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时评类学案

时间:2024.4.13

高考作文时评类学案

学习目标:1.识记时评类作文模式。

2.会分析该类作文特点及优势。

3.熟练掌握并在写作中加以选择与运用。

知识储备:

1、高考作文与时评 把时评的热点拿来作为高考的作文题,就是期望唤起学生对时评这种文体的重视。 引导大家关注社会;对社会中刚刚发生或发现的新闻事实、现象、问题等,能够有理性、有思想、有知识地表达自己的看法。

时评强调的是对社会的批判意识和理性思考,它激浊扬清,它不平则鸣,它展示的是民众对社会进步的愿望。

2、什么是时评? “时评”是“时事评论”与“时政评论”的略称,是针对现实生活中的重要问题直接发表意见、阐述观点、表明态度的新闻体裁。

“时评”可以取材于新闻报道,对新闻事件和人物发表议论,也可以就“身边”事、“心头”事发表意见,只要是关于当下的(现在进行时)意见,就是“时评”。

它的特点主要是评论这个具体的事件或人物,分析它产生的原因,探索其性质和意义,或通过对材料的分析,澄清事实,说明真相,提出办法。

3、时评的几种形式(指高考作文中) 时评写作,最重要的环节就是就事论事,就是对时事本身进行直接的评论。 一般有三种类别:

①、赞扬式,即对新闻中的人物、事件、工作方法等表示肯定,然后阐释肯定的理由。 ②批评式,即对新闻中的人物、事件、工作方法等进行否定,然后从法律、道德等方面找出反对的依据。

③建议式,即提出自己对新闻事件中某个问题的建设性意见

4、时评写作的基本思路 第一步:引述材料,摆出现象。

第二步:对摆出的现象表明自己的态度,提出自己的观点。 观点要集中。时评属于小文章,也许你对某件事有几种看法,但也应该抓住其中某一点来阐析。不要贪多求大,切忌面面俱到。只要求针对某一件事或某一种现象,选准切入点,深入剖析往往就能出奇制胜。 第三步:从“为什么”的角度分析论证自己的观点。要联系实际加以分析。

第四步:谈应该怎么做。

第五步:总结全文,提出倡议

一、2011高考作文回顾

【20xx年全国卷2】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20xx年9月12日,北京一家体育彩票专卖店的业主为某彩民垫资购买了一张1024元的复式足球彩票,第二天他得知这张彩票中了533万元大奖,在第一时间给购买者打电话,并把中奖彩票交给买主。他成为又一位彩票销售"最诚信的业主"。

有人据此在互联网上设计了一项调查:"假如你垫资代买的中了500万元大奖的彩票在你手里,你怎么做?"调查引来16万人次的点击,结果显示,有29.9%的人选择"通过协商协议两家对半分";有28.1%"把500万元留给自己";有22.1%的人选择"把500万元给对方";还有19.9%的人没做选择。 1

高考作文时评类学案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不要

套作,不得抄袭。

写作角度:

【20xx年新课标卷】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据美国全球语言研究所公布全球二十一世纪十大新闻,其中有关中国作为经济和政治大国崛起

的新闻名列首位,成为全球最大的新闻。该所跟踪了全球75万家纸媒体、电子媒体及互联网信息,发现其中报道中国崛起的信息有3亿多条。

那么,中国的崛起主要有什么值得称道的和关注的特点呢?《中国青年报》在中国网民中进行

了调查,结果排在前六名的分别是:经济发展、国际影响、民生改善、科技水平、城市新进程和开放程度。

请根据以上材料,谈自己的所思、所想。选择一个恰当的角度,题目自拟,文体不限(除诗歌外);

不要脱离材料的含义,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写作角度:

【20xx年北京卷】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鹿特丹世乒赛结束后,师生们一起讨论:

生甲:太好了,中国队又包揽了全部冠军!这叫实至名归。竞技体育就得靠实力说话。

生乙:但我更愿意看见外国选手成功挑战中国名将。一个国家长期垄断某体育比赛的金牌其实

并不利于这个项目的发展。

生丙:有人主张中国队应让出一两枚金牌,我不赞成,如果故意输球,就有违公平竞赛原则和

奥林匹克精神。

……

老师:同学们说的都有一定道理,有些道理不仅体现在乒乓球运动上,也适用于其他社会生活

领域。

要求:根据以上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联系实际,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除诗歌

外文体不限。

写作角度:

二、2015高考作文训练

【练习一】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侨报》近日发文称,这些年,明星因吸毒被抓的消息让人目不暇给,眼花缭乱,歌手满文军吸毒、导演张元吸毒、演员高虎吸毒、编剧宁财神吸毒、柯震东、房祖名、尹相杰……吸毒被抓之后的明星,知名度大增,比在影视剧中担任主角的曝光率还高,比花钱炒作的效果还好。由此,娱乐圈想当大丈夫的明星,终于找到了一个低成本高成效提高知名度的途径。

读了上述文字,你有何感想?请联系社会实际或你的人生体验,自定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不得抄袭。

写作角度:

【练习二】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完成作文。

20xx年4月,郑州将全市街头巷尾的421个报刊亭全部拆除,该市成了国内目前唯一没有报刊亭的省会级城市。

对此,有人说:报刊亭占道经营,不利于城市管理,应该拆除。

也有人说:经营报刊亭的都是一些年龄较大、文化层次较低的人,现在报刊亭没了,叫他们如何生活?

2

还有人说:拆除报刊亭后,当地报刊零售市场呈现急遽萎缩的势头,对城市文化生态造成了极大的破坏。

要求:①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文体不限。②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写作角度:

【练习三】阅读下面两段材料,按要求完成作文。(选作)

美国纽约时报广场是一个繁华的城市商业街区,这里广告林立,被称为“世界的十字路口”。20xx年1月17号到2月14号期间,首部中国国家形象片在广场的大屏幕上持续滚动播放。中国各行各业的59位杰出代表,如袁隆平、杨利伟、马云、郎朗、姚明、邰丽华等人在片中展现了他们微笑、自信的形象。10月1日,时报广场户外显示屏上又出现了中国先哲孔子的形象,与熙来攘往的人群融为一体。

要求:根据以上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联系实际,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诗歌除外,文体不限。

写作角度:

三、时评类作文写作步骤:

第一步:概述材料,提出观点

第二步:评析材料,深入分析

第三步:联系实际,提出倡议 第四步:总结全文,升华主题

四、范文赏析

微笑的中国

在“世界的十字路口”,古老而美丽的中国向世人走来,迈着时代的步伐,自信微笑。国家形象片中,中国在微笑;屏幕之下,华夏儿女更应让祖国微笑着走出去,敞开胸怀,让健康的中国形象走遍世界。 (概述材料,提出观点)

