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教案范文

时间:2024.4.13

个性化教学辅导教案

学科:语文   任课教师:颜华玲     授课时间: 2012 2 12 (星期 ) 8 00  ~ 10 00

一、  导入

     诗歌鉴赏是语文高考的重难点,很多学生对诗歌是又爱又恨,好像雾里看花,似云似雾又似雨,怎么也看不透,下面从几个鉴赏技巧突破诗歌鉴赏。

二、  方法传授:

 1、 从诗词描写景色的“冷”“暖”色调突破

2、从诗词中所暗示的关键词突破

3、从诗词的标题突破

4、从诗词中典故的含义突破

5、从诗词的注解突破

6、从作品中含有诗眼的句子突破

7、从诗词所选取的意象突破

三、例题讲解

1、从诗词描写景色的“冷”“暖”色调突破

  古人写诗作词,常常是借景抒情,寓情于景。因此,鉴赏时首先要找出写景的词句,再体味所写之景的“冷”“暖”,进而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例如: 水槛遣心二首(其一) 杜甫

  去郭轩楹敞,无村眺望赊。 澄江平少岸,幽树晚多花。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 城中十万户,此地两三家。

  这首诗中的写景主要是在二、三联,诗人先用“澄江少平岸,幽树晚多花”写出开阔而幽美的草堂四周环境,再用“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勾画出一幅生机勃勃的春景图。你看,鱼儿在毛毛细雨中摇曳着身躯,燕子在微风的吹拂下轻盈地飞翔,多么欢快、多么自由啊!诗人正是通过绘制这样的“暖”色之景,抒发了一种历经战乱之后暂得安身的闲适而喜悦的心情。

  

2、从诗词中所暗示的关键词突破

  诗词是诗人“缘情而发”的产物,有时如能捕捉到诗词中那些最能显现诗人感情的字眼,便找到了鉴赏该诗词的钥匙。

  例如: 江楼感旧 赵嘏

  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 同来望月人何处?风景依稀似去年。

  首句中一个“思”字奠下了全诗的感情基调,也成为我们窥视诗人内心世界的窗口。诗人为何而“思”?思的对象又是什么?联系下文方知,诗人是由于见到与去年相似的景物而触发了对友人的思念。

  3、从诗词的标题突破

  有的标题概括了作品的重要内容,有的标题揭示了作品的线索,有的标题奠定了作者的感情基调。

  例如: 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 李益

  微风惊暮坐,临牖思悠哉。 开门复动竹,疑是故人来。

  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 何当一入幌,为拂绿琴埃。

  标题中的“闻风”二字是全诗的线索,也是理解全诗内涵的关键。首、颔两联写临风而思友、闻风而疑友来;颈联写风吹叶动,露滴沾苔,用意还是写风;尾联入幌拂埃,也是说风,是遐想,期望风至寄思友之意。可见,全篇紧紧围绕“闻风”进行艺术构思,通过微风形象,表现诗人孤寂落寞的心情,抒发思念故人的情怀。

  4、从诗词中典故的含义突破

  古代诗人创作时,有时借助一些典故来表现广泛而深刻的主题。如果我们关注这些典故,了解这些典故,无疑会有助于把握作品的主题。

  例如: 遣 怀 杜牧

  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 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诗中“楚腰纤细”典出《韩非子?二柄》:“楚灵王好细腰,而国中多饿人。”“掌中轻”典出《飞燕外传》,指汉成帝皇后赵飞燕,“体轻,能为掌上舞”。诗人借用这两个典故意在说明自己也曾沉湎酒色,放浪形骸。再看第三句,诗中“十年”与“一觉”相对,给人以“很久”与“极快”的鲜明对比感,显示出诗人感慨之深。纵观全诗,可以发现诗人所遣之怀,不仅有忏悔之意,还有前程恍惚如梦、不堪回首之意。

  5、从诗词的注解突破

  有的诗词鉴赏在原诗之后附有注解,阅读这些注解,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作者、作品的有关情况,以便更准确地理解作者的情感及作品的内容。

  例如: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此诗写于李白流放途中遇赦之后的秋季,夏十二,李白的朋友,排行十二。

  诗后注解提供了该诗的写作背景,从“流放途中遇赦”这几个字可以想见,诗人应是带着轻快的心情写作此诗的。因此诗人笔下的自然万物好象被赋予了生命:雁儿高飞,带走了诗人忧愁苦闷之心;月出山口,仿佛是君山衔来了团圆好月。这样的有情有意之景便衬托出诗人遇赦后极其欢快的心情。

从作者的人生经历突破

  “诗言志”,作者的人生经历不同,他(她)通过诗词所表现出来的思想倾向也就不同。因此,鉴赏时不妨从作者所处的时代环境及其生活经历突破。

  例如: 清平乐?独宿博山王氏庵 辛弃疾

  绕床饥鼠,蝙蝠翻灯舞。屋上松风吹急雨,破纸窗间自语。平生塞北江南,归来华发苍颜。布被秋宵梦觉,眼前万里江山。

  辛弃疾是南宋著名的爱国词人,一生坚持抗金复国,但不受重用,抱恨而终。他的词作多抒写其力 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这首词就抒发了他的壮志难酬仍忧国忧民的宏大襟怀。

  6、从作品中含有诗眼的句子突破

  古人写诗词,尤其注重炼字炼句,力求一字传神,一句传神。而这些含有诗眼的句子往往最能体现作品的内蕴及表达技巧。

  例如: 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 李白

  醉别复几日,登临遍池台。 何时石门路,重有金樽开?

