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文化产业发展的调查报告

时间:2024.3.23

关于文化产业发展的调查报告

为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推进重庆市统筹城乡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和《中共重庆市委关于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决定》精神,进一步加快我区文化产业结构调整,全面发展和繁荣我区文化产业,积极推动“人文涪陵”建设,根据区政协主席会议安排,今年3月至5月,由副主席蒋维佳带队,教科文卫史委牵头,组织政协委员会同文广新局、科委、财政局、发改委、旅游局、体育局、统计局、长江师范学院、广播电视台、巴渝都市报社等单位和部门对全区文化产业发展情况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区文化产业发展取得的成绩

重庆直辖以来,区委、区政府立足巴文化、白鹤梁文化、易理文化和榨菜文化等特色文化资源,一手抓文化事业繁荣,一手抓文化产业发展,积极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农家书屋建设、农村电影惠民、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城乡文化互动等文化建设工程,全区广播电视、新闻出版、文化旅游、网络文化、体育服务等文化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涌现出了一批发展思路新、市场运作佳、社会影响好的文化企业。到20xx年,全区共有文化经营单位476家,实现文化产值8.1亿元,创利税1.5亿元,对全区经济的贡献率占GDP的3.16%。

(一)新闻出版印刷业绩显著。全区共有各类印刷企业124户,其中主要出版物印刷企业7家、包装装潢印刷企业17家、其他印刷企业30家、打字复印70家,资产总额6.6亿元。20xx年,全区印刷产业实现产值7.1亿元,年销售总额6.6亿元, 占全区GDP的2.77% 。产值在1000万元以上的印刷企业有21家,其中宏声印务、太极印务、诚信包装、理想包装4家企业产值均在1亿元以上。我区印刷业在资金总量、企业数量、从业人员、生产能力等方面全市区县排名第一,已成为全区文化产业的支柱。

(二)新闻媒体服务影响扩大。广播电视台、巴渝都市报、涪陵在线、巴渝传媒网逐渐成为人们喜爱的大众媒体。广播电视初步完成体制改革,媒体宣传影响不断扩大,形成“今晚10分”、“阳光热线”、“涪陵往事”、“城际新闻”等精品栏目,20xx年实现广播电视产业收入2100万元。“巴渝都市报社”按照“立足涪陵区、关注大重庆、辐射渝东南”的思路,不断拓展新领域,创办巴渝传媒网、手机报、数字报等新兴媒体,20xx年报纸发行量达到3.2万份,实现总收入1300万元,比上年增长85.7%。“涪陵在线”成为涪陵人的网上乐园,年营业额达200万元,

在全市网站排名位居第四,业务已向湖北省等地拓展。

(三)文化创意产业起步良好。软件、游戏、动漫及信息服务外包等是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长江师院的技术、人才支持下,我区文化创意产业迅速起步发展。重庆长美影视动画设计有限公司成功开发了动漫作品《巴蔓》、《巴方岛》,取得了一定的社会效果。20xx年,我区从事文化创意产业的企业有115家,从业人员640人,创造产值1.6亿元。

(四)文化旅游产业蓄势待发。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延伸。区内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为文化旅游业发展奠定了基础。20xx年接待游客88.4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5041万元,同比增长10.1%、14.9%;20xx年接待游客110.8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30300万元,同比增长25.3%、20.7%。一是“世界第一古代水文站”白鹤梁保护工程正式对外开放,标志着涪陵文化保护和开发利用进入一个崭新阶段,文化旅游步入新起点。白涛小田溪遗址、816军工洞遗址、点易洞、天子殿、北山道院等文化实体丰富了旅游文化,储备了一批文化旅游项目。二是特色文化不断向景区渗透,形成不同文化主题的旅游景区。滨江文化长廊展示了枳巴文化,雨台山景区以祈雨农耕文化为依托,打造 “灵山”形象。三是开发利用节会文化,以聚集人气,寻求发展商机。举办了武陵山旅游形象大使选拔赛、大木葵花节、南沱镇龙眼节等旅游促销活动,注入了特色的文化品味,为提升涪陵旅游形象和知名度产生一定的积极影响。四是注重商业文化资源开发。如榨菜成功打入2008北京奥运会,美心集团红酒小镇竹木工艺品注重民俗文化人物形态或吉祥符号图案的使用,彰显了文化色彩。

