认为,从企业价值观、管理者、员工、生产经营方式四方面建立起新的环境道德建设模式,将是解决环境污染问题的釜底抽薪之举。

(一) 企业环境价值观的构建。

环境价值观是企业关于经济活动与自然的关系的总体看法或总体观点。[6]环境价值观决定环境行为的价值取向。符合环境伦理的环境价值观一旦确立,企业就会自觉承担起它应有的环境责任。如果不抛弃人是自然的主宰、人能征服自然等传统的环境价值观,企业将依然停留在随意对待自然,甚至破坏环境之上。因此,尽快确立企业的以人为本的、符合法律和道德的环境价值观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在中国的大部分企业里目前主要还是以集权的管理方式存在,所以环境价值观的构建,首先要从企业的决策者和管理者的环境价值观的确立入手,通过领导和管理者,形成保护环境的企业文化。

(二) 企业领导与决策的环境道德意识的提高。

企业环境价值观的落实关键在于企业的决策管理层。因此,环境道德教育首先要抓好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组织者——企业的决策管理层,使决策管理中的每一个环节都能遵循环境道德,具有避免环境风险意识。企业决策管理者应树立把资本投到能产生生态价值和环境效益的地方的观念,使每项投资既能促进环境利益又有正常投资回报。在管理层的具体实践工作中,正真做到以合乎环境道德的决策为先导,购买有利于环境的原材料,采用科学的生产设备,通过科学的管理过程,改变企业传统生产“先污染后治理”模式,改变产品类型或设计减少废物量。即使实际排入环境中的废物一旦产生,还可以通过循环经济来控制。从而实现企业领导和管理者率先提升环境道德素质以促进环保的先导示范效应。

(三) 员工环境道德教育的加强。

职工是企业之本:企业发展战略和生产经营计划只有通过全体职工的共同努力才能全面贯彻落实。所以,必须在企业全体职工中普及保护生态环境的道德教育,使职工自觉地按保护生态环境的法律和道德规范去工作,自觉地维护自己、他人及整个社会生存与发展的生态环境。

加强企业员工的环境道德教育,提高企业员工的环境道德素质,是搞好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基本条件。一般来说,企业员工环境道德教育分为企业领导环境道德教育和企业职工环境道德教育两部分。企业可以结合厂史、厂建日,把环境道德教育作为员工培训的内容之一。企业还可以开展以环境保护为主题的宣传和教育话动,利用“世界环境日”、“地球日”等纪念日开展广泛深入的环境宣传教育活动,使环境道德深入人心。同时,要不断提高企业全体职工的环境保护意识。如今随着环保运动的开展,企业职员应当超越传统的环保意识进入到新的领域。如防污染、回收废弃物、协助进行能源和环境审计以及社区环境建设。设立企业环境道德的评价标准,环境道德的评价标准是判定和评估企业活动是否符合生态伦理要求的基本依据。这既对企业也对员工起良好的环境道德约束作用。

(四) 循环经济模式的建立

循环经济的生产新理念被越来越多企业所接受。循环经济的内涵和本质就是要提高资源和能源的利用效率,并将这一理念全面地运用到生产和经济活动的每一个环节:要求从物质转化的源头就考虑在现有技术可行的情况下每一步都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企业的生产过程必须在满足产品使用性能的同时考虑如何实现资源和能源的有效利用。[7]这种新经济模式将有效限制污染的程度。因此,循环经济模式建立与否,将充分体现企业的环境责任感与社会责任感的高低。

总之,作为拥有太湖三分之二水面的苏州,企业的环境道德水平将直接影响太湖治理的进程和效果。因此,上述新模式的构建,对于加强苏州市企业环境道德建设,进而改变太湖的环境质量,促进太湖人水和谐,有着积极的推动价值。

参 考 文 献

[1]  高红贵(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经济学院.湖北 武汉430073). 《马克思的人的二重性学说与企业的环境责任》出自《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第1期. 【M】湖北武汉,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编辑部,20##年

[2] 更太嘉 彭毛卓玛. 《浅议企业的环境责任》出自《柴达木开发研究》. 【M】青海省德令哈市, 柴达木报社 20##年2月

[3] 冯嘉(沈阳师范大学,沈阳 110034)《对企业环境道德建设的探讨》出自《湖北教育学院学报》第24卷第1期 【M】湖北,湖北教育学院学报编辑部20##年1月

[4] 李岩《循环经济背景下企业环境责任的变迁》出自《环境经济》【M】北京,环境经济杂志社20##年9月

[5] 蒋黎黎(合肥工业大学人文经济学院.安徽合肥 230009)《企业环境责任探讨》出自《湖南工程学院学报》第18卷第2期 【M】安徽合肥 湖南工程学院 20##年6月

[6] 《环境道德标准》出自 生命经纬www.biox.cn

[7] 宋刚刚(苏州利技学院政治与公共管理系,江苏苏州,215009) 《企业环境道德建设当议》出自《 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 第20卷第3期 【M】江苏苏州 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编辑部 20##年8月

[8] 黄海峰李慧颖《生态文明视域下的企业环境责任》出自《企业改革与管理》【M】北京 企业改革与管理编辑部20##年第5期

[9]六西格玛品质论坛 http://www.6sq.net/cdb/

[10]赵成新《关注企业的环境道德》出自 http://www.sina.com.cn红网-湖南日报 20##年05月17日



[1]高红贵. 《马克思的人的二重性学说与企业的环境责任》.《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年第1期.

