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后感

时间:2024.4.21

在我眼里,《舌尖上的中国》存在的意义已经超越了美食纪录片,它告诉我们一个真实的、原味的中国,带着土地的气息和米面的甜香

? ■ 视觉刺激勾人馋虫

与传统的美食节目不同,《舌尖上的中国》在地域上采取了大范围的跳动。事实上,该片每集都有主线,比如第一集“自然的馈赠”是选取生活在中国境内截然不同的地理环境,从而让观众了解在世代相传的传统生活方式中如何获取食物的故事。片中,地域与地域之间的不同,人与人之间的不同,材料与材料之间的不同,摆脱了传统纪录片说教科普的套路,通过镜头直接引发观众对于饮食文化和传统价值观的传承与关注。

不可否认的是,这部纪录片在“勾人馋虫”方面做得非常出色,网友们大呼“受不了”,“不看《舌尖上的中国》不知道全中国竟然有那么多闻所未闻的美食:炸乳扇、炒麻食、鱼头泡饼、汆乌鱼子、黄鱼鲞;还有那些听着就口水吧嗒的菜:腊汁肉夹馍、醉湖蟹、梅菜烧肉??看完这部片子,大家的口水都止不住了!”著名制片人于正也说:“最近在看《舌尖上的中国》,讲的是天南地北的中国美食,不可谓不包罗万象,此片看后必然让你垂涎三尺,都说民以食为天,但想要减肥的朋友们看片要三思哦!至于我,不知道自己hold不hold得住?”

■ 心灵冲击让人落泪

《舌尖上的中国》聚焦在烹饪上的时间并不多,更多的画面是在展现劳动者如何捕猎、采掘、加工、制作自然馈赠的食材,整个过程看上去充满神秘气息,夹杂着劳动者为生活、为生存而流下的汗与泪。有网友总结,《舌尖上的中国》的火爆原因应该归功于:“不是空洞地宣扬饮食文化的博大精深,而是以美食背后的制作工艺和生产过程入手,配合平常百姓的生活,让观众既流口水又长知识,还能在情感上引起共鸣。”

这种心灵上的冲击首先是勾起大家的思乡之情。《舌尖上的中国》涵盖全国美食,让不少电视机前的观众想起了“小时候的味道”,“家乡的味道”,“看《舌尖上的中国》,讲到宁波年糕,听到里面传出的阵阵乡音,各种想家”。

还有不少观众从片中看出了感恩之情。“印象最深刻的是那些家庭小作坊的劳动者脸上满足、灿烂的笑容。他们对自然感恩,而我们要对这些食材的提供者感恩。”“餐桌上常见的莲藕,原来是工人如此艰辛劳动的成果,无言的感动。”“镜头里,他们笑得很满足,从他们身上我看到的是对生活的热情,知足常乐。有时候我们是不是想要的太多,反而忘了简单生活的真谛?”

《舌尖上的中国》介绍的不仅是美食,更在传递一种思乡之情,怀旧之感。

哲学家费尔巴哈有句名言,人就是他所吃的东西。从一开始,《舌尖上的中国》就不只是一部关于吃的纪录片。“看着笋挖出来,火腿吊起来,渔网里闪闪发亮,揭开蒸笼白花花、冒着蒸汽的馒头,拉面摔打在案板上的脆响??都让人激动得落泪。多可爱的中国。”从舌尖上的中国,到味蕾中的故乡,影片所展示的厚重感,体现了该片的独特性——“通过美食这个窗口更多地看到中国人、人和食物的关系、人

和社会的关系”。

看这部充满温情的纪录片,有人想起了小时候“妈妈的味道”,观后感有人体会到了“粒粒皆辛苦”的不易,也有人升华到了“爱国主义”的境界,还有人上升到了“文化输出”的高度??一部作品为何能在不经意间获得超越话题的巨大影响?

