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说课稿大全

时间:2024.4.9

离子反应说课稿

今天,我的说课内容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实验修订本.必修).化学》第一册第二章第二节的离子反应.

本节课我把两个课时揉和在一起,主要采用实验探究教学法,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热情,然后以实验为基础,引导学生观察,然后得出结论,培养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结果,分析实验的能力,从而归纳离子反应的实质.

下面,我就从五方面谈谈我对这一内容的一些教学设想:

一、教材分析

《离子反应》属于高一课本第二章第二节。第一课时讲离子反应,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及离子方程式及其书写方法。把难点分散,重点突出。学好这一内容,能揭示溶液中化学反应的本质。既巩固了初中学过的电离初步知识,又为下来有关溶液中反应的学习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并且正确而又熟练地书写离子方程式,是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它还是历年高考的热点,在高考中重现率达标100%。

本课时的教学目的:

知识方面:1、掌握离子方程式的含义。

2、学会离子方程式书写方法。

能力方面:1、培养学生利用实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使用对比,归纳,总结的研究方法。

思想教育方面:培养学生能通过现象看本质,找出事物变化规律。认识到事物变化过程既有普遍性又有特殊性。

之所以这样确定教学目的,一方面是根据教材和教学大纲的要求,另一方面是想在学法上给学生以指导,使学生的能力得到提高。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方法

二、教法方面

本课依教材特点,采用螺旋式发展,循序渐进,探究式、问题讨论式教学。具体解决重、难点的方法如下:

1、“由旧引新,以旧带新”的方法:学生新知识的获得,必须由浅入深,由远及近,由已知到未知,循序渐进。如果学生对新知识课缺乏必要的知识基础,就难以理解新知识。由于上节课已学习了离子反应以及发生条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及培养目标。我将这部分知识的学习采用探究式教学,由实验复习旧知识,引出新概念,由表及里地揭示反应的实质,使学生深刻地掌握离子方程式的定义。并通过关键词的点拔,巩固了定义的外延和内涵。

2、正确理解离子方程式的书写原则:初学者按课本上四个步骤书写,第二步“改”是教学中的难点。可采用问题讨论式教学,使学生正确理解书中给离子方程式下定义“用实际参加反应离子的符合来表示离子反应的式子叫做离子方程式”。从而得出书写离子方程式实际上是依据该物质在反应体系中的主要存在形式来决定写成离子形式,还是写成化学式,而不是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的符号来表示。

3.课堂上要有计划地留出充分的时间给学生进行练习:在此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运用概念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练习中让学生亲身体会到强酸、强碱、可溶性的盐要写离子形式,再由学生设计实验,分析实验来巩固知识提高能力。把一堂理论转化为生动,形象的一堂以实验为主的新课。既强化了重点又突破了难点,实现教学目标。

三、学法方面

(1)在本节教学中我着重突出了教法对学法的引导。在教学双边活动过程中,引导学生用旧知识为指路灯来探寻新知识,层层深入掌握新知识。使学生基础知识应该扎扎实实巩固。在学习过程培养了分析,对比,归纳,总结的能力。

(2)这节课我尽可能用实验来引出问题,解决问题。目的在于使学生明确实验在化学学习中的重要性,使他们注重自己对实验的观察,分析,设计及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

(3)通过授课过程中一系列发散性的设问,使学生明确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到学好理论重在要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才能将知识真正灵活地融入脑海之中。

四、教学程序

1.谈谈离子反应的导入:首先创设问题:

 ①根据初中所学知识,哪些物质可以电离出自由移动的离子呢?

②可以通过什么方法检验这些物质是否电离?

③它们电离过程可用什么式子表示?

然后引出电解质,离子反应的本质.在对溶液中反应本质的深入了解,学生在此环节还非常薄弱。故做以下两组实验:

a.盐酸,氯化钠溶液和硝酸银溶液反应    b.盐酸,硝酸溶液和碳酸钠溶液反应

提问:(1)为什么会产生同一种沉淀,或产生同一种气体?

(2)是离子反应?

(3)是什么离子参加反应?

结论:Ag+Cl=AgCl↓    CO32+2H=H2O+CO2

教师指出上述两条就是离子方程式。引出离子方程式的定义,指出定义中的关键字“用实际参加反应离子的符号”。并且引导学生得出离子方程式不仅表示某一定物质间的某个反应,而且表示了所有同一类型的离子反应。这样导入课使学生对定义有本质理解。把学生引入主动学习的情景之中,产生了学习的动力。

