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育论文范文两篇

时间:2024.3.2

语文教育论文范文两篇

语文教育论文范文两篇

篇一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1~6年级学生背诵古今优秀诗文160篇(段),7~9年级学生背诵80篇(段),合计240篇(段)。为了促使学生主动学习古诗,笔者经过十余年的实践,摸索出一套“三趣曲”教学法,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古诗教学的课堂效率颇为有效。

一、课始“引趣”

古诗教学伊始,教师可采用猜谜语、讲故事、提问题、设悬念等方法,精心引发学生兴趣。

如教学李白的《赠汪伦》时,可先讲述汪伦用计诚邀李白到桃花潭做客———汪伦是当时有名的歌手,隐居在安徽泾县西南的桃花潭畔,对李白佩服得五体投地,日夜吟诵他的诗。有一回,汪伦听说李白来了安徽,就修书一封。信中写道:“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李白早知汪伦是一方豪士,便欣然前访。见面后,李白方知“受骗”:所谓桃花,只是桃花潭,并无“十里桃花”;所谓“万家酒店”,只是店名,并无酒店万家。但李白哈哈大笑:“临桃花潭,饮万家酒,会汪豪士,此亦人生快事!”于是,两人结为金兰之好。临别时,李白即兴写下七言绝句《赠汪伦》。———这个故事会大大激发学生学习《赠汪伦》一诗的兴趣。又如教学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就可采用设悬念的方法———古代有位大文豪写了一首七绝,在诗中直接将西湖比作美女西施,这位大文豪是谁呢?这首诗叫什么呢?是怎么写的呢?再如教学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可从“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这句千古佳唱着手,激疑设趣,从而引导学生欣然诵诗。

采取“引趣”之法,促使学生兴趣倍增,情感激荡,再引导他们学习全诗,教学效果往往会出人意料。

二、课中“持趣”

古诗距离现在毕竟时代久远,兼以“文约而意丰”,课堂教学时间一长,多数初中生对学习古诗的兴趣不由得会淡化,他们的大脑皮层会进入暂时抑制状态。叶圣陶曾说过:“诗歌的讲授,重在陶冶性情,扩展想象。”此时,教师如果注意学生心理、态度和情感的变化,采取放录像、赏图片、配音乐、想画面等手段,努力扩展学生的想象,维持学生的兴趣,教学效果就会有意外的收获。

如教学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当学生了解全诗大意后,笔者设计道:如果你是一位摄影师,根据《钱塘湖春行》的内容拍摄西湖风景你决定选择哪些镜头?(如果指导细一点,可以再加一句:“比如哪些水,哪些景,什么样的人,等等。”)待学生各抒己见后,可播放一段配有音乐的西湖风景录像供学生借鉴。再如教学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当学生弄清颔联和颈联的禅意后,他们学诗热情有所回落,这时可设置配音乐这一环节,以延续学生的兴趣。

课文“持趣”的方法是很多的,教师只要能够合理运用,就能使学生的学诗兴趣保持下去,从而以饱满的情绪投入新的学习。

三、课末“增趣“

“大抵童子之情,乐嬉游而惮拘检。”初中生毕竟不是成年人,抽象思维尚不成熟,重感性轻理性特点明显。学习古诗,教师不妨抓住这一特点,运用类似于游戏性质的活动,在课堂教学行将结束之际,采取演小品(多用于写人类的)、编故事(多用于叙事类的)、打擂台(多用于哲理性的)、改原作(多用于抒情性的)、拼字词(多用于绘景类的)等手段,再次掀起教学小高潮,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结束学习,并求得向课外延伸的教学效果。

如教学孟郊的《游子吟》,在距离下课十来分钟时,可征得学生同意,引导全体学生根据诗的内容恰当地布置场景,并邀请一位女生和一位男生,分别扮演母亲与游子,像演小品一样演《游子吟》。这样一演,既活跃了课堂气氛,也加深了对该诗的理解,还让学生的心灵受到一次洗礼。又如教学王维的《渭城曲》,就可引导学生做“考官”,采用两种方法让其他学生“考试”,一种是拼字法,一种是嵌字法,学生的激情一下子就高涨起来。再如教学文天祥的《过零丁洋》,根据它抒情性较强的特点,可引导学生改编原诗,使之成为抒情性较强的记叙文。

