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文的相关常识

时间:2024.4.21

说明文的相关常识

1.定义: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一种文体,主要是对事物的性质、特点、成因、功用等特征和事理作客观、科学的解释,从而给人知识。

2.与记叙文的区别:说明文具有知识性、科学性和说明性三大特点;记叙文以生动的记叙和描写为主。

3.分类:(1)从说明对象角度,可分为事理说明文和事物说明文。

(2)从语言角度,可分为平实说明文和生动说明文。

4.说明特征:所谓特征,就是指这一事物区别于其它事物的标志。

5.说明顺序:说明文为了体现条理性,必须有条理清楚的说明顺序。说明顺序主要有空间顺序、时间顺序和逻辑顺序。

空间顺序:多用于建筑的构造,说明实体事物的形状。多用表空间方位的词语。

时间顺序:多用于说明实体事物的建造过程、产品的生产过程、事物的发展演变过程。多用表时间的词语。

逻辑顺序:用于介绍事物的性质、种类、原理功用和解释事理本质。一般为:由因到果或由果到因;由现象到本质;由主到次;由概括到具体等。逻辑顺序是指按照事物内在的联系或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规律来进行说明的一种顺序。常用的逻辑顺序包括以下六种:从现象到本质;从原因到结果;从特点到用途;从整体到部分;从概括到具体(或由一般到个别);从主要到次要。

6.说明方法:说明方法帮助人们把事物特征说清楚。

说明文的说明方法主要有:

(1)下定义:是用科学的语言对被定义的概念的本质特征作周全严密的规定。

(2)分类别:是按照一定的标准,把事物分成若干类加以说明。

(3)作诠释:是对事物进行解释的一种说明方法。

(4)列数字:是用数字说明事物特征的一种说明方法。

(5)举例子:是列举有代表性的恰当的事例进行说明。

(6)打比方:是借助大家熟知的事物,取其相似之处来打比方。

(7)作比较:将同种与不同种事物加以对比与类比,以突出其特征。 1

(8).摹状貌: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形象化的描摹,使说明更具体生动形象。

(9).引资料:用引用的方法说明事物的特征,增强说服力,如引用古诗文、谚语、俗话。引用说明在文章开头,还起到引出说明对象的作用。

分析几种常见的说明方法在文中的作用:

①.举例子:具体真切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②.分类别:条理清楚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使说明的内容眉目清楚,避免重复交叉的现象。

③.列数字:具体而准确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使说明更有说服力。 ④.作比较:突出强调了被说明对象的××特点(地位、影响等)。

⑤.下定义: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说明的对象/科学事理加以揭示,从而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征/事理。

⑥.打比方:打比方就是修辞方法中的比喻。生动形象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⑦.画图表:使读者一目了然,非常直观形象地说明的事物的××特点。 ⑧.作诠释: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

7.说明语言:说明文中语言的最基本特征是准确性。主要是指在说明事物及事理时能准确地反映被说明对象的真实情况,便于人们认可和接受。

在准确的前提下,可呈现两种风格:一个是平实,另一为生动。所谓平实,即语言具有准确、简洁、通俗的特点。

8.说明文的基本结构特点:说明文的总体结构,大体可分为下列几种形式:

(1)并列式:各段落层次之间的关系是并列的。

(2)连贯式:各层之间按照事物发展过程安排层次,(时间为线索)前后互相承接。

(3)递进式:各层之间的关系是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各层之间的关系是递进的。

(4)总分式:这种结构大致有三种情形:总——分;分——总;总——分——总。

2


第二篇:说明文的相关常识


《说明文的相关知识》的说课稿

语文组:陈芳

一、说教材的几个环节。

1.说明文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2.说教材的编排。

3.说课程的标准。

4.说教材的编写意图与编写体例。

5.说中考要求。

6.说教材中说明文的内容和结构。

7.说教学建议和评价建议。

二、说说明文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定义)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来介绍或解释事物的状态、性质、构造、功能、制作方法和发展过程或事理,给人以知识的一种文体。

(地位)说明文与记叙文、议论文并称三大文体。

(作用)说明文在现实生活中被广泛应用,而且它能够培养学生学习科学语言,领会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严密的思维习惯。

三、说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在7——9年级对于说明文阅读有这样的要求: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阅读科技作品,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对于写作有这样的要求:写简单的说明文,做到明白清楚。

四、说中考的要求。

说明文阅读是中考中的必要内容,从近年来的中考试卷看,说明文阅读主要有以下考点:

1.考查对说明对象及其特征或本质的把握。也是考查概括要点、提取信息的能力;2.考查对说明方法的掌握;3.考查对说明顺序的掌握;4.考出对说明语言的理解能力;5.考查与选文 1

相关的知识迁移能力。

五、结合中考要求及教材特点,我们一起来看看教材中说明文的内容和结构,请看说明文的知识树。

说明文总的特点是:知识性、科学性、解说性。

学习说明文要注意以下几方面;说明对象、说明方法、寿命顺序、说明语言及结构方式。请注意,说明文的结构方式和说明顺序不同,文章的结构是文章各部分的组合方式。说明顺序具体是对说明内容的先后次序安排,因此两者不是一回事。说明文的总体结构,大体可以分为“总——分”式、“总——分——总”式、“分——总”式、并列式、递进式等。

接下来,我们进一步看看说明文的知识点。

1.说明对象及特征。

所谓说明的对象简言之就是需要说明的目标。因为它是事物或事理,所以通常是一个名词或名词短语,有时文章的标题就是说明的对象,有时它出现在开头或结尾。 不论何种类型的说明文,说明的核心总是被说明的对象的特征,只有把握了说明的对象的特征,才能更好地了解被说明的事物、事理。

找出说明对象或特征,考察的是提炼信息的能力。

2.说明顺序。

说明顺序是多种多样的。采用什么样的说明顺序,取决于说明对象的特点和说明目的。

有时一篇文章可交叉使用几种说明顺序,各种顺序在语言上都有一定的标志。阅读时抓住有一定标志作用的语言,可以更加顺利地分析说明顺序。总之,说明文的结构和说明顺序密不可分,相辅相成,分析时可同步进行。

