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文献述评例文

时间:2024.3.24

例文:《XX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问题研究》

文献述评报告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脚步的加快,国内外资本市场上出现了一系列财务舞弊事件。由此,建立健全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的重要性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研究也成为会计界学者们普遍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通过对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方面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认为国内外对内部控制信息披露问题的研究虽散见于专家学者的文章中,未形成共识,且国内外研究的侧重点有所不同,但随着学者们对这一领域研究的关注和重视,这些成果将为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问题的深入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带来新的视角。

一.国外学者对相关课题的研究

(一)内部控制报告的研究

Hermanso(2000)以 9 种财务报表使用者(共 363 份有效问卷)为调查对象,分析他们对内控报告的需求。结果发现,被调查者非常认可内部控制的重要性,认为自愿披露和强制披露内控报告都能促进披露公司的内部控制,但自愿披露比强制披露在决策方面更有作用,而且内部控制能为公司的长远发展提供更好的保证。Willis(2000)认为,公司管理层的内部控制报告为在年报中无法提供的内容提供了一个绝好的机会,公司可以在内部控制报告中与现有的和潜在的股东讨论公司实施的战略和工资采用的政策,从而使他们确信公司处于有效的控制之下。针对安然等财务欺诈事件,2002 年美国通过了《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正式提出公司披露内部控制报告的强制要求。Bryan 和 Lilien(2005)分析了《萨班斯法案》 404 条款颁布后公司的特征,认为那些有实质性缺陷的公司其平均规模和业绩与他们所在行业应有的水平不匹配。

(二)内部控制报告审核的研究

Page和 Spira(2004)通过调查研究了内部控制和管理风险的关系,指出关于内部审核和管理风险方面的研究仍缺乏,强调此类研究还要加强。Hollis 等(2006)发现上市公司在按照《萨班斯法案》404 条款进行披露时存在很多问题,例如内部控制投入较少和由于不披露内部控制问题而导致较多的审计人员辞职。

(三)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缺陷性的研究

Doyle等(2005)通过抽样调查发现,内部控制报告和公司盈余质量有关,内部控制是盈余质量的一个驱动因素,并研究了内部控制和盈 余质量之间的关系。Ge.Mevay(2006)选取了 779 个披露有关内部控制纸质性缺陷的样本公司进行分析,证实了那些规模小、成立时间短、业务复杂、成长速度快、财务状况不佳的公司更有可能存在重大缺陷、通过调查盈余质量与内部控制之间的关系,发现内部控制实质性缺陷与发现现金流的盈余估计有关。Harnmersley 等(2007)检验了股票价格对管理者披露的内部控制缺陷特性及其他重要公告的反应,还研究了管理者报仇与实质性控制缺陷之间的关系。Andrew J.Lenone (2007) 对在年报中披露内部控制缺陷的公司进行了研究,发现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影响因素有组织结构复杂性、存在重要组织变化以及在内部控制系统方面的投资等特质,同时提供了一些相关证据。

(四)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成本效益的研究

Bapa(2004)认为,《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的颁布对财务报告的舞弊有抑制作用,但是可能成本过高。Maria 等(2006)研究了按照证监会要求进行披露的公司实施内部控制的隐含成本与内部控制有效性之间的关系,发现披露有内部控制缺陷的公司和披露没有缺陷的公司相比有更大成本。J.Wfrim,Boritz、 PingZhang(2006)认为,管理层会质疑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成本效益,运用博弈论模型分析了内部控制报告和管理者薪酬之间的关系。