“软实力”不知何时已成为街头巷尾的热门词汇,是的,在和平与发展的今天,手操导弹肩负战机的形象无疑让人生厌,而偏居一隅不问世事的态度也早已被时代淘汰。中国需要“走出去”的不仅是商品与资金,更是一个健康、微笑的国家形象。我们已受够因不了解而投来的白眼,我们需要打出响亮而有力的名片。

中国的微笑正在一天天愈加鲜明地展现给世界:世博园中志愿者们一张张友好而真诚的笑脸,是上海乃至中国的新颜。友好开放的胸怀、热忱真挚的态度、流利顺畅的语言、全面周到的服务……这些,都是再多高楼大厦、再多高新技术无法取代的国家名片。一句句善意的问候,一张张青春的脸孔,它们在无形中塑造着一个充满活力、充满人情的文明中国、微笑中国。即使“理性”的觉醒已过去百年,人们依然会用最直接的感性认识衡量一个民族:亲切态度远胜高强工业,金戈铁马难匹文明光辉。国家形象中寄寓着民族源远流长的文化血脉,挺立着不朽不折的民族精神傲骨。中国形象走出去,便是文化走出去,一个民族的复兴,需要文化在世界之林中崛起,文化影响力,千金难敌。

当孔子的仁义经典化作琅琅读书声传遍世界,当京剧百转千回的唱腔飘扬到大洋彼岸,当万千华人以越来越积极地态度在全球贡献光热,我们不难相信,我们正在见证国家形象的崛起,民族文明的复兴。(评析材料,深入分析)

然而,我们又绝不仅仅是见证者,我们当做时代巨浪中的一滴水,纵然气力微薄,也要尽己所能。我们无法在时代广场的屏幕上微笑问候,却可以在生活中为中国人的形象添一分友爱;我们无法站在世界的舞台上传送经典,却可以在一点一滴中让社会文明 3

一些。事实上,真正组成中国形象的不只是光鲜的伟人,不只是各色的文艺,而更是我们,是亿万个平凡的我们。缔造微笑中国,我们责无旁贷。(联系实际,提出倡议)

五千年风雨,五千年屹立,中国有过传说般的富饶,有过史书上的安康,有过列强瓜分的屈辱,有过抗击外敌的坚强。而如今,重新出发的中国洗去“天朝上国”的姿态,摘去“东亚病夫”的污名,以微笑、自信的形象再次走向世界。微笑的中国,需要你我的推动。

愿有一日,得见中华巨龙腾而上,万里不止,中国的微笑在你我奋斗中闪耀世!(总结全文,升华主题)

五、课堂练习

高考作文时评类学案

高考作文时评类学案

句。

第二段:

第三段:

第四段:

(三)联系实际,提出倡议,让你想到了哪些方面?

4


第二篇:高考作文讲义之时评集锦(第1辑)


中学语文在线-免费资源站: 丰富的资源 最快的更新

我们为何难以孝敬自己的爸妈?

近日,一些网友在一起聊自己的父母。有网友表示:以前总觉得孝敬爸妈的机会还很多,可仔细一算,爸妈能再活二十年,我每年平均回去一两次,跟他们在一起最多就30来次;假若他们只能再活十年,跟他们见面的机会就只有十多次了。(10月22日山西新闻网)

古人云:百善孝为先。孝敬父母,自然是做儿女的责任和义务。想一想,父母含辛茹苦的将孩子培养成人十分容易。孩子成人了,有了自己的工作和事业,理应抽出时间来陪陪父母,哪怕只是和他们简单的唠唠家常。可是,我们为何很少回家?难道真的是我们不懂得孝敬自己的爸妈?

不懂得孝敬父母的人,毕竟是少数。实际上,谁不愿回家看看自己的爸妈?可是,像我们这些漂泊在外的人,一年也难得回家一趟。原因在哪里?一是工作了,却没有了时间。除了五一、十一和春节长假,其余剩下的时间根本寥寥无几。就拿笔者而言,从工作地到家乡,在路上就要花去两天的时间。要是遇上火车晚点之类,则要三天时间了。而五一、十一和春节,可谓人山人海一票难求。来回一趟,人累个半死不算,真正在家的时间也就一两天。而为此花去的费用,却够我交半年的房租。

本想将父母接来同住,可是房子问题一时又无法解决。租住的房子,只是一个标准间,如何让父母同住?而且,房租还随着房价的疯涨一路水涨船高。租一套大房子,于经济上难以支撑。所以只有等到买了房子之后,才能圆上和父母同住一个屋檐下的梦想。但看看自己的存款,再看看越来越让人高不可攀的房价,要到何时我们才可以买上属于自己的房子呢?

不是我不懂得孝敬父母,更不是我不想去孝敬父母,而是现实迫使我难以孝敬父母。什么时候,单位能让我带薪休假;什么时候,回家的路不再让我望而生畏;什么时候,我能把爸妈接到属于自己的家?当这些问题解决了,我才会好好的去孝敬自己的爸妈,而不至于感到自己活着实在太累。

“孝”在今天已经成了奢侈品吗

郑州一对老夫妇,因为小女儿张丽萍自20xx年起,出于对一些琐事不满就对他们“不管不问,从来不回家探望”,而一怒之下将张丽萍告上了法庭。日前,法庭做出了一审判决:张丽萍不仅要每月向老人支付200元钱的赡养费,而且还必须每半月回家探望一次(10月25日《河南商报》)。

在我看来,这一判决传递出两个令人忧虑的信号:一是维系我们社会的一些普适道德,在市场大潮的冲击下,变得越来越脆弱;二是面对这种局面,我们的社会基本上是疲于应付,苦无良策。

先说第一个问题。赡养父母,探望父母,这本来是任何一个做子女的应尽的义务,是中国社会的传统美德,但这种义务却对“小女儿张丽萍”没有任何约束力,老夫妇将她告上法庭,想必也是万般无奈之举。当然,如果这样的事情仅仅是一桩个案,我们似乎也不必过于担忧,但近些年来,诸如此类的事件频频见诸报端,说明这已经成了一个社会现象而并非偶然事件。比如,容貌并无缺陷的女生,为了让自己更漂亮一些,竟让父亲卖肾为自己筹整容费;再比如,母亲身患癌症,儿子却以“母亲再怎么花钱治疗,也是没有希望的,应该不要浪费钱财”为理由,不愿意节省自己的婚礼花费等等??总之,在今天,“孝”似乎成了一个奢侈品。

“孝”对中国社会来说,是一种不能忽视的重要价值。道理很简单,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子女如果没有孝心,不知道尊老敬老,则家庭必然就不和谐;而家庭不和谐,则社会和谐又从何谈起?从中国社会的传统来看,“孝”是整套社会道德规范的逻辑起点,一个人如果对自己的父母家庭都没有责任感,我们又如何

中学语文在线-免费资源站: 丰富的资源 最快的更新

相信他会对自己服务的组织、单位乃至社会大众有责任感呢?