“不是空洞地宣扬饮食文化的博大精深,而是从美食背后的制作工艺和生产过程入手,配合平常百姓的生活,在情感上引起共鸣。”一位网友的评价,指出了该片的成功所/zawen在:真诚的态度,真实的力量。反观当下许多作品,高投入、高科技、大场面??什么都不缺,却惟独少了真实;什么都

尽心尽力,却惟独没有真诚。

有一个不太悦耳的说法:美国人喜欢拍科幻片是因为找不到历史,中国人喜欢拍穿越剧是因为不展望未来。这样的武断结论值得商榷,但它提出的问题却发人深省。如果满足于闭门造车,没有对现实的观照,或者只关注少数人锦衣玉食的奢靡,却无视普通人丰衣足食的愿望,不管是穿越历史,还是畅想未来,都不可能有打动

人心的力量。

文化体制改革正在深入推进。转型的挑战、创新的压力,考验着每一个文化从业者。然而,有一些人依然故我,在陈旧空洞的说辞中打转;有一些人以种种束缚为由,在改革创新中趑趄不前;也有一些人在遭遇批评质疑时,归咎于观众的“审美取向”和论者的“外行身份”??作为商业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告诉我们,即便是“爱国主义”的宏大主题,也可以充满细节与温情;即便是对外传播中国形象,也应该展示普通中国人的喜怒哀乐;即便是纯粹的商业类节目,也可以实现艺

术与经济的双赢。

“带着对食物的敬意和感情做这个纪录片”。导演陈晓卿这句话令人印象深刻。真诚是艺术的第一要义,感动自己才能感动别人,自己相信才能说服别人,这是该

片走红的“秘诀”,也是每个文化创作者应该深思的问题。

观后感

观后感

观后感

观后感

提供经典杂文精选,鲁迅杂文选刊,经典杂文集,时事评论,文化随笔,乱弹八卦,电

影影评,书评范文,电影评论等2012最新经典杂文大全。

生活日记网杂文频道欢迎广大网友来访。

才下舌尖,又上心头

昨晚本来要睡了,但看到微博上最近疯传的《舌尖上的中国》,手贱的点击了第一集,后果很严重。结果一看就刹不住了,饱了眼福亏了胃,结果到了凌晨5点。这是怎样的一种吃货精神啊!

其实这不仅一部讲吃的电影,而是讲的是真正的中国,讲的是中国人的生活。我敢妄言,这将是一部掀起一股新的反思现代化的思潮。因为,吃是中国人最大的信仰。往好里说我们是适应性很强的民族,往坏里说我们是很容易屈服的民族,但最坚强最不屈服的就是我们的胃了,就是我们的味觉了。比如我到了北方始终改不了我“豆腐花甜党”的本性。

如今我们:早上起来拿起染色馒头夹着双汇瘦肉精火腿和家乐福奶酪喝一杯三鹿牛奶出门呼吸几百倍超标的空气到单位工作一上午后中午吃地沟油炒饭配点明胶猪耳下午喝点老酸奶吃点果冻晚上吃顿苏丹红鸳鸯火锅涮上甲醛喷洒的白菜身体不舒服时候来两粒黑胶囊。(此处引用网友创造)在这样一个我们的身体成为“垃圾处理器”的时代了。要么我们足够有钱,不惜重金追求各种特供,要么我们告诉自己“人活着不是为了吃,吃仅仅是为了活着”。我们大多数都是后者,所以,吃饭现在很难成为放心的享受了,即使吃到口感不错的东西时。这部片子从源头上告诉我们,我们究竟吃什么,怎么吃,为什么这么吃,会让我们反思下我们的食品的,回归到我们传统食物,曾经的我们生活苦点,但很健康,很安全。

有人在骂这部纪录片太泛了,要在短短七集里讲述中国的吃,这本身就是件不可能的事情嘛。作为一个热爱做菜的“伪厨师”,我极为赞赏主创人员的编排逻辑,虽然看起来会有点乱,但要知道菜的背后是有一番学问,是有一番菜理的。学做一道道具体的菜是容易的,关键是悟出背后的菜性,菜理。

