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分析与规划

时间:2024.3.10

1、劳动地域分工

指相互关联的社会生产体系在地理空间上的分异,是社会分工的空间形式,其表现为区域生产专门化。特点①区域生产专门化②区域经济的联系性③区际劳动分工的层次性和综合性。

前提:地域分工的必要前提是生产产品的区际交换与贸易,是产品的生产地和消费地的分离。

2、区位优势

指某个区域在其发展过程中所具有的特殊有利条件,由于这些条件的存在,使该区域更富有竞争力,具有更高的资源(包括社会,自然资源等)利用效率,从而使区域的总体效益保持在较高水平。它是主导产业选择的重要依据,区域竞争力的基础。

3、区域优势的分类

特点分类:有形与无形;绝对与相对;局部与全局;空间与时间——阶段性、先发、后发;现实与潜在;比较与竞争

4、极化扩散效应

极化效应是指讲迅速增长的推动性产业吸引和拉动其它经济活动以及经济活动。推动型企及其综合体一旦配置在区域内具有优越条件的某一节点,这一节点将作为增长极,吸引着周围其它经济活动向其集中,并产生聚集经济,这一过程及其影响称为增长极的极化效应,增长极就是利用聚集经济优势,通过极化效应,而不断成长壮大的。

这一过程有可能剥夺周围区域的发展机会,抢夺资源、资金、高技术和熟练技术劳动力(人才)等生产要素,并有可能引致企业搬迁,从而使区域差距扩大,故对周围区域来说这是一种负效应,缪尔达尔(Myrdal)把这一过程称为“回流效应” 。有人称之为反波效应。

扩散效应是由于核心地区的快速发展,通过产品、资本、技术、人才、信息的流动,对其他地区的促进、带动作用,提高周围地区的边际劳动生产率和消费水平,引发周围地区的技术进步。这种正效果被称为扩散效果。扩散效应也体现在空间和产业两方面。美国经济学家赫希曼(A·Hirschman)称之为“涓滴效应”。正效应,“波及效应”

扩散效应可以对周围亚区域(地区)或次级节点的经济发展产生推动作用,从而经历使增长极与周围空间的经济不平衡性减少的过程,这一过程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极化中心的带动和促进作用。对原料、能源、食品的需求

(2)极化中心的经济“外溢”作用。 技术信息、产业生命周期与产业转移、打工者工资、外出旅游(3)政府的调节。

(4)交通的发展。

5、产业布局指向性

一定的产业总是坐落在一定的区域空间上,一定的劳动空间必定有一定的产业与之相适应。影响产业布局的因素很多,但各类因素对不同产业部门有不同的影响。有其主要作用的影响因素,也有起次要作用的影响因素。主要因素在特定部门的布局起着突出的作用,各类产业部门都有向能满足它主要要求的地区接近或靠近的倾向。这种倾向即为产业布局的指向性。

根据产业布局指向性的特点,可以将产业布局指向归纳为以下几类: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指向;原料指向;消费市场指向;劳动力指向;高科技指向;交通枢纽指向:临港、临海、临空。

6、区域分析(内容、类型)

主要是对区域发展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背景特征及其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分析,探讨区域内部各自然及人文要素间和区域间相互联系的规律。

内容:(1)区域发展条件分析。区域发展的自然条件及社会经济背景条件。主要指区域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人口与劳动力、科学技术条件、基础设施条件及政策、管理、法制等社会因素。对这些条件的分析主要目的是明确区域发展的基础,摸清家底,评估潜力,为选择区域发展的方向、调整区域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提供依据。

(2)区域发展现状分析评价。

一般来说,区域的核心是经济。主要是从经济发展的角度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水平及所处的发展阶段、区域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进行分析。自然环境和社会因素不仅是区域发展的条件,而且也是区域规划的重要内容。所以,同时要分析区域生态环境特点和问题,分析各社会要素的对区域经济、生态环境的影响。