当然,必须强调的是,笔者在这里所说的“孝”,指的是天伦之爱,而不是古代宗法社会的“孝道”,那是一种片面的法权,在今天应该被扬弃。

再说第二个问题。“孝”既然是维护社会和谐和稳定的重要价值,那么社会就应该调动起各种力量去维护它。遗憾的是,在这个案例中,除了司法的力量,我们却没有看到其他的力量。

问题的关键在于,司法判决虽然具有强制力,但用来维护社会道德,却并不是一个合适的工具。判决只能约束人的行为,却不能约束人的内心。

试想,即便是张丽萍服从判决,每月回去探望父母两次,但如果她不是出于对父母的真实感情,而仅仅是出于对惩罚的畏惧,那这种徒具形式的探望恐怕不仅不能使父母感到欣慰,反而会更让他们感到堵心吧?对此,老人的一位邻居可谓一语破的:“如果每次去都吊个脸,没一点高兴劲儿,去看了又有啥意思呢?” 显然,单靠司法审判无法维系或重建我们社会的道德,郑州的这一判决,与其说是找到了重建道德的有效方式,不如说是暴露了我们在这个问题上的无力和无奈。重建社会道德,还须要我们放开眼光,调动起舆论的力量、教育的力量、艺术的力量、典范的力量乃至宗教的力量一起投入,庶几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中国制造”,不能因为美泰道歉就松口气

9月21日,美国玩具商美泰公司向中国道歉,公开承认召回的绝大多数产品是由于美泰公司在设计上的失误造成的,并表示愿为玩具召回事件负全面责任。美泰道歉使最近几个月在全球闹得沸沸扬扬的“中国制造”事件出现了转折。 在不到一个半月的时间里,美泰连续3次大规模召回中国生产的玩具,总数达2000多万件。它还曾公开点名批评中国的生产商,并提醒美国同行警惕这些中国生产商。而据中国记者的深入调查,此次引发召回事件的原因十分复杂,中国厂商有一定责任,但美泰更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特别是大多数产品都是因为设计极不合理。

在世界各国,产品召回都是一件常见的事情,美国、日本和欧洲的许多名牌企业也都召回过产品,无论是就数量还是就问题而言,这些被召回的产品都远比此次的中国玩具的涉及面要广,为什么偏偏这次召回就引起了特别关注呢?大体上有两个原因,一是因为这一产品涉及到孩子的安全与健康,这是欧美舆论格外关注的;另一个原因就是因为这些产品是中国制造的。

尽管某些西方人士对于中国货过于挑剔,有的媒体也故意借此渲染炒作,但是,从另一方面看,玩具召回之所以会引起广泛关注,恰恰也是因为世界对中国,对中国制造更加重视了,人们用的“中国制造”也更多了。放到十多年前,说中国货有问题肯定不会有那么多人关注。

记得90年代初,笔者第一次出国工作,看到中国货就是超市大筐里被人随意翻拣的便宜货,永远都挂着大降价、大甩卖的牌子。那个时候,一般的白领是不会穿中国制造的衬衣上班的。90年代中期,中档产品中开始有了“中国制造”,超市里的中国货也越来越多。如今,中国货已经成了许许多多外国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用品,甚至有人想不用中国货都不行。中国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了媒体特别关注的对象,只要跟中国货沾上边的新闻就会有人看。

与此同时,外国人看中国货的眼光也发生了变化。这有点儿像60年代时的中国一样,有点钱的人家里爱用上海产品,用的多了就对它的质量会有较高的要求。当西方国家的白领也穿着中国制造的衬衣上班,他们对衬衣的质量要求自然就会提高。比如,外国人看到中国经济发展那么快,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得那么快,大城市里高楼大厦那么多,就很难理解怎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而现在的“中国制造”恰恰又处于整体质量水平有待提升的时候,因此引起关注也是很正常的,

中学语文在线-免费资源站: 丰富的资源 最快的更新

说到底,这是因为国外对中国的要求提高了。对于中国制造的长远发展来看,这未必是坏事,一件产品如果能够在人家的百般挑剔中站住脚,那才能够获得更持久而广大的市场。

因此,我们也应从玩具召回事件中吸取一些教训,不能因为美泰道了歉就松了一口气。要想切实提升“中国制造”的信誉,除了提高质量,要用更高的标准来要求自己,恐怕别无他径。

对中国这样一个正在崛起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制造业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它既是硬实力的体现,又直接决定了中国未来在世界的形象。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发展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是靠了制造业的崛起,今后也依然要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依赖制造业。如果我们能够把“中国制造”今天在海外遇到的信誉危机视作一个挑战,一个机会,像当年经历了类似危机的日本人那样,吸取教训,扎扎实实地从每一个螺丝钉做起,让“中国制造”成为美国、欧洲的标准,让中国的食品标准成为全世界的最高标准,那么,中国的崛起也就指日可待了。

节日,渐渐明朗的“中国表情”

2000多年前,当神情孤伤的屈原徘徊汨罗江边时没意识到,他文横千古的《离骚》以及郁愤悲壮的自沉,构成了中国文化史至为厚重的一页。在随后的岁月里,成为他脚下的土地和后来子孙回望历史的重要凭依。

因此,当传说为纪念屈原而形成的端午节将以国家法规的形式,与13亿中国人的生活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时,有谁会否认它“表明了一个五千年文明古国对自己文化传统的态度”?

