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学情分析

时间:2024.3.31

高三(15)(16)班语文学情分析 高三是学生一生最重要的转折点之一,由于高考的特殊性,决定了学生在这一年中既要下苦功夫,又要讲究效率。通过前两次的月考考试,我发现学生在语文学习方面还有着很大的问题,下面我就这几个方面分析一下:

一、知识贮备方面

由于高考这根指挥棒的指挥,当前老师和学生片面追求成绩的驱使,学生只知道埋头背书做题,虽然也是积累了一定量的知识,但是和高考对于学生知识积累的要求来看,还相差甚远,甚至是学生只满足于教师课堂所教授的那点知识,没有课外的积累。而这恰恰是于高考的宗旨相背离的。语文是在我们的生活中的,如果仅仅依靠课堂知识的话,那么知识就是死的,当前的高考内容十分灵活,这就需要学生不仅掌握课内知识,更需要掌握大量的课外知识。学生和家长却总是忽略这点,这让语文老师很头疼。

二、学习习惯方面

语文十分重要。要学好语文,就必须掌握语文学习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不少语文优秀者用自己的学习实践证明: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成功。培根也曾说:“习惯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的一切”。虽然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对我们每个中学生来说是那么的重要,然而,当我们深入到高中语文课堂时,那教室里的一幕幕情景真叫人遗憾,令人担忧。

进入到高中语文课堂时,你会看到这样一些镜头:老师在上面讲课,下面的学生或东歪西坐,玩笔弄书,或时而交头接耳,时而两眼向上看天花板;一旦被教师抽问,要么躬腰垂眼,要么抓耳搔腮,要么支支吾吾,要么口齿不清;读书时不勾不画,遇

到生难字时,不查字典,脑子里根本就没有“字典”这个概念;课前不预习,课后不复习;书写潦草,卷面不整洁,错别字多;作文题材狭窄,思路闭塞,不编拟提纲,草草而就,不作修改,交差了事;课前课后,不主动向老师请教,上课不积极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老师今天发一套资料下来,他明天就丢失了;老师叫他背课文,他却说:“不会背”。问他为什么不会背,学生要么说背不会,要么就说背会忘记了。这样的一种学习习惯怎么不叫人堪忧啊!

三、学习兴趣和自信心方面

当前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急剧下降,很多学生觉得我学了语文也考那么点分,不学还考那么点分,因此语文变得可学可不学,到了高三虽然受到升学压力的影响,对语文的学习兴趣加重了许多。但另一方面,趋利心理是以取得某种具体利益为目标的,一旦不能达到,必然会造成十分沉重的负担。高三学生处于青春期,心理上还比较脆弱,对提高语文成绩的艰辛认识不足,一旦在学习中遇到挫折,成绩不能提高,就会给他们带来沉重的心理压力,这种压力,最终会反过来影响学习语文的兴趣。

自信心的不足,跟语文学科的特点有一定的关系。国内有研究者指出,语文学习不像数理化那样纯逻辑纯理性,它不仅需要有理性的分析,更需要有情感的体验与参与。它的理不是什么公理、定理,而是社会生活中的事理、情理。自然科学中的公式定理可能是永恒不变的,但生活中的定理却不可能永恒不变。时代的变化,地域的不同,民族的不同,甚至性别、性格、年龄、地位等差别,都会造成社会生活中的情理变化,而语文的内容却恰恰涉及到古今中外的社会人生。因此,学生觉得语文难学,注意力难以集中,成绩起伏不定,难以获得成就,宁可将时间花在其他科目上,道理就在于此。

四、几点思考:

(一)高三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有了变化,总体上说趋利心理占了较大比重,学习动机得到了强化。这是高三语文复习的有利条件,教师应利用这个有利时机完成复习计划。但趋利心理的弱点是相对来说不够稳定,在一定时间内成绩一旦不见提高,学生就容易丧失信心。教师在复习中,要注意考虑复习内容的层次性和针对性,由浅入深,逐步深入地进行复习,让不同的学生,在不同的复习阶段,都有机会获得成就感,从而始终保持饱满的学习兴趣。

