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学实习报告

时间:2024.3.27

四川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

地质学野外实习报告

一、           实习时间

20##年12月29日

二、           实习路线

四川农业大学温江校区→金马河大桥→四川农业大学都江堰校区→汶川县映秀镇→都江堰紫坪铺镇都江村

三、           实习内容

1、区位概况

  金马河大桥处于四川盆地中部的成都平原,由成都平原水系即岷江水系冲积而成,多成树枝状和格子状,其中格子状水系是人为因素导致的。金马河大桥所处的温江区总体地形可概括为“大平而小不平”,其中“小不平”系岷江水流冲刷所致。成都平原,又名川西平原,四川话称为川西坝子是位于中国四川盆地西部的一处冲击平原,是整个中国西南地区面积最大的平原。成都平原发育在东北-西南向的向斜构造基础上,由发源于川西北高原的岷江、沱江(绵远河、石亭江、湔江)及其支流等8个冲积扇重叠联缀而成复合的冲积扇平原。广义的成都平原位于龙泉山脉和龙门山脉、邛崃山脉之间,北至绵阳市江油市,南至乐山市五通桥区,共覆盖五个市的29个县(市、区),总面积22,900平方千米,狭义的成都平原仅指以都江堰为顶点、以成都市区为中心的岷江、沱江冲击扇形平原,面积约7,340平方千米,这也是广义的成都平原的主要组成部分。四川盆地地质条件较为稳定,据专家分析,从20##年汶川大地震后,四川盆地200年内不会发生大的地震。

  映秀镇地处四川汶川县城南部,与卧龙自然保护区相邻,是阿坝的门户,是前往九寨沟、卧龙、四姑娘山旅游的必经之路。映秀镇境内水利资源丰富,水质好,落差大,先后修建了映秀湾发电总厂、华能太平驿电厂、福堂水电厂等水电站,有“水电之乡”的美称。20##年5月12日在四川省汶川县发生8.0级大地震,随后几天多次发生多次强烈余震,映秀镇是震中和重灾区,全镇大部分房屋倒塌,到处山体滑坡,造成停水、停电,通讯、交通中断。20##年8月12日至14日,包括汶川地震重灾区在内的四川多个市州遭遇新一轮暴雨袭击,并导致严重的洪涝、泥石流、山体滑坡等灾害,灾区群众生命财产损失严重。13日晚至14日凌晨,汶川县境内突降暴雨,导致映秀、漩口、银杏等多个乡镇发生滑坡、泥石流等灾情,交通、通信、电力、供水中断,特别是岷江河段形成堰塞湖,将沿江的九寨沟环线、213国道淹没200多米,道路中断,大量人员滞留或被困。都汶高速映秀段侧山体突发泥石流,岷江改道冲进映秀镇,数万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受到严重威胁汶川大地震系印度洋板块向亚欧板块俯冲,造成青藏高原快速隆升导致。高原物质向东缓慢流动,在高原东缘沿龙门山构造带向东挤压,遇到四川盆地之下刚性地块的顽强阻挡,造成构造应力能量的长期积累,最终在龙门山北川—映秀地区突然释放。逆冲、右旋、挤压型断层地震。四川特大地震发生在地壳脆—韧性转换带,震源深度为10千米—20千米,与地表近,持续时间较长,因此破坏性巨大,影响强烈。

  

2、地形地貌

金马河大桥所处位置的地貌类型为河流地貌,当时观察位置为金马河的河漫滩。由河流地质作用形成的地貌称为河流地貌,河流地貌一般可分为山区河流地貌和平原河流地貌两大类,该河处于四川盆地中部成都平原,地形较为平坦开阔,所以为平原河流地貌。河漫滩是指高出平水位以上,洪水期又能被淹没的平坦谷底,是河床长期侧向移动与河流周期性泛滥的产物。河漫滩的形成经过雏形河漫滩、原始河漫滩,再到河漫滩三个阶段。原来的河谷低与河漫滩,因河流的下蚀而高出一般洪水位之上,并呈阶梯状分布于谷坡上,称为河流阶地。阶地形态要素包括阶地面、阶地前缘、阶地后缘和阶地坡麓。河流阶地在谷坡上可以有多级分布,把高出河漫滩的最低一级阶地成为一级阶地,依次由低到高为二级阶地、三级阶地,低阶地形成时间晚,高阶地形成时间早。金马河一级阶地修筑成公路。常年洪水不能淹没一级阶地,但非常年洪水能淹没,故不能修建永久性建筑。

映秀镇地形地貌复杂,高山峡谷多,沟谷交错,曾发生几次大的构造运动,形成谷中谷。谷中谷又称叠谷,在老谷地中发育的新谷地,由于侵蚀基准面下降,构造运动抬升和气候的变化,河流下切作用加剧,在古老的谷地中,又下切形成新的谷地。当时站在河岸的一个凹岸观察,河对面为一级阶地,一级阶地近河岸,堆积时间短,往上依次为二级阶地和三级阶地,远河岸,堆积风化时间长,地下水位高。映秀镇一级阶地上修筑了大量居民房屋,因一级阶地能被非常年洪水淹没,故不合理。河流两边有大量的岩石,磨圆度较差,推测应为高处山体未完全风化垮塌下来的,搬运距离短。  