2.谈谈离子方程式书写原则:初学者按课本上四个步骤书写,第二步“改”是教学中的难点。书中给离子方程式定义“用实际参加反应离子的符号来表示离子反应的式子叫做离子方程式”。而书写第二步指出“把易溶于水,易电离的物质写成离子形式;难溶的物质或难电离的物质以及气体等仍用化学式表示”。这就出现了一个问题:在离子反应中难溶的物质或难电离的物质实际参加反应的微粒是什么?事实上无论是难溶的物质或难电离的物质,只要是酸碱盐电解质,溶于水的部分都能电离出自由移动的离子,它们之间的反应是离子之间的反应。例:CaCO3和盐酸溶液反应,CaCO3(S)=Ca2+CO32(溶解平衡)CO32+2H=H2O+CO2↑随着反应的进行不断促使碳酸钙的溶解,电离平衡向右移动,使反应趋于完成。但这样书写跟课本要求的方法相矛盾。在教学中如何解决这个矛盾,是这节课教学上的一个升华点,也是书写离子方程式的关键。故在教学中可这样引导(1)碳酸钙在盐酸溶液中发生的反应是离子之间的反应,参加微粒是离子。(2)书写离子方程式实际上是依据该物质在反应体系中的主要存在形式。来决定写成离子形式还是写成化学式,而不是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的符号来表示。碳酸钙在溶液中主要以固体形式存在,故用化学式。这样同学很容易理解和接受。这是不防提出这样一个问题(1)澄清石灰水中加入盐酸离子方程式如何写?(2)石灰乳中加入盐酸离子方程式如何写?根据微溶物主要存在形式,在稀溶液中以离子状态,在浊液状态或固态时就写化学式。这时为了使学生所掌握知识具体化,师生可共同讨论归纳出:难溶的物质,难电离的物质(弱酸,弱碱,水),氧化物,单质,气体等用化学式表示。第四步“查”也不容忽视,可提问学生应查什么?可用幻灯片:判断正误(1)Fe2+Cl2=Fe3+2Cl(2)2MnO4+7H2O2+6H=2Mn2+6O2↑+10H2O这两条方程式学生还没学过,但能用现有知识去判断,高而可攀,使学生既感到自己的不足,又获得学习的乐趣。查:(1)质量守衡(2)电荷守衡(3)电子得失守衡(是氧化还原反应)。这种先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从具体问题上找出答案,充分体现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

3.谈谈练习选用:由于学生刚刚掌握了离子方程式书写方法,为了巩固知识并能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我安排这样一组问题:(1)Ba(OH)2溶液能否导电?(2)能否用实验来证明?学生一方面进行知识回顾,另一方面进行思维发散。让学生提出几个方案,分析,比较。然而展示实验装置并演示小灯炮发亮。(3)在此Ba(OH)2溶液中加入什么物质能使电灯熄灭?这一问题不仅巩固离子反应知识,而且使创造性思维进一步得到训练。师生共同分析提出的几个方案,如用盐酸,硫酸,硫酸钠。(4)用什么方法加入?倒入?滴入?然而按课本P74练习6实验装置并演示,请学生观察现象并分别写出离子方程式。提出盐酸,硫酸和氢氧化钡反应的离子方程式能否都用“H+OH=H2O”来表示?(5)写出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A)氨水和硫酸反应(B)浓盐酸和二氧化锰反应(C)碳酸氢钠和盐酸反应。利用这一系列扩散性问题,让学生产生多种独创性的想法,改变习惯性单纯吸收,巩固了知识,提高了创新能力,在学习中获得乐趣。

4.谈谈总结:对于离子方程式定义的总结,可与电离方程式定义,化学方程式定义进行对比,使定义进一步深化。对于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方法,着重是第二步和第四步一些书写过程中的注意点。说明并不是所有电解质之间都能用离子方程式来表示,不在溶液或熔融状态的反应就不能表示。如浓硫酸和固体氯化钠反应,浓硫酸和铜反应,固体氯化铵和熟石灰反应。体现事物发展规律中既有普遍性又有特殊性的辩证唯物主义思维。

5.谈谈应用:离子反应在自然界中普遍存在,如:分离分析,水的净化,电镀,医药,染料,“三废”处理和生命活动中都有存在。中学阶段主要应用在离子的分离和检验。如:硫酸根离子的检验和氯离子的检验。

五、板书设计(用幻灯片)

离子方程式及其书写方法

一、离子方程式

1.定义:用实际参加反应离子的符号来表示离子反应的式子叫做离子方程式。

  2.意义:不仅表示某一物质间的某个反应,而且表示了所有同一类型的离子反应。

巩固练习

1.能正确表示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

A.碳酸钙跟醋酸反应CaCO3+2H=Ca2+CO2↑+H2O

B.铁跟稀盐酸反应Fe+2H=Fe3+H2

C.碘化钾溶液跟适量溴水反应I+Br2=2Br+I

D.铁跟硫酸铜溶液反应Cu2+Fe=Fe2+Cu

2.采用四种不同方法鉴别K2S,K2SO4两瓶无色溶液,并写出相应离子方程式。

3.用法0.2mol·L-l的H2S溶液100 ml与0.1mol·L-l的NaOH溶液300 ml作用,写出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碳的多样性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上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碳的多样性,选自新课程鲁科版必修一的第   章第一节。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五个方面来展示这节课。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碳的多样性是学生在中学阶段所学习的元素化合物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中化学教学的重要内容。前面已经学习了物质的分类、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理论,本节内容可以对这部分内容进一步巩固和深化,并将这些理论学以致用,并且为下一步学习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律知识奠定基础。同时教材在知识安排上尽量是知识与生产生活相联系,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这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各项能力。体现了“从生活中走进化学,再用化学去指导生活”的理念。在08年的高考中全国卷第七题、重庆理综卷第六题、北京理综卷十二题分别考察了这个知识点,更说明这节课的重要性。

2、教学目标在

《高中化学新课程标准》对本节内容有以下要求:通过实验了解碳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认识其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应用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结合我校的教学条件和学生的认知水平,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了解碳单质的多样性,碳在自然界中的循环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掌握碳的重要化合物的性质。

(2)、、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能够发现和提出有探究价值的化学问题,敢于质疑,勤于思索,逐步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乐于探究物质变化的奥秘,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喜悦,感受化学世界的奇妙与和谐。

