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对中国大学教育发展的文献综述

时间:2024.4.14

关于对中国大学教育发展的文献综述

新中国成立60年来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是有目共睹的,历史是在前进的。自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开始实行高考扩招政策后,20xx年中国仅博士学位就授了5万多,去年全国的大学毕业生是559万,和解放前年平均数相比翻了800多倍,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走向了大众化。在精英教育时代,人们对大学的关注,更多的是外部,是站在城外看城内的风景;而在大众教育时代,大学不再是炫目的风景线,民众有了更多的教育选择权,开始关注大学城内的风景,关注所接受教育的质量。

一、当代大学现状及问题

1、“一百分进天堂,九十九分下地狱”

令人窒息的不是考试,而是一次考试对命运的决定作用。一分之差,天壤之别。有的学生痛心疾首之余,放弃被其他学校录取的机会,用一年的时间再去复习攻读;有的学生带着失望和沮丧,开始大学之旅;当然也有学生把希望寄托于四年之后的另一次人生选择--“考研”上,高考失败了考研从头再来!【1】

高考在中国社会扮演着“社会分工”的重要角色。我们应该感谢高考让广大的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们有了一条出路。我国高考的录取原则很“简单”--先分数优先,接着志愿优先,再分数优先。关于中国的高考制度的争论已经有十多年的历史了。提起高考,人们会从不同的方面编排他的不是。但事实上,高考制度应该是我国目前为止最公平的选拔人才的制度了。可以说如果没有高考制度,中国的高等教育不可能发展到今天的态势。

高考制度本身没有错,错在考试的体系。错在高考的“等第”录取原则。错在受到传统应是思想的影响。考试怎么考?考些什么?考试的目的又是什么?这才是关键。如今的人们错误的把考试的关键定在考分上,从而也就造就了一些高分低能的人。其二,我国高考制度中志愿的填报本身就是一个信息不对称的博弈。其三,在古代就有“学而优则仕”的说法,而很多人错误的认为“学优”与否大多来源于一个“考”字。而进入大学后的考研、考博,还不都是一个“考”字,几乎所有的家长与学生都对考试有一种畸形的“崇拜”。

2、大学之道在殖民?

著名教育学家阿尔特巴赫(Philip G.Altbach)曾经直截了当地说“第三世界的大学是殖民机构”,因为“它们几乎毫无例外地建立在某种西方模式上,反映着西方体制下的多种价值观念和组织形式。在许多情况下,教学语言用的是外语,很多教师曾在国外受训。”更为重要的是,有一条“普遍规律”在第三世界国家里同样具有它的“普遍性”,那就是:“在多数国家里,理智活动的发源地是大学”。【2】他迫使我不断地反身自问:我们中国人如今还有真正属于自己的大学吗?如今的“大学之道”是在乎“明德”?在乎“亲民”?在乎“止于至善”?在乎“科教兴国”?还是在乎“文化殖民”?如果这些问题都没弄清楚,那么,“科教兴国”之后的“国”,是“中国”,抑或只不过是“全球化”之后西方世界的一部分?“弘扬民族文化传统”如何才能保证不只是一句口号?

【3】我们知道在社会的文化体系中,大学不仅仅是一种教育机构,它同时还是高层次的文化传承和文化在生机制。大学的殖民化不仅直接影响着知识阶层,也直接影响着这个社会,进而影响着整个民族文化知识的传承与演进。在这里不是说我们不应该学习外语,而是想要表达语言只是一种沟通工具,我们不能应为要学习一种工具而忘记了本民族所具有的精华而去追去所谓的“国际性”。

3、本身所具有的个性消失殆尽,创新太难

自大学教育从精英教育走向大众教育以来,大量人才的培养为新中国各项事业的建设、发展,提供了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因此,大众化教育是个好事,每个国家都希望教育大众化所有的人都希望教育的规模越大越好。如果教育的规模发展和它的质量相称,规模越大就意味着培养出来的顶尖创新人越多。

但事实并非如此。根据学界某些学者的研究,当前中国高等教育中存在诸多弊病。这些弊病可简略概括为如下几个方面:(1)推行模式化教育,把学生当作制造机械部件一样往模子里套,忽视因材施教;

