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分析报告

时间:2024.4.20

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分析报告

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分析 第一节 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一、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概况 在我国,文化产业分为影视业、音像业、文化娱乐业、文化旅游业、网络文化业、图书报刊业、文物和艺术品业、艺术培训业等9 大门类。 改革开放 30 年来,我国文化市场以“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的方针为指引,基本形成了由娱乐市场、演出市场、音像市场、电影市场、网络文化市场、艺术品市场等组成的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文化市场体系,初步建立起以综合行政执法、社会监督、行业自律、技术监控为主要内容的文化市场监管体系。 到2007 年底,全国文化系统登记注册的文艺表演团体达4512 个,艺术表演场所2070 个,演出经纪机构1024 个,文化娱乐场所82174 家,艺术品经营机构1112 家,音像制品批发零售出租机构87137 家,网吧13 万多家,其他文化经营单位11783 家。 截至 2007 年底,我国经营性文化产业机构已达 27.2 万家。文化产业日益成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文化产业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不断上升。 近年来,我国文化产业的总体发展形势是趋好的。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国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开拓出文化产业新的发展空间;新闻出版媒体“整体上市”,标志着文化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技术进步酝酿突破,广电和电信产业的融合稳步推进;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逐步成型,所有这些与产业发展密切相关的宏观总体形势都令人鼓舞。 但与同等发展水平国家相比,我国的文化消费总量还是偏低,公众的文化需求有待进一步满足,而文化产业区域发展的不平衡、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的雷同正在制约文化产业的良性发展。 与中国东、中、西部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形势相一致,文化产业发展也存在着较大的区域不平衡发展态势,在整体发展不足的形势下,出现了文化资本的局部过剩。我国已经形成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环渤海地区三大文化产业带。 2006 年中国的文化产业增加值达5123 亿元,文化产业的总量进一步扩大,但是与同等发展水平国家相比,中国居民的文化消费总量过低,居民文化需求的满足程度不足1/4。 二、发展文化金融业对我国发展文化产业的意义 2008 年是我国改革开放30 年,也是我国真正进入文化产业的10 年。文化产业作为我国文化创意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成为北京等许多发达地区的支柱产业。发展文化产业的三驾马车是技术资源、文化资源(包括历史文化资源、人才和知识产权等)和资本资源,而资本资源是其中最重要的动力资源。将文化产业做大做强做美,可以借鉴我国推动发展高科技产业的经验,大力推进金融业与文化产业的融合。 可以预见,金融措施对于高科技产业行之有效的办法,正在或将循序渐进地移植到文化产业中。而银监会对小企业贷款增幅不低于贷款平均增速的指示精神,对科技企业和文化企业也是重大利好。 因此,为了进一步推动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加大文化产业与金融业的融合,要进一步采取以下措施:对国家文化产业金融进行系统规划,加强文化产业的金融保障,加大财政投入,让文化产业主管部门及企业掌握更充裕的资源,拥有更大的财权;发挥政策性金融与商业银行的先导作用(包括建立文化产业银行),建立上市绿色通道,扩大债券发行;加大开放,适度减少对国内外投资的限制;实行大型特大型文化项目带动的策略,坚持大企业支撑与小企业繁荣并举的产业布局;加速普及文化产业专业人才的培养。 三、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文化产业发展 金融危机给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带来了巨大的机遇 (一) 文化创意产业的产业特点决定了它受金融危机的冲击较小 文化创意产业是科技和智力型产业,摆脱了以往传统产业对资金、土地和其他固定资产的依赖,更注重人的头脑智慧产生的文化