[2]高红贵(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经济学院.湖北 武汉430073). 《马克思的人的二重性学说与企业的环境责任》出自《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第1期. 【M】湖北武汉,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编辑部,20##年

[3] 《环境道德标准》来源:生命经纬

[4]蒋黎黎(合肥工业大学人文经济学院.安徽合肥 230009)《企业环境责任探讨》出自《湖南工程学院学报》第18卷第2期 【M】安徽合肥 湖南工程学院20##年6月

[5] 《浅议企业的环境责任》

[6]冯嘉(沈阳师范大学,沈阳 110034)《对企业环境道德建设的探讨》出自《湖北教育学院学报》第24卷第1期 【M】湖北,湖北教育学院学报编辑部20##年1月

[7]李岩《循环经济背景下企业环境责任的变迁》出自《环境经济》【M】北京,环境经济杂志社20##年9月

附件十五:

如何写调查报告或论文

一、内容

至少应包含标题、摘要、关键词、正文四个部分;如有引用他人文章的还要加注参考文献;如有附件(如图像资料、原始文字资料等)可附在文章的最后。具体顺序如下:标题→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附件。

二、版式

1.字体:各类标题用粗宋体;作者姓名、摘要、关键词、图表名、参考文献内容用楷体;正文、图表、页眉、页脚中的文字用宋体;英文用Times New Roman字体。

2.字号:论文题目用三号字体,居中;一级标题用四号字体;二级标题、三级标题用小四号字体;页眉、页脚用小五号字体;其它用五号字体;图、表名居中。

3.页边距:上:3厘米;下:2.5厘米;左:2.8厘米;右:2.8厘米;页眉:1.8厘米;页脚1.8厘米。

4.段落:“行距”选1.5倍。

三、引证体例

关于引证体例,由于至今尚未形成统一的观点,且不同学科的引证体例也有区别,因而以下仅对《中外法学》引证体例作简要介绍,以供参考。

1.注释为脚注,编号连排。文中及页下脚注均用阿拉伯数字外加六角括号,文中标注于标点符号外。

2.注文中的信息联序为:作者、文献名称、卷次(如有)、出版者及版次、页码。

3.定期出版物的注释顺序为:作者、文章篇名、出版物名称年份及卷次、页码。

4.引文作者为外国人者,注释顺序为:国籍(外加括号)、作者、文献名称、译者、出版者及版次、页码。

5.页码用“页N”或“页N-N”字样。

6.引用之作品、书、刊物、报纸及法律文件,用书名号;文章篇名用引号。

7.同一文献两次或两次以上引用者,第二次引用时,若紧接第一次,则直接“同上注,页N”即可;若两次引用之间有间隔,则注释顺序为:作者姓名,见前注N,页码。作者如为多人,第二次引用只需注明第一作者,但其名后应加“等”字。

8.参考全文或书中部分内容者,注释前加“参见”;非引自原始出处者,注释前加“转引自”。

9.引文出自杂志的,不要“载”、“载于”字样。

10.引用古籍的,参照有关专业部门发布之规范;引用外文的,遵循该语种的通常注释习惯。

11.引用中国台湾、香港、澳门地区出版或发行的文献,可在出版或发行机构前加注地区名。


附件十六:

20##年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参考选题

一、科学发展,共创未来

科学发展与环境保护

科学发展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科学发展与城乡一体化

科学发展观与新型工业化

国人对“活得有尊严”的认识和国人“尊严”的现状

大学生学风建设和学校的科学发展

优化整合学校资源,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

二、关注三农,心系民生

农村综合改革问题的调查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现状的调查

农村现阶段义务教育状况的调查

农村新型合作医疗情况的调查

农业农村现代化问题的调查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现状的调查

关注失地农民的生存状态

关注农民工养老保险问题

农村农资补贴落实情况的调查

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调查

农民工生活状况及相关问题调查

农民工工资拖欠问题调查

农民精神文化生活现状调查

三、共建和谐社会,躬行青春责任

和谐社会与公民道德建设

齐建文明社会,倡导“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家庭美德”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影响社会公平的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

拓展和谐社会建设中教育发展的空间

民族信仰与民族宗教问题

不统、不独、不武的“三不”政策对台海局势的影响

平等就业,共享和谐社会

社会成员分化和流动问题

四、西部梦想,奉献精神

西部农村地区义务教育普及情况调查

中西部地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现状的调查

西部旅游景区(点)的开发及其配套设施建设、保护和经营

西部地区如何在发展中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退耕还林还草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相关的思考