(2)实行“填鸭式”教学,忽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3)在科研方面,各种框框依然存在,研究人员盲从权威、揣度领导意图的思维方式仍然根深蒂固,严重影响了高校的科研创新,也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4】中国航天之父、火箭之父钱学森逝世前曾对温家宝总理说:“我们国家大师级的人才太少。”【5】在中国近代史上最有影响的一些大师,包括杨 振宁、李政道、华罗庚、梅兰芳、巴金,还可以举出很多,但就是找不出最近几十人。

4、文化的分裂与人文教育的困境【6】

现代大学承担着为现代社会培养各种专门人才的任务,规定了大学的职业价值取向,而取法教育真实本性的大学亦要求人性的无限完满,从而赋予了大学教育的人文性。问题是,现代性文化不断地使科学和社会学教育具有合法性和优先性,人文教育却日趋式微。职业性的高扬彰显了现代大学的功利取向,政治和市场意识形态成功渗透到大学的场域,大学的价值和功能窄化或化约为市场或政治的附庸

5、学术的高深研究与知识统一的困境【7】

学术乃天下公器,它指向的是社会公众的福利。我们对个体和社会行为之善恶成败的判定,对人类命运的深刻洞察和把握,对真理之正确谬误的明确区分,等等,全赖于那指向人类文明福祉的学术探索。然而学术研究的本性所指有两个不好的倾向,一是学术研究属于少数知识精英或“精神贵族”的志业,它具有明显的精英色彩,与大学的大众化价值取向似乎相悖,二是学术研究的高深性加剧了本来就存在的大学学科专业之间的壁垒,“高产出的研究任务变成无人能全面控制的分散任务。”我们真的能忍受知识宇宙的分裂?难道这种分裂不恰是我们自己心灵分裂的表征和症候?

6、大学教育是学生缺少独立性

在当今现代教育中,合群却是我们德育教育的核心,也是我们关注的焦点,于是,在时间的分配上,我们的学习表塞满课程和活动;在空间的配置上,我们无时无刻不在与他人相濡以沫,也就是说,独思的时间,独处的空间,不在我们的课程设置里。对此,原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分析得最透彻,感受得最深切,他在19xx年就指出当时的大学课程设置是有问题的,因为课程以“满”为目标,不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他认为“仰观宇宙之大,俯查品物之盛,而自审其一人之生应有之地位,非有闲暇不为也。纵探历史之悠久,文教之累积,横索人我关系之复杂,社会问题之繁变,而思对此悠久与累积者宜如何承袭节取而有所发明,对复杂繁变者宜如何应对而知所排解,非有闲暇不为也。人生莫非学问也,能自作观察、欣赏、沉思、体会者,斯得之。”【8】

二、解决方法及相关策略

近年来也有出现高考“保送生”,高校进行自主面试的方式,但他能否打破中国持续多年的高考制度还容置疑。

据中央电视台报道,教育部已确定了高考改革方案,部分科目将实行一年多考,以减轻学生高考的眼里。随着该考改革方案的出台,中国高考改革路线图已日渐清晰。且加大高校的自主招生的权利,使面临考试时家长和学生慢慢的从以分定论的错误观念中逐步走出。【9】

“去殖民化”实在是一个极其复杂而又困难重重的任务,它看起来更多只是弱者处于两难之中时一种无奈的呼告,至少到目前为止还并未看到哪一位学者提出了令人信服而又切实可行的文化道路。相当多的民族知识分子主张通过“本土化”来实现振兴民族文化及其去殖民化,然而,稍加思考便不难发现;这实际上是一条陷阱密布的道路。所谓“本土化”,必定有一个由非本土的东西转化为本土的东西的过程,这非本土的东西,其实也就是西方的东西。实际上,本土化就是西方文化在非西方世界被吸收、认同进而转化为本土文化组成部分的过程。西方文化无论经过怎样的翻译与转换,终究还是西方文化,一经“本土化”便被合法地认作本土的文化,真是“却把杭州作汴州”了。所以,本土化确切的表述实际上应当是“化本土”,在总体上依然未摆脱后殖民的文化逻辑。我们要振兴民族文化,必不能仅仅仰赖自外移植的“本土化”,而应更加关注并积极促进自内发展的“本土生长”。【10】

