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专题片解说词的写作特点

时间:2024.4.20

电视新闻解说词写作

第一节 电视新闻文字稿

写作要点

一、确保声画对位

画面与解说词共有两种对应关系。一为声画合一,即画面与解说词同步两种信息流合二为

一。二为声画对位,即画面与声音异步,从表面看,两者似乎毫无关联,各说各话,但在实质上,在表达主题上仍是相辅相成的。

二、补充画面不足,完整形象报道

画面形象、真实、生动,但却有不确定性,需要解说词予以补充,说明和诠释。 文字是电视新闻不可或缺的另一要素。

三、准确

准确的第一个含义是不模棱两可,一是一,二是二。准确的第二个含义是分寸恰当,对一个事物、一种状态、一种感觉、一种情绪,一个动作的描绘、只能有一个最恰当的词。

四、口语化

电视新闻解说词是给人听的,必须具有口语化的特点,因此,应从广播稿的写作中汲取有益的营养。

1、把单音词改为双音词

2、把文言词改为白话,把书面语改为口语

3、少用长句子

五、忌拔高

六、对陌生词汇要解释

社会发展日新月异,新名词、新概念、新事物层出不穷,许多对观众是陌生的,必须对此做出解释,从而起到解疑释惑的作用。

七、通俗

我们面对的广大观众教育文化水平平均只有中等教育水平,因此,必须有的放矢,力争使大多数观众对节目内容都能理解。

八、忌媚俗

防止把社会流行的一些并不科学的词汇写入解说词。

九、巧用数字

数字具有巨大的说明力,但使用不当,也会使观众厌烦,并且会互相干扰。必须恰当选择,并活用数字。

第二节写好导语

导语是新闻最先和观众接触的部分,是新闻对观众的第一次撞击。导语写得是否精彩,是否吸引观众在某种程度上关乎新闻的成败。

导语有多种形式,教材中介绍13种。

第三节 锤炼标题

一、 标题的作用

1、 提示主题

2、 评价新闻

3、 引起兴趣

二、标题写作要点

1、鲜明、准确、简洁

2、将最有价值的内容写入标题

3、尽可能多地纳入新闻五要索

电视专题片解说词的写作特点

解说词,是在电视屏幕上运用有声语言,反映社会生活,表明创作意图,阐明创作思想,并最终作用于观众听觉的一种重要语言形态。与纯文字作品不同,电视解说词最终要与电视画面结合,形成特定的屏幕语言与观众见面。因此,电视解说词的写作有它不同于其他文学创作的特点。

一、解说词离不开画面,

二者相辅相成

电视作品中,声与画孰轻孰重,近年来一直是学术界争论不休的话题。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有观点认为通过视觉获得信息是最直接的,画面具有直接可观、可感性,画面的出现就带来形象的确切性,因此画面本身的冲击力就能调动欣赏者的情绪,引发联想想象,产生艺术感染力。也有专家认为画面所包含的内容并不完整,不能带给观众准确的信息,单靠画面难以将作品的主题表达出来,不能达到完整的艺术效果。必须利用语言作为补充、衬托,才能克服仅靠画面表达的局限,以及由此产生的欣赏中的差异,从而使作品思想感情表达的广泛性和深刻性成为可能。所以无声电影向有声电影过渡,才获得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笔者通过多年的创作实践,对这个问题也有一些体会。事实上,一部电视专题片是视觉语言和听觉语言的综合体,二者相辅相成。人们使用眼睛和耳朵接受信息,没有什么主次之分,声画结合的心理学基础,原本是人们观察、审视、辨析事物的方式。画面和解说词的关系,也是这个道理。有些题材内容的节目,画面显得更为重要,这时候解说词也许很少甚至不用。但很多经典的专题片因其优美的解说词而让人们记住,比如《话说长江》、《长白山四季》《西藏的诱惑》等等。《话说长江》第一回《源远流长》的开篇解说词是这样写的: 你可能以为,这是大海,这是汪洋吧?不,这是崇明岛之外的长江!

