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xx年公路学科发展报告(概要)

时间:2024.3.15

20xx年公路学科发展报告(概要)

中国公路学会去年首次开展公路学科发展研究,得到各分会及各方面的大力支持,也引起了全行业的广泛关注。交通运输部对这项研究工作给予高度评价。中国科协还将此项研究工作纳入20xx年度的资助支撑计划。

今年,中国公路学会继续组织开展了学科发展研究工作,并扩大到道路工程、桥梁工程、隧道工程、勘察设计、交通工程、运输与物流、公路养护管理、公路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客车技术、筑养路机械等十个方面,基本涵盖了近年来我国公路交通领域的重大进展和重要研究成果,体现了学科发展研究的前沿性、科学性。

本报选登其中的道路工程、公路勘察设计、筑养路机械、交通工程部分的摘要,内容涉及这些学科发展的现状、当前研究的重点领域、问题与建议等。

开展学科发展研究是推动科学技术进步的一项基础性工作。中国公路学会将把这项工作常态化,力争使公路学科发展报告更加系统和完整,进一步推动我国公路行业的科技创新。

一、学科发展现状

(一)道路工程

新世纪以来,为更好地服务于区域经济的发展,我国高速公路建设进入了联片成网的发展阶段,规划建设的“7918”国家高速公路网已大部分建成。同时,二级以上公路比重逐年增大、公路等级标准提高,农村公路硬化率大大提升,已有99%的乡镇和88%的建制村通公路,我国公路网逐渐形成东中西相连接、主干支相配合的网络体系。

近年来,随着道路工程领域相关研究的不断深入,道路新结构、新工艺、新材料等不断涌现,而它们的出现促进了“环境友好、功能突出、安全节约”路面的广泛应用,道路技术应用水平和研究水平也达到了空前的广度和深度。

在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日益完善的公路建养技术支撑我国高速公路飞速发展,这时期的公路科技创新以着力解决耐久性(重载交通、早期病害、使用寿命)、使用品质(沥青路面高低温性能、路表抗滑及抗水雾性能等)、节能环保(节能减排、材料循环利用等绿色可持续发展等)及防灾减灾等方面技术为重点,从路基工程、路面工程、防灾减灾等方面展开了全方位的研究。

我国公路建设快速发展,这其中交通科技与技术创新为实现公路交通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1.勘察设计技术。计算机辅助设计(CAD)技术的攻坚,进一步推动了计算机在公路优化设计上的应用;GPS航测遥感、CAD集成技术的开发及推广应用,使公路设计由二维设计提升为空间三维设计,由静态设计提升为动态化设计;公路数据库开发与GIS技术应用,提升了我国公路建设的高科技水平。

2.路基路面修筑技术。针对我国高等级公路沥青路面发展的基础上提出的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技术,成就了我国今天高速公路的结构型式,缔造了我国公路建设事业的辉煌;高等级公路路基综合稳定技术的研究,提出了路基压实标准、设计及施工等成套技术;特殊地质

路段高速公路建设技术,解决了众多世界性难题,其中冻土地区公路修筑技术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沙漠地区公路修筑技术、膨胀土地区公路修筑技术分别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一等奖。

3.路面结构与材料。引进吸收的SMA沥青混合料技术、重交通道路沥青在高等级公路工程中的应用技术、滑膜摊铺水泥路面设计及施工成套技术、路面典型结构的研究,柔性路面结构技术的研究与推广、高性能沥青路面混合料设计技术的引进吸收、温拌沥青混合料技术的引进再研发等技术的应用,为我国公路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技术基础和技术支撑。

4.公路养护管理技术。干线公路路面养护管理系统的研究,减少了养护决策的主观性,提升了决策的科学性;高速公路改扩建技术,提升了我国道路后期运营水平;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路面损坏识别系统”及“国省道及高速公路养护管理系统”对实施国省道养护与维修起到了重要作用,沥青路面快速检测与养护技术取得重大突破。

5.材料循环再利用。结合不同地区和不同交通特点引发的复杂道路工作特征,开展了道路工程功能性材料的研发与应用。微表处、路面材料循环利用技术的推广,提高了我国路面养护技术水平;冷、热再生技术,节能减排技术体现了“两型”社会和谐发展的理念。

6.防灾减灾技术。逐渐形成了公路灾害评估技术、预测与预警技术、特殊气象灾害预测与防治技术、灾后处治技术等成套技术。

7.检测装备技术。核子密度与含水量测定仪等系列检测设备的研制,为公路检测提供了现代化的关键设备;自动弯沉仪和路面平整度快速测定仪的研制可以替代进口,已成为当前路面状况监测的主流装备。

(二)公路勘察设计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和公众对公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特别是对建设前期的公路勘察设计提出了更高的希望和要求,一方面,公路勘察设计除满足公路建设和运营的经济性、安全性、便捷性、畅通性的功能性要求外,对公路的公众性、舒适性、美观性和与环境适应性要求越来越重视;另一方面,我国公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向山区、高原、荒漠和边境等地形地质复杂、自然环境脆弱和建设条件极端困难地区大规模进军,也使公路建设面对着更多更复杂的技术难题,对公路勘察设计技术提出了众多新的课题。

近年来我国公路勘察设计在坚持以新的思维、新的理念、新的标准、新的追求来进行创作设计和创新设计为根本原则的基础上,充分结合国情和不同的地域现状,围绕着设施建设、安全保障、环境保护等关键技术问题,在勘察设计理念、数字化与信息化勘察技术、安全设计理论、智能设计技术等方面开展了大量的基础性研究和工程实践,突破了一批勘察设计关键技术,取得了一批丰硕的科技成果,使勘察设计理念和技术水平取得了显著进步,创新创作能力显著提高。

具体表现在:

(1)可持续发展的设计新理念得到深入贯彻,地形地质和环境景观选线、节能环保设计等多种形式在具体设计中得到落实;

(2)基于驾驶员心理和视觉感受的公路安全性设计理论研究不断深入,公路安全设计与评价分析方法日渐成熟;

(3)全寿命周期可靠性设计越来越得到广泛认可,从新结构设计、耐久性分析,到相关规范的制修订等都越来越多地考虑工程全寿命周期的安全性、适用性和耐久性等;

(4)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信息技术的不断开发与应用正迅速地改变着传统的勘察设计模式与习惯;

(5)航空航天遥感技术、激光雷达扫描技术、地震勘察技术、深水勘探技术等多种先进的信息化地质勘察手段在复杂地形地质和边远困难地区广泛应用与集成再创新丰富了勘察手段,极大提升了公路勘察质量和效率。

