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精神病人的现状及救助对策

时间:2024.4.20

关于精神病人的现状及救助对策

----xx县民政局党组书记、局长xxx

近年,我县精神病人不断增多,该群体的特殊生存状况及潜在社会危害性,严重影响社会稳定与和谐社会构建,特别是带有暴力倾向的患者屡屡造成恶性伤害事件,已引起全社会广泛关注,怎样对其实施有效救助管理?带着这个问题,今年7月,我局结合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认真对全县范围内各乡镇、社区进行了调查。

一、全县精神病人现状及救治情况

经调查,全县现精神病人968人,其中具有暴力倾向的有279人,正在医院治疗76人,60岁以上患病人数151人,未成年患病人数13人,20岁至59岁患病人数804人。

1、精神病患者致病原因

通过深入调查分析,精神病人的致病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自身身体、遗传等原因造成精神病;二是现代社会竞争日益加剧,生活压力不断加大,患者自我心理调节能力差,出现精神异常;三是遭遇突如其来的生活变故,如恋爱婚姻不如意、亲人去世,家庭不和睦等原因。

2、救治现状

⑴全县无精神病患者就诊机构,市级以上仅市精神病医院1家,目前的精神病医疗机构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其它医院基本没有精神病就治专科,缺乏必要的精神疏导和及时医治条件。 ⑵实现就医的对象极少。由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落后、医疗保障水平低,患者家庭没有能力拿出钱去医治,只能由家庭给予一些照顾,且很多家庭没有能力履行监督的能力,久而久之,只能放任自流,对患者的监护治疗能力严重不足,给社会造成很多

潜在不安全因素。

⑶精神病患者的医疗保障水平不够,其患者病情的反复性和高昂的医疗费用与医疗报销比例小之间的矛盾,造成患者不能实现有效治疗。

⑷民政部门的救助资金量有限。没有针对精神病患者救助资金,与高昂的治疗费用相比,医疗救助显得怀水车薪,对患者不能从根本解决其治疗康复问题。

二、精神病患者的严重社会危害

由于精神病人未能得到有效治疗及监管,产生了很大的社会危害。

1、给患者家庭带来难以承受的创伤。家庭中一是有精神病人,不仅病人陷入痛苦深渊,其家庭在日常监护中医治费用压力和精神上的打击常人难以体会,家庭可能从此陷入混乱和痛苦境地。在长时间的身心疲惫状态下,加之本身很多患者家庭生活状况很差,可能对其疏于监护而放任自流推向社会,给和谐社会构建造成负面影响。

2、社会不安全因素增多。精神病人发病后暴力攻击性,对正常的社会秩序造成破坏,特别是暴力引发的刑事案件,使人们的心理缺乏安全感,产生恐慌情绪。我县已发生的多起恶性事件,就造成严重的社会影响。如xxx乡xxx在发病时因未及时得到救治,酿成了用锄头挖死自己父亲的惨剧;xxx乡xxx二社李果将亲属砍伤,精神病人打、砸、烧等暴力倾向,严重危及家庭和社会安全。

三、精神病人救治的一些建议

1、加强精神病人医疗机构建设。针对全县精神病人数量大且带暴力倾向对象多的现状,我县应加强精神病人治疗机构建设,建议利用xxx灾后卫生基础设施重建的良好契机,新建或整

合建立一个精神病人医疗机构,为精神病人的心理咨询和正规治疗提供基本条件。

2、加强精神病人治疗的财政投入。经调查,绝大多数精神病患者家庭经济状况很差,无钱也无力对其进行系统性治疗,为解决其救治问题,政府必须加大财政投入。一方面资助精神病人家庭参加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和新农合保险,医疗保险机构将精神病人作为特殊群体,提高医疗报销比例,另一方面对医疗费不足部份政府给予相应救助。

3、落实监管责任。各乡镇、街道办及相关单位要掌握清楚本辖区患病对象情况,积极联系亲属抓好精神病人的管理和治疗工作,落实具体责任人和监护责任。特别是患者家庭要在生活上、情感上、心理上进行抚慰疏导,形成基层组织、社会和家庭的工作合力,杜绝精神病人无人管,放任自流的现象,避免造成严重社会危害,特别是对明显带有暴力倾向的患者实行强制治疗,杜绝因精神病患者引发的恶性事件,维护社会的稳定。


第二篇:关于流浪精神病人救助管理的若干问题研究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研究成果。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的成果作品。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

学位论文作者:

年 月 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障、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保留并向有关学位论文管理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省级优秀学士学位论文评选机构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本学位论文属于:

保密 □,在_________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不保密 □。

(请在以上相应方框内打“√”)

作者签名: 年 月 日

教师签名: 年 月 日

湖北医药学院

毕业设计(论文)

题 目关于流浪精神病人救助管理的若干问题研究

学 院 药护学院 专 业

年 级

学 号

姓 名

指 导 教 师

20xx年 5月16日

目录

摘 要 ............................................ 1

关键词 ........................................... 1

Abstract ......................................... 2 Keywords ........................ 错误!未定义书签。