说明文的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时间顺序 :按事物发生发展的过程说明事物的。介绍事物发展变化过程的说明文常使 2

用这种顺序。一般以时间先后及发展阶段为序进行说明,比如写生物以繁殖生长过程为序,写事物以形成演变过程为序等。

空间顺序 : 按事物的方位为序说明事物的。

说明形状和构造的实物说明文常使用这种顺序。—是按实物的空间位置或构成部分,按从外到内,从上到下,从前到后,从左到右,从整体到部分,先中心再周围。东西南北等次序,根据情况灵活安排。

逻辑顺序:即按照事物、事理的内在逻辑关系,或由个别到一般,或由具体到抽象,或由主要到次要,或由现象到本质,或由原因到结果等等一一介绍说明。不管是实体的事物,如山川、江河、花草、树木、器物等,还是抽象的事理,如思想、观点、概念、原理、技术等,都适用于以逻辑顺序来说明。凡是阐述事物、事理间的各种因果关系或其他逻辑关系,按逻辑顺序写作最为适宜。

3.如何理清说明顺序

首先分清说明文的类型 。 说明文按照说明的对象分为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 事物说明文一般采用时间顺序和空间顺序。我们阅读此类文章把握表示时间和空间的关键词语,以便区分;事理说明文一般采用逻辑顺序阐述前因后果,为此,我们须从总体上把握说明内容,以便了解文章的说明顺序。

一般来说,说明事物的演变发展的,常用时间顺序;说明建筑构造的,常用空间顺序;介绍高科技产品或说明事物间的联系的,常用逻辑顺序。

5.说明方法:如果把“过何必做说明的目的。那么,恰当的说明方法则是一座理想的桥。他能够帮助人们把特征说清楚,把事理阐述明白。主要的说明方法有十种,他们是:作比较、作诠释、举例子、摹状貌、引用、下定义、列数字、画图表、打比方、分类别。中考题时常要考说明犯非法的作用,那么这几种说明方法的作用可以这样表述: 作比较:突出强调了被说明对象的xxx特点(地位、影响等)。

3

作诠释: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是说明更通俗易懂。

举例子:具体真切的说明了事物的xxx的特征。

摹状貌: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形象化的描摹,使说明更具体生动形象。

引用法:用引用的方法说明事物的特征,增强说服力,引用说明在文章的开头还起到引出说明对象的作用。

下定义: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说明的对象|科学事理加以揭示,从而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的揭示事物的特征|事理。

列数字:具体而准确的说明该事物的xxx特点。使说明更有说服力。

画图表:直观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的xxx特点。

打比方:生动形象地说明了该事物的xxx特点。增强文章的趣味性。

分类别:条理清楚地说明了事物的xxx特点。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

6.说明文的语言。说明文语言特点:准确、严密、简明

典型试题:

限制性词语可否删除及其作用。

如:更、大约、估计、常常、估计、大约、也许等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密、科学的特点。例如:“我国的石拱桥几乎到处都有”中的“几乎”能否删去?

分析:不能。“几乎”是接近的意思,说明我国石拱桥分布很广,但不是到处都有。去掉后,意思就太绝对了,与实际情况不相符。这充分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 试 题 讲 析

“在我国福建、台湾、广东、海南部分沿海滩涂地区,生长着一片片常绿灌木和小乔木。”“部分”一词能否删去,为什么?

4

答:不能。“部分”一词是从范围上加以限制,指的是局部,说明不是所有的沿海滩涂地区都能生长红树林,删去不符合实际,表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 方法归纳

1表态:不能删。2定性(什么上的限制)+(替换法)解词或解释句子。3若删去,句子意思成了…不符合实际(太绝对了)4XX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周密

五、最后说教学建议。

首先,说明文的教学,要让学生读懂说明的事理或事物。其教育价值在:训练学生的信息筛选能力和加工的能力。

其次,说明文的教学,要注意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科学精神,即注重观察,讲究实效,求真务实,敢于创新。

第三,说明文教学,还要注意体会自然与科技中的人文内涵。

那么在课堂上如何具体地实施呢?整体感知之后,师生进一步读文并提出问题,目的是进行个性阅读,激发思维,然后就共性问题,学生以自主、合作的方式解决问题,解决不了的教师再点拨,也就是先学后教,完全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最后,把,把所学知识点让学生自己归纳概括,进行积累知识,总结方法,最后进行拓展应用,培养相应能力,达成本节目标、这样做的宗旨就是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把握语文知识及语文规律。

六、说板书。

说明文的相关知识

说明文的分类

说明文的结构

说明文常用的顺序

说明语言的特点

说明文常用的方法及其作用

5

这个板书设计既起到总结全文的作用,又起到提示重点的作用。

总之语文教学是母语教学,其课程资源是无处不有,无处不在,只要我们用心观察,细心体会,恰当运用,说明文的教学定会异彩纷呈

《山市》教学设计说课稿

下面我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四个方面谈谈对这篇文章的理解。

一、备教材

1.教材的地位及课文的特点

本课是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20课。本单元主要反映的是对自然世界进行科学探索的内容。《山市》是一篇文言文,它所涉及的自然现象与“海市蜃楼”相似,可引导学生对这一问题进行适当的探究。课文用精练生动的语言描述山市的生成、发展、高潮及至消失的过程,极富想象力。本文是自读课文,学生学习文言文又尚在初始阶段(这是学生进入初中阶段接触到的第三篇文言文),所以对文言字词、语法的要求可以尽量放低,甚至基本不作要求。

2.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的确立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贯彻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的教育,结合本单元的特点,我把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定为: 知识目标:学习积累一些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

能力目标:探究山市形成的科学原理。

丰富想象,锻炼口头表达能力和活动组织能力。

6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会“山市”神奇、壮丽的幻景。

养成主动探究的习惯。

重点:发挥想象,体会“山市”这一自然现象的神奇,并再现“山市”。 难点: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想象及口头表达能力。

3.学情分析

初中一年级学生较活跃,形象思维较强,有一定的概括能力,能抓住事物的主要特点进行分析。意义识记已优于机械识记,自我意识较强,对事物有一定的独立见解,但他们的有意注意稳定性较差。在教学过程中,可将积累词语与培养想象力结合起来,请学生用画笔或语言描绘出山市奇幻的景象。还要运用电脑多媒体手段来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吸引力,发展学生形象思维。

