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农业大学地质学实习报告

时间:2024.4.13

    

地质学实习报告

院 (系):      资源与环境学院      

            专 业 班 级:                 土管1101                 

学生姓名:           xx             

学    号:         xxxxxxxx          

                         

课程论文成绩评定表

地质学实习报告

一、实习目的:

(1)通过野外实习,巩固课堂理论知识,丰富实践经验;了解一定地区的地质地貌概况、地貌单元的划分、特征及分布规律。

(2)通过野外实习,是我们更好的掌握课堂理论,感受大自然是地质学与地貌学的天然大课堂;培养和训练我们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去认识各种地质现象、地质类型,并分析他们的成因。

(3)通实习路线踏勘来掌握地质学与地貌学野外观察工作方法和基本技能。

二、实习时间:

20##年6月5日

三、实习地点:

马山自然保护区、崂山湾

四、实习内容

(一)马山自然保护区

马山是我们是实习执行的第一站,我们的车到时大约是上午9点。

马山自然保护区位于即墨市西部大信镇和营上镇的交界处,由马山、大山、宝鞍山、 团山和长岭组成,最高海拨233米。马山保护区内有世界罕见的石柱群、硅化木等宝贵的地质遗迹,具有很高的科研和旅游观赏价值,94年经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规划面积774平方公里。马山的人文历史悠久,据《马山志》记载,历史上的马山曾是宗教圣地,明、清初香火甚盛,在胶东半岛具有较高的知名度。马山保护区现已对外开放的景点有9处,自然景观硅化木、石柱群极具观赏价值,已修复的人文景点有玉皇殿、白云庵,近几年新建的景点有即墨大夫、千佛洞、狐仙居、动物园和山门等。每年农历“6.28”的民间山会活动,颇具规模。

马山地质与地貌

马山自然保护区由主峰马山(海拔233.1米)、西峰大山 (海拔211.1米)、小峰宝安山 (海拔I45米)、团山(海拔I26米)和长岭组成。自南、北两侧遥望,马山、大山二峰并峙状似马鞍,其地貌类型属剥蚀准平原上的残丘地貌,山体圆凸,坡度在20度至25度之间,最高部位在保护区南侧,海拔300米左有,相对高度达200米。山北坡延至埠南一带,山西坡延至信村岭,山前坡延至店子山及西流峰山(又名小龙山),山东坡延至陈家河东岭,均属低洼不平的平原兼低丘地形,残丘周围之冲沟多呈"V"字型和"U"字型。保护区范围内无较大河流,只有数条季节河及山北坡截沟堵流形成的几个小型水库,以增加其自身景色。由于马山潜 粗面火山岩结构构造特征,使其具有较强的抗风化能力,再加上断裂构造等因素,在周围沉积岩层逐渐侵蚀夷平的状态下形成孤立残丘地貌,使之具有山虽不高却有拔地突起之感。

保护区内地层单一,出露地层为白垩系莱阳群,主要岩性为紫红、黄绿色中细  即墨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粒长砂岩、含砾砂岩夹砂砾岩、钙质粉砂岩、偶夹砂岩。特别是经多年采石,开挖揭露出了马山绿色次火山岩柱状节理,形成了若干笔直挺拔柱状节理形态的人工露头景观,俗称“石柱群”。同时马山山体是一个集沉积岩、火山岩、接触变质岩、动植物化石等多种地质现象为一体的综合性的“地质宝库”,是丰富的地质资源集中于一地,世界上少有的“天然地质博物馆”。

马山地层的形成为早白垩纪早期,其区域地层划分属莱阳群曲格庄组。其岩石类型分别由沉积岩和火山岩组成,其中蕴藏着较丰富的硅化木和独特的安山岩柱状节理,从而形成了一个集沉积岩、火山岩、接触变质岩、古生物化石等多种地质现象为一体的综合性 "地质宝库"。