(五)体育文化产业稳步推进。体育设备设施不断改善,产业内容不断丰富,全区初步形成了以体育彩票为支柱、以体育场馆经营、体育竞赛表演、体育健身娱乐、体育培训等为主的体育产业体系。20xx年体育彩票销售900万元,同比增长28.6%,体育经营单位实现收入1000万元,同比增长25%,体育系统本体产业收入135万元;20xx年全区体彩销售1200万元,同比增长33.3%,体育经营单位实现收入1500万元,同比增长50%,体育本体产业实现年收入180万元,同比增长33.3%。全区集体、民营、个体投资的网球场、俱乐部、健身房等体育健身娱乐场所逐渐增多,经营项目日趋多样化。

二、我区文化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涪陵文化产业纵向比,取得了可喜的进步;横向比较,与发达地区的差距进一步拉大;与党的十七大提出“实现文化大繁荣大发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

的文化消费需求”的要求有较大差距,文化产业在生存和发展方面尚有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产业规模不大。全区文化产业总量不大,文化企业规模较小,文化产业结构单一,高新技术文化产业发展缓慢。20xx年全区文化经营单位平均企业产值只有170万元。文化投资者主要以低投入、少风险、快回报的短平快项目为主,文化产业项目比较传统、单一。在476家经营单位中,新闻出版经营单位232家、音像制品批零出租52家、电子游戏14家、互联网服务场所85家、演出场所2家、夜总会歌厅茶座水吧91家。文化娱乐业主要以音乐茶座、网吧和歌舞厅为主,没有形成文化品牌,科技含量和创新内容较少。文化经营发展缓慢, 20xx年全区文化经营单位453户,仅增长2.3%,到20xx年文化经营单位476户,仅增长3%。文化市场培育不好,文化产业市场建设明显滞后,体现涪陵文化特色的旅游产品和工艺品基本空白。

(二)基础设施滞后。一是城市公共文化设施服务功能较差。如区图书馆设在南门山商住楼的五、六、七层,只有1条上下通道,消防安全隐患严重,大楼的2部电梯与整栋住户共享,拥挤不堪,由于电梯老化,时常出现故障,严重威胁到广大读者的进出安全;图书经费严重不足,按国家二级图书馆要求每年购书经费不得少于30万元、藏书量达到30万册。区图书馆20xx年购书经费10万元,20xx年购书经费16万元,目前藏书只有22万册。全区人均购书费仅为0.23元,低于全市公共图书馆人均购书费0.30元。调查组看到,部分阅览架空着。图书馆实行免费开放后,现有条件远远不能满足广大读者需要。文化馆设施条件差,1250平方米的培训场地,处在地下一层,通风不好,下水道沼气味很浓,无法开展培训。全国文化先进区复核,文化馆达不到标准,将会被一票否决。电影公司业务逐步萎缩,10年前有经营场所37家,经营场所面积37000平方米,现仅存太极影城1家,经营场所面积只有800平方米,经营收入100万元。新华书店发展缺乏与城市发展相匹配的书刊经营场所, “重庆书城”属租赁场地,只剩一年多合同期,面临重新开辟经营场所问题。二是农村文化基础设施不完善,制约了农村文化活动开展。全区26个乡镇(街道)中只有15个乡镇建立了独立的文化阵地,占57.7%;全区348个行政村中,建立农家书屋222个,覆盖率为63.8%。在问卷调查中,认为应加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占68.4%,农村文化基础设施亟待加强。

