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评课稿

时间:2024.4.13

初中生物评课稿

吴老师上的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五章第一节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的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在学习了分布广泛的细菌的真菌的基础上进行的,因而在教学过程中,能积极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设计问题情境,培养自主探究,引导学生主动建构新知识。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坚持以自主探究性学习为主,综合运用讲授、谈话、讨论、多媒体教学等多种方法,能够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做得比较好的有以下几点: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教师从学生知识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到问题熟悉,同时又新奇而富有挑战性,使学生处于想知而未知,欲罢而不能的心理状态,引起强烈的探究求知的欲望。 .二、注重学生参与,发挥学生主体地位。

课堂最大限度的减少了教师讲授,满足学生自主发展的需要,做到了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主动中发展,在合作中增智,在探究中创新,教师适当点拨,将学生提出的问题提高一步,深化一层,拓展一圈,培养了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科学思维的习惯,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

三、尊重学生人格,关注个体差异,实现因材施教。教师实行赏识教育,对学生提出和回答的问题给予积极肯定的态度,注重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的统一,通过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了学生合作精神,表达交流的能力,体现了面向全体学生的理念,实现了因材施教,促进每个学生的充分发展。

四、教师教态自然,普通话标准,语言准确、精炼,富有亲和力,专业素质过硬。 能以学生为中心,以活动为基础,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探究精神为宗旨,培养了学生独立自主性,有效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注意信息技术与生物学科整合,在呈现教学内容上做到图文并茂,提高了可读性,为学生学习和发展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师生和生生信息交流充分、有效。

李老师的上课风格给我下了很深的印象,具体如下:

一、教学设计思路清晰:李老师的教学设计思路符合教学内容实际,符合学生现有的认知结

构,然后在现有的基础水平上建构新的知识。教学思路的层次,脉络清晰,首先是对上节课的内容进行回顾,“什么是种群”,“什么是基因频率”再回忆种群基因库频率不发生改变的五大条件。从而引出在自然状况下不存在这样的种群,比如有可遗传的变异产生,再回忆可遗传的变异有哪些,可得出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然后再由此引入新课,突变和重组是不定向的,不能使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 再通过探究得出:自然选择使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再通过课堂小结的形式来概括本节课的内容。最后有反馈评价,进一步巩固教学目标。最重要的是:郑老师的这种教学思路实际运作的效果非常好,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且将知识点落实到位。

二、课堂结构安排严谨:知识点之间环环相扣,过渡自然,既能对前面所学知识进行总结,

又能引出下一问题。如:“既然突变和基因重组是随机的,不定向的,不能使基因发生定向改变,那么什么才会使基因发生定向改变呢?”这一过渡就能很好的体现这一点。时间的分配也很合理,密度适中,重点突出,效率高。

三、课堂教学效果显著:教学效率高,学生思维活跃,气氛热烈。学生的受益面大,不同程

度的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有一定的进步。有效的利用课堂的45分钟,学生学得轻松愉快,积极性高,当堂问题当堂解决,学生负担合理。

四、注重学生能力培养:郑老师善于采用启发诱导的方式,来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思

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体的做法是:采用问题的方式,将学生的思维层层的深入。如本节课中的探究——选择对种群基因频率变化的影响,其中要求学生作出假设,郑老师就采用循循善诱的方法来引导学生作出假设。

五、教学语言独具特色:郑老师的语言最大的一个特点是,抑扬顿挫,富于变化。让学生一

听就知道哪些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语速上的变化能使学生改变对一个问题的关注程度。另外,郑老师的语言也非常生动形象,极具启发性,对学生思维的培养有很大的帮助。

俗话说“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也谈谈这节课中值得思考的地方:

一、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还不够强。如果能留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自己思考的话,也许会更好。

二、如果能加上一些板书,可能会给学生留下更深的印象,增加课堂效果。

总之,这是一堂成功的课,值得我学习的课。

一、从教学目标上分析

1、从教学目标制订来看:能从知识、能力、思想情感等几个方面来把握,知识目标有量化要求,能力、思想情感目标也有所要求,体现学科特点;能以新课程的大纲为指导,体现年段、单元教材特点,符合学生年龄实际和认识规律,难易适度。关注学生分析综合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和新课程要求的教学目的相符。

2、从目标达成来看:教学目标能体现在每一教学环节中,教学手段紧紧围绕目标,为实现目标服务。课堂上能较快地接触重点内容,重点内容的教学时间得到保证,重点知识和技能得到巩固和强化。注重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从提问到练习,都能把“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想贯穿课堂始终。

二、从处理教材上分析

对该节课知识内容的传授较准确,在教材处理和教法选择方面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抓住了关键。

三、从教学程序上分析

1、从教学思路设计看:能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水平两个方面的实际情况设计教学思路,教学思路设计符合教学内容实际,符合学生实际,教学思路的层次、脉络清晰。课堂导入以学生的实际生活为侧击点,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很快融入到学习当中。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不是简单的给出结论,而是通过学生讨论分析总结得出。

2、从课堂结构安排看:课堂结构较严谨、环环相扣,严格按照教材的顺序进行教学,过渡自然,讲解和学生活动时间分配合理,密度适中,效率较高。

四、从教学方法和手段上分析

1、老师讲解和学生活动有效结合:在课堂上教师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同时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实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传统教学手段和现代化教学手段相互补充:“一支粉笔一本书,一块黑板,一张嘴”的陈旧单一教学手段应该成为历史。熟练适时的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充分的弥补了传统教学

手段的不足,为学生形象直观的展示知识内容。同时也不忘把本部分重点的知识系统的罗列在黑板上。

五、从教师教学基本功上分析

1.板书:设计较合理,依纲扣本,言简意赅,条理性强,字迹工整 。

2.教态:教师在课堂上的教态明朗、快活,仪表端庄,举止从容,态度热情。

3.语言:生动形象,准确清楚,有启发性。语速快慢适度,抑扬顿挫,富于变化。

六、课堂教学值得讨论的问题

1、有关概念的讲解以及相似概念之间如何进行区分这些知识点落实问题。如:有关山脉走向的概念等。

2、学生讨论和活动是否有明确性,培养学生学习的竞争意识。

3、要注意精讲精炼,充分挖掘课堂教学效益。

今天传树老师为我们演绎了一节非常精彩的课,精心设计每一个问题和演示实验、认真专研和挖掘教材,真正做到了对教材的有所选择、有所修改,传树老师能抓住本节教材的重点和难点,以生为本、以疑为线、以启发为主、以拓展为目标,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开展学生小组活动、演示实验和大量生活实例分析,使本节课的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教学设计的评价

教学设计理念依据新一轮基础课程改革《科学课程标准》中:让生活走向科学,让科学走向社会的基本理念,面向全体学生。精心设计的慧眼识蛙活动,大大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也大大提高了学习科学的趣味性,演示实验非常成功,很好的改变了学生被动接受的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探究状态下学习”贯穿整个课堂教学。整个课堂设计完整、结构紧凑、逻辑严密。

三、教学过程的评价

1.巧妙激趣,导入新课

传树老师教师创设了一个精心设计的慧眼识蛙活动:一开始就让学生处在浓厚的学习兴趣中,激发学生学习欲望。

2、注重探究,教学方法多样

本节课在教学设计和实际授课中营造了浓厚的探究氛围,让学生始终处于积极的思考和探究活动中。为什么青蛙这么难以发现,引出课题,列举各种生物的适应性,提出问题:白天沙漠中蝎子为什么藏在沙子中?引导启发建立假设,设计实验,并进行实验,在实验过程中,不断质疑,启发学生思考,得出结论。

通过环环相扣、递进深入的探究,让学生自己去思考或合作完成,将学生活动不断推向新的高潮,让所有的学生都明白了“探究的科学过程”和“探究的科学方法”,教给学生的不止是物理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了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观察生活现象和实验,这是这堂课学生最大的收获,真正培养了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

3、从生活中获取资源

提供穿山甲,鸭嘴兽,啄木鸟等生物小档案,让学生观察模型,说说适应的特点,进一步将本堂课升华,学以致用,给予拓展。

本节课教学中处处都在体现和落实新课程的理念,课堂开放而有活力。具体表现如下: 善于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我认为课堂上最主要的教育目的,就是在于点燃学生渴望知识的火花。如进行课堂导入时,朱老师在复习高二所学的有关基因知识后,提出了“唾液淀粉酶基因及胃蛋白酶基因存在哪里?为什么唾液淀粉酶只能由口腔分泌?而胃蛋白酶只能由胃壁分泌?”非常具有生活化的问题,从而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本堂课住老师主要采用了启发式教学,教师通过设置问题,然后大部分的时间留给学生进行自学、思考和讨论,充分培养了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体现了“以“人”为本”新课程理念。如在学生了解原核细胞基因结构以后,设计出了“真核细胞的基因结构与原核细胞的基因结构相比较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就很好的体现这一点。

课堂气氛民主,师生关系和谐 在上课的过程中,想象力丰富的学生总会提出一些令老师意想不到的问题,这类问题是比较难处理的,而朱老师总能抓住这些问题并认真地解答,以丰富的知识给学生满意的答案,所以很好的发挥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也创造了师生之间的和谐关系。

俗话说“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如果说这堂课中还有值得思考的地方的话,那就是要给学生多一点练习的时间,同时还要进一步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加以创造性地利用。

总之,这是一堂成功的课,是值得我学习的课


第二篇:高中生物评课稿案例一


1第八周教研----四中评课

评课老师:南武中学  许盛毓

4月8日,有幸到四中听了2节别开生面的同型异构课,本人受益良多。现在谈谈我对这两节课的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孙慧珍老师的课

1、教学目标方面

重视学生的智力开发和能力培养,鼓励学生在做中学,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培养方法明确。

2、教学内容方面

教学设计要合理、严谨,对教学内容分析、处理恰当,层次分明,条理清晰,容量适度,环节连贯、紧凑。能揭示知识的内在联系,重点突出,难点把握准确。课堂结构能按学生的实际而设计,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及年龄心理,对学生有吸引力。很值得我们学习。

3、教学方法方面

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风,较好地达成知识目标。在教学中还专门设置了《豌豆花的观察》这个实验,很好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效果良好。

不足之处:对于遗传学的相关概念,孙老师是使用串讲的形式进行的,但是落实的还不是很彻底,略显混乱,因此有部分学生明显跟不上老师的进度。

在讲解“孟德尔的假说的解释”这个知识点时,课件的文字偏多,其实可以插入图片,使教学更加直观形象,课时容量过大,因此超时了,拖堂我们并不提倡。

二、华侨中学的杨豪老师的课

杨豪老师是异地教学,教学难度明显大于孙老师,但是杨老师还是为我们展示了一节成功的课。杨老师上课的班是普通班,他能够很好估计学生的认知水平,设计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设计,优点如下:

