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全册带教学反思的

时间:2024.4.14

1. 观  潮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能根据上下文理解“若隐若现、齐头并进、漫天卷地”等重点词语的含义。

2.初步学会按“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3、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课文中有关“潮来之时”的记叙。

2、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体会当时人们的心情。

3、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提高学生观察事物的能力。

预习

1收集有关钱江潮的资料。

2、读课文五遍以上,给生字注音。

3、抄写本课字词和优美句。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按“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2、能发挥想象,有条理地说说江潮来时的情景。

3、能通过思考所提供的问题,理解长句子的意思。 

4、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色,激发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思想感情。

5、能按一定顺序,有条理地介绍一处景物。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色。有条理地说说江潮来时的情景。

三、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你们到过海边,看过海水涨潮吗?说说海潮什么样?(江海涨潮,气势宏伟,令人震撼。)

教师介绍:钱塘江它是我们浙江省的第一大河,它位于浙江省北部,全长605公里,河域面积五万平方公里,占全省面积的百分之四十三,是我国东南沿海的一条著名江流。看,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钱塘江边一睹为快。

2.看了这潮水,听了这潮声你觉得钱塘江潮怎么样呢?你能用一个词来概括吗?(…… )说得真不错,这篇课文的作者在他眼里的钱塘又是怎么样的?自由读课文,找出一个你认为最能体现钱塘江特点的词语。(让学生看黑板板书)

3.(板书:天下奇观)理解奇观。

观潮的观是什么意思?天下奇观的观呢?打开字典查一查。

师:很少有人能看到这壮丽的景观,你们想不想把自己了解到的说给大家听?

课文中有许多形象的词语,咱们讲的时候会用到,打开书,在写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用了很多形象的词语,你动笔画一画,然后在找小组读一读。要放弃自己不成熟的想法,听取别人的建议。

我国的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这里的潮比别处的潮更加宏伟壮观,潮来时,激起的白浪达数米高,像一座城墙,你们见过这种奇观吗?为什么这里的大潮如此的与众不同?(请查阅资料的同学介绍“潮的形成”、“潮的气势”“或观潮最佳地点”。 )

特殊的地理环境形成了特殊的壮丽景象,第22课就写了一次钱塘江大潮的过程。 师:我有一个问题,我想问你为什么要在八月十八日观潮?

(二)检查预习情况。

(1)检查预习情况。

①读准多音字:

闷(mèn)雷 薄(bó)雾 风号(háo)浪吼(hǒu)

涨(zhǎng)起 颤(chàn)动

②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横贯 山崩地裂 人声鼎沸 漫天卷地

③指名读课文,正音。

④同桌互读,评定等级。

(2)默读课文,用自己的话介绍钱江潮。

(3)理清文脉。

①按“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②同桌交流。

③说说各段的段意。

三、理清叙述顺序。

1.读课文,想想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钱塘江大潮的?(板书)

课文按时间顺序来写大潮,按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顺序把钱塘潮的景象写具体的。(板书)

2.再读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小组自己解决有关词语方面的问题。

附:板书:

观潮 潮来前 潮来时 潮过后

(时间顺序)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思想感情。

2.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3.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二、教学过程:

(一)引入谈话。

钱塘江大潮自古被称为“天下奇观”。我们盼望着能亲眼看到这一奇景。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观潮》。上节课,我们初读课文,了解了什么?(板书: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在这节课的学习中,我们通过阅读课文,展开想像的翅膀,来感受大自然创造的奇异景象。

(二)通过预习,我们读懂了什么?(……)提出预习中不懂的问题。(……)

(三)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1.师生交流,品读。

潮来前 :笼罩薄雾 风平浪静

(板书)观潮

潮来时: 闷雷滚动 一条白线浩浩荡荡 山崩地裂

潮去时: 漫天卷地 风号浪吼

在这个环节,教师要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朗读来体会钱塘江来前的平静、美丽,来时的汹涌、雄伟,去时的余威未减。同时,在语言环境中理解“浩浩荡荡、山崩地裂”等词义,体会作者运用比喻、对比等手法。

1.潮来前,作者介绍了什么?(板书:笼罩白雾 风平浪静)指导朗读。

2.潮来了,给你什么样的感受?从哪感受到的?默读读课文,进行画批。

3.小组合作学习。

(1)交流感受,品读佳句。

(2)作者又是按怎样的顺序写潮来时的景象的?

(3)分工进行有语气地朗读。

4.反馈交流,教师及时引导、点拨。抓住以下要点,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谈自己对词句独特的感悟。注意品读结合:

(1)作者按由远及近的顺序来写潮来时的景象的。(板书:远 近)

(2)远:抓住潮的声、形来写潮刚来时的景象:隆隆响声,像闷雷滚动;水天相接处一条白线。潮虽远,但气势已现。(板书:声如闷雷 远处白线)读读描写潮的句子。

(3)近:抓住潮的形、声、色写出了潮的气势之宏伟:白线很快移来,加长、变宽、横贯江,写出了潮水由远及近的变化。(看图片)“白浪翻滚”、“白色城墙”写出了潮水的浪头之高,气势越来越大:形如千万匹战马齐头并进,声如山崩地裂。(看图片)(板书:白浪翻滚 山崩地裂)(看录像片断)指导学生有语气地朗读,读出潮的气势:先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练读,再进行赛读,最后安排齐读。(读整段时注意读出潮水形声的变化,气势由小到大。)

(4)指导学生背诵:背自己喜欢的句子。

5.课文中还从哪能看出钱塘潮的气势雄伟壮观?读第五自然段体会。抓住要点,师适时点拨:

“霎时”时间短暂,潮头却已西去,潮水奔腾之快。余波涌来,也使江面风号浪吼,江水平静后,江水已涨了两丈来高,都可以看出潮来之猛,气势之大。指导学生朗读。(适时板书:漫天卷地 风号浪吼)

6.学完课文,你们知道为什么人们称钱塘潮为“天下奇观”了吗?学生谈自己的想法。

(四)总结。

1.我们学完了课文,对钱塘潮有了较深入的了解,深深地被它的壮丽景象所吸引。如果你是小导游,你怎样向不了解钱塘潮的游客介绍钱塘潮呢?

2.编导游词,然后向同学们介绍。(可以加上自己收集的材料内容)

3.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小结

4.作业。

(1)按一定顺序,写一个描写景物(或景观)的片断。

(2)如果你是小导游,你怎样向不了解钱塘潮的游客介绍钱塘潮呢?

板书:               1、观潮

潮来前              笼罩白雾 风平浪静

潮来时      远      声如闷雷 远处白线

近      白浪翻滚 山崩地裂

潮过后              漫天卷地 风号浪吼

教学反思

 《观潮》一课,潮来时雄伟壮观的景象这一部分是课文的重点。抓住重点词句品味是难点。学习这一部分时,我充沛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充沛读,体会,并发动学生相互评议、补充,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自身的基础上得到提高。

2*. 雅鲁藏布大峡谷

一、课前准备:

1、搜集与有关雅鲁藏布大峡谷的文字、图片。

2、读三遍课文,给生字注音。

3抄写本课4个字的词12个和3句优美句。

二、教学目的:

1.了解雅鲁藏布大峡谷的特点,感受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壮丽神奇。

2.通过学生自学交流,培养学生自主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3.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雅鲁藏布大峡谷的特点,学习作者表现事物特点的写法。

四、教具:

录音机、磁带

五、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

师:《观潮》一课向我们呈现了一种壮丽的美,我们的祖国有奔腾的江河,澎湃的大海!有辽阔的草原,茂密的森林!有宁静的山林,繁华的都市……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雅鲁藏布大峡谷,看看那里是怎样一道风景线。课前,老师让大家收集你心中最向往的雅鲁藏布大峡谷资料,都带来了吧!

谁来说一说。

1.(教师放歌曲《喜马拉雅山》)同学们,在课前先请大家听一首非常好听的歌曲,请大家闭上眼睛仔细听,感受一下,看看你的眼前会出现什么?

2.学生汇报(会出现蓝天白云、青山碧水等)

3.师:(出示图片)这就是美丽的雅鲁藏布大峡谷,今天老师就带着同学们跟随作者的,一同去游览雅鲁藏布大峡谷。(板书:2雅鲁藏布大峡谷)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自由读文,读准字音。

2.指名读,思考:师:雅鲁藏布大峡谷,她为什么被称为“世界第一壮丽景观” 呢?今天我们一起到雅鲁藏布大峡谷看一看。

作者介绍了雅鲁藏布大峡谷的什么人文景观?

3.整体感知。

(1)师指名学生读阅读提示,并分组议议阅读要求。

(2)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师提出具体明确的阅读要求:

①读一读,想一想,雅鲁藏布大峡谷,她为什么被称为“世界第一壮丽景观”?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的?

②对课文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并学一学编辑叔叔的做法,在课文空白处画“问题泡泡” 。

4.学生根据阅读要求,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

(三)自主学习,精读感悟。

1.师:雅鲁藏布大峡谷的风光举世闻名,哪部分内容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为什么?

生自由发言。

2.下面就选择你印象最深的、最喜欢的段落来分组自学。

教师出示自学提纲:

(1)读一读,把你最喜欢的语句读给小伙伴听。

(2)画一画,把你学懂的地方通过画画展示出来。

(3)说一说,把你心中的感受说出来。

学生按自学提纲分组自学,教师指导。

3.学生分组汇报,教师点拨指导。(同时理解重点词句。)

4、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发现,是意味着什么呢?齐读5自然段。为什么说它是上个世纪人类最重要的地理事件之一呢?大家交流资料,了解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历史意义。

(四)拓展实践。

教师出示风光雅鲁藏布大峡谷片,要求学生自由配加导游词,适当加进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五)拓展总结。

同学们说得真好!这节课我们欣赏了雅鲁藏布大峡谷,知道它无愧于“世界第一壮丽景观”这个美称。

(六)尝试运用。

1.尝试练笔。

师:你能仿照课文的写法,选择其中的一个景观用自己的话写一写吗?

生练笔,师巡视学情。

2.班级交流。

3.演读课文。

让学生装扮成导游,向游人介绍最熟悉的某方面的内容。

板书:             2雅鲁藏布大峡谷  

1)读一读,把你最喜欢的语句读给小伙伴听。

2)画一画,把你学懂的地方通过画画展示出来。

3)说一说,把你心中的感受说出来。

教学反思

在这篇课文的教学上,我一如既往地主要强调学生的自读理解的能力,与上一课不同的是,我讲资料图片的欣赏放在入题之前,让学生在学习课文以前就有一个具体的印象,这样,学生在初读置疑时就能结合自己脑海里对大峡谷的印象来提出更有价值的问题。

3. 鸟的天堂

一、课前准备:

1、收集有关鸟、树的词语。

2、读三遍课文,给生字注音。

3、抄写本课4个字的词或词组12个和3句优美句。

二、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梢 暇 恋”新词“留恋 不禁 展示 颤动 南国 应接不暇”。

2.训练学生按作者游览顺序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

3.引导学生体会哪些地方描写了事物的静态,哪些地方描写了事物的动态,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作文能力。

三、教学重点:

1.了解大榕树的外形特点,体会“鸟的天堂”的含义。2.学习描写事物静态和动态的方法。

四、课时安排:
三课时

五、学生活动设计:

1.回答文中设计的问题,勾划重点词句。

2.同位讨论、小组交流、理解重点句。

3.观察图,发挥想象,进行语言表达能力训练。

4.质疑问难。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明确目标。

1.检查预习情况,质疑问难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主要内容。

3.理清层次,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

(二)整体感知。

作者去了几次“鸟的天堂”,分别看到了什么景色?

(三)过程。

1.检查预习、质疑问难。

(1)指读课文、正音、解词。

①读准字音:

“颤”chàn“应接不暇”中“应”读yìng“一簇”中“簇”读cù“隙”读xì

②理解词语:

留恋:不忍舍弃或离开。

不禁:不由自主地。

展示:明显地表现出来。

南国:指我国的南部。

颤动:本课指微风吹动树叶一闪一闪的样子。

应接不暇:本课指由于鸟儿太多,作者的眼睛看不过来。

(2)用“______”划出文中你认为写得美的词句来读一读、细体会。

(3)自由读课文,质疑问难。

2揭题,学生自悟:

(1)板书课题。

“天堂”指什么?在文中怎样理解?

文中“鸟的天堂”指的是什么?

(2)默读全文思考:

作者几次去“鸟的天堂”?每次看到的有什么不同?

(作者两次去“鸟的天堂”。第一次是在黄昏鸟都栖息了。因此作者着重描写了“天堂”本身──大榕树的奇特景象;第二次,是在第二天早晨,太阳刚刚升起的时候,正是鸟儿最活跃的时刻,所以着重写了“天堂”里的居民──鸟儿热闹活动的情景。)

3.小组讨论:我们把作者两次游览“鸟的天堂”各为一段,那全文可分成几段?各段的大意是什么?

第一段(1~4自然段):傍晚,我和朋友们划船出去游玩。

第二段(5~9自然段):写我和朋友们第一次经过“鸟的天堂”时看到了“鸟的天堂”── 大榕树。

第三段(10~13自然):写第二天早晨,“我”和朋友们再次经过“鸟的天堂”时看到了“鸟的天堂”里的居民──鸟儿的活动情景。

第四段(14自然段):写作者对“鸟的天堂”的赞美和留恋。

                          第二课时

(一)明确目标。

1.分析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初步了解课文描写景物静态和动态的方法。

3.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赞美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二)目标完成过程。

1.学习第一段。

读一读、说一说你读懂了什么,是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出来的?

(1)(作者吃过晚饭,黄昏时,在河边与朋友乘船出游。从“吃过晚饭”、“我们陆续跳上一只船”、“向河中心移去”可以体会到,当时环境十分幽静。从“没有波浪”、“平静地移动”、“听见了水声”体会到的。)

(2)练习朗读,体会作者游玩时愉悦的心情。

2.学习第二段:

(1)出示文中插图。

看图用一个词或一个短语概括说说这是一棵怎样的大树。

(独木成林,枝繁叶茂,充满生机与活力,郁郁葱葱……)

(2)默读思考: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描写榕树的?主要写了榕树的什么特点?用______线划出来。

(3)小组讨论、互相交流: (这一段描写了榕树“大”“美”的特点。描写“大”的语句:①“在一个地方,河面变窄了。”②“那是许多株茂盛的榕树,看不出主干在什么地方。”③“当我说许多株榕树的时候……”④“我见过不少榕树,这样大的还是第一次看见”⑤“真是一株大树,枝干的数目不可计数”。描写“美”的语句:①“一簇簇树叶……真绿得可爱”。②“有许多根垂到地上……卧在水面上。”③“那么多的绿叶……新的生命在颤动。”)

(4)图文对照“学生交流、教师点拨、理解重点句:

出示文中插图。

(这两句话写出了这株大榕树的真面目。树木的特点是“枝上又生根”。枝上生的根“直垂到地上、伸进泥土里”之后就成了树干,这就是这株大榕树“枝干的数目不可计数”的原因。

(5)指导朗读,培养学生体验“美”、欣赏“美”的能力。

(6)小结:这一段作者由“远”及“近”地对榕树的大小,它的根、叶、干、枝的形状、颜色、大小等进行了描写,这是静态描写。

3.学习第三段。

(1)指名读第三段。

思考: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

(这一段主要写了作者和朋友们第二天又一次经过“鸟的天堂”时看到的情景。)

(2)再读讨论,教师适时点拨:

再读思考:作者是怎样描写众鸟纷飞的活动情景的?标出有关语句,体会作者当时的心情。

①作者用排比句“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有的站在枝上叫,有的飞起来,有的在扑翅膀。”写出了鸟形、鸟色及鸟的姿态。用这样相同或相似的句式来写,读起来节奏感强,非常上口。

②作者用了拟人句“树上就变得热闹了。”“站在一根小枝上兴奋地叫着,那歌声真好听。”写出了鸟儿们在“天堂”里活泼、自由的生活,反映了作者的美好情趣和愉快的心情。)

(3)感情朗读,体会这一段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4)小结:这一段作者主要写了鸟的活动──不同大小,不同羽色,不同动态的鸟,构成了一幅“百鸟图”。是对事物变化活动的描述,这是动态描写。

4.学习第四段。

(1)自由读第四段。

说说你从哪些语句中读懂了什么。(由“回头看”、“我感到一点儿留恋”、“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体会到作者的心情是愉快的,感到留恋。)

(3)感情朗读、深化理解:(要读出留恋、赞美之情。)

(三)课后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背诵课文

(从“我们的船渐渐逼近榕树了”到“这美丽的南国的树”。)

第三课时

(一)明确目标。

围绕重点,学习表达。

(二)目标完成过程。

1.过渡: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这篇课文按游览路线写了作者两次到“鸟的天堂”所见到的不同景象。两天的记游,重点不同,方法也有别。那么作者是怎样来写所见所闻的,这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重点。

2.出示自学提纲:默读思考,集中交流、整理。

(1)时间不同:第一次去是在傍晚,第二次去是在早晨。第一次去没有看到鸟,因为天晚了,鸟儿们已经在树上栖息了;第二次去看到了很多很多的鸟儿,因为早晨,鸟儿开始活动了。

(2)因为这棵榕树很大,而且枝繁叶茂、土地湿润、环境安宁,正适合鸟儿做巢生活、农民不许人去捉它们,鸟儿得到了保护,便于鸟类的繁殖,因此它成了鸟儿生活的“天堂”。

3.再读课文,讨论交流。

文中哪些地方是静态描写?哪些地方是动态描写?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①大榕树是静止不动的,文中作者从根、干、枝、叶等部位逐项来写,这就是对榕树的静态描写。如“枝干的数目不可计数。枝上又生根,有许多根直垂到地上,伸进泥土里”,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缝隙”,“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

②作者第二次到鸟的天堂看到的景象,主要写了鸟的活动,是动态描写。如:“到处是鸟声,到处是鸟影。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有的站在枝上叫,有的飞起来,有的在扑翅膀。”

③写文章时,注意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就能把内容写得更具体、更准确,动静结合,可以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4.朗读课文,深化理解。

(三)总结扩展。

1.总结全文,归纳中心。(本文记叙了作者和他的朋友两次经过“鸟的天堂”时所见到的不同景象,说明大榕树的美丽奇特及被称作“鸟的天堂”是名不虚传的。表达了作者热爱大自然,赞美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学习了这篇课文,你受到了什么启发?(答案不是唯一的,可让学生畅所欲言。可以理解文章内容,学习本文的写作方法或热爱鸟类,保护环境等某一方面来谈。如:学了这篇课文,我懂了观察事物不但要注意事物的大小,形状,颜色,位置等,而且还要注意事物在不同的时间里静态、动态的变化。)

(四)布置作业。   

 1.摘抄佳句。  

 2.用“-----”线画出短文中静态描写的句子,用“──”线画出短文中动态描写的句子这只青蛙,两只大眼睛鼓得高高的,像两颗晶莹的玻璃球,可机灵了。我把它刚放在水盆里,那长蹼的后腿向后一划,“唰”地一下,就蹿出好远,还溅起点点水花。

 

板书:

教学反思

在课堂一开始,就把学习的主动权让给学生。设计了一个开放性的问题:“这节课你们还想知道些什么?”这一问题调动起学生兴趣。

4* .火烧云

一、课前准备:

1、读三遍课文,给生字注音。

2、抄写本课4个字的词或词组12个和3句优美句。

二、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火烧云的绚丽多彩和美妙奇异,激发学生热爱自然、观察自然的兴趣。

2.学习作者观察事物和积累材料的方法。

3.学习生字词,积累好词佳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三、教学重点:

1.了解课文是怎样写火烧云颜色和形状的变化的。

2.学习作者观察事物和积累材料的方法。

四、教学时间: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教师用优美音乐的火烧云图片供学生欣赏,并向学生解释火烧云的特点及形成过程。这样做的目的是通过创设情境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感知课文内容,引导主动参与。

1.师提问:课文是按什么顺序火烧云的?

2.生:是按照火烧云上来了──烧起来了──下去了这样的顺序来写的。

3.师:自由读课文第一自然段,说说火烧云上来时的情景。

4.师:火烧云上来了,在霞光的照耀下,大地呈现出绚丽的景象。不过,更壮观的景象还在后面呢!

5.学生自由快速读第三自然段,看谁能说出天空中的火烧云都有哪些颜色。

6.指名说出天空中有哪些颜色。

7.师:除了这些颜色外,你还能想像出有哪些颜色?

8.指导学生感情朗读此段并试着背诵。

9.师:火烧云不仅颜色多,变化快,而且它的形状也是千变万化,让我们也一起去看一看吧!

10.让学生说出天空中火烧云的样子,并试着表演出来。

11.模仿作者的写法,让学生把天空中的火烧云还像什么写下来,并表演出来。

(三)指导朗读,培养语感。

(四)想想说说,课外延伸。

1.师:学习了这篇课文,你一定被火烧云千姿百态的变化深深地吸引了吧,此时此刻,你最想说什么?