二、国内学者对相关课题的研究

(一)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理论的研究

实践论告诉我们,内部控制理论的深入研究对信息的披露实践活动具有更强的指导作用。吴水澎、陈汉文、邵贤弟(2000)从控制论的一般原理出发,对内部控制作了六层面的理解。在研究了内部控制理论的最新进展——COSO 报告出台之后,提出该报告对构建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综合框架的启发和借鉴意义。阎达五、杨有红(2001)从内部控制理论的嬗变角度分析内部控制框架的构建,认为在框架的构建中五个关键因素中 应引起高度注意。杨雄胜(2006)认为必须把基于权力控制的内部控制转变为基于信息观的内部控制。施先旺 (2008)从内部控制理论本身内在发展逻辑的角度,分析企业内部控制理论的变迁环境、路径及其原因,认识到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关系。胡郑利(2009)认为理论界应加强对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理论研究,制定一套框架结构, 调查信息使用者所需求的信息的种类、披露方式和评价标准等问题。

(二)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规范的研究

国内学者们关于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规范,主要包括从披露方式、披露内容、披露评价标准、披露审核四个方面展开。

从披露方式上看,周勤业、王啸(2005)从美国萨班斯法案的颁布看到强制信息披露的效力和作用,认为财务报告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作为定期报告的重要内容,随同年度报告一起披露。邵志高、张琴(2009)通过对美国财务报告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规则演变的研究发现,强制内部信 息披露决不可操之过急。

从披露内容上看,李明辉(2003)认为企业在符合成本效益的原则下,对企业基本的内部控制制度进行简要的描述。内部控制报告应保证信息披露的质量,以便信息使用者对其进行评价。

从披露评价标准上看,杨有红(2009)细化有效性标准,并经济性纳入评价标准,池国华、朱俊清(2009)提出上市公司进行内部控制评价的一般标准和具体标准。

从披露审核上看,陈关亭、张少华(2003)认为我国应当强制要求所有上市公司在年报中披露内控报告,并要求注册会计师对该报告发表审核意见。

(三)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现状的研究

学界对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现状分析主要集中在 20## 年指引颁布以前没有要求强制性披露的时期以及指引颁布后到基本规范实施前这段时间。我国关于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最新规定是20##年6月颁发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和 20## 年 4 月颁布的《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而这两项规定的颁布仅仅是对内部 控制的基本原则、目标、主要框架、控制环节以及主要核心控制点进行规范,但是对具体披露的详细情况以及应以何种形式报告等却没有做出具体的说明。内容杂乱,格式规范不一致,无论从形式上还是内容上都缺乏一个标准范式。代美杰(2011)指出大多数上市公司缺乏监控机制,内控审核缺位,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虽然设立了内部审计等监督机构,但对于规范的内部控制制度要求不多,缺乏科学的、系统的内部控制制度来管理公司。姚莉(2012)、牛慧娟(2012)等均发现,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质量较低,大多流于形式且可比性低。同时,宋宝艳 (2012) 、唐理非(2012)通过不同的研究方法均发现内部控制信披缺乏主动与自愿性,态度不积极,都秉持“能不披露的,一定不披露;一定要披露的,尽量少披露”的原则。

(四)上市公司内控信息披露影响因素的研究

尽管完善的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给企业自身和外部相关利益集团都有重要的作用,并且会带来利益,但是,基于以上对我国上市公司中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现状分析可以看出,我国内控信息披露并未得到有效地执行,并且能够按照相关规定进行详细内控信息披露的公司很少。为了加强上市公司的内控信息披露,就要对内控信息披露的因素进行分析研究,以采取相应措施来改变这种状况。陈红明、史亚男(2011)采用了主成分分析法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法,对 19 家房地产行业的上市公司 20##-2009 年度的资料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分析了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 披露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不同的因素对公司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情况有着不同的影响,指出影响最大的就是股权结构,企业的资本结构和偿债能力等也有较大的影响。股权结构越集中,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效果和效率越差。钱红光、吕文(2011)通过相关性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就 20## 年创业板上市公司年度报告为研究样本,从公司内部治理机构和外部治理机制两方面对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研究表明,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程度与第一大股东国有股性质负相关,与审计机构权威性正相关,与职工监事人数关系不显著。陈宏明(2011)根据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界定以及理论基础, 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法,对影响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因素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公司的盈利能力、发展能力和经营能力对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有一定的影响。根据信号传递理论,盈利好的公司有动力自愿提供和披露相关信息。向宏志(2012)认为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程度及披露形式取决与上市公司的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详细具体的从经济因素、资本市场环境、社会因素等到公司规模、公司治理机构、中介机构等方面进行论述。依据委托代理理论,规模较大的公司对资本需求较大,股权较为分散,管理者与股东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程度较高,代理成本相应较大,代理人必须采取措施来降低代理成本,而对内部控制信息进行充分披露就成为一种较好的解决途径。