前言 ............................................. 3

1.流浪精神病人的产生原因及管理现状 ............... 4

1.1概念界定 ................................... 4

1.2流浪精神病人的产生原因 ..................... 5

1.2.1家庭因素 ............................... 5

1.2.2社会因素 ............................... 6

1.3流浪精神病人的救助管理现状 ................. 8

2.资料与方法 .................................... 10

2.1调查地概况 ................................ 10

2.2资料来源 .................................. 10

2.3资料处理 .................................. 11

3.分析与结论 .................................... 11

3.1救助主体对精神病流浪人员救助管理的影响 .... 11

3.2救助模式对精神病流浪人员救助管理的影响 .... 14

3.3护理风险管理对精神病流浪人员救助管理的影响 18

3.3.1医疗工作人员进行护理工作时,缺乏对风险管理

的评估意识 ................................. 19

3.3.2医疗工作人员与精神病流浪人员沟通困难 .. 20

3.3.3相关法律制度存在缺失 .................. 20

结语 ............................................ 21

参考文献 ........................................ 23

附录 ............................................ 25

关于流浪精神病人救助管理的若干问题研究

作者: 指导老师:

摘 要

随着社会经济制度转型速度加快,社会经济压力不断增大,流浪乞讨人员越来越多,流浪精神病人在这类人群中所占比重较大。本文通过问卷调查和参与式调查等方式,对流浪精神病人的成因、救助管理现状、救助方式及内容进行研究。本文发现,现有的救助制度在救助主体分工、救助模式和救助医疗护理风险管理等措施上存在一定缺陷,这些缺陷导致救助管理实施的不到位,难以形成有效的管理机制。在此研究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以下若干建议:一、明确救助主体责任,详细到基层管理组织,明确监护人职责;二、增加救助模式,其中包括社会组织管理、彻底的医疗管理和协助就业管理等;三、增加专业救助设施和人员,并对其严格要求,进行定时的考核和检查。

关键词:流浪精神病人,救助管理,救助模式

1

Abstract

The development of transformation of the social economic system has been making social economic pressure, vagrants and beggars and proportion of mental patients get increased day after day. In this paper, the causes of homeless psychiatric population, aid management status, rescue mode and content have been researched by questionnaires, interviews, surveys and participatory investigation. We find from the expect of existing relief system, relief organization and division of labor, that there are some defects in the subject of salvage division, rescue mode and rescue health care risk management measures. Those defects have made the rescue administrative measures cannot work effectively and cannot make effective management system. On the basis of this study, we propose the following recommendations: first, make a clear border between the main responsibilities, including governments, aid management units, hospitals and other managed units. Detail the grass-roots management organization and make clear the duties of every guardian; second,increase the types of rescue mode, including community management, thorough medical management and employment management, etc; third, make more professional rescue facilities and people , make strict rules, regular assessment and inspection.

Keywords: wandering mental patients; salvation management ; rescue mode

2

前言

城市流浪乞讨现象无论是在美国等发达国家还是中国等发展中国家都普遍存在,一直以来妨碍着社会的协调发展,并严重滋扰社会成员的健康生活,引起了社会大众的普遍关注。“贫穷”不仅是一个人或者一个家庭的事,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社会造成的,所以“他”也是政府和社会的职责所在。十八大报告提出:“要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要坚持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方针,以增强公平性、适应流动性、保证可持续性为重点,全面建成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同时胡锦涛强调:“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要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然而,保障水平存在差距、公平性和规范性有一定欠缺、统筹层次不高等问题,仍然对社会保障事业的改革发展形成挑战。彻底应对流浪乞讨问题,是建设繁荣、文明、稳定、和谐的社会中的重要一环。

中国政府为解决城市流浪乞讨问题,无论在制度建设还是实际操作上的都做过许多探索和努力。然而随着社会结构转变的速度加快,一些经济落后地区和一些对国家政府补贴不满足的社会成员,还是会选择以流浪乞讨的方式维持基本生存需求。

3 [1][1]

精神病人是这类人群中所占比重较大的一个部分,他们是流浪乞讨人群中一个十分特殊的困难群体,也是最容易造成社会不安,同时自身最容易受到伤害的群体。据相关资料了解到,我国国内现如今精神病的患病人数现已将近两千余万,其中二百余万人会对社会治安构成不同程度的危害。对流浪乞讨中的精神病人进行有效、及时、人性的救助是救助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维护良好的社会治安秩序、保持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的必然要求。但由于精神病人的特殊性,以及现有制度的欠缺,使得民政救助部门、医院、和公安部门等在工作中遇到了许多问题,社会救助管理难度不断加大。因此,从理论意义和社会意义等角度出发,加强对流浪精神病人救助管理进行研究十分必要。

1.流浪精神病人的产生原因及管理现状

1.1概念界定

所谓精神病人是指患有严重的心理障碍的人,患者的认识、情感、意志、动作行为等心理活动均出现明显的异常;不能正常的学习、工作、生活;动作行为难以被一般人理解;在病态心理的支配下,有自杀或攻击、伤害他人的动作行为

[3][2]。在《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实施细则》中明确规范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是指因自身无力解决食宿,无亲友投靠,又不享受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或者农村五保供养,正在城市流浪乞讨度日的人员。

救助管理是指帮助需要被给予帮助的人,使其获得一定 4 [4]