俯瞰三峡长江水。你可能会联想的到长长的飘带,洁白的哈达,是啊,多么美丽,这也是长江。

当屏幕上出现沱沱河冰川上珍珠般的水滴,解说词这样说道:

水珠,小小的水滴,一滴、两滴、三滴,无穷滴水珠,源源不断地向着东方跳跃,一路跳跃,一路结伴,越结越多,终于汇成一条汹涌澎湃的世界大河。

很显然,带给观众心灵震撼和审美满足的是解说和画面的完美结合,在这里如果没有解说,观众也许根本不能确定自己看到的是长江还是别的江河,而脱离了画面,解说词也就不会有这么强的感染力了。所以,应该说画面和解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的,至于哪一个处在更重的位置,视具体题材而定。至于作品的语言配置使用何种风格,或兼而有之,应由作品的审美意向来决定,力求达到二者和谐统一,珠联璧合。

在多数情况下画面和解说是缺一不可的,因此,在进行解说词创作的时候必须要充分考虑画面的存在,不能让解说词“包打天下”。如果一篇电视解说词首尾完整,不需画面就能完全将作者的意图展示出来,这部电视片也就失去了电视这种特殊媒体的根本优势。

此外,语言风格与内容不贴切,或含混不清,模棱两可,张冠李戴也是大忌。创作者除了对作品的深刻理解,准确把握,还应有驾驭语言的能力。

二、解说词是画面的补充

对纯文字的创作,景物的描写、环境的交代是必要的,而对电视而言,画面已经一目了然,看图说话式的解说词只能是画蛇添足。因此在写解说词之前应该先把画面装在胸中。事实上什么类型的片子需要哪些画面,有可能拍摄到什么镜头,编导应该心中有数。如果画面已经提供了的信息,解说词就没有必要再加以赘述了。解说词应该是画面的补充,它运行在画面的流动中,与画面同时构成审美对象作用于欣赏者。画面难于表达,表达不深的东西,

如人物的内心活动,或人的味觉嗅觉等感受,通过语言就得到更好地诠释。还有如人文地理渊源、常识背景等也非语言补充才能使作品表达完整。

作为对画面的必要说明,解说词还要具备准确性。即以事实为依据,真实可信,不可以抒情代说明,务要把需说明的东西交待清楚。

三、解说词提炼和

更深地表现主题、营造意境

电视纪实作品创作,最后能否产生艺术的整体感,构成一部完整的艺术作品,检验的重要标志之一,就是看它在作品中是否创造出了统一而又独特的意境。因此,意境的创造也就构成了电视纪实作品创作的重要思维方式。意境是一部电视作品带给观众的总体艺术感受。一幅画面,一段音乐都能将观众带入某种意境,但仅仅靠画面和音乐难以让观众明白更深层次的东西,这种时候,画龙点睛的解说词能起到提炼主题,更直接地表达作者思想的作用,引导观众朝着作者希望的方向发挥想象力。

显而易见,解说词帮助观众完成了“由此及彼”的艺术想象,使画面的张力扩展,达到意蕴无穷的效果。值得创作者注意的是,在这里,配合画面的语言和人的感觉知觉相联系,也和人的理解力、情绪相联系,语言使用有度就可加深这种意境,反之就破坏这种联系。在这里语言的繁简得当很重要,有些场景画面已充分表达思想内容,此时语言应收缩,让位给画面,达到“无声胜有声”,而不应喧宾夺主,画蛇添足。总之,语言繁简适当,配制合理,和谐有序,必能使声画相得益彰,大有补益。

四、精彩的解说词充分张扬

作者的个性,展示作者的才华

的确,精彩的解说词能充分张扬作者的个性,展现作者的才华。同时,优美、有文采的解说词还能为后期的配乐、编辑等创作环节注入激情,创造更多艺术想象的空间,使作品更加完美。

由于画面已经向观众提供了一部分信息,解说词不需要也不能独立成篇,它必须依附画面。如果把一部电视专题片的解说词单独拿出来看,它一定是断断续续、不完整的,思维一定是跳跃的。跟文学创作相比较,电视解说词应该更接近散文。它可以融会诗歌、小说、音乐、绘画等多种表现技法,从而创造出诗一般的意境来,并通过优美、凝练、和谐的语言来点染这一幅幅交织着情感与散文意境的画面。

编导们往往把具有生命体验与生命激情的情感和大自然或人生的各种画面交织起来,从而构成一个能够打动观众、感染观众的有意味的艺术空间。电视解说词意境化的手法是丰富多样的,并且即使在同一部作品中,也常常是多种手法的交错并行使用。但无论是情景交融,或是缘情放言,还是缘情叙事,“情”是首要的,情感的真实与独特表现才是电视解说词创作与意境营造的真正生命所在。

电视解说词写作

第一章 电视语言的合理运用

要了解电视解说词在电视节目中的地位和作用,必需首先了解电视语言的构成特点,了解电视语言特殊的语言环境,了解其他语言因素,如文字语言、画面语言同解说词的相互关系,以及如何处理好各表现手段、构成因素之间有机配合的问题。这种配合关系的处理,是合理运用电视语言,正确处理、安排解说词使用的关键。