本区最高峰海拔233米,出露地层为早白垩纪青山组,面积约1平方公里的安山岩直接覆盖在沉积岩上,呈柱状节理的“马山石柱群”就发育在安山岩中,其规模之大、结晶过程和形态之特殊,为世界罕见。此外,保护区内还分布有罕见的硅化木群,已发现11株,属南洋杉科植物,对研究古地理、古生态有指示意义。所有这些,使马山保护区成为一座天然的“地质宝库”。马山位于青岛近郊即墨城西4km处。总面积8平方公里。主峰海拔231米,是即墨市西郊与胶州市东北部的最高点。在一派平畴旷野中突兀高昂,引人注目。区内最具保护价值的自然遗迹首推构成马山主体的粗面英安岩的石柱群。马山已揭露的团山和长岭两座低山全部由粗面英安岩柱状节理分割成的巨大石柱群组成,柱体直径一般在1.0—1.5m之间,柱体长25m(地表以下延深可达60m),形态以四边形为主,也有五边形、六边形的。团山主体笔立挺拔,长岭柱体呈扇形展布,犹如孔雀开屏。马山这一自然遗迹不仅是宝贵的地质地貌景观,也是具有重要科学价值的研究对象。

本区列为第二的自然保护对象,是中生代地层中形体硕大、保存完好的硅化木群落。目前在马山已发现二十多株硅化木。其中较大且保存完整的有十多株,最大的树干长13m,横径0.8m,其年轮十分清晰。尽管国内有不少有关硅化木的报道,但在这样特殊的地质结构条件下,分布如此密集、保存如此完整的大型硅化木群尚不多见。此外,古脊椎动物化石在本区内也有零星发现。

上午几个小时的时间里,我们游遍了马山各个山头,看了石林,钻了山洞,也从老师的讲解中对马山的地质特点有了一定的认识和了解。

二)崂山湾

下午我们乘车到了崂山湾,我们实习之行的第二站。

崂山湾的地质地貌

崂山湾位于胶州湾和丁字湾之间,湾口宽约11公里,湾口距湾顶长约13公里,面 积约163。 13平方公里,海湾开阔,海湾东西两侧为崂山花岗岩形成的低丘陵,海岸 陡峭,北部地势平坦,湾内无河流流入。仅有少数水沟雨季携带少量泥沙输入湾内。 两侧山坡不断有碎屑物质输入。 地形 湾内海底地形平缓向南倾斜, 平均坡度为千分之0.35,在水深8~10米处 坡度增至千分之7.4,出现明显转折,向南过渡浅海平原。

崂山湾沉积物类型及其分布海底表层沉积物自湾顶向湾口呈由粗变细再变粗的带状分布,依次出现沙,粉沙,泥质粉沙和沙质沙。海湾中部之泥质粉沙颗粒较细,粘土粒级含量可达百分之30至40. 沉积物呈黄灰色,分选较差。据湾内浅钻孔资料,海底以下2.6米仍为全新世松散沉积物。按照海洋调查规范,湾底碎屑沉积物分为以下7种类型。(一)砾石和石块,主要分布在湾口深水区。向西北方向延伸右达前礁浅滩附近。湾口和砾石和石块主要是从两岸花岗岩破碎附入海底的,石块多为菱角或次菱角状,采到石块标本其长可达30厘米,表面常有附着物或铁质污染而成的褐色斑块。较小的砾石多显次圆状,说明它们经上于活动状态。(二)砾石质沙,主要分布在中央沙脊和前礁附近湾底,该类沉积物中常伴有大量的贝壳及其碎片,中央沙脊上砾石含量约占沉积手总理的百分之40,而且基本上不含细颗粒的粉沙,粘土,前礁附近颗近湾底之砾含量占百分之20-百分之40, 并且含有较锪粉沙,占土颗粒,沉积物呈灰黄色,分选差。(三)粗沙,仅在胶州湾口太平角附近海底呈东西向条状分布,该处粗沙黄褐色粒级占百分之96.2,不含泥粒,分选好,粒度分布近于对乐,累积频率由斜率可达70度以上,(四)粉沙质沙,主要分布在中央沙砾石质沙的外围,沿沙脊向南延伸,靠近沧口水道一侧, 沉积物中含有百分之25-百分之35的粉沙或泥粒,并杂以少量砾石,贝壳,分选差,显示了该类沉积物受潮流作用的特征,在黄岛前湾附近也有少量粉沙质沙分布。(五)粘土质粉沙,为湾内分布最广的沉积类型,该类沉积覆盖在三个水道的主体部分,在大沽河洋河口外部浅滩区,红岛前的水下岩坡及女姑口附近浅滩上均有较大面积的分布,该类沉积物多呈暗灰色,表层常有0.5~1.0厘米厚的黄褐色氧化层, 沧口水道内的粘土的质粉沙中,基本不含砾石,粒级的含量,沙约占5%~10%,粘土粒级含量可达30%~40%,灰黑色,不可塑,分选差,弱正偏态概率由线基本上呈两段结构,说明该区沉积物以潮流作用为主,(六)沙-粉沙-粘土,主要分布在红石崖附近,浅滩组成了向海延伸的水下沙嘴,在大沽河口,洋河口外低潮附近则形成粒度稍条带,此外,在红岛南部的部分水下岸坡上边有此类沉积物分布,该类沉积物粗细混杂,分选极差,红石崖浅滩上的沙-粉沙-粘土,砾石粒级的含量约占5%,粘土占35%, 分选差,弱负偏态。在大石头东面的水下岸坡上该类沉积物中,砾石粒级的含量为9.3%,粘土粒级含2%左右,正偏态,该类沉积物为粗细混杂分选最差的沉积类型。(七)粉沙质粘土,主要分布在大沽河,洋河口外缘海滩上部和下部,例如,大沽河口低法线以下的浅水区, 粉沙质粘土呈暗灰色,表层有1厘米厚的黄褐色的氧化层,其平均业径为7.9,分选差,弱负偏态,概率曲线上之悬移群发育。