1.公路勘察设计技术最新研究成果得到广泛应用。

——山区高速公路勘察设计思想和技术水平有了质的提升。近年来在新理念思想指导下,针对山区高速公路勘察设计的特点,以提高山区高速公路建设质量水平、保障公路建设与运营安全需求、节约土地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景观为目的,结合重大公路工程建设,不断发展和深化了山区高速公路的地质选线、地形选线、环境选线理念与方法,开发了适应山区特点的集成勘察设计技术,在山区公路不良地质与公路灾病害的勘察与处治设计、生态环境与景观设计等技术方面也开展了大量基础性研究和工程实践。

——高速公路改扩建勘察设计技术得到有效突破。近年来结合众多的改扩建工程建设项目,针对改扩建建设与管理诸多关键技术开展了系列研究,高速公路改扩建数字化勘察方法、设计手段和设计成果的可靠性等得到了快速提升,系列关键技术提到有效突破。

——生态景观和环境友好型公路评价与设计技术迅速发展。生态景观和环境友好型公路是交通运输行业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发展之路、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实现科学发展的一种全新的发展理念。近年来在公路规划、勘察设计、建设管理等不同的阶段和环节中针对保护生态环境、节约土地资源、节省材料利用、融入景观文化等问题开展了较深入的理念研究和工程实验,系列成果在多项示范工程建设中得到了应用,对减少环境破坏、改善公路景观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2.公路数字化勘察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数字化公路地形测量技术。近年来在公路勘察设计领域针对山区、荒漠等受地形、植被、气象条件影响大和高速公路改扩建等复杂工程开展了LiDAR技术。机载激光雷达扫描技术的应用性研究和生产应用,车载移动测量技术在高速公路改扩建中开展了专题研究和应用,为公路交通调查、养护大修设计和改扩建工程设计提供了快速高效安全和不影响交通的动态测量方法;GPS高精度平面测量定位和四等及以下中低精度的GPS-RTK三维测量定位技术在国家“九五”重点攻关项目“GPS、航测遥感、CAD集成技术”中进行了系统研究,并已全面应用于公路勘察设计领域,为公路和桥隧建设质量提供了基础保障;高分辨率卫星测图技术创新了卫星图像与公路测设的集成应用模式。提出一套高分辨率卫星图像同轨、异轨多模型区域网连接与加密方法;深水地形测量技术满足了跨越江河湖海的大型桥隧工程勘察设计之需。

——信息化公路地质勘察技术。随着高分辨率卫星和卫星重力技术的发展,公路地质遥感技术向精细化、数字化和定量化的微观地质解译方向发展,近年来在公路遥感地质技术方面取得了研究成果,能为公路勘察设计提供宏观的地质依据,使选线更加科学,更加经济,为决策提供准确的依据;近年来在高分辨率工程地震勘探技术、深埋隧道电磁测深探测技术等方面展开了较深入的研究,研究成果应用于部分高速公路和隧道的勘察,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近年来随着高速公路向西部山区和其他特殊复杂地区延伸,研究重点已

转移至膨胀土、盐渍土、山区岩堆、采空区等这类更为特殊复杂的岩土快速勘察、信息化管理及设计处治技术等方面,并取得了系列科技成果突破和成功的工程应用实例。

——公路地质灾害勘察与评价技术。近年来针对西部地区公路地质灾害危险性区划,崩、滑、流、水和冰雪等公路重大自然灾害的勘察与评价技术、选线避绕原则、灾害的处治与信息化管理等关键技术问题进行了深入系统研究。提出崩、滑、流等主要公路地质灾害的分类及危险性预测模型,对于高寒、高海拔、高烈度地区公路工程地质病害的评价及防治技术也展开了系统研究并集成体系,系统提出高寒、高海拔、高烈度地区公路工程病害勘察与防治新技术;地质灾害可知、可测、可防和可治性论证赋予地质选线新内涵,运用多种先进的勘察手段充分了解区域地形地质和环境条件基础上,在勘察设计前期就对各种地质灾害和环境灾害的可知性、可测性、可防性和可治性进行充分的论证分析,通过综合比较论证,妥善处理灾害的“主动防”与“被动治”关系,最终合理选择路线位置和工程方案,减少工程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同时对部分不可绕避地质气象灾害点,在设计中充分考虑和设置监控预警系统。

3.公路设计新理念得到贯彻。

长期以来,我国公路勘察设计是以“安全、通畅、经济”为指导思想,以满足公路建设和交通运输的基本功能为主要目标,设计中考虑交通需求、荷载等级、成本控制等功能性要素较多,而考虑人、车、路、景自然和谐的社会性要素较少,设计成果的创新性、灵活性、精细化和创作力均有所不足,设计理念不适应社会进步、时代发展和公众期望的要求。 近年来在以人为本、坚持可持续发展思想指导下,通过不断的理论研究和工程实践,提出了以“以人为本、安全至上,保护环境、和谐自然,节约资源、持续发展,质量第一、公众满意,指标恰当、创作设计,系统思想、周期成本”为核心的“六个坚持、六个树立”的勘察设计总体原则和“安全、环保、舒适、和谐”新的公路勘察设计指导思想,通过“灵活设计”和“创作设计”实现公路在自然与社会大环境中的系统最优目标。通过研究,支撑公路勘察设计新理念体系的理论基础逐渐成形。主要表现在:以系统最优化为目标的四环节控制体系、灵活设计突破传统设计范畴和设计内容、创作设计赋予公路个性和美学品质和宽容设计从细节上保护人的安全。

4.公路设计新技术得到发展。

——数字化勘察设计模式。借助于航空航天遥感、地球物理勘探、地质雷达、地震勘探等现代地质勘察手段,现阶段公路地质勘察中全面加强了区域地质和工程地质的及遥感地质资料的信息化采集和分析;通过广泛研究和采用航空数字摄影、高分辨率卫星图像、激光雷达、GPS等高新测绘技术获取大范围的地形地貌和地表环境等数字信息;这些数字化的勘察数据通过建立GIS地理信息系统和DTM数字模型与路线CAD设计系统集成,使公路设计可在大范围走廊带内进行快速多方案的综合比选设计,并通过三维虚拟仿真技术的应用,达到优化路线方案并使设计成果与自然环境更加融合的目标。

——公路多维数字模型和全景动态仿真技术。现阶段研究和突破的重点包括两个方向:一是除反映地形地貌特征的数字地面模型之外,还对地下的地质信息,地表的建筑物、道路等人工构筑物和植被、水体等环境数据的模型构建开展研究;二是除满足CAD的需要的速度和精度之外,研究尽可能的提高模型在环境中的视觉真实感的方法,包括细节层次矢量模型和设计模型,基于高分辨率遥感影像、数字图像或视频等海量数据下的可见性判断和流畅的动态透视等。由此建立起真正为地形选线、地质选线和环境选线服务的可视化虚拟地理环境。