西部生态资源开发问题

西部国企改革与机制创新问题

中西部地区如何抓住我国新一轮经济增长带来的发展机遇

中西部如何利用后发优势实现发展

五、人口较少民族地区情况调研

人口较少民族生活情况

少数民族儿童受教育情况

人口较少民族生存环境情况

国家对人口较少民族扶持政策的落实情况

少数民族义务教育普及情况

少数民族地区民族工作开展情况

少数民族地区人民医疗健康状况

人口较少民族地区民族干部调研

六、灾区救援与重建的调研

西南旱灾地区人民生活状况的调查

西南旱灾救援工作开展进度的调查

青海玉树地震对当地儿童心理影响的调查

玉树地震灾区人民生活现况的调研

玉树地震灾区人民对解放军救援行动的评价

汶川地震重建工作的进展和灾区人民的心理状况的调查

七、关于上海世博会的调研

世博志愿者工作的酸与甜

世博对上海交通等各方面的影响

上海市民对会后各场馆利用方式的看法

世博对中国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的调查

国人在祖国成功举办奥运会、世博会后的自豪感的调查

八、挑战创新,成才创业

高校人才培养与大学生自主创业

大学生创业观念和创业意识的现状

实习经历对大学生就业创业的影响

大学生创业的优惠政策对大学生创业的激励作用

大学生创业的利与弊

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对大学生创业的启发作用


附件十七:

优秀社会实践调查报告示例

我国志愿者权利意识的调查研究——以北京2008奥运会国家体育场赛会志愿者为调查对象

[  ]本调查报告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以图表统计的形式对北京2008奥运会国家体育场赛会志愿者具有的权利意识等相关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并从权利意识与权利保护的关系角度对这种权利意识的现实状态进行讨论。最后,针对调查结果所反映出来的问题,把握应如何切实、有效地解决志愿者权利保护问题的核心所在,以期为我国进一步保障志愿者权利、发展志愿者事业,并为我国进行全国性的相关立法和政策规定提供建议。

[关键词]志愿者  权利意识  权利保护

近十五年来,志愿者活动在中国得到了飞速发展,在各个志愿服务领域都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然而,与志愿者活动迅猛发展情况大为不同的是,在志愿者的招募、管理、培训、权利保障等诸多方面存在着混乱的局面。与此同时,我国有关志愿者的法律法规也十分薄弱,仅仅只存在少数地方性法规,而缺乏全国性的统一规定。

本实践活动正是立足于此,通过对北京20##年奥运会国家体育场赛会志愿者为对象进行调查研究,来了解和掌握目前我国志愿者的权利意识状况,在此基础上,分析讨论我国志愿者权利保护的关键所在,以期能进一步保护志愿者的权利,并为我国进行全国性相关立法和政策规定提供建议,最终促进志愿者事业在我国的健康发展。

一、调查对象及方法

(一)调查对象简介

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于1993年由团中央发起实施,15年来发展迅猛,截至目前,全国经过规范注册的志愿者已达2000万人,累计已有1.5亿多人次的青年为社会提供了超过55亿小时的志愿服务。然而,与蓬勃发展的志愿者事业不同的是,志愿者的权利保障、立法保护等并没有跟上。时值奥运会、残奥会,据奥组委统计,有来自全国各地和境外的10万赛会志愿者、40万城市志愿者以及近百万的社会志愿者为奥运会和残奥会提供服务。其中,无论从人数上、还是从人员构成上来说,各比赛场馆的志愿者数量多、人员集中,并以奥运会、残奥会的主场馆——国家体育场为最。对国家体育场赛会志愿者进行调查,为调查问卷的结果所反映出来的现阶段我国志愿者的权利意识状况的真实性提供了很好的基础。

(二)调查方法

本次调查主要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即调查人在国家体育场的志愿者中随机发放问卷,再由被调查人无记名方式自己填写调查问卷。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对调查材料的分析则主要是采用了数据、图表统计和理论分析的方法。一方面力求反映出现阶段我国志愿者的权利意识状况,另一方面则试图在调查材料的基础上发现问题所在,寻求解决途径,并为我国进一步完善志愿者保障工作、进行志愿者立法提供建议。

二、调查样本数据统计

(一)调查样本构成情况

1、调查问卷分布情况

此次调查问卷由本暑期社会实践团队的所有成员分头发放。共发放问卷350份,收回314份,回收率为89.7%,其中有效问卷为296份。从收回的问卷中发现,此次被调查的志愿者分别来自我国19所高等院校,还包括社会工作人士以及境外人士等。据统计,在314名接受调查的志愿者中,有213名志愿者在此次志愿活动之前还有过其他的志愿者经历,这有助于通过此次调查问卷真实、客观地反映目前我国志愿者的权利意识状况。

2、调查对象的基本特征

(1)性别与年龄

1 被调查人的性别

                 

此次调查的总人数为296人,如图1所示,其中男性占38.5%,女性占61.5%,女性被调查者占较大比重。这与奥运会、残奥会主要面向高等院校招募有关,与目前我国高等院校的男女生比例情况相接近。

2 被调查人的年龄

               

如图2所示,被调查人中年龄在18—25岁之间的人占到了被调查人的绝大部分,这同样与奥运会、残奥会主要面向高等院校招募有关。

(2)业务口

                      3 被调查人的业务口

          

从图3可以看到,此次问卷的被调查人分别来自观众服务、交通、技术、餐饮、志愿者、运行支持、医疗服务、市场开发、竞赛组织、安保、公共区引导员等众多业务口,其中来自观众服务的志愿者占了绝大部分,毕竟观众服务业务口本身就是国家体育场各业务口中组成人数最多的业务口。

(3)职业 

4 被调查人的职业

从图4可以看出来,被调查人主要是学生,还有小部分的教师以及公务员。

(4)政治面貌     

5 被调查人的政治面貌

           