这可能是迄今我们对于弘扬传统最为一致的共识了。

不同于读经活动,不同于国学私塾,甚至于丹的讲论语、易中天的品三国,与其他复兴行动总引起议论鼎沸迥异,将除夕、端午、清明、中秋四大传统节日“法定化”的消息几乎赢得了学者和百姓的齐声赞同。

这种难能可贵的同心,来自我们对共有节日传统强烈的情感认同,也来自对节日文化日渐沉寂现实困境的忧心。

没有比节日更能体现一个民族的文化特性了。千百年来,除夕的祝福演绎了举国同庆、万民同乐的社会和谐,清明的祭扫承载了中华民族独特的生命体验,端午的龙舟抒发了平民百姓的豪情壮志,中秋的圆月见证了千家万户的浓郁亲情??节日民俗使中国人生活在一个有情有义的社会。它既是我们悠久历史文化的积淀和再现,也是民族性格、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作为文化中国最突出的“表情”,成为我们文化认同、民族认同的重要标志。

然而,传统节日的衰微已是不争的事实。在多种文化激荡中,尽管传统节日在民间从未中断,但它越来越像一个形单影只的孤立事件。一个重要原因,是我们的法定假日没有充分配套的文化生活,而有丰富内涵的传统节日,却没有法定假日提供充足的活动时间,形成了一种节日“二元结构”。

在这种情况下,政府以立法的形式促进传统节日的文化传承,鲜明地表明了对待文化传统的“国家态度”,体现了一种可贵的文化自觉。

但传统节日的法定化仅仅提供了一种“天时”,节日文化的兴盛与否,关键在其形式和内涵是否适应时代和民众的需求。已经“南橘北枳”的圣诞节在中国并无法定假期,但却日益红火、声势浩大,原因就是契合了人们在快节奏现代生活中的放松愿望。相反,早已法定化的春节,却因内容单调之弊,已使许多人呼吁要“捍卫”、“拯救”。

因此,一旦传统节日法定化,首先要做的就是文化上的阐释和创新。当传统节日赖以生长的经济基础和社会生活发生了深刻变化之后,文化的建设和发展,就不再是一般意义上的传承和延续,而是传统文化向现代化的转化和重塑,是从

中学语文在线-免费资源站: 丰富的资源 最快的更新 内涵到外延的不断创造和更新。

在漫漫历史长河中,将四个传统节日法定化,只是一个小小的事件。但一个国家的发展无法忽视这些印证历史的细节。倘若再把这个细节,放在中国走向现代化的艰难征程上看,放在传统文化现代化的曲折路途上看,我们会更加百感交集――

经过百年激荡,三十年变革,在日益融入世界大潮之后,中国比任何时候都更重视自己的来路、清楚自己的未来。

若干年后,当我们的孩子习惯了清明踏青、中秋望月时,谁说不会正是这些节日的熏染,让他们领会了文化中国寓意深厚的“表情”?

韩国人说要统一汉字?真可笑 !

韩国一些人最近脑袋有点儿发烧。

韩国《朝鲜日报》刊载文字及视频报道称,第八届“国际汉字研讨会”上周在中国传媒大学隆重召开。本次会议提到,5000多个常用标准字将以“繁体字”为主进行统一,如果个别汉字有简体字,就继续保留。不知道这消息确实与否。如果确实,那么在我们国土上召开这样的学术会

议,而且“欲达成协议”,表明一些国人也在鹦鹉学舌跟着说昏话了;如果不确实,则韩国一些媒体的脑袋可能已经烧糊涂了。

为什么要“统一汉字”?据说,目的在于“预防东亚国家因为使用中国台湾地区的繁体字、中国大陆的简体字、日本的略字等不同形状的汉字产生混乱”。因此,会议决定制作各国家地区汉字“比较研究词典”,逐渐统一各国使用的字形。真可笑!秦始皇统一汉字,以小篆为标准,是因为七国文字平行发展,百姓互不相识,妨碍了地区之间经济文化的交流,也影响了中央政令的畅通。自此之后,汉字只有字体的产生和流变,何曾有过“诸侯”并存需要统一的时代?从汉字中异化出的日本什么字,也能在所谓“统一”的考虑之中吗?

单就繁体字与简化字本身而言,也没有所谓“统一”的必要,二者完全可以并行不悖。应当说,繁体字、简化字在大陆同样具有“正统”地位,大量的古代典籍包括当世史学著作都是用繁体字印刷的。而且,虽然简化字是日常生活中的主导,但即使青少年,如今也可以辨认大量繁体字。想来,台湾的青少年辨认简化字也不会行同天书。事实上,汉字简化不是今天才有的新鲜事,在古人书法作品中早已成为一个习惯。毋庸讳言,今天的简化汉字还存在一定问题,有商榷的余地,比如破坏了形旁和声旁的完整结构,繁、简不是一一对应为阅读造成了一定障碍,等等。但是,即便如此,汉字的走向,是简是繁,要不要所谓“统一”,岂是“属于汉字文化圈的中国、日本、韩国三国和中国台湾地区的学者决定制作统一字形”就能决定、就能决定得了的?!

韩国一些人发烧,发高烧,由他们发去吧。但是在韩国一些人的文化进攻面前,需要反思的是我们的应对态度。稍微关注现实的人都知道,这几年在韩国一些人对我们的历史文化不断发起挑战,端午节、中医的申遗等等。我们不仅每每被动接招,而且每每败下阵来,或者有败阵的趋势。我们不注重历史的普及吗?似乎不是。到书店里去瞧瞧,现在应该是历史普及类“著作”空前繁荣的时期,花花绿绿,历朝历代的犄角旮旯,都被人写遍了,而且不知被多少人写了多少遍。然而细细看去,繁荣的背后却是动辄宫廷倾轧、后宫粉黛之类,属于令人艳羡、诱人垂涎的那种。还有一些搞研究的,倒是真出成果了:孔子果真是丧家狗,司马相如本来是流氓,诸如此类。影视剧的戏说渐渐收场了,学者们的正说粉墨登场了,那架势居然换汤不换药。专家学者们呈现于公众面前的历史、灌输给公众的文化,都是些什么东西!

韩国一些人乱认祖宗,乱抢文化源头,看起来咄咄逼人,实质上表现出的是一

中学语文在线-免费资源站: 丰富的资源 最快的更新

种文化的极端自卑。然而,这种文化自卑支配出来的行动,硬是能频频占得先机,这就是咄咄怪事了。反观我们的一些人,被人家卖了居然还帮着数钱!都是有文化的人,不可能无知吧,那么,该不该汗颜呢?(选自南方日报 有删节)

英语真的那么重要吗?

