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说课稿格式及范例

时间:2024.4.20

中学语文说课稿《诗人谈诗》

2009-11-10 16:13

尊敬的各位老师:

早上好!我今天说课的课题是《诗人谈诗》,下面我从四个方面来说说我对这堂课的设计:

一、说教材

本课是苏教版九语上册第四单元第三课,学生已学习了两篇这种编排体系的课文,对这篇课文形式应该不会陌生。本课由《诗人谈诗——宁静而深沉的意境》与《一个深夜的记忆》组成。文章通过对《一个深夜的记忆》诗歌意境的分析阐述,最后表达了对这首诗的总体评价:“宁静而深沉”因而很是偏爱。诗歌通过对月光产生错觉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内心对黎明的渴望,对光明的殷切的期待。为此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

1.通过反复诵读、想象描绘并体会诗歌《一个深夜的记忆》蕴涵的意境。

2.在体悟诗歌意境的基础上分析诗人丰富而细腻敏感的内心世界。

3.在体悟诗歌的基础上分析诗歌的语言特色。

4.赏析《宁静而深沉的意境》的写法特色,学习作者把自己阅读诗歌的感受清晰表达的方法。

5.掌握鉴赏现代诗歌的基本方法。

【教学重点】 理解《宁静而深沉的意境》的内容,感受诗人抒发的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宁静而深沉的意境》中作者独到的见解与评价,学会自己鉴赏诗歌。

二、说教法

诗歌艺术形象的塑造,意境的营造以及情感的传达,都要借助语言。诗歌语言富有凝练、含蓄、跳跃性强的特点。所以,鉴赏诗歌要反复朗诵,尽力揣摩,抓住饱含作者深情的词语来仔细品味其深层含义。鉴赏诗歌还必须准确把握诗歌中的艺术形象。把握这类作品的形象就不能从字面上理解而应结合时代背景、作者遭遇等,通过想象、联想来挖掘形象的内涵。诗歌是抒情言志的文体,鉴赏时,须深切体会诗歌的感情内涵。可以从诗歌的形象、意境中把握它所要暗示和启迪读者的东西来体会作者的情感。一些诗歌的思想情感是通过诗歌形象的比喻、象征意义来体现的。理解这类诗歌的思想感情,首先要准确把握形象的内涵,进而展开联想和想象,加深对感情的理解,要避免形象把握上的实指性。

为此,本课采用的教法有:情景激趣 诵读法 启发诱导法 讨论法

三、说学法

“教是为了不需要教”,也就是说教师教学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学生会学。独立掌握学习方法与规律形成独立的学习能力与习惯。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学生的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是教师授课的依据与出发点。本班学生素质参差不齐,一部分学生底子薄,基础差,课堂上通过激趣引导是可以保持住这一部分学生的注意力。本课的学法主要有:诵读法 讨论法 自主探究法 查阅工具书

四、说教学程序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诗歌《一个深夜的记忆》。今天,让我们来读一读曾卓——这位极具影响力的诗人是如何以诗人的身份写下这篇对《一个深夜的记忆》的评论的。这篇评论虽然只有五六百字的篇幅,却以其精练明晰的文字,深刻独到的眼光,为我们如何阅读和评论诗歌,学习诗歌评论的一些常识做出了榜样。

(二)、赏析写法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

2.这篇评论虽然篇幅短小,但却堪称精华。请同学们探讨一下:它在写法上有何特色? (参考答案:(1)篇幅短小,结构严谨;(2)见解独到、新颖;)

3.你能结合课文内容对写法上的特点进行分析吗?

(1)篇幅短小、结构严谨

这是一篇短小精悍的诗歌评论。文章的开头,作者就表达出自己对《一个深夜的记忆》这首诗的“偏爱”,表现了自己独特的眼光、独特的感受,以及独特的理解;文章最后一段,表达了对这首诗的总体评价,简练而准确地概括出这首诗的特点,同时也表明了作者的见解“宁静而深沉的意境”;文章的中间几段,都对诗歌的意境进行了阐发,探索了诗文内在的情感世界,同时又进行了合理的想像和分析,为最后得出结论打下坚实的基础。

(2)见解独到、新颖

(思维提示:如果仅仅是复述一番诗的意境,他的评论就等于把诗改写成散文,是没有什么意义的。而曾卓进入了诗的意境,并进一步丰富了诗的意境,这是难能可贵的。)

首先,他指出“划破夜的流星,被风吹响的月亮的弓弦,既反衬了夜的沉静,又使夜有了动态感”,这里对“夜的沉静”和“动态感”的评说,就是他的独到见解。流星和风声,一有形无声,

一有声无形,但是曾卓用自己的联想丰富了诗的意境,使动者成了反衬夜的沉静的参照物,而夜则因它们的存在而变得有动态感。其次,在曾卓笔下,“夜在沉静中行进,黎明即将到来”,这是原诗在字面上没有出现的意蕴,是曾卓对它的发挥。这个发挥可以说恰到好处,使诗的主题意蕴进一步深化了。最后,他特别指出了诗中“感觉到”这个词的双重含义。一方面指诗人生理上的感觉,即对黎明到来的“光感”;另一方面则是暗示诗人是“对于时代最敏感的人”。而这个诗人“不仅是指他自己。”这就把诗人个人的感受同时代的脉搏跳动,同广大人民的殷切期待融合在一起了。

(温馨指津:写文章就要写出自己独特的东西,这样才有生命力。如果人云亦云,恐怕就不会有什么价值。)

(三)、取长补短

1.将自己整理的关于读《一个深夜的记忆》的感受或困惑与同桌交流,记录要点。

2.将自己的想法与曾卓的感悟进行比较,找出自己不够深入、不够准确的地方,加以纠正。

3.结合曾卓的评论以及自己的阅读经验,谈一谈鉴赏现代诗歌要从哪些方面入手。

(1)诗歌的语言

诗歌艺术形象的塑造,意境的营造以及情感的传达,都要借助语言。诗歌语言富有凝练、含蓄、跳跃性强的特点。所以,鉴赏诗歌要反复朗诵,尽力揣摩,抓住饱含作者深情的词语来仔细品味其深层含义。