如图5所示,此次问卷的被调查人多为团员,党员人数也不算少,另外还有小部分的群众或其他党派的人士。

(5)文化程度

                           6 被调查人的文化程度

从图6可以看出来,文化程度为本科的人占了被调查人数的85%以上,研究生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占了约9.1%,文化程度为大专的人数比例大约为7.4%,还有极小部分人则是分别由初中、高中文化程度的人构成。总体看来,被调查人的学历较高。

(二)志愿者权利意识及权利保护情况

1、对志愿活动的理解

(1)参加志愿者活动的原因所在

7 选择成为志愿者的原因

               

如图7所示,被调查人之所以选择成为一名奥运会志愿者,首要原因在于奥运会本身所具有的吸引力,其次就是觉得能成为一名志愿者十分光荣,只有小部分的人是基于奥运会举办本身的需要。

(2)对于志愿者活动精神、原则的了解

8 对志愿者精神的理解

           

从图8来看,所有的被调查人,对于志愿者活动团结、友爱、互助、进步这四项活动精神的了解程度并不是完全、绝对的,还有少部分人并不知道这些都属于志愿者活动的精神。

图表 9 对志愿者活动原则的理解


其次,根据《北京市志愿服务促进条例》第七条的规定,[1]志愿服务活动应当遵循自愿、平等、无偿、诚信、合法的原则。而通过对志愿者的调查,如图9所示,被调查人对这些志愿活动开展的原则并不熟悉和了解,大多局限于志愿、平等,而对于诚信、无偿等则不是很了解,尤其对于合法的了解不多,认为合法是志愿者活动原则的人只有总人数的一半。

(3)对于志愿者的理解

10 对于志愿者的理解         

如图10所示,有不少人认为一旦奥运会结束后,奥运会志愿者就不再是一名志愿者,而且认为那些自发地为奥运服务的人并不属于奥运会的志愿者,可以看出这些人对于志愿者的性质还存在狭隘的理解。

2、对志愿者权利、义务的理解

根据调查结果,对于在志愿活动中自己所应当享有的权利,被调查人并不十分清楚与肯定,而且对那些已经获得的诸如发放身分注册卡、可以免费乘坐市内特定的交通、可以享受工作期间的人身意外伤害保险这些保障,还有极少部分人不认为是应当获得的。尤其值得关注的一点就是,有接近一半的人不认为退出志愿者组织的行为属于自己的权利范围。

与此同时,被调查人对于其所应当承担的义务的知悉、认可程度很高,出现这样的局面,也许是被调查人对自己的义务相当了解,也许是被调查人仅仅出于一种对自己的要求,但无论如何,通过将其与被调查人对于其所应享受的权利的了解状况进行比较来看,可以发现两者完全不是同一个状况。

3、对志愿者与志愿者组织、服务对象之间关系的理解

(1)与志愿者组织的关系

11 对志愿服务工作状态的理解

          


如图11所示,大部分的被调查人认为自己应当完全服从志愿者组织的统一安排,但仍有部分人则认为自己的志愿者工作状态是很随意的,只有小部分人认识到志愿者自己对于志愿活动的形式、时间等也存在选择的权利。

(2)与服务对象的关系

12 对与被服务对象关系的理解

          

13 被服务对象提出范围外要求,应该怎么办


在与服务对象的关系上,如图12所示,大部分的被调查人都选择了平等与相互尊重,相对而言,选择自愿的则较少,因为大家已经把这种关系认定为是一种必须完成的任务,而忘记了自己服务的初衷与性质,这一切都是自己自愿的,为服务对象服务也是自愿的。除此以外,从图中还反映出一个很突出的问题,有超过1/3的被调查人认为自己与被服务对象之间是一种奉献的关系,这样一种心理认同,可以说从自身的角度将自己处于一种劣势地位,往往会使自己在自身权利受到侵害时而默默接受,而不寻求积极的解决。而这一点在图13中得到了印证,在服务过程中,当服务对象提出不属于志愿服务范围的要求时,有超过一半的人会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接受要求。

4、志愿者权利保护、实现状况

(1)概况

14 自身权利是否都得到了保障

             

15 服务过程中,自身权利是否受到损害

             

如图14所示,约超过一半的人认为自己的大部分权利得到了保障,但仍存在权利没有完全被保障的情况。而且,从图15来看,有1/3的人认为自己的权利受到了侵害。

(2)接受培训

16 接受过岗前培训的次数

           

17 岗前培训的作用大小

           

如图16、17所示,每个被调查的人在上岗前所接受的正式培训的次数存在很大差异,有多有少,而且对于培训作用大小的认定也不相一致,大部分的人认为岗前培训作用一般,还有不少人认为作用不大,甚至没有作用。岗前培训,一方面能够使志愿者熟悉、掌握服务要领与技巧,更好地完成志愿服务的工作,从另一个方面来说,也是志愿者了解服务的特点,以利于在服务过程中如何处理各种关系与情况,如何更有效地保护自己的手段。岗前培训效果的欠缺,无论对于志愿活动本身还是志愿者自身而言,都是非常不利的。

(3)工作时间

18 平均每天实际工作时间

           