1、教学目标

能明确本节课的知识点及教学目标要求,按大纲要求安排教学,能不留痕迹地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思想品德教育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这是杨老师比较出彩的地方

2、教学内容

教学设计要合理、严谨、无科学性错误,虽然没有孙老师那么多的经验,但是一样能够做到揭示知识的内在联系,重点突出,难点把握准确。

3、教学方法

能很好的遵循直观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和巩固性原则,利于学生的学习,教学效果良好

缺点:

杨老师讲的太多,学生动手的时间太少,有满堂灌的嫌疑,应该多提问学生。师生互动应该多一些。杨老师上了50分钟的课,严重超时。上课过程学生的反应略显沉闷。小结不是很到位。

2对《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同课异构课的简评

石北中学  周海英

孙老师和杨老师上的是《遗传和进化》第一章第一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的内容。两位老师根据学生的不同,采用了不同的教学方式。下面我简单地说说我自己对这两节课的看法。

对孙老师的课,我个人的看法如下:

优点:1、倡导探究性学习。孙老师面授的群体是锐志班的学生,因此她采用了 “做”中学的教学方法。如观察豌豆花、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勤于动手,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2、在探究性学习活动中,问题是核心的要素。孙老师以问题为线索引导学生通过质疑和推理来学习孟德尔的遗传实验的杂交实验。同时,还重视课堂生成性问题的启发和引导。3、孙老师教态自然、亲切,课堂气氛活跃。

不足之处和建议:1、教学中没能及时进行引入新内容,如在进行观察一对相对性状杂交实验的实验现象的同时,可以及时地根据观察的现象提出显性性状、隐性性状和性状分离的相关信息。2、在用孟德尔的假说相对比较抽象,学生阅书并不一定能够对此内容很好地理解,这部分内容是重点也是难点,教师可以用假说的内容详细分析实验。

杨老师的课我认为有以下特点:

优点:1、杨老师整节课都表现得很从容,笑容可掬,很有活力,很有感染力。2、杨老师在课堂教学中注重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在教学中渗透德育,进行思想教育。如了解孟德尔的生平,又如在进行杂交实验现象分析时引导学生把自己想象成孟德尔,鼓励学生思考。3、杨老师对新授知识讲得很细,如辨别相对性状、显性性状、隐性性状、性状分离等新知识。

不足之处及个人建议:

1、这一节课的时间分配不是很合理,这节课的难点是对分离现象的解释,对孟德尔的显隐性的判断等假说解释得不够深入透彻,而过多的时间放在前面,如把自交、杂交知识解释得很全面,在进行实验现象分析时,把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判断讲解得很细。我个人认为这部分内容暂时不需要在这个时候讲解,因为这会影响学会对现象分析、解释这一条主线的思路,而且这一节是学生进入遗传学的第一课时,让学生有个初步认识即可,在以后的教学中再深化,可能效果会更好。2、杨老师对用假说的解释实验现象过于简洁,并且在讲解遗传图解时,用倒推方式推出各代的遗传因子组成,既要鼓励学生走孟德尔的科学道路,但又把当时还没出现的减数分裂知识牵引进去,不符合当时科学发展的逻辑。3、有知识传授方面还有一点点小漏洞,就是关于自交的解释有点理解不恰当。

以上都是我个人的看法,不对之处请纠正。

3评课书面稿

培才高级中学  周利

4.《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一)》听课反馈

番禺区东涌镇鱼窝头中学  麦桂珍

在20##年4月8日的广州生物教研中,我在广州市第四中学听了孙惠珍老师和杨豪老师的两节课,讲的是相同的内容——《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两位老师各有自身的教学风格,都有很多亮点。同时反思自己的课堂,着实觉得有很多可以学习借鉴的内容。

首先,就孙惠珍老师的课,谈谈自己的感受。本节课的亮点有:

1.教师素质:在课堂中以自己的家庭照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藉此导入新课,引导学生进行注意联系实际生活,学生表现出极大的求知欲,体现了新课程标准中“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的理念。

2.教学编排:在本节课中,孙老师让学生观察豌豆花、进行模拟实验,通过学生活动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处理实验数据,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动机,体现了“倡导探究性学习”的教学理念。

3.教学方法:在课堂中现代化教学设施的应用适时、适度,在本节课中,孙老师在讲授模拟实验的过程中,让学生进行实验的同时,用电脑统计实验结果,这样可以立即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同时,运用秒表来计时,让学生有紧迫感来完成学习任务,提高了教学效率,并且可以可以及时调整教学。

本节课的亮点很多,教学语言精炼、用词准确,教师自己讲的少,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但有我认为也有可以进一步改进的地方,比如:课堂上教师设计的教学内容的容量稍微多了点。建议教师可以适当地处理教学内容,可以让对分离现象的解释的模拟实验推后再讲,让重点更加突出,同时让学生把握难点。

其次,就杨豪老师的课,谈谈自己的感受。本节课的亮点有:

1.教学目标:本节课教学目标的确立把握到位,知识目标明确,能力目标在授课的过程中实行的较好,及时让学生反馈教学,注重学生的能力培养,较好地发掘了教材的思想性。

2. 导入新颖:杨老师在导入时,以“融合遗传”来推理,黑人与白人生下的孩子是否为“斑马人”呢?这样的导入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能使学生所学到的知识得到复习和巩固,从而引出本节课要讲的内容,并使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进入课堂。

3.课堂效果:教学任务按时完成,课堂气氛好,学生学习积极性高,让学生能够自主学习,并能够倾听、协作、分享,多项互动,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和配合教师教学,体现了“面向全体学生”的新课程理念。 

本节课的亮点很多,但也有我认为可以进一步改进的地方,比如:让学生探讨,寻找问题答案,教师不用过多地去“干扰”学生。通过学生活动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全部学生都能参与进去,发挥小组合作的优势。同时,课堂上适时地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小组代表表达不充足时,组内其他成员加以补充。

    

在本次教研中,我从中学到了许多好的教学方法,使我在真正的教学过程中遇到同样的问题时能够用得上。同时,反思自己的课堂,着实觉得我们不能只顾着自滔滔不绝的讲解,忽略了对学生思维的训练。学生处于学习的主体地位,必须让学生多参与到学习中去。于是,特让自己进行总结与反思,以期尽量完善自己的教学。

5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一)评课

    广东华侨中学  杨豪

 作为本次课题的主讲人之一,我觉得同课异构是一种探讨教学的很好的方法,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教学风格,而且教学理念不同,虽然上同样的内容,但是,会有不同的亮点或者创新之处,同时,不同的听课教师会持有不同的观点,大家就会碰撞出思想的火花。下面我就谈谈自己的评课观点,对自己的评课也可以说是一种教学反思。

孙老师在讲这一课时,用的班级是广州市第四中学的睿智班,这个班共有36名同学,基本上是理解力、执行力都比较高的学生,通过观察,我发现他们学习能力很强,比较会听课,知道何时该记笔记,怎样看书都。孙老师根据自己学生的特点,结合新课标要求,尽量让学生动起来,参与到课堂中,在教学过程中设计了两个探究实验,其中,学生自己进行去雄的操作,感受人工杂交技术中该注意到的细节问题。对性状分离进行模拟实验,让学生体会孟德尔假说,整个过程中,体现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但是,在讲解孟德尔实验假说时,让学生看书,先看到孟德尔的假说,然后让学生写遗传图谱,学生自己思考的就相对少一些,学生理解就不是很深刻,如果让学生根据老师的恰当引导,把自己想象成孟德尔进行假设、推理,就在无形中渗透了“假说—演绎”的科学方法。然后根据学生的推理,再结合课本的四点假说进行总结,效果可能会更好。

作为新教师的我,参加此次公开课,主要是抱着学习的态度来的,很感谢教研组的老师和四中的老师们。我是异地教学,所教班级是广州市四中的平行班,学生学习态度较好,但是执行力、理解力相对孙老师的睿智班有差异,我的教学理念是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并在学习中体会科学研究的方法。本节课是遗传学的开篇之作,所以让学生掌握遗传学的一些基本概念是很必要的。我采用学案教学,其中预习学案,让学生有目的、带着问题去预习,探究学案则结合书本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试验进行,让学生理解关键概念。其中,尤其是在讲解性状分离的解释时,我先通过第一点假说,板书自己推理的遗传图谱的一部分,从中设疑,引导学生,根据我的推理思路和减数分裂的内容(学生学习过),把自己当做孟德尔对实验进行推理。让学生通过小组协作,写出自己认为合理的遗传图谱,然后投影学生的学案,从中挖掘问题,围绕上下代关系,一步步设疑,让学生想办法解决问题。最后,结合书本上的假说,进行总结。自己认为比较好的是整个过程中,我尽量做到语调抑扬顿挫,充满激情。板书规整,能结合课本实验与探究学案,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我的讲课过程中,我的目的想让学生带着问题思考,但是可能引导还不是很到位,所以学生有时会提不出问题,这点还要继续挖掘提问的技巧和引导的技巧。其次,还要改进的是像孙老师学习,看能否设计相关动手的实验或者实物,让学生加深印象。

6.关于全市公开课《孟德尔杂交实验(一)》的评课意见

广州市第四十一中学    马丽娜

       20##年4月8日,根据我校的生源分组及本人本学年担任的课程,本人到广州市第四中学分会场参加了广州市生物科教研活动,听取了广州市第四中学孙惠珍老师和广东省华侨中学杨豪老师的两节课。课题名称均为: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教研主题为——同课异构课例评析。现就本人的粗浅理解,评析如下:

一、总体评价

两位教师语言清晰、流利,具有亲和力,与学生关系融洽,注意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教学设计规范、课堂演绎谈定、老练,体现了两位教师的基本功扎实。

两节课教学较目标清晰,整体结构较严谨,教学过程较流畅,能因应不同层次学生(一个是锐志班、一个是平行班)的认知要求设计教学,核心概念和主干知识突出,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两节课均重视科学方法的培养,较好体现《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中核心任务:提高每一个高中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两位老师均关注学生的反馈,点拨及时。

二、各自的优点

(一)孙老师课的亮点(任教班:锐志班)

1、善于运用实物——豌豆花,有效帮助学生理解孟德尔为何选择豌豆作为实验材料原因的其中两点:

①豌豆是自花传粉植物而且是闭花传粉,自然状态下是纯种。②豌豆花易于进行人工异花传粉。由此自然带出自花传粉、自交、闭花传粉、异花传粉、杂交等概念,效果好。

2、学生实验“性状分离比的模拟”比较好地让学生认识和理解遗传因子的分离和配子的随机结合与性状之间的数量关系,体验孟德尔的假说。

3、整个设计重视学生的亲身体验,能让学生从生物学基础知识、科学态度、探究方法等三个方面得到生物科学素养的发展。

(二)杨老师课的亮点(任教班:平行班)

1、重视对关键概念的讲解,为学生搭建脚手架,使学生较容易理解和学习后续知识。

2、重视规范杂交过程的文字书写,为学生运用分离定律,解决实际问题打下坚实的基础。

3、整个设计重视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能让学生从生物学基础知识、科学态度等两个方面得到生物科学素养的发展。

三、改进建议

(一)给孙老师的建议

1、关于教学设计

   评课的其中一个关键是看教学目标的达成度,建议孙老师再认真思考本节课教学目标,建议把非本节课涉及的主要内容删去,如等位基因、基因型、表现型等概念是否放在“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二)”更合适。

2、关于课堂实施

   建议孙老师在课堂实施的过程中要随时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坎”,当预设与生成出现不一致时要及时调整教学流程和方法。如一些较难理解的概念,预设学生能自己理解并运用,但是实施过程发现并非如此时,必须增加概念的讲解,以便学生更好的开展后续的学习。

(二)给杨老师的建议

1、关于课前预习学案

   建议杨老师认真思考和回收了解该预习学案,本人认为该案对四组(或三组)高一年级平行班且刚接触遗传学的学生来说,显得比较多而且有点难。尤其是概念梳理部分,对老师给出的28个概念进行划书、理解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从课堂效果来看预习效果并不理想。

2、关于课堂实施

    既然要求学生在预习学案中,把不懂的概念勾出来,建议杨老师在课前要了解情况并课堂上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真正做到有的放矢,提高效率,这样的预习才收到实效而非流于形式。同时也能较好的控制时间,该课堂时间的分配上不太理想,显得前重后轻,使教学重、难点:“杂交、自交的规范书写”、“基因分离现象的解释和本质的理解”等内容没有很好的展开和反馈。  

四、听课后的反思

1、优化信息输入的同时要强化信息输出,方能检验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在大班教学的背景下要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我们要深入探讨如何实施课堂上的分层教学。

7.“授人以鱼”与“授人以渔”

                          ──对《遗传因子的发现》两堂公开课的思考与建议

广州市第二十一中学生物科           朱明

《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指出,高中生物课程要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生物科

学素养,尤其是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然而,如何落实课标要求,却非一朝一夕之功。孙、杨两位老师就《遗传因子的发现》一课的教学,在如何进行“科学史和科学研究方法的教育”方面做了不同的尝试,给我们呈现了表面相似,实则在教学思想上有质的不同的两节课,让我们在学习的同时,能更深层次地思考本模块的设计思路、科学探究活动的特点与实施途径,的确让人受益非浅。以下是对这两堂课不成熟的思考与建议:

一、在教学设计方面

必修二模块是以科学史为主线展开教学的,孙老师教学设计的主要思路之一是“用科学方法教育统领教学的全过程”(据教者个人介绍),其中体现了一种重要的教学思想,即,究竟是教“科学史”,还是用“科学史”来教,显然,更重要的是“科学史”中所蕴涵的科学思想方法,因为思想是行动的指南,正确的尤其是创新的科学思想才是科学家创造发明的关键。因而,在教学中,以分离定律的发现为载体,借助对经典实验的层层剖析,孙老师引导学生像科学家那样思考,将实验过程分解成紧密相关、层层深入的探究问题串,一个问题解决了,又引发出新的问题,在学生心中造成一种悬而未决而又必须解决的求知状态,使学生的思维自始至终保持兴奋,将“假说──演绎”的科学方法的学习渗透于探究性学习的整个过程,即“观察实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假设—设计实验、验证假说—归纳综合、总结规律”,让学生在探究中领悟科学方法,理解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进而提高科学探究能力。

    杨老师的设计则是在学习了“相对性状”的概念后,指出孟德尔的研究历程是“实验—假说—验证—总结规律”,并说明这就是“假说演绎法”;然后直接给出实验现象和结果,请学生观察、思考,并引导学生对分离现象进行解释。这种教学设计没有考虑学生的认识规律,实则是陈述科学史、掌握孟德尔假说的内容,并掌握假说演绎的科学探究方法,看似完成了科学史的教学,但却忽略了科学史教学的真正内涵──科学研究中的思想方法是怎样产生的。

二、在教学策略方面

在教学过程中,孙老师的一个突出亮点是强调了“做”中学,如:两人小组有一朵豌豆花,先让学生在观察中体会豌豆花的特点,再让学生尝试去雄,了解杂交实验的操作,体会孟德尔做科学实验时的严谨和勇于创新。又如:通过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加深学生对遗传因子的分离和配子的随机结合与性状之间的数量关系的理解,从中体验孟德尔假说的合理性。孙老师在教学中也设计了学生活动的环节,试写出对一对性状杂交实验的解释(遗传图谱),考虑到这是本节的难点,孙老师用学案的方式给予学生必要的指导,引导学生进行推理,应该说这一策略是十分合理的,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三、在教学细节方面

对孙老师能找到豌豆花做实验颇为好奇,不料在与孙老师的课后交流中,意外得知豌豆花竟是孙老师的妈妈想办法采集的!孙老师的妈妈原本也种了豌豆,但由于花季已过,孙老师的妈妈是在工友的田里寻到了最后的一批豌豆花,因为那片豌豆播种迟了些,因此得以成全了孙老师的课。一个似乎巧合的小小事件,却令人十分感动,也许她为了这堂课早早地就请母亲种下了豌豆,而母亲竟也格外认真。从孙老师导入环节的设计中也能看出她非常善于挖掘身边的教学资源,有趣而又真实,可见,孙老师确是教学的有心人。一堂成功的课或许有诸多因素,但正是每个不起眼的细节决定了成败。不过,在语言表述的细节上,两位老师有时可能都不够严谨。如:豌豆高茎,对它内部的遗传因子有何要求等。

四、建议

    孟德尔提出分离定律的重要环节之一来自他大胆的假说,这也是科学家之所以能超越前人、形成新的理论体系的关键。孙老师介绍说所教班级是锐志班,学生层次较高,也许老师可以更大胆一些,尝试让学生试着提出自己的“假说”,看看能否解释分离现象。例如;控制性状的遗传因子可能有几个?尝试用1个、2个、3个字母……来表示,然后用图解的方式对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进行分析,看能否进行合理的解释。或许在出错的过程中,学生能更信服孟德尔假说的合理性,也能更深刻地理解分离定律。杨老师才刚刚毕业不久,能大胆地挑战自己,其精神难能可贵。只要坚持,并不断学习、内化,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相信她在未来会更出色,这其实也是我们在自己的教学中应该坚持的方向。

8.高一生物“同课异构”评课稿

广州市南沙第一中学高一生物组  游科峰

4月8日下午,高一生物组教师在广州四中认真听取了四中孙惠珍教师和华侨中学杨豪教师的同课异构示范课,两位老师均表现出较高的知识水平和课堂驾驭能力,较好地体现了新课标对生物课堂的基本要求。现就这两节课作简要评述:

一、优点

1、孙惠珍老师所上课的结构更多地体现了新课标中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思想,通过“做中学”的教学设计,较为完美地展示了师生的丰采。教师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学识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以及思维的活跃程度等因素,通过观察、分析、归纳、统计等方法,让学生联想、浮现当年孟德尔实验的情景,即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生物学素质,又把教学内容渗透其中,表现了孙老师十分优秀的驾驭课堂的能力,也充分体现了新课标的魅力。

2、杨豪老师的课堂更多地体现了因材施教的原则,根据学生的现有水平和思维能力等因素,通过教师架设一系列有梯度的问题,引导学生从课本中找到答案,重点在加强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

二、建议

1、孙老师的课堂表现虽然十分优秀,但需要学生极高的配合能力,这也就限制了将这种教学模式进行推广的可能性,只能在小范围内、对少数学生才有用,故这种教学方式对DEF组学校来说实用性不强。

在对学生回答提问中,对学生回答“让F1代和矮茎杂交方式”不认同的解释不够清晰,可是直接确定为“让F1自交”。建议可让学生多考虑或课后查阅相关资料再回答。

2、杨豪老师的课堂设计比较符合本组学校的学生,但杨老师在安排教学中还有些做的不够,比如:

讲豌豆花的特点却展示桃花的结构,易造成学生的误解,主观认为豌豆花和桃花是一样的。

同时杨老师在板书过程中较为零乱,特别是在解释子一代自交形成子二代的过程中,板书的连线法学生难以看清,自然对此就掌握会不够理想。建议此时可采用棋盘式更清楚些。

9. 广州市教研高一评课稿

广州市番禺区石北中学   周色群

评孙惠珍老师:孙老师的教学给人的总体感觉是“创新性强”。在她的引领下,学生从动手解剖豌豆花开始,到科学分析实验过程,到模拟性状分离比实验,生动活泼,听课者恍如亲历了孟德尔杂交实验的始末。

一、突出优点

1、高度关注学生主体

孙老师所教锐志班的学生学习习惯和思维能力较好,所以整节课是以“思路设计为主导,实验设计为主线”展开的,并制定了相应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2、着力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孟德尔杂交实验(一)》是对学生进行逻辑思维训练,以及渗透科学方法的良好素材。孙老师通过对孟德尔生平的介绍(情感上)、对豌豆实验材料的分析(思维上)、实验过程的分析(思维方法),从不同方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3、培养逻辑思维和探究能力

孙老师在这一点上的教学突出体现在以下几个内容:(1)通过动手解剖豌豆花,分析其内部结构,学生自主开展了“豌豆花如何才能实现杂交”的分析,为后面如何做到“正、反交”奠定基础。(2)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的设计过程,提出了如“为何要正反交?为何用F1自交而不是让F1与矮茎杂交?”等问题,引导学生用严密的逻辑思维进行分析,很好的锻炼了学生的能力。

二、不足之处及建议

1、对孟德尔假说分析得不够深入

孟德尔对实验的解释是本节课的重难点,根据学生课堂表现出来的能力,应该可以从孟德尔的角度分析提出哪些观点才能解释现有的现象。但老师在这里只是要求学生从减数分裂知识去思考。这是一个思维锻炼的良好机会,在这里没有应用上。

2、课堂容量很大,给人面面俱到的感觉,一大堆遗传概念同时抛出,学生能否接受?

