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SK写作练习

时间:2023.11.11

三.书写

第101题:缩写。

(1) 仔细阅读下面这篇文章,时间为10分钟,阅读时不能抄写、记录。

(2) 10分钟后,监考收回阅读材料,请你将这篇文章缩写成一篇短文,时间为35分钟。

(3) 标题自拟。只需复述文章内容,不需加入自己的观点。

(4) 字数为400左右。

(5) 请把作文直接写在答题卡上。

他和她相识在一个宴会上。那时的她年轻美丽,身边有很多追求者,而他却是一个很普通的人。因此,当宴会结束,他邀请她一块去喝咖啡的时侯,她很吃惊,然而,出于礼貌,她还是答应了。

坐在咖啡馆里,两个人之间的气氛很是尴尬,没有什么话题,她只想尽快结束。但是当小姐把咖啡端上来的时候,他却突然说:“麻烦你拿点盐过来,我喝咖啡习惯放点盐。”当时,她愣了,小姐也愣了,她们的目光都集中到了他身上,以至于他的脸都红了。

小姐把盐拿过来了,他放了点进去,慢慢地喝着。她好奇地问:“你为什么要加盐呢?”他沉默了一会儿,说:“小时候,我家住在海边,我老是在海里泡着,海浪打过来,海水涌进嘴里,又苦又咸。现在,很久没回家了,咖啡里加盐,就算是想家的一种表现吧,可以把距离拉近一点。”

她突然被打动了,因为这是她第一次听到男人在她面前说想家。她认为,想家的男人必定是顾家的男人,而顾家的男人必定是爱家的男人。她忽然有一种倾诉的欲望,跟他说起了自己远在千里之外的故乡。冷冰冰的气氛渐渐变得融洽起来,两个人聊了很久,并且,她没有拒绝他送她回家。

再以后,两个人频繁地约会,她发现他实际上是一个很好的男人,大度、细心、体贴,符合她所欣赏的优秀男人应该具有的所有特性。她暗自庆幸,幸亏当时的礼貌,才没有和他擦肩而过。她带他去遍了城里的每家咖啡馆,每次都是她说:“请拿些盐来好吗?我的朋友喜欢咖啡里加盐。”再后来,就像童话书里所写的一样,“王子和公主结婚了,从此过着幸福的生活。”他们确实过得很幸福,而且一过就是40多年,直到前不久他得病去世。故事似乎要结束了,如果没有那封信的话。

那封信是他临终前写给她的:“原谅我一直都欺骗了你,还记得第一次请你喝咖啡吗?当时气氛差极了,我很难受,也很紧张,不知怎么想的,竟然对小姐说拿些盐来。其实我不加盐的,当时既然说出来了,只好将错就错了。没想到竟然引起了你的好奇心,这一下,让我喝了大半辈子加盐的咖啡。有好多次,我都想告诉你,可我怕你会生气,更怕你会因此离开我。现在我终于不怕了,因为我就要死了,死人总是很容易被原谅的,对不对?今生得到你是我最大的幸福,如果有来生,我还希望能娶到你,只是,我可不想再喝加盐的咖啡了,咖啡里加盐,你不知道那味道有多难喝。咖啡里加盐,我当时是怎么想出来的!”

信的内容让她吃惊,同时有一种被骗的感觉。然而,他不知道,她多想告诉他,她是多么高兴,有人为了她,能够做出这样一生一世的欺骗??


第二篇:HSK助词练习


助词

助词的种类

汉语中常见助词有以下几类:

一、结构助词:的、地、得、所。

一般附加在词或者词组的前后,与这些词或词组组成某种结构。

“所”一般出现在动词的前面,如:所说的话,所喜欢的菜,所见所闻。 “的、地、得”附在词或词组的后面,如:我的书,高兴得跳起来,热烈地鼓掌。 “的”和前面的词构成定语;“地”和前面的词构成状语;“得”和后面的词构成补语。

二、动态助词:着、了、过。

附加在动词、形容词的后面,表示动作、性状的变化处于某种时间状态。 “着”表示动作正在进行或状态持续下去,如:唱着歌儿,红着脸儿。

“了”表示动作或状态的变化已经完成,如:看了一会儿书,高兴了一阵子。

“过”表示动作或性状的变化已经是过去的事,如:看过电影,曾经来过,年轻时漂亮过。

三、语气助词:吗、呢、吧等等。

一、关于“的”