          

都江村的河流地貌形成了“V”字型河谷,并形成洪积扇。河流形成早期或上游,河流深深切入基岩,最初的河谷横剖面呈“V”字型,两壁较陡,谷底狭窄,河床纵剖面坡降很大,河床底部起伏不平,沿河多急流、瀑布,河流地质作用以垂直为主。“V”字型河谷在不同发育阶段具有不同的特征,初期为隘谷和障谷,进一步发展为峡谷,谷坡上有阶梯状陡坡,谷底出现岩滩及雏形河漫滩。“V”字型河谷常形成于坚硬岩石分布区、断裂带、岩石垂直节理发育或构造软弱带、新构造运动上升地区,由于侵蚀基准面下降,河流水量增加等原因,也可能造成河流下切侵蚀作用加强,并形成“V”字型谷。洪积扇是侵蚀沟中被侵蚀破坏的碎屑物质,洪水期被搬运出沟口后,因坡度降低,流速减慢,动能变小,搬运的碎屑物质堆积在沟口,形成一种版圆锥形的地貌,平面上呈扇形分布,堆积体体积大而坡度小。洪积扇中心因沉积物质粗,水分容易渗透,地下埋藏深,常受到洪流的袭击,种植条件差,外围地下水接近地表,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常是农耕地集中的地方。都江村观察点对面有一猪背岭地形。猪背岭地形山脊方向与岩层的走向一致,狭长状延伸,两侧山坡的坡度和坡长大致相等,形状上较为对称。顺向坡的坡向与岩层的倾向一致,但地面坡度常小于地层的倾角;在山脊处,坚硬的岩层不易风化剥蚀,山脊两侧的地层比较柔软,易于遭受风化剥蚀,从而形成猪背岭地形。猪背岭地形两侧容易出现严重的水土流失,应注意防护。 

       

3、 地质

金马河两侧的岩石磨圆度较高,河流也较曲直,应处于成年河时期。两侧岩石以岩浆岩为主,有较少的沉积岩,其中有些岩石呈三角形和猴子脸型,可以断定这是冰碛物。河流为成年河,岩石经搬运的时间长,冰碛物虽相互摩擦,棱角受磨损,但总体形态如三角形保持不变。冰川的搬运速度慢但搬运能力强,且无分选作用。在河流的中上游,冰川将冰碛物搬运至河中。河流的地质作用主要表现为侵蚀、搬运和沉积,河流在流动过程中不断对流经区地表进行破坏,并把破坏下来的物质搬走而消耗其动能,一旦其动能消耗或减弱到低搬运物质所需的动能时,便将超载的物资堆积下来。

        

河流侵蚀作用以机械方式为主,按侵蚀的方向可分为下蚀作用和侧蚀作用。河流沿水平方向对河床两侧和谷坡的破坏作用称为河流的侧蚀作用,河流的侧蚀作用和下蚀作用总是同时进行的,只是在河床坡度变缓(或中、下游)地段,下蚀作用不显著时,侧蚀作用居主要地位。侧蚀作用产生的原因是在河谷弯曲处,水流在弯道转弯时产生惯性离心力,在惯性离心力作用下,河水会直接冲向前方的凹岸,使凹岸受到猛烈的冲刷和磨蚀,成为单向环流的侧蚀作用。转弯处水面主流线偏向凹岸,凹岸处水位雍高,凸岸处水位水位较低,凹凸两岸产生水位差,凹岸处水体沿河床下沉,凸岸处水体沿河床上升,形成单向环流。在映秀镇观测点,看到凹凸两岸的差别,凸岸因堆积和抬升形成较大的河漫滩。

都江堰的整体规划是将岷江水流分成两条,其中一条水流引入成都平原,这样既可以分洪减灾,又可以引水灌田、变害为利。主体工程包括鱼嘴分水堤、飞沙堰溢洪道和宝瓶口进水口。在都江村,观测点左前方为河流的分支点,离观测位置较近的河流因处于枯水期几近干涸,而另一条分支有河水流动,此处可视为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大自然工程师。

4、 人类活动

在映秀镇,一级阶地修筑了大量居民房屋,而一级阶地能被非常年洪水淹没,再者,该地三面环山,一旦发生地质灾害,一级阶地建筑物必将受损,故在此修房屋不合理。房屋修筑位置已明显不合理,该地在枯水期挖深河道,拓宽河床,加大丰水期洪水的通过量。在一二级阶坡处,有居民种植的农作物,坡地本身存在一定坡度,经长时间风化,有机质含量较高的土壤表层大量流失,农作物收成差,并且加大水土流失的速度,阶坡表层风化破碎加快,若出现持续大量降水,则为泥石流和滑坡的易发阶段。整个映秀镇的山体表面大多较为破碎,植被覆盖率低,小型的滑坡会持续很多年。随着流水的侵蚀、搬运和沉积,河流的凹岸会更凹,人们称为“凶岸”,凸岸更凸,又叫“吉岸”,房屋选址应选择在凹岸。