这三个目标有机结合,相互依存,共同构建了本节课的三维目标。

3、重点难点、

本节课的重点:碳单质的同素异形体和主要化合物的性质                                    

难点是:碳酸钠及碳酸氢钠的性质

二、教法

针对本节教学内容,我拟采用问题式教学和实验导学五步教学法。以问题为中心,发挥学生主体地位,实现师生之间教学互动。对于碳酸钠及碳酸氢钠的化学性质的教学采取实验导学五步教学法即学生质疑—→学生实验—→分析诱导—→反馈练习—→小结发散。通过实验,让学生进行观察、分析、推理,通过认真思考得出结论,不仅能掌握课本知识,更重要的是锻炼了他们的创造性思维活动,提炼出学习自然科学知识的一般方法。即:提出问题—→实验探索—→分析推理—→得出结论—→运用结论再进行推理—→掌握更多的知识。

三、学法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主要渗透“自主学习法”首先充分利用导学案,指导学生在自学过程中如何抓住重点。如在导学案中设置填空题、思考题,通过学生自学、填空,能抓住要害,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另外在授课中也采取自主学习,小组内自主学习解决不到位的,小组内进行合作学习,通过讨论争辩掌握重点,理解难点,消除疑点。对合作学习难以解决的,小组提出老师点评。

四、教学过程

 为了更好地让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我将把学生分成六个小组,授课中根据组内成员的表现进行评价,打分,具体的教学我将从下面六个方面来实施:

(1)新课引入   我将以一个化学小故事作为作为本节课的引入。1796年,英国化学家钱南做了一个很昂贵的实验,我了探究金刚石的成分,他把金刚石放在了一个密闭的充满氧气的纯金的箱子里加热,结果令人意外也令人沮丧,最后只得到了二氧化碳,这个小故事旨在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尽快进入状态,并能积极思维,配合教师在热烈的气氛中进行教学。

(2)新课讲解

对于碳单质的各种同素异形体,碳在自然界中的循环,碳的氧化物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我将提出几个问题,让学生去自学,并鼓励学生课下多查资料,写一篇关于碳的小论文。而对于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教学,则采取学生分组实验教学。首先引导学生从两个角度来分析,一是从物质分类的角度,分别属于盐和酸式盐,具有盐的一些性质;另一个角度从组成元素上,跟我们前面学习的碳酸钙具有很大的相似性,猜测可能具有与碳酸钙类似的性质,然后小组实验,分析推理,得出结论。

(3)重难点突破

为了突破本节课的重难点,我将设计三个题目分别对同素异形体的概念、碳酸钠、碳酸氢钠的性质进行考察,题目难度由浅入深,梯度明显,尽可能地在课堂上让学生理解。

(4)随堂检测

在学生的导学案中,我将设计5道题目对本节内容进行随堂检测,并当堂公布答案,同位相互批阅打分,通过检测暴露出学生学习中的盲点,易错点,然后小组内相互评价、相互交流,教师再针对不足进行进一步的讲解。

(5)课堂小结

  最后我将让一个小组代表进行总结本节内容,其他小组给予补充,从而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同时对于随堂检测中出现问题的知识点再次重点强调。

(6)作业布置

课后的三、四、五题作为本节课的作业。因为这些题目很好地反映了本节课的重点知识,有助于学生复习巩固本节内容。

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时间计划安排为新科讲授25分钟、重点难点突破10分钟、随堂检测7分钟、小结3分钟。

五 板书设计

我将把本节重点知识清楚明了的进行板书,力求做到一目了然,重点突出,并对学生容易出错的内容规范板书。

以上就是我对这节课的设计思路,由于课堂很多因素的不确定性,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可能会有很多新问题的生成,而导致一些环节的变化,但是不管怎样,我都会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进行教学。

谢谢!

《物质的量》说课

各位评委老师,上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物质的量》。下面我从六个方面展开说课:分别是学习需要分析,教学目标分析,教学重难点的分析,教学策略分析,教学过程分析,板书设计分析。

首先我们来看学习需要分析,学习需要分析包括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

一.学习需要分析

1.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选自鲁科版《化学(必修I)》第一章《认识化学科学》第三节。本课时主要涉及第三节第一部分物质的量。本课时内容排在高中教材如此靠前的位置,足以可见其重要地位。它的作用不是简单的承上启下,它贯穿于高中化学的整个教学,它属于“工具性”概念, 学生在今后几乎每一节课的学习都会不断频繁使用,在化学计算中处于核心地位。是学生进一步顺利学习,形成合理知识链的重要环节,所以是本章、本册乃至整个高中化学的重点内容。

《课程标准》指出: “认识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基本单位,能用于进行简单的化学计算,体会定量研究的方法对研究和学习化学的重要作用”。可见,《课程标准》淡化了对概念本身的理解,而着重强调了对这些概念的应用。
   本课时主要介绍物质的量、摩尔、阿伏加德罗常数,这些概念对学生来说比较抽象 、难懂,具有很高的知识陌生性,而且非常容易将物质的质量混淆起来。

2.学情分析

(1)通过初中的学习,学生已经熟知通过质量、体积来计量宏观物质,也熟知宏观物质由原子、分子、离子等微粒组成。但是学生是将宏观的质量、体积和微观的粒子数目孤立起来看待的,缺乏宏观与微观联系的桥梁。同时,学生对定量认识全部是基于“质量”进行的。对本节知识的教学设计必须采用新思路,宜用推导的方法,由已知的物理量及化学计算方法一步步推导出物质的量、阿伏加德罗常数、等概念,增强这些概念的内部联系,使学生能清楚地认识到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从而落实“在体验中成长,在探究中发展”的新课程理念。

(2)高一的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还比较高,主观上有学好的愿望,但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上还很不成熟,对新概念的接受速度较慢,需要老师将一个知识点多次讲练以强化其理解与记忆。

基于教材和学情,我确定了本课时的三维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物质的量及其单位、物质的量这一物理量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2)理解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涵义;