(2)诗歌的形象

鉴赏诗歌必须准确把握诗歌中的艺术形象。要把握诗歌的形象,就要抓住形象的特征。有些诗歌描绘的形象较多,我们应该对众多的单个形象进行组合加以想象,构成整体形象;有些诗歌描绘的形象并非实指,而是有比喻或象征的内涵,把握这类作品的形象就不能从字面上理解而应结合时代背景、作者遭遇等,通过想象、联想来挖掘形象的内涵。总之,理解诗歌的形象应立足于深层理解和整体把握,不能望文生义,浮于表面。

(3)诗歌的情感

诗歌是抒情言志的文体,鉴赏时,须深切体会诗歌的感情内涵。可以从诗歌的形象、意境中把握它所要暗示和启迪读者的东西来体会作者的情感。一些诗歌的思想情感是通过诗歌形象的比喻、象征意义来体现的。理解这类诗歌的思想感情,首先要准确把握形象的内涵,进而展开联想和想象,加深对感情的理解,要避免形象把握上的实指性。理解诗歌的感情还要顾及诗歌的体裁、风格、流派等因素。

(4)诗歌的艺术特色

艺术特色主要指抒情手段、用典、构思和表现手法。在诗歌鉴赏中,要能掌握诗歌常用的表达手段与艺术技巧,如拟人、比喻、借代、夸张、对比、象征、以动写静、小中见大、虚实结合、衬托、托物言志等。

4.用学到的方法在原诗旁边加上批注。

(四)、推荐阅读

窗下 (洛夫)

当暮色装饰着雨后的窗子/ 我便从这里探测出远山的深度/ 在窗玻璃上呵一口气/

再用手指画一条长长的小路/ 以及小路尽头的/ 一个背影/ 有人从雨中而去

发现 (闻一多)

我来了,我喊一声,迸着血泪,/ “这不是我的中华,不对,不对!”我来了,因为我听见你叫我;/ 鞭着时间的罡风,擎一把火,/ 我来了,不知道是一场空喜。/ 我会见的是噩梦,那里是你?/ 那是恐怖,是噩梦挂着悬崖,/ 那不是你,那不是我的心爱!/ 我追问青天,逼迫八面的风,/ 我问,(拳头擂着大地的赤胸)/ 总问不出消息;我哭着叫你,/ 呕出一颗心来,——在我心里!

七里香 (席慕容)

溪水急着要流向海洋 / 浪潮却渴望重回土地 / 在绿树白花的篱前 / 曾那样轻易地挥手道别 / 而沧桑的二十年后 / 我们的魂魄却夜夜归来 / 微风拂过时 / 便化作满园的郁香

雨巷 (戴望舒)

撑着油纸伞,独自 / 彷徨在悠长,悠长 / 又寂寥的雨巷, / 我希望逢着 / 一个丁香一样的 / 结着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 /丁香一样的颜色,/ 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

(五)、课堂总结

中国是诗歌的国度,有着悠久的诗歌传统,然而,诗歌是高度凝炼的语言,鉴赏时,要从诗歌凝练含蓄的语言入手,进而把握关键词句的深层含义,品味诗歌所抒发的情感,分析其多种艺术手段,把握并深刻理解作品所塑造的艺术形象,感受诗歌的优美意境。

(六)、布置作业

从推荐阅读的诗歌中选择一首反复诵读,并写下500字左右的评论。

中学语文说课稿《诵读欣赏――乡愁》

2009-11-10 16:15

尊敬的各位老师:

早上好!我今天说课的课题是《诵读欣赏――乡愁》,下面我从四个方面来说说我对这堂课的设计:

一、说教材

本课是苏教版九语上册第四单元的诵读欣赏课,优美的诗歌散文是汉语言文字的典范、精华,蕴蓄着中华民族的诗歌,有利于陶冶情操,加强修养,丰富思想……有助于弘扬祖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也能达到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淀着智慧结晶、映射着理性光辉、浓缩着丰富情感、蕴涵着优美意象的诗文熏染学生的灵魂,从而加厚他们的文化底篇怀念祖国、渴望回归大陆的爱国诗章,它以民谣的歌调深沉而忧郁地倾诉了诗人对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短诗巧妙叙述抒情主人公人生主要历程中的几段乡愁,生离死别的乡愁,是由生命规律使然。三段乡愁写个人,却为写中华民愁才是全诗的主旨之所在。它唱出了几千万台湾同胞的赤子之心。短诗在语言、节奏韵律的运用上也有独到之处。以用得明了、形象、新鲜,加重了乡愁的浓重意味。总而言之,《乡愁》整首诗含蓄蕴藉,余韵绵绵,满纸是思念大陆的诵的佳作。

为此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本诗的形象化手法所表现的具体含义。

2、学习现代诗的朗诵基本技巧,学会节奏、重音,较有感情的朗诵。

能力目标: 抓住意象体会丰富的想象所创造的意境,培养学生阅读鉴赏诗歌的能力。

情感目标: 体味作者所表达的乡愁,同化爱家爱乡爱国的意识。

教学重点: 感悟诗的主题,同化爱家爱乡爱国的意识。

教学难点: 体会诗的意境,培养学生阅读鉴赏诗歌的能力。

二、说教法

诗歌艺术形象的塑造,意境的营造以及情感的传达,都要借助语言。诗歌语言富有凝练、含蓄、跳跃性强的特点摩,抓住饱含作者深情的词语来仔细品味其深层含义。鉴赏诗歌还必须准确把握诗歌中的艺术形象。把握这类作品的背景、作者遭遇等,通过想象、联想来挖掘形象的内涵。诗歌是抒情言志的文体,鉴赏时,须深切体会诗歌的感情内所要暗示和启迪读者的东西来体会作者的情感。一些诗歌的思想情感是通过诗歌形象的比喻、象征意义来体现的。理握形象的内涵,进而展开联想和想象,加深对感情的理解,要避免形象把握上的实指性。

为此,本课采用的教法有:情景激趣 诵读法 启发诱导法 讨论法

三、说学法

“教是为了不需要教”,也就是说教师教学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学生会学。独立掌握学习方法与规律形成独立的学学生的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是教师授课的依据与出发点。本班学生素质参差不齐,一部分学生底子薄,基础这一部分学生的注意力。本课的学法主要有:诵读法 讨论法 自主探究法 查阅工具书

四、说教学程序

(一)、导入课文:

乡愁,是深切思念家乡的心情。可以说是中国诗歌当中一个历久常新的主题,提起它,我们的脑里会涌现许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王维)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王维)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 每个日落的黄昏,每个月圆的夜晚,每阵歌楼的雨点,每阵西风里断雁的叫声,都会牵动游子的离愁别绪,都会排遣的思乡之愁诉诸于笔端。于是我们便能欣赏到那一首首凄婉哀伤的诗歌,感受着诗人那绵绵的思念,那柔美的长、音调动人的一曲,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这一首脍炙人口的现代抒情诗。

板书课题

(二)、简介作者及时代背景,初步把握作者强烈的思乡之情。

1、齐读注解①,了解作者。 2、背景:19xx年余光中出生于南京,19xx年随国民党军到台湾,台湾与大陆由于人为的长期隔绝,有近四十年同胞无时无刻不在思念着祖国和亲人。余光中也不例外。余光中在台北的办公室靠着台湾东海岸,他说:“我看太平我凭窗而立,就可以直视海峡,可以眺望香港,可以一生守望着我的大陆。大陆是母亲,台湾是妻子,香港是情人,余光中的故园情结是多么的浓烈!19xx年,饱尝了23年乡愁之苦的余光中终于按捺不住,在台湾的寓居内,用了仅两岸人们共同的思乡曲。19xx年余光中第一次回大陆探亲,圆了43年来的思乡梦;20xx年春节,余光中在中央电视

上眼睛,听听这首诗的配乐朗读,感受诗人的浓浓乡情。 (三)、朗读悟情:

1、听朗读磁带:要求明确本诗的重音、语调、感情基调。 2、指导朗读:在诗中注明重音,朗读时语调舒缓,感情深沉,节与节之间要有起伏。

3、上台表演朗读,互评。

(四)、赏析诗歌。

(一)、赏析这首诗的意象(着重指导学生学会抓住意象理解抽象情感的方法)

1、乡愁大家可能曾经体验过,可又说不清道不明,余光中是怎样把乡愁这种抽象的情感表达出来的?

讨论明确:邮票、船票、坟墓、海峡(板书)

2、邮票、船票??为什么能够表现乡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在讨论的基础上,教师点拨:初涉人生,诗人对母亲的思念寄托在一封封的家书上;一张 船票虽然窄小,却凝结着母与我天人相隔,既无家书传达,又无船只抵达,其间的酸楚似乎已成了乡愁的全部。海峡虽然浅浅,却将台湾与大融进了这一湾海峡之中。

3、小结:诗人用一个个具体可感的形象阐明抽象的乡愁,这就是创设意象。意象是理解和赏析诗歌的主要途径,写

(二)、赏析这首诗的构思:

1、这首诗的四个意象是按照什么关系排列的?

在讨论的基础上明确:层进关系。前三节都表达对亲人的思念,即母子之情、夫妻之爱、丧母之哀、恋国之思,(为了衬托现在的乡愁,在最后一节诗人将个人的悲欢与爱国之情,民族之恋交融在一起,具有以往乡愁诗无可比拟的

2、讨论:为什么说“浅浅的海峡”,而不说“深深的海峡”呢?

教师明确:“浅浅”言之所隔之海并不宽阔,本应密切往来,但现实情况是相互隔绝,这种阻隔不是海峡而是人国统一之情,溢于字里行间。诗篇鸣奏的实质就是一曲爱国主义的强音,使这首诗独具魅力,广为传诵。如20xx年华侨时就引用了这首诗的最后一节:“浅浅的海峡,国之大殇,乡之深愁”,可见两岸的沟通、祖国的统一是人心所

(三)、赏析这首的形式。(在学生归纳的基础上加以点拨,不作重点讲)

诗歌是非常注重形式的,这首诗形式完美体现在哪几个方面?(引导归纳)

1、结构美。每节四行,节与节之间相当匀称,每节诗人又注重了长句与短句的变化调节,从而使诗形整齐中有参差

2、音乐美。“小小”“窄窄”“矮矮”“浅浅”等叠词的运用,使全诗低回掩抑,如泣如诉,加强了诗的音韵之美

(五)、拓展练习:

(一)、欣赏下列诗歌,完成后边各题。

【甲】 乡 愁(节选)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乙】 天净沙 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有天

1.“乡愁”本是一种抽象的情感,但甲、乙两诗都把它转化成了具体可感的物象。甲诗寄托在邮票、船票、坟墓老树??对应物上。甲、乙两首诗都抒发了思乡之情,但甲诗已将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了 。 2.品读甲、乙两诗,找出自己最欣赏的诗句,并谈谈欣赏的理由。

最欣赏的子:

欣赏的理由:

3.放飞思绪,想像甲诗中的“我”,跪在母亲的坟前会想些什么?乙诗中的“断肠人”,一旦与“亲人”相聚“我”的心理活动:

“断肠人”的倾诉:

(二)、余光中说“乡愁”是“浅浅的海峡”,席慕容说“乡愁”是“没有年轮的树”,如果有一天离开了家门课文,用漂亮的比喻句尽现你的感觉。

答:

参考答案:

开放拓展:(一)、1.坟墓 海峡 家国之思(意近即可) 2.最欣赏的句子示例: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理由的愿望形成强烈的反差,抒发了浓浓的思乡思国之情。(若赏其他句子亦可。品析言之有理、意准确即可,只选句,不例:妈妈,原谅不孝的儿子,我回来迟了,我多么想念你呀!“断肠人”的倾诉示例:回家的感觉真好!(意近即可

附板书设计: 乡愁

邮票 母子之情

船票 夫妻之爱

借景抒情

坟墓 丧母之哀

海峡 恋国之思

中学语文说课稿《绿》

2009-11-10 16:19

尊敬的各位老师:

早上好!我今天说课的课题是《绿》,下面我从四个方面来说说我对这堂课的设计:

一、说教材

本课是苏教版九语上册第六单元第一课,本单元文章主要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命的情感,增强城市绿色环保的意识。《绿》中饱含深情地描写了梅雨潭的绿,抒发了对大自然的向往和对生命的热爱之情。