都江村也有大量居民的房屋修筑在一级阶地,少量居民的房屋自己选择在二级阶地上,高低合适,且不会受洪水的困扰,这是值得肯定的。一级阶地称为“山地粮仓”,适宜作为基本农田,在规划设计的时候不应修筑大量永久性建筑。

在偏远山区,居民饮水主要来自地下水。地下水是降水从地表渗透,通过岩层,并溶解了岩层里的有益矿物质,居民长期大量饮用有益于身体健康。同时,地下水具有冬暖夏凉的特征,地表水埋藏在地下,受外界温差变化影响小,而地温变化小,所以水温较为稳定,在夏季引用地下水觉得凉爽,冬季引用觉得温暖,因而冬暖夏凉。但是,地下水也会遭受污染。人类活动引起地下水化学成分、物理性质和生物学特性发生改变而使质量下降,地表以下地层复杂,地下水流动极其缓慢,因此,地下水污染具有过程缓慢、不易发现和难以治理的特点。地下水一旦受到污染,即使彻底消除其污染源,也得十几年,甚至几十年才能使水质复原。至于要进行人工的地下含水层的更新,问题就更复杂了。

映秀镇山地灾害较为频繁,如山体滑坡和泥石流,形成原因主要是该地三面环山,山体上有大量经多年风化的松散物质堆积,再加上大量降水的持续成为润滑剂,导致灾害,损失惨重。

治理山地灾害主要分为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工程措施主要包括修环山沟、引水沟,其中要考虑最大降水量和常年降水量,还有拦截地表水,让地表水流入河流;生物措施主要是植树造林,退耕还林等。在进行生物措施设计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当地老百姓的生存,综合当地气候、经济、人文、社会因素,不要照搬其他地区的生物治理,若大量土地退耕还林,老百姓就失去了生活来源,当地经济受损就得不偿失了;同时,不利于18亿亩耕地红线的保护。

5、 感想

这次地质学野外实习历时一天,停留过4个站点,感触颇大,学到的也很多。地学基础的知识,正是土地资源管理的启蒙老师,奠定了本专业的发展方向。地质学野外实习是一项非常有益且非常有趣的教学环节,尽管天气不怎么好,比较冷,但实习给我们带来的乐趣和收获确乎让人感到欣慰。可以这样说,一次野外实习看到的,听到的,学到的,都是我们终生受用不尽的东西。实习是理论课堂的一个广度的延伸,也是一个最有力的补充,更让我们的理论知识变得鲜活起来。

在理论课和实验室看到学到的东西都比较生硬且微观,与实际相差很大。野外实习让我们对宏观和微观两种视角产生联系并相互转化,让学得的知识更扎实,并且以后更能好地适应工作。

四川盆地在中国这片大地上来说,应该是地质水文气候等各方面综合条件较好的地方,但实习后才知道,存在的环境问题很多,地质灾害频发,以后从事土地工作,我们责任重大。

实习中还了解到关于陇西大滑坡的灾害防治相关工作。该地以工程防护为主,生物防治为辅。在工程方面,广修环山沟,拦截地表水,避免水体对坡面的冲刷。同时也减小水体向滑床面侵入。在特定的汇水沟处修建顺沟,将环山沟的汇水随顺沟排往山脚,汇入陇西河。这样一来,减弱了水体对滑床面的侵蚀,滑坡体就能相对稳定下来。加之在地表施以生物防治,在滑坡体上种植固土能力强,生长速度快的竹子,据说该竹子是我校老师研发出来的新品种,生根固土性好,所以用以保持水土。充分考虑到当即经济,社会,地质等等情况。如果让农民的土地被用来种树防止滑坡,没有经济效益,不利于调动大家的积极性,且就算种果树也要等几年才会结果,经济收益慢。因为雅安有一家造纸厂需要大量的原材料,竹子可以用来造纸,又因为竹子的生长非常迅速,一两年就可以见到成效,且需要投入的人工很少。可见竹子是可以为农民带来比以前种植传统作物收益更大的经济来源。陇西大滑坡的治理效果,其现在的稳定性就有了更为充分的保障,所以是十分成功的,在全国都是杰出的楷模。我想,这是我们应该肯定学习借鉴的,在以后设计相关方案时要从多角度出发,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统筹兼顾,做到全面协调可持续,成为一名合格的国土工作者。


