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社会历史批评看《万箭穿心》

时间:2024.4.20

用社会历史批评看方方的《万箭穿心》

文院汉(师)

杨钟沛

社会历史批评认为,文学离不开历史,文学本质是对社会生活的反映。 现在就从真实性、倾向性和社会效果三个角度考查方方的小说《万箭穿心》。 真实性

1、 对于下层人物的悲欢离合的展示

小说中的开头,就是主人公李宝莉和她的闺蜜万小景去看她的新房。文中李宝莉对于房子的喜欢溢于言表,“幸福便顺着些思想一直流进骨头里……李宝莉挺胸昂头走出电梯.高跟皮鞋敲着瓷砖地”。而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房子已经成为许多人的心中的牵挂。因此文中的李宝莉得到了这套房子,自然是喜上眉梢。

小说讲到了李宝莉的丈夫出轨事件。在当今的社会中,这种情况也并不罕见。当李宝莉得知丈夫出轨后的表现,是文章的一个小高潮。她在巨大的悲痛之后,转而是愤怒,接着是想着要惩罚和报复。于是她竟然采取计策,给警察打电话。她想着这样给丈夫一点教训。这样的做法有点狠,但是在这个情节中,对于一个女子在得知丈夫出轨后的内心活动的描写却真的是很逼真,很让人感叹作家对人物性情的挖掘。

婆媳之间的矛盾的展示也是和现实生活非常类似的。在小说中,李宝莉的婆媳矛盾不仅是婆婆和,还扩大到了和公公之间。李宝莉的婆婆和公公将自己归为“马家的人”,视李宝莉为外人。而且作家对两方是有明显的感情倾向的,在两方的角力中,李宝莉多是处在让步和忍让的地位。

李宝莉和建建之间的感情是人物情感发展的一次小波折和小插曲。李宝莉一方面遭受着残酷的失去丈夫,公婆压迫,儿子不认的悲惨,但是她也有万小景、建建这样的朋友在背后支持。生活在现世中的我们,一方面感受到生活中的许多无奈和压力,但是偶尔也能遇到一些顺心和温暖的人;我们的生活就像小说中李宝莉的生活一样,一勺苦药一勺蜜地过着。通过对李宝莉的悲欢离合的展示,其实是对下层小市民的生活的酸甜苦辣的展示。

2、 人物性格

李宝莉代表的火辣的武汉人性格是非常真是也具有代表性的。泼辣、坚强、热情、吃苦耐劳等这些品质都是武汉女性的典型性格。李宝莉是个圆型人物,形象丰满,颇为真实。

另外,小说中对她的性格的来源也有追溯,那就是来自于她的卖鱼的母亲。“李宝莉最佩服的人就是母亲。李宝莉跟万小景说, 我姆妈这样的人, 不管是穷是富,放到哪里都是块金子。”李宝莉的好强的,不屈的性格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来自于她的母亲影响,毕竟是“直系亲属”,性格上的遗传或者影响不难理解。除了李宝莉之外,她的丈夫的性格也颇具代表性和真实性。马学武有一定的知识文化,算是半个知识分子,爱面子;但是同时又受到了李宝莉的压制,面对粗俗的李宝莉,渐渐心生厌弃,最后在偷情的时候被抓,被下岗,在羞愧之下投河自尽。

3、情节的真实

小说中,对马学武的出轨的原因是有的铺垫的。“倒是小床上的马学武一夜没睡着。他想,这个婚姻带给他的是幸福多呢还是痛苦多?这个问题他以前从来都没有想过。”可以看出马学武的出轨,在很大程度上与李宝莉的性格和生活态度脱不了干系的。李宝莉的性格过于强势,在一定程度上也有些粗俗,和马学武的知识分子的性格显然是不合的。李宝莉强势的乃至有些蛮横不服输的性格是这出悲剧(离婚-跳河)的起点,也是《万箭穿心》后来故事情节不断发展的动力。

*她的忍辱负重,我觉得这是不真实。我不得不说,按照真实的角度,李宝莉在十几年的时间里面,面对着儿子马小宝的无理和冷漠,承受着公公婆婆冷眼和压迫,却依旧无怨无悔,无私奉献,不计前嫌,我觉得多多少少有些失真。现实中大多数人在这种情况下应该是要么心灰意冷,要么暴跳如雷。李宝莉竟然能为了儿子而去当“扁担”,但是儿子对她却是刻薄至极,多多少少有些匪夷所思。