8小时的工作时间,其适用范围不应当局限于一般意义上的工作,志愿者工作也应当同样适用,因为这是一项基于对人的保护而提出的工作制度,是人人平等的。从图18来看,存在超时间工作的情况,只有1/3的人是在8小时的工作时间范围内工作,大部分的人都超时工作,甚至有些人的工作时间超过了12个小时,这对于志愿者的身体、精神是一种过度消耗,而且,在这种状态下的工作效果肯定也会受到严重影响。与此相对应的,还有一些人的工作时间竟然不超过7小时,也许是由于每个人的工作形式不一样所导致,但志愿者组织在安排是,应当把这些因素都纳入考虑对象,合理安排工作时间与轮换制度,以保证志愿者基本的休息权利。

(4)知悉工作任务

19 对工作情况的了解情况

         

清楚并明确志愿服务活动的具体安排与任务,不仅仅有利于工作的顺利、有效地开展,而且也是志愿者的一项权利。但如图19所示,绝大部分的人对于自己在服务期间的工作任务经常出现有时候不明白的情况。这必然会对工作的顺利、有效地开展产生影响,而且肯定会花费更多的成本,比如时间。

(5)权利受损后的解决途径

20 权利受损如何去解决

          

如图20所示,绝大部分的人认为,在权利受到损害后,应当通过向志愿者组织寻求帮助这样一种途径来解决,但仍有不少人选择了自己解决或者不了了之,甚至还有一些人不知道应该怎么去解决。

(6)责任承担

21 志愿活动造成损害的责任承担者

           

从图21可以看出,对于在服务过程中由志愿者所造成的对被服务对象等损害应当由谁来承担的问题,大部分的人认为应当由志愿者自己和志愿者组织共同承担,还有人认为应当由志愿者自己承担,而且仍然存在不知道该如何解决的人,只有差不多1/3的人认为应当由志愿者组织来承担。

三、讨论与分析

“法律与权利的关系犹如血液的循环,出自心脏,归于心脏”。[2]随着志愿者事业的日益发展壮大,在我国致力于构建和谐社会的环境下,对于志愿者这一特殊群体的权利保障显得更为重要。而权利的正确行使与保障都离不开权利主体法律意识、权利意识的提高。斯多葛派哲学的奠基人塞米特思想家芝诺曾这样说,“人作为宇宙自然的一部分,本质上就是一种理性的动物,在服从理性命令的过程中,人乃是根据符合其自身本性的法则安排其生活的。从现代社会的文明进程分析,这种理性在当代就是对法律权利的思考,就是法律意识在人们头脑中的反射”。[3] 权利意识作为建设法治秩序的内在动力,在一定程度上会决定相关权利的法律保护与实现状况的好坏。

何谓权利意识?它是指人的头脑有关特定的主体对特定的客体所提出来的、与特定主体的利益或意愿有关的、必须作为或必须不作为的一种资格的反映。换句话说,这里的权利意识,指的是人们对于权利的认知、理解及态度,是人们对于实现其权利的方式的选择,以及当其权利受到损害时,以何种手段予以补救的一种心理反映。一种意识首先是以个体的形式出现,它通过在人的思想中形成固定的模式,进而体现在个体的行为选择中;随后,当一种相同或类似的意识在一定的人群范围中形成了相当的影响,继而表现为一种群体的意识,其影响也从个人扩大到社会,从而也就形成了在一个社会中占主导地位的意识形态。这种社会意识的影响力已经不再局限于人们的思想范畴,而是极大地作用于人们的社会生活乃至整个人类的发展进程。本报告中所指的权利意识指的是后者,就是这样一种对人们的社会生活有巨大推动和影响的社会意识,它不仅以社会上的每个个体的权利观念态度为直接的对象,而且是一个群体的权利意识的集中反映,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法制观念的基础观念和重要内容。

现如今,我国的志愿者事业在团中央的大力推动下,在这15年来取得了巨大发展,但与此不相适应的是,对于志愿者这一重要、特殊主体的权利的法律保障并没有跟上。在这样的背景下,通过调查研究目前我国志愿者这一主体的权利意识状况,对于如何有效地保护志愿者权利、把握今后我国志愿者法律保障途径与方向、促进志愿者事业的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本调查问卷分别从志愿者对志愿活动相关情况的了解,对志愿者的权利、义务的理解,对志愿者与志愿者组织和被服务对象之间的关系,以及志愿者权利保护和实现状况四个方面设计了相关问题,来了解目前我国志愿者权利意识的状况。接下来,本报告结合此次问卷调查的统计结果和现实情况,对我国志愿者的权利意识状况进行分析。

(一)志愿者的权利意识状况

1、对志愿活动的理解

问卷中的第2题、第3题、第4题、第21题以及第22题,是为了了解志愿者对志愿者活动本身及相关情况的理解状况而设计的。通过调查问卷的统计结果可以看出,志愿者对于志愿者活动的理解并不全面、准确,而且还在某些问题上存在狭隘的理解。比如说,大家之所以选择成为一名奥运会志愿者大多出于奥运会的巨大吸引力,而只有较少的人认识到这是举办奥运会本身的需要,需要大量的志愿者。而且,认为合法是志愿者活动原则的人还不到总人数的一半,这反映出他们对于将志愿者活动应当纳入合法化的程序中、志愿者的权利应当通过法律途径来保障等没有太大的认识。

