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说课稿

时间:2024.4.7

必修2全套说课稿

元素周期表第一课时说课稿

各位专家、评委大家好:我说课的课题是《元素周期表》。

一 说教材

1.教材地位和作用

《元素周期表》是人教版教材高一化学必修2第一章第一节内容。

本章以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为框架,先介绍元素周期表,再通过一些事实和实验归纳元素周期律。

本节从化学史引入,直接呈现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在学生了解一些元素性质和原子结构示意图的基础上,以周期表的纵向结构为线索,以碱金属和卤族元素为代表,通过比较原子结构(电子层数,最外层电子数)的异同,突出最外层电子数的相同;并通过实验和事实来呈现同主族元素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性。帮助学生认识元素性质与原子核外电子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提出元素性质与原子核的关系,并由此引出核素和同位素的有关知识。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根据《新课标》,本节内容要求达到“能结合有关数据和实验事实认识元素周期律,了解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能描述元素周期表的结构,知道金属、非金属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及其性质的递变规律”。结合《新课标》和学生实际,我确定了以下三维目标: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能描述元素周期表的结构,知道金属、非金属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

②.在初中有关原子结构知识的基础上,了解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

③.通过有关数据和实验事实,了解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之间的关系。知道核素的涵义;认识原子结构相似的一族元素在化学性质上表现出的相似性和递变性。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查找元素周期表发现史,学会运用查阅资料获取信息。

②.培养学生通过分析和处理数据得出结论,形成概念,发现规律的思维方法。

③.在元素周期表教学中,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运用以实验为基础的实证研究方法。④通过交流讨论,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合作解决问题的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在元素周期表的教学中,通过探究规律,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喜悦,感受化学世界的奇妙与和谐。②.设计多种交流和探究活动,在活动中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3.教学重、难点

元素周期表是元素周期律的具体表现形式,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元素周期表在初中化学中已有简单介绍,学生已经知道了元素周期表的大体结构,并会用元素周期表查找常见元素的相关知识,但对元素与原子结构的关系还没有更深的理解。因此,本节教学的主要目的在于帮助学生能够从原子结构的角度进一步认识元素周期表的实质,为学习元素周期律打下基础。综合上述原因,本节的重难点设置如下:

教学重点:

(1).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及其性质的递变规律。

(2).元素性质和原子结构的关系。

教学难点:

(1).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及其性质的递变规律。

(2).元素周期律的涵义和实质,元素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4.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有关实验试剂和仪器

.说教法

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是实施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促进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教学活动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使之相互促进,协调发展。根据课程改革的要求、教育原理和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我采用了如下教学方法:

(1)创设情景、引入课题。

从化学史引入新课,设计一些问题,如同学们你们知道门捷列夫吗?他的伟大成就是什么?门捷列夫开始是按照什么原则来排列元素的?现在的周期表编排的依据是什么?哪种依据更科学?设计这些问题主要是创设问题的意境,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去阅读、培养学生的自习能力,激发学习兴趣,促使学生在意境中主动探究科学的奥妙。

(2)分析图表、巧得规律。

课本在本节内容中设计了许多图表,列举了一些数据,这些资源可引导学生进行推理,如P5的科学探究完全可让学生通过回忆初中所学知识和查阅元素周期表中的有关信息进行填表,从而找出信息中隐藏的规律,得出碱金属元素中相似性和差异性,再者P7碱金属的主要性质,从这张表中我们可以推知结构决定化学性质,同时也影响物质的物理性质。

(3)精心设疑、实验探究。

①.改演示实验为学生实验,让学生多参与实验,一来培养兴趣,二来增强动手能力.

②.加强实验的改进与对比。如课本介绍钠与氧气时用的是坩埚,可以用石棉网吗?这两种方法都做些一下,比较其中的优劣。如课本介绍钠与水反应时,用的是烧杯,可用水槽,再用投影,以利于学生观察实验现象,效果会更佳。

③.科学探究,诱思创新。科学探究的目的是让学生在获得结论的同时,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了解科学探究的方法。开展科学探究活动时,不要给学生规定框框,不要束缚学生的思维,要让学生动手实践,学会通过实践来解决问题,又从实践中发现新的问题。如将氧气、水与金属钠和钾的实验改为探究实验。设计问题的情景,展示获取知识的过程,按“提出假设→讨论→思考→给出事实→实验探究→得出结论”的模式进行教学,从而调动学生的内在动力,促使学生主动的探索知识。

.说学法

本节课我在探究ⅠA族元素原子结构与性质时,让学生学会运用对比、归纳的方法去研究问题。在实验中培养学生相互合作、学会观察,善于动脑、主动探究、勇于创新,指导他们学会运用准确的化学语言描述实验过程,同时增强学生从个别到一般的认识事物的规律。

.教学程序

(1)导入新课。

展示一张元素周期表,播放有关门捷列夫的录像,提出问题。

门捷列夫的伟大成就是什么?门捷列夫开始是按照什么原则来排列元素的?现在的周期表编排的依据是什么?哪种依据更科学?

(2)元素周期表。

[过渡]我们按照元素在周期表中的顺序给元素编号,得到原子序数。可见原子序数与原子结构间存在什么关系?(结合1~18号元素原子结构)

[过渡]下面我们再来讨论这张元素周期表。

[学生观察]元素周期表中有多少横行、纵行?

[教师]元素周期表有7个横行,每一横行称为一个周期,18个纵行,除了8、9、10三个纵行称为Ⅷ外,其余的每一个纵行称为一族。

[提问]共多少族?(16)

[提问]把不同的元素排在同一个横行即同一个周期的依据是什么?

[学生]依据为具有相同电子层数的元素按照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排列在一个横行里。  [提问]周期序数与什么有关?

[学生]周期序数等于该周期元素具有的电子层数。

[教师]如此,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板书]周期序数=电子层数

[学生看元素周期表]

[教师]元素周期表中,我们把1、2、3周期称为短周期,4、5、6周期称为长周期,第7周期称为不完全周期,因为一直有未知元素在发现。

请大家根据自己绘制的元素周期表,完成下表内容。

[投影]        表5—11  周期表的有关知识

[教师]从上面我们所填表的结果可知,在元素周期表的7个周期中,除第1周期只包括氢和氦,第7周期尚未填满外,每一周期的元素都是从最外层电子数为1的碱金属开始,逐步过渡到最外层电子数为7的卤素,最后以最外层电子数为8的稀有气体结束。

需作说明的是:第6周期中,57号元素镧(La)到71号元素镥(Lu),共15种元素,它们原子的电子层结构和性质十分相似,总称镧系元素。第7周期中,89号元素锕(Ac)到103号元素铹(Lr),共15种元素,它们原子的电子层结构和性质也十分相似,总称锕系元素。为了使表的结构紧凑,将全体镧系元素和锕系元素分别按周期各放在同一个格内,并按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把它们分两行另列在表的下方。在锕系元素中92号元素铀(U)以后的各种元素,多数是人工进行核反应制得的元素,这些元素又叫做超铀元素。

元素周期表上列出来的元素共有112种,而事实上现在发现的元素还有:114号、116号、118号元素。

[学生活动,教师板书]

[教师]罗马数字Ⅰ、Ⅱ、Ⅲ等表示什么意思?

[学生]族序数。[教师]A、B又分别表示什么呢?

[学生]A表示主族,B表示副族。

[教师]什么是主族?什么是副族?

[学生]由短周期元素和长周期元素共同构成的族,叫做主族;完全由长周期元素构成的族,叫做副族。

[总结]最后我们用一句话来概括元素周期表的结构:三短三长一全;七主七副Ⅷ和零。

(3)元素的性质与原子结构

我们把ⅠA 称为碱金属族,我们为什么要把他们编在一个族呢?请同学们观察碱金属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分析碱金属原子结构的共同之处。

[思考]我们知道物质的性质主要取决于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从碱金属原子的结构可推知其化学性质如何?是否完全相同?

[学生] 由于元素化学性质与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密切相关,碱金属元素原子的最外层上都只有一个电子,因此它们应该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由此可推知它们也应该像碱金属的代表物钠一样,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一个电子,形成+1价的阳离子,并能与氧气等非金属元素及水发学生化学反应。

[教师]实验是检验真理的标准,下面我们通过实验来探讨同一族元素的性质。

[实验1]将一干燥的坩埚加热,同时取一小块钾,擦干表面的煤油后,迅速的投入到热坩埚中,观察现象。同钠与氧气的反应比较。

[教师]观察钾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预测金属钾的性质,并与钠的性质进行比较。

[学生]钾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中第四周期,ⅠA族,与钠元素处于同一主族,并且,它应该比金属钠更容易失去电子,如果与水反应,应该更剧烈。

设计意图:学生主动参与实验探究,产生好奇和疑惑,议论纷纷且探究热情高涨。通过实验、观察、分析、讨论,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同时培养学生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实验步骤]分别向两只培养皿中加水至其体积的1/2,然后分别加入绿豆大小的一块金属钾和金属钠,用表面皿盖在培养皿口上,注意观察反应的剧烈程度,记录所发生的现象。待冷却后,分别向两只培养皿中加入2~3滴酚酞,观察实验现象。

学生动手实验,记录现象。

[思考与交流]根据实验讨论钠与钾的性质有什么相似性和不同。你认为元素的性质与他们的原子结构有关系吗?

[学生]有关系。同一主族元素化学性质相似。且还原性增加

 [教师]由上表可见,碱金属在物理性质上也表现出一些相似性和规律性。

总结1.我们了解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2.通过讨论周期中第一主族(碱金属)的性质和原子结构的关系,大家应该,原子的结构与元素的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存在必然的联系。我们可以说结构决定性质,究竟事实是不是这样呢?从结构能不能推导了元素的性质?我们将在下节卤族元素学习中验证一下。

五.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整个教学设计中,对知识本身的掌握我没有过分强调,而侧重让学生获得亲身参与探究的体验,学会分享与合作。我相信,自主探究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方法将使他们受益无穷,但由于学生认知水平的差异性和学生实验能力水平的高低,可能不同类型的学生会有一定程度的差距,但只要坚持,我想差距会缩小的。

各位评委、专家:本节课我根据高一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其认知规律,采用直观教学和实验探究的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的“导”立足于学生的“学”,以学法为重心,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地学习,主动地参与到知识形成的整个思维过程,力求使学生在积极、愉快的课堂氛围中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板书设计

元素周期律

各位专家,下午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社高中化学必修2第一章第二节《元素周期律》(第二课时)。下面我从六个方面说一说这节课的整体设计。

一、说教材

1、 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元素周期律是学习化学的一个重要理论工具。在学生已经学习Na、Mg、Al、Fe、Cu等金属元素的单质及化合物的性质,初步了解了原子结构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探究元素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归纳总结出元素周期律,是符合学生的学习心理和认知规律的。一方面可以丰富学生对元素的学习,另一方面可以引导他们在今后的学习中关注元素性质间的联系与区别,对他们今后元素化合物的知识学习具有很好的指导作用。因此,本节内容在教材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2、教材的重点

 教学重点:
(1)元素周期律的涵义和实质。
(2)元素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教学难点:

元素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3、         教学目标

l知识和技能:

1、使学生初步掌握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和元素主要化合价的周期性  变化。

 2、认识元素性质周期性变化是元素原子核外电子周期性排布的结果,从而理解 元素周期律的实质。

l过程与方法 :

