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香浸润校园新闻稿

时间:2024.4.13

书香浸润校园--新闻稿

------记铁匠炉小学读书动员会

教师的成长是一部漫长的心灵之旅。这个旅程是从阅读开始的。 在镇教研中心领导提倡的每位老师读好书的号召下,我校开展了一系列读书活动,制定了教师和学生必读书目,在学校的积极推动下,校园书香飘逸,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昨天日下午,天空中下着绵绵春雨,正是乍暖还寒时节,我校内却春意盎然,其乐融融,老师用他们独特的形式进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快乐聊吧”读书交流活动,交流自己的读书心得,交流自己的读书方法,享受读书理念--“享受阅读,快乐成长”。他们各自谈论着自己读书的体会:读书能使人明理,读书能使人明智,读书能使人聪慧,读书能使人儒雅,读书能使人充实??

通过这次读书阅读活动激发了全体老师读书的热情,在这个书香浸满校园的季节,师生们收获一份真实而奇妙的美丽。


第二篇:让书香浸润校园,让读书充盈人生


让书香浸润校园,让读书充盈人生

首先感谢学校领导给我一段宝贵的时间,使我有机会和大家交流,其实算不上是论坛,也不敢叫作讲座,只是和老师们交流一下读书这个话题。心里还是诚惶诚恐,惴惴不安,遵命行事,不揣冒昧,作个开场白吧。我讲错了的,请各位领导老师批评指正。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一次调查表明,在人均拥有图书和出版社及每年人均读书的比例上,以色列超过了任何一个国家,为世界之最。年人均阅读量,我国为0.7本,而新加坡为8.3本,法国为11本,日本为18本,美国为25本,前苏联为55本,最多的是犹太人,为64本。因酷爱阅读,犹太人亡而又兴;酷爱阅读的国度诞生了马克思、爱因斯坦,盛产诺贝尔奖得主。而恰恰是占世界人口0.3%的犹太人,获得了20%的诺贝尔奖!

犹太人家庭总是要孩子回答这样一个问题:“当房子被烧光,财产被抢光时,你带什么东西逃跑?”对回答不出的孩子,母亲会告诉他:“你要带走的不是金钱也不是钻石,而是智慧。”犹太人特别爱书。

孩子稍微懂事时,母亲就会翻开《圣经》,滴一点蜂蜜在上面,让孩子去吻,这种仪式是要告诉孩子书是甜的。古代犹太人的墓地常放有书,因为“夜晚,死者会出来看书的”。他们还有一个传统:书橱一定要放在床头。放在床尾是对书的不敬。犹太人不焚书,即使是反犹太人的书。

一个人的精神发展史就是阅读史。有阅读习惯的人的道德基准不会有大偏差,精神世界不会萎缩。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取决于公民整体阅读水平。人类精神延续主要因为书。

从广义上说,教师是文化人,文化人的别称也就是读书人,因此,每一位教师对读书都应该不陌生,都有自己丰富的经历和心得。教育是传承文化的事业,职业本身的特点也决定了教师离不开读书。

但是,目前教师读书的状况并不乐观。据一项调查资料显示,上海市有三成以上的教师除教材和教参之外几乎不再读什么书。北京海淀区教科所对区内的80多所中小学的1011名教师阅读现状和阅读条件问卷调查显示:教师用来阅读的时间和阅读量堪忧,53.5%的教师平均每天阅读时间不足半小时,而教师每年的平均读书量为6.69本,48%的老师每年读书量不足4本,读书量最少的甚至为0本。

各方面条件都比较优越的大都市尚且如此,全国教师的读书现状可以想见,我们这里呢,没有调查,不敢妄下结论。但由此看来,我们今天谈论的这个话题还是很有现实意义的。说起读书,我只是爱好,实在无经验可谈,承蒙学校领导错爱,在此我谈一下教师读书方面的问题,仅供老师们参考。

一、教师读书的作用

有人说:一个不重视阅读的学生,是一个没有发展的学生;一个不重视阅读的家庭,是一个平庸的家庭;一个不重视阅读的学校,是一个乏味应试的学校;一个不重视阅读的民族,是一个没有希望的民族”。一个人的人文素养的优劣、综合素质的高低、个人能力的大小,很大程度上在于书籍的陶冶和读书的多寡。

古人说:“士大夫三日不读书,则义理不交于胸中,便觉言语无味,面目可憎”的意思就是说:长时间不读书就会缺乏文学气质,言谈举止都很缺乏修养, 1

给人的感觉很差劲。这句话着重说明读书学习的重要性。对于一个教师来说,不读书的后果,就远不止“面目可憎”了。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袁振国先生针对读书之于教师意义,说过这样一句话:“读书可以提升人的品位、提升人的生活质量。无论怎样化妆和打扮都无法改变老去的事实,唯有读书能让人永远不老,能使生命之树常青。可以说,读书是最好的美容剂。”这话还是非常有道理的。

长期的读书积累,清华大学附属小学副校长,全国特级教师窦桂梅老师写下许许多多的心得,这里有她曾说过的一段话,非常有意思,豪爽幽默中,透露着读书带给她的欢欣。让我们一起来聆听:“就读书来说,我不敢称自己是个真正的读书人,但我爱读书。我不敢说自己是真正的知识分子,因为我底气不够。不过,我真的知道,读书太好了!人,要想有气质,要想真正地漂亮起来,一定要读书,读书是最好的“精神化妆”。你穿再贵的衣服,买再高档的化妆品,仅仅都是外在的修饰,经过岁月的打磨,还是会像电影《手机》里说的那样“产生审美疲劳”。一句话,要想保持内在的魅力,读书就是最高档的“身心保健品”。一个人读书读多了,内心那个丰富呀!感觉社会、人生、周遭一切的时候,你的心境就不一样,看书看多了,我觉得人生怎么这么有意思、这么多姿多彩!跟着作者和主人公痛苦的时候,我哭过了,化作了一次沉甸甸的人生经历,有时还觉得:太好了,我刚才又排毒了。看书看多了,你觉得自己不止活过一回,而是和书中的男男女女一起,活了上百回、上千回,获得生命的厚度和审美的愉悦,人生多带劲儿啊!我常想:巩利和冰心都 75岁的时候,谁漂亮?答案是不言而喻的。读书滋润了我的内心,精神世界变得丰富了,人就舒展了,神经也展开了。有的老师每天皱着眉头,有的老师脸上乌云密布,孩子怎么可能星光灿烂呢?其实,精神的状态对生理有直接的影响。内心健康丰富的人,心灵就舒展,甚至眉毛、眼睛都可舒展开来,脸上也就写满了阳光,还不长疙瘩,因为毒都排出去了。”(窦桂梅)她还送给我们一条“知识折旧率”:一年不学习,自己知道;两年不学习,同事知道;三年不学习,学生知道。确实,不学习,不思考,不实践,就会落后,被时代淘汰。