第二篇:地质学实习报告_完全版


八月十九日吃完中饭之后,顶着如火的骄阳,同学们争先恐后地涌上了即将开往中国地质大学秭归实习基地的长途客车。一路上,大家有的热烈的讨论接下来的实习,有的由于前一晚太兴奋没有睡好觉在稳稳行驶的客车上闭目养神。经过气势宏伟的三峡大坝,走过白云缭绕的大山,在惊叹于大自然鬼斧神工的同时,同学们都暗自在心里对这一次的实习又增添了一丝期待。

这一次的实习,从十九号晚上到达开始,直到二十七号早晨离开实习基地才告一段落。真正的实习历时六天,在这六天里同学们跟随老师参观了兰陵溪、九畹溪、泗溪、链子崖、银杏沱、泗溪外等几处岩层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地点,在饱览湖光山色的同时,我们更是增长了自己对于岩层、地质等方面的了解,所以这一次的实习,大家的收获不可谓不大。下面我将以每一天的行走路线为主线,阐述这些天我在地质学上一些小小的收获。

第一天~兰陵溪

首先我们来到了334省道7公里以西300米处,在这里,我们需要观察黄陵岩体、崆岭群岩体以及在此处的两种岩体之间的接触关系。

黄陵岩体为灰白色、黑云母、中粒、角闪斜长花岗岩,包含石英、黑云母、长石等成分。至于这几种成分的辨认就需要知道它们的特征:石英为油脂光泽的浅色物质,黑云母有金属光泽,角闪石为暗色柱状物质,长石无油脂光泽。

花岗岩是一种岩浆在地表以下凝却形成的火成岩,主要成分是长石和石英。因为花岗岩是深成岩,常能形成发育良好、肉眼可辨的矿物颗粒,因而得名。花岗岩是一种火山爆发的熔岩且受到相当的压力在熔融状态下隆起至地壳表层之构造岩。在地壳表层形成中,缓慢地移动冷却下来。属于火成岩之一种,火成岩是由含有硅酸盐熔融物的岩浆或熔岩冷却固化结晶形成的一种物质。当熔化的岩浆冷凝固结时,矿物即形成于火成岩,像橄榄石、辉石之类。

崆岭群变质岩为灰色片麻岩,形成于约30亿年前,被称为是大地岩石之母,含有长石、云母等物质,属于混合岩,为片状结构,含有因为高温高压而形成的小型褶皱。 片麻岩是一种变质岩,而且变质程度深,具有片麻状构造或条带状构造,有鳞片粒状变晶,主要由长石、石英、云母等组成。片麻岩主要包括三种类型:黑云斜长片麻岩、二长花岗片麻岩和A型花岗质片麻 29亿年历史的片麻岩,地球化学判别结果表明它们的原岩均为火成岩。不同类型片麻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各不相同,反映它们的原岩具有不同的形成与演化历史。

地层侵入关系是指新老地层或岩石在空间上的相互叠置状态。通常分为两种类型:①整合接触。简称整合。上、下地层之间没有发生过长时期沉积中断或地层缺失,即

地层是连续的。②不整合接触。简称不整合。上、下地层之间有过长时期沉积中断,出现地层缺失,即地层是不连续的。在此处,片麻岩先于花岗岩形成,而由于地壳运动造成火山喷发,岩浆侵入片麻岩,并在其中形成了花岗岩。

接下来我们来到了334省道80公里处以西100米观察崆岭群变质岩的构造情况。地质构造是指地壳运动中岩层和地块受力后产生的变形和位移的形迹,反映了某种方式的构造运动和构造应力场。可分为褶皱和断裂两种,断裂情况又可以分为断层(有错位)和列隙(无错位)两种。而崆岭群变质岩为断层地质构造,形成以平移为主,有混合流动的现象。平移断层处有小型的褶皱,断裂处有断层角粒石。

此处的剖面图草图如下:

最后,我们到达了332省道82公里处以西800米处,这里是变质岩结束,沉积岩开始的地方,后者是20亿年前左右形成的震旦系沉积岩。在这里我们有如下几个任务:

1、观察崆岭群变质岩与震旦系沉积岩的分界线;

2、识别莲沱组与南沱组的分界线;

3、观察莲沱组与南沱组的不整合接触;

4、观察陡山沱组;

5、观察座椅褶皱现象;

不整合接触为地质学名词,沉积岩岩层接触关系的一类,与整合接触相对。有时简称不整合,由于地壳运动,往往使沉积中断,形成时代不相连续的岩层,这种关系称不整合接触。根据两套岩层中间的不整合面上下岩层的产状及其所反映的地壳运动过程,可分为平行不整合(又称假整合,岩层平行,而以岩层缺失区别于整合接触)和角度不整合(斜交不整合)。无论是平行不整合还是角度不整合,都常具有以下共