  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徕。 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

  诗中的第三联描写生动,“落”“明”二字精练传神,是该联的诗眼。“落”给“泗水”以动感,好像从天上落下一般,使静态的形象动态化;“明”赋予静态的自然色彩以动感,不说徂徕山如何青绿,而说苍绿色彩主动有意地映照徂徕山。联系全诗,不难发现诗人把山水写得如此隽美、秀丽,是为了衬托他与友人的情谊纯洁无邪。

  7、从诗词所选取的意象突破

  古诗词中的许多意象都有特定的含义,诗人常常通过选取特定的意象来表达内心独特的情感。我们鉴赏时就要留心诗词中出现的意象,调动积累,揣摩意象的含义,从而理解作品的内容。

  例如: 长信秋词五首(其一) 王昌龄

  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 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

诗中首句用“梧桐”、“秋叶”这些带有凄凉悲伤的意象来渲染萧瑟冷寂的气氛,第三句中的“熏笼”又进一步烘托了深宫寒夜的环境。结合末句便知,这是由于诗人心境凄清、愁恨难眠,才感到来自南宫(皇帝的居处)的漏声凄清、漫长。

四、试题训练

1、阅读宋代王质的《山行即事》,然后回答问题.
山行即事
王质
浮云在空碧,来往议阴晴。
荷雨洒衣湿,蘋风吹袖清。
鹊声喧日出,鸥性狎波平。
山色不言语,唤醒三日酲。
  注释①蘋:一种水草②酲:chéng,酒后神智不清有如患病的感觉,诗中指精神不振的样子.
  (1) 诗的首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哪个字能够很好地表现出来?
  (2)诗的首联统领全诗,颔联和颈联是分别扣住其中的哪个字进行描述的?诗的颈联        所描写的景物有什么特点?
    (3)作者通过自然景物的描写,表现了怎样的心情?


2、阅读下面宋诗,按要求回答
村  行 
王禹稱
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
万壑有声含晚籟,数峰无语立斜阳。
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
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1) 概述本诗所描写景物的特点
  (2) 概述作者通过本诗所传达的思想感情
    (3) 颔联是历来传诵的名句,请分析这两句为人们赞叹传诵的原因


3、阅读下面唐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鹿  柴
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1) 试分析一下“空山不见人”的意境。
    (2) 分析诗人把握了怎样的意境?


4、阅读下面唐诗,完成下列各题
宿建德江
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1) 日暮客愁新”的“愁”在诗中起什么作用?
  (2)分析“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的意境及所体现的作者的心情.


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咸阳城西楼晚眺
(唐)许诨
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
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⑴诗的起句中用一“____”字,奠定全诗基调。诗人用低沉的笔触,描绘咸阳城傍晚时的景致,抒发苍凉伤感的情怀。
  ⑵颔联写云生日落,一阵凉风吹来,雨势迫在眉睫,现多用“山雨欲来风满楼”这一名句比喻什么?
  ⑶颈联两句写了作为何朝何代国都的咸阳的何种景象?
    ⑷尾联“行人”即过客,也包括作者在内,结句抒发了怎样的感慨?


 
  

五、布置作业

1)阅读下面这首七言绝句,完成题目。
夏  意
苏舜钦
别院深深夏席清,石榴开遍透帘明。

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
  [注]苏舜钦;北宋诗人,主张改革,被削藉为民,于苏州修建沧浪亭,隐居不仕,《夏意》作于此时。
  1、有人说这首诗题为“夏意”,全诗“无一句不切夏意”。第一句中的“夏”,点明时令,第二句中的____和第三中的____不仅扣住诗题,更写出了诗人生活环境的____的气氛。优美的意境,读之仿佛微风拂面。
  2、你认为这首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呢?
 

2)下面两首诗词采用了极为相似的表现手法,请指出并作简要分析。
题都城南
崔护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生查子
欧阳修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满春衫袖。
  答:                                                      

3)定风波   

(宋) 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 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1、 在风雨中,“同行皆狼狈”,而词人却能“吟啸且徐行”“竹杖轻胜马”,表现了他怎样的心情?
2、“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意思是什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
3、“也无风雨也无晴”中“风雨”“晴”的含义是什么?








4)使至塞上     

(唐)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户在燕然。
1、“蓬草”在古代诗文中一般比喻什么?诗中的“征蓬”表达了诗人什么感情?
答:                                  

2、 尾联用典流露了向往建功立业的心情,这个典故隐含在         两个字中。
3、 颈联的“直”和“圆”两字历来为人称道,说说这两个字为什么用得好。






5)虞美人    

(五代)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1、 请分析词中“春花秋月”、“往事”、“故国”、“雕栏玉砌”、“朱颜改”的含义。
   2、为什么“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两句倍受人称道?答:                                                         


第二篇:诗歌鉴赏教案形象


诗歌鉴赏教案

教学目标:

1. 复习课本背诵诗歌,夯实基础。

2. 把握考试大纲对本知识点的要求。

3. 认真分析以往高考真题,尤其是近三年高考题。把握高考规律。

4. 让学生掌握本考点的题型和解题技巧。

教学重点难点:

掌握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钻研高考题型,掌握解题技巧。

教学方法:专题复习,练习讲解。

课型:高三专题复习

课时:25—27课时

教学步骤:

诗歌鉴赏之一:鉴赏诗歌的 形象

感受形象,体味意境

——鉴赏诗歌的形象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有人说,中国是诗歌的国度。所以,我们在进行文学作品鉴赏的时候,就绝对不可能绕开中国古典诗歌。