评杨豪老师:作为一个新老师,而且是在他校的平行班上课,杨老师采用的是比较传统的教学方法。虽然思路不同,但有一些相同的优点。

一、优点

1、关注学生主体:体现在三维目标、重难点的制定和教学方法的选择。

2、提高学生物科学素养:同上。

3、培养学生科学思维能力:主要表现在分析孟德尔的假说上,对学生进行层层引导。对于一个新老师来说,这种传统中的突破难能可贵,也很好地体现了教师本身的高素质。

此外,杨老师还非常注重对学生进行鼓励和表扬,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

二、不足及建议

1、没有很好的了解预习的情况,致使教师在课堂上说得还是较多,学生回答较少。作为一名新教师,应过关注教学预设与课堂生成。

2、对教学的处理不是很到位,引人显隐性的判断操之过急,学生的反应也不好。可放到下一课时进行。

10高一生物公开课“孟德尔杂交实验(一)”评课稿

广州市荔湾区汾水中学   陈白羽

孙慧珍老师上的“孟德尔杂交实验(一)”一课,以问题为线索,引导学生通过质疑和推理来学习孟德尔的遗传实验和杂交实验,用科学方法教育统领教学的全过程,是一节自主探究,多元互动的好课。

1、教学目标明确,充分体现了课标中“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的课程理念。如在讲孟德尔杂交实验假说时,学生尝试亲自解剖豌豆花,去雄等,注重学生的参与,让学生亲自体验科学家研究的过程。并及时提出问题,逐级引导,让学生提出问题,思考后解决问题,引导其自主探究。在实验设计与推导时,培养了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科学思维的养成。

2、注重学生参与,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在40分钟的课堂中,几乎所有时间都是学生在带着问题探究,带着任务阅读,练习中发现规律。不论是概念的生成,还是遗传图解的书写,学生都参与其中,主动获取知识,解决问题。

3、学案设计合理,有效地补充课堂教学中的遗漏。由于教学内容较多,孙老师在课堂上没有把概念逐一详细归纳,而是注重能力的培养。但学生可以在课后完成学案时,回顾概念,巩固知识点。

这节课值得思考的地方有两点,第一是学生没有进行题目的练习。如果能留出时间让学生在习题中反馈,也许会更好。其次,虽然学生全程都在探究,但每一个探究任务的时间都不充分,部分学生还没有得出结果或思考不充分,可以考虑减少教学内容,留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自己思考探究。

杨豪老师上的“孟德尔杂交实验(一)”一课,通过创设情景,引导学生关注和发现身边的遗传现象,激发学生学习“孟德尔杂交实验”以达到教学目的,整节课思路清晰,教材处理得当,符合学生发展实际。

1、教学思路清晰,符合教学内容实际,符合学生现有的认知结构。杨老师有效地利用了预习,让学生在按熟悉了初中讲过的概念(如自交、杂交、自花传粉等)以外,还引出新课孟德尔实验中的问题和概念,通过提出问题—解释问题—总结—发现新问题再解决的形式,令知识点环环紧扣,逐一落实,培养了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科学思维的习惯,有利于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

2、设计生活化、社会化、活动化的教学情境,丰富互动内容。在课堂教学中,杨教师能够通过各种教学手段引入、制造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形式生动的教学情境。如恰当运用教材中的“问题探讨”,图文并茂;如展现黑人和白人生下斑马人的图片以及人体不同相对性状的讨论等,给学生身临其境的感觉,激发和推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生动、多样的教学环境中,师生间,生生间可交流的话题增多,情感体验丰富,引导学生积极进行探究,达到较好的异地教学效果。

3、教师教态自然,语言准确,精炼,富有亲和力,能及时对学生提出和回答的问题给予积极肯定的态度,充分展示了新一代年轻教师的教学风采。

  这节课是否需要改进的地方有两点,首先是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还不够强,如果能够留出更多的让学生思考问题、理解概念就更好了。其次,教学设计中通过对学案的整理来总结本课内容这一环节未能落实,稍有遗憾。

11.孟德尔杂交实验(一)同课异构评课稿

花都区第一中学  陈秀清

孙老师和杨老师上的是高中生物必修二第一章第一节的新课。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在学习了减数分裂的基础上进行的,两位老师对教材的处理有差异,孙老师侧重问题导学和让学生在“做”中学;杨老师侧重概念教学。孙老师的课堂容量非常大,显得丰富饱满,杨老师的课堂内容相对较少,侧重知识铺垫,如自交和杂交。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识记并理解孟德尔的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及其对分离现象的解释。

听了两位老师的课,我感触颇多,由于她们一位是经验老到的教师,另一位是勇于接受挑战的新教师,因此在课堂的教学策略、技巧、课堂调控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但都紧紧把握住本节课教学重难点,并在不同程度上体现了新课程“面向全体学生、倡导探究性学习、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的基本理念,孙老师是通过问题导学和“做”中学来引导学生体验孟德尔的杂交实验和科学方法;杨老师是通过学案来让学生参与课堂。

两位老师的共同点:(1)通过照片引出新课,既能吸引学生注意力,从而让学生思考,又极具亲和力,能拉近师生关系,活跃课堂。(2)课堂设计目标明确,符合教材和学生实际。针对学生层次不同,孙老师能通过合理的问题串和倒计时来进行限时训练,有选择性和针对性的提问,适时讲评和鼓励学生,最难得是找来豌豆花让学生亲自体验去雄实验;杨老师通过一系列的图片引导学生理解概念,并通过练习来强化概念。(3)教师的综合素质表现的很好。举止得体,语言简练,教态端正,板书工整,教学重点跃然在黑板上,如杂交实验过程及假设作为主板书,能把握课堂的方向和进展。

建议杨老师:能让学生独立完成的尽量放手,如探究性学案中的假设部分,学生没完成的内容可以让他到讲台继续,没必要老师去做,反而是黑板上的板书应补完整。在提问后可以留多点时间让学生思考,如在讲授相对性状的概念时,学生启而不发,老师不要着急自问自答。课堂上多次评价学生的方式比较单调,停留在“好”、“很好”等字眼,能否有创意一些。

    总之,这两节都是非常有代表性的课,听后能引发我去思考,课堂上应创设情境让学生动起来,让他们真正参与课堂,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12.教学是一种享受

---有感于《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一)》

从化市第三中学  孙卿

有幸听取了四中孙惠珍老师和华侨中学杨豪老师的课,真的感觉到教学不单单是要讲授知识点,还要给学生一种美得享受。

对于《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一)》,可以说是一个难点内容,更是一个重点内容,那么如何讲好讲透是一个头疼的问题。孙惠珍老师授课的对象是具有较好学习习惯和思维能力的学生,那么她在教学中使用的是“点拨式教学”,知识点是点到为止,给足学生思考。例如,在讲到用高茎♀与矮茎♂杂交,F1全部是高茎,提出了问题,“为什么F1全部是高茎?跟什么有关系?”有学生想到了“是否跟母本有关系呢?”进而引出正交和反交的概念。可以说整个过程是水到渠成,教学脉络非常清晰。

再有,孙老师这堂课还有两个亮点,一是让学生体会孟德尔发现遗传规律的过程,通过让学生观察真实的豌豆花,自行动手去雄,然后思考在整个过程中会出现的疑问,然后根据疑问设计解决方法,可以说,是理论与实践结合;二是通过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来体会假说,让学生参与其中,增加了学生兴趣,将无形的知识与有形的活动相结合,进而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

本人认为较为欠缺的是没有进行讲练结合,对于一些概念,可以直接通过做练习来解释,效果会更好一些。

杨豪老师授课对象一个学习积极性较高,但是学生执行力以及理解力稍弱的学生,她采用了“启发式教学”,整个过程以引导为主。杨老师的教容教态非常棒。整堂课对于提问到的学生说“很好”“非常好”“非常棒”“没关系”,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而且让学生有一种成就感,认为自己很厉害,这对于提高学生的自我增值感很有帮助。其次,对于一些难点内容,举出生活中见到的例子解释。例如什么叫做性状,什么叫相对性状,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得出答案,同学们对于自身的性状都非常有兴趣,进而识记了对应的概念。

无疑,杨老师这节课是成功的,能让平行班的学生也掌握了内容,很不容易。不过本人认为,让学生思考的内容可再多一些,老师讲的不如学生自己讲的印象深刻。

13评课

番禺区大岗中学  林文乔

广州市第四中学的孙惠珍老师以及广东华侨中学的杨豪老师向我们展示了在不同教学风格、策略下的两节优秀课。这两节均为必修2第一章第一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的第一课时。本文就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教材内容有什么特点,以及孙惠珍老师与杨豪老师在教学思路、教学方法策略、课堂结构设计上优点与不足加以阐述:

一、             教学目标、教材内容的分析

1、  教学目标:

①      

知识目标:

 

②       能力目标:

③      

情感目标:

2、  教材内容:本课内容在必修2中处于重要的位置,学生在这节课中经历了科学家“观察实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假设—设计实验、验证假说—归纳综合、总结规律”的科学研究过程。既是能力的培养,也是思维的训练,情感的升华。学生经历思想的冲击,同时要接受十几个新概念,建构新的知识网络。

二、             来自孙惠珍老师课的思考

1、亮点及收获:

a.整个教学过程中体现了“做中学”的理念。例如,从观察、解剖豌豆花的过程中,认识豌豆的自花传粉、闭花授粉的特点;在去雄过程中完善实验设计,体验实验操作。体会实验过程中科学家严谨的思路,勇于创新的精神。在模拟实验中,学生通过亲身动手操作,全部数据统计,深刻感知假说的合理性,感悟统计学的魅力。真正理解子代基因型DD:Dd:dd=1:2:1

b.这节课是一节思维盛宴。在人工授粉实验、杂交实验、孟德尔的假说解释以及模拟实验中,无不体现了科学家严谨的实验思维,操作的规范性。孙老师在教学策略、课堂结构均进行细致的设计。不为简单的学生的“做”而做,而是从做中经历体验。

c.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孙老师注重设计教学情境,学生在情景中理解遗传实验。

d.这节课中学生“做”的部分,设计恰当,张弛有度。在探究孟德尔成功的原因,在模拟实验中,学生亲身体验。同时又留有时间给学生进行知识重组。

2、商榷的地方及建议:

a.孙老师这节课中的学生为锐志班的学生,我们肯定学生具有很强的自学能力。但是在这节课中出现相对性状、性状分离、纯合子、杂合子等新概念十几个及遗传学的符号。在以往的教学中,发现学生对于这些关键概念出现遗忘、混淆,在杂交实验的书写上不够规范等情况。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进度放慢一些,注重知识的建构。

b.在处理相对性状、显性性状、性状分离等概念时,孙老师在分析“一对相对性状杂交”过程中,直接的告诉学生概念。其实,我们能不能转化一种方式,让学生在比较生活常识中得出呢?

