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风险管理——企业法律风险的认识、预防与控制

时间:2024.3.19

大家都知道,企业是以营利为目的的,而任何利润的获取,必然伴随着风险。基业长青是每一个企业家的梦想,百年老店却总是凤毛麟角。企业存在一天,风险就相伴随一天。海尔集团董事长张瑞敏的办公室中,挂着一幅大字“如履薄冰,如临深渊”,时时刻刻提醒自己。华为企业董事长任正非写过一篇《华为的冬天》,对华为在迅速发展中面临的风险做了全面剖析。其中有这样一句至理名言:“每一天,我都要提醒自己:企业离破产只有一步之遥。” 可见,无论企业大小、企业境况如何,成熟的企业管理者总是能够充分地认识到企业面临的危机。

一、企业存在哪些风险?只有当我们认识了风险的存在形式,才可能加以预防与控制,从系统的角度,企业风险可以分为:

企业决策风险:指企业决策层在决策判断时可能产生的风险,包括但不限于资产质量与财务指标的判断风险、行业前景与投资进入的判断风险、人力资源配置的判断风险。

企业管理风险:指企业管理层在经营管理时可能产生的风险,包括但不限于管理队伍与管理体系的建设风险、营销与市场开发的拓展风险、产品与技术研发的实施风险。

非经营性风险:指由于客观环境的变化而给企业带来的难以抗拒的风险,包括但不限于立法调整导致的法律风险、国内经济环境恶化导致的经营风险、国际经济环境恶化导致的经营风险、战争、自然灾害等不可抗力导致的经营风险等。

法律的风险 包括直接的法律风险:指法律原因导致的、或者

由于经营管理时缺乏法律支持而带来的各类企业风险,例如:企业决策判断时缺乏法务支持而导致的决策风险、企业管理体系中合同管理、知识产权管理、管理人法律意识等欠缺而导致的管理风险、立法调整而导致的非经营风险等等。

间接的法律风险:指非法律原因给企业带来的各种法律后果,例如:财务风险带来的法律风险、企业经营失败后给股东带来的企业清算责任、企业决策在实施中不可抗力导致的经营失败给企业带来的民事赔偿以及法律纠纷。

可见,法律风险的组成很复杂,预防与控制也就因事而异。直接的法律风险,往往可以通过提高法律意识与企业法务管理力度而得以加强预防;间接的法律风险,则必须通过各责任部门、各专业人士的预防而减少损失。

二、法律风险的预防:从每个人做起

人,是企业的心脏。各级层面的企业员工,都会碰到各种类型的法律风险,也都有责任防范它发生。比如,生产工人、质检人员如果放任不合格的产品流向市场,会给企业带来用户投诉、质量赔偿、企业商誉受损等系列法律风险。因此,有必要加强与各级员工职务行为有关的法律风险预防与控制意识。

企业决策层、管理层,作为企业员工的核心构成,更有必要提高法律风险预防与控制意识,重视对法务人员的专业支持。某个管理体系的缺陷、某份合同的漏洞,可能会给企业带来几百万、上千万的财产损失。华为集团董事局设立风险预防与控制委员会,这个举措表明了

企业高层对法律风险的意识。

现在,很多企业提倡“以人为本”。法律风险预防,也要以人为本。提倡以人为本、预防法律风险,并不是要束缚员工的手脚,而是要通过风险评判、权衡利弊得失,找到解决问题的最好方法。

三、法律风险的控制:要面面俱到

正如前面所言,法律风险的来源,是多方面的;它可能是企业的法务管理不当导致的,也可能是企业的财务管理、投资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各类管理事项带来的。因此,企业法律事务的控制与企业法律风险的控制是截然不同的概念,前者可能是法务部门的职能行为,后者则是每个企业管理部门的职责。对企业法律风险的控制,不从面面俱到的角度认识它,就只能识冰山之一隅。下面,谈谈企业法律风险的控制内容。

1、减少企业管理体系的缺陷

企业在管理流程的设计上,应当有制度化的法务控制环节,包括:企业经营决策的法律风险评估、企业制度的合法性与风险预防评估、企业合同的审核与控制、法律纠纷的非讼与诉讼处理、企业损失的减少或追回。

要对企业管理流程进行科学、有效的设计与重组,并把法务控制作为内部控制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把企业法律费用作出明确、合理的财务预算以便支持法务控制环节的良性运转。

2、提高企业中高级管理人员的法律风险预防意识

实践中,一些管理者会对某件企业合同先作判断,自己认为没有

法律风险的,就不再通过法务人员的评判;自己认为有法律风险的,会寻求法务人员的评判。结果,正是一些管理人员自己认为没有法律风险的评判,出了法律风险,因为非专业的判断与专业的判断对事件分析的深度是不一样的。

在我国加入WTO后,市场经济更加以经济法律为中心运转,企业必须重视中高级管理人员法律风险意识的培养和提高,通过管理流程控制、员工全面培训计划来积极引导和培育各级员工的法律意识、管理意识。

3、完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体系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法律风险,主要是因为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无法实现管理素质优化而保障企业的良性运营、以及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与法务控制的衔接断裂产生的。

企业的法律风险,有比较多的是由于管理人员的疏忽、故意或者素质问题产生的,而一些法律风险也可能因为专业、敬业的员工得以避免。因此,企业应该建立科学、有效的员工录用考核与晋升、淘汰制度、员工绩效评价制度、员工薪酬与福利制度、员工职业培训与跟踪制度,对员工给予完整的关注、测评、督促、回报,对员工的个性、工作态度、专业知识几个方面予以了解,以便从人力资源管理的角度评判某个员工从事管理工作会给企业带来还是减少法律风险。

4、高度重视企业知识产权的管理

企业既要注意保障本企业的知识产权和相关商业秘密不被非法

披露、使用、转让,还应预防企业侵犯他人的知识产权,避免卷入知识产权纠纷或不正当竞争行为的纠纷。

5、通过法务设计支持企业投资并购事务的运作

企业在投资并购方面的法律风险控制,存在于:对投资并购事务的法律风险评估、对投资并购事务的法务流程设计与法务支持、对投资并购事务的法律问题全过程控制、对投资并购事务的法律纠纷处理。

任何对投资并购方面的法律风险评估的忽视,都可能带来并购失败或付出重大代价的后果。 企业必须重视投资并购中的法务支持,在决策制度上对投资并购全方面的法律风险控制作出规定。

6、加强对子企业的投资管理,减低长期投资的法律风险

股东对子企业的投资方面的法律风险,就是子企业经营失败、导致子企业被清算或者其股权被强制转让,而使股东对外长期投资遭受损失的法律风险。

股东应加强子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股东对子企业应当委派合格的、高素质的董事,通过子企业董事会聘用优秀的经理人以及制定、完善符合该子企业的有效的管理体系,使子企业的生产经营良性运转,资产增值。这是避免企业对外长期投资法律风险的关键所在。