第一集大自然的馈赠

我们现在虽然科技已经很发达了,千里眼,顺风耳,筋斗云一一实现,但在自然面前我们还是需要感恩了。我印象很深的一次是08年年初南方雪灾时,亲

身感受到我们人类的努力是多么渺小,怎么拼命的铲雪用化雪剂化雪,但都敌不过天气一好转太阳出来的伟大。无论靠山还是傍水,抑或靠海,都是一方水土养着一方人的。所以看完第一集,真的很感动,本喜欢看各种美食节目,但很少去想食材是怎么来的,咱们且不去讨论那个很贵的松茸,其实那只是很多各种好吃蘑菇的一种。以前真不知道藕的挖掘是如此的艰辛,真不知道出海打鱼还伴有如此的光荣与梦想,只看到查干湖打鱼的热闹,而没有看到“猎杀不止”的对自然的逻辑。

第二集主食的故事

每个人都会骄傲的管自己的主食为“饭”,我的胃执着的认为“饭就是米饭,面食都是零食”,吃面是不管饱的,所以一天没吃饭的话仿佛自己没吃过东西似的,小时候曾经无数次的问妈妈“为什么连好吃的猪肉都会吃腻,而只有米饭怎么吃都不腻呢”妈妈回答我“饭当然吃不腻了”。而我到北方上大学后,碰到陕甘宁鲁豫冀等地的同学,我看着他们几个馒头不用带汤就能下咽,他们看我吃馒头的痛苦表情,我们互相诧异着。可见主食对我们的味觉是多么重要,如同下了个锚似的。

看着山西大娘阿姨们耐心的做出各种面食,我可以想象,山西的年轻妈妈们在孩子小时候为了让孩子更好的吃饭(此处指面食)而花费的心思,那满满的都是爱呀。让我想起了看过的侯孝贤的《恋恋风尘》的爷爷为了劝小孩吃饭而特意把豆角插在米饭上,做出很吸引人的花样。我们自己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吧。我至今没见过谁可以从心底变更自己的主食的。“米脂的婆姨绥德的汉”,绥德的老黄虽然不在年轻帅气,但他做的黄馍馍依然是如此的地道。喜欢他的那句“我50多岁了,我还有努力啊”

第三集:转化的灵感——天才的创意

我们时时会感叹第三个苹果砸到了乔布斯,可我们从来不会感叹豆腐的神奇。我是吃着豆腐长大的,所以我也从对豆腐有丝毫的好奇。她于我如同母亲一般与生俱来的亲切,浓郁豆浆,好看的豆腐花,白花花的水豆腐,烟熏的豆腐干,黄灿灿的油豆腐都是常吃的。豆腐我可以做出很多花样,也一直是我的拿手菜。真不知道,没有豆腐,中国将会怎样,我不敢想象。喜欢片中那句“豆腐的诞生,彻底改变了大豆的命运”。几千年来,世界变化很大,但其实很多东西还是没变的。可以肯定的是一千年后的人类如果还在的,豆腐将会一如既往的被食用,苹果则会被取代了。也许我这个比较比恰当,乔布斯也一直是我的偶像,此处仅有感而发而已。

第四集:时间的味道

城市的我们谁有耐心去做那陈年的火腿啊,现代的物流系统,现在的零售系统已经可以让我们的厨房不用储存多少菜了。所以做腊味,做腌制食品的人越来越来了。我们还开始反思腌菜中过量的亚硝酸盐会导致各种疾病。但我们的胃是不屈服的,湖南人冬天要没有腊味是可能的,我每次回家最想吃的就包括一种腌制的“酸辣椒”,东北的酸菜于东北人那也是好不含糊的,四川人没有豆瓣酱不是不敢想象的。尽管这些腊味、腌制食品会有种种的小毛病,但若不过量,肯定是没有问题的,这种饱含时间味道的美味,真是人类的智慧。所以这集不是在讲某种菜,而是菜理,利用自然给我们去加工。