c.在孟德尔杂交实验之前,老师们都有意识的把减数分裂安排在前面。在掌握减数分裂的基础上,学生更加容易理解决定生物性状的遗传因子是成对存在的,在形成配子时,彼此分离进入不同配子中。但是在处理“对分离现象的解释”部分知识时,是否有些生硬,就是告诉学生事实就是这样。

能否用2分钟,从减数分裂的入手,从已有知识中使学生意识到“在同源染色体中成对存在,在减数第一次分裂是,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离,成对的基因也发生分离进入不同的配子中。”是否更利于学生从已有知识联系新知识,有利于知识的建构呢?

d.在这节课中,学生手头上有一份孙老师精心设计的学案。但是这份学案在课堂上使用时间只是5秒左右,就留在课后完成。此时,我思考的是学案是课前完成,课中反馈,课后完成呢;学案是辅助学生学习新课,是辅助学生进行知识的建构,还是课后的知识巩固呢?如果学案在课前完成,教师就学案上学生存在的知识盲点进行反馈,增加学案的利用率。这样做,学生对于学案的重视程度或许会更高些呢?那么好的学案不要浪费了。

三、来自杨豪老师课的思考

1、亮点与收获

a.整个教学过程体现了“建构主义学习观”。 学习过程同时包含两方面的建构:一方面是对新信息的意义的建构,同时又包含对原有经验的改造和重组。例如,杨老师在处理“相对性状”这一新的概念时,并不是简单的告诉学生它的含义是什么,而是从日常概念入手,来理解和建构新的知识和信息。

b.从课堂教学中,可以看出杨老师具有“最近发展区”的思想。把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习者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新的知识经验。既清楚学生现有的水平(学生具备减数分裂的知识,具备较强的自学能力,能初步理解“性状分离”等十几新概念),又清楚希望学生达到的水平(分析孟德尔的遗传实验的杂交实验现象,理解孟德尔对分离现象的解释)。那么如何让学生达到最近发展区呢?杨老师先通过预学案使学生在课前有目的的预习,接触新知识,在课堂教学中,在孟德尔的杂交实验的情景中,理解新知识,引导学生丰富或调整自己的解释。

c.注重学生规范性。例如,在遗传学符号的书写上,在遗传图解的书写上,杨老师都有意识的呈现学生在书写上存在的问题,规范学生的书写。

d.在整个的教学过程中,杨老师都用了鼓励性的语言。或许是借班上课,学生对于老师不太熟悉,并不主动回答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杨老师对于学生的回答采取鼓励性的言语。

2、商榷的地方与建议

a.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杨老师注重学生知识的连贯性,注重知识的建构。但在体验科学家设计杂交实验时表现的严谨的态度,巧妙的设计思路上,稍有不足。例如,在分析孟德尔成功的原因上,杨老师引导学生在书本中找出现有的两个原因。学生知道这是两个知识点,需要识记,但却体验不到科学家缜密的思维。

是否可以在预习学案中将“3、为什么用豌豆做遗传实验容易取得成功。(1)     (2)     ”转变细化,带有引导性的语言呢?

b.在教学过程中,师生间的交流通过老师问学生的答的形式进行着。是否将教师要问的内容转化成图形完成,或者表格完成、连线题,由学生进行展示。使得知识呈现的方式多样化些。

14.20##年生物科高中(高一)新课程评课活动—评课稿

广州市西关培英中学  生物科  刘晓研

一.突出优点:

两位老师都上了一节较好的公开课,使我们能较好的了解如何运用高中生物新课标理念实施生物教学。两位老师的教学都能立足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等新课标的要求;让学生在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能力、基本观念和态度等方面得到培养和提高;重视充分利用好教材及配套资料实施教学,都能较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孙老师:

1.孙老师一上课就向学生展示了一张自己一家三口的照片,让学生猜想她儿子的样子。整个引入终是在一个非常愉快的气氛中完成的,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参与的欲望。

2.  通过学生实验,让学生充分体验科学探究的历程,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得到锻炼,科学素养得到一定的提高。

3.  设计层层递进的教学活动,令学生主动投入到学习过程中,学习热情得到有效的维持。

杨老师:

1.  教师的基本素质表现的很好,能很好的使用普通话,板书书写工整,举止得体,语言生动活泼。课堂驾驭能力强,能把握课堂的方向和进展。

2.  设计层层深入的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使学生能充分感受到探究的过程,促使学生主动积极地获取知识。

3.  准确地把握住教学的重难点,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遇到的学习困难。

二.不足:

孙老师:

“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安排得比较仓促,没能让学生充分思考和感受实验的过程。

杨老师:

老师的主导作用有点过强,没能给学生足够的展示空间。

三.改进意见:

1.  两位老师都可以尝试简化某些教学环节,让出更多的时间给学生参与模拟实验,思考和讨论分离定律的内容,从而更好地完成本节的教学重点内容。

2.  可尝试设计小组讨论的教学环节,让学生在讨论和互助的过程中,有效地构建知识网络。

15.突显学生主体彰显学生自主学习本色

——《孟德尔遗传杂交试验(一)》评课

评课人:广州市第六十三中学  林小峰

广州市第四中学的孙惠珍老师的这节课充分体现了 “面向全体学生,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的新课程理念。孙老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坚持以启发探究性原则为主,综合运用讲授、讨论、观察直观教具、电化教学等多种方法,积极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勤于动手,乐于探究,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精神,着眼于学生终身学习的需要,是一堂难得的好课。

一、教学目标具体、明确,符合课标精神和学生的认知规律。

本节课根据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水平和生物学科特点,恰当的制定了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级目标,从浅至深,不仅让学生了解孟德尔遗传实验,理解分离定律的实质,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使学生体会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二、精心设计,突显学生主体,彰显学生自主学习本色。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孙老师呈现自己的家庭照,创设情境,引发学生讨论:儿子哪里像妈妈哪里像爸爸?为什么会这样?让学生感到问题熟悉,同时又新奇而富有挑战性,引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

2、注重学生参与,发挥学生主体地位。

叶圣陶先生说:“把教师的要求转变为学生的需求是教师的最高境界。”孙老师教学环节上做了精心的设计:提供豌豆花让学生在观察中体会豌豆花的特点;让学生自己动手尝试去雄了解杂交实验的操作,体会科学实验的严谨精神;通过独特设计的性状分离比模拟实验让学生理解分离定律的实质。把老师的要求变成学生的需求,满足学生自主发展的需要,做到了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主动中发展,在合作中增智,在探究中创新。教师适当点拨,将学生提出的问题提高、深化、拓展,培养了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科学思维的习惯,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

三、教师教态自然,普通话标准,语言准确、精炼,富有亲和力,专业素质过硬。

四、学生注意力集中,情绪饱满,思维活跃,参与面广,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合作探究,积极交流,乐在发现,乐在有感,乐在悟道。在整堂课中是灵动的,收获较多。

五、信息技术与生物学科整合,在呈现教学内容上做到图文并茂,提高了可读性,为学生学习和发展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特别是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数据统计,教师让每组的组长把本组的实验数据在EXCEL表格上输入时,马上就能显示出本班的实验数据及全级的实验数据,师生和生生信息交流充分、有效。

六、不足之处

1、练习教学略显薄弱。每个知识点教学完成后,未能用形成性练习完善并巩固学生的知识结构。

2、激励评价的语言应更丰富。本节课,老师可采用了师生评价,生生评价和自我评价等形式,以增加评价的多元性。

3、加强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学生在合作学习方面略显不足,只是在后面的模拟实验才能全员参与, 老师应作为学习的参与者参加到小组的学习中,以平等的身份引导孩子真正地参与到学习中,以保证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16.高中生物有效课堂教学的现场观摩和学习

------同课异构《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评课

广州市第三中学    黄自力

20##年4月8日下午,本人参加了在广州市第四中学举行的20##年高中生物新课程评课活动。通过听课,启发了对新课程和有效课堂教学的反思和感悟。通过活动,增强了本人对高中生物新课程标准理念的认同和内化,提高了专业能力的发展。以下是对两节课的初浅的意见和建议。

一、从两位老师的课堂教学看“概念教学”

杨老师的概念教学是采取预习的方式,在课前有目的熟悉初中曾经接触过的概念,但对于遗忘较多和学业繁重的学生来说,与他们的最近发展区脱节,可操作性不强。杨老师非常注意学生的规范文字书写,对于学生养成严谨规范的学习习惯和治学精神很有好处。孙老师在授课过程非常自然地引入相关概念,并在黑板一角单列出来,与教学主干内容相呼应,既避免了概念与实际脱离的教学模式(因为很多概念都是来自于科学实验的过程中),符合学生的学习习惯。例如在分析“相对性状”的时候,生动地把小孩的“身高”与“豌豆”的高矮做对照,非常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习兴趣。

 

      孙惠珍老师的概念教学                        杨豪老师的概念教学

二、从两位老师的课堂教学看“探究实验”

本节课教材安排了一个探究实验“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孙老师不但扎扎实实地实施该实验(有些老师是忽略的,或者采用录像或讲授的方式解决),更关注实验的科学价值,帮助学生理解遗传

因子的分离和胚子的随机结合与性状之间的数量关系,体验孟德尔的假说。孙老师更不辞劳苦地安排了《豌豆花的解剖实验》,虽然增加了老师的工作量,但学生能在亲自动手的过程通过对豌豆花结构的了解,真正理解了豌豆的自花传粉,自交,杂交,人工授粉等概念,效果比单纯的图片视频好很多。因此孙老师的工作给我们一个启发,“探究实验”不是可做可不做,而是应该根据教学的需要实施,甚至是需要创造性的设计实施。

   

孙惠珍老师课堂上的“豌豆花解剖实验”和“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

三、从两位老师的课堂教学看“创设情境和师生互动”

杨老师善于运用教材的问题创设材料,对“融合遗传”的问题加以改造,展示“斑马人”的图片,一下子就调动起学生的兴趣。孙老师则把自己的全家福展示出来,既创设与教学主题密切相关的背景,更营造出温馨的课堂学习氛围。因此良好的教学情境,是“互动”的前提也是开始。

孙老师在教学导入过程把握得很有分寸,通过创设情境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到主干内容上 ,但又