7、企业涉外经营行为的实施与法律风险

我国加入WTO以后,《乌拉圭回合多边贸易谈判结果》、《加入WTO议定书》等法律文件已经成为中国政府在经济立法、执法等方面的最基本依据。企业在与外国企业发生经济关系时,更应注意遵

循国际公约、外国法律、国际惯例和国际商务习惯。在经济全球化和WTO框架下,“契约至上”成为了经济主体交往的基本法则。因此,企业的涉外经营行为必须依据国际公约约定适用的法律、国际惯例形成条款齐备、内容缜密的合同文件,通过民事权利、义务的明确来约束合同各方,以减少法律风险。

企业还应当注意:如果企业的涉外经营行为在履约中发生了变化,如修改协议等,应当事先征求法务人员的意见,而不宜直接签署。 企业要从人才储备与国际商务培训、涉外商务程序的制订、涉外法律的支持等方面,降低涉外经营的法律风险。

8、企业应当及时、全面、优化地处理法律纠纷

企业的任何经营行为,都会表现为相应的法律行为。企业的员工聘用、对外投资、产品销售、材料采购等等,都会带来法律后果。企业作为经济组织,与自然人一样,都是生活在法律编织出来的社会之中。企业的经营行为,在本质上表现为谋利行为,在形式上则通过法律行为而实现。 对于潜在的法律纠纷,企业应当评估其可能以及将会对企业的影响,并作好方案准备,提前化解法律风险。

对于已经产生的法律纠纷,企业应当评估其法律风险并决定采用诉讼还是协调的方法解决。对法律纠纷解决方法的评估,应当结合纠纷的原因、过错大小、风险大小、社会影响等多方面的因素来决定。 法律纠纷的解决,应当取得专业法律人员的支持,准备有关的法律文件,制订详细的方案和步骤,。

法律纠纷解决不及时或者方法有误,必将给企业带来不必要的损

失。

最后,我们要告诉大家的是:法律风险并不可怕,只要我们掌握了其中的基本规则,就能预防、控制风险的产生,使法律风险可以被评估、被预防、被控制。

对认识企业法律风险的提倡,也并不是要束缚员工、企业的手脚,而是促进员工、企业在可控的风险范围内运作,增强企业的赢利能力和抗风险能力。

如何才能更好地预防和控制法律风险?

面对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的企业经营法律风险,企业对专业法律服务的需求是客观存在的,或许您已经聘请了法律顾问,一份看似无所不包、无所不为的法律顾问协议,总使你感到所能够提供的法律服务是单一的,法律顾问往往只是提供被动式服务,有的仅局限在诉讼领域。企业家也只是在有纠纷时才想起顾问,法律顾问的作用不能得到充分的体现,面对可能出现的防不胜防的法律风险,却依然使你感到忐忑不安!


第二篇:企业法律风险管理指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企业法律风险管理指南》(征求意见稿)

编 制 说 明

一、 任务来源

根据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20xx年国家标准制、修订计划,由中国标准化研究院负责组织起草国家标准《企业法律风险管理指南》,项目编号为20091252-T-469,计划于20xx年完成报批。

本项任务由全国风险管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310)提出并归口。

二、 目的及意义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世界范围内的竞争日趋激烈,企业经营的法律环境日益复杂。在世界各国,企业的法律监管环境日趋严酷,特别是上市公司面临的监管环境日益严格。这些情况使得企业法律风险管理在企业管理中越来越显示出其重要作用。在这种情况下,充分发挥标准化手段的规范、权威、迅速、有效等特点,联合国内相关部委、企业,共同制定我国法律风险管理指南标准,对于帮助我国企业在国际竞争中赢得竞争优势意义重大,从而达到全面提高我国企业的抗风险能力和国际竞争力,保持我国经济平稳快速发展、促进社会和谐进步的目的。同时,在时机成熟时可向国际标准化组织提出法律风险管理国际标准提案,使我国的标准化工作在企业法律风险管理领域走在国际前列。

三、 标准制订原则

本标准的制定遵循以下3个原则:

原则之一:标准的编写遵守国家标准GB/T 1.1—200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规则》;GB/T 2000.1—2002《标准化工作指南 第1部分:标准化和相关活动的通用词汇》;GB/T 2000.2—2002《标准化工作指南 第2部分:采用国际标准的规则》和GB/T 2001—2001《标准编写规则》。

原则之二:在GB/T 24353—2009《风险管理原则与实施指南》的框架下,结合国内成功企业的法律风险管理实践编制本标准;

原则之三:本标准在编制过程中,注意加强与风险管理标准体系中其他标准的兼容与一致。标准既要与已颁布实施的相关风险管理标准相协调,还参考了最新的法律风险管理研究成果,以保证其具有较高的先进性和科学性。

四、 标准的起草过程

1.前期准备

20xx年,中国标准化研究院就开展了对本标准的前期研究工作,重点调研了中国移动等国内较早开展法律风险管理的企业,这些都为本标准的起草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2.成立国家标准起草工作组

20xx年4月,在召开全国风险管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310)年会之际,成立了《企业法律风险管理指南》国家标准起草工作组,并对下一步工作进行了分工和安排部署。

3.确定修订原则

起草组充分研究了国内外相关标准以及法律风险管理的技术要求及发展趋势,在比较准确和充分地掌握了有关信息后,确定了本标准的修订原则。

4.提出国家标准草案

20xx年6月,按照标准制定原则,在进行文献调研的基础上,征集了相关行业专家的意见,中国标准化研究院提出国家标准草案(工作组讨论稿)。 1

5.工作组召开讨论会

20xx年6月~20xx年3月,工作组先后召开多次讨论会,起草工作组对中国标准化研究院提供的标准草案逐条、逐字进行了讨论,几经修改,充分交换了意见。

5.形成国家标准征求意见稿

20xx年4月,工作组在反复讨论、交换意见的基础上,形成国家标准征求意见稿,并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五、 主要内容及说明

本标准在GB/T 24353-2009《风险管理 原则与实施指南》的框架下,结合国内外的有关研究,制定出了一套企业法律风险管理的规范性指南,包括企业法律风险管理的步骤,以及识别、分析、评价和应对法律风险的方法和工具,用于指导企业在其整个生命周期和所有经营环节中开展法律风险管理活动。 本指南的主要内容包括:

1.适用范围

为帮助不同类型和规模的企业更好地使用本标准,对本标准的适用范围进行了界定。

2.术语和定义

在对国内外相关标准、文献研究的基础上,考虑到企业法律风险的内涵和外延,结合国际标准中“风险”的最新定义,本标准给出了“企业法律风险”的定义,为企业法律风险管理提供了统一的术语。

3.企业法律风险管理原则

本指南结合企业法律风险管理的特点,给出了企业进行法律风险管理应遵循的八项原则,即:以企业战略目标为导向的原则、审慎管理的原则、与企业整体管理水平相适应的原则、融入企业经营管理过程的原则、纳入决策过程的原则、纳入企业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原则、全员参与、全过程开展的原则、持续改进的原则。

4.企业法律风险管理过程

本标准以GB/T 24353-2009《风险管理 原则与实施指南》规定的风险管理过程为框架,结合企业法律风险管理的特点和需求,给出了企业法律风险管理的过程,由明确法律风险环境信息、法律风险评估、法律风险应对、监督和检查这四个步骤组成,在整个过程中,沟通和记录贯穿于各项活动之中。

5.企业法律风险管理的实施

为保证企业法律风险管理过程的有效实施,需要一个法律风险管理体系,包括风险管理的方针、组织职能、资源配置、信息沟通传递机制等相关基础配套设施,并形成相应的法律风险管理文化。

为了便于理解,提高标准的可操作性,本指南的资料性附录给出了法律风险识别框架的示例、法律风险清单示例、法律风险可能性分析示例、法律风险影响程度分析示例等。

请各位专家提出宝贵的修改意见和建议。

标准起草组

二○一○年四月十二日

2

《企业法律风险管理指南》(征求意见稿)

目 次

前 言 2

1 范围 3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3

3 术语和定义 3

4 企业法律风险管理原则 3

5 企业法律风险管理过程 5

6 企业法律风险管理的实施 14

附录A 法律风险识别框架示例 18

附录B 法律风险清单示例 19

附录C法律风险可能性分析示例 20

附录D法律风险影响程度分析示例 21

前 言

本标准在GB/T 24353-2009《风险管理 原则与实施指南》的指导下,结合我国企业法律风险管理的实践经验编制而成。

本标准的附录A、附录B、附录C、附录D为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由全国风险管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 310)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

企业法律风险管理指南

1 范围

本标准提供了企业实施法律风险管理的通用指南。

本标准适用于各种类型和规模的企业,可指导企业在其整个生命周期和所有经营环节中开展法律风险管理活动。

本标准是通用指南,不作为行业性专用标准使用,企业应根据行业特点,结合自身情况和实际需要应用本标准实施法律风险管理。

中小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管理基础、资源以及管理需求,对本标准提供的法律风险管理过程和相关的配套保障措施进行简化或采取递进式建设,逐步达到本标准要求,从而确保本企业的法律风险管理资源投入与企业的目标相契合,达到管理本企业法律风险的目标。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T 23694-2009风险管理 术语(ISO/IEC Guide73:2002,IDT) 3 术语和定义

GB/T 23694-2009 中界定的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

3.1企业法律风险

企业法律风险是指基于法律规定、监管要求或合同约定,由于企业外部环境及其变化,或企业及其利益相关者的作为或不作为,对企业目标产生的影响。 4 企业法律风险管理原则

为了有效管理法律风险,支持企业的决策和经营管理活动,企业进行法律风险管理时可遵循以下原则:

(1)以企业战略目标为导向的原则

企业法律风险管理目的在于促进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在法律风险评估和应对等企业法律风险管理活动中应充分考虑法律风险与企业战略目标之间的相互关系、影响等因素。

(2)审慎管理的原则

由于法律风险的特殊性,对于法律风险应坚持审慎管理的原则。要在尊重法律、保持诚信前提下,开展法律风险管理活动,风险管理的策略和方法不应违反法律的强制性和义务性规定。

(3)与企业整体管理水平相适应的原则

法律风险管理是企业管理的有机组成部分,和企业战略管理、流程管理、绩效管理、信息管理等密切相关。法律风险的识别、分析、评价和控制等活动只有与企业整体管理水平相适应,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4)融入企业经营管理过程的原则

法律风险发生于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其识别、分析、评价和应对都不可能脱离企业经营管理过程,法律风险管理必须融入企业经营管理过程,成为其有机组成部分。

(5)纳入决策过程的原则

企业所有决策都应综合考虑风险,以便将风险控制在企业可接受的范围内。法律风险作为企业的重要风险范畴,应纳入企业决策过程,作为企业决策应考虑的重要因素。

(6)纳入企业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原则

法律风险管理是企业风险管理体系的组成部分,应与其他风险的管理整合,以提高风险管理的整体效率和效果。

(7)全员参与、全过程开展的原则

法律风险产生于企业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因此法律风险管理需要企业所有员工的参与并承担相关责任,其中特别包括企业专职的法律管理部门(或人员)。各方人员分工负责,以形成法律风险管理的长效机制。

(8)持续改进的原则

法律风险管理是适应企业内外部法律环境变化的动态过程,其各步骤之间形成一个循环往复的闭环。随着内外部法律环境的变化,企业面临的法律风险也在不断发生变化。企业应该持续不断地对各种变化保持敏感并做出恰当反应。 5 企业法律风险管理过程

5.1 概述

法律风险管理是企业全面风险管理的组成部分,贯穿于企业决策和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法律风险管理过程由5.2 到 5.5所描述的活动组成,即明确法律风险环境信息、法律风险评估、法律风险应对、监督和检查,如图1所示。其中,法律风险评估包括法律风险识别、法律风险分析和法律风险评价等三个步骤。 沟通和记录非常重要,应贯穿于企业法律风险管理过程的各项活动中,5.6 4

将对其进行详细说明。

图1 法律风险管理过程

5.2 明确法律风险环境信息

5.2.1 概述

明确法律风险环境信息是应用适当的方法,对企业内外部环境中与法律风险相关的信息进行收集、分析、整理、归纳的一系列过程。

明确法律风险环境信息是后续法律风险管理活动得以顺利实施的必要基础。明确法律风险环境信息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应保持法律风险环境信息的持续更新。

5.2.2 外部法律风险环境信息

外部法律风险环境信息是指与企业法律风险管理相关的政治、经济、文化、法律等各种相关信息。

企业应根据本行业和企业业务经营管理的特点,具体分析明确外部法律风险环境信息的收集范围和分析方式,为法律风险评估和应对提供充分的信息保障。 外部法律风险环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

——本行业的业务模式及特点;

——国内外与本企业相关的政治、经济、文化、技术以及自然环境等; ——国内外与本企业相关的立法、司法、执法和守法情况及其变化; ——与本企业相关的监管体制、机构、政策以及执行等情况;

——与本企业相关的市场竞争情况;