文言文教学历来是语文教学中的难点,学生虽已初步接触了文言文,对怎样学习文言文也已有了一定的整体印象,但还是有畏难心理。而且本文又是一篇自读课文,根据要求用一课时来完成有一定的难度,所以要抓好预习。要求学生在课外利用工具书、课文下的注解疏通文意,能够找出难词难句,并对课文有初步的印象。

⑴预习要求:①读准字音,把握节奏,注意语速和语调。

②借助工具书和书中注释疏通文意,准备复述课文。 ⑵预习步骤:①初读:识记生字词,分清停顿,标出难词难句。 ②再读:逐词逐句疏通文意,补出省略的翻译。

二、备教法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始终坚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自主学习。因 7

此,我设计了以下教法:

1.情境设置法。

本节课中,我充分利用课件展示创设情境。首先是动画片《阿拉丁神灯》片断,激发起学生的好奇心与探索欲。其次整节课都在具有神秘气息的中国古典民乐的氛围中。课件的背景是与文言文意境相似的中国古典山水画,字体采用楷书、隶书、行书等书法字体。整体界面古色古香,充满了浓浓的中国传统文化的韵味。从而帮助学生感受文言文中的物象,通过联想与想象,在整体上把握课文的思想感情,自然地融入课文的意境中。

2.诵读法

教法千变,朗读为本。对文言文的教学来说,诵读尤为重要。要克服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畏难心理,激发学习兴趣,就要从朗读入手,让学生把握文言文的节奏,体会其中的音乐美,感悟中国古代文化的韵味。

3.质疑法

课前作好预习,课上提出预习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学生互相释疑,教师适当补充。

4.讨论法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共同分享合作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喜悦。同时将简单的分组讨论引向有组织、有分工、有合作的更高层次的讨论形式。

5.画图法

《山市》中的景色瞬息万变、虚无缥缈,比较适合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因此,我从三个层面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①以创造性复述来培养学生描述景物的再造想象力。②以给景物画插图的形式来培养学生将语言转化为图景 8

的空间想象力。③最后又给插图配上文字,将再造想象力与空间想象力相结合。

三、备学法

在我的教学设计中,始终贯彻了新课标的精神,即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维度的共同发展。

1.圈点勾画法

此法主要用在预习以及检索“山市”的变化过程中。预习中,圈出生字词,划出疑难句,注出自读心得。在检索“山市”的变化过程中,要通过快速默读,标出“山市”的初生、发展、高潮与消失四个阶段。

2.文言文阅读法

在预习中使用“初读通语句,再读明大意,三读有感悟,四读品内涵,五读得启迪”的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3.诵读法

把握文言文的节奏,体会其中的音乐美,感悟中国古代文化的韵味。

4.讨论法

充分讨论,互相启迪,有合作、有分工,感受团队的力量。

5.画图法

充分发挥想象力,用图画再现“山市”,描绘文中之景,想象言外之象。

四、备教学过程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分以下几个环节:

1.创设情境导入

先播放动画片《阿拉丁神灯》的片段:主人公阿拉丁为了向公主求婚, 9

命令灯神一夜之间在沙漠上建起了无数宫殿。然后,请同学们说说动画片中最神奇的是什么?并适时引导:现实生活中有可能在瞬息间出现一座城市吗?让我们走进《山市》,去领会“山市”的神奇吧!

[说明]:设计此环节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探索欲,为后面的活动作好情感准备。

2.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理解课文大意是一切活动的基础,因此,要在检查预习的基础上整体感知课文。具体做法是:①学生提出预习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可以是朗读、词义句义、课文理解等各方面的。由学生互相释疑,教师适当补充。②齐读课文,解释课后练习中的词语,反馈预习情况,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或肯定或指正。③分别请两位同学复述课文,并请其他同学点评优劣。评价的重点放在文言文的复述是否仅仅是机械的翻译,倡导创造性复述,为下一环节的再现“山市”作铺垫。

3.合作探究,培养想象力

这一环节主要是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口头表达能力和活动组织能力。要求学生研读相关段落,通过小组讨论,分工合作,描绘文中之景,想象言外之象。步骤:

①快速默读课文,检索主要信息,并围绕它展开讨论:可以将“山市”的变化画成几副图,挑选一副图思考:该图中有哪些内容?(文中之景学生可以说得很好,主要引导学生想象言外之象)在学生充分发言的基础上,多媒体出示板书,并进一步提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有的小组提出在孤塔、城郭、危楼的周围还应该有山、有树、有小桥流水……把文中没有提到,现 10

实中有的事物画进去。那么请问文中的孤塔、危楼都“直接霄汗”,我们在有限的画纸上怎样表现无限的“山市”呢?

②按小组活动再现“山市”的奇幻场景,由小组长组织分工,擅长画的画,擅长作文的同学就用自己的语言来描绘该场景,可以是描写性的文字,也可以是诗歌等形式。

③请各小组派代表展示作品,并谈谈创作的设想及过程。

4.拓展延伸

这么奇妙的“山市”要是能经常看见多好啊!那么它到底是怎样形成的呢?通过这一问题自然的将思考从课内到课外,从文本迁移到自然科学,激发学生对自然世界进行科学探究的欲望。

5.总结评价

“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虽然我们无缘目睹海市蜃楼,但同学们能充分发挥想象,用手中的笔再现“山市”,真是棒极了!!最后让我们回归文本,在朗读中体会“山市”的神奇、壮丽吧!