为此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作者对美好境界的热情赞美和执着追求的思想感情。

2、学习“移步换景”的写景方法。

3、如何抓住文章的“文眼”来组织材料。

4、散文的景和情:情是景的灵魂,景是情的依托。 渴

教学重点:理清文章思路,学会圈点批注的读书方法。

教学难点:1.体会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生命的情感。

2.变换写景角度和修辞手法的运用。

二、说教法

课堂上,教师的引导及教材是学生感知和观察的对象,学生正是通过教师所讲和教材所展示的内容经过思考获得对客观世界的认识的。这种观察和思考是有计划、有目的的,它不是消极的注视,而是一种积极的思维过程,是一种\'思维知觉\'。从这一点出发,本节教法的指导思想是:想方设法引起学生的注意,引导他们积极思维,热情参与。 提问法:逐步引导,逐渐深入。讨论法:积极参与,总结规律。比较法:抓住特色,求同存异。

三、说学法

“教是为了不需要教”,也就是说教师教学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学生会学。独立掌握学习方法与规律形成独立的学习能力与习惯。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学生的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是教师授课的依据与出发点。本班学生素质参差不齐,一部分学生底子薄,基础差,课堂上通过激趣引导是可以保持住这一部分学生的注意力。本课的学法主要有:讨论法 自主探究法 悬念法

四、说教学程序

(一)预习检测

1、给加点字注音:

惊诧 ( ) 镶( ) 几绺( ) 蕴蓄( )

掬( ) 倏( ) 挹( ) 睐( )

2、阅读分析,完成文后题目。

我曾见过北京什刹海拂地的绿杨,脱不了鹅黄的底子,似乎太 了。我又曾见过杭州虎跑寺近旁高峻而深密的“绿壁”,丛叠着无穷的碧草与绿叶的,那又似乎太 了。其余呢,西湖的波太 了,秦淮河的也太 了。可爱的,我将什么来比拟你呢?我怎比拟得出呢?大约潭是很深的,故能蕴蓄着这样奇异的绿;仿佛蔚蓝的天融了一块在里面似的,这才这般的鲜润呀。——那醉人的绿呀!

1、用文中的词语填入空缺处。

[答案] 淡 浓 明 晴

2.作者写北京什刹海的绿杨、杭州虎跑寺的绿壁,西湖的波,秦淮河有什么作用?

[答案]

3.作者认为梅雨潭的绿能够如此醉人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4.作者描写梅雨潭的绿时蕴涵了哪些感情?

生活的希望和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

(二)合作学习,问题探究

1.自读课文,思考朱自清先生对这绿的总体感受是什么呢?请大家翻开课文。找出这个句子。(“我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

2、体会“惊诧”,明白“文眼”。

“惊诧”是什么意思?(惊讶、诧异)

能不能把“惊诧”换成“惊讶”? 为什么?(“惊诧”是“十分惊讶”,比“惊讶”程度重。)

这个“惊诧”既表明景中情(惊喜),又暗示情中景(奇异),这种形神皆领的字眼我们称“文眼”。

3、默读第三节,标清句序,抓特征。

默读第三节,标清句序,找出最能概括梅雨谭绿的特征的两个词语,看什么样的“绿”让作者十分惊讶?(奇异、醉人) 对,“奇异、醉人”就是本文要写的重心。

4、【诵读品味】:

面对奇异、醉人的绿,作者像一位善调丹青的能手,将绿描绘得丰富多彩,同时也把强烈的感情倾注在描写之中。接下来,请大家细读课文第三节,结合有关词句,具体说说作者是怎样给我们呈现出绿的特征的?作者情感如何?

讨论、点拨、品味

(一)比喻

①大家读第三段第三句到第十句。听我的要求,边读边画。

要求:

先用红笔画出描写潭水整体的句子;

再用蓝笔画出描绘潭水水面波纹的一句;

再铅笔画出描写水光、描写水色的句子。

②现在,我提示,大家依照提示齐声朗读。

读描写水面波纹的句子。(生:她松松地……裙幅。)

读描写水光的句子。 (生:她滑滑地……那样嫩。)

读描写水色的句子。 (生:她又不杂些尘滓……碧玉。)

现在我读每一方面的上句,大家接读下句。

“她松松地皱缬着”——(生:像少妇拖着的裙幅。)

“她滑滑地明亮着”——(生:像涂了……那样嫩。)

“她又不杂些尘滓”——(生:宛然一块……猜不透她。)

③大家记得很准确。现在大家根据喻体、本体的相似点,概括潭水的特征。

(厚积、细腻、柔美、明亮、娇嫩、温润、清纯等)

第三节连设六喻:“荷叶”、“裙幅”、“明油”、“鸡蛋清”“碧玉”、“蓝天”。从不同角度刻画同一形象。

(二)对比

①为了突现这绿的“奇异”、“醉人”——,又将哪些地方有名的绿与梅雨潭的绿进行对比的?【绿杨(淡),绿壁(浓),西湖(明),秦淮河(暗)。】

②通过对比,想突出梅雨潭之绿的怎样的独特风格?【明暗适度,浓淡相宜。】

③大家想一想,苏轼曾写过哪首诗来描绘西湖的波?《饮湖上初晴后雨》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④作者为什么选取“淡浓相宜”的西湖的波作对比呢?【以美衬美,突出“绿”的“奇异”。】

(三)奇妙的联想和想象

①作者正是按照认识的习惯,变换角度,层层深入地展开描写抒情的。大家听读这段剩下的部分,思考作者又是怎样变换角度深入描写的,人称感情有何变化,找出你喜欢的句子。

②你最喜欢哪一句?说说为什么喜欢。

【如:我最喜欢“那醉人的绿呀……明眸善睐了。”改用第二人称,用呼告方法加强了抒情性,并展开大胆想像,想像出的形象很美,进一步写了“绿”的“醉人”“奇异”。】

③说得好。作者由“绿”的轻盈、妩媚联想到轻盈、妩媚的舞女,如果轻盈的舞女再配上“绿”裁制的带子,便会“临风飘举”了。由“绿”的明澈,更想象出这明彻会使盲妹的眼睛复明,“明眸善睐”了。这新奇的想象和联想,用假设的句式,写出了美的形象,又使“绿”展现出新的意境。

请大家模仿假设的句型,抓住“绿”的特点,大胆想像,造一两句赞美绿的话。

★【如:那醉人的绿呀,我若能以你为绘画的颜料,送给丹青能手,他必能妙手天成描绘出世上最美

的画卷。那醉人的绿呀,我若以你为种子,撒播于祖国的江河湖泊,一定会净化污染,整个中华大地成为世上最美的风景区。……】

④是的,“绿”在作者眼里,是少妇的裙幅,是温润的碧玉,是天真清纯的小姑娘,是脉脉含情的少妇;在同学们心里,或是神奇的颜料,或是绿色的种子了。作者“醉”了,同学们“醉”了。为这奇异的“绿”,作者醉意中还送了她一个名字——女儿绿,作者怎么会想到这个名字呢?