同特点: ①有明显的侵蚀面存在。侵蚀面上往往有底砾岩、古风化壳等。②有明显的岩层缺失现象,代表长期间断。③不整合面上下的岩性、古生物等有显著的差异。 而沉积岩,又称为水成岩,是三种组成地球岩石圈的主要岩石之一(另外两种是岩浆岩和变质岩)。是在地表不太深的地方,将其他岩石的风化产物和一些火山喷发物,经过水流或冰川的搬运、沉积、成岩作用形成的岩石。

莲沱组为紫红色、中厚层、长石石英砂岩,南沱组为灰绿色冰?泥岩(且为保水状态),两者的关系为角度不整合关系,即岩石的性质与角度均不同,而陡山沱组的主要成分为白云岩。

九曲垴桥头为莲沱组与南沱组交界处,交界处大致可分为以下几层:

第一层:薄层状白云质灰岩夹杂泥岩;

第二层:钙质页岩;

第三层:白云质灰岩;

第四层:泥灰岩夹杂少量页岩;

第五层:白云质灰岩(含少量的碳);

第六层:碳质页岩;

第七层:白云质灰岩(含少量的碳);

第二天~九畹溪

第二天的行程从334省道84公里处开始,这一次我们要经过好几个景点来观察沉积岩的形成顺序,路线是:莲沱组~南沱组~陡山沱组~灯影组~闫家河组~水井沱组~石牌组~天河板组~石龙洞组~覃家庙组。

下面将论述这几组岩体的主要组成成分以及它们各自的特点。

陡山沱组,又被简称为“二白二黑”。“一白”是指白云岩及白云质灰岩(即座椅褶皱,厚约8米);“一黑“是指灰黑色中薄层含碳质的白云岩和深褐色的含碳质的泥岩、页岩(厚约89米);”二白“是指灰白色厚层的白云岩夹杂薄层、透镜状的硅质条带(厚约60米);”二黑“是指黑色碳质页岩、硅质页岩夹杂硅质岩和白云岩透镜体(厚约44米)。

陡山沱组层间的滑动褶皱草图如下:

灯影组分为上、中、下三部分:下部为灰白色厚层白云岩,中部为黑色薄层状沥青紫灰岩夹杂碎石条带,下部亦为灰白色厚层白云岩。

闫家河组厚约54米,跨越震旦纪和寒武纪,大致上可以分为两部分组成:下部为深灰黑色薄层白云岩,上部为黑色的含碳质的灰岩夹杂黑色页岩。

闫家河组与水井沱组交界处的地堑草图如下:

地堑是指两侧被高角度断层围限﹐中间下降的槽形断块构造。多指大﹑中型的构造﹐大者延长可达数百公里。地堑常成长条形的断陷盆地﹐其边界可以是平直的﹐但更常见的是折线状边界﹐一般由多条高角度正断层联合而成。仅在一侧为断层所限的断陷﹐称为半地堑或箕状构造。

水井沱组厚约57米,可以分为上、中、下三部分:下部为黑色薄层碳质页岩,中部为黑色碳质页岩和粉沙质页岩,上部为黑色的含碳质的灰岩夹杂黑色页岩。

石牌组是由深灰色薄层粉沙质页岩夹杂饵状灰泥岩以及条带状泥岩几部分混合组成。

天河板组的主要组成成分为深灰色薄层条带状灰泥岩,其厚度大约为90米。同时,这组岩体的特点也十分明显:首先,灰色页岩和泥岩互层;另外,在此岩体中含有一定量的化石。

石龙洞组,厚度在36米到86米之间,下部为灰白色中厚层夹薄层细晶白云岩,上部为灰白色厚层白云岩夹杂灰色风暴角砾岩。

石龙洞组与覃家庙组分界线草图:

至于覃家庙组则是由薄层状白云岩和薄层状泥质白云岩混合组成而且在岩体中有波痕和干裂。

第三天~泗溪

这一天,我们从泗溪日月坪130电杆处出发,沿途观察震旦纪崆岭群莲沱组沉积岩的分层状况。这一组岩体大致可以分为八层:

第一层:灰紫色中厚层砾岩、花岗岩(存在角度不整合);

第二层:中厚层含砾粗砂岩(原来是沉积于深海中的);

第三层:中厚层粗砂岩(不含砾);

第四层:粉砂岩及紫红色砾岩覆层(这是因为沉积环境不一样而形成的); 第五层:中厚层粗砂岩;

第六层:砂岩和粉砂岩覆层,含灰色凝灰岩;

第七层:中厚层砂岩夹杂泥岩;

第八层:青灰色砂岩;

接下来,在泗溪边上,老师向我们讲述了有关于河谷地貌的知识。

河谷地貌是河谷形态及河谷内各种地貌类型的总称。河谷即河水所流经的线状延伸的凹地,由河水侵蚀冲刷而成。

河谷的形态组成:河谷主要包括谷坡和谷底两部分。谷坡是河谷两侧的斜坡,常有河流阶地发育。谷底比较平坦,由河床和河漫滩组成。谷坡与谷底的交界处称为坡麓,谷坡上缘与高地面交界处称为谷肩或谷缘。