可以说,志愿者对志愿者活动本身及相关问题认识的不准确,不仅反映出目前我国志愿者事业的发展虽然很快,但大多为政府或学校、社会团体推动地结果的这样一种现实状况。它不是一种全民自发的行为,从而也就会出现志愿者自己从根源上缺乏对志愿者活动精神、原则的准确理解。而且,从较深的层次来说,这种状况还会导致志愿者对自己在志愿者活动中所处的地位以及对本身的定位发生错误,使得自己在权利受到损害时,在如何寻求有效的解决途径和方式等问题上无法做出正确的判断,这一点在之后的问题中得到了反映。

2、对志愿者权利、义务的理解

问卷中的第5题至第8题,主要是围绕志愿者对于应当享有什么样的权利,以及应当承担什么样的义务的理解状况来设计的。调查结果显示,志愿者对义务的了解程度要高于对权利的了解程度,甚至有人认为现在他们所享有的某些东西不属于志愿者应当享有的权利范围。而且,通过调查结果可以看到,很多人竟然不知道退出志愿者活动也是属于自己的一项权利。

之所以会出现这样一种状况,主要的原因在于,一方面,组织者在招募志愿者的时候,通常不会明确告知他们应当享有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而对于志愿者权利往往通过一种貌似恩惠、激励的方式来实现,从而使在信息量获取方面处于劣势的志愿者群体误以为这是一种鼓励,而不知道这其实是自己应当享有的权利。另一方面,数千年来以义务为本位的传统法律文化及“礼治”、儒教等封建思想,仍然对人们的精神产生着巨大的作用,成为现代权利意识发展的桎梏。这种对权利、义务不对等的理解状态,同样也反映出志愿者对志愿者活动没有一个明确的认识。

3、对志愿者与志愿者组织、服务对象之间关系的理解

志愿者组织和志愿服务对象是志愿者在志愿服务期间时刻接触和面对的两个主体,如何理解和把握自己与他们之间的关系,对于处理各种情况,以及发生纠纷后如何去解决,起着很大的作用。问卷中的第9题至第11题,就是针对这个问题而设计的。根据调查的结果显示,无论是在与志愿者组织之间的关系中,还是在与被服务对象的关系中,大部分的志愿者再次将自己处于一种劣势的地位。他们往往认为一旦加入了某个志愿者组织,就得完全服从领导,没有自己的选择自由权,而且还把自己与被服务对象之间看作是一种奉献的关系,对于自身所受到的来自被服务对象的伤害选择默默承受,而不是作为平等主体去寻求积极、有效的法律救济。从实质上来看,这仍然是志愿者对志愿者活动缺乏正确认识,欠缺自我保护的权利意识的表现。

4、志愿者权利保护、实现状况

除了上述提到的问题以外,问卷中的其他问题则是围绕志愿者在赛会期间的权利实现、权利救济和责任承担等实际情况而设计的。从调查结果可以发现,志愿者的权利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实现,1/3的被调查者都认为自己有权利受到了侵害。对于权利受损后应当如何去解决这个问题,绝大部分的人都选择了通过向志愿者组织寻求帮助这样一种途径。但问题在于,志愿者所反映的诸如没有得到较好的岗前培训、工作时间过长、对工作任务不甚清楚和明确等问题,大都是由于志愿者组织这方面出现了问题而产生的。在这种状况下,让人不禁怀疑,仅仅通过向志愿者组织寻求帮助能否真正、有效地解决问题。除此以外,面对自身权利受到损害,还有不少人选择了自己解决或者不了了之,甚至还有一些人不知道应该怎么去解决。

而对于在服务过程中由志愿者所造成的对被服务对象等损害应当由谁来承担的问题,大部分的人则认为应当由志愿者自己和志愿者组织共同承担,还有人认为应当由志愿者自己承担,而且还存在不知道该如何解决的人,只有差不多1/3的人认为应当由志愿者组织来承担。其实,这个问题目前在我国的学术理论界,也存在相关的争论,即志愿者与志愿者组织之间的关系能否被视为合同关系。我国民法规定,雇佣者在工作过程中对他人造成的损害,首先是由雇主来承担的。那么,在志愿服务过程中出现这样的情况,责任的承担问题是否能够同样适用,现在还没有统一的结论。换言之,对于这种状况的解决,目前还没有有效的、被大家统一认可的方式。如此一来,必然会给与志愿者组织相比较而言,无论在经济上还是在其他方面,都处于劣势的志愿者的权利保护带来隐患。

(二)保护志愿者权利的关键

通过上述对调查结果的分析,不难看出目前我国志愿者的权利意识状况并没有与志愿者事业的蓬勃发展同步前进。反而对志愿者活动的本质与特点缺乏基本的、正确的理解,并且在整个活动过程中,他们往往处于一种弱势的地位。与此同时,无论志愿者活动组织,还是其他社会成员,对志愿者活动的本质也缺乏正确的理解,都把志愿者活动看作一种纯粹无偿、奉献的行为,志愿者就是来服务的、来奉献的。正是由于这种根本上的定位错误,再加上在我国缺乏有效的法律保障途径,志愿者这样一个特殊群体,他们的权利也就特别容易受到损害,而且很难得到有效的保护。