倾向性:

1、对于勤劳的歌颂,对于女性生命力的赞扬

倾向性是对文章的思想倾向的考查。读完这篇小说,我们可以感受到李宝莉的勤劳的品质,和与此相结合的旺盛的不屈的生命力。李宝莉的丈夫去世了,她为了多挣点钱,撑起这个家的生活,选择去汉正街当“扁担”。一个女性去当劳力,其间的悲苦作家也花了很大的笔墨去描述。幽默的笔调之下,既让我们同情,也让我们喜爱这个形象。最后的是一个给人希望和积极情绪的结尾,有点浪漫的色彩,“望着乱七八糟、嚣声嘈杂而又丰富多彩、活力十足的汉正街, 建建仿佛看到哪里都有李宝莉的影子。他大声说, 我晓得!”一个积极的,昂扬的,有着勃勃生机的女性形象已经呼之欲出了。

2、 对于下层人物命运的关切,同情

首先我们从题材的选择来看,选择的是一个“扁担“,这是属于社会下层的职业。通过对于一个“女扁担”十几年生活的心酸和喜悦的关注,展现出作家对下层人物命运的关怀。期间的许多情节,比如李宝莉的卖血,都让人觉得心酸,也让我们觉得同情。

3、 对于武汉女性性格的赞扬和反思

李宝莉当看到有人在讹诈“女扁担”何嫂的时候,不顾自己生命安去就去出头,导致自己最后的受伤住院;当见到警察的责备,她还幽默地问,能不能算作是“见义勇为”。我们可以看到李宝莉的性格是热情、仗义并且积极的。若不是积极,或许她也会选择逃避这些责任,自怨自艾。在文中,“李宝莉想.人生是自己的.不管是儿孙满堂还是孤家寡人.我总要走完它。”话虽然朴实,但是却是很有勇气和质量。

当时,方方也有对悲剧原因的分析和反思,那就是李宝莉的性格。在上文中也已经讲了,李宝莉的性格中的火爆、粗野、蛮横,是她的丈夫马学武要和她离婚的重要原因;而最后她的生命开始出现巨大的转折,就是她的丈夫跳河,而她丈夫的跳河,正是因为李宝莉不饶人地去向公安局举报她丈夫的外遇。尔后的十几年,李宝莉受尽了她的亲身儿子小宝的刻薄、冷漠,也

是因为小宝知道了他的父亲跳河的原因。所以我们完全可以说,李宝莉的悲苦一生,的确是她的性格造成的。方方是个武汉女作家,但是她已然清晰地察觉到了武汉女性性格中所存在的问题。通过将李宝莉内在性格和外在命运的相勾连,对这种性格进行着反思。

社会效果

1、 生命力,积极乐观的态度;勇气

社会历史批评会关注一部作品产生的社会效果。方方的万箭穿心可以唤起人们对充满烦忧的不幸的现实生活的勇气,传递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当然,这一点正是通过李宝莉实现的。在最后,建建“望着乱七八糟、嚣声嘈杂而又丰富多彩、活力十足的汉正街,建建仿佛看到哪里都有李宝莉的影子。他大声说.我晓得!”是非常有鼓动性和感染力的,李宝莉的不服输昂扬的形象依然跃然纸上。

2、 如何处理婚姻问题、家庭问题

李宝莉的这几十年多多少少是个悲剧。通过她的悲剧和心酸,也启示我们反思,应该怎么处理夫妻关系、婆媳关系、母子关系;遇到丈夫出轨的时候采取怎样的态度才是合理的。像李宝莉这样的“报警”显然是需要慎重思考的

3、 美丑对照

方方的《万箭穿心》虽然没有非常尖锐的笔触和社会批判力,但是我们依旧可以从中看到美丑的对照。比如人物与人物之间的美丑对照:李宝莉的无私和奉献的美与公婆的冷漠和傲慢的丑进行对照;人物自身的美丑对照:李宝莉充满生命力的美和她的野蛮粗俗的丑进行对照。通过美丑对照,唤起我们读者对于真善美的向往,对假丑恶的厌恶,这也是《万箭穿心》所具有的社会效果。

文院汉(师)