(3)掌握物质的量与微粒数目之间的简单换算关系;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 通过体验“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概念的形成过程,学习类比推理、归纳推理,辩证逻辑思维等一些基本的科学方法。

 (2)重视师生交流和生生互动,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 通过了解使用物质的量及相关概念,学生认识到化学计量的出现对化学学科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2)培养热爱化学、热爱科学的情感,感受到宏观和微观的完美结合。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物质的量的概念、单位——摩尔,以及物质的量与阿伏加德罗常数、微粒数之间的运算关系关系

教学难点: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

四.教学策略

我们都知道化学是一门培养人的思维能力的重要学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还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考虑到高一年级学生的现状,基于本课题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1.设置情景教学法,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使他们在活动中得到认识和体验,产生践行的愿望。

2.采用类比法,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自主学习,从而体验到独立获取知识的喜悦感。

3.直观演示法:利用图片等手段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4. 集体讨论法: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集体和分组语境讨论,促使学生在学习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5.讲述法:教师精讲、学生多练,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

五.教学程序

接下来,说说我具体的教学设计,过程中穿插我对重难点的处理和所使用的教学方法。我将本节课分为四个部分:创设情景,导入新课(4分);教学内容的实施;(29分)深入引导,总结提高(3分);巩固练习,及时反馈(4)

5.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3)

本节课概念多,理解难度大,学生认知水平又比较低,所以教师应采用学生容易理解的方式,加强直观性教学。所以,创设情景,非常重要。

情景1:走进生活中的计量。

 一双筷子           一打铅笔            一箱啤酒

接着引出对于外观越 小 的物质比如说大米和大头针,我们就很少说买多少粒大米,我们一般说买多少斤大米,再比如我们很少说买一个大头针,我们一般都说买一盒大头针。

设计意图:使学生感受到化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同时,学生会很自然地总结出外观越小的物质,用集团来计量较方便。为学生建构微观粒子的集合作铺垫。

情景2: 逐步抽象,揭示本质。越小的物质,小到极致,就是我们的微观粒子。设问一滴水中到底有多少个水分子呢?给出学生一个数据并生动的描述它的大小。

设计意图:水大家很熟悉,这一情景的创设与原有的旧知识经验相联系,这样新知识最容易被同化,理解和接受。学生自然会感觉到描述微观粒子采用集团计量,势在必行,问题继续推进:多少个作为一个集团合适呢?一个集团又应该称为什么呢?继续推进, 我们必须引入一个能够代表微粒“集团”的物理量,引入今天的课题,物质的量。

5.2教学内容的实施

(1)物质的量概念的讲解:这是重点也是难点,它包括物质的量概念的由来,七种基本物理量放在一起类比,物质的量的含义及其注意事项(10)

设计意图:用类比推理的方法引导学生把新引进的物理量与所熟悉的物理量时间、长度、质量及其单位放在一起产生类比,消除了学生对新知识的陌生感,降低了心理难度。

(2)摩尔作为物质的量单位的讲解:包括简称,符号,由来。通过对质量单位---千克的标准是国际千克原器,来引出摩尔的标准。1mol粒子的数目是0.012Kg 12C中所含的碳原子数。老师给出一个c原子的质量学生自己计算出1mol粒子大约含有的个数。在使用摩尔为单位时所注意的事项。(7)

  设计意图:

1: 自己计算出问0.012kg12C中含有的碳原子数,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规定和数据的印象。

2.让学生感觉到:其实每一个物理量或数据的出现,都是为了方便,人为规定的。

(3) 阿伏加德罗常数的讲解:由来,符号,单位,近似值,总结其与1mol粒子的粒子数 与0.012Kg12C中所含原子数的关系。自然地感受到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大小。(6)

教学意图:讲述阿伏加德罗这位学者的生平和成就,让学生了解化学史,激发他们潜在对化学学科的兴趣。

(4)最后来一组简单的计算探究题,学生做完后,自己推出物质的量n,阿伏加德罗常数NA ,粒子数N之间的运算关系。(6)

教学意图:让学生自己推导物质的量n,阿伏加德罗常数NA ,粒子数N之间的运算关系,增加学生学的成就感和信心。

5.3深入引导,总结提高(3):

小结采取学生先小结,老师后总结的方式(本节课介绍了阿伏加德罗常数、摩尔、物质的量、概念及相互关系。知道了物质的量是把一定数目的微观粒子与可称量的宏观物质联系起来的基本物理量。对本节内容作一个简要回顾。重温一下三个名词,一个公式,并认识了一个伟大的科学家。使知识条理清晰。)

【设计意图】1、训练学生概括总结的思维能力2、实施以主动建构为基础的精简教学策略,以图表的方式直观让学生清楚本节的内容要点,及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使学生知识系统化,网络化。

5.4巩固练习,及时反馈(4)基本概念的构建基本完成。趁热打铁,来几组针对性的课堂练习。练习的难度要控制得简单、直接、明了。题目中所涉及到对重点概念的理解和应用。对物质的量,摩尔,阿伏加德罗常数和计算公式都有所考察。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是按照概念的学习过程来完成的。通过设计的问题,引导学生在探究中学习、在探究中发现。教学的关键是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在以前研究物质量的关系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重新构建以物质的量为中心来讨论化学变化中的量变关系的知识网络。

六.板书设计

力求清晰、完整,突出重点,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  

 第三节.物质的量

一.物质的量

     1.是表示含有一定数目粒子的集体的物理量     符号为 n

2.注意:是一个物理量,专用名词,不能增减

二:摩尔——物质的量的单位

   简称 摩,符号  mol

 1. 1mol粒子的数目是0.012Kg 12C(原子核里含 6个质子和 6个中子)中所含的碳原子数

2.注意点:(1)只适用于微观粒子,不能用来说明宏观物质

              1mol小米(  错   )