(三)缺乏品牌支撑。打造文化品牌是文化产业发展的目标和要求。涪陵区

有悠久的历史,留下了珍贵的文化资源,如巴人小田溪、点易洞、白鹤梁、榨菜等。这些极具特色的文化资源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掘、利用、创新、包装、宣传,没有发挥出应有的文化产业品牌效应,产业发展缺乏品牌支撑。印刷产业虽然在全市占有一席之地,宏声、太极、鹏程等企业也有一定规模和知名度,但其业务范围仍然较窄。蔺市红酒小镇和古镇规划、项目策化及理念等都需要进一步提升,凸显地域文化特色。重庆长美影视动画设计有限公司开发的系列动画片《巴蔓》、生态移民动画片《巴方岛》,由于缺乏资金支持和企业参与,产品未进入市场。巴文化、易理文化资源或闲置,或长期占有不开发,或业主实力有限,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缓慢。体育产业虽然每年都举办了许多大型的体育赛事活动,由于缺乏整体包装打造,没有融入地方特色文化,尚未形成对外的品牌效应。

(四)文化人才匮乏。文化人才队伍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聚集能力不强,素质不高,专业性不强。发展产业所需的管理型人才、经营型人才、创意型人才、市场推广型人才奇缺,特别是高层次、高技能、复合型、外向型人才更为缺乏。在文化系统288名工作人员中,具有文化专业技能的只有124人,占43%,其中高级职称29人,占10%,中级职称43人,占14.9%,初级职称52人,占18%。城乡人才分布不合理,在全区26个乡镇(街道)文化服务中心的111名工作人员中,具有一定专业文艺技能的只有 55人,仅占城区的44.3%。在调查中,有52.2%的人认为我区缺乏营运策划人才,有23.9%的人认为缺乏管理人才,有25%的人认为缺乏文化专业技术人才。

(五)管理和运行机制有待优化。一是缺乏长远规划。区政府虽然制定了旅游、体育等单项发展规划,作为文化产业核心的新闻服务、出版发行版权服务、广播电视电影服务、文化艺术服务及相关文化产业没有制定阶段发展规划。由于缺乏统一协调的发展规划,文化产业发展存在各自为阵、自生自灭现象,特色优势不突出,发展速度缓慢。二是统计口径不够规范。我区现行的统计体系中,不论是传统的文化产业,还是最新分类的文化产业,都没有按照国家统计局相应的统计分类和要求进行分类,没有文化产业的权威相关统计数据,导致党委、政府对文化产业决策困难,影响全区文化产业的规划和发展。三是保障机制还不健全。文化产业在管理中往往分属于不同的主管部门,处于条块分割状态,不利于文化产业的规模化发展和文化大市场形成。对民营文化企业的优惠政策落实不好,文化产业的投入缺乏保障,没有建立相应的助推文化产业发展的激励机制和政策措施,文化产业发展缺乏强劲动力。动漫创意、服务外包、软件开发、网络媒体等

新兴文化产业项目刚刚起步,由于缺乏牵引动力,发展速度较慢。

(六)演出市场缺乏活力

目前全区的专业演出团体只有区歌舞团,注册登记的有扬子江乐团、乌江民乐团、思维艺术团、宏洲艺术团等7家民营演艺团体。演出市场发育不良,演出主体竞争力弱、市场赢利能力低,缺乏活力。形成这一状况主要有三个原因:第一,演出团体发展思路缺乏创新。专业艺术团体主要还是计划经济的运行模式,演出活动局限在政府采购的城区节假日庆祝、下乡慰问演出等内容,对演艺市场的深度研究、培育、开发不够,进军市场的主动性不够。民营演艺团体则主要面向农村市场,满足农村群众婚丧嫁娶、生日庆典等文化演出需求,节目演出质量不高。第二,城市文化市场缺乏平台和载体。城市演艺设施较差,影响了演艺业发展。目前主城区没有专业文艺演出场所,没有成熟的演艺业市场,未形成演艺产业,制约了外地优秀演艺团体和精品剧目的引进。第三,文化消费市场主体较弱。文化消费观念缺乏,涪陵城乡二元结构严重,农村人口居多,群众收入低,档次不高,文化消费动力不足,文化消费市场和固定的文化消费群体尚未形成。

