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助理医师妇科学考试总结

时间:2024.4.9

中医助理医师妇科学总结

月经病

一、月经先期1. 气虚证1)脾气虚证:补脾益气,摄血调经。补中益气汤或归脾汤2)肾气虚证:补益肾气,固冲调经。固阴煎或归肾丸2. 血热型1)阳盛血热型-清热凉血调经。清经散2)阴虚血热型-养阴清热调经。两地汤3)肝郁化热证-疏肝清热,凉血调经。丹栀逍遥散

二、月经后期

1、肾虚型-补肾养血调经。当归地黄饮

2、血虚型-补血益气调经。大补元煎3、血寒证

1)虚寒型-扶阳祛寒调经。温经汤《金匱》或艾附暖宫丸2)实寒型-温经散寒调经。温经汤《妇人大全》4、气滞型-理气行滞调经。乌药汤

三、月经先后无定期1)肝郁型-疏肝理气调经。逍遥散2)肾虚型-补肾调经。固阴煎

四、月经过多1)气虚型-补气摄血固冲。举元煎或安冲汤2)血热型-清热凉血,固冲止血。保阴煎+地榆、茜草3)血瘀型-活血化瘀止血。失笑散+益母草、茜草、三七

五、月经过少1)肾虚型-补肾益精,养血调经。归肾丸当归地黄饮2)血虚型-养血益气调经。滋血汤或小营煎3)血瘀型-活血化瘀调经。桃红四物汤或通瘀煎4)痰湿型-化痰燥湿调经。苍附导痰丸或二陈汤加芎归汤

六、经间期出血1)肾阴虚型-滋肾养阴,固冲止血。两地汤合二至丸3)湿热型-清利湿热,固冲止血。清肝止淋汤去阿胶、红枣,加小蓟、茯苓4)血瘀型-化瘀止血。逐瘀止血汤七、崩漏

1、脾虚证__补气摄血,固冲止崩。固本止崩汤或固冲汤。

2、肾虚证

⑴肾气虚:补肾益气,固冲止血。加减苁蓉菟丝子丸+党参、黄芪、阿胶⑵肾阳虚:温肾益气,固冲止血。右归丸+党参、黄芪、田七⑶肾阴虚:滋肾益阴,固冲止血。左归丸合二至丸或滋阴固气汤3、血热证

⑴虚热证:养阴清热,固冲止血。上下相资汤⑵实热证:清热凉血,固冲止血。清热固经汤4、血瘀证__活血化瘀,固冲止血。逐瘀止血汤或将军斩关汤。

八、闭经

1)气血虚弱-益气养血调经。人参养荣汤2)肾气亏损__补肾益气,调理冲任。加减苁蓉菟丝子丸加淫羊藿、紫河车3)阴虚血燥-养阴清热调经。加减一阴煎加丹参、黄精、女贞子、制香附4)气滞血瘀-理气活血,祛瘀通经。血府逐瘀汤或膈下逐瘀汤5)痰湿阻滞-健脾燥湿化痰,活血调经。四君子汤合苍附导痰丸加当归、川芎