课末“增趣”主要是为了使古诗的课堂教学趋于完美,并将有限的课堂古诗资源延伸到无限的课外学习活动中去,所以不宜轻视。

总之,我们语文教师只要能根据诗歌固有的特点、学生实际情况和自身教学能力等因素,合理运用教学形式和手段,一定会走出古诗教学的被动局面,使之充满生机。

篇二

论文摘要:语言是一种作为社会交际工具的符号系统,它在表情达意上存在着不同的形式。从心理机制上看,文学鉴赏要求联想的更大程度的投入,从而拓展语言,直抵语言符号背后的真实。要求调动潜在的不在现场的各要素,揉进语言链中加以理解,进而实现文本的解读。

论文关键词:语言,组合,纵向,预设

一、语言组合关系

索绪尔说:“在语言的组织中,头一件引人注目的是横向组合的连带关系:差不多语言之中的一切单位都决定于他们在语链上的周围要素,或者构成它们本身的各个连续部分”这是一种体现了人类思维活动的最基本方式的历时性线性组合。以汉语来看,在横向展开的意义链条上,它需要有几个主要成分,主要包括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和补语,而这些成分又分别由特定词性的词承担,诸如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介词等。说它体现了人类思维活动的最基本方式,是它在叙述要求上体现一个完整事件必要的框架,用新闻学的术语说,就是五个“W”。当然,即使因语序变化,有悖于常情常理,但因约定俗成而同样能被人接受。诗歌中语句的倒装便是一例,如张建华的《迪斯科与茶馆》:

迪斯科在露天的舞场里现代/茶馆在小街上古典/古典又现代是中国的夜晚

这是典型的倒装句式,将这一句式复原应是“在露天舞场里(跳)现代迪斯科/在小街上(有)古典茶馆/中国的夜晚是古典又现代。”无论是其中的哪一种情况,似乎都可以说是归属于或更接近于语法学的范畴,属于一种或常态或变式的问题。这一种组合关系是一个由概念到判断,再由判断到推理的完整的语义过程,它带着更大的有限性。它使阅读者的思考被锁定在语言的常规搭配之中,锁定在语链所依据的逻辑框架之内。于是,当我们面对曾卓的《悬崖边的树》,面对其中的诗句“不知道什么奇异的风/将一棵树吹到那边——/平原的尽头/临近深谷的悬崖上”的时候,便百思不得其解了:只因为横向上的语序关系背离了生活的基本逻辑,冲出了基本的思想樊篱。这就要求我们去追问一下出现这类困惑的症结所在了。

二、语言的纵向预设

索绪尔认为,要理解某些语言系列,仅仅了解该序列中已出现的各成分之间的关系是不够的,也就是说语言存在的方式不仅仅是组合关系,我们还要进一步了解语言系列中未曾出现而又与之相关的关系。用他的话说,这种“联系关系却把不在现场的要素联合成潜在的记忆系列”。“在话语之外,各个有某种共同点的词会在人们的记忆里联合起来,构成具有各种关系的结合......它们在某一方面都有一些共同点......它们不是以长度为支柱的;它们的所在地在人们的脑子里。它们属于每个人的语言内部宝藏的一部分。我们管它们叫联想关系”余光中的《音乐会》中有这么几句:

音乐如雨/音乐雨下着/听众在雨中坐着/许多湿透的灵魂/快乐或不快乐地坐着/没有人张伞

欣赏音乐只能诉诸听觉,天下雨属视觉,而“音乐雨下着”,则是联觉,这样的运用使概念间的因果链被切断,语言与语言之间的联系并非语序上的因果,不符合正常的逻辑型推论。然而它又以心理真实为依据,或者说是提供了“一种别致的逻辑和别致的心理状态。”凸显出艺术真实,表现现实社会和人的内心世界。我称语言符号的这种意义表现方式为纵向表现。

“按苏珊.朗格的意见,语言符号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推论符号,它是由概念到判断,再到推理的完整的语义过程,它是明确的、固定的”。这种语义的表现形式我理解为语言的横向组合关系,它是人们所熟知的,与人们在历史状态下的认识相一致的一种理解,

它是倾向于语法学意义上的语言含义的一种意义,诸如词语解释、句式运用、语音传递等方面,无不体现出一种规范性、共识性,它在语义表现中较少出现歧义的产生,循规蹈矩地完成了意义的需要。譬如说对某物怎样了,便更多地使用一个主谓格式的陈述句就可以达到表达的目的。苏珊.朗格所指出的另一种符号形式是“艺术符号”,他认为,“艺术符号的特点是基本要素离开了整体就没有了独立的固定意义,这些要素都是在规定的条件下具有的特殊含义。”