杨钟沛


第二篇:第三章 社会历史批评


第三章 社会历史批评

社会历史批评

社会历史批评是一种从社会历史发展的角度观察、分析、评价文学现象的批评方法。它主要研究文学与社会生活的关系,重视作家的思想倾向和文学的社会作用。

第一节 社会历史批评的发展历史

无论在中国还是在西方国家,社会历史批评几乎伴随着文学批评的整个历史发展过程。

一、社会历史批评的滥觞

二、西方社会学批评

三、19世纪俄国革命民主主义批评

四、社会历史批评在近现代中国的发展

一、社会历史批评的滥觞

前人在谈论一些文学现象时,总免不了要论及这些文学现象与社会现实的联系。

中国古代文人很早就注意到文学与社会生活的关系。

在西方,古希腊的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对神话、史诗和戏剧的评价,也多注重这些文学类型的社会功能。

随着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不断发展,人们对文学与外部关系的认识逐渐深化,社会历史批评方法才逐步形成。

二、西方社会学批评

1.维柯(1668-1744)

他在《新科学》中根据对古希腊社会的研究来探讨荷马史诗及其作者,认为只有这样才能发现真正的荷马,从而开创了把文学作品和作家生平、时代背景结合起来研究的批评方法。

2.赫尔德(1744-1803)

赫尔德强调每部文学作品都需要根据其历史背景来看待和解释。

二、西方社会学批评

3.法国的斯达尔夫人(1766-1817)

斯达尔夫人1800年发表的《从社会制度与文学的关系论文学》,第一次以专文的形式研究文学与其他生活领域的相互影响。

①自然环境因素对文学形态的作用。南方文学:希腊、意大利、西班牙、法兰西属于南方文学;北方文学:英国、德国、丹麦、瑞典属于北方文学。

②将文学与广义的社会制度(宗教观念、民族风尚、时代特征)相联系,考察其间的互动关系。

二、西方社会学批评

4.丹纳(1828-1893)

在《英国文学史》的序言和《艺术哲学》中,他明确提出人类的一切创造活动都受到种族、环境、时代三大因素的支配,应该到这些因素中去寻找创造活动最终的根源。

种族????天生的和遗传的那些倾向。

环境????指种族生存与其中的环境,包括气候、国家政策、社会的种种情况等诸多因素。 时代????包括风俗习惯、时代精神等因素

三、19世纪俄国革命民主主义批评

以别林斯基、车尔尼雪夫斯基、杜勃罗留波夫为代表的19世纪俄国革命民主主义批评家的批评活动发展和丰富了社会历史批评的方法体系。

别林斯基坚持文学应当反映真实的社会生活,回答时代提出的问题,他的批评既体现了革命的战斗的锋芒,又注意到艺术创作的内在规律和个性,集中代表了俄国革命民主主义的批评理念,避 1

免了丹纳那种自然科学求证式的简单方法,显示出社会历史批评方法的成熟。

三、19世纪俄国革命民主主义批评

1、别林斯基

①文学就是对现实生活的再现。

诗歌用两种方法来概括和再现生活现象,但引向一个目标。

②艺术具有自足性。?°艺术既然表现着社会的自觉,通过对善和真的崇高印象和高贵看法,表达着构成社会的个人的精神,那么,也可以说它是为社会服务的;可是,它不是作为一个为社会而存在的东西,而是作为一个为自己而独自存在,在自身中具有它的目的和它的原因的东西,来为社会服务的。?±

三、19世纪俄国革命民主主义批评

2、车尔尼雪夫斯基

①文学艺术必须是与现实条件相联系的,脱离开现实生活则失去其生命力。

②文学应当服务于现实生活。

诗就是生活、行动、斗争、热情。

③文学不能不是某一种思想倾向的体现者。

四、社会历史批评在近现代中国的发展

中国具有现代意义的社会历史批评是在近代以后开始出现的,这既是当时社会矛盾的产物,又受到西方社会思潮和文学思潮的影响。20世纪初,民主革命运动的高涨和革命文学的勃兴为社会历史批评的确立和发展提供了重要条件,使当时的社会历史批评具有较浓厚的政治和社会启蒙色彩,加上西方进化论,尤其是马克思主义文论和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理论的传入,为当时的革命文学提供了现成的批评观念、模式、方法以及批评话语。

茅盾是现代文学批评史上社会历史批评这一范式的最重要的代表。他的批评理论与实践为社会历史批评在中国的发展开辟了道路,使之在30年代后激烈的政治斗争和民族矛盾中脱颖而出,上升为主流批评。