河谷的形成和发展:河谷是河流作用的产物,其形成和发展有 3个途径:①下蚀作用加深河谷。河谷形成的最初阶段,水流侵蚀相对高起的地方,侵蚀下来的物质堆积在低洼地区,这两种作用不断地进行,使谷底愈来愈低平。②旁蚀作用促进谷坡剥蚀后退,使河谷拓宽。谷坡苞蚀后退的过程包括坡面上的片蚀作用、沟壑侵蚀作用、

块体崩落运动以及支流的旁蚀作用等。③溯源侵蚀使河谷向上延伸,加长河谷;陆地抬升或海面下降使河流下蚀作用加强,延长河谷终端,加长河谷。这样不断的侵蚀作用就使得河流不断的带走泥沙,从而形成不同的地貌。

河川的上游一般以砾石为主,中游以粗沙最为常见,而下游则以细沙为主。另外上游易形成“V型”谷,下游易形成“U型”谷。由于地球的自转作用以及地磁的影响,河流并不是如我们肉眼所见的那样顺流直下,而是螺旋式的向前流动。这样导致了河流对两岸的作用不均匀,日积月累河流两岸会形成凹岸和凸岸,更有甚者会导致河流改道。而人们利用了这种自然现象,将码头建在凹岸处,避免了船舶在岸边搁浅的麻烦。

最后,在溪水边观察岩石时,老师教给了我们地质罗盘测量岩石产状的方法。

岩层的空间位置决定于其产状要素,岩层产状要素包括岩层的走向、倾向和倾角。(如图)

岩层倾向测量 :岩层倾向是指岩层向下最大倾斜方向线(真倾向线)在水平面上投影的方位。测量时将罗盘北端指向岩层向下倾斜的方向,以南端短棱靠着岩层层面,当圆形水准器气泡居中时,读指北针所指度数即所求。

岩层倾角测量 :岩层倾角是指层面与假想水平面间的最大夹角,称真倾角。真倾角可沿层面真倾斜线测量求得,若沿其他倾斜线测得的倾角均较真倾角小,称为视倾角。测量时将罗盘侧立,使罗盘长边紧靠层面,并用右手中指拨动底盘外之活动扳手,同时沿层面移动罗盘,当管状水准器气泡居中时,测斜指针所指最大度数即岩层的真倾角。若测斜器是悬锤式的罗盘,方法与上基本相同,不同之处是右手中指按着底盘外的按纽,悬锤则自由摆动,当达最大值时松开中指,悬锤固定所指的读数即岩层的真倾角。

地质学实习报告完全版

岩层走向:在测出岩层的倾向之后,通常岩层的走向不需要再测量,因为岩层的走向与岩层倾向之间相差了90度。所以不需要再多加测量。

第四天~链子崖

这一天我们来到了链子崖处的国家地质公园,在游览崇山峻岭之前,老师现为我们讲述了有关于滑坡的知识。

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土体或者岩体,受河流冲刷、地下水活动、地震及人工切坡等因素影响,在重力作用下,沿着一定的软弱面或者软弱带,整体地或者分散地顺坡向下滑动的自然现象。

滑坡的主要组成要素:

滑坡体一指滑坡的整个滑动部分,简称滑体;

滑坡壁一指滑坡体后缘与不动的山体脱离开后,暴露在外面的形似壁状的分界面; 滑动面一指滑坡体沿下伏不动的岩、土体下滑的分界面,简称滑面;

滑动带一指平行滑动面受揉皱及剪切的破碎地带,简称滑带;

滑坡床一指滑坡体滑动时所依附的下伏不动的岩、土体,简称滑床;

滑坡舌一指滑坡前缘形如舌状的凸出部分,简称滑舌;

滑坡台阶一指滑坡体滑动时,由于各种岩、土体滑动速度差异,在滑坡体表面形成台阶状的错落台阶;

滑坡周界一指滑坡体和周围不动的岩、土体在平面上的分界线;

滑坡洼地—指滑动时滑坡体与滑坡壁间拉开,形成的沟槽或中间低四周高的封闭洼地;

滑坡鼓丘一指滑坡体前缘因受阻力而隆起的小丘;

滑坡裂缝一指滑坡活动时在滑体及其边缘所产生的一系列裂缝。位于滑坡体上(后)部多呈弧形展布者称拉张裂缝;位于滑体中部两侧,滑动体与不滑动体分界处者称剪切裂缝;剪切裂缝两侧又常伴有羽毛状排列的裂缝,称羽状裂缝;滑坡体前部因滑动受阻而隆起形成的张裂缝,称鼓张裂缝;位于滑坡体中前部,尤其在滑舌部位呈放射状展布者,称扇状裂缝。

以上滑坡诸要素只有在发育完全的新生滑坡才同时具备,并非任一滑坡都具有。 产生滑坡的主要条件:

一是地质条件与地貌条件;二是内外营力(动力)和人为作用的影响。

第一个条件与以下几个方面有关: (1)岩土类型:岩土体是产生滑坡的物质基础。

(2)地质构造条件:组成斜坡的岩、土体只有被各种构造面切割分离成不连续状态时,才有可能向下滑动的条件。同时、构造面又为降雨等水流进入斜坡提供了通道。 (3)地形地貌条件:只有处于一定的地貌部位,具备一定坡度的斜坡,才可能发生滑坡。一般江、河、湖(水库)、海、沟的斜坡,前缘开阔的山坡、铁路、公路和工程建筑物的边坡等都是易发生滑坡的地貌部位。 (4)水文地质条件:地下水活动,在滑坡形成中起着主要作用。

就第二个条件而言,在现今地壳运动的地区和人类工程活动的频繁地区是滑坡多发区,外界因素和作用,可以使产生滑坡的基本条件发生变化,从而诱发滑坡。主要的诱发因素有:地震、降雨和融雪、地表水的冲刷、浸泡、河流等地表水体对斜坡坡脚的不断冲刷;不合理的人类工程活动,如开挖坡脚、坡体上部堆载、爆破、水库蓄

(泄)水、矿山开采等都可诱发滑坡,还有如海啸、风暴潮、冻融等作用也可诱发滑坡。

新滩滑坡示意图草图:

第五天~银杏沱

这天我们先来到了湖景天成旁的采石场,进行对此处太平溪岩体的观察。

太平溪岩体为黄陵岩基的组成部分,是以变质岩为基底核心,岩浆岩为盖层的谷地台。

岩浆岩或称火成岩,是由岩浆凝结形成的岩石,约占地壳总体积的65%。岩浆是在地壳深处或上地幔产生的高温炽热、粘稠、含有挥发分的硅酸盐熔融体。是形成各种岩浆岩和岩浆矿床的母体。岩浆的发生、运移、聚集、变化及冷凝成岩的全部过程,称为岩浆作用。

岩浆岩主要有侵入和喷出两种产出情况。侵入在地壳一定深度上的岩浆经缓慢冷却而形成的岩石,称为侵入岩。侵入岩固结成岩需要的时间很长;岩浆喷出或者溢流

到地表,冷凝形成的岩石称为喷出岩。喷出岩由于岩浆温度急剧降低,固结成岩时间相对较短。

结晶颗粒的组成成分以及岩石的命名:岩石以颜色、粒度及其所含的主要、次要矿物成分的顺序来命名。微粒是指直径在0.2mm以下的颗粒结构,细粒是指直径在0.2mm~2mm之间的颗粒结构,中粒是指直径在2mm~5mm之间的颗粒结构,粗粒是指直径在5mm~1cm之间的颗粒结构,至于伟晶则是指直径大于1cm的颗粒结构。

常见岩浆岩构造类型:

(一)侵入岩的构造

1.块状构造(均一构造)

2.斑杂状构造(不均一构造)

3.条带状构造

4.面理、线理构造

5.球状构造:矿物围绕某一中心呈同心层状或放射状生长成球体。

(二)喷出岩构造

1.气孔构造杏仁构造

2.流动构造:流纹构造,绳状构造等。

3.柱状节理构造

4.枕状构造

太平溪岩体粒度为深灰色中粗粒,名为黑云角闪英云闪长岩,主要成分为50%斜长石,30%石英,10%角闪石和10%的黑云母。

为岩脉充填在岩石裂隙中的板状岩体,横切岩层,与层理斜交,属于不整合侵入体的一种。岩脉的宽度一般为几十厘米至数十米,长度可由数十米至数千米,个别大的可达几十公里以上。依据成分、形态、产状及与地质构造的关系,可分为简单岩脉、复杂岩脉、岩脉群及环状岩脉等。有人将直立或近直立的板状岩体称为岩墙,而将与层理斜交,形状较不规则的板状岩体称为岩脉。

而在此处的岩体中,有两条清晰可辨的岩脉,一条是由钾长石、云母、石英组成的肉红色的细晶花岗岩脉,另一条是由辉石和斜长石组成的辉绿色的辉绿岩脉。关于辉绿岩脉的形成,是斜长石先结晶,形成格架结构,辉石后形成,在其中填充,称

为辉绿结构(结晶的形成与熔点的高低有关)。岩脉的形成往往先后不一,后形成的岩脉会把先形成的截断。下图为此岩体中的岩脉剖面图:

侵入接触是指岩浆上升侵入于围岩之中,经冷凝后形成的火成岩体与围岩的接触关系。其特征是围绕侵入体的周围岩石,有一热变质接触带;岩体边缘有冷凝带,结晶比较细,称为冷凝边,岩体中有围岩的捕虏体,岩体的原生流面构造及原生层面节理与围岩的接触面是一致的,同时还有小型岩枝穿插于围岩之中。这种接触反映岩体的侵入晚于围岩的形成。