2.布置学生课外收集一些有关大自然美丽、神奇的图片,让学生做个有心人,发现自然界的美,懂得欣赏美并保护这些美。

板书:火烧云上来了──烧起来了──下去了

教学反思

在教学《火烧云》这篇课文中,我觉得做得不足的地方有几点,值得我以后在教学上要注意的。第一,重点段落读的时间还不够。主要是让学生自由读的时间不够,导致学生掌握不够好。第二,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第三,在扩展阅读的部分文章可以让学生提前来读。

语文园地一

一、教学目标:

1.培养口语交际能力,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2.围绕自己游览过或了解的一处自然景观,写一篇习作。练习修改习作。

3.能一边读课文一边想画面,感受大自然的魅力,体会作者生动的描写,体会怎样才能把句子写形象。

4.积累对联,想想上联和下联两联字相同,意思却不同的趣味语文,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及优美的诗句。

5.积极参加综合实践活动成果展示。学习收集资料。

二、教学准备:

1.词语卡片。

2.学生用各种不同方式表现自己综合性学习的成果。

三、时间安排:

5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师:有人说,世界上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是啊,峭壁深渊、怪石云海当然神奇,风雨雷电、花鸟虫鱼等平常的事物也有令人称奇的地方。让我们交流一下我们各自了解的自然景观吧。大家都了解了什么了呢?这 我们就来交流一下。

(二)在小组交流。

1.交流自己了解到的情况。要求:讲清楚景观的奇特之处,还可以说说这样的奇观是这样形成的。要言之有序

2.推举代表,准备在班组汇报。

(三)全班交流。

各小组派代表交流,提醒:与其他组一样的不重复说。

(四)总结、引导讨论。

根据学生的汇报交流,总结所掌握的情况。

(五)延伸拓展。

希望小朋友们把今天我们交流的情况讲给父母听

第二课时

习作指导
  
(同时学习我的发现,日积月累)
  1、学了这一组课文,又听了同学们的介绍,我们知道美就在身边,今天来写一写我们寻找到的美景。
  2、搜索你的记忆,哪一处自然景观令你印象深刻?
  a、可以是著名的大型风景区,如黄山、杭州西湖、雁荡山、天河风景区。
  b、也可以是身边的微型景观,如海边沙滩、公园(校园的)一角。
  c、也可以是一次偶遇,如海边日出、荷塘月色、都市夜景。
  3、你准备怎样去写呢?回忆我们学过的课文,以及上节课同学们的介绍,对你有何帮助?
  a、可以用方位、时间等顺序来构成文章,让人读来视野清新。
  b、把笔墨多花在所写的自然景观的特色上。
  c、联系“我的发现”。我们一起去听听小林小东的发现。你有何发现?(受到的启发是把画面呈现于脑海中,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它写出来)
  4、要写一手好文章,离不开平时的词汇语句的积累。出示“日积月累”。
  a、看看下列这些词句对你有何帮助?自由读,指名读。
  b、你发现了什么?(每一组中的两个句子的写法是一样的,四组各有特色)
  c、你最喜欢哪一组?为什么?在哪儿运用比较合适?
  d、你在哪儿也看到过这样特别的句子?试着说几句。
  e、课外去找一找这样有意思的句子,课下交流。
  5、学生作文,教师巡视指导,及时解决学生的难题。
  6、学生作后修改,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修改作文(可以朗读自己的大作,默读皆可)。
  7、课外写作文。

第三课时

修改习作

(一)自读习作,初步修改。

1.请学生大声朗读自己的习作,发现问题,进行修改。

2.读别人习作,帮助同学修改。

(二)指名读习作,大家共同修改。

1.选择不同内容习作,指名读,师生评议。

评议要点:

(1)语言是否通顺,用词是否准确。

(2)是否把意思表达清楚。

2.再次修改自己的习作。

(三)展示台。

1.学生自读展示台中学习伙伴的话,了解展示内容。

2.展示自己想展示的内容。

(1)在小组内展示

(2)在全班展示

第四课时

我的发现 日积月累

(一)我的发现。

1.出示课本里的两句话,让学生想一想发现了?

2.说说自己的发现:

第二句话加上了作者的想象,就更形象了。

3.说说你还积累了哪些这类的句子。

(二)日积月累。

1.读读认认。

(1)自己读一读。

(2)指名读,

(3)小组比赛,说说发现了什么?

2.读读背背

(1)自己练习读诗句。

(2)指名读

(3)想一想: 五组诗句有什么特点?你发现了什么?

(诗句都是写景的,并且每组中都有联系)

(4)男女生比赛读

(5)背诵诗句。引导背诵: 抓住诗写的对了特点

(6)抄写诗句。

第五课时

(一)趣味语文。

(二)词语盘点

1.读读写写

2.读读记记

3.听写词语

(三)完成同步单元练习

5、古诗两首

教学目的:

1、借助字典弄请词句的意思;

2、在明白古诗意思的基础上理解诗中所含的哲理:观察角度不同,观察效果不同;

3、培养学生互助学习的能力;

4、通过学习古诗教给学生学习古诗的方法。

重难点:理解诗中所含哲理,培养学生互助学习的能力。

课时:三课时

教具:风景画、录像、实物投影仪、实物:三棱柱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场景设置

在教室里悬挂以山为主题的国画,同时包括风景画。

二、导入

1、引入新课

师: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山清水秀,风景优美。同学们都知道哪些风景名胜,说说看。

生说风景(目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热爱祖国的思想)

师:同学们说了不少,我也向大家介绍一处风景。(放映庐山录像)(目的:让学生对庐山有初步认识,吸引学生注意力)

师:看了以后,你觉得庐山怎么样?

生谈感想(目的:使学生对庐山的感性认识进行梳理,同时巩固认识。)

师:著名的北宋诗人苏轼在观赏了庐山后,写下至今仍为人们称颂的诗篇——《题西林壁》。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这首古诗(板书诗题)

三、讲解

2、初读古诗,认识生字。

师:请同学们自读古诗,并把不认识的字勾出来。

3、齐读古诗,纠正读音。

师:我知道班上的同学朗诵的能力非常出色的,能不能为老师朗诵一次。

生读古诗,对出现的问题加以纠正。(重点:卷舌音、平舌音)

4、范读古诗,讲读法。

师:同学们朗诵得不错,如果能注意一下停顿就更好了。可别小看停顿,在古诗中是很有讲究的。一般来说,一句诗中每两个字一停顿,最后三个字连着读。大家愿意听老师按照这个规则朗诵一遍吗?

 师配乐朗诵古诗

  现在请同学们在每句诗的停顿处用“/”作上标记

  师:请同学们再来朗诵一遍,注意停顿。

   生齐读古诗(配乐)

 5、明确学习任务,组织自学。

   师:在这堂课中我们要完成以下的学习任务(出示学习任务),请读一遍。同学们有没有信心完成学习任务?(激励学生)好,现在就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先完成前四项学习任务。如果遇到了难题可以向老师,同学求助。(合作学习)(课堂预计:自学过程中,学生在解释诗时会不知道如何下手;解决办法:讲学法,我们在解释古诗时,通常要使用拆分法,所谓拆分法,就是将一句诗分成若干个部分分别加以解释,然后将这些解释联系起来。同时你还必须联系整首诗的内容来解释,举例说明。)

    生自学,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出示相关资料(资料:苏轼个人情况。西林寺。)播放庐山风景。

  6、组织学生交流学习成果。

    师:你们的任务完成了吗?

    生汇报。

    师:那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并对学生出现的问题加以纠正。)

    生提问,师组织互助解疑。

  7、巩固

    师:我们再来领略一下庐山的风光。我希望同学们边看就边想我们学的这首诗的内容,找一找片子中的峰、岭。

    生观看录像。

    师:在看过了美丽的庐山后,我想请一位同学来判断一下黑板上的图形哪一个是山岭,哪一个是山峰,现在请同学来朗诵这首诗。(引发感情:在朗诵这首诗时你可以想象一下庐山的面貌;成片的云雾遮挡着连绵起伏而又挺拔陡峭的庐山,庐山时隐时现,看到如此美丽的风景,你非常的高兴,于是就朗诵出这首广为流传的《题西林壁》)

  8、分析古诗结构,引导学生体会古诗所说的道理。

    师:看得出许多同学都想来朗诵,那就请同学们一起朗诵。但在朗诵这首诗时,请同学们思考一个问题。一般来说,古诗可分为两部分——所见和所感。同学们在朗诵时看看这首诗中哪一部分是写诗人看到的?哪一部分是写作者的感受的。(学生朗诵时出示课件)(前两句是写诗人看到的,后两句写感受。)诗人向大家描述了他眼中的庐山,可是诗人眼中的庐山却有不同的样子,这是为什么呢?对此诗人是怎样解释的?(只缘身在此山中)为什么处于山中就看不清庐山的全貌呢?(提示:诗人站在庐山的正面,只能看到它的正面,而山是不是只有一个面呢?所以无论诗人从什么角度看庐山,都只能看到庐山的一个——部分)

  9、背诵

    师:下面请同学们背诵这首古诗。

    生背诵古诗(出示课件)

    师检查背诵情况

  10、总结

    师:这首诗通过写诗人在庐山因为观察的角度不同,看到的庐山也不相同,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观察事物时,从不同的角度看到的样子会不同。现在,我要给同学们讲一个故事,大家在听故事时要想一想故事中的人物错在那里。

    师讲故事《盲人摸象》

    师:请同学们说说这四位盲人他们错在那里?

  11、结束

    师:请大家对照学习任务自己检查一下是不是都完成了。(出示学习要求)生检查。诗人苏轼通过观赏庐山明白了一个道理——要想了解一个事物就必须全面的进行观察,不能只看一面。其实,许多道理就存在于我们的生活、学习中,希望同学们也做个有心人,从生活、学习中找道理,学道理。好吗?

  板书设计

                  题西林壁

                  北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观察的

               远近/高低/各不同。 实写   角度不

               不识/庐山/真面目,      同,观

               只缘/身在/此山中。 明理   效果察

                              不同。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并能默写诗中的名句.

   2,能借助词典等工具书和生活积累理解诗中的词句,并根据需要搜集信息,扩大知识面.

   3,能用自己的话或自己喜欢的方式说出诗的大意,感悟诗的意境.

   4,能发表对诗的独特见解.

   5,学会一类生字豚.

  教学重难点

    能用自己的话或自己喜欢的方式说出诗的大意,感悟诗的意境;能发表对诗的独特见解.

  资料准备

    背景音乐与诗境相关的挂图、字典

     教学内容:学习生字,熟读古诗,了解诗句大意感悟诗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学习"豚"

    教师读诗,学生边听边画出一类生字豚

    注意:不要在"豚"的上面加点.

    学生查字典豚:小猪,也泛指猪.

    学生到黑板前写生字,针对生字特点强调记忆.

  二,读诗,整体感知

   1,自由读,教师指导检查读诗情况.

   2,个别读.

   3,组内读,并在组内说说自己是怎么理解的.遇到不会的字查字典.

   4,完成课后练习1

    莫:不要浑:(1)水不清,污浊;(2)骂人糊涂,不明事理;(3)全,满:~身是汗(4)天然的本文指酒不清澈

    提问:你有哪些字还不太清楚具体意思?可以什么方法解决:查字典咨询老师

    同学讨论

  三,再读诗,感语交流

    仔细读诗,试着用自己的话或自己喜欢的方式交流自己的感受.

    重点理解:"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思

    学习先抑后扬的写法:山重水复疑无路—抑柳暗花明又一村—扬

    感情读诗,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的感受,并能用连贯,正确的语言表述.

  四,熟读成诵

    采取小组竞赛,组内竞赛等不同方式背诵

  五,检查反馈

    检查背诵情况:个人感情背诵组内背诵小组竞赛等不同形式

    检查生字识记情况

    检查对重点字,句的理解情况

  六,作业布置

    继续读诗,用喜欢的方式感悟诗境:配画编故事配乐朗诵

    搜集有关作者陆游的生平资料

  板书设计:

               游山西村

             莫笑农家腊酒浑,

             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拓展空间

      创新火花

            《游山西村》另外一首

    学法指导:查字典咨询老师同学讨论

    写法指导:先抑后扬

    扩展阅读:建立作者档案,扩大阅读面

    教学后记: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理解诗句意思感悟诗的情感能用自己的话或喜欢的方式表达对诗的独到理解

  教学过程:

  一,背诵引入

    个人背小组背竞赛背配乐背等不同形式

  二,合作,探究学习再次感悟诗的意境

   1、小组内讨论:《游山西村》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诗的首联"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写出了山西村丰收之年的景象,让人感受到农家款待客人的热情和民风的淳朴.表达了作者对农家丰收景象的由衷赞美之情.

    诗的次联描绘了山间水畔的美景,写景中寓含丰富哲理,越出了自然景色描写的范围,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不同感悟.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所以留传几百年,是因为这不是诗人单纯描绘景物,而是表达了作者对人生境遇的独到体会,是面对困难,迷茫的另类人生体验.写景中寓含丰富哲理,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体会理解,不必求同.

   2、结合资料丰富对陆游的认识组内口头交流自己收集的资料

     生卒年代

     生活时代人品介绍

     著名作品

     自己的见解

   3、班内交流提升对诗的认识

     说说你找到的有关本课,作者的一切资料.要说得尽量流利,完整,不罗嗦.

     针对同一类话题,相互补充.训练归纳总结的能力

     教师针对学生发言作适当说明,要尊重学生的认知差异,相机点拨即可.

  三,制作"陆游小档案"

    教师鼓励学生自己设计,不要拘泥课本中的形式.可配画,编目录,题写前言,后记,也可做成本周的综合学习资料.

  四,作业

    将这首诗背给你的家长听,并和他们谈谈你对这首诗的理解.

教学反思

孩子们在反复的朗读和体验中,对诗歌有了一些自己的感悟。这篇诗歌,孩子们默写的时候,别字出的也特别少。我突然感觉到,只有在基本理解的基础上,孩子们才会对诗歌有兴趣,出错才会少。

6、爬山虎的脚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能背诵教材所指定的段落。

   2、引导学生自觉运用读懂自然段、分段等阅读方法读懂课文。

   3、使学生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一个意思写好片段的;继续培养学生留心和细致观察事物的习惯。

  教学重点

    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的特点写好片段的。

  教学难点

    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

  教学准备:

   1、(1)实地观察爬山虎。(2)写观察爬山虎的日记。

   2、投影片。

   3、多媒体课件:(1)爬山虎的脚爬墙示意图。

           (2)一堵墙上的爬山虎。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生字新词;

   3、给课文分段;

   4、了解爬山虎生长的地方、模样、颜色。

  教学准备:1、实地观察爬山虎。2、写观察日记。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谜语:

    (1)上搭架,下搭架,条条青龙藤上挂。(丝瓜)

    (2)上搭架,下搭架,串串珍珠藤上挂。(葡萄)

       我们要是种丝瓜和葡萄,首先要做一项什么工作?

       (搭架子。不搭架子,丝瓜和葡萄就不能往高处生长。)

   2、导语:

     同学们知道了,葡萄和丝瓜都是靠搭架子才能往高处攀援的植物。爬山虎呢,也是一种攀援植物,可它不用搭架子,也能往高处爬。这是为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6课《爬山虎的脚》。

   3、对课题质疑。

  二、检查预习:对爬山虎的了解情况;

  三、出示学习目标、自读。

  四、学习生字新词

   1、开火车拼读、纠音。(字形重点:隙、漾)

   2、解释生字词。

  五、默读、思考:

   1、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

   2、分段。

   3、四人小组讨论分段情况、汇报。

  六、教学第一段(第1自然段)

   1、默读、思考:

    (1)这一段讲了什么?

    (2)你觉得爬山虎有什么特点?

   2、提问

  七、教学第二段(第2自然段)

   1、大家还记得我们观察爬山虎时,最引起我们注意的是什么?(满墙的叶子)你能说说你看到的叶子是怎样的吗?

   2、现在我们来看看课文又是怎样写的。

    (1)爬山虎的叶子在生长中有什么变化?重点写的是什么时候的叶子?从哪个词看出来?

    (2)课文写爬山虎的脚,为什么要写第1、2自然段?

    (3)讨论、归纳:要写爬山虎的脚,先要向大家介绍爬山虎生长的地方、模样、颜色等,然后才介绍爬山虎的脚,文章这样写就有条理了。

   3、重点指导朗读第3、4句。

   4、指导学生看着板书上的提纲试背第2自然段。

   5、说说你最喜欢哪一个句子,你认为哪个词语用得最好。

  八、质疑。

  九、做练习3

  板书设计:

             6爬山虎的脚

            刚长出:嫩红--→嫩绿

                叶子

            长大了:绿得新鲜一顺儿朝下均匀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脚的特点来写片段的,从中领悟围绕一个意思来写好片段的方法;

   2、认识大自然的神奇,培养自己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

  教学重点

    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脚的特点来写片段的,从中领悟围绕一个意思写好片段的方法;

  教学难点

    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

  教学准备:

   1、在黑板上画好一幅爬山虎(缺脚)的图案。

   2、多媒体课件:(1)爬山虎的脚爬墙示意图;

           (2)一堵墙上的爬山虎。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练习3(投影片出示)

  二、导入课文:

    作者是怎样观察事物的?爬山虎的脚是怎样在墙上爬的?我们就带着问题来学习第三段。(出示学标)

  三、学习第3自然段

   1、默读;用~~划出爬山虎脚的句子,这几句话分别讲了什么?

   2、提问、出句子投影,齐读。

   3、指名在已画好的爬山虎上添画脚,要求学生在几种彩色粉笔中,选择正确颜色画脚。

     以课文为根据,对照学生在黑板上画的爬山虎的脚,评议。

     请学生到黑板前用课文的语言讲述爬山虎的脚生长的位置、形状和颜色,全班说。

   4、这一自然段讲了什么?

   5、作者能把爬山虎的脚写得那么形象具体,说明了什么?课文哪个词语突出了这一点?(注意)

  三、学习第4自然段

   1、自由读。

   2、听录音,请同学们合上眼睛,想像一下爬山虎是怎样在墙上爬的?

   3、多媒体显示、理解。(一棵爬山虎是怎样在墙上爬的。)

   4、用“▲”划出爬山虎在墙上爬的动作:

     触--→巴--→拉--→贴

   5、齐读

   6、抓住重点词,用自己的话说说爬山虎是怎样在墙上爬的?自己说、提名说。

   7、指导朗读

   8、作者写爬山虎的脚“一脚一脚地往上爬”,换成“一步一步”,行吗?为什么?讨论、汇报。(爬山虎并不像动物那样用脚交替着往上爬,而是长一只脚就巴住墙,越往高处爬,就要不断地长出新脚。)

   9、多媒体再显示(一棵--→满墙的爬山虎)。

   10、这一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

  四、教学第5自然段

   1、根据课后练习1(3),轻声朗读。

   2、同桌讨论、汇报。

   3、我们观察爬山虎时最引人注意的是叶子,可是作者却能把隐藏在叶子间的脚写得这么具体详细,说明了什么?(观察细致、耐心)

  五、第三段总结:

    作者围绕爬山虎的脚的特点,先讲它的生长位置、形状和颜色,再讲它是怎样在墙上爬的,最后讲触着墙与没触着墙的爬山虎的脚有何不同。

  六、质疑

  七、评议学生的一篇观察日记。

  八、课外作业:

   1、根据平时对校内紫荆树的观察,自己确定一个意思来写片段;

   2、你将从哪几个方面来表现这个意思。

  板书设计:

             生长位置、形状、颜色

      爬山虎的脚

             触--→巴--→拉--→贴

             触着墙←-→没触着墙的。

教学反思

我在叹服学生的同时,认真地总结了本课的教学:如果我没能及时地发现学生的学习状况;如果我没能及时地调整教学内容;如果我没能让学生在观察、比较的同时去亲自动手体验;如果我只是按照事先备好的教案进行……那这一节课的效果会是这样的吗?

7 蟋蟀的住宅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由生字组成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和住宅的修建过程,体会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特点。
   3、学习作者认真观察事物的方法,领悟作者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具体事物的写作方法。
   4、激发学生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养成仔细观察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和它修建的经过,通过重点语句体会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特点。
   2、学习抓住特点形象生动地描述事物,体会作者对蟋蟀的喜爱之情。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搜集相关资料。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看图激趣,揭示课题

  ①(师拿出准备好的蟋蟀图片),同学们认识它吗?

  师板书:蟋蟀(生书空)

  ②这小家伙虽小,但人缘特好,早已是大名鼎鼎,家喻户晓了,你知道它有哪些本领吗?(好斗、唱歌、建住宅)。

  师板书:住宅

  ③今天,我们就跟着文中的作者去参观蟋蟀的住宅到底是什么样的,有什么特点,好吗?

  二、范读课文

  三、自学生字新词,试读课文

  ①听了老师的朗读,你们是不是也很想亲自去参观一下啊?请你自由地读课文,要求:

  a、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b、边读边想:蟋蟀的住宅是什么样的?

  ②学生试读

  ③检查自学情况:

  a、你看到了蟋蟀的住宅了吗?指名分读相对应的自然段。

  b、教师相机出示几个难读的生字、新词,正音、巩固。慎(sh n)重、选择(z )、洞穴(xu )、隧(su )道、挖掘(ju )、倾q ng)斜

  四、再读课文,理清思路

  ①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蟋蟀住宅的哪几方面的内容?(选择住址、住宅的特点、怎样挖掘)

  ②生找出相对应的段落

  ③指名读蟋蟀选择住址的小节。(第2小节)

  a、板书:随遇而安懂它的意思吗?

  b、随遇而安,从字面看什么意思?(随便找个地方就安顿下来。)

  c、文中谁喜欢随遇而安,谁不喜欢随遇而安?请勾画出重点词语。

  别的昆虫:临时隐蔽所

  蟋蟀:慎重选择不肯随遇而安

  d、读了这一段,你喜欢上蟋蟀了吗?是文中的哪些词让你喜欢它的?(不肯随遇而安、常常、一定要、一点一点……)

  同学们,如果你是蟋蟀,天下雨了,当看到别的昆虫还在为寻找住宅而奔忙,自己却已有一个非常好的住宅时,你的心情如何?(自豪、骄傲)

  e、带着这种心情朗读这一节。

  蟋蟀的住宅有什么特点?它又是怎样挖掘的?让我们下一节课再来研究。

  五、巩固字、词,指导写字。

  ①指名读生字、新词。

  ②指导书写田字格中的字。

  a、着重指导:蔽、毫、抛

  b、学生写字,教师巡视指导。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①指名朗读生字、新词,检查掌握情况。

   ②导入:通过上一课的学习,我们已知道蟋蟀选择住宅的时候,不肯随遇而安,慎重地选择住址。现在让我们到蟋蟀的住宅去作客,去看看这住宅究竟是什么样的。

  二、精读住宅特点,加深感悟

   ①自由读3—6自然段,用横线画出住宅有什么特点,想一想,你能用一个词来概括吗?

   ②反馈交流,并指名在黑板上板书。(向阳、倾斜、隐蔽、像隧道、弯曲、九寸深、一尺宽、有“门”、有“平台”、墙壁光滑、简朴、清洁、干燥、卫生)

   ③这小家伙真不简单,一个小洞就有这么多的名堂,怪不得这么出名呢!

    有感情地朗读第一自然段。

   ④现在,我们就来当蟋蟀的建筑师,为它画一张住宅剖面图吧!(把画好的图贴在黑板上。)

   ⑤你怎样评价蟋蟀的住宅?带着赞赏的语气读3—6段。

  转换角色,练习说话

   ①现在,你们就是蟋蟀工程师本人,要去参加昆虫建筑经验交流大会,请你们马上做好准备,介绍一下你是如何建筑住宅,你的住宅有什么特点!

   ②学生自由准备后发言

   ③有感情地朗读5、6两个自然段。

  学习挖掘部分,体会蟋蟀的工作艰苦

   ①现在你知道为什么说蟋蟀的住宅是伟大的工程吗?(因为它的挖掘工具太简单了!)

    课文是怎么写的呢?指名分节读7—9小节。

    画出蟋蟀挖掘动作的词。

   ②它用前足挖巢穴容易吗?巢穴挖好了还要干什么呢?(整修)

   ③齐读,读出蟋蟀的工作艰苦。

  三、阅读资料,深入认识蟋蟀

   ①看资料(课前同学们搜集的有关图片及其他资料)谈体会。

   ②看了图片、资料,你又懂得了哪些不知道的知识。

  四、总结全文

   ①齐读全文

   ②读了蟋蟀的住宅的介绍,你喜欢蟋蟀吗?为什么?能用自己的话赞美它吗?

