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量系统分析控制程序

时间:2024.3.23

测量系统分析控制程序

1. 目的

通过MSA,了解测量变差的来源,测量系统能否被接受,测量系统的主要问题在哪里,并针对问题适时采取纠正措施。

2. 适用范围

适用于公司产品质量控制计划中列出的测量系统。

3. 职责

3.1 品管部计量室负责编制MSA计划并组织实施。

3.2 各相关部门配合品管部计量室做好MSA工作。

4. 工作程序

4.1 测量系统分析(MSA)的时机

4.1.1 初次分析应在试生产中且在正式提交PPAP之前进行。

4.1.2 一般每间隔一年要实施一次MSA。

4.1.3 在出现以下情况时,应适当增加分析频次和重新分析:

(1)量具进行了较大的维修;

(2)量具失准时;

(3)顾客需要时;

(4)重新提交PPAP时。

(5)测量系统发生变化时。

4.2 测量系统分析(MSA)的准备要求

4.2.1 制订MSA计划,包括以下内容:

(1)确定需分析的测量系统;

(2)确定用于分析的待测参数/尺寸或质量特性;

(3)确定分析方法:对计量型测量系统,可采用极差法和均值极差法;对计数型测量系统,可采用小样法;

(4)确定测试环境:应尽可能与测量系统实际使用的环境条件相一致;

(5)对于破坏性测量,由于不能进行重复测量,可采用模拟的方法并尽可能使其接近真实分析(如不可行,可不做MSA分析);

(6)确定分析人员和测量人员;

(7)确定样品数量和重复读数次数。

4.2.2 量具准备

(1)应针对具体尺寸/特性选择有关作业指导书指定的量具,如有关作业指导书未明确规定某种编号的量具,则应根据实际情况对现场使用的一个或多个量具作MSA分析。

(2)确保要分析的量具是经校准合格的。

(3)仪器的分辨力i一般应小于被测参数允许差T的1/10,即i<T/10。在仪器读数中,如有可能,读数应取至最小刻度的一半。

4.2.3 测试操作人员和分析人员的选择

(1)在MSA分析时,测试操作人员和分析人员不能是同一个人,测试操作人员实施测量并读数,分析人员作记录并完成随后的分析工作。

(2)应优先选择通常情况下实际使用所选定的量具实施测试的操作工/检验员作为测试操作人员,以确保测试方法和测试结果与日后的正式生产或过程更改的实际情况相符。

(3)应选择熟悉测试和MSA分析方法的人员作为分析人员。

4.2.4 分析用样品的选择

(1)样品必须从实际生产或检验过程中选择,并考虑尽可能代表实际生产中存在的所有产品变差(可根据生产特点在一天或几天内生产出的产品中抽取)。

(2)如果一个量具适用于多个规格产品的尺寸/特性测量,在作该量具的MSA分析时,应选择其中一个过程变差最小的规格产品作为样品以避免过大的零件变差造成分析结果的不准确。

(3)给每个样品编号并加上标签,但要避免测试操作人员事先知道编号以确保按随机顺序测量。

4.3 计量型测量系统分析——均值和极差法

当测试用零件多于300件且有足够的时间时,可采用均值和极差法对计量型测量系统进行分析。

4.3.1 数据的收集

采用COP28-01表格收集数据,数据收集程序如下:

(1)取得包含10个零件的一个样本,代表过程变差的实际或预期范围;

(2)指定操作者A,B和C,并按1至10给零件编号,使操作者不能看到这些数字;

(3)让操作者A以随机的顺序测量10个零件,并将结果记录在第1行。让测试人B和C测量这10个零件并互相不看对方的数据。然后将结果分别填入第6行和第11行。

(4)使用不同的随机测量顺序重复上述操作过程。把数据填入第2、7和12行。在适当的列记录数据。例如,第一个测量的零件是7,则将测试结果记录在标有第7号零件的列内,如果需要试验3次,重复上述操作,将数据记录在第3、8和13行。

(5)如果操作者在不同的班次,可以使用一个替换的方法。让操作者A测量10个零件,并将读数记录在第1行。然后,让操作者A按照不同的顺序重新测量,并把结果记录在第2行和第3行。操作者B和C 也同样做。

4.3.2 收集数据后的计算

量具的重复性和再现性的计算如表COP28-01和表COP28-02所示。表COP28-01是数据表格,记录了所有研究结果。表COP28-02是报告表格,记录了所有识别信息和按规定公式进行的所有计算。