(二)教材是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的材料,同时又是学生学习语言进行思维训练的范本。按照叶圣陶课文无非是个例子的理论,课文应该成为学生学习语文的基本内容,不仅要学,更要熟悉背诵。没有量的积累,便不可能有质的飞跃。语文学习没有足够的语言积累,既无从开阔视野,通达事理、情理,也难以更好地、有效地进行思维训练。从高考的角度说,课文的作用有三:一是帮助同学积累背景知识,例如对人生、对社会的认识,不读鲁迅的小说学生,就和读过鲁迅的小说的同学有很大的差距;二是为写作服务,因为读写结合,把课本上的范文理解清楚,对写作的提高是有很大的帮助的;三在课堂上利用课本也同样可以做信息阅读的训练,因为课本在文章的规范上,和高考用的现代文阅读文本非常接近。高一、高二重领悟轻积累、重讲解轻背诵的语文教学,势将给高三的复习带来十分不利的因素,成为制约高考语文成绩提高的瓶颈。如何正确认识课本规范性的特点在帮助学生积累背景知识、熟悉典范的现代文的写作方法以及提高信息阅读能力的作用,以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是我们必须认真研究的一个课题。

(三)到了高三,仍然要面对全体学生,教师要发挥自己教学的主观能动性,但更要注意发展学生的个性。如何研究学生的学习情况,在尊重学生学习个性的同时,一方面尽量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使自己的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法相结合,另一方面,通过适当的训练方法,改变学生的认知方式,使学生的认知方式更为科学,更有利于学习,这是高三语文教师应该考虑的问题。

(四)高三学生终究只是十八岁左右的青年面对升学的巨大压力,加上语文高考内容大于教材内容而多少给复习带来的具体困难更是加重了学生的心理负担。如何在语文复习中渗透心理品质的培养, 解决这个问题,也是势在必行的问题。


第二篇:20xx 江苏南京高三语文学情调研卷


2015 江苏南京高三语文学情调研卷

高三

2015-09-11 10:25

011 江苏南京高三语文学情调研卷

(语文)

本试卷共16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

1.下面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与所给注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3分)( )

A.角:jiǎo 角落 头角 勾心斗角 群雄角逐

B.臭:chòu 臭氧 乳臭 臭名昭著 遗臭万年

C.横:héng 横行 横祸 横生枝节 横眉怒目

D.累:lěi 拖累 累计 连篇累牍 危如累卵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3分)( )

A.上海世博会异彩纷呈,引起了参观者的极大兴趣,热情的人们趋之若鹜,纷纷涌入世博园,入园人数屡创新高。

B.某大学副教授认为朱自清《背影》中父亲的行为有违交通法规,应将《背影》“请”出中学教材,一时间人们议论纷纷,闪烁其词。

C.林纾是一位“有创作精神”的文学翻译家,他的翻译连原作中的幽默风味也能惟妙惟肖地表达出来,有时甚至比原作更胜一筹。

D.近来,一些不法分子漠不关心孩子的生命,残忍地制造了一系列校园血案,引起了全社会的无比愤慨与理性反思。

3.下面的文字是对沪宁城际铁路动车组列车的说明,请概括该动车先进性的四个特点。(不超过20字)(4分)

7月1日,沪宁城际铁路正式开通营运,该线路运行的是目前国产最先进的动车。列车外观较普通列车更具流线性,富于美感。车厢明亮、简洁;座椅可360度旋转,乘客始终可面向列车运行方向;前后座可收缩,靠背可自动调节。车速瞬间高达350公里每小时,从南京到上海,单趟直达只耗时69分钟。车体外形流线型的设计降低了动车组的空气阻力,因而运行时车厢内没有较大的噪音。

4.荷花进入盛花期,我市楹联家协会出了两个上联。请你任选其中一个拟写下联。(5分)