可能有: ☆既然以十二三的小姑娘相比,那就意味着梅雨潭的绿有着“女儿”相似的特征。“十二三的小姑娘”在品貌上有哪些特征?犹如含苞欲放的花朵,体态轻盈,肤色亮润,品貌清纯,爱唱爱跳,充满活力,爱逗爱闹,洋溢青春气息。

☆有一首歌曲《九九女儿红》,歌词意思是:南方米酒之乡,父母生下女儿,便在地下深埋一坛米酒,女儿长到十八岁,蒙上红盖头出嫁时,父母取出淳厚芳香的米酒,招待四方亲朋,送女出嫁,因此这酒就叫“女儿红”。“女儿绿”大概由“女儿红”而来。

(四)拟人的方法

作者把“绿”当做人,有时以第二人称直呼,观赏者与观赏的对象,似乎有了感情的交流。开头用“招引”一词把绿拟人化了,写出了绿诱人的魅力。接近绿之后,有时对它诉说情怀:“我舍不得你,我怎舍得你呢?”并把绿比做“十二三岁的小姑娘”。最后还赠以“女儿绿”的名字。这些都表现了作者对自然美的热爱之情。

现在大家齐读这部分,读出“绿”的醉人,作者的醉意。【生读,略】

5.作者满怀深情地为潭水起了一个名字—?女儿绿?,是仿造玉石?祖母绿?而成的一个名字,将?女儿绿?换成?祖母绿?,如何?

明确:“祖母绿”给人一种老气横秋的感觉,如同一个历经沧桑、面目枯槁的老夫人;而“女儿绿”清纯、鲜活、灵动,美貌可人,神韵悠长,充分的表达出作者对那“醉人的绿”的炽热而奔放的爱恋之情。

6.同学们再看看课文这里和前面在人称上有什么变化?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

因为一开始作者的感情还是比较收敛的,是站在旁观的角度,用相对冷静的笔调在描绘梅雨潭的“绿”,随着感情的迸发和投入,作者已失去了原有的冷静,而把自己完全融进了文章之中,完全融进了梅雨潭的“绿”之中。强烈的抒情需要使作者不自觉的改变了人称(因为这样更能表达自己对“绿”的爱恋)。

7.本文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教师补问:“绿”一般是什么的颜色,

绿是生命的色彩,是大自然的色彩。由此可见表现了作者对生命的热爱,对大自然的向往之情。 教师:这篇短小的游记散文,通过对梅雨潭生机勃勃、绿意盎然的自然景观的描绘,表现了作者对生命的热爱,对大自然的向往之情。

(三)拓展延伸

读了《绿》,你一定感叹绿的丰润;读了《绿》你一定为作者细腻的笔触感染;读了《绿》你一定为绿的活力而抑制不住自己的情感……其实不同颜色都有其不同的内涵、不同的的象征,请以〈〈我爱 色〉〉为题,写不少于150字的小短文,谈谈自己对你所喜欢的颜色的理解。

附板书设计:

绿 奇异、醉人

朱自清 (一)比喻

(二)对比

(三)奇妙的联想和想象

(四)拟人的方法

走到山边 (远眺) 【梅雨瀑】

坐在亭边 (坐观) 【梅雨亭】 层层烘托

站在水边 (眼前) 【梅雨潭】

远——————————— 近

低—————高————— 低

略———————— 详

尊敬的各位老师:

早上好!我今天说课的课题是《囚绿记》,下面我从四个方面来说说我对这堂课的设计:

一、说教材

《囚绿记》是我国现代作家、翻译家陆蠡在抗日战争爆发后写成的一篇咏物抒情的散文。课文讲述了作者与常春藤绿枝条的一段“交往”的经历,描绘了绿枝条的生命状态和“性格特点”,也写出了作者的生存状况和真挚心愿,含蓄地揭示了华北地区人民面临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苦难命运,象征着作者和广大人民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由于它的写景状物很有特点,表达情意含蓄蕴藉,很适合中

学生朗读、赏析,所以受到不同版本教材编委的青睐。苏教版把它放在九语上第六单元第二课,学生在学习过朱自清的《绿》后,对圈点批注的方法已有感性认识,为此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三维目标)

知识和能力:指导学生学习把握文章的重要信息,学会运用圈点批注的读文方法。

过程和方法:指导学生圈点批注,学习从文章标题和重点语句入手鉴赏写景状物的散文。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引导学生从品读文章语言当中得到审美的享受,体验学习的乐趣。

确定目标的依据:新课程下的教学理念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所以我在课堂上对教材的处理做了大胆的突破,不是像以往分析课文那样的面面俱到,而是抓住标题和文中的几个重点语句引导学生通过批注来研读,在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同时,侧重对学习方法进行指导,力求利用四十五钟时间让学生学到一点对自己的发展有用的东西。

教学重难点:

根据教学目标的设计,教学本文重在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掌握圈点批注这一传统而又有效的读书方法。基于对学情的考虑,学生在圈点时往往抓不住要点,在批注当中往往只有表面的认识,不能做到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地思考与联想,在语言表达方面许多同学也不能做到准确完整,因此,如何提高圈点批注的质量,把圈点批注落到实处,就成了本课的难点。

二、说教法

依据对话和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老师先用示范引导学生圈点批注和探究问题,然后学生课堂训练并互动交流,老师分析小结后再让学生迁移训练并展示、交流成果。每个学生在情感、经验、阅历、知识等方面都可能存在着差异性,而阅读教学又是学生、老师、教材编者和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圈点批注和问题探究的方法最能体现对话教学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能够有效地解决学生在阅读方法上的难题。这种方法的选择,尊重了学生的个体阅读,尊重了学生交流发表探究成果的心理需求和学生之间的合作探究。老师既是与学生平等的对话者之一,又是课堂阅读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在学生遇到困难时又是一个指导者。