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林格特别看重读书、读书方法,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读书模式,他说:如果一辈子都没有养成阅读的习惯,他的一辈子就很苍白、很寂寞。寂寞苍白,他的内心世界如何丰富?所以,教师首先应该成为一个阅读的倡导者。每天读书的老师,脸上流露出来的是一种书卷气,那种书卷气对学生来说,就是最好的教育,这种老师都不用说话,你的存在就有价值。所以,老师应该率先把读书的使命担当起来,可以理直气壮地讲,读书可以让一个人变成精神上的百万富翁。

全国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副会长、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认为,今天的学校教育面临着粗俗文化的包围,外部环境对教育有着太多的干扰,“面对这种干扰,我的态度是?坚守??抗争?。”

如何坚守、抗争?这位76岁高龄的特级教师的答案是“读书”:“选择了教师职业,就是选择了高尚,选择了教师就是把你的生命、你的智慧同青少年的成长捆绑在了一起。人是要有脊梁骨的,教师是要有师魂的,有了这种精神才会奋斗不息。奋斗过程中最为重要的是要提升自己,育人先育己,修身齐家,首先是修身。提升自己要有养料,要读书!”

我认为,教师读书首先是为了应对职业上的挑战。当今时代,知识经济已见端倪,知识更新日益加快。无论你的第一学历是中师、大专,还是本科,当你走 2

上讲台时,你在师范院校里所学的知识已经过时。教育是一项面向未来的事业。如果教师满足于用过去的知识教现在的学生,希望他们适应未来的生活,这明显是不现实的。我们不要指望凭一张过时的旧船票登上今日的客船。从职业特点来看,教师最应该成为与时俱进的专业人才。教师怎样才能跟上飞速发展的时代的步伐?一个重要的途径就是树立终身学习的信念,把读书学习做为自己生活的一部分。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中就谈到这样一件事:一个有三十年教龄的历史教师上了一堂公开课,使听课的领导与同行入了迷,以至忘了记听课记录。课后,一位邻校的老师问:“你花了多少时间来备课?可能不止一小时吧?”而这位历史教师回答说:“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一般地说,每节课我都准备一辈子。”这位教师的答案的内涵是什么?苏霍姆林斯基解读说:“这种准备空间是什么呢?这就是阅读。要终生以书籍为友,这是一天也不断流的潺潺小溪,它充实着思想的江河。”“优秀教师教学技艺的提高,正是由于这样经常性的阅读不断地补充了他们的知识海洋。”

过去有一种流行的说法:要想教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其实,这种说法已经不合时宜。对教师而言,一桶水的量太少了,何况桶水易腐?教师应该是江河,而学生则是海洋。江河长流才能成就海洋之大。一支军队要保持在现代战争中的竞争实力,需要不断更新武器装备,而一支教师队伍要在新课改中决战决胜,也要更新知识。知识如何更新?读书!多读书!读好书!如果不及时更新,也会很快被时代所淘汰。我建议把这个说法改为:要想教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做源源不断的自来水。只有当教师在课堂上呈现给学生的知识只是他全部知识的冰山一角时,他在课堂上才能旁征博引左右逢源信手拈来游刃有余,他的课堂才显现出一种广博的美和深刻的美。这样的课堂才能给学生心灵的震撼,这样的教师才能让学生折服甚至崇拜。当学生发自内心地敬服、崇拜你时,你的教学质量想不高都是不可能的。

二、点亮学生阅读的那盏灯

教育的本质是一种有意识地影响。我一直认为,你要想把学生和孩子培养成怎样的人,你首先要做这样的人。很难想象,一个本人不爱读书家里也没有几本像样的藏书的教师,能够培养出爱读书的学生和孩子。即使出现例外,也不必窃喜,因为那与你没什么关系。著名文学家梁实秋先生说过:书籍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教育。苏霍姆林斯基任帕夫雷什中学校长时特别重视图书建设,每年都要拿出专项资金为学校图书馆添置新图书,为了方便学生阅读,教学楼的每个楼层、每间教室甚至每个楼道都陈列着图书,学生想读书随手可得。

我们的许多学校与世界著名的帕夫雷什中学相比,条件不知要好多少,可是有一点却远远不如帕夫雷什中学,那就是对读书的重视。一所条件并不好的乡村学校,为什么名扬四海?为什么诞生了世界级的教育大师?说起来非常简单,就是校长苏霍姆林斯基抓住了学生的阅读,因为他发现,教育的全部问题都可以归结为阅读问题。他说:“一种热爱书、尊重书、崇拜书的气氛,乃是学校和教育工作的实质所在。”“真正的教师必是读书爱好者:这是我校集体生活的一条金科玉律,而且已成为传统。”

阅读的喜悦,一方面取决于学生心灵的体验,另一方面则取决于教师对阅读的爱好。没有个人心灵体验的读书,就是没有灵魂的读书。现在有的教师自己不爱读书,课堂上讲一些假话、套话,久而久之,学生的心灵就变得麻木不仁了,哪里还有感动可言。教师应该是一个性情中人,一个有智慧、能感动的人,当教 3

师将自己读书的喜悦、读书的体验、读书的收获毫无保留地传递给学生时,学生怎么会不受感染,怎么会不喜欢读书呢?