   ③练写

   ④交流

  五、安排课后作业

   ①把你认为最喜欢读的句子抄一抄。

   ②看谁先把5、6两节背出来。

教学反思

今天,我又一次认真看了我执教的课文《蟋蟀的住宅》。看后我认真进行了反思,思考着如何在原来的基础上再次提升。

8*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能借助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大体了解课文内容。

    3.体会科学家勇于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执著精神,并能把读后的感受和同学交流。

教学重点:了解魏格纳发现大陆漂移的过程。

教学难点:理解有关的地理知识。

教学准备:世界地图,地球仪,幻灯片。

学法指导:自读自悟,讨论交流。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教师导入:

    法布尔长期观察昆虫,成了著名的昆虫学家。今天我们要阅读的这篇文章介绍的是德国著名天文学家、气象学家和地球物理学家魏格纳的故事齐读课题一张普通的世界地图会引出什么发现呢?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去阅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

    说说初读课文应该做什么? 1.标出自然段,画出认读的生字,把带有生字的句子多读几遍。2.再读画出不懂的问题。

  三、反馈自学情况

   1.读认读生字词理解词义。

   2.按自然段读课文。

   3.提出不懂的问题。

  四、解释从课题中提出的疑问:是谁在什么情况下发现了什么?

   1.分组观察地图和地球仪,找到巴西和几内亚湾的位置,看看巴西大陆突出的部分的形状和几内亚湾凹进去的海岸线形状,是不是像书上说的那样惊人的吻合。

   2.反复读第五自然段,了解魏格纳的“假想”是什么?

  五、师:魏格纳为了证明自己的发现是否正确,他做了大量艰苦的考证工作,从浩如烟海的资料中寻找证据。结果发现一份非常有说服力的资料。请你快速的读读第七自然段看看魏格纳是怎样进行推理的。

    出示幻灯,理解魏格纳是如何进行推理的。

  六、出示课文填空,回顾课文内容

  七、魏格纳为什么能在一张平平常常的世界地图中发现重大的地理现象?你从中感受到什么?

    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反复论证,是魏格纳获得成功的不可缺少的几个因素。

  八、留作业:

   1.摘录课文中的好词

   2.课下去查找有关大陆漂移说的其他资料。(选作)

语文园地二

  学习目标

   1、能清楚明白地交流自己所观察到的内容,并敢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在交流中能就不明白的地方向人请教,与人商讨。

   2、能把自己的所观所感不拘形式地写下来。注意表现出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

   3、自己发现和运用识字方法,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

   4、能发现细心、长期观察的乐趣所在。

   5、能背诵“日积月累”部分。

  课前准备

   1、提前一段时间布置学生观察自己感兴趣的事物。

   2、 准备“爬山虎”图片。

                第一课时

  ◆读读写写

  1、检查读音,交流识记方法。

  ⑴自由读记,读中正音。

  ⑵交流难记字形识记方法。

  2、取长补短,再次识记。

  3、按组听写词语,注意书写规范。

  ⑴住宅住址隐蔽隐藏

  ⑵洞穴倾斜平坦宽敞

  ⑶均匀重叠空隙痕迹

  ⑷引人注意毫不可惜随遇而安

  ◆读读记记

  1、读中正音。

  ⑴指名读词,随时正音。

  ⑵按顺序齐读。

  ⑶同桌互读,一人随机、快速地指点,另一人读。

  2、解释说话。

  ⑴提出不懂词语,共同交流解疑。

  ⑵自由选择几个词说一段话。

  ◆我的发现

  ⑴出示“爬山虎”的图片,自主观察,交流发现。

  ⑵出示文中语句,读通,读懂,发现作者描写的细腻之处。

  ⑶作者为何能把爬山虎写得这么细致、具体?思考交流。

  ⑷读“小林”“小东”的话。

  ◆成语故事

  1、写故事需要对某一事物进行细致、长期的观察,其他事情又何尝不是如此呢?《胸有成竹》这个故事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2、读故事。了解故事内容,懂得成语含义。

  3、故事中的哪些语言给你特别深刻的印象?

  ⑴从“生动传神”及第三自然段的例子,感受画的形象逼真。

  ⑵文中第二自然段几地四自然段文与可所说的“秘诀”,道出“观察”与其取得成绩的必然联系。

  4、说故事。

  ◆日积月累

  1、是呀,有人对每月具有代表性的花也做了细致的观察,编了一首歌。先听老师唱唱。(在原有歌曲中选择合适的曲调)

  2、读句正音。

  3、仔细读读,你发现这段话有哪些特色?哪些词句用得特别精妙。(“红似火,满枝黄,雪里藏”等词精炼地概括出花的特点,让人产生无限遐想。而这一切无不缘于细致、长期的观察)

  2、 熟读成诵,吟唱成诵。

                第二课时 口语交际

  一、激趣。
   1、听音乐谈感受。
   2、结合生活实际说“看“。
  二、主题学习
   1、同桌搭档:
    ①给出第一幅图,瞬间看,记录下看到什么,同桌交流说。指名说。
    ②再次出示图,观察后,同桌交换意见。
    ③指名说:一开始看到的是什么?后来又发现了什么?两次看到的一样吗?
   2、小组合作:
    ①出示第二幅图,仍然是记录下第一眼看到的,小组里交换意见。
    ②再次出示图,给出足够时间看,小组内统一意见。
    ③推荐一名组员汇报看到的结果。
    ④其他小组补充纠正。
    ⑤指名说是怎样发现的?怎么看的?
    ⑥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给予恰当的补充,并做重点板书。
      看   仔细、反复、多角度   说   看到的、想到的
   3、比赛看说:
   (1)给出第三幅图,
     先:初看说说一开始看到的是什么;
       然后细看 仔细看看到了……
       再反复看,多角度看看到……想到……
       从……看到……再看到……看出……想到……
   (2)比赛规则:看得仔细、发现最多、最有趣、先举手、讲得大声、
      讲得清楚、讲得精彩……听得仔细者都有奖。
      单设:慧眼奖,巧嘴奖
  三、拓展:善于发现的乐趣。
    结合生活实际谈自己仔细观察的乐趣。师现场创设观察的情境,激起观察和说话的欲望,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第三课时  习作指导

  1、通过这一单元的学习,老师和大家一样,渐渐发觉了观察带给我们的快乐。这节课老师想让大家共同分享这份快乐。谁愿意把自己在课余观察的快乐传递给大家?

  2、指名试说,师生共同点评。

  着重从以下几点入手:

  ⑴观察了什么事物,怎样观察的?

  ⑵有什么新的发现?

  ⑶在观察过程中,什么事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3、每个人根据这位同学讲过的内容各取一个题目。

  ⑴学生说题目,师整理。

  ⑵你喜欢哪个题目,为什么。

  4、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察,若把它写下来,肯定很有意思,写时的注意什么呢?讨论明确:

  ⑴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深刻、深受感动的内容写下来。

  ⑵能不拘形式的写下来,如果进行连续观察,坚持写日记。可以选几则自己觉得满意的日记,认真的进行修改加工。作为一篇习作,题目可以用《观察日记------》,要注意日记的格式。

  ⑶选自己喜欢的方式精心拟题。

  5、学生起草,教师巡视。

  6、学生就某一片交流,共同评议。

  2、 修改或批改,着重与用词是否得当,句子是否通顺,意思是否清楚。

                第四课时  作文讲评

  1、教师在批改过程中,可选以下几类典型,作为学生评议内容及方向。

  ⑴同一事物,不同观察,描写角度的对比。

  ⑵同一内容描写,粗略与细致的对比。

  ⑶优秀习作的赏析。

  2、根据评议自我修改文稿。

  3、誊写习作。

  教学反思

学生在交流读书感受时,我参与其中,以一个读者的身份,围绕“魏格纳的重大发现靠的是什么”这一问题与学生进行平等交流,让学生体会到: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反复论证

9 巨人的花园

一  学习目标

1.认识8生字,会写12字。正确读写“鲜花盛开、绿树成阴、鲜果飘香、洋溢、允许、围墙、告示牌、隆冬、孤独、狂风大作、雪花飞舞、草翠花开、训斥、覆盖、凝视、火辣辣、冷酷、愉快、拆除”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根据课文内容想象画面。

3.读懂课文,明白快乐应当和大家分享的道理,愿意和同学交流阅读的感受。

二、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了解故事内容,激发阅读童话的兴趣,想象画面,体会巨人在行动上和心理上的变化。培养想象力。学后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

三教学难点

是体会这篇童话在表达上的突出特点。

四、课前准备

1.多媒体(制作动画片)

2.生字卡

3.搜集神秘花园的音乐带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

1.情境:播放多媒体

2.过度:出示:唤来寒冬的,是我那颗任性、冷酷的心啊

3.学生围绕中心句质疑

4.教师揭题:古人云:学贵生疑,疑则进也。解疑的最好方法就是读书。今天我们一起来读──9 巨人的花园

二、初读感知

1.教师出示自读要求。

○画出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语,读准字音,查字典或者联系生活经验理解词语,读通句子

○读完以后,想想自己能解答同学们提出的哪些问题

2.学生自主读书。

3.检查自学。

○出示生字卡片,检查认读生字情况。

○出示新词““鲜花盛开、绿树成阴、鲜果飘香、洋溢、允许、围墙、告示牌、隆冬、孤独、狂风大作、雪花飞舞、草翠花开、训斥、覆盖、凝视、火辣辣、冷酷、愉快、拆除等语。

各自交流自己是用什么方法理解词语:

○指名分段朗读课文。

三、再读课文

1.以小组为单位,练习把课文朗诵通顺流利。

2.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事?指名回答补充。

四、指导书写

1.出示生字“溢 、允、墙、牌、添、训”认读,自己想把法记住字型。

2.你还能用这些生字组和课文不一样的词吗?

3.重点指导以下字的书写。

允应该读yun 第三声,不要读成 rǔn 、yǒng。

“添字的右下部分容易写错,要引导学生观察仔细。

4.生书写练习,教师巡视。

五、抄写生字

第二课时

一、复习回顾

1.听写生字词。

2.分段朗读课文。

二、精读课文感悟

学生围绕“唤来寒冬的,是我那颗任性、冷酷的心啊”这个问题进行研读, 巨人醒悟前是什么样的?醒悟后又是怎样?应该怎样读巨人醒悟前的话?

1.研读课文第二三—八段。

2.自然段,体验巨人在行动上和心理上的变化。

○找出文中的句子读一读,画一画,说一说,

○读了这大段话,你有什么发现?(让学生体会对比手法)

○通过朗读,进一步体验盘古开天地的艰难

3.指导朗诵,能以赞赏的语气读读这一自然段。

4.续读第二三—八自然段,体验童话故事想象神奇的特点。

○读一读,说说你有什么感受。

○再读读,把你的感受读出来。

○你还想到什么情景?能模仿书中的句式说一说吗?

5.学生朗读醒悟前的对话。

○自由朗读,一边读一边想像。

○指名学生多人次朗读。

三、想象感悟

1.浮想联翩:学生伴随配乐朗读,想象巨人砌墙与拆墙花园的情形。

2.展示台:选择自己最爱读的句子,把它几在脑海里,注意像“鲜花盛开、绿树成阴、鲜果飘香、洋溢、允许、围墙、告示牌、隆冬、孤独、狂风大作、雪花飞舞、草翠花开、训斥、覆盖、凝视”等这样的词语。

3.学生再次有感情地齐读中心句。

四、总结全文

五、布置作业

把童话故事《巨人的花园》讲给家长或朋友听,请他们提提意见,准备参加班内将要开展的“故事大王”评选活动。

第三课时

一、练习写字

1.出示生字词语卡片:“鲜花盛开、绿树成阴、鲜果飘香、洋溢、允许、围墙、告示牌、隆冬、孤独、狂风大作、雪花飞舞、草翠花开、训斥、覆盖、凝视”

这些词语也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生字,读读带有这些生字的词。还能组不一样的词语吗?

2.开火车说词。

3.选一个最喜欢的词用说一个句子。

4.重点指导,要指导学生写字时摆好各部分的位置。

5.学生练写生字,当堂展评。

二、练讲故事

1.朗读课文,做好讲故事及评选“故事大王”的准备工作。

2.评选方法:小组内互相讲,听,提意见,并推荐一名代表本组参加全班的“故事大王”的评选。

3.讲故事,评选“故事大王”。

4.颁发“故事大王”证书。

三、写同步练习

四、课后作业

1.找其他童话故事读一读,将给别人听。

2.课外同步阅读《小青石》和《格林童话》。

 教学反思

让我深深的感受到整堂课上都是以学生的思维发展为取向,我只是充当了引导者,参与者。这样的教学方式才能真正地发挥学生的主体功能。

10 *幸福是什么

  教学要求

   1.使学生懂得幸福要靠劳动,要靠很好地尽自己的义务,做出对人们有益的事情。人们从你的劳动中得到了好处和快乐,你也就得到了幸福。

   2.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并说说课文的中心思想,培养阅读能力。

 教学重点

   了解三个牧童对幸福各有怎样的体会,从而懂得真正的幸福是什么。

 教学难点

   理解智慧的女儿两次话语中的深刻含义。

 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谈话,引入课文

    每个人都想得到幸福,那么同学们有没有认真想过幸福到底是什么呢?今天我们学的这篇课文题目就是“幸福是什么”。(板书课题)

  二、指名朗读全文,检查预习情况,纠正不正确的字音

  三、自己出声读全文,思考

   1.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写三个牧童把一口老喷泉挖成一口小水井,因而得到了智慧的女儿的祝福,并让他们自己去弄明白幸福是什么。十年以后,三个青年与智慧的女儿在小井旁边再次相遇,他们通过自己的劳动亲身体会到了幸福。)

   2.默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序号,并说说课文的起因是什么?(把一口老喷泉挖成了一口小水井)(板书:挖小水井)

  四、分析课文的起因

   1.默读课文起因部分,思考三个牧童是怎么干的?

   2.指名几个学生说说他们挖小水井的过程。

   3.他们挖小水井时心情怎么样?把表现他们心情的语句划出来。

   4.读所划的语句,说说他们为什么这么快乐?结合上下文说一说。

    (因为他们看到自己的劳动有了成果并且给别人带来好处。)

  五、朗读课文起因部分,读出他们快乐的心情

  六、朗读全文,提出不理解的词语和句子

  七、布置作业

    读熟课文;查字典弄懂自己不理解的词语。  

                第二课时

  一、复习提问,引入本课时,激发兴趣

   1.三个牧童挖小水井的目的是什么?(为了让别人喝。)

   2.由挖小水井引出了一个问题是什么?(幸福是什么?)

   3.那么幸福究竟是什么呢?三个牧童弄懂这个问题了吗?下面我们继续学习这篇课文。

  二、默读全文,想想三个牧童分手后,各自都做了些什么

    (学做医生,为人治病;勤恳工作,对人有用;耕地种麦,养活多人)(板书)

  三、十年后,三个牧童已经变成三个青年,回答

    他们对幸福各有怎样的体会?请你朗读课文后说说。说后再回答:这些体会是怎么得到的?(通过劳动得到的。)

  四、朗读全文,把智慧的女儿两次说的话划下来

    读这两段话,结合三个青年的体会说说幸福是什么?

    (通过自己的劳动,尽自己的义务,做出对人们有益的事情,给人们带来快乐,这就是幸福。)

    说说什么叫“有益”?(益就是好处。)

  五、朗读全文体会“幸福”的含义,并想想课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1.自己思考;

   2.小组讨论;

   3.大家讨论得出:本文告诉我们幸福是靠劳动,很好地尽自己的义务,从而做出对人们有益的事情,给人们带来快乐。

  六、谈谈你学了课文后有什么收获

  七、总结深化

    今天,我们知道了什么叫真正的幸福。我想同学们今后一定会努力学习,将来好好工作,好好生活。这样,我们每个人都会尝到幸福和快乐。

  教学反思

我们在重视课本、重视课堂教学的同时,须酌情引导学生在阅读的想象中适当超越文本、适当超越课堂,即让学生利用一些课文留下的空白处展开想象,运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在课外读物中得到的知识进行信息加工和再创造,探索课文的深层意蕴。

11 去年的树

  预设目标:

  1、理解文章内容,训练有感情地朗读对话培养语感;感受童话的语言美、思想美、意境美。

  2、对“信守诺言,珍惜朋友之间的情意”方面有所感染;体会人、动物、植物(环境)之间的和谐发展。

 教学重点、难点:

   读悟文中的角色对话,体会童话角色的心理。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题导入,课题质疑。
   1.导入课题;齐读课题。
   2.课题质疑。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2.检查字词掌握情况。
   3.默读课文,画出感受最深的句子。生进行交流。
  三、研读课文,训练朗读。
   1.去年的树和鸟在一起是怎样的情形?自由读1——4自然段,你的感受是什么?
     重点体会:天天唱、天天听;
          分手时的约定
     指导学生朗读。
   2.鸟是怎样寻找大树的?你的体会是什么?
     默读7—14自然段,概括鸟的寻找过程,反复朗读小鸟询问的话,体会小鸟的心情。
   3.(教师范读最后三个自然段)生说感受或疑问。
     (1)鸟儿为什么睁大眼睛,盯着灯火看?她看到了什么?学生带着各自的体会朗读。
     (2)鸟儿唱完了歌,又对着灯火看,它在想什么?
  四、总结升华,布置作业。
   1.结合学生发言,师进行小结。
   2.根据学情,设计作业。

  板书预设:
             大树(图)  小鸟(图)
                珍惜友情 
                信守诺言

                    第二课时
  一、谈话激趣,复习巩固。
   1.谈话激趣。
   2.小结上节课情况。
  二、分角色表演故事。
   1.四人小组自由分角色读。
   2.指名一小组上台表演。
   3.全班进行评价:你认为谁读得好,好在哪儿?你认为谁读得还不够,你能读读吗?
  三、指导四个生字的书写。
   1.指导观察字形,说说写时要注意什么?
   2.学生自由书写。
   3.小结书写情况。

  四、延伸拓展,自主发展

   1、师激:大树还在吗?鸟儿又怎么认为的?

   2、有感情地回读大树与小鸟的对话,再次体验大树与小鸟的情意。

   3、出示:“儿睁大眼睛,盯着灯火看了一会儿。接着,她就唱起去年唱过的歌给灯火听。唱完歌儿,鸟儿又对着灯火看了一会儿,飞走了。”

     学生自读思考:鸟儿盯着灯火看的时候,在想:

     鸟儿唱完歌儿,对着灯火看的时候,在想:

     出示:跳跃的灯火、抒情音乐。学生静悟,对着灯火说出自己的心里话。

   4、余念:鸟儿明年还会来吗?20##年的日记又会怎样写?

  教学反思

这节课我也觉的存在着不少的遗憾!如在学生对角色的感悟方面,我是觉得部分学生还不够深刻,原因是对一些关键词的读悟的指导还不够到位,如果我不是心情过急,可让学生走上讲台演绎对话,说感受,可能就会带动得好些。

12小木偶的故事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懂课文内容,了解故事所蕴含的道理。
  3.培养独立阅读能力。能根据故事情节展开联想,续编故事。
教学重点
  了解故事所蕴含的道理,续编。
教学难点
  提高阅读能力。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模拟表演,导入新课
   1、前几天,我们大家都当了一回小演员,表演了童话《巨人的花园》。今天我再请大家当一回演员,看看谁能表演出这些词语表示的表情。看词语模拟表演:得意洋洋、眉开眼笑、垂头丧气、火冒三丈、大吃一惊、目瞪口呆、愁眉苦脸……
   2、你怎么看待这些表情?你最喜欢哪种表情?
   3、小结:是啊!我们每个人都有丰富的表情,喜、怒、哀、乐,样样都会。但我们都喜欢“笑”,笑使我们抛开一切烦恼,笑使我们信心百倍,笑使我们增进友谊—笑多重要呀!可是,如果大家只会“笑”这一种表情,那又会是怎样一种情况呢?这节课,让我们读一读《小木偶的故事》,也许你会有新的发现、新的认识。
  二、初读课文,认读字词。
   1、交流课前预习情况:木偶是什么?
   2、自由读课文,要求借助拼音读准生字字音,读通句子。
   3、检查初读情况。
    ⑴、出示词语,自读、指名读。
    ⑵、开火车读课文。
    过渡:看来,大家已经把字词方面的“拦路虎”扫除了,下面我们就进一步来研读课文。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思考:小木偶身上发生了什么事?读了课文以后,你了解了什么?有什么感受?小组讨论。
   2、全班交流。相机板书:只会笑、被抢、熊警察不相信、头疼、小兔子、老婆婆说他撒谎。
   3、重点指导:课文最后一句“笑是很重要的。不过,要是只会笑,那可是远远不够的。”你体会到了什么?(自由说,并从文中找出证据证明自己的观点。)
  四、角色体验,练习对话。
   1、创设情景,练习对话。
    ⑴、大家读了这个故事,感受都很深。我们学校雏鹰广播站决定将这个故事改编成广播剧,现在要开始招收配音演员,你想报名吗?
    ⑵、了解配音工作要求:台词熟练、动听、有感情,能打动和感染听众。
    ⑶、这个童话故事中除了小木偶还有哪些人物?他们说了些什么?做了些什么?默读课文,将人物的对话用不同符号表示出来。
    ⑷、自主选择角色练习朗读,随机指导读好各位童话人物的“台词”,体会老木匠的善良、小红狐的狡猾、熊警察的暴躁、小兔子和老婆婆的粗心以及小女巫的乐于助人。
    ⑸、重点指导小木偶的语言:因为只用有笑,小木偶受尽了委屈,漂亮的背包被可恨的小红狐抢走了,熊警察却不信;小木偶头疼得厉害,小兔子和老婆婆却说是撒谎。唉!好可怜的小木偶呀!如果你是小木偶,这时候你的心情是怎样的?
     口头完成练习:假如小木偶拥有人类所有的表情,那会是怎样呢?请在括号里给小木偶填上体现他真实的表情或心情的词语。
     “那是我的,我的,我的!”小木偶()地尖叫。
     “脑袋疼。”小木偶抬起头,()地回答。
     “脑袋很疼。”小木偶是一副()的表情。
     “是,而且越来越疼了。”小木偶()地说。
   2、合作表演,集体交流。
    ⑴、自主选择角色,合作配音朗读表演。
    ⑵、观众评议,推选优秀演员。
  五、放飞想象,延伸拓展。
   1、假如你遇见当初做小木偶的那个老木匠,你会对他说些什么?假如小木偶来到你身边你还想对他说点什么?
     由小木偶的遭遇我们得到一个结论:笑很重要,但只会笑是远远不够的。(板书)让我们再来看课文的最后一段话。
   2、齐读最后一句话。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3、小结:在生活中,笑是很重要的,是非常美好的。谁要是不会笑,就无法体验生活中的快乐。但生活又是复杂的,是丰富多彩的,除了一些高兴的事以外,还有一些伤心的事。酸甜苦辣、喜怒哀乐都需要我们用真情、用不同的方式去经理、去面对,这样才是完整的生活。
   4、拥有了人类所有表情的小木偶后来又会遇到什么事情呢?请大家继续写故事。既要大胆想象,又要把握故事的主线,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

  板书设计:
             12、小木偶的故事
             被抢        熊警察不信
                 只会笑
             头疼        小兔子、老婆婆说他撒谎
                 笑很重要,但只会笑远远不够。     

教学反思

今天我上完《小木偶的故事》,感觉心情特别愉快。这一节课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度过,连我也被他们丰富多彩的表情所感染,如果每一节语文课都能这样轻松愉悦,又何愁学生不爱学语文呢?这就是有效教学吧,能让学生在轻松的课堂中学到各种语文知识,让学生深深地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从而喜欢上母语。

语文园地三

  学习目标

   1、我的发现:通过多种形式的交流,了解童话故事的特点,激发学生创作童话的兴趣。

   2、日积月累:积累诗中优美的诗句,激发学生创作的欲望,为学生创作童话提供参考。

   3、展示台:交流阅读本单元课文和综合性学习的收获,提升对童话的认识。

 课前准备

   1、课件(童话片段)、音乐。

   2、课前有关童话的资料。

第一课时

 激趣导入

  1、《神笔马良》、《哈利波特》、《指环王》的片段。

  2、同学们,你们知道这都是些什么电影吗?