三、国内外研究述评及展望

综上所述,国内外有关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研究,由理论自身的内在性质决定,导致目前大多数研究都集中在规范研究范围内,且国内外研究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国外研究经历了较长的时间,研究成果较多,研究范围广,研究视角新。主要从内部控制报告和审核、内部控制实质性缺陷的影响因素、盈余质量与内部控制之间关系以及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收益与成本等方面进行深入有益的研究,特别是关于强制性信息披露的研究给国内研究提供很好的参考。而我国内部信息披露的研究起步相对较晚,主要是从20##年以后开始重视和研究,文章比较分散,虽然从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现状和改进措施及规范制定方面等角度进行研究,并已取得了一些成果,但很大程度上流于形式,导致当前上市公司内控信息的披露缺乏实质性的内容,不能对投资者的投资决策起到重要影响。此外,缺少实验、调查等可验证信任的方法,研究设计上存在许多不足,还未成体系,不够深入等。

美国内部控制实务走在世界前列,其学术研究也领先于其他国家。因此今后学界可以结合我国特定的制度背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进一步完善:

第一、披露内容和格式统一性研究;

第二、内部控制重要性的研究;

第三、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第四、新规范实施后的经济后果研究。目前新规范的颁布,使得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研究有了新的视角,从这方面的研究不断地深入和扩展。

此外,由于目前还没有大量数据对内部控制缺陷的影响因素和内部控制缺陷披露的经济后果进行研究,同时受限于本人的知识能力,所以本综述还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

参考文献:

[1] 牛慧娟.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现状分析—来自深市ST上市公司的数据.国际商务财会[J],2012,(1).

[2] 姚莉.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问题及对策研究.企业管理[J],2012,(1).

[3] 黄子玲.浅谈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规范策略.时代金融[J],2012,(1).

[4] 向宏志.影响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因素分析.资本市场[J],2012, (6).

[5]宋宝燕.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研究.合作经济与科[J]技,2012, (1).

[6]王浙伟,余剑梅.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现状及对策分析.经济视角[J],2011,(10).

[7]钱红光.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影响因素分析.审计月刊[J], 2011, (9).
[8]江辉.内部控制缺陷信息披露探析.当代经济[J],2011, (上).

[9] 代美杰.中小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问题研究.商业经济[J],2011, (9).

[10]陈宏明,史亚男.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影响因素研究.统计与决策[J],2011,(8).

[11]崔淑芬.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中国管理信息化,[J]2011,(6) .

[12]康均,陈靓,刘曦.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现状、成因及完善对策.财会月刊[J],2011,(下) .

[13]刘斌.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实证研究的文献综述与分析.中国管理信息化[J],2011,(5).

[14] 施天霞.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文献综述.东方企业文化[J],2010,(4).

[15] K Raghunandan,D V Rama.Management Reports after COSO:Committee of Sponsoring Organizations of the National Commission on Fraudulent Financial Reporting.Internal Auditor,August,1994.

[16] Heather M Hermanson.An Analysis of the Demand for Reporting on Internal Control[J]Accounting.Horizons,2000,(3).