——公路CAD技术的发展。现阶段公路CAD技术已取得大量的技术突破,包括基于高清影像的虚拟仿真技术、基于工程数据库和GIS的全过程信息管理系统等。但由于目前对地形地质和环境景观的机器判识技术还有待突破,因此目前还只能对较简单的局部方案和适应性结构物类型作出智能推理,这仍将是今后公路CAD发展的重点攻关方向。

5.公路设计理论得到发展与实践。

——基于驾驶行为和心理感受的公路设计理论研究。近年来对驾驶行为、心理特征、视觉感受、操纵强度等驾驶员交通特性及其与公路线形指标和交通安全之间的关系展开了大量的调研分析和基础理论研究,并已取得一定的研究进展,综合考虑人—车—路—环境系统作用下的驾驶员行为和心理特征的设计理论和设计方法的研究逐渐成为本学科研究与发展的热点之一,为此,开展了“西部地区公路线形设计及安全评价技术研究”、 “山区双车道公路路线设计参数的研究” 、“沙漠地区公路选线及线形参数研究”。

——公路安全设计与安全评价理论和方法研究。目前国内已有众多的学者和研究机构开始分别从事故致因、驾驶行为、车辆因素、道路环境、典型路段设计指标等不同的角度对公路安全设计方法和安全评价技术开展研究,特别是“公路交通安全应用技术研究”等重大专项的展开,从交通安全基础理论、重大关键技术、标准规范体系、成套技术装备及工程应用等多个层面,对我国的公路交通安全应用技术进行了系统研究,并取得了一系列丰富的成果。 我国道路安全性能及安全性设计理论与设计方法的研究起步较晚,尽管已陆续开展了一些课题研究并在部分典型设计指标和典型设计路段设计方法方面取得了部分突破性研究成果,但未形成完整的安全性设计体系和技术标准体系,仍处于基础性研究阶段,这也将是今后公路勘察设计领域需要突破的重点方向。

(三)筑养路机械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家基础建设的快速发展,筑路机械行业得到快速发展,特别是高速公路建设持续发展,为路面机械得到快速发展带来了历史性的机遇。30余年来,我国筑路机械的发展大致可分3个阶段:

——引进国外技术阶段(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中期),这一阶段以19xx年国务院批准的京津塘高速公路开始建设为标志。通过大规模引进国外技术,大大缩小了我国筑路机械制造技术与国外先进水平的差距,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具有现代化专业知识的技术人才,主要产品初步形成系列,产量、产值大幅度增长。

——扩展阶段(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21世纪前10年的中期),此阶段以19xx年前后爆发的亚洲金融危机为标志。巨大的公路建设投资形成空前规模的市场需求,出现两个明显的特征现象:一是国际著名的路面与压实机械企业进入中国投资设厂;二是一些实力雄厚、研发能力强的工程机械骨干企业进入路面机械行业。

——稳定发展与进一步发展阶段(21世纪前10年中期起),此阶段以20xx年出现的全球经济危机为标志。国家再次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高速铁路建设快速启动,公路建设稳定发展,对筑路机械的需求保持了增长态势。随着中国施工企业走出国门等因素的带动,近几年来我国筑路机械对外出口量增长幅度较大,这一走势在今后一段时间内还将保持。 与筑路机械行业的3个发展阶段相适应,路面机械的技术发展也经历了引进消化及模仿开发、自主开发,以及自主研发和集成创新等3个主要阶段。

我国筑路机械经过20余年的快速发展,品种已基本齐全,产量已趋稳定,出口也形成一定的规模,但是在作业性能与可靠性方面仍与国外有一定的差距。目前,国内外产品市场

的竞争已经白热化,在保持我国产品性价比较高的优势的同时,产品的自主研发和集成创新已迫在眉睫。

近几年,国内一些企业,特别是一些大型企业已从国际市场竞争的角度出发,对自己产品与国外标杆产品的性能进行全面测试,开展了筑路机械关键技术的摸底试验、性能分析与提升空间。在与国外标杆设备性能对接的过程中,不仅掌握了相关单个产品的一些关键技术,而且形成了相关的成套设备与技术,比较有代表性的是路面养护急需的薄层路面的摊铺与压实技术,以及路面的铣刨、冷再生与热再生技术;近年来道路预防性养护设备发展很快,路面的微波加热、同步碎石封层、微表处与稀浆封层、橡胶沥青与改性沥青制备、沥青洒布等设备的成功开发与大量使用,都是道路材料技术、机械技术与施工技术集成的结晶。

1.薄层路面的摊铺与压实技术与设备。在吸收国外技术的基础上,中交西安筑路机械有限公司与徐工集团工程机械股份有限公司都已研制出了可以洒布乳化沥青粘结剂的薄层路面材料摊铺机,徐工、山推、厦工、柳工等研制出了振动频率70Hz左右、振幅0.3mm的高频振动压路机。

2.模块化沥青混合料搅拌设备。主要是为了适应海外项目的需要,标准集装箱模块化设计能最大程度节省运输成本,已成为沥青混合料搅拌设备的一种新机型。

3.煤炭气化技术。目前,沥青混合料中集料的加热一般使用液化气、重渣油、柴油或者煤作为燃料。将煤炭转化为气体燃(原)料对集料加热,能使煤中的硫、灰分等在气化过程中或之后得到脱除,使污染物排放得到控制。

4.再制造技术。作为循环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工程机械再制造酝酿了多年,许多企业成立了相应的研究机构,但至今在我国工程机械行业尚没有使用再制造的零部件或产品的报道。

5.路面材料的冷再生与热再生技术与设备。为了路面材料的循环再利用,路面材料的就地冷再生、厂拌冷再生、厂拌热再生设备应运而生,并在工程中大量使用。

6.预防性养护技术与设备。目前,路面的微波加热、同步碎石封层、微表处与稀浆封层等技术与设备已在我国普遍应用。

7.高效沥青混合料搅拌技术。在搅拌过程模型化的基础上,根据搅拌锅内三维方向搅拌时间相近的优化目标,对双卧轴搅拌机的单轴上搅拌臂的相位及其排列,双轴相位及其排列进行优化,实现了沥青混合料的高效搅拌。

8.高效振动筛分技术。以沥青搅拌设备中常用的多层直线振动筛为研究对象,建立了实体模型,在试验研究与振动筛热分析的基础上,对振动筛进行了结构优化,并针对国内外沥青搅拌设备振动筛筛分效率普遍不达标而造成路面早期损坏的现状,通过理论分析与试验验证提出了增大振幅的解决方案。

9.振动压路机噪声的综合控制技术。振动与噪声问题已成为我国工程机械行业技术进步的“瓶颈”和节能环保的热点问题之一。应用该成果的振动压路机降噪3至5dB以上,减振

性能指标全部达到了国家相关标准,对施工过程中振动、噪声对环境的影响进行了测评,提出了防治对策。

10.压路机振幅均匀性技术。振动压路机振幅均匀性控制技术的综合应用,使单轮振动的振幅不均匀性达到了5%以内,使双钢轮振动压路机前后轮的振幅误差也达到了5%以内,通过了压实的均匀性与平整度,并减少了能耗。