电视语言的结构特点

什么是电视语言?电视语言就是利用光电或数字技术等高科技手段,以声音影像形式,作用于观众视觉和听觉的,多层次多因素的艺术信息。

电视语言的结构同文字语言不同。文字语言是一种线性的水平结构,是只有文字一种因素构成的简单结构,而电视语言则是一种多维多向的立体结构,是由多种艺术形式和多种技术手段共同构成的复杂结构。

电视语言的构成因素很多,比如摄影、美术、解说、音乐、音响、文学、戏剧、采访、主持、同期声、字幕,以及特技、录音等技术手段。细分起来,还有灯光照明、服装化妆、播音技巧、切换剪辑、编辑合成等。虽然,这些因素不是一个层面上的概念范畴,在不同场合下使用的配置不尽相同,但都是电视语言不可缺少的构成因素。

而这些不同的构成因素和表现手段在电视语言中的合作,不是简单的相加和拼凑,而是多声部的合唱或重奏,各自承担着不同的表现任务。它们的组合方式与配比,不是任意的无序的,而是艺术的巧妙的协调配合。每一种因素的出现与存在,都是以其他相关手段的出现和存在作为前提,作为基础的。

电视语言的各种表现手段和构成因素在使用的时候,既相互配合,又相互制约。因此,电视中任何一种表现手段在节目中使用时,不是自己想怎么表现就怎么表现,想怎么处理就怎么处理的。它必须受到电视语言立体结构的限制和制约,受到外在语言环境的限制和制约,受到其他手段和因素的影响。每一种电视手段的使用,起码要受到以下几个方面的制约――

1.单一手段自身表现力的限制。何一种电视手段,都根据自己的不同特性,从一个特定的角度,用独特的形式来反映生活。每种手段都有特殊的作用和魅力,有自己擅长表现和发挥的生活领域;也必然有自己不擅长表现、或难以涉足的领域。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各有自己的长处和局限。在使用的时候,必然要受到自身表现力的制约。

比如,无声的电视画面,善于再现那些形象的、具体的事物和现象,反映现实生活中具有可视感的内容。但无声画面就不擅长反映那些抽象的、哲理性的内容,难以表现那些想象性体验,那些复杂的心理活动,现实生活中那些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

与之相反,电视解说词更擅长表现生活中那些抽象的、哲理性的内容,那些想象性的感情体验,那些复杂的心理活动。而要反映那些形象的具体的事物和现象,无论怎样搜索枯肠,它这方面的表现力远远无法和画面相比。再比如,音乐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尤其在渲染气氛、表达情感方面有其他手段难以替代的作用,但是音乐无法传达具体的信息。长于此,必然短于彼,没有包打天下的万能手段。所以电视节目中选择手段使用的基本原则是:扬长避短。发挥各自的长项,让其他手段弥补自身的不足和局限。

2.电视语言整体结构对手段使用的制约。任何一种表现手段,在电视节目中怎样用?用多少?用在什么地方?都不是任由各个操作人员随意挥洒的。必须受到电视节目的统一构思和电视语言立体结构的制约。它在整个节目中所占的分量比重,所起作用的大小,都需要在整体的结构中合理安排。

首先,它要受节目总体风格和形态的制约,不能离开作品的基本风格样式,从事任何一种手段的创作,自鸣得意、自说自话是行不通的。对解说词写作来说,自己认为妙笔生花的

锦绣文字,如果背离了节目的总体风格,必须根据总体要求重新修改协调。比如,作品整体风格要求是"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样一种气势磅礴的豪迈风格,解说词就不能写成小桥流水,娓娓诉说的婉约风格。特别严肃庄重的题材,解说就不宜写得过于轻灵、调侃。

同时,在使用任何一种手段进行创作时,必须充分考虑它同周围其他手段的协调关系。因为在电视语言中,各种手段往往在同一时间内"共时态"的同时呈现,并发挥作用。比如,画面、解说、音乐、字幕、现场同期声可能同时出现。而其他手段的位置、作用、节奏、风格、长度,都对你准备使用的手段产生影响。所以,电视手段的使用,是一个相互适应、调整、照顾、妥协的过程。既彼此策应,又相互制约。

3.编导个人创作个性的制约

电视节目的创作尽管分工细致,涉及的部门手段很多,是一项多兵种的联合作战,但编导是其中的"灵魂",是指挥者、决策者和协调人。每一个成熟的编导,都有自己的创作个性,自己的审美情趣和风格追求。由于各个编导的经历爱好不同,他们对各种电视手段的认识、运用、把握的能力也不尽相同。有的擅长或偏爱某种表现手段,有的则擅长使用另外的表现手段。尽管编导也要做必需的妥协和调整,但情有独钟现象不可避免。这也是编导追求个人风格,保持创作个性的表现,无可厚非。这种情况,势必影响和制约着每一电视手段使用和处理。