第二篇:论文文献综述范文


文献综述范文模板

论文文献综述范文

论文文献综述要求:

文献综述是为撰写毕业论文做选题分析、资料准备。因此,文献综述的内容要求与论文题目所界定的研究内容基本一致。文献综述应就论文涉及的理论、方法、观点、资料等,广泛查阅相关研究成果,归纳整理,并进行评述。

对所引文献要求在文中注明引用来源,参考文献不能低于10篇。字数不少于5000字。在毕业论文资料袋中应有纸质打印版文献综述和电子版文献综述。

范例:

国内土地发展权研究综述

土地发展权(Land Development Rights)是从20世纪50年代初开始,在英、美、法等国相继设置的一项重要土地产权制度。尽管中国事实上存在着大量的土地发展权问题,但是目前还没有相关的制度设置。20世纪90年代末期以来,中国国内不少学者分别从法学、经济学等角度,在理论上做了大量的研究和探讨。笔者通过对这些文献的梳理和分析,发现国内对土地发展权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其概念、归属、流转、可行性与必要性等问题上。

一 土地发展权的概念

关于土地发展权的概念,国内学术界大致有狭义和广义两种理解。

(一)狭义的土地发展权

狭义的土地发展权,主张它是土地所有权人将自己拥有的土地变更用途或在土地上兴建建筑改良物(包括建筑物与工事)而获利的权利。沈守愚(1998) [1]较早从法学的角度将农地发展权界定为“将农地变更为非农用地的变更利用权”。王小映(2003)[2]则认为,土地发展权是一种农地可转为建设用地进行开发利用的权利;黄祖辉等(2002)[3]深入分析了农村集体土地转为城市国有土地对农村土地发展权的侵害及其补偿问题;杨明洪等(20022003)[4,5]分析了中国农民集体所有土地发展权从法律和事实上受到压抑以及农民进行抗争的情况。杜业明(2004)[6]认为,土地发展权是指某组织或个人变更土地用途而获得额外收益的权利。而农村土地发展权是特指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和农村存量建设用地直接进入土地一级市场而获取收益的权利。周建春(2007)[7]认为,农地发展权又称土地发展权或土地开发权,是指将农地改为最佳利用方向的权利,也可狭义地定义为农(耕)地改为建设用地的权利。

(二)广义的土地发展权

广义的土地发展权涉及土地利用和再开发的用途转变和利用强度的提高而获利的权利。胡兰玲

(2002)[8]认为,土地发展权是指对土地在利用上进行再发展的权利,即在空间上向纵深方向发展、在使用时变更土地用途之权,可将其分为两类:空间(高空,地下)建筑权(Space,Underground Building Tenancy)和土地开发权(Land-ExploitingRight)。季禾

[9]禾等(2005)认为,土地发展权的客体涉及地下、地上、地面上空的开发和利用。万磊(2005)

[10]认为,土地发展权是指对土地在资源利用方面改变原有的利用形式而进行再开发的权利。即突破原有的土地利用形式,在空间维度上向纵深方向发展,在使用上变更土地用途之权。侯华丽等(2005)[11]认为,土地发展权是将土地变更为不同使用性质的权利,应包括:农地变更为非农用地的发展权即农地发展权;未利用土地变更为农用地或建设用地的发展权;在农地使用性质不变的情况下扩大投入的发展权;在建设用地上进行建设的发展权。范辉等(2005)[12]从土地用途转变和集约度提高两方面,把土地发展权分 第 1 页 共 1 页

文献综述范文模板

为农地发展权、建设用地发展权和未利用土地发展权,农地发展权仅指土地用途由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时的权利上升,主要包括国家通过征地将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和农用地依法被转为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王万茂等(2006)[13]认为,土地发展权是指土地变更用途使用和对土地原有集约度的改变之权,包括:农地发展权,市地发展权。而农地发展权指土地用途由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的使用之权,主要包括:国家通过征地将农村集体农用地转为国家建设用地;农村集体农用地依法被转为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国有农用地依法转为国有建设用地。