读书,是教师的人格魅力所在。教师要点亮学生心中阅读的那盏灯,要成为学生精神的导师,自己就先得读书。唯有如此,教师的世界才会更加辽阔,教师的生命才会更有活力。有了教师的榜样,学生就会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久而久之,学生就会觉得阅读是一件有意义的事,就能感受到阅读的喜悦。

在这方面,全国模范教师、成都师范附属小学教师姚嗣芳,可以说是一个代表,为我们作出了示范。姚嗣芳老师非常注重学生的课外阅读,她认为课外阅读不仅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更是学生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让学生及早养成阅读课外书的习惯,姚老师在学生刚学完拼音之后,就向学生推荐简单的注音读物,并以各种激励方式鼓励学生阅读。她在班级里营造出充满人文气息、文化底蕴的阅读环境,让学生感受到浓浓的“书香”。教室墙壁上的读书专栏有好书推荐、读书心得、读书卡等内容,还有教师和学生共同创建的班级图书角。

姚嗣芳老师还组织了一个又一个完整的读书活动系统,把学生的读与思、读与写有机地结合起来,以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益。她还经常在班级中开展评选“阅读小状元”这样的读书活动,使学生体验到读书的快乐。通过举办课外读物跳蚤市场,引导学生交换课外读物,促进资源交流。

北京大学附中刘丽燕老师作了一个尝试,力图唤起学生内在的读书需要,变“要我读”为“我要读”。年初寒假时,我们给全年级的学生布置了一项作业,要求学生在假期读自己喜欢的书,然后写成读书报告。具体做法是:第一步:动员布置。第二步:写读书报告。第三步:交流宣讲展示。第四步:出作品集。这个读书活动在同学中引起了很大的反响,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学生通过读书丰富了知识陶冶了情操,感觉到自我的价值,觉得读书有种内在的价值与乐趣,而不是外在的功利与利益。写“读书报告”使学生很感兴趣,不像完成其他作业那么痛苦,特别希望把自己阅读的收获与大家分享。这次活动让学生有自我展现的机会。他们在选择、阅读、思考、设计、讲述等方面的能力得到了锻炼,也给了学生互相学习取长补短的机会。这个假期读书活动使学生的读书热情日益高涨,阅读课外书籍的兴趣也更加浓厚,他们还期待着全年级的进一步交流,更希望在暑假的“读书报告”写作中一展风采。教师读书应该推动学生的阅读。

三、教师读书是为了增加阅历,使自己变得更聪明

当教师的大概都有这样一种体验,从教几年后,再和从事其他职业的同学、朋友相聚,别人谈笑风生应付裕如,自己却无话可说显得郁郁寡欢。我们不禁扪心自问:念书时他们不如我,现在却都比我强。我是不是变傻了?答案是肯定的。其实道理很简单。一个人要想变得聪明就要不断地接触比自己聪明的人,每天学一点,日久天长就变得聪明了。而教师这个职业注定每天接触最多的是未成年的孩子,在学识和见识上我们不要指望学到什么。站在讲台上面对孩子我们还有某种自信,走人社会面对成人世界我们就显得有些弱势。因此,一个优秀的教师不仅要有尽可能高的学历,还要有尽可能多的阅历。增加阅历最好的方法莫过于“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由于职业特点的限制,“行万里路”不太现实,但是“读万卷书”却有着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其实,读书也是认识社会体验人生的重要途径。任何人都只能经历一种人生,你选择了这样,就不可能拥有那样。读书却能弥补这种缺憾;在书中我们能体验形形色色的人生,领略丰富多彩的思想。经 4

典之所以成为经典,是因为它代表着那个时代一流的思维、顶尖的智慧。如果我们坚持阅读经典,向高人学习,和大师对话,何愁不变得聪明起来?

我们在读名著的时候也有这样一种感觉。比如读夏洛特·勃良特的《简爱》,我们从中充分感受到了简爱的那种善良、质朴、坚韧,远远比受上十天,八天的空洞的思想教育要起作用的多。因此说,从读书中来完善人格是非常重要的。

阅读让我们领悟周作人的清淡平和、许地山的睿智自然、丰子恺的细腻亲切、冰心的典雅飘逸、钟敬文的清朗绝俗。书让我们感受海明威的冷峻、伏尔泰的咏叹、川端康成的精美、郁达夫的颓废、张爱玲的华丽、鲁迅的激愤、沈从文的恬淡、林语堂的幽默。

我很欣赏毕淑敏说过的一段话:“日子一天一天地走,书要一页一页地读,清风朗月水滴石穿,一年几年一辈子地读下去。书就像微波,从内到外震荡着我们的心,徐徐地加热,精神分子的结构就改变了、成熟了,书的效力就凸显出来了。”

读李镇西的《爱心与教育》,让我深悟“随意或许是一种美丽,而执著却是一片更灿烂的云彩。”肖川博士的《教育的理想与信念》运用了感性的文字表达了理性的思考,用诗意的语言描绘着多彩的教育世界,以真挚的情感讴歌人类之爱,以满腔的热情高扬教育的理想与信念……他们凝练、隽永的文字及对教育现象的独到剖析让我们深受启迪。读书的时候,徜徉在文化的涟漪里,消解了尘世的喧哗与浮躁,还原了和煦平静的本我世界,哲人的思想洗涤着我的灵魂,使我们的生命一次次向前拓展,使我们的教育技巧不断丰富,使我们和孩子的心越来越紧密。

四、教师读书是为了实现个人发展,让自己成为一个幸福的人。

过去我们几乎不讲教师的“个人发展”,对教师的“个人幸福”更是绝口不提。好像一讲一提,教师这个职业就不神圣了,就不再是“天底下最光辉的事业”了。当教师首先要弄明白“我是谁”这个最古老的命题。关于教师是什么,曾经有许多“经典”的说法,如:春蚕、蜡烛、人梯、铺路石、园丁、人类灵魂工程师等等,这些比喻从不同侧面阐释了教师职业的特点,但也无一例外地把教师定位成一个悲剧角色。按照传统的观点,教师只能讲奉献,教师的成就只能通过学生来体现,教师的幸福只能仰仗学生赐予。明白了这些,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国家提了那么多年的“尊师重教”,一流人才还是很少有人愿意当教师,尤其是中小学教师。假如,一个职业只问耕耘不问收获,只有汗水没有欢笑,那么,在把自己推向神坛的同时也把自己送上了祭坛。相比之下,我更赞同朱永新先生的说法。他说:“教师就是教师。教师与学生是一对互相依赖的生命,是一对共同成长的伙伴。教师每一天在神圣与平凡中行走,为未来和现在工作。教师首先是一个人,他有自己的喜怒哀乐,有自己的油盐酱醋,他必须做好一个人,争取做一个大写的人,一个能够影响学生健康发展的人,一个永远让学生记住并学习的人。”摘掉教师头上虚无缥缈的光环,把教师还原成一个人,并没有降低对教师这个职业的要求,相反,对教师的专业水平和生命质量提出了更高的标准。教师要达到上述境界,最重要的途径就是读书。