——本企业在产业价值链中的定位及与其他主体之间的关系;

——企业主要的外部利益相关者及其对法律、合同、道德操守等的遵从情况; ——与企业法律风险及管理相关的其他信息。

地区间的环境差异是普遍存在的。对于跨区域经营的企业,在进行外部法律风险环境调查时,应特别关注不同地区间可能存在的环境差异。

5.2.3 内部法律风险环境信息

内部法律环境信息是与企业法律风险及其管理相关的各种信息,包括法律风险和法律风险管理的历史及现状。

内部法律风险环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

——企业的战略目标;

——企业盈利模式和业务模式;

——企业的主要经营管理流程/活动、部门职能分工等相关信息; ——企业在法律风险管理方面的使命、愿景、价值理念;

——企业法律风险管理工作的目标、职责、相关制度和资源配置情况; ——企业法律事务工作及法律风险管理现状,其中对法律风险管理现状可从方针、组织职能和资源配置、制度和流程内控、沟通和报告、法律风险管理文化和技术手段等要素分析;

——内部利益相关者的法律遵从情况和激励约束方式;

——本企业签订的重大合同及其管理情况;

——本企业发生的重大法律纠纷案件或法律风险事件的情况,本企业相关的法律规范库和法律风险库;

——本企业知识产权管理情况;

——与法律风险及其管理相关的其他信息。

5

以上法律风险环境信息的收集范围和内容,应根据企业的法律风险状况变化及企业的管理需要进行补充调整。

5.2.4 企业法律风险准则

企业法律风险准则是衡量法律风险重要程度所依据的标准,应体现企业对法律风险管理的目标、价值观、资源、偏好和承受度。企业法律风险准则应在法律风险管理工作开始实施前制定,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相应调整。

确定法律风险准则时要考虑但不限于以下因素:

——本企业法律风险管理的范围、对象,以及法律风险的分类; ——法律风险发生可能性、影响程度以及法律风险的度量方法; ——法律风险等级的划分标准;

——利益相关者可接受的法律风险或可容许的法律风险等级;

——重大法律风险的确定原则。

5.3 法律风险评估

5.3.1概述

法律风险评估包括风险识别、风险分析和风险评价三个环节。

5.3.2 法律风险识别

5.3.2.1 概述

法律风险的识别,首先是查找企业各业务单元、各项重要经营活动、重要业务流程中存在的法律风险,然后对查找出的法律风险进行描述、分类,对其原因、影响范围、潜在的后果等进行分析归纳,最终生成企业的法律风险清单。

法律风险识别的目的是全面、系统和准确地描述企业法律风险的状况,为下一步的法律风险分析明确对象和范围。进行法律风险识别时要掌握相关的和最新的信息,必要时,需包括适用的背景信息,特别是法律法规的变化信息。除了识别可能发生的法律风险事件外,还要考虑其可能的原因和可能导致的后果,包括所有重要的原因和后果。不论法律风险事件的风险源是否在企业的控制之下,或其原因是否已知,都应对其进行识别。

识别法律风险需要所有相关人员的参与。企业所采用的风险识别工具和技术应当适合于其目标、能力及其所处环境。

5.3.2.2构建法律风险识别框架

为保证法律风险识别的全面性、准确性和系统性,企业应构建符合自身经营管理需求的法律风险识别框架,该框架提供一些方便识别法律风险的角度,这些角度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方面:

——根据企业主要的经营管理活动识别,即通过对企业主要的经营管理活动(如生产活动、市场营销、物资采购、对外投资、人事管理、财务管理等)的梳理,发现每一项经营管理活动可能存在的法律风险。

——根据企业组织机构设置识别,即根据企业各业务管理职能部门/岗位的业务管理范围和工作职责的梳理,发现各机构内可能存在的法律风险。

——根据利益相关者识别,即通过对企业的利益相关者(如股东、客户、供应商、员工、政府等)的梳理,发现与每一利益相关者相关的法律风险。

——根据法律风险源识别,即通过对法律环境、违规、违约、侵权、怠于行使权利、行为不当等梳理,发现企业存在的法律风险。

——根据法律风险发生后承担的责任梳理,即通过对刑事法律风险、行政法律风险、民事法律风险的梳理,发现不同责任下企业存在的法律风险。

——根据不同法律领域的识别,即通过对不同的法律领域(如合同、知识产 6

权、招投标、劳动用工、税务、诉讼仲裁等)的梳理,发现不同领域内存在的法律风险。

——根据法律法规识别,即通过对与企业相关的法律法规的梳理,发现不同法律法规中存在的法律风险。

——根据以往发生的案例识别,即通过对本企业或本行业发生的案例的梳理,发现企业存在的法律风险。

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不同需要,选择以上不同的角度或组合,构建法律风险识别框架。

附录A中给出了从引发法律风险原因的分类和企业经营管理活动过程两个角度构建风险识别框架的示例。

5.3.2.3进行法律风险识别

根据构建的法律风险识别框架,可采用问卷调查、访谈调研、头脑风暴、德尔菲法、检查表法等方法进行法律风险识别,并确定分类和命名规则,对每个法律风险设置相应的编号或名称。

以从引发法律风险源分类和企业经营管理活动过程两个角度构建的法律风险识别框架为例,此时需要逐一判断每一经营管理活动中是否可能存在某种法律风源或法律风险事件,并尽可能地列举这些事件。同一经营管理活动中同一种类的法律风险事件可归属于同一法律风险类别,并据此确定该法律风险的名称,如XX违规风险、XX侵权风险等(XX为某一经营管理活动的名称)。

5.3.2.4形成法律风险清单

在法律风险事件及法律风险名称确定后,应将这些事件统一列表,并在列表中补充每一风险事件适用的法律法规、风险动因、可能产生的法律后果、相关的案例、法律分析意见及其涉及的部门、经营管理流程等信息,最终形成企业的法律风险清单。法律风险清单的示例见附录B。

5.3.3 法律风险分析

5.3.3.1 概述

法律风险分析是指对识别出的法律风险进行定性、定量的分析,考虑法律风险源或导致法律风险事件的具体原因、法律风险事件的发生的可能性及其后果,影响后果和可能性的因素,为法律风险的评价和应对提供支持。

根据法律风险分析的目的、可获得的信息数据和资源,法律风险分析可以有不同的详细程度,可以是定性的、半定量的、定量的分析,也可以是这些分析的组合。在实践中经常首先采用定性分析以一般了解法律风险等级和揭示主要法律风险。在可能和适当的时候,应当进一步进行更具体和定量的法律风险分析。 对于法律风险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和影响程度的分析应综合采用建模和专家意见以及经验推导来确定,要注意与企业内外部相关利益者的沟通,同时要考虑模型和专家意见本身的局限性。