九、痛经

1)气滞血瘀型-理气行滞,化瘀止痛。膈下逐瘀汤或痛经方2)寒凝血瘀型-温经散寒,化瘀止痛。少腹逐瘀汤或温经散寒汤。

3)湿热蕴结型-清热除湿,化瘀止痛。清热调血汤加车前子、薏仁、败酱草或银甲丸。

4)气血虚弱型-益气养血,调经止痛。圣愈汤或黄芪建中汤或养血和血汤。

5)肾气亏损型-补肾益精,养血止痛。益肾调经汤或调肝汤。

十、经行感冒1、风寒: 解表散寒,和血调经。荆穗四物汤2、风热: 疏风清热,和血调经。桑菊饮3、邪入少阳: 和解表里。小柴胡汤

十一、经行泄泻1)脾虚-健脾渗湿,理气调经。参苓白术散2)肾虚-温阳补肾,健脾止泻。健固汤四神丸

十二、经行浮肿1、脾肾阳虚: 温肾化气,健脾利水。肾气丸合苓桂术甘汤2、气滞血瘀: 理气行滞,养血调经。八物汤+泽泻益母草

十三、经行吐衄1)肝经郁火:清肝调经。-清肝引经汤2)肺肾阴虚:滋阴养肺。-顺经汤加牛膝或加味麦门冬汤。

十四、绝经前后诸症

1)肾阴虚-滋养肾阴,佐以潜阳。左归丸合二至丸加制首乌、龟甲。

2)肾阳虚-温肾扶阳。右归丸加减3) 肾阴阳俱虚-阴阳双补。二仙汤合二至丸加菟丝子、何首乌、龙骨、牡蛎

十五、经断复来1、脾虚肝郁证:健脾调肝,安冲止血。安老汤2、肾阴虚证:滋阴清热,安冲止血。知柏地黄丸加阿胶、龟甲3、湿热下注:清热利湿,止血凉血。易黄汤加黄芩、茯苓、泽泻、侧柏、大小蓟4、湿毒瘀结:利湿解毒,化瘀散结。萆薢渗湿汤合桂枝茯苓丸去滑石,加黄芪、三七

带下过多1)脾虚证-健脾益气,升阳除湿。完带汤2)肾阳虚-温肾培元,固涩止带。

内补丸3)阴虚夹湿-滋肾益阴,清热利湿。知柏地黄丸4)热毒蕴结-清热解毒。五味消毒饮加土茯苓、败酱草、鱼腥草、薏仁5)湿热下注-清利湿热,佐以解毒杀虫。止带方

妊娠病

一、妊娠恶阻

1)脾胃虚弱-健脾和胃,降逆止呕。香砂六君子汤2)肝胃不和-清肝和胃,降逆止呕。橘皮竹茹汤或苏叶黄连汤加姜半夏、枇杷叶、竹茹、乌梅。

二、胎漏胎动不安1)肾虚:补肾健脾,益气安胎。寿胎丸加党参、白术或安奠二天汤或滋肾育胎丸。

2)血热:清热凉血,养血安胎。保阴煎或清热安胎饮或当归散。

3)气血虚弱:治法:补气养血,固肾安胎。胎元饮。

4)血瘀:活血消癥,补肾安胎。桂枝茯苓丸合寿胎丸加减。

三、子肿

1)脾虚:健脾利水。白术散加砂仁或健脾利水汤。

2)肾虚:补肾温阳,化气行水真武汤或肾气丸。

3)气滞:理气行滞,除湿消肿。天仙藤散或正气天香散。

四、子淋

1)阴虚津亏:滋阴清热,润燥通淋。知柏地黄丸。

2)心火偏亢:清心泻火,润燥通淋。导赤散+玄参、麦冬3)湿热下注:清热利湿,润燥通淋。加味五淋散产后病

1、产后发热

1)感染邪毒:清热解毒,凉血化瘀。五味消毒饮合失笑散加减或解毒活血汤加减。

2)外感:养血祛风,疏解表邪。荆穗四物汤加防风、苏叶或参苏饮。

3)血虚:补血益气,和营退热。补中益气汤加地骨皮。

4)血瘀:活血化瘀,和营退热。生化汤加味或桃红消瘀汤。

2、产后腹痛1)气血两虚:补血益气,缓急止痛。肠宁汤或内补当归建中汤或当归生姜羊肉汤。

2)瘀滞子宫:活血化瘀,温经止痛。生化汤加益母草或散结定疼汤或补血定痛汤。

3、产后恶露不绝

1)气虚:补气摄血固冲。补中益气汤加艾叶、阿胶、益母草2)血热:养阴清热止血。保阴煎加益母草、七叶一枝花、贯众。

3)血瘀:活血化瘀止血。生化汤加益母草、炒蒲黄。

妇科杂病一、癥瘕

1、气滞血瘀:行气活血,化瘀消癥.香棱丸或大黄庶虫丸2、痰湿瘀结:化痰除湿,活血消癥.苍附导痰汤合桂枝茯苓丸3、湿热瘀阻: 清热利湿,化瘀消癥.大黄牡丹汤+木通、茯苓4、肾虚血瘀: 补肾活血,消癥散结。补肾祛瘀方或益肾调经汤