启功先生说:唐以前的诗是长出来的,唐诗是嚷出来的,宋诗是讲出来的,宋以后的诗是仿出来的。意思是说:唐代以前是中国诗歌的发轫期,自然天籁,朴拙浑成;唐代是中国诗歌的黄金期,直抒胸臆,而又各具面目;宋代是中国诗歌的转型期,思辨机趣,融情入理; 宋代以后则是中国诗歌的繁落期,流派繁多,然而缺乏原创。

所以说,我们在进行诗歌阅读鉴赏的时候,就应该以唐宋诗歌为主,辅助以词曲进行赏析。

二.中国古典诗歌

1

诗歌鉴赏教案形象

古体诗唐以前诗歌及唐诗 词以后(包括唐)诗人仿作,近体诗 如歌行体 形成于唐代 豪放派 (五代宋) 婉约派 律诗 绝句 曲 杂剧

小令

套曲

散曲 (元)

近体诗对字数、句数、平仄和押韵进行了严格的规定:句数字数,八句为律诗,四字为绝句,每句五个字为五言,七个字为七言;平仄,同一联两句平仄相对;押韵,二、四、六、八句必须押韵,第一句可以压可不压,一般押韵;对仗,三四句对仗,五六句对仗(词性相同,词义相近或相反)

三.高考题考察的知识点

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

2、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我们把这两点分成四个专题一一突破:

鉴赏诗歌的形象

鉴赏诗歌的语言风格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的作者的观点态度

出题方式:主观题

在四个专题中突出五大题型:

第一种模式:分析诗歌意境型

第二种模式:分析表现技巧型

第三种模式:分析语言特色型

第四种模式:分析炼字型

第五种模式:分析关键词型

四.09年高考试题研究

2

1、唐诗为主,词曲偶现;分数权重,明显加强;名人名篇,渐次减少;对比赏析,凸显鼎势;题型丰富,异彩纷呈;“点”的考查是主流;强调文学素养,注重宏观考查;

2、用文学评论的笔法赏析、评价,切入角度小,以对全诗的理解为主,且离不开景、情、境;

3、文字浅显,抒发的是人之常情,如离别之恨、相思之苦、羁旅之愁、失意之痛、闲适淡泊之趣、建功立业之情、报国无门之憾、忧国忧民之心等等;

4、更多地把考生自己的知识积累、生活阅历和审美情趣融入鉴赏,强调赏析而不仅仅是简单作答,赋予考生更大的个性表达空间。

5、命题材料基本圈定在唐宋诗词,具有经典、规范的特点;各省市的选题富有明显的地域特色;

6、就考查内容而言,近几年越考越细,大到主旨、意象、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在诗法的考查上,借景抒情这种手法考得最多),小到炼字、炼句、修辞,尽在测试范围之内;

7、试题难度有所加大,背景信息提供越来越少。

五.备考应对策略

1.全面了解诗歌常识,结合背诵回读教材,夯实基础,加强语感。

2.进行针对性专题练习,熟悉多种题型,掌握答题技巧,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3.适当读诗歌鉴赏范文,可从唐诗宋词元曲鉴赏辞典选诗歌鉴赏文章。

4.注重研究近三年高考题,加强模拟训练,加强反思。

六板书

七.作业

复习第三册《近体诗六首》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上次课我们已经明确了诗歌鉴赏学习的四个大的部分,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感情。从今天开始我们首先鉴赏诗歌中的形象。

二.基本知识积累

认识“形象”,解读“意象”

诗歌是以形象说话的,形象是诗歌主旨、情感的寄托处,是解读诗歌的入口。把握形象,主要是把握诗人所关注的形象特点和表现这一特点的意义。描绘形象是作者抒情言志的重要艺术手段,也是诗歌鉴赏题十分关注的测试点。

诗歌形象包括叙事诗中的人物形象、抒情诗中的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咏物诗中 3

所咏的物以及写景诗中所写的那些融入了诗人情感的物象,即诗歌的意象。诗歌鉴赏往往从形象入手,进入诗歌意境,从而把握思想感情。

1.人物形象

白居易《长恨歌》中“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两句刻画出了一个拥有着花容月貌、倾城倾国之色的贵妃形象。该诗中还有“温泉水滑洗凝脂”“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玉容寂寞泪澜干,梨花一枝春带雨”等诗句,刻画出了这位贵妃丰姿绰约、迷人凄婉的千娇百媚形象。

杜牧的《赠别》中“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两句,通过春天里生机勃勃的豆蔻(植物)形象,描绘出一个楚楚动人、清新活泼的妙龄少女形象。

课本学过的《木兰诗》中花木兰的形象,《孔雀东南飞》中刘兰芝的形象。

举证:古代诗歌中的渔翁形象

﹡孤愤失意的渔翁——柳宗元

江 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这是一幅江乡雪景图。山山是雪,路路皆白。飞鸟绝迹,人踪湮没。遐景苍茫,迩景孤冷。意境幽僻,情调凄寂。渔翁形象,精雕细琢,清晰明朗,完整突出。

﹡看破红尘的渔翁——杨慎

临 江 仙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心无旁骛的渔翁—— 胡令能

小儿垂钓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2.抒情主人公的形象,诗歌中的诗人形象

举证:月光世界里的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静夜思》)

再有月夜思友:

“寒月摇清波,流光入窗户。对此空长吟,思君意何深!”(《望月有怀》)

李白歌咏征人思妇的两地相思,也多在月夜,如: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关山月》》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子夜吴歌》其三)

月亮还经常引起诗人怀古之幽情:

“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苏台怀古》)