[说明]:此环节对学生活动给以大力的肯定和鼓励,并回归文本,从整体感知到局部的活动,最终又回到对整体的把握上,体会文言文的音乐美、语言美,想象大自然的神奇。

五、备作业

请同学们回家把“山市”的故事讲给父母听。

[说明]:通过讲故事使“山市”的成因及其变化过程更清晰的呈现在学生的头脑中,进一步培养想象力,锻炼口头表达能力。

六、板书设计指导思想及原则:

11

板书是借助视觉,作用于学生大脑的重要教学手段,它使复杂的内容明确化。

设计原则:求实、求新、求精

附板书设计

交代:是“邑八景之一”

记叙 初生:孤塔、 宫殿(略)

发展:城郭出现、消失(略)

高潮:危楼出现、消失(详)

说明:山市又名“鬼市” 变幻莫测历历在目

12

山市

风定天清 一切乌有 直接霄汉 黯然缥缈

5、师生齐读课文,力求读出“惊疑”,读出变幻的层次,读后请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内容

合作学习:

1、文章描绘了变幻莫测的山市蜃景,“变”字在文中是怎样体现出来的? 从时间的角度分析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引导

① 文中出现了哪些表时间变化的词?

② 这些表时间的词语描绘了山市什么样的变化特点?

抓住时间词语的顺序引导学生体会山市变化的迅速

说明文的相关常识

13

从景物本身变化的角度分析可分解为以下几个问题

①写了哪几个主要景物?

②这些景物在变化有什么特点?

(景物 塔(孤) 宫殿(数十所) 城郭(六七里) 危楼(惟)引导学生抓住主要景物由少到多、由多到少的变化体会画面的神奇、壮丽) ③综观山市,作者描绘了几幅图画?请你试着给这几幅画起个名字 (孤塔宫殿、城郭恢宏、危楼出没)

2、你最喜欢哪一幅画面,展开合理的联想和想象,采用你最擅长的方式(绘画或语言文字)展示自己脑海中的山市

师读第二幅画面,提出以下问题引导学生的想象力

① 城内都有什么样的楼、房、街?

② 这些地方有人吗?他们穿着什么样的衣服,在做些什么?

作者虽然寥寥数语,却可以引发出大家想象出如此丰富的图景,犹如欣赏我国的《清明上河图》(展示“清明上河图”)

③学生自由创作所喜爱的画面,师用实物投影展示学生作品,在比较、鉴赏中加深对神奇、壮丽画面的体会

师结:画面再丰富,再形象,它毕竟是有限的,在语言文字中的画面或许会更美,因为它为我们提供了更广阔的想象空间,可谓“此时无画胜有画”望同学们要善于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把原本美的事物变得更美

探究学习:

14

巴尔扎克说:“问号是开启任何一门科学的钥匙”凡是我们都要问个为什么,请你大胆的就课文提出自己的疑惑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

1、“邑八景”指的是哪八景?

(明.嘉靖二十五年《淄川县志》载有八景:郑公书院、季子石桥、万山石桥、丰水牧歌、梵刹浮图、文庙古桧、般阳晓钟、昆仑山色)

2、文章最后一句话能否删去,为什么?

(印证山市的存在)

3、为什么那时候的人把“山市”又称为“鬼市”?能否科学解释其中的道理 (展示光的折射原理图,增强学生的科学认识)

师结:现实生活中会有许多神奇现象,对于这些我们不能盲从,应多问个为什么,在科学领域里寻求答案,或许不久你就会成为“百事通”、“科技大全”

(四)拓展练习:

展示几幅“海市蜃楼”图片,发挥自己的想象,借鉴本文的写法,用文字描绘出来

(五)作业布置:(选择你喜欢的、能做到的去做)

1、请用自己的话向家长描述神奇而壮丽的山市

2、查一查山市或海市的故事,读一读蒲松龄的其他文章

3、收集自然界神奇现象的材料,寻求一下解决的办法

15

4、

四、板书设计指导思想及原则:

板书是借助视觉,作用于学生大脑的重要教学手段,它使复杂的内容明确化 设计原则:求实、求新、求精

附板书:

山 市

蒲松龄

孤塔 城郭 危楼

该文章转初中一年级学生较活跃,形象思维较强,有一定的概括能力,能抓住事物的主要特点进行分析。意义识记已优于机械识记,自我意识较强,对事物有一定的独立见解,但他们的有意注意稳定性较差。在教学过程中,可将积累词语与培养想象力结合起来,请学生用画笔或语言描绘出山市奇幻的景象。还要运用电脑多媒体手段来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吸引力,发展学生形象思维。

文言文教学历来是语文教学中的难点,学生虽已初步接触了文言文,对 16

怎样学习文言文也已有了一定的整体印象,但还是有畏难心理。而且本文又是一篇自读课文,根据要求用一课时来完成有一定的难度,所以要抓好预习。要求学生在课外利用工具书、课文下的注解疏通文意,能够找出难词难句,并对课文有初步的印象。

⑴预习要求:①读准字音,把握节奏,注意语速和语调。

②借助工具书和书中注释疏通文意,准备复述课文。

⑵预习步骤:①初读:识记生字词,分清停顿,标出难词难句。 ②再读:逐词逐句疏通文意,补出省略的翻译。

二、教法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始终坚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自主学习。因此,我设计了以下教法:

1.情境设置法。

本节课中,我充分利用课件展示创设情境。首先是动画片《阿拉丁神灯》片断,激发起学生的好奇心与探索欲。其次整节课都在具有神秘气息的中国古典民乐的氛围中。课件的背景是与文言文意境相似的中国古典山水画,字体采用楷书、隶书、行书等书法字体。整体界面古色古香,充满了浓浓的中国传统文化的韵味。从而帮助学生感受文言文中的物象,通过联想与想象,在整体上把握课文的思想感情,自然地融入课文的意境中。

2.诵读法

教法千变,朗读为本。对文言文的教学来说,诵读尤为重要。要克服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畏难心理,激发学习兴趣,就要从朗读入手,让学生把握文言文的节奏,体会其中的音乐美,感悟中国古代文化的韵味。

17

3.质疑法

课前作好预习,课上提出预习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学生互相释疑,教师适当补充。

4.讨论法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共同分享合作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喜悦。同时将简单的分组讨论引向有组织、有分工、有合作的更高层次的讨论形式。

5.画图法

《山市》中的景色瞬息万变、虚无缥缈,比较适合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因此,我从三个层面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①以创造性复述来培养学生描述景物的再造想象力。②以给景物画插图的形式来培养学生将语言转化为图景的空间想象力。③最后又给插图配上文字,将再造想象力与空间想象力相结合。