这些年来,英语的地位在中国被抬高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评定职称考英语,读研读博考英语,录用人才考英语,大学本科生要达到英语四级,硕士研究生要达到英语六级,否则不能毕业,更拿不到学位证书。在不合理的硬性要求下,英语成了一道高门坎、硬门坎、洋门坎、时髦门坎,很多优秀人才被这道门坎无情地挡在了门外;还有一些人虽然勉强跨过了门坎,但为此付出了极大代价。 古今中外,没有哪门课程被抬得像英语这样“崇高”,也没有哪个国家像中国这样流行“英语崇拜”。不要说莘莘学子,就连一些年近半百或过了半百的人,也捧着英语课本在那里苦学,不是喜欢英语,而是为了评职称不得不如此。实际上,绝大多数人在实际工作中几乎用不上英语,付出代价与实用价值完全不成比例;实际工作中即便用得上英语,考试过关的那个水平也不足以应付工作之需,往往还得重新进行专门训练才行。

再看学生,为了过英语四六级,用去了大量精力,别的课程则马马虎虎、草草应付。以硕士研究生为例,在两到三年的学期里,几乎要用一半的时间来苦攻英语,剩下的时间则忙于准备论文,哪里还有时间研究专业?下了那么大功夫,学到的英语还不一定管用。多数人掌握的依然是听不懂的聋子英语、张不开嘴的哑巴英语,没有多大用处。更重要的是,因为精力过多地用于英语,导致基础知识不扎实,专业知识不牢靠,汉语汉字不过关,综合素质不过硬,副作用十分突出。这其中,母语不过关是一个大问题。作为一个中国人或一代中国人,汉语说不利索,文章写不通顺,错别字连篇,其影响往小了说,影响交往、影响工作,往大了说,影响对祖国语言的自信和文化传统的继承,这种消极影响会随着这一代人的成长逐步显现出来。实际上,对中国人来说,汉语如不过关,英语也不可能学好。因为中国人学英语,离不开汉英互译,汉语不好,互译就失去了依托,在英语上下再大的功夫也是白搭。

在改革开放的年代,在政策上确立一种导向,引导大家重视英语,用意当然不错;但我们不得不说,目前实行的这种政策,是片面的、本末倒置的、不符合国情的、投入产出不成比例的。一句话,效果是不怎么样的。

其实,扩大开放、学习外国优秀文化成果,不一定要像我们这样掀起大呼隆的英语热潮。日本历来善学外国之长,且以贸易立国,但人家从来没有像我们这样把英语抬高到如此地位,会说英语的日本人并不太多,甚至连一些获得诺贝尔奖的日本人也不懂英语。日本学习外国的方法,除了派团赴外考察、聘请外国专家、派遣留学生之外,主要的是让少数精通英语的人大量翻译英文优秀著作,供国民阅读。这是一个付出代价小、受益人数多、学习质量高的好办法,可供我们借鉴。相反的例子是菲律宾和斯里兰卡,那里会说英语的人很多,但这两个国家学习外国的成就却远不如日本。这说明,英语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重要。 诗人余光中痛惜国人本末倒置,中文还没弄通顺,却抱着英文日读夜啃。他说:“英文充其量是我们了解世界的一种工具而已,而汉语才是我们真正的根。”此言极是。可以设想,如果我们把学习英语的精力——哪怕是一部分精力——用之于汉语和古汉语,会是什么效果?

总之,我们应以平常心对待英语,用得着就好好学,用不着就不必大费精力。当然,这里有一个前提:政策制定者不能把英语作为衡量所有人才的硬性标准,否则就是一种无理逼迫,即便用不着,也得硬着头皮学。现在,学英语的人当中,

中学语文在线-免费资源站: 丰富的资源 最快的更新

有相当一部分就是明明用不着却不得不硬着 头皮学,这是多大的痛苦、

多大的浪费! (人民时评)

“读研值不值”何以成了问题

上周,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与某网站新闻中心联合开展了一项调查,共

有7730人参与,其中在读或已毕业研究生4865人。调查显示,52.9%的人认为

现在读硕士研究生不值。读过研的受访者中,35.6%的人表示后悔,54.5%的人认

为,读研还是工作,每个人应该视自己情况而定。

当求职会上招聘者以一种丰收时节逛农贸易市场的神情睥睨着眼前争先恐

后投递简历的年轻研究生的时候,在这个庞大的买方市场上,从这些年轻人脸上

你看不到二十多年教育所应该带来的丰盈与自信,看不到“研究生”这个精英教

育标识的鹤立鸡群——“研究生”的贬值似乎是个不容回避的话题。时光倒转十

数年,“研究生白菜价”是个充满酸葡萄心理的天方夜谭,十数年后,“读研值

不值”还真成了个需要权衡成本收益的难题。

一个限量发行的VIP面包,忽然被发现早已批量复制且营养寥寥,就不仅仅

是倒胃口的事情了。某种意义上说,“研究生贬值”是一种误读:一方面,从培

养研究生的家庭成本而言(特别是那些来自农村的、贫困的研究生),生存的压力

使困难家庭急需兑现教育投入的回报,因此,最感受到贬值之痛的是研究生自己

和家庭;另一方面,五年前,国内一些高校纷纷以“探索研究生新培养模式”的

名义,将全部或部分硕士研究生三年制的培养模式改为以两年为基础的弹性学

制,加上“20xx年全国研究生计划招生34.5万人,而20xx年全国研究生计划

招生人数预计为40万至42万人”,研究生教育早已从“实体精英”滑向“形式

精英”,所谓“贬值”只是借助市场之手完成了一次不留情面的归位罢了。

抛开所有纷繁的表象不说,“研究生究竟研究什么”注定是决定研究生价值

大小的核心问题。在“扩招”的旗号下,低层次、权责失衡的研究生招生和培养

模式,往往是一位导师带十几个、几十个研究生的“大班管理”,学生第一年忙

着跟学分较劲、第二年频频跟用人单位过招??最后的结果就是严重损害了“研

究生”的社会公信和市场口碑。据说眼下的研究生学制又不动声色地退回到三年

制,设若只是为了回应社会对研究生教育的诟病而在一个“休学年制”上做回归,

那么,拉长时间除了增加研究生的求学成本外,基本没有多大意义。这里有几个

问题需要我们理清:研究生教育定位是否清晰,高校“导师制”有没有落地,教

育内容评价指标是否错位??