时间的味道,这是可以保存的味道,可以带走的味道。里面那个湘西姑娘,提到小时候的一个故事真让人感动,他妈妈的话“天是越走越亮的”是多么的富有寓意啊。

第五集:厨房的秘密

曾经一度的养生节目盛行,养生大师们说我们中国人最大的问题是炒,而且是用猪油炒,并遭到极度的批判,而评价的标准总是各种营养指标,比如各种维生素的被破坏,各种致癌物的产生啊。其实我们有必要这么担心吗?炒菜使我们做菜一种重要方法,主要是现代快节奏的生活更是让这种做菜方法在家庭中占据更加重要的位置。但其实在任何一个家庭里,总会有个汤菜的吧。所以大可不必为自己饮食习惯而愧疚。开开心心的吃才是最重要的。各家的厨房那绝对是中国人对爱的最好表达形式。现在的我们感谢某人为什么总是说请人吃饭呢?因为我们自己不会做或者没有时间做了。我曾经花了一个下午时间做了10个菜,取十全十美的意思,那种成就感,那种“你为我把饭烧,我为你打扫”的幸福感是厨房里真正的秘密。

小时候我对于很多东西充满偏见,比如臭豆腐,比如豆腐乳,因为我觉得这些东西看起来就这么恐怖,而且我天真的认为这是不科学的吃法。后来才发现他们是多么的美味而且营养安全。关于传统中国小吃的卫生可能是很多所谓的现代人所无法接受的,其实我们大可不必用西方化学元素式的测量方法去看传统食物的制作。也许你看到的是拉面师傅用手抓到你手里的香菜让你很不放心,也许村宴的碗筷在你看来不够干净,其实这种”看的见的不干净”不是对我健康的威胁,对我们健康构成威胁的是那些“人为的化学添加剂”,这种看不见的东西会给我们很好的美感甚至食欲,但恰恰是这些所谓的精致才是对食物的最大破坏。我们很多传统吃法本是没有问题的,被人怀疑多了,放让我们不自信了。

这是一部好片子,将会掀起一股新的回归故土,理解故土的热潮。我决定回家后向妈妈学习做豆腐去。片中一个个家庭的小故事,一个个为了生存,为了家庭而努力着,让人感动。

片中提到,现如今我们的城市都是同一个模子造出来的,但每个城市的特色还是坚定的保存在饮食中了。所以我坚信有那么一天,我们中国各个地方的特色是会回来的。好多人都在关注自己家乡的有没有被提到,其实我们大可不必这样,因为我们都是中国人,各地的好吃都是我们自己的。

呜呼!国以民为本,而民失其教,或以乱天下。人以食为养,而饮食失宜,或以害身命。卫国、卫生,理无二致,故圣人疾与战并慎,而养与教并重也。——清代名医王孟英《随息居饮食谱》序

希望我们的食品能够走回原来的路!

,《舌尖上的中国》之所以火爆,还与当今食品安全问题有关。“因为我们的餐桌上充斥着工业制成品,那些镜头里返璞归真的食物,对我们有着难以抗拒的吸引力。” 《舌尖上的中国》播出后,一位网友说:“《舌尖上的中国》不只能让人看饿了,更能让人看哭了。”饿是因为美食,哭是因为勾起乡情。还有网友表示:“在观看闹腾的综艺节目和大量不靠谱的雷剧、穿越剧、家庭琐事剧之余,纪录片给人真实的

感受,让人可以内心平静。”

网络“舌尖体”

静悄悄的Jace:苏丹红,三聚氰胺,皮鞋明胶,地沟油??舌尖上的化工厂。 faye_xy:初看《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反应是:吃货们有福了!中国劳动人民的质朴和辛劳通过纪录片展现无遗,越看越觉得感动,他们太可爱了。导演通过各地美食讲述百味人生和国家的变迁,悄无声息地对我们进行了一次很好的爱国主义教育。此外还让我们意识到,在食品安全堪忧的今天,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应当重建! 青年时报:以美食为主题的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火了,有一种赞美将其上升到爱国主义的高度。爱美食,爱充满着美食的生活,爱美食的生产者———由这些单纯之爱,是怎么推理和上纲上线到爱国主义的?吃就是吃,无限拔高,这不是