1、通过元素周期律的初探,使学生学会利用图表分析处理数据和培养他们归纳的科学方法。 

 2、体验科学推测,实验探究的科学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

1、在元素周期律的归纳过程中,重视发现意识、让学生在发现中寻找结论,在合作中享受成功。

2、结合元素周期律的学习,使学生树立量变到质变以及客观事物相互联系的规律

4、教具准备

教学媒体、课件;有关实验试剂和仪器

二、说教法

课前发放预习学案,让学生在课下利用教材提供的数据画图表,然后在课堂展示。引导学生运用图表来分析总结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和元素主要化合价的周期性变化规律。通过发挥图表作用和学生的合作交流,以达到难点的突破。

为了让学生理解元素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提出元素得失电子能力的探究,采用理论推理假设,试验验证的方法突破。

三、说学法

陶行知先生说:“好的先生,不是教书,而是教学生学,教学生不仅学会,更需要教学生会学”要使学生随老师的设问,观看多媒体课件,自学教材,分组讨论,组间评价,主动思考,归纳总结得出结论。

四、教学程序

   (1)交流展示,归纳总结

分小组交流展示预习成果。把学生分组,让每小组的学生拿出课前的预习作业,先小组内讨论,选出优秀的作业,进行视频展示。把1~18号元素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的折线图,通过视频展示,小组交流、讨论,发现1~18号元素的内在联系和变化规律。

结论: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化合价等元素的性质呈周期性变化。这个规律叫元素周期律。

元素周期律的内容:元素的性质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呈周期性的变化。

元素周期律的实质:元素的性质周期性变化是元素的原子核  外电子排布呈周期性变化的必然结果。

(2)学生活动,分组实验

(提醒学生操作过程中要注意的问题以及重点观察的实验现象)

通过钠、镁、铝与水或酸反应的实验现象及其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碱性的强弱,推断出钠、镁、铝的金属性的强弱

结论:金属性强弱顺序  Na>Mg>Al

(3)、投影

结论:非金属性强弱顺序 Si <P< S< Cl

(4) 总结论

Na   Mg    Al Si   P   S    Cl

从左到右 金属性逐渐减弱,非金属性逐渐增强

(由量变到质变的规律非常明显,对学生进行辨正唯物主义教育)

最后扩展提高:不仅从Na到Cl元素性质呈周期性变化,其他元素也不例外,这就是元素周期律。

(5)巩固新课,布置作业

五、板书设计

化学说课稿:《化学键》说课稿

一、对教材的分析及教学目标的确立

1.教学内容:高中化学第一册(必修2)第一章第三节《化学键》包括:①化学键,②离子键,③共价键,④极性键和非极性键。

2.教材所处的地位:本节内容是在学习了原子结构、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后学习化学键知识。本节内容是在原子结构的基础上对分子结构知识——化学键的学习,学习这些知识有利于对物质结构理论有一个较为系统完整的认识。同时对下节教学——电子式的学习提供基础,下节课重点解决的问题就是用电子式表示离子键和共价键的形成过程,学生首先要知道化学键的概念。学习化学键知识对于今后学习氮族元素、镁铝等章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3.教材分析:第一部分是关于离子键的内容——复习初中学过的活泼的金属钠跟活泼的非金属单质氯气起反应生成离子化合物氯化钠的过程。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课堂讨论的形式对这段知识进行复习,同时予以拓宽加深,然后在此基础上提出离子键的概念;第二部分是关于共价键的内容——跟离子化合物一样,复习初中学过的氯气和氢气起反应形成共价化合物氯化氢的过程基础上提出共价键的概念;第三部分介绍非极性键和极性键,它是对共价键知识的加深,学生学习了共价键之后,必然要考虑成键原子之间对共用电子对吸引能力的大小以及共用电子对在成键原子间的位置,教材回答了学生的疑问,引出了非极性键和极性键的概念。

4.教学目标的确定:

1)知识目标:理解离子键和共价键的概念;了解离子键和共价键的形成条件;了解化学键的概念和化学反应的本质。

2)能力目标:对立统一论思想:阴、阳离子构成了离子化合物中的矛盾的两个方面。

3)情感目标:通过观察钠跟氯气起反应、氯气和氢气的演示实验,从宏观上体验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所引起的化学变化,激发学生探究化学反应的本质的好奇心;通过课件演示离子键和共价键的形成过程,是学生深入理解化学反应的微观本质——旧键的断裂和新键的形成,培养学生对微观粒子运动的想象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离子键和共价键的概念。

难点:化学键的概念,化学反应的本质。

确立依据:化学键存在于微观结构中,我们无法进行观察,只能通过CAI演示,使学生去了解形成过程。这部分内容属于化学基本概念,这在高考试题中也属于重点,所以很有必要去突破这部分内容。

三、教材处理

内容调整:这节课先讲解化学键相关的知识,把用电子式表示离子键和共价键的内容放到下一课时去学习。

四、教学方法

五、教学内容及教学过程:

(一)、引入:请学生回忆钠和氯气反应、氢气和氯气的反应实验现象。接着播放上述两个实验的录象,让学生加深实验现象。过渡,让学生思考这两个反应的微观实质是什么?引出这节课的教学内容。

(二)、新课教学:

(1)、离子键:演示NaCl的形成过程引出概念,分析成键原因、特点,粒子间的相互作用。再来分析哪些原子之间会明显以离子键结合?在周期表中处于什么位置?

(2)、共价键:通过演示HCl的形成过程引出概念,分析其成键原因、特点,粒子间的相互作用。同样来分析哪些原子之间会明显以共价键结合?根据原子吸引电子能力不同共价键分为非极性共价键和极性共价键。

(3)、离子键和共价键的比较:从概念、成键粒子、粒子间作用、形成条件等方面去比较二者。

(4)化学键:由演示甲烷各原子间的相互作用,引出化学键的概念。强调:存在与分子内或晶体内,分子间不存在;必须是相邻的原子或阴、阳离子间。

(5)、化学反应的微观实质:通过对NaCl、HCl形成的讨论,得出化学反应的微观实质,及反应条件和反应热的原因。

六、课堂小结:离子键、共价键、化学键的概念,化学反应的本质。

七、布置作业:课后习题一,巩固本节所学内容

化学能与热能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是人教版化学必修Ⅱ第二章第一节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是化学学科重要的原理性知识之一。初中化学已经从燃料的角度初步学习了“化学与能源”一些知识,在选修“化学反应原理”中,将从科学概念的层面和定量的角度比较系统的深入的学习化学反应与能量。该节内容既是对初中化学相关内容的提升和拓展,又为选修“化学反应原理”奠定必要的基础。另外本节内容是在学习了“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律”之后,应用物质结构理论来指导化学反应原理的学习,是对第一章内容知识的深化。该部分内容在初中化学,高中必修和选修模块中均有安排,既有学习的阶段性,又有必修、选修的层次性,在具体内容上前后还有交叉和重叠,学生概念的形成和发展呈现一种螺旋式上升的形态。同时化学反应释放的化学能是现代能量的主要来源,这一节知识在工农业生产,科学技术研究和日常生活都有广泛的应用,与我们每一个人息息相关。因此,本节在全书中占有重要地位,是整个高中化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为了学生更好的接受本节课内容,并适应学生在“知识生态”中的生长性、环境性、综合性和发展性,我将本节内容进行了一下调整,先讲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再讲化学键与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关系。

本节课通过学与问燃料燃烧问题的引入,使学生对化学能与热能的转化问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正是基于学生的这种心里特征,我利用本节教材设置了大量的探究教学,即应用试验创设教学情景,引发学生发现并提出新的问题,设计并进行试验用以收集整理事实和数据,再得出结论,抽象出吸热反应、放热反应,然后上升到理论高度去理解概念,最后应用到实际中去。

2、教学目标分析

⑴、知识与技能

①初步理解物质的化学变化、化学键变化和能量变化之间的关系,掌握物质的化学变化和能量变化的本质。

②了解吸热反应、放热反应的涵义,了解化学反应在提供热能方面的重要作用。

③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

⑵、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对化学键与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问题的交流讨论,学习获取数字化信息的方法,提高处理信息的能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②通过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的活动探究,体验定性实验在化学研究中的应用。

⑶、情感态度、价值观

①学生通过探究化学能转化为热能的奥秘,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和热情,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与喜悦,感受化学世界的奇妙和和谐。

②通过生产,生活的实例了解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认识提高燃料的燃烧效率、开发高能清洁燃料的重要性,培养节约能源及保护环境的意识,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社会热点问题,逐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 化学键与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关系。

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两个概念。

难点 :  从微观角度理解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掌握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是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

二、教法分析

     教育学理论认为,选择和采用教学方法时,不仅要根据学科的特点,而且要根据教学任务和学生的认识特点选用。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化学离开了实验,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本节课主要采用了实验探究法,再结合问题探讨法、分析推理和比较归纳法等教学方法,为了更好的突出本课重点,突破难点,完成教学任务,同时我还在教学中合理的运用多媒体等辅助手段,便于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教学时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突破:将2-1  2-2 2-3安排为分组实验,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实验,有利于触摸反应器和观察温度计,增强感性认识。

三、学法指导

     学生通过初中化学,必修Ⅰ以及前一章的学习,已经了解了电解质、化学键等知识,因此根据学生的知识结构、心理特点和教学内容的实验需要, 采用实验探究、问题探讨、分析推理和比较归纳等方法, 并结合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养成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习惯,并学会运用观察、比较、归纳等方法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四、教学程序

教与学是有机结合而又对立统一的,良好的设想,必须通过教学实践来实现。我是这样安排教学程序的。

㈠、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多媒体演示奥运火炬传递

这种情景引入法,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进入学习主题,避免思维的盲目性。

㈡、师生互动,传授新知

      这部分学习分为两部分: 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和化学键与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关系。为了更好的完成教学目标, 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采用实验探究、问题探讨、分析推理和比较归纳等方法, 并结合多媒体进行教学。

1、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我采用分组实验探究、讨论交流、归纳总结等方法。

⑴、引导学生阅读,得出“能量守恒定律”。

⑵、分组实验2-1  2-2感受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观察实验并记录现象,小组成员进行交流讨论,列出自己的想法。

【投影实验内容】实验1

实验2

讨论: 氨气的污染和预防

⑶、实验3

【投影实验内容】实验2-3

通过实验操作和观察现象,抽象出实验原理,并形成中和热的概念,使学生对中和热的概念有一个半定量的认识,为选修打下基础、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分析观察能力。

⑷引导学生归纳常见的吸热反应、放热反应。

2、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原因可以从两个角度解释:物质所具有的能量和化学键。通过生活中水向低处流这一自然现象的能量转化情况的分析迁移到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从化学键的角度其内容涉及微观的一些知识学生很难理解,因此我采用了动画模拟的方法,通过具体生动的画面,将学生看不见的微观世界宏观化,从而帮助学生明确化学键与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关系。

【动画模拟】

“师生互动”式教学模式是以问题的发现、探究及解决为主要线索,教学中突出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体现探究过程中的合作与互动,最终达到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操作中,教师要及时捕捉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碰到的问题或困难,适时予以指导和调控,防止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出现盲目性、随意性与低效性。对学生来说,学习过程的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在不断思考和探索中去自我建构,完善认知结构。

(三)巩固练习

适当的课堂练习一方面是学生对本节课学习情况的反馈,同时使学生对所学知识巩固加深。为此,安排适当的练习,巩固吸热反应、放热反应和中和热的涵义。

(四)课堂小结

请同学进行课堂小结,适当的课堂小结是必要的,它不仅仅是本节教学知识的回放,还可将本节课知识贯穿联系起来,同时还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五)作业布置 (课本P.34  “思考与交流”  课本P.36 .1 4)

课后作业有助于教师对学生情况的掌握,也有利于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应用。

(六)板书设计

板书不仅是本节课所学知识的概括,更重要是能突出重点、解决难点,使所学知识条理化、系统化,因此十分重要。

第二章 第一节 化学能与热能

一、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

  1、“能量守恒定律”      2、吸热反应、放热反应含义    3、常见的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

二、化学键与化学反应能量变化的关系

1.一个化学反应的的过程,本质上就是旧化学键断裂和新化学键形成的过程。

2.