11.振动压路机减振技术。针对机架振动程度的大小,直接影响驾驶室的减振效果和上机架振动对作业质量有较大影响的实际情况,通过调整刚度和阻尼以及上车质心位置,来减小振动能量损失和振幅不均匀的影响。

12.摊铺机熨平板的振动均匀性技术。通过振捣器惯性力和惯性力矩的平衡研究、熨平板结构及其刚度的研究、熨平板热变形与温度的关系的研究;通过研究熨平板基本段、不同加长段的质量及质心位置,以及激振器的偏心距,找出熨平板振幅横向均匀分布的技术方法,从而达到提高铺筑路面密度均匀性的目的。

(四)交通工程

交通工程学科是从交通运输的角度把人、车、路、环境及能源作为一个统一体进行研究,兼有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双重特点。以寻求道路通行能力最大、交通事故最少、运行速度最快、运输费用最省、环境影响最小、能源消耗最低的交通系统规划、建设与管理方案,从而达到安全、迅速、经济、方便、舒适、节能及低公害的目的。

交通工程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交通特性、交通规划、交通流、道路线形设计、交通管理、交通安全、交通公害、交通节能等。涉及的行业包括公路、城市道路、城市交通管理、信息化领域等。

近几年,交通工程学科围绕公路建设进行了大量的理论研究和技术创新,为公路健康运行提供了重要保障。

1.交通安全理论与标准。

——建立了公路运行速度体系和安全性评价标准体系。首次研究提出了适合我国交通特征的公路运行速度代表车型;系统构建了各级公路运行速度预测模型,创建了符合我国国情的公路运行速度理论与方法体系;建立了符合我国公路交通特性的公路安全设计指标体系和公路路线安全性评价标准体系。

——建立了以安全设计和路网安全改善为核心的公路安全保障技术体系。针对我国交通安全自身特点, 经过对公路安全应用技术的深入研究,系统建立了以安全设计和路网安全改善为核心的我国公路安全保障技术体系。

——编制完成我国第一部《公路交通安全手册》。这是我国交通安全理论基础性和开创性研究,使交通管理技术系统化和实用化,并提高了可操作性。《手册》涵盖了各种地形、等级公路,用于直接指导公路规划、设计、养护和管理,可在全国范围内整个行业广泛应用。 ——系统研究了公路平面交叉口的交通安全技术。我国首次系统开展了面向公路平面交叉口(简称平交路口)交通安全技术研究。

——应用运行车速理论提高高速公路安全性。基于对高速公路运营安全相关资料的分析及大量实地调研,研究了公路平、纵、横线形技术指标及桥梁、隧道等结构物对高速公路安

全性的影响,提出了公路几何线形综合指标的概念,建立公路线形综合指标空间客观描述模型,并对线形描述函数中各参数与线形综合指标的敏感性进行了分析;建立了高速公路运行车速预测模型并进行参数标定;提出高速公路线形一致性设计方法;建立了高速公路线形设计一致性模型,给出高速公路线形一致性设计建议值。

2.交通安全保障。

——在平原地区公路安全保障工程关键技术及工程应用方面,通过深入进行平原区公路条件与行车安全关系分析,提出平原地区公路安保工程实施重点路段,并提出系统的安全保障技术。

——在高速公路安全设计和安全运营技术研究方面,提出了事故预测模型、路侧设计方法、典型特殊路段的安全保障技术,以及用于维护运营畅通的基于事件的动静态运营管理系统框架和核心预案等多种技术成果。

——在山区高速公路综合运营安全技术研究方面,基于制动器温升模型,根据汽车制动毂安全温度和公路坡度严重率分级,提出了避险车道间距确定方法以及辅助设施设计方法;提出了山区高速公路边坡危岩风险分析方法,明确了风险指标确定原则,并提出采用危岩失稳时其落点在路基范围内的概率来判断易损性的方法。

——在山区农村公路安保措施多样化及应用示范研究方面,提出了安保工程设施设计的原则及理念研究;提出了创新、多样、安全、经济、实用、生态的设置原则;提出了在山区农村公路安保设施设计中综合应用人性化设计、强制设计、宽容设计、经济性设计、生态环保设计等,并根据这些设计理念对依托工程的安保措施和安保结构进行设计。

——在山区高速公路危险路段交通安全设施系统研究方面,开发的长下坡路段制动失灵车辆专用减速带滚动阻力系数达到0.06以上;消能减速护栏防撞等级达到了规范中的最高等的SS级(碰撞能量520kJ),并且具有一定的减速功能;网索式避险车道防护能力达到21219kJ(防护车型组合:大货车、总质量55t、车速100km/h),并使失控车辆的停止距离控制在70米以内。此外结合依托工程编写了《连续长下坡路段安全保障系统设计与施工指南》。

——在西部山区农村公路交通安全防控对策研究及安保工程领域,确定了具有山区农村公路特征的重点防控路段类别和安全改善判别标准;研发了坚石路肩薄壁混凝土护栏,为农村公路更经济有效地安全处置提供了理论依据。提出了适用于山区农村公路的安保设施及适用条件,编制了对改善农村公路安全性有指导意义的《西部山区农村公路安全防控实施指导手册》,解决了资金有限条件下山区农村公路安全建设的难题。

——在高速公路螺旋型曲线隧道营运安全控制技术研究方面,对高速公路螺旋型曲线隧道行车安全影响因素分析及预防控制措施、营运通风、交通事件应急响应、火灾疏散模式及救援等关键技术开展研究。

——长大隧道运营安全评价与安全运营管理研究成果,能实时监控长大公路隧道运营过程中各种设施和管理系统所处的运营状态,有效减少长大公路隧道交通事故的发生,加强突发事件的快速处理,有效节约省厅及管理部门的宏观管理和决策的时间,促进长大公路隧道设计和管理的改进,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山区高速公路安全性评价研究方面,针对高速公路安全出现的重点、难点问题,由省部组织联合科技攻关,对重庆市高速公路的设计、运营阶段安全性评价方法进行研究,研究内容包括:建立安全性评价程序,提出安全性评价指标,总结安全性评价重点,完善安全性评价方法,创新性的提出典型危险路段安全改造设计方法和重庆市山区高速公路安全性评价指南。

——在交通流运营风险评价研究方面,提出了基于人体反应的运营风险等级划分方法,并提出了对应车速及车头时距的分级标准。从动态、静态两个方面对高速公路交通流运行及运行环境提出了控制及管理维护方案,并利用交通流运营风险研究成果,提出了控制指标及相对应控制对策。提出了对应路网一般路段、过渡路段及养护作业区路段的事故预防系统,构建了预防体系及关键的事故预防对策。