吃货的逻辑。

刘刘刘雨桐:#舌尖上的母校#Timeflies,毕业两年了,在南昌唯一值得回忆的就是各种美食,雪梨肉饼汤,糯米排骨,粉蒸肉??迫不及待的下月飞奔过去跟我

家亲爱的大吃特吃,希望就撒开嘴吃那么几天,不要长太多肉肉啊!

刘宗小二:《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1.好东西总在山村田野里;2.这片子疑似

是卫生部针对日益突破底线的饮食问题给大众灌的迷魂汤;3.片里不应该多次提到“中国”二字,吃就是吃,与爱国无关;4.吃,不涉及敏感领域,所以可以发扬光大,无限创新;5.原以为是一部教人舌吻技巧的科教片,导演大骗子!鉴定完毕!

哼!


第二篇:复兴之路观后感600字


复兴之路观后感600字

复兴之路>观后感600字(一)

《复兴之路》是一部大型音乐舞蹈史诗,阵容庞大,反映了自1840年以来,中国艰难曲折的名族振兴之路和中国人民在中国共 产 党领导下所取得的伟大成就。

全剧以历史时间为脉络,有序曲《我的家园》和《山河祭》、《热血赋》、《创业图》、《大潮曲》、《中华颂》五个章节构成。伟大的长征,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以节目表现了出来。可见主创班底以及演出的艺术家和演员为其付出了多大的辛劳、智慧情感和努力。历史的历程用艺术精彩呈现。伟大的中华民族总是能够从困难中奋起,百折不挠勇攀高峰。

在这一过程中,我们每一步都流着苦涩的泪水,每一脚都能踩出浓艳的鲜血,无数英雄为了民族的生存发展、国家的兴旺发达而抛头颅洒热血。

复兴之路这段时期是中国的近代史、血泪史和屈辱史,它为我们指明了前进的道路,让中环民族从备受屈辱、奋起抗争到走向复兴的历史脉络。我们为其展现的宏伟美丽的史诗气质而动容,为其所体现的巨大而坚韧的民族精神而动情,为其精湛而富于艺术想象力的舞台呈现而折服。

艾青名句:'为什么我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是啊,祖国就是我们的母亲,我们生长在她温暖的怀抱里。我们是祖国的希望,祖国的未来,我们应该学好科学文化知识,为国家的建设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复兴之路给予了我们启示:要永远保持民族的自尊、自豪与自信,每时每刻都要将祖国的利益和民族的尊严放于首位。 我相信,中华民族在中国共 产 党的领导下,一定强势崛起、繁荣富强。 复兴之路观后感600字(二)

复兴之路,顾名思义,就是从衰落到再次兴盛的过程中所探索走过的道路。而国人,或辛酸或愤苦或彷惶或坚定地在这条充满坎坷的路上已走了一百六十多年。每一步都流着苦涩的泪水;每一脚都能踩出浓艳的鲜血。

这段时期,不仅是中国的近代史、血泪史和屈辱史,更是我们付出了太多代价之后换来的沉痛的教育史;它为我们指明了前进的道路,使我们认清了身上的担子之重大,付予了我们振兴中华的神圣使命。

片子包括千年局变、峥嵘岁月、中国新生、伟大转折、世纪跨越、继往开来6集,影像资料丰富,解说词准确感人,生动再现了160多年来中国人民为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而前赴后继地奋斗追求的历程,清晰地勾画出中华民族从倍遭屈辱、奋起抗争到走向复兴的历史脉络,主题鲜明,气势恢宏,既令人振奋,亦发人深省。以'复兴之路'为题,可谓提纲挈领,抓住了关键。