提倡教师追求个人发展、个人幸福和传统的办学目标并不矛盾。一所学校的成功应该包括三个层面:教师成功、学生成才、学校发展。三者的关系是这样的:教师成功促进学生成才,教师成功和学生成才带来的必然结果是学校的繁荣和发展。一个有成就感的教师才会是一个幸福的教师。有幸福感的教师才会培养出有 5

幸福感的学生。在师生都有幸福感的学校里,为学生一生奠基才不会仅仅是一句口号。

五、我们读什么书

教育家威廉·坎宁安讲过一则生动而又惠味深长的寓言故事:一个人正在沙漠里散步,突然一个声音对他说:"捡一些卵石放在你的口袋里,明天你会又高兴又后悔。这个人弯腰捡了一把卵石放进口袋。第二天,他将手伸进口袋,发现了钻石、绿宝石和红宝石,他感到又高兴又后悔。高兴的是他拿了一些;后悔的是没能多拿一些。其实每个人的成长也像在沙漠中行走,我庆幸我与我的同事曾捡起一些卵石,并不断惊喜地看到它们的奇妙的变化。

1、阅读经典

"经典是一个民族或几个民族长期以来决定阅读的书籍,是世世代代的出于不同的理由,以长期的热情和神秘的忠诚阅读的书。"(博尔赫斯语)经典里融化了先人们对人性、对人生的深刻思考。表达了先哲们对其、善、美的探索与向往。德国诗人诺瓦里斯说哲学是"怀着一种乡愁的冲动到处去寻找家园"。阅读经典,也可以看作是这样一种精神回归的历程。这种特殊的对话,能使我们教师学会思考,是教育思想形成的有效途径之一,它还能让我们的思想、观念、气质、寡赋、喜好发生一系列的变化。经常地进行这种对话,会让我们的课堂教学具备广阔深远的情智背景。应核相信一个人可能看错,一代人也可能看错;"几代人甚至十几代人是不可能看错的。"真正的经典永恒而平易。

但是读书的时候我们读什么样的书呢?我想必须取法乎上,为什么说“取法乎上”,因为古人说:取法乎上,得乎其中,取法乎中,得乎其下,(语出《易经》,“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中,仅得其下。” 意思是说,一个人制定了高目标,最后仍然有可能只达到中等水平,而如果制定了一个中等的目标,最后有可能只能达到低等水平。这句话告诉人们,无论是治学还是立事,一定要志存高远,并为之努力奋斗,才有可能登峰造极。)我们就如果取法乎上,才能得中,取法乎中,就能得下。但是呢,现在有一个问题,我们有可能说取法在下,大家想一下当今的那种三流的小报书刊,我们读了以后究竟能提高多少文化品位呢?我想不仅不能提高,而且会对你的文化产生一种负面效应,所以在鱼龙混杂,泥沙俱下当中,我觉得应该有舍有得,我们舍弃的是那种低层次的文化,我们所摄取的是那种高层次的文化,这种高层次的文化,我想这样我们会感受到对我们心灵的震撼,因此呢,我一直主张我们读书要有选择,一定要读最高层次的书,因为度最高层次的书可以以一当十,就你读一本,二十本甚至更多的,它不一定达到这种层次,我们的生命只有几十年,最多一百来年,在这样一种情况下,我们的生命无法拉长,但是一旦拥有知识拥有文化后,我们自己拉长了生命。

我国著名的学者钱钟书先生,堪称学术界的集大成者。他一生所取得的成就令世人瞩目和惊讶的,甚至在钱老辞世的时候,江泽民主席亲自给他的夫人打电话,对钱先生的逝世表示深切哀悼。在翌日新华社播出的新闻通稿中,出现“永垂不朽”的字样。那么,为什么钱钟书老先生会取得如此高得成就,这和他小时候的学习经历是分不开的。钱钟书出生的时候,他的父亲为他取名“仰先”,取“仰慕先哲”的意思,周岁抓周,抓了一本书,父亲为他正式取名“钟书”。钱钟书从小就酷爱读书,六岁的时候,在亲戚家的附塾附学,曾经读过《毛诗》。以后由伯父教他读书。读了《西游记》、《水浒》、《三国演义》以及《说唐》、《济公传》、《七侠五义》等等大量的小说。十三岁的时候,钱钟书考入美国圣公会办的苏州桃坞中学。大量阅读《小说世界》、《红玫瑰》、《紫罗兰》等刊物。 6

十五岁那年返家度暑假,开始读《古文辞类》、《骈体文钞》、《十八家诗钞》等大型选本,从此开始系统阅读,这是他一生治学之始。在以后的求学道路上,钱钟书所读的书更是数不胜数,有人称钱老读书是“照相机”式的阅读。不但量多而且过目不忘。正是这些书籍,为钱钟书以后的发展成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钱钟书一生当中,著书立作,写下大量宝贵作品,做过翻译,担任过清华大学外文系教授,同时还兼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可以说,钱钟书老先生的一生,是精彩的一生,辉煌的一生,不断学习的一生。我们可以想象,如果没有昔日足够的阅读、背诵、积累,钱老怎会取得如此光辉的文学业绩!