在“学历泡沫化”下有的是泛滥的公共课程、不恰当的论文指标、学术工具

化倾向??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张鸣有句幽默的话:“你以为老师都有两桶不同的

水,给本科生浇一桶,给硕士生浇另外一桶?”诚然,先有名不副实的研究生培

养机制,后有不断贬值的研究生社会行情。也许,我们不妨把“读研值不值”这

个问题看作是高层次人才培养重归集约化、精英化的一个预兆,它迫使我们更冷

静思考包括硕士、博士等培养制度的最终价值旨归。

我看“农民工飞机上洗澡”事件

材料:近日,一架由南宁飞回重庆的航班上,首次坐飞机的乘客金盛(化名)

在飞行途中,走进洗手间,就着面盆冲头洗澡,占用洗手间半个小时。被空姐发

现后,竟然伸出手要洗发水。对此,飞机上的其他乘客纷纷谴责、责怪他把洗手

间弄脏了 。

对此,网友有如下观点:

观点一:农民工兄弟能够乘坐飞机旅行,显示了中国改革开放取得了巨大成

就。在过去讲规格、讲级别的短缺经济时代,空中旅行对普通百姓只能是一个可

望不可及的梦想。改革开放近30年,祖国综合国力显著增强,社会主义市场经

中学语文在线-免费资源站: 丰富的资源 最快的更新

济显示出空前活力。市场环境从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的结果,铁路大提速、机票大折扣,坐飞机享受快速旅行,越来越成为人们的出行选择。从农民工坐飞机回家,我们从一个侧面看出,我们伟大祖国正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前进着。

观点二:农民工兄弟在飞机上洗澡,表达着当代农民对现代文明和美好生活的追求。第一次乘坐飞机出行,看到机上个个光鲜的男女,这位衣着普通、满身臭汗的农民工兄弟一定在心理上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因此在卫生间看到汩汩而出的热水,他一定想洗去身上的尘土和汗味,以免身边的旅客对自己产生厌恶情绪。况且,登机前,并没有人告诉他机上厕所不能洗澡;登机后,厕门也没有警示标志。这位朋友飞机上洗个澡并没有违犯安全乘机的规定。对于第一次乘坐飞机的农民工弟兄在机上厕所洗澡,根本与公德和素质无关,就像城市孩子第一次到乡村不懂插秧种田、不分五谷不应该受到嘲笑一样,他的行为不应该受到指责。我们应该怀着一颗宽容的心看待。

观点三:农村工兄弟用这种极端“无知”的方式,呼唤着全社会对千千万万农民工兄弟生存状况的关注。农民工兄弟长期工作在艰苦环境中,他们用勤劳的双手,筑起一座座摩天大厦,却无力为自己建起一个澡堂!如果遇到只讲利润不顾农民工生死的“黑心老板”,他们连应得的血汗钱都不能保证,还谈何洗澡?“因为打工住的条件差,金盛平时一周多才能洗上一次澡,而且还得自己烧热水”,看到机上有热水,“就脱掉衣服,好好洗了起来”。农民工兄弟真是太苦了,对他们的另类之举,我们不应该责怪他们不懂公德,而应该齐心协力为他们创造一个更加舒适、更为人性的生存环境!

“跪求学生学习”显教育困境

面对调皮学生无心向学、校风日下的状况,海南一中学校长为感化学生,重新唤回学生的向学意识,曾经3次跪在三尺讲台上为学生上课。令人震惊的是,在全校的早操上,面对千余师生,他双手合拢重重跪下,大声呼喊“求你们了,不要再玩闹了,好好学习”。和很多人理解的一样,这位校长的下跪之举让我们感动异常,但在内心深处又不敢苟同。我们之所以认为校长“下跪求学”的举动不可取,一方面是对师道尊严的考虑,另一方面也是对下跪的道德感化作用的怀疑。但是扪心自问,如果自己是校长,面对学生无心向学、校风日下的状况又能怎么办?除了“给学生讲道理”之类的套话之外,我们恐怕也无计可施。

事实上,调皮学生不认真学习反而带坏其他孩子这样的难题,始终摆在每个老师的面前。因为前有《未成年人保护法》,后有新闻媒体的监督,打不能打,骂不能骂,怎么办?像这位校长一样带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给学生“下跪求学”的非常罕见,而本着“没有不合格学生、只有不合格老师”职业精神的老师同样很少,更普遍采取的做法是:放羊。只要那些学生还坐在教室的最后一排就阿弥陀佛了,他们在做什么,又学到了什么,一概不管。在和一些农村老师沟通过程中,我惊奇地发现,学生百分卷考几分、十几分竟然是常事!

很大程度上,现在的义务教育已经出现了严重的分野:一部分是传统的“升学应试教育”,另一部分是名副其实的“毕业证教育”。我曾经就此写过一篇文章,指出“义务教育不能像看电影”:轮到你看了你就进去看,看完了你就出来,至于有没有认真看,是否看得懂,是不是在里面睡觉,无所谓。我所批判的正是这种教师对学生的放羊态度,有人却马上写出批驳文章认为“义务教育就应该像看电影”,针对“电影”的比喻本身大谈义务教育缺少“看电影”之乐趣,让人哭笑不得。

显然,将“跪求学生学习”从师道尊严之争引入到义务教育困境之应对,才是真正有价值的。如果说“跪求学生学习”展现的是一种负责但无奈的教育形象,那么“放羊差生”展现的无疑是另一种因无奈而放弃的教育形象——这好比

中学语文在线-免费资源站: 丰富的资源 最快的更新

当前义务教育困境的两个极端,前者出发点很好但不值得提倡,后者应该被批判但又背负着沉重的无奈。

有一个问题不得不思考,那就是:在保护未成年人权益的前提下,在确保教育手段合法的前提下,如何教化如何管理差生?教师是对他下跪呢,还是干脆不闻不问?如果两者都不可取,那又有什么好的办法?让成绩不合格的学生留级也许是一个约束的手段,但却被很多地方的教育法规明令禁止。

校长“跪求学生学习”不禁让我们为这些孩子的将来深感担忧:他们走入社会以后,能成为一个合格公民吗?要知道,下跪的校长毕竟极少,而放羊的校长比比皆是。其实,下跪还是放羊,早已不是一个问题。真正成问题的是,拿什么取代下跪,拿什么杜绝放羊?