中国国内对土地发展权概念理解的分歧,源于对土地所有权人主张的发展权客体的差异。如果只涉及土地用途和性质或者土地集约程度某一方面改变带来的权利,即是狭义的土地发展权;如果包括这两个方面,则是广义的土地发展权。后者比较接近现在国外土地发展权的概念,也是中国学术界逐渐占主流的观点。所以,拓展土地发展权的内涵,而不仅仅局限于农地发展权的研究,广泛研究农用地、建设用地、未利用地之间用途相互变化过程中的土地收益变化(增加或减少),如退耕还林和天然林保护“、十一五”规划提出的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中对土地用途限制导致实际土地收益减少而不是收益增加等,是否属于土地发展权问题,以及土地开发中利用其地上和地下开发权来保护文化遗产等问题,似乎可视作以后深入研究的领域。

二 土地发展权的归属

对于土地发展权应该归谁,学术界对此的认识可分为单一主体论和二元主体论。

(一)单一主体:涨价归公或涨价归私

单一主体论主张土地发展权要么归公,要么归私。

国内研究土地发展权的学者大多认为土地发展权应该借鉴英、法等为代表的国家的做法,将其归为国家所有,即涨价归公。沈守愚[1]认为,土地发展权的权源是国家主权。对土地使用者为非公益主体的,除给集体和农户应有的补偿外,还要向国家购买发展权。胡兰玲[8]主张将土地发展权归属于国家所有较为合理。贾海波(2005)[14]也认为,农地发展权只能由国家来行使,因为根据土地增值理论,农地发展权所引致的土地增值实际上属于土地的级差地租Ⅰ,应归国家和社会所有。

另一种观点主张借鉴美国的做法,将土地发展权自动归属于原土地所有权人,即“涨价归私”。国家可向农地所有者购买发展权,农地使用权可在国家购买发展权后以市场方式自由流转。张安录(1999,2000)[15,16]主张将农地发展权归农地所有者所有,发展权可像其他普通商品一样在市场上自由交易,强调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杨明洪等[4]认为农地发展权应属农民集体所有;黄祖辉等[3]认为,非公共利益性质的征地活动剥夺了集体土地所有者的土地发展权,国家应将农村集体土地发展权的价值支付给农民。李长健等(2006)[17]和周建春[7]都主张将土地发展权配置给土地所有者后,国家再用税收来调节。

(二)二元主体论

主张二元主体论的学者,大多从中国土地所有制的特点或维护农民土地产权利益的角度,主张中国土地发展权的权利主体至少应该有两个,即国家和农村集体(农民)。戴中亮等(2004)[18]认为,中国农村集体土地发展权具有二元主体,即国家是显性主体,而农民是隐性主体,主张将农村集体土地中的集体建设用地的发展权赋予农民。许恒周(2005)

[19]认为,中国土地分为国家所有和集体所有两种形式,前者的土地发展权,完全由国家控制,而后者的土地发展权,国家却将其从农村土地产权束中剥离出来由政府完全享有。农村集体既然拥有土地的所有权,而且法律上国家所有和集体所有是平等的,所以,应该明确集体对其所有土地的发展权。万磊[10]也主张城镇土地的发展权归属政府,农村土地的发展权归属农村集体,政府再用税收杠杆来均衡各方利益。 第 2 页 共 2 页

文献综述范文模板

刘国臻(2005)[20]提出根据土地发展权的表现形式,即土地性质是否改变,改变土地使用性质的土地发展权归国有,包括农用地

变更为建设用地之权和未利用土地变更为农用地或建设用地之权;土地使用性质不变,但对原有土地增加投入而形成的发展权,归土地使用权人所有,包括农用地性质不变、承包人增加对农用地的投入而形成的发展权和在建设用地上进行建设而形成的发展权。朱启臻等(2006) [21]主张新增建设用地的发展权由国家和失地农民分享,农地发展权应从“涨价归公”转变为“涨价分享”。