说到读经典,《山东教育》副主编陶继新先生经常谈一个例子,他有一个很要好的朋友,孩子在一个非常出名的小学上学,小学学了6年毕业之后,马上要上初中。假期他爸爸找到陶老师说:“陶老师,我这个孩子写文章让他写上一百字,到现在还是不会写,用了两个小时还写得文字不通,怎么办?”陶先生说很简单,叫他读书啊!他说:“这个孩子不读书,光看电视。”陶老师说,可以先把他的读书情趣激发出来。说你花600多元钱,给他买一套金庸全集。他说,金庸全集这不是武打小说吗?陶老师说:金庸非常人也。他把四书五经已经倒背如流,他尽管是不经意间写的武打小说,但是他的整个文化含量比你小学课本起码高上十倍,大家知道金庸的作品现在已经作为高中语文课本选修教材。结果他爸爸就给他花了600多元钱买了一套金庸全集,他看了一个多月,就有很大的提高,于是写了一篇文章,他爸爸下班一看,吃惊地问是谁写的?还是从哪里抄来的?孩子说是自己写的,他爸爸根本就不相信,你不可能写出来,你不要说谎了,后来又让他再写,还是那么好。

前年山东搞了一个作文大赛,最后选出一批最佳的作品送到省作家协会,由作家们选出3个特等奖,结果那个孩子是特等奖的第一名。实际现在让他读金庸他不读了,他迷上了外国文学,他经常跟人探讨卡夫卡,探讨列夫托尔斯泰,他很欣赏列夫 托尔斯泰在《战争与和平》当中一段甚至几段数页的长篇议论,而且他喜欢大思想家的作品,人整个变了。假如说这个孩子仅仅是在小学课本上、中学课本上学习那一点东西,他到高中毕业也写不上多少好的文章来,因为我想仅仅学习课内这些东西,是解决不了关键问题的。所以我们应当博览群书,而且直奔高层地去读。

2、读教育书刊

《给教师的建议》、《怎样培养真正的人》、《教师的人格魅力》、《师生沟通的艺术》、《爱心与教育》、《走近心灵一一民主教育手记》、《论语》、《语文教学的人文思考与实践》,这些都是优秀同行及先辈的教育实践与思考。人类几千年的教育历史中,创造和积累了许多宝贵的教育思想财富,"我们要做的事,不过是伸手去收割旁人替我们播种的庄稼而已。" (《歌德谈话录》)我们应怀着无上的热情去寻求教育的脊梁们,在他们身上努力地汲取精神养料。只有不断地跨越由这些教育典籍构成的桥梁,才会使我们的教育更具智慧,也才能使我们的教育更加美丽。

3、读人文书籍

《生命不能承受之轻》、《平凡的世界》、《在困难的日子里》、《掌心化雪》、《中国百年散文选》、《杰克·伦敦短篇小说集》、《灵魂的事》、《中国人》、《精神的光芒,一代人的心灵》,正如张寒所语"这些作品让我们认识了一批有思想的人,它们有的虽不能直接为我的工作提供借鉴和帮助,但它们绝 7

对会滋养一个像我这样整日处于狭小的生活圈子中的文人的精神,以而潜移默化地影响到我的思想和行为,进而使我的工作发生或显或隐的变化。"

六、教师怎样读书

读书要诵读有方,中国的经典名著要以诵读为主,读书百遍,其义自现。中国古代的经典应当背诵,尤其是原始儒学。读书还要疏离浮躁,当今社会浮躁盛行,要静下心来搞学习和研究。朱永新既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又是苏州市副市长,他的成功之路的80%都是静下心来读书学习。可想而知他的时间是多么的紧张,他的工作是多么的繁忙,但他坚持天天读书,天天写随笔,而我们呢?不是常常抱怨没有时间读书吗?读书时间是挤出来的!

华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语文教师陈琴,十余年致力于小学语文“素读”经典的探索,率先提出要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进行“素读”训练。她说:“我读书的方式有点特别,随身携带的包里总不会少于两本书,等电梯时读着,坐车时读着,有时连走路也会一册在手,时不时扫一眼要背诵的内容。每天至少两个小时的静读,我一直恪守着,倘若因事错过,我会在凌晨起来补读……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王国维的《人间词话》和崔姆·吉利斯的《朗读手册》等书籍我都备有两本,一本在办公室,一本在家里的写字台上。随手取一本,打开一看,里面全是画过的圈圈或道道,还有大量的旁注……我自嘲地说自己是吃书的虫,凡是看过的书都是面目全非。”

为了把具有种子能量的经典作品刻在孩子们的记忆深处,她率先独创了“素读”经典课堂,并为每一个孩子在小学6年的母语学习进行了整体规划:背诵10万字,读破百部书,写下千万句。与此同时,她的语文课几乎颠覆了自己沿用多年的模式,不再以课本为唯一读本,大量的古今名著被搬进课堂;不再以机械的抄写为训练手段,取而代之的是“速读”、“素读”的双规并行——读大量的课外书,背诵大量的经典作品,读整本的书,背整本的书。

她的学生在一年级时基本上突破了识字3000字的常规量,二年级开始就进入大量的自主阅读期,由童话童谣开始,直到世界名著。到五年级结束,陈老师统计过,每个孩子平均阅读量突破了300本,优秀的孩子都能突破500本。更令人惊奇的是,到六年级时,以她目前所带的六(3)班为例,学生背诵了大量的经典篇章以及300多首古诗词,此外还有许多外国名家名篇。

七、读书教学相得益彰

8

都说“教学相长”,我说是“读教相长”;都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我却说“读书破万卷,教学如有神”。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不管有多好的现成的教案,不管有多高水平的名师,你不可能真正地克隆它,那不是你的。教学实际是一个人内在文化素养的外化,如果腹中空空,教学就只能是个空架子。我们老师更多的是读课本、看教案、学教参,岂不知功夫在书外。如果真正“读书破万卷”的话,我们任何的教学都能达到从容轻松、出神入化的境界。

于漪是中国教育大家,她对教育意义的阐释及思想的深度让人终生难忘。于漪教学跟别人不一样,别人也学不去的。执教《孔乙己》这课,于漪满面春风地走上讲台,抑扬顿挫地开始了提问:“有人说,古希腊的悲剧是命运的悲剧;莎士比亚的悲剧是人的性格的悲剧;易卜生的悲剧是社会问题的悲剧,看到悲剧使人泪下。《孔乙己》这篇小说写了孔乙己悲剧的一生,可是我们读了以后,眼泪不会夺眶而出,而是感觉内心一阵痛楚,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孔乙己的悲剧是在笑声中进行的,那么孔乙己的悲剧到底是命运的悲剧,性格的悲剧,还是社会的悲剧呢?”我想这些问题只有大师于漪才能提出来,也只有于漪的学生能回答出来的。说不定有的老师听了以后感到异常精彩,也想尝试一下,拿这些问题问自己的学生,学生肯定都傻了,但这种现象的原因老师未必会明白。为什么同样的问题于漪能问,而我们不能问呢?因为于漪是教育大家,他读了多少书,又背了多少书,这些,我们老师无人能比。语文教学流行这法那法,于漪说:“都是教无定法。教师个性不同,学生个性不同,教材个性不同,环境又不同,哪能有什么固定的法子可学。”于漪丰富的文化内涵,成就了于漪的语文教学。这就是教读相长。