  3、是的,这些精彩的电影都是根据童话故事改编而成的。其实,童话故事一直陪伴在我们每个人的身边,今天就让我们共同走进童话天地,一起去感受他的美妙神奇、绚丽多姿吧。八面来风

  1、课前同学们都收集了很多关于童话的资料,现在能相互交流一下吗?

  2、交流

  3、老师也从网上下了一些资料,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我的发现

  1、 师:这么多美妙的童话为我们的生活增添了许多的色彩。其实呀,童话故事的编写是有一定规律的,小林和小东就发现了一些,我们来看看吧。

  2、 男女生分读书上的“我的发现”

  3、 说说小林和小东经过本组童话故事的学习后发现了什么?

  4、 回顾读过的童话书,看看你们发现了什么?

  5、 全班交流。

  日积月累

  幻想、夸张、拟人凑成了可爱的童话故事,读起它,心也会随它飞扬。正如在诗中漫步一般!你听——

  1、配乐朗诵《雨中的树林》

  2、喜欢这首诗吗?

  3、用心、用情的朗读。

  4、指名朗读——点评——再读

  5、教师小结:童话世界可真有趣!正如《雨中的树林》所说,童话是小精灵,童话市滚动的雨珠,是串串项链,是青蛙击鼓跳舞,是又软又香的落花,是酸甜可口的浆果,是会变魔术的雨点儿。让我们再一次用情的朗读这首诗,用多彩新奇的童话用驻人间。

  6、感情朗读。

  7、教师总结:同学们,希望你们以后能以想象为船,夸张为桨,拟人为帆,让你们的“童话号”驶向幸福的彼岸。

  展示台

  1、过渡:这单元的学习即将结束,先请同学们看看教材中几位同学的学习成果展示。相信同学们的收获一定比他们更多,让我们一起来交流、交流,展示、展示。

  2、分组展示学习成果。

  3、组织参观学习成果展。

  4、评价,然后把评价情况装入“成长记录袋”

  课后作业

  《童话天地》即将组稿,希望同学们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写童话、演童话、办童话墙报、读童话、合作编写童话——精心准备,走进下节课的“大看台”。

第二课时  口语交际. 习作

  学习目标

  在亲身经历中,感受童话带来的乐趣,激发学习童话的兴趣。

  在写童话、讲童话、演童话过程中,训练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准备

  课前准备好自编故事、合作表演的童话及童话故事。

  表演所需的道具、音乐。

  教学过程

  引言

  浓浓的童话情让我们经历了一段段美好时光,重新拾起它,你会觉得它是那么美好。

  这节课让我们在写童话的、讲童话、演童话的过程中,再一次尽情体验童话给我们的快乐吧!

  走进“大看台”

  过渡:上节课老师让大家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编童话、写童话、讲童话、演童话,走进今天的“大看台”,同学们一定按捺不住心中的喜悦,想一试身手。心动不如行动,让我们开始吧!

  学生准备

  1、一进“大看台”

  a读自编故事,忠实的听众发表建议。要求:通顺流利、有感情的朗读。

  b讲童话,悉心的听众品评哪个最好。要求:大胆、大方、大声;抓住故事的主要内容,用自己的话讲述。听众要认真听,评价要说出理由。

  c演童话,热情的观众谈谈观后感。要求:有合作意识,表演大方,抓住童话的主要情节。

  d总结经验,听取建议,再次准备,教师指导。

  2、二近大看台

  a创设情景:同学们,“童话大看台”现在开始了,请你用最热烈的掌声请出第一位表演者。

  b有感情的读自编故事。

  c用情的讲童话故事。

  d出色的演童话故事

  交流收获

13 白鹅

    学习目标

   1、认识“颈厉”等8个生字。会写“颈、郑”等1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高傲、郑重、厉声、京剧、倘若、侍侯、脾气、供养、邻近”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体会作者对动物的思想感情,学习作者具体生动描写动物的写法,养成仔细观察的习惯。

   4、抄写课文中生动有趣的句子,注意积累语言。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了解课文是怎样写出白鹅高傲的特点的。
  教学难点
    从文中那些看似贬义的词语中体会作者对白鹅的喜爱之情。
  教学准备
    制作课件、实物投影仪。

课前准备

     1、观察自己喜欢的一种动物。

     2、布置学生预习,自学生字新词。

   3、 生字词卡片及白鹅的挂图(或制作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教师激趣导入,营造学习氛围,引入课文学习
   2.板书课题,说写“鹅”字。
   3.齐读课题,提出阅读思考。
  二、初读课文,识字学词。
   1.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读不好的地方多读几遍。
   2.教师巡视指导,点拨。
   3.检查读书情况。根据学生情况,教师适时点拨指导识字,学词,读句,并渗透学法指导,以达到读通课文的目的。
  三、再读课文,披文入情。
   1.学生默读课文,师生交流读书体会。
   2.引出“高傲”并板书。
   3.明确“高傲”表现在那些方面。读书交流。
   4.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读中感悟。
  四、内化感受,运用语言。
  五、简介作者,课外延伸。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听写词语,导入新课。
   2.简述课文从几个方面写白鹅的高傲。
   3.过渡,体会鹅吃相“高傲”的部分。
  二、品读“吃相”,体会“高傲”、“有趣”。
   1.指名读课文五至七自然段,初步感受鹅的吃饭方式。
   2.理解“三眼一板”、“一丝不苟”,体会鹅吃饭方式的刻板、不会变通,引人发笑。
   3.指导感情读书,读出情趣。
  三、品读“侍候”,再悟“高傲”、“有趣”。
   1.理解“侍候”,引出“白鹅吃饭为什么要人侍候?”
   2.默读课文,画出相关内容。
   3.指导读书,体会白鹅的“高傲”、“有趣”。
   4.指导情感朗读,读出情趣。
  四、发现作者的写法、体会作者的情感。
   1.作者写鹅为什么还要写其他小动物?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小组交流。
   3.指名回答,教师小结。
   4.这只白鹅的确高傲,作者为什么还不厌其烦地侍候它?
   5.指导说话,再读“好一个高傲的动物”。
  五、积累语言,背诵喜爱的内容。
   1.自由摘录喜欢的词、句。
   2.选择自己喜欢的课文内容多读读,鼓励背诵。
  六、迁移运用,布置作业。
   1.动物是人类的朋友,我们要善于观察,发现它们有趣的特征,可以仿照这篇课文的写法写一种自己喜欢的小动物。
   2.课外观察一种小动物,动笔写一写。

  板书设计:
            白鹅
          高傲  有趣

教学反思

我在教学是要求学生在体会文句之后,边读边表演,帮助学生更形象地理解文中优美词句的意思,更准确地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同时也使原本沉寂的课堂气氛开始出现生机。

14*白公鹅

    学习目标

   ① 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② 了解作者笔下动物的特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③ 能与前篇课文的描写方法作些比较,学习作者的观察与表达方法。

   ④ 读记好词好句,积累语言。

教学重难点:
    
通过作者的具体描写初步体会作者表达方式的不同。
  教学准备:
    
相关图片与文字幻灯。

课前准备

   ① 预习课文,自学生字词。

   ② 课文插图(或制作课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① 出示课文插图(或多媒体可见)

  ② 观察、说话:这是一只什么样的白鹅?

  ③ 导入新课:叶?诺索夫是怎样描写这只白公鹅的?两位作家的描写有哪些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二、检查预习,初读课文

  ① 同桌或4人小组互教互查生字词的读音,要求借助拼音读准确。

  ② 指名分段试读课文,注意正音,要求读准,读通顺。

  三、对比阅读,领悟方法

  ① 设计表格(或课件),引导对比阅读。

  A、 先出示(点击)旧课内容,再读新课,划出重点词句,进行对比阅读和交流。

  白鹅 白公鹅

①姿态    

②叫声    

③步态    

④吃相    

⑤玩相    

  B、 从表中你发现什么?(相同点、不同点)

  ② 抓片段,进行对比阅读。同样是写“步态”,两段的相同点是什么?不同点是什么?(同:傲慢、派头;异:一个从容不迫、大模大样;另一个慢条斯理,仔细掂量。一个通过对比,一个具体写如何“落步”、过泥泞路、狗在身后追赶的步态。)

  ③ 抓重点段,进行对比阅读。

  A、 丰子恺怎样写鹅的吃相?(食料简单、吃法有板有眼,需要等候)

  B、 叶?诺索夫怎样写鹅的“玩相”?(戏水、抢占地盘、主宰一切)

  C、 讨论:两位作者为什么要把这两部分写的这么详细?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四、品读词句,体会感情

  ① 找出自己最喜欢的词、句。读一读。

  ② 两位作者对白鹅有什么样的感情?

  五、作业

  抄写课文中生动有趣的句子。

教学反思

在教学中,我最大的感受是难以调动课堂气氛,学生回答问题不是很积极,原因可能有多方面:一是课文的难度高;二是学生预习不充沛;三是我自身的原因

15、猫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生动具体地叙述了小猫的淘气可爱和大猫的古怪性格,激发学生仔细观察事物的兴趣。

  2.能用课文中的一句话来概括段意,并用串连各段段意的方法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

  3.朗读课文,背诵第二段。

  教学重点

  了解课文生动具体地叙述了小猫的淘气和大猫的古怪性格,激发学生仔细观察事物的兴趣。

  教学难点

  能用课文中的一句话来概括段意,并用串连各段段意的方法归纳课文中的主要内容。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题
  1.谈话:同学们知道著名的作家老舍吗?他是人民的艺术家。他的作品用词准确,语句优美,常常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今天,我们要来学一篇他写的散文。
  2.揭题:猫(读题)
  二、初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理清顺序
  1.自由轻声读课文。
    要求:读准生字、多音字,读通课文。
    思考:①老舍先生从哪两方面来写猫的?②给课文分段。
  2.指名读,交流。
    ① 课文从“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和“满月的小猫更可爱”两个方面写猫的。(板书)
    ② 分段:第一段:1、2、3节,第二段:第4节
  三、落实训练目标
  (一)运用“摘句归纳法”概括第一段段意。
  1.分节朗读,划出表示这一段主要意思的句子。(第一句)
    师述:这句话在第一段中是总起句。
  2.理解“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一句。
    出示比较:
    猫的性格古怪。
    猫的性格有些古怪。
    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
    “古怪”是什么意思?
    古怪——跟一般情况很不相同,让人觉得诧异,感到生疏罕见。本课指猫的性格特别、难捉摸。
    读出句子语气。
  3.第一段抓住描的哪些特点来描写猫的古怪呢?自读第一段。
   完成书上题1/(2)
   交流出示板书:
                       老实 贪玩 尽职
     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   高兴时温柔可亲    不高兴时一声不吭
                      猫胆小    勇猛
     满月的小猫更可爱

4.运用摘句法归纳段意。
  (1)复习四年级学过的摘句法归纳段意的方法。
  (2)说说段意: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完成填空1/3)
  5.朗读第一段。
  (二)强化训练目标
  1.自读课文第二段,想一想第二段句子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总分总)
  2.用“摘句归纳法”概括段意:满月的小猫淘气可爱(改板书)
  3.齐读第二段。
  四、总结并朗读全文
  1、哪些段落可用“摘句法”归纳段意?如何运用“摘句法”归纳段意?
  (有总起句、中心句、总结句的段落,先摘句,后整理句子归纳。)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五、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2、家默词语。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读通了课文,并且运用“摘句归纳法”概括了课文每段的段意,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同时出示第一节课的板书。
  二、品词句,体会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
  (一)品词品句细细体会猫的古怪性格(第一段),体会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
  [1]自学第一节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猫的性格既老实又贪玩,既贪玩又尽职,你能从哪些语句中读出猫的老实、贪玩、尽职的古怪性格呢?
  自由朗读第一节,并用“——”划出有关语句。
  2.朗读交流。
  注意读出词语和句子语气:
  ①的确成天无忧无虑多么闭息凝视非……不可
  (用“词素合成法”理解“闭息凝视”)
  ②     任凭谁怎么呼唤,它也不肯回来。
     比较
        任凭谁呼唤,它也不肯回来。
  3.引读: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它老实在——
                  它贪玩在——
                  它尽职在——
  4.小节:“老实,贪玩,尽职”集于猫的一身,的确写出了猫的性格古怪。
  5.齐读第一节,体会老舍对猫的喜爱之情。
  [2]小组学第二节
  1.过渡:猫的性格古怪表现出的第二点是它——(师指板书)
  生齐读:高兴时温柔可亲、不高兴时一声不吭
  2.小组学习第二节,提要求:
  ①猫的温柔可亲表现在哪些地方,请你用朗读表示出来。
  ②哪些语句表现了老舍对猫的喜爱之情,请你在朗读中用语气表示出来。
  3.交流朗读。
  ①猫的温柔可亲:
  a.用身子蹭你的腿,要求抓痒。
  b.跳上桌来在稿子上踩印几朵小梅花。
  c.丰富多腔地叫唤
  d.给自己解闷。
  ②喜爱之情:
  出示:用身子蹭你的腿,把脖儿伸出来要求给抓痒。
  理解“蹭”:
   ①“蹭”是什么意思?(磨、擦)
   ②请大家读句子,说说你从这个“蹭”字中读出什么味来了。生读文。
   ③刚才大家都读得很认真,这个句子的意思大家都读懂了吗?下面我们来表演一下好吗?老师来演大作家老舍先生,谁来演猫呢?生表演。
   ④你们觉得刚才那位同学演得怎样?谁愿意再来演一次。
   ⑤你们看,这只“猫”的动作是多么的温柔可亲啊,分明像一个孩子在向大人——(生:撒娇)
   ⑥师小结:是啊,当猫的身体接触到作者的腿时,作者所感觉到的不是猫碰了他,而是猫像一个温柔可亲的小孩在亲昵地蹭着他。由此可见,作者对猫是多么喜爱啊!谁能把作者的这份喜爱之情读出来呢?
   ⑦学生声情并茂地朗读句子。
   出示:或是在你写作的时候,跳上桌来,在稿纸上踩印几朵小梅花。
   把猫脏的脚印比喻成“小梅花”。让淘气的猫在写作的干净的稿纸上任意踩踏,非但不冒火,反而赞赏它是“踩印了几朵小梅花”,表达出老舍的爱猫之情。
   有感情地朗读句子。
  4.小结这-节:
  作者抓住了猫的性格中又一对矛盾高兴与不高兴的表现来写,写得细致、逼真,说明作者和猫的关系亲近,作者非常喜欢猫。
  5.齐读第二节,把老舍爱猫的语气读出来。
  [3]集体学第三节
  1.师:老舍不仅喜爱猫的“老实、贪玩、尽职”,而且喜爱猫高兴与不高兴时的表现,还喜爱猫既胆小又勇敢的性格。
  2.朗读第三节,读出老舍对猫既疼爱又赞赏的感情。
  (二)品词品句体会“满月小猫的淘气可爱”(第二段),体会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
  1.你认为这段文章哪些词句体现了老舍对猫的喜爱之情?反复自由地朗读。
  2.交流:
  ①词语:
   更——特别得喜爱,“更”在这里有递进作用。(读好词句)
   淘气——顽皮。把小猫当作了孩子。(读好词句)
   绝不会——嬉闹的猫把家里搞得枝折花落,老舍并不生气,反倒觉得它们生气勃勃,天真可爱。(读好词句)
  ②句子:一根鸡毛……枝折花落。
   板书:屋里——耍个没完没了——摔、跌、撞
          ↓
         院子里——花草遭殃
   请你用词素合成法理解“枝折花落”。
  3.根据板书,背诵第二段,深入体会老舍对猫的喜爱之情。
  三、总结全文,完成课后练习
  1.老舍笔下的猫你喜爱吗?为什么?
  老舍笔下的猫不像猫,倒像——(小孩子)。老舍把猫当作小孩子来写,用拟人化的手法写出了它的淘气、可爱,表达了对猫的喜爱之情。
  2.让我们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你的喜爱之情也表达出来。
  3.造句。
  四、布置作业
  1.完成练习册;
  2.课外寻找有关老舍的资料,如老舍原名什么?为什么取名叫“老舍”?写过哪些作品。阅读有关老舍的作品。
  板书:
                      老实 贪玩 尽职
     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  高兴时温柔可亲    不高兴时一声不吭
                     猫胆小    勇猛
                 屋里——耍个没完没了→摔、跌、撞
      满月的小猫淘气可爱   ↓
                 院子里——花草遭殃

教学反思

在教学中我最为关注的还是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感悟,不仅关注他们的本生的感悟,更关注在老师的指导下的提升感悟。

16*母鸡

  学习目标:

   1 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受作者对母鸡由厌恶到喜爱的情感经历。

   2 邻居母鸡的生活习性及伟大的母爱在母鸡身上的具体体现。

   3 比较本文与《猫》在写法上的异同点。

  一、交流见闻,导入新课

   1 交流课前收集的关于母鸡的见闻。

   2导入新课:

    猫是一种很平常的小动物,可是在热爱社会的老舍先生看来,却如同一个既可爱又淘气的孩子。那么,老舍眼里的母鸡又是怎样的呢?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老舍先生的另外一篇文章《母鸡》。

  二、自读自悟

   1 师生共同制定阅读目标。

    (1)圈出生字词,读准字音。

    (2)认真朗读课文,达到读流利、读正确。

    (3)弄清课前“导读”中提出的两个问题:

      老舍先生笔下的母鸡是一致怎样的母鸡?

      比较一下,本文和《猫》两篇课文在写法上个有哪些特点?

   2 自主阅读,边读边批注。

  三、汇报交流

  品评母鸡之长短,体会作者之喜恶

  1 再读课文,小组讨论:

  (1)文中直接写作者对母鸡由讨厌到不讨厌这一情感变化的语句有哪些?

  (2)作者分别通过哪些具体事例写母鸡的讨厌与不讨厌?每个事例各用一个恰当的词语概括。

  (3)联系上文和生活体验谈谈自己对第九自然段的理解。

  (4)句子辨析:

  “我不敢再讨厌母鸡了”可改为“我不再讨厌母鸡了”吗?为什么?

  2 全班交流。

  3 同组合作,有感情朗读课文。

  四、分辨褒贬,积累词语

  1 思考讨论:

  作者在表达自己对母鸡由厌恶到喜爱的感情变化的过程中,遣词造句的感情色彩也发生了变化,找一找,读一读,品一品。

  2 分类摘抄词语。

  把自己欣赏的词句按褒与贬两类,摘抄在“采蜜本”上。

  五、反复回味,走近老舍

  1 师生对话,交流各自读过《猫》和《母鸡》后,对老舍及其作品的看法。引导学生初步学习赏析名篇的方法。

  2 找一篇老舍先生的其他文章,和好朋友一起读一读,然后互相交流阅读体会。

教学反思

和谐的课堂气氛有待进一步的思考,过于沉重的表情抑制了学生思维的火花;由于让学生回答问题时过于犹豫,延误了时间显得有些拖沓;朗读的指导与训练要在平时花功夫加以落实。

语文园地四

学习目标

  1. 交流自己喜欢的动物。交流时做到态度自然、大方,能根据口语交际的要求进行流利的表达,内容比较充实。

  2. 写一写自己喜欢的动物,要求具体写出动物的特点,表达真情实感。写好后与同学交流,学习彼此的长处,互相修改习作。

  3. 学习掌握透过字面理解作者思想感情的方法,并在说话、作文中运用。

  4. 积累带动物名称的成语。

课前准备

  1. 实物投影仪

  2. 观察、记录自己喜欢的动物(外形、脾气、怎样进食、嬉戏、休息),或收集照片,描画动物。

  3. 查找带动物名称的成语。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一、 谈话导入

  高傲的白鹅,性格古怪的猫,慈祥、尽职的母鸡……在喜爱他们的作者笔下,一只只小动物栩栩如生.同学们,你有自己喜欢的动物吗?在于动物的相处中,你一定觉得很有趣吧!今天,我们通过交流,共同分享这些乐趣,好吗?

  二、 全班交流

  说出自己最喜欢的动物的名称。

  三、 分组交流

  1 :分组:喜欢同一种动物的同学自由组成一组。

  2 出示要求:

  a) 具体说出动物的特点;

  b) 表达真情实感;

  c) 认真听,进行评议。

  3 分组交流。

  四、全班汇报

  汇报提示:

  1 形式:可结合展示“观察记录”“动物照片”“动物画像”或表演,进行发言。

  2 内容:可从外形、脾气、进食、嬉戏、休息等方面说说特点。

  评价提示:

  可采用问答、发表看法、评选等方式,促进学生积极互动。

  五、拓展延伸

  喜欢同一种动物的同学自由组成一组,把自己的“观察记录”“动物照片”“动物画像”等材料组合成一份手抄报,向大家展示自己最喜欢的动物。

                 第二、三课时

   作文

  l 展示台

  展示各组完成的手抄报,激发兴趣。

  l 明确习作要求

  学生自读习作提示,:明确要求:具体写出动物的特点,表达真情实感。

  l 精彩回放

  1 回忆自己和动物相处中发生的事。注意哪些情景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

  2 与同桌交流印象最深的一幕。

  l 习作与评议

  1 学生试写,教师巡视,了解情况,个别指导。

  2 出示学生习作片段,引导评议,进行修改。

  3 四人小组轮流读自己的习作,共同进行评议。教师巡视,及时点拨。

  4 每组推选一个精彩片断,交流赏析。

  l 修改习作,誊写习作。

  l 展示优秀习作

  优秀习作贴在“学习园地”展示,其他同学参观评议。

                 第四课时

  l 我的发现

  1 自由读文中的三个句子。

  2想一想:小林和小东有什么发现,你同意他们的看法吗?为什么?

  3 小林说的“学习运用这种方法”指的是什么?