“铁凝写错字”的可笑、可怕与可喜

铁凝为《美文》杂志9月下半月刊题词,把“茂”字多写了一点。(9月19日《新华社》消息)本来一个错字,无非是个人书写习惯问题,但是名人效应出现,轰动网络江湖,倒生出了“三可”:可笑、可怕、可喜。

可笑的是,“有人认为,在书法中,多一笔少一笔很正常,不能算错别字”,言下之意,手书就是书法,手书写错字,就是书法的发挥。这种说法别开生面,好写错别字的人听了欢喜,却不知书法自有法度,不是可以乱写的,更何况在文字规范的今天,在为中学生杂志题词的时刻。可笑之极的是,错误的书写习惯,因为当事人是名家,书写错误就成了书法特色。这样说话的人,真有点拍马屁不怕马踢的勇敢。

可笑之二,《美文》编辑说错字是“印刷问题”,“印刷问题”一旦不成立,转口称“铁主席这样写,我们要尊重铁主席??不用去讨论这个(错别字)问题”,好像铁主席还有造字权。印刷问题,本就是底气不足的借口,理不直声威不壮,除了可笑还是可笑,而编辑出面辩解,杂志社大度揽责,这种为工作粗疏寻责和为尊者讳的态度,就介于可笑与可怕之间了。铁凝的题词,是在全球华人少年美文写作征文大赛落幕、《美文》杂志推出获奖作品专号的时刻,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面对全球华文读者。错字,一方面暴露了铁凝书写习惯的缺陷,多多少少影响了中国作协主席形象的完美;一方面暴露了《美文》编辑工作的不细致,影响了《美文》在华人作者读者心目中的美。

可怕的是,媒体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在提倡书写规范汉字的今天,《美文》在发现错字之后的种种的辩解,可能被媒体放大,被学生借用为写错字的理由;说重了去,对错字的维护和辩解,无形中还可能对中学生的是非取向发生影响。但愿这种“可怕”只是杞人之忧。

可喜的是,“铁凝错字事件”也有好处。一则读者的直言,表明了读者的鲜明立场;二则媒体的披露,显示了媒体的正义勇敢;尤其可喜的是,铁凝的错字让《美文》火了一把。我甚至以小人之心度之,以为《美文》不仅美而且深刻,故意制造了一次工作上的疏忽,有意留存了这样一个机会,让铁主席的错字,成为《美文》的广告。

书写上的错误,并不影响铁凝的文学地位,可笑、可喜都属笑谈。工作中的粗疏,也在所难免,问题是《美文》的态度。不能客观地承认错误,不是诚恳地致谦读者,却找什么“印刷错误”和“书法特色”的理由,为失误辩解,为尊者讳,《美文》的做法肯定会对受众产生不良影响。范敬宜先生近日演讲说,媒体公信力下降在于文化缺失,意指某些媒体人文化素养不足。我不同意某些媒体人的文化素养直接影响到了媒体形象,但也不能否认某些媒体人文化素养不足的事实,这不,《美文》已经现身说法做了证明。

嫦娥一号,是中国的更是世界的

中学语文在线-免费资源站: 丰富的资源 最快的更新

嫦娥一号卫星准确入轨,发射圆满成功。昨天傍晚,无数中国人守在电视机前,跟着主持人一起倒数,听着解说者一遍一遍地汇报情况正常―――人们共同经历了这激动的一刻。

人们因为不同的原因而激动。有人为其成败的悬念屏住呼吸;有人为巨型工程的完成感到喜悦;有人为技术的精密完美而赞叹;有人在宣传的引导下感觉到这是民族复兴的仪式,他们真的觉得骄傲自豪;有人看到屏幕上的小小的蓝色地球想到了人类的卑微和伟大;有人想到了太空争夺、国际政治??嫦娥一号发射升空,是一件国民大事,它本来包含丰富的解读维度,但是在国民的阅读惯性中,在媒体的宣传语境里,民族复兴的象征意味,习惯性地压倒了一切。

虽然在央视直播中接受采访的专家澄清说,选择如今的发射日期是有科学依据的,但是相当多的意见仍然顽固地将这颗卫星畅想成为十七大献礼。这种顽固的“误读”是历史培养出来的:国内科学家在15年前就提出过奔月的想法,其目的是为19xx年香港回归献礼;四年前,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结束的第二天,神舟五号遨游太空,杨利伟瞬间成为民族英雄。现在,在十七大闭幕之后第三天嫦娥飞天,众论国是的余音未了,这难免让一些人产生丰富联想:古老的传说在崭新的时代成为现实,这不正是民族复兴的印证?

嫦娥一号无疑是中国航天科技史上的里程碑事件,而航天科技总是与国家实力、民族进步这些更为宏大的命题联系在一起,依照这个逻辑链条,成功发射探月卫星确实值得这个国家和这个民族感到振奋。在中国,航天计划作为国家项目,航天技术是高度保密的国家机密,而航天项目的工作团队,一直被崇高的国家荣誉感激励;然后,卫星发射总是被国家媒体重点宣传,因此,不论嫦娥一号在什么时间发射,她始终会被想象为是一个政治事件,在民众心中刻下明晰的政治教诲,从而产生深远的政治影响。

在这个以民族国家为基本政治单位的地球上,这种读解有其合理性,但是我们也不能停留于对航天项目的仪式化和国家化的简单读解。

冷战结束之后,航天技术的发展已经不再具有强烈的敌意竞争意味,它既不必然代表一个国家的军事实力,更没有抢占太空主权的好莱坞式动机。世界和平发展的几十年中,人类的整体感日益增强,航天技术是地球向外探寻的尝试,它本来就具有超越民族和国界的特征,人们对航天试验的关注,也早就已经超越了国界。美国阿波罗登月计划,不但带动了科技、经济、军事等的发展,还衍生出了3000多种技术成果,可应用在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不论是来自水星的消息,还是探测到火星有水,都是全人类共享的信息;不论是挑战者还是哥伦比亚号,它们的失事都成为全人类的悲伤―――在那些时刻,我们中国人和世界各国的人们一样,感觉到人类作为一个整体的勇气和智慧、骄傲和谦卑。现在,我们自己的嫦娥奔月,突破性地探测月球表面的氮含量,当这重要的时刻发生的时候,嫦娥同样是世界的,我们也是人类的一分子。

其实,即使是在冷战时期,登月宇航员阿姆斯特朗也没有提起美利坚民族的骄傲,他说的话广为人知:“这是个人的一小步,人类的一大步。”而当今欧盟探月计划负责人则说:“研究月球能更好地了解人类自己,月球是我们学习如何在地球外共同生活、和平共处的地方,是全人类共同的财产,它属于我们所有人,也是我们未来的希望。”今天,中国人应该用同样的语气和胸怀,坦荡地讲出同样的话,嫦娥一号,它属于我们所有人,属于中国更属于世界,它是我们未来的希望。(2007-10-25 南方都市报)

