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反思

时间:2024.3.27

《东方之珠》教学反思

我们知道识字解词对中年级学生来说也是一个重头,所以理解词语的方法指导对中年级学生来说很重要。理解词语的方法很多,一节课中不可能面面俱到,但可以利用教材,结合实际情况,因势利导。本节课中,我主要采用了以下几种方法来理解本课的词语。在理解“漫步”这个词语时,我让学生找一个近义词,他们找到了词语缓步、散步,我再适当的引导,“散步”这个词语更加贴切,然后通过问题“你平时和爸爸妈妈散步的时候是怎么走的?”从而理解“漫步”是很随意、很自由的走。在理解“浪涛拍岸”时,我引导学生与我们学过的“惊涛拍岸”进行比较,学生结合“浪平沙细”就体会到,这里的“浪涛拍岸”是比较细小的浪涛在拍打着沙滩,听到这样的浪涛声是比较舒服的。在理解“鳞次栉比、琳琅满目、人流如潮”等词语的意思时,我出示高楼大厦图,让学生看后说说“鳞次栉比”是一种怎样的景象?学生观察后自然而然说出“楼很多,一座挨着一座排列着,很密。”接着出示几幅商场柜台图,学生根据画面可以说出从“琳琅满目”可以看出商品多,使人看了眼花缭乱。“人流如潮”说明人很多,铜锣湾真热闹。这时,我引导学生比较,这三个词语都含有“多”的意思,但它们用的地方是不一样的,形容高楼多用——鳞次栉比,形容商品多用——琳琅满目,形容人多用——人流如潮。通过这样的引导学生不仅理解了这些词语,还学到了一些理解词语的方法。

《小露珠》教学反思

《小露珠》是一篇优美的童话。写了小露珠由形成到消失的过程以及小动物和植物对小露珠的喜爱,赞扬了小露珠的美丽、可爱以及大自然的和谐、融洽。 本文融科学知识、优美语言、思想启迪于一体,有利于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美好情操。本文语言精当优美,生动形象,是学生学习语言的范例,要通过学习使学生不仅感受小露珠的可爱,更要感悟作者是怎样用语言来表现小露珠的可爱的,因此我根据教材的特色,立足教材,设计了以下教学环节。

1.品味作者遣词造句的准确性

通过扮演小青蛙、小蟋蟀、小蝴蝶与小露珠打招呼,辅助以声情并茂的图片,提炼出青蛙的“蹦”、小蟋蟀的“爬”、蝴蝶的“落”,随之引导学生能否用别的词替换其中的动词。因为学生日常生活中很清楚以上动物的生活习性,学生立即回答出不能替换的理由,进而也就明白了作者遣词造句的准确性,并指导学生在以后的习作中加以运用。

2.充分利用学生资源,展开想象、引起感情上的共鸣

在即将结束本课学习时,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假如你正是被小露珠滋润、装点过的鲜花或嫩草,看着它离去的背影,此时此刻你想对它说些什么?指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小露珠的赞美。

3.充分利用文本,进行朗读、分角色扮演的穿插训练

在学生理解了小露珠的特点后,各种形式的朗读和分角色的扮演更是让学生在头脑中再现小露珠形象,讲授第七自然段“大家多么想把小露珠留住呀!”学生感受了小露珠的美、情感产生共鸣后,想留住小露珠的想法自然流露,反观小露珠的态度却是笑盈盈的,感受小露珠心灵美的同时读小露珠和大家告别的话,意蕴更为久远。

在课堂教学中,我发现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不是特别的强,多数的孩子站起来就说一句,我觉得我对孩子的发言没有一个整合的过程,在孩子们发言之后,我应该让学生把刚才的发言总结起来说一段话,对孩子进行及时的评价,然后在进一步认识的基础上,让学生把自己想对小露珠要说的话写下来,进行一个小的写话训练。这样既培养了孩子的口头表达能力,也培养了孩子的写作能力。让孩子在课堂上形成一个新的认识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石榴》教学反思