5.3.3.2 法律风险可能性分析

对法律风险发生可能性进行分析时,可以考虑但不限于以下因素:

——外部监管执行力度,包括企业外部相关政策、法律法规的完善程度,以及相关监管部门的执行力度等;

——内控制度的完善与执行,包括企业内部用以控制相关法律风险的规章、制度的完善程度及执行力度等;

——相关人员法律素质,包括企业内部相关人员对相关政策、法律法规、企业规章制度以及法律风险控制技巧的了解、掌握程度等;

7

——利益相关者的综合状况,包括利益相关者的综合资质、履约能力、过往记录、法律风险偏好的表达等;

——所涉及工作的频次,指与法律风险相关的工作在一定周期内发生的次数。

对于不同类型的法律风险来说,影响其发生可能性的因素会有所不同。各种因素对可能性影响程度的权重也是不同的,并且各因素之间的权重比会因法律风险类型的不同而有所差异。附录C中给出了法律风险可能性分析的示例。

5.3.3.2 法律风险影响程度分析

对法律风险影响程度进行分析时,可以考虑但不限于以下因素: ——后果的类型,包括财产类的损失和非财产类的损失等;

——后果的严重程度,包括财产损失金额的大小、非财产损失的影响范围、利益相关者的反应等。

附录D中给出了法律风险影响程度分析的示例。

此外,法律风险与其他风险在一定条件下具有伴生性和相互转化性,企业要对法律风法律风险与其它风险之间的关联性进行分析,明确各风险事件之间的影响路径和传递关系,明确法律风险与其它风险之间的组合效应,从而在风险策略上对法律风险和其他相关风险进行统一集中的管理。

5.3.4法律风险评价

法律风险评价是指将法律风险分析的结果与企业的法律风险准则相比较,或在各种风险的分析结果之间进行比较,确定法律风险等级,以帮助企业做出法律风险应对的决策。

在法律风险分析的基础上,综合考虑法律风险管理的目标、成本和收益、资源的投入安排等因素,对法律风险进行不同维度的排序,包括法律风险事件发生可能性的高低、影响程度的大小以及风险水平的高低。

在法律风险水平排序的基础上,对照企业法律风险准则,可以对法律风险进行分级,具体等级划分的层次可以根据企业的管理需要设定。

在法律风险排序和分级的基础上,企业可以根据其管理需要,进一步确定需要重点关注和优先应对的法律风险。

5.4 法律风险应对

5.4.1 概述

法律风险应对是指企业针对法律风险或法律风险事件采取相应措施,将法律风险控制在企业可承受的范围。法律风险应对包括选择法律风险应对策略、评估法律风险应对现状、制定和实施法律风险应对计划三个环节。

5.4.2 选择法律风险应对策略

法律风险应对策略包括规避风险、控制风险、转移风险、接受风险和其他策略等。

选择法律风险应对策略应该至少考虑以下几方面的因素:

——企业的战略目标、核心价值观和社会责任等;

——企业对法律风险管理的目标、价值观、资源、偏好和承受度等; ——法律风险应对策略的实施成本与预期收益;

——选择几种应对策略,将其单独或组合使用;

——利益相关者的诉求和价值观、对法律风险的认知和承受度以及对某些法律风险应对策略的偏好。

5.4.3 评估法律风险应对现状

8

如果企业对某些法律风险选取了规避、控制或转移的应对策略,则应该对这些法律风险的应对现状予以进一步的评估,以了解目前的法律风险应对存在哪些不足和缺陷,为制定法律风险应对计划提供支撑。

评估法律风险应对现状至少应考虑以下几方面的因素:

——资源配置,即企业内部的相关机构设置能否满足法律风险应对需要、用于法律风险应对的人员配备是否充足以及用于法律风险控制的经费是否充足等; ——职责权限,即是否明确与风险应对相关的职责和权限;

——过程监控,即是否要求对持续性业务/管理活动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监督和控制/证据资料保留/信息沟通、告警;

——奖惩机制,即对相关工作、管理人员在法律风险应对工作中的表现、成绩是否设立了奖惩机制等;

——执行者能力要求,即企业对与法律风险应对相关的内部执行者(公司内部领导、员工)是否有明确的资质、能力要求(业务资质、业务技能、法律素质等);

——部门内法律审查,即是否要求业务部门内部对一般性的法律问题进行审查(一般性法律问题指从事某项业务必须掌握的基础性、常识性的法律问题,各部门人员可以通过培训掌握相关内容);

——专业法律审查,即是否要求法律部门或专业律师对专业性法律问题进行审查或提供相关法律意见;

——风险意识,即工作、管理人员对风险的存在、风险将会造成的后果,以及如何开展风险应对等方面是否有必要的认识和理解;

——外部法律风险环境,即有关法律环境是否完善、稳定,社会守法状况,执法力度和司法方式等。

5.4.4 制定和实施法律风险应对计划

应对措施通常包括以下几种类型:

——资源配置类,指设立或调整与法律风险应对相关的机构、人员,补充经费或风险准备金等;

——制度、流程类,指制定或完善与法律风险应对相关的制度、流程; ——标准、指引类,指针对特定法律风险,编撰指引、标准类文件,供业务人员使用;

——技术手段类,指利用技术手段规避、控制或转移某些法律风险; ——信息类,指针对某些法律风险事件发布告警或预警信息;

——活动类,指开展某些专项活动,规避、控制或转移某些法律风险; ——培训类,指对某些关键岗位人员进行法律风险培训,提高其法律风险意识和法律风险管理技能。

在法律风险应对措施确定之后,应该制定应对措施的实施计划。实施计划中至少应该包括以下信息:

——实施法律风险应对措施的机构、人员安排,明确责任和奖惩; ——应对措施涉及的具体业务及管理活动;

——报告和监督、检查的要求;

——资源需求和配置方案;

——实施法律风险应对措施的优先次序和条件;

——实施时间表。

法律风险应对是一个递进的动态过程,需要根据内外部法律风险环境变化对 9

制定的措施进行评估调整,以确保措施的实时有效性。企业在制定法律风险应对措施后应评估其剩余风险(剩余风险是指预期采取法律风险应对措施后的法律风险)是否可以承受。如果不可承受,应调整或制定新的法律风险应对措施,并评估新的措施的效果,直到剩余风险可以承受。执行法律风险应对措施会引起组织风险情况的改变,需要跟踪、监督有关风险应对的效果和组织的环境信息,并对变化的风险进行评估,必要时重新制订法律风险应对措施。