(1)仙子凌波,莫愁湖畔无穷碧;

(2)碧波红萼,绿叶清风,赏花人向何处去;

答:

二、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未至井陉口三十里,止舍。夜半传发,选轻骑二千人,人持一赤帜,从间道萆山而望赵军,诫曰:“赵见我走,必空壁逐我,若疾入赵壁,拔赵帜,立汉赤帜。”令其裨将传飧,曰:“今日破赵会食!”诸将皆莫信,佯应曰:“诺。”谓军吏曰:“赵已先据便地为壁,且彼未见吾大将旗鼓,未肯击前行,恐吾至阻险而还。”信乃使万人先行,出,背水陈。赵军望见而大笑。平旦,信建大将之旗鼓,鼓行出井陉口,赵开壁击之,大战良久。于是信、张耳佯弃鼓旗,走水上军。水上军开入之,复疾战。赵果空壁争汉鼓旗,逐韩信、张耳。韩信、张耳已入水上军,军皆殊死战,不可败。信所出奇兵二千骑,共候赵空壁逐利,则驰入赵壁,皆拔赵旗,立汉赤帜二千。赵军已不胜,不能得信等,欲还归壁,壁皆汉赤帜,而大惊,以为汉皆已得赵王将矣,兵遂乱,遁

走。于是汉兵夹击,大破虏赵军。信乃令军中毋杀广武君,有能生得者购千金。于是有缚广武君而致戏下者,信乃解其缚,东乡坐,西乡对,师事之。 诸将效首虏,毕贺,因问信曰:“兵法右倍山陵,前左水泽,今者将军令臣等反背水陈,曰破赵会食,臣等不服。然竟以胜,此何术也?”信曰:“此在兵法,顾诸君不察耳。兵法不曰‘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且信非得素拊循士大夫也,此所谓‘驱市人而战之’,其势非置之死地,使人人自为战;今予之生地,皆走,宁尚可得而用之乎!”诸将皆服曰:“善。非臣所及也。”

([汉]司马迁《史记·淮阴侯列传》) (信平日学问)寄食受辱时,揣摩已久,其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皆本于平日学问,非以危事尝试者。信书虽不传,就本传所载战事考之,可见其纯用权谋,所谓出奇设伏变诈之兵也。

([清]王鸣盛《十七史商榷》)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信建大将之旗鼓 建:建造

B.诸将效首虏 效:呈献

C.此在兵法,顾诸君不察耳 顾:只是

D.其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 连:统率

6.下列句子中,全部表现韩信用兵“用权谋”的一组是(3分)( ) ①若疾入赵壁,拔赵帜,立汉赤帜

②令其裨将传飧,曰:“今日破赵会食!”

③信乃使万人先行,出,背水陈

④于是信、张耳佯弃鼓旗,走水上军

⑤信乃解其缚,东乡坐,西乡对,师事之

⑥其势非置之死地,使人人自为战

A.①②⑤ B.③⑤⑥ C.①③④ D.②④⑥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韩信先选轻骑持汉红旗隐蔽山上,乘机更换旗帜扰乱赵军军心;又背水布阵,迫使汉军殊死作战,置之死地而后生,取得胜利。

B.诸将对韩信反常规背水布阵,并说今日破赵会餐不信服,所以对他的命令阳奉阴违,胜利后经韩信解释,佩服不已。

C.赵军事先占据便利形势,看见汉军阵形后大笑轻敌,在韩信等佯弃鼓旗逃走后又空壁逐利,中计丢失军营,大乱而败。

D.井陉口之战,韩信能根据敌我双方的形势,活用兵法,取得胜利,所以,他虽没有兵书传世,仍可考察出他善用“变诈之兵”。

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信乃令军中毋杀广武君,有能生得者购千金。(3分)

译文:

(2)今予之生地,皆走,宁尚可得而用之乎!(4分)

译文:

(3)皆本于平日学问,非以危事尝试者。(3分)

译文:

三、古诗词鉴赏(10分)

9.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清平乐

赵令畤

春风依旧,着意隋堤柳。搓得鹅儿黄欲就,天气清明时候。

去年紫陌①青门,今宵雨魄云魂②。断送一生憔悴,只消几个黄昏?