文化的“本土生长”,需要包括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在内的各类教育活动都充分发挥教育本身固有的极其重要的文化功能,其中大学教育首先应当为较好地实现它的这种文化功能而进行深入的改革。包括大学教育在内的整个现代学校教育体系都是一种西方本源的教育制度,因此,就其本来的特性而言,现代大学意义上的“大学之道”原本就是建立在西方文化精神基础之上的,若不加分析地照搬和移植,那么“大学之道在文化殖民”这个说法就是可以成立的。阿尔特巴赫关于第三世界国家的大学是殖民机构的结论绝非毫无根据的哗众之辞,我们切不可等闲视之。我们的大学要首先实现自身的去殖民化,树立其自身的民族精神,重建我们民族现代的“大学之道”,从而在重建民族精神和重塑知识分子民族性方面实践大学应当承担的文化使命。【11】 教学过程中,要尊重个性,鼓励创造。大学教育应摒弃应试教育,给学生充分的思想自由和思考空间,而不是勉强所有的学生接受同一种观念、理论、方法,更不能将固定的思考模式和方式方法强行灌输给所有学生。学生不是机器、而是活生生的具有独立精神的个体。鼓励创新、欢迎批判、包容异类,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有见地、有灵气、有批判精神的大学生。此外,必须重视大学生的价值教育。这里的价值教育并非大学里的行政思想教育,而是只一种更高远的观念,教育我们的大学生一种更包容的心态,对真理的热爱和勇于探索,对正义的向往和敢于追求、对社会的责任和甘于奉献。当然,我们在教导学生这些价值观念时,首先需要教师为人师表,以身作则;同时,要避免独断、,教条、专横的灌输、而是需要将这些理念结合并渗透于大学的每一个环节,包

括课程学习、实践活动、宿舍生活、社团活动等,让学生在生活的细节中思考并得到启发、分辨好的价值观念,并将此实践于自己今后的人生。中国的未来主要系于人才培养,人才的培养主要系于大学教育。衷心地希望我们的大学教育能够重拾教育的真谛,培育出更多有智力、有道德、有创造力和社会责任的人才。

目前,我国的新课程改革的重点就是创新教学,把培养和造就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作为教学的根本宗旨。能否借助这次改革培养学生“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依然需时间和事实的检验。【12】

党、国家、政府、学术界以及各界群众对该问题的关心与重视,突显了教育改革、创新人才培养问题的紧迫性与重要性。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急需创新人才—— 中国必须由“中国制造”,转变为“中国创造”,这是社会、经济等各个领域转型的迫切要求。而创新人才的培养又离不开教育。因此,如何进行创新教育以及培养创新人才已经成为摆在全社会面前的重要问题。