四、实习体会

下午4点左右,我们踏上路归程,结束了一天的实习。虽然实习只有短短的一天,但是我们看了石林,爬了马山,钻了山洞,还到了海湾——游山玩水还学到了知识,也算是收获颇丰。我们不但在实习中增长了知识,而且增进了同学之间的友谊。

通过本次实习,我还认识到,无论学习什么,都应该抱着一种求知的好奇心,要善于观察,善于总结,处处留心,多多比较,两种的岩石,可能就只有一点点的形态差距,它们却是因为这一点表面的不同,却有着形成过程甚者形成时间的大大不同。这就需要我们细心、认真,也需要深入钻研有关的知识,才能更好地进行实践。


第二篇:地质学实习报告_完全版


八月十九日吃完中饭之后,顶着如火的骄阳,同学们争先恐后地涌上了即将开往中国地质大学秭归实习基地的长途客车。一路上,大家有的热烈的讨论接下来的实习,有的由于前一晚太兴奋没有睡好觉在稳稳行驶的客车上闭目养神。经过气势宏伟的三峡大坝,走过白云缭绕的大山,在惊叹于大自然鬼斧神工的同时,同学们都暗自在心里对这一次的实习又增添了一丝期待。

这一次的实习,从十九号晚上到达开始,直到二十七号早晨离开实习基地才告一段落。真正的实习历时六天,在这六天里同学们跟随老师参观了兰陵溪、九畹溪、泗溪、链子崖、银杏沱、泗溪外等几处岩层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地点,在饱览湖光山色的同时,我们更是增长了自己对于岩层、地质等方面的了解,所以这一次的实习,大家的收获不可谓不大。下面我将以每一天的行走路线为主线,阐述这些天我在地质学上一些小小的收获。

第一天~兰陵溪

首先我们来到了334省道7公里以西300米处,在这里,我们需要观察黄陵岩体、崆岭群岩体以及在此处的两种岩体之间的接触关系。

黄陵岩体为灰白色、黑云母、中粒、角闪斜长花岗岩,包含石英、黑云母、长石等成分。至于这几种成分的辨认就需要知道它们的特征:石英为油脂光泽的浅色物质,黑云母有金属光泽,角闪石为暗色柱状物质,长石无油脂光泽。

花岗岩是一种岩浆在地表以下凝却形成的火成岩,主要成分是长石和石英。因为花岗岩是深成岩,常能形成发育良好、肉眼可辨的矿物颗粒,因而得名。花岗岩是一种火山爆发的熔岩且受到相当的压力在熔融状态下隆起至地壳表层之构造岩。在地壳表层形成中,缓慢地移动冷却下来。属于火成岩之一种,火成岩是由含有硅酸盐熔融物的岩浆或熔岩冷却固化结晶形成的一种物质。当熔化的岩浆冷凝固结时,矿物即形成于火成岩,像橄榄石、辉石之类。

崆岭群变质岩为灰色片麻岩,形成于约30亿年前,被称为是大地岩石之母,含有长石、云母等物质,属于混合岩,为片状结构,含有因为高温高压而形成的小型褶皱。 片麻岩是一种变质岩,而且变质程度深,具有片麻状构造或条带状构造,有鳞片粒状变晶,主要由长石、石英、云母等组成。片麻岩主要包括三种类型:黑云斜长片麻岩、二长花岗片麻岩和A型花岗质片麻 29亿年历史的片麻岩,地球化学判别结果表明它们的原岩均为火成岩。不同类型片麻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各不相同,反映它们的原岩具有不同的形成与演化历史。