[注释]①紫陌:京城的道路,代指京城。 ②雨魄云魂:化用楚襄王梦神女事,此处表示伊人已逝,只能于梦中寻见。

(1)“搓得鹅儿黄欲就”中“搓”将柳树变化描写得生动有趣,请简要赏析。(2分)

答:

(2)词的下片主要运用了对比手法,请找出并分析其效果。(4分)

答:

(3)首句“春风依旧”在内容和结构上有什么作用?请结合作品分析。(4分)

答: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0.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学科网

(1)惟草木之零落兮, 。(屈原《离骚》)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荀子《劝学》)

(3)桃李不言, 。(司马迁《史记·李将军列传》)

(4)同是天涯沦落人, 。(白居易《琵琶行》)

(5)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 !(李煜《乌夜啼》)

(6)哀吾生之须臾, 。(苏轼《赤壁赋》)

(7)月,常常寄寓人们的相思之情。柳永《雨霖铃》“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抒发了与爱人别离后内心的凄凉之情;张九龄《望月怀远》“ , ”则叩动了天涯儿女的共同心弦,经久不息地响彻在中华大地。

五、文学类文本阅读(20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1~14题。

寒 鸟

刘鸿伏

冷而犀利的风刮过天空。云层仿佛越积越厚的冰凌,凝重、灰暗,无有涯际。 土地里微微的暖气被树尖草梢的冰凌冻住,就如冻住一个季节。

一声叹息,起自渺远的空中。也许那不是叹息,是鸟翅划动空气时疲累的声音。

是啊,那翅声仿佛是一声叹息,从灰暗的寒空滑落。一只鸟从远处现出飞的轮廓,如一片瑟瑟发抖的枯叶。一只鸟,又一只鸟??渐渐越聚越多,翅声越来越沉,不知名的小鸟,在天空密密地集结在一起,被风狂暴地推拥着、撕扯着,不辨东西。它们是一群疲累而且饥寒的鸟,漂泊在无路的天空,或停落在冰冷的大地。野草上一粒草籽或土地里冻住的一枚麦穗,都被空中饥饿的眼睛无限放大。

天空模糊了鸟影,风声湮没了鸟声。当高楼某个窗口的某个人偶然望见几乎遮住了半个天空的鸟群,蓦地吃了一惊:怎么会有这么多流浪的鸟啊,它们能到哪里去呢?

那么多的鸟,一阵阵地起落,鼓起勇气飞行。远处是结冰的河流,近处是白皑皑的丛林,天地之间只有风声。它们曾经飞过了流沙一样多的日子,飞过了树叶一样多的城镇和村舍。大地上没有巢,飞不动了,找一片树林和浅岗停落,互相挨挤着度过寒冷的黑夜。但树林外,是网罟;浅岗下,是猎枪。它们或许能挺过饥寒,但往往逃不出陷阱。

谁也不知道它们从哪里来,我想有一些鸟儿,一定来自老家的某片某垛或炊烟下的屋顶。而此时,它们在寂寞中飞行。冰雪满途时寻找温暖,饥饿时寻找食物,它们是寒鸟,翅膀在天地间划出坚忍。也曾优雅地飞翔,快乐地追逐着花朵和流云。它们的啼鸣曾经是世间最悦耳的乐音。

南方,北方,寒冰如铁,雪满山川。那是大片大片的寒鸟!像灰暗的云,被大风吹散又聚拢。它们分散时,让人几乎忽视了它们的存在;聚拢时,人们感到了震惊。一些最羸弱的小鸟不断坠落空中,一些孤单的鸟不断地加入队伍,它们从不同的草丛和丘冈顽强地飞上半空。那是生的阵容,或许也是死的队列。如是生便是最壮丽的生,如是死便是最悲壮的死。