  4 再从课文中找出类似的句子,说说你的发现。

  (1)自主发现;

  (2)组内交流。

  5 想想生活中是否有这样的例子,进行交流。

  6 联系自己的习作,有运用这种方法吗?

  l 日积月累

  1 自读成语,要求读的正确。

  2 你发现这些词有什么特点/。

  3 自选一个成语,讲讲成语的故事或意思。

  4 游戏:成语接龙

  5 竞赛。每组推荐一名学生在括号里填上动物的名称。看看谁是胜者。

    九( )一毛  对( )弹琴  如( )得水  ( )死狐悲

    杯弓( )影  ( )毛蒜皮  ( )立鸡群  指( )为马

    为( )作伥  车水( )龙  万( )更新  门可罗( )

    ( ) ( )点水  顺手牵( )  哀( )遍野  抱头( )窜

  课外延伸

    尝试积累带有十二生肖的成语。

17、长城

  教学目的要求:

  1 通过看图和理解课文,体会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奇迹,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 学习由远及近、由整体到部分的观察方法,学习在观察中展开联想。

  教学重点和难点

  理解长城的气势雄伟和高大坚固,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重点}

  如何指导学生理解课文的观察顺序和写作思路。{难点}

  教具准备:

  中国地图。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默读本组“导读”,了解本组内容,明确训练要求。

  二、揭示课题:

   1、同学们,你们见过长城吗?长城给你的印想怎样?[请同学们自由发言]

   2、长城是我们伟大祖国的象征,它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体现了我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文化。学了这篇课文从内心深处来体会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之情。[板书课题]

  三、检查预习:

   1、仔细看图,说说你从两幅图上各看到了什么?拍摄点分别在哪里?

   2、找出两幅图对应的自然段,想一想其它自然段分别写的是什么?

   3、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把不理解的地方画下来。

  四、图文对照学习课文[出示鹏博士软件的图片]

   1、指名读课文的第一段,画出描写长城的句子,说说用什么方法写的?

    理解“崇山峻岭”、“蜿蜒盘旋“结合图,体会远看长城的样子。

    教师小结:描写长城的样子使用比喻、数字说明、太空拍摄的照片来描述的。

   2、默读课文第二段,说说长城的近景及长城的建造特点。[板书:略]

    思考:从哪里看出长城高大坚固、结构合理的?

    [1]建筑材料:巨大的条石和城砖

    [2]城墙顶上:很宽,可以五六匹马并行

    [3]城台:每个三百米就有一座,用于屯兵和传递信息

   3 指名读课文的第三段。

    思考:作者站在长城上想到了什么?

    你从哪里看出古代劳动人民修筑长城的艰辛呢?

   4 齐读最后一段,想一想: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

    为什么说长城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五、朗读全文,学生质疑问难

  课后小记:

  板书设计:

         远景:像一条长龙

            城墙------很宽

         近景:高大坚固垛子------瞭王口、射口

            城台-------互相呼应

       长城联想:凝结着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

       历史地位:伟大奇迹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说说长城的结构特点

   2、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描写长城的?

   3、学习了课文,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4、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巩固练习

   1、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万里长城像(  ),在崇山峻岭之间(  ),她高大(  ),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  )。长城是由(  )建造的,表现了我国劳动人民的(  )和(  )。

   2、给生字注音组词

   3、抄写课后生词

   4、比较句子,把想到的说给同学们听。

    [1]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凝结成万里长城。

    [2]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5、背诵课文的第一、而自然段

  三、课外阅读有关长城的书籍

教学反思

看图学文不能忽略读文章想画面,也是以次来训练学生在观察中展开联想;从文本中发现与学生有联系的共鸣点,激发学生的情趣;读写结合,理解文章内容、体会思想感情的同时,也要结合写法的学习训练。

18、颐和园

   学习目标

  1、学习课文第4——6自然段,能回答课后1(2)(3)两个问题,能给课文分段。

  2、能用“隐隐约约”造句。

  3、掌握背诵的方法。

  4、能有感情朗读课文,焕发民族自豪感。

  学习重点:目标1

  学习难点:目标2

  教学过程:

  一、师生共同制定目标。

   1.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的1、2、3自然段,掌握了课文的生字词的读音,理解了课后的第①个问题,用“耸立”造了句,练习背诵了第二自然段。这一节我们继续把剩下的4——6自然段学完,请同学们看看课后要求,想想还有哪些任务需要完成的。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引导归纳。)

   2.出示目标树,并板贴。

    ⑴能回答问题,能给课文分段。

    ⑵能用“隐隐约约”造句。

    ⑶掌握背诵的方法。

    ⑷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前提测评

    哪位同学还记得我们用什么方法学懂第二、三自然段。板贴在目标树的树根部:学习方法:⑴明地点。⑵看景色。⑶理解欣赏。

  三、导学达标

  (一)用学习第二、三自然段的方法学习第四自然段。

   1.听课文录音。

     练习:①用“——”画出地点变换的句子。

        ②用“~~”画出登上石寿山,眼前呈现怎样的景色的句子。

   2.学生回答,师生共同订正,并板书:

     宫墙、昆明湖、城楼和白塔。

   3.出示句子,并理解欣赏。

    “葱郁的树丛,掩映着黄的、绿的、琉璃瓦屋顶和朱红的宫墙。”

    指名读。

    出示从万寿山上看到的景色的视频、图片。

    体会颜色美:A、葱郁的树丛是什么颜色?(一片绿色)

          B、一片绿色中出现了什么颜色?(黄色、绿色、朱红色)

    体会形态美:A、掩映是什么意思?

          B、掩映一互相遮掩、互相衬托。

          C、指导看图:什么和什么相互掩映?

    指导朗读。要求掌握好:掩映、黄的、绿的、朱红的这几个词的语速和语调,把绿树与宫殿互相遮掩相互衬托的颜色美、形态美读出来。

   4、出示“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

     指点名读。

    出示昆明湖的视频、图片。

    把昆明湖比作什么?(把昆明湖比作一面镜子、一块碧玉)这两个比喻写了昆明湖什么特点?句子中哪两个词概括了这两个特点?(静、绿)

    “滑”是什么意思?(——在光溜溜的表面上溜动)

    为什么课文写游船,画舫在湖面上前进,用“滑”而不用“划”?滑——游船、画舫轻轻地在光滑的湖面上溜过,使湖面保持平静。划——用力挥桨使船前进,水漾起波纹,打破了昆明湖的平静。

    指导朗读:要求读得舒缓,让人感到昆明湖的静。

    出示:向东远眺,隐隐约约可以望见几座古老的城楼和城里的白塔。

    远眺是什么意思?(远眺——往远处看的意思。)

    隐隐约约是什么意思?(隐隐约约——看得不太清楚。)

    “隐隐约约”和“远眺”有什么关系?

    隐隐约约与远眺有因果关系。因为远眺,所以远处的景物只能看得隐隐约约,作者用词注意前后的照应,用词是多么准确啊!

    齐读句子。

  (二)学习第五自然段

    导入:从万寿山下来,作者又到了什么地方?看到了哪些景物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学习第五自然段。

    出示练习:

    用“”画出作者游览地点变换的句子。

    昆明湖上主要有、、等景物。

    十七孔桥是什么样的?请用“~~”画出有关句子。

    自由朗读,同位讨论共同完成练习。

    提问检查:①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

    板书:昆明湖、长堤、小岛,十七孔桥。

    出示句子:这座石桥有十七个桥洞,叫十七孔桥:桥栏杆上有上百根石柱,柱子上都雕刻着小狮子。这么多的狮子,姿态不一,也没有哪两只是相同的。

    齐读

    出示投影十七孔桥的视频、图片。

    这个句子介绍了十七孔桥的什么特点?

    (桥洞多、石柱多、狮子多)

    思想教育:这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指导朗读:读出民族自豪感。板贴:民族自豪感。

  (三)学习第五自然段

    齐读

    这一段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总结全文,与开头照应)

    充分利用板书,总结全文,给全文分段。

    全文有几个自然段?

    每个自然段写什么?

    作者主要游览了几处地方,哪些自然段是介绍同一地方的景物?

    课文应分几自然段,怎样分段?请同学们按作者的游览顺序用“‖”给课文分段。

    要求:先独立思考,再四小组讨论。

    师生共同板书订正:1————一段

             2————二段

             3————三段

             4、5———四段

             6————五段

  四、达标测评

   (一)用“隐隐约约”造句。

    1.理解词语:隐隐约约——看得不太清楚。

    2.齐读课文例句。

    3.补充句子完整。

     ①我站在白云山向西远眺,隐隐约约可以看。

     ②初冬的早晨,晨雾迷漫,我走在上学的路上,隐隐约约。

     ③夜幕降临,万家灯火,我站在阳台上,隐隐约约看见。

     ④清晨,我走在林间的小路上,隐隐约约听到树丛中。

    4、小结哪几种情况下用“隐隐约约”一词。

     看远处的景物。

     烟雾影响视线。

     光线不足的情况下。

     从远处传来的声音或传来的声音很微弱。

    5、口头造句。

  (二)指导背诵方法。

    我们用什么方法背诵第二自然段?

    板贴在目标树根部分:理清顺序,分层记忆。

    第四自然段有几句话,可分层进行记忆。

    根据回答归纳,第四自然段有五句话,可分四层记忆:

    第1句:交待地点,总概括。

    第2句:向下望。

    第3、4句:向前望。

    第5句:向东远眺。

    自由分层练习背诵。

  五、小结学习情况,布置作业。

    在造句本上,用“隐隐约约“造句。

    背诵课文第四自然段。

  附全文板书:

             18、颐和园

           长廊:长、美、奇、

              佛香阁、排云殿

              万寿山

              宫墙、昆明湖、城楼和白塔

           昆明湖:长堤、小岛、十七孔桥。 

教学反思

在教学这篇课文时还存在着一些不足,如:每了解一处建筑时,都应该联系到“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宏伟的博物馆”这个总体印象。又如:为了使学生感受到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宏伟的博物馆,我找了很多图片来辅助教学,教法上比较陈旧。

19 秦兵马佣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个生字8个,两条绿线中的7个字只识不写。认识1个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联系课文内容领会"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在文中的作用。

   4、凭借课文的语言材料,感受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民族文化和人民无穷无尽的智慧,激发民族自豪感。

  重点难点:抓住过渡句统领全文的结构和内容。

  课前准备:兵马俑的资料。

  教学时间:二教时

  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

  一、导入新课

    秦,指的是秦代;俑,指古代殉葬的偶像;秦兵马俑,是给秦始皇殉葬的军队官兵和战刀的偶像。

  二、自读课文,初步感知读准字音,勾划新词,理解词意。

    思考:秦兵马给你的印象是什么?

  三、检查、交流: 

   1、指名朗读生字、找出新词。  

   2、意思:享誉世界:在全世界取得(权利、声誉、威望等)。举世无双:全世界找不到第二个。形容极其稀有。

     南征北战:形容转战南北,经历了许多战斗。

     所向披靡:所向:指力所到达的地方;披靡:溃败。比喻力量所达到的地方,一切障碍全被扫除。

     昂首挺胸:抬起头,挺起胸膛。形容斗志高,士气旺。

     若有所思:若:好像。好像在思考着什么。

     惟妙惟肖:描写或模仿的非常逼真。

     跃跃欲试:跃跃:急于要行动的样子;欲:要。形容急切地想试试。

     久经沙场:形容参加过多次战斗。

     绝无仅有:只有一个,再没有别的。形容非常少有。

     身材魁梧:指人的身材长得高大、强壮。 

   3、朗读词语。 

   4、指名朗读课文,说每一自然段讲什么意思。

    (1)写秦兵马俑和它出土的地方。

    (2)写秦兵马俑规模宏大。

    (3)写秦兵马俑的类型众多,个性鲜明。

    (4)写将军姿态。

    (5)写武士姿态。

     (6)写骑兵俑姿态。

    (7)写车兵俑姿态。

    (8)写弓弩手姿态。

    (9)写马俑姿态。

    (10)写每一件兵马俑都是极为精美的艺术珍品。

    (11)写秦兵马俑形象地展示了中华民族的强大力量和英雄气概,在古今中外雕塑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5、从过渡段入手给课文分段。(将3至10节归并在一起。引导学生用过渡段概括段意。)

  四、精读第二段 

   1、指名朗读,课文从哪些方面来表现秦兵马俑的规模宏大?(三个俑坑的总面积和兵马俑的数量;一号坑的长、宽、面积和兵马俑的数量。)  

   2、这一段在说明方法上有何特点?(列举了大量的数据,增强直面感受。)

   3、人们看到如此规模宏大的秦兵马俑会有什么感受?(走进大厅,人们无不为兵马俑的恢弘气势和高超的制作工艺所折服。)

    (1)这是什么句?(双重否定句)

    (2)换一种说法。 (走进大厅,所有的人都为兵马俑的恢弘气势和高超的制作工艺所折服。)  

       走进大厅,人们怎能不为兵马俑的恢弘气势和高超的制作工艺所折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二段。

  五、指导写字

   1、老师示范。

   2、学生描红。

  六、作业 抄写词语 感情朗读课文

                第二教时

  一、复习 

   1、听写词语 

   2、课文除了写兵马俑"规模宏大",还写了什么?

  二、精读第三段 

   1、学习过渡句,领会其承上启下的作用。(学生找出承上句与启下句。兵马不仅俑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

   2、自学课文第三段完成表格。

      兵  马  俑

     类型众多 个性鲜明

     将军俑  久经沙场,肩负重任

     武士俑  威武凝重

     骑兵俑  勇猛善战

     兵车俑  分工明确,各司其职

     弓拏手  张弓搭箭,神情专注

     马 俑  形体健壮,跃跃欲试

   3、朗读有关语句。

   4、学习第10节引读

   5、小结:每一件兵马俑都是极为精美的艺术珍品。 

  三、齐读最后一段 

   1、这一段写了什么?与第一段是怎样呼应的?划出相互呼应的句子。

    ("举世无双的秦兵马俑是我国享誉世界的珍贵历史文物"与"这在古今中外的雕塑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2、找出两句中的一对近义词。("举世无双"与"绝无仅有") 

   3、体会句中体现出的秦兵马俑的珍贵历史价值,流露出的拥有这样的历史文物的自豪之感。

  四、总结课文

   1、课文生动地描绘了秦兵马俑(规模宏大)、(类型众多)和(个性鲜明)的特点,反映了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表达了作者对光辉灿烂的中华民族艺术的热爱。

   2、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有感情地朗读。

  五、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板书:

             规模宏大

     19 秦兵马俑  类型众多  举世无双

             个性鲜明  

 教学反思

第一课时上得比较吃力,第二课时也并不轻松!主要原因还是课文内容太多,无法很好地提纲挈领,化繁为简。

语文园地五

   ◆ 学习目标

   1 以“保护文物”为题,提高口语交际能力,培养文物保护意识。

   2 学写介绍“世界遗产”的导游词,提高书面与口头表达能力。

   3 领悟并在习作中运用“比照”的写法。

   4 背诵积累古诗《望岳》,提高记忆力,感受泰山美景。

  ◆ 课前准备

    与中国的“世界遗传”有关的音像图文资料,搜集有关文物保护的资料,搜集泰山风景图片资料。

                第一课时

  宽带网

  ◆ 明确任务

  指名读,说一说本次资料搜集的范围。

  ◆ 交流方法

  1 方法展示台

  你是采用什么方法搜集资料的?遇到困难是怎么克服的?

  教师随机板书:

  随时摘抄、剪贴、或复印;

  查阅或购买书籍、杂志、碟片;

  查找相关古诗;

  登录网站查找;

  调查访问亲朋好友;

  观看有关的电视节目。

  2 资料展示会

  展示搜集的图片、文字资料,简要谈谈搜集的过程。

  3 老师的建议:

  (1) 建立资料袋,分类收藏;

  (2) 组成合作小组进行收集与整理;

  (3) 要纠正一些不当作法。

  ◆ 课后实践

  进一步搜集相关资料,为专题展示活动准备。

                第二课时

  口语交际

  ◆ 激情引入,揭示话题

  1 长城,是华夏儿女的骄傲!然而,她却正在遭受毁灭性的破坏。出示相关报道。

  2 你有什么感受?

  板书:口语交际――保护文物

  ◆ 展开讨论,提出建议

  1 4-6人为一组,围绕保护长城的问题展开讨论,提出建议。一人主持,一人记录,人人发言,充分讨论。教师巡回倾听,引导学生打开思路。

  2 各组推荐代表在全班发言,并组织评议。教师适当板书要点,引导把建议相同或相似的归为一类。

  3 自由发言:由保护长城开始,交流各人了解的其他文物古迹被破坏的情况,说说怎样加以保护。

  ◆ 创设情景,模拟交际

  交际过程中,教师要通过点拨、组织评议等方式引导学生把话说清楚、说具体。

  ◆ 课堂小结,表扬激励

                第三、四课时

  习作

  ◆ 创设情景,

  1 有一批外国游客专门到中国游览“中国的世界遗产”,我们要成立“导游团”评选十佳导游,大家愿意吗?

  2要求:

  (1) 熟悉景点风光,了解有关故事,明确注意事项;

  (2) 写出并熟悉导游词。

  ◆ 交流资料

  1 你想介绍哪一处“中国的世界遗产”重点介绍什么?

  2 说说你最有特色的内容;

  ◆ 阅读范文,借鉴写法

  教师出示一篇导游词,让学生自主发现如何写,再默读教材中的揭示语,进一步明确写法与要求。

  ◆ 自主完成习作

20、古诗二首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两首古诗,背诵并会默写。

  3、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4、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5、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搜集相关资料,做好对课文的预习。

  教学课时: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能正确理解“西辞”“烟花三月”“尽”“唯”等词语。

  2、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鉴赏能力。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整体把握。

  1、谈话激趣,揭示课题

  2、师生互动,交流收集到的材料,了解李白、孟浩然两位诗人。

  3、了解预习情况,指读正音。

  4、交流初步感受。(了解这是一首送别诗。板书:送)

  二、通读诗文,理解大意。

  1、回顾以前学诗句的方法。(如:查字典、看注释、看插图、读资料等。)

  2、引导学生自主选用以上方法同桌说说诗的大意。

  3、全班交流诗的大意。

  三、品读诗句,进入诗境。

  (一)理解第一、二句诗。

  1、请找出第一、二句中的地名,师生互动,明确位置。

  (教师板画帮助理解。)

  2、图文对照,理解“西辞”。

  板书:名楼送

  3、抓住“烟花三月”,展开想象。

  (拓展学生思维,体会“盛世、盛景融名人”的华美画面。)

  板书:盛景送

  4、师生互动,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二)理解第三、四句诗。

  1、读读这两句,请学生找出用得好的词语谈感受。

  2、重点体会“远影”“尽”“流”等词语的丰富内涵。

  (1)算算帆影远去直到尽头大约会用多长时间,谈由此产生的感受。

  (引导体会目送时间之长,情谊之深。)

  板书:目光送

  (2)想象“尽”了的是什么,无“尽”的是什么。

  (引导学生体会情深意更重的挚友情谊。)

  (3)讨论:滚滚东去的仅仅是一江春水吗?

  (引导体会虽然“多情自古伤别离”,但“人虽分,心相随,情永在”的丰富内涵。)

  板书:心随送

  (4)师生互动,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四、赏读诗句,深悟诗情。

  1、自由赏读。

  (尊重学生个性的情感体验,请学生把自己就当作李白,换位赏读。)

  2、师生配乐互读,有感情地背读。

  3、简略欣赏李白的《赠孟浩然》。

  (辅助理解李白与孟浩然之间的真挚情感。)

  4、请用一个词或用一句感叹的话来形容一下两位诗人的深厚友谊。

  (根据学生发言相机板书。如:情深意长。)

  五、阶段总结,布置作业。

  1、围绕“朋友间的真挚情谊”做总结。

  2、谈话激发学下一首诗和继续搜集这一类诗的兴趣。

  3、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巩固已认识的5个生字,会写的7个生字。正确理解“更”“阳关”等词语。

  2、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意。

  3、比较课文中的两首送别诗和收集到的其他送别诗,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好习惯。

  4、继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教学过程:

  一、回顾第一首诗,导入第二首诗。

  1、回顾第一首诗内容,并背诵。

  2、导入学习《送元二使安西》。

  二、运用学法,自学悟诗。

  1、自由组合,学习《送元二使安西》。

  (愿意绘画的组一个组,愿意表演的组一个组,愿意编成故事的组一个组,愿意理解诵读的组一个组……合作学习第二首诗。)

  2、各组汇报交流。

  (创造美、表达美是审美教育的最终目的。学生用自己擅长的各种方式学习可以进一步培养审美情趣,提高审美能力。)

  3、指导朗读全诗,并熟读成诵。

  三、迁移学法,拓展思维。

  1、交流课下收集到的送别诗。

  2、引导学生体会送别诗的异同,着重让学生领悟这些诗中丰富的情感内涵,品味“人间最美是真情”这一真谛。

  3、除了送别诗,你还了解什么类别的诗?

  (如:思乡诗,边塞诗,咏春诗等等,引导学生课外读诗时留意诗歌间的内在联系,使学生对诗歌的理解上到一个新的高度。)

  四、布置自选作业。

  1、搜集李白、孟浩然、王维的其他诗作,朗读、欣赏、摘抄。

  2、让学生自主选择文中一首诗改写成记叙文。

  3、结合自己的感受创作古体诗或现代诗。

  4、搜集(如:边塞诗)一类诗歌,比较、赏读、摘抄或写体会。

教学反思

教学时我主要努力是创设情境,将作者的情感转化成学生的情感,设法使学生从旁观者的角色转为当事人的角色,让学生进入大诗人李白的内心世界,去体会诗人的情感。学生仿佛已不是学习者、朗读者,而是那黄鹤楼下江边的李白,他们的心完全沉浸在古诗描绘的意境中。正是因为学生已感受到诗人与朋友之间的浓厚情谊,感受到分别时的惆怅,才能深情地吟诵。学生在吟诵中所表达的是自己的真情,朗读时的声音、气息,和谐地融入他们发自内心的情感中,是内心情感的自然外化。

这节课的教学亮点在第三和第四步。第三步:教师一改以往的逐句讲解和整体串讲,放手让学生说看到的画面。这样,是让学生整体感知诗的意境。学生你说一个,他说一个,组成了完整的诗歌画面。即:给了学生打乱顺序理解诗句的自由。真正做到了让学生用自己的话理解诗句。第四步:让学生披文入境再现故事情节感悟人物内心世界与诗人达到情感共鸣。最后的感情朗读自然会很到位。学生批文入境,情形交融,读出了离别的伤感和心境

21、搭石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山洪暴发、间隔、懒惰、俗语、平衡、清波漾漾、理所当然、联结”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并从中受到感染、熏陶。

   3.学习作者仔细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平凡的事物让我们感受到美的。

  教学时数: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二.学生自读课文。

   1.学生自由读课文。自主学习生字词。

   2.小组合作学习。

    (1)每个小组课前准备一套生字词卡片。

    (2)组内互相检查,字字落实。

   3.重点指导。

    “涨”和“间”是多音字。

   4.要求写的字,学生先自己字形,然后临写,比较。纠正。

   5.教师根据学生写字时出现的共性问题进行指导

  三.学习第二自然段。

   1.学生自由读课文。

   2.你觉得哪些词写出了老人一心一意为他人着想的品质?