以上所述思乡、思友、男女相思和怀古,都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常有的感情。这些感情在李白诗中多由见到月亮引起,这是值得注意的。就拿思乡来说,本是历代抒情诗中常见的主题,但各人思念的内容很不相同:有的是“雕栏玉砌”,有的是“草屋八九间”;而引起李白思念的却是故乡的月亮(有时是故乡的山水花草)!在人所接触的自然万物之中,再没有什么东西比月亮更具有普遍性和永恒性了I此时此地与彼时彼地,什么东西都有变化,惟独月亮没有变化,因此很容易由月亮引起各种念旧的感情。太阳也具有这种普遍而永恒的性质,但太阳刺眼,很难使人产生缠绵的感情。而在月明如洗的夜晚就容易想入非非,想起遥远的故乡、朋友、亲人甚至古人,产生真挚而美好的怀念之情。所以说,李白这类作品抒发的感 4

情既是人们生活中常有的,而抒发的方式也是平易近人、人人都能接受的,实足以代表李白性格的纯朴的一面;《静夜思》成为千百年来妇孺皆知的名篇便是最好的证明。不过,为了充分揭示李白的这种性格,最后还要举一首他暮年时期的作品:

综上所述,月光世界里的李白,从他的活动(泛舟、喝酒、歌舞??)、他对自然美的感受、对人在自然美景中所能产生的各种奇情异趣的体念和洞悉、对故土和朋友以至古人的怀念,以及他对劳动、爱情和女性美的欣赏等等,无不呈现出天真纯朴、平易近人、热爱生活和富于情趣的性格;这是一种雅俗共赏、人人都能理解、人人都会喜爱的性格。

上层社会中的李白是“狂人”的李白,最引人注意的是他的叛逆性格;在大自然怀抱、日常生活以及在同下层社会接触中的李白是普通人的李白,最引人注意的是他的平民性格。两个李白相互辉映,相得益彰。正因为“狂人”的李白是那样骄傲狂放、目空一切,我们才更加喜爱他在自然界、日常生活和在同下层社会接触中表现出来的平民性格;同样道理,正因为普通人的李白是那样温和平易、热爱生活并富于情趣,我们就更同情他在上层社会表现出来的叛逆性格。

三.题型一:人物形象

例题:

独坐敬亭山 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阅读李白诗《独坐敬亭山》,试分析诗中所塑造的诗人形象。

答案一:两个山头,一座亭子,一个人,所有的鸟儿都飞走了,连云儿都不愿停留。清冷的环境中,诗人守望山头,“相看两不厌”写出了作者的凄凉,最后“只有敬亭山”道出了作者内心的感受。

分析:整个文段没有谈到作者的形象,后文也没有围绕这个中心来写,故判为0分。

答案二:诗人李白是一位豪放不羁的才子,在敬亭山之上,与敬亭山厮守,不去理睬“众鸟”与“孤云”,清高自傲的诗人形象自然流露,但从诗中我们隐约可见诗人的寂寞心情,或为功名,或为宦海浮沉,无论是何种原因,在敬亭山上屹立的仍然是衣襟似云,须发似烟的诗仙形象,也许只有人格化的敬亭山才能与李白比孤比傲比豪迈。

分析:这是对李白的客观而公正、简洁而诗性的评价,但不合本题的要求,只能判为0分。 正确答案示例一:众鸟飞尽,孤云独闲,山静而空,表现出诗人的与世无争,自由而闲适的孤身一人的生活;相看两不厌,表现出诗人从自然中寻求快乐,忘怀得失的思想感情。全诗塑造了一个与世无争的,自由、闲适又有点孤傲的诗人的形象。

答题模式:(1)要在文段的开头或结尾点出诗人的形象特点,即用一句话“盖帽”。(2)然后再结合全诗中的文句进行分析,注意要围绕“诗人形象”这个中心来写。

正确答案示例二:全诗展现了一个孤僻高傲的诗人的形象。众鸟距己甚高且已飞去,唯留诗人独坐敬亭山,体现他的孤僻。那孤云不正是诗人自己?虽然孤独但乐得清闲,又体现了他的高傲。最后只留他与敬亭山,但依旧相看不厌,又一次全面展示了他的形象。

四.课堂练习

《全品》P222《诉衷情》陆游。

五.作业

《全品》P223课时作业第2题第1问,第4题第2问

六.教学反思

5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1. 复习第三册《近体诗六首·蜀相》

2. 检查讲解练习《诉衷情》,强调答题模式,规范答题步骤。

3. 练习《全品》P223课时作业第2题第1问,第4题第2问,巩固答题步骤.

教学过程:

一.检查《蜀相》

全班背诵诗歌,指定2——3名学生

二.讲解练习

1.两名学生把答案写在黑板上,共同评价。

2.根据答题步骤得出答案。

三.巩固练习

1.分析这首诗中的少女形象。

长干曲

崔颢

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或恐是同乡。

明确:诗中塑造了一个热情大方,聪明伶俐的少女形象。

2. 《全品》P223课时作业第2题第1问

答案:诗歌塑造了一个因丈夫离家,思念丈夫无心织布,容颜憔悴渐渐消瘦的思妇形象。

四.作业

背诵《锦瑟》《石头城》

第四课时

教学要点:

1. 了解什么叫咏物诗,咏物诗中的物的寓意。

2. 掌握托物言志的手法。

教学步骤:

一.导入

意象是

二.解题

咏物诗以客观事物作为吟咏的主要对象。 人们在咏物诗词中所寻求的,绝不只是物象本身的描绘逼真,而是吟咏者本身的心灵感应,因为“自然中美的事物,只有作为人的一种暗示才显示出美”(《车尔尼雪夫斯基选集·上卷》北京:三联书店,1962)。咏物诗中,单纯写景咏物的篇什极为少见,作为审美客体的自然之物,往往带有作者强烈的主体意识,景和情交汇一处,物与我融为一体,创造出一种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示例一:于谦的《石灰吟》: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这是一首托物言志的诗。作者以石灰作比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