当代中国大学教育面临的困境具有复杂性和普遍性、世界性和民族性,我们需要立足“国际视野”和“本土关怀”寻求出路,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要避免患上浪漫主义的幼稚病又要防止陷入现实主义的泥坑,让我们“行行重行行”,激情而又冷静,现实且满怀理想。首先,走向多元和合的通识教育。世界上根本不存在一种自足、完善、纯粹优越的文化类型,儒家德性文化与封建礼教结合在一起摧残人性,希腊理性文化的表层弥漫着两次世界大战的悲剧,源于故希伯莱的宗教信仰文化至始至终都伴随着血腥。把通识教育窄化为古典人文教育,不论是回归宗教的信仰,古希腊的理性,还是中国古典文化,都是一种幼稚的表现。我们所能做的仅仅是寻找在现实中仍然活跃着但是我们并没有清醒意识到的传统中鲜活的精神因子,使其在中国现实的社会实践中和合西方古希腊的思辨理性、近现代的实验理性以及故希伯来的真信仰,不断创新,生生不息,为我们这个多灾多难的民族提供精神的家园。通识教育还应该包含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两个领域的知识。这三个领域的知识由于指谓的不同而不可通约或化约。因此,通识教育要以人的精神生命为核心和合三种文化的真义,使学生在教育的场域中体验我们时代一般的、普遍的、整体的文化精神氛围。和合身体的、心理的、精神的、德性的、理性的、审美的、宗教的等诸生命维度,陶冶学生健全的人性,在自主的基点上相互融通参与公共事业和活动,使个体意识与公共意识和谐共生。其次,让专业教育生发出文化和想象的翅膀。把大学教育窄化为专业教育进而化约为职业教育,是专业教育困境的根本逻辑。当代社会的发展不断趋向于分化的弱化、边界的消泯、甚至各种不同领域的相互关涉,加剧了大学职业价值取向的矛盾。要解决这一困境需要考虑两个方面,一是专业教育要具有文化性。人是文化的存在,文化“构成了人的第二自然”。【13】文化是后天习得的,必须通过各种实践活动在个体身上反复生成,职业就是这种实践之一。文化是职业之根,职业是文化之果,把职业提升到文化的尊严,正是职业的价值所在。但是职业性不等于职业,如果把专业绝对地等同于职业与社会分工对号入座,结果必将产生大学生毕业即失业的尴尬局面。把专业与整体文化关涉,才能使学生从就业转变为创业,走出专业教育的困境。二是专业教育要有想象力。想象是不同于思维的另外一种认识论途径,其创造性主要在于在想象中生成一个独特空间。“想象空间是由过去的东西在现在中的潜在出场或保存和未来的筹划在现在中的尚未实现的到达而构成的‘共时性’的统一体。”【14】通过专业教育陶冶学生的想象力,不仅可以使学生把专业融入到文化的深厚土壤,而且可以令学生生发出专业的智慧不断向未知领域探索。第三,划出权力边界,让学术回归生命。在大学发展的很长一段时期,学术统一于哲学。当代巨型大学的行政化和市场化,使得各种“意识形态巨人”之间的斗争难以调和,“到处都是纷争。”【15】哲学原本是生命智慧的澄明,它给予我们多元异质元素融突和合的指导和万物一体万物相通的启示。然而分析哲学、逻辑实证主义、现象学、存在主义、解释学、后现代主义等哲学流派尽管色彩纷呈,恰恰是学术内部分裂的时代症候,它们任何一种都无法独自承担学术统一的使命。从根源上说,学术发源于人之内在生命,是生命之花的灿烂绽放,经过教育教学的洗礼,最后返归于生命,人之整全生命是学术研究统一的基点。正是人之精神生命的无限完善性成为一条绝对律令驱使人之求知意志不断地推动着学术研究向未知领域前进。学术研究以求真为旨归,学术的真理性是学者共同体的事情,然而真理的公正性却是伦理政治所关心的,真理的有效性也是社会所期待的。所以有必要划出各自的权力边界,通过市场意识的调节,国家保证学术研究的条件,保护学者研究的兴趣。只有这样,学术研究才会欣欣向荣,大学才会真正成为现代人灵魂的栖息处、民族精神的策源地以及人类文明的福祉之所。

【1】摘自《时代文刊》熊丙奇<今日中国大学教育之是与非>2007(3)

【2】Philip Altbach,‘The Distribution of Knowledge in the他rd World:A Case Study in Neocolonial—ism’。Education and the Colonial ,Philip G.Altbaeh&Gail P.Kelly(eas.)。Transaction Books,Inc.。New Brunswick,1984,P.237.

【3】吴康宁《中国教育改革为什么会这么难》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社会学研究中心,南京,210097

【4】何玉蔚《(瓦尔登湖)与中国大学教育的缺失》

【5】阅袁益民:《反思中国大学教育--读“钱学森之问”反思我们的科学精神》

【6】田蜀华,黄英杰《论现代性视域下中国大学教育的困境及出路》四川,644000.

【7】黄迪君《未来系与人才、人才系于教育--对中国大学教育的一点思考》上海,200030.