“的”的用法主要有两种:

1、和它前面的词一起做定语。

例:晴朗的一天。

我买来的书。

关于环保的问题。

2、和它前面的词一起构成名词性的“的字短语”,代替名词。

例:他穿的夹克是红色的,我的是蓝色的。

这本书不是我买的,是阿里送给我的。

助词“的”在HSK中常见测试角度及考生常犯的错误

1、该用“的”而没用

规则之一:形容词做定语后面用不用“的”,跟形容词的音节有关。一般说来形容词是单音节时后面不加“的”。如:新课本,小事情。形容词是双音节时后面要加“的”,如“繁忙的事务”、“勤奋的学生”。看下面的例子:

误 中山路是厦门最热闹商业街。

正 中山路是厦门最热闹的商业街。

错误分析:热闹是双音节形容词,做定语,后面要加“的”。如:闷热的夏天,厚厚的夹克衣(厚夹克衣)。

规则之二:单音节形容词“多、少”一般要跟副词组合成短语才能作定语,作定语时后面不加“的”,但是加“的”也可以。例如:

正:很多书,不少机会。

很多的书,不少的机会。

规则之三:单音节形容词作定语时,最好是在前面加“很”,后面加“的”。

误 很好主意,不好习惯,上海生活,厦门历史背景。

错误分析:单音节形容词后面应该加“的”。

正 很好的主意,不好的习惯;或者:好主意,坏习惯。

上海的生活,厦门的历史背景。

误 大汉语词典,难问题。

正 很大的汉语词典,很难的问题。

2、不该用“的”却用了

规则之一:兼语后面的主谓短语之间不能加“的”。

误 我妈妈不同意我的来中国学习汉语。

正 我妈妈不同意我来中国学习汉语。

误 大卫帮助阿里的准备材料。

正 大卫帮助阿里准备材料。

错误分析:在上述两个句子中,同意、帮助都是兼语,后面的主谓短语“我来中国学习汉语”、“阿里准备材料”的中间不能加“的”。

规则之二:方位词作中心词时,它的定语后面一般不加“的”。误 回家的以后,我先洗了个澡。 正 回家以后,我先洗了个澡。

错误分析:“以后”是方位词,在这儿表示时间,作状语。“回家”是“以后”的定语。所以“回家以后”的中间不加“的”。同样的例子还有:毕业前(以前),长江以南。

3、“的”在句子中的位置不当

规则之一:主谓短语作定语时,“的”的位置是在主谓短语的动词后面,在它所修饰的名词前面。 误 课堂上老师的说话我能听得懂。

正 课堂上老师说的话我能听得懂。

错误分析:上个句子中,“课堂上老师说的”是主谓短语,作定语,修饰名词“话”。“的”应该在主谓短语的动词“说”的后面,在所修饰名词“话”的前面。又如:

误 你的说话。 朋友的写信。

正 你说的话。 朋友写的信。

规则之二:假如人称代词后面有其它不用“的”定语的时候,这个人称代词后面一般要用“的”。 误 我新的朋友。他旧的自行车。

正 我的新朋友。他的旧自行车。

错误分析:“新、旧”都是单音节形容词,作定语,后面一般不加“的”;可以说“新朋友、旧自行车”。我、他是人称代词作定语,后面一般要加“的”。又如:

正 我的两个朋友。他的进口汽车。

规则之三:假如人称代词后面有需要用“的”的定语时,这个人称代词后面不再用“的”。如:

正 他温和的语气,我们喜爱的运动。

误 他的温和的语气,我们的喜爱的运动。

二、关于“了”

“了”有两种用法,一种是作为动态助词,用于动词之后表示动作的完成;另一种是作为语气助词用在句子最后。动态助词“了”一般用在句子中,它的位置有以下几种情况:

1.“动词+了+宾语。” 例如:吃了饭,到了厦门。

2.“动词+补语+了+宾语。” 例如:做好了饭,写完了作业。走出了教室。

3.“动词+介词+了+宾语。” 例如:我把书放在了桌子上。这种情况下,“了”常常可以省略。 注意:考生经常犯的一个错误即认为“了”只用在过去式。其实“了”只表示动作的完成,而这个动作可以发生在过去、现在或将来。例:

我明年就毕业了。

注意事项:“了”的否定形式是在动词前面加上否定副词“没”,但是加“没”以后,就不可以再用“了”。例:

问:你买了几本书?