事实上,苏珊.朗格所提到的语言符号的两种形式已经很明确地提出了一个语言符号会出现不同的表义(情)效果这种现象,我称它为语言组合关系的双向性特征。

英国赫.乔.韦尔斯有这样的记述:“圣斯特法诺条约和柏林会议后,欧洲在各边境内维持着令人不安的和平达36年之久;在这段时间里,任何主要国家之间都没有发生战争。他们彼此冲撞、威胁、恫吓,但是没有达到真正的战争状态。1871年以后,人们普遍认识到近代战争是件比18世纪的职业军队的战争严重得多的是......”“机械革命正在不断地产生出更强大的(和更昂贵的)陆上和海上的武器与更快速的运输方

法。......”这种表面和平,内底不宁静留给人的是担忧与恐惧甚至惴惴不安。这既飞速发展而又动荡不安的现实带给人们的是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我的关系的强烈扭曲和变态。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也是思维形式的反映,像赫.乔.韦尔斯所描述的时代下的人们,除了内心,除了凭直觉、幻想去追求一个神秘的理想,什么是真实的,还有什么是美的可以把握的?现实的语言已经难以描述他们所感受到的甚至是忍受着的世界,而要表达,又须是“情动于衷而形于言”,只能赋予现实语言以新的内涵或表现功能。语言的纵向联系功能也就出现了,以奥地利诗人里尔克的《豹》来看:

它的目光被那走不完的铁栏/缠得这般疲倦,什么也不能收留。

/它好像只有千条的铁栏杆,/千条的铁栏后便没有宇宙//强韧的脚步迈着柔软的步容,/步容在这极小的圈中旋转,/仿佛力之舞围绕一个中心,/在中心一个伟大的意志昏眩。//只有时眼帘无声地撩起。——/于是有一幅图像浸入,/通过四肢紧张的静寂——/在心中化为乌有。

这首诗中描述的是“在巴黎植物园里所看到的一只铁栏内的豹”,诗人以一种“以心观物”而非“以眼观物”的态度来考察栏中的“英雄”,单从横向组合的语言层面来说,我们能接受到这样一个概括信息:“一只豹在铁栏内被囚禁着,它想冲出眼前的屏障。反复狂躁之后,它终于累了,疲软地要沉沉睡去。”很明显,这点信息距离创作者的真实用意相去甚远。放弃了人类中“英雄”的含义,忽视了诗人所感受理解的时代,我们便不能真正领略他笔底的栏中之豹。从心理机制上来看,这时要求联想的更大程度的投入,从而拓展语言,直抵语言符号背后的真实。换句话说,这时语言符号的意义要求调动潜在的像索绪尔所称的记忆系列,要把不在现场的各要素揉进语言链中加以理解。晏殊留有词句“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尤其是“夕阳西下几时回?”一句,虽问得童稚无理,却反映出感慨岁月匆匆的心理真实。要捕捉到词句的真实内涵或说是词人的心迹,刻板的意象叠加或称是简单地进行语言解码都不会是有效的手段,甚或是一种缘木求鱼而贻笑他人之举。

钱钟书先生在他的《通感》一文中,曾提及到这样几件事,他说宋祁《玉楼春》有句名句:“红杏枝头春意闹”,李渔《笠翁余集》卷八《窥词管见》第七则别抒己见,加以嘲笑:“此语殊难著解。争斗有声之谓‘闹’;桃李‘争春’则有之,红杏‘闹春’,余实未之见也。‘闹’字可用,则‘炒’字、‘斗’字、‘打’字皆可用矣!”苏轼少作《夜行观星》有一句“小星闹若沸”,纪昀《评点苏轼》卷二在句旁抹一道墨杠子,加批:“似流星”。此两件事中,李渔及纪昀的理解都因为受制于语言要素的横向组合,更多追究了它语法层面的涵义。在今天看来,无论是李渔嘲笑宋祁句还是纪昀曲解苏诗,都说明语言符号要传达信息,可以是语法层面的横向组合关系,还可以因为语言环境的存在,而影响到语言符号组合之后的表达结果。就以上面所提及的两件事说来,李渔受制于“闹”字的听觉蕴义,纪昀更科学地追究“沸”般“闹”的小星之物理真实,他们都因为对词句所描绘的真实情景的想象和真切的感受,从而曲解了原意,现代作品之中,如宋祁、苏轼那般的创新语言符号(运用固有的语言个体或语言链来传达一种更高的艺术真实)的尝试很多很多。