5.5 监督和检查

企业应实时跟踪内外部法律风险环境的变化,及时监督和检查法律风险管理流程的运行状况,以确保法律风险应对计划的有效执行,并根据发现的问题对法律风险管理工作进行持续改进。法律风险管理的监督和检查环节使得法律风险管理流程形成可持续运转的闭环,是法律风险管理能够持续改进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企业法律风险管理监督和检查的内容应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

——内外部法律风险环境的发展变化,如法律法规、相关政策的出台和变化、司法、执法及社会守法环境的变化、企业自身战略的调整改变等;

——监测法律风险事件,分析趋势及其变化并从中吸取教训;

——对照法律风险应对计划检查工作进度与计划的偏差,保证风险应对措施的设计和执行有效;

——报告关于法律风险变化、风险应对计划的进度和风险管理方针的遵循情况;

——实施法律风险管理绩效评估。

另外,企业可根据自身的需求和资源状况,选择建立重大法律风险预警制度,即根据对内外部法律风险环境变化的监控结果,及时发布法律风险预警信息,并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 应急预案要明确应急处理的相关组织机构、处理流程、沟通机制、应急措施和资源的配置保障,确保企业对突发法律风险事件的快速反应,有效控制突发法律风险事件对企业造成的影响。

5.6 沟通和记录

5.6.1 沟通

企业在法律风险管理过程的每个阶段都应当与内外部利益相关者有效沟通,以保证实施法律风险管理的相关人员和利益相关者能够充分了解企业面临的法律风险及其给企业带来的影响,正确理解企业法律风险管理决策的依据,并根据相关信息做出恰当决定,有效执行管理活动。

由于企业各层级人员及相关利益相关者的价值观、诉求、假设、认知和关注点不同,造成其法律风险偏好和对法律风险管理的期望不同,这些对法律风险管理的决策和执行有重要影响。因此,企业在法律风险决策过程和法律风险管理执行中应当与内外部利益相关者进行充分沟通,并保存相关记录。为保障这种沟通能够顺利进行,企业应保证法律风险管理的责任部门能够与企业相关人员充分沟通,能够获取履行职责所需的相关记录或档案材料,并且与监管机构、立法及司法机关等外部利益相关者建立顺畅的沟通渠道。

5.6.2记录

在法律风险管理过程中,记录是实施和改进整个法律风险管理过程的必要工作。

建立记录应当考虑以下方面:

——出于管理的目的而重复使用信息的需要;

10

——进一步分析法律风险和调整风险应对措施的需要;

——法律风险管理活动的可追溯要求;

——沟通的需要;

——法律法规和操作上对记录的需要;

——企业本身持续学习的需要;

——建立和维护记录所需的成本和工作量;

——获取信息的方法、读取信息的容易程度和储存媒介;

——记录保留期限管理。

6 企业法律风险管理的实施

6.1 概述

法律风险管理流程的组织实施需要一个法律风险管理体系,包括风险管理的方针、组织职能、资源配置、信息沟通传递机制等相关基础配套设施。主要包括: ——法律风险管理方针;

——与法律风险管理目标匹配的组织职能和资源保障;

——相关的制度和内部流程控制,使法律风险管理嵌入到组织的所有活动和过程中;

——与内外部利益相关者关于法律风险管理的沟通机制;

——法律风险管理文化;

——法律风险管理的技术手段、方法、工具等。

6.2 法律风险管理方针

法律风险管理方针应明确下列事项:

——法律风险管理理念;

——最高管理者对法律风险管理的承诺;

——法律风险管理的目标;

——企业的法律风险偏好;

——法律风险管理目标与企业的目标及其它风险管理目标的关系; ——法律风险管理目标的层次分解和细化;

——持续改进的承诺。

6.3 法律风险管理的组织职能

企业可以根据现有的组织结构和风险管理职能设置原则,明确法律风险管理的组织架构、职责和内容。需明确:

——本企业法律风险管理的组织结构和人员组成,如外部法律顾问、企业内部法律顾问/法律部门/法律岗位等的构成关系;

——内外部法律风险管理资源的分工和合作方式;

——明确法律风险管理体系的制定、实施和维护人员的职责;

——明确执行法律风险应对措施、维护法律风险管理体系和报告相关风险信息人员的职责;

——明确全体员工在其本职工作中有关法律风险管理方面的职责; ——建立批准、授权制度;

——建立考核方法、奖惩制度。

6.4 法律风险管理的制度流程

企业应当根据法律风险管理的目标,建立完善适当的配套制度和行为规范,建立法律风险管理的工作程序,同时结合企业内部控制管理工作,将法律风险纳入到流程控制中,确保法律风险管理工作切实融入到企业的日常管理工作中,确 11

保法律风险管理在企业内部的统一理解和执行。具体要考虑:

——本企业法律风险管理工作的范围和内容;

——法律风险管理制度、规范的制定要考虑企业现有的制度管理体系和风险管理的制度,确保一致性,提高效率;

——形成对制度规范的定期更新和修订,确保其时效性;

——应当具体分析可纳入流程管理的法律风险,其相关管理措施与其他风险控制点的嵌套关系。

6.5 法律风险管理的资源配置

企业需根据法律风险管理计划,制定可行的方法,为法律风险管理分配适当的资源。具体要考虑下列各项:

——法律风险管理相关人员的技术、经验和能力要求;

——法律风险管理过程每一阶段所需要的人力、资金及其他资源;

——法律风险管理目标、成本和收益的关系,提高法律风险管理的收益水平。 ——根据企业内部条件和管理需求,可引入信息和知识管理系统,提高信息沟通和管理的效率。

6.6 法律风险管理的沟通和报告机制

企业要建立内部沟通和报告机制,以保证:

——法律风险管理体系的关键组成部分及其调整得到适当的沟通; ——在企业内部充分报告法律风险应对计划实施的效果和效率; ——在适当的层次和时间提供法律风险管理的相关信息;

——建立与内部利益相关者协商的程序。

企业需建立与外部利益相关者沟通的机制。这种机制应当保证: ——企业的对外报告符合法律法规和公司治理要求;

——企业与外部利益相关者保持有效的信息沟通;

——在外部利益相关者中建立对组织的信心;

——在发生突发事件、危机和紧急状况时与利益相关者沟通;

——为企业提供外部利益相关者的报告和反馈。

企业法律风险管理信息的沟通和报告机制要考虑与其他风险信息报送的衔接关系,以保证相关部门信息的互动沟通,有助于对风险信息的组合分析,提高管理效率。

6.7 法律风险管理文化

企业应当注重法律风险意识和风险管理文化的培养,从而促进法律风险管理的贯彻实施,保障法律风险管理目标的实现。具体应考虑:

——树立法律风险管理是企业全体员工共同责任的理念,需在不同层次上履行防范法律风险的职责;