二、急性盆腔炎1、热毒炽盛:清热解毒,利湿排脓。五味消毒饮合大黄牡丹汤2、湿热瘀结:清热利湿,化瘀止痛。 仙方活命饮+苡仁、冬瓜仁

三、慢性盆腔炎1、湿热瘀结:清热利湿,化瘀止痛。银甲丸或当归芍药散加丹参、毛冬青、忍冬藤、田七片。

2、气滞血瘀: 活血化瘀,理气止痛。膈下逐瘀汤3、寒湿瘀结: 祛寒除湿,活血化瘀。少腹逐瘀汤4、气虚血瘀: 益气健脾,化瘀散结。理冲汤

四、不孕症

1)肾虚:1、肾气虚证:补肾益气,温养冲任。毓麟珠。

2、肾阳虚证:温肾暖宫,调补冲任。温胞饮或右归丸。

3、肾阴虚证:滋肾养血,调补冲任。养精种玉汤2)肝气郁结:疏肝解郁,理血调经。开郁种玉汤或百灵调肝汤。

3)瘀滞胞宫:逐瘀荡胞,调经助孕。少腹逐瘀汤或膈下逐瘀汤。

4)痰湿内阻:燥湿化痰,行滞调经。苍附导痰丸

五、阴痒

1)肝肾阴虚:滋阴补肾,清肝止痒。知柏地黄汤加当归、栀子、白鲜皮。

2)肝经湿热:清热利湿,杀虫止痒。龙胆泻肝汤或萆薢渗湿汤,外用蛇床子散。

六、子宫脱垂1、气虚: 补中益气,升阳举陷。补中益气汤加金樱子、杜仲、续断。

2、肾虚: 补肾固脱,益气升提。大补元煎加黄芪。


第二篇:中医助理医师考试诊断学总结


中医助理医师诊断学总结

一、脉诊

1、诊脉方法①诊脉之前,先让病人休息片刻,室诊也要保持安静。

②体位:让患者取坐位或正卧位,手臂放平和心脏近于同一水平,直脘(手腕伸直)手心向上,在脘关节下面垫与布棕。松软的脉枕。

③指法:医生和病人应侧向坐,用左手按诊病人的右手,首先用中指按在掌后高骨内侧关脉部位,接着食指按关前的寸脉部位,无名指按关后的尺脉部位,三指应呈弓形,以指腹按触脉体,用指腹感觉灵敏。

(1)举按寻:①诊脉时运用指力的轻重,挪移,以探索脉象一种手法。

②轻手循之日举,阳、腑,心肺之应,重手取之曰按阴、脏、肝肾之应,不轻不重,委曲求之曰寻脾胃之候。

③医生呼吸自然。

④拳:用轻指力按在皮肤上又叫浮取,轻取。

按:用轻指力按在筋骨间,沉取,重取。

寻:指力不轻不重,亦轻亦重,以委曲求。(寻者寻找之意,不是中耳之义)。

(2)五十动:o每次诊脉,必满五十动。

o每次按脉时间,每侧脉搏跳动不应少于五十次。诊脉时间,每次候脉2-3min宜。

o意义:①防止漏诊(促、结、代脉),了解五脏,全部情况。②说明诊脉草率从事,辨清目的。if第一个五十辨不清,延至第二,三个五十动。

二、按诊

临床上以按肌肤,按手足,按胸膜等为常用。其外有按俞穴。

o手法:触:了解浅部凉热,润燥情况。

摸:探明局部的感觉情况及肿物形态大小等。

按:了解深部有无压痛,肿块的形态、质地、肿胀的程度、性质。

1、按肌肤:为了探明全身肌表的寒热,润燥以及肿胀等情况。

①阳气盛-身多热阳气衰-身多寒。

②软硬:肌肤濡软异喜按-虚证;患处硬痛拒按-实证;轻按即痛-病在表浅;重按方痛-病在深部;③润燥:皮肤湿润者-身己汗出;皮肤干燥者-身未汗出;皮肤甲错者-伤阴或内有瘀血;皮肤干瘪者-津液不足。