土地发展权的权利主体问题涉及政府、土地所有者、土地使用人等各方对土地增值收益的分割。中国目前对此的分歧集中在农村集体所有的土地发展权归属上。把土地发展权简单地归私或归公的“单一主体论”,是一种绝对产权观念,目前不适合中国国情。“涨价归公”着重公权的作用,看似有管制效率,但缺乏公平,农地保护与农民利益得不到有效保障;“涨价归私”着重私权的利益,太过激进,其可操作性差,如要求国家财政预算充足,也易造成分配不公。笔者赞同“二元主体论”,即国家作为国有土地发展权的权利主体,同时农民作为集体土地发展权的权利主体,这样均衡设立的土地发展权,国家和个人都从中分享了土地增值收益,同时不改变中国现行的两种土地所有制形式,可大大节约制度变迁的成本,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兼顾效率和公平。

三 土地发展权的流转

土地发展权的流转,即可转移发展权(Transferable Development Rights,TDR),或发展权转移(Transfer ofDevelopment Rights,TDR),或容积率(Floor Area Ratio,FAR)转移,是国内研究中较薄弱的环节。

张安录[16]认为,可转移发展权允许土地使用受限制的土地所有者将其土地发展权卖给土地使用不受限制的土地所有者,进行额外土地开发。它有两种作法:一种是设立一个发展权市场,让发展权在市场上公平交易;另一种是通过公共权力购买而获得土地发展权,并提出在中国城乡生态交错区建立可转移发展权制度来控制农地城市流转的构想。李晓妹等(2003)[22]指出,美国的发展权转移是指土地所有人可将发展权让渡,让渡的发展权在转让地块上作废,而可以在受让地块上与其现有的发展权相加存在,并详细介绍了美国近年的土地发展权转移(TDR)计划及其面临的问题。张友安等(2005)[23]认为,目前国内忽略了对跨区域的土地发展权配置与流转的研究,并分别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次,以一、二、三级土地发展权的形式,分析了土地发展权的配置方式和流转机制。沈海虹(2006)[24]认为,将控制甲地块的开发强度(容积率)转移到乙地块,使得开发者在乙地块得到额外的收益补偿,从而使得甲地块的历史建筑获得持久保护的经济平衡,在这其中被转移的就是“发展权”,或高空权(Air Rights),并提出了中国利用发展权转移来保护文化遗产的制度设想。

土地发展权的流转是各种综合规划的结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目前,国内对此的研究还十分薄弱,有待研究的内容还非常广阔。例如,中国土地发展权转让区域和受让区域如何确定?这些区域如何与中央和地方土地综合规划保持一致?哪些规划应该先行?土地发展权的可计量的统一标准,如密度、区域、房屋面积比和高度等如何评估和制定?另外,对社会公众进行大量的宣传普及教育,土地发展权价格评估方法,土地收益区域间转移支付政策,土地发展权银行运作机制,土地发展权证券化经营等,中国“十一五”提出的限制开发区、禁止开发区等功能主体区是否涉及土地发展权的区域间转移问题等等。这些都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四 土地发展权设立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文献综述范文模板

关于设立土地发展权的必要性、可行性或意义等,国内学者作了大量的探讨和论述。 沈守愚[1]较早论述了设立农地发展权对于理顺集体土地的产权关系、有效保护耕地以及为国家提供稳定的财政收入等方面的意义。张安录[16]则探讨了在中国城乡生态交错区设立可转移发展权来保护农地、控制农地城市流转的条件、可能性和预期效益等。李世平(2002)[25]从解决严重的耕地流失、落实政府对土地用途管制、保障农民收益权以及维护国家利益等方面阐述了在中国设立土地发展权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范辉等

(2004)[26]探讨了设立农地发展权对土地征用的积极意义;刘国臻分析了在中国配置土地发展权的必要性和可行性[20];刘芳和许恒周(2006)[27]从产权完善的角度分析了设立农地发展权的必要性。