《石榴》一课以季节变化为线索,描写了石榴抽枝长叶、开花、结果的情景。最后一个自然段具体描写了石榴子儿的样子、颜色与滋味,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石榴的喜爱之情。在学习第一自然段,我让学生朗读第一自然段,说说 “驰名中外”是什么意思,你能换个词语吗?学生立刻想到“世界闻名”和“举世闻名”。接着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我”家乡枣庄的石榴园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名气?激起了学生阅读下文的兴趣。于是,我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细细地品读课文,逐步了解了那里石榴树枝、叶、花、果的特点,感受到了这里的石榴园驰名中外的原因。接着让学生逐段朗读,体会石榴园驰名中外的原因。学习课文最后一节时,我出示石榴实物,给学生直观形象的感受。本课中一些词语用得生动形象,如“玛瑙般”、“一颗颗紧偎”、“红白相间”、“晶莹透亮”等。这些词单靠想象是不能真正理解的。教学时,我出示实物,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石榴子儿,观后交流感受。有学生说:“石榴子一头红,一头白,这就叫‘红白相间’”。有学生说:“它们一粒一粒靠在一起,就像玉米粒一样,这就是‘紧偎’”。还有学生说:“我看到了石榴子儿很亮,看上去就像是宝玉一样,好看极了,这就是‘晶莹透亮’”??接着,我将石榴子儿掰开,让学生们一起分享。吃完后,问他们味道怎么样?学生们纷纷举手,有说酸酸的,有说酸中带点甜,吃完还觉得清爽无比。通过观察和品尝,学生不仅理解了描写石榴样子、颜色和滋味的词语,而且加深了对石榴的喜爱之情。在此基础上加深朗读。在学完这一节后,我引导学生按照课文中描写石榴果的顺序来观察自己带来的水果,然后仿照这一节的写法写下来,同学们因为有了切身的感受和体会,写得都不错。

《石头书》教学反思

课上,我以石头哪里像书?这个问题,把整堂课的教学分成了三大块。第一块:石头一层一层的很像书。第二块:石头书上有字有画很像书,第三块:化石能告诉我们很多知识,就像书本能告诉人们知识一样,用处很大。这样的教学,使得层次非常的清晰。也让孩子们明白了石头像书,石头就是一本书。

在第二块的教学中,我采用了小组学习的方式,让孩子们在分角色朗读的基础上,讨论化石能告诉什么?让孩子们学做勘探员推测一下,化石能说明什么?再进一步理解书上勘探员叔叔的推测。这样的安排能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化石是一本书,它记录着历史的变迁,化石的形成是一个漫长而神奇的过程。学生通过搜集资料,想像作画,根据自己的理解配演说词等形式,深刻的了解了什么是化石,以及化石的作用,从而明白了化石就是一本书。

本堂课的第二个教学重点就是理解什么是“刨根问底”。通过查字典,查无字词典和师生互动等一系列活动帮助学生理解什么是“刨根问底”。在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明白只要我们平时留心观察、善于思考、乐于探究也能刨到许多知识,最后,我还留了一个思考题----你还知道自然界中有什么可以被称为书的?能说说原因吗?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我想:准备一节课的过程就是一个提高的过程和对以往教学方式的反思过程。每一次准备就是一次提高,虽然很有压力却也别有一番滋味在其中。认真对待,就会从中得到很多!

《小稻秧脱险记》

《小稻秧脱险记》是一篇科普童话,全文采用拟人化的手法写出了杂草对于稻秧的危害,语言活泼生动,各个角色形象鲜明,充满了情趣。特别是有个性的角色对话,为学生积累语言提供了丰富的营养素,同时培养了学生乐于运用语言的兴趣。学习这样的一篇课文,要打破语文教学那种教师问、学生答的定势,使语文教学活起来,不仅抓住字词来扎扎实实学习,而且对角色的性格特点作出评价,最后引导学生来演一演,使教学中贯穿着丰富的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这样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变学生接受学习为学生主动参与;变以教师的“指导”为主为学生自主探究为主;变以学生“听读”为主为学生积极思维为主;变师生的单向交流为师生、生生的多元交流。教师和学生共同阅读,共同推敲,相互评价。