三、学法

在我的教学设计中,始终贯彻了新课标的精神,即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维度的共同发展。

1.圈点勾画法

此法主要用在预习以及检索“山市”的变化过程中。预习中,圈出生字词,划出疑难句,注出自读心得。在检索“山市”的变化过程中,要通过快速默读,标出“山市”的初生、发展、高潮与消失四个阶段。

2.文言文阅读法

在预习中使用“初读通语句,再读明大意,三读有感悟,四读品内涵,五读得启迪”的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18

3.诵读法

把握文言文的节奏,体会其中的音乐美,感悟中国古代文化的韵味。

4.讨论法

充分讨论,互相启迪,有合作、有分工,感受团队的力量。

5.画图法

充分发挥想象力,用图画再现“山市”,描绘文中之景,想象言外之象。

四、教学过程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分以下几个环节:

1.创设情境导入

先播放动画片《阿拉丁神灯》的片段:主人公阿拉丁为了向公主求婚,命令灯神一夜之间在沙漠上建起了无数宫殿。然后,请同学们说说动画片中最神奇的是什么?并适时引导:现实生活中有可能在瞬息间出现一座城市吗?让我们走进《山市》,去领会“山市”的神奇吧!

[说明]:设计此环节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探索欲,为后面的活动作好情感准备。

2.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理解课文大意是一切活动的基础,因此,要在检查预习的基础上整体感知课文。具体做法是:①学生提出预习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可以是朗读、词义句义、课文理解等各方面的。由学生互相释疑,教师适当补充。②齐读课文,解释课后练习中的词语,反馈预习情况,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或肯定或指正。③分别请两位同学复述课文,并请其他同学点评优劣。评价的重点放在文言文的复述是否仅仅是机械的翻译,倡导创造性复述,为下一环节的 19

再现“山市”作铺垫。

3.合作探究,培养想象力

这一环节主要是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口头表达能力和活动组织能力。要求学生研读相关段落,通过小组讨论,分工合作,描绘文中之景,想象言外之象。步骤:

①快速默读课文,检索主要信息,并围绕它展开讨论:可以将“山市”的变化画成几副图,挑选一副图思考:该图中有哪些内容?(文中之景学生可以说得很好,主要引导学生想象言外之象)在学生充分发言的基础上,多媒体出示板书,并进一步提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有的小组提出在孤塔、城郭、危楼的周围还应该有山、有树、有小桥流水……把文中没有提到,现实中有的事物画进去。那么请问文中的孤塔、危楼都“直接霄汗”,我们在有限的画纸上怎样表现无限的“山市”呢?

②按小组活动再现“山市”的奇幻场景,由小组长组织分工,擅长画的画,擅长作文的同学就用自己的语言来描绘该场景,可以是描写性的文字,也可以是诗歌等形式。

③请各小组派代表展示作品,并谈谈创作的设想及过程。

4.拓展延伸

这么奇妙的“山市”要是能经常看见多好啊!那么它到底是怎样形成的呢?通过这一问题自然的将思考从课内到课外,从文本迁移到自然科学,激发学生对自然世界进行科学探究的欲望。

5.总结评价

“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虽然我们无缘目睹海市蜃楼,但同 20

学们能充分发挥想象,用手中的笔再现“山市”,真是棒极了!!最后让我们回归文本,在朗读中体会“山市”的神奇、壮丽吧!

[说明]:此环节对学生活动给以大力的肯定和鼓励,并回归文本,从整体感知到局部的活动,最终又回到对整体的把握上,体会文言文的音乐美、语言美,想象大自然的神奇。

6.作业

请同学们回家把“山市”的故事讲给父母听。

[说明]:通过讲故事使“山市”的成因及其变化过程更清晰的呈现在学生的头脑中,进一步培养想象力,锻炼口头表达能力。

自[阿呆语文网]:/1005/98756.asp 《绿色蝈蝈》说课稿

一、说教材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第四单元的主题仍然是“人与自然”,直接承接同样主题的第三单元,编写的五篇课文主要反映的是人类对自然世界进行科学探索的内容。对本单元的教学,我们希望实现以下目标:情感和态度目标——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以及热爱自然、关注自然的人文情怀;知识和能力目标——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提高学生阅读现代科技文的能力和搜集、筛选信息的能力;过程和方法目标——练习用精读或快速阅读、默读课文的方法,抓住主要信息,概括内容大意(被介绍、说明的事物及其特征);在探究活动过程中获得一些搜集资料和研究问题的方法。

在教学中,我试图关注以下几个方面:注意兼顾三个维度,渗透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淡化文体(但也考虑为以后的说明文教学作点铺垫),强调综合,以培养阅读能力和研究能力为主;注意结合自己所处的地域灵活处理课文内容;多以讨论课或探究课的方式进行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加强课外语文实践(包括阅读),开展科学活动;加强语言积累,让学生每人备一本“摘抄本”,摘抄有关优美词句(在实际教学中,我一直坚持要求学生积累词语、优美句子)。

本文出自法国著名的昆虫学家、作家法布尔的巨著《昆虫记》,可谓名家名篇。教学本文,可通过相关资料,引导学生学习法布尔的探索精神和观察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本文是一篇观察随笔,又是一篇优美散文,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高度结合,描写生动,语言优美,拟人手法的运用,加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这一点需要引导学生进行复习巩固,并在实践中运用。可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昆虫记》中的其他作品。作为七年级学生初次接触的科技小品文,对学生增强科学知识、学习科学方法、领悟科学精神有着很强的教育作用。对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激发学生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说教法和学法

根据本文的内容和表达的特点,本文的教育价值就在于能引导学生通过法布尔的笔触去感受奇妙的昆虫世界,丰富有关昆虫的科学知识;同时,通过阅读来走进“昆虫之父”法布尔,既可以学习他的探究精神,又可以通过品味他生动自然的语言来感受那浓浓的生命意识。并且,由于作者对蝈蝈特征和习性的介绍都是通过细致的观察与传 21

神的描述来表现的,所以,可以此来引导学生学习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所以,在学习中概括要点、品味语言、感受精神、激发探究是作为教材在使用中的关键词,并以此来安排教师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