遮住了半个天空,起落抑扬的鸟群啊,大地白茫茫真干净。分散了抑或才有存活的希望,但那是寂寞的生吧?鸟的生存法则和人的生存法则是如此不同。 读懂鸟的,只有天空。但大地被冻住的时候,天空也被冻住了,冻不住的只有翅膀。

会有花朵在遥远的地方开放,会有丰收在饥寒之后闪烁金黄,在视线里渐行渐远的寒鸟啊,传说在天的那边,每棵根芽都能长出一个春天。

(选自《散文》20xx年第5期)

11.开头两节文字是环境描写,请简要分析其表达特色。(4分) 答:

12.阅读全文,用简要的语言概括寒鸟面临的生存困难。(4分) 答:

13.文章在写寒鸟的飞行过程中插入描写“高楼某个窗口的某个人”的吃惊,这样写有什么作用?(6分)

答:

14.“寒鸟”这一形象寄寓了作者丰富的情感,请联系全文予以探究。(6分)

答:

六、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7题。

不言而喻,唐诗作为一部精神文化史的结果,以及借助强盛的国力和至多的人才而崛起的高峰,使得我们对它的研究,实际上是一种“高峰分析”。李白、杜甫作为高峰中的高峰,对他们的研究,因而也就成了“双高峰分析”,其间的极端重要性也就不能不辨。高峰时代是某种精神文化发育得最充分、丰富、完整和精深的时代,作为时代标志的高峰之高峰,则是该时代中最有才华内涵和形式创新能力的样本。双峰出现在盛唐,是中国文化史一大奇观。从漫长的时间维度着眼,往前,它意味着对以往一部诗史和文化史极其丰富深刻的接受;往后,它意味着对以后一部诗史和文化史的极其丰富深刻的被接受。 李杜诗学是以生命体验为核心的。杜甫有两句广为人知的诗,一句是自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一句是称李白“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前一句中的“神”字,并非所谓存在于彼岸世界的神,清人贺贻孙《诗笺》认为“神者,吾身之气也”,它是内在于人的心灵的特殊生命体验,标志着这种诗学带有浓郁的对生命世界的体验沟通的意味。前一句诗讲的是对诗史和文化史的广泛吸收,以及把这种吸收转化为诗的生命的情景。“破”字,既是“读破”,又是“破蔽”。破蔽还真,使诗人在充沛的元气中滋养出旺盛的主体创造欲望,对现实、人生有深刻透视,对历史、宇宙有透辟参悟,纵笔所之,自有“惊风雨”“泣鬼神”的力度。

这种充盈着生命、充溢着力度的诗学,体现了盛唐气象。雄奇是李太白的绝招。太白写黄河,黄河的大小缓急竟是那么随心所欲,可以是“咆哮万里出龙门”,可以是“黄河如丝天际来”,在心理时空中任意擒纵伸缩,显示出创造主体的非凡魄力和气象。清人宋征璧《抱真堂诗话》引舒章的话说:“‘大’字是(杜)工部的家畜。”杜甫比李白更加脚踏实地,但他也经常用天地、宇宙、乾坤、古今、万里、百年等词语,来包容自己的诗学魄力。“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这里的乾坤已经把外在的世界加以内化了,从另一个角度看,它显示了心理时空的无限舒展和巨大的内涵。这些都是一个时代精神探索元气充沛的体现。

对李杜诗学的探讨,既以这两位诗人及其作品为关注的焦点,但其讨论的过程和结果,往往超越了具体的诗人诗作,透视了一系列的精神文化现象和中国诗学的深层思维方式。双重高峰的研究,由于获得经典作家和经典作品的权威性的支持,它往往力图追求超越个别性而探讨普遍性。

(选自杨义《李杜诗学》,有删改)

15.为什么说李杜诗学“充盈着生命”、“充溢着力度”?(6分) 答:

16.作者运用哪些论证方法来论述李杜诗学“体现了盛唐气象”的?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6分)

答:

17.“双重高峰的研究”中“双重高峰”的含义是什么?从全文来看,作者认为“双重高峰的研究”的意义是什么?(6分)

答:

七、作文(70分)

18.从下面两题中任选一题作文。

(1)请以“对视”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

(2)阅读下面的材料,自选角度,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哈佛大学罗尔斯教授,15年不发表任何文章,一直琢磨他的《正义论》。他讲课非常认真,当他讲完一学期的课后向大家告别,学生们不约而同地起立鼓掌。他已经离开教室很远,学生还在鼓掌,为他的学术精神而鼓掌。有在场的中国学生问,你们要鼓到什么时候?他们回答,要让罗尔斯教授在很远的地方

仍然能听到掌声。现在《正义论》成了经典,全球研究它的专门论著有5000余部。

2015届高三学情调研卷

(语文)

参考答案

1.D(3分。A群雄角(jué)逐,B乳臭(xiù),C横(hèng)祸)

2.C(3分。“惟妙惟肖”模仿或描写非常逼真。A“趋之若鹜”比喻很多人争着赶去,多用于贬义。感情色彩不当。B“闪烁其词”形容说话吞吞吐吐,躲躲闪闪,不肯说出真相和要害。与“议论纷纷”并用,自相矛盾。D“漠不关心”指态度冷漠,毫不关心。不可带宾语)

3.外观美、人性化(舒适性)、速度快、噪音低。(4分,每点1分)

3.(1)①外观美:答“具有流线美”、“流线型设计”正常给分;②人性化(舒适性):答“设施先进”、“环境好,设施先进”(本点仅答“环境好”不给分)亦可,但仅答“座椅可调节”等不给分;④噪音低:答“没有噪音”不给分。(2)超过20字扣1分。

4.示例:(1)芙蓉戏水,鸢尾园边别样红(5分。前一句2分,后一句2分,最后一字是平声1分,要求注意句子结构的相似、内容的相关)

(2)梦境诗情,琴心箫韵,爱莲者到此中来(5分。前两句各1分,第三句2分,最后一字是平声1分,要求注意句子结构的相似、内容的相关)

4.①关于“内容相关”的说明:要求本联内上下句间相关,上下联内容相关从宽。②最后一字不是平声必须扣1分。③关于“结构相似”的说明:全联主要结构不合,本句不得分(如“佳人芙蓉,白鹭洲心别样红”中“佳人芙蓉”扣2分),局部结构不合扣1分(如“莲花浮动,清水塘中别样红”中“莲花浮动”扣1分),第二副对联前两句视同一句判分。④上下联同一位置出现相同的字扣1分。

5.A(3分。树起)

6.C(3分。②鼓舞士气,也表现了韩信的自信;⑤表现韩信对广武君的尊重;⑥解释背水一战的原因)

7.B(3分。“阳奉阴违”错)

8.(1)韩信就下令军中不要杀广武君,有能够活捉(他)的人悬赏千金。(3分,“毋”、“购”各1分,语言通顺1分)

(2)如果给他们留有生路,就都跑了,怎么还能用他们取胜呢?(4分,“今”、“走”、“宁??乎”各1分,语言通顺1分)

(3)都本原于平常的学问,并不是用危险的事来尝试。(3分,“本”、“以危事尝试者”各1分,语言通顺1分)

(1)“购”字译为“奖赏”、“奖励”、“赏”均可;

(3)“本”字译为“源于”、“来自”、“依据”、“依靠”、“出自”、“本自”、“以??为本”均可。

9.(1)用拟人手法(1分),生动描绘了春风吹拂、柳叶初生的情状(1分)。

(2)“去年”、“今宵”对比,表达物是人非之感;“一生憔悴”、“几个黄昏”对比,表现了诗人的相思之苦,突出情之摧人。(4分。每点2分,其中“找出对比的具体内容”和“效果”各1分)