化学反应速率和限度

各位领导、老师们大家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苏教版化学、必修二、专题二、第一单元《化学反应速率和限度》,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目标分析、教学过程、效果分析四个方面展开说课。

一、教材分析

化学反应速率和限度是高中化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整个中学化学教材的重点内容之一。学生通过对初中化学的学习,了解了化学反应的本质是旧键的断裂和新键的形成,而在前一专题中又学习了化学键的相关知识:一般来说,化学键的键能越大,键就越牢固,物质的化学活性就越小。在此既基础上,就比较容易理解化学反应速率的快慢首先取决于反应物分子的内部结构即内因,外界条件如温度是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外因。在必修1中学生已经知道了可逆反应的概念,此时,通过实验帮助学生认识化学反应的可逆性,了解化学反应的限度,知道什么事可逆反应的平衡状态。

因此,教材编排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即从易到难,层层推进,保持了学习的连贯性。

二、学习目标的确立

依据新课程理念,本着对教材结构和内容的深刻理解,结合学生的学习基础和认知特点,确定学习目标如下: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基本的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认识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外界条件,并能用于说明有关问题。

2、认识可逆反应有一定的限度,知道可逆反应在一定条件下能达到化学平衡状态。

过程与方法

1、重视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提高科学探究能力。

2、通过实验探究分析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外界条件。

情感、态度、价值观

有参与化学科技活动的热情,将化学知识应用于生产、生活实践的意识,能够对与化学有关的社会和生活问题作出合理的判断。

三、学习重、难点分析

基于我对本节教材价值的认识和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将教学重点确定为: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了解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难点: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在实际生活生产中,很多方面都涉及到化学反应速率问题,所以把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了解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定为本节重点。而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对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原理的学习显得尤其重要,那么如何根据具体外界条件的变化,造成反应速率变化,通过实验分析比较。便成为突破难点的关键。

【教学展开分析】

一、教法设计

本节课以培养学生自主获取新知识的能力为目的来设计教学,采用发现,探究的教学模式,其主要过程设计为:

创设情景、引导发现、探索问题→提出新的概念→提出研究题目→组织探究学习活动、收集信息→概括→实际应用→完善体系。

二、说学法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学生通过直观生动的实验来学习,才能留下深刻的印象,也最具有说服力。教学时,应及时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同时利用这些富于启发性的问题,活跃学生思维,学会或增强分析总结问题的能力。
    在学习化学反应速率时,使学生认识浓度、温度和催化剂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引导学生寻找知识间的相互联系,掌握科学有效的记忆方法,提高识记的效果。

三、教学程序设计

本节虽然属于化学基本理论教学,但并不枯燥。在进行化学反应速率的教学时,先让学生利用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预测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再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探究,验证假设,得出结论;最后再回到生产、生活,利用所学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从同学们以前所学的化学反应知道,不同的反应有快慢之分,而有些反应需要加热或使用催化剂等问题进行设问引起学生的思考和兴趣。 密切结合学生已有的化学反应知识,从“问题”直接引入新课题,使将要学习的内容一目了然,从实验探究入手创设学生积极探究学习的氛围。让学生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去认识化学反应-化学反应的快慢和限度。

第一、化学反应的快慢的教学

【情景设计】让学生列举出日常生活中或化学实验中的一些化学反应速率有快有慢的实例。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讨论】在物理上用单位时间内物体运动的距离来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那么在化学上怎样定量的表示化学反应进行得快慢呢?运用物理知识引出化学反应的速率的概念加强化学与其它学科之间的联系。

【自学】学生阅读课本,归纳出化学反应速率的表示方法、表达式及单位。通过自学对3个要点的总结,对学生掌握知识起到了一个循序渐进的作用,培养了学生自学和总结的能力。

【练习】解答习题,巩固化学反应速率的的概念,理解化学反应速率的表示方法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通过习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也突破了本节课的第一个难点。

【总结】理解化学反应速率的表示方法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上述化学反应速率是平均速率,而不是瞬时速率。

2.无论浓度的变化是增加还是减少,一般都取正值,所以化学反应速率一般为正值。

第二、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的教学

可从化学反应的快慢主要取决什么?一个实验的结果会受到哪些外界因素的影响?它们是如何影响的?来进行质疑。从几组实验比较得到结论:实验的结果会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如温度、浓度、表面积等。

第三、化学平衡的教学

建立化学平衡的观点是重点。教学过程中,先利用学生熟悉的“溶解一结晶”现象,复习溶解结晶平衡认识平衡的特点,从教学的模式,采用直观的图示认识平衡,帮助学生建立化学平衡的概念。使抽象的概念学习变得直观、易懂。通过逻辑分析、化学实验等迁移至化学。

板书设计

一、化学反应速率

1、概念:

2表示方法:

3、表达式:v(B)=△c(B)/t

4、单位:mol/(L?s) 或mol/(L?min)

二、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1、内因:参加反应的物质本身的性质

2、外因:

〔1〕温度的影响

〔2〕浓度的影响

〔3〕压强的影响

〔4〕催化剂的影响

〔5〕接触面积的影响

三、化学平衡

1.化学平衡的概念

2.化学平衡的特征

3.化学平衡的标志

《甲烷》说课

一、     指导思想

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教材的教学要求是面向全体高中学生,体现三维学习目标,目标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分析能力,应用能力及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学生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培养学生关心社会,关心自然的情感。

二、     教材分析

地位和作用

《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甲烷》位于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课程教科书必修2的第三章《有机化合物》的第一节。教材主要内容为甲烷的结构(包括结构式、电子式),甲烷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甲烷的化学性质包括甲烷的氧化反应和甲烷的取代反应以及甲烷的受热分解。将《甲烷》这一节内容放在教材的必修2,是考虑到学生在高一化学中已学过物质结构的知识,如共价价、极性分子和非极性分子等基础知识,具备了学习本章的理论基础。烃是一切有机物的母体,学习有机化学的基础。而甲烷作为结构最简单的有机物又是学习烃的入门,所以让学生掌握好甲烷的知识,就是为学习烃、烃的衍生物及接下来学习的有机内容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时,因为在高中化学中,有机化学与无机化学的联系不是非常的紧密,对无机化学部分学的不是很好的同学来说,可以说是学习化学的新的开始,只要鼓励学生努力就可以学好,这无疑会增加学生学习的信心。

三、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掌握甲烷的分子组成和结构;了解甲烷物理性质;掌握甲烷的化学性质;初步掌握取代反应的概念以及它与置换反应的区别 。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对比、分析、归纳能力;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3情感目标 :深入认识“结构决定性质”“内因、外因辨证关系”等哲学思想;认识化学微观世界分子结构的立体美。

四、 教学重点、难点

1. 教材重点 甲烷分子结构;甲烷的化学性质;取代反应的概念 ;
  2. 教学难点 甲烷分子结构与化学性质的关系;甲烷与氯气反应的机理

五、 学情、学法分析

1、学情分析

经过初三化学的学习,学生对有机化学以及有机物有了初步的了解与认识,因此在老师的教导下,结合具体形象的甲烷的结构式的模型、有关甲烷的反应机理的视频,再通过他们本身的努力学习,可以对甲烷有比较好的掌握。

2、学法指导

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是主体,而教师则在教学活动中必须起到带领、教导和解说的作用。因此在本节课中,我的任务是把学生引入甲烷这一主题,之后对他们讲解甲烷的结构,性质,并借助甲烷的结构模型以及甲烷的氧化反应和取代反应的反应机理的视频等形象而生动的方法让他们掌握甲烷的相关知识点。

六、教法分析 

主题引入,诱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引出答案→归纳总结

七、教学程序

1、甲烷的物理性质

提出问题2:日常生活中可以看得到的天然气是什么颜色,有什么味道?

分析问题:借助日常生活中的天然气的外观,讲解甲烷的无色无味的气体;再从甲烷的分子式出发,讲解甲烷的密度与溶解性。

解决问题,给出答案:无色无味,密度0.717g/L,不溶于水,不容易强酸与强碱。

作用:引导学生学习课本中甲烷的物理性质,使学生掌握甲烷的物理性质。同时将理论化学与生活化学联系起来,让学生觉得学以致用,增加学习兴趣。

2、甲烷的分子式与结构式

主题引入:给学生们一段有关天然气的课外趣味阅读,由甲烷是天然气的主要成分这点引出有机物的概念,同时也引出甲烷。

提出问题1:甲烷的化学表达式怎么写?

引导思维:引导学生思考,并写出甲烷的分子式与结构式。

分析并解决问题:给出甲烷的分子式(CH4)与结构式、电子式的图片。

甲烷分子是以碳原子为中心,四个氢原子在四个定点的正四面体。

     

根据图示,分析甲烷的分子式,结构式以及电子式。

作用:引导学生学习理解并掌握甲烷的分子式与结构式。

3、甲烷的化学性质

主题引入:日常生活中的天然气可以燃烧,可以使人中毒。在生活中,天然气具有易燃性,易爆性,说明它的化学性质很活泼。

引入问题:甲烷会与什么物质发生什么反应?