比如,一个摄影师出身的编导,他可能更注意画面的构图、造型、色彩完全、光线的运用,强调画面的张力和表现力。对于提高画面表现力的手段的运用就比较充分,比较得当。而相对可能不大重视文字解说的作用,使解说手段的使用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和压抑。而一个原先搞文字出身的编导,对画面手段的认识运用就不是那么自如,那么得心应手,他可能就会充分发挥文字解说的魅力,画面的表现力相对削弱。一个音乐素养很高的编导,就会把音乐手段的作用尽量发挥,运用得充分得当。而对那些音乐素养较差,或对音乐不感兴趣的编导,在他的节目中可能根本不用音乐,或者用了也不一定恰当。

以上情况并不绝对,每个编导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都会不断调整。但编导创作个性对手段使用的制约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同一题材,放在不同的编导手中,各种手段的使用情况会有明显的不同。

4.制作经费和技术条件等客观因素的制约

电视是技术与艺术的结合,是高科技、高投入的制作。电视手段的使用,必然受到节目经费和技术条件的制约(包括操作人员的水平)。由于这些限制,该使用的手段无法使用,该充分使用的地方捉襟见肘,难以充分发挥。这种情况,几乎每一个节目组都会遇到。所以,我们在考虑手段使用的时候,必须充分考虑其实际操作的可能性和可行性,不能盲目求全。要立足现实条件的基础上,尽可能发挥各种电视手段的作用。有人提出,解说词是一种低成本投入,也不需要高科技手段,似乎不受这方面的制约。其实未必。比如对一些专业性很强、难度较大,要求较高的题材,一般人难以担此重任,必须请高手出山担纲。再如合适的播音员,高水平的录音师,都存在水平的差异,甚至悬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智力和能力这些所谓的"软件",也需要投资。手段的使用也相应会受到一定的制约。

电视语言的综合优势

迄今为止的考古学发现告诉我们,在原始人类那里,人类思维是以视觉文化为特征的。原始时代留下的大量岩洞壁画和图形,并非是一种纯粹的艺术创作,更主要是人类思维过程和信息传递的记录,是人类历史文化记录传承的主要载体。随着劳动工具的进化,生产活动范围的扩大,人类抽象思维能力的提高,语言文字逐渐成为人类传递信息、记录历史的主要载体。 从绘图达意、举火传讯、结绳纪事、史诗传唱,到文字印刷、电报电话、广播电视,一直到今天的电脑网络,人类的信息传递不断突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直到影视语言产生之前,

人类文化载体主要建立在文字基础之上。尽管图画、音乐也有一定的记录传达功能,但由于其信息表述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仍然只能作为文字的附庸。而影视语言的发明与发展,使人类获得了另一种语言--视听结合的语言模式,它已经涉及人类文化活动的各个领域,成为人类文化的另一有效载体,并足以同文字抗衡或并驾齐驱。对于人类文化信息的沟通与传播,对人类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影响,甚至对人类自身的发展,都具有划时代的重要意义。 电视是人类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上的产物,是现代科技与大工业发展的产物。它所拥有的先进技术手段和强大的传播系统,提供了一套全新的符号系统,为信息传播和艺术反映生活提供了新的可能。电视在传播的过程中,逐步吸收了其他艺术形式的有效成分和可利用的手段,不断丰富完善了它的语言构成,掌握了这一技术手段所拥有的富有表现力的特殊语言--电视语言。

电视语言用声音和画面造型,是多种技术手段和艺术手段的综合显现,显示了电视语言反映生活传递信息的综合优势。比起其他媒介,如报纸、杂志、广播等,电视语言的综合优势在于其视听结合产生的综合效应。它对外部世界的感知方式是全方位的,甚至是最大程度的模拟和复制。几乎所有的传统艺术形式都可以成为它的传播对象,这方面报纸广播无法比拟。它可以通过自己的技术手段,把各种艺术形式任意切割、变形、嫁接,或重新组合。也可以通过各种艺术手段的交叉换位、基因转移、移花接木,创造一种崭新的表现阐述方式。它借用了一切可以借用的手段,融会了一切能够融会的因素,有突破了原有形式和手段的局限。它可以迅速方便地向接受者提供现实世界真实状态,艺术世界的广阔天地。其传播的方式、范围、速度和效果是其他传媒难以企及的。