(七)旅游开发主题不突出

全区文化旅游虽然以国营、乡镇集体、民营个体为主,建成了部分景点,但由于经营分散,缺乏统一规划、整体打造,总体风格不突出,主题不鲜明。涪陵文化旅游开发仍处于起步阶段,存在散、乱、差的问题:散,旅游文化主题过于分散,没有形成突出统一的主题风格;乱,区内各旅游景区各自为阵,对涪陵文化认识肤浅,缺少开放意识和全局观念,缺乏总体规划,对文化旅游主题打造提炼不够,没有鲜明的风格和地域特色,涪陵特有的巴文化、白鹤梁文化、易理文化、榨菜文化等在文化旅游中没有形成展示文化的载体;差,旅游与文化结合差,如雨台山、石夹沟、小溪等景区,只是生硬地贴上地方文化的标志,缺乏文化内涵,表现形式简单,缺少创新,对外缺乏具有震撼力和吸引力的形象宣传,文化对旅游品牌的提升作用差。在调查中,53.3%的人认为涪陵旅游文化发展较差。由于旅游景点缺乏吸引游客的特色,导致在接待游客的规模上进展缓慢,区内旅游景区20xx年接待游客27.8万人次,20xx年接待游客27万人次,同比下降

2.9%;20xx年接待游客36万人次,同比增长33.3%。

三、加快我区文化产业发展的建议

文化产业是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娱乐产品和服务的活动,以及与这些活动有关联活动的集合,是在全球化消费社会背景下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产业,被公

认为21世纪全球经济一体化时代的“朝阳产业”。世界各国非常重视文化产业发展。上世纪90年代,亚洲金融风暴后,日本、韩国提出“文化立国”的方针,将文化产业作为21世纪发展国家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日本的动漫和电子游戏产业迅速发展,很快风靡全球;韩国影视、动漫、网络游戏等优势产业得到蓬勃发展。20xx年以来,虽然金融危机的影响不断加深,全国文化产业却逆势而进,迅速发展。湖南省提出“文化强省”战略,文化产业对全省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

6.5%,连续5年保持20%以上的增速。重庆市20xx年文化产业增加值140亿元,同比增长26%,占全市GDP比重达到3%。南岸区20xx年制定了“文化产业发展规划”,提出“构建南岸特色文化产业高地,完善文化产业发展体系,打造南滨路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实施品牌发展战略”, 20xx年全区文化产业各类投入达20亿元,同比增长100%;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18.23亿元,同比增长93%;文化产业对国民经济贡献率占GDP的8.08%。

涪陵融合了乌江流域、川江流域、三峡库区流域文化,底蕴纯厚,资源丰富,富有特色,有许多文物、景点等文化资源,如巴文化、易文化、白鹤梁文化、农耕文化、古建筑、古民居等特色文化,赋予了涪陵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鲜明的文化个性,成为涪陵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涪陵处于“一小时经济圈”内,交通优势较为明显,既能主动承接主城的文化产业辐射,又对周边区县形成较强的文化辐射功能,具有文化产业的区域中心地位。为加快涪陵文化产业发展,借鉴区外文化产业发展经验,结合涪陵实际,提出如下建议,供区委、区政府决策参考。

(一)科学制定文化产业发展规划

根据国发[2009]3号文件精神,按照“建立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文化产业发展机制”、“创建多元化投资机制,开发特色文化资源,推进文化产业基地和文化市场建设”等要求,认真分析涪陵的历史文化、传统文化、现代工业文化资源优势,理清我区文化产业发展思路,明确文化产业的功能定位,制定出台《涪陵区文化产业十年发展规划》,指导和引领全区文化产业发展。

我区文化产业发展应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建设重庆市区域性文化中心和城乡统筹文化强区为目标,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为动力,立足传统文化产业,开拓新兴文化产业,做强优势文化产业,释放区域文化资源潜力。突出特色,打造品牌,确定重点文化产业项目,创建文化产业基地,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加快形成以政府投入为引导,投资主体多元化,投资方式多样化的文化产业发展新格局。发挥文化产业在经济结构调

整中的重要作用,成为国民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和重要的支柱产业,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我区文化产业发展的基本原则:坚持以项目支撑与文化结构调整相结合的原则,坚持开放与创新相结合的原则,坚持大众文化与特色文化并蓄的原则,坚持市场运作与政府导向并举的原则。