作为咏物诗,若只是事物的机械实录而不寄寓作者的深意,那就没有多大价值。这首诗的价值就在于处处以石灰自喻,咏石灰即是咏自己磊落的襟怀和崇高的人格。这首《石灰吟》可以说是于谦生平和人格的真实写照。

示例二:杜荀鹤的《小松》:

6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这首小诗借松写人,寓意深长。小松刚刚出土,的确小得可怜,以至被埋没在深草之中,但它并不示弱,逐渐成长,是那些小草所无法比拟的。人们往往忽视、不认识小松将长成凌云大树的远大发展前途,等到松树真的凌云参天之时,才去称赞它的高大。作者以松喻人,告诫人们要善于发现和识别人才,对有发展前途的人才要及早给以重视、关心和培养,使之早日成才。

示例三:陆游的《咏梅》: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此词咏梅,实际上是借梅花的品格自明心迹,自抒怀抱。上片感遇。此词或许是他晚年所作,借咏梅以表达其坚定不移的爱国立场和政治节操。虽然不免有自悼自伤的成份和孤芳自赏的意味。

孤独寂寞,备受摧残, 而又坚贞不屈,孤芳自赏

咏物词贵在“不离不即”“不粘不脱”,做到托物寄意,物我相融。此词不雕镂梅花形貌,而着重摄取其神韵,借以自我写照,是咏梅的上乘之作。

卜算子·咏梅

—毛泽东

风雨送春归, 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 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 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 她在丛中笑。

王冕的《墨梅》:

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这是一首题画诗。墨梅就是水墨画中的梅花。诗人赞美墨梅不求人夸,只愿给人间留下清香的美德,实际上是借梅自喻,表达自己的

人生态度以及不向世俗献媚的高尚情操,表现了诗人鄙薄流俗,独善其身,孤芳自赏的品格。

这首诗题为“墨梅”,意在述志。诗人将画格、诗格、人格有机地融为一体。字面上在赞誉梅花,实际上是赞赏自己的立身之德。

三.题型二:关于咏物诗中所咏的物。

问:简析诗歌xx形象

答:这一形象的表层含义(分析诗句)+深层形象

例题范例:

瀑布

李忱

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

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做波涛。

简要分析诗歌中塑造的“瀑布”这一形象。

答案:涓涓细流不辞辛苦,汇集成一落千丈,雄伟壮阔的瀑布,而后又谢绝溪涧的挽留,继续向前,决心化作汹涌澎湃的波涛。(表层含义)+这“瀑布”乃是胸怀大志,不惧艰难,不达目标誓不罢休的志士的化身(深层化身)

四.课堂练习

08广东

木芙蓉 窗前木芙蓉

7

吕本中 范成大

小池南畔木芙蓉,雨后霜前着意红。 辛苦孤花破小寒,花心应似客心酸。

犹胜无言旧桃李,一生开落任东风。 更凭青女留连得,未作愁红怨绿看。

[注]①青女:传说中掌管霜雪的女神。

⑴这两首诗都描述了木芙蓉的什么自然属性?都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2分)

【答案】描述了木芙蓉开花的自然属性。运用了拟人手法。

【解析】考查诗歌的内容及表达技巧。属于比较鉴赏,关键是要找到它们的共同点。 ⑵两首诗中木芙蓉的形象有什么不同?(5分)

【答案】吕诗着重描写的是逍遥闲适,任由风吹雨打的形象;范诗写的木芙蓉孤苦、心酸,处境凄凉,但作者并没有把这花看作愁苦。前者是闲适之士的豪迈与大度的形象,后者是在凄苦孤独的环境中的乐观者形象。

【解析】考查诗歌的形象。对形象的把握要结合诗歌的主旨、作者的情感和表达技巧进行综合分析:由表及里的分析、推断、概括。答题的模式为:(手法)+意象(对象特征)+情感+(作用)。

五.作业

《全品》P225《蝉》虞世南

第五,六课时

教学要点:

1. 讲解练习《蝉》虞世南

2. 掌握意象,意境的概念。把握文学中的典型意象。

3. 掌握分析意境型习题的题型和答题技巧。

4. 专项练习,巩固答题技巧。

教学步骤:

一,检查《蝉》

两名同学到黑板前书写答案。

教师和学生共同讨论,修改并完善答案。

二.关于“意象”

意象——

意象一般以两种形态出现于文学作品中,即单个意象和整体意象。

单个意象就是文学作品中最基本的艺术形象,整体意象则是一组或一串意象构成的有机的整体画面,也称意象体系。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枯藤”“老树”“断肠人在天涯”等就是单个意象,人们常常又把这种意象看成是更大境界中的一个“部件”。它们不能离开整体,若离开了,单个意象就失去了它原来的意义。比如“枯藤”这一意象一旦离开了《天净沙·秋思》的整体意蕴,“枯藤”便失去了这支散曲赋予它的那种悲凉色彩。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只有一个整体意象。

8

意境――所谓意境,是指作品通过意象组合所描绘出的生活图景,与诗人主体审美情感融合为一而产生的一种艺术境界,是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能诱联和开拓出丰富的审美想像的空间的整体意象。换言之,意境是意象的高级形态,也是文学典型化原则在诗歌创作中具体运用的审美结晶,它能使读者在品味中经过想像和联想获得更为广阔的艺术天地。

三.题型三:诗歌描绘了一副什么样的画面?营造了一种什么意境?