语言作为交际手段和传播工具,都有自己的结构形式和语法规则。电视语言的构成形式和语法规则是由多种因素共同决定的。其中任何一种因素都对电视语言的功能、意义、节奏、色彩、产生或大或小的影响。比如节奏较慢的画面,可以通过音乐音响或解说的处理,加快整个电视语言的节奏;十分平静的画面,可以通过音效处理表达极其烦躁的语言效果;平淡无奇的画面,可以通过解说配合变得情趣盎然。任何一种因素,都可能成为其他手段的点金之石或点睛之笔。电视的优势就在于手段众多,配合默契,相互呼应。

1. 电视语言的主要优势所在

电视语言的主要优势在于:

(1)借助先进的技术手段和强大的传播系统,真正实现了语言的跨时空交流和传播,其传播速度和传播范围都是空前的。

(2)以逼真的图像和声音记录还原生活,成为记录人类文化的形象载体,改变了人类感知世界的方式。

(3)利用语言的综合分解能力,使传统艺术的融合交流更加自如频繁,再生和创新呈现前所未有的广阔前景。

(4)语言的综合优势,使它拥有丰富的表现技巧和创造能力,艺术反映生活的各种可能性大大提高。

科学技术的发展是没有止境的。由于电视语言有着得天独厚的科技优势,随着技术手段的不断进步和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电视所拥有的潜力必将得到更深入的发掘,电视语言的优势将得到进一步发挥。

发挥电视拥有的优势,一定要避免不同部门的创作者,不同手段的使用者各行其是。不能只照顾和考虑自身手段作用的发挥,而与其他手段格格不入。所以,电视创作过程中的协调、适应、修改是非常必要的。决不能采取以不变应万变的态度,一味固守己见。我们之所以强调电视解说词创作不完全是一种传统的写作,而是一种处理和安排,正是这个道理。 当然,一定的文字基础和写作技巧是必要的。文字处理能力越强,解说词使用起来会更得心应手。但解说词创作的关键,是把这种手段用恰当的处理,安排在合适的位置上。不仅

能够发挥自身优势,完成表现主题、传达信息的任务,并且能够避免自身的局限,通过和其他手段的配合,消除弥补各自的劣势,形成整体的综合的优势。在处理安排时对自身形态的切磋磨合,就是为了调整与其他手段的配合关系。

比如,电视解说主要作用于观众的听觉,不像报刊书籍的文章是供人看的,而是给人听的。听觉接受与视觉阅读在文字处理上有明显的不同。它必须适合念,适合听,有自己独特的语言规则和语法结构。同时,还必需考虑播音和录音的需要,甚至播音员的个人语速与播音风格。

一种因素语言用在什么地方?怎么用?用多少?什么时候进入画面,什么时候跳出画面?能否同其他手段配合适当?哪些地方应该调整?合成之后的之后综合效果究竟怎么样?都要反复琢磨。要知道哪一部分信息需要解说传达,先看画面反映到什么程度,需要在哪些画面上配解说;画面的长度和形象是否适合加这样的解说;在画面的什么时机进入;整体节奏是否受影响;是否需要音乐衬托;哪些信息要上字幕;可能通过怎样的组合方式更好地表现;这些因素都要一一考虑周全。

2. 电视语言构成的基本规则

电视语言构成的基本规则如下:

一是服从大局,一切从更好地表现主题出发,照顾总体结构和基本风格。

二是发挥各种手段的优势,寻找最佳的配合方式,尽量做到浑然一体,相得益彰。

第三节 语言环境的影响与营造

充分发挥电视语言的优势,合理使用电视语言的每一种要素,就必需对电视语言所处的特殊语言环境有充分的了解。

语言环境问题是一个很大的话题,它主要包括以下三个层次:

1.语言使用的社会与文化环境

在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下,人们对语言符号有着不同的文化理解。在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地区、不同群体中,呈现出明显的文化差异。所以,受众的背景和接受的环境对语言符号的传播有着巨大的影响。甚至在不同时期、不同流行趋势、不同社会热点的影响下,对语言符号的理解都会打上明显的时代烙印。比如"发财致富"、"老板"在某个时期是贬义,在当今市场经济时代,可能成了褒义词或敬辞。这是语言环境研究中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我们将在节目策划构思一节做重点讲解,这里不做深入讨论。

2.外部语言环境构成的立体交叉式影响

任何一种语言成分的出现,任何一种语言符号的使用,都不是孤立的。必然与其周围上下左右、前前后后其他符号成分,构成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关系。这种环境关系,对任何单一的语言符号都会产生极大的影响,甚至决定着它的功能、意义、色彩和情感。也只有置身于一定的语言环境之中,语言符号的准确意义和作用才能真正显示出来。这是语言符号所面临的具体外部环境。