再讲两个读书教学相长的例子:

她两周教完一本教材——韩兴娥老师的大胆批判精神与课堂教学重构

一本现行教材教学一个学期,这是全国绝大多数学校撼之不动的定律。可是,山东省潍坊市潍城区青年路小学语文教师韩兴娥只用两个星期,就将一册语文教材教授完毕,而且不再布置任何与课文相关的作业。

一、低年级:“小老师”佩卡上岗

培养“小老师”便是识字教学中的一个亮点。韩兴娥老师在逐句逐篇地听过学生朗读之后,从中选出读得多、读得熟的学生当“小老师”,并为之佩戴“小老师”证卡。小孩子都有争强好胜的特点,希望自己在大家面前一展为师者的风采。所以,都在不遗余力地进行诵读训练,甚至在家里让父母听着诵读。于是,诵读的新秀层出不穷,“小老师”的队伍不断扩大,从而形成一个群体,使更多读不好的学生随时得到指导。

9

在低年级阶段,韩兴娥老师的学生轻松地通读了本年级的人教版教材、辽宁韵语教材、修订前的三四年级人教版教材以及学校图书室里的《阅读文选》《拼音报》等。课堂阅读就达50万字,相当于一般小学同年级学生阅读量的10多倍以上。

韩兴娥老师在教学《审讯鼠贼》中,经历了五个由浅入深的过程。第一步是带领学生熟读韵文,简单理解:“升堂审讯列罪状,一贯偷盗太疯狂。率领队伍逮鼠贼,勾结伙伴毁杂粮。”第二步是认读20多个生字。第三步认读用熟字拼凑的30多个生词。第四步认读用学过的字编写的6个句子。第五步读一读联系韵文内容编写的一段话。

在这一节课中,学生学习速度之快与质量之高令人惊讶。由于学生在一年级上学期用半年时间学了600字,下学期又轻松认读了900字,有此成果,也就不足为奇了。而且教学中将识字与阅读富有儿童情趣的故事情节融为一体,既调动学生认读积极性,也达到了事半功倍的功效。

1. 学习课文: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

韩兴娥老师教学现行语文教材不求面面俱到,只求重点突破,可谓“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这样,一个课时学习2-4篇课文轻而易举。先采取听录音、“开火车”(一人读一段)、自由读等多种形式朗读课文,然后教师或直奔中心提出问题,或点击难点释疑解惑。如教学11册课文《桂林山水》时,只提“桂林的山、水各有什么特点”一个问题。学习2000多字的《狱中联欢》只提两个问题:课文中写了哪几个节目?如何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阅读课外作品:不动笔墨不读书

韩兴娥老师的班级书架上的图书琳琅满目,但来源却并非一个渠道。有从学校借的,有学生从家拿来的,也有韩兴娥老师个人的藏书。为了让学生能有充分的时间阅读,韩兴娥从来不布置课外书面作业。但韩兴娥老师并不是对学生的阅读坐视不管,而是让学生在一定的时间内个人阅读某一本书,学生认为达到要求时再由老师抽查。阅读之前,提出严格要求:一是要有恰当的圈划批注。二是理解文章大意。要求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可以在书上勾画,可以选择精彩片断写到读书笔记本上,并大体背诵,具体字数不限。她要每天检查学生的读书笔记和积累、背诵的情况,并根据积累的质量、数量给予学生适当的奖励。检查的过程同时是指导的过程。

二、高年级:诵读《中华上下五千年》

韩兴娥老师一次上课,她用的教材是《中华上下五千年》,教学哪篇课文不是早准备好的,而是让听课者来当场指定。刚一上课,翻开这本多达60多万字的“教材”,才发现文章大多选自《史记》和《资治通鉴》,每一篇“课文”都是由一小段文言文和相关的白话历史资料两部分组成。随手一翻,是现行统编教材高中语文中的《鸿门宴》一文,于是听课者就说,就教这一篇吧。说完之后,又感于心惴惴,深怕自己的率意而为有可能造成这堂课的失败。但韩兴娥老师平静得如一潭波澜不惊的湖水,从容自若,她先让学生“开火车”读一遍,纠正了错误读音,然后便由学生自由朗读。不长时间,便要求学生背诵古文,并就文中的一些问题进行争辩。她提出一个问题,学生抢先发表个人意见,假如达不成共识就会引发争论,然后出现一个对几个、一组对一组、有时候会自然形成观点对立的辩论集团,各自引经据典,努力说明己方的观点和意见,试图说服对方。学生的思辨欲望被激活了,她却成了旁观者。12分钟,教学任务完成。韩兴娥老师又说,请陶老师再选一篇。在惊愕未定中,听课者又选了《楚汉之争》一文。同样,1 10

0多分钟之后,任务又已完成。其后又教学了《古诗三首》。如此教学看似“不求甚解”,其实教学容量之大,学生获益之多,是在其他课堂之上绝少见到的。

高速大量阅读,使学生在低、中年级的阅读量分别达到了50万字和300万字。在实验班学生(五年级上学期)读书量调查中,读过上百本乃至几百本中外名著的学生已大有人在。

腹有诗书的苏静

苏静是朱永新教授的研究生,现于青岛嘉裕关学校任教。在她走上教学岗位8个月的时候23岁,便参加了青岛市的新教师比武大赛,而且荣获一等奖的第一名。这在人们看了是不可思议的事情,为什么那样说呢?因为青岛市是教育高手云集的地方,初出茅庐的苏静,很难跟这些已经在教育教学这个场地上进行磨炼的青年新秀相抗衡。苏静之所以一鸣惊人,缘自她的读和背,她背了多少文章,背了多少诗,这是个未知数。“腹有诗书气自华”,副标题就是《苏静老师与青云斋、兰若轩的诗词情结》。