国外设置和流转土地发展权多年的经验表明,土地发展权的配置在不同程度上起到了保护农地、保护自然资源、保护古迹、保存开敞空间、保护环境敏感地带、保护生态环境、控制城市增长的区位和进程、保护社会公共利益、调节因土地用途变化产生的暴利和暴损等目的。目前国内对此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农地保护、征地制度和土地产权的完善、失地农民权益的保障以及国有土地资产的利益维护等方面。对于配置土地发展权来保护自然资源、保护古迹、保护环境敏感地带、保护生态环境、控制城市增长的区位和进程等方面的意义,文献和案例还非常少,还有大量的问题有待深入研究。

五 进一步地讨论

近年来,国内对土地发展权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其概念、归属、流转、可行性与必要性等问题上。以后的研究似乎可围绕下面这些方面展开:从概念上拓展土地发展权的内涵,广泛研究中国土地用途的相互转换带来的土地收益变化(增加或减少);在设置土地发展权时,将国外经验和中国的国情有机结合,尽量兼顾效率和公平;深入具体研究土地发展权的流转,增强其可操作性;广泛探讨配置土地发展权在中国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和意义等。这些问题的深入研究,不仅有助于丰富国内外土地发展权的理论,而且对推动和加速中国土地发展权的设置,都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

参考文献:

[1] 沈守愚.论设立农地发展权的理论基础和重要意义[J].中国土地科学,1998,12(1):17-19.

[2] 王小映.全面保护农民的土地财产权益[J].中国农村经济,2003(10):9-16.

[3] 黄祖辉,汪晖.非公共利益性质的征地行为与土地发展权补偿[J].经济研究,2002(5):66-72.

[4] 刘永湘,杨明洪.中国农民集体所有土地发展权的压抑与抗争[J].中国农村经济,2003(6):16-24.

[5] 杨明洪,刘永湘.压抑与抗争:一个关于农村土地发展权的理论分析框架[J].财经科

学,2004(6):24-28.

[6] 杜业明.现行农村土地发展权制度的不均衡性及其变迁[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4-8.

[7] 周建春.中国耕地产权与价值研究———兼论征地补偿[J].中国土地科学,2007,21(1):4-9.

[8] 胡兰玲.土地发展权论[J].河北法学,2002(3):143-146.

[9] 季禾禾,周生路,冯昌中.试论我国农地发展权定位及农民分享实现[J].经济地

理,2005(2):149-151.

[10] 万磊.土地发展权的法经济学分析[J].重庆社会科学,2005(9):84-87.

[11] 侯华丽,杜舰.土地发展权与农民权益的维护[J].农村经济,2005(11):78-79.

[12] 范辉,董捷.试论农地发展权[J].农村经济,2005(6):28-30.72中国土地科学20xx年6月第3期

[13] 王万茂,臧俊梅.试析农地发展权的归属问题[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06(3):8-11.

[14] 贾海波.农地发展权的设立与权利属性[J].中国土地,2005(10):24-26.

文献综述范文模板

[15] 张安录.城乡生态交错区农地城市流转的机制与制度创新[J].中国农村经济,1999(7):43-49.

[16] 张安录.可转移发展权与农地城市流转控制[J].中国农村观察,2000,(2):20-25.

[17] 李长健,伍文辉.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中的利益均衡:土地发展权配置[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社版),2006(2):60-64.

[18] 戴中亮,杨静秋.农村集体土地发展权的二元主体及其矛盾[J].南京财经大学学

报,2004(5):24-28.

[19] 许恒周.农地发展权的设立与土地征用制度改革[J].广东土地科学,2005(3):26-30.

[20] 刘国臻.中国土地发展权论纲[J].学术研究:2005(10):64-68.

[21] 朱启臻,窦敬丽.新农村建设与失地农民补偿——农地发展权视角下的失地农民补偿问题[J].中国土地,2006(4):19-20.

[22] 李晓妹,袭燕燕.美国的土地发展权[J].国土资源,2003(7):48-49.

[23] 张友安,陈莹.土地发展权的配置与流转[J].中国土地科学,2005,19(5):10-14.