④肿胀:按之凹陷,不能即起-水肿;按之凹陷,举手即起-气肿。

2、按胸腹(按虚里/按胸胁/按腹部)

o按虚里:虚里位于左乳下心搏动处为"诸脉所宗",按索虚里搏动的情况可以了解宗气的强弱,病在虚实,预后之吉凶。

①正常:虚里按之应手,动而不紧,缓而不急(宗气充盛)。

②虚里动微而不显为"不及"-宗气内虚。

③动而应衣为"太过"-宗气外泄。

④按之弹手,洪大而搏-危重证候(注意:孕妇胎前产后,劳瘵病者)。

⑤动欲绝而无死候的-痰饮等证。

o按腹部:1)辨凉热①腹壁冷,喜暖,手按之抚者-虚寒证②腹壁灼热,喜冷,勿按放者-实热证。

2)辨疼痛①腹痛喜按者-虚证②腹痛拒按者-实证③按之局部灼热,痛不可思-内痈。

3)辨腹胀①腹胀满,按充实,有压痛,叩之重浊-实满。

②腹膨满,按之不实,无压痛,叩之作空声-气胀,属虚满。

③腹部高度胀大,如鼓之状-膨胀。

4)辨痞满:(自觉心下或胃脘部痞寒不适,胀满症状)

①按之柔软,无压痛-虚证②按之较硬,抵抗感、压痛-实证③脘部按之有形胀痛,推之漉漉有声-冒中有水饮。

5)辨积聚(腹内结块)

①痛有定处,按之有形而不移者-积、属血分②痛无定处,按之无形而聚散不定-聚,属气分。

6)辨结胸①胃脘胀闷,按之则痛-小结胸②胸骨腹硬满疼痛且拒按者-大结胸。

7)①左少腹作痛,按之累累有硬块者-肠中有宿类②右少腹作痛,按之疼痛,有包块应手者-肠痈。

3、按手足1)①手足俱冷-阳虚阴盛,属寒;手足俱热-阳盛或阴虚,属热(注意:内热炽盛,而阳郁于里不能外达的四肢厥冷,却是寒热实证)。

②手足的背部较热-外感发热;手足较热-内伤发热③额上热手心热-表热;手心热额上热-里热。

2)儿科:①小儿指尖冷-惊厥②中指独热-外感风寒③中指指尖独冷-麻痘将发之象。

3)阳虚之证,四肢犹温-阳气尚存,尚可治疗,若四肢厥冷-亡阳之证。

三、望小儿指纹(3岁以内小儿,代替脉诊一种辅助诊断方法)

1、指纹:即食指内侧络脉-手太阴之脉分支而来。

2、诊察:医生以食中两指夹住小儿指端从命关向风关轻轻推按,指纹容易显露。

3、风关:食指第一节。

气关:食指第二节。

命关:食指第三节。

4、正常:色泽浅红,红黄粗兼,隐隐可见。

5、病理:①浮沉分表里②红紫辨寒热③淡滞定虚实④三关测轻重。

舌诊总结色:淡红常表白虚寒,红绛热证青紫瘀。

形:舌形荣枯吉凶辨,老嫩虚实胖瘦证。点剌热证脏腑候,裂纹血虚与伤津。

态:痿软阴虚气血虚,强硬热盛痰动风,歪斜肝风颤动风,吐弄内风短缩危。

质:厚薄进退润燥津,腐腻湿积剥脱虚。真假胃气偏全证。

小儿舌:白主表证黄里实,灰黑里实危重候。

脉诊:指力:轻举重按委求寻,动静结合候五十,正常脉:三部缓浮大疾除,不长不短应中各和,鉴别:一比类脉:1、脉位相似:1)脉位浅:洪、浮、濡、散、芤、革2)脉位浮:沉、伏、牢、弱。