一、以读为主,读演结合,让评价发挥指导作用。

在教学第二部分时,我采用了“读读、演演、评评、再读读”这样读演结合的方法,仍以读为主,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编自演,为角色的动作、神态、语气进行设计。学生表演的生动有趣,并能在老师的引导下相互评价,尽情说出表演的感受,从中体会、感悟,在这样“读读、演演、评评、再读读”的过程中交流了自己的阅读感受。

二、采用多种形式,将练习与生活紧密联系。

在本课中,“激烈”和“纷纷”是要求造句的两个词语。我将造句练习和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在了一起,学生都从生活中找到了合适用这些词语的场景,轻松的完成了造句练习。“收拾”和“警觉”两个词语的练习让学生学会了在具体语言环境里理解语言、运用语言。

《航天飞机 》教学反思

本课中的生词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俯冲 爬升 翻筋斗;第二类:转圈 释放 回收;第三类:东海之滨 帕米尔高原;第四类 : 自由自在 庞然大物 无影无踪。

教学时,分类显示,可以帮助学生完成对词的知识建构。

本篇课文由于是一篇童话,对一些航天专业知识,学生并不是很了解,所以在学习本文前应该让学生搜集资料,对航天飞机有个初步的感性认识,这也为学习航天飞机的样子、性能解决了许多困惑,防止学生在学习时出现科学性错误。比如,学生在学习第二节时,可以让学生试着用刚学过的“名片设计”方法,给航天飞机作自我介绍,如果仅凭书上的“三角形的翅膀,尖尖的脑袋,方方的机尾”来描述航天飞机的外形,学生对航天飞机的认知还是模糊的,而对资料的引用,如将航天飞机助推器、现有的航天飞机名称等科学常识,学生不仅在本篇文章中学到了浅显的道理,而且更重要的知晓了相关航天知识。

《军神》教学反思

《军神》这篇课文描写了年轻的军人刘伯承治伤时为了不损伤脑神经而拒绝使用麻醉药,忍受极大的痛苦接受手术的故事,铸造了一位具有钢铁意志的“军神”的形象。课文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依照“求治——术前——术中——术后”的线索,紧紧扣住题目来记叙描写,把故事讲的跌宕起伏,扣人心弦。

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中,应该提供自由的空间,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受深的部分,自渎自悟,交流探究,要摒弃陈旧的学习方式。所以我在教授时候先让学生去找含有课题的那句话,然后质疑,学生提出疑问,为什么被称为会说话的钢板,为什么叫军神。产生疑问以后,我让他们去读课文,去寻找答案。学生很快找到了课文主要刻画刘伯承的自然段,经过同桌讨论,他们找出“一声不吭、紧紧、汗如雨下、抓破”了这些词语来体会主人公的坚韧不拨的意志。找到这些是容易的,可是课文不仅仅是这些,课文第一自然段中描写刘伯承受伤重却不慌张,后面数刀数、微笑这些细节也是。所以我紧接着让他们继续学习,通过体会沃克医生的情感变化、朗读两人的几次对话来领会这些。

课文的板书如下:

求治 术前 术中 术后交谈

镇定 不用麻醉药 一声不吭 数刀数 一笑

这个板书是针对刘伯承的军神气质来设计的,抓住了

他每个时候与众不同的品质,学完课文以后我让他们根据板书说说为什么称他为军神,此板书有利于学生回忆和整理课文全貌,也更易于理解军神的含义

《掌声》这篇课文非常感人。文章生动地记叙了身患残疾而忧郁自卑的小英上台演讲时得到了同学们热烈的掌声。在这掌声的激励下,她鼓起生活的勇气变得乐观开朗的故事,赞美同学们的宽容和善解人意,也说明人与人之间需要尊重、鼓励,要主动地关心别人,特别是对身处困境的人,同时也

要珍惜别人的关心和鼓励。

《掌声》教学反思

课文是以小英性格的变化为主线贯穿全文的,因此在教学时,我紧抓这条主线,借助了两次掌声的对比,从而让学生体会到,文中同学们的掌声中包含了对小英的鼓励、支持、信任、赞美、欣赏,正是同学们的爱心,才使得小英由原来的自卑、忧郁变为自信开朗,勇敢地面对生活的.从而懂得生活中要珍惜别人的掌声,同时也要把自已的掌声送给别人的道理。