内容创意和科技手段的应用,该产业固有的属性使一些文化创意行业逆势突围。如此次金融危机对中国加工制造业影响很大,而文化创意产业受到的冲击就比较小。以北京、上海、深圳 为例,2008 年北京、上海和深圳等地文化创意产业分别增长了19%、20%、22%,远远超过经济增长速度。2008 年,上海盛大网络发展公司和北京的九城网络技术集团有限公司的出口大幅增加,特别是第三季度比第二季度增长了 20%以上 [2]。 发达国家在经济衰退时期文化创意产业成长壮大的经验,也验证了文化创意产业的“反经济周期”的特点。美国好莱坞电影从20 世纪30 年代空前的经济大萧条中兴起,成为国家的支柱产业;日本动漫产业从上世纪90 年代被经济学家称为“失去的十年”的经济低迷中振兴,带动了整体经济的复苏;韩国游戏产业从 1997—1998 年亚洲金融危机中转型,成为全球游戏行业领袖。 (二)金融危机与反金融危机力量的博弈将对文化产业产生积极影响 从历史经验来看,在经济下行期间,基于对经济前景的悲观预期,社会固定资产支出会被压缩,而文化需求将会急剧增加。因此,金融危机期间,往往是文化产业发展与繁荣的机遇期。金融危机来临,国家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提出了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转型措施。启动文化消费市场,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和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等,都将进一步释放文化消费潜力。同时,金融危机导致经济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也会为文化创意产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文化创意产业是高端文化产业,已成为推动国家和区域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原动力,也是我国实现文化产业转型和升级的切入点和突破口。 经济衰退的情况下,投资者也在寻找投资机会,以保证资本的保值和增值。文化产业这种反经济周期的特点引一定会起投资者的兴趣和青睐。现在有很多的大型企业和战略投资者都纷纷表达对文化产业投资的意向,有些已经开始策划,有些项目已经开始实施。投资者和大型企业对文化产业的关注,这无疑对文化产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力量,带来了充裕的资金。 (三) 文化创意产业可以缓解人们焦虑的心理 金融危机凸显文化的心理抚慰、精神激励功能,进一步刺激了大众化、娱乐性文化需求。受金融危机影响,人们的生活压力、心理压力增大,更需要精神寄托、心灵慰藉,更需要宣泄情感、释放压力,今后各种轻松愉快、价格适中的文化消费将更受欢迎,电影电视、娱乐演出、音像制品、网络游戏等,只要内容适应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艺术上精益求精,消费需求都有可能上升。 (四) 文化创意产业具有发生“口红效应”的条件 “口红效应”,也叫“低价产品偏爱趋势”,是发生在美国大萧条期间的一种现象。它是指在每当在经济不景气时,口红的销量反而会直线上升。这是因为,当危机来临时,人们的收入和对未来的预期都会降低,这时候首先削减的是那些大宗商品的消费,如买房、买车、出国旅游等,这样一来,反而可能会比正常时期有更多的“闲钱”,正好去购买一些“廉价的非必要之物”,从而刺激这些廉价商品的消费上升。而口红作为一种“廉价的非必要之物”,可以对消费者起到一种“安慰” 的作用,尤其是当柔软润泽的口红接触嘴唇的那一刻。于是,例如看电影、看电视、玩网络游戏等等,这些“廉价而让人愉悦”的文化娱乐消费,看似“非生活必需品”,却也能顺势而上。 “口红效应”的产生需要满足三个条件。即首先是所售商品本身除了实用价值外,要有附加意义;其次,商品本身的绝对价格要低;再次,商家要充分利用情境来引导消费者、引爆消费欲望。文化创意产业正好符合这三个条件。比如在经济萧条时期,买一张游戏碟片,就可以打发大部分的空闲时间,免去了出去游玩的大额开销,也符合现代年轻人的生活方式。 (五)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强烈,保证了文化创意产业消费的平稳性 改革开放30 年来中国的迅猛发展,向世界

充分展现了迥异于西方文化的东方文明,催生了全球“汉文化热”。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演绎让世界为之深深震撼,“汉文化热”随之在全球加速升温。可以预见,随着上海世博会对中华智慧的全景展示,世界将再次为中华五千年的博大内涵深深折服,“汉文化热”将会上升到一个全新高度,世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各类需求将随之持续高涨。这股热潮将直接影响人们的文化崇拜心理,引领全球文化消费的新潮流。专家预计,在旅游、休闲、购物等方面,含有中国元素、中国文化符号的消费市场未来将出现大幅度的增长,这对维持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稳定具有重要的作用。 四、在此背景下,我国将如何推动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 (一)培育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品牌,克服“纽扣现象” 近年来,我国的文化创意领域出现了缺乏自主品牌、只出口“零件”、“为别人作嫁衣”的现象,这被称作文化创意产业的“纽扣现象”。“纽扣现象”的背后是中国 文化产品的深层次弊病:中间产品非终端化、低端产品不自主化、加工产品非品牌化。 品牌代表先进的技术和生产力。我国多数文化创意企业是小型的,没有什么品牌价值,一旦金融危机来临,受到的冲击比较大。美国的电影行业拥有全世界最大的文化品牌——“好莱坞”。好莱坞拥有充足的资金、技术和人才,这些因素经过有机组合,便凝聚成了一个品牌,而中国的文化创意产业还缺乏这些资源,更缺少这样的品牌运作能力。在波及全球的金融危机下,改变我国文化产业的“纽扣现象”,已经迫在眉睫。 因此,我们应该尽快在全国范围内组建若干跨地区、跨部门、跨行业、跨所有制的综合性文化集团;并通过政策和资金扶持,鼓励大型文化企业集团(包括民营企业集团)实行跨地区、跨行业兼并重组,整合相关资源,打造出具有国家水准、能够与国际同行竞争的文化大鳄,培育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具有中国特色的“百老汇”、“好莱坞”和“迪斯尼”等知名文化企业和品牌。 (二)扩大国内需求,走文化产品国际化路线 中国的文化创意产业应在危机中寻找机遇,这样不仅可以拉动经济尽快走出谷底,还可打造中国的软实力,推动我国文化产品和服务产业“走出去”。 当前,要把扩大文化内需的重点放在培育大众性文化消费市场上。积极顺应在当前形势下人们休闲时间增多、寻求精神慰藉的心理需要,加快培育壮大大众性文化消费市场,从而带动文化内需的增长。为了使文化产业拉动内需,中国应制订国民文化消费计划,如:拉动文化产品消费,推动文化企业发展;提升文化产业在产业布局中的地位;大力发展农村文化产业项目,推动区域性特色文化产业群的建设;刺激内需,拉动消费,应对危机。 目前,文化创意产业的国际贸易已成大国竞争的焦点。文化创意产品出口投入低、利润高,并具有极大的利润隐蔽性,同时又不会面临反倾销制裁、别国敌视等问题。因此中国文化贸易应摆脱当前竞争力弱的局面,将发展文化出口作为经济发展重点。同时,我国应鼓励海外文化资本进入,搭建国际文化对话平台;加快对海外文化中心、孔子学院等对外文化交流机构的建设,推动中国文化的传播;推动文化产品的出口,促进国际贸易的稳定;鼓励中国资本进入海外文化企业,在国际文化产业中拥有话语权。 (三)突破我国文化创意产业融资难的“瓶颈” ①建立文化产业投资信息服务平台,吸引有实力的企业和民间资本投资文化产业。现在有很多大型企业和战略投资者都纷纷表达对文化产业投资的意向,但并不完全了解文化产业的相关态势。政府有关部门要加强引导,可以通过定期和不定期组织文化产业项目推介会,或发布相关信息和动态数据等,为实力雄厚的知名企业进入文化产业领域提供必要条件。②开展小额贷款公司对文化创意小企业贷款的试点。小额贷款公司提供贷款利率远高于银行基准利率,文化创意中小企业获得小额公司贷