3.收费系统。

——电子不停车收费标准体系及成套检测技术。攻克了开放平台条件下专用短程通信技术(DSRC)与不停车收费业务的融合、多任务管理与互操作、野外环境下车载机与路侧系统的交易和安全管理、以及ETC检测系统研制等重大技术难题,完成了ETC系列国家标准,ETC业务管理、系统建设、密钥管理、设备检测等行业技术规范;建成ETC检测系统和实验室。 ——高速公路联网收费多重嵌套多义性路径环识别。针对浙江省高速公路路网内二义性路径多重嵌套成环的复杂情况展开深入分析,通过新技术方法的研究实验,力图为解决高速公路联网收费环境下多义性路径车辆通行费收取、拆分与结算提出一套切实有效的处理方案。 ——江苏省高速公路电子不停车收费(ETC)系统研究。针对长三角及华东地区高速公路联网收费系统的现状和特点,提出了邦联式跨省市ETC联网收费体系结构;制定了ETC技术标准;研究了基于DSRC的ETC关键设备的选型、优化、测试与安装运行;攻克了互耦感应式省界收费车道布局、交易流程与特情处理等关键技术;建立联网不停车收费中心系统,实现了收费数据清分结算管理、卡账务管理、密钥管理、多元化银行代理管理与客户服务管理;构建了ETC系统应用测试和营运管理体系;完成了ETC社会经济效益分析。

——河南省高速公路收费服务行业地方标准。研究成果主要是制定《高速公路收费服务》和《高速公路收费服务人员操作规范》两项地方标准。该两项地方标准在全省高速公路的贯彻实施,使得各高速公路管理单位能够依据标准建立健全了收费管理工作流程和职责,调动了收费及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提高了收费管理质量和服务水平。

4.交通标志。

——公路交通标志视认性及设置有效性研究。主要研究影响公路交通标志效能的视认性和设置有效性问题。项目研究成果直接支持了《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GB5768)的修订工作、支持了部分交通行业标准的制修订工作、支持了交通运输部国家高速公路网指路标志改造工作,具有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和推广价值。

——国家高速公路网指路体系的研究与应用。项目研究成果通过工程示范及必要的试验检测,形成了国家高速公路网指路技术标准规范体系,并在全国6万多高速公路、3.7万公里普通公路和640公里城市道路上顺利实施,大幅提升了我国国家高速公路网的服务水平。 ——国际通道交通标志设计和设置研究。通过对国际通道的概念及分类进行界定;制定了我国国际通道交通标志的方案,综合评价了我国加入联合国《道路标志与信号公约》所面临的问题,提出了我国加入《公约》的技术解决方案。形成了“对国标《道路交通标志标线》的修订建议”,编制了《国际通道交通标志设计指南》。研究成果为规范和指导我国国际通道交通标志的设计和设置,我国是否加入联合国《公约》及可行的技术解决方案提供了技术支持。

5.交通监控与智能交通。

——基于浮动车的综合交通信息服务成套技术研究与应用。在交通信息数据采集、处理和发布等关键技术上进行了深入的理论研究,设计了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系统架构,开发了国内首个面向公众服务的综合交通信息服务系统。本项目在浮动车动态交通信息采集处理系统方面实现了重大技术突破,建设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浮动车系统,获得及已受理申请8项技术专利。

——ITS域多业务系统跨平台构建关键技术研究。针对江苏交通系统的现状和特点,结合现有跨平台技术及其他相关的数据信息,提出了ITS 域多业务跨平台关键技术研究。其包括异构图像数字域转码、IP 专网架构、宽带移动融合、基于B/C/S 可伸缩地图视窗,以及异构数据交互、操作系统兼容等跨平台技术,有效解决区域视频联网、异构系统兼容、综合业务拓展的瓶颈。

——公路监控系统系列标准及技术研究。通过分层模糊评价法与有效寿命评估算法的研究,提出了各级标准的通用参数指标及其检验方法,据此,制修订了一批监控系统设计、产品、检验等方面的标准,并已于20xx年起陆续颁布实施,在依托工程中得到了极好地验证,为后续标准的制修订提供了理论与技术支撑。

——国家公路网运行状态获取与管理技术及应用。提出公路网运行状态获取与管理技术体系,在国际上首次提出基于信息提取计算的路网动态交通分析技术,创造性提出分布式交通信息系统互操作技术,突破了公路网多元管理信息交互难题;在国内首次提出了基于空基的大范围交通状态获取技术及适用于道路设施的无线传感器组网技术。建设了我国首个国家公路网服务、监管及应急处置系统示范工程,在日常管理、重大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应急处置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公路网运行监测与服务系列标准规范。分别从公路网运行监测与服务技术、监控技术和通信技术三个方面对公路网运行监测与服务系统的规划建设、运行管理和监测发布进行了系统研究,成果形成了《公路网运行监测与服务暂行技术要求》、《高速公路监控技术要求》、《高速公路通信技术要求》三项行业标准,20xx年1月颁布实施。该系列标准规范为部省两级公路网运行监测与服务系统的规划建设、运行管理和监测发布提供了统一的技术指导。

——大型综合交通枢纽智能管控系统建设关键技术。大型综合交通枢纽集航空港,高速、城际铁路,磁悬浮,城市轨道交通,公交车和出租车等交通方式,是多交通衔接、协同运作的节点。项目搭建了综合交通枢纽“一总五子”管理信息系统,解决了7种交通方式下特大交通枢纽的“车—人—车”的和谐相处,实现了枢纽区域交通协同运行和高效管理。

——ITS中交通流诱导与控制一体化方法研究。诱导和控制分别从空间、时间两方面对路网交通流进行管理,二者功能互补。项目在研究交通流诱导相关理论基础上,研究诱导与控制的协同优化方法。

——高速公路网交通调控方法与关键技术研究。解决了分区域、分线路、分车种弹性收费的路网建模和方案测试问题,提高了高速公路网交通量分析的能力和准确性:建立了基于实测流量修正的路网模型更新方法;车辆时间价值的流量拟合标定方法;基于路段费率差异的路径广义费用模型;多义路径辨识算法。

——高速公路联网运营交通决策支持系统研究。建立了一套面向高速公路联网收费数据的数据仓库模型;提出了基于交通流反演模型的全路网交通状态实时监测方法;提出了基于概率图模型和局部加权学习的高速公路网交通流预测方法,并建立了高速公路交通流可预测性的上界理论;研发了高速公路交通事故演变分析模型;建立了车辆异常指数模型。

——基于动态信息的智能导航与位置服务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项目突破了传统静态导航与位置服务技术的局限,研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基于动态信息的智能导航与位置服务系统,有效提高了我国城市交通信息化、智能导航与位置服务水平。