答题步骤:

(1)找出诗中的物象,意象(2)展开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再现画面时既要忠于原诗,又要力求语言优美(3)点明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4)分析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或给人什么样的启示和思考。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哀伤的情怀”是不够的,还应答出为什么而“哀伤”。

四.课堂练习

08年宁夏卷

题李世南画扇① 蔡肇②

野水潺潺平落涧,秋风瑟瑟细吹林。

逢人抱瓮知村近③,隔坞闻钟觉寺深④。

[注]①李世南:北宋著名画家,擅画山水。②蔡肇(?—1119):字天启,丹阳(今属江苏)人。曾任吏部员外郎、中书舍人等职。③瓮:这里指水瓮。④坞:地势周围高而中央的地方。这里指山坞。

8.请简单描述一下李世南画的扇面中应有的景物。这样一幅画面呈现出什么样的气氛?(5分)

【答案】画面大概是:有条小溪从两山之间流出,树林里树叶飘落,一个人抱着瓮在路上(或在溪边),山谷那边隐约露出寺庙。这画面呈现出的是乡村野外恬静、安详的气氛。

五.作业

送魏万之京

李颀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度河。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首联,颔联用哪几个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氛围?表达出诗人送别时的什么情绪?

答案:“微霜”“鸿雁”“云山”三个意象点出了深秋时节送别时萧瑟的气氛,表达出诗人送别时悲愁难抑,黯然神伤,对游人前途担心的情绪。

六:教学反思

补充:常见意象归类

1) 豪情壮志:高山,奔流,雄关,沧海,大江,长风,青云等。

2) 凄凉悲伤,孤独惆怅:沙漠,古道,落日,凄风,苦雨,寒风,冷雨,梧桐,

芭蕉,枯灯,孤雁,杜鹃,猿啸等。

3) 心志忠贞,品格高尚:冰雪,松,菊,梅,竹。

4) 离愁别绪:杨柳,兰舟,长亭,关山,秋月,鹧鸪等。

5) 闲情逸致:春日,清风,明月,泉溪,花草等

9

6) 相思相爱,离别,孤寂:鸿雁,青鸟,红豆,比目鱼,鸳鸯,鹧鸪等。

7) 隐居:南山,幽居,草屋,禅寺

8) 其他:漂泊无依:孤帆,浮云,浮萍。韶华易逝:流水,落花。

训练题

(1)(1班)

点绛唇

李清照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客人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简析诗歌中的形象。

(2)(1班)

送魏万之京

李颀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度河。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首联,颔联用哪几个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氛围?表达出诗人送别时的什么情绪?

答案:“微霜”“鸿雁”“云山”三个意象点出了深秋时节送别时萧瑟的气氛,表达出诗人送

别时悲愁难抑,黯然神伤,对游人前途担心的情绪。

(3)

题三闾大夫庙(五班)

戴叔伦

沅湘流不尽,屈子怨何深。日暮秋风起,萧萧枫树林。

结合全诗内容,说说三,四句诗营造了一种什么意境?

答:这首诗写傍晚时分,诗人在沅湘之滨,缅怀屈原。三四句借“日暮”“秋风”和枫叶飘落等富有象征意义的景物,营造了一幅寂寥悲凉、哀伤的意境,含蓄委婉,凄切动人。

诗歌鉴赏之二:鉴赏诗歌的 语言

教学目标:

1.吃透考试大纲,明确考试内容。

2.掌握诗歌语言的术语

3.进行专题练习,把握高考题型及解题思路。(炼字型,关键词,关键语句,语言风格)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品味语言是进行诗歌赏析的首要环节。只有准确地理解了诗歌的语言,才有可能更进一步地对其判断、评价和鉴赏。语言的鉴赏品味常常是诗歌鉴赏的测试重点,测试思想感情的题也往往是由语言点切入。鉴赏诗歌的语言,主要是咀嚼生动传神的字词,品味诗中的精彩语句,赏析脍炙人口的名句, 感受各具特色的语言风格。(考察角度)

10

二.鉴赏诗歌需要注意:

诗歌的语言是高度浓缩化的语言,

往往具有暗示性、跳跃性、多义性、隐喻性等特点。对诗歌语句的理解,相当于文言文的翻译,但又不完全等同于文言文的翻译,一定要在吃透整个诗歌意境的前提下完成,切不可望文生义。

三.关于题型模式

(一)炼字题

古人作诗写词讲究炼字,以使传神动人。阅读古代诗歌,评析诗人炼字炼句技巧和作用,有助于深入体会诗歌丰富的内蕴。炼字,指锤炼词语,指诗人经过反复琢磨,从词汇宝库中挑选出最妥切、最精确、最形象生动的词语来描摹事物或表情达意;析炼字,就是品味用得好的词语深藏的情感或品味其更为形象生动的效果。

(一)炼动词。一首诗,是由一些诗的意象按照一定的艺术构思组合而成的,而真正能构成鲜明的化美为媚的意象的词,主要是表动态的具象动词。因为名词在诗句中往往只是一个被陈述的对象,它本身没有表述性,而能给作主语的名词以生动的形态的,主要就是常常充当谓语的动词,这样,具象动词的提炼,就成了中国古典诗歌炼字的主要内容,离开了炼动词,炼字艺术就会黯然失色。

例1:陶潜“悠然见南山”。“见”字用起来更能达意。“望”是有意识的,而见是无意识地,自然地映入眼帘。用一个“望”字,人与自然之间是欣赏与被欣赏的关系,人仿佛在自然之外,自然成了人观照的对象。而用一个“见”字,人与自然不是欣赏与被欣赏的关系,人在自然之中,与自然一体,我见南山悠然,料南山见我亦如此。与自然一体也就与天地一体,与宇宙一体,是天地境界或者近于天地境界。如果是望,就成了有意所为,而见字正写出了人与自然,乃至于宇宙之间的一种和谐。而且陶潜说:“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这种返,觉解程度是很高的已经不是自然境界,而是一种很高的境界。