款要承担较高利息,对于超过基准利率的实际利息部分,应由财政资金补助或文化创意产业基金全额或部分补助,以此扶持文化创意产业快速发展。③鼓励各类金融机构对文化创意产业的贷款。组建文化产业融资担保机构和知识产权专利评估机构,通过“银企联合”和“银文联合”,解决文化企业可供抵押的实物较少、无形资产评估难、抵押变现难、抵押担保信用程度低等问题。 ④完善风险投资。政府通过设立创业引导基金,采用阶段参股、跟进投资等方式,吸引国内外的风险资本投向初创型文化创意企业。鼓励和吸引国内外各类风险投资企业的设立和投资,如举办政府牵头的风险项目对接会。积极发展网上技术市场、知识产权法律服务中心、生产力促进中心等公共服务平台,为风险投资提供技术信息、项目评估、投资和法律咨询等各项服务。⑤尽快推出创业板。目前,证监会已经成立了主板、创业板、三板多层次发行审核监管体系,为创业板的推出做准备。创业板推出的目的是为暂时无法上市的中小企业和新兴公司提供融资途径和成长空间,其最大的特点就是低门槛进入、严要求运作,有助于有潜力的中小企业获得融资机会。我国推出创业板,会极大改善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融资问题,能给中小文化企业提供更方便的融资渠道,为风险资本营造一个正常的退出机制。 (四)培育龙头企业,打造特色产业链条 培育一批实力雄厚、具有较强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大型骨干文化企业,在演艺、影视、出版发行、动漫游戏、网络文化、数字节目制作等领域发挥龙头作用,使其成为我国文化市场的主导力量和文化产业的战略投资者,引领和带动文化产业整体发展。 发挥产业的关联效应,积极拓展我国文化创意产业链条。通过国家支持和市 场培育的手段,鼓励拉长文化产业链条,加强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的互动融合(特别是促进文化产业与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融合),推动有文化内涵的新产品和新业态的发展,大力发展文化衍生产品。加强创意产品的研发商、运营商、发行商、销售商及周边服务商之间的紧密联系,为创意、制作、专业销售代理、版权转让、开发衍生产品以及产品销售提供服务平台,充分发挥产业集群所带来的集聚效应;鼓励文化创意企业通过并购、重组等方式,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具有较大规模和较强实力的企业集团,带动整个产业链的发展。 (五)加强文化产业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海外人才 发展文化产业,人才是关键。要从国家的层面上颁布《我国文化创意产业人才需求战略大纲》,从人才培养、人才引进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要制定专门培训计划,大力培养文化产业创意、经营等人才,特别是复合型人才。加快推进高等院校建设文化创意产业相关学科的步伐,有针对性地培养所需专业人才;引导院校、中介机构与文化创意企业合作,设立文化创意产业的实习基地。 其次,要引进一批高层次文化人才,特别是熟悉国际文化市场规则和环境的专业高端人才。目前,金融危机正肆虐全球,尤其是发达国家受到的冲击最大,因此,我们应该抓住这个机会,大力吸引、引进国际创意人才,缩小我国与发达国家在人才培养上的差距,提高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创新能力。 四、2009 年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增加情况 文化部为第三批共59 个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进行了授牌,包括陕西华县皮影文化产业群、北京老舍茶馆有限公司、广东省深圳市腾讯计算机系统有限公司等,涉及旅游、演艺娱乐、民俗文化及网络游戏等文化产业项目。 近几年我国文化产业进入加速发展的时期,出现了一大批有自主创新能力、有知名品牌、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文化企业和企业集团以及具有区域性特色的文化产业群。2005 年以来,我国文化产业增加值的同比增长速度每年都在两位数以上,大大高于同期经济增长速度。 我国将积极实施重大项目带动战略,加快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和区域特色文化产业群建设。通过放宽准入、简化审批手续