在这样一种状况下来讨论对志愿者权利的保护,最关键的问题在于,一定要让志愿者们明确志愿者活动的本质。虽然,志愿者活动是志愿者为了服务他人、服务社会而加入的,但也是完全基于志愿,无论在选择阶段还是在服务阶段,都是在志愿的基础上所达成的关系。尽管,一旦参加了某项志愿活动必然会带来一定的义务,但那也不得违背自愿接受的原则,如果双方达不成一致意见,志愿者完全可以提出退出的要求,只需履行一定的告知义务。同样的,一旦志愿者面对超过选择的志愿活动本身产生的其他义务时,当然地有拒绝履行的权利。而当自己的权利受到损害时,无论是来自志愿者组织,还是来自其他人,志愿者作为一个在民事上、刑事上与他们平等的主体,完全可以而且应当积极地寻求有效的解决途径,而不要默默承受或者不了了之。这样的选择,不仅会使自己受到伤害,而且还会从社会评价和社会影响的层面上,不利于志愿者事业的发展。

如前所述,现阶段在我国的志愿者活动中,不仅仅志愿者自己把自己置于弱势的地位,而且,志愿者组织也往往不把志愿者作为平等的主体来看待。再加上受志愿活动的无偿、奉献理念的影响,使得志愿者组织或者被服务对象缺乏对志愿者应有的尊重,从而也就使得志愿者的权利特别容易受到这两者的侵害。

如果说,让志愿者自己明确志愿者活动的本质和特点、提高志愿者本身的权利意识,是从内因去推动志愿者权利的保护,那么,对志愿者组织进行规范、尽快对志愿者进行立法则是从外因对志愿者权利进行的保护。但无论是对志愿者组织进行规范,还是对志愿者进行立法,针对目前志愿者权利意识的现状以及我国志愿者事业发展的特点来看,对应该如何有效保护志愿者的关键问题仍然不变,即一定要明确志愿活动的本质与特点、摆正志愿者的地位、明确志愿者与志愿者组织和被服务对象之间的关系。只有这样,经过规范的志愿者组织、新产生的志愿者法律才能够真正、切实、有效地保护志愿者的权利,从而促进我国志愿者事业的健康发展。

除此以外,基于志愿者活动无偿的特点,对志愿者设置一定的激励机制,对于激发志愿者的积极性、壮大志愿者队伍、促进志愿者事业的发展也具有积极的作用。根据本次调查可以看出,大部分的人最希望得到相关的活动纪念品,但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受此次奥运会的影响。因此,政府以及志愿者组织应当更多地从其他途径去考虑,如对志愿者经历在就业或升学过程中得到认可、对志愿者进行评优、发放补助资金、通过的媒体进行宣传等多种方式来进行激励。可想而知,在权利得到保障同时,激励机制也得以跟上,必然会使得越来越多的人自发地加入到志愿者行列中,真正实现志愿者事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四、结语

本次调查的对象是北京2008奥运会期间在国家体育场服务的赛会志愿者。国家体育场作为本届奥运会的主赛场,在这里服务的志愿者无论从数量上来说,还是从成员构成上都是其他场馆所不能比拟的。本次问卷调查通过以他们为调查对象,并采用随机发放调查问卷的方式,以此所采集到的调查结果为真实、全面地反映目前我国志愿者的权利意识状况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与保障。而且,从对被调查人的统计可以看出,被调查人来自全国19所高校以及境外,其文化程度也普遍较高,这也同样为保证统计数据所反映出来的结果能更加接近现实状况。

以此次调查问卷的统计结果来看,目前我国志愿者权利意识发展得还不够,对于志愿者权利的保护还不到位,与快速发展的志愿者事业不相适应。本报告通过对目前我国志愿者权利意识状态特点的分析认为,在我国要切实、有效保障志愿者权利的关键在于,无论从志愿者本身,还是从志愿者组织或者志愿者立法主体的角度而言,都一定要明确志愿者活动的本质及特点,以及志愿者在志愿者活动中的定位。只有明确并尊重这一点,才能真正地保护好志愿者的权利,促进我国志愿者活动的健康发展。

随着志愿者事业的不断发展,尤其是随着奥运会在我国的成功举办,社会各界对于志愿者活动以及志愿者本身的关注也日益提高,但是对志愿者的关注不应仅仅停留在人文关怀上,而是更需要一种法律上的保障。只有通过有效的法律保障的途径,才能真正地保护好志愿者这一特殊群体的权利,促进志愿者事业的继续、健康发展。

五、后记

本次社会实践活动,从团队的组建到调查报告的最终完成,经历了两个多月的时间。在前期的准备阶段,所有成员围绕主题查阅了大量的资料、进行了广泛地讨论,还分别向老师或同学请教、交流了相关的问题,这对于后期我们能够较为顺利地完成此次社会实践做了很好的准备工作。进入实质性工作阶段后,奥运会也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我们团队的所有成员一方面在热情地为奥运会服务,另一方面在服务过程中不断思索,并为设计出一份科学的问卷而努力。经过大家的努力,我们终于在奥运会闭幕式的前一天,完成了我们的调查问卷。接下来的调查问卷分析工作繁琐而复杂,而且大部分的成员还要继续为残奥会服务,非常辛苦,但每一位成员都一如既往,甚至更为努力,一直坚持到最后,直到调查报告的最后定稿。