的物资上的支援或精神上的解脱。本文中特指社会救助,指国家和社会对因各种原因导致陷入生存困境的社会成员,给予财物接济和生活扶助,以使其基本生活得到保证的一种社会保障。

1.2流浪精神病人的产生原因

为了深入地探讨与研究流浪精神病人的救助和管理,理性的分析流浪精神病人产生的原因,才能从根本上减少流浪精神病人的数量。通过众多的资料分析,本文将导致精神病人流浪的原因大致分为家庭因素和社会因素。

1.2.1家庭因素

本文认为,家庭因素通常为精神病流浪人群出现的重要因素,根据不同的具体情况,本文又将其分为以下三小类:

家族精神病史。大量的调查和实验研究表明,大部分精神病与遗传因素有关。以目前研究结果来看,患有精神分裂症的病人,其同胞兄弟之罹患率为7%-15%,假如父母有一方患病,其子女罹患率增加至16%,若双亲均患有该病者,其子女之罹患率为40%-68%。至于周期性的躁郁病,一般人的罹患率是0.4%左右,异卵双胞胎的罹患率是26.3%,而同卵双胞胎罹患率是95.7%,因此遗传因素不可忽视。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如果一个人精神有问题,那么他势必不能组成一个正常的家庭,恶性循环,这个家庭生下的孩子也有很大可能是患有精神疾病的。如果这个家庭的成员精神都患有疾病,精神正常的亲人去世之后,患有精神疾病的后代无 5 [7][6][5]

法维持自己的正常生活需求,没有正常人的监护和照顾,那么他只有在街头流浪乞讨,以维持他的生命。

家庭监管不力。很多老人或儿童因患有精神疾病,外出期间或因家人不注意不慎走失,家人一时无法找到,而病人自身又不具备与陌生人正常沟通的能力,没办法找到回家的路,因而走上了流浪之路。这样的例子非常多,在笔者实习期间,就有两例老人,因患老年痴呆症,被子女带到医院看病时不慎走失,救助站登报寻亲后,才找到老人的子女,回到亲人的怀抱。

家庭遗弃或缺失。精神病人对于许多家庭来说都是一个沉重的负担,精神疾病与其他病症不同,不仅需要高昂的医疗费用,长期用药,还需要家人耗费许多精力对病人无微不至的照顾和疏导,一个患有精神疾病的孩子,将会成为这个家庭一生的噩梦;而一个患有老年痴呆症的老人,也会被家人看作是累赘,不愿意尽赡养义务。据调查,60%的流浪精神病人都是因家庭遗弃或家庭缺失造成的,这些病人即便是找到户口所在地,家人也不愿意接收,直接将精神病人赶出家门,更有甚者会将这些人二次遗弃。和遗弃类似的就是家庭的缺失,父母离异或意外离世,其他亲人都不愿负监管责任;老年精神病人没有子女或者亲戚的赡养等。家庭遗弃或缺失,这两种情况分别是家庭成员主动和被动的导致了这些精神病人流浪街头。

1.2.2社会因素

社会因素与家庭因素是相辅相成的,本文将其分为四个 6 [8]

方面:

经济因素。随着社会的转型加快,经济飞速发展,贫富差距越来越大,致使一些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家庭经济来源越来越少,无法支撑精神病人的治疗费用和康复费用,精神病人家人不堪重负,致使病情加重,导致流浪于社会。

法律因素。关于流浪精神病人的相关法律还不健全,可操作性不强,相关监护人、政府对其所该负的职责都没有明确规定,使无人监管的精神病人更无所依靠。从而流浪精神病人的救助工作就显得更加的困难,使许多被救助过的流浪精神病人依然流落街头。

经费投入因素。救助站的经费是由同级地方财政部门列入财政预算,予以保障,主要是用于日常工作的正常开展以及大型设备的购进,基础设施的维修等。可以看出,经费中没有关于精神病人救治的专项经费。同时医院也没有足够的相关经费来治疗流浪精神病患者以及治疗之后长期住院所需的费用,所以并不是每一个流浪精神病患者都能得到救治。

社会机构因素。社会福利机构本应在救助精神病人群中起到重要作用,而我国关于精神病的社会福利机构数量有限且不够完善,经常有传闻称某机构有虐待打骂等不正常现象,机构内饮食和住宿条件都非常不好。这使精神病福利机构被蒙上一层阴影,社会上的人宁愿让精神病人流浪街头,都不愿意将他们送到这些福利机构,认为是“反而害了他们”。这对于精神病流浪人群的救助是非常不利的。 [9]

7

1.3流浪精神病人的救助管理现状

我国流浪精神病人的管理基本由民政部门负责,当地政府负责该地的救助工作监督并提供资金支持,由民政部门下属救助管理单位直接实施救助工作,公安局、医院及其他托管单位从旁协助。长期滞留人员数量多,增长快,是救助工作的基本特点。据统计,自20xx年8月1日到20xx年12月31日止,北京市救助管理站共救助流浪乞讨人员125965人次,其中流浪精神病人23488人次。除主要救助管理部门对救助精神病流浪人员实施救助外,托管单位要根据救助管理部门的安排,为滞留及病情严重的流浪精神病人提供救助措施。各托管单位承担了大部分救助、康复训练等工作,近些年来为救助工作做出了突出贡献。根据北京市救助管理事务中心统计,数据如下:

图1-1 20xx年各托管单位救助量

关于流浪精神病人救助管理的若干问题研究

[10]

如图1-1所示,20xx年全市救助流浪乞讨人员17689人次,其中托管单位救助3928人次(精神病人3704人次,智障人员224人次),占全市救助总数的22.20%。北郊医院3695人,顺义精神病医院11人,顺义社区中心35人,第二福利院26人,平谷阳光老年公寓48人,通州张家湾敬老院113人。

8

图表1-2 20xx年底全市各救助管理机构在站人数

关于流浪精神病人救助管理的若干问题研究

如图1-2所示,20xx年12月31日,全市26个救助管理机构在站人数2207人,托管单位在院1829人(精神病人1050人,智障人员779人)占全市总数的82.88%。其中北郊医院891人,顺义精神病医院224人,顺义社区服务总中心292人,第二福利院96人,平谷阳关老年公寓223人,通州张家湾敬老院103人。

图表1-3 2006——20xx年各年底托管单位在站人数

关于流浪精神病人救助管理的若干问题研究

如图1-3所示,20xx年——20xx年各年底托管单位在院人数分别为:225人,535人,819人,1034人,1254人,1745人,1829人,呈增长趋势,增长趋势平稳,平均年增长率为40%。

9

图表1-4 20xx年托管单位受助人员离站方式

关于流浪精神病人救助管理的若干问题研究

如图1-4所示,20xx年托管单位受助人员分别以亲属接领、流出地救助站接领、护送返乡、流出地政府接领、北京救助机构或公安接领、死亡或其他等方式,共离站3832人次。

2.资料与方法

2.1调查地概况

北京市密云县总面积2229.45平方公里,占全市面积的13%,是北京市土地面积最大的区县。全县辖17个镇、2个街道和1个地区办事处。常住人口47.4万人,其中:城镇人口26.2万人,占常住人口的55.3%;乡村人口21.2万人,占常住人口的44.7%。全县户籍人口43万人,是北京市五个生态涵养发展区中人口最多的区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9551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4590元;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为29.9%,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1.3%

2.2资料来源

本研究以北京市密云县内关心流浪精神病人救助情况 10 [11]。

的社会人、相关工作人员及精神情况正常的救助对象为调查主体,主要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在密云县救助站、密云县精神病医院和人流量较为集中的密云县鼓楼商业中心、富民街步行街、密虹公园、法制公园等地展开问卷调查。救助站工作人员现场配合指导,采取一对一当场问答,调查员代为填写的方式,共发放问卷100份,回收问卷100份,回收率100%,有效问卷78%。

本文在问卷调查的同时,还记录、抽取了一些案例,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事实性的根据。此外,本文在分析时,还参考了一些在实习过程中得到的内部资料及相关政策等。

2.3资料处理

本文对问卷调查的调查结果,主要采用定量分析法,使用SPSS分析处理调查结果有无统计学意义时,P<0.05为有影响,P<0.01为有显著影响。对其他资料,进行描述性分析。

3.分析与结论

3.1救助主体对精神病流浪人员救助管理的影响

在对于精神病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的问题上,需要政府、救助站、医院、公安局等各部门的通力合作,尤其是在现在主要是由国家及地方政府负责救助的情况下,各部门之间的分工合作就显得尤为重要。按照国务院颁布的《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和民政部颁布的《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实施细则》,应由 11

当地政府负责该地的救助工作并提供资金支持,然后由民政部门对救助工作进行管理和监督,救助站和其他托管单位对流浪乞讨人员直接进行救助工作,公安局将来路不明的流浪人员送到救助站,经救助站鉴别为精神病人后送至托管医院,托管医院要对救助来的病患流浪乞讨人员进行救治[12]。精神病流浪人员在接受救助期间,短期内解决食宿问题,并查明身份之后,应遣回流出地,由当地政府给予安臵。

但是,经调查发现,各部门之间的合作并不紧密,甚至有时还存在着互相推诿,推卸责任的现象出现。

案例1:

精神病流浪乞讨人员1号。20xx年大年三十当天,民警巡逻时发现一男子穿单衣躺在过街天桥上,头部有少量出血痕迹,将其唤醒后,他大嚷大叫,与民警发生争执。随后,民警以损害治安为由,强行将其带回警察局询问,询问期间1号说话语无伦次,且情绪较为激动。民警同志问他叫什么,家在哪住都说不知道,民警遂将其带往密云县救助管理站。因过年期间,站内值班工作人员较少,工作人员怕其“闹事”,将他送往北郊医院(市属托管精神病医院)。医院在给他做完初步诊疗之后,说他有疝气,需做手术,要求救助站工作人员带走,做完疝气手术之后再登记入院。然后救助站人员又把1号带到县中心医院,经过县医院的诊察后,说他的疝气不严重,且因过年期间人手不够,年后才能给安排手术。救助站人员无奈,只好给他安排了一个病房,并给他请了两名护工轮流看守。第三天,医院打电话到救助站,要求救助站把人接走,因为该病人在医院大吵大闹,扰乱了医院秩序。救助站无奈,给公安局打电话,希望他们出人看守,公安局却说这不属于他们的职责范围,要求救助站自己想办法。