吸引社会力量参与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建设,同时调动中小文化企业积极性,形成富有活力的优势企业群体。此外,我 国还将进一步加快区域特色文化产业群建设,培育一批富有活力、独具特色的产业集群和产业带,发挥文化产业的集聚效应。 据了解,2004 年以来,文化部先后命名了3 批137 个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这些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已经成为各地文化产业的知名品牌,有效地发挥了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产生了较好的文化效应、经济效应和社会效应。 五、2009 年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结构情况 在我国国民经济保持快速增长的态势下,我国文化产业提速特征明显,结构进一步趋于合理。同时,蓝皮书指出,在文化产业发展总体形势看好的前提下,也须注意到目前中国宏观经济环境趋紧对文化产业发展的不利影响。书中提出,在盘点2007 年宏观经济形势时,大多数经济学家认为,虽然我国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的总体形势是好的,但是持续走高的发展速度已经显示经济形势趋于过热,给经济结构调整带来不利影响,投资与消费的比例和产业结构失衡这些长期存在的问题也有恶化趋势,这些都将影响到未来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 书中还提出,当前文化体制改革已经在全国铺开,而在此过程中,文化市场建设滞后等问题也在凸显。同时,以试点的方法推动文化体制改革,往往要借助于“定制性”的政策。由于这种政策的微观环境与宏观市场环境不同,所以需要更为认真和深入地研究试点经验“可普遍化”的条件,进行大范围市场环境建设,否则将遭遇新的障碍。 在具体产业门类方面,蓝皮书指出,我国数字出版潜在市场巨大,未来五年,将有超过 30%的手机用户通过手机阅读电子书和数字报,由图书馆等机构用户采购的电子书、数字报的销售规模将达到10 亿元,由网民和手机用户带动的电子书、数字报内容销售及广告收入将达到50 亿元。在电影产业方面,2007 年我国电影票房增幅超过 30%,增幅居全球电影市场之首,票房总量在全球市场排名第11 位。 六、近年来我国文化产业研究成果 由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10 家国家级文化产业研究机构完成的《国家文化产业课题研究报告(2007 年度)》近日面世。研究报告集合了国家文化产业研究 基地2007 年度的学术研究成果,涉及文化产业理论、战略、区域等多个方面,集中反映了当前我国文化产业研究的现状和水平。 上海交通大学国家文化产业创新与发展研究基地承担了构建和谐世界与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战略、文化产业政策与制度创新研究等课题,从构建和谐社会的角度阐释了文化产业发展的战略地位和意义,对当下和未来文化产业政策与制度安排进行探讨,提出了坚持创新是文化产业发展必然选择的观点。北京大学国家文化产业创新与发展研究基地承担的当前我国文化产业的金融环境基础建设问题与政策建议、中国文化产业公共资讯平台建设研究等课题,从文化产业发展的金融环境角度,阐释了克服文化产业融资难这一瓶颈性问题的路径,从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内容———文化产业公共资讯平台的角度,阐释了这一平台的内涵、特征、定位、方法等问题。清华大学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承担的高新技术与文化产业———从新媒体技术的视角课题,从高科技与文化产业结合的角度,从理论、案例、对策研究三方面说明了这一趋势。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承担的城市文化竞争力及其评价指标课题,构建了城市文化竞争力指标体系的框架和评价方法。中国传媒大学国家对外文化贸易理论研究基地承担的中国文化产品出口结构分析课题,根据中国出口文化产品的数据分析了当前我国出口文化产品的结构及其面临的各种问题。深圳特区文化研究中心国家对外文化贸易理论研究基地承担的政府促进文化产品出口的角色定位和介入方式研究课题,着重就政府在文化产品出口中的定位问题进行阐释,提出政府应当在促进文化产品“走出去”战略