答:我没买书。

误:我没买了书。

问:昨天你去鼓浪屿了吗?

答:昨天我没去鼓浪屿。

误:昨天我没去了鼓浪屿。

肯定:他下了班就回家了。

否定:他没下班就回家了。

常见错误分析

1、应该用“了”而没有用,例:

误 昨天我和小王一起去书店,买很多书。

规则之一:在表示动作发生在过去,并且已经完成的句子中,应该在适当的动词后面加“了”。尤其是复句里,一定要在最后一个谓语动词后面加“了”。

正 昨天我和小王一起去书店,买了很多书。

正 昨天我和小王一起去了书店,买了很多书。

错误分析:“去书店、买书”都发生在过去“昨天”,动作都已经完成,应该有“了”,可是整个句子中一个“了”也没有。这是一个复句,通常是在最后一个谓语动词“买”后面加上“了”就可以了。第一个动词“去”后面的“了”可加可不加。

又如:

他收拾好书包,走出了教室。

看到大海,我不禁怀念起家乡来了。

规则之二:如果复句中的第二个谓语动词(包括“是”和助动词作谓语)的后面不能加“了”,那么可以把“了”加在第一个谓语动词的后面。请看下面的例子:

误 我最近借两本杂志,都是和旅游有关的。

正 我最近借了两本杂志,都是和旅游有关的。

错误分析:事情发生在过去,动词“借”和“是”后面,只有“借”的后面可以加“了”。 规则之三:动词重叠以后,可以在动词的中间加“了”,不能在动词重叠的后面加“了”。 误 昨天我和几个朋友在海边散散步。

正 昨天我和几个朋友在海边散了散步。

错误分析:“散散步”是动词重叠,一般用于未发生或未完成的动作,应该在重叠的动词之间加上“了”。

规则之四:如果句子中出现一些特殊副词如“终于”所修饰的动词,那么动词的后面一般要用“了”。例如:

误 我终于做完作业。

正 我终于做完了作业。

我终于有了属于自己的房子。

这样的情况同样发生在“好不容易”和“既然”后面的动词中:

我好不容易才买到了这本书。

既然到了我家,就吃完饭再走。

注意:如果“既然”后面的谓语动词是表示思想感情、心里活动,或者它的前面有助动词时,那么谓语动词的后面就可以不加“了”。

例:既然你爱她,就该告诉她。

2、不应用“了”却用了

规则之一:有的动作虽然发生在过去,但假如说话者的用意不在于强调动作已经完成,而在于强调别的,那么不要用“了”。例如:

误 上次你告诉我了那个生词我还是没记住。

正 上次你告诉我的那个生词我还是没记住。

错误分析:虽然“告诉”发生在“上次”,但是说话者的用意并不在于强调动作已经完成,而在于强调“生词”是哪一个。

规则之二:在表示经常发生的动作的后面不能加“了”。例如:

误 我每天听了一小时汉语新闻。

正 我每天听一小时汉语新闻。

错误分析:句子中有“每天”,这就表示“听”是一个经常性的动作,它的后面不能用“了”。又如:

误 第一次来中国,我常常闹了笑话。

正 第一次来中国,我常常闹笑话。

规则之三:助动词“要、会”等表示后面的谓语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还没有完成,因此,谓语动词的后面不能加“了”。例如:

误 以前我总是在学校小餐厅吃了早饭。

正 以前我总是在学校小餐厅吃早饭。

规则之四:一般来说,在表示将来的句子中不用“了”。

误 晚上我要写完了这篇文章。

正 明天我会把这件事告诉了阿里。

规则之五:如果句子的谓语动词所带的宾语是动词或动词性短语时,谓语动词后面一般不能加“了”。例如:

误 我们打算了去云南旅行。

正 我们打算去云南旅行。

规则之六:如果句子的谓语动词所带的宾语是主谓短语时,谓语动词后面一般不能加“了”。 误 我觉得(了)哈尔滨的冬天实在太冷了。

规则之七:在“是?的?”结构中,一般不用“了”。例如:

误 我是今年九月从德国来了的。

正 我是今年九月从德国来的。

规则之八:在“?的时候,”的句子中,“的时候”的前面是时候的定语,这个定语中的动词后面一般不加“了”。例如:

误 从上海回来了的时候,我们再好好聊聊。

正 从上海回来的时候,我们再好好聊聊。

规则之九:谓语动词如果表示不能持续的动作,例如“来、认识、回、离开”,这些动词后面如果带了宾语,又带了时量补语,那么,动词和宾语之间不能加“了”。

误 我来了北京三年了。

正 我来北京三年了。

误 阿里认识了大卫才一个星期。

正 阿里认识大卫才一个星期。

3、“了”在句子中的位置不合适

规则之一:谓语动词后面既要加“了”,又要带介宾短语充当补语时,“了”要放在介词之后,也可以放在句子的最后。例如:

误 我把书放了在桌子上。

正 我把书放在了桌子上。

正 我把书放在桌子上了。

误 大卫把钱还了给阿里。

正 大卫把钱还给了阿里。

正 大卫把钱还给阿里了。

规则之二:在连动句中,“了”一般要用在第二个动词的后面,例:

误 昨天晚上我去了阿里宿舍修好电脑。

正 昨天晚上我去阿里宿舍修好了电脑。

误 他到了商店给孩子挑选生日礼物。

正 他到商店给孩子挑选了生日礼物。

规则之三:在连动句中,只有在强调前一个动作完成之后才出现后一个动作时,才可以在连动句的第一个动词后面加“了”。例如:

我买了菜就回家。

他买了一本书送给我。

规则之四:如果连动句的第一个动词是“来”或“去”,后面一般不能加“了”。这种情况下,“了”只能加在第二个动词的后面。例如:

误 阿里去了图书馆借几本书。

正 阿里去图书馆借了几本书。

三、关于“着”

“着”主要表示状态或者动作的持续,一般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1、用于动词和少数形容词后面,表示状态的持续,例:

画在墙上挂着。

天还亮着呢。

2、“着”在动词后面表示动作的持续,可以在动词前面加副词“正、正在、在”,句子的最后常常有“呢”。例:

我正忙着做作业呢。

小王在宿舍里看着书呢。

3、“着”用于连动句的第一个动词之后,表示第一个动作是第二个动作的伴随动作或进行的状态。例如:

他骑着自行车去了。

我喜欢听着音乐看书。

妈妈笑着表扬懂事的孩子。

规则之一:在疑问句中,如果询问正在进行什么动作,那么,不管是问题还是回答都不能用“着”,只能用“在、正在”等等。例如:

误 你在做着什么呢?

正 你在做什么(呢)?

回答:

误 我在做着作业呢。

正 我在做作业呢。

规则之二:“着”很少用于否定形式。如果用,一般是在回答、分辨等少数情况。这种情况下,否定形式是在动词前面加“没”,同时保留“着”。例:

我看见他时,他的脸上根本没戴着眼镜。

问: 老师是站着上课还是坐着上课呢?

答: 老师没坐着,老师是站着上课的。

常见错误分析

1、该用“着”却没用

误 在中国民间,至今仍然流传与之有关的许多传说。

正 在中国民间,至今仍然流传着与之有关的许多传说。

错误分析:上面句子中想要说明的是“流传”这种动作或状态持续着,所以应该在动词“流传”的后面加上“着”。例:

误 大卫的宿舍里住三个人。

正 大卫的宿舍里住着三个人。

错误分析:上面句子中想要说明的是某种状态“住着三个人”存在于“大卫的宿舍”,所以应该用“着”。又如:

窗外种着几棵香蕉树。

桌子上放着一本书。

都是描写某种状态的存在,都应该用“着”。

试比较:

我和他有过十几年的交情。——曾经有,现在没有了。

我和他有了十几年的交情了。——曾经有,现在仍然有,以后可能继续。强调交情到目前为止已有十几年。

我和他有着十几年的交情。——交情一直存在,强调“十几年交情”的存在。又如:

两国之间有着良好的关系。

端午节吃粽子这一习俗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

都是重在描写某种状态的存在。

二、该用“着”却没用

误 我一直试用筷子吃饭,但到现在还是用不好。

正 我一直试着用筷子吃饭,但到现在还是用不好。

错误分析:连动句中,“试”、“用筷子吃饭”的动作一直存在,所以应该在“试”后面加

“着”。这种情况还有“忙着准备考试”、“急着上厕所”、“闹着去滑雪”等等。不一样的是:由于“忙、急、闹”是形容词,很多考生可能在后面加“地”而不是加“着”,其实这里的“忙、急、闹”起着动词的作用。