我区文化产业发展的总体目标:到20xx年,全区文化产业的增长速度高于全区GDP的增长速度,达到重庆市先进水平,文化产业占GDP的比重达到5%以上,成为全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部分文化产业发展处于全市前列;基本建成城乡统筹发展的文化强区,保持全国先进文化区的地位。

(二)培育壮大主导文化产业

整合涪陵文化优势资源,实施重点项目带动发展战略,加快高科技文化产业发展,培育壮大主导文化产业,做大做强文化产业龙头。

1、抓好新闻报业产业,做强媒体服务经济。依托涪陵广播电视台和巴渝都市报社打造新闻报业产业,做强媒体服务经济。广播电视台重点抓好数字电视转换工程、MMDS系统工程、网络双向改造等工程,加快推进数字电视建设,利用广电平台开发游戏、电视商务、电视短信、远程教育等服务领域,推进产业化发展。“巴渝都市报” 社依靠现代网络信息传媒技术,积极开发创意媒体产品,拓展动漫创意、户外广告、新闻旅行社、报型产品印刷业、巴渝传媒网视频中心等领域,打造“巴渝”系列的报业产业服务经济。

2、抓好出版发行产业,打造印刷包装龙头企业。立足涪陵印刷行业优势,在李渡工业园区建立1000至1500亩的“涪陵印刷包装工业园”,引进品牌企业,做大产业规模,做亮“宏声”、“太极”、“鹏程”等印刷产业品牌,形成20—30家具有较强市场竞争能力和辐射能力的印刷产业集群,把涪陵建成“三峡库区印刷包装产业基地”。在李渡建立经营面积在10000平方米左右的出版物发行批发中心;依托重庆新华集团,在南门山建立图书大型卖场。

3、抓好文化艺术产业,做大文化演艺市场。按照社会需求与文化市场发展需要,创新文化艺术服务形式和内容,抓好文化艺术产业。一是大力培育演艺市场。积极引进各类优秀专业演出公司、团体和艺人来涪演出;大力扶持本地优秀演艺团体,鼓励面向农村、中小学的演出;培育扶持民营演艺团体,整合优势资源,创作市场需要的精品文化,打造演艺业品牌。规划建设好民俗文化、娱乐演艺、美食、工艺美术、文化创意等特色文化街区。二是打造精品剧目。培植、引

进、包装一批演艺、娱乐、艺术培训行业的名人名品,增强专业文艺团体的公益性,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发挥专业文艺团体主力军作用。歌舞团要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创作特色歌舞艺术作品,重点打造精品歌舞剧《巴国风》,集中展现白鹤梁、小田溪巴人遗址、周易园、榨菜等特色文化内涵,满足不断增长的社会需求和市场需求。三是抓好艺术培训。文化馆要抓好群众文化普及与提高,开展少儿学艺、青年就业、中老年健身等培训,满足广大群众的基本文化需求。四是加强文化市场监督管理。积极引导文化团体面向基层群众开展文化服务;开发展现涪陵风土人情、地域文化的工艺美术、书画作品,培育市场,形成规模产业化发展。

4、抓好休闲娱乐业,培植民营文化企业。鼓励和引导各种民营投资主体举办文化娱乐演艺业,采取联合、重组、兼并等形式进入国有文化企业,推进文艺演出团队的市场化运作。整合区域文化资源,发展1-3个示范性、导向性,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文化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能力的民营文化企业,培育文化品牌,提高文化休闲、娱乐演出的品牌经济效益。加大区域传统文化娱乐形式的创新力度,提高文化娱乐业的品位、档次和科技含量,不断营造新的消费热点。