[24] 沈海虹.文化遗产保护领域中的发展权转移[J].中外建筑,2006(2):50-51.

[25] 李世平.土地发展权浅说[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02(2):15-17.

[26] 范辉,董捷.试论设定农地发展权对土地征用的积极意义[J].新疆农垦经济,2004(4):5-7.

[27] 刘芳,许恒周.农村土地发展权设立的必要性[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6(1):38-39.

更多相关推荐:
数学建模论文写作技巧 论文自评(美赛一等奖获得者从获奖论文评述中总结的经验)

论文自评Successfulteamswouldhavetocombineexistingmodels,data,andnewideasincreativeandoriginalways.(成功的队伍会把现有的…

如何写论文评述

论文综述是研究者在其提前阅读过某一主题的文献后,经过理解、整理、融会贯通,综合分析和评价而组成的一种不同于研究论文的文体。综述的目的是反映某一课题的新水平、新动态、新技术和新发现。从其历史到现状,存在问题以及发…

论文评价范文

关于经济衰退时期企业的营销策略探讨论文的评价院系专业名称班级学号学生姓名指导教师经贸学院市场营销20xx年4月20日一格式评价格式符合论文写作规范具体而言摘要标题格式正确小标题的使用使得层次分明错落有致字号字体...

综述论文范文

改性壳聚糖富集研究综述农科论文作者佚名来源不详发布时间20xx4724142改性壳聚糖富集研究综述摘要壳聚糖及其衍生物是一种天然高分子随着对其研究的深入发展涉及的内容和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本文综合概述了壳聚糖的结...

论文评语范例

会计系学生毕业论文评语范例一优秀90100分本文作者平时好学搜集和阅读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并能认真写好读书笔记和心得能出色完成规定的外文翻译译文准确质量高该文主要论述观点鲜明分析深刻科学性强有一定的学术价值或现实意...

论文综述怎么写

一综述概述1什么是综述综述又称文献综述英文名为review它是利用已发表的文献资料为原始素材撰写的论文综述包括综与述两个方面所谓综就是指作者必须对占有的大量素材进行归纳整理综合分析而使材料更加精炼更加明确更加层...

毕业论文评语范文大全

毕业论文评语范文大全毕业论文定稿评语大全1选题符合行政管理专业培养目标要求也体现出较强的时代特色性与实践应用性全文结构基本合理思路比较清晰语言比较通顺层次分明观点表达基本准确论据与论点基本上保持一致参考的文献资...

毕业论文自我评价范文

毕业论文自我评价范文通过四年的大学生活本人成长了很多在即将毕业之时本人对自己这四年来的收获和感受作一个小结并以此为本人今后行动的指南思想方面本人追求上进思想觉悟有了很大的提高本人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坚决拥护共 产 党领...

毕业论文文献综述怎么写

毕业论文文献综述怎么写默认分类20xx09190005阅读3933评论0字号大中小文献综述是对某一方面的专题搜集大量情报资料后经综合分析而写成的一种学术论文它是科学文献的一种文献综述是反映当前某一领域中某分支学...

关于毕业论文文献综述的写作要求

关于毕业论文设计文献综述的写作要求为了进一步强化学生搜集文献资料的能力熟悉专业文献资料查找和资料积累方法提高对文献资料的归纳分析综合运用能力提高独立工作能力和科研能力并为科研活动奠定扎实的基础学生毕业论文设计教...

中文系毕业论文文献综述模板及要求

衡水学院毕业论文文献综述题目可口可乐在中国的广告策略分析学生姓名李文宝系别中国语言文学系专业广告学年级20xx20xx级学号20xx40126140指导教师周冀宁衡水学院教务处印制毕业论文文献综述第1页第2页第...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文献综述的写作要求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文献综述的写作要求为了促使学生熟悉更多的专业文献资料进一步强化学生搜集文献资料的能力提高对文献资料的归纳分析综合运用能力及独立开展科研活动的能力现对本科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提出文献综述的写作要求具...

论文评述(4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