即要辨明历史的正确走向,就必须以科学的理论为指引。即如片中所言,鸦片战争后,随着帝国主义侵略的扩大,民族危机日益加剧,中国出现了千年未有的变局。这时,各种思潮交相激荡,主义之争此起彼伏。尊孔崇儒者欲引导中国'走孔子之路';自由主义者、全盘西化派既不满专制复古,又排斥马克思主义,寄希望于走欧美资本主义的道路。地主阶级和买办资产阶级封杀马克思主义,企图用封建的法西斯主义主宰'中国之命运'.而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开宗明义,首先指出了'中国向何处去'这个关键问题。可见,这思想的较量,主义的斗争,其实质是不同的历史走向之争,是中国发展道路的选择之争。

回顾历史不是为了给千篇一律的生活增添一些他味,亦非为久坏失修到麻木的灵魂丰富情感,铭记历史是为了明白昨天是什么,现在该做什么,将来要成为一个什么样子。

我想,这是我们反复温习历史最起码要得到与明白的。

从旧民主主义革命到以马克思主义为指针、以共 产 党为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国人民积百年之力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建立了新中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走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初步实现国家繁荣富强之后,正为建设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努力奋斗——这就是历史的选择、时代的选择、人民的选择!在党的十七大召开之际,电视政论片《复兴之路》自觉地'用历史感悟未来',在中国未来应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重大问题上,进行了有说服力的论说,这对于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坚定信念、凝聚共识,很有益处。

现在中国正走在复兴的路上,正是回归世界领先地位的关键时期。改革开放二十多年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GDP跃居世界第三,世界500强中,中国也占了30个席位(大陆23家,台湾、香港7家)有人预测20xx年中国GDP将超过日本,20xx年经济总量超过美国,这不是狂吹,这是对中国成绩的肯定。'嫦娥'的升天,也使中国稳居世界航天第三位,卫星发射次数占世界总数的17%,世界各国也越来越感觉到同中国交往的重要性,世界上不少国家也掀起一波又一波的中国热,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对中国文化、汉语感兴趣。

现在中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我们大学生是国家的希望,民族的复兴将在我们这一代中一不一步靠近,面对历史使命,我们应该勇敢的担负起来,这就要求我们学好科学文化知识,用科学文化来武装自己,为国家的建设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道路是漫长的,前途是光明的,总有一天中国会再次登上世界领先的地位!

新世纪的国际科技和经济的竞争,从根本上讲是高科技、高素质人才的竞争,是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的竞争。要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得到发展,就要努力学习和发扬功臣们的爱国主义精神、无私奉献精神和勇于创新的精神,团结一心,励精图治,不畏艰险,勇往直前!

我相信,祖国的明天会更美好!我相信,我们会让祖国更富强!

复兴之路观后感600字(三)

《复兴之路》给人的第一感受就是细致、深沉、雄浑、大气。

首先,《复兴之路》以夹叙夹议的叙述手法,简练、直白、概括性强并带有诗意的旁白娓娓道来,再加以中外学者观点鲜明的点评,让观者很容易理解并引起共鸣。 同时,《复兴之路》富有冲击力的画面,实地拍摄+电脑特效+影视剧画面节选,不仅真实地还原了一个多世纪前的世界面貌,很好地用视听效果配合了解说词,而且让观众大开眼界、增长知识。

此外,《复兴之路》还有别于以往政论片论点有余而论据不足的缺陷,而是积攒了大量有说服力的实例,并非常注意突出细节。比如,第一集《千年局变》一开篇,先是从福建马尾造船厂建厂140年讲起,很自然地带出:改变中国命运的第一、二次鸦片战争、中日甲午战争都是'从海上而来的危机'.