——法律风险管理专业机构应当制定系统化的法律风险管理培训计划,包括一般的普法宣传和专项的法律知识培训,从而提高全体员工知法、守法和用法水平;

——加强法律风险管理机构专业人员的法律实务水平和风险管理水平,加强提升对企业业务管理的深入理解和支撑服务能力,主动积极地为企业的经营决策和管理活动提供法律支持;

——采用多种途径加强对企业法律风险管理理念、知识、方法和流程的培训,以便于企业各层形成共识;

——企业应当加强对内部违法违规行为的惩处力度,形成良好的法律风险管 12

理文化;

——重视企业领导层对法律风险管理工作的态度和管理理念以及管理承诺。

附录A 法律风险识别框架示例

法律风险的识别框架可以从两个角度来构建。

一个角度是引发企业法律风险的原因,可分为法律环境、违规行为、违约行为、侵权行为、不当行为和怠于行使权利六种;另一个角度是企业所从事的各类经营/管理活动。具体如表A.1所示:

表A.1法律风险识别框架示例

引发原因

经营活动 法律

环境 违规

行为 违约

行为 侵权

行为 不当

行为 怠于行使权利

经营管理活动1

经营管理活动2

经营管理活动3

??

附录B 法律风险清单示例

法律风险清单可以划分为三个信息区。第一部分为基础信息区,主要内容为法律风险及引发风险的具体行为,为便于今后的使用和管理,这里还可以为每个法律风险及风险行为设置不同的编码;第二部分为法律信息区,包括风险涉及到的法规、法条、案例、法律责任和后果、法律建议等;第三部分为管理信息区,包括风险涉及到的企业内部部门、外部主体、经营管理活动或流程等。具体如表

B.1示:

表B.1 法律风险清单示例

基础信息区 法律信息区 管理信息区

风险代码 风险名称 行为

代码 引发法律风险的行为 涉及到的法律法规 涉及到的法条 引发的法律责任和后果 案例 法律

建议 涉及的

部门 涉及的法律主体 涉及的业务/管理活动

XXX XXX XXX XXX XXX XXX XXX XXX XXX XXX XXX XXX XXX XXX

XXX XXX

?? ?? ?? ?? ?? ?? ?? ?? ?? ?? ?? ??

附录C法律风险可能性分析示例

风险事件的发生可能性是指在公司目前的管理水平下,风险事件发生概率的 13

大小或者发生的频繁程度。对法律风险发生可能性的量化分析,可以从以下五个维度进行,每个维度可以进一步细化为若干评分标准,以下示例影响程度分为5个等级,分别赋予1分至5分,表示发生可能性依次加强,得分越高意味风险发生的可能性越大。对照该评分标准,同时根据不同维度对风险发生可能性影响程度的不同,为各维度设定权重系数,并确定计算公式,最终即可计算出该风险发生可能性的得分。

表C.1 法律风险可能性分析示例

得分

维度 5 4 3 2 1

内控制度的完善与执行 内部控制规章制度/业务流程很不完善,内部控制规章制度/业务流程很难得到执行 内部控制规章制度/业务流程较完善,内部控制规章制度/业务流程较难得到执行 内部控制规章制度/业务流程较完善,内部控制规章制度/业务流程执行程度一般 内部控制规章制度/业务流程很完善,内部控制规章制度/业务流程执行比较准确 内部控制规章制度/业务流程很完善,内部控制规章制度/业务流程执行非常准确

我方人员相关法律素质 不了解 相关法律及企业内部制度 对相关法律及企业内部制度有一定了解 ,但不能有效执行 了解相关法律及企业内部制度 ,且基本能够执行 理解相关法律及企业内部制度,并能够较好执行 我方人员非常熟悉相关法律及企业内部制度并能够完全有效执行

风险对方综合状况 履约能力很弱或侵权可能性很大,信誉很差 履约能力较弱或侵权可能性较大 履约能力一般或侵权可能性 一般,信誉一般 履约能力较强或侵权可能性较小,信誉较好 履约能力很强或侵权可能性很小,信誉很好 外部监管执行力度 有法律规定,有监管部门,违法行为总是能得到及时查处,且处罚严厉 有法律规定,有监管部门,违法行为一般都能得到及时查处 有法律规定,有监管部门,但违法行为并未都得到及时查处 有法律规定,有监管部门,但监管部门经常不履行职责 无法律规定,有监管部门,但监管部门经常不履行职责

工作频次 风险行为所涉及的工作每天至少发生一次 风险行为所涉及的工作每周至少发生一次 风险行为所涉及的工作每月至少发生一次 风险行为所涉及的工作每季度至少发生一次 风险行为所涉及的工作每年至少发生一次

附录D法律风险影响程度分析示例

风险事件的影响程度是指该风险事件会对公司的经营管理和业务发展所产生影响的大小。对法律风险影响程度的量化分析,可以从以下三个维度进行,每个维度可以进一步细化为若干评分标准,以下示例影响程度分为5个等级,分别赋予1分至5分,表示影响程度依次加强,得分越高意味风险影响程度越大。对照该评分标准,同时根据不同维度与风险影响程度相关性的不同,为各维度设定权重系数,并确定计算公式,最终即可计算出该风险影响程度的得分。 表D.1 法律风险影响程度分析示例

分析维度 0 1 2 3 4 5

财产损失大小 无 10万元以下 10-100万元 100-500万元 500-5000万元 5000万元以上

14

非财产损失大小 无 商誉、企业形象、知识产权等损失很小 商誉、企业形象、知识产权等损失较小 商誉、企业形象、知识产权等损失一般 商誉、企业形象、知识产权等损失较大 商誉、企业形象、知识产权等损失很大

影响范围 无 很小范围的区域,如企业内部 较小范围的区域,如若干企业间 中等范围的区域,如全市范围内 较大范围的区域,如全省范围内 很大范围的区域,如全国范围内

注:财产损失大小的区间界定,根据企业自身情况确定。

法律风险评估报告应当包括的内容

向企业提交的法律风险评估报告,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值得注意,否则看上去会非常的“业余”。这里所说的内容,不仅包括收集、统计、评价的信息,还包括应有的声明、提醒、说明等内容。除了评估报告的主体部分以外,还有许多内容可以加入以使报告更为严谨。

㈠评估报告目录

全面评估企业法律风险状况的报告一般篇幅都比较长,即使数万字也很平常,而阅读评估报告有时又需要反复核对相关的内容。因此,为了便于阅读和查阅,详细的内容目录必不可少。不仅要有详细的、包括较多层级内容的目录,还要有详细的页码。