12

在本案例中,公安部门、救助站、精神病医院、县医院工作衔接不顺畅,公安局收到了无名无姓没有地方安臵的人就送往救助站,而救助站又没有专业的医疗设施及医疗人员,只能送往精神病医院,可是精神病医院只能治疗精神方面的疾病,还需要在治疗好其他疾病之后才能接受治疗,如送到普通医院,又无法控制其失控的行为,造成医院治安的不协调。各个部门只顾着自己的职责范围,而面对这种情况很难处理。

此外,还有一种情况是不容忽视的,那就是基层管理责任的疏忽,使精神病流浪人群去而复返。按照《救助管理办法》和《细则》规定,对无认知能力、无表达能力,因而无法查明其亲属或所在单位,也无法查明其户口所在地或者住所地的受助人员,由救助站上级民政主管部门提出安臵方案,报同级政府安臵。对于查明户口所在地的受助人员,应由救助站通知流出地救助管理站或民政部门接回,并进行安臵。但实际上,由于经济条件等原因的制约,精神病流浪人员回到户口所在地后,受到当地政府安臵,而不再流浪乞讨的人数少之又少。当地政府通常对这类人的安臵不予重视,直接送回家了事。而他们或被家人嫌弃赶出家门,或家人监管不力再次走失,从而再一次流浪街头。

对于这个问题,笔者认为,救助主体是整个救助管理的核心,只有明确了救助主体的责任,才能使管理制度运行的顺畅有力。所以,一定要从根源上明确救助主体的责任。其中,政府一定要起到领导者的作用,在制度、经费、措施上,都要对下级单位做好沟通并提供方便。规划出一个有效的制 13 [4][4]

度,在此制度上建立专项经费,专款专用,以完善现有措施。民政部门要对救助管理站进行有效监督,定时、不定时的对每一个下属救助站、托管单位进行抽查,评价打分,年终对这项检查做出奖励或惩罚,起到督促作用。公安局在巡逻检查时将发现的流浪精神病人送至救助站,如病情严重应直接送入医院,并与救助站和医院共同看守制约精神病人的不正常行为。医院则更应该尽职尽责的救治流浪精神病人,不应因其社会身份低下而拖沓疏忽。对于基层管理人员来说,救助管理工作应该落实到各村各户各人,每个基层管理者如村长,社区主任,都应对自己管辖范围内的居民进行了解,对有精神病人或有被救助经历的家庭特别关照,确保精神病人不会再回到流浪乞讨的老路。对监护人更应该有法律法规上的监督,如果他不负起监管监护责任,则要对其进行惩罚,从根源上杜绝因没有监护人造成的流浪乞讨现象。如此一来,每个环节出现问题都能找到负责人,流浪精神病人员便有了依靠。

3.2救助模式对精神病流浪人员救助管理的影响

众所周知,现在的救助管理制度只是临时性的救助措施,只能给受助人员短时、简单、基本的生活保障,并不能给受助人员长期有效的帮助。所以,很多社会人不愿意送流浪精神病人到救助站受助,或从救助站出来之后,依旧走上流浪乞讨的老路。救助站一般只提供简单的饮食、住宿、医疗、安全保障,还有诸如洗澡,活动室等其他活动,我以问卷的方式对救助对象的需求和满意度进行调查,现总结如 14

下:

表3-1 救助方式对受助者需求产生的影响

关于流浪精神病人救助管理的若干问题研究

根据表3-1可知,各种救助措施中,饮食、住宿、医疗、安全、卫生及其他救助方式均对受助者的需求产生显著影响。饮食与救助对象之间的相关系数是0.089,也就是说救助站内饮食水平越高,救助对象需求被满足的程度也就越高;住宿与救助对象之间的相关系数是0.141,也就是说被救助者住宿的环境条件越好,救助对象需求被满足的程度越高;安全与救助对象之间的相关系数是0.328,这意味着被救助者的生存环境越安全,其需求被满足程度越高;卫生与救助对象之间的相关系数是0.126,即被救助者生活的环境越整洁,越能满足被救助者的需求;其他救助措施与救助对象之间的相关系数是0.127,这意味着如果有其他如教育、职业培训等更丰富的救助措施,那么被救助者被满足的程度将越高。

15

表3-2 对救助措施的满意程度

表3-3 受助者期望的救助措施百分比

关于流浪精神病人救助管理的若干问题研究

根据表3-2和表3-3可知,关注救助工作的社会人士和进入救助管理站或其他救助福利单位的受助对象,对饮食、住宿还是比较满意的,而对于医疗和其他救助方式方面,还有许多不同的想法。

笔者通过观察和与流浪精神病人的交流了解到,很多精神病流浪人员在外流浪时,因生活条件恶劣,饮食卫生等得不到有效保障,都普遍会染上不同程度的疾病,更是有些精神病流浪人员是因为本身就患有各种疾病,而家里没有经费给他医治,才致使其流浪于社会的。救助管理站所提供的医疗措施都是简单的医治,并不能完全治愈流浪精神病人的所有疾病,就算进行了医治,也不能使其完全恢复正常。所以,