    “无论怎样”“只要”“一定”“踏上几个来回”“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行动地刻画了老人认真细致的动作,表现了老人一心为他人着想的优秀品质。

   3.指导学生想象画面。

    (1)老人踩到了不稳的搭石,心里会怎么想?表情、动作又会怎么样?

    (2)在挑选合适的石头时,会怎样想怎样做?

    (3)满意离去时,会是怎样的心理、表情、动作?

   4.学生交流各自想象的画面,体会老人的心灵美。

   5.指导感情朗读。

  四.小结。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二.继续学习课文3、4、5自然段。

   1.学习第3自然段。

    (1)指名学生读第三自然段。

    (2)讨论:作者是怎样描写一行人走搭石时动作的协调有序的?

      “像轻快的音乐”“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3)引导体会“构成了家乡的地道风景”。

   2.学习第4自然段。

    (1)学生自由读课文。

    (2)思考:作者写了哪两个事例?

    (3)指导回答。

    (4)交流:从“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同时直到溪边……”和“假如遇上老人来走搭石……”这两个事例中,我们不但能看到一幅幅和谐的画面,也能够感受到画面中人物的美好心灵。

   3.学习第5自然段。

     让学生结合前文畅谈对这段话的理解,进一步体会作者借搭石所要赞扬的无私奉献、一心为他人着想的个性美。

  三.指导朗读全文。

  四.引导学生写出自己的感受。

  五.小组交流。

  六.全班交流。

    鼓励学生对不同意见展开争论,让学生的思维在碰撞中迸射出火花,从而对课文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

教学反思

《搭石》全文语言质朴,意境秀美,字里行间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乡亲们无私奉献的精神和一心为他人着想的传统美德如“搭石”一般于默默无闻中凸现。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而学生阅读能力只有在自主阅读的过程中才能得到锻炼与提高。”结合本课教材特点,我在教学中以学生自读自悟为基础,注重引导学生充沛地读,在读中体验、感悟,在读中积累、内化,在读中欣赏、升华。倡导个性阅读,珍视独特体验。以“美”作为这篇课文的主线,贯穿课堂始终。

(一)以“寻觅美”统领全文

这篇课文文字并不艰深,但其间传递的情感却是丰富的。这正为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提供了想象的空间。“请细细地读读课文,一边读一边体会,文中的那些词句让你感受到美呢?”这是一个难度很大的问题,同时又是一个透过文字直抵内心的引子。学生潜心全文,完全可以得出各具个性的阅读体验。学生带着任务读课文,读书目的性自然体现,又增加了语言的积累。以“美”为切入点,带着学生走进了小村庄,开始感受“搭石”,欣赏“搭石”,寻觅美的画面。学生每寻到一处美,教师就用不同颜色的笔在黑板的石头上写上一个“美”字。

(二)、以“欣赏美”感知全文

学生在体验诉说这些美的画面时,脑际其实已经生成了丰富的人物形象,此时,老师适时地指导朗读,力求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进一步强化这种细腻的情感体验。

读书是师生,尤其是学生与作者进行心灵对话的过程。在学生对“搭石”有了一定的了解感悟后,再组织学生运用多种形式,进行不同层次的读书活动,使其感悟体会“搭石”的美,欣赏一幅幅动人的画面,从而实现教师、学生与课本对话的目的。

心灵美、友善美、自然美、团结美、善良美、奉献美......

美是永恒的主题,学生们自读、自悟,在寻觅美,欣赏美的同时,感悟自然的美,感悟和谐的美,感悟平凡的美!

(三)以“发现美”延伸课文

美无处不在,就连搭石这么不起眼的小事物都有美。作者就是从一件很小的事物中发现了美。在我们身边发生的小事中哪里也可以找到美?使学生的情感又进一步得到升华。

22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认识8个绳生字,正确读写“跨越、海峡、桂树”等词语,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通过合作探究“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朗读中体会李博士和台湾青年一心为他人着想的高尚品质,感受海峡两岸人民的血脉亲情。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理解骨髓移植对小钱的重要,台湾青年在余震中捐献骨髓的危险,以及两岸医护人员的奔波劳累,体会“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1、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曾经见到过哪些桥?(自由发言)

你们见到过生命桥吗?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有关生命桥的文章。看老师写课题,字要写得横平竖直,端端正正。(板书课题)

2、齐读课题质疑。读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

3、导语过渡: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读了这个故事,老师心中感慨万千。请同学们也来感受一下,好吗?

二、初读课文,学会生字

  1.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不明白的地方做上标记,多读几遍。

  2.学生自学,教师随机指导。

  3、小组内检查生字掌握情况。

  4、谁愿意当小老师带着我们读一读生字?出示:

     凋零   绽放   辗转   步履匆匆   突如其来   海峡彼岸   

     空旷   暂停   身躯   白血病   同胞   血脉亲情   空旷

  5、交流不明白的词语或句子,并对难以读通的句子进行朗读指导。

  6、再次快速浏览课文,想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事?

  三、布置分层作业:

  1、搜集有关台湾、白血病、骨髓移植等方面的资料。       

2、带着自己的理解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交流资料,回顾课文内容。

    1、  学生交流有关白血病、台湾、骨髓移植等方面的资料。

    2、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都知道了哪些内容?(学生交流)

    二、创设情境,走入教学  

    18岁的小钱因为患了白血病而挣扎在死亡线上,年轻的生命危在旦夕,寻找适合移植的骨髓刻不容缓啊!然而,不幸的小钱又是幸运的,这其中的故事怎能不令我们感动呢?

    三、深入文本,深刻体会

     1、学生快速默读课文,边读边找出令你感动的句子或词语。不动笔墨不读书,用——将它们画出来。

     2.自己独立完成后小组合作交流

     3全班交流  预设重点句

     ⑴在同一时刻,海峡彼岸的台湾花莲慈济医院,骨髓移植专家李博士正步履匆匆地走进手术室。

     ①理解“同一时刻” “步履匆匆”

     ②为什么李博士会步履匆匆?                                

 ③有感情朗读

     ⑵此时此刻,跑到空旷的地方才比较安全。但是,李博士仍沉着地站在病床旁,那位青年也静静地躺在病床上。

     ①齐读,你读懂了什么?

     ②理解“沉着”

     ③面对“突如其来的地震,为什么李博士仍沉着地站着,青年还静静地躺着?他们可能会遇到怎样的危险?

     ④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⑤小结:李博士和青年急小钱所急,想小钱所想,把自己的生命置之度外,他们的精神多么难能可贵啊!

     四、升华情感,体会“生命桥“的含义

      1.导语:经过李博士不分昼夜的奋战,由于台湾青年那血浓于水的无私奉献,小钱得救了。

      2.齐读最后一节。你又读懂了什么?

      3.你能给这座生命桥取名吗?说明理由,教师巡视合理的名字写在桥下。

      4.教师小结:两岸骨肉同胞用爱心架起了这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那血脉亲情如同生命的火种,必将一代一代传下去。

     五、拓展写话

      1. 同学们,此时此刻你心中肯定有很多话想说,你可以跟哪些人说?(小钱、李博士、台湾青年)播放《爱的奉献》

      2.教师巡视,学生交流

     六、总结诗朗诵

       宝岛台湾同大陆被台湾海峡所隔,但两岸同胞的血脉亲情是无法割断的,这种血脉亲情就是《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读)。这座用爱心架起的生命桥将永远屹立在两岸同胞的心中。在此,老师借台湾当代著名诗人余光中的一首诗来结束我们今天的上课。钢琴曲伴奏,朗诵《乡愁》 

   板书设计: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骨髓

             小钱—————年轻人

             杭州          台湾

教学反思

爱是人间永恒的主题,是人间最美好的感情,今天我教了颂扬人间真情的一篇文章《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文章主要讲述这样一个童话故事:大陆青年小钱患了严重的白血病台湾同胞冒着生命惊险用爱心挽救了小钱的生命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课文先后描写了同一时间海峡两岸的两个不同场景:第一个场景是在杭州某医院的病床上躺着生命垂危的小钱他在静静地期待着那来自海峡彼岸的救命骨髓;第二个场景是在台湾花莲的慈济医院李博士正在余震的惊险中抽取台湾青年的骨髓.他们冒着生命惊险做着一次又一次的努力直到青年的骨髓涓涓流出.所有的这一切为的是挽救海峡彼岸一个年仅18岁的生命.两岸同胞相距虽远心却是紧紧相连的.反思这节课,存在着许多的不足与遗憾。

首先,在课文讲授中,对学生朗读指导还欠缺。引导学生深入课文,体会语句含义,激发起学生的情感,让学生用自己的声音把感情表达出来。学生有时朗读不到位,例如:针头向皮肤刺去,一阵突如其来的余震,使针头从肌肤里脱落,李博士不得不停止工作。重点是要学生体会到当时情况很紧急,很惊险,朗读时要要读出这样的感情来。虽然我叫了好几个学生来读来感受,但是学生读的仍旧不够到位。感觉完全是为了读而读,朗读时声音也不够收放自如,因此感情没有到位,没有达到朗读的目的。如当时,老师能够给予恰当的范读,从声音带动学生,将会对学生进一步感受文本,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起到作用。

在课文讲授中,忽视了对关键词语的感悟。比如“辗转”“突如其来”学生都很难理解,虽然我放在课文中最突如其来进行了简单的解释,但是没有去深入挖掘,突如其来我还可以设计这样的一个环节,这里为什么要用这个词,用这个词,你有什么感受?这样对课文的内容和就挖的更深了,学生也学会了怎样来运用了。这才是语文教学的目的所在。

课文的主题是颂扬海峡两岸的骨肉亲情,但是对于这个主题的点拨和深化还不够。语文课堂跟思想教育应该是合二为一的,语文教学不能脱离了思想教育而只进行文本,这样的语文课仅仅是工具,忽视了其人文性。

通过讲授这一课,还暴露出自身应变的能力的不强。没有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对课堂上出现的种种情况没能进行很好的处理,特别是出现了很多口误,把台湾青年说成小钱而把小钱说成台湾青年,说明自己准备的还不够充沛,也反映出自身应变能力不强,没能很好地处理自己意料之外的情形,还需在教学中多多锻炼。

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加踏踏实实地把课文中的最基本的、最优秀的东西,教给学生。

23*卡罗纳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能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课文内容。
   2、抓住人物语言、动作、神情的描述,通过品读、批注、交流,感受师生对卡罗纳的真切关爱之情。
   3、懂得在别人遭遇不幸时,同情体贴给予关爱。

      4、激发阅读原著《爱的教育》的兴趣。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了解大家在卡罗纳遭到不幸时是怎么做的,并交流各自的阅读体会和感受。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世上只有妈妈好》和《爱的奉献》两首音乐,做好幻灯课件。
    学生课前利用网络收集《爱的教育》有关资料并阅读。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师(深情地):同学们一定很熟悉这首歌《世上只有妈妈好》(随即响起歌曲那清澈的童声)

     世上只有妈妈好,有妈的孩子像个宝;世上只有妈妈好,没妈的孩子像根草,离开妈妈的怀抱,幸福哪里找?

     同学们,母亲,是给我们最温暖呵护的人,母亲,一个最温暖的名字。可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这位小朋友,他,却失去了自己亲爱的母亲,他就是——卡罗纳

  (板书课题——23*卡罗纳 ——   一个失去母亲的孩子)

  2.想想、说说:失去母亲的卡罗纳会是怎样的?

生1:卡罗纳应该会很悲伤。

生2:也许他把眼睛哭肿了。

生3:我读了课文,知道卡罗纳一个人默默地坐在座位上,打不起精神听课;在座位上不时哭泣着。

师:这个可怜的孩子遭受了巨大的不幸,他来到了学校上课,等待他的是什么呢?老师和同学们是怎样对待他的呢?

[评析]熟悉的歌曲和教师深情的话语,创设出情意浓浓的教学情景,扣击学生的心弦,为本课的教学做好情感的铺垫。想想说说:失去母亲的卡罗纳是怎样的,让学生借助想象或凭借预习获得的初步印象,与人物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二、默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感受“爱”

1.默读课文,思考:这个故事带给自己怎样的感受?可以用一个词语或者一句话表达。

2.生畅谈感受:

生1:善良的老师,善良的同学,善良的同学的妈妈,他们用爱心鼓励和关爱卡罗纳

生2:我感受到的是真诚,人们真诚地理解别人遭遇的痛苦,真诚地安慰卡罗纳。

生3:我想说,卡罗纳是不幸的,他失去了亲爱的母亲,但是他又是幸运的,他有爱他的老师和同学,以及周围的人。

生4:课文写得真感人,我被感动了。

……

师:课文中强烈的爱感动了同学们,同学们也很真诚地表达了自己的感受。

教学反思

新大纲指出: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沛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通过自读自悟,集体交流,有感情地朗读语句,学生体会到了卡罗纳失去母爱的悲痛,从而激发起了要关爱他、帮助他的情感。

24*给予是快乐的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4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炫耀”、“懂得”造句。

  3.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获得“给予是快乐的”真切体验,激发助人为乐、无私奉献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从小男孩的言语行为体会小男孩的心理活动,理解保罗的心理感受。

教学准备:幻灯片

 教学时间: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4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清文章脉络。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读题:给(jǐ)予是快乐的

   2.释题:“给予”是什么意思?你能用一个成语来解释题目吗?

  (二)初读课文。

   1.自学课文。

     要求:

     交流读课文

     交流学词心得

     交流疑难

   2.检查自学效果:

    (1)生字词正音。

       圣诞节轿车兜一圈炫耀

    (2)释词。

       圣诞节轿车兜一圈炫耀

   3.指名分节朗读课文。

   4.质疑问难

  (三)再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1.自由读课文,看看文章写了保罗的几次惊讶?

   2.学生读课文后,讨论交流:两次惊讶。

   3.以两次惊讶为线索,给文章分段。

   4.讨论交流:

     第一段(1——7);第二段(8——11);第三段(12、13)

  (四)指导写字。

  (五)习字册有关练习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课文帮助学生获得“给予是快乐的”的体验。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文章写了保罗的几次惊讶?

   2.文章可以分成几段?

  (二)学习课文第一段。

   1.默读课文第一、第二段,想一想:课文主要写谁?

   2.自由朗读课文第一段:圈画出写小男孩面对新车的表现的句子和写保罗由此产生的心理活动的句子。

   3.讨论交流:

   (1)“一个小男孩正在看他的新车。小男孩问道:‘先生,这是你的车吗?’……小男孩吃惊地瞪大了眼睛:‘你是说这车是你哥哥白白送给你的?天哪!我希望……’”

   (2)“保罗当然知道他希望什么,他会希望他也有一个这样的哥哥。

   4.教师引导:

   (1)小男孩看到新车会想些什么?

   (2)当小男孩看着这部漂亮的新车时,他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

   (3)谁能通过朗读表达出小男孩当时的心情?

   (4)学生自由练读,指名朗读。

   5.教师引导:

   (1)保罗是怎样说的?请一位同学读一读,注意强调的词语。

   (2)相机说说强调“圣诞礼物”和“哥哥”的理由。

   6.教师进一步引导:

   (1)小男孩吃惊的表情谁来示范一下?

   (2)谁来读一读小男孩的话?看看强调哪一个词最能表达小男孩当时的心情?

     (“这车”“哥哥”“送给”)

   7.“天哪,我希望……”他“希望”什么?如果是你,你会怎么想的?

   8.小男孩的想法和我们有什么不一样呢?读一读小男孩的话?(板书:当哥哥)

   9.你听了小男孩的话,你会怎么做,怎么想呢?

   10.你们的想法和保罗想的差不多,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课文第四自然段。

   11.小男孩为何吃惊?保罗为什么惊讶?

   12.现在老师请一位同学当保罗,另一位同学当小男孩,请看这是一部新车,我们来表演一下,注意二人对话时的表情。

  (三)学习第二段。

   1.默读,思考:小男孩向保罗提出了什么要求?保罗怎么想的?

   2.小男孩到家做了些什么呢?画出小男孩的动作

   3.小男孩对弟弟的话又要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呢?

   4.练读,指名读。

  (四)学习课文第三段。

   1.指名读,思考:他们三人各自难忘的分别是什么?

   2.齐读课文第三段。

  (五)总结全文。

   1.自由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完成下列思考题:

     学习本课以后,我知道,保罗的哥哥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而感到快乐,小男孩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感到快乐,保罗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感到快乐,我也曾经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感到快乐。

   2.讨论交流。

第三课时

  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指导复述

  二.教学过程:

  (一)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指导复述。

   1.以下列提纲为线索,练习复述。

   2.线索1:办公室门前——回家途中——家门口

     线索2:误解——又误解——终于理解

   3.学生自由练习复述。

   4.指名复述。

   板书设计:

         给予是快乐的

        保罗 (误解)懂得 小男孩

        有哥哥       当哥哥

        炫耀        承诺

教学反思

回顾这堂课,我觉得还是有些收获。首先,课堂开始扎实起来,学生读完课文后,我着重出示了几个词语让学生学习并要求他们誊写。这一过程我还亲自走下去监控,果然发现学生的“诞”字写错较多,我马上在堂上集体订正。这样的环节原来在上独立阅读课文时我是不会设计的。

在这堂课中我仍然贯彻“以读为本”的理念,重点通过读来让学生理解课文。本堂课我采取了:自由读、轮流读、指名读、分角色读等形式,让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在学生朗读过程中我很注意对朗读的指导,包括读得节奏、读得重音、读的表情等我都指导得比较到位。我感觉学生的读也还是比较令人满意。通过读学生也较好得理解了课文中几位人物的情感。

25、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周恩来树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一远大志向的过程,深入地体会周恩来树立志向的情感历程。培养学生的理解、感悟、朗读和收集资料的能力。

   2、通过课前收集的资料,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开阔学习思路。

   4、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教学重难点:
   重点: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难点: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教学准备:
   学生:了解课文的时代背景,预习课文,熟读课文。
   教师: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

   1、你知道哪些名人名言?

   2、教师多媒体出示周总理的名言: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3、指名读。

   4、大家想知道周总理是在怎样的情况下说出他读书的目的的吗?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25课,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5、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理请线索。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想从课文中知道了什么?

   2、学生自由读课文。

   3、汇报:从课文中知道了什么?概括说一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4、课文可分为几段?

  (三)、学习生字生词,

   1、教师板书要求学会的字和要求认识的字。

   2、学生自由读生字。

   3、指名读生字。

   4、学生带着以下要求小组内合作学习生字:

    (1)、怎样读准要求学会的字的音?怎样记住要求学会的字的形?通过书中的生词和课外的词理解生字的意思。

    (2)怎样记住要求认识的字的音?

   5、汇报小组学习生字的成果,教师相机点拨指导。

    汇报要求学会的字。

    (1)、租是平舌音,指导学生读准。“惩”是阳平,强调不要读成上声。

    (2)、引导学生用比较法记忆:租—祖振—晨嚷—囊

    (3)、通过组词练习,引导学生理解“帝国主义、租界地”的意思。

    (4)、“凡”的最后一笔是竖弯钩,“嚷”字右边分上、中、下三部分,这两个字教师边强调边范写,帮助学生正确记忆。

    汇报要求认识的字。

    (1)、指名读。

    (2)、开火车读。                      

  (四)、练习朗读课文。

  (五)、谈学习本节课的收获。

第二课时

  (一)、谈话激趣。

   1、出示旧中国东北的“外国租界地”图片。

   2、指名汇报课前查找的有关“外国租界地”和“帝国主义列强”的资料。

   3、师:12岁的周恩来看到外国租界地的灯红酒绿、看到中国同胞任洋人欺侮,他是怎样想的、怎样做的呢?下面我们就来深入学习课文。

  (二)、学习第一部分,感受少年周恩来关心国家大事。

   1、自由读第一段,想一想少年时期的周恩来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2、指名回答上面的问题。引导学生体会:少年时期的周恩来是一个爱问问题、好奇心强、关心国家大事、热爱祖国的孩子。

   3、分角色朗读第一段。

    (1)、周恩来的话应该怎样读?伯父的话应该怎样读?

    (2)、指名分角色读,师生评议后再指名读。

  (三)、学习第二部分,感受少年周恩来胸怀祖国。

   1、过渡:租界地对于少年周恩来来说是一个不解的谜团,他一定要弄个明白。

   2、请同学们自由读第二段,想一想“中华不振”的含义是什么?你是从哪些句子体会到的?

   3、小组讨论后汇报交流。

   4、引导学生从描写租界地的街道的句子中体会帝国主义侵略者的为所欲为和中国巡警的奴颜媚骨。引导学生从描写中国妇女被欺侮的句子中体会中国人任人宰割的悲惨境遇、体会侵略者的猖狂和中国巡警的麻木不仁。

   5、想象:当时那位妇女是怎样哭诉的,那个中国巡警又是怎样训斥她的,站在一旁的洋人会说些什么?

   6、结合查找到的资料补充帝国主义列强是怎样侵略中国的。

   7、作为中国人看到自己的同胞在自己的土地上受到欺凌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

   8、指导朗读:我们应该带着怎样的心情朗读这一段?(沉痛、悲伤)

  (四)、学习第三部分,感受少年的周恩来报国之心的坚定。

   1、过渡:看到这一切,少年周恩来陷入了深深地沉思之中,12岁的他在想什么呢?

   2、指名读,大家思考,周恩来常常在想什么?

   3、汇报上面的问题。

   4、周恩来在沉思中树立了远大的志向——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联系上下文想一想“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什么意思?小组讨论后汇报交流。

   5、周恩来读书的目的与其他同学读书的目的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不同?

   6、指导朗读周恩来所说的两句话。让学生说说用怎样的语气来读,为什么从而体会周恩来志向的异常坚定,以后也不会有丝毫动摇。

  (五)、拓展总结,升华情感。

   1、读最后一段。

   2、知道周总理为中华的振兴做了哪些贡献吗?学生结合查找到的有关周总理为中华的振兴所做的贡献的材料汇报交流。

   3、学生谈听后的感受。

   4、谈一谈自己为什么而读书?