——基于物联网应用的高速公路路网运营监测与调度指挥系统研究。课题利用物联网技术实现交通信息全方位采集、分析和智能化应用。内容包括建立了基于物联网的路网监测体系,设计实现了交通事件联合判定方式;提出以路网运营状态为核心的调度指挥体系,实现了调度预案数字化,动态掌握应急资源情况变化;基于SOA架构进行了系统设计,提出GIS、视频设备、集群通信系统、车检设备集成方法和性能优化方法。

6.灾害与应急。

——南方高速公路冰雪灾害防治与备灾技术研究。针对20xx年年初冰雪灾害对高速公路造成的严重损坏,为提高路网养护管理水平,通过集成创新,提出了冰灾后高速公路主要病害修复对策专家系统,并在修复工程中得到全面应用。研究以湖南省为例,在全面分析区域公路网交通流特征与技术水平的基础上,提出了湖南省高速公路应急处置预案,为突发灾害保通提供了技术保障。

——高速公路特长隧道及隧道群运营安全及防灾救援技术研究。项目围绕高速公路特长隧道及隧道群的交通事故致因机理、风险分析模型和评估方法、火灾通风控制策略和方式以及防灾救援体系等开展了系统而深入的研究。基于研究的创新性成果,构建了高速公路特长隧道及隧道群运营安全及防灾救援体系,研究成果总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已成功应用到依托示范工程诸永高速公路括苍山隧道(7929m)及隧道群,其中括苍山隧道为浙江省目前最长隧道,号称“华东第一隧”。

——移动式360°高解像度公路养护管理与应急抢险在线平台技术及应用示范。首次研发出车载式可360°全景拍摄的达9600万像素的3PD图像采集装置:该实时成像装置车将整个3PD系统安装在移动式台车上,高清图像采集仪和高清晰视频采集仪根据使用情况进行升降,实现应急抢险现场灵活、自由的监控成像; 同时,完整建立了一套信息化的应急抢险指挥系统。

——北京市公路路网管理与应急处置体系研究与应用。本成果以我国省域公路网为对象,在我国首次系统地开展并完成了省域公路网管理与应急处置体系的研究和建设,并取得了突出的应用效果。

——公路交通气象信息服务平台与气象灾害预报、灾害后评估研究。项目以雨雪雾等公路交通高影响天气为对象,以提高恶劣气象条件下公路交通安全水平、提升公路运输系统防灾减灾与决策支持能力、改进公路气象信息服务能力为目标,围绕公路气象监测预报预警技术、公路气象灾害评估与决策支持技术、公路交通气象信息系统与服务平台构建技术进行系统研究。

——营运高速公路突发事件应急指挥系统。通过对高速公路应急管理的特点分析,系统从平时管理到战时救援指挥建立了全天候、全方位的多级协调指挥应对高速公路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系统。通过建立突发事件的科学预防预警平台、突发事件处置记录及合理性评估平台,实现对应急指挥系统的战时应急管理和平时应急管理,全面加强高速公路应急管理工作,进一步提高突发事件的应急反应和处置能力。

——交通应急管理关键环节研究。针对当前公路交通应急管理存在问题,提出应急管理体系框架,系统梳理并解决了公路交通应急管理的关键技术,提出了可供交通行业借鉴的技术方案;建立了公路交通应急储备中心布局的数学模型,为合理布局各级应急储备中心提供了技术支持。

——紧急情况下的交通组织技术。本课题研制了涵盖紧急情况下的交通需求预测、动态分配和组织方案评价的成套技术与模型,开发了范例软件,解决了涉及紧急情况交通组织和管理全过程的若干关键问题。

——公路网路警联合管理与应急指挥技术研究与应用。项目开创性地完成了公路网图像信息互联互通系列技术要求和标准,紧急事件应急管理与保障技术,路警联合指挥体系及系统;突破了公路网图像信息共享与交换协议技术、公路交通应急通信保障体系及关键技术等关键技术,形成了部省两级图像信息互联互通技术和管理框架、公路交通应急通信保障体系框架、路警联合应急指挥管理框架,并通过示范建设,应用、验证了技术成果的先进性和可靠性。

7.出行服务。

——高速公路信息服务政策措施研究。交通运输行业交通信息服务领域的软科学研究项目,针对目前国内公路信息服务手段不足、不及时且不广泛的问题,研究充分发挥广播在重大灾害或突发事件时发布信息优势的政策措施与关键技术。首次提出利用公路通信设施实现公路行业专用公共广播的应用方案并进行关键技术开发。促进了部路网中心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直播连线和中国之声“公路服务站”节目开通。

——北京市公路公共服务研究。该项目全面研究阐述了公路公共服务的内涵,建立了公共服务指标体系,深入分析了新时期北京公路公共服务的需求,提出了进一步提升北京市公路公共服务水平的对策,并指导了北京公共服务示范工程的建设。

——高速公路全路段气象检测与交通信息实时提示系统。“高速公路全路段气象检测与交通信息实时提示系统”是在高速公路中央隔离带约每隔3至5公里设置一个双面、双向、双色的实时提示终端,利用LED显示屏作为提示信息发布,太阳能作为供电电源,GPRS无线数据传输模块作为信息传输设备,通过移动通信网和保障行车安全的提示系统。

二、学科发展的问题及建议

(一) 道路工程

1.学科发展方向。

要针对公路建设中急需解决的耐久性、使用品质、安全、节能、环保、防灾、信息化等问题开展基础性、共性、前瞻性、前沿性的研究,不断完善、深化道路工程成套技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

2.学科研究重点。

——道路结构方面。要充分研究道路不同病害产生机理,针对沥青路面与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理论中存在的不足问题,急需对现行路面设计理论进行完善,深入开展公路基础性研究工作,着重解决道路工程的共性问题和基础性问题;研究重载条件下,尤其是荷载、环境耦合作用下路面材料和结构中长期的服役规律,研究更耐久的新型路面材料和结构的设计体系和方法;分析加铺型路面层间粘结的结构行为及破坏机理。

形成不同地区的长寿命路面典型结构,不同地质条件下的路基、边坡稳定技术,改扩建过程中新旧路基、路面结构衔接与系统设计技术,路面抗滑与防水雾技术,预防性养护与养护工程设计等成套技术。

——道路材料方面。应着重进行集料与结合料界面粘结性能分析,通过外加剂的机理分析促成改性效果的提升,研究道路材料的抗老化性能,提高道路材料耐久性品质。

在高强、轻质材料与外加剂的研发和应用,混合料配合比的优化设计,适用于快速维修养护的材料研发,工业废料的循环利用、旧路面材料的再生利用,地方性材料在普通公路建养中的合理使用等方面开展材料方向的应用技术研究。

未来道路发展方向仍将以集约化发展为重点,以耐久性与使用品质为目标,以绿色节能为宗旨,重点在沥青基材料多功能化、结构与功能一体化的路基、路面与多功能道路材料、废弃道路材料的再生利用技术上加强研究。