这节课上,我和学生都进入了状态,因而教学效果比较令人满意。学生对文章理解深刻,读的感情到位。不过课后我进行了反思,觉得教学中还有不少环节值得认真推敲,可以更进一步。 1.两次“目光”,第一次是:轮到小英上台演讲时,同学们的“目光一齐投向了那个角落”。此时,同学们的目光中,可能包含着关注、期待,甚至也有少数学生准备看笑话的意思。但等到小英犹豫一会儿,慢吞吞地站起来,红着眼圈,准备走向讲台时,同学们的目光为“注视”。此时的目光中更多包含了鼓励、支持和信任。这样才有当小英刚刚在讲台上站定,教室里骤然间响起了热烈、持久的掌声的情况出现。教学中我没有抓住这些,未让学生清晰地体会到 “目光到掌声”,们对小英态度的变化。

2.文中“骤然间响起了一阵掌声”这句,我只引导学生对“骤然间”的意思进行了理解,找出了它的近义词。而未想到进一步引导学生理解“骤然间”在这句中使用的准确,是“突然间、忽然间、一瞬间”所不够替代的。这是本人对文本解读不够到位造成的。3.本课教学中,我通过语言文字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还是较有深度的读的指导上还应加强。4.在通过三次对比之后,学生体会到了小英的来信的意思和作者在文章最后发自内心的感慨。教学中我设计了读诗的环节,使中心得到拓展,学生情感得到抒发。

通过这次《掌声》的教学设计和教学,也让我深深懂得:只要我们能为孩子的点滴进步而鼓掌,为孩子的精彩创意而喝彩,让我们的课堂成为孩子们抒发心灵的天堂,相信每一个孩子在我们的课堂中都能成为一个个个性独特的自

我!


第二篇:对探究教学的反思


对探究教学的反思

摘要:探究教学是小学科学课程教学的重要方式,但探究教学是需要一定条件的,也是存在局限性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可刻意追求时髦,应根据实际条件和需要灵活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

关键词:探究教学;教学方式;实验

在小学科学探究教学中,选择合适的探究内容,设计巧妙的探究问题,一直是理论界和实践界着力关注的难题。探究教学理论指出,教师要创设有意义的问题情境,并提供有一定难度的学习对象。这个要求在实践操作中,还需要进一步细化,对此,笔者提出如下看法:

一、不是所有的问题都需要探究,探究也不是学习科学的唯一方式

1.不是所有的问题都需要探究。

虽然通过探究获得的直接经验,对儿童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我们不能矫枉过正,拒绝间接经验对儿童发展的重要作用。事实上,即使是科学家的研究,也是在吸取前人“间接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探究式的学习最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但间接学习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毕竟是大量存在的”。对于小学科学中的一些陈述性知识,例如科学家的生平、科学发展的历史等,就无需花费精力去探究。

2.探究不是学习科学的唯一方式。

探究法是一种很受欢迎的小学科学教学方法,但这并不是说,它是唯一的教学方法,也不能说,是任何时候都最有效的教学方法。主要的科学教学方式还有如下两种:

(1)“讲授式”教学模式

它是课堂教学中最常用的一种教学模式。其理论基础是奥苏贝尔的有意义言语学习理论。在小学科学课教学中,讲授教学经常结合实验演示、实物和标本的展示、组织学生课堂讨论等活动进行。因此,小学科学课的讲授式教学实际上已成为以讲授为主,中间穿插实验演示、直观教具展示、向学生提出问题和组织学论等灵活多样的课堂教学模式。

(2)“观察式”教学模式

观察式教学的理论基础是班杜拉的观察学习理论。根据观察学习理论,学生的大量行为方式是通过观察模仿习得的。观察教学的一般结构如下:①确定观察对象、制定观察计划、选择观察地点、明确观察目的。②观察指导。③观察报告。 教师可以针对小学科学课的具体教学目标,灵活选择教学方式。教学方式本身并没有优劣之分,并非不用探究的方式上科学课,就一定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在教师实践中,探究法受到小学科学领域的过度追捧,殊不知,如若条件不具备,教学效果很可能适得其反。