中扮演公共服务型政府的角色。中国海洋大学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承担的我国东部沿海城市与中西部城市文化产业模式比较课题,分析了我国东、中、西部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的不同模式,有针对性地分析了这些发展模式存在的问题。南京大学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承担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文化市场一体化过程中市场分割与非经济壁垒课题,以我国文化产业较为发达、一体化水平相对较高的长江三角洲地区为研究对象,运用层次分析法和德尔菲法构建了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文化市场一体化综合指标评价体系。云南大学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承担的云南民族文化生态与文化产业发展课题,从云南民族文化生态的角度梳理立足于民族文化资源基础上的云南文化产业发展的相关问题,分析了丽江、大理等具体案例。华中师范大学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承担的中国会 展文化研究课题,说明了文化是中国会展可持续发展动力的观点。 据了解,为加强我国文化产业理论研究的水平,自1999 年开始,文化部先后设立了国家文化产业创新与发展研究基地、国家对外文化贸易研究基地、国家级文化产业研究中心,有10 家高校和研究机构成为我国文化产业研究的中坚力量,积聚了一批有较高学术造诣的专家学者,为文化产业发展开拓了全新的领域,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 七、我国发展文化产业的关键 发展文化产业的关键在于,必须在坚持各种基本准则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市场这一巨大的杠杆,以市场为导向来生产和提供文化产品和服务,从而使文化产业真正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积极引导消费,拓展文化市场,应遵循市场法则来组织和运作文化产业这一系统工程。很多有发展前景的产品和服务之所以迟迟未能取得相应的业绩,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缺乏市场开拓能力,特别是本土以外的市场拓展能力。提高市场拓展能力,有效培育市场,关键是要科学地认识和把握目前文化产品的消费构成和市场的近、中期需求,并使之与本地区的优势文化资源相结合,选准近期发展的突破口。在此基础上,拓展市场还应该从以下几个环节来努力:一是针对本地居民的需求,大力开发能够满足本地人需要的文化产品和服务;二是着眼于外来客人的基本需求,尽可能地满足他们的文化消费需要;三是选准重点和切入点,逐步拓展外部市场;四是尽快造就一批能够产生品牌效应的知名文化产品和知名文化企业。在拓展市场的过程中,不断优化配置特色文化资源,从而获得快速、稳步发展的强劲动力。 第二节 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研究 一、文化系统开展文化产业工作的主要成绩 近年来,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高度重视下,在政府一系列文化产业政策的引导和文化体制改革的推动下,经过社会各界的努力,特别是文化系统文化产业工作者的共同努力,我国文化产业从探索、起步的初级阶段,开始进入不断培育和加速发展的新时期,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局面。 (一)文化产业被纳入各地文化建设的议事议程,成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途径。 近年来,各级党委政府树立起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全面协调发展的观念,自觉将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紧密相联,把文化产业发展纳入党委、政府推动文化建设的重要议事日程。据了解,全国31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建设兵团以及5 个计划单列市都把文化产业作为文化建设的重要抓手,其中23 个省、直辖市、自治区设立了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14 个成立了文化产业协会或促进会。 (二)文化产业政策体系逐步建立,营造了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良好环境。 近年来,文化部与相关部门始终把完善文化产业政策作为重点工作来抓,先后制定出台了一系列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文件。包括国务院专门下发《关于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的若干决定》、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工作的意

见》等。据了解,31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建设兵团以及5 个计划单列市中,有33 个制定出台了扶持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其中 28 个省市区出台了 85 个文化产业政策文件, 22 个省市区制定下发了26 个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和纲要。 (三)政府产业引导和公共服务职能进一步加强,初步建立了文化系统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工作机制。 近年来,文化系统各级干部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有效机制和途径,着力在转变政府职能、加强宏观指导和强化服务功能上下功夫,逐步形成了一套比较有效的文化产业工作机制和交流平台。如通过积极协调形成的文化产业博览会格局,在推进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引擎作用。自 2004 年以来,文化部与相关部门共同举办的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中国西部文化产业博览会等四个国家级文化展会。

(四)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和示范园区建设步伐加快,涌现出一批文化产业骨干企业和企业集团。 2004 年以来,文化部先后命名了三批137 个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并制定下发了《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评选命名管理办法》。全国22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先后共评出 429 个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这些培育市场主体、增强微 观活力的重要举措,使一批有较强实力和自主创新能力的文化企业和企业集团迅速成长起来。 (五)国际交流与产业合作日益扩大,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走出去”势头良好。 近年来,我们利用中韩日文化产业论坛和中国—东盟文化产业论坛等平台,学习借鉴其他国家发展文化产业的经验,积极拓展国际间的文化产业交流与合作,既开阔了我国文化企业的视野,又促成了一批文化产业项目的合作。 (六)人才培养和理论研究取得新进展,建立了一支有较强战斗力的文化产业干部队伍和一支具有较高理论造诣的研究队伍。 2004 年以来,文化部连续五年在西部地区轮流举办文化产业经营管理人才培训班,还与北京卓达经济研修学院合作设立了首家国家文化产业人才培训基地。2007 年,联合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开办了文化产业管理方向的 MPA 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过程中,一大批优秀文化产业单位和干部脱颖而出。 文化部历来重视文化产业理论研究工作。继上海交通大学、北京大学设立国家文化产业创新与发展研究基地之后,2005 年,与中国传媒大学、深圳市文化产业研究所合作设立了国家对外文化贸易理论研究基地,2007 年,又与清华大学、南京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云南大学等 6 所高校合作建设了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 二、文化系统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基本经验 (一)要促进文化产业又好又快发展,必须坚决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文化产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近几年,在指导文化系统文化产业发展上,文化部始终坚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把着力点放在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上,妥善处理文化产业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 我们反复强调,发展文化产业要充分考虑不同区域之间的文化差异和经济不平衡性,坚持从中国的国情出发,统筹兼顾不同地区和不同所有制的文化产业发展,尤其是加大对西部地区和民营文化产业的扶持力度。坚持对民营文化企业与 国有文化企业一视同仁,同等待遇。在文化部命名的三批 137 个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中,民营文化企业占总数的49.6%。 我们还强调,发展文化产业必须按经济规律办事,决不能单凭热情、凭干劲、凭良好的主观愿望,更不能搞突击,不能搞大跃进,不能搞形式主义。要认真分析市场需求和人们的消费心理,深入研究投入与产出的关系等。 (二)要促进文化产业又好又快发展,必须切实转变政府职能,不断提高政府部门的宏观管理水平。 2004 年首届深圳文博会的成功举办,激发了各地举办展会的热情,许多地方纷