顾城说:“有一次,我看到太阳,一下就掠过新鲜、圆、红、早晨等直觉和观念,想到了草莓,于是就产生了这句话:‘太阳是甜的’。”“太阳”与“甜”之间的组合,超出了语义内容和逻辑范畴的制约,摆脱了历史的、社会的约定俗成,从而实现了他特定条件下的心理真实的表现。我称这种违反词语之间的正常搭配规则的组合为语言的纵向关系,从形式上来看,它预示着新的感受的表达,同时也期待着读者的认同与接受,这便是纵深语言组合在表意(情)上的预示与召唤。

胡玫的《夏天,走出我的记忆》:“携着满眼的绿色/沿着叶铺就的清凉/踮起狂躁的脚尖/你悄悄走出我的记忆。”四句诗全是超常搭配,表现诗人旧地重游时回忆起逝去的往事,不由得黯然神伤,心烦意乱,直至恢复了平衡。若是不重视作者的感受直觉,便会认为它们是所谓的病句形式,是一种不合句法结构的组合原则和反正常逻辑的推理。然而,诗歌正是以固有的符号来呈现新的感受直觉,并寄寓于我们所见到的诗人笔底的形式。这形式预设了新颖的情与义。这一特殊语言序列显得荒诞,但作品也就通过它的特殊要素的联系,完成了内蕴潜伏及对解读者的期待。

从上述内容来看,语言的纵向联系性质,开创了语言表现的新天地,它成为现代作家对语言的追求的一种普遍现象,当然也取得很多成功的尝试,甚或成为典范。

参考文献

1 转引自《符号:语言与艺术》第195页

2 普通语言学教程》第171页

4 转引自何锐、翟大炳著《现代诗技巧与传达》第144页、第207页

6 转引自[英]赫.乔.韦尔斯著,吴文藻、谢冰心、费孝通等译《世界史纲》(第十五版),第895页,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xx年版

8 转引自钱钟书著《七缀集》第63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xx年版

10 转引自《现代诗技巧与传达》第273页,第214页,百花文艺出版社20xx年版)


第二篇:语文教育论文


西安文理学院成人教育学院毕业论文

语文教育的创新与实践

专 业: 班 级姓 名学 号: 指导教师: 站 点

目 录

第一章 语文教育改革中的“职业化”???????????.(1)

一、教材选文的职业化倾向 ????????????? (2)

二、传统选文的职业化发掘 ?????????????(4)

三、活动课程的职业化设计 ????????????? (6)

四、课外辅导的职业化眼光 ????????????? (7)

第二章 新课标下的语文教育教学?????????????(8)

一、新课标实行后语文教育教学转变的必然性??????(9)

二、新课标下语文教育教学改革路径探索????????(9)

第三章 语文教育本体的回归 ??????????????(12)

一、语文教育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13)

二、语文教育民族化性是社会发展的需要???????(15)

三、语文教育民族化是学生个体健康发展的需要 ????(19)

四、语文教育民族化也是语文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23) 参考文献???????????????????????(26)

- - 2

第一章 语文教育改革中的“职业化”

【内容摘要】语文教学在中等职业学校的新发展之中,如何为“为培养高素质劳动者服务”服务,如何为“形成良好的个性、健全的人格”服务,是我们新的探索方向。基于对市场的考察,结合教学大纲中确定的教育目标,我们选择了以“培养学生职业化素质”为核心的总路径,并拓展到“现实化”、“社会化”、“生活化”等各个领域,以期最终实现接触社会、了解职业、积极学习、创建高品质人生的终极目标。语文教育具有鲜明的民族性。语文教育的民族性却在逐渐地丢失或淡化,其发展也因此陷入了困惑之中。民族化是语文教育的根本,语文教育民族化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个体成长的需要、语文学科自身改革的需要。

【关键词】语文教改,语文教育,职业化,课程改革,民族化

我们都发现,在职业教育中,一个不容忽视的教学现象,就是语文教学在现今职业教育里逐渐被边缘化。在教学实践中,传统教学的理念、方法和内容等,不适合社会要求和学生需要,从而导致学科地位进一步弱化,成了中职教育的“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对于教师而言,在具体教学操作上也逐渐失去了可以借鉴的前例,很难寻找切实可行的具体操作模式和针对性强而有吸引力的教学设计。这使得语文课,老师不愿意讲,学生不愿意听,课上起来又似乎没什么用处,也似乎起不到真正应该有的作用。

而语文真的走到了中职语文教学的终点了吗?显然不是。

现今社会上大批劳动者,生活上、心理上产生的各种各样的社会问题;社会劳动者的劳动素质、社会公德以及对祖国文化、文字的认同感等等。这些都成为正在出现的新的社会问题,一旦发展起来,必将成为危害社会安定、团结、稳定的“痼疾”。

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这是我们对中华“民族之根”的认同,这

- 1 -

是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必要根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仅仅是GDP指数的上扬,也不仅仅是高楼大厦、华宅汽车,而是建立在每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成长之上的,是亿万社会劳动者的生活富裕、心理富足的生活愿景。

对此,语文教学必须寻找新的出路,才能在社会现代化发展的大潮之中,建设文化的高地,形成对现代化的伟大促进力。而新的出路在哪里呢?