——道路施工工艺方面。良好的施工过程控制是实现设计理念的基础,是保证公路工程耐久性的重要保障。我国目前的施工自动化、机械化水平相对较低,施工过程控制系统不健全,导致施工质量变异性大,结构耐久性受到影响。因此,未来的道路工程应切实严格把控施工过程,建立过程控制系统,实施监控、改进施工过程中的技术问题,提高施工自动化水平,保证施工质量。

此外,还应开展高边坡加固与监控技术,预防性养护与病害快速修复技术,灾害防治与应急处理技术,建养施工中的节能减排技术等方面的应用技术研究。

——检测设备方面。针对建设与养护过程中对路面结构状况的快速检测评价和预防性养护决策时机的确定问题,开发路面材料与结构路用性能的快速检测与评价技术,研发轻便可靠易操作的检测装备,对路面结构进行快速性能评价,为路面建设和养护工作提供科学的评判依据,具有广阔的推广应用前景。

——防灾减灾技术。近些年,公路突发灾害频发,造成了大量的经济损失与人员伤亡,道路防灾减灾技术已成为近几年研究热点。今后应着重研究安全检测与信息服务平台技术;地震对构造物的影响及抗震技术;工程地质与地质灾害防治技术;沙害、雪害的防治技术;灾害预警技术等。

3.政策建议。

强化规划的指导性,加强应用基础研究,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加速领军人才的培养,强化科研基地建设,健全以企业为主体的组织机制、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机制和“稳住一头”的战略机制。

(二)公路勘察设计

公路勘察设计技术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勘察设计自身的技术水平和质量效益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但从国家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战略和公路与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的前瞻性需求来看,公路勘察设计领域的学科和技术发展仍然任重道远。需要解决以下主要问题: 一是创新设计体系尚不健全的问题。

目前我国已强化了公路勘察设计创新创作理念、安全设计理念、环境选线理念等,也形成了部分指导意见、手册指南、评价指标等,但从基础研究、教育培训、人才培养、技术与产品开发、标准规范、质量控制等整体来看,尚未形成完整的公路勘察设计新体系,导致不同的设计单位、不同的设计人员对设计创新的理解不一,设计成果水平参差不齐,不利于整体水平和质量的全面提高。

二是公路勘察设计专有技术和集成技术的开发力度不够的问题。

目前我国公路勘察设计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有技术和集成技术的开发力度仍有不足,公路勘察和实验的技术与设备仍以引进和应用国外先进技术为主,且推广还不甚普及;高精度测量定位技术仍以美国的GPS为主导,对国产北斗定位技术的研究开发和推广应用的力度不够;设计技术和CAD技术的智能化、信息化、协同化、集成化和商业化方面与国外相比,

仍是分专业的辅助设计和分析计算软件多,多专业综合性与全过程集成的软件少,个人设计多、协同设计少,考虑勘察设计本阶段多,服务于施工建设和运营管理共享数据少。 三是对标准规范和技术指标的理解与灵活运用中存在的问题。

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勘察设计标准规范的制修订周期与新技术研究及成果应用的周期不同步,新成果难以得到大规模普遍性的推广应用;二是我国国土面积广大, 但至今仍是全国统一的设计规范,对于根据地域特点进行创造性设计仍是一大制约;三是设计人员对规范指标的灵活性运用的理解不深,死套标准情况仍较普遍,造成设计没有新意和特点, 尽管新理念鼓励设计师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创新设计,但现行规范中没有给出具体指标规定和评估方法,使设计者“设计风险”担心有余而不敢“超标”或“创新”设计。 需要重点发展的几个主要方向:

1.进一步加强新理念指导下的公路设计理论与设计方法的基础研究。

继续进一步加强新理念指导下的公路设计理论与设计方法的基础性研究和科学实验,特别是在公路安全设计领域仍需进行长期的跟踪调研和数据分析,形成比较完善的新理念指导下的公路设计理论体系、指标体系和方法体系,并同时加强其高等教育和国际合作。

2.进一步加大数字化、信息化公路勘察设计技术的开发力度。

加大公路勘察设计中数字化技术、信息化技术、网络化技术、智能化技术等现代化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力度,突破一批复杂建设环境中的勘察设计关键技术,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集成化的勘察设计系统和信息化管理系统,强化勘察设计内部的协同作业并为公路施工建设和运营管理全过程服务。

3.进一步加大公路勘察设计标准化体系的建设力度。

加快勘察设计标准规范和技术政策的制定与更新频率,缩短周期制修订周期,加大宣贯培训力度,使新技术、新成果、新方法尽快得到普及性的推广应用;加大建立地方标准的鼓励力度。

(三)筑养路机械

工程机械行业近期发展战略是:推进我国工程机械产业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初步形成具有国际前沿水平的主机产品、基础技术、功能部件的研发与制造体系;主要产品达到国际平均先进水平,实现我国工程机械产业由粗放型、模仿型、数量型向科技创新、效益型转变。科技发展目标是:重点围绕低碳、绿色、高效、节能、信息化工程全面展开各项技术的深入研究。

筑路机械学科的发展必须与我国工程机械行业的发展同步,与我国公路与基础建设的发展相适应。因此,今后几年筑路机械学科发展方向的定位是:形成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主机产品、基础技术、功能部件的研发与制造体系;主要产品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1.形成筑养路机械主要部件的设计理论与方法。

机器的性能与可靠性取决于主要部件。同时还可实现技术的输出与产品的扩张。这主要指:沥青搅拌设备的燃烧器技术,干燥滚筒的温度场分布及热交换技术,多层振动筛技术,高效搅拌技术,除尘技术等;沥青摊铺机螺旋分料器技术,熨平板的动力学及其刚度,液压伸缩熨平板技术等;振动压路机的钢轮技术,不同压路机的设计方法,减振技术等。

2.筑养路机械的整机集成技术。

整机参数匹配技术,主要是动力系统、传动参数系统与载荷的合理匹配。类比的设计方法与理论分析,试验研究与仿真分析相结合,进一步实现数字化设计、制造与使用。

3.筑养路机械的整机控制技术。

筑路机械的机电液一体化为控制技术提供了硬件条件,控制技术主要解决两个问题:改善操作人员劳动条件,提高作业质量。加强控制技术的研发,不但是实际需要,也是赶超国外厂家的必由之路。这主要是指:以良好的路面平整度与预压实度为目标的摊铺机的恒速控制与整机集成控制技术,实现摊铺速度与刮板输料速度、料位高度、螺旋分料速度、熨平板振捣频率与振动器振动频率的协同控制;搅拌设备集成控制,以作业质量与节能减排为主要目标,实现料的级配与含水量等状态与各个环节的集成控制;压路机的整机控制技术,以良好的作业质量、可靠性、经济性相统一,实现包括恒速控制、惯性负荷的抑制、柔性起动与起振、起动与起振错峰技术等。