土壤的形成过程:(1)风化作用:分为冷热作用、水作用、植物作用等;(2)土壤化:土壤有机化的过程。

接下来,我们又来到了银杏沱滚装码头对面的采石场,观察到了由长石、石英和云母构成的伟晶花岗岩脉和由长石、石英、云母和角闪石构成的伟晶闪长岩脉。并绘制了两条岩脉相互截断的草图,草图如下:

第六天~泗溪

转眼为期六天的实习就到了尽头,这一天老师并没有让我们学习额外的知识,而是给了我们一个机会,在丛林密布、山清水秀、怪石嶙峋的泗溪公园中一边游玩,一边观察路边的岩石,将这几天学得的知识用于实践。老师一边指着某一块石头对着同学们耐心解释什么,以便提醒同学们注意安全;同学们一边走走停停,兴奋的讨论些什么,一边拿着某一块岩石看得出神,一副十分融洽的样子。

以下是公园中的景色图片:

(上方左图为瀑布和瀑布下潭水的景观,右图为清冽湍急的溪水中的圆石)

地质学实习报告完全版

地质学实习报告完全版

(上图左图为公园中的吊桥,右图为公园入口处隐在一片郁葱中的写有“泗溪”二字的标志石)

地质学实习报告完全版

地质学实习报告完全版

更多相关推荐:
地质认识实习报告

资源勘察工程专业地质认识实习报告姓名班级学号指导教师实习地点实习时间目录第一章前言第二章自然地理与交通第三章实习区地层第四章实习区地质构造第五章实习表现自我评价及完成任务情况第六章实习体会与感悟第一章前言实习时...

地质实习报告范文

国家地质公园秦皇岛市石门寨镇地质实习报告一前言在学校学习地质基础已经有一年的时间了对一些地质现象和一些岩石与矿物有了一些理论和概念上的了解并为了对以后工作的需要我们要进行一次野外的地质实习工作此次实习一方面使理...

地质学野外实习报告

地质学野外实习报告学校院系班级姓名学号第一章绪论第一节实习目的和任务进行地质学野外实习是为了更好的巩固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将理论知识与实际联系起来并且对实际情况形成一定的认识野外实习使我们对自然界中的地质的基本情...

地质学实习报告

地学基础实习报告学院资源环境学院班级地理信息系统姓名学号指导教师郑子成老师一实习概括1实习目的地质学基础野外实习是地质学基础课程的根本教学环节在实习之前老师们就给我们讲解了此次实习的一些目的这次实习我们重在多看...

地质学实习报告 一

地质学实习报告一实习时间和地点20xx年12月7日南宁市横县六景20xx年12月8日南宁市武鸣县伊岭岩途中人工剖面20xx年12月9日南宁市邕宁县昆仑关宾阳县清平水库二实习班级08地理科学1班和2班三指导老师朱...

地质学实习报告

一实习目的与要求本次实习是以获得地质现象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野外综合观察能力地质思维能力野外地质工作基本能力启发创新意识为目标的地质启蒙教学实践本次实习选择野外地学资源丰富地质现象典型的大青山作为野外教学基地涉及...

地质学实习报告

地质学实习报告学院资源环境学院班级土管101班姓名侯晓飞学号20xx4814任课教师郑子成前言由于资源环境学院刚刚搬迁至成都温江校区不久同学们对温江周围附近的地形地貌很是陌生然而身为土地规划者的接班人我们土管专...

地质学实习报告

实习报告姓名班级学号目录前言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交通位置及经济自然概况地层构造岩浆活动外动力地质作用总结1前言一实习的性质和任务认识实习是为了理论联系实际加深理解课堂教学的内容这次实习是该课堂教...

地质学实习报告

地质学与地貌学野外实习报告班级土地资源管理20xx级4班姓名谭雅文学号20xx3583指导老师郑子成一报告思路3二区域地况3一金马河3二映秀镇4三都江堰樱花河畔5三实习过程6一典型地质构造61龙门山断裂带断裂构...

普通地质学实习报告

目录前言3一要求3二自然地理概况3三实习概况4第一章地层6第一节概述6第二节志留系6一高家边组O3S1g6二坟头组S1f6三茅山组S2m7第三节泥盆系8一五通群D3C1w8第四节石炭系9一金陵组C1j9二高骊山...

地质学专业实习报告

地质学专业实习报告一20xx年12月25日下午琥珀山庄最后周老师又在12月25日下午带领我们到琥珀山庄去沿途老师又问了我们一些问题主要是有关于沿途路边的一些石材铺成的路面是什么岩石是那一大类岩石中的哪一种岩石有...

济南馒头山地质实习报告

地质实习报告一实习目的1通过地质实习将抽象的地质现象形象化实体化加深对所学知识的了解并为以后的学习提供形象化的基础2认识三大岩石沉积岩变质岩岩浆岩的形成过程形状结构产生时间和产生的原因等3会对馒头上的地质断层进...

地质学实习报告(4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