(1)电视语言具体的外部环境。

大家知道,文字语言所处的语言环境是一种线性水平关系。某一个文字符号--字或词,虽然都有基本的内涵,但由于其多义性和外延的不确定性,本身都不表示和传达准确的意义。只有放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它的意义才能确定下来。离开了语言环境,任何孤立出现的单一符号,都无法确定它的意义。

比如,同样一个"黄"字,在以下三中语言环境中表达的意义完全不同。

a. 山上的树叶黄了。

b. 这本书有些情节真黄!

c. 她出国的事儿黄了。

"黄"在第一句中表示一种颜色;第二句中表示色情淫秽;第三句则表示告吹的意思。

有人说,这些单音节的字意思不容易确定,而双音节的词比较确定,不见得。比如"伤风"一词,你能说它是什么意思吗?有人说,这就是"伤风感冒""上呼吸道感染"的意思嘛,不一定。如果外部语言环境改变了呢?比如在"破伤风"或"伤风败俗"中,就和"感冒"没有关系了。

文字语言是线性水平结构,语言符号是按照时间顺序先后出现,线性展示的。任何一个语言符号的意义,必需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在其前后的符号完全就位之后,才能确定下来。前后的符号不就位,或词序排列发生变化,都会影响符号的意义。

画面的镜头语言也是如此,一个镜头以不同镜头的前后组接,镜头之间不同的排列组合顺序,往往使同一镜头呈现完全不同的意义指向。比如一个面无表情的人,在他前面分别接上"刚领了工资","刚受到领导的训斥","刚抽到了大奖"三个不同镜头,这个镜头的意义随之改变。如果在这个镜头后面分别接上"少女"、"棺材"、"鲜花"的镜头,镜头意义也随着发生变化。这就是最基本的所谓"蒙太奇"关系,又称"库里肖夫效应"。据说,前苏联著名导演爱森斯坦的经典影片《战舰波将金号》,其中有一段著名的蒙太奇剪辑"敖德萨阶梯",在这个语言环境中,每一个镜头都表现了反对沙皇镇压工人,像牛羊一样杀戮工人的革命的进步的意义。但美国有人把这部影片拿到美国去重新剪辑,没有增加任何镜头,只是改变了镜头之间的组接顺序,竟把这部影片剪成了一部反动的影片。当然,每一个单一镜头的意义也就完全不同了。

在一般情况下,文字语言是历史性的,顺序展示语言的各个成分和要素;而画面语言是共时性的,同一时间展示各个要素。语言是由相互依赖的诸要素组成的系统,其中每一要素的价值完全是由另外要素的存在而确定的,因此,意义始终是连接和分开符号的结果。比如一个词汇和镜头是一个简单思想的再现,它们在整个语言结构中的作用意义,基本取决于它在周围词汇和镜头中所占的位置。因此,同一符号会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呈现出不同的意义和色彩。

(2)电视语言面对的是一个立体的、相互交叉作用的语言环境

而电视语言面对的语言环境远比单纯文字和画面要复杂得多。任何一个电视语言的要素,面对的是一个立体的、相互交叉作用的语言环境。比如解说词使用的一个词汇或画面使用的某一镜头,与它同时出现并发挥作用的,还有电视语言的其他要素,比如音乐、字幕、同期声等。同样的画面、同样的解说,在不同的音乐背景下,或配以不同的字幕,会呈现迥然不同的意义和色彩。任何一种语言成分的作用地位,基本取决于当时各种因素的配比组合方式。譬如,同一段画面,为它配上欢快的音乐或忧伤的音乐,急促的音乐或舒缓的音乐,其色彩效果会产生明显差异。如果再为它打上一段意见截然相反的字幕呢?所以,首先必需考虑同时出现的当时语言各种要素的相互影响。

另外,在一种要素出现的前后,还有多种要素出现并产生相互交叉的影响。电视语言的构成意义段落,不只是镜头与镜头、解说与解说、音乐与音乐这样简单的线性水平连接。解说可能连接的是画面,与前后画面共同构成意义段落。也可能连接的是音乐或同期声,与它们构成一定的意义段落。比如,我们经常可以听到类似这样的解说,"这个人""这样的场面"。同前面的解说毫无关系,它接的是前面的画面镜头形象。也会听到这样的解说,"奥妙究竟在哪里呢?请注意……"后面的解说也不用承接,而是用画面镜头衔接。而"这首歌""这段话"之类的解说可能直接承接的是前面的同期声。电视语言每一要素并不都是只同自身的同一手段构成意义关系,它们可能同前后的其他手段组成意义段落。把各种手段拆开来看,可能是片断的、零碎的、不完整的,只有把各种手段组合起来,它们的意义才能完整呈现出来。 在电视语言中,各语言要素前后其他手段的立体交叉影响,这种特殊的外部语言环境,是我们学习电视解说词必须特别注意的课题。而且,这种影响不应该是被动的接受,而应当是主动的营造。每种因素都以其他因素的存在为前提,互为依托,互相呼应,你中有我,我