第二节 社会历史批评的理论特征

一、社会历史批评的文学观

二、社会历史批评的评判尺度

一、社会历史批评的文学观

1.文学观——即对文学本质的看法,或者说文学的本质是什么。

2.社会历史批评认为,文学离不开社会历史,文学本质上是社会生活的反映。

首先,文学作品不是凭空创造,也不完全是个人行为,而是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是影响、制约乃至控制文学发生、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其次,文学不仅是对社会生活的模仿和表现,而且也随着社会、时代的发展而发展。 最后,文学来源于社会生活,文学也可以对社会生活发生影响。

一、社会历史批评的文学观

1.文学观——即对文学本质的看法,或者说文学的本质是什么。

2.社会历史批评认为,文学离不开社会历史,文学本质上是社会生活的反映。

首先,文学作品不是凭空创造,也不完全是个人行为,而是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是影响、制约乃至控制文学发生、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其次,文学不仅是对社会生活的模仿和表现,而且也随着社会、时代的发展而发展。 最后,文学来源于社会生活,文学也可以对社会生活发生影响。

二、社会历史批评的评判尺度

1.真实性

真实性????指文学作品所展示的社会生活画面,所塑造的艺术形象和社会现实生活的实际情况的符合程度,它是作者的真情实感、读者的真实感受与艺术形象的真实的统一。

2

真实性是判断作品价值的必要条件。

社会历史批评对文学作品真实性的考察包括时代背景的真实性问题、人物性格的真实性问题,乃至作品细节的真实问题等。

二、社会历史批评的评判尺度

2.倾向性

倾向性????即作家通过作品中艺术形象所流露出来的对生活的理解和评价,它是作家社会立场和思想观点的体现。

作家是否站在社会历史发展的高度认识生活,所创作的作品是否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是否有利于社会的进步等,都是倾向性考察的范围。

二、社会历史批评的评判尺度

3.社会效果

社会效果是社会历史批评的又一重要尺度,它强调好的文学作品应该在对现实关系的真实描写中展示审美理想,从而促人深省,催人奋发。

①认识作用

②教育作用

③娱乐作用。

社会历史批评也要求?°寓教于乐?±,文学作品应具有陶冶性情、愉悦身心的娱乐性质。人们对文学作品的社会效果要求随时期的转变而有所不同。

第三节 社会历史批评的操作方法

一、阐释作品的社会历史内容。

二、联系文学作品的社会历史内容说明其艺术形式。

三、考察作家与文学作品社会历史内容的关系。

四、强调文学的社会作用。

一、阐释作品的社会历史内容

社会历史批评十分关注和强调文学作品的社会性和思想性,它要求批评家分析任何一个作家及其作品时,要将其置于特定的具体历史条件下,在考察作品的时代背景时特别注意作品是否反映和体现了时代的进步倾向和潮流。

由于倾向于文学作品反映当今的现实问题和矛盾,社会历史批评特别关注那些贴近生活和时代、反映社会变革题材的作品。

在从事文学批评的过程中,社会历史批评要从那些表面平淡无奇的事件中揭示出蕴含其中的社会历史内容,使之产生震聋发聩的效果。对于叙事作品,社会历史批评格外关注人物形象和环境。

二、联系文学作品的社会历史内容说明其艺术形式。

社会历史批评在阐释文学作品的社会历史内容的同时,并不排斥对作品的艺术分析,但社会历史批评从不就形式谈形式,而是联系社会历史内容来谈形式。

三、考察文学作品的社会历史内容与作家的关系

从广阔的时代背景中寻找作家价值观念和创作思想的深刻根源是社会历史批评的又一重要任务。

在作家研究上,社会历史批评十分强调时代、环境对作家的作用,包括作家所处的社会政治条件,还包括作家生活的艺术环境及文学思潮对作家创作的影响。

社会历史批评还通过搜集和整理作家的生平史料,尽可能详尽地掌握作家的生活经历,通过作品揭示作家的思想意识和政治倾向以了解作者思想与艺术的发展变化,收集作家的创作自白和文学见解以了解作家的自觉追求和个性特征。这些工作做得越扎实,对作家的了解和把握就越深入全面。 3

四、强调文学的社会作用

考察文学的社会作用历来是社会历史批评不可或缺的方面,这一点与社会历史批评看重文学的思想性有关,也是社会历史批评的特色之一。

社会历史批评十分强调文学的认识价值,把文学作品视为社会的写照和反映,希望通过文学更好地认识社会。

文学的社会作用更重要的是体现在通过艺术形象告诉读者什么是好的,值得赞美的,什么是恶的,应该抛弃的,以影响读者的思想、道德和世界观,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自己,激发他们追求真理的欲望。