  课程资源开发

   1、将旧中国东北“外国租界地”图片、中国人民惨遭帝国主义侵略者侵略的图片制成多媒体课件。

   2、学生课前收集有关“外国租界地”、中国人民惨遭帝国主义侵略者侵略、周总理为振兴中华所做的贡献的资料及名人名言。

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故事性非常强,我认为学生可以通过自主学习完全掌握和理解课文所有传达的思想感情,因此开课时我和学生一起学习完生字词后,就让学生标段后,把课文分成几个大部分方便学习,学生很快就完成了任务。接下来的课堂其实是很随意的,让学生自己读课文,也可以同桌、四人小组读书,学习任务是通过读书可以了解文中的三个故事,并且可以提出自己的问题或明白文章所传达的感情。

学生自主读书的过程中,他们有的自己读、有的和伙伴分角色读,有的还把对话和一些故事片段表演了出来,在活动结束后,我再组织学生全班一起学习课文时,已经从孩子们的朗读声中和他们的发言中感受到了他们对课文已经有所感悟。

通过这节课,我感受到了,对于学生读课文,放手也是一种好方法。

26、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第一教时

  一、教学目标

   ⒈理解生字新词。

   ⒉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⒊引导学生初步思考“预习”与“思考.练习”,使孩子对本篇文章的学习重点做到心中有数。

   ⒋读通课文。

  二、教学重、难点

    能在较短时间内以一定的速度读通课文。

  三、教学准备

    ⒈投影片A、B

    ⒉投影片(课文插图)

  四、教学过程:

  ㈠自读:(第一轮)

  ⒈明确自学要求:[出示投影(小黑板)A]

  ⑴默读:①标出小节;②用横线划出生字新词,并通过查字典将解释注在课文相应的词条旁。

  ⑵轻读:①读时能听见自己的发音;②先通读,读不顺的地方再反复读,直到通顺(达到“三不”)为止。

  ⒉学生自学。

  ㈡交流:

  ⒈校对小节数:计11小节。

  ⒉读写生字词。(试读与范读结合;板演、书空与范写结合。)

  ⒊解释词语:(以思考.练习4的词语为主)

  步骤:⑴读出词语所在的句子。

  ⑵解释(能联系上下文最好,但绝不强求。)

  推荐:推举,介绍。

  秘诀:秘密的窍门、办法。

  删掉:(演示)

  颠倒:(举例)

  典雅:优美不粗俗。

  融洽:彼此感情好。(谈得投机)

  和蔼:态度温和,容易接近。

  蕴含:包含。

  受益匪浅:匪,不、非。受益不浅。

  平易近人:态度和气,使人容易接近。

  身临其境:自己亲身经历。

  堪称楷模:堪,可以,值得。楷模,榜样,模范。可以称为模范,是值得学习的榜样。

  隔岸观火:形容和自己关系不大,采取旁观的态度。

  ⒋通读:

  每生读一小节,师适当点拨。达到不添、不漏、不错。

  ㈢自读:(第二轮)[出示投影(小黑板)B]

  ⒈明确自学要求:

  ⑴审题质疑(自问自答与自问他答结合)

  ⑵初步思考解答“预习”题:

  ①在文中划出作者的姓名;

  ②划出作者描写爬山虎的句子,读一读。

  ③结尾句说明了什么?

  ⑶思考.练习:

  ①完成第一题。

  ②在文中划出第二题的句子,并读一读。

  ⒉学生自学。

  ㈣交流。

  ⒈补充:文中哪句话点明了题目?

  (同时,在我的眼前,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

  ⒉引导分段:爬山虎的主人是谁?写了主人的几件事?

  ⑴简介叶圣陶(1894─1988),是我国著名的作家,教育家。我们曾学过叶老写的《记金华的双龙洞》、《爬山虎的脚》。

  ⑵第一段(1─4)修改作文;第二段(5─10)应邀作客;第三段(11 )我的印象。

  ⑶课文讲了1963年“我”的一篇作文获奖,叶圣陶先生帮他修改作文并邀请作者到他家作客的事。

  ㈤作业:

  ⒈抄写生字新词。

  ⒉对文末句质疑并解答。

  ⒊附:试改《一张画像》第四小节。[投影片(小黑板)C]

第二教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叶老一丝不苟的写作态度和平易近人的人品。

   2、从叶先生对<<一张画像>>的修改中学习修改作文的方法。

   3、会用“受益匪浅”“堪称楷模”造句。

  教学重、难点:

   1、重点:目标1,2。

   2、难点:目标2。

  教学准备:

    投影片c、d、e、f、g。

    肖复兴的书<<日子的回忆>>,主编的杂志<<人民文学>>,发表文章的报纸<<文汇报.笔会>>。

  一、自读:(第三轮)

  1、复习引入:

  (1)读题,课文中哪句话点明了题目?

  这句话说明了什么?

  (“同时,在我的眼前,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这句话点明了题目。说明了叶圣陶先生帮我修改作文并邀请我去他家作客的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过渡:是的,从这件事中我好象知道了或者模模糊糊懂得了,作家是这样做的,作家的作品就是这样写的。

  (3)连线:(大黑板)

  修改作文──────作品就是这么写的。

  邀请作客──────作家就是这样做的。

  2、自读:

  (1)要求:作品是怎么写的?请在“修改作文”这部分找个成语概括。作家是怎样做的?请在“邀请作客”这部分找个成语概括。(竞赛形式)

  (2)交流:(作品:一丝不苟;作家:平易近人)造句:堪称楷模

  (3)引入:“修改作文”这部分是怎样具体表现叶圣陶先生一丝不苟的修改作风的?

  邀请作客这部分又是怎样具体表现叶圣陶先生平易近人的人品?(示投影)

  3、自读“修改作文”部分:

  (1)大字报出示:<<一张画像>>1,2小节修改稿。

  (2)同学们看了有什么感受?肖复兴呢?引读:“我翻到的那片作文,一下子愣住了:......曲线。”

  (3)看大字报引读第三节。(突出:准确,干净,规范,确切)(填空:修改后的作文做到用字──、──,句子──,──)

  (4)比较自改与叶圣陶修改的<<一张画像>>的第三小节,进一步体会“一丝不苟”的修改作风(出示投影修改稿)

  (5)引读54页<<认真修改自己的作文>>第二节:(读──改──读)

  (6)看了叶圣陶先生的修改,你有什么感想?肖复兴呢?他收获很大,找出有关句子读一读。(一丝不苟:做事认真,一点儿不马虎。大气候:大成就。两大收获:一、是看到了自己作文的毛病;二、是认识到了文学事业的艰巨。)

  (7)为什么肖复兴会受益匪浅?比我们收获大?(我们是”隔岸观火“肖是“身临其境”。

  (8)齐读“我真的从中受益匪浅......如春风拂面。”引入学“邀请作客”部分。

  4、自读“邀请作客”部分:

  (1)课文中那些词语表现了叶老先生平易近人的人品?若能谈谈理由就更棒了。(1、意外;2、叶小沫在门口迎接了我;握了握手;4、交谈融洽。)

  (2)交流:这次谈话使“我”─────。(投影片)

  二、自读:(第四轮)

  1、叶圣陶先生为肖复兴修改作文这件事,对肖复兴的成长影响很大,齐读11小节。后来肖复兴发奋学习,充实做人,勤奋写作,终于成长为当代有名的作家,至今为止,已出版了50余种书,曾多次获全国及北京、上海的文学大奖。(出示书《日子的回忆》,他主编的杂志《人民文学》,<<文汇报.笔会>>,<< 今夜无法入睡>>。)

  三、作业:

  1、造句:受益匪浅堪称楷模

  2、修改<<一张画像>>第5小节,再次同叶先生赛一赛。(出示投影片)

  附:板书设计

                  作品   修改作文────作品就是这么写的   一丝不苟

  那绿绿的爬山虎

                  人品   邀请作客────作家就是这样做的   平易近人

  

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充沛调动学生主动参与自寻新知,我设计了下面各个环节开展教学。

一、设置悬念,激发学生求知欲。

为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创造条件,为激发学生对新课的兴趣,全身心投入到课堂教学中。在引入新课时,我以学生置疑为线索,改变了以往谈话导入的做法。利用“叶圣陶先生是怎样评肖复兴的习作的”这个问题作为引入新课。目的是通过这个问题来完成这一段的教学内容,进而引出叶圣陶先生是怎样修改我的习作的。

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寻求新知。

为了充沛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他们在轻松、平等而又浓烈的气氛中主动获取新知。在理解课文这个环节中,我这样安排:先出示自学提纲:⑴叶圣陶先生对我作文的评语是怎样写的?⑵看了叶圣陶先生的评语,“我”非常激动,从哪儿可以看出“我”为什么那么激动?⑶划出含义深刻的句子。让学生读自学提纲,接着要求学生读第一部分的内容,采用自学法,让学生独立完成自学提纲。在解决划出含义深刻的句子这个问题时,我以读讲结合的方法来完成这个教学任务。

为了解决“叶老先生是怎样修改"我"的习作?”这个问题,我利用过渡语言设疑导入:作者的感受这么深的原因是叶老先生仔细、认真地为“我”修改习作,那叶老先生是如何修改“我”修改习作的?我采用自学法让学生通过读读划划来完成这个问题。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小结、归纳出修改习作的一些方法。这样设计的目的是通过学生评评议议,教师采用读讲结合的方法,促进学生深入地理解知识,为如何掌握修改作文的方法扫除障碍。

三、在练习中巩固新知,深化新知。

课堂的修改练习是对掌握新知的延续和提高,学生的知识必须经过训练,才能转化为技能。因此,我讲读课文之后,根据叶圣陶先生为肖复兴修改习作的方法,采用师生共议--对比体会--小组讨论的方法,来修改肖复兴的获奖稿的部分内容。修改训练,层层深入形成阶梯性,有目的地促进学生修改自己习作的能力

27*乌塔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5个生字。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内容,并能对课文的内容发表自己的见解。

   教学重点:
    读懂课文,能对文章记叙事情阐述自己的看法和见解。
  教学难点:
   从叙述、描写中了解人物的特点、感悟深层意思并谈出自己见解。
  教具准备:小黑板、地图。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引入新课。

    同学们喜欢旅游吗?旅游时,你们是不是由爸爸妈妈带着?可是一位14岁的德国小姑娘竟然独自一人游欧洲。你们想不想了解这位小姑娘是怎样独自一人旅游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7课。(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把课文读通顺。

   2.交流初读感受,提出疑难之处。

    (教师梳理、归纳学生提出的问题。)

  三、再读感悟,发表见解。

   1.学生带着问题去读书,认真思考,自读自悟。

   2.小组内交流讨论。

   3.全班交流,互助解疑。

    (l)教师引导学生着重研讨“你对乌塔独自一人游欧洲有何看法和见解”?

    (2)谈一谈你对“光从电视和书本中认识世界总不完美”这句话的理解。

    (3)你认为中国的孩子缺少乐趣吗?

    (4)出示课文插图,看插图,你认为乌塔是个什么样的孩子?

   4.学生交流课前搜集、了解到的有关外国孩子的学习和生活情况等的资料,谈一谈中国孩子与外国孩子有哪些不同之处,你认为外国孩子的哪些优点值得我们中国孩子学习,中国孩子的哪些优点是外国孩子所缺少的?

  四、课堂总结

   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2.学了本课后,你有何感受,受到什么启发。

教学反思

课文描写了一位十四岁的德国小姑娘,独自一人游欧洲的事。这对从没出过远门的中国小朋友来说,是一件想都不敢想的事。因此这篇课文无论是从内容上,还是思想意义方面都让我班学生感到新奇、兴奋。故对这篇课文的读书积极性相当高,可以说是主动地去读,专注地去读,兴致勃勃地去读,自然收获也相当多。无论是情感的熏陶,思想的启迪,还是审美的乐趣。总之,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张扬,真正做了一回主人。

学完课文后我在班级里举行了“一个14岁的小姑娘独自漫游欧州,究竟是好,还是不好?”辩论会。这是我班学生最喜欢的一种学习形式。正反双方进行了一场激烈的“口水之战”:

正方认为只要作好充沛的准备,可以一人外出旅游,这对乌塔今后的成长有好处;乌塔真勇敢,让人好佩服;这是他们做梦都不敢想的事;乌塔是那么自由,离开爸爸妈妈的管束,像小鸟那样飞出去了。哪像他们除了学校就是家,活动的空间那么小,简直是井底蛙,笼中鸟;什么时候他们也像乌塔那样出去走走,闯闯,看看外面的世界有多精彩……

反方认为乌塔还小,不应该一人外出旅游,这样太惊险;一个小女孩独自外出,家长一定非常非常担心呀!俗话说得好,儿行千里母担忧呀!一个小孩子独自到异国他乡,她能安排好个人的出行和生活起居吗?没有大人的指导,她能增长多少见识呀!漫游世界可是很花钱的哟!虽说乌塔有自己赚点钱可也要花掉父母辛辛苦苦挣的很多钱……

好一场唇枪舌剑真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赞可夫说过:只有在学生情绪高涨,不断要求向上,想把自己独有的想法表达出来的气氛下,才能产生丰富多彩的思想,情感,词语。今日,我重温此语,倍感亲切。

28*尺有所短 寸有所长

   学习目标:

   1.认识7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明白“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能正确地看待自己和他人。

   3.学习书信的格式和写法。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准备:

    1.放大的书信(便于讲解格式)。

    2.了解柯岩其人。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同学们,如果你想和家人、亲戚、朋友或同学沟通想法、分享快乐、倾诉烦恼,你会用哪些方式?(面谈、通电话、发电子邮件、书信……)

   2、从古至今,书信都是人们之间一种重要的沟通方式,书信的内容包罗万丈,除了分享快乐、倾诉烦恼,还有请求帮助的、汇报情况的等等。

   3、今天我们要学习的28课《尺有所短寸有所长》里就有两封信,请大家看看这两封信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二、自由阅读,感知课文内容

   1、自由阅读课文,看两封信主要讲了什么。

   2、学生简单概括书信内容。

  三、深入思考,探究文中道理

   1、师:对于张国强提出的问题,你有什么看法?你曾经有过这种感觉吗?你是怎样做的?

   2、柯岩老师提到的“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你觉得有道理吗?请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情况说一说。

    (1)小组交流

    (2)全班交流

  四、讨论交流,了解书信好处

   1、猜一猜:这么多可以和柯岩老师倾诉烦恼的方式,张国强为什么选择写信而不选择打电话或其他方式呢?

   2、交流:写信好友那些好处呢?

    (1)学生交流

    (2)教师小结:

     a、有的地区还没有先进的通讯设备,可以用书信与外沟通。

     b、不好意思说出来的话,可以用书信表达。

     c、有时候见字如见人,书信让人有温暖的感觉。

     d、……

  五、观察发现,认识书信格式

   1、自由观察两封信的格式,交流自己的发现。

   2、教师小结边在黑板上按信的格式板书:

    (1)称呼。(把对说信任的称呼写在第一行,顶格。后面加上冒号,表示下面有话要说。)

    (2)正文。(正文的开头空两格,通常是先写问候的话。如果说的事多,就应该分段些,写完一件再写一件。每段起行空两格,转行顶格。)

    (3)结尾。(正文完了,结尾应该写上致敬或祝福的话。其中,“此致”“祝你”等字眼,应该紧接正文之后,或单独占一行,空两格写;“敬礼”“健康”“工作顺利”等字眼,要另起一行顶格写。)

    (4)署名。(结尾写完后,在信的右下方写上写信人的名字。)

    (5)日期。(日期可以写在署名的后面,也可以另起一行写。)

  六、巩固练习,紧记书信格式

   1、出示练习,让学生根据内容改成书信的格式。

     练习内容:今天,小明写信通知哥哥爸爸得了急病,请哥哥收到信后马上回家。

   2、学生练习,老师巡视指导。

   3、指名在黑板写,全班校正。

  七、作业:写信

    温馨提示:

    1、先确定要写给谁。

    2、考虑清楚要说些什么内容。

    3、注意书信的格式。

教学反思

上完了这篇课文后之后,我觉得在以下几个方面还可以有所改善:

1.在教学时,建议在学生自读自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围绕“课文主要提出了一个什么问题”“如何解决这个问题”“从中悟出些什么”展开讨论,让学生各抒己见。同时,引导学生体会柯岩在回信劝告国强时是非常真诚、耐心的,这样才可能令国强信服。然后拓展延伸,鼓励学生推想:国强的问题还有可能会是什么原因造成的?你对此有何看法?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经历畅所欲言,教师要注意倾听,相机指导,形成互动。

教师还应根据文后的提示,引导学生共同讨论从课文中发现的书信的格式、写法。

2.对要求认读的词语,应让学生多读几遍,并结合上下文理解大意。

3.本文的课题富有哲理,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用举例的方法说说自己的理解。

4.课后,可以建议学生之间互通书信,内容可以是互相沟通、消除误解,也可以是交流彼此对成长中遇到问题的一些看法,在实践中学习用书信进行书面交际。

语文园地七

   学习目标

   ① 围绕“成长的故事”这一话题进行口语交际,交流时做到内容充实,态度自然、大方,表达流畅。

   ② 结合习作提示,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和形式进行习作。

   ③ 发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读书方法,注意总结。

   ④ 熟读背诵名言,养成积累的习惯。

   ⑤ 积极参与展示活动,精心准备采用最好的方式展示“成长的故事”综合性学习成果。

  课前准备

   ① 实物投影仪

   ② 展示活动前,师生共同设计布置展示区域,陈列展示物品。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① 在这个单元的学习过程中,我们开展了“成长的故事“这个专题的综合性学习。相信大家在了解他人的成长故事及回顾自己的成长经历中,有许多感想,今天就让我们在一起畅所欲言吧!

  ② 阅读习作的三个提示,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一项进行口语交际练习。

  ③ 根据相同选题,组成若干个小组合作交流,注意倾听,互相补充、完善。

  A、 成长的故事可以采用编演短剧或配乐讲故事等形式交流。

  B、 “从《乌塔》想起的“可把自己的经历与乌塔进行对比,着眼于乌塔的独立精神和自理能力,不要只一味批评家长的束缚。

  C、 围绕“如何与周围人交往”或“怎样才能过个有意义的生日”进行讨论,举行一场小型辩论会,搜集一些资料,用事实来说服人。

  ④ 按确定的方案进行演练。

  ⑤ 全班交流。

  ⑥ 共同评议。

  A、 引导学生发现小伙伴的长处和进步,善意地提出问题和改进方法、鼓励学生从多角度进行评价。

  B、 谈谈听了他人的成长故事后,自己有何打算。

               第二课时

  习作指导

  同学们根据口语交际的内容自主选择习作内容,把最有感触、最想说的话写下来。

  一、 认真审题,写出特点。

  三项习作,不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有各自的特点,习作时要注意把特点体现出来。

  ① 写自己或别人成长的故事。要求写得既有趣又能给人以启发。写时还要把事情交待清楚,注意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等方面的描写,对最能体现有趣和给人以启发处要写具体。

  ② “从《乌塔》想起的”中“想”的内容从何而来呢?

  A、“想”从认真阅读、深入思考中来。从《乌塔》中想到什么呢?关键是逐字、逐句、逐段地读懂《乌塔》一课所反映的问题,并进行深入思考,只有读得精,才能想得深。

  B、“想”从联系生活实际中来。把《乌塔》所反映的成长中的问题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要用事实说话,不能空发议论。

  C、“想”从丰富的联想中来。《乌塔》揭示了成长中的一些问题,可以由这些问题延伸出去,谈一谈在成长中遇到的其它问题。

  ③ 写回信应注意格式:称呼、正文、结尾、署名和日期等五个部分。回信的特点要表现在写正文时先要回答来信中的问题,再写自己想要告诉对方的事情。回答问题时要情真意切,要用事实说话,少谈或不谈大道理。

  二、 学生起草,教师巡视。

  三、 放声朗读,进行修改。

  引导学生运用从《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一课中学到的修改方法。

  四、 学生交流,互相评议。

  尊重同学,虚心听取意见。

  五、 誊写作文。

  教师交代格式和书写要求。

               第三课时

  作文讲评

  朗读展示优秀习作

  ① 教师在批改中挑选优秀习作,用实物投影仪展示习作,小作者朗读自己的文章。

  ② 全班同学听后逐一评议,交流哪些方面值得学习。

  A、 内容充实具体。

  B、 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

  C、 运用了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语句通畅。

  D、 正确使用标点,不写错别字。

  小组交流互相评议

  前后四人互相朗读、交流自己的习作,互评互议。

  修改誊写,张贴展览、发表

  ① 各自修改自己的习作。

  ② 将修改后的习作在学习园地里张贴展览。

  ③ 鼓励学生投稿。

               第四课时

  我的发现

  ① 各自轻声朗读小林、小东的对话,想想自己从中有何发现。

  ② 指名朗读。说说自己的发现。

  ③ 交流各自的发现。

  A、 读书时,深入地想一想,不浮在表面,常常问个“为什么”,往往能发现问题。

  B、 解决问题时可采用:查找资料、了解时代背景、联系作者的实际情况等方法。

  ④ 扩展练习。

  A、 谈自己怎样读书的实例。

  B、 从自己的读书实例中总结读书方法。

  C、 鼓励在今后的读书中不断总结读书方法。

  日积月累

  ① 采取多种方式反复朗读名言。

  ② 小组交流各自对名言的理解。

  ③ 全班交流,互相补充。

  有志者事竟成:有志气的人只要坚持不懈,事情终归会成功。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人要不断学习才能明白事理,完善自我成为国家的栋梁。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学业上的精深造诣,出于勤奋,做事情成功在于多动脑筋、想办法。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在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时间一去不复返,应抓紧时间做有意义的事情。

  ④ 背诵名言。

  ⑤ 说一说自己喜欢的其他名言,鼓励平时积累。板报上专辟一角,每周一句名言。

  ⑥ 把自己最喜欢的名言写在自己随时看到的地方,鼓励自己。

  展示台

  ① 课前观察展示台中的图片,阅读学习伙伴的话,归纳展示内容。

  ② 小组讨论展示内容、展示形式,提出建议,确定本组展示形式。

  ③ 班长了解各组的展示准备,协调展示情况。

  ④ 举行“成长的故事”展示会。各组轮流介绍,然后参观学习。

 

29、呼风唤雨的世纪

教学目标
   1.学会十二个生字,读准字音识记字形。
   2.了解科学技创造的奇迹及威力。
   3.感受科学技术发展的惊人速度及变化。
   4.能联生活实际,畅谈自己的感受及未来。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引入发散思维
   1.当你按动摇控器看电视的时候,学你打开冰箱取冷饮的时候,当你拨通电话和同学交谈的时候,当你登录网站查阅资料的时候……你是否感到科学技术的神奇威力。
   2.你还知道哪些科学技术给人们带来方便?
   3.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小结,出示课题。
  二、自主学习、点拨指导
   1.理解词语:
     “呼风唤雨”“世纪”,是谁来呼风唤雨?
   2.分组讨论:
     区别“发现”与“发明”,举例说明,哪些是“发现”哪些“发明”。
   3.自主学习生字:
     你用什么方法读准“赖、耕、潜、舶、哲”。
     写字的时候,注意“赖、耕、幻、核”的笔画。
   4.检查自学情况:
     抽生认读,开火车组词。
   5.熟读课文,勾出不懂的词句。

                      第二课时
  一、细读课文理解内容
   1.全文围绕哪一段来写的,勾出中心段(第一段)齐读。
   2.抽生读第2自然段,找出关健词,师板书:
     人类靠现代科学技术呼风唤雨
   3.自读第3段,回忆历史,“千里眼”“顺风耳”指什么?说明什么?师板书:
     过去用千里眼顺风耳寄托愿望
   4.理解“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说明科学技术发展之迅速、之神奇、之美好)。
   5.默读第4段,勾画出现科学技术的发展,学生归纳、师板书:
     登上月球潜入深海洞察天体探索奥秘
     电视电话因特网飞机火车远洋船
   6.齐读第5段,师总结板书:
     回顾历程科学创造神话美化生活
     展望未来科技创造奇迹改善生活
  二、联系实际讨论感受
   设问:1.想想自己家里都有哪些科技产品?
      2.科学技术给我们带来了哪些舒适和方便?
      3.人们的精神生活,物质生活有哪些改善?
  三、畅谈收获总结提高
   总结:1.齐读全文,感受“呼风唤雨的世纪”
      2.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3.20世纪已经过去,二十一世纪属于我们,同学们,你们将怎样畅想未来?
  四、布置作业:(选做)
   1.练笔:未来的  2.绘画:科幻画    3.办小报:科技之光

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主要讲述了20世纪百年间的科学技术发展历程,展示了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和灿烂前景。这篇课文学生理解会有一定的难度,我在这一课时主要是通过读课文来让学生初步理解课文内容为第二课时的进一步理解课文打下基础。在这里我主要是培养学生利用好工具书和联系上下文来理解词语。并在读课文时对自己有感受的部分进行交流。从这节课来看,学生对工具书用的并不太好,有很多同学手里没有字、词典,而有的同学却很会利用字、词典,对词语的意思理解的也很到位。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得进一步指导学生用好工具书,教给学生理解词语的方法。通过读课文同学们都对课文感受很深的段落进行了标记,有的同学画的很好,感受也很深,谈的也不错,这说明通过读课文有的学生对课文内容理解了。但还有部分同学理解的不是很好,在下节课当中应带领学生再进一步的理解课文内容。

30 电脑住宅

   学习目标

  1.学习课文,了解电脑住宅为人们生活带来了哪些方便,感受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发挥想象力,设计一栋你心目中的电脑住宅。

  课前准备

  收集关于电脑住宅所具有的其他功能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电脑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伙伴。我们通过电脑学习、工作,它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许多方便。这节课,我们要去参观一栋由电脑控制、指挥的住宅,它与我们普通的住宅有什么不同呢?