4.动力、传动部件、控制器等关键部件技术。

发动机、液压件、桥箱、控制器等关键元件的相关技术仍掌握在国外企业手中,例如,20xx年我国工程机械行业进口液压件300亿元,已成为制约我国工程机械行业发展的“瓶颈”,积极解决这一问题已是行业的共识。行业的进一步发展要求尽快掌握发动机、液压件、桥箱、控制器等关键元部件的相关技术,实现国产化。

5.坚持节能减排方向。

贯彻科学发展观,加强创新,必须坚持“高效、节能、减排”的方向,这是实现我国工程机械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必然选择。据统计,我国工程机械保有量已经超过200万台,每年燃油消耗约22500万吨,若节能10%,节省燃油2250万吨,折合资金可达1250亿元,并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工程机械的节能减排具有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近几年电喷发动机、混合动力技术在国外工程机械中已推广应用,电传动和电子管理的机械传动技术要开始应用,我国筑路机械学科应该积极跟踪。

工程机械的再制造技术是循环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尽快对这种技术进行研究与实践。

(四)交通工程

安全和畅通是交通工程学科最基本的两个目标。由于城镇化和机动车的飞速发展,今后,无论是城市内的道路,还是城市间的公路,都会面临着越来越重要的安全和畅通问题。对安全和畅通投入更多的研究力量,不断开展适合中国国情的研究课题,任何时候都是必要的。未来,安全技术、智能交通、公共信息服务技术、物联网技术的发展对于安全和畅通的作用将不可估量。

1.安全保障。

开展主动预防、安全监管、应急处置等关键技术研发,为全面提高交通运输安全监管与应急处置能力提供技术支撑。重点研究:公路交通安全设施设计开发与应用技术;公路网运营风险评估与安全管理技术及装备;交通运输大型基础设施灾害风险预警与防灾减灾技术;交通抗灾抢险与应急指挥系统技术。

2.智能交通。

推进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交通运输领域的研发与集成应用,开展运输装备身份识别、交通流感知等共性技术与关键设备研发,为加快发展智能交通提供技术支撑。重点研究:交通要素标识与编码体系;交通运输电子标签及身份识别技术;智能车路协调技

术;道路环境信息感知技术与设备;交通流信息智能化采集、传输、处理技术与设备;基于北斗二代卫星的定位导航应用关键技术等。

3.基于物联网的城市智能交通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

运用物联网技术,感知城市交通基础设施、车流、客流动静态信息,采用多模信息服务技术,重点加强公共交通信息服务、运营监管和应急保障等关键技术的研发及应用,有效缓解交通拥堵,显著提高城市交通运营管理与服务水平。重点攻克:城市客运智能车载终端设备研发;公交线路优化及信号优先保障技术;公共交通动态信息采集监测、服务及安全预警技术;公共交通信息综合管理与决策支持技术;城市交通共用信息平台建设、运营与服务技术;城市客运综合枢纽换乘服务及客流诱导技术;出租车运行管理及服务技术;轨道交通安全运营及应急保障技术;城市交通出行电子支付技术;智能停车管理与动态诱导技术。

(道路工程、勘察设计、筑养路机械、交通工程部分)

中国公路学会发布

(20xx年4月15日《中国交通报》)

更多相关推荐:
学科发展综述报告

学科发展综述报告1无线电报技术在中国的发展特点科学原理的首次发现与技术首次转化为实际应用之间有着相当长的时间差1895年马可尼的无线电报通讯实验可以被认为是无线电报技术的首次应用而麦克斯韦的电磁场理论的形成则以...

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发展报告,发展现状及趋势

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发展现状及趋势一国内外现状概述经典控制理论的研究对象一般为单输入单输出的自动控制系统特别是线性定常系统经典控制理论的特点是以输入输出特性主要是传递函数为系统的数学模型采用频率响应法和根轨迹法这...

土壤学学科发展报告

土壤学学科发展报告20xx11简本一引言目前全球所面临的粮食安全和环境污染等方面的问题以及节能减排和生态保护等方面的要求促使土壤学各分支学科的研究不断向前推进在这样的背景下总结近年来我国科学家在该领域所取得的研...

数据挖掘学科发展报告20xx

数据挖掘学科发展报告作者唐杰梅俏竹时间20xx1017145900摘要近年随着各行业对大规模数据处理和深度分析需求的快速增长数据挖掘引起了研究界和工业界的广泛关注1引言数据挖掘是知识发现过程中的一个关键步骤一般...

学科建设经验总结报告

学科专业带头人梯队建设工作总结近年来,北安市按照省及黑河市关于学科、专业带头人梯队建设的有关要求,牢固树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方针,注重学科、专业带头人梯队的建设、管理和培养工作,积极开发人才…

环境化学学科发展报告(20xx-20xx年)

环境化学学科发展报告20xx20xx年环境化学分会20xx年10月目录0中英文摘要301中文摘要302英文摘要31引言42环境化学学科基础理论体系建设进展421国际环境化学学科基础理论体系建设历程422我国环境...

自然科学学科发展战略调研报告-力学

力学自然科学学科发展战略调研报告前言力学具有很强的基础性又有广泛的应用性力学的基础研究不断深化和丰富人类对基本自然规律的认识不断为其他学科的发展提供认识工具目前力学正在突破经典的力学概念和范畴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

福建省营养学学科发展报告

龙源期刊网cn福建省营养学学科发展报告作者福建省营养学会来源海峡科学20xx年第01期摘要该文回顾了我国以及福建省营养学学科发展史阐述了福建省在基础营养临床营养妇幼营养及营养与保健方面的研究进展同时提出了福建省...

学科前沿讲座报告(机械类)

学科前沿专题讲座报告以我国机械工程的发展现状及趋势进行分析班级姓名学号时间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学科前沿专题讲座报告学科前沿专题讲座报告以我国机械工程的发展现状及趋势进行分析摘要近几年世界工程机械的格局变数迭起中国工...

机械工程学科前沿调研报告

研究生课程答题本考试科目机械工程专业前沿讲座授课老师肖汉斌等年级专业20xx级机械工程考生姓名学号1049721302798机械工程学科前沿调研报告微纳机械的综述沈威物流工程学院机械工程1308班学号10497...

机械工程技术发展前沿报告

学校代码学号机械工程技术发展前沿报告报告作者学科机械工程报告提交日期20xx年1月20日目录1并联机构机器人12汽车缓速器33机械工程中的工程力学54工程中的动力学及控制问题7结束语91并联机构机器人并联机构P...

机械学科专业发展战略研究

机械学科专业发展战略研究机械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一机械工程科学与先进制造技术1机械工程科学的内涵机械工程科学是研究机械产品或系统的性能设计和制造的基础理论和技术的科学机械系统从构思到实现要经历设计和制造两大不同性...

学科发展报告(2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