二、不是所有的问题都可以探究

探究教学的展开,除了受外部因素的影响外,还受所学知识内容本身的限制,不少内容不易于设计成探究活动去展开教学,甚至采用探究的方法,不仅效率太低,而且效果往往不如直接讲授好。

小学生认知水平与科学概念的严谨性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距,小学科学课所学的科学知识往往是通俗化的科学概念和原理。因此,“小学科学教师在简化这些科学概念和原理时要十分小心谨慎。因为,教师常常在为学生简化概念时无意识地传授了错误的概念”。但是,科学概念和原理的表达,如何既容易理解,又比较正确?这是实践中教师们经常会面临的困惑。在执教“物体在水中的浮与沉”的时候,笔者就遇到这样的两难:

一方面,决定物体在水中浮沉的条件与物体本身的密度,和物体排开水的体积有关。但是在设计教学活动时,“密度”和“物体排开水的体积”这两个概念,显然难以向小学二年级的学生提及。因此,学生在表述他们的发现时,往往出现如下不科学的结论:“大的物体会沉,小的物体会浮;轻的物体会浮,重的物体会沉”,但是这样的概括显然不能解释为什么小小的弹珠会沉入水底,而万吨轮船却能航行万里的现象。

结果一堂探究课下来,因为教师也难以找到简洁、准确、易懂的结论表述方式,学生的错误认识并没有得到纠正,这样的探究,其意义便值得怀疑。

三、不是所有的问题都值得探究

吾生也有涯,而学也无涯。科学研究的领域浩瀚广阔,不能因为是探究课就可以不注重效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时间意识和代价意识。在探究内容的筛选上,要选择那些与儿童能够理解的,与其生活世界有紧密联系,同时又属于科学知识结构中的核心概念的那些知识,作为设计探究活动的知识点。

上海市的小学自然教材(科教版)一年级第二册中,有关于“磁铁游戏”的教学内容,A区一位教师将其设计成一堂探究课,名为“有趣的磁铁游戏”。在该教师的教学说明中,有如下陈述: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通过自己玩一玩、看一看、问一问、想一想、做一做等活动发现磁铁的两端是不一样的,并且了解当磁铁两端靠近时会出现相互吸引或相互排斥的现象。本节课通过对游戏和实验活动的设计,从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出发,让孩子有机会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让学生在动手和动脑的过程中建构起磁铁的两端是不一样的科学知识,获得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

从该教师的教学设计中,我们可以发现如下问题:(1)关于教学内容:磁铁这一物体和磁现象,是否适合小学一年级的学生学习?在笔者看来这是有待商榷的,儿童在日常生活中,很难接触到磁铁这一物体,即使接触,也很少能获取南北两极有明确区分的磁铁,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儿童只能辨别条形磁铁的两端是不一样的,而对于圆形磁铁和U形磁铁,则难以辨认。(2)仅仅让“学生通过自己玩一玩、看一看、问一问、想一想、做一做等活动”,让学生“发现磁铁的两端是不一样的,并且了解当磁铁两端靠近时会出现相互吸引或相互排斥的现象”这一教学目标,本身是否值得采用“探究”的教学方法?从实际教学效果来看,学生通过“玩磁铁”得出了如下结论“弱的和弱不会吸住,弱的和强的会吸住”,由于学生这种表述方式的普遍性,教师在最后的总结中,也基本认可了这一表述。但事实上,这一表述显然是不科学的。总而言之,磁铁这一内容,并不适合设计成小

学一年级学生的探究活动,它离学生的日常生活有不小的差距,也不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同时,了解“磁铁的两端是不一样的”这一知识,也无需通过探究来获得,只需学生玩一玩就足可掌握。

参考文献:

1.林崇德主编,张奇、沈群、韩志伟著:《小学科学教学心理学》,北京出版社,北京教育出版社,20xx年7月第1版,第37页.