语文教学大纲表明,语文教学的任务是:指导学生为综合职业能力的形成,以及继续学习奠定基础;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素养,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和吸收人类进步文化,为培养高素质劳动者服务。

新的时代,为语文教学提出职业化的新方向、新要求:培养社会需要的劳动者,引导学生接受优秀历史文化的熏陶,提高全面素质,形成良好的个性、健全的人格,促进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

一、教材选文的职业化倾向

新的教材首先应该适应社会、时代和学生的实际。新的教学改革现在已经深入到现今教育的各个层面之中,在中职语文教学的改革中,我们也应该客观分析社会的要求、时代的特征和当今学生的心理实际。

1、中职学生首先是从少年向青年过渡的关键期。

这个过渡期决定了他们的心理极不成熟却又自以为成熟的矛盾,这一矛盾处理不好最终必将会严重影响孩子未来的发展,甚至对孩子

- 2 -

一生的生活取向产生极大危害,这种后果必将成为社会、家庭的悲剧。所以我们在甄选教材选文的时候,应该充分考虑孩子们对于青春的诉求,对于成长的渴望。因此生活中,我们通常看到孩子们对于很多成功人士的经历和成就津津乐道,很多励志书在孩子中很有大的销路,这就表明青少年时期的孩子,不管性格上什么缺陷、心智有多么不成熟、行为多么幼稚,都不可能掩盖他们对于未来的美好向往。而历史上很多有成就的伟大人物,也都不是我们认为的“完美的人”。

2、职业化倾向的选文思路。

传统语文教材注重选文的经典性,筛选的都是经过历史和时间甄选过的经典大家的经典著作,极深的历史和社会内涵,极富感染力的艺术魅力固然能够给学生深刻的影响,但是脱离社会实际、时代感不强,与孩子们的生活经历基本很少共通性,因此,学生们在理解和感受上存在极大的心理差距。为了修正这种不恰当的选文观,我们必须把目光转向职业化的文章。比如《致加西亚的信》,曾是风靡海内外的著名职场指导书籍;《你在为谁工作》等各种职场启示录融故事性启发性于一炉;这些书籍都可以成为我们在职业教育模块中的首选文章。再比如各种名人、名企成长壮大的励志成才书籍,我们都可以选取经典篇章进入新的语文教材。

正是这些鲜活的、时代感强、贴近学生心理和兴趣的教学材料才能使我们的中职语文教学出现新的面貌。才能在学习中促进学生们职业素质的提升。

- 3 -

二、 传统选文的职业化发掘

传统教材选文陈旧,但是面对今天的教学现实,也并非一无是处。作为教材的开发者,教师也要像鲁迅先生提倡的那样“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当我们以一种现代化的眼光去观照传统选文的时候,在教学中我们也会发现,时代鸿沟并不是不可逾越,而现实和久远的历史也可以找到共通之处。

比如,职业化这一现代性的话题,我们一样可以在古代题材的文章中找到深具教育意义的材料。我在开发传统教材臧克家的《纳谏与止谤》一文时,根据文章“读——感——联”的结构特征,把教学环节的设计也进行了拓展延伸,因为孩子们对文中提到的《邹忌讽齐王纳谏》、《召公谏厉王止谤》、《触龙说赵太后》三个历史故事不甚了解,再让他们研习古文原文也是不现实的,因此我要求孩子们了解故事、开发课本剧,让三个组的同学搬演这三个历史故事。这一步骤是教学内容形象化,同学们可以更加直观而且深刻地理解文章,探讨时也能够直接深入到文本的内容中去。同时,当探讨到一定程度,教师引导孩子们联系生活实际,分析现实生活问题。在教学中,鲜活的形式可以激发孩子们无限的活力和想象力,甚至在一些活跃的班级,教学成果以新的课本剧呈现出来,孩子们模拟了现代版的“邹忌、厉王、触龙、赵太后”,让他们在现代社会的商场上一战“雌雄”,思想的火花碰撞,最终呈现出教师也始料未及的教学高度。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真真正正感受到孩子作为“人”的成长。