分析问题:借助甲烷的分子结构式模型,从甲烷特殊的分子结构出发,手动拆解模型来解释甲烷具有活泼的化学性质的原因。并且观看甲烷分子的视频。使学生加深对甲烷分子的结构式的掌握。

引出答案:与学生再一次一起观看甲烷的氧化反应与取代反应的视频,同时从甲烷的分子结构的特殊性出发,向学生解说甲烷与氯气反应的反应机理以及反应产物等内容。

作用:使用形象而生动的模型与视频,不但可以让学生容易理解,并且还加深学生对甲烷的结构式与化学性质的关系的掌握,同时还可减轻死记硬背甲烷取代反应的反应机理的枯涩。

4、归纳与总结

依据板书,与学生一起复习这节课学习的内容:

在这一节课,学习了:

a.甲烷的分子式CH4,结构式与电子式

            

b甲烷的物理性质:甲烷是无色无味,不溶于水,不溶于强酸强碱的密度小于空气的气体。

c.甲烷的氧化反应:CH4 + O2 → CO2 + 2 H2O

d.甲烷的取代反应:

练习:课本64页与65页

八、板书设计

甲烷

物理性质:无色无味,极难溶于水,难溶于强酸强碱。

分子结构式:

甲烷的氧化反应:CH4 + O2 → CO2 + 2 H2O

甲烷的取代反应:

《来自石油和煤的两种基本化工原料-苯》

各位领导、老师们大家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化学必修二《来自石油和煤的两种基本化工原料-苯》.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展开说课。

五、         说教材

2、 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来自石油和煤的两种基本化工原料-苯》它是在学生学习过饱和烃—甲烷、不饱和烃—乙烯的基础上学习的,它既有饱和烃、又有不饱和烃的性质,也是新的一类烃的代表,使烃的知识得到完善和升华,同时,也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动手、动脑能力的重要内容,更是高考中重点考查知识点之一

3、 教材的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苯的结构特点。引导学生以假设的方法探索苯的结构过程以及利用实验探究的方法来学习苯的性质。

教学难点:苯的结构特点。引导学生以假设的方法探索苯的结构过程。

4、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苯的物理性质,理解苯分子的结构,掌握苯的化学性质;

2.进一步强化学生对“结构─性质─用途”关系的认识。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观察实验、分析事实、阅读、合作、交流等方式探究苯的结构和性质。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学生通过苯的凯库勒式的发现过程,体会“机遇总是偏爱有准备的头脑(巴斯得)”的含义,养成科学的态度和科学的品质。

(2)苯的分子结构与性质的关系,是对学生进行“内因─外因”辩证关系教育的典范。

5、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以及有关实验试剂和仪器

六、         说教法

古希腊生物家普罗塔弋说过这样一句话:“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被点燃的火把。”我觉得,我们在教学时必须特别注意这一点,即不能将学生当作容器来对待,在确定教学方法时,必须遵守叶圣陶先生“教是为了不教”的训令,结合教材及学生的实际准备采取以下教学方法:

  1、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采用启发式,并遵循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引导学生不断设疑,析疑,解疑。

2、对涉及结构的解释,力求用实物投影或计算机模拟的电化教学手段加以解决,即遵守直观性教学的原则。

采用方法1,有利于学生掌握从现象到本质,从已知到未知逐步形成对苯结构的认识和性质的掌握的学习方法,有利于发展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采用方法2,有利于帮助学生形成系统知识,且能使他们的认识过程遵守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这一人类认识事物的规律,并能提高他们学习能力。

七、         说学法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现代的教学,应以发现为重点,确实帮助学生学会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教会学生“如何思考,怎样学习”。

结合本节教材的特点及所设计的教学方法,指导大多数学生用“发现”的方法开展学习活动。同时还应注意不要忽视那些个性特征很强的学生,一定要指导他们用不同的方法展开学习活动。

为了不使我们的学法指导活动落空,我们在实际开展教学活动时力求把教师的讲授转变为启发诱导,把学生的被动接受转化为主动探索,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促使学生动眼看、动手做、动口说、动脑想,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和认识过程统一为一个整体。 具体做法如下:

在本节课中采用了以下学法指导:

(1)观察分析:通过药品和模型展示,使学生对苯的性质、结构有直观印象。

(2)初步推断: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之上让学生初步推断苯的可能结构,这样既复习了旧知识,又对新知识进行了探索。

(3)实验验证:在初步推断出苯的可能结构之后,学生通过实验进一步验证,结构是否正确,这样既提高了动手能力,又获得了新知识。

(4) 总结归纳:在探索出苯的分子结构之后,再由学生总结归纳出苯分子的结构特点,从而使学生对苯分子结构真正理解并为苯的化学性质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八、         教学程序

总体设计思路:给出苯的分子式→提出问题(可能的结构是什么?)→探究活动(根据已学的有机物的结构推测苯的结构)→探究实验(与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和溴的四氯化碳溶液的反应)→分析与烷烃、乙烯性质的差异→给出实际的结构→用多媒体演示苯的性质→得出苯容易取代难加成。

1、创设情景,引入课题

19世纪欧洲许多国家都使用煤气照明,煤气通常是压缩在桶里贮运的,煤气用完后桶里总剩有一种油状液体,但长时间无人问津。1825年英国科学家法拉第对这种液体产生了浓厚兴趣,他花了整整五年时间提取这种液体,从中得到了一种含碳氢的无色油状液体。热拉尔等化学家测定该物质的分子式为C6H6,并命名为苯。这就是今天广泛使用的化工原料——苯。

2、实物展示,引发探究

取少许苯加入试管中,观察。苯是具有特殊气味的油状液体。向其中加少许含红墨水,振荡,静置,观察说明苯比水不溶密度小于水。

3、精心设疑,实验探究

4、分析本质,深化认识

5、联系结构,掌握性质

 1.取代反应

2.加成反应

3.氧化反应

小结:苯的结构独特决定了苯的化学性质的特殊。

6、及时反馈,加深理解

九、         板书设计

《来自石油和煤的两种基本化工原料》—苯

一、  物理性质

二、苯分子结构

三、苯的化学性质

1.取代反应

2.加成反应

3.氧化反应

来自石油和煤的两种基本化工原料乙烯说课稿

今天,我参加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必修2)》第三章第二节《来自石油和煤的两种基本化工原料》。新课标中将本节分为两课时:

第一课时:乙烯   第二课时:苯

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程序四个方面谈一谈关于《来自石油和煤的两种基本化工原料》第一课时:乙烯的设计:

一、说教材

1.地位和功能

本节内容是继烷烃之后,向学生介绍不饱和烃和烯烃的概念,乙烯的分子结构、和乙烯的化学性质。在乙烯的化学性质中,又介绍了另一种重要的有机反应类型——加成反应。本节内容是学生在系统地学习了烷烃之后,已初步了解学习有机化学的方法的情况下学习的又一类烃,在教材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且本节内容所涉及到的乙烯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和产品,在工农业生产、日常生活、能源、药物等方面都占有重要的地位。通过乙烯的性质和用途的学习,可以进一步使学生认识到学习化学的重要性。

2、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 探究乙烯分子的组成、结构式2. 掌握乙烯的氧化和加成反应3. 抽象和逻辑思维能力、三维想象培养

过程与方法: 1.  准备地观察实物、模型2.  利用模型法帮助思维,理论联系实际,建立具体和抽象的联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利用有机化学的入门学习,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有序、认真的学习态度2.通过分子节后模型,意识到化学世界的外在美3.通过乙烯用途的学习感受化学学科对社会生产生活得重要作用

3、教学重点: 乙烯的化学性质和加成反应  教学难点:乙烯的结构和性质的关系

4、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有关实验的试剂和仪器

二、说教法:

1.本节内容涉及到乙烯分子的结构问题,较为抽象,学生较难理解。在教学中可多使用球棍模型,这样可以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并结合多练习、多对比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掌握这部分的知识。

2.本节内容涉及到乙烯的化学性质实验。通过做好演示实验,让学生在充分观察实验现象的基础上,深刻理解乙烯的化学性质。

3.在本节内容的教学中,用计算机课件模拟乙烯的加成、加聚反应。其主要作用在于突破难点,化小为大,变静为动,变抽象为形象,引导学生充分运用创造性思维或想象力去理解事物的本来面貌,促进其发散思维的发展。

三、谈学法:

1.观察法:通过观察分子结构模型,掌握物质的分子结构特点;全面观察实验现象,理解物质的性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对比学习法:通过对比学习,掌握乙烯、甲烷燃烧火焰的情况。在介绍加成反应时,与取代反应对比。引导学生把知识学活。通过对比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灵活运用化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3.讨论学习法:通过积极参与讨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四、说教学程序

[引言]用一个塑料袋将青香蕉密封起来,在袋内充入少量乙烯气体,或放入一个熟的香蕉,成熟的水果自身能释放出乙烯,也能达到同样的效果。引出本节的主角——乙烯。

[多媒体展示] 各种塑料图片。引起学生更大兴趣。

[板书]第二节    来自石油和煤的两种基本化工原料

[思考与交流](乙烯与苯的用途)体会它们作为基本化工原料的重要价值。

[板书]一、乙烯

[讲述]乙烯是重要的化工原料。中国现有的乙烯生产能力为600.5万吨/年,即便加上目前正进行扩能改造的产能,也不过1112万吨,而有数据显示,目前乙烯年增长率达8.5%,估计在20##年乙烯年需求量将达到1500万吨,国内产能仅能满足市场需求的50%左右。目前还需大量进口。
[科学探究]椐图3-6进行石蜡油分解实验:

[观察现象]1、气体使溴水及酸性高锰酸钾褪色。2、燃烧冒黑烟。

[质疑]以上气体是烷烃吗?为什么?

[释疑]产物中含有与烷烃性质不同的烃。研究表明,石蜡油分解的产物主要是乙烯与烷烃的混合物。

[板书]分子中含有碳碳双键的烃类叫做烯烃,乙烯是最简单的烯烃。

[展示样品]让学生观察乙烯的颜色、状态,并嗅气味,小结物理性质。

[板书] 物理性质:无色气体,稍有气味,密度是1.25/升,比空气略轻(分子量28),难溶于水(排水法收集乙烯)

[展示]乙烯分子的模型,练习写结构简式(参见投影):

[讲述]实验表明,乙烯是一种不饱和烃,分子里的两个碳原子和四个氢原子都处于同一平面。双键里其中一个键容易断裂,能跟其它原子或原子团结合。

[演示]乙烯与溴水及酸性高锰酸钾反应:

[现象]溴水及酸性高锰酸钾颜色褪去。

[演示]乙烯在空气中燃烧,观察现象:

[现象]:火焰明亮,有黑烟生成。说明含碳量较大,部分碳没有充分燃烧。有水生成(火焰的上方罩一干燥表面皿观察)有二氧化碳气体生成(用附有氢氧化钙液滴的表面皿观察)

 [板书]1、乙烯的氧化反应

[讲解]乙烯中碳碳双键在酸性高锰酸钾作用下,可断裂而被氧化,而使其褪色。另外,乙烯还能进行催化氧化等等。2CH2=CH2+O2 2CH3CHO

[板书] 2、乙烯的加成反应

[动画]乙烯与溴的加成反应

[讲解]乙烯分子在溴的攻击下,C=C双键里的其中一个键容易断裂,同样溴分子在乙烯的作用下,Br—Br键也会逐渐断裂,两个溴原子分别与两个不饱和的碳原子结合,生成无色的1,2一二溴乙烷。

师生共同小结给出定义:有机物分子里不饱和的碳原子跟其它原子或原子团直接结合生成别的物质的反应,叫做加成反应。

[板书] 加成反应—有机物分子里不饱和的碳原子跟其它原子或原子团直接结合生成新的化合物的反应。常见的加成试剂有:H2、HCl、H2O等等。

[思考、练习]1、如何鉴别乙烷与乙烯?