中有你,这正体现了电视语言综合优势和特殊魅力,大大丰富和提高了电视语言的表现力。所以,划地为牢,单就解说词自身来学习研究解说词的方法,是永远"难解其中味"的。

3.内部语言环境构成的库存选择关系

任何语言成分和语言符号的使用,都经过一定的比较选择,都有自己深厚的背景,有大量同类或相近的符号库存。语言符号的意义,对它的选择是否准确,往往不是由它自身,而是由其库存部分决定的。语言符号与其库存部分的关系,是一种重要的语言环境。这是一种语言符号的内在环境。

合理使用电视语言,必需对其所处的语言环境作深入细致地分析。

(1)被选择使用的语言符号同其库存部分的关系。

任何一个语言符号被选择出来使用,不管是解说词的词汇,还是画面镜头,在它们的背后,都有大量的备用库存的符号可供选择。在它们所在的位置上,有许多功能相近、意义相近的符号可以替代它们。是可能出现,但没有出现的部分。

我们在完成节目中使用的符号都是有限的。一个符号被选择出来使用,被放在一定的位置上和环境中,对它的选择安排是否准确,是否合适,不是由它自身的意义所能确定的。而是要由它背后的库存部分,那些可以出现而暂时没有出现的相关符号决定的。

对于词汇的选择大家比较容易理解。我国古代吟诗填词讲究"练字"的功夫。像"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身轻一鸟过"的"过"字,"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的选择,都是传颂千古的佳话。"红杏枝头春意闹",着一"闹"字,则境界全出。原因何在?因为在"闹"字的位置上,有许多可供选择的库存词汇,如"春意好""春意浓"等,比较下来,这些潜在的部分稍嫌韵味不足。但"闹"字的价值正是通过同它们的比较来确定的。

比较相关符号,有助于确定这个符号价值意义,确定使用的机会场合是否得当。相关符号必然在使用的符号中留下自己的印迹。一个符号的色彩、节奏、位置,如快慢、明暗、浓淡、褒贬、前后、平仄等细微差别,都是由库存的对方决定的。在这里,出现与未出现的、使用与未使用的,其实都表现在一个符号内。使用的符号同未使用的库存符号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是从同一库存中经过比较,选择出来的。它的准确意义,依赖与库存部分的比较。在选择使用语言成分的时候,我们必需注意语言因素内在环境的影响。

(2)各种电视语言因素之间的关系

画面镜头的选择编辑更是如此。我们制作一部电视节目,总要拍摄大量的素材,要有一定的片比。有些专题片的片比高达几百比一,即平均几百分钟的素材剪出一分钟的完成片。电视剧一个镜头,一条通过的极少,一般要拍几条,十几条,甚至几十条,最终的完成片里,只能用其中的一条。那些不曾使用的部分,就作为使用部分的库存,决定它是否准确。在最终完成的节目中,出现的镜头毕竟是有限的,大量素材作为库存部分并不出现在节目中。然而,出现的镜头被挑选出来使用,其准确意义和使用价值,是由未出现的库存部分来确定的。 一般情况下,可供选择的库存部分越多,选择的准确程度越高。千里挑一,总比二者必选其一,成功的概率要大。当然,无节制地滥拍素材同样也不可取。库存过多也容易挑花了眼。关键还要有选择的眼光。

同一形象镜头的选用有景深、景别的不同,有远景、全景、中景、近景、特写,甚至大特写。采访一个人物,用什么景别?用中、近景,还是用特写?如果用大特写,采访对象两片厚厚的嘴唇在屏幕上蠕动,其表达的感情色彩就会发生变化。什么时候插入反打镜头,什么时候用全景镜头过渡,都要认真比较选择。还有,不同的运动摄影方式,推、拉、摇、移、跟,加之色调的冷暖、光线的强弱、角度的俯仰,甚至机位的摆放,每一种镜头因素,都有相当多的库存可供选择,这些因素构成电视语言共时性关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千万不可忽视。 比如,在《半个世纪的爱》中,有一段表现末代皇帝溥仪的妹妹金蕊秀夫妇婚姻生活的段落,其中谈到"一切都过去了,如过眼烟云。在她们家里,只有这张小小的茶几是她们过去生活

的唯一见证。"如果画面只盯在茶几上,表现就不准确。这时,必须把镜头拉开来,交代空间环境,交代茶几和现代家具的比较,才能说明"只有这张小小的茶几是她们过去生活的唯一见证",镜头没有拉开,就难以表现这种环境中的比较关系。