收集数据后的计算程序如下:

(1)从第1、2、3行中的最大值减去它们中的最小值;把结果记入第5行。在第6、7和8行,11、12和13行重复这一步骤,并将结果记录在第10和15行(表COP28-01);

(2)把填入第5、10和15行的数据变为正数;

(3)将第5行的数据相加并除以零件数量,得到第一个操作者的测量平均极差Ra。同样对第10和15行的数据进行处理得到Rb和Rc(表COP28-01);

(4)将第5、10和15行的数据(Ra、Rb、Rc)转记到第17行,将它们相加并除以操作者数,将结果记为R(所有极差的平均值)(表COP28-01);

(5)将R(平均值)记入第19和20行并与D3和D4相乘得到控制下限和上限。注意:如果进行2次试验,则D3为零,D4为3.27。单个极差的上限值(UCLR)填入第19行。少于7次测量的控制下限值(LCLR)等于零。

(6)对于极差大于计算的UCLR的数据,应让同一操作者对原来所使用的零件进行重新测量,或剔除那些值并重新计算平均值。根据修改过的样本容量重新计算R及限值UCLR。应对造成失控状态的特殊原因进行纠正。

(7)将行(第1、2、3、6、7、8、11、12和13行)中的值相加。把每行的和除以零件数并将结果填入表(表COP28-01)中最右边标有“平均值”的列内。

(8)将第1、2和3行的平均值(排在最后一列)相加除以试验次数,结果填入第4行的Xa格内。对第6、7和8;第11、12和13行重复这个过程,将结果分别填入第9和第14行的Xb,Xc格内(表COP28-01);

(9)将第4、9和14行的平均值(指Xa、Xb、Xc)中最大和最小值填入第18行中适当的空格处。并确定它们的差值,将差值填入第18行标有XDIFF处的空格内(表COP28-01);

(10)将每个零件每次测量值相加并除以总的测量次数(试验次数乘以操作者数)。将结果填入第16行零件均值XP的栏中(表COP28-01);

(11)用最大的零件平均值(XP)减去最小的零件平均值(XP),将结果填入第16行标有RP的空格内。RP是零件平均值的极差(表COP28-01);

(12)将16行中的值相加除以零件数得所有测量值的总平均值X。

(13)将R,XDIFF和RP的计算值转填入报告表格的栏中(表COP28-02);

(14)在表格(表COP28-02)左边标有“测量系统分析”的栏下进行计算;

(15)在表格右边标有“总变差%“的栏下进行计算;

(16)检查结果确认没有产生错误。

注意:表COP28-02中的总变差TV可用1/6公差(即1/6T)替换,相应的,“%总变差”改变为“%公差”。

4.3.3 计算结果的分析

测量系统是否被接受由%GRR 和ndc决定。

(1)%GRR决定准则。

① %GRR <10%——测量系统可接受。

② %GRR在10%~30%之间——在权衡应用的重要性、量具成本、维修的费用等基础上,可以考虑接受。

③ %GRR>30%——测量系统不能接受。应努力找出问题所在,并加以纠正,然后再进行测量系统分析。

(2)分级数ndc决定准则。

ndc应该大于或等于5,即:ndc≥5。

ndc≥5说明测量系统有足够的分辨力。

4.4 计量型测量系统分析——极差法

当测试用零件少于300件或测试用零件虽超过300件但无足够的分析时间时,可采用极差法对计量型测量系统进行分析。

4.4.1 数据的收集与计算

(1)选择A、B两位操作者和5个样品。

(2)每个操作者随机测量每个零件各一次,测量结果记录在表COP28-03中。

(3)计算出每个样品的极差Ri(即操作者A获得的测量结果与操作者B获得的测量结果的绝对差值)。

Ri=∣A-B∣

式中:A——操作者A的测量结果,

B——操作者B的测量结果。

(4)计算出平均极差R。

R = ΣRi /5

(5)计算测量变差GRR。

GRR=R / d2*

式中:d2*= d2*(2,5)=1.19。

(6)计算测量变差GRR占过程总标准差(或1/6公差,即1/6T)的百分率%GRR。

%GRR = ×100%

注意:式中过程总标准差可用1/6公差(即1/6T)替换。

4.4.2 计算结果的分析

%GRR是评价测量系统能否被接受的重要指数,%GRR值划分为三类:

(1)%GRR <10%——测量系统可接受。

(2)%GRR在10%~30%之间——在权衡应用的重要性、量具成本、维修的费用等基础上,可以考虑接受。

(3)%GRR>30%——测量系统不能接受。应努力找出问题所在,并加以纠正,然后再进行测量系统分析。

4.5 计数型测量系统分析——小样法

(1)确定两位操作者A、B,并选择20个零件。

注意:在选取20个零件时,可有意识的选择一些稍许低于或高于规范限值的零件。

(2)每位操作者随机地将每个零件测量两次,将结果记录在表COP28-04中。 表中用符号“NG”表示不合格品,“G” 表示合格品。

(3)对量具进行分析评价。

如果所有的测量结果(每个零件4次)一致,则接受该量具,否则应改进或重新评价该量具。如果不能改进该量具,则拒收并应找到一个可接受的替代的测量系统。

5. 支持性文件

(无)

6. 记录

6.1 COP28-01量具重复性和再现性数据表(均值和极差法)

6.2 COP28-02量具重复性和再现性分析报告(均值和极差法)

6.3 COP28-03量具研究表(典型极差法)

6.4 COP28-04计数型测量系统分析表(小样法)


第二篇:MSA测量系统分析控制程序


MSA测量系统分析控制程序

MSA测量系统分析控制程序

MSA测量系统分析控制程序

MSA测量系统分析控制程序

MSA测量系统分析控制程序

MSA测量系统分析控制程序

MSA测量系统分析控制程序

MSA测量系统分析控制程序

更多相关推荐:
测量系统分析报告

测量系统分析报告

测量系统分析报告

测量系统810月份分析报告针对公司1112月份质量情况现对公司的测量系统进行分析汇总如下一人员技能培训情况1现技术质量部共配有质检员2名主要负责产品工序抽检采购产品检验产品例行和确认检验为确保质检员的岗位技术要...

测量系统分析报告

测量系统分析报告,内容附图。

年测量系统分析计划

年测量系统分析计划年测量系统分析计划年测量系统分析计划制表审核批准

MSA测量系统分析

受控状态发放编号11本程序规定了测量系统分析的方法和接受准则通过了解变差的来源判断计量器具是否符合规定的要求以确保检测结果的有效性12评价生产环境中的测量系统的统计特性偏倚重复性再现性稳定性和线性参见MSA手册...

测量系统分析报告

测量系统分析报告,内容附图。

MSA测量系统(稳定性、偏移和线性研究)分析报告

作业文件文件编号J003版号A0MSA测量系统分析稳定性偏移和线性研究作业指导书批准审核编制受控状态分发号1量具的稳定性偏移线性研究作业指导书J0031目的为了配备并使用与要求的测量能力相一致的测量仪器通过适当...

MSA测量系统分析2

111目的本程序规定了测量系统分析的方法和接受准则通过了解变差的来源判断计量器具是否符合规定的要求以确保检测结果的有效性12评价生产环境中的测量系统的统计特性偏倚重复性再现性稳定性和线性参见MSA手册13221...

MSA测量系统分析作业指导书(二性)

莱州市金田机械有限公司作业文件文件编号JTC76J002版号A0MSA测量系统分析重复性和再现性作业指导书批准吕春刚审核尹宝永编制邹国臣受控状态分发号20xx年11月15日发布20xx年11月15日实施测量系统...

信息系统需求分析报告格式

需求分析报告编写规范需求分析报告编写规范Ver21P24文件修改控制需求分析报告编写规范Ver21P34目录1目的2适用范围3术语及缩略语4编写规范41排版规范42模板使用5引用文件51NW503102软件功能...

学生信息管理系统可行性分析报告

学生信息管理系统可行性分析报告组员唐立涛孙胜达刘吉卿学生信息管理系统可行性分析报告一引言1编写目的随着学校的规模不断扩大学生数量急剧增加有关学生的各种信息量也成倍增长面对庞大的信息量就需要有学生信息管理系统来提...

进销存系统分析报告

进销存系统分析报告20xx0633梁小婷进销存管理系统是一套运行于中文Window3xWindow9x平台实现企业特别是贸易型企业计算机辅助管理的专业软件从货品订货采购仓库管理出入库管理库存控制门市销售客户管理...

测量系统分析报告(3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