(3)区域发展方向及策略研究。通过发展预测、结构优化和方案比较,确定区域发展的方向,制定区域发展的政策并分析预测其实施效应。由于区域发展是一个综合性的问题,它不仅涉及到经济发展,而且还涉及到社会发展和生态保护,因此,区域发展的分析也应包括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三个方面,并以三者综合效益作为区域发展分析中判断是非的标准。

7、区域规划的基本内容

(1)确定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发展定位与发展目标

在对区域自然资源、社会资源和经济资源特征全面掌握的基础上,对其利用和发展现状、优势、不足及进一步利用和发展的可能性作综合的技术经济评估,并通过对其发展宏观区域背景的分析和论证,提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产业战

略和空间战略。主要包括确定产业结构、主导产业、开发方式、重点开发区及开发时序。 区域性质与功能定位,确定发展目标。

(2)区域产业规划布局 三次产业结构及空间布局:

农业:根据农业生产自然资源条件、现有基础、社会经济技术条件和国民经济发展规划,确定区域农业发展的方向、规模、主要指标和总体部门结构;拟定区域农业各主要部门的发展布局规划;确定区域农业发展的分区规划;拟订区域农业生产技术和设施的发展改造规划。

工业:根据区域工业发展的自然资源条件、经济地理条件和现有工业基础,综合国民经济发展计划要求,确定区域工业发展方向和重点,确定区域主导工业、协作工业和一般工业的组成、项目和规模,确定区域工业布局的基本框架,进行不同工业区的合理组织。

第三产业 :综合评价区域内各城镇第三产业发展条件和现有基础;确定区域第三产业发展方向、规模、部门结构、重点城镇及其服务范围。内容分类:区位(交通)优势、资源优势、技术优势、产业(规模和配套)优势、成本优势

(3)区域城镇体系和乡村居民民点体系规划布局

综合评价区域与城市的发展建设条件;预测区域人口增长,确定城市化发展目标;确定区域城镇发展战略;划分城市经济区;原则确定各主要城镇的性质和发展方向,明确城镇之间的合理分工与经济联系。提出区域城镇体系的功能结构和城镇分工;确定城镇体系的等级和规模结构;确定城镇体系的空间结构;确定各时期重点发展的城市(镇),提出近期重点发展城市(镇)的规划建议。

(4)区域基础设施规划

在对各种基础设施发展过程及现状分析的基础上,根据人口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确定各种生产性基础设施和社会性基础设施的数量、等级、规模,主要工程项目的建设时序和空间分布。

(5)区域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规划

水土矿生物。?根据区域自然资源现状和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确定区域资源承载力和开发利用模式,明确需求缺口,提出解决办法。开发与保护。?供与需平。?其中,土地资源是关键和核心。

区域规划的基本原则:发挥优势,扬长避短。

8、库茨涅兹法则基本内容

1、农业部门的国民收入在整个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和农业劳动力在全部劳动力中的比重均处于不断下降之中。

2、工业部门的国民收入的国民收入在整个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大体上是上升的,但是,工业部门劳动力在全部劳动力中的比重则大体不变或略有上升。

3、服务部门的劳动力在全部劳动力的比重基本上是上升的。然而,他的国民收入在整个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却不一定与劳动力的比重一样同步上升,综合的看,大体上不变或略有上升。

9、钱纳里的经济发展阶段理论

提出任何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都会规律性的经过3个阶段和6个时期。

三个阶段:1、初级产品经济阶段2、工业化阶段3、发达经济阶段。

六个时期:传统社会阶段。这个时期的产业结构以农业为主,绝大部分人口从事农业,生产力水平很低,基础设施,技术水平都比较低。

工业化初期阶段。产业结构由以落后农业为主的传统结构逐步向以现代化为主的工业化结构阶段,这一时期区域开始走上工业化发展道路,人民生活水品逐渐提高,市场逐步扩大,投资环境得到改善。产业主要是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利用区域内廉价劳动力降低成本,提高产业和区域的竞争能力。