(3)“春风”领起上片,描写春风吹拂中的清和明丽的自然景物(或:点明时令);“依旧”抒发物是人非的感慨,为下片“去年”、“今宵”的对比做铺垫。(4分,每点2分)

9.(1)手法1分;内容1分,如笼统答“描写春风中柳树颜色的变化”也正常给分,但把变化答错了则不给分。

(2)如果把两组“对比的具体内容”和“效果”合在一起答,只要对比关系不错,正常踩点判分。

(3)每点2分,“内容”和“结构”各1分;笼统答“总领全词”、“奠定了全词的感情基调”、“为下文做铺垫、埋下伏笔”而无内容理解则给1分。如果把“春风依旧”合在一起答,正常踩点判分。

10.(1)恐美人之迟暮 (2)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3)下自成蹊 (4)相逢何必曾相识 (5)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6)羡长江之无穷 (7)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8分,每空1分)

11.运用了比喻和夸张的手法(1分)、从视觉和内心感受等角度(1分)、按照由高到低的顺序(1分)描写环境,生动形象地突出了天气的寒冷、气氛的沉重(1分)。

11.(1)比喻夸张只答出一个仍给1分。

(2)最后一点答出寒冷、清冷、肃杀、恶劣等任意一点给1分。

12.(1)答疲劳、疲累等不给分;答环境保护方面的不给分;答路远等方面的内容不给分。

(2)答饥寒给2分。

(3)把猎杀写成猎枪、网罟等均判正确。12.寒冷,饥饿,猎杀,无容身之所。(4分,每点1分)

13.(1)表现出空中飞行的寒鸟之多;(2)突出“人”对寒鸟飞行行为的不理解;(3)引出下文,为下文写寒鸟与人生存法则的不同埋下伏笔。(6分,每点2分)

13.(1)答对比、反衬并且作用分析合乎情理的给2分。

(2)第3点只答铺垫、埋下伏笔等给1分。14.(1)对在自然灾难面前坚忍意志的赞美;

(2)对在自然灾难面前族群集体精神的赞美;

(3)对弱小者(弱势群体)生存环境(状态)的关注(同情);

(4)对困境中弱小者(弱势群体)生存环境改善的美好期盼(祝愿);

(5)希望人类从寒鸟的行为中汲取精神力量。

(6分。每点2分,答对三点即可。其他合乎文意、言之成理的答案正常判分)

14.(1)第1点所答内容与“坚忍”有关,正常判分。

(2)第2点所答内容与“集体精神”有关,正常判分。

(3)第3点只答“同情”而未涉及对象或者只答同情寒鸟的给1分。

(4)第5点如果答对人的批判方面的内容给1分。

15.李杜诗学带有浓郁的对生命世界的体验沟通的意味,故“充盈着生命”;(2分)

对现实、人生有深刻透视,对历史、宇宙有透辟参悟,故“充溢着力度”。(4分,每点2分)

15.充盈生命:只答到“李杜诗学以生命体验为核心”给1分。

充溢力度:只答“在充沛的元气中滋养出旺盛的主体创造欲望”不得分。

16.(1)举例论证(1分):列举李白写黄河的诗句来表现李诗的“雄奇”(或:列举杜甫诗中常用的“天地”等词语,引用诗句写杜诗的“大”),体现盛唐气象;(1分)

(2)引用论证(1分):引用清人宋征璧《抱真堂诗话》引舒章的话阐发杜诗体现的盛唐气象;(1分)

(3)比较论证(1分):将李白与杜甫进行比较,论述他们的诗学体现了元气充沛的盛唐气象。(1分)

16.如果有学生把举例论证表述成“举例子”、把比较论证表述成“作比较”,不扣分。

答“对比论证”的不得分。

17.双重高峰:唐诗是一座高峰,李白、杜甫是唐诗中的高峰。(2分,每点1分)