(2)使用摩尔时必须指明粒子的名称或化学式

               1mol氢(   错    )

三: 阿伏伽德罗常数: 0.012kg 12C中所含的碳原子数目

符号: NA;单位是:mol-1; 近似值:6.02×1023

四:物质的量==    微粒数目/阿伏加德罗常数

             n=N/NA

物质的量是表示微粒的集体,可以用分数或小数表示。

质量 (宏观)   物质的量         粒子数(微观)

0.012Kg12C                            约为6.02×1023个C

元素与物质的分类说课稿(鲁科版)

(第一课时)

各位老师、同学:

    大家好,今天我要讲的这节课是鲁科版教材,化学1第2章第1节《元素与物质的分类》第1课时的内容。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程序、板书设计、教学反思六个部分对本节课作如下说明:   

一、说教材

(一)学生情况和知识脉络

学生在初中化学中已经认识了几种具体物质的性质和单质、酸、碱、盐、氧化物的一般性质,但他们只是从单个物质的角度认识物质的性质,尚未从一类物质的角度认识物质的性质,更未建立起元素与物质的关系。因此,通过元素与物质的关系的研究,引导学生以元素的观点认识物质;通过研究用不同的标准对物质进行分类,使学生建立分类的观点。在分类的基础上,研究纯净物——单质、氧化物、酸、碱、盐之间的相互关系。这一方面将初中学习的内容进行梳理,另一方面又可为后面大量的元素化合物知识学习奠定基础。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初步接触各种元素及其化合物,知道元素以游离态和化合态两种形态在物质中存在;了解110多种元素为什么能组成上千万种物质;元素与物质的关系;物质的简单分类法;单质,化合物之间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学会如何以元素为核心认识物质,从多角度依据不同标准对物质进行分类并体验分类的重要意义,了解各类物质的通性及其相互反应关系。其中学生主动参与其关系的探究过程,不仅完成了知识上的再发现任务,而且更重要的是在探究过程中能获得一种体验,获得成功感,它对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有着重要的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树立运用化学知识进行思考,依据不同的标准对物质进行分类,体会分类的重要意义,分享自己或他人的学习成功。

(三)教学重难点

用分类的方法与观点,对物质进行研究。

对策:通过学生课前自主预习,思考,查阅有关资料,再在课堂上解析、比较加深学生理解;同时在掌握了分类方法的基础上通过“活动.探究”予以运用。

二、说教法

根据本节教材的特点及学生认知的心理规律,主要以学生学为主、教师教为辅。由于学生对于元素与物质的关系和物质的分类知识已有了相当的了解,并且学生对学习有较高的自觉性,这部分主要采用学生自主学习,互相交流、讨论、合作为主。针对学生情况教师再予以指导,点明重点,剖析难点。根据理论指导实践的原则,学习了物质分类后将其应用到研究物质的性质中,此处采用了实验探究法、问题探讨法、分析预测和比较归纳法等教学方法,更好地突出本课重点,突破难点,完成教学任务。同时在教学中还合理地运用多媒体等辅助手段,便于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三、说学法

根据学生的知识结构、心理特点和教学内容的特点,学生根据学案先进行自主回顾、预习,再在课堂上以小组形式进行交流、讨论,最后自主归纳出元素与物质的关系和如何对物质进行分类。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培养自学、协作能力同时又可以体验通过自主探寻而获得知识的成就感。在学习根据物质类别研究物质性质这一内容时,学生在观察→分类→讨论→推测→实验→验证的过程中,培养运用观察、比较、归纳等方法去分析、解决问题,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四、说教学程序 

本节课力图以问题为导向,学生自主探究、交流、讨论、归纳,以多媒体辅助,通过分组实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帮助学生自主建构知识。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在探究中学会科学研究方法,提高实验能力、学习能力,从而真正改变学习方式。

【新课导入】

元素周期表的简介(说明元素的种类)(挂出图表).

设疑:110多种元素是如何组成几千万种物质的?

【问题探究】

知识点一:元素与物质的关系

1、学生四人一小组,在课前依据学案进行回顾、预习及查阅相关资料的基础上,小组内交流、讨论、归纳出预习导学中的问题答案,最后由小组代表发言,进行全班集体讨论,从而实现自主探究得出元素与物质的关系的目的。

2、可以对含碳物质的研究来具体说明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找出含碳物质中的组成元素,研究含有0、+2、+4的碳元素的物质。

 

3、在得出了元素与物质关系的基础上,用多媒体投影复习、巩固单质、化合物概念,解释游离态与化合态的含义,并引导学生对这几个概念加以比较、区分。

4、由预习检测对知识点予以巩固。

5、小结完成对知识点一---元素与物质关系的学习。

知识点二:物质的分类

一、物质的分类依据

1、小组内交流、讨论、归纳出预习导学中的问题答案,最后由小组代表发言,进行全班集体讨论,从而实现自主探究完成对物质的分类。

2、投影给出课本上的物质分类及其依据。

3、在对化合物进行分类过程中,在学生对酸碱与氧化物反应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理解酸性氧化物与碱性氧化物以及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4、由预习检测对知识点予以巩固。

5、完成了对物质的分类,应使学生明白物质分类的意义:认识一类物质、制备物质、鉴别物质、提纯物质。

二、根据物质类别研究物质性质

活动*探究:

单质、氧化物、酸、碱和盐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请根据提供的试剂,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探究单质、氧化物、酸、碱和盐之间可发生哪些反应。

主要试剂:

金属铁,木炭,氧气,氧化钙,氧化铜,大理石(可用于制二氧化碳),稀盐酸,稀硫酸,氢氧化钠溶液,氢氧化钙溶液,氯化钠溶液,硫酸钠溶液,硝酸银溶液,硫酸铜溶液,石蕊溶液。

请同学们先对物质进行分类,由教师指定每一小组所探究的物质类别,小组在分配到的物质类别中任选一种物质,根据它的类别预测它可能会与其他哪些物质反应,并设计实验证明预测的正确性。

要求:

1、每学习小组设计出一种物质的性质实验方案。

2、小组内交流,再推代表进行班级交流(将主要物质性质的实验方案优化)。

学生实验:例:

预测:

 


思 考(根据以上实验结果归纳):

金属、非金属、碱性氧化物、酸性氧化物、酸、碱和盐分别能与哪些类别的物质发生反应?将下图中可能发生反应的物质类别用线连起来。

【总结归纳】

1、单质、氧化物、酸、碱和盐之间有一定的反应关系,某一类物质与相关类别物质的反应通常表现为这一类物质所具有的通性。

2、作业布置

?按照课本P33图2—1—4的图示,在补充完成单质、酸、碱、盐、氧化物之间的关系图示后,写出相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要求与课堂上的示例不重复)。

?完成课本38页第2题(1)---(4)小题

五、板书设计

六、教学反思

在初中阶段学生已经对元素与物质有了一定的认识,同时这部分知识较为基础,因而在教学时间上这部分安排了相对少的时间,主要由学生自主学习,课上给予适当引导,这样安排节省了较多时间,同时也达到了较好的课堂效果。物质的分类是本节课的重点,这里应用建构主义理论,在同学已有分类模式的基础上加以提高、深入。通过“活动.探究”让学生体验运用物质分类的实际意义,在“观察分类预测实验验证”的过程中体验科学探究与协同合作,并且通过分组实验提高了学生对化学的兴趣,是学生获得了极大地成就感。本节课对新课程模式进行了尝试,以学生学为主,老师教为辅,因而指导学生如何进行自主学习至关重要。

化学说课稿:《氧化还原反应》说课稿

本章共分三节包括三部分内容,第一部分为氧化还原反应。主要介绍用化合价和电子转移的观点来认识氧化、还原反应、氧化剂、还原剂、氧化产物、还原产物等概念的实质。第二部分为离子反应,第三部分为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氧化——还原反应是高中化学重要基础内容之一,研究氧化——还原反应实质和规律,对金属的冶炼和防护,化学电源等方面的研究具有实际意义,在中学阶段让学生掌握氧化——还有反应的基本概念,对于他们今后参加实际工作和进一步深造也很必要。

从整个中学化学教学内容来看,要学习许多重要的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知识,凡涉及到元素价态变化的反应都是氧化——还原反应。只有让学生掌握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才能加深对这些反应实质理解,氧化——还原反应安排在高中化学第一章里讲述是由于第二章是碱金属,第四章律卤素。这两章里介绍的氧化反应较多,并能加深卤素和其它元素化合物性质的理解。

氧化——还原反应理论,是进行辨证唯物主义教育的好题材,氧化和还原是一对典型矛盾,它们既是相反的,又是相依存的,通过认真引导使学生逐步理解对系统规律在自然现象中的体现,又会帮助学生用正确的观点和方法学习化学知识。

用电子转移观点来分析气体——还原反应,由于知识本身较为抽象复杂,且高一学生缺乏对物质结构的认识,分析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都较弱,所以学习此内容时会感到困难,但教师要抓住学生的好奇心,勇于发言这些有利因素,引导学生认真学习好化学课,创造机会让学生积极参与发挥他们的主动性,要特别注意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从整体来看,中学生正处于长身体,长知识,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时期,这就要求教师通过教学内容对学生适时地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

中学化学教学大纲对中学化学教学提出的要求是:要用化学基础知识武装学生,溶合教材注意学生激发对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能力和创新精神,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培养学生关心社会,关心自然的情感……

综上,通过对教材和学生的分析,依据大纲的有关要求,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使学生用化合价和电子转移的观点,加深对氧化——还原反应的理解。

2、掌握氧化还原、氧化性、还原性、氧化剂、还原剂等基本概念。

3、学会用化合价和电子转移的观点来判别氧化——还原反应,并能用箭头正确表示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

4、通过氧化与还原两个概念的介绍,对学生进行对应统一观点的教育。

5、通过氧化——还原反应实质的分析来培养学生分析和思维能力。

6、通过氧化——还原反应在工农业生产,科学技术和日常生活中应用实例的介绍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科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1、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

2、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转移情况的表示方法,

3、氧化剂、还原剂、氧化反应、氧化性,还原反应、还原性的认识。

教学难点:化合价的改变与电子转移的关系。

本节课的基本思路是:

1、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为主线,通过提问,讨论等形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以知识有层次结构为基础,通过分析,讲解,让教师的认识转化为学生的认识。

3、以思维训练为核心,通过提问,讨论达到使学生多种感官同时合作,多项信息综合反馈的作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作用。

4、多层次,具有代表性的习题,进行巩固提高,为此按照上面思路要突破难点,掌握重点,完成教学目的,并适时指导学生有关的学习方法,和将采用讲述,讲义等具有启发性的综合教学方法,把教师的认识结构转化为学生认识体系,培养训练学生的思维。我说课的题目是《氧化——还原反应》,此内容选自高中化学必修教材第一册第一章《化学反应基及其能量变化》中的第一节,这节内容在中学化学中占有很重要地位,因为中学化学学习的许多化学反应都是氧化还原反应,只有掌握基本概念,才能理解反应实质。