学习本文的教学目标是:情感和态度目标——激发我们对昆虫的各方面习性的强烈的好奇心,调动他们阅读《昆虫记》的积极性,懂得生命的重要性,学会理解和尊重其他的生命,以至于小巧玲珑的昆虫。明白每一种生命都来之不易,第一种生命的存在都有其道理,也许人类还可以从其他生命历程中获得有益的启示。知识和能力目标——了解蝈蝈的常识,它有怎样的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并能够拓展延伸,学习观察、记录自己身边的小动物。 语文阅读不能离开文本,虽然我淡化文体,但仍然要考虑本文——科学小品文(说明文的一种)的特点。文章集知识性、趣味性、艺术性于一体,较强的可读性。文章的艺术性,以一种欣喜的心情贯穿始终,感动着读者;构思巧妙,用讲故事的方式娓娓道来,引人入胜;善于用一种快乐衬托另一种快乐;以鹰的勇猛凶悍反衬蝈蝈的机智勇敢;每次发现蝈蝈的一些特点后,总是生动地描述一下,再举一些有趣的例子加以证明,读者在不知不觉中了解了蝈蝈的特点;本文多处运用了拟人的手法,这样写,使读者感到亲切、自然。过程和方法目标——采用赏读、整理、创新相结合的学法来学习课文,并在探究活动过程中获得一些搜集资料和研究问题的科学的探究方法,如发现问题、追踪调查、变换条件,仔细分析、寻找规律等方法。能在阅读过程中自主发现感兴趣的科学知识和语言现象,分析它的表达效果,交流独特的阅读体验,获得更多的知识和能力,能用知识积累卡学会积累,用自由创作延伸创新,拓展课外阅读。

这些都是确定教法与学法的重要依据。

三、说教学程序

本文很容易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但对于昆虫,还不一定所有的学生都喜欢,所以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引导他们进入昆虫世界,要让学生学会不仅能读懂这一篇文章,还应该教会学生会读这一类现代科技小品文,并善于整理知识和拓展知识。在教学中,采用激趣导入,让学生关注作品,进行学习。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方式,多研讨,多交流,反复阅读,用卡片式整理知识。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展示,体验独立发现知识的快乐,便于形成以后主动学习的习惯。

主要板块简说:

1、情景导入,展示课件,激发学生兴趣。

2、速读课文,学会圈点批注和提取重要信息,归纳概括课文主要内容。这是对七年级学生进行“不动笔墨不读书”阅读习惯养成教育和提高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

3、精读课文,揣摩语言,激励学生自主展示,初步体验学习语文的快乐。

4、品读课文,合作研讨,与文本和作者对话,流露真情。让学生学会合作,学会与文本对话,与作者交流,以便更好地发挥文本的教育价值。

5、研读课文,共同探究,课外延伸,以读促写。阅读和写作是密不可分的。以读促写,以写辅读,相得益彰。

6、分享学习的成功体验,整理归纳学法。让学生明白任何一种知识的学习,都有其规律。学习和思考要结合起来,养成边学习边总结,边积累边运用的学习习惯。

7、学会积累,用积累卡摘抄积累生词、多音字、好句。授人以渔,厚积薄发,学法在课内,功夫在课外。

8、自由作业,快乐学习,开发利用语文综合性学习资源。将练习二变通为“请大家观察自己身边的一些小动物的特征习性等,并用一段话形象的表述出来。”更利于学生表现自己。

9、美好祝福,把握今天,辉煌人生。渗透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教育理念。这一点在“小结与巩固”中表示

22

说明文的阅读学习,首先要明确有关的知识点,把握其文体特征,进而学习解题的思路与技巧。

一、要明确“说明文的概念”。

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一种文体,或介绍事物的状态、性质、功能;或阐明事理,目的是给人以知识。

二、要明确“说明文的分类”。通常,依据说明对象和说明目的的不同,把说明文分为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两大类。说明对象是具体事物,说明目的是使读者了解、认识这个或这类事物的特点,常称之为事物说明文,如《松鼠》、《绿色蝈蝈》等。说明对象是某个抽象事理,说明目的是使读者明白这个事理,常称之为事理说明文,如《看云识天气》等。在一篇说明文中,介绍事物与阐明事理往往是交错使用的;根据说明文的语言风格(语言特色) 以及表达方式的不同,可以把说明文分为平实的说明文和生动的说明文两种。生动的说明文也叫作文艺性说明文。

三、要“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

所谓特征就是这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标志。只有抓住特征才能说明白这一事物或事理的独特之处。一般说,事物类说明文其特征多体现在形状、方位、构造、发生发展变化过程、制作方法以及效能等方面。事理类说明文其特征多体现概念、种类、本质属性、内部规律以及科学原理等方面。

怎样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呢?(1)从文章结构入手。阅读说明文,要先给文段标上序号,弄清每段说的是什么,然后“同类合并”给文章分段,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从而理解内容,知道说明对象是什么,分清类别,确定说明对象的特征。

(2)从重点段及关键语句入手。从写作方法上看,说明文多具备层次分明、重点 23

突出的特点。抓住了这个特点,我们在捕捉说明文对象的特征时,就要注意重点段的明示作用。在说明文中,总会有一些概括性的语句或归结上文说明的内容,或引出下文说明的要点,阅读中抓住这些语句,往往就等于抓住了说明对象的特征。(3)从分析说明方法入手。在说明文中,说明方法是为了说明事物、解说事理服务的,通过分析说明方法,往往可以有效的捕捉到说明对象的特征。由此,体现了某对象的何种特征,也是说明方法的最基本作用。

四、要明确“说明的方法及其作用”。常用的说明方法有10种。

1.举例子:说明事物的情况或事理,如果不容易被人理解,就需要列举一些既通俗易懂又有代表性的例子来加以说明。如《中国石拱桥》中把赵州桥和卢沟桥作为具有代表性的例子,对我国建设石拱桥的悠久历史、杰出成就作了说明。