工业化中期阶段。制造业内部由轻型工业的迅速增长转向重型工业的迅速增长,非劳动力开始占主体,第三产业开始迅速发展,这就是所谓的重化工业阶段。重化工业阶段是规模经济增长达到较高的速度。这一阶段的产业大部分属于资金密集型,城市化水平迅速提高,为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居民服务的轻工业,耐用消费品工业以及第三产业等的兴起和发展。

工业化后期阶段。在第一,第二产业获得较高水平发展的条件下,第三产业保持持续高速发展,成为区域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是区域经济增长的主要贡献者。

后工业化社会阶段。制造业内部结构由资本密集型产业为主导向以技术密集型产业为主导转换,同时生活方式现代化,高档耐用消费品在广大的群众中推广普及。

现代化社会阶段。第三产业开始分化,只能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产业开始从服务业中分离出来,并占主导地位;人们消费的欲望呈现出多样性和多变性,并追求个性。

钱纳里经济发展阶段理论:一阶段——传统社会:农业为支柱产业;第二阶段——工业化初期:食品、烟草、采掘、建材等;第三阶段——工业化中期:以重化工业为主;第四阶段——工业化后期:第三产业开始成为区域发展的主要力量;第五阶段——后工业社会:技术密集型产业迅速发展,高档耐用消费品普及;第六阶段——现代化社会:智能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产业开始占主导地位

10、配第克拉克定理

英国经济学家兼统计学家柯林·克拉克认为劳动力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之间的变动,与区域经济的发展和由此而导致的人均国民收入的增加关系密切。随着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第一产业劳动力逐渐向第二产业转移,随着国民收入水平的经济进一步发展,劳动力又向第三产业转移。这样第一产业的劳动力逐渐减少,第二、三产业的劳动力逐渐增加。劳动力分布结构变化的动力是经济发展中产业的相对收入的差异。

11、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理论(点轴理论、增长级理论、圈层理论、核心边缘理论)并结合实际分析,实际案例分析有: 分析青岛都市区、市域空间结构;长江三角洲大都市带;山东半岛;京津唐;红岛选址评价。

⑴、增长极理论的概念内容及其评价 增长极理论:社会经济区域配置不断扩大的工业综合体,并在其影响范围内引导经济活动的进一步发展。内涵:意识作为经济空间上的某种推动型工业;二是作为地理空间上的产生集聚的城镇,即增长中心。

该理论主要观点是,区域经济发展主要依靠条件较好的少数地区和少数产业带动,应把少数区位条件好的地区和少数条件好的产业培育成经济增长极。

增长极理论的基本点包括:(1)其地理空间表现为一定规模的城市;(2)必须存在推进性的主导工业部门和不断扩大的工业综合体;(3)具有扩散和回流效应。

对增长极理论的评价:增长极理论对对于区域开发和区域规划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增长极对于区域经济发展的积极影响有两个方面:一是极化中心本身的经济增长;二是计划中心对周围地区的影响。前者是聚集效果,后者是增长极的扩散效果。聚集效果是有关的生产和服务职能在地域上的集中而产生的经济效果和社会效果,主要是通过规模经济和生产协作,生产联合,城市建设,资源合理利用等外部经济的节省而实现的。增长极的扩散效应,既表现在区域经济总量的增长上,也表现在区域的经济部门结构的变化和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的变化上,是通过区内的乘法作用和区际乘数作用来实现的。

实践价值:应用增长极理论时应注意:(1)增长极与城镇的关系(2)增长极类型与规模的选择(3)选择适宜的地点培植增长极(4)充分发挥增长极的功能(5)增长极的体系(6)对增长极要素要集中投资。