5、抓好文化旅游产业,做强文化旅游企业。按照把旅游业培育壮大成为有规模、有实力、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要求,做大做强文化旅游产业。一是抓住白鹤梁水下保护工程对外开放时机,打造历史文化旅游品牌。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对具有特殊文化内涵的历史文化遗址按照文物保护与旅游开发相结合的原则,进行高起点规划设计,高标准建设。小田溪巴人遗址公园集中展现巴王陵墓文物、巴人民俗民风文化;进一步做好周易园的旅游开发规划,并尽快付诸实施,将周易园打造成展现易文化发展脉络和内容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景区;816军工洞开发,融入“三线建设”与军工建设的特殊历史文化,打造成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旅游名片。二是发展文博会展产业。围绕白鹤梁保护、小田溪巴人遗址、周易园等特色文化、文物资源,组织举办水文科学、石刻、书法、文学艺术、巴文化、水文化、易理文化等内容的高层研讨会,举办榨菜文化节,发展文博会展产业。三是打造文化旅游载体。规划建设滨江路民俗文化产品一条街,集中展示涪陵民俗文化,形成特色旅游商品市场。四是发展特色休闲旅游。集中抓好蔺市红酒小镇和古镇建设,推动以青羊镇为代表的后山坪上农耕文化旅游开发,促进以大顺乡为代表的红色文化旅游。五是发展自然风景旅游。武陵山森林公园、雨台山、石夹沟、御泉河等自然景区,重点打造具有特色文化内涵载体的避暑休闲旅游品

牌。充分发挥我区文化产业优势,组织有关专家深度挖掘文化内涵,将我区文化产业和旅游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促进文化和旅游的融合,打造特色鲜明、构思新颖、制作大气的“巴国风”等作品,增强旅游的文化含量、文化品味和吸引力,开发文化旅游产品,满足游客需要。

6、抓好文化创意产业,拓展网络文化。集成长江师院、金渠企业孵化器等区内优势资源,实施四大支撑项目,拓展网络文化:一是依托长江师范学院,引进建立50家虚拟大学,建立软件服务外包学院,培养从事软件开发、动漫制作和服务外包等人才,为网络文化发展提供人才支撑。二是做大金渠企业孵化器,创建国家级企业孵化器,建立软件开发及服务外包基地,搭建动漫技术、固件服务、软件测试、服务外包等公共服务平台,为网络文化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三是培育一批从事软件开发、服务外包和动漫制作IT企业,为网络文化产业发展奠定基础。四是围绕“巴文化”主题,开发系列带动涪陵旅游、文化和创意产业持续发展的动漫、游戏、影视作品,打造全国乃至世界的文化品牌,轮次驱动服装、玩具、文具等衍生产业发展。

7、抓好体育服务产业,做强体育赛事品牌。在发展体育传统产业的同时,借助实施“健康重庆”契机,抓好全民健身体育,广泛开展群众体育活动,开展国民体质监测,完善体育社团网络体系,增强和提高全民体质。提升竞技体育水平,发挥我区体育传统项目优势,建立完善体育后备人才储备体系,突出重点运动项目,打造特色运动项目。开发体育服务业、商业竞赛等领域,培育健身娱乐、竞赛表演、体育培训、技术服务、体育用品等服务产业。探索打造以“巴文化”或“白鹤梁”命名的商业体育赛事,打造体育产业品牌。

(三)建立多元化的文化产业投融资机制

放宽对文化项目的准入限制,按照“非禁即入、有需则让”原则,允许企业、个人、团体、境外资金等社会力量参与兴办文化产业。在投资方式上,采取独资、合资、合作、等途径,以资金、土地、技术等形式入股,宽松文化产业发展环境。鼓励、支持、引导社会资本以股份制、民营等形式,兴办影视制作、放映、演艺、娱乐、发行、会展、中介服务等文化企业,并享受国有文化企业同等待遇。社会力量通过国家批准成立的非营利性公益组织或国家机关对艺术表演团体,公益性的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美术馆、革命历史纪念馆,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体育场馆,文化行政管理部门所属的非生产经营性的文化馆或群众艺术馆的社会公益性活动、项目和文化设施等方面的捐赠,纳入公益性捐赠范围。增加对公益性

文化事业投入。进一步明确投资主体的分工和投资责任,按照国家文化产业各行业特点和文化市场供求情况,将文化产业建设项目分为竞争性项目、基础性项目和公益性项目,政府集中力量进行大型基础性、公益性项目投资,将竞争性项目投资让位于民间投资,扶持发展民营经营性文化产业发展。