2、完成方程式: CH2=CH2+H2    CH2=CH2+HCl    CH2=CH2+H2O

 [小结]乙烯的加成反应在实质上是C=C双键容易断裂,能够分别与其它的原子或原子团结合成新的共价键,说明乙烯的化学性质比乙烷活泼。

3、聚合反应

在适当的温度、压强和催化剂条件下,乙烯双键里的一个键全断裂,分子里的碳原子能互相结合成为很长的链。这种聚合反应也是加成反应,简称加聚反应。

[小结]由于乙烯分子里的C=C双键里的一个键容易断裂,能跟其它原子或原子团直接结合,因此,乙烯的化学性质比乙烷活泼,能发生加成、加聚和氧化反应,另外从乙烯的活泼性和还原性也充分说明乙烯是含有双键的不饱和烃。

[阅读] 课本63页第一段乙烯的用途

【板书】三、乙烯用途   做催熟剂,乙烯主要来源于石油,指出:乙烯的产量可以用来衡量一个国家的石油化工水平。

【课堂小结】乙烯能发生氧化反应、加成反应、加剧反应。

【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第二节    来自石油和煤的两种基本化工原料

第一课时:乙烯

分子中含有碳碳双键的烃类叫做烯烃,乙烯是最简单的烯烃。

一、物理性质: 无色气体,稍有气味,密度是1.25克/升,比空气略轻(分子量28),难溶于水(排水法收集乙烯)。

二、化学性质:

1、氧化反应:被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氧化 ;燃烧;

2、乙烯的加成反应   加成反应—有机物分子里不饱和的碳原子跟其它原子或原子团直接结合生成新的化合物的反应。常见的加成试剂有:H2、HCl、H2O等等

3、聚合反应

三、乙烯用途:  做催熟剂,乙烯主要来源于石油,指出:乙烯的产量可以用来衡量一个国家的石油化工水平。

小结:乙烯能发生氧化反应、加成反应、加剧反应

《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物》第一课时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内容分析

《乙醇》是新课标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第三章《有机化合物》第三节《生活中常见的有机物——乙醇和乙酸》中的第一课时的内容。这节课选取了日常生活中典型的有机物代表——乙醇,在学生初中已对乙醇有了初步认识的基础上,主要介绍乙醇的组成、结构、主要性质以及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

按旧的教学大纲和使用旧教材学习有机物,讲究官能团的学习、讲究知识的迁移与应用、讲究各类有机物的衍生转化、讲究知识的系统性。而根据新课标和新教材学习有机物,在化学必修2《有机化合物》中对官能团的学习有所体现但没有强化,学生主要学的是与日常生活相关的一些重要有机物的知识。在选修模块《有机化学基础》中对有机物知识的系统性则要求很高。这种设计应该是新的课程标准注重选择性与教学目标的多样性的必然结果。因此,我认为在本节的教学中我们并不需要去追求知识的系统性,亦不需要过多的知识迁移,不需要强化有机物的衍生转化关系,这些工作留待学生选修《有机化学基础》模块后再去做。我们只需踏踏实实地按课本设置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学好,与生活多联系。多留一点时间去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多留一点时间让学生去体验、感知学习化学的乐趣、体验成功的快乐,多留一点时间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教学中注意从结构的角度深化学生对乙醇的认识,建立有机物“组成、结构、性质、用途”的认识关系,通过乙醇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学习和研究有机物的一般方法,形成一定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乙醇是联系烃和烃的衍生物的性质的桥梁,它在有机物的相互转化中处于核心地位。学好本节课的内容对学习其他烃的衍生物的性质具有指导性作用。可以让学生掌握在烃的衍生物的学习中,抓住官能团的结构和性质这一中心,确认结构决定性质这一普遍性规律,既巩固了前面学习的烃的知识,又为后面其它烃的衍生物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因此本节在本章的教学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是本章的重点内容之一。

3、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掌握乙醇的结构式、物理和化学性质;认识乙醇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②了解羟基的特性,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官能团”的概念。

(2)过程和方法目标

①通过科学探究活动,了解科学探究的方法,提高运用实验探索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②进行观察与思考,培养观察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实验操作技能力。

③通过从官能团的结构特点入手来分析物质性质的“思路教学”,使学生学会研究有机化学的科学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①学习乙醇的分子结构,体会物质的微观结构之美。

②获得物质的结构决定性质的科学观点,学会以点带面的学习方法。

③通过乙醇用途的介绍培养学生将化学知识应用于生产、生活的意识,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社会热点问题(假酒、乙醇汽油等),培养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④介绍酒和酒精的有关知识,体会化学化工为人类社会创造了美。另外,酒在给人类社会带来美的享受的同时,也带来一定的危害,甚至可能导致严重的社会问题,对学生进行美与丑的辩证关系的教学。

4、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乙醇分子结构的确定和乙醇的化学性质

(2)教学难点  乙醇的性质及与结构之间的关系

对于重点、难点的突破,我设计了三个突破点:①乙醇结构的特点可通过化学计算和分子模型来推导,电脑多媒体技术展示来确定,充分发挥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作用,使学生在掌握乙醇结构的同时,也学会了归纳演绎的学习方法;②通过实验探究和动画演示的办法帮助学生认识和掌握乙醇的化学性质;③在烃的衍生物的教学中,抓住官能团的教学中心点与化学反应中化学键断裂受反应条件的影响两条主线。

二、教法分析

教学设计中,在学生初中知识的基础上,突出从烃到烃的衍生物的结构变化,强调官能团与性质的关系,在学生的头脑中逐步建立烃基与官能团位置关系等立体结构模型,帮助学生打好进一步学习的方法论基础,同时鼓励学生用学习到的知识解释常见有机物的性质和用途。教学活动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使之相互促进,协调发展,根据这一原理和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我设计了如下教学方法:

1、实验法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通过实验探究和动画演示,设计问题的情景,展示获取知识的过程,按“实验→疑问→思考→引导→探究→得出结论→应用”的模式进行教学,从而调动学生的内在动力,促使学生主动地去探索知识。

2情境激学法:创设问题的意境(酒的资料收集、酒后驾驶的检验、酒精汽油的推广等),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促使学生在意境中主动探究科学的奥妙。

3、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法:通过动画模拟乙醇的分子结构以及化学反应中分子中的断键情况,将微观现象宏观化,将瞬间变化定格化,有助于学生掌握乙醇化学反应的本质。

4、归纳、演绎法:通过学生的归纳和逻辑推导,最终确定乙醇的物理性质和分子结构。

5、自学、讨论法:通过学生结合生活经验、阅读课本、收集资料,讨论交流,自主归纳、总结乙醇的用途。

三、学法指导

1、学好烃的衍生物知识,应抓住有机物分子的关键部位(官能团及其邻近原子),分析有机物在化学反应中的断键本质。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迁移,提高知识的应用水平。

2、在理解掌握乙醇的断键本质的基础上,注意分析理解乙醇羟基和乙基之间的相互影响,培养用普遍联系的观点分析问题。

3、要注意反应条件(外因)的影响,着重把握乙醇氧化反应及其条件和产物。

四、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让学生展示自己在课前搜集的有关酒类、酒精和乙醇的知识,结合我国丰富多彩的酒文化等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乙醇的物理性质 

【展示】无水乙醇。让学生观察、体验乙醇的色、态、味。利用“酒好不怕巷子深”的俗语和“一滴太白酒,十里草木香”的诗词加深乙醇挥发性的认识。通过不法商贩制造假酒让学生体验乙醇的溶解性。

【学生总结】阅读课文,归纳乙醇的物理性质 

【教师提问】无水酒精的制备方法、如何检验酒精是否含水

3乙醇的分子结构

a.学生回忆并写出乙醇的分子式:C2H6O

b.结构:让学生根据乙醇的分子组成推测乙醇的结构,写出乙醇分子可能的结构简式。

(A)  CH3-CH2-O-H            (B)  CH3-O-CH3 

通过观察讨论让学生判断出(A)式中有1个氢原子与其它5个氢原子不一样,而(B)式中的6个氢完全相同。  

【演示实验】无水乙醇和Na 的反应。检验生成的气体。

【探究结构】提问:如何利用此反应推测乙醇的结构?

学生提出探究方案,并用实验验证。再告诉学生,1 mol无水乙醇与足量的金属钠反应可得到0.5 molH2,进而让学生判断出乙醇的结构简式为(A)式CH3CH2OH 。

【动画演示】电脑投影展示乙醇分子的球棍模型和比例模型。

学生看模型写出乙醇的结构式。小结得出乙醇分子是乙基CH3CH2-结合着羟基-OH。简介官能团的概念。羟基是乙醇的官能团,决定乙醇的化学性质。

比较分析乙醇与乙烷、水在分子结构上的异同点。(为结构决定性质的规律打下基础)

4乙醇的化学性质

a.乙醇和Na反应

【学生实验】再次做无水乙醇与钠反应和水与钠反应的对比实验。对比分析实验现象,填写下列实验报告。

钠与乙醇、水反应现象的比较

【动画演示】乙醇与钠反应的本质。

分析、体会官能团之间的相互影响在实验中的体现。

练习写出其它活泼金属K、Mg、Ca等与乙醇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b.乙醇和氧气反应

①燃烧:展示一个酒精灯,点燃。学生书写反应方程式。酒精可以做燃料。

        思考题:如何设计实验证明产物是CO2、H2O?

②催化氧化

【视频演示】乙醇的催化氧化:将灼热的弯曲成螺旋状的铜丝伸入盛有无水乙醇的试管中,反复多次。

【学生实验】乙醇的催化氧化实验,观察实验现象,重点观察液体气味和铜丝颜色的变化试着解释可能的原因。

【动画演示】催化氧化反应过程中乙醇的结构变化。

总结醇发生催化氧化的结构条件。

③乙醇分别与重铬酸钾、高锰酸钾溶液的反应,说明检验酒后驾驶的方法。

【归纳小结】 和学生共同归纳本节的知识,重点归纳乙醇发生化学反应时化学键的断裂情况。用电脑模拟演示,使学生加深理解并巩固所学的知识。

5乙醇的用途

通过学生结合生活经验、阅读课本、收集资料,讨论交流,自主归纳、总结乙醇的用途。

【小结】在一定的条件下,能与乙醇反应的物质还很多。下一节,我们将学习乙醇和乙酸的反应。在选修课中,我们将接触到更多的以乙醇为原料转化为其他物质的重要变化。

【课堂练习】课后练习1、2

【课后拓展】收集查阅资料回答:(3、4任选一个)

1、  在焊接铜漆包线的线头时,常先把线头放在火上烧一下,以除去漆层,并立即在酒精中蘸一下再焊接。要在酒精中蘸一下的原因是是什么(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2、  工业酒精为何不能勾兑成饮用酒?