小提示:“着”可以作为词缀,跟单音节介词结合在一起,如“沿着、顺着、按着、照着、朝着、向着、为着、趁着、接着”,这时候的“着”没有正在进行或某种状态存在的意思。例如: 沿着沙滩走,半个小时就可以走到那个渔村。

你就照着我说的去做吧。

三、不该用“着”却用了

规则之一:从句中有“?的时候”,表示时间,前面的定语如果是由主谓短语或动词短语充当,那么动词的后面不能加“着”。

误 我吃着饭的时候,他急急忙忙跑来找我。

正 我正在吃饭,他急急忙忙跑来找我。或

正 我吃饭的时候,他急急忙忙跑来找我。

规则之二:“着”只能用在动词或部分形容词的后面,一般不能用在介词的后面,尤其是双音节介词的后面。例:

误 你一定要按照着我的话去做。

正 你一定要按照我的话去做。

正 你一定要照着我的话去做。

本关难点:虽然汉语中常用的助词只有几个,但是关于助词的考试却是最让考生头疼的。原因在于:1、考生弄不清楚到底什么时候该用助词,什么时候不该用。2、有时候考生知道该用助词,却不知道该用在句子的什么位置。3、考生对句子的语义理解不清,不知道该用哪个助词。可是助词又是HSK每次必考并且分量不小的语法项目。考生应该认真记住上面提到的每一条规则,读懂每个例句。这也是为什么汉语助词虽少,我们却花了这么多篇幅来讲解它的原因。

四、关于“过”

“过”作为助词一般用在动词、动词短语或形容词后面,表示过去曾经有某种经历或经验,曾经进行某个动作或存在某种状态。例如:

去过上海。打过乒乓球。红过脸。

“过”一般表示过去,但是当它表示未完成的或未来的经验时,“动词+过”表示的动作是可以发生在未来的,例如:

苹果的味道只有吃过才会知道。

等你考过了六级,就可以到系里学习了。

“过”和“了”的区别

1.“过”着重表示动作、状态以成为过去,是一种经历;“了”着重表示动作已经完成。

2.“动+过”或“形+过”表示的动作或状态发生或存在于过去,但是并不延续到现在;“动+了”或“形+了”表示的动作或状态可以是发生或存在于过去,但也可能延续到现在。试比较下面的例子: 我当过售货员。——现在不当了。

我当了售货员。——现在可能还在当。

我和阿里来往过。——现在不来往了。

我和阿里来往了三年了。——现在还在来往。

“过”的否定形式是在“过”的前面加“没”,如:没去过。不能用“不”。

常见错误分析

1、该用“过”却没有用

误 小王夫妻俩感情很融洽,从来没吵架。

正 小王夫妻俩感情很融洽,从来没吵过架。

误 来北京以前大卫没学汉语。

正 来北京以前大卫没学过汉语。

误 我很少到外面玩,只去鼓浪屿、南普陀。

正 我很少到外面玩,只去过鼓浪屿、南普陀。

错误分析:上面几个句子的错误在于表示过去的某种经历时应该用“过”而没有用。

2、不该用“过”却用了

误 阿里已经在厦门大学学习过一年汉语了。

正 阿里已经在厦门大学学习了一年汉语了。

错误分析:阿里现在还在学习汉语,如果用“过”,那么意思是阿里现在已经不在学汉语了。 规则之一:动词后面加“过”,句子中可以用笼统表示过去时间的词,例如“以前、从前、过去”来充当时间状语。例如:

正 我以前打过乒乓球。

规则之二:如果句子中有表示不确定时间的词语,例如“有一天、有一年、一天晚上”,动词后面一般不能加“过”。例:

误 一天晚上,我去过中山路。

误 有一年,我参观过上海博物馆。

3、该用其它词却用了“过”

规则之一:用“过”的句子,自身的语义常常是不完整的,需要用一个分句来补充完整它的语义,否则用“过”的句子的“言外之意”必须是听话者可以听出来的。如果不用“过”而用“了”,它的语义就是完整的,不需要分句来补充。例:

误 昨天我去新华书店,在那儿买过一本书。

正 昨天我去新华书店,在那儿买了一本书。或者

正 昨天我去新华书店,在那儿买过一本书,(最近新书可真不少)。

规则之二:如果句子想要表达的语义不在于强调动作发生在过去,而是别的,比如动作的结果,一般不能用“过”,而应用其它词,比如“到”。例:

误 傍晚我去海边散步,忽然看过一条蛇在沙滩上。

正 傍晚我去海边散步,忽然看到一条蛇在沙滩上。

上面句子中想要强调的是看的结果,而不是经历。只能用“到”,不能用“过”。

4、“过”的位置不合适

规则之一:“过”一般用在动词之后,宾语之前。如果遇到一个离合词,而且这个离合词是由一个动词性成分和一个名词性成分构成的,例如“说话、见面、打交道”等等,“过”应该用在这个离合词的动词和名词之间。例:

误 说话过,见面过,吃饭过,打交道过。

正 说过话,见过面,吃过饭,打过交道。

规则之二:如果一个离合词是由两个动词性成分构成的,“过”不能用在两个动词性成分之间,而是应该用在离合词之后,例如:

正 冬天太冷了,小王家的窗户从来就没打开过。

正 这件事我没听说过。

助词练习

语气助词练习

更多相关推荐:
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调查报告写作要求

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撰写要求详细说明一、毕业论文的总体要求1、毕业论文的写作是“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开放教育试点”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的教学环节之一,是整个教学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实施专业教学计…

英语写作八大语法错误总结(上)

英语写作八大语法错误总结(上)朗阁海外考试研究中心杨晔一、语序从句不使用疑问句语序,而使用陈述句语序,即主语在前,谓语在后的顺序排列。错例1:Canyoutellmehowmanystudentsarether…

“总结”写作中常见毛病例析

“总结”写作中常见毛病例析[作者:岳鲁来源:jihua918点击数:2860更新时间:20xx-05-2909:57:27文章录入:jihua918](《应用写作》19xx年第5期)“总结”是人们对前一阶段实践…

应用文写作的学习总结

应用文写作的学习总结班级姓名学号大三的第一学期,在学校教学工作的要求下,在岳文强老师的悉心指导下,我们在16周内,完成了《应用文写作》课程的学习,应用文写作技能有了显著地提高,取得了显著地成绩,现将学习《应用文…

阅读与写作个人总结

学习完《阅读与写作》后,是我受益匪浅,使自己掌握了阅读的技巧,提高了阅读与写作的水平。经过了这个学期这门课的学习之后,让我可以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明白许多,具体总结如下:一、搞好作文教学与阅读教学的关系阅读是小学…

领导讲话稿写作心得

心得之一:文稿定位要适应领导。有句话说:“欲研究材料,先研究领导”。什么样的文字材料才是好材料,不是用词华丽,文采飞扬的材料,而是适应领导的材料。所以,你得经常去接触领导,关注他近期讲些什么,写些什么,信息越多…

应用文写作实训总结

应用文写作实训总结孙树利为期一周的应用文写作实训接近尾声了,我发现,每一次的实训我都有相同的感受。总是在一开始实训时极其讨厌,可随着一周超强度的训练结束之后,反而不适应了没有紧张感的日子。可能人就是这样的动物吧…

Note写作范文必备

RefusalWriteonANSWERSHEETTHREEanoteofabout5060wordsbasedonthefollowingsituationYourforeignfriendJimmywant...

TPO20综合写作范文

ThereadingpassageexploresthetopicoftheLetitburnpolicyTheprofessorslecturedealswiththesameissueHowevershethinksthatt...

新GRE写作范文共享

新GRE写作范文共享下面为大家搜集总结了一篇优秀的新GRE写作范文供大家参考希望对考生有所帮助GRE写作题目Muchoftheinformationthatpeopleassumeisfactualactual...

TPO32 综合写作范文(arch+网上)

TPO32综合写作ARCHVERSIONThereisanargumentofreadingpassagestatingthatsometheoriesmaybeabletoexplainthereasonof...

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综合素质写作范文:良好的师生关系

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综合素质写作范文良好的师生关系20xx年上海下半年教师资格证备考专题良好的师生关系国家的发展民族的振兴离不开人才人才的培养在于教育而教育的成效如何在一定程度上又取决于师生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搞...

写作(519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