例2:分析“云破月来花弄影“的艺术描写特色。

答:由于“云破月来花弄影”而使满篇生辉。这句词词少意多,一语三折。云、月、花、影四字写了三物四景,中间又用破、来、弄三字写出三种连续的动态:云破而有月来,月来而有花影,花影引出弄字,有弄而有花枝随风摇动、抚弄花影的幽雅姿态。仅仅七个字,从天上写到地下,云横皓月、风弄花影,构成了一幅幽美朦胧的画面。把云、月、花都拟人化了,赋予了它们丰富的情感和生命,同时使宁静的画面有了飞动之势。

在鉴赏诗歌时,我们要重点关照动词,特别是具有“多重含义”的动词。

例1: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怨”字明显用了拟人手法,既是曲中之情,又是吹笛人之心。

例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溅”、“惊”二字,不仅用字新鲜,而且增添了诗人感时恨别的内心痛苦。

例3: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蒸”、“撼”具有夸张色彩。

例4:雨去花光湿,风归叶影疏。(《郊兴》王勃)

这句诗,“湿”言“光”,“疏”言“影”,本身就不寻常,王勃写春雨,雨下的时间短,雨后日出,花上已没有雨水,在日光照耀下更见滋润,所以说“花光湿”,这个“湿”字极为确切。这个“光”字显得花有精神,所以说“光”字有情。风停了,在日光照耀下,夜影清疏,一个“疏”字,显得日光从叶影透出。完全按照生活的样子写出,又显得有诗情,用字尽妙于此。

(二)炼形容词。诗歌是社会生活的主观化的表现,少不了绘景摹状,化抽象为具体,变无形为有形,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触其物,如历其境。这种任务,相当一部分是 11

由形容词来承担的。我国古典诗词中炼形容词,有两种情况值得特别注意,一种是形容词的重叠运用,一种是形容词的活用特别是活用作动词。

例1:“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蝴蝶飞来过墙去,应疑春色在邻家”,这是王驾写的《晴景》,王安石改后两句为“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除了易“蝴”为“蜂”,易“应”为“却”之外,炼字的关键就在于去“飞来”而改为“纷纷”,因为只有蜂忙蝶乱的侧写妙笔,才能令人动情地表现出晚春雨后特有的美景。

例2:周密的"梦魂欲度苍茫去,怕梦轻还被愁遮"(《高阳台?寄越中诸友》),以"轻"字描状梦魂,化无形为有形,而且通之于表重量的触觉,更是形容词锤炼中通感的妙用。

修饰语-大部分为形容词,也有副词,它在诗词鉴赏中也是关注的重点对象。

例1: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一个“孤”字,写尽环境之孤苦,由此可达人心。

例2: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装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闺怨》王昌龄)

前两句写少妇经过梳妆打扮之后,兴冲冲地登上翠楼,去赏春景。这时候,作者用了一个“忽”字,取漫不经心而恰到好处之意。所遇者——闯入眼帘的柳色,使她想起了当年与丈夫折柳送别的场景,想起了丈夫,不禁伤感。这是一位满脸稚气的少妇。一个“忽”字将这种情绪上的变化写得淋漓尽致,而这正是本诗耐人寻味之处。

(三)炼数量词。优秀诗人的笔下经过精心选择提炼的数量词,在他们的驱遣之下可以产生丰富隽永的诗情。过去有一首诗:“一片两片三四片,五六七八九十片,千片万片无数片,飞入梅花永不见。”庾信《小园赋》中的“一寸二寸之鱼,三竿两竿之竹”,前人就称之为“读之骚逸欲绝”。

例1:“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郑谷把僧齐己的《早梅》诗中的“数枝开”,改为“一枝开”,齐己因此而拜郑谷为“一字师”,这故事是人们耳熟能详的了,不必赘述。据元代盛如梓《庶斋老学丛谈》记载,张桔轩有诗云“半篙流水夜来雨,一树早梅何处春”,元遗山认为既指明了“一树”,就不能又说表疑问的“何处”,同时,一树梅花也绝非早梅,于是他就把“一树”改为“几点”,“几点”本身并没有什么奇特之处,但用在这里描绘逐水而流的梅花,却符合生活的真实,也使全诗气机流畅,韵味平添。

(四)特殊词:在诗文中,有一些词本身与众不同:

a.叠词:叠词作用不外两种: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是起强调作用。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竹枝词>其一》刘禹锡)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元日》王安石)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声声慢》李清照)

b.拟声词:有些拟声词就属于叠词,因为其出现频率很高,特单列一条。作用使诗文更生动形象,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浪淘沙》李煜)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登高》杜甫)

c.表颜色的词:这些词作用只有一个,颜色一般表现心情,增强描写的色彩感和画面感,渲染气氛。欣赏时,或抓住能表现色彩组合的字眼,体会诗歌的浓郁的画意与鲜明的节奏:“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黄、翠、白、青四种颜色,点缀得错落有致,而且由点到线,向着无限的空间延伸,画面静中有动,富有鲜明的立体节奏感。或抓住能表现鲜明对比色彩的字眼,体会诗歌感情色彩的浓度:“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红与绿道出了蒋捷感叹时序匆匆,春光易逝的这份儿“着色的思绪”。就是抓住单一色彩表现的词也能体会到诗人的浓情:“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怜惜与伤别离的情愫尽在“绿”与“醉红”中。

12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扬州慢》姜夔)

红藕香残玉簟秋。(《一剪梅》李清照)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蜀相》杜甫)