3、  根据收集的有关酒的资料,结合本节学习的知识,选择研究小课题,进行探究。(酒的发展史,酒的酿造、酒的结构与性质,酒文化,酒的用途)

4、  小论文:试论饮酒的利与弊(1000字左右)

附:

【板书设计】

第二节  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物 

一、乙醇的物理性质

二、乙醇的分子结构

乙醇的分子式:C2H6O      

乙醇的结构简式:CH3CH2OH或C2H5OH           官能团:-OH羟基

三、乙醇的化学性质:

    1、乙醇与钠的反应

2CH3CH2OH+2Na→2CH3CH2ONa+H2

2CH3CH2OH+Ca→(CH3CH2O)2Ca +H2

2、乙醇的氧化反应

      a、燃烧 CH3CH2OH+3O2          2CO2+3H2O

b、催化氧化2CH3CH2OH + O2        2CH3CHO + 2H2O

小结:羟基决定乙醇的主要化学性质

四、乙醇的用途

第三章第4《基本营养物质》说课稿

  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2)第三章第4节《基本营养物质》,是高中化学必修模块中最后一个有机章节。新课标中将本节分为两课时:第一课时:糖类、油脂和蛋白质的组成和性质。第二课时:糖类、油脂和蛋白质的组成和性质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下面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程序等几个方面谈谈对这一节内容的设想:

  一、说教材

  1、地位和作用

  以生产、生活和食物中的有机物作为切入点,采用“从生产、生活到化学,从化学到社会、生活”的编写思路,将学生对身边、生活中熟悉的物质的认识和生活经验与化学实验的科学探究相联系,拓宽学生对有机化合物的认识,构建新的认知框架。必修模块的有机化学具有双重功能,即要满足学生基本科学素养的要求,提供有机化学中最基本的核心知识,使学生从熟悉的有机化合物入手,了解有机化学研究的对象、目的、内容和方法,认识到有机化学已经渗透到生活的各个方面,能用所学的知识,解释和说明一些常见的生活现象和物质用途;另一方面为进一步学习有机化学的学生,打好最基本的知识基础、帮助他们了解有机化学的概况和主要研究方法,激发他们深入学习的欲望。本节课涉及的有机物包括糖类、油脂、蛋白质这样一些人类的基本营养物质,是与生命活动密切相关的营养物质,正式上述思想的体现。它是继烷烃、烯烃、乙酸、乙醇之后的有机物,通过本节学习可以使学生建立了完整的有机物的框架体系。该内容也是生物学等学科的基础知识,因此可以说是每一位学生都用得上的生活化学。基本营养物质也是高考的知识点之一,《选修模块5》将会再次深入学习。

   2、教学目标

  根据《高中化学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编写教材的意图、学生的实际及本节教材的特点,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掌握糖类和蛋白质的特征反应、糖类和蛋白质的检验方法;

  ②了解糖类、油脂和蛋白质的水解反应;

  ③了解糖类、油脂和蛋白质在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以化学相关的知识提示生活与健康的话题。进一步了解化学学科的特点,加深对物质世界的认识。

  (2)过程与方法

  ①培养观察实验能力、归纳思维能力及分析思维能力,信息搜索的能力。

  ②通过采集信息,整理信息的活动,锻炼学生整理信息,提炼观点的能力。

  ③通过问题式教学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勇气和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糖类和蛋白质的特征反应、糖类和蛋白质的检验方法及糖类、油脂和蛋白质

  的水解反应的教学,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②通过分组进行采集信息资料、展示作品,相互交流、评价,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增强团结互助的合作精神。

  3、重难点与确立依据

  (1)教学重点

  ①糖类、油脂和蛋白质的组成特点;

  ②糖类、油脂和蛋白质的特征反应及检验方法。

  (2)教学难点

  ①葡萄糖与新制氢氧化铜反应、银镜反应原理;

  ②糖类、油脂和蛋白质的水解反应。

  (3)确立依据

  基本营养物质在生产、生活乃至生命活动都非常重要,因此它们的性质是重点。只有掌握了它们的主要性质,才能理解它们在重要应用,才能指导生产、生活。但对于高一学生学习必修模块,特别注意不能随意拓展和拔高,因此只是掌握葡萄糖、淀粉、蛋白质的特征反应和鉴定方法,但由于没有学习醛基、肽键等官能团的性质,因此在理解反应机理上存在很大难度。

  二、说学情

  糖类、油脂、蛋白质是与生活中非常熟悉的三种物质,学生在初中已经学习过,并且前两节已经学习了烷烃、烯烃、乙酸、乙醇等有机物,已经储备了一定的有机化学知识,掌握了研究有机物的一般方法,加之高一新生对化合物性质方面的学习有教高兴趣,参与度高。但对糖类、油脂、蛋白质等的概念并没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对糖类油脂及蛋白质的反应不系统。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类比推理能力还有待提高。

  三、说教法

  古希腊生物家普罗塔弋说过这样一句话:“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被点燃的火把。”我认为,在教学时必须特别注意这一点,不能将学生当作容器来对待,必须遵守叶圣陶先生“教是为了不教”的训令。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是实施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促进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

学习方式的变革,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结合教材及学生的实际准备采取以下教学方法:

  1.阅读法

  让学生提前阅读课本和课外读物等来获取相关的化学知识,培养学生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和自学能力,这也会培养他们终身学习的理念。通过读书指导法,对问题的讨论,培养学生的善于思考、勇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小组合作学习

  “学会合作,培养团队精神”一直是现代教育关注的重点,在伙伴的帮助和共同努力下学会协作,获取新知识。教师提供学习提纲,如:我们已经知道蔗糖、冰糖、葡萄糖、果糖也是糖,但你知道淀粉、纤维素也是糖吗?糖类物质都有甜味吗?有甜味的物质都是糖吗?淀粉没有甜味,但为什么在吃米饭或馒头时多加咀嚼就能觉得有甜味呢?淀粉在人体内发生了哪些化学变化?为什么说氨基酸是蛋白质的基础?我们从食物中摄取的蛋白质在人体内发生了哪些变化,最终排出体外?让学生围绕这些问题合作研究。通过分组进行采集信息资料、展示作品,相互交流、评价,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增强团结互助的合作精神。

  3.问题式探究学习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现代的教学,应以发现为重点,确实帮助学生学会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教会学生“如何思考,怎样学习”。问题式学习方法就是科学探究方法的一种方式,题式学习的探讨过程是思维发展的动力,也是人们发现思维的客观要求。任何发现都是首先发现问题,其次分析问题,最后解决问题;进而在此基础上提出新的有价值的问题,发展理性思维,培养批判意识。本节内容完全适合在教师的指导下实施,整个过程完全已学生问题探究贯穿始终,而不是老师的传统灌输。

  4.多媒体、实验探究辅助教学

  糖类、油脂、蛋白质涉及的知识面广,容量大。光靠课本介绍不够完整,利用学生电脑水平高,通过多媒体展示研究成果,既激发兴趣又增大容量、提高课堂效率。如播放皂化反应、蛋白质水解等,提供直观材料。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新课程倡导亲身感受实验探究成功的乐趣,培养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学生通过直观生动的实验来学习,才能留下深刻的印象,也最具有说服力。学生探究实验必须亲自探索,此外我们尽可能补充实验,如蛋白质的颜色、灼烧实验。

  5.类比—归纳--迁移

  正确启发,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学会比较,归纳的营养物质说课稿 (4): 学习方法 。使学生掌握知识的规律并做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本节内容全部都可以采取对比糖类、油脂、蛋白质来构建知识体系。整节课学生五官并用,全身心投入到 学习 过程,真正体现--营养物质说课稿 (4)-学习方法。使学生掌握知识的规律并做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本节内容全部都可以采取对比糖类、油脂、蛋白质来构建知识体系。整节课学生五官并用,全身心投入到学习过程,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提高了学习效率,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四、说学法

  学习方法是课堂教学内容之一。对学生而言,一定的学习方法实际上是能力与素质的表现形态,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就是具有对知识的学习能力、选择能力和创造能力,是一种素质。作为教师,我们不能仅仅授人以鱼,更重要的是授人以渔。因此学法指导使课堂教学进入素质教育领域的重要方面,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特点,本节课进行以下学法指导:

  1.自主学习能力

  学生的学是在教师导向性信息诱导下的学,而学习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思维的独立性。所以教师不应过多的干涉学生的思维过程,要让学生获得足够的思维空间。放开手让学生独立思考、归纳、总结,获取新知。我们在实际开展教学活动时力求把把学生的被动接受转化为主动探索,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促使学生动眼看、动手做、动口说、动脑想,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和认识过程统一为一个整体。

  2.实验探究能力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实验,认真分析实验结果,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  的能力。通过探究实验,设计实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3.运用化学知识能力

  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中课程的基本理念有这样的描述:“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将要经历的社会生活实际出发,帮助学生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关注人类面临的与化学相关的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参与意识和决策能力。”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与日常生活相联系,培养学生知识的应用能力。用所学的知识,解释和说明一些常见的生活现象和物质用途,激发他们深入学习的欲望,认识到有机化学已经渗透到生活的各个方面。

  五、说教学程序

  本着“以教学知识目标为主线,以老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指导思想,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性,力求课堂教学活泼有效,借助实验、多媒体等手段实现直观教学,使学生对深刻的理解。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实验探究突破本节的难点,掌握本节重点,完成教学目标,教学的主要过程如下:

  1. 设疑激趣

  【动漫播放】俗语:“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 ”

营养物质说课稿 (5): 2.多媒体展示 【生】学生通过多媒体展示课前布置的生命中营养物质和生命健康的关系 3. 启思诱导---组成、分类和性质 【师】这些物质主要化学成分是什么?有什么性质?为什么有这样的作用--营养物质说课稿 (5)-

  2.多媒体展示

  【生】学生通过多媒体展示课前布置的生命中营养物质和生命健康的关系

  3. 启思诱导---组成、分类和性质

  【师】这些物质主要化学成分是什么?有什么性质?为什么有这样的作用?

  【展示、阅读教材】展示问题提纲和要求,学生对照提纲(学案)自学

  4.小组探讨:糖类、油脂和蛋白质的组成、分类和性质

  【生】分组谈学习结论,学生互学、分析、讨论、发言、评价

  【师】适时点拔、纠错,利用屏幕和板书对讨论结果进行归纳小结,使分散的知识条理化,特别强调重点、易错知识(如:组成特点和同分异构等)

  5.实验探究:糖类、油脂和蛋白质的特征反应及检验方法

  【生】实验探究3-5 3-6  补充实验:银镜反应、蛋白质颜色和灼烧反应

  【生】观察实验,做好记录,汇报结果,归纳结论

  【师】播放皂化反应、蛋白质水解录像

  6.再次深入研究、体会性质和用途,布置要求,指导课外学习。

  7.综合知识大展示

  通过系统学习结构、性质,深化认识糖类、油脂和蛋白质。再次深入研究生活、生产中的相关知识。教师注意把握讨论方向、倾听。

  8.教学小结

  【生】谈学习的知识和过程收获与不足

  【师】提炼要点,总结内容,强调重点,指导学生学法,提高学生能力。

  布置更高的选修模块要求,建议有兴趣同学自学。

  9.随堂检测

  为进一步落实目标,巩固新知,达到融汇贯通,熟练应用并反馈教学效果。要求人人达标,发现问题,及时补救。缩短了反馈时间,把矛盾消灭在课堂上,突出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10.布置作业

布置作业虽不是目标教学的必要环节,但结合课标和考纲要求,单有课堂训练达标是不够的,使各层次段的学生都有“并不遥远的目标可以实现”的任务。 

  六、板书设计

  第四节 基本营养物质

  一、六大基本营养物质

  糖类、油脂、蛋白质、维生素、无机盐和水

  二、糖类、油脂、蛋白质的化学组成

  1.组成及结构特点

  2.分类与同分异构现象

  三、糖类、油脂、蛋白质的性质(鉴别方法)