“双重高峰”的研究的意义:它提供了高峰时代中最有才华内涵和形式创新能力的样本;双峰出现在盛唐,是中国文化史一大奇观(或:往前,它意味着对以往一部诗史和文化史极其丰富深刻的接受;往后,它意味着对以后一部诗史和文化史的极其丰富深刻的被接受);它往往力图追求超越个别性而探讨普遍性(或:透视了一系列的精神文化现象和中国诗学的深层思维方式)。(4分。答对一点得1分,答对两点得2分,答对三点得4分)

17.“双重高峰“的含义:把李白、杜甫理解为是双重高峰的不得分。

更多相关推荐:
三年级语文学情分析

小学三年级语文学情分析该班学生总人数56人.为了在该班有效地开展研究活动,我觉得有必要对该班在不同的研究阶段进行学情分析:一、问题研究前的现状分析1、大部分学生从平时的作业、单元检测和期中测试中反映出双基知识掌…

初二语文学情分析

初二语文学情分析刚刚结束的期中考试初二语文组的教师面对不堪入目的成绩单对近期的语文工作作如下总结本次考试与其他几次考试相比分数比以往下降10分左右原因有本次题量较大很多学生没有做完或做的比较潦草做题质量没有保证...

四年级语文学情分析

四年级语文学情分析本班共50人班里男生课堂上开小差的现象常有出现总体而言班级学生思维较为活跃具体来说班上的谭梦宇王娜杨子玉等十来个学生在语文学习上自觉性很强基础非常扎实陈琳等几个学生知识面广上课发言积极王富强等...

小学语文学情分析报告

学情分析学情分析报告本班学生共48人其中男生25人女生23人省内学生15人其中本地学生只有7个大部分来自于全国各地外来工子弟多学生流动大上学期学期转入学生有6人在经过了两年多的语文学习后学生的基本知识技能方面基...

语文教情学情分析报告

1语文教情学情分析一教情分析针对一年级学生的年龄和学习特点结合我校的校本教研本学期我组在教研中把新课标学习放在首位切实做好导备法教考练测一条线的研讨工作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倾听书写思考等学习习惯切实培养学生的...

语文教情学情分析

语文教情学情分析小学语文教材以语文课程标准为依据把握语文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基本特点遵循语文教育的规律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过程中提升语文综合素养发展个性形成健全的人格一本套教材编排的突出特点教材采用多种方式体...

学情分析报告

学情分析报告经过与其他语文老师的沟通交流对上一学期语文期末考试情况以及开学一个月来对学生的观察了解认为四年级一班语文教学目前的现状是一据了解本班学生学习习惯不好表现最为明显的是字体书写普遍不规范还不工整上课小动...

关于学生语文学习情况的调查问卷分析报告

关于小学语文学习兴趣的调查问卷分析报告本次问卷调查设计选择题17题自主性回答题3题参加调查人数40人收回问卷40份问卷内容统计如下一调查内容本次调查内容重点是对小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表现出的兴趣趋向知识掌握自主学习...

小学三年级语文学情分析

小学三年级语文学情分析班学生总人数24人男生10人女生14人为了在该班有效地开展研究活动我觉得有必要对该班在不同的研究阶段进行学情分析一问题研究前的现状分析1大部分学生从平时的作业单元检测和期中测试中反映出双基...

小一年级语文教情学情分析

小一年级语文教情学情分析

小学二年级语文学情分析

小学二年级语文学情分析在经过了一年的语文学习后学生的基本知识技能方面基本上已经达到学习的目标对学习语文有着一定的兴趣乐于参加各种学习活动特别是对一些动手操作需要合作完成的学习内容都比较感兴趣但是在遇到思考难度较...

20xx下语文学情分析

20xx20xx学年第一学期九年级语文期中考试学情分析任清书期中考试圆满结束了为了更好地开展以后的教学工作从考试中吸取经验教训现对本次考试作一全面反思一试题安排本次考试的范围是九年级上册第一第二第三第六单元分五...

语文学情分析(3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