(四)制定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

一是建立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的激励机制。建议将网络文化或文化创意等新兴文化产业纳入政府奖励范围,对创造文化品牌、做出重大贡献的文化产业单位或个人给予奖励和扶持。建议区政府每年投入500-600万元,建立文化产业发展基金,主要用于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和体制机制创新,引导、扶持、奖励文化产业发展,对文化产业的发展主要采取贴息、补助、奖励等方式;支持宣传文化单位转换经营机制、重大产业项目建设、重点创意项目开发及优秀作品创作等。二是制定文化产业扶持发展政策。加大税收扶持。建议对政府鼓励新办的报业、印刷、出版、发行、广电、电影、放映、演艺等文化企业,免征3年企业所得税。文化产品出口可按照国家现行税法规定享受出口退税政策,文化劳务出口境外收入不征营业税,免征企业所得税。从事数字广播影视、数据库、电子出版、动漫等研发、生产、传播的文化单位,凡符合国家关于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政策规定的,可享受相应税收优惠政策。加大资金扶持。鼓励新建、改建、扩建文化产业项目,建议对产值在1000万元以上的文化产业项目,按实际投资额分级给予贴息补助、奖励。对投资额在1000万元以上的民办民营文化产业项目,财政给予投资额一定的贷款贴息。建立文化单位国有资产的自我积累补偿机制,各文化企事业单位的资产处置所得,在扣除税费后返还用于固定资产更新。

(五)进一步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按照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要求,加快实施文化产业重点工程,推进城镇和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一是积极实施农村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农家书屋建设工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城乡文化互动工程等建设项目,并不断完善文化功能配套设施,提高管理和使用水平。对乡镇和城区文化设施实行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完善功能,发挥综合效益。二是实施重点突破。鉴于图书馆面临发展受限的现状,建议区政府在李渡新区规划建立一个标准图书馆;按国家二级图书馆标准,增加购书经费,使全区人均购书经费达到全市平均水平及以上。完善服务设施,增加购书量,满足市民学习阅读的需要。在老城区和李渡新区规划建立图书大型卖场,在老城区和李渡规划建立电影院,满足广大群众的文化需求。三是

加快文化艺术中心建设,发挥综合使用效益。对文化艺术中心建成的使用功能进行认真研究,对其相关功能进行整合,建议将歌舞团、文化馆、电影放映等融入文化艺术中心,提高场所综合使用效益,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

(六)积极引进和培育文化人才

加快文化产业发展,文化人才是关键。目前我区文化人才缺乏,御锣、八排锣鼓、劳动号子等传统项目人才断层,农村文化专业人才不足,文化创新、经营管理人才奇缺。树立人才是文化资源第一要素的观念,建立健全人才培养、推荐选拔机制,营造良好的人才创业环境。要加强四个途径,抓好文化人才培养:一是依托区内高校和职业教育优势,建立长期的文化人才培养基地,培养一批爱岗敬业、学有专长的文艺原创人才、文化研究人才、文化产业创业人才、经营管理人才。二是加强文化人才引进。重点引进一批熟悉文化产业经营管理、富有创新意识、掌握现代传媒技术的专门人才及文化经纪人、主持人、艺术家、会展策划等人才,形成多层次、梯队化、立体型人才培养机制。三是依靠文化名人、名家带人才。涪陵地域文化丰厚,孕育了一批文史专家、作家、曲艺名人和非物质文化传承人,依托这些传统文化人才开展传、帮、带,培育年轻富有活力的文化人才,保证涪陵优秀的非物质文化资源得以传承发展。四是探索人才培养机制。在专业文艺团体探索两种人事体制,一般演员采取团聘制,通过公开招聘的的办法,购买各种保险,确定服务年限;对尖子演员或编导等人才用正式编制解决,以留住特殊专业人才。

(七)切实对加强文化产业发展的领导

建议成立区文化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由区委或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区委、区政府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区文广新局及相关部门为成员。研究制定全区文化产业发展的思路和政策,研究解决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的问题,为文化发展营造良好环境。区政府要加强对文化产业发展的统一管理和调控,把文化体育设施建设纳入社区规划,实施品牌带动战略,加大文化产业项目招商引资力度,按照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因地制宜、分步实施原则,推动文化产业项目建设,打造涪陵文化名企和文化品牌。