地层侵入关系是指新老地层或岩石在空间上的相互叠置状态。通常分为两种类型:①整合接触。简称整合。上、下地层之间没有发生过长时期沉积中断或地层缺失,即

地层是连续的。②不整合接触。简称不整合。上、下地层之间有过长时期沉积中断,出现地层缺失,即地层是不连续的。在此处,片麻岩先于花岗岩形成,而由于地壳运动造成火山喷发,岩浆侵入片麻岩,并在其中形成了花岗岩。

接下来我们来到了334省道80公里处以西100米观察崆岭群变质岩的构造情况。地质构造是指地壳运动中岩层和地块受力后产生的变形和位移的形迹,反映了某种方式的构造运动和构造应力场。可分为褶皱和断裂两种,断裂情况又可以分为断层(有错位)和列隙(无错位)两种。而崆岭群变质岩为断层地质构造,形成以平移为主,有混合流动的现象。平移断层处有小型的褶皱,断裂处有断层角粒石。

此处的剖面图草图如下:

最后,我们到达了332省道82公里处以西800米处,这里是变质岩结束,沉积岩开始的地方,后者是20亿年前左右形成的震旦系沉积岩。在这里我们有如下几个任务:

1、观察崆岭群变质岩与震旦系沉积岩的分界线;

2、识别莲沱组与南沱组的分界线;

3、观察莲沱组与南沱组的不整合接触;

4、观察陡山沱组;

5、观察座椅褶皱现象;

不整合接触为地质学名词,沉积岩岩层接触关系的一类,与整合接触相对。有时简称不整合,由于地壳运动,往往使沉积中断,形成时代不相连续的岩层,这种关系称不整合接触。根据两套岩层中间的不整合面上下岩层的产状及其所反映的地壳运动过程,可分为平行不整合(又称假整合,岩层平行,而以岩层缺失区别于整合接触)和角度不整合(斜交不整合)。无论是平行不整合还是角度不整合,都常具有以下共

同特点: ①有明显的侵蚀面存在。侵蚀面上往往有底砾岩、古风化壳等。②有明显的岩层缺失现象,代表长期间断。③不整合面上下的岩性、古生物等有显著的差异。 而沉积岩,又称为水成岩,是三种组成地球岩石圈的主要岩石之一(另外两种是岩浆岩和变质岩)。是在地表不太深的地方,将其他岩石的风化产物和一些火山喷发物,经过水流或冰川的搬运、沉积、成岩作用形成的岩石。

莲沱组为紫红色、中厚层、长石石英砂岩,南沱组为灰绿色冰?泥岩(且为保水状态),两者的关系为角度不整合关系,即岩石的性质与角度均不同,而陡山沱组的主要成分为白云岩。

九曲垴桥头为莲沱组与南沱组交界处,交界处大致可分为以下几层:

第一层:薄层状白云质灰岩夹杂泥岩;

第二层:钙质页岩;

第三层:白云质灰岩;

第四层:泥灰岩夹杂少量页岩;

第五层:白云质灰岩(含少量的碳);

第六层:碳质页岩;

第七层:白云质灰岩(含少量的碳);

第二天~九畹溪

第二天的行程从334省道84公里处开始,这一次我们要经过好几个景点来观察沉积岩的形成顺序,路线是:莲沱组~南沱组~陡山沱组~灯影组~闫家河组~水井沱组~石牌组~天河板组~石龙洞组~覃家庙组。

下面将论述这几组岩体的主要组成成分以及它们各自的特点。

陡山沱组,又被简称为“二白二黑”。“一白”是指白云岩及白云质灰岩(即座椅褶皱,厚约8米);“一黑“是指灰黑色中薄层含碳质的白云岩和深褐色的含碳质的泥岩、页岩(厚约89米);”二白“是指灰白色厚层的白云岩夹杂薄层、透镜状的硅质条带(厚约60米);”二黑“是指黑色碳质页岩、硅质页岩夹杂硅质岩和白云岩透镜体(厚约44米)。

陡山沱组层间的滑动褶皱草图如下:

灯影组分为上、中、下三部分:下部为灰白色厚层白云岩,中部为黑色薄层状沥青紫灰岩夹杂碎石条带,下部亦为灰白色厚层白云岩。

闫家河组厚约54米,跨越震旦纪和寒武纪,大致上可以分为两部分组成:下部为深灰黑色薄层白云岩,上部为黑色的含碳质的灰岩夹杂黑色页岩。

闫家河组与水井沱组交界处的地堑草图如下:

地堑是指两侧被高角度断层围限﹐中间下降的槽形断块构造。多指大﹑中型的构造﹐大者延长可达数百公里。地堑常成长条形的断陷盆地﹐其边界可以是平直的﹐但更常见的是折线状边界﹐一般由多条高角度正断层联合而成。仅在一侧为断层所限的断陷﹐称为半地堑或箕状构造。

水井沱组厚约57米,可以分为上、中、下三部分:下部为黑色薄层碳质页岩,中部为黑色碳质页岩和粉沙质页岩,上部为黑色的含碳质的灰岩夹杂黑色页岩。

石牌组是由深灰色薄层粉沙质页岩夹杂饵状灰泥岩以及条带状泥岩几部分混合组成。

天河板组的主要组成成分为深灰色薄层条带状灰泥岩,其厚度大约为90米。同时,这组岩体的特点也十分明显:首先,灰色页岩和泥岩互层;另外,在此岩体中含有一定量的化石。

石龙洞组,厚度在36米到86米之间,下部为灰白色中厚层夹薄层细晶白云岩,上部为灰白色厚层白云岩夹杂灰色风暴角砾岩。

石龙洞组与覃家庙组分界线草图:

至于覃家庙组则是由薄层状白云岩和薄层状泥质白云岩混合组成而且在岩体中有波痕和干裂。

第三天~泗溪

这一天,我们从泗溪日月坪130电杆处出发,沿途观察震旦纪崆岭群莲沱组沉积岩的分层状况。这一组岩体大致可以分为八层:

第一层:灰紫色中厚层砾岩、花岗岩(存在角度不整合);

第二层:中厚层含砾粗砂岩(原来是沉积于深海中的);

第三层:中厚层粗砂岩(不含砾);

第四层:粉砂岩及紫红色砾岩覆层(这是因为沉积环境不一样而形成的); 第五层:中厚层粗砂岩;

第六层:砂岩和粉砂岩覆层,含灰色凝灰岩;

第七层:中厚层砂岩夹杂泥岩;

第八层:青灰色砂岩;

接下来,在泗溪边上,老师向我们讲述了有关于河谷地貌的知识。

河谷地貌是河谷形态及河谷内各种地貌类型的总称。河谷即河水所流经的线状延伸的凹地,由河水侵蚀冲刷而成。

河谷的形态组成:河谷主要包括谷坡和谷底两部分。谷坡是河谷两侧的斜坡,常有河流阶地发育。谷底比较平坦,由河床和河漫滩组成。谷坡与谷底的交界处称为坡麓,谷坡上缘与高地面交界处称为谷肩或谷缘。

河谷的形成和发展:河谷是河流作用的产物,其形成和发展有 3个途径:①下蚀作用加深河谷。河谷形成的最初阶段,水流侵蚀相对高起的地方,侵蚀下来的物质堆积在低洼地区,这两种作用不断地进行,使谷底愈来愈低平。②旁蚀作用促进谷坡剥蚀后退,使河谷拓宽。谷坡苞蚀后退的过程包括坡面上的片蚀作用、沟壑侵蚀作用、

块体崩落运动以及支流的旁蚀作用等。③溯源侵蚀使河谷向上延伸,加长河谷;陆地抬升或海面下降使河流下蚀作用加强,延长河谷终端,加长河谷。这样不断的侵蚀作用就使得河流不断的带走泥沙,从而形成不同的地貌。

河川的上游一般以砾石为主,中游以粗沙最为常见,而下游则以细沙为主。另外上游易形成“V型”谷,下游易形成“U型”谷。由于地球的自转作用以及地磁的影响,河流并不是如我们肉眼所见的那样顺流直下,而是螺旋式的向前流动。这样导致了河流对两岸的作用不均匀,日积月累河流两岸会形成凹岸和凸岸,更有甚者会导致河流改道。而人们利用了这种自然现象,将码头建在凹岸处,避免了船舶在岸边搁浅的麻烦。

最后,在溪水边观察岩石时,老师教给了我们地质罗盘测量岩石产状的方法。

岩层的空间位置决定于其产状要素,岩层产状要素包括岩层的走向、倾向和倾角。(如图)