长城,保护比“争名”更重要

在世界新七大奇迹基金会的网站上,中国的万里长城和其他著名景点一起,接受全球网民的投票。对此,中国长城学会的专家们忧心忡忡,因为长城目前投

中学语文在线-免费资源站: 丰富的资源 最快的更新

票总数在前七名之外,可能无缘世界“新七大奇迹”称号,但国家文物局表示,该投票活动主办方不具备权威性。

可以体会到每一个急迫的人对于长城的热爱。但是长城存在的意义,决不是为了完成一个叫做“奇迹”的称呼。评选有评选的目的,但是这样的评选,除了一个并不全面的排名之外,丝毫不会影响世界上大多数人文奇迹的存在价值。 其实每一个中国人,乃至大多数参观过长城和观赏过长城照片的外国人都相信,长城是一个奇迹。这个奇迹的奇伟之处,不但在于它浓缩了中华民族数千年来的文化精神、创造力和想像力,还在于这样一座伟大的历史建筑经历时光流逝,却屹立不倒直到今天。人类文明创造了无数奇迹,但是大多数都因为自然或者人为的作用而消失了。长城能够为今天的世界所崇敬,就是因为它作为中华民族历史传统和文化精神的符号,一直受到中国人的保护和关爱。

这样一个符号在中华民族心目中的意义自然毋庸讳言。

但是这种符号的认可,却并不是通过一次简单的网络评选就能完成的。而即便长城得到了“世界新七大奇迹”的称号,但是如果在环境污染和人为破坏中逐渐失去它的魅力,那么这也是一个即将消失的奇迹。

对于今天中国的大多数文化遗产来说,面临的首要任务不是如何推广,而是如何保护。

其实长城正面临这样的问题。

除了八达岭、慕田峪等一些受到游客关注和旅游开发保护的城段之外,其实在山西、陕西和甘肃境内,有许多长城正在日益遭受风沙的侵蚀和人为的破坏,墙体颓败,墙砖被拆,明代长城总存量不超过2500公里。

这些情况要比目前的新七大奇迹评选更加重要。

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魂。我们要想将长城评定为世界的奇迹,首先要学会和前人创造的奇迹相处。相处的基础,是尽可能完整地保留长城自身的原貌,并且为其创造出一个最佳保护氛围,并在社会范围内树立保护文物的意识和观念。至于商品经济下越来越多的文化推广和品牌广告,则是建立在良好保护的基础上的,并且要和文物保护相协调。我们相信,长城不会因为一次投票就成为奇迹,也不会因为一次投票就失去奇迹的称号。

要让世界认可一个民族的文化传统,未必见得要评选上“七大奇迹”。因为大多数人都知道,这个世界认可的不是民族的历史,而是善待历史的民族。世界认可长城,也并非因为长城有多长多大,而是因为长城承载了中华民族的厚重历史。从这个意义上说,即便长城因为票数落选“新七大奇迹”,既不能说是我们的悲哀,更不是世界人类文化的悲哀。

我们要做的,只是善待长城、善待历史而已。

奇迹不是选出来的,奇迹是人创造出来的,奇迹更是人传承下来的。评上奇迹固然好,评不上“新七大奇迹”,长城还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世界的奇迹。但是如果不能妥善保护长城,那么我们就有可能慢慢失去这个象征和奇迹,这样的话,即使选上“七大奇迹”又有什么意义呢? (2007-05-30 新京报网络版)

更多相关推荐:
高考作文时评类 (学生)

20xx届高考时评类作文写作指导一20xx高考作文回顾20xx年全国卷2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20xx年9月12日北京一家体育彩票专卖店的业主为某彩民垫资购买了一张1024元的复式足球彩...

高考时评类作文写作方法

时评类作文的写法什么是时评类作文时评类作文本质上属于材料性议论文但和一般的材料性议论文又有显著的不同一时评类作文是以时事新闻事件作为阅读材料二时评类作文要求直接对材料中提供的时事新闻事件进行评论表明看法并展开分...

时评类作文材料及范文

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对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研究显示农村家庭出身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问题最为突出尤其是农村背景的普通本科毕业生是就业最为困难的群体同时农村家庭出身大学生就业困难导致读书无...

高考作文高考时评类作文写作指导

高考作文高考时评类作文写作指导高考时评类作文写作指导时评就是针对时下新闻发表看法属于评论性文章即时事评论它往往以社会生活中的种种现象作为评论的对象上至国家大事小到凡人琐事有感而发作出深刻评论它可以是对先进的新生...

高考时评类作文写作(学生版)

高考时评类作文写作指导学案时评就是针对时下新闻发表看法属于评论性文章即时事评论它往往以社会生活中的种种现象作为评论的对象上至国家大事小到凡人琐事有感而发作出深刻评论它可以是对先进的新生事物赞颂褒扬也可以是对落后...

20xx高考作文素材:最新深刻时评之一

文化墙就是地地道道的遮羞近日人民网记者从甘肃漳县境内212国道经过时发现沿线的部分村庄在路边竖起了一堵堵高约两米用琉璃瓦装饰的墙将路边农户的房屋遮挡住部分墙体已经刷成白色这些墙是今年10月份开始建的是公家政府修...

20xx届高三语文:作文素材之时评例文 谁说渎职不是“赤裸裸”的犯罪)

谁说渎职不是赤裸裸的犯罪最高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王振川日前指出目前发现和查办渎职侵权犯罪的数量与实际的发案状况相差悬殊另据检察机关统计20xx年以来查办的各类渎职犯罪给国家造成直接经济损失高达3573亿元两相对比...

高考英语作文范文 作文类型及范文2

作文类型及例文一看现象讲道理1世博期间上万的志愿者参加志愿工作请你谈谈此现象的看法DuringtheperiodofholdingtheWorldExpoinShanghaitensofthousandsofc...

20xx高考备考“时评”思维训练(怎样写好时评类作文)

20xx高考备考时评思维训练怎样写好时评类作文思维训练1时评就社会生活中的某一现象事件发表看法阐述观点这种作文往往有很强的时效性思想性它能真实地反映现实引导考生增强社会责任感关注和思考现实生活扣紧时代脉搏而抒发...

时评类作文2

1标题要观点鲜明形象生动能一针见血指出问题本质如20xx年高考辽宁卷题目都是明星代言惹的祸责任是成功的阶梯明星不应负根本责任等江西卷题目为蔡先生鼓掌人间处处蔡铭超蔡先生所为得不偿失等再如一些报纸的时评标题银行总...

高考作文评论类材料写法例析

高考语文评论类材料作文写法例析现实评论类材料作文的写法现实评论类材料因事见理由果推因作文通常的思路是摆现象靶子揭原因背景论意义或危害等提措施建议这类材料要求我们针对材料中所提出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一定不能抛开材料...

高考语文 作文时评类素材大全素材

高考作文时评类素材大全论变革1我们的时代是空前巨大变革的时代并且变革的速度越来越快使人感到许多变化来得异常突然东欧巨变苏联巨变异常突然全球化狂飙猛进异常突然各种根本技术的巨大突破如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纳米技术基因...

高考时评类作文(17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