关于流浪精神病人救助管理的若干问题研究

16

应加大对流浪精神病人的医疗救助投入,帮助他们彻底地治愈疾病,给他们一个重新回归社会的机会。

除了医疗方面的救助措施有所欠缺以外,还有其他许多被忽视的问题。比如现在的救助制度只是短期救助,是暂时性的,被救助对象以后的生活还是没有保障,他们不能通过自己的劳动减少对家人和社会的负担,依旧不能养活自己。希望政府和民政部门能解决他们在疾病被治愈后的工作就业问题,从而彻底解决生活来源问题。

另外,为了便于救助站的管理,和出于对被救助对象负责的态度,为了保障受助人员的安全,工作管理人员不让被救助对象外出活动接触社会,致使被救助的精神病流浪人员接触的人群十分单一,长此以往,被救助流浪精神病人会丧失社交能力,与社会脱节。

综上所述,我国现有的救助管理制度模式过于匮乏,缺乏长期有效的救助模式,救助模式缺乏延展性,精神病流浪人员的需求不能被满足,致使其求助的意向相对较低,从而使精神病流浪人员的救助工作治标难治本。因此,增加救助模式是现代救助管理工作中的重中之重。根据上述研究,本文认为增加救助模式可以从以下三点开始实施:

增加医疗救助措施。这里所说的医疗救助并不是现有简单的医疗救助,而是全面的医疗体系,对一个流浪精神病人,从他的躯体疾病,到精神疾病,乃至最后的精神疾病康复,都做一个系统的治疗,让他从一个病人变成一个健康的人,最终使曾经的流浪精神病人重新融入社会。

增加职业培训措施,为其就业提供机会。彻底解决流浪 17

乞讨人员的根本措施,是使他们找到解决生活来源问题的方法。如果每个人的生活都有了保障,也就不会外出流浪,露宿街头。很多流浪精神病人的精神疾病是可以治愈的,然而,这些人即使恢复正常以后,依旧会被扣着“精神病”的帽子,此外,这些流浪精神病人的学历水平也很低,这些原因造成其在劳动市场中竞争力非常弱,大多数人都会受到不公平待遇,受到其他“正常人”的歧视。为流浪精神病人创造职业培训的机会或许会在短期内造成经费的上涨,可是以长远目光来看,对之后的救助前景非常有利。愈后流浪精神病人们有了自己的就业能力,不但能解决其个人的生活来源问题,不再依赖政府给的社会救济生活,还可以为社会做出他自己的贡献。

建立社会民间组织。政府可以鼓励人们建立民间组织,组织的工作由政府来监督,经济来源由爱心人士建立的基金会捐赠。这个组织既能成为流浪精神病人这个弱势群体的话语人,使这个弱势群体的利益得到保护,又能向社会宣传救助站的工作,为政府的救助工作建立良好形象。这种组织还可以建立一些简单的机构,发挥治愈后流浪精神病人的能力,使他们尽早自食其力。

我相信,通过这些措施的改进,救助管理工作会更加完善,真正做到标本兼治。

3.3护理风险管理对精神病流浪人员救助管理的影响

众所周知,精神病流浪乞讨人员与其他流浪乞讨人员有所差别,比其他流浪乞讨人员更难救助,这主要在于精神病 18

人在精神疾病的影响下,他们对外界事物的认识、思考问题的方法、思维的内容,以及感情的表达和行为的方式等发生偏离,同时也没有家属陪伴,致使他们无法对自己的疾病状况、生活背景、家庭联系方式等详细情况进行正确的阐述。这些问题给工作人员的救助和医疗人员的医治增加了很大的难度。很多工作人员在工作过程中,不能对护理的潜在危险正确认识,缺少护理风险的评估,而造成了被救助对象、受助人员家属以及医院,精神上和经济上的损失。个人认为,产生护理风险的原因不外乎以下四个方面:

3.3.1医疗工作人员进行护理工作时,缺乏对风险管理的评估意识

个别护理人员的责任感低下,对精神病流浪人员的护理工作上的风险麻痹大意,图省事,不能整体把握病人的身体疾病,对一些潜在的,不明显的身体疾病得过且过,因此犯下重大失误。而精神病流浪人员因长期在外流浪乞讨,生活环境复杂恶劣,普遍的严重营养不良,多数人员还伴随着不同程度的躯体疾病,并且病情复杂严重。在实习过程中,就曾经有2例病人,因护理人员的马虎大意,没有对病人的疾病引起重视,没有及时报告病人的病情进展,致使病人抢救无效而死亡。后来病人家属找到医院,因医疗措施不当而引发纠纷。还有一例女病人,被救助管理站工作人员送进医院时,并没有显著的怀孕痕迹,因入院时没有做进一步的深入检查,而后又护理不当,致使她当天晚上就发生了自然流产。 [13] 19

3.3.2医疗工作人员与精神病流浪人员沟通困难

精神病流浪人员以乞讨为生,并没有固定居所,来自全国各地。我国地大物博,文化差异显著,所以在精神病流浪人员文化程度不高的情况下,沟通交流有一定的困难。信息交流不能通畅,医护人员不能清楚得了解到病情的描述、发病时间、生活环境等详细问题,很容易对病症的诊断发生偏差,使精神病流浪人员不能接受有效的治疗。