岩层倾向测量 :岩层倾向是指岩层向下最大倾斜方向线(真倾向线)在水平面上投影的方位。测量时将罗盘北端指向岩层向下倾斜的方向,以南端短棱靠着岩层层面,当圆形水准器气泡居中时,读指北针所指度数即所求。

岩层倾角测量 :岩层倾角是指层面与假想水平面间的最大夹角,称真倾角。真倾角可沿层面真倾斜线测量求得,若沿其他倾斜线测得的倾角均较真倾角小,称为视倾角。测量时将罗盘侧立,使罗盘长边紧靠层面,并用右手中指拨动底盘外之活动扳手,同时沿层面移动罗盘,当管状水准器气泡居中时,测斜指针所指最大度数即岩层的真倾角。若测斜器是悬锤式的罗盘,方法与上基本相同,不同之处是右手中指按着底盘外的按纽,悬锤则自由摆动,当达最大值时松开中指,悬锤固定所指的读数即岩层的真倾角。

地质学实习报告完全版

岩层走向:在测出岩层的倾向之后,通常岩层的走向不需要再测量,因为岩层的走向与岩层倾向之间相差了90度。所以不需要再多加测量。

第四天~链子崖

这一天我们来到了链子崖处的国家地质公园,在游览崇山峻岭之前,老师现为我们讲述了有关于滑坡的知识。

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土体或者岩体,受河流冲刷、地下水活动、地震及人工切坡等因素影响,在重力作用下,沿着一定的软弱面或者软弱带,整体地或者分散地顺坡向下滑动的自然现象。

滑坡的主要组成要素:

滑坡体一指滑坡的整个滑动部分,简称滑体;

滑坡壁一指滑坡体后缘与不动的山体脱离开后,暴露在外面的形似壁状的分界面; 滑动面一指滑坡体沿下伏不动的岩、土体下滑的分界面,简称滑面;

滑动带一指平行滑动面受揉皱及剪切的破碎地带,简称滑带;

滑坡床一指滑坡体滑动时所依附的下伏不动的岩、土体,简称滑床;

滑坡舌一指滑坡前缘形如舌状的凸出部分,简称滑舌;

滑坡台阶一指滑坡体滑动时,由于各种岩、土体滑动速度差异,在滑坡体表面形成台阶状的错落台阶;

滑坡周界一指滑坡体和周围不动的岩、土体在平面上的分界线;

滑坡洼地—指滑动时滑坡体与滑坡壁间拉开,形成的沟槽或中间低四周高的封闭洼地;

滑坡鼓丘一指滑坡体前缘因受阻力而隆起的小丘;

滑坡裂缝一指滑坡活动时在滑体及其边缘所产生的一系列裂缝。位于滑坡体上(后)部多呈弧形展布者称拉张裂缝;位于滑体中部两侧,滑动体与不滑动体分界处者称剪切裂缝;剪切裂缝两侧又常伴有羽毛状排列的裂缝,称羽状裂缝;滑坡体前部因滑动受阻而隆起形成的张裂缝,称鼓张裂缝;位于滑坡体中前部,尤其在滑舌部位呈放射状展布者,称扇状裂缝。

以上滑坡诸要素只有在发育完全的新生滑坡才同时具备,并非任一滑坡都具有。 产生滑坡的主要条件:

一是地质条件与地貌条件;二是内外营力(动力)和人为作用的影响。

第一个条件与以下几个方面有关: (1)岩土类型:岩土体是产生滑坡的物质基础。

(2)地质构造条件:组成斜坡的岩、土体只有被各种构造面切割分离成不连续状态时,才有可能向下滑动的条件。同时、构造面又为降雨等水流进入斜坡提供了通道。 (3)地形地貌条件:只有处于一定的地貌部位,具备一定坡度的斜坡,才可能发生滑坡。一般江、河、湖(水库)、海、沟的斜坡,前缘开阔的山坡、铁路、公路和工程建筑物的边坡等都是易发生滑坡的地貌部位。 (4)水文地质条件:地下水活动,在滑坡形成中起着主要作用。

就第二个条件而言,在现今地壳运动的地区和人类工程活动的频繁地区是滑坡多发区,外界因素和作用,可以使产生滑坡的基本条件发生变化,从而诱发滑坡。主要的诱发因素有:地震、降雨和融雪、地表水的冲刷、浸泡、河流等地表水体对斜坡坡脚的不断冲刷;不合理的人类工程活动,如开挖坡脚、坡体上部堆载、爆破、水库蓄