所以,我在思考传统教材的现代化、职业化挖掘深感动力。

- 4 -

当今语文教改,就是改变以往的知识点教学方式,转变为注重能力培养和真正素质提升的方向上来。这样,我们的教学思路就应该注重教材的内容,而非形式;我们必须让孩子在情感与理智上深入把握教材,而不单单是字词的了解。

所以传统选文的职业化新发掘,我通常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教材内容的职业化挖掘。

劳动版第四版《语文》下册教材中,《纳谏与止谤》、《谏逐客书》、《伶官传序》、《完璧归赵》四篇课文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如何处理领导者与被领导者之间的关系,这同样是当今职场上的热门话题。对此我把这几篇文章组织在一起,作为一个教学的独立单元,引导学生进行深度挖掘。通过课本剧、辩论会、模拟审判庭和论文答辩会等多种形式,针对“领导者与被领导者的关系”、“逐客与纳客”、“进谏与纳谏”、“如何纳谏”、“如何进谏”等问题进行分析探讨。具体操作中,我们组织学生分组合作,也鼓励学生积极思索,广泛搜集材料,采用各种新式,表现自我意识。语文教师积极寻求领导的支持,把各系各班的学生组织在一起,同台竞技,把自己学习的心得体会,通过表演、演讲、辩论等形式呈现在全校学生面前,这一手段极大地激发了学生们的积极性、兴奋点,最终我们的努力收获了丰厚的成果回馈,而孩子们也感受到学有所用,而人生也更有积极性了。

2、教材内容的现实化。

有很多教材内容可能距离孩子们的具体生活很遥远,使得孩子们在理解上存在难度甚至偏差,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就要联系身边的实例

- 5 -

进行讲解。比如《中国,水的困惑》一文,既是说明文,学生感到无聊,又是讲中国水资源缺乏的问题,孩子们生活中感触很少,因而学习中存在“水过地皮湿”的现象,泛泛而过。教学效果差,学生也会对学科和教师本人存在一定负面看法。教学无小事,教师只有充分发掘教学资源,把工作做到细微之处,让孩子们深切感受到中国水资源的现状和未来,才能实现教学效果的深入人心。为此,我搜集本地的环境资料,对照水资源保护前后的环境变化和人们的生活感受,从生活体验入手,联系当今中国的社会实际,最终是孩子们在微观和宏观共同把握文章。学习文章不是目的,目的是让孩子们通过有限的文字,了解认知无限的社会和自我,从而建立健全而又积极的人生态度。

3、教学活动的新设计。

为了使教学内容深入学生内心,为了让孩子发挥学习的主动性,我们必须设计更加具有参与度的教学活动,从而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比如辩论会、主体观摩、讨论会、文艺汇演等教学活动都成为寓教于乐的利器,同时新的教学形式催动学生们对于人生的认知和自我更强的把握。

三、活动课程的职业化设计

中职语文关注点是时代和社会,使学生内心世界的建设。因此语文课也可以走出教室,组织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即活动课程设计。比如近来在社会上极为盛行的挫折教育、团队组织游戏等,这些活动,可以使孩子们在轻松快乐的自由氛围中,深刻感知现代社会对个人的要求:它要求我们既有独立于其他人的个性,也要善于和别人团结起

- 6 -

来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奉献力量;它要求我们面对人群善于表达自我,也要善于倾听他人的意见。。。。。。这些现实性的要求我们不能寄希望于孩子自己的成长,学校和教师的任务就是帮助孩子尽快成长,健康成长和全面成长。所以我们就应该根据自己班级的具体特征,广泛搜集资料,组织形式活泼的团体活动课,让每个孩子参与其中,在游戏里感知真实的社会,在嬉笑中认识现实的“坚硬”,在挫折中获得生命的成长。

四、课外辅导的职业化眼光

作为一门生活化、基础性的学科,我们都能认识到,语文的教学阵地在生活里。因此我们作为语文教师,最大的危机就是把自己的教学活动局限于45分钟之内。我们必须把眼光放在课外,这是语文教师的职业化眼光。

为了探索相应的教育模式,力图开发课外辅导的新阵地:

1、采用多形式进行职业化教育。

语文教学完全可以采用广播、竞赛等宣传手段,这些新手段的使用,让语文教学走出课堂走到生活中来。如采用校园广播的形式开展职场故事会等节目,如利用“忠诚、责任、努力”等主题的演讲比赛进行职业道德的宣传教育,如对职场上的现象进行职业人辩论会等,这些丰富多彩的活动的开展,就会让语文教学吸收了多学科的内容,多形式的开展使得语文教学具备了“海陆空”立体化的宣传攻势,“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之中接受教育,而且,更重要的是我们是通过学生自己的言辞传达教育的内容,远胜教师教

- 7 -

授而学生被动接受的效果。

2、强化文学性社团建设。

社团活动是职业院校一种重要的学生教育内容,在这里学生挥洒激情、成就自我。我们语文教学者完全可以在这里获得更大的教育空间,所以我们可以利用文学社、话剧社、曲艺社等各种文学性的社团,采用多种多样的艺术形式发挥语文的教学影响。这时,我们才可以说,语文教学是真正为学生服务的,语文教师是为学生塑造人生的努力者、成就者。因为在这些社团中,我们通过生活化的文字、语言来教育、感染、引导学生,让他们通过更加直观、更加亲切的各种形式,认知社会、感悟生活、创造人生。

多种形式的职业素质教育阵地,可以为校园营建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净化校园空气,极大推动各项教学管理工做的进展。当然最重要的是,孩子们最终将成为教育的最终受益者,而这也是我们教育者为之兢兢业业努力的最终目标。

第二章 新课标下的语文教育教学

当今世界各国的国力之争完全在于人才之争。因而 ,各个国家都十分重视教育发展战略的制定。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培养新世纪人才则是教育发展战略的核心。社会的发展要求多层次、多类型、多规格的人才。无论哪个层次、哪种类型、哪种规格的人才,都必须具备起码的语言能力:听、说、读、写。语言能力的合格是人才合格的最基

- 8 -

本条件,而要培养具有一定的语言素质的人才就必定要发展语文教育事业。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社会性决定了语文学科的重要地位,信息时代的到来更是加强并巩固了其重要地位。改革语文教育使之更好地适应新时期对提高人民素质的要求,也就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一、新课标实行后语文教育教学转变的必然性

新课程改革给语文教学带来了盎然生机 ,带来了新的活力。因为新课标在指导思想上对教材的编写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即要以教育科学理论为指导,要在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基础上体现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从语文能力形成和发展的规律出发,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帮助学生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的形成。

二、新课标下高中语文教育教学改革路径探索

1、立足文本,注重对学生语感的培养和语文素养的提高 “语感是一种语文修养,是一种话语系统的敏锐感觉,是长期规范的语言感受的语言运用中养成的一种带有浓厚经验色彩的比较直接迅速地感悟语言的能力”,我们也应该让学生具备类似的敏锐感觉。在文本阅读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反复品味文中的饱含情感的语言,迅速地感受到语言的意义所在。学生只有形成了这种较强的语言感受能力,才可能在文本阅读过程中,读出自己的感悟和体会,从而自觉地完善自己的情感,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

教师进行语文教学,就要把学生带进教材,要用欣赏的目光看待每篇课文,重视用文学性的语言把学生带进教材,让学生在听、说、读中体会课文的美。在教学中,进行多种形式的表情朗读,展现课文描写的

- 9 -

形象,抓住课文中有一定内涵的词句即“传神之笔”进行体会,落实语言文字的综合训练。

2、挖掘文本,注重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和内在品质的提高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所谓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就是指不但要着力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更重要的是要呼唤人文精神去充实和武装学生。语文课程含有丰富的情感,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的精神领域的影响、对学生心灵的震撼是极其深远的,其目的就在于“人”,解放人,充实人,提升人。所以,语文课从本质上看无疑就是“立人”之课,它具有强烈的人文精神。然而由于种种原因,我们在教育的过程注重的主要是工具性,忽视了人文性,这势必导致语文教学的畸形发展,从而严重影响到学生的人文素养的培养和提高。

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文学宝库为我们展示了一个博大精深的人文世界,这些名著名篇中融入了人间真情,沉淀了历史精华,是人文教育的极好教材。语文教师有责任把学生培养成读书人,好读书,读好书,会读书,指导学生在经典名著中汲取营养,构筑永恒的精神家园。

因此,我们的语文课要在充分体现其工具性的基础上渗透人文教育,在学习知识培养能力、注重过程和方法的过程中,注重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让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才能使学