要强调说明的是,炼字不单是炼声、炼形,同时也是炼意,只有篇中炼句,句中炼字,切合题旨,适合情境,做到语意两工,这样炼出来的字才能真正精光四射,成功的炼字都是和炼意紧密结合在一起的。

观 猎

王 维

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

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

这首诗写诗人观看到的将军打猎的情景。“风劲角弓鸣”,写风用“劲”,可见风之猛之烈。能在劲风中射猎,这是何等身手!第二句点出主人公和射猎的地点。次联“疾”、“轻”用得俱妙。鹰眼因“草枯”而特别锐利,马蹄因“雪尽”而特别迅疾。诗人用“疾”而不用“锐”,突出发现猎物之迅速;一个“轻”字表现猎骑迅速追踪而至,而绝无滞碍。这“疾”、“轻”二字令人产生丰富的联想。那射猎的场面、骑猎的乐趣、将军的英姿,如在眼前。第三联写猎罢还归。“忽过”、“还归”,看似寻常,但它们前呼后应,则见返回营地之疾速,给人以瞬息千里之感,更真切地表现出主人公的轻快感觉和喜悦心情。尾联以写景作结,但所写并非营地景色,而是遥遥“回看”行猎之处的远景;“千里暮云平”。这样写,不但首尾呼应,而且形成对照。出猎时风起云涌,回归时风平云定,这与出猎时的紧张、回归时的踌躇满志完全相称。

13

诗歌鉴赏之四: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思想观点 教学目标:

1. 明确考点内涵,把握诗歌主旨,诗歌的意义和作者的态度。

2. 分类把握诗歌类型,如写景诗、咏物诗、咏史诗、边塞诗、送别诗、闺怨诗、羁旅诗等。把握不同类型的诗歌具有的不同的表现手法和特定的内容特点,

3. 把握高考题型,掌握答题技巧。

4. 进行专项练习

14

更多相关推荐:
诗歌鉴赏拓展训练15首

诗歌鉴赏拓展训练15首1.《梦回》南宋末林景熙梦回荒馆月笼秋,何处砧声唤客愁。深夜无风莲叶响,水寒更有未眠鸥。问题:意象、意境;表现手法,诗人感情。2.《题西溪无相院》宋张先积水涵虚上下清,几家门静岸痕平。浮萍…

20xx届高三年级诗歌鉴赏专项练习(三)

20xx届高三年级诗歌鉴赏专项练习(三)班级:姓名:座号:成绩:1、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回答问题《乌夜啼》李白黄云城边乌欲栖,归飞哑哑枝上啼。机中织锦秦川女,碧纱如烟隔窗语。停梭怅然忆远人,独宿孤房泪如雨。(1)…

【北京一轮复习汇总】20xx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导学案:古代诗歌鉴赏 考点针对练二

考点针对练(二)鉴赏诗歌的语言1.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碧湘门陶弼城中烟树绿波漫,几万楼台树影间。天阔鸟行疑没草,地卑江势欲沉山。注①碧湘门:长沙(今属湖南)城门。②行(hánɡ):行列。这首诗最后一句…

古代诗歌鉴赏

古代诗歌鉴赏(一)江村即事钓罢归来不系船,江村月落正堪眠。纵然一夜风吹去,只在芦花浅水边。作品鉴赏这首诗写江村眼前情事,但诗人并不铺写村景江色,而是通过江上钓鱼者的一个细小动作及心理活动,反映江村生活的一个侧面…

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知识点总结

强化四思想情感鉴赏一、强化重点,聚焦考场。古人云:“诗言志。”诗歌是用来表情达意的,其中一定蕴涵着诗人的思想和情感。所以,鉴赏诗歌的思想感情,是诗歌阅读过程中首要而且是最重要的环节。中国古代诗歌,就其表现的思想…

公开课 诗歌鉴赏之送别诗 教案

多情自古伤离别-----------送别诗鉴赏英山第二中学吴桂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通过对已学过送别诗的回顾,总结送别诗的意象与情感,提高学生对送别诗的鉴赏能力。过程与方法:总结送别诗的相关知识,小组合作探究…

诗歌鉴赏方法谈——情感分析优质课教案

诗歌鉴赏——情感分析把握学习目标:掌握分析把握诗歌情感的方法,并学会灵活运用,突破高考诗歌鉴赏重难点学习过程一、导入1、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对症下药,才能包治百病。2、了解高考诗歌考察重点参看资料上129页的第…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论文

中国古代诗歌论文综述中国古代诗词的鉴赏78kXXX班学号XXXXXXX姓名XXX古代诗歌是文学作品中文字最精练内涵最丰富的艺术形式之一好的古诗能陶冶人的情操丰富人的精神修养下面我从两个部分来谈谈如何鉴赏诗歌一抓...

古典诗词鉴赏论文

古典诗词鉴赏走近时代造就的才女屈原在充满爱国激情的抒忧发愤之作离骚中写道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追寻真理方面前方的道路还很漫长但我将百折不挠不遗余力地去追求和探索中华上下五千年历史长河的积淀中无数风流人物...

古典诗歌鉴赏研究论文

古典诗歌鉴赏研究论文在物质文化精神文化都丰富的今天我们对古典诗歌也同样不能忽略而且对我们了解各个时期的诗歌精华传承中国古代诗歌文化提高我们对诗歌鉴赏能力都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无论从跨越高考还是提高自身素养古典诗歌...

古代诗歌鉴赏论文

课程论文首页浅析蜀道难主题再探中文摘要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

“写作诗歌赏析”评价表

乐天才子苏东坡的单元评价评价要素2写作诗歌赏析评价表

诗歌鉴赏(3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