三、说学法

1、学情分析:学习了《绿》后,老师就已经有意识地引导他们用圈点批注的方法来预习课文,但是对这一学习方法没有进行系统的介绍,学生还没有养成圈点批注的习惯,圈点时往往捕捉不到重点词句,批注时也缺少个性表现,语言表述也难以做到准确、完整。

2、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心理调节: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鼓励学生个性化的多元解读,充分肯定其发现与感悟,如果学生表述不全,应帮其分析思路特点,给予其正确的认知指导,使学生既有学习的信心又能接受理性的建议。

3、知识建构的方法指导:指导学生由题入文,解题、猜题,整体把握全文,然后指导学生抓住文中的重点句、关键词圈点批注,以此为突破口来实现对文章内容、情感、思想意义及艺术特色的理解,使学生在理解文意、获得审美体验的同时掌握圈点批注的品文方法,形成阅读的能力,再通过迁移练习来巩固、训练、提高。

四、说教学程序

一、导入新课

巴金回忆一位作家时说,他有“优美的性格和黄金的心”,同他谈话,“仿佛听完一曲贝多芬的交响乐,因为,我是和一个崇高的灵魂接触了”。多好的人!他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囚绿记》的作者,一位很有才华的青年散文作家和翻译家――陆蠡。陆蠡(lǐ)是一位真诚的作家,是一位文如其人的作家。19xx年,他才34岁,坚贞不屈死于日寇酷刑之下。19xx年4月,国家民政部批准他为革命烈士。

现在,让我们一起研读陆蠡的散文代表作《囚绿记》,去接触他那崇高的灵魂。

二、研读课文

(一)整体感知课文

1、释题:“囚绿”就是把绿色囚禁起来。

作者为什么要囚绿呢?

要求学生带着问题,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如高声朗读、轻声朗读、一个人读,找个伴儿一起读等不同形式)自由朗读课文。

教师明确要求:标注段落,圈划疑难字词。或结合课后注释,或同学相互讨论,合作解决,实在不能解决的,也可当场求助老师。

2、教师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明确本文的线索。

①、作者为什么要囚绿?(因为他爱绿)

②、他把绿“囚”牢了吗?(他后来把绿释放了)

③、离开了绿,他对绿的感情又是怎样的呢?(他对绿充满了思念)

教师归纳板书:恋绿――囚绿―― 释绿――思绿(线索)

(二)、研读“恋绿”的部分(第1-7小节)。

1、学生速读课文。指明学生找出表现作者爱绿感情的语句,有感情地朗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师适当引导讲解,在学生找出后,或组织学生齐读,或组织分组读,在读中与作品直接对话,感知这篇散文的语言风格。

2、创设情境:假设学生是作者,要直接抒发对绿的喜爱之情,与绿直接“对话”,要求学生以课文第五小节一段话“绿色是多宝贵的啊??也视同至宝”为例,变换人称、有感情地表述,直接抒发对绿的喜爱之情。

(三)、研读“囚绿”部分。(第8-11小节)

1、作者因为爱绿而囚绿,课文那些语句写出了他绿友的爱之深?指名朗读文中有关语句。

2、教师再次展示常春藤盆栽,要求学生观察它的枝条向一个方向伸长即向着阳光方向生长的外形特点,揭示喜爱它的第二个原因,即追求光明的性格。提问:作者得到“绿”了吗?找出文中的有关语句来说明。

板书: 对生活的热爱

3、对作者“囚绿”这个行为你是如何理解的?

在学生讨论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归纳总结:作者那份对绿的渴望,表现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对光明的向往;但是另一方面,这也是一种自私之举,是对绿的施暴之举,是对生命的一种遏制、一种摧残。

4、对被囚的“绿友”的尖端总是朝着窗外的方向,你有什么启示?

要学生结合自己生活中因为渴望得到某物而想占有它,结果却不能如愿的事例的实例,进一步理解作者所阐明的人生哲理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明确:常春藤的不屈不挠;生命不可侵犯;万物各得其所,人为不可干扰;如果真的喜欢这个事物,那就给他(它)自由,让他在自然中求生存??

板书: 生命的尊严不可侵犯

(四)、研读“释绿”部分。(第12-13节)

学生讨论:由作者“释绿”的时间和地点,你联想到什么?

教师穿插介绍陆蠡有关事迹:19xx年作者任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编辑,小海沦陷后,他留沪主持该社工作。19xx年4月13日,因出版抗日小说,被捕,刑审数月,受尽酷刑,英勇不屈,被日寇秘密杀害。

教师明确:“释绿”这部分是文章的主题所在,在这里,作者从“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那种顽强抗争的性格,永向光明的执著中仿佛也照见了自己的性格和命运。作者后来“把瘦黄的枝叶放在原来的位置上”,“珍重地开释”表明了他发自内心深处的对自由和光明的呼唤。

板书: 呼唤自由和光明

(五)、研读“思绿”部分。(第14小节)

引导学生朗读体会课文最后一句话的含义:含蓄地表现了他对日寇铁蹄下的同胞的惦念与牵挂。

说课的题目是《我的叔叔于勒》

一.说教材

单元及教材分析

今天说课的题目是《我的叔叔于勒》,它是人教版初中语文第五册的教学内容,具体编排在第四单元第二课。这一单元收录的五篇文章都的小说。小说通过塑造生动典型的人物形象,反映广阔的社会生活,揭示人性的假恶丑,彰显人性的真善美。它对人物内心活动揭示之深刻,对人物性格刻画之细腻,是其实文学样式所无法比拟的。高尔基说过“文学即人学”。学生通过对小说的阅读,在享受审美愉悦中,认识自己,提升自己,同时引发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思考。本单元上承第一册的小说单元,下启第六册的小说单元,对于养成阅读小说的习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都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我的叔叔于勒》是中学语文教材传统篇目,是法国作家莫泊桑的短篇小说代表作之一。小说通过菲利普夫妇对其亲兄弟于勒的前后态度变化,尖锐地指出了金钱左右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即使是亲兄弟也概莫能外。作者用平常的的人物,平常的情节,表现一个普通的主题,可是能表达得深刻,能够给人启发,耐人寻味。