⑵、核心——边缘理论:任何空间经济系统均可分解为不同属性的核心区和外围区。该理论试图解释一个区域如何由互不关联、孤立发展,变成彼此联系、发展不平衡,又由极不平衡发展变为相互关联的平衡发展的区域系统。该理论的核心强调区域经济增长的同时,必然伴随经济空间结构的改变。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经济空间结构的变化可划分为如下四个阶段:

一是前工业化阶段:生产力水平低下,经济结构以农业为主,工业产值比重小于10%,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小。城镇发展速度慢,各自成独立的中心状态。区际之间经济联系不紧密,城镇的产生和发展速度慢,城镇等级系统不完整。 二是工业化初期阶段:城市开始形成,工业产值在经济中的比重在10%一25%之间,核心区域与边缘区域经济增长速度差异扩大。区域内外的资源要素是由经济梯度较低的边缘区流向梯度较高的核心区。核心区域经济实力增大,必然导致政治力量集中,使核心区域与边缘区域发展不平衡进一步扩大。

三是工业化成熟阶段:快速工业化阶段,工业产值在经济中比重在25%一50%。核心区发展很快,核心区域与边缘区域之间存在不平衡关系。在工业化成熟期,核心区的资源要素开始回流到边缘区,边缘区工业产业群开始集聚。

四是空间相对均衡阶段:后工业化阶段,出现资金、技术、信息等从核心区域向边缘区域流动加强。整个区域成为一个功能上相互联系的城镇体系,形成大规模城市化区域,开始了有关联的平衡发展。

依据核心—边缘理论,经济活动空间结构形态基本上可分为四种,即离散型、聚集型、扩散型、均衡型。

⑶、论述点—轴扩散理论的内容及其对区域发展的意义

①据点开发理论和轴线理论a.据点开发理论是区域计划理论的一种。该理论认为,由于资金的有限性,要开发和建设一个地区,不能面上铺开,而集中建设一个或几个据点,通过这些据点的开发建设来影响与带动周围地区经济的发展。b.轴线开发或称带状开发是据点开发模式的进一步发展。该理论认为,区域发展与基础设施的建设密切相关,可以避免孤立发展几个城市,又可以较好地引导和影响区域的发展。

②点—轴渐进扩散理论的核心:是社会经济客体大都在点上集聚,通过线状基础设施而联成一个有机的空间结构体系。该理论的主要依据是1、生产力地域组织的演变过程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关。2、事物相互引力和扩散方式的普遍性。 ③点—轴开发模式:点—轴开发模式是点轴渐进扩散理论在区域规划和区域发展实践中的具体运用,也是经济空间开发的一种重要方式。其工作步骤是,首先,在区域范围内确定若干具有有力发展条件和开发潜力的线状基础设施经过的地带,作为发展轴,予以重点开发,其次,在各条发展轴线上确定若干个点,作为重点发展的城镇,并且要明确各个重点发展城镇的地位,性质,发展方向和主要功能,以及它们的服务,吸引区域。再次,确定点和轴线的等级体系,形成不同等级的点轴系统。最终,形成由不同等级的发展及其发展中心组成的具有一定层次结构的点轴系统,从而带动整个区域的发展。

④重点开发轴和重点发展点的选择:重点开发轴的选择;1、最好由经济核心区域和发达的城市工业带组成有水陆交通运输干线为依托2、自然条件优越,建设用地条件好,农业生产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带3、水产资源和水资源丰富的地带,特别是水资源丰富,或者是水资源可供给性良好的地带重点发展城镇的选择:1、城市发展的条件及其在区域中的地位

2、城镇的发展规模3、城镇空间分布的现状。

⑤点—轴开发模式对区域发展的意义:a.有利于发挥集聚经济的结果b.能够充分发挥各级中心城镇的作用c.有利于把经济活动结合为有机整体d.有利于区域开发式发展

⑷、圈层结构理论:内涵:市是一个不断变动着的区域实体,从外表形态来说,它是指有相当非农业人口规模的社会经济活动的实际范围。城市和周围地区有密切的联系,城市对区域的作用受空间相互作用的“距离衰减律”法则的制约,这样必然导致区域形成以建成区为核心的集聚和扩散的圈层状的空间分布结构。由建成区至外围,由城市核心至郊外,各种生活方式、经济活动、用地方式都是从中心向外围呈现圈层状的有规律变化的。