第四节 社会历史批评评述

一、社会历史批评的局限与庸俗社会学

二、社会历史批评存在的必要性和必然性

三、开放的社会历史批评

一、社会历史批评的局限与庸俗社会学

1.社会历史批评的局限

首先,并非所有的文学作品都无一例外地具有鲜明的社会历史内容。社会历史批评试图从所有的文学作品中寻找社会历史内容,就可能导致一些弊端。

第二,社会历史批评习惯于将作品与时代背景、作家生平和有关史实联系起来研究,而相对忽略文学作品的艺术形式,由此导致对文学作品本身特性研究不够。

第三,社会历史批评赋予文学作品太重的社会功用,从而将文学置于一种尴尬的境地,读者的自主性、创造性未能得到应有的尊重。

一、社会历史批评的局限与庸俗社会学

2.庸俗社会学在当代中国的泛滥

社会历史批评的缺憾在一定程度上为庸俗社会学提供了可乘之机。庸俗社会学习惯从政治观念出发评判文学作品,用阶级分析代替艺术分析,政治标准成了文学批评的最高标准,正常的文艺批评变成了政治斗争。

庸俗社会学的鼻祖是苏联的无产阶级文化派和拉普派。

庸俗社会学对中国当代文学的危害极为严重,在历次政治运动中充当了急先锋,文学批评几乎成为?°大批判?±的同义词。

二、社会历史批评存在的必要性和必然性

社会历史批评是一种源远流长并具有一套较完整的批评理论体系的批评方法,有其存在的深厚基础和运用价值。

1.从文学与社会的关系论证其必要性和必然性

第一,文学是作家创作的,这个创作主体本身就是社会的一员。

第二,文学作品本身与社会也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第三,文学作品一经产生,必然要回到社会中去。只要文学与社会的联系不被割断,社会历史批评就有其存在的价值。

二、社会历史批评存在的必要性和必然性

2.从批评对象和批评家两方面论证其必要性和必然性

就文学史上出现的多种文学思潮和文学作品而言,社会历史批评尤为适合分析直接描写或再现社会生活中种种现象的现实主义作品。

就文学批评工作者而言,那些具有强烈的历史感和现实感的批评家乐于选择和接受社会历史批评方法,通过对作品的分析宣泄他对社会的关切和焦虑,抒发他对理想的追求和对真诚的渴望。

三、开放的社会历史批评

4

文学在更新,文学与社会的关系始终处于一种动态的历史过程中, 社会历史批评也在不断地调整和充实。

首先,社会历史批评有必要在当代学术语境中重新审视?°社会历史?±这个命题,更加全面系统地考察文学与社会的关系,更加充分地理解和把握特定时代文学的特殊性和丰富性。

其次,社会历史批评开始关注一些过去忽略或正在兴起的一些新的领域,如印刷技术的革命和新媒介的出现对文学文类兴盛的影响等,这为社会历史批评提供了文学与社会的新课题。

最后,社会历史批评的框架和方法也在不断更新, 这将进一步加强社会历史批评的科学性和具体性。

残花醉笑夕颜,木叶翩离黄昏。莫若那曾时,梦中想思几许。飘落,飘落,还道西风无情。 残花,只道是一抹残影,残影笑黄昏,只为绽放最后的绚烂。曾几何时,希望自己是绚烂的。 而今,却如木叶般,飘飘洒洒,夕阳虽无情,奈何,木叶更无情,无情,无情,谁又见,珊枕泪痕红泫。 那曾时,笑也涩涩,哭也涩涩,莫若,莫若,此时相对亦无言。笑也瑟瑟,哭也瑟瑟。 几分离别,梦呓,梦寐,梦中人寂寂,梦醒人茫茫。愁无限,消瘦尽,有谁知,相思泪,说不尽,离人话。 往事如烟,烟似梦,梦中芳菲为谁憔悴。 落花寂寥,人惆怅,只恨西风,吹散流年。一昔一幕,一忆一生。 自己不过是苍苍茫茫中 一木叶,一抹荒烟, 世事如梦,曾经如风,风吹过,梦便醒。只是风怎样也吹不散梦。风一更,梦一更,此间思无声。 罢了,罢了。梦亦梦,风亦风,我亦我。吹吹散散,飘飘摇摇,只人看残花