本章共分三节包括三部分内容,第一部分为氧化还原反应。主要介绍用化合价和电子转移的观点来认识氧化、还原反应、氧化剂、还原剂、氧化产物、还原产物等概念的实质。第二部分为离子反应,第三部分为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氧化——还原反应是一类重要的化学反应,是高中化学重要基础内容之一研究氧化——还原反应实质和规律,对金属的冶炼和防护,化学电源等方面的研究具有实际意义,在中学阶段让学生掌握氧化——还有反应的基本概念,对于他们今后参加实际工作和进一步深造也很必要。

从整个中学化学教学内容来看,要学习许多重要的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知识,凡涉及到元素价态变化的反应都是氧化——还原反应。只有让学生掌握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才能加深对这些反应实质理解,氧化——还原反应安排在高中化学第一章里讲述是由于第二章是碱金属,第四章律卤素。这两章里介绍的氧化反应较多,并能加深卤素和其它元素化合物性质的理解。

氧化——还原反应理论,是进行辨证唯物主义教育的好题材,氧化和还原是一对典型矛盾,它们既是相反的,又是相依存的,通过认真引导使学生逐步理解对系统规律在自然现象中的体现,又会帮助学生用正确的观点和方法学习化学知识。

用电子转移观点来分析气体——还原反应,由于知识本身较为抽象复杂,且高一学生缺乏对物质结构的认识,分析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都较弱,所以学习此内容时会感到困难,但教师要抓住学生的好奇心,勇于发言这些有利因素,引导学生认真学习好化学课,创造机会让学生积极参与发挥他们的主动性,要特别注意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从整体来看,中学生正处于长身体,长知识,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时期,这就要求教师通过教学内容对学生适时地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

中学化学教学大纲对中学化学教学提出的要求是:要用化学基础知识武装学生,溶合教材注意学生激发对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能力和创新精神,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培养学生关心社会,关心自然的情感……

综上,通过对教材和学生的分析,依据大纲的有关要求,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使学生用化合价和电子转移的观点,加深对氧化——还原反应的理解。

2、掌握氧化还原、氧化性、还原性、氧化剂、还原剂等基本概念。

3、学会用化合价和电子转移的观点来判别氧化——还原反应,并能用箭头正确表示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

4、通过氧化与还原两个概念的介绍,对学生进行对应统一观点的教育。

5、通过氧化——还原反应实质的分析来培养学生分析和思维能力。

6、通过氧化——还原反应在工农业生产,科学技术和日常生活中应用实例的介绍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科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1、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

2、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转移情况的表示方法,

3、氧化剂、还原剂、氧化反应、氧化性,还原反应、还原性的认识。

教学难点:化合价的改变与电子转移的关系。

本节课的基本思路是:

1、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为主线,通过提问,讨论等形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以知识有层次结构为基础,通过分析,讲解,让教师的认识转化为学生的认识。

3、以思维训练为核心,通过提问,讨论达到使学生多种感官同时合作,多项信息综合反馈的作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作用。

4、多层次,具有代表性的习题,进行巩固提高,为此按照上面思路要突破难点,掌握重点,完成教学目的,并适时指导学生有关的学习方法,和将采用讲述,讲义等具有启发性的综合教学方法,把教师的认识结构转化为学生认识体系,培养训练学生的思维。

我的说课主要分为以下四个方面:教材分析、教法分析、学法分析、教学过程分析

首先是【教材分析

总的来说,电解质这节内容起的是承上启下的作用;在初中阶段,学生已经初步了解和学习了溶液的导电性和酸碱盐的电离的部分知识,本节课是对初中学习的进一步巩固和深化,同时本节的学习也可以为后面进一步学习离子反应和离子方程式等做好准备,从大的方面讲也为整个高中阶段化学反应的学习奠定基础。并且在前面学习了物质分类知识的基础上,本节课从另一个角度分析了物质的分类,培养了学生多角度的“分类观”。

基于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在知识与技能方面:知道酸碱盐在溶液中能发生电离,

                 掌握电解质和非电解质以及电离的含义

                 能够规范书写电离方程式

在过程与方法方面:通过回忆、思考、观察、实验,让学生参与概念的建立过程,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的能力。并学会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来加工和处理信息。

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通过电解质相关知识的学习,让学生了解电解质在我们日常生产生活中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和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精神。

 本节课对学生要试着从熔融状态或水溶液状态能否导电的角度研究物质的分类,学生在思想的转变上非常重要,所以我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设置为:电解质与非电解质概念的建立,电离方程的书写;其中,电解质的电离过程涉及到微观过程,比较抽象,学生理解起来可能比较困难,所以我将本节课的难点设置为电解质溶液导电的实质。

其次是教法分析

初中对溶液的导电性也有一定的认识,这都有利于学生归纳并理解电解质的概念。所以本节课拟采用了启发式教学。大多内容或概念都是老师的课堂实验演示,并设计有梯度的问题,引导学生围绕观察—思考—讨论—解决问题的主线,自主合作得出相关结论。同时在授课过程中以教学模型和多媒体课件等来辅助教学。

接着是【学法分析】

既然本节课采用启发式教学,那学生的学习自然也要以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为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同时也要注意基本概念的识记。

最后是教学过程设计

首先是新课导入:

为了帮助学生建立用“分类观”研究物质的意识,所以引入时第一句话就直接说明:今天我们要学习另外一种物质分类的方法,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主要任务,然后提出问题创设情景:电器着火怎么办?让学生在“不能用水灭电器着火的原因”的问题讨论中认识到导电性实验是物质分类的一个手段,为电解质的学习做好铺垫。组织学生对盐酸、氢氧化钠、氯化钠、酒精溶液剂蔗糖溶液的导电性进行分组实验,通过实验让学生亲自体验不同的溶液导电性不同,师生共同交流,总结出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概念,此过程中教师要提醒学生这一概念是针对化合物提出的,并强调注意“或”字和“和”字的不同之处。