一天,一位家长送给她一本《小学生古诗文诵读》,是一本包括教学大纲要求背诵的80篇诗文篇目在内的一百多首的诗文集。于是从第二天旱晨,教室黑板一角出现了一个崭新的学习园地——“每日古诗”,并提出了让学生背诵的要求。这时候的学生还没有将诵诗作为一种内在需求和精神享受,只是应付检查与例行公事地背诵。有时甚至还会出现“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的窘态情状。为了激发起学生学诗的兴趣,苏静老师在教学中尽可能多地引用诗词,给学生水到渠成的美感,让孩子们感到老师是一个因有诗词素养而方显才华的人。偶有学生用上一两句诗词,便大加褒扬,向学生注入这样一种信息:老师喜欢和欣赏学诗诵诗的孩子,胸有诗书可以受到同学们的青睐与赞扬。同时,苏静老师又通过讲诗词故事、诵诗接龙、出游诵诗等形式激发学生背诗的积极性。她还把男女生组成两个棋逢对手的诗社,男的名曰“青云斋”,女的名曰“兰若轩”。每个诗社都想胜过对方,对阵赛诗可谓各显神通,激烈、精彩、兴奋、高雅。苏静老师既是观赏者,又是评判员。一次“兰若轩”诗社的背诗情报被“青云斋”诗社窃取,初战败北。全体女诗友相拥而哭,成了“青云斋”揶揄对手的一大炫耀资本。在双方加强保密措施的同时,背诗的范围也在扩展,从仅背“每日古诗”到自己寻找多种体裁的诗文:古风、乐府民歌、汉赋、唐诗、宋词、元曲等等。所背诗文的篇幅也越来越长,从简单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到律诗“剑外忽传收蓟北”,又到数十言的长诗“春江潮水连海平”,诸如《琵琶行》《木兰辞》《孔雀东南飞》等长诗,有的同学们也已经背过。往日痴迷于动画片的孩子们,现在做完作业之后便迅速钻进古诗文里,大有“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况味。晚上所读所诵,第二天便有了用武之地,不仅可以在诗社比赛中一展身手,甚至课间也自由搭配成赛诗擂台,对诗声此起彼伏,颇有《刘三姐》中对山歌的架势。所以谈起青云斋和兰若轩,苏静老师总是有一种压抑不住的激动与喜悦,在长期的教诗诵诗活动中,她和孩子们结下了难以割舍的情谊,对每一个学生的情况都了若指掌。问起青云斋斋主纪建辉,她作了诗一样的评价:堪称青云斋的灵魂人物。一年前对诗文尚且一窍不通,后经口诵心惟,刻苦攻练,终得“真经”。擅长作诗,尤以绝句与古体长诗为最,同时涉猎宋词和元曲。一年来创作诗文百篇之多。背诗稳居青云之首,不但可以将常规的百余篇诗文倒背如流,还能背诵《春江花月夜》《长恨歌》《琵琶行》《仙剑奇侠》等数百言长诗。执剑江湖,笑傲群雄,一呼百应,深得青云斋盟友的拥戴。近期背诗目标为:《前赤壁赋》《孔雀东南飞》与《葬花诗》。对于兰若轩的轩主王晨燕,苏静老师称其为女中诗杰, 11

是兰若轩的核心人物。7岁尝试作诗,无何特色。五年级横空出世,技压群芳。精研诗法,百体皆通,百体皆精。上半学期即制作完成第一本网络诗集。通读中外古今名著,天赋卓然,气质涵养比类老咪。除熟背常规的诗文外,对《红楼梦》中的诗词颇有研究,能够背诵解析《葬花诗》等几十首红楼名诗。近期欲背诗篇有:《长恨歌》《琵琶行》和《离骚》。苏静老师说,青云斋尚有十大才子,兰若轩还有十大才女,合则无往不胜,分则独挡一面,个个是诗词国域里的精英,个个对古诗文一往情深。所以,一学期下来,无论是晓风残月的清丽,还是大江东去的豪放,统统掉进了童真的记忆,孩子们虔诚地拜倒在伟大诗人的脚下,并与之进行着入乎其内的心灵交流。

苏静把学生分成“青云斋”和“兰若轩”两个男女诗社,进行背诗、赏诗、作诗方面强化训练,在只有8个月的时间里,学生两分钟以内就能做诗一首。那节“比武”课上,苏静让学生进行诗词对垒演讲比赛。讲到中间的时候,苏静让在场的专家、评委给学生出了两个题目,限定他们两分钟做诗一首。结果两分钟收上来以后,屏幕上一打,全场的人都惊讶了,想也想不到学生会做出这么好的诗。原来还不知道做诗为何物的学生,8个月后居然能命题赋诗,所以苏静就成功了。后来《中国教育报》也很关注,就以《她的学生富有诗才》进行将近一个版面的报导。那天正是9月11日,现在好多人称苏静是“教育上的911”。我们的朱永新副市长,也是慧眼识才女,就拿着这张报纸找到教育部,没考试就把苏静特招了研究生。现在苏静成了他最得意的门生之一。苏静的成功不是速成的,她读的书多,背的经典文章多,经典诗词多,她的成才之路是一本本书铺成的。

苏静到了苏州大学以后,进步更快了,她去年到香港四天的时间,四万多字就出来了。我估计一般人认为文章写得那么漂亮,又那么迅速,真是个奇迹。实际上是她读得多,背得多,是“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所以她写起文章来才那么轻松自如,感觉那么幸福愉快。苏静把写当成幸福之旅,把教学也作为愉快之行。中央电视台的张嘉艺、江波给她拍电视专题片的时候说:“我们看了《中国教育报》陶老师写得苏静太玄乎了。”结果整整七天拍完以后,他们对我说:“比你写还要好。”