教学设想及教学目标

小说通过人物描写来传递作者的思想以及写作意图。教学过程中,应以人物中心,在情节发展的动态中分析人物。由点及面,先分析人物性格,再通过解题来揭示小说主题。结合本单元的要求,以及本文的特点,确定这一堂课的目标及教学重难点如下:

能力目标:煅炼学生口述能力

分析人物描写,揣摩人物性格。这是本节课的重点。

把握文章的主题,启发与鼓励学生发现独特的见解。这也是本文的教学难点。

情感目标:树立正确的金钱观

二.说学情及学法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学生的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是教师授课的依据与出发点。我所授课的班级学生素质参差不齐,一部分学生底子薄,基础差,本文文字浅显,通俗易懂,情节引人入胜,课堂上通过激趣引导是可以保持住这一部分学生的注意力。

1. 撰写人物小传。通过撰写人物小传,学生可以进行人物形象的再造,同时梳理故事情,感知全文。

2. 朗读想象法。本堂课可以指导学生朗读“船上巧遇于勒”部分,边读边结合已有的生活经验,情感体验,在头脑中再现菲利普夫妇的形象,使他们活起来。

三 说教法:

1. 围绕解题来把握主题,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来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小说题目叫我的叔叔于勒,可是小说中并非对于勒作正面描写,那么描写重点是谁?学生读课文后再讨论。

2.对话教学:巴西教育家保罗·弗莱雷认为,教育即对话,对话是一种创造活动。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过程。”这种对话并非师生间一问一答,而是师生间各自向对方和精神敞开和彼此接纳,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精神平等与沟通。这篇小说行文波澜起伏,人物性格鲜明突出,它表现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处于商品经济社会的今天的学生所熟悉的,贴近学生的生活体验,可以从多方面设计学生乐于讨论的话题。

四 说教学程序

首先让学生各自口述撰写的于勒这个人物的小传。文章题为《我的叔叔于勒》,可于勒却是暗线。于勒身世浮沉,际遇坎坷,少年浪荡,中年得意,老年沦落,小说对它的着墨不多。让学生撰写他的小传,结合自己的认知经验,可以发挥学生的想像能力,弥补这一空白。这一步可看成是复习旧课导入。

第二步:勾画圈点人物描写,分析人物性格特点。

1. 分角色朗读“船上巧遇于勒”

2. 勾画人物描写的句段

3. 分组讨论揣摩人物内心活动,分析人物的性格。并由学生用“ 从 这一句看出了 ”或“ 这一句表现 这样的句式发言。例如,从“父亲是被这种高贵的吃法打动了”看出父亲的虚荣心,他想打肿脸充胖子。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在接受美

学的理论中,读者是“接受的主体”,文本经不同人的解读之后,成为了“第二文本”,“第三文本”。同样在语文教学中,学生是主体,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阅读个性,不可越俎代疱,让学生成为被动的接受者。课堂中如果让学生独自地思考,一部分学生可能会罔然而无所得,因此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促进学生对话,让思想在碰撞中产生,知识在交流中生成。有智者说过这样一句话,你有一个萍果,我有一个萍果,我们交换之后,各自还是只有一个萍果,如果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交换之后,我们则有两个思想。这是我设计这样的一个环节的理论基础。

第三步:走进人物内心,增强情感体验。小说中的“我”是故事情节的叙述者,其它人物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都进出“我”的我的眼中。这一步骤中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假如你是文中的“我”,就母亲要射开于勒时,你会对母亲说什么?借这一问,指导学生在阅中应读出自己,融入作品,与作品中的人物同呼吸,在情感的体验中潜移默化地进行德育渗透。

第四步:探讨小说主题,提倡不同声音。

问题设计一:小说题目叫我的叔叔于勒,可是小说中并非对于勒作正面描写,那么描写重点是谁?(质疑法,能过提问,为学生的思维进程铺路搭桥。

学生讨论明确了小说的主要人物,作者的写作目的就不难理解。

问题设计二:过去的教参对本文的主题思想是这样概括的,“小说深刻地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是赤裸的金钱关系。”菲利普夫妇对金钱的贪婪与对亲兄弟的冷酷无情,显然与社会体制毫无关系,它是人性中无法回避的一个弱点。要突破这难点,其实也不难,教师可以这样提示:我们的生活中会存在这样的人吗?一言中的,便可收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这一环节意在利用阅读批判环节,发展思维能力,教会学生会思考,勇于发表不同的观点。只有会思考,才会有创新。 第五步:课外材料键接,联系实际生活。

材料键接:

1.货币能使各种冰炭难容的人亲密无间起来,迫使互不两立的人互相亲吻。(马克思) 2.金钱是一个无底的大海,荣誉,良心,和真理都可以灭在其中。

3.如果你把金钱当成了上帝,它就像魔鬼一样折磨你。(出示小黑板)

阅读这些材料,结合课文用日常生活谈谈你对钱的看法。

语文的外延即生活的外延。这个环节的设计把课堂教学向生活延伸,丰富学生的语言材料,并提高学生的认识。

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小结

第六步:教学效果巩固,也就是课外作业布置。假如菲利普一家在旅行中遇到的是有钱的于勒,会有什么的故事发生,请编写小剧本。

五 说板书:

本着直观简洁原则,板书设计如下:

我的叔叔于勒(第二课时)

虚伪的外衣

自私冷酷的内心 人性弱点

浑身铜臭味

认识自己

提升自己

以上设计体现了本人对作品的认识,

这篇说课稿根据新课标以及教参,结合本人平时的理论积累撰写的,必然有许多不妥之处,请各位多多指导,谢谢大家。

说课材料初中语文第三册第二单元自读课文《勇气》

一、 说教材:

(一)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初中语文的学习过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联系生活,着重培养一般的语文能力,初中语文第二册要求学生认识学习语文与生活的关系。培养一般的吸收和表达能力。第二册的阅读课文分六个单元。我所说的课文是第二单元的《勇气》。这单元的课为我们展示了广阔的革命生活画卷。

《勇气》是二单元的最后一篇,学生通过对前几篇课文的学习,已初步了解了本单元的学习重点。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课文进行分析理解,为此我主要设立了以下几个目标。

(二) 教学目标

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语文学科对于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高的情操、优秀的品质,所以我制定本课的德育目标:教育学生要有正确的做人原则和信仰。