纷向文化部申请举办文化产业博览会。对此,文化部研究后认为,在文化产业发展的初期,政府适当引导,打造几个平台是有积极意义的,但是博览会最终是市场的产物,必须按经济规律办事。为此,专门下发通知,提出国家重点扶持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同时,打造中国西部文化产业博览会等几个面向国内市场的博览会,并在时间与布局上错开,从而最大限度地避免了由于博览会过多过滥而造成的资源浪费。 (三)要促进文化产业又好又快发展,必须坚持从各地实际出发,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重点文化产业项目。 近年来,各地发展文化产业的热情很高。为避免同质化发展,我们鼓励引导各地立足于本地实际,因地制宜地发展有地方特色的文化产业项目,做到人无你有、人有你优、人优你特。如云南省丽江的《丽水金沙》、广西阳朔的《印象·刘三姐》、上海的《时空之旅》、西安的《长恨歌》等一批演出剧目,利用本地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和独特的自然风光资源,将演艺业与旅游业紧密结合,打造特色演艺项目,已成为一种成功的发展模式。 (四)要促进文化产业又好又快发展,必须在政府的科学引导下,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 根据政企分开、政事分开、管办分离的原则,我们一方面按照社会管理的责任,积极抓好产业引导,一方面遵循市场经济的规律,注意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自觉运用市场机制调节文化产业结构,根据市场供求关系,指导文化产品和服务的生产、流通和消费。如对命名为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的文化企业,我们积极鼓励引导其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自主经营,自我发展,政府不给 企业增加额外负担,相反,在政策扶持、人才培训、国际考察、参加论坛、推介产品、扩大宣传等方面,提供积极服务,得到文化企业的好评。 (五)要促进文化产业又好又快发展,必须树立世界眼光,积极参与国际文化产业合作与竞争。 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不可逆转的大趋势下,文化产业的发展离不开与世界各国的交流与合作。近年来,我们努力站在时代的高起点上,以开放的胸襟和姿态,以有力的战略和举措,力求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文化产业合作与竞争。 (六)要促进文化产业又好又快发展,必须增强创新意识,不断探索中国特色文化产业发展道路。 要促进我国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必须发扬改革创新精神,勇于实践,大胆探索,力求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产业道路,创造出自己的发展模式。经过这些年的努力,可以说我们已经在向这个目标奋斗的征程上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三、今后一个时期文化产业工作的主要任务 (一)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努力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切实提高做好文化产业工作的能力和水平。 当前,我们要把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摆在工作的突出位置,联系文化产业工作实际,切实抓好党的十七大精神的贯彻落实。要突出学习科学发展观活动的实践特色,着力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要求的思想观念,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文化产业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着力完善我国发展文化产业的法律、政策体系,着力构建有利于文化产业发展的体制机制,不断提高领导文化产业科学发展的能力和水平,努力使我们的各项工作更加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二)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开拓创新,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 为促进文化产业又好又快发展,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开拓创新,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平等竞争机会, 让社会各方面的智慧和资源源源不断地流向文化产业领域,放手让一切有利于文化产业发展的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 各级文化行政部门要抓住当前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有利时机,积极推进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着力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资产经营责任制,培育一批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