【8】转引自黄延复、钟秀斌:《一个时代的斯文— —清华校长梅贻琦》,九州出版社,20xx年,第1 74,1 74-175页。

【9】自<重庆晚报>2011.1.9

【10】阅项贤明:《比较教育学的文化逻辑>第四章第三节及前言,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xx年版。

【11】项贤明:《大学之道在文化殖民》发表于期刊《学术界》2002(1)

【12】蔡达峰《改革开放的中国大学教育--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复旦大学,上海,200433.

【13】[德]卡尔·雅斯贝尔斯.大学之理念[M].邱立波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7.

【14】张世英.哲学导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15】[美]克拉克·克尔.大学之用5版[M].高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更多相关推荐:
学年论文范文(文献综述)

南京审计学院金审学院本科生学年论文题目关于公允价值应用探讨的文献综述姓名张三学号093873737专业财务管理指导教师孙国岩职称讲师二0一一年十月关于公允价值基本问题的文献综述06020xx406中澳1班解清莲...

嘉兴学院毕业设计文献综述撰写规范

嘉兴学院毕业论文设计文献综述撰写格式规范文献综述是大学生在开题前阅读过某一主题的文献后经过理解整理融会贯通综合分析和评价而组成的一种不同于毕业论文过程材料的文体综述的目的是反映某一课题的新水平新动态新技术和新发...

文献综述范文

本科生毕业论文文献综述题目浙江上市公司高管薪酬与财务绩效相关性研究专业班级姓名指导教师所在学院20xx年12月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飞速发展在过去的20多年时间里经济改革使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

文献综述范文

玻璃幕墙与建筑节能的综述1前言建筑玻璃幕墙行业已在我国广泛应用然而玻璃幕墙的大量耗能也引起了我们的重视建筑节能已成为建筑行业发展的前提条件也是当前人类社会寻求可持续发展的主题之一玻璃幕墙是指由支承结构体系与玻璃...

文献综述范文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文献综述题目X100大变形管线钢疲劳裂纹扩展速率的研究学生姓名李博文院系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专业班级金材0901指导教师张骁勇完成时间20xx年4月14日文献综述大变形管线钢是石油天然气运输用重要...

文献综述范文

科技与艺术学院经管系题目专业班级姓名学号指导教师学年论文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浙江省农产品出口的影响研究文献综述报告年月日浙江理工大学科技与艺术学院学年论文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浙江省农产品出口的影响研究文献综述报告班级学...

【byspaper】浅谈本科生学位论文中的文献综述写作

浅谈本科生学位论文中的文献综述写作摘要文献综述是本科生学位论文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科生在文献综述写作中存在着文献综述和研究问题不匹配文献搜集不全综而不述个人观点占主体和缺乏权威性等问题问题产生的根源在...

文献综述范例

四川大学锦城学院文献综述问题探索交流小学数学教学模式的研究专业姓名学号指导教师二一一年月日1一引言1问题的提出2研究的重要性二研究现状我们在网上浏览了数百种教学模式下载了二百余篇有关教学模式的文章研读了五十余篇...

理工类文献综述(范文)

基于机器视觉技术的农产品检测摘要随着计算机技术尤其是多媒体技术以及数字图像的处理与分析理论及其配套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机器视觉技术在农产品检测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该文阐述了机器视觉的原理组成以及机器视觉技术在农...

文献综述范文

宁德师范学院文献检索与科技论文写作年级专业学生学号题目20xx年6月20日文献综述含NS的杂环化合物的研究进展宁德师范学院化学系201级应用化学班福建宁德352100摘要含氨基和巯基的杂环化合物及其衍生物早有合...

文献综述类例文

中国陶瓷之美北京市陈经纶中学高一10班李健超内容摘要瓷器是中国人发明的瓷器的发明是在陶器技术不断发展和提高的基础上产生的商代的白陶以是用瓷土高岭土作原料烧成温度达1000以上它是原始瓷器出现的基础中国瓷器的美丽...

文献综述(范例)

人力资源评价理论研究综述1前言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人才的竞争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地位尤为显得重要那么如何引导和积极地推进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工作呢其中很重要...

教育学文献综述(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