(泄)水、矿山开采等都可诱发滑坡,还有如海啸、风暴潮、冻融等作用也可诱发滑坡。

新滩滑坡示意图草图:

第五天~银杏沱

这天我们先来到了湖景天成旁的采石场,进行对此处太平溪岩体的观察。

太平溪岩体为黄陵岩基的组成部分,是以变质岩为基底核心,岩浆岩为盖层的谷地台。

岩浆岩或称火成岩,是由岩浆凝结形成的岩石,约占地壳总体积的65%。岩浆是在地壳深处或上地幔产生的高温炽热、粘稠、含有挥发分的硅酸盐熔融体。是形成各种岩浆岩和岩浆矿床的母体。岩浆的发生、运移、聚集、变化及冷凝成岩的全部过程,称为岩浆作用。

岩浆岩主要有侵入和喷出两种产出情况。侵入在地壳一定深度上的岩浆经缓慢冷却而形成的岩石,称为侵入岩。侵入岩固结成岩需要的时间很长;岩浆喷出或者溢流

到地表,冷凝形成的岩石称为喷出岩。喷出岩由于岩浆温度急剧降低,固结成岩时间相对较短。

结晶颗粒的组成成分以及岩石的命名:岩石以颜色、粒度及其所含的主要、次要矿物成分的顺序来命名。微粒是指直径在0.2mm以下的颗粒结构,细粒是指直径在0.2mm~2mm之间的颗粒结构,中粒是指直径在2mm~5mm之间的颗粒结构,粗粒是指直径在5mm~1cm之间的颗粒结构,至于伟晶则是指直径大于1cm的颗粒结构。

常见岩浆岩构造类型:

(一)侵入岩的构造

1.块状构造(均一构造)

2.斑杂状构造(不均一构造)

3.条带状构造

4.面理、线理构造

5.球状构造:矿物围绕某一中心呈同心层状或放射状生长成球体。

(二)喷出岩构造

1.气孔构造杏仁构造

2.流动构造:流纹构造,绳状构造等。

3.柱状节理构造

4.枕状构造

太平溪岩体粒度为深灰色中粗粒,名为黑云角闪英云闪长岩,主要成分为50%斜长石,30%石英,10%角闪石和10%的黑云母。

为岩脉充填在岩石裂隙中的板状岩体,横切岩层,与层理斜交,属于不整合侵入体的一种。岩脉的宽度一般为几十厘米至数十米,长度可由数十米至数千米,个别大的可达几十公里以上。依据成分、形态、产状及与地质构造的关系,可分为简单岩脉、复杂岩脉、岩脉群及环状岩脉等。有人将直立或近直立的板状岩体称为岩墙,而将与层理斜交,形状较不规则的板状岩体称为岩脉。

而在此处的岩体中,有两条清晰可辨的岩脉,一条是由钾长石、云母、石英组成的肉红色的细晶花岗岩脉,另一条是由辉石和斜长石组成的辉绿色的辉绿岩脉。关于辉绿岩脉的形成,是斜长石先结晶,形成格架结构,辉石后形成,在其中填充,称

为辉绿结构(结晶的形成与熔点的高低有关)。岩脉的形成往往先后不一,后形成的岩脉会把先形成的截断。下图为此岩体中的岩脉剖面图:

侵入接触是指岩浆上升侵入于围岩之中,经冷凝后形成的火成岩体与围岩的接触关系。其特征是围绕侵入体的周围岩石,有一热变质接触带;岩体边缘有冷凝带,结晶比较细,称为冷凝边,岩体中有围岩的捕虏体,岩体的原生流面构造及原生层面节理与围岩的接触面是一致的,同时还有小型岩枝穿插于围岩之中。这种接触反映岩体的侵入晚于围岩的形成。

土壤的形成过程:(1)风化作用:分为冷热作用、水作用、植物作用等;(2)土壤化:土壤有机化的过程。

接下来,我们又来到了银杏沱滚装码头对面的采石场,观察到了由长石、石英和云母构成的伟晶花岗岩脉和由长石、石英、云母和角闪石构成的伟晶闪长岩脉。并绘制了两条岩脉相互截断的草图,草图如下:

第六天~泗溪

转眼为期六天的实习就到了尽头,这一天老师并没有让我们学习额外的知识,而是给了我们一个机会,在丛林密布、山清水秀、怪石嶙峋的泗溪公园中一边游玩,一边观察路边的岩石,将这几天学得的知识用于实践。老师一边指着某一块石头对着同学们耐心解释什么,以便提醒同学们注意安全;同学们一边走走停停,兴奋的讨论些什么,一边拿着某一块岩石看得出神,一副十分融洽的样子。

以下是公园中的景色图片:

(上方左图为瀑布和瀑布下潭水的景观,右图为清冽湍急的溪水中的圆石)

地质学实习报告完全版

地质学实习报告完全版

(上图左图为公园中的吊桥,右图为公园入口处隐在一片郁葱中的写有“泗溪”二字的标志石)

地质学实习报告完全版

地质学实习报告完全版

更多相关推荐:
地质认识实习报告

资源勘察工程专业地质认识实习报告姓名班级学号指导教师实习地点实习时间目录第一章前言第二章自然地理与交通第三章实习区地层第四章实习区地质构造第五章实习表现自我评价及完成任务情况第六章实习体会与感悟第一章前言实习时...

地质实习报告范文

国家地质公园秦皇岛市石门寨镇地质实习报告一前言在学校学习地质基础已经有一年的时间了对一些地质现象和一些岩石与矿物有了一些理论和概念上的了解并为了对以后工作的需要我们要进行一次野外的地质实习工作此次实习一方面使理...

地质学野外实习报告

地质学野外实习报告学校院系班级姓名学号第一章绪论第一节实习目的和任务进行地质学野外实习是为了更好的巩固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将理论知识与实际联系起来并且对实际情况形成一定的认识野外实习使我们对自然界中的地质的基本情...

地质学实习报告

地学基础实习报告学院资源环境学院班级地理信息系统姓名学号指导教师郑子成老师一实习概括1实习目的地质学基础野外实习是地质学基础课程的根本教学环节在实习之前老师们就给我们讲解了此次实习的一些目的这次实习我们重在多看...

地质学实习报告

四川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地质学野外实习报告一实习时间20xx年12月29日二实习路线四川农业大学温江校区金马河大桥四川农业大学都江堰校区汶川县映秀镇都江堰紫坪铺镇都江村三1实习内容区位概况金马河大桥处于四川盆地...

地质学实习报告 一

地质学实习报告一实习时间和地点20xx年12月7日南宁市横县六景20xx年12月8日南宁市武鸣县伊岭岩途中人工剖面20xx年12月9日南宁市邕宁县昆仑关宾阳县清平水库二实习班级08地理科学1班和2班三指导老师朱...

地质学实习报告

一实习目的与要求本次实习是以获得地质现象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野外综合观察能力地质思维能力野外地质工作基本能力启发创新意识为目标的地质启蒙教学实践本次实习选择野外地学资源丰富地质现象典型的大青山作为野外教学基地涉及...

地质学野外实习报告

地质学野外实习报告一前言地质学是一门自然科学然而仅仅靠课堂的学习是不够的于是野外实习的重要性便显现出来它不仅可以巩固课堂上的知识联系理论知识与实际而且使我们对自然界中基本的地质情况有所了解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基础我...

地质学野外实习报告

地质学野外实习报告研究地壳的物质组成形态的变化发展及古生物变化历史的一门科学主要研究地球的表层地球外层岩石圈的物质组成地质作用的发育过程地壳的结构和构造地表形态以及各种资源的形成与分布规律地学对探矿察明资源分布...

地质学野外实习报告

地学基础野外实习报告刘鑫环规20xx120xx4577一实习概况实习时间20xx年11月27日实习地点金马河都江堰水利工程映秀镇都江村指导老师肖海华二实习内容1金马河金马河是我们野外地质实习的第一站在温江区境内...

地质学与地貌学野外实习报告

地质学与地貌学野外实习报告一实习的目的及意义地质地貌的野外实习是为了巩固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将理论与实际联系起来并对实际情况形成直观认识了解实习地区的的地质地貌的基本特征及其对环境的主要影响和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同...

地质地貌学实习报告

1实习目的巩固地质地貌学的基本原理学习并掌握野外地质地貌调查研究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加深我们对课堂理论知识的理解形成比较完整的学科理论教学体系为学习其他课程打下必要的基础1了解和认识一下矿物岩石的组成以及各种地...

地质学实习报告(4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