没有分散很多时间去讲次要的例子和材料,点到即止。

两位老师教学基本功扎实,语言表达能力和感染力强,尤其是杨老师,对于不熟悉的学生,能“弯下身来”与之进行朋友式的交流,并给予适时、恰当、正面的评价,这对于新老师来说尤其难能可贵。孙老师经验更为丰富,不流于表面的互动,更注重师生思维上的碰撞,在激发出的思想火花中展开教学。孙老师由于有两个探究实验作为互动的平台,“生生互动”比杨老师的课堂更为充分和深入。

从两位老师的课堂教学中看到:“互动”促进了学生更加集中注意力;启发了学生思维;“互动”让老师在课堂教学中获得第一时间的教学反馈信息。通过互动,教师了解了学生知道什么和不知道什么;在互动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力求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捕捉学生的思考信息,从而有效地引导学生或改变教学对策。

 

孙惠珍老师的情景创设                          杨豪老师的情景创设

 

孙惠珍老师的生生互动                          杨豪老师的师生互动

三、从两位老师的课堂教学看“教学主线和教学容量”

两节课均以孟德尔的“假说演绎法”为教学主线,让学生重走科学家的研究之路,进行观察,假说和推理,让学生了解科学发现的过程和知识形成的经过,以“问题串”的方式层层深入,抽丝剥茧,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也培养其逻辑思维能力。两位老师在杂交实验的几个环节中侧重有所不同。杨老师侧重“遗传概念和科学术语”的辨析。孙老师侧重对提出“假说”的探究过程。因此教学容量有所不同,教学目标的达成度和维度也不同。目前很多老师已经是非常重视“假说演绎法”的教学,但往往又偏离了方向,把“方法”当“常识”教,忽视其严谨的逻辑性和思维方式的科学价值,甚至只让学生囫囵吞枣地记住这个名称,应付考试,忽视了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这应该引起老师的关注。

两位老师的课堂都显得较为仓促,原因各有不同。杨老师是没有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调整教学内容,旁枝末节的展开多过。孙老师则是教学环节过多,为了完成教学内容,虽然采取了限时训练的方法,但也造成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的时间不足。所以本人认为有效的课堂教学不能把教师教的效益等同于学生学的效益,以完成教材所规定的内容为目标,而应该是把学生到底对本节讲授的知识理解了多少,学到了多少作为课堂教学的目标。

四、在两位老师的教材安排顺序调整中提出困惑

从课堂教学内容看,两位老师(包括全市大多数学校)都是调整了必修2的教学内容顺序,把“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放在“遗传规律”之前。这虽然有利于学生的学和老师的教,但很显然已经违背了教材编者的初衷-----“科学发展的历程是从简单到复杂,从现象到本质”。甚至连孙老师在课堂上也不自觉地把“遗传因子”说成了“基因”了。所以我们一线的老师应该做如何的取舍呢?

注:同课异构的课题《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

    授课老师:孙惠珍老师(广州市第四中学)

              杨豪老师(广东华侨中学)异地教学

授课地点:广州市第四中学

17.评两节课

广州市越秀外国语学校——马弘评课

本节教学内容逻辑结构严密,层层深入地展开。其依次展开的顺序是:孟德尔的杂交实验方法和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发现问题)→孟德尔对实验现象的解释(提出假说)等,以孟德尔发现遗传因子的过程为主线,通过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的过程展开教学的。这就是本节内容的思路脉络。执教者能否把握本节教材的这一结构特点,是在教学中能否左右逢源、得心应手的关键。

四中孙惠珍老师:

优点:

1、基本功非常扎实,调控课堂能力很强,教材研究挖掘深入。

2、引导学生通过质疑和推理来学习,问题情景设置很巧妙“如呈现自己、丈夫、儿子的相片,引发遗传问题的讨论”自然的引出比比皆是的遗传现象和人们的各种猜测,突出孟德尔的卓越贡献。又如在引入孟德尔的F1自交时,不是直接说过程,而是问:F1中矮的性状不见了,是不是控制矮的遗传物质在F1中不见了?孟德尔怎么做的呢?当学生说用矮的杂交后,就出现了万一出现矮的子代,能说明矮的性状是来自F1还是外来的矮的豌豆,这就产生了问题,所以只有F1自交出现矮的性状,才能说明控制矮的遗传物质在F1中,逻辑推理非常严密,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素养!

3、充分开展学生自主探究,做到“做”中学,体现新课标的教学理念。

4、用科学统计的方法模拟重现孟德尔的实验过程,使学生得出:数据样本数量越多越接近科学规律的思想。

建议

1、  语速过快

2、  课堂容量偏大

3、  在模拟实验开始前最好先把统计表格展示出来,就可以更好的引导学生在1分钟内完成实验和获得数据。

4、  假说-演绎法、基因型等过早说出,还没有讲到测交和后面只是,学生不太理解。

5、  一些遗传专业术语强调不够。理解上有难度

杨豪老师

优点

1、  讲述细致到位

2、  及时练习跟进,对概念的理解有帮助

3、  教态随和大方,有一定的调控课堂能力。

建议

1、科学性错误:将异花传粉说成是杂交。

18.20##年高中新课程评课

听课时间:4月8日  听课地点:广州市四中

                      评课者:番禺区洛溪新城中学

                        高一生物教师曾朝霞

                      20##-4-11

19.《孟德尔杂交实验(一)》评课

                                                       洛溪新城中学   黄婉婷

 20##年4月8日下午于广州市第四中学举行的广州市生物教研活动中,有幸听了两节不同各有特色的《孟德尔杂交实验(一)》,孙惠珍老师和杨豪老师充分体现了新课标的理念中“面向全体学生,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的课程理念,积极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勤于动手,本节课根据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水平和生物学科特点,恰当的制定了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级目标,从浅至深,不仅让学生了解孟德尔遗传学实验假说的内容,理解遗传因子分离现象,培养了学生运用数学统计方法和遗传学原理解释一些遗传现象的能力,探讨了单因子和双因子杂交实验的过程,确立从简单到复杂、先易后难的科学思维方式。以下是个人对这两节课的愚见:

一、     因材施教。从学生本身特点出发,有所侧重地培养学生。

孙老师所教班级的学生是锐志班的学生,具有较好的学习习惯和思维能力,所以在课堂上一些容易理解的知识就一带而过,孙老师就比较着重于对学生的启发性引导,讲述到孟德尔杂交实验过程时,突出体现这一点,不同于“填鸭式”教学,高茎作为♀与矮茎作为♂进行杂交,得到后代全部为高茎,马上引导学生“你觉得为什么会这样?”,学生会猜会不会是跟♀的性状有关系,于是引出“正交”与“反交”的概念。

杨老师针对所教平行班学生的特点,把教学的重点着眼在基础知识上,对以一些基本概念的解释比较详细。比如“自花传粉,闭花授粉”“同株异花”等概念。

二、     材料的充分准备,让学生有直观的感性认识。

孙老师课堂上的材料准备充足,豌豆花的准备,让学生有直观的感性认识,并能让学生有动手操作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认真细心操作的态度。相比于只是图片的展示来的直接,让学生留下深刻印象。

     杨老师对基本概念解释的时候,展示更多的图片,让学生能掌握更多的课外知识,譬如讲述“自花传粉”时,展示玉米植株的图片,扩展至“同株异花”,扩展学生的视野。

三、     情景设置,以生活实例引入,增加学生兴趣。

    孙老师在第一章ppt就以自己生活的例子引入,家庭照的展示,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高茎和矮茎豌豆的图片展示,让学生有直观的感知。

    两节课都有值得学习的地方,但是也有一个共同的小不足,时间控制上若能掌握得好点就更好了。孙老师的课程当中,设置一分钟倒数的操作时间让学生明确控制时间,杨老师毕竟刚出来工作,内容跟难易程度控制上还有更大的进步空间,不过杨老师所散发出来的自信感,也为课堂增添了活力。

                                                        20##-4-13

20.高中生物评课稿

番禺区洛溪新城中学  罗斌

孙惠珍老师上的是高中生物新课改生物必修2第1章第1节的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由“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对分离现象的解释”,“对分离现象的解释的验证”和“分离定律”四部分内容构成。本节的教学内容是以孟德尔发现遗传因子的实验过程为主线,突出科学史和科学研究方法的教育。由于这些经典实验及验证过程无法在课堂上重现,传统的教学都是以讲授为主线进行教学活动,很少有学生的参与。但孙老师在教学时,能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基础知识,设计问题情境,开展自主探究,引导学生主动建构新知识。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坚持以学生自主探究学习为主,综合运用讲授、实验、讨论、多媒体教学等多种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很好地实现了教学目标。

一、营造问题情境,激发自主探究

孙老师的教学设计思路清晰,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在现有基础上建构新的知识,激发了学生自主探究的热情。从自然现象入手,介绍基本概念,引出一个个问题,一步步地带领学生完成孟德尔经典实验的探究过程,使学生精神高度集中,仿佛身临其境,完全融入到解决问题的思考、方案设计、小组合作、讨论等探究过程中。学生通过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体现了新课标以生为本的理念。

二、主张兴趣驱动,设计感性直观

孙老师能够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引入,给学生提供精心设计的实验,运用生动直观的教学形式,收到较好的效果。“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感兴趣,那么,其主观能动性就能充分调动,教学过程也就水到渠成。从一开始的激趣引入,到学生亲身体验去雄的操作,以及学生的性状分离比的实验,都可以显示孙老师对学生学习兴趣培养的重视,让学生“做中学”,从而形成知识框架,同时体验成功之喜悦,获得更多更持久的学习动力。

三、探究安排合理,注重能力培养

根据“观察实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假设——设计实验、验证假说——归纳综合、总结规律”的实验思路,设计学生力所能及的实验,通过亲身体验,帮助学生理解科学的实验思路。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如实验操作能力、实验设计能力、分析问题能力、自主探究能力、合作交流能力。

在突破“如何验证3:1形状分离比”这一教学难点时,能否用更直观易懂的教学方式进行?