  (二)初读感知

  1.请自读课文,遇到生字拼读一下括号里的注音,读不通顺的地方反复多读几遍,把课文读通顺、流利。

  2.分自然段指名朗读检查。

  3.再读课文,思考:电脑住宅与普通住宅有什么不同?用一句话谈谈你的感受。

  (三)理解课文内容

  1.默读课文,看看电脑住宅有哪些奇妙的功能?边读边想,用笔在相应的段落留下你思考的痕迹。

  2.学习小组交流、讨论。

  3.集体交流:

  (1)根据室外的气象资料进行调节,为主人提供舒适的家居环境。

  (2)大门具有保安功能,防止不明人物进入住宅。

  (3)通过电脑,可以调运屋内自己需要的物品。

  (4)厨房有一套教人做菜的电脑装置。

  (5)主人休息时,电脑给人们提供舒适、安全的环境。

  (6)浴室里,可通过电脑“预约”洗澡的时间。

  4.高科技化的电脑住宅给我们提供了方便,在同学们所了解的其它的电脑住宅,还具有其它不同的功能吗?(学生交流收集的资料)

  5.是啊,正因为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才有了这一栋栋神奇的电脑住宅,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人人都能住进这具有奇妙功能的电脑住宅。

  (四)课外拓展

  如果由你来设计一栋电脑住宅,你打算怎样设计?想一想,写下来,在全班交流时一起来评一评,谁设计的是我们心目中的最佳住宅。

     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课文介绍了一栋实验性综合电脑住宅的有关情况。它位于日本东京市中心,建筑面积370多平方米,内部安装有100多台电脑,设计师是东京大学教授坂村健。

在本节课的一开始时,初读课文我觉得用列表的方式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比较好,这个环节的确不错,因为这篇课文的条理清楚,讲述具体,语言风趣,吸引力强。落实初读时,给学生充足的读书时间,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读通课文,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为了形象生动说明电脑住宅的功能和作用,课文运用了想象和联想,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多读,在读中理解内容,同时培养想象和联想能力。选词有一定的开放性,不完全是一对一的关系,这一练习为下一个教学环节提供了语言积累。课中开展了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进行合作表演,学生以“电脑住宅主人”的身份向“客人”介绍电脑住宅,推选讲解员。讲解时允许学生使用课本语言,激励学生重新组织语言,实现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的协调发展,这是这节课的高潮部分,是一些优生大显身手的时刻,但是也有不足之处,成绩差一些的学生只能作为听众了,也就自然充当了“客人”的角色,即使给他们作为“评委”来评价表演的同学,他们也显得有些困难。

最后,用“说一说、议一议”的形式作为作业,这样既教给了学生按一定的顺序说明事物的方法,又培养了他们爱科学的情感,实现听、读、说、写的互动迁移,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31 飞向蓝天的恐龙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学新词;

  2.理解一支恐龙怎演化成鸟类的过程,并有条理地说说;

  3.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课件:书上恐龙图(恐龙能行走,并配叫声)。辽西地区发现的恐龙化石图、恐龙演化成鸟类的过程段落(“其中,……崭新的生活天地”),小黑板。

  2.学生准备:各类恐龙的模型、图本、信息。字、词典。

第一课时

  一、课件出示书上恐龙图,引入课题

  以前,同学们观看过恐龙展览,刚才屏幕上又再现了活灵活现的恐龙。下面,我们来学习关于恐龙的课文。

  二、读课题质疑

  1.齐读课题

  2.质疑1.预习时读了课题,你产生了疑问吗?请举手。如有的学生没产生,就让他们再读读课题想想。2.产生了什么疑问?分别抽说。相同的意思,可能有不同的说法:我们知道的恐龙没翅膀,怎么能飞向蓝天呢?恐龙怎么能飞到天上去呢?奇怪!恐龙还会飞呀!

  3.初步释疑

  ①通过预习,你知道课文哪些地方回答了你的疑问?请举手,请再读读想想。不知道的请读课文找答案。(给一定的时间读书)

  ②范读、生边听边想。

  ③分别抽说(说得不对的,全班读书、争议、再说)

  辽西发现了有羽毛印痕的恐龙化石。出示课件,师讲解。第三自然段回答了恐龙演化成鸟类的过程。

  ④过渡:这个问题放在第二节课去深入的研究。下面,我们先学习生字新词,扫除阅读障碍。

  三、学生字新词

  1.出示小黑板生字新词。

  2.提自学要求:学生字的音形,根据课文内容理解新词意思。互帮:不懂的词意,查字词典和同学商量。教师巡视,对差的引导。

 3.分别抽读生字,说形和词意。

凌空翱翔:在高高的空中回旋地飞。

  迟钝:(感官、思想、行动等)反应慢,不灵活。本文指白门溪龙(见图或形)

  不仅……而且 结合文中句子理解(后面意思比前面进一层

  敏捷:动作等迅速灵敏。本文指一些猎食性的恐龙,身体逐渐变小,长得越来越像鸟类,行动迅速灵敏。

  4.读生字新词(抽读、齐读、去掉音节读)

  四、读课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1.自读课文,句出不懂的词。

  2.自查字、词典,不懂的同学商讨,教师巡视参与引导。

  五彩斑斓:颜色灿烂多彩。

  亲缘关系:血缘关系。如:你和爸爸、妈妈或亲妹妹,有血缘关系。

  后裔:已经死去的人的子孙。本文指鸟类可能是小型恐龙的子孙。

  欣喜若狂:非常的欢喜快乐。本文指全世界研究者们发现了有羽毛印痕的恐龙化石,能证明恐龙演化成鸟类,而非常欢喜快乐。

  演化:演变。本文指恐龙演变鸟类。

  繁衍:逐渐增多

  鸟翼:鸟类的飞行器官,由前肢演化而成,上有羽毛。

  毋庸置疑:无须怀疑。

  五、自读自悟第一、二自然段

  1.先说方法:读懂每句话的主要意思,串起每句的主要意思,就是这一段的主要意思。

  2.自读自悟,教师巡视引导。

  3.小组讨论(要求:小组成员一起逐句讨论,有不同理解,说出理由)。

  4.抽说,有不同意见可站起说出你的理解。

  六、读全文

第二课时

  一、引入

  上节课同学们提出了恐龙怎么会飞的疑问,同时也找到第四自然段是这个疑问的答案。下面,我们来认真阅读第四自然段。

  二、阅读第四自然段,理解恐龙演化成鸟类的过程

  (一)读P151第2题: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是怎样的呢?我们来根据课文想象一下,再用自己的话有条理地说一说。你对题目的要求怎么理解?(想象,用自己的话有条理说)要认真阅读弄清有几句话,理解每句话的意思,才能用自己的话有条理说。

  (二)弄清共几句

  ①先读书,用序号标出。

  ②抽说,出错教师点拨。(这自然段长句多。如“庞大家族:冒号后的句子具体指出庞大家族有哪些。前后都是围绕相同内容说的。一共8句。)

  (三)阅读、理解

  1.默读想象,教师巡视引导。(给一定读书时间)

  2.教师读,全体学生想象表演。(出示本段文字理解)

  3.先用自己的话有条理地说说,教师巡视引导。

  4.小组讨论(要求:逐句讨论,每句意思。每人都说,不同的可根据课文内容讲出理由。达成共识。)教师巡视引导。

   5.抽说,有不同意见,师生再谈、再说。(板收)

  两亿三千万年前,第一种恐龙和狗一样大,它用两条后腿支撑身体。数千万年后,它的后代繁殖成了形态各异的庞大家族:有些两足奔跑,有些四足行走;有些身体庞大,有些小巧;有些凶猛,有些温顺。其中一些猎食性恐龙身体逐渐变小,长得越来越像鸟类,骨骼中空,脑颅膨大,身体轻盈,行动敏捷,前肢越来越长,能像鸟翼拍打,体表长出了羽毛,没有鳞片或甲。有的为了躲避敌害或寻找食物到树上去生存,在树上跳跃,降落,有了滑翔能力,后来能飞行了。地面上的有羽毛的孔龙奔跑,也学会了飞翔。所以一支恐龙就演化成鸟类,飞向蓝天了。

  6.再读课文,加深理解。

  a、引读;

  b、齐读。

  三、感悟

  学了本文后,你有些什么感受?

  以恐龙化石,科学家能推出恐龙成鸟类的演变过程。对此,你有什么感想?(讨论、抽说)

  科学技术发展。多学科学文化,去钻研事物……。

  四、理解文中表达准确的句子(P1513)

  1.自读理解,并小声说说;

  2.小组讨论(说出自己的理由)

  3.抽说(恐龙种类多,演化成多鸟类是其中的一部分,所以“一支”用得准确。演化需要非常长的时期,所以用“温长的演化”很准确。)

  4.同学们以后在用词说话,写作时,学习准确确地运用词语。

 5.找找本文还有这样的句子,读读、想想、说说。

  五、拓展

  交流搜集到的各种恐龙的图片,模型和信息。

  六、回家搜集动植物或古猿演化成人的过程,下节课交流

第三课时

  一、交流搜集的信息

  二、学写田字格字

  1.自己观察田字格的字:1)、写时注意什么地方;2)、间架结构怎么安排

  2.讨论以上两个问题

  3.抽说、补充

  4.扩词

  5.书写

  三、评选优秀奖

     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科普文章,主要向人们介绍了科学家们根据研究提出的一种假说:鸟类很可能是一种小型恐龙的后裔。

课文以“飞向蓝天的恐龙”为题,破除了人们头脑中对恐龙的固有印象,颇具吸引力。。

课文的第3、4自然段是全文的重点段。第3自然段循着读者的阅读思路,以“恐龙是如何飞向蓝天的呢”这一设问,十分自然地引出下文,将我们的视线引向中生代,在我们眼前再现了恐龙变成鸟类的演化过程。

重点引导学生体会恐龙演化的过程。学习课文的第3、4自然段时,通过朗读,直观感受课文叙述的条理性,再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把恐龙演化的过程说一说,达到内化吸收语言的目的。在学生讲述的时候,根据课文描绘的情形,展开丰富的、合乎情理的想象,融入自己了解的有关恐龙进化的知识。

语文教学是一个教师指导学生观察感悟的过程。感悟科普性文章语言表达的准确与科学,不能只是停留在比较分析的层面,一定要内化到心灵!那么,最好的办法就是读,应该让学生充沛的读,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内化。在这一点上,教师处理的不够灵活,或者说是不够全面。

32 飞船上的特殊乘客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把握文章的大意。

  2.学习课文,了解我国生物科学取得的新成就,感受科学技术所创造的奇迹,激发学生的科学兴趣及探索的欲望。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准备

  学生收集关于太空蔬菜、花卉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在20##年的10月15日至16日,我国航天史上发生了一件大事,还记得吗?对,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船──“神州五号”发射成功。在“神州五号”飞船上,除了我们伟大的飞行员──杨利伟叔叔,还有一批特殊的乘客,那它们到底是谁呢?让我们到课文中去寻找答案吧!

  (二)初读感知

  1.请自读课文,遇到生字拼读一下括号里的注音,读不通顺的地方反复多读几遍,把课文读通顺、流利。

  2.分自然段指名朗读检查。

  3.飞船上的特殊乘客到底是谁?

  (三)理解课文内容

  1.默读课文2—5自然段,想一想植物种子为什么要去作航天旅行呢?把你最感兴趣的语句勾画下来。

  2.集体交流:

  (1)科学家从参与太空“旅游”的植物种子中筛选培育出优良品种,加以推广,种植出产量高、品质好、生命力强的农作物。

  (2)为什么从太空回来的植物种子会发生变化?

  (3)太空蔬菜是怎么形成的?(淘汰不良的,培育优良的,并经过四代以上的培育,最终形成太空蔬菜。)

  (4)太空蔬菜与我们地球上的蔬菜有什么不同?

  A.外形:更大、更长、颜色的变化

  B.味道:更鲜美

  C.营养:更丰富,抗病力强

  D.其他价值:药用、美化、绿化

  (5)同学们也收集了一些课文以外的太空蔬菜或花卉,让我们一起来大开眼界吧!(指名学生上台进行介绍,后相互交流)

  3.小小的植物种子经过一番太空旅行,就获得了如此的“魔力”,那么谁是那位伟大的魔法师呢?

  4.总结:

  科学的领域无边无际,聪明勤劳的科学家们在这片领域进行着不断的开发、创新,才能创造出一个个奇迹。

教学反思

在教学这篇文章的过程中,令我最困惑的是一点:题目《飞船上的特殊乘客》究竟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呢?教学参考书说是“拟人”,但是在学生回答的时候,却不少学生说了“比喻”,他们认为这是把植物的种子比作乘客。忽然,我也愣住了。想一想,其实学生说的也不无道理。我们一直强调所谓拟人,就是赋予事物人的思想、动作、语言等等。但题目却没有显示出相应的思想、动作、语言,如果硬说是“拟人”的话,确实与之前定下的判断原则相矛盾。有老师也认为是“比喻”,他也这样教给学生。但是,令我顾虑的,是教参······经过短暂的挣扎后,我决定还是跟随教参的说法,勉强跟学生说这是“拟人”。我知道有不少认为是“比喻”的学生不服气,但那种连我自己也说不清的情况下,只有跟着教学大纲走了。

这个问题一直萦绕在我脑海里,必须解决!

语文园地八

   学习目标

   1、 围绕21世纪科技发展使自己所产生的奇思妙想这一话题,进行口语交际;在此基础上,把自己的奇思妙想写下来。

   2、 观察并发现广告中的错别字,认识其危害,积极改正。

   3、 学习、理解并积累名人名言,丰富自己的语言,提高认识能力。

   4、 初步认识对联,在游戏中感受语文的乐趣。

  课前准备

   1、 布置家庭(或社会)调查:《昨日的梦想——今天的现实》(访:长辈谈一谈小时候的梦想)

   2、 搜集反映社会生活、生产建设日新月异的资料图片。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谈话导入

  1、 同学们,知道一个世纪是多少年吗?

  2、 在我们刚刚送走的20世纪这100年的时间里,科学技术高速发展,人类的许多幻想已成为现实。课前,我们进行了一次社会调查《昨日的梦想——今天的现实》能简洁地向大家汇报你调查到的情况吗?

  a. 学生依据调查情况汇报。]

  (可以是家庭生活的内容;可以是社会或生产建设巨大变化的内容;可以是有关自然的;可以是有关医学的;可以是国内的,也可以是国际的。)

  b. 教师相机展示资料图片。

  指导学生交流

  1、 我们了解了这么多美梦成真的事情,真让人激动!你们有梦想吗?谁来当众介绍你的“奇思妙想”?

  a. 出示文字屏幕:

  愿大家,展开想象的翅膀,畅想未来,畅谈自己的奇思妙想:可以说说未来的衣服、食品、住宅、交通等,也可介绍个人的制作。

  b. 指名读以上学习提示。

  2、 讨论采取哪种交流形式。

  边画边说,边演示边说,补充说明,提出问题或多或少就感兴趣的问题共同讨论。

  3、 相互交谈,准备发言内容。

  4、 介绍自己的奇思妙想。

  (教师带动学生及时并积极的针对情况从“说”和“听”两个方面积极评价与指导。)

  5、 师生相机评价。

  说的方面:内容、表述质量、礼貌、体态语言、应对能力等。

  听的方面:神态(举止、态度)、质量(接收信息容量)、信息反馈(语言及思维机智)等。

  总结感悟

  1、 在口语交际中,你的内心一定有许多感受,也会从伙伴那里学到许多东西。你能用一两句话说说吗?

  2、 学生谈个人收获。

  (无论是知识方面的、交流技巧方面、内心独特感受方面的都可以。)

                第二课时

  习作指导

  谈话导入

  1、 上节课,大家交流了自己的奇思妙想,那纷纭的奇思,诱人的妙想,无不闪烁着智慧的火花;涌动着理想的涟漪。还记得哪些同学的发言最让你难忘吗?

  2、 认真回忆,交谈看法。

  3、 在口语交际的基础上,你愿意把自己的奇思妙想,或受别人启发联想到的内容写出来吗?

  揭题讨论

  1、 师生共同商讨习作内容和要求。

  2、 综合归纳:写清自己的奇思妙想是?什么产生这奇思妙想的原因是什么?这种奇思妙想如能实现,会给人们带来哪些好处?

  3、 小组交流习作内容。

  动手习作

  1、 学生起草习作内容。

  2、 草稿完成之后,伙伴交流,相互帮助。

  3、 根据同学意见修改。

                第三课时

  习作讲评

  教师评议

  1、 整体评价。

  a. 习作态度。

  b. 习作内容、角度等。

  c. 不同层次学生的进步等。

  2、 习作内容、质量的评价。

  a. 宣讲、展示优秀习作。师生评议。

  b. 宣讲、展示优秀语段。师生评议。

  c. 宣讲、展示优秀语句。(主要针对后进学生,发现其习作中的闪光点,进行鼓励。)

  小组交流评价,互相提高

  1、 组内数人朗读交流各自的习作,互评互议。

  2、 认真修改自己的习作。

  3、 互评互议,选出优秀习作若干份,在“展才华天地”里展览。

                第四课时

  我的发现

  1、 自读语文园地八中的“我的发现”的内容。

  2、 读后说说自己的发现。

  a. 学生交流个人的发现。

  b. 教师相机点拨(字形的变化——词义的变化——语言文字纯洁性的重要)。

  3、 开展“争做文字小卫士”活动。

  a. 动手修改成语广告中的错别字。

  b. 出示自己搜集的错用滥用的成语广告词。

  c. 生生交流,动手修改。

更多相关推荐: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教学反思观潮为了让学生与文本融为一体感受大自然的壮丽奇特的景观我在教学设计中注重了借助多媒体展现大潮体味它的壮观常言说百闻不如一见真实画面会带给学生真切的感受学生的想象毕竟狭窄语言文字能不能在头...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学反思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学反思引用藕山教育默认分类20xx0616214016阅读3108评论0字号大中小订阅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学反思1观潮观潮一课潮来时雄伟壮观的景象这一部分是课文的重点抓住重点词句...

四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学反思

四观潮教学反思观潮是一篇以写景为主的散文文章语言优美词语丰富句子变化错落有致特别是潮来时一段把钱塘江大潮描绘得有声有色读来令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景在本学期的教师基本功大赛中我特意选择了这篇课文进行教学重点讲...

小学第四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案及教学反思

自然奇观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模块教学设计山东德州跃华学校小学部薛娟设计理念1培养学生整体学习单元内容的能力使知识更加系统化各篇课文联系更紧密2增强自主学习的能力用一篇课文学会的方法自己学习相关的课文举一反三学习更...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学反思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学反思1观潮观潮一课潮来时雄伟壮观的景象这一部分是课文的重点抓住重点词句品味是难点学习这一部分时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充分读体会并发动学生相互评议补充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自身的基础...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学反思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学反思1观潮观潮一课潮来时雄伟壮观的景象这一部分是课文的重点抓住重点词句品味是难点学习这一部分时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充分读体会并发动学生相互评议补充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自身的基础...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学反思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学反思1.观潮《观潮》一课,潮来时雄伟壮观的景象这一部分是课文的重点。抓住重点词句品味是难点。学习这一部分时,我充沛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充沛读,体会,并发动学生相互评议、补充,让…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学反思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学反思1观潮观潮一课潮来时雄伟壮观的景象这一部分是课文的重点抓住重点词句品味是难点学习这一部分时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充分读体会并发动学生相互评议补充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自身的基础...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全册)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1观潮为了让学生与文本融为一体感受大自然的壮丽奇特的景观我在教学设计中注重了借助多媒体展现大潮体味它的壮观常言说百闻不如一见真实画面会带给学生真切的感受学生的想象毕竟狭窄语言文字能不...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学反思费下载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学反思quot一身乌黑光亮的羽毛一对俊俏轻快的翅膀加上剪刀似的尾巴凑成了活泼机灵的小燕子quot多么优美的文字多么生动的描述在我摇头晃脑地为学生朗读燕子一课时却发现学生们并没有被我的激...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学反思

1观潮观潮一课潮来时雄伟壮观的景象这一部分是课文的重点抓住重点词句品味是难点学习这一部分时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充分读体会并发动学生相互评议补充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自身的基础上得到提高教学时我让学生围绕哪些...

四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

独坐敬亭山教学反思在教学独坐敬亭山这首古诗时我在学生介绍完李白的相关资料后又补充介绍了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当年诗人被迫离开长安已整整十年世态炎凉长期的漂泊生活使他饱尝了人间辛酸的滋味孤寂之感倍生诗人通过对敬亭山景象...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学反思(4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