一个镜头的选择使用或更换,必然引起其他镜头的相应变化,影响电视语言的整体结构。任何镜头的使用,一定要能说出使用的道理来,为什么用此而不用彼?这个镜头和电视其他手段是否协调?为什么出现在这个位置上?都要反复推敲。毫无道理的乱用,显然是缺乏比较选择。电视语言的环境因素相当复杂,但十分重要。这是制作电视节目,使用语言要素时必需考虑的问题,是合理使用电视语言必需掌握的知识。许多人会做节目,只知当然不知其所以然,了解这方面的道理,就可以实现由不自觉到自觉的飞跃

更多相关推荐:
掌握电视解说词的写作技巧

通过案例研读小组讨论并派代表发表掌握电视解说词的写作技巧如修辞手法结构布局等第十二章纪录片解说词写作技巧请大家一起研读案例西藏的诱惑分小组讨论以下问题并选一名记录员记录答案并派代表发言阅读15分钟讨论15分钟发...

电视新闻稿(解说词)的写作

电视新闻稿解说词的写作第一要认真采访选题注意文字与画面的关系在精选之后出现在画面上的信息文字绝不可以再行同一重复第二最新消息的开头结尾过渡常常是独白式的对于人名数据结果等要素必须处理得体文字精警表达清晰文图一致...

电视报道解说词

前进中的平凉五中长长泾水聚文运巍巍崆峒传佳音伴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文明进步平凉五中的教育教学在飞速的发展甘肃省平凉五中是一所完全中学建校于19xx年是平凉城西唯一的一所完全中学现有教职工83人其中本科学历36...

解说词的写作要求

解说词的写作要求1解说词是一种配合实物或图片录像声音幻灯等形象来说明解释人物或事物的一种应用性的文体2分类风景名胜解说词实物图片展览解说词影视新闻记录片解说词3写作格式及写作要求标题好山好水出奇石某奇石艺术展解...

新闻参考资料2:电视片解说词(1)

电视片解说词引领我为正能量代言主题活动掠影文明厚重的中原从来就是英雄频现发展崛起的河南如今涌现更多典范20xx年9月2日河南省委宣传部河南省文明办在河南省政府新闻发布大厅对外发布我为正能量代言主题宣传活动正式启...

电视专题片解说词创作体会

电视专题片解说词创作体会20xx11320xx115175744心情幸福天气雨温度每当我们看一部好的电视专题片常常希望能读一读它的解说词解说词是专题片的重要组成部分解说中的精彩之句常使人印象难忘然而当你拿到解说...

党建工作纪实片电视解说词

精党建工作纪实片电视解说词位于贵州中部的清镇市是一个美丽而又极具发展潜力的地方在这片不到50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却同时拥有猫跳河暗流河鸭池河三条大中型河流以及红枫湖百花湖东风湖和索风湖4个亮丽的高原湖泊被誉为中国...

学校电视宣传片解说词

片头标题奋进中的江苏省溧阳中等专业学校上篇在希望的田野上放飞梦想片首这是一块神奇的土地千古流传的游子吟让多少人魂牵梦萦这是著名的鱼米之乡驰名中外的天目湖孕育了多少现代传奇波光水影的天目湖在吟唱这个名字风光旖旎的...

小学电视专题片解说词

寒江雪柳玉树琼花吉林树桂名不虚传在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隆冬季节来到十里长堤的松花江畔吉林雾凇以它奇特的魅力景观吸引着无数的中外游客那垂柳苍松银装素裹洁白晶莹的霜花挂满了枝头棵棵杨柳宛如玉枝垂挂簇簇松针恰似银菊盛开...

木刻画电视申报片解说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电视申报片高州木刻画电视解说词周泽明撰稿高州市地处广东省西南部有1500多年的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现有170多万人高州市是广东省历史文化名城是全国文物先进县和全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高州木刻画是一个古...

浅析电视解说词的作用——以纪录片为例

浅析电视解说词的重要作用以纪录片为例摘要解说词是电视纪录片中的一个重要元素也是区别于电视画面的另一种对纪录片信息表达的有声语言解说词可以弥补无法展现的内容也可以在有限的画面空间里运用解说词创造无限的画外空间本文...

电视解说词的定义

题目说说电视解说词的定义作用地位等1定义电视解说词是电视语言的主要构成因素之一是电视节目制作中一种重要的创作手段和表现因素解说词是对电视节目中部分有声语言约定俗成的叫法准确地说电视解说词写作并不是一种写作而应当...

电视解说词写作(11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