3.3.3相关法律制度存在缺失

医院救治精神病流浪人员属于社会公益行为,可是精神病流浪人员因脱离了监护人,其权利无人保护。此外,医院为救治病人,在特殊治疗之前均会将一些危险告知监护人,并在监护人同意签字的情况下才能实施手术,而这个问题在精神病流浪人员的身上则无法落实。还有如女病人怀孕、治疗诊断问题、风险责任问题等,处理不当都会引起医疗纠纷,均无法处臵。而我国在这方面还没有建立系统的法律体系,存在法律空白。

虽然这些问题很难彻底地杜绝,但是通过我们工作人员和医护人员的细心与责任感,还是能够尽量的降低失误率,为流浪精神病人、家属和医院减少精神和经济损失。本文认为,可已从以下三方面进行努力:

增强素质培养,提高防范意识。护理管理者可以根据流浪精神病人的特殊性,对医疗、护理人员进行相关的法律法规、处理措施、交流方式等进行培训,加强对医疗、护理人员的专业培训和素质培训,增强医疗、护理人员的责任感。 20

并定时进行抽查考核,将考核结果与福利相关联,促进医护人员的积极性。

增强沟通,做好文件记录工作。医护人员应该本着“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不应因救助对象的社会地位低下而降低服务标准,平时要多和流浪精神病人沟通,在聊天中提取信息。同时,要详细规范地记录救助对象的个人信息、入院情况、身份证明、影像资料等,以免日后因没有文本证据引起纠纷。

在实践的过程中建立法律依据。现在的法律空白还很大,研究前景广阔。专业人士可以在医疗护理的实践过程中,增强理论探讨,建立一个系统规范的管理机制,为救助对象和工作人员提供更加有效、安全、科学的管理体系。

结 语

救助,是为了让街头流浪者脱离恶劣的生存环境,让他们能够更有尊严的生活。自从20xx年发生“孙志刚事件”之后,以《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代替了《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管理工作越来越多的引起了社会大众的广泛关注,我国城市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制度正式建立。《救助管理办法》以“自愿受助、无偿救助”的人性化管理原则代替了《收容遣送办法》的强制收容遣送原则,更加体现出价值的合理性,使社会的发展以及对保障弱势群体的人权和自由得到了体现。虽然也有缺陷,有漏洞,但通过不停的思考,改进,我相信救助管理在未来会越来越完善。本文虽然文笔 21

稚嫩,某些思想也不够成熟,但笔者在研究和撰写的过程中已经倾尽全力。希望能为我国流浪精神病人的救助管理贡献一份力量。

22

参考文献

[1]中国共 产 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胜利召开,胡锦涛在中国共 产 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摘要[J].中国人力资源社会保障.2012,6(32):2-3.

[2]李军.流浪乞讨精神病人救助工作手册[M].北京市.北京市救助管理事务中心.2007,6:13-14.

[3]冯玉、陈长虹.精神病人的相关法律探讨[J].中国卫生资源.2011,3(25):5-6.

[4]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实施细则(民政部令第24号).

[5] 周嫱.我国当代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制度研究[J].广西大学.2008,15.

[6]李平.完善我国社会救助体系的研究[J].河北大学.2007,17.

[7]何斌.流浪精神病人管理的探讨[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7,15(7).585-586.

[8]街头精神病人回家路坎坷.大众网.2010./shandong/shrx/201001/t20100118_5320110.html.

[9]关于实施城市生活的无着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有关机构编制和经费.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信息网.2003.http://www./mofhome/gp/shehuibaozhangsi/200806/t20080625_50436.html.

[10]北京救助管理工作信息[J].北京市.北京救助管理事务中心.2012,6:8-9.

23

[11]密云县概况简介.密云县政府信息网.2012,9.

[12]关于进一步做好城市流浪乞讨人员中危重病人、精神病人救治工作的指导意见(民发[2006]6号).

[13] 包俊林.城市流浪乞讨精神病人的社会救助探析[J].宜宾学院.2012,7:6-8.

24

附录一:

“流浪精神病人救助管理”调查问卷

亲爱的朋友:

您好!非常感谢您的参与!

我是一名本科毕业生,正在进行一个关于流浪精神病人救助

管理的调查研究,本调查问卷采用不记名方式,请您根据要求进

行填答,我们会对您的回答予以保密。

对于您的合作和支持,再一次表示衷心的感谢!

2013.1.20 问卷编号_____________ 调查地点_____________

填写说明:没有对与错,根据个人观点作答,在您认为合适的答

案序号上打“√”,除特殊标注外每题只能选择一个答案。

个人信息

1.您的性别?

①男 ②女

2.您的年龄?

①18岁以下 ②18岁到30岁 ③31到50岁

④51到60岁 ⑤60岁以上

3.您的身体健康状况?

①健康 ②轻度疾病 ③重度疾病或肢体障碍

4.您的婚姻状况?

①未婚 ②已婚 ③离异 ④丧偶

25

5.您的家庭成员?(多选)

①父母 ②配偶 ③子女 ④其他亲属___________

6.您的受教育情况?