2.韦钮、[加]罗韦尔(Rowell,P)著:《探究式科学教育教学指导》,教育科学出版社20xx年10月第1版,第82页.

更多相关推荐:
雪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在语文教学之路上奋进雪教学反思何媚秀雪这篇课文比较短没想到的是越备课就越觉得难一对课堂深度的把握对于野草一直有着许多不同的解读这本体现鲁迅全部生命哲学的小册子也因此被文学界公认为世纪性的文学猜想雪虽然是...

《雪》教学反思

雪教学反思徐婷鲁迅在本篇课文中介绍了南方的雪和朔方的雪通过写这两个地方的雪表达了自己对美好生活的回忆和向往对命运的抗战和不屈在课堂上学生对南方的雪很感兴趣通过自学探讨交流大部分学生都能说出南方的雪有什么特点我为...

《雪》教学设计与反思

雪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单位寺头镇寺头初中姓名王宁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培养语感感悟散文的精美语言2感悟文章内容品析文中的两幅雪景图3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情感教学重点诵读感悟文章内容赏析文中的两幅雪景图教...

《看雪》教学反思

看雪课后反思看雪这篇课文的言语表达看上去平易自然却蕴藏着丰富的情感同时还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例如在我国台湾省是很难看到雪的中的很难一词您看见过真的雪吗中的真字的运用在描写雪景的美丽时连用了四个短句天上飘着...

鲁迅《雪》教学反思

雪教学反思刘斯斯一因材施教定目标鲁迅的文章一向以晦涩难懂而让学生望而却步因而在设计雪这堂课的时候我针对学生的学习基础降低对文章背景内涵的解读而更多的注重从文本本身出发更倾向于学生对文本语文味的解读通过语言的品析...

《看雪》教学反思

看雪教学反思看雪讲的是台湾小朋友只见过用棉花做的雪没有见过真的雪老师给他们讲了自己童年在故乡北京玩雪的情景激起了孩子们想去北京看雪的愿望课文以对话的形式呈现通过师生对话表达了作者对子过统一的期盼本课的教学重点是...

剪雪花教学反思

剪雪花教学反思剪雪花是浙美版三年级级上册第15课的内容本课课型题材新颖来源于生活是一堂以折剪为主的工艺制作课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新课标的理念指导下我把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位如下1知识目标了解中国的国粹剪纸的历...

幼儿大班语言小雪花教学反思

幼儿大班语言小雪花教学反思散文诗小雪花结构简单意境优美易于理解不但能激发了孩子欣赏和学习的热情而且把孩子带进了一个无限遐想的天地它通过把雪花比喻成白纱银瓦棉花梨花棉絮地毯用文学特有的比喻拟人的手法生动而优美的让...

我的教学反思

雪的教学设计与反思雪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朗读品味两个地方的雪读出作者寄予的不同感情2对比探究两个地方的雪理解幸与不幸教学过程一导课1同学们自然现象中少有人不喜欢雪她的美丽她的圣洁总会引发我们无穷的联想寄托上我们别...

《看雪》教学反思

看雪教学设计与反思叶宇钧在设计看雪时我把朗读作为这堂课的重点特别强调读的重要性提倡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发生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我把重点放在了课文的第九节这一节主要描绘了老师向台湾小...

歌曲学唱《踏雪寻梅》教学反思

歌曲学唱踏雪寻梅教学反思歌曲学唱踏雪寻梅教学反思踏雪寻梅这一课上后使我有颇多感触踏雪寻梅是一首意境高雅旋律朗朗上口的歌曲这首歌曲的教学重点是能够用轻快而优美的声音演唱从而体会歌曲所表现的一种高雅的意境和淳朴的生...

中班语言《雪房子》的教学反思

中班语言雪房子的教学反思中班语言雪房子的教学反思结合着听课老师们的评课我谈谈对于这节课的反思在本次活动中目标2和目标3的达成度还不算高应让孩子多学说对话感受同伴间相互关爱的情感这一点也要细化到过程中活动的第一环...

雪教学反思(3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