21.对四中孙惠珍老师的全市公开课“孟德尔杂交实验(一)”的点评

            广州市海珠实验中学    周铭霞   

今天我到四中听了孙惠珍老师的全市公开课“孟德尔杂交实验(一)”,感觉孙老师的课上得很成功,也给了自己很多的感悟,下面就谈一谈自己对孙老师这一节课的一些听课感想。

首先谈一下这节课的亮点:

⑴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学生学得好。

每个学生都是天生的科学家,他们生来就对周围的世界,尤其是对自然界中那些有生命的事物充满了好奇心。课堂上老师给两个同学一朵豌豆花,让同学们自己通过观察得出豌豆花闭花受粉,自花传粉的特点,从而深刻感知豌豆花的传粉特点,还让学生分析豌豆在自然状态下会不会进行异花传粉,豌豆花的异花传粉过程应如何操作,让学生用剪刀尝试去雄的操作,体会人工异花传粉的过程,学生的学习兴趣高,激发了他们的好奇心,学习过程中他们既动手、又动脑,在“做”的过程中“学”到新的知识,较好地体现了新课标所提出的培养学生“科学态度”的理念。

⑵重视学生的思维训练,问题设计好。

本节课孙老师根据教学目标以及从训练学生思维能力的目的出发,设计了很多好的、有启迪性的问题。例如,老师提出问题“孟德尔观察到自然状态下高茎豌豆种下去后代一般都是高茎,矮茎豌豆种下去后代都是矮茎的,这说明了什么?”,学生通过思考分析就会想到“自然状态下豌豆一般都是纯种”,接着很自然地老师就引导学生去观察豌豆花的结构特点,从而感知豌豆花的传粉特点;又如教师提出问题“F1中只表现高茎,那矮茎就此消失了吗?F1中还有控制矮茎有关的物质吗?,你会如何验证这个问题?”,接着学生就七嘴八舌地讨论开了,有的说让亲本再做一次,有的说让F1继续做下去…,这样的问题就引起了学生思维的碰撞,加强了学生思维的训练。

⑶体验科学家的探究历程,教师引导好

本节课的重点、难点是“对孟德尔的遗传实验的杂交实验现象分析”,孙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体会科学家是如何困惑于问题、如何假设问题的答案、考虑从哪些途径去解决问题,体验“观察实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假设—设计实验、验证假说—归纳综合、总结规律”的科学研究一般过程,培养学生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和技能,较好地体现了新课标提出的“培养生物科学素养”理念。

⑷学生自主探究,实验设计好。

本节课为了让学生认识和理解遗传因子分离和配子的随机结合与性状之间的数量关系,教师安排学生即堂完成“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通过问题“1.小杯中放置多少种棋子,每种数量如何?2 .两个小杯中放置的棋子要一样吗?2.每次抓取棋子后,如何处理该取出的棋子?3.操作时,如何确保模拟随机结合?”,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应放入小杯中的棋子种类和数量,再通过小组讨论、师生交流等形式,进行互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很高,较好地体现了新课标要求教师在生物课堂中教给学生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和技能的要求。

⑸灵活运用多媒体的教学手段,课堂效果好。

听孙老师的这一节课,感觉容量很大,如果按照常规的教学设计和教学手段,教学任务很难完成,但是孙老师在课堂上很巧妙地利用了一个计时器程序,把每一个环节的时间都控制得非常好,最后学生完成“性状分离的模拟实验”,孙老师还利用Excel设计了一个表,各组长先统计了小组的数据,再马上在教坛的电脑上输入各组的数据,此时,全班同学都能看到各组的数据,并看到全班、全级数据的统计,清楚地认识到要进行统计学的分析,样本的数量一定要够大,才会有说服力。这样的设计即清楚,又直观,效果好。

孙老师这一节课从落实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等方面都做得很好,我认为是一节非常不错的公开课,如果还要提高,我建议能否从以下几个方面作一些调整:⑴学生在观察豌豆花的时候可以提供一个放大镜,这样学生对豌豆花的观察会更清楚,操作起来也比较方便;⑵显性性状、隐性性状:、性状分离的概念在介绍孟德尔一对相对性状遗传实验时就应该提出来,而不是放到介绍“对分离现象的解释”时提出来;⑶本节课教学容量比较大,学生活动的形式多样,但最终学生的学习效果没有进行反馈,建议最后增加一些题例让学生去思考、回答,从而有利于教师及时地反馈学生的学习效果。

以上是本人在认真聆听了孙老师的公开课后的一些想法和感悟,希望自己在以后的教学中多学习孙老师的优点,不断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同时成为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有心人。

                               

                                       20##年4月9日

22.高一生物同课异构《分离定律》评课

广州市第七十一中学   江素英

20##-4-11

      第8周,在广州市第四中学,我有幸学习了孙惠珍和杨豪老师的同课异构《分离定律》公开课。基因分离定律是孟德尔定律之一,它以减数分裂为细胞学基础,又是后面将要学习的自由组合定律、伴性遗传的基础。是高中生物的重点内容之一,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由于本节课的内容特点是以叙述的形式介绍孟德尔的实验及相关验证过程,并且这些经典实验及验证过程都无法在课堂上重现,常见的教学设计都是以讲授为主线进行,学生觉得很枯燥乏味,教师也感到吃力,教学效果往往也不太好。听了这两节课,感觉很不同,获益良多。

这两节课在设计理念和重难点突破上都有很多不同,各有各优点和不足之处。

我认为孙老师课的优点有以下方面:

一.在理念设计上孙老师注重学生自主探究,设计了“豌豆花的观察和解剖”和“性状分离的模拟实验”,让学生理解自花传粉、异花传粉、人工杂交实验的操作过程,既进行了知识的学习也达到本次课的情感态度目标。

二.在教学过程中使用学案导学,让学生能对本次课主干知识有非常清楚的知识,也有利于课堂的开展。

三.教学语言十分简洁,明了,教学仪态大方,教学经验丰富,对课堂的掌握十分从容。

我认为孙老师课有一点暇疵,表现在引导学生质疑方面做得不足。

所以,若对孙老师课提出改进建议的话,我认为利用问题导向教学,让学生一步步分析实验、发现问题、提出假设。本次课的对象是B组重点班学生,可以大胆设疑、质疑。如: “在矮茎亲本的影响下,高茎F1自交后代出现了矮茎豌豆,这种影响力的本质是什么?是如何传递的?”、“配子是经减数分裂产生的,矮茎亲本产生的所有配子是否都含有矮茎基因?还是部分含有?事实上是:所有F1自交都会出现性状分离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你能由此推测基因在细胞中的存在有何特点吗?”等等。还有,教学节奏可以加快。

我认为杨老师课的优点有以下方面:

一.在理念设计上杨老师注重学生对知识获得的能力培养教育,注意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在课堂教学上不断提出问题,善于引导学生思考问题。

二.在教学过程中使用学案导学,让学生能对本次课主干知识有清楚的知识,也有利于课堂的开展。

三.普通话发音十分标准,语言也比较幽默,教学仪态大方。

我认为杨老师课也有美中不足之处,表现在:第一对于新课程理念上对于学生自主探究方面理解不够,可大胆放手设置若干问题让学生自主学习;第二教学时间把握不够好,有拖堂。

所以,若对杨老师课提出改进建议的话,我认为《分离定律》第一课时不着急对解题的方法、技巧和实验书写过程进行教授,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理解实验设计的流程和巧妙之处,尽可能引导学生对实验设计及解释进行质疑和设疑。

23.高中生物评课稿

从化三中        高一生物          罗秋芳

孙老师孙和杨老师上的都是高中生物必修2第1章第1节的教学内容。本章是《遗传和进化》(必修2)的开篇,集中描述了孟德尔对生物性状遗传的规律的研究。掌握好分离规律可以为掌握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和伴性遗传等知识打下良好的知识基础。通过学习分离规律还可以巩固和加深学生对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的认识。 二节课都能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课型设计,善于启发、引导。

1、都介入多媒体课件,使知识的掌握更形象生动。都适当运用了激励评价机制,延续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2、在教学时,能积极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设计问题情境巧妙设疑后,确立目标,引导学生观察,阅读教材,通过学生自己的分析、比较、交流、讨论,层层探究,完成学案,既激发了学生兴趣,又逐渐掌握知识,教师在此基础上画龙点睛,在适当的时候,提供解决问题的思路。

3、整节课中教师都用了导学提纲,能合理运用学案,先学后教,既正确把握了“讲”的作用,又让学生各抒己见,并精心点评,适时引导,这样不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又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实现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4、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处、时时注意遗传图解的规范书写,杨老师并补充了让学生写遗传图解的环节。这样处理有两个比较明显的效果:一是相比单纯听的情况,学生通过亲自画一画遗传图解,更有利于了解孟德尔假说的内容;二是学生在写图解时,暴露出了不少的问题,教师可以利用这个契机有效弥补了学生认识上的缺陷。

5、孙老师在主动建构知识方面显得更加放手,增加了大量学生阅读和媒体课件的展示,留给学生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更大。孙老师还在教学过程中增加了观察豌豆花的环节,并在教学的不同阶段适当补充了自交、杂交等概念的解释,有利于学生对孟德尔实验内涵更深入了解。最后将模拟实验与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有机结合,突破了教学中的难点。

不过,由于本节课的课时有限,教学内容较多,特别是名词术语较多,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孙老师在解释的最后将所有概念一起讲,虽然便于学生对比理解,但对于个别基础不好的学生来讲,有一定的难度。如果在教学的不同阶段结合相关内容讲述各概念,并用副板书系统性逐步将各概念间的内部逻辑关系显示出来,可能更有利于学生对概念的掌握。另外从部分学生的反应也可看出,他们的预习程度有所欠缺,因此在教学时,在重难点内容上还是要适当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杨老师也可以借鉴孙老师的方法:增加观察豌豆花的环节,因为城市学生对豌豆花可能比较陌生,观察豌豆花,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还有利于学生对孟德尔实验内涵更深入了解。

24.孟德尔实验一两节课评

笔者参加工作是第4个年头,教学经验不足,在4月8号,广州市4中听了孙老师和杨老师的课,收获不少,下面简单谈谈我的一些不成熟的看法。

老师这节课

优点:

孙老师这节课,侧重孟德尔遗传实验思路和科学的方法,创设情境让学生进行探究和思考,对学生科学实事求是、严谨的态度和探究精神的培养。例如:学生观察豌豆花的特点,体会孟德尔成功原因之一是正确选材,使学生感性认识:正确选材的重要性。让学生尝试去雄,了解杂交实验的操作,让学生体会科学家做实验时的严谨态度和科学精神。对一对相对性状杂交实验现象的猜测和解释,层层设疑,层层深入,由表及里,激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去探求合理的解释,提高学生生物学素养。

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模式。在教师的引导下,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探究和学习,学生成为受教育的主体。孙老师注意结合教学具体内容和三维目标、重难点方面等科学的设疑。鼓励学生提问题,然后针对问题,师生互动深入地进行课堂讨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活跃课堂气氛。

不足:

       孙老师在设计这节课时,侧重学生对孟德尔遗传实验思路和科学方法的学习。

“一对相对性状杂交实验现象的猜测和解释”这一环节,是本节课的高潮和亮点,但留给学生思考讨论的时间太少,学生对孟德尔遗传实验现象的猜测和解释的设想不够充分,没能很好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思维的火花。