加强部门协作,形成整体合力。按照国家统计局文化产业的分类要求,建立全面、科学、系统、准确的文化产业统计体系。文化产业涉及到的相关部门或单位要积极参与,支持文化产业统计工作,形成协调配合、相互支持、统计准确的文化产业统计体系,为区委、区政府加快文化产业决策提供准确科学依据。宣传部

门负责文化产业发展的统筹协调,督促指导;发改委负责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的制定、监督实施;财政局负责建立文化产业发展基金,落实文化产业的资金扶助政策,落实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文广新局负责组织文化产业发展规划项目的实施,对产业项目进行日常的有效监管;经委、科委、旅游局、体育局等部门按照文化产业分类要求,积极组织实施相关文化产业项目;统计局负责按照文化产业划分的要求,建立文化产业统计体系,做好文化产业日常统计工作;广电部门和巴渝都市报社负责做好新闻媒体服务和文化产业发展宣传,积极研究开发新兴网络传媒,形成强大合力,推动全区文化产业健康发展。

政协重庆市涪陵区委员会

更多相关推荐:
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

龙源期刊网cn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作者来源沿海企业与科技20xx年第01期中国文化蓝皮书20xx20xx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出版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上海交通大学经过一年紧张而又高水准的合作科研顺利完成了中国文化蓝皮...

《中国文化产业年度发展报告(20xx)》节录

20xx年党中央国务院继续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统筹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探索创新宏观调控方式经济社会发展稳中有进稳中向好在文化领域进一步明确了文化建设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继续鼓励和...

产业:《全球文化产业发展报告》

产业全球文化产业发展报告20xx0525按坦白讲下面这个机构和这个专家我都没听过可能是我还不够水准或者看的东西还不够多不过从内容上来看我觉得写得还是不错的结构很完整很多知识点很有价值注意是知识点客观的而不是观点...

文化产业发展报告

I中国文化产业行业发展概况目录一行业概况111行业分类112行业发展状况2二文化产业细分行业介绍221文化艺术产业322新闻出版产业423广播电影电视产业524软件网络及计算机服务产业625广告会展产业626艺...

20xx上海文化产业发展报告

上海文化产业发展报告上海市文化事业管理处上海文化研究中心20xx年12月20xx20xx年是上海创新转型攻坚克难的重要一年上海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和第十届市委全会要求加快建设国际文化大都市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科...

文化产业发展研究报告-目录

文化产业发展研究报告搜索关键字文化产业发展前景预测报告出品单位上海东滩投资管理顾问有限公司出版日期20xx年5月报告页码69页图表数量11个内容简介一文化产业概述一文化产业定义过去在我国文化产业仅是一个与文化事...

重庆文化产业发展趋势及投资前景预测报告20xx-20xx年

重庆文化产业发展趋势及投资前景预测报告20xx20xx年编制单位北京智博睿投资咨询有限公司报告目录第一章文化产业相关概述11文化产业的定义及分类111文化产业的定义112文化产业的分类113文化产业的构成114...

文化产业调研报告

红岗区文化产业概述和未来发展一现状分析红岗区区现有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文化服务单位共计家从业人员达余人20xx年文化产业经营额达到实现利税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文化娱乐业20xx年总收入达实现利税解决就业劳...

20xx年文化产业投资基金发展报告

20xx年文化产业投资基金发展报告十八大提出中国要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产业是经济发展极具潜力的增长点我国政府明确到20xx年文化产业将...

文化创意产业调研报告(定稿)

关于发展我市文化创意产业的建议市政协专题调研组十二五期间如何依托扬州深厚的文化底蕴与开放的人文环境培育和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是发展创新型经济建设三个扬州的新课题根据市政协全年工作要点的安排市政协建立专题调研组在朱正...

关于促进我市文化产业发展的调研报告

关于促进我市文化产业发展的调研报告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和中共广东省委办公厅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提升文化软实力的实施意见以及中共广东省委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粤西地区振兴发展的指导意见今年7月由市...

网络文化产业发展状况 实践报告

南京农业大学工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生实践报告课程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班级机制02班学号33110208姓名刘学林任课教师张树志时间20xx至20xx学年度第2学期20xx年4月26日南京农业...

文化产业发展报告(31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