自我约束、有竞争力、有影响力的大型国有或国有控股文化企业和企业集团。

(三)转变政府职能,改进工作方式,完善政策法规体系,充分发挥政府部门的职能作用。 在推进文化产业发展的过程中,政府职能部门不能缺位。要增强工作指导的前瞻性、预见性、针对性和有效性,不断提高宏观调控能力和水平。协同有关部门抓紧出台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经济税收等政策。要从市场准入、资金支持、税收优惠、出口扶持、基地与园区建设、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政策支撑和法律保障。要积极配合相关部门,用好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通过贷款贴息、资助、奖励等方式,吸引更多的民间资本进入文化产业领域。根据文化企业的特点,探索建立无形资产质押贷款制度,切实解决文化企业融资难问题。切实抓好文化产权交易试点,鼓励担保机构市场化运作,为文化企业提供更好的服务。 (四)积极实施重大项目带动战略,加快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和区域特色文化产业群建设。 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是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明确要求。我们必须从抓产业规划和政策引导入手,加快建设一批具有重大示范作用和产业拉动作用的文化产业项目。要调动中小文化企业的积极性,做大做好特色文化产业项目,形成富有活力的优势企业群体。各级文化行政部门要为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建设创造条件,提供服务。依靠现有文化产业群的示范、带动作用,进一步加快区域特色文化产业群建设。各地要加大对国家、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的扶持力度,使之成为本行业、本地区的龙头骨干企业。要对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的发展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引导提高我国文化产业的规模化和集约化水平。 (五)采取有力措施,加快人才培养步伐,培养一支懂经营、会管理、有文化的复合型人才队伍。 人才是文化产业的重要生产要素之一。各地要拟定文化产业人才中长期培养规划,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大批文化产业急需的复合型人才。要积极争取财政支 持,加大人才培养的投入。认真研究制定文化产业人才教育、引进、使用、培训、评价、流动的政策法规。要充分发挥国家文化产业人才培训基地、国家文化产业创新与发展研究基地和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的作用,加快培养一批懂经营善管理的职业经理人。 (六)切实加强领导,健全工作机构,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组织保证。 目前,文化产业工作得到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重视,并被列入各级文化行政部门的重要议事议程。今后,各地要进一步加强对文化产业工作的领导,特别是在还没有设置专门工作机构的地方,要抓紧时间,创造条件,尽快设置专门工作机构,配备能力较强的工作人员,并为他们开展工作提供必要的条件。 第三节 影响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因素分析 一、影响文化产业发展的要素分析 影响文化产业发展的要素 影响文化产业发展的因素很多,其中,经济是影响文化产业发展状况的最基本的因素。经济对文化产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一个国家的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该国的文化产业结构。以发达国家为例,20 世纪70、80 年代以后,经济全球化使得发达国家劳动密集型产业加速向后发国家转移,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面临深刻调整,文化产业开始受到高度重视。从 20 世纪 80 年代左右开始,发达国家自觉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是其基本背景。我国也是如此。20 世纪90 年代以后,我国经济面临着结构调整和扩大内需两大突出问题,文化产业因此受到关注,人们也从原来习惯于单纯从意识形态角度看待文化发展问题,转为同时从 经济角度看待文化发展问题。二是经济的发展创造出文化消费者。经济发展加速着社会阶层的分层化,带来适应不同阶层、不同年龄文化消费趋向的文化行业和文化产品的出现。近些年,舞台艺术市场的扩大、艺术品拍卖和收藏业的兴起、网络业的发展无不是如此。经济发展一

方面刺激着公众的文化消费需求,使越来越多的公众参与到不同层次的文化消费之中;另一方面强化了公众在文化产品生产中的主导地位,使文化产业结构越来越成为公众自由选择的结果,这在当代中国具有极为深刻的意义。三是经济发展的走向,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文化产业的兴衰。四是经济的发展为一些需要大资金投入的文化行业提供了机会。这在电影业、网络游戏业、主题公园等领域体现得尤为突出。 除经济因素之外,影响文化产业发展的因素还有很多。其中,文化资源状况、文化环境(包括文化市场状况)、科技发展水平、文化政策和文化管理体制是诸多因素中最值得关注的。上述四方面因素对文化产业发展的影响分述如下: (一)文化资源状况 文化资源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一个地区文化产业的形态和走向。从文化内容的角度,文化资源对文化产业发展形态和走向的影响,除了前面已经提到的,有两个方面值得特别关注: 文化资源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文化产业不同行业之间的关联性。比如,拥有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的地方,旅游业和与旅游有关的行业总是较为发达;具有多种文化形态的地区,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歌舞和节庆总是较为丰富;创意和设计人才丰富的地区,与版权相关的产业往往较为繁荣等。 文化资源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的文化产品的内容特点。一个民族的文化传统、审美习惯是该民族文化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带来文化艺术内容和表现形式的民族特性。比如,中国的武侠小说和武侠电影、美国的科幻电影、印度电影的歌舞、拉美国家的魔幻小说等,都具有本民族文化传统的深刻印记。文化资源的另一方面——民族的时代特点在文化内容中也具有深刻的烙印。 (二)文化环境 文化环境除了为公众提供参与文化活动的机会和场所、维护文化多样性外,还包括文化市场状况和公众的文化消费需求和消费水平等。 文化市场状况是文化环境的极为重要的内容。市场是产业生存和发展的土 壤,对文化产业来说同样如此。创造使各类文化企业平等竞争的市场环境,是文化产业发展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做不到这一点,遑论其他。我国正处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时期,尚未真正形成规范的文化市场环境。因此,建立健全文化市场体系,对我国文化产业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刺激消费需求和提升消费水平。文化需求状况是文化产业发展的晴雨表,也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基本动力。文化消费需求是消费者的内在要求,也是发展文化产业的内在要求,非人力所能为。但通过制定相关的产业政策,能够刺激文化消费需求,创造有利于文化产业发展的消费环境。 提升文化消费水平的价值和作用也不可低估。文化产品的质量和品质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消费趋向决定的,有什么样的文化消费者,就有什么样的文化产品。政府通过奖励高质量的文化产品,通过对高质量的文化产品的推介来引导文化消费需求,是扶持产业发展的一项不可或缺的工作。