①文盲 ②小学 ③初中 ④高中或中专 ⑤大专及以上

7.您流浪的原因?

①家族病史 ②走失 ③家庭遗弃或缺失 ④经济压力

8.您的流浪时间?

①3各月以下 ②3—6个月 ③6个月到一年 ④一年以上

对救助站的态度

1.您接受救助的形式是?(多选)

①无偿提供食宿 ②无偿提供医疗 ③得到安全保障

④得到卫生保障 ⑤被专门送回原籍 ⑥其他_________

2.您对救助站饮食条件的满意程度是?

①非常满意 ②满意 ③一般 ④不满意 ⑤非常不满意

3.您对救助站住宿条件的满意程度是?

①非常满意 ②满意 ③一般 ④不满意 ⑤非常不满意

4.您对救助站医疗条件的满意程度是?

①非常满意 ②满意 ③一般 ④不满意 ⑤非常不满意

5.您对救助站其他措施的满意程度是?

①非常满意 ②满意 ③一般 ④不满意 ⑤非常不满意

6.您对救助站还期望有哪些救助措施?

①最低生活保障 ②彻底的医疗救治 ③通过技能培训安排就业 ④对其子女进行教育

26

更多相关推荐:
关于近几年精神病救助基本情况汇报

关于近几年精神病救助基本情况汇报近年我县精神病人不断增多该群体的特殊生存状况与潜在社会危害性严重影响社会稳定与和谐社会构建特别是带有暴力倾向的患者屡屡造成恶性伤害事件已引起全社会广泛关注一全县精神病人现状及救治...

20xx年精神病救治救助方案1

零卫发20xx号关于印发永州市零陵区20xx年重点民生实事项目重性精神疾病患者救治救助工程实施方案的通知区疾控中心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根据永州市卫计委关于印发永州市20xx年重点民生实事项目重性精神疾病...

贫困精神病患者服药救助项目申请表

贫困精神病患者服药救助项目申请表2申请人提出申请时需携带本人身份证或户口本及复印件疾病诊断证明及复印件城乡最低生活保障证明或农村社会救济金领取证明及复印件3本表及有关证明复印件由县市区残联存档1

流浪精神病患者的社会救助

流浪精神病患者的社会救助摘要目前我国政府建立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会优抚为正式项目个人养老保障和社会互助为补充项目的社会保障体系为社会成员在遭遇年老疾病工伤失业生育风险或遭遇天灾人祸贫困等风险导致收入减少...

中国社会精神病人救助体系

中国社会精神病人救助体系摘要正常人因社会纠纷乃至家庭矛盾而被送入精神病院被精神病威胁到个体安全也因此成为社会关注热点因此我们应探讨符合当前形势下的精神病人的救助体系以更好的为精神病人提供救助可以通过描述性研究文...

贫困精神病患者免费服药医疗救助项目申请审批表

贫困精神病患者免费服药医疗救助项目申请审批表2申请人提出申请时需携带本人身份证或户口本及复印件疾病诊断证明及复印件城乡最低生活保障证明或农村社会救济金领取证明及复印件3本表及有关证明复印件由县市区残联存档

贫困精神病患者免费服药医疗救助项目申请

贫困精神病患者免费服药医疗救助项目申请审批表2申请人提出申请时需携带本人身份证或户口本及复印件疾病诊断证明及复印件城乡最低生活保障证明或农村社会救济金领取证明及复印件3本表及有关证明复印件上报市残联审批后由县市...

万泉卫生院关于精神病人救助

万泉卫生院关于精神病人救助管理工作实施方案为了切实加强精神病人的管控和治疗保证人民群众生活秩序和生命财产安全进一步维护社会稳定让困难的精神病人得到有效的治疗我院制定了精神病人救助方案一基本现状计统计我市有精神病...

贫困精神病患者免费服药医疗救助项目申请审批表

德州市第二人民医院贫困残疾救助患者申请审批表2申请人提出申请时需携带本人身份证或户口本及复印件疾病诊断证明及复印件城乡最低生活保障证明或农村社会救济金领取证明及复印件3本表及有关证明复印件一式两份由医务科和就诊...

贫困精神病患者医疗救助卡申请审批表(空)

贫困精神病患者医疗救助卡申请审批表注1本表由申请人填写申请人为患者本人或其监护人2申请人提出申请时需携带患者本人身份证或户口本及复印件疾病诊断证明及复印件城乡最低生活保障证或由当地村居委会开具的贫困线一下经济状...

精神病免费药物领取申请书

居民健康档案号自愿免费治疗精神病申请书患者系松原市乾安县严字乡美字村居民患有重性精神疾病精神分裂症家庭生活贫困监护人自愿要求申请国家免费用药治疗同意应用抗精神病药物哈力多安坦进行治疗在治疗过程中因监护人管理不到...

低保家庭精神病患者医疗救助申请审批表

郑州市新增低保家庭精神病患者医疗救助申请审批表备注1本表由申请人填写申请人为患者本人或其法定监护人2申请人提出申请时需携带本人身份证及复印件精神类残疾人证或医院诊断证明及复印件城乡最低生活保障证明及复印件3本次...

精神病救助(19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