与此同时,在整个实践活动的进行过程中,我们的指导老师提供了很多很有意义的想法与建议。而且,当我们一度陷入迷茫的时候,在他们的帮助下,我们找到了前进的方向。对于两位老师在此次社会实践活动中给予我们的无限关心与大力帮助,我们在此表示真挚的感谢。

总之,这份调查报告的诞生,是我们这个团队所有成员经过两个多月共同努力的结果。或许它还存在不足之处,但我们希望、并相信,这份调查报告能为保护我国志愿者的权利、促进我国志愿者事业的继续发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团队名称:中央民族大学志愿者立法研究调研团

指导老师:周浩  周其洪 

领    队:柳琴 

队    员:刘静  高玲  马雅谦  姜顺政  翁晔  尹旭  卢琼  李汉唐  何于欢  魏斯文  张衡  田川颐  徐康勋 



[1]第十二条 因下列情形之一造成的学生伤害事故,学校已履行了相应职责,行为并无不当的,无法律责任:

(一)地震、雷击、台风、洪水等不可抗的自然因素造成的;

(二)来自学校外部的突发性、偶发性侵害造成的;

(三)学生有特异体质、特定疾病或者异常心理状态,学校不知道或者难于知道的;

(四)学生自杀、自伤的;

(五)在对抗性或者具有风险性的体育竞赛活动中发生意外伤害的;

(六)其他意外因素造成的。

更多相关推荐:
苏州园林调查报告

苏州园林调查报告一、卷首语二、团队合照三、团队介绍四、苏州园林调查暑期社会实践报告之总结报告五、苏州园林调查暑期社会实践报告之个人报告苏州园林风貌及造园艺术作者:袁**苏州园林的现状作者:吴**苏州园林的破坏与…

苏州园林考察报告

湖南商学院北津学院认识实习报告苏州拙政园园林考察报告考察时间20xx年7月15日7月20号考察地点苏州拙政园考察内容园林景观考察目的1提高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2培养对自然风景的感受能力和观察力3加强对园林的了解对...

苏州园林调研报告

苏州园林调研报告01113111刘苗苗183519xx876苏州一个具有2500年历史的文化古城小桥流水古色古香气质婉约这是我未见它时便有的期待但是在许多城市高楼阔路的雷同反复之后见到苏州的矮房流水白墙并不抱太...

苏州园林拙政园调研报告Microsoft Word 文档

简介拙政园是我国quot四大名园quot之一年月日国务院颁布的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中属于园林方面的有四处拙政园颐和园避暑山庄留园其中两处在北方是我国皇家园林的代表作品两处在苏州是我国私家园林的代表作品...

苏州园林考察报告

苏州园林考察实习报告姓名李昊洋学号18620xx220xx87班级环艺苏州园林是由退隐官场的官宦文人汇集在人居天堂苏州后利用苏州水城太湖石的优势在有限的区域内用巨资打造成的是自然景观的浓缩体现对中国现代建筑伴随...

研究报告—苏州园林

走进世界文化遗产苏研州究园报林告学院专业班级姓名学号外国语学院英语0903班邵小乐310914010314目录一苏州园林的历史背景1一苏州园林的历史背景1二苏州园林的文化地位1一苏州古典园林的特色1三苏州园林作...

园林调查报告

园林调查报告我选的公选课是园林艺术我国园林分为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寺庙园林皇家园林以颐和园为代表私家园林以寄畅园拙政园个园为代表等五一小长假有幸和室友去苏州游玩同时游玩了苏州园林这座私家园林并对此进行了调查研究我们...

苏州拙政园调研报告

苏州拙政园调研报告调研目的1提高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2培养对自然风景的感受能力和观察力3加强对园林的了解对环境艺术设计的掌握能力苏州园林历史悠久在世界园林上独树一帜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拙政园始建于明朝...

关于改革开放以来苏州的变化发展的调查报告

关于改革开放以来苏州的变化发展的调查报告苏州自古以来就有人间天堂东方威尼斯丝绸刺绣之乡等的美誉在人们的映像中苏州就是这样一个有山有水有着小桥流水人家的人文古城自改革开放以来苏州在保护古城发展新区的城市规划下依然...

调研报告 ——苏州拙政园

天下园林之典范江苏苏州拙政园环设1101牛倩云06冠绝江南天下园林之典范简介拙政园江南园林的代表苏州园林中面积最大的古典山水园林位于苏州市东北街一百七十八号始建于明朝正德年间今园辖地面积约八十三点五亩开放面积约...

苏州园林旅游地理研究报告

苏州园林旅游地理研究报告苏州是中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有quot人间天堂园林之城quot的美誉在一定的地域运用工程技术和艺术手段通过改造地形或进一步筑山叠石理水种植树木花草营造建筑和布置园路等途径创作而成的美的自...

苏州房产调查报告

苏州楼盘调研报告一调查背景二调查目的此次调查的目的主要集中在4个方面通过市场走访与楼盘调研1设计楼盘的整体概念找出楼盘的卖点2通过本次调研了解目标消费群在哪里3设计楼盘的规划31规划包括产品导向环境规划户型要求...

苏州园林调查报告(1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