教师提供多种常见化合物,并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进行电解质与非电解质的判断,通过练习进一步对所学知识进行理解和巩固。

接下来指导学生阅读“身边的化学”,了解化学与生命活动的关系,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本环节需要15分钟左右】

教师通过前面对对氯化钠溶液导电性实验本节课探讨的第二个问题:电解质的电离,教师设问:你能否类比金属导电,探讨一下电解质在水溶液或熔融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原因呢?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师生交流,教师肯定学生的回答,并指出在水溶液或熔融状态下存在“可以自由移动的阴阳离子”,这些离子的自由移动能够引起导电现象。再结合着晶体结构模型介绍氯化钠固体不导电是因为阴阳离子不能自由移动。随后教师通过多媒体动画展示氯化钠在熔融状态和水溶液中导电的过程,使学生对通过直观感知,认识到在外界电场的作用下,电解质在熔融装态或水溶液中的导电过程。教师又通过对“乙醇水溶液不能导电的原因”的讨论,使得学生对电离的理解更透彻从而引出电离的概念。教师联系前面的分组实验从电离的角度,引导学生归纳出酸碱盐的概念

介绍电离方程式的书写,并且通过让学生自主完成42也的迁移应用中的题目,在反馈过程中教师给予纠正和知道,使学生能够掌握电离方程式的正确书写方法。【本环节需要20分钟左右】

接下来,让学生阅读第42页的知识点击的,并通过演示实验,引发学生对预测不同的现象的讨论,使学生认识到“不同电解质电离能力是有区别的”, 通过师生交流讨论,教师指出强弱电解质概念及其区别,并以表格的形式进行多媒体展示。使学生能够明确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的概念,并对弱电解质的电离方程式进行简单介绍,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本环节需要5分钟左右】

最后进行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的知识点,明确重难点,并建立电解质与非电解质的知识体系。【本环节需要3分钟左右】

布置课后作业,学生自主复习和预习。【本环节需要2分钟左右】

板书设计

 第二节   电解质

二、      电 解 质 及 其 电 离

(三)电 解 质 和 非 电 解 质

(四)电 解 质 的 电 离

(1)电 离  的 概 念

(2)酸 碱 盐 的 概 念

(3)电 离 方 程 式 的 书 写

更多相关推荐:
最实用的高中化学说课稿模板

ltgt各位评委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六个方面对本节课作以分析和说明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人教版高中化学第章第节第课时的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本节课的学习为...

面试说课稿(化学范文)

各位评委大家好我是第xx号考生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三章第二节铁及化合物的性质将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阐述一内容介绍及教材处理本节课内容包括铁单质氧化物氢氧化物及铁盐四部分我是这样处理的因为铁单质在初中...

高中化学说课稿模板

高中化学说课稿模板各位评委老师你们好我是xxx来自很荣幸今天能在这里给大家介绍我设计的这节课我准备从三个方面展开说明一说教材分析二说教法学法三说教学过程第一部分说教材分析一教材分析说教材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本...

高中化学说课稿模板

高中化学说课稿模板阅读我要评论020xx11阅读3208次我要评论0收藏20xx117222434分享到分享到关于的说课稿各位老师你们好各位老师你们好今天我要为大家讲的课题是首先我对本节教材进行一些分析首先我对...

高中化学说课稿模板

高中化学说课稿模板化学说课的模板大家好我要讲的这节课是下面我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程序四个部分对本节课作如下说明一说教材一教材简析简要说明本说课的内容来自哪一学科哪一册书哪一章节二本说课内容在学科知识体系中所处地位...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说课稿

必修2全套说课稿元素周期表第一课时说课稿各位专家评委大家好我说课的课题是元素周期表一说教材1教材地位和作用元素周期表是人教版教材高一化学必修2第一章第一节内容本章以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为框架先介绍元素周期表再...

高中化学_金属的化学性质_说课范例

金属的化学性质说课范例课程标准根据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实例或通过实验探索了解钠铝铁铜等金属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能列举合金材料的重要应用让学生充分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喜悦感受化学世界的奇妙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勤于思索...

高中化学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上午好我是化学号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板书课题作者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四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一说教材是鲁科版XX年级必修X或选修X第单元的第节第课时本节是化学教学中一个十分...

高中化学说课稿模板

说课稿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要说课的内容是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程序设计四个方面对本节课作如下说明一说教材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本节课是新课标人教版高中化学第章第节第课时的内容这一节而这一节的学习会使学生因此教好...

初中化学说课稿集锦

氧气的性质和用途说课稿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氧气的性质和用途下面我从教材教法学法和教学过程四个方面谈谈自己对这节课的教学设计一说教材一教材分析点击鼠标人教版三年制初中化学第一章第二节的内容是氧...

高中化学说课的模板

化学说课的模板大家好我要讲的这节课是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程序板书设计五个部分对本节课作如下说明一说教材一教材简析哪一学科哪一册书哪一章节二本说课内容在学科知识体系中所处地位和作用考试大纲要求教学内容教学原...

高中化学说课稿

高考二轮复习化学物质的量及其应用说课稿崔雅娥大家晚上好我要说课的内容是物质的量及其应用下面我将从教材考查内容教法学法教学程序四个方面对本节课作如下说明一说教材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本节课是化学基本概念专题的第一节内...

高中化学说课稿(31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