(三)科技水平 科学技术对文化产业发展始终产生着极为深刻、从某种意义上讲甚至是决定性的影响。文化作为商品进行生产和消费虽然古已有之,但文化产品成为大规模的工业化生产,文化产业的业态、种类和格局发生深刻的变革,往往有赖于科技进步之功。 (四)文化管理体制 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政策如何适应文化产业发展的需要,是文化产业健康发展的极为重要的因素。20 世纪80 年代,欧盟国家普遍对广电业放松管制,实行广电行业的商业化改造就是一例。对我国这样一个处于体制转轨期的国家,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政策调整在推动我国文化产业发展中,更是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根据国际经验,在产业发展的不同时期,政府的作用往往不同。在产业发展的初期,政府作用往往更重要一些;当产业发展到一定时期,政府需要减少对产业的干预。政府职责不到位,或干预过多,都会对产业发展产生消极影响。 文化资源状况、文化环境、科技水平、

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政策四个因素构成一个四边形的关系,共同对文化产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 二、近年来推动中国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因素分析 文化产业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已被纳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的目标;政府部门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切实增强对文化产业的宏观管理;文化部门大力培育骨干企业和战略投资者,加快文化示范产业基地和区域特色文化产业建设,培育了市场主体,增强了市场活力;积极参与国际文化产业合作,推动中国文化产品和服务走出去;创新文化业态,加强文化产业领域研究。 三、2008-2009 年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平台 一是打造国际文化交流的平台。面向国内外公开招商、宣传,首次实现西部文博会的国际化招展目标。目前,德国、韩国、奥地利、新加坡、印度尼西亚、泰国、越南、马来西亚等国家已经确定参加本届文博会,台湾地区将组织80 余家企业组团参展,美国费姆卡投资顾问有限公司和日本清水舞台设计有限公司也参展第四届中国西部文化产业博览会。 二是打造文化产业投资交易平台。通过商业化运作充分配置市场资源,尝试拓宽文化产品的交易渠道。

更多相关推荐:
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

龙源期刊网cn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作者来源沿海企业与科技20xx年第01期中国文化蓝皮书20xx20xx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出版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上海交通大学经过一年紧张而又高水准的合作科研顺利完成了中国文化蓝皮...

《中国文化产业年度发展报告(20xx)》节录

20xx年党中央国务院继续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统筹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探索创新宏观调控方式经济社会发展稳中有进稳中向好在文化领域进一步明确了文化建设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继续鼓励和...

20xx中国文化产业投资基金发展状况研究报告

20xx年文化产业投资基金发展报告新元文智20xx年12月十八大提出中国要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产业是经济发展极具潜力的增长点我国政府明...

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分析报告

关于中国文化产业发展问题与解决办法的分析报告我国文化产业兴起是从20世纪90年以来从自发到自觉从市场到体制跟进的这些年中国的文化产业取得了很大的发展特别是文化部门的建设以及向产业转化方面取得了不少进步中国文化产...

20xx-20xx年中国文化产业基地行业统计数据分析预测报告

20xx20xx年中国文化产业基地行业统计数据分析预测报告报告名称20xx20xx年中国文化产业基地行业统计数据分析预测报告报告编号309295联系电话0106266521062664210传真Emailser...

20xx-20xx年中国文化产业商业模式深度分析及发展战略研究报告

20xx20xx年中国文化产业商业模式深度分析及发展战略研究报告编制单位北京智博睿投资咨询有限公司报告目录内容概述第一章文化产业的商业属性介绍11产业界定111产业定义112产业范畴12产业特征解析121产业性...

中国名俗文化行业运行动态与发展战略分析报告20xx-20xx年

中国名俗文化行业运行动态与发展战略分析报告20xx20xx年编制单位北京智博睿投资咨询有限公司内容简介第1章中国民俗文化产业化发展背景1711民俗文化产业发展综述17111民俗文化定义及分类171民俗文化的定义...

中国创意产业发展报告

中国创意产业发展报告文化创意产业作为知识智慧密集型的新兴领域已经成为发达国家和地区发展势头最强劲的产业对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中的制造业大国中国来说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进一步解放生产力对于推动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具有...

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报告(改)

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报告第一部分经济及产业环境分析一近年全国经济发展环境分析近年来我国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国民经济总体态势良好继续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20xx年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172840...

20xx中国文化产业分析报告

20xx20xx年中国文化产业基地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内容简介文化产业是指为提升人类生活尤其是精神生活品质而提供的一切可以进行商品交易的生产与服务传媒卡通影视娱乐游戏旅游教育网络及信息服务音乐戏剧艺术博物馆等...

中国文化产业行业未来发展趋势报告

20xx20xx年中国文化产业行业市场调查及未来发展趋势报告20xx年7月22日我国第一部文化产业专项规划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由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这是继钢铁汽车纺织等十大产业振兴规划后出台的又一个重要的产业振兴...

20xx年文化产业投资基金发展报告

20xx年文化产业投资基金发展报告十八大提出中国要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产业是经济发展极具潜力的增长点我国政府明确到20xx年文化产业将...

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2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