  1.葡萄糖特征反应

  ①新制氢氧化铜产生砖红色沉淀

  ②银镜反应

  2.淀粉特征反应—淀粉变蓝

  3. 蛋白质特征反应

  ①颜色反应   ②灼烧反应

  4.糖类、油脂、蛋白质的水解反应

  ①多糖水解

  C12H22O11+H2O C6H12O6+C6H12O6

  蔗糖 葡萄糖 果糖

  (C6H12O6)n+nH2O nC6H12O6

  淀粉或纤维素 葡萄糖

  ②油脂水解----皂化反应

  ③蛋白质水解----氨基酸

  四、糖类、油脂、蛋白质在生产、生活中的存在和应用

《开发利用金属矿物和海水资源》说课稿

教学难点:学生在掌握金属冶炼的一般原理基础上,了解使用于不同金属的冶炼方法。

4、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有关实验的试剂和仪器
    二、说教法
    教学活动是教和学的双边活动,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使之相互促进,协调发展,根据这一基本原理我采用了如下教学方法:
    1、实验促学法:通过教师的演示,学生的动手操作,观察分析实验现象,理解并掌握金属冶炼的方法。
    2、情景激学法:创设问题的意境,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促使学生在意境中主动探究科学的奥妙。
    3、 探究、归纳法:通过学生对问题的探究、讨论、实验、归纳,最终掌握金属冶炼的方法。
    4、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有助于学生对于化学反应的认识。
    三、说学法: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活动的真谛是通过教师的引导,启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探究学习。因此在本节教学中我注意以下方面:
    1从生活入手。采用日常生活得实例引入课堂教学,使学生感到自然而亲切。
    2用实验贯穿整个教学。目的在于使学生明确实验在化学学习中的重要性,使他们注重自己对实验的观察,分析,设计及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发挥化学实验最大作用,真正将素质教育落实到课堂上。
    3着重突出了教法对学法的引导。在教学双边活动过程中,引导学生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由已知到未知、由个别到一般。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对比,归纳,总结的能力。达到举一反三,实现知识和能力的迁移的目的。
    四、说教学程序
    【设问】我们日常生活中有哪些金属制品?(铁锅,戒指,不锈钢水壶……)
    (过渡)由学生所给出的例子可以看到,我们的生活是离不开金属制品的,而这些金属制品中,绝大多数都是金属单质,那么自然界中有没有为我们准备好现成的金属单质呢?

(投影) 1、赤铁矿Fe2O3、铜矿2CuCO3.Cu(OH)2、铝矿(铝硅酸盐)、银矿(银)、金矿(金)
    结论:除了金、银这样的贵金属外,绝大多数的金属在自然界中都是化合态。
    (引入):看来自然界并没有给我们准备好现成的金属单质,要想使用它们,第一步就是先要将他们从化合态变成游离态。下面我们就来学习本节的第一部分——金属矿物的开发利用。
    (板书):一、金属矿物的开发和利用
    (设疑):
    一、阅读课本并完成下列问题:
    1、金属冶炼的基本原理是什么?
    (利用还原的方法,使金属化合物中的金属离子得到电子变成金属原子)
    2、金属冶炼的一般步骤?
    (矿石富集——金属冶炼——金属精炼)
    3、金属冶炼常用的方法?
    (1、热分解法。2、热还原法。3、电解法)
    (投影):金属活动性顺序表。K Ca Na Mg Al Zn Fe Sn Pb (H) Cu Hg Ag Pt Au
    (设疑):结合书上告诉我们的这几种金属的冶炼方法,你们觉得金属活动顺序与金属冶炼方法有没有联系呢?如果有,有什么规律吗?
    目的: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归纳得到结论,学生更容易记忆。

(讲解):金属的冶炼就是根据金属阳离子得电子的能力不同而采用不同方法:不活泼的金属有的受热就能得到电子;有的金属需要用还原剂给它一些电子;有的金属阳离子本身就很稳定,根本不想得电子,我们就强制性的给它电子——用电解法。
    从根本上说,金属冶炼的实质就是根据金属阳离子得电子的能力不同,采用不同的冶炼方法。
    (板书):1.金属冶炼的实质:根据金属阳离子的电子的能力不同,采用不同的冶炼方法。
    (板书):2.金属冶炼的方法
    (分析):一些不活泼的金属,它们是在金属活动顺序中位于氢后面的金属,如 Hg、Ag等,其阳离子得电子能力很强,所以其还原的条件比较容易达到。Hg、Ag的氧化物受热就能分解得到单质。
    (板书):(1)热分解法:
    2HgO 2Hg+O2↑    2Ag2O 4Ag+O2↑
    (分析):位于活动性顺序表中前段的金属 ,如K Ca Na Mg Al等金属,我们知道其还原性很强,容易失去电子,而其对应的阳离子则氧化性和弱,很难得到电子,一般的还原剂都无法把它的阳离子还原出来。我们只能用同点分解其熔融盐或氧化物的方法来冶炼。
    (板书):(2)电解法
    MgCl2(熔融)==Mg+Cl2↑  (电解)
    (分析):对于大多数金属,如位于活动性顺序表中间一段的金属所对应的离子,得电子能力较强,其化合物又不能通过受热分解得到金属单质,必须使用还原剂还原金属阳离子。常见的还原剂有焦炭、CO、H2。一些活泼金属也可作为还原剂,将相对不活泼的金属从其化合物中置换出来。
    (板书):(3)热还原法:
    常是用还原剂:C、CO、H2、活泼金属等
    (练习):要求学生写出这四种常用的还原剂冶炼赤铁矿的化学方程式。
    目的:联系书写方程式

(实验)1、实验前用磁铁检查室温下有无铁存在。(反应前:无铁存在)
    2、演示铝热反应 。 (反应中:发光、放热、反应剧烈)
    3、反应后再用磁铁检查有无铁生成。(反应后:有块状生成物被磁铁吸起)
    4、分析各种试剂作用。
    (投影):铝热反应装置图。
    结论:在该反应中,镁条和氯酸钾是引燃剂,镁条在空气中可燃烧,氧气是氧化剂。但插入混合物中的部分镁条燃烧时,氯酸钾则是氧化剂,以保证镁条的继续燃烧,同时放出足够的热量引发Fe2O3和Al粉的反应。由于该反应放出大量的热,只要引发反应就可剧烈进行,放出的热使生成的铁熔为液态。
    (共同分析): 铝的还原性强于铁,也能与化合态氧结合。
    (过渡):这个反应放出的热量可以讲熔点高达2000多度的铁熔化成液态,可以想象这个能量有多个。所以这个反应叫做铝热反应。
    (板书):铝热反应
    Fe2O3+2Al==2Fe+Al2O3  (高温)
    (录像):铝热反应在生产中的应用:焊接钢轨,冶炼难熔金属。
    (板书):应用: 1、野外焊接。2、冶炼难熔金属
    (设疑):写出冶炼铬、锰的反应方程式。进一步巩固铝热反应方程式。
    (过渡):地球上的金属矿产资源是有限的,无法再生,而且随着金属的使用,金属会被腐蚀而污染环境,我们该怎么做呢?
    (板书):3、金属的回收与环境、资源保护

(设疑):金属回收再利用的好处有哪些?(将少垃圾量,防止污染环境,缓解资源短缺的矛盾)
    目的: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及环保意识,加强资源保护意识及合理开发意识。
    课堂小结:
    巩固练习然后布置课后作业:用几个不同层次、有发散性的练习,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从练习中了解学生对知识掌握程度。
    五【板书设计】


    第一节开发利用金属矿物和海水资源
    一、金属矿物的开发和利用
    1.金属冶炼的实质 :
    根据金属阳离子的电子的能力不同,采用不同的冶炼方法。
    2.金属冶炼的方法
    (1)热分解法:2HgO 2Hg+O2↑    2Ag2O 4Ag+O2↑
    (2)电解法:MgCl2(熔融)==Mg+Cl2↑  (电解)
    (3)热还原法:
    1、常是用还原剂:C、CO、H2、活泼金属等
    2、铝热反应:  Fe2O3+2Al==2Fe+Al2O3  (高温)

应用: 1、野外焊接。2、冶炼难熔金属
    3、金属的回收与环境、资源保护

资源综合利用  环境保护

各位领导、老师们大家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化学必修二第4章第2节《资源综合利用  环境保护》.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展开说课。

十、              说教材

6、                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教材内容共分两个部分,一是煤、石油和天然气等化石燃料的综合利用,主要介绍了如何从煤、石油和天然气中获得基本的化工原料,以及获得哪些化工燃料,介绍了煤的干馏、石油的分馏、催化裂化、裂解等,同时还介绍了如何利用煤、石油和天然气为原料合成一些高分子材料,主要介绍了聚乙烯的合成等。二是引入了绿色化学的概念,建立了原子经济性反应的概念,从化学角度强调了环境保护的方法、手段与意义。

了解化石燃料综合利用的意义,以酸雨的防治和无磷洗涤剂的综合利用为例,体会化学对环境保护的意义。能说明合成新物质对人类生活的影响,讨论在化工生产中遵循“绿色化学”思想的重要性。通过简单实例了解常见高分子材料的合成反应,能举例说明高分子材料在生活等领域的应用。

7、                教材的重点与难点

重点:煤、石油、天然气的综合利用,特别是石油的利用。

难点:石油裂化的原理、加聚反应的原理。。

8、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煤、石油、天然气是人类能源的主要来源。能书写简单代表物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2、了解煤的成分;知道通过煤的干馏可得到多种化工产品及其用途;知道煤的气化和液化可减少燃烧所造成的环境污染。

3、了解石油的成分;知道通过石油的分馏及裂化可得到多种化工产品及其用途。

4、通过书写乙烯聚合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了解聚合反应的原理。能举例说明高分子材料在生活等领域中的应用。

4、通过本节课和本节课前的预习准备,学会讨论、交流和合作学习。

5、了解煤、天然气、石油在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了解使用煤、天然气、石油所带来的环境问题,体会化学资源综合利用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提升综合利用化学资源和环境保护的意识。

9、                教具准备   教学媒体、课件;有关实验试剂和仪器

十一、       说教法

采用启发、阅读、分组讨论与交流、归纳总结等多种方法,以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让学生不仅动耳听,还要动手写,动口说,动脑想,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十二、       说学法

陶行知先生说:“好的先生,不是教书,而是教学生学,教学生不仅学会,更需要教学生会学”要使学生随老师的设问,观看多媒体课件,自学教材,分组讨论,组间评价,主动思考,归纳总结得出结论。

十三、       教学程序

第1课时

1 新课引入   [思考与交流]

1、列举你所了解的颇受关注的环境问题有哪些?

2、煤与石油除了可以提取苯和乙烯以外,还可以得到哪些化工原料?

[讲述]不难看出,煤、石油、天然气是当今人类使用的主要能源,同时也是重要的化工原料,如乙烯和苯就是从石油和煤中提取出来的。化石燃料是不可再生能源,其综合利用越来越受人们的重视。

2 引入课题:资源的综合利用  环境保护

新课进行

[板书]  一、煤、石油和天然气的综合利用

[板书]  1、煤的综合利用

[讲述]  我国不仅煤资源、煤产量都名列世界前茅,同时也发现煤和使用煤最早的国家。早在战国时的《山海经》已有煤的记载,西汉时期已经使用煤来炼铁,而英国人到了16世纪才会用煤炼铁。当前,我国工业燃料动力的80%依靠煤,化工原料的65%是煤。

[设问]  煤是不是炭?有人说用煤可以制成布、橡胶等,这是怎么一回事?