徘徊于流年的风口,看绿叶看黄花落红,却怎样也走不出昨日的昨日,望不穿明天的明天

微许飘零意。漫掩书,闲萦西风,落花无绪。寂寞冷香天付与,一寸万缕千丝。即吹去,不数别离。何必沉吟忘飞回,无须问,此雪为旧迹。那年恨,谁犹记?平生憔悴自知矣。再吹去,弦断寒心,惘然知己。忆往长自最销魂,归向杯中月里。又携来,梦痕依稀。尘缘从来都如水,罕须泪,何尽一生情?莫多情,情伤己。

每个人一生之中心里总会藏着一个人

也许这个人永远都不会知道,

尽管如此,这个人始终都无法被谁所替代。

而那个人就像一个永远无法愈合的伤疤,

无论在什么时候,只要被提起

或者轻轻的一碰,就会隐隐作痛。

风瑟瑟,雨潇潇兮,望穿残影,古绸破碎画无痕。只见那人回头说了句:兰州,你到底何时才能从了老衲?

5

更多相关推荐:
从社会历史批评角度看兰斯顿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4142中英日委婉语语言特征...

第三章 社会历史批评

第三章社会历史批评社会历史批评社会历史批评是一种从社会历史发展的角度观察分析评价文学现象的批评方法它主要研究文学与社会生活的关系重视作家的思想倾向和文学的社会作用第一节社会历史批评的发展历史无论在中国还是在西方...

近代史社会实践报告

大连理工大学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实践报告一、实践选题与方案设计走访旅顺实践报告作者:摘要:大学生是社会的花朵,是祖国的下一代,中坚力量的成长阶层。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与价值观的定性,影响的不仅仅是自身,更是决定了未来数…

近代史社会实践报告

近代史社会实践报告上海中共一大会址国商1001许坤0331100111缅怀过去奋斗岁月展望于未来生活的美好是我这次社会实践的主题百年之前中国由世界头号强国逐渐走向衰落战争的失利与铺天盖地的不平等条约将中国拖入了...

社会实践报告

社会实践报告温州市江心屿这学期我们上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而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一个重要环节它的目的和任务是通过社会实践使我们能够将课堂上学习的理论与社会现实紧密结合为了让我们在理论联系实际在社...

社会实践调查报告——关于“太原市后铁匠巷的历史”——中国近代史纲要

社会实践调查报告题目关于太原市后铁匠巷的历史的实践调查报告负责人姓名及学号20xx220xx125张然成员姓名及学号20xx220xx116张日升问卷调查参考文献20xx220xx107田大卫问卷调查采访20x...

铭记历史社会实践报告

铭记历史圆梦中华之爱国主义教育宣传实践报告中华民族是富有爱国主义光荣传统的伟大民族爱国主义是动员和鼓舞中华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推动我国社会历史前进的巨大力量是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铭记历史圆梦中华牢记我们曾...

社会实践成果报告

调查小地区新农村建设情况调查报告以云南省通海县兴蒙乡纳家营为例一摘要农民在十一五期间衣食住行上有一个大幅度的提高真正实现农民生活宽裕的目标所以十二五计划中已明确提出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新目标大力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

社会实践调查报告(寒假)

广东XXX学院社会实践调查报告报告题目关于潮安庵埠凉果销售状况的调查报告系会计系年级专业财务管理XXX班学号06154249姓名XXX提交日期20xx年1月28日学生姓名XXX成绩评阅教师签名年月评语日题目关于...

风俗文化社会实践报告

姓名郭曙光单位政管学院联系方式1103班183xxxxxxxx风俗文化社会实践报告在经济日益发达的今天也不能忽视文化的发展尤其是扎根在农村丰富的风俗文化它的发展经历了很长的时间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人们有时为了庆...

浅谈初中历史教学反思

浅谈初中历史教学反思所谓教学反思就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实践过程的思考对象对自己所做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它是立足于自我之外的批判地考察自己的行为及情境的能力美国著名学者波斯纳提出教师成长的规...

初中历史课教学反思

初中历史课教学反思篇一初中历史课gt教学反思我已从事多年初中gt历史教学深感历史教学任重而道远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工程同时也让我深深体会到历史教学的乐趣面对活泼可爱的学生如何调动他们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达到显...

社会历史批评(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