“教是为了不需要教”,也就是说教师教学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学生会学。独立掌握学习方法与规律形成独立的学习能力与习惯。据此我制定本课的能力目标:正确理解文中所提两种勇气的不同含义,掌握自读方法,提高阅读分析能力。

作为小说,正是一种叙事性的文学体裁,主要特征就是通过塑造人物形象,叙述故事情节。描叙环境等来反映现实生活。据此我制定了本课的知识目标:了解文章情节发展的经过理解人物性格,并从中提炼出主题。

(三) 重点:

这一节课的教学重点是:

1、 了解文章情节发展经过,理解人物性格,体会描写的作用。

2、 掌握自读小说的方法,了角发故事情节提高阅读分析能力。

(四) 难点:

作为初一学生对小说接触很少,这节课希望运用以前所学过的知识,对课文进行深入的推敲。通过自读确立学习目标,进而掌握小说学习的方法,所以我定出本课的教学难点:

1、 正确理解文中所提到的两种勇气,不同含义。

2、 使学生掌握自读方法形成自学能力。

(五) 教材处理

一本教材绝不会包括语文教学的全部内容,只能是举一反三。本课是在前面学过了一系列反映革命生活的文章之后,安排了一节自读课,重点是引导学生对情节理解,对学法的探讨进而提高学生自学能力。

二、 说方法

(一) 教法:教学采质疑讨论法。教师针对教学目标和重点有目的的提出问题,学生同老师之间通过讨论进行双向的信息交流,使学生积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另外还采用学生表演的方式,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对课文的理解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我还使用电化教学手段,使用投影仪。

三、 说程序:

上好一堂新课,导语的巧妙设计有着重要作用。正可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集中注意力,诱发学生思考,所以教学的第一步骤是导入情境,引入课文。

这是一篇自读课文。因此,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质疑、和解疑的能力。学生有疑,在对这篇课文进行学习的时候,我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总体性设疑:美国伞兵和法国妇女的勇气有什么不同?作者更看重哪一种勇气。带着这个问题去读课文,学生就会从整体上感知课文的大概内容,然后再依据小说的情节发展经过,逐步地分析,最终得出作者对于勇气含义的阐述。

在教学过程中,还注意对学生的表演和说话能力的训练。前面的表演课文情节,以及讲课过程中的讨论及课后阐述“你对勇气的理解”都是围绕这一目的而设计的。

最后对文章进行归纳总结:不仅对文中人物所表现出的巨大勇气,给予高度的赞赏,更主要的是要学生热爱和平,有崇高的信仰。

在总结中求得提高,让学生通过学习本文,培养和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自读能力。

更多相关推荐:
上海教师资格证考试语文说课稿《大雁归来》

上海教师资格证考试语文说课稿《大雁归来》20xx年上海下半年教师资格证备考专题【教材分析】《大雁归来》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14课。这一单元是以人与生活的联系为线索中的“关爱自然”单元,这单元是以不同题材…

20xx届高三复习语文说课稿精编版(人教版教师专用):《逍遥游》(节选)

50、《逍遥游》(节选)说课稿一、教材分析《逍遥游》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语文第四册第六单元的首篇课文。《逍遥游》作为《庄子?内篇》的第一篇,具有开宗明义的价值。更关键的是,庄子所追…

教师资格证考试初中语文说课稿:未选择的路

教师资格证考试初中语文说课稿:未选择的路一、说教材《未选择的路》是一首哲理抒情诗,它表面平易实则蕴含深邃的哲理,看似倾诉个人经历实则是表达人们共同的感受。在这首诗中,弗罗斯特抓住林中岔道这一具体的形象,引发人们…

教师招聘考试中学语文说课稿《小石潭记》

教师招聘考试中学语文说课稿《小石潭记》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第六单元选的课文都是历来传诵的名家名篇。《小石潭记》是柳宗元的著名山水游记“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作者从不同角度描绘了小石潭的各种景物,着意渲染它的寂寞…

教师招聘考试小学语文说课稿范文:《触摸春天》

教师招聘考试小学语文说课稿范文:《触摸春天》一、说教材这是一篇短小精悍、语言简洁、意境隽美的抒情散文,蕴含着非常深刻的道理。文章真切地描绘了一个盲童在花丛中用手、用心灵来感受美好春天的故事,表达了盲童热爱生活,…

教师资格考试小学语文说课稿:苦柚

教师资格考试|小学语文说课稿:《苦柚》文章来源:天津教师考试网http://tj.zgjsks.com/教材分析:《苦柚》是一篇讲读课文。记叙了一位老华侨离开家乡四十年,常常思念家乡的特产柚子。四十年后回到祖国…

语文说课稿

《######》说课稿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号说课者,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下面我对本课题进行分析。一、说教材:《######》这篇课文是##教版小学语文第##册第##单元的第##篇##(…

小学语文说课稿模板(1)

小学语文说课稿模板尊敬的各位评委早上好我叫我说课的内容是xx的第x课时1教材分析教材内容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2教法3学法4教学过程5板书设计等方面作具体的阐述一教材分析1教材内容说课题说课时课文的主...

人教版小学语文说课模板和六年级下册说课稿集

六年级下册说课稿说课稿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我今天的说课课题是下面我将从教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板书这几方面进行说课一说教材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册组第课的一篇精读课文略读课文这篇课文主要写了表达了...

河南教育热点新闻:初中语文说课稿:《生命生命》说课稿范文

河南教育热点新闻初中语文说课稿生命生命说课稿范文生命生命说课稿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就是人教版语文第八册第19课生命生命一分析教材分析学生本文是台湾作家杏林子对生命的独特感悟是一篇对生命的颂歌文...

高中语文说课稿模板

高中语文说课稿模板一教材分析1本课的地位与作用我说课的课题是苏人鲁教版高中语文必修选修模块这篇课文在本册课文中的地位是学习本课有以下几个作用2教学目标及依据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结合教材本着面向全体学生使学...

初中语文说课稿范文:《皇帝的新装》

微信号sxjsks初中语文说课稿范文皇帝的新装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课体裁为童话学生初次学习这种体裁的文章它是在了解记叙文的基础上采用拟人的方法将鸟兽虫鱼花草树木整个大自然等人格化并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夸...

语文说课稿(6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