 [学生活动]  阅读课本P89~90煤的综合利用内容。

[展示实物]  煤的标本。

[讨论与思考]

⑴请用你知道的事实说明煤的成分,组成元素有哪些?

⑵煤的干馏属于化学变化还是物理变化?有哪些主要产品?

⑶为什么要进行煤的气化和液化?

[交流与表达] 

⑴煤是古代植物转变来的,黑黑的、可以燃烧。主要含有碳元素,还含有氢、氧、氮、硫等元素。 ⑵煤主要含碳元素,但不是只含有碳,所以煤不是炭。(引导学生明确碳≠炭)

⑶煤的气化与液化是提高煤的利用率的重要手段。

[讲述]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煤只是作为一种燃料为人们所利用。直到18世纪末,德国、英国利用煤的干馏制取煤气,接着又从煤炼焦的副产品中回收煤焦油,人们才认识到煤除了可以用做燃料外,还是重要的化工原料。

[板书] 煤的干馏。

[思考与讨论]

1、煤的干馏与煤的直接燃烧有什么区别?2、煤的干馏有哪些产品?各有哪些用途?

 [交流与表达] 

煤——火力发电的原料   焦炭——作还原剂,用于冶炼金属

出炉煤气:煤焦油、粗氨水、焦炉气、粗苯等

[讲述] 煤燃烧时不仅产生我们所需的能量,同时还会生成大量的二氧化硫、氮的氧化物、碳的氧化物和烟尘等污染物。为了减少煤燃烧时对环境造成的污染,人们一方面采取措施,改进燃煤技术、改善燃煤质量和排烟设备;另一方面,设法把煤转化成清洁的燃料。煤的气化和液化就是使煤变成清洁能源的有效途径,同时煤的燃烧效率等也能够得到提高。

[学生活动]  写出煤的气化过程的主要反应方程式。

[联系实际]  当少量水洒在烧得通红的煤上时,火不但没有熄灭,反而烧得更旺,这就是煤的气化。

[过渡]  从20##年能源消费的情况看,我国的煤炭消费量比重明显偏高,天然气与核能比重明显偏低,与世界平均水平相差甚远。天然气是优质清洁能源和化工原料,开发利用天然气对改善我国能源结构、保护生态环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板书]  2、天然气的综合利用

[思考与讨论]  城市居民用气,最先发展的是管道煤气,以后产生液化气作为补充,天然气则是近年发展起来的气体燃料。为什么要使用气体燃料呢?

[交流与表达] 

1、气体燃料与空气混合充分,容易完全燃烧,与固体燃料相比有较高的利用率。

2、气体燃料便于运输,使用方便(易点燃,易熄灭),且清洁卫生。

[讲述] 天然气是一种高效、清洁的燃料。随着我国“西气东输”管线的全面贯通,越来越多的地区将使用天然气。此外,天然气更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主要用于合成氨和生产甲醇以及合成分子内含两个或多个碳原子的其他有机化合物。

[讲述]  石油被称为“工业的血液”,炼制石油可以得到许多有机化合物。石油的分馏、催化裂化、裂解等都是炼制加工石油的重要手段。

[板书]  3、石油的综合利用

[展示]  原油样品。

[讲述]  未经加工的石油叫原油,是一种棕黑色粘稠液体。

[设问]  石油是纯净物还是混合物?用什么事实可以证明?

[归纳]  石油是混合物。它主要是由多种的碳氢化合物组成。

[思考与交流]举例说明生活中你最熟悉的石油产品,简述它的用途?

[学生回答]  ⑴汽油,用于汽车、摩托车的燃料;⑵煤油用作飞机燃料、煤油炉燃料;⑶柴油可用作发动机的燃料;⑷沥青用来铺路,石蜡用作化工原料。

[设问] 刚才所说的汽油、煤油、柴油是通过什么方法得到的?

[学生回答] 通过石油的分馏可得到汽油、煤油和柴油等。

[讨论与思考]  ⑴什么叫分馏?有几种分馏的方法,其原理有什么不同?

⑵石油的常压与减压分馏分别有哪些产品?

[交流与表达]

⑴常压分馏的主要产品:轻质油(汽油、煤油、柴油等)和重油(含碳原子较多)

⑵减压分馏的主要产品:以重油为原料,燃料油、石腊、润滑油、沥青等

[追问] 如何才能将过剩的重油变成轻质油?试从化学键与能量关系分析。

[讨论与交流]

⑴什么是裂化?裂化与裂解有什么区别?⑵催化裂化和裂解的目的是什么?

⑶写出十六烷裂化、裂解的化学方程式,分析其化学键的断裂与形成过程。

[讲述]  总之,煤、天然气和石油的综合利用意义非常大,我们熟悉的塑料、合成橡胶、合成纤维这三大合成材料,都是以煤、天然气和石油为原料生产的。

[板书]  二、以煤、石油、天然气为原料生产合成材料

[讲述]  在生产和生活中得到广泛应用的三大合成材料主要是以石油、煤、天然气为原料合成的,聚乙烯塑料及其产品就是典型的代表。

[观看图片] 第93页 生活中广泛使用的合成材料产品

[学生活动]  写出乙烯合成聚乙烯的化学方程式。

[总结]  化石燃料的使用既给予了人们方便,推动了人类的文明,同时也造成了环境的污染。我们应辨证地认识发展生产和治理环境的关系。

教学延伸

1、阅读资料卡片关于聚酯纤维的合成,引出缩聚反应。

2、例举聚氯乙烯、聚苯乙烯、聚丙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合成橡胶的合成化学方程式。

教学巩固

[小结] 1、煤的综合利用2、石油的综合利用3、合成有机高分子材料

[作业布置] 第97页第1、2、4、5题

教学反思:

第 2课时

新课引入

[练习] 写出有关化学方程式

1、从煤到合成氨; 2、从天然气到甲醇。

[思考与讨论]

1、我们经常使用的一次性塑料快餐盒是什么材料做成的,为什么被称为白色污染?

2、我们身边有哪些再生合成材料产品?我们需要注意什么?

3、最近太湖、巢湖发生的蓝藻事件,引发的原因是什么?

4、二氧化碳是一种重要的温室气体,为什么只有在现代二氧化碳排放才成为现实问题?

[讲述]这些问题都涉及到一个中心议题——环境保护问题、绿色化学问题。

新课进行

[板书] 二、环境保护与绿色化学

[回忆] 1、环境问题主要包括哪些问题? 2、你了解哪些环境问题? 3、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源在哪里? 4、如何解决好自然环境问题?

 [交流与表达]

1、环境问题,主要包括:一是由于人类不合理地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而造成的生态环境破坏问题;二是工农业生产和人类生活所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

2、常见的环境问题

⑴酸雨(硫氧化物、氮氧化物的排放)⑵O3层破坏(氯氟烃化合物、氮氧化物等)

⑶光化学烟雾(氮氧化物所引起)⑷温室效应(二氧化碳、甲烷等)

⑸水华与赤潮现象(绿藻、蓝藻、红藻)

3、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源

⑴化石燃料的燃烧和工业生产过程产生的废气及其携带的颗粒物;

⑵工业生产及生活污水的任意排入,尤其是含氮、磷的污水的排放问题;

⑶废渣等固体废弃物的排放。

4、解决环境问题的排放的措施与手段

⑴减少排放,如西方八国首脑会议的中心议题,降低温室气体的排放,到20##年减少50%;

⑵利用化学方法进行处理,如处理氮氧化物的尾气等;

⑶回收、循环、再生利用等。

[思考与讨论] 最有的环境保护方法是什么方法?

[表达]利用化学原理,从源头减少损失废物,消除工业生产对环境的污染。

[阅读与思考] 1、什么是原子经济性反应? 2、什么是绿色化学?

以环氧乙烷生产过程为例说明原子经济型反应。

方案一:氯代乙醇法  方案二:乙烯氧化法

教学延伸

1、从原子经济性反应角度,从乙烯合成甲醇。

2、从原子经济性反应的角度,计算氨氧化制硝酸所得硝酸的纯度。(77.8%)

教学巩固  [小结] ⑴两大环境问题;⑵原子经济性反应原理。 [作业布置]

教学反思:

十四、       板书设计

第一课时

一、煤、石油和天然气的综合利用

1、煤的综合利用2、天然气的综合利用3、石油的综合利用

 二、以煤、石油、天然气为原料生产合成材料  

 第二课时

二、环境保护与绿色化学

更多相关推荐:
最实用的高中化学说课稿模板

ltgt各位评委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六个方面对本节课作以分析和说明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人教版高中化学第章第节第课时的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本节课的学习为...

面试说课稿(化学范文)

各位评委大家好我是第xx号考生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三章第二节铁及化合物的性质将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阐述一内容介绍及教材处理本节课内容包括铁单质氧化物氢氧化物及铁盐四部分我是这样处理的因为铁单质在初中...

高中化学说课稿模板

高中化学说课稿模板各位评委老师你们好我是xxx来自很荣幸今天能在这里给大家介绍我设计的这节课我准备从三个方面展开说明一说教材分析二说教法学法三说教学过程第一部分说教材分析一教材分析说教材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本...

高中化学说课稿模板

高中化学说课稿模板阅读我要评论020xx11阅读3208次我要评论0收藏20xx117222434分享到分享到关于的说课稿各位老师你们好各位老师你们好今天我要为大家讲的课题是首先我对本节教材进行一些分析首先我对...

高中化学说课稿模板

高中化学说课稿模板化学说课的模板大家好我要讲的这节课是下面我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程序四个部分对本节课作如下说明一说教材一教材简析简要说明本说课的内容来自哪一学科哪一册书哪一章节二本说课内容在学科知识体系中所处地位...

高中化学_金属的化学性质_说课范例

金属的化学性质说课范例课程标准根据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实例或通过实验探索了解钠铝铁铜等金属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能列举合金材料的重要应用让学生充分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喜悦感受化学世界的奇妙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勤于思索...

高中化学说课稿大全

离子反应说课稿今天我的说课内容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实验修订本必修化学第一册第二章第二节的离子反应本节课我把两个课时揉和在一起主要采用实验探究教学法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热情然后以...

高中化学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上午好我是化学号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板书课题作者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四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一说教材是鲁科版XX年级必修X或选修X第单元的第节第课时本节是化学教学中一个十分...

高中化学说课稿模板

说课稿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要说课的内容是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程序设计四个方面对本节课作如下说明一说教材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本节课是新课标人教版高中化学第章第节第课时的内容这一节而这一节的学习会使学生因此教好...

初中化学说课稿集锦

氧气的性质和用途说课稿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氧气的性质和用途下面我从教材教法学法和教学过程四个方面谈谈自己对这节课的教学设计一说教材一教材分析点击鼠标人教版三年制初中化学第一章第二节的内容是氧...

高中化学说课的模板

化学说课的模板大家好我要讲的这节课是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程序板书设计五个部分对本节课作如下说明一说教材一教材简析哪一学科哪一册书哪一章节二本说课内容在学科知识体系中所处地位和作用考试大纲要求教学内容教学原...

高中化学说课稿

高考二轮复习化学物质的量及其应用说课稿崔雅娥大家晚上好我要说课的内容是物质的量及其应用下面我将从教材考查内容教法学法教学程序四个方面对本节课作如下说明一说教材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本节课是化学基本概念专题的第一节内...

高中化学说课稿(31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