《复兴之路》不仅关注历史事件发生的背景、发展的轨迹与最后的影响,还着大量笔墨在历史人物的命运之上。林则徐、魏源、康有为、孙中山……一个个在中国历史上振聋发聩的名字,正是他们的个人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交织,才串起了中华民族的整部历史。

《复兴之路》提出了一个主题,那就是'复兴'.围绕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艰辛之路,该片不断地提问、求证、论述直至最后得出结论,从中可以看出该片制作者严谨的态度和由衷的责任,这正是电视精品诞生的根本所在。

更多相关推荐:
作文(假期总结,新学期计划,观后感)

那一刻,我迈上了新台阶人生的道路,不会是一帆风顺的。总会有无数的困难和挫折等待着你去挑战。那一次的经历,使我迈上了新的台阶。在我小学的时候,一个阳光明媚的上午,我突然对妈妈说我想学骑自行车。妈妈说:“行啊,一会…

《为自己工作》观后感

《为自己工作》观后感前段时间,公司组织大家观看了李强老师《为自己工作》的演讲,看完之后感触颇深。李强老师的讲话幽默风趣却字字珠玑,不经意间说的一句话就给人很多的反思,很大的启迪。工作,在我们的人生中占有很重要的…

为自己工作 观后感

《为自己工作》观后感参加了由公司团委组织收看的著名讲师李强《为自己工作》的演讲视频,感悟良多,收获颇丰。作为新时期的团员青年,公司未来的希望,我们更要多加努力,认真学习李强老师的教诲,不能只记在本子上,更要记在…

《为自己工作》观后感

《为自己工作》观后感3月x日和3日的下午公司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由公司领导组织,和全体职工一起观看学习了李强老师《为自己工作》的整个视频讲座。讲座非常的精彩,我也一下就被李强老师渊博的知识和他那些多年的人生经验…

《为你自己工作》观后感

《为你自己工作》观后感前几天,公司组织我们学习了《为你自己工作》的演讲光碟,李强老师针对企业面临的种种问题,从员工心态入手,深入浅出,剖析答疑,为员工和企业共赢指明了一条通向成功之路。李强老师的每一句话都给我带…

观后感

观看李强《感恩,责任,忠诚》有感公司组织观看了李强的《感恩,责任,忠诚》深有感触。感恩是做人之本,没有感恩何谈责任和忠诚。只有感恩父母的养育之恩,才会用心的尽赡养父母天年;只有感恩爱人的风雨同舟,才会勇于承担家…

为自己工作观后感

《为自己工作》观后感作者:卢莉静离开校园也有好一段时间,忽然要写观后感,实话还真有点不知如何着笔。我想,其千篇一律的复述演讲的内容,还不如结合自己实际情况说说观赏过后的反思吧。还记得看李强的《为自己工作》分了两…

营销纲领观后感

营销钢领观后感一内容回顾纲领一顶天立地大处要壮阔小处要锋利不顶天走不远不立地走不动中国企业营销要想有所成就就必须要粉碎小框架建立大思维纲领二先者生存而非优胜劣汰这是一个全新的游戏营销世界正以前所末有的速度生发生...

“打造百万富翁的人”纪录片 -观后感

打造百万富翁的人纪录片观后感20xx年10月28日1730斯巴鲁安康店全体员工在李恒总经理的有序组织下齐聚会议室认真学习庞大集团董事长庞庆华先生的二次创业传奇历程打造百万富翁的人视频该纪录片打造百万富翁的人由集...

百团大战观后感数篇

百团大战观后感Xxx20xx1022百团大战观后感Xxx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我校组织老师于良乡电影院观看了百团大战百团大战是中国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 产 党领导下的八路军新四军与日军在...

“中国信心”观后感

院系管理学院班级会计BG131姓名万丽宁学号6113113101中国信心观后感中国信心观后感看完了张维为的中国信心的演讲才发现那位在美国之音网站留言出国时间越长越爱国的人原来就是他对于张维为20分钟的演讲如果要...

《大吴老师》观后感

大吴老师观后感作为石化工业的一年级新进子弟今天这是我第一次观看了淮剧大吴老师也是我第一次听说淮剧一想到马上就要看了心里别提有多兴奋了真想快点见识什么是淮剧我们兴高采烈地坐上大巴来到目的地金山区第二少年宫里面讲述...

观后感(45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