2、脉数相似:1)脉率快:数、疾2)脉率慢:迟、缓3)律不齐:促、结、代、涩。

3、脉形相似:1)脉宽大:大、洪、芤。2)脉细小:细、微、濡、弱3)脉体长:长、弦4)脉体短:短、动。5)脉紧张:弦、革、紧、牢。

4、脉势相似:1)脉动:濡、弱、软。2)脉有力:实、洪。

更多相关推荐:
中医妇科学总结

妊娠病

中医妇科学学习要点总结

中医妇科学学习要点总结中医妇科在临床有很好的疗效,尤其在调经、保胎等方面有非常明显的特式,因而拥有大量的病人。作为学生,今天学习《中医妇科学》,是为了认识妇女的生理病理特点、掌握诊疗规律,将来进入临床为保障妇女…

中医妇科学总结完美打印版

中医妇科学复习提纲总论123456789素问腹中论中记载的治疗血库经闭第一首妇科方剂是达生篇中提出的临产六字真言是胞宫具有排出月经和孕育胎儿的作用月经是指有规律的周期性的子宫出血月月如潮经常不变故有月信月事月水...

中医妇科学知识要点总结

中医妇科学知识要点总结发表者赵东奇访问人次568月经病一月经先期1气虚证补脾益气固冲调经补中益气汤2血热型1阳盛血热型清热凉血调经清经散2肝郁化热证清肝解郁调经丹栀逍遥散3阴虚血热型养阴清热调经两地汤二月经后期...

中医妇科学考试选择填空总结

总论1中妇生理特点:经、带、胎、产、乳中妇病理特点:经、带、胎、产、杂2战国时代成书的我国现存第一部医学巨著《内经》之《素闻·上古天真论》提出了女自从7岁到七七之年的生长、发育和生殖规律。3《素闻·腹中论》已有…

中医妇科总结

题型单选20120填空20120名词解释5420每章各一个名词解释简答3515病例分析25月经病中出第一章中医妇科学的发展简史夏商周时期烈女传最早胎教理论的提出春秋战国时期左传明确指出近亲结婚对民族繁衍的危害性...

中医妇科总结

题型单选201题1分填空201题1分名词解释5个1个4分简答3个1个5分病案1个25分ps病案是关于月经病的诊断4分证型2分症候分析8分治则2分方药6分辅助化验检查3分1中医妇科学的定义中医妇科学是运用中医学的...

主治医师考试-中医妇科总结

主治医师考试——中医妇科学总结月经病一、月经先期1.气虚证1)脾气虚证:补脾益气、固冲调经-补中益气汤2)肾气虚证:补肾益气、固冲调经-固阴煎2.血热型1)阴虚血热型:养阴清热、凉血调经-两地汤2)阳盛血热型:…

中医妇科复习总结

中医妇科学:运用中医学理论研究女性解剖,生理,病理特点,诊断辩证规律和预防女性特有疾病的一门临床科学。关于难产的记载史记.楚世家,列女传以胎教子.关于胚胎发育的记载文字.九守篇;黄帝内经确立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

【南方医科大学】中医妇科总结

中医妇科学复习(非重点,仅供参考)第一章中医妇科学的发展简史夏商周时期—《烈女传》—最早胎教理论的提出春秋战国时期—《左传》—明确指出近亲结婚对民族繁衍的危害性;《内经》—奠定了基础,提出了一堆基本理论。《素问…

20xx中医妇科学执业医师考试复习精华笔记

中医妇科学执业医师精华笔记月经病一、月经先期:当地补阴经1.气虚证1)脾气虚证:补中益气汤2)肾气虚证:固阴煎2.血热型1)阳盛血热型-清经散2)阴虚血热型-两地汤3)肝郁化热证-丹栀逍遥散二、月经后期:要补当…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妇科学总结

中医妇科学一中医妇科学沿革1男女同姓其生不藩指近亲遗传障碍出自曲礼2妇科的别称带下医始见于史记扁鹊仓公列传3我国现存最早的产科专著是胎产书马王堆帛书最完备的产科专著是经效产宝4子宫名称始见于神农本草经5最早设立...

中医妇科学总结(3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