        老师归纳总结“孟德尔实验成功原因”。既然本节课设计思路是让学生模拟孟德尔遗传实验思路和科学探究的方法,学生对孟德尔实验取得成功原因,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总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孟德尔实验取得成功原因比老师总结达到效果更好。

建议:

1.模拟实验放在第二课时完成,课堂留更多的时间给学生对“一对相对性状杂交实验现象的猜测和解释”进行思考、假设和讨论。

      2.“孟德尔实验成功原因”这个内容让学生分析总结。

老师这节课

优点

注意讲练相结合,有利于学生对基本概念的掌握,符合学生实际。

       对分离现象的解释,杨老师先按照孟德尔对遗传因子的假说尝试写遗传图解一部分,再引导学生对假说的深入思考,学生思考完成遗传图解填写,启发学生思维,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和学习的积极性。在学生完成遗传图解这过程中,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及时提出,并以学生练习中的典型错误例子作为教学素材,通过投影,及时反馈,更正。杨老师这种“以学生典型错误为例,及时纠错”的做法,对刚刚接触遗传学,学习遗传图解的学生来说,是规范学生对遗传图解的书写非常有效的方法。及时纠错,能促进学生对这一内容的掌握和深刻认识。

不足:

杨老师这节课,以教师灌输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的“填鸭式”课堂模式。课堂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比较少,学生被动学习、接受知识的程度较深,不利于学生个性和创造能力的发展。

       教学重点不够突出,教学难点未能突破。课堂时间安排不够合理,前松后紧。

杨老师用差不多一半的时间给学生讲解“自花传粉”“异花传粉”“相对性状”等遗传概念和杂交方法。对孟德尔实验以及假设的解释,没有充分引导学生思考和猜想,学生只知道实验的结果,体会不到孟德尔实验设计的思路和科学的方法。

建议:

转变教师的角色,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进行主动的学习。课堂上,教师尽量少“灌”,给多些时间给学生动脑、动口、动手。这样才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学生个性和创造能力的发展,提高生物学素养。

    

     把本节课的重心放在“孟德尔一对相对性状实验以及分离现象解释”上,例如设“问题串”,促进学生主动思考,主动探究,激发学习热情和兴趣。对于本节课涉及的遗传基本概念,学生在初中已经初步接触遗传学内容了,在学习孟德尔实验时,穿插解释可以了,不用专门提出来进行解释。

25.关注学生差异,进行有效教学

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一)一课两讲评课反思

四中 孙惠珍

学生有不同而相对稳定的天赋能力,照顾学生个别差异的方法,就是确定学生的不同能力,并将之按能力分组,而只教授学生力所能及的内容。[i]广州市第四中学的高一(10)班是锐志班,该班学生学习动机较强,课堂执行力较好,理解思维能力较好;而高一(6)班则是普通班,该班学生学习动机,学习能力都很一般。因此,相同的教学内容,在这两个班上一定要有不同的教学方法。

此次选课是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一),该部分讲课需要两个课时,教学目标即要阐明孟德尔的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及分离定律,也要体验孟德尔遗传实验的科学方法和创新思维,同时需要运用分离定律解释一些现象。[ii]

1.  四中孙惠珍教师和省侨中杨豪教师的课有共同的优点

1.1针对不同的学情,选择恰当的授课内容。

孙惠珍教师授课的班是高一(10)班,由于学生情况较好,她将授课内容定为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现象观察、对分离现象的解释以及体验孟德尔假说的模拟实验。课堂容量大,略高于学生的接受能力。通过授课,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

杨豪教师授课的班是高一(6)班,由于学生情况一般,学生理解力,执行力都相对较弱,她将授课内容定为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现象观察、对分离现象的解释。课堂容量一般,接近学生的接受能力上限。通过授课,让学生对课堂内容理解透彻。

1.2针对不同的学情,设计恰当的能力训练目标

孙惠珍教师将科学的实验思维做为训练第一目标,以孟德尔的实验步骤为主线,以问题为线索,引导学生进行质疑和推理。在师生互动中完成实验设计的能力训练及对孟德尔的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设计的理解。

杨豪教师将概念的掌握做为训练第一目标,通过课前自学,课上讨论,讲后练习等多种方法使学生理解掌握各种概念。例如性状分离,显性性状,隐性性状,自交,杂交等。

2.  不同的设计有不同的优点

2.1孙惠珍教师的课的特有优点

2.1.1充分体现了“做中学”的新课程理念。

通过对豌豆花的实物观察,感知豌豆花的闭花授粉和自花传粉特点;通过对豌豆花的去雄操作,体会人工异花传粉对母本的操作要求以及科学家的严谨科学态度;通过黑白棋子的模拟实验,让学生体会数学统计方法对发现规律的作用;通过各组数据的不断累别,让学生领会统计学样本数据必须要大的原因。

2.1.2主线清晰,环节紧凑

屏弃传统教法,不从问题探讨开始,不从豌豆花的特点引入,而是直接以孟德尔实验思路为主线,提出孟德尔研究成功的大致步骤,然后直接进行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以实验完成的条件为引子,穿插讲解人工授粉,豌豆花的特点,相对性状等概念。例如从孟德尔的设计灵感从何而来引出豌豆自然状态的一般都是纯种的特点,继而研究豌豆花。有了设计想法,高茎豌豆与矮茎豌豆杂交,又从自然状态下能否完成这一实验引出人工授粉,继而引出去雄的操作。在师生互动中完成杂交实验现象图解中,明确性状分离,显性性状与隐性性状;在完成分析图解后,对比得出纯合子,杂合子的定义。

2.1.3很好的培养学生的生物实验设计思维

重走孟德尔当初设计实验的思维过程,从如何产生设计灵感,如何选材,如何操作,如何进行现象分析,如何猜测、演绎、推理到如何验证并得到结论,让学生充分锻炼实验设计能力,增加思维的难度和强度。

2.  2杨豪教师的课的特有优点

2.2.1学案设计及使用具有有效性

 杨豪教师的学案分为预习学案和探究学案。预习学案在课前发给学生,学案中关注的是概念和杂交试验常用的符号。课前的预习可以让学生初步了解相关概念,为课堂上的思维训练留下时间。课堂学案为探究学案,简洁,有针对性。主要是课本图1-4和图1-5的填空。这使得学生在课堂上有效的记录和思考,并为规范文字书写打下夯实基础。

2.2.2概念讲解,及时训练

本节书概念很多,表面看来容易,但学生真正掌握却不容易。杨豪教师通过学生查找概念,填写学案的方法先让学生自学,然后教师再强调理解关键点,最后用习题进行巩固。

3.  这两节课有待改进的方面

3.1孙惠珍教师节奏较快,不利于学生的理解

虽然孙惠珍教师所教的班是锐志班,但这种教学速度及内容也不是全部学生可以接受的。一来科学思维是不是都能理解?二来概念是否掌握?这在本节课上都无法有效的进行反馈。故下一课时在这些方面都要有所加强。

3.2杨豪教师的课主线不明,节奏太慢

杨老师为概念理解为重心,在讲解杂交实验思路时常常为一概念进行深入研究,包括习题训练与拓展,这使得这节课感觉很松散。由于概念讲解时间占用较多,以至于对分离定律的假说部分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就太少。整节课对学生的思维训练起不到良好的效果。

其实每节课都有值得借鉴的地方,也都有这种方法不足的地方。孙老师和杨老师时的课其实是对优秀生及学困生两个层次学生开展的两种极端的教学示范。我们在教学时应该将两者合并,在夯实基础的情况下加强能力训练。



[i] P2《课堂学习研究—如何照顾学生个别差异》卢敏玲,庞永欣,植佩敏主编,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10。第一版,20##年5月第3次印刷

[ii] P16《生物2遗传与进化—教师教学用书》 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生物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编著,人民教育出版社20##年1月第2版,20##年12月第15次印刷

更多相关推荐:
初中生物说课稿范例

《生物的特征》说课稿新街镇中心学校徐媛各位领导,各位评委:大家好!我叫徐媛,来自新街中心学校,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人民教育出版社编著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章第一节《生物的特…

初中生物评课稿

初中生物评课稿四十三中王奎华王老师上的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五章第一节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的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在学习了分布广泛的细菌的真菌的基础上进行的因而在教学过程中能积极利用学生已有的知...

初中生物评课稿

评课稿富县实验中学陈永荣今天我听了陈小花老师的生物课现在就我听把这节的感受总结如下陈老师上的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五章第一节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的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在学习了分布广泛的细菌的真...

考初中生物教师面试说课稿万能模板

各位评委大家好我是生物号考生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这六个方面来谈谈我的设计构想一教材分析选自于北师版初中生物教材第单元第章第节本节内容我安排由课时完...

初中生物评课稿 1

生物评课稿陈曦老师上的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五章第一节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的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在学习了分布广泛的细菌的真菌的基础上进行的因而在教学过程中能积极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设计问题情...

初中生物评课稿[1] 2

初中生物评课稿S老师上的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五章第一节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的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在学习了分布广泛的细菌的真菌的基础上进行的因而在教学过程中能积极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设计问题...

说课稿(初中生物说课稿)

说课稿一说教材一教材地位本节内容是苏教版八年级第五单元第14章第二节植物的有性生殖本节是第五单元第14章生物的生殖和发育中的第二节本章主要是学习生物的生殖和发育使学生懂得生殖和发育是生命的基本特征各种生物体都要...

巧二中生物教研组公开课评课记录表

巧二中生物教研组公开课评课记录表

新课程下初中生物教师如何听评课

新课程下初中生物教师如何听评课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的听课与评课是一个整体两者不可分割但实际工作中很多教师往往重听轻评那么在新课程理念下我们应该如何听评课呢一怎样去听课1教师听课应该按下面三个步骤来进行1课前要...

生物入侵者评课稿

生物入侵者评课稿徐富华听过胡宝国老师执教生物入侵者一课后让我感受到胡师深厚的语文基本功底语言凝练准确导语结束语指向明确概括性强做了这么多年教师依然自愧不如再则胡老师为授课做了不少准备制作了20张左右的课件不仅如...

初中生物七年级上册说课稿汇总

生物的特征说课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生物的特征采用的教材是由人民教育出版社编著的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章第一节生物的特征本次说课包括五个部分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一说教材1教材分析新教...

生物评课稿15

生物评课稿杨光老师的课积累了大量的资料例如时事资料生活资料历史资料的积累对课堂的要求教师做到quot三少quot少说少记少写学生做到quot三多quot多说多动多查quot多说quot就是要尽量提供更多的机会让...

初中生物评课稿(3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