2.分类别:要说明事物的特征或事理,从一个方面往往不容易说清楚,可以根据形状、性质、功能、成因等方面的异同,把事物或事理按一定的标准分成若干类,然后依照类别,逐一加以说明。如《看云识天气》一文中把云根据厚薄程度分为厚云和薄云两类。这种说明方法的作用可归结为:将……(对象)分成哪几类,具体解说了……(对象的特征),从而达到条理清楚,准确说明的作用。

3.列数字:数字是从数量上说明事物的特征或事理的最精确、最科学、最有说服力的依据。如《看云识天气》中用大量的数字说明云的高度,非常准确。这种说明方法的作用可归结为:用精确的数字说明了……(对象),突出了……(对象的特征),使读者一目了然,起到了准确说明的作用。当然也有一些说明文用了大量的概数、约数,也能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4.作比较:为了把事物或事理说得通俗易懂,有时可以从人们已有的感性知识出发,利用人们生活中熟悉的事物或事理作比较,从而唤起读者的想象,获得 24

深刻的印象。如《看云识天气》一文将厚云和薄云”作比较,得出“厚云是阴雨风雪的征兆,薄云是天气晴朗的象征”的结论。这种说明方法的作用可归结为:通过比较,形象地说明了……(对象的特征),易于读者的理解。

5.下定义:为了突出事物或事理的主要内容或主要问题,常常用简明扼要的语言给事物或事理下定义。这是说明事物的特征或事理、揭示事物的特征或事理的本质的一种方法。如“人是能制造工具并使用工具进行劳动的高级动物”。这个定义指明了“人”的本质——能制造工具并使用工具进行劳动,这样,就把人同其他的高级动物区别开来了。这种说明方法的作用可归结为:用科学的语言给……(对象)下定义,揭示了……(对象)的本质特征,从而使读者对……(对象)有明确的认识。

6.打比方:打比方就是修辞方法中的比喻。在说明文中运用打比方的方法,可以使人们不了解的事物或抽象的事理变得具体、生动、形象。如《看云识天气》中“天空渐渐出现一层薄云,仿佛蒙上了白色的绸幕。这种云叫卷层云”就可以使人们更形象,更清晰地了解了卷层云石拱桥的特点。这种说明方法的作用可归结为:把……比作……,生动、形象地突出了……(对象的特征)。

7.列图表:有些事物的关系抽象而复杂,仅用文字说明还不能使读者明白,这就需要附上示意图,或按比例精确图例,如产品结构图等。有时,被说明的事物项目较多,也可利用统计表,将有关数字分别填入表中,使人看了一目了然。如在学生开学报名时,运用图表来统计学生的信息,显得很清晰。

8.作诠释:这是对事物进行解释的一种说明方法。下定义与作诠释的主要区别是:定义要求完整,即定义的对象与所下定义的外延要相等,并且要从一个方面完整地揭示概念的全部内涵;而诠释并不要求完整,只要揭示概念的一部分内 25

涵就可以了,并且解释的对象与做出的解释外延也可以不相等。如“词是能够独立运用的最小的语言单位”这个定义,主语与宾语的内涵和外延完全一致,可以颠倒,即说成“能够独立运用的最小的语言单位是词”也可。而“铀是银白色的金属”,则是作诠释,其内涵和外延不相等,“铀”的外延要小于“银白色的金属”的外延,因而主语与宾语不能倒过来说,即不能说“银白色的金属是铀”。作诠释不仅可以用来解释概念、定理、定律等,也可以用来解释事物或事理的性质、特点、功用和成因等。作诠释的语言虽不像下定义那样要求严格,但也必须简明、准确、通俗易懂。如《看云识天气》一文中对各种云的介绍。

9.摹状貌:就是通过具体的描写来揭示事物的特征,有助于把被说明的事物说得更具体、生动、形象。如《看云识天气》中“它们有的像羽毛,轻轻的飘在空中;有的像鱼鳞,一片片整整齐齐地排列着;有的像羊群,来来去去……”这样的说明显得十分生动、活泼。

10. 引资料:为了使说明的内容更充实具体,可以引资料说明。引资料的范围很广,可以是经典著作,名家名言,公式定律,典故谚语等。在修辞格上要用“引用”的方法。

四、要理清说明的顺序

言之有序是说明文的突出特点。也只有做到有条理的说明,才能把事物的特征或事理的本质介绍清楚。常见的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三种。

1.时间顺序。即按照事物发生、发展、变化过程的时间先后来安排说明顺序,从而写出事物发展变化情况。这种顺序一般用于人物的生平介绍、科学观察记录、说明事物或事理发生、发展或制作过程一类的说明文。运用这种顺序时,文中多有明显的表示时间变化的词语。

26

2.空间顺序。即按照事物的空间存在形式,或从外到内,或从上到下,或从前到后,或由远及近依次进行说明。这种说明顺序,一般用于说明事物的形状、构造特征,文中也往往有表示方位的“里、外、上、下、前、后、左、右”等形式的词语。

3.逻辑顺序。即按照事物或事理的内部联系或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来安排说明顺序。介绍事物的性质、种类、功用,解说事理的本质,多采用逻辑顺序。我们说的逻辑顺序通常包括从现象到本质、从特点到用途、从原因到结果、从整体到部分、从主要到次要、从概括到具体六种顺序。如《看云识天气》一文,由现象到本质的说明顺序,说明云是现象,说明云和天气的关系是本质,层层深入逻辑条理十分清楚。

当然,在一篇说明文中,作者使用的说明顺序往往不止一种,因此分析时要格外细心。

五、要掌握说明文的结构。

说明文常用的结构有两种。1、总分式:包括总分、分总、总分总等,事物说明文多用总分式,其中“分”的部分又常按并列方式安排。2、递进式:事理说明文多用递进式结构,一层一层地剖析事理。

阅读说明文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明确说明对象:阅读说明文都要首先从整体入手,把握文章说明的对象:说明的是什么事物或什么事理。如何找准说明对象呢?首先看题目,因为不少说明文的题目都表示说明对象。如《绿色蝈蝈》。其次抓首括句、结尾句、中心句。说明文一般运用这种句子来突出所要说明事物的特征或事理。第三还要注意对象涵盖的内容必须准确,不能过大或过小。