㈡律师责任声明

法律服务的性质,是在特定的时间界限内,依据特定的法律环境解决特定当事人的特定法律问题。在专项的法律服务中,律师涉及的法律范畴是特定的、依据是充足的,不太需要申明工作的范围界限。但法律风险管理属于综合性、全视角的法律服务,涉及到的法律规范错综复杂、信息来源也非常复杂,而且都要自己去发现和判断。因此,需要以适当的篇幅强调律师得出评估结论所依据的法律规范和信息来源,以避免责任过大。

㈢报告内容说明

这类说明是为了表明本项目的工作范围和责任范围,其目的也是为了缩小律师需要负责的工作范围,减少不必要的误解。由于法律风险评估项目的涉及面大,如果对工作范围不加说明,那些没有调查或没有结论的部分,很容易被人误解为是律师工作疏忽所造成的遗漏。

评估报告中的内容说明与律师声明一样,同属于实施项目过程中律师对于可能给自身带来的风险所进行的风险控制。

㈣工作情况描述

这部分内容主要包括在项目过程中主要开展了哪些工作以及大致的工作过程,其内容要求及表述方式与律师向当事人提交账单时所要做的一样。

其中,工作内容方面应当描述一个工作所花费的时间、收集的资料的数量、进行访谈的数量等内容,表明整个工作过程的勤勉尽责,也表明通过这一系列的工作内容和工作程序所得出的结论货真价实,完全是基于客观的资料和严谨的工作方法,而不是出于主观杜撰。

㈤企业法律风险现状描述

这部分内容是对企业法律风险状况的描述。通常情况下,对于企业进行全面的法律风险评估时,需要将企业的法律风险归类,并依据不同的类别去描述企业的法律风险。按照哪些大类或按其他方式划分内容均无不可,但必须使整个企业 15

的法律风险分别归入不同的类别,系统地描述、深入地提示企业的法律风险状况。这一部分内容还只是对企业所存在的现象的大致描述,但尚不属于评估结论。 ㈥法律风险点描述

这部分内容是通过识别及校正所发现的企业所有法律风险点的清单,这类清单一般都是在提供法律风险评估结果时提交给企业。也有的企业会要求在识别工作完成后先提交相应的清单。

这类清单是对企业各类法律风险点的和盘托出,但并不提供对各个法律风险点的评估结果,只是清单而已。

㈦法律风险的评价方法

在评估报告中说明评估方法既是一种履行说明义务的标准工作内容,也是界定责任的一种方式。评估结论在某种意义上是一种针对企业法律风险状况的“鉴定报告”,因此也就需要采取同样的思路,在报告中说明评估所依据的标准和方法,使企业明白结论是由何而来。没有任何说明而凭空“降落”的结论难免使人生疑,而且这样的结论也很容易在企业不明其所以然的情况下造成应对措施的失误甚至造成损失。

㈧法律风险的评估结论

这部分内容一般包括评估后的法律风险排序情况、对评估及排序结果的解读,以及基于评估结论的综合性总体评述、对下一步工作的初步安排等。而在提交报告之前及提交的报告中,特别需要建议企业对于评估报告加以确认,如有问题可以及时补正。

16

更多相关推荐:
企业管理规章制度范本(全)

企业管理制度目录第一章管理总则3第二章员工守则3第三章财务管理制度4第一节总则4第二节财务机构与会计人员4第四章人事行政管理制度5第一节总则5第二节工资奖金及待遇5第三节辞职辞退开除6第四节文件收发规定6第五节...

正规公司管理制度范本对照

员工守则由淘宝依诗裳旗舰店提供一遵纪守法忠于职守爱岗敬业二维护公司声誉保护公司利益三服从领导关心下属团结互助四爱护公物勤俭节约杜绝浪费五不断学习提高水平精通业务六积极进取勇于开拓求实创新为加强公司的规范化管理完...

公司管理规章制度范本

管理规章制度员工守则第一条遵法纪学习理解并模范遵守国家的政策法规和某公司的规章制度争当一名好公民好职员第二条爱集体和某公司荣辱与共关心某公司的经营管理和效益勤奋学习业务知识提高工作能力多提合理化建议牢固树立团队...

中小企业管理制度范本

中小企业公司管理制度目录第一部分综合办管理制度第一节综合管理办公室职责第二节综合办公室管理制度第三节公司人员的聘用第四节职务任免第五节职辞退第六节教育与培训第七节考勤办法管理第八节员工请假管理办法第九节物品采购...

公司管理制度范本(免费下载)

公司管理制度员工守则一遵纪守法忠于职守爱岗敬业二维护公司声誉保护公司利益三服从领导关心下属团结互助四爱护公物勤俭节约杜绝浪费五不断学习提高水平精通业务六积极进取勇于开拓求实创新为加强公司的规范化管理完善各项工作...

公司员工管理制度范本(全)

公司员工管理制度范本一公司形象1员工必须清楚地了解公司的经营范围和管理结构并能向客户及外界正确地介绍公司情况2在接待公司内外人员的垂询要求等任何场合应注视对方微笑应答切不可冒犯对方3在任何场合应用语规范语气温和...

企业管理规章制度范本0

公司管理制度二00五年一月一日修订目录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第七章第八章第九章第十章第十一章管理总则2员工守则4财务管理制度5人事管理制度12行政管理制度16合同管理制度18考勤制度20保密制度2...

企业管理规章制度范本0

公司管理制度年月日订目录第一章管理总则2第二章员工守则4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第七章第八章第九章第十章第十一章第十二章财务管理制度5人事管理制度12行政管理制度16仓库制度21合同管理制度33考勤制度35保密...

最新最全公司车辆管理制度范本

公司车辆管理制度范本为使公司车辆管理统一合理化有效的使用各种车辆最大限度的节约成本更有效的控制车辆使用最真实的反映车辆的实际情况尽可能的发挥最大经济效益以及对公司所有车辆的保养和维修进行控制以确保车辆安全良好的...

食品批发企业管理制度文本

深圳培训网食品批发企业管理制度文本进货查验记录制度第一条为保证食品安全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国务院关于加强食品等产品安全监管管理的特别规定等法...

企业环境保护管理制度(标准范本)

有限责任公司环境保护管理制度范本一目的11为了预防和控制污染减少污染物的排放遵守国家环保的法律法规12为了公司的可持续发展13为给员工提供一个清洁舒适的生活和工作环境二范围适用于本公司的所有部门包括外包工实习考...

企业后勤部管理制度

企业后勤部管理制度公司制定每一个管理制度其范围都为整个公司或某个部门作为公司的后勤部企业的管理制度有哪些呢以下提供公司后勤管理制度的范本仅供参考适用范围xxxx文化服务有限公司全体员工规范目的加强对公司行政后勤...

企业管理制度范本(27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