圈层结构理论的基本特征:圈层实际上意味着向心性,层体现了层次分异的客观特征。圈层结构反映着城市的社会经济景观由核心向外围呈规则性的向心空间层次分化。世界城市和周围地区,由内到外可以分为内圈层、中圈层和外圈层。

①内圈层:即中心城区或城市中心区,该层是完全城市化了地区,基本没有大田式的种植业和其他农业活动,以第三产业为主,人口和建筑密度都较高,地价较贵,商业、金融、服务业高度密集;

②中圈层:即城市边缘区,既有城市的某些特征,又还保留着乡村的某些景观,呈半城市、半农村状态,居民点密度较低,建筑密度较小,以二产为主,并积权发展城效农业;

③外圈层:即城市影响区,土地利用以农业为主,农业活动在经济中占绝对优势,与城市景观有明显差别,居民点密度低,建筑密度小,是城市的水资源保护区、动力供应基地、假日休闲旅游之地。外圈层中也许会产生城市工业区、新居住区的“飞地”,并且一般在远郊区都有城市卫星镇或农村集镇或中小城市。

理论评价及实践意义:圈层理论总结了城市扩发展的一般规律,对发展城市经济、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大指导意义。尤其是我国及我省正在大

力发展小城镇,提高城市化水平,这对我们合理规划和发展城市经济、合理规划小城镇的发展更具有现实意义。圈层结构理论已被广泛地应用于不同类型、不同性质、不同层次的空间规划实践。圈层结构理论在日本已成为国土综合规划的重要指导思想,并且发展成为大城市经济圈构造理论。

城市圈层向外扩展往往表现出周期波动性和方向性的特征:城市圈层向外扩展往往表现出周期波动性与经济增长周期性波动现象密切相关。经济活动的周期性波动使城市的圈层扩张出现相应的周期性变动,形成加速,停滞、稳定等变化状态。城市圈层扩展是在城市张力和外围地区吸引力共同作用下进行的,城市张力和外围地区吸引力在边缘区和外圈层各个方向是不均等的,在城市对外交通干线方向上,引力最大,张力最强,因吸食城市圈层向外扩张具有明显的方向性。

12、高技术产业选址评价

高新技术产业的区位选择,应依次考虑下列各项因素:智力密集程度、开发性技术条件、信息资源条件、基础设施条件、生产和生活环境。

智力密集程度:这里所说的智力是一种资源,它不仅包括个人的才智,更主要的是指智力资源的组织形式,即是否具有一些有组织的具备相当科学知识与专业技能的人才所构成的研究机构或开发部门,如大学、研究所等。也就是说,是否具备高水平的研究和开发能力。

开发性技术条件:首先,是作为开发基础的区域技术开发能力;其次,是区域开发技术能力;

第三,要具有多种方向的中试功能;第四,是拥有能够吸纳高技术的大工业基础

信息资源条件:对于信息资源条件的评价一般包括几个方面的因素:信息资源的数量、覆盖面积、传递速度、相互关联程度、获得的方便程度等。

基础设施条件:高技术产业除了一般的产业发展要求的基础设施条件外,特别强调基础设施的质量。比如,交通运输方面,高技术产业不像传统产业那样消耗大量的原材料,对于运输的要求是快速、方便、尤以航空或高速公路为理想的运输方式。通讯条件的好坏对于高技术产业至关重要,特别是大通量、网络化的通讯媒体更是必不可少的;能源方面,它要求洁净、可靠的能源供应,供水方面对于水质的要求也比传统产业苛刻得多。

生产和生活环境:

高技术产业对于环境的要求非常严格,这是由其生产特性所决定的。这类产业的布局一般选择在环境质量好的地区,这样可以降低为维持日常生产环境所需的费用,保证产品质量。

另一方面,高技术产业的就业岗位对于人员的素质要求很高,在此工作人员中科学家、设计师、熟练技术工人占绝大多数,他们一方面要求良好的工作环境,另一方面也追求良好的生活质量。在他们生活的社区里,希望能有充足的社区设施,美好的居家环境,而且要求具有一种激励创新的氛围。

更多相关推荐:
区域分析与规划报告

目录一区域认知2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分析8三区域城镇体系发展分析10四区域旅游发展分析161渭南地区区域分析一区域认知1区位条件渭南市位于陕西关中平原东部秦岭黄龙山和乔山山脉之间渭洛河下游地处东经10852110...

区域规划与区域分析报告

第二章规划区现状及重点问题分析第一节规划区现状1地理位置武汉理工大学鉴湖校区位于北纬30305972东经114132762处于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为武汉理工大学马房山四大校区之一在呈带状分布的马房山校区中处于中间...

区域规划实习报告

城乡规划与专项规划实习报告院系环境与地理科学系专业08级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1班姓名王玉波学号081240112指导老师刘嘉俊鲁迪钱宏胜1目录1实习目的及任务111实习目的312实习任务12实习地点简介221...

区域分析与规划实习报告

区域分析与规划实习报告卧羊湾村庄规划1指导思想以全市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和实施意见为指导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的以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为重点以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和生活质量为根本按照先行一步规模推进探...

区域规划考察实习报告

区域规划考察实习报告姓名专业班级学号指导教师日期20xx年3月10日区域规划考察实习报告一实习目的与任务通过为期一周的城市实地考察结合所学专业课程的有关理论在对城市的发展规划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理论结合实际从区域...

20xx年区域产业规划发展现状及市场前景分析

20xx年中国区域产业规划市场调查研究与发展趋势预测报告报告编号1590936中国产业调研网Circn20xx年中国区域产业规划市场调查研究与发展趋势预测报告行业市场研究属于企业战略研究范畴作为当前应用最为广泛...

城镇规划报告

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实习报告城镇规划与设计系别城乡发展与管理工程系专业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班级09资环一班学号09113121姓名白海蛟时间20xx年12月25日目录一实习时间地点及基本情况2二实习内容...

中国橡胶金属减震器行业深度调研与发展规划分析报告20xx-20xx年

中国橡胶金属减震器行业深度调研与发展规划分析报告20xx20xx年编制单位北京智博睿投资咨询有限公司报告目录第一章橡胶金属减震器行业概述11第一节橡胶金属减震器基本概念11第二节橡胶金属减震器基本特点11第三节...

20xx-20xx年中国电梯行业深度调研及发展规划研究报告

中国行业研究报告咨询系列基本信息行业市场研究属于企业战略研究范畴作为当前应用最为广泛的咨询服务其研究成果以报告形式呈现通常包含以下内容20xx20xx年中国电梯行业深度调研及发展规划研究报告是博研咨询依托国家统...

城市规划调研报告

城市规划调研报告调研地点安徽省池州市东至县城新区调研时间12101日12102日关键词地形限制教育经济水利运输企业迁移摘要以池州市东至县城新区为研究对象从地方规划与用地的合理布局角度出发分析了县城的现存问题并提...

工业园区总体规划环评报告书

内蒙古大路工业园区总体规划20xx20xx年环境影响报告书简本清华大学二零一五年十一月内蒙古大路工业园区总体规划20xx20xx年环境影响报告书简本第1章总则11项目背景大路工业园区位于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大路镇...

关于园区规划建设的调研报告

关于莱州工业园区城市规划建设的探讨莱州工业园区规划施工处温华春近年来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园区城市规划建设工作保持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园区坚持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坚持城市建设适度超前的原则紧紧抓住彰...

区域规划报告(3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