27

2.抓住被说明的事物或事理的特征:事物的特征主要体现在构造(内外),形态(大小、长短等),性质,变化,成因,功用等方面。一般来说,说明文要说明的要点,往往就是事物的特征。除说明的重点外,还要弄清作者介绍的是事物哪些方面的特征,又是从哪些角度介绍的。

3.仔细阅读,分析说明的方法及其作用。阅读说明文时,边读边思考文章所使用的说明方法,然后总结主要使用了哪些方法,并进而分析这些说明方法对准确说明事物的特征或事理的本质所起的作用。

4.明确各段说明要点,理清说明顺序:概括要点时,要重视首括句、结尾句、中心句或提问式语句的作用,要重视给概念下定义或解说的语句的作用。概括要点时最好用完整的句子,意思要简明扼要。在明确各段说明要点之后,用“同类合并”的方法把全文划分为几个相对独立的部分,并进而概括出每部分的大意,把每部分的大意连缀起来,就能比较清楚地显示出全文的说明顺序。使用什么说明顺序,还要看说明的对象。一般来说,说明事物的演变发展的,用时间顺序;说明建筑物,用空间顺序;介绍高科技或说明事物间的联系的,用逻辑顺序。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没有明确要求,则不需要指出具体的逻辑顺序。

5.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准确性是说明文语言的突出特点。分析说明文语言,就是要看遣词造句是怎样准确说明被说明的事物的特征的。

六、要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是说明文语言的突出特点。表示时间、空间、数量、范围、程度、感情色彩等,或表示估计、推测、程度等词语也都要求准确无误。特别要注意说明文中使用的术语和表示修饰限制性的词语,它们往往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如“我国的石拱桥几乎到处都有”中“几乎”对“到处都有”作了限制,意 28

思是接近于““到处都有”。分析、揣摩说明文的语言时,一般可分为三步:(1)表态。明确表示态度,“不能去掉”或“不能换”(2)结合语境解释该词(3)与改换后的词或去掉词语之后的语义进行比较;扣住说明文语言特点的“准确”。

七、备板书设计。

说明文的相关知识

说明文的分类

说明文的结构

说明文常用的顺序

说明语言的特点

说明文常用的方法及其作用

教学是母语教学,其课程资源是无处不有,无处不在,只要我们用心观察,细心体会,恰当运用,说明文的教学定会异彩纷呈

29

更多相关推荐:
说明文范文

苹果苹果是一种大家都熟悉的水果它胖乎乎的全身有一种丰收的红色把它拿在手里它会轻轻地贴着你的手掌当你从千千万万棵苹果树中选择了它时这对它来说就是一种幸福它能给人们带来甜美的滋味这就是它最大的幸福苹果是生长在北方的...

说明文指导及范文

一说明文写作指导说明文是客观的说明事物的一种文体目的在于给人以知识或说明事物状态性质功能的特征或解说事物的发展变化或阐述某一种道理或解说事物之间的关系从总体上讲说明文分为两大类型说明事物特点的事物说明文和阐明事...

说明文范文

火我是再平凡不过的事物了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离不开我呀因为在平常的事物中常常融进了神奇我的功绩可以以书为证古书上曰古人氏钻木取火我使人类走出了漫漫长夜挣脱了凄凄严寒然而更重要是我使人类逐步远离并最后抛弃了野蛮和落...

说明文20多篇范文

说明文阅读学习目标搜索1说明文的一般特点2说明对象及特征的分析3说明方法及顺序的辨析与分析4说明结构的把握与分析5说明内容的概括与分析6重点词句语句段落的分析与理解7陌生内容的理解与表达8有效信息的筛选与建议设...

说明文范文

辣椒我的最爱是辣椒它的叶柄为青色果实为红色小的约有几毫米到几厘米大的甚至可有二分米长呢它像一把小小弯弯的刀但摸上去滑滑的没有一点儿尖锐的感觉辣椒树极易生长一片片叶子又粗又大挡住了火热的太阳一条长长的根既连接叶子...

科技说明文例文

例文七月番茄红似火番茄是大家都十分喜欢的一种蔬菜它的俗名叫西红柿我很爱吃每年七八月份我们家的饭桌上总少不了它什么鸡蛋炒西红柿西红柿汤西红柿炒黄瓜等等我还时常把它当做水果吃番茄果实的样子十分惹人喜爱扁圆扁圆的青中...

初中说明文指导及范文

一说明文写作指导说明文是客观的说明事物的一种文体目的在于给人以知识或说明事物状态性质功能的特征或解说事物的发展变化或阐述某一种道理或解说事物之间的关系从总体上讲说明文分为两大类型说明事物特点的事物说明文和阐明事...

教师稿:说明文写作技巧

教师稿说明文的介绍知识要点1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来介绍说明客观事物或事理的文体2说明文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有多种多样的分类方法按照不同的构成成分可以分为简单说明文和复杂说明文按照不同的写作目的可以分为介绍...

说明文答题技巧

说明文的说明顺序1知识要点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和逻辑顺序1时间顺序的语言标志是表时间的词语是说明事物发展演变如历史顺序年代顺序四季交替顺序早晚先后顺序程序顺序2空间顺序的的语言标志是表方位的词如从上到下从里到外外到...

20xx年中考说明文阅读考点及答题格式

中考说明文阅读考点及答题格式一中考考点说明文的类型1知识要点从说明对象的角度划分事物说明文说明文的说明对象为具体事物的说明文事理说明文说明文的说明对象为抽象事理的说明文2常见题型请说出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本文的...

说明文的事例、古诗、传说在文章中的作用

说明文的事例古诗传说在文章中的作用二阅读堰塞湖不期而至的湖泊一文完成l519题14分史载l933年2月25日四川茂县叠溪地区突然发生里氏75级地震顷刻间叠溪四周峰塌坡裂岷江三处水流受阻水位疾升300余米形成11...

《写作简单的说明文》说课稿

写作简单的说明文说课稿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写作简单的说明文说明文是中考必须掌握的文体之一学生对说明文的写作也倍感头痛往往举步维艰其实说明文写作并非那么难只要理顺了头绪借鉴优秀范文多观察多分析多练习就...

说明文的(4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