以上,我列举这些例子的目的是什么呢?就是要告诉大家一个问题,读和教是相辅相成的,没有高层次的阅读,就没有高水平的教学。那有的老师说了,我现在根本没有时间读,我想是你没有寻找读的时间,你没有充分认识到读对你的教学起的重大作用。我们写教案确实需要很长时间,但是你有没有想过,如果这样日复一日地写下去,你还是写的别人的东西,你还是花了很长时间,但仍然不是你自己的东西,形成不了你的个性,你的风格。你开始不妨每天拿出半个小时读经典,一年之后,一个小时,两年后拿两个小时,这样你的读与教就会步入一种良性循环的状态。

八、读写结合,书写美丽的教育人生

叶圣陶老先生主张教师要写“下水文”,是很有见地的。如果老师能够写出好文章,那就能在学生当中有威望。发表文章以后,那些学生看到我在全国报刊上发表文章,都比我兴奋,自豪地说:“我们的老师,发了这这么多的文章!”无形当中,你在学生当中就有了权威性的地位。不写是一种可怕的现象,我们往往把写看的很困难,实际上你跟别人讲一个故事就是一篇叙事文;甚至跟别人吵架,有可能是一篇议论文,它有论点,有论据,形成文字就是一篇文章,我们为什么不写下来?我们不但要写,而且要坚持写,笔耕不缀。如果你一旦不写,放下再写就很难了。我是作者,我也是一个幸福者,为什么?每写一篇,使自己今后的 12

写作更加从容、自如。我说写作就是练,没有任何的诀窍。写作是一个良性的循环,越写越想写。在写的过程当中,收获一种快乐,快乐点燃激情,激情激励写作,这样你越写越快,越写越好。经验告诉我们,千万不要搁置写作,我们要学生写作文,我们必须作出表率来。

九、为终生的幸福奠基

读书,潜移默化中,让我们的人生阅历更丰富,让我们的生命积淀了更多,也让我们更出色地担负教育的使命。智者的片言只语,启迪我们的心灵,书写教育故事,让我们的生命更美丽。

读书,是教师专业成长中一个永恒的话题。让我们走进书的海洋,我们的教育人生将变得更厚重!

美国著名作家弗格森说:“每个人都守着一扇只能从内开启的门,不论动之以情或晓之以理,我们都不能替别人打开这扇门。”教师的成长之门只能由教师个人打开,别人是无能为力的。尊敬的教师们,让我们自己打开书籍,打开自己的成长之门,走向人生的最高境界,实现自己的人生幸福吧!

2010.4.2

13

更多相关推荐:
初中生怎样写校园新闻稿

初中生怎样写校园新闻稿要看一篇新闻稿的好坏,一要看新闻的内容是不是新颖、反映事实、有意义,二要看记者的写作技巧是不是能使新闻具有可读性和趣味性,当充实可靠的内容和娴熟高超的技巧很好的结合起来的时候,一篇优秀的新…

大学校园新闻稿范文(供参考)

艺术学院学生周曦参加香港国际武术节载誉而归20xx0318学通社记者张才溢报道日前我校艺术学院学生周曦从香港带回喜讯参加喜迎国庆60周年第7届香港国际武术节的他在几百名对手中脱颖而出夺得了单人双节棍套路第八名双...

校园新闻稿写作规范

校园新闻写作规范会议类新闻稿写作会议类新闻通稿在高校各类通稿中结构最严谨语言逻辑要求最高的一类这种新闻稿要求作者要将会议精神融入到稿件中这一类新闻稿的结构一般是第一段写好导语点明与会人员主持人第二段提炼领导讲话...

校园新闻稿范例

xx学院团支部新闻部署工作会议顺利召开10月9日晚9时xx学院学生会网通社全体成员在知新楼5楼召开了会议会议旨在部署未来一学年中xx学院学生会活动的报道任务强调编稿写稿中的问题并就即将开展的新生新闻培训会进行具...

校园新闻稿的一般写法

本资料系南昌大学软件学院记者站内部学习资料谢绝外露校园新闻稿的一般写法20xx10新闻是对新近发生或发现的有社会意义的事实所作的报道那么校园新闻也就是学校里新近发生或发现的有意义的事实所作的报道它具有一般新闻的...

大学校园新闻稿的写作方法

新闻稿的写作方法一新闻稿的六要素和五部分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五部分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学生会新闻稿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效果影响三段标题落款二报道新闻的文体新闻稿通讯稿评论稿1晚19点15分A精确到时...

校园新闻稿(通讯稿)写作方法与技巧

冶能编辑部工作手册20xx20xx年度校园新闻稿通讯稿写作方法与技巧一定义通讯稿是运用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手法简洁全面生动形象地反映校园活动的一种有着较为固定的格式的新闻报道形式二格式三段式写法1标题高度概括...

家校共育新闻稿

家校合作共育英才榆林市第十二小学召开家校共育专家报告会为提升家长素质进一步健全完善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网络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7月17日新城实验学校召开了家校共育专家报告会榆阳区教育局教研室阚兆成主任出席会议...

寻找最动听新闻稿(校园歌手比赛)

唱出激情放飞梦想记寻找最动听20xx校园歌手大赛初赛生活音爱而乐音爱而美为了提高我校的文艺水平彰显当代大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丰富大学生的课余娱乐活动由管理学院学生会文艺部举办的寻找最动听20xx校园歌手大赛初...

校园十佳歌手新闻稿

校园十佳歌手大赛校团委9月26日下午我校校园十佳歌手大赛决赛在食堂举行校园十佳歌手大赛经过数年的发展与完善已成为我校的一项传统活动每年此时学校团委就会组织这样的比赛本次大赛由于经验充足准备充分从预赛到决赛井然有...

含谷小学 学校新闻稿

重庆市九龙坡区含谷小学举行食品安全宣传周活动同学们知道如何清除蔬菜表面残留的农药吗为什么豆浆不煮开了会中毒6月19日为开展20xx年全国食品安全宣传周重庆示范区活动重庆医科大学1147课题组紧紧围绕尚德守法提升...

校园会议新闻写作

校园会议新闻写作会议类新闻通稿在高校各类通稿中结构最严谨语言逻辑要求最高的一类这种新闻稿要求作者要将会议精神融入到稿件中这一类新闻稿的结构一般是第一段写好导语点明与会人员主持人第二段提炼领导讲话嘉宾发言的主要内...

校园新闻稿(17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