- 10 -

生的语文素质得到整体的提高。

3、利用文本,注重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和学习能力的提高。

传统语文课本往往以文体或知识点串成单元,造成一种刻板的格式。新教材则强调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提高语文能力,编排体例也变成了用人文话题来统领的一个个专题,希望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而不是简单的只学习一些语文的知识。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兴趣学习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真正成为了教材的使用者、研究者和改造者。老师也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平时积累和摘抄自己喜欢的格言、成语、名言、警句等;到报刊上找中外名著名篇以及富有时代气息的文学精品朗读;从中外寓言、童话、诗歌中选出美文研习,创造性地对教材进行补充,把课本与读本结合起来,对其中的异同点进行比较和分析,??这都是在很好地学习语文。

语文知识的摄取和语文能力的培养,并不像我们有些同学所以为的那样,只“存在”于语文课本;或只能从课堂上得到。可以说,跳不出语文教材,跳不出语文课堂,我们就学不到更多的语文知识,就掌握不到更好的语文能力。因此,如果学生还像过去一样满足于教师的“满堂灌”,习惯于“题海战术”,沉醉于“书本知识”,那么,在这场史无前例的教育变革中,无疑是一个落伍者和失败者。因为语文新课改或者说高中所有学科的新课改,最大的变化就是要求学生的学习方式进行改变,在转变中开阔自己的视野,活跃自己的思维,提高自己语文学习的能力和水平。

- 11 -

第三章 语文教育本体的回归

自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语文教育受到了社会各界的纷纷指责。20xx年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就是在这种批评和讨论中诞生的。然而,《语文课程标准》实施近四年了,语文教育的状况却不容乐观,可谓喜忧参半。一方面,“一切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及“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等符合现代教育思想的语文课程新理念已深入人心。另一方面,作为母语教育的语文教育其特点和功能却变得越来越模糊。如《语文课程标准》认为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而这和英语课程标准关于英语课程的性质的表述大同小异;再如,《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语文课程还应考虑汉语言文字的特点”,[1]然而越刮越盛的双语教学占据了越来越多的语文课堂,从幼儿园就学习英语到大学四六级考试,英语学习几乎要成为中国社会最重要的学习,母语的地位受到了严重的挑战??尽管当前语文教育理论和教学改革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对此现象却仍吝于关注。我们所说的语文教育是指作为中华民族通用语的汉语文教育。语文是民族文化的根本,民族性是语文教育的灵魂,语文教育民族化是语文的立身之本。当前语文教育的困境在于淡化了汉语文教育的民族性特征,丢失了语文教育的根本。因此,语文教育重要的任务之一就是要凸现业已丢失的民族性,找回失落的民族魂。

- 12 -

一、语文教育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一)语言具有民族性

语言的产生、发展和演变无不受民族发展的影响和制约。同时,语言也影响着民族的发展,一部语言发展史总是同这个民族发展的历史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1.语言忠实地反映民族的全部特性 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几乎同人类的种种活动都有着密切的关系。人们认识客观世界要借助语言来进行,还要通过语言来巩固和发展。所以社会的特点,人们的生活方式,以及自然环境的特点等等,总会或多或少在语言中有所反映。不同的民族,由于社会经济发展的情况不同,所经历的文化阶段不同,语言发展的特点也就不同。从某种意义上说,语言就象一面镜子如实地反映出不同民族的特点。如汉语中对宗族亲戚关系的称呼就反映了汉民族重亲情、重人伦的文化心理。

2.语言是联结民族情感的纽带 一个民族的维系有种种条件,其中重要的一条是该民族的文化心理认同。而作为这种认同的主要表征,则是民族语言。我们常常看到,同一民族互不相识的人,当他们置身于外族之中,使用共同的语言进行交谈时,情感就能迅速交融,这靠什么呢?靠的是共同语言、共同的文化心理。正因为语言有维系民族感情的神奇效果,“以至现代国家都把语文规划当成国家建设的一部分,通过语言文字系统的调节来加强民族意识,巩固国家统一”。

3.语言是民族发展所必须依赖的工具 每一种民族语言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该民族的人们对客观事物认识的水平,凝结着人们经过长

- 13 -

期实践所积累的知识。人们在使用本民族语言的过程中也是学习、继承和交流本民族文化的过程。没有共同的语言,民族便无法发展。有了共同的语言才能使民族的智慧和力量凝聚成推动民族历史、文化、科学前进的动力。

(二)语文教育应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语文教育在本质上是母语的教育,是民族语言的教育。语言的民族性决定了语文教育的民族性。

1.从教育的内涵来看,不同的民族语言在其文字、语音、词汇、语法、修辞等方面都有很大差异 如法语不同于英语、汉语不同于日语,所以教学的内涵也必然不同;不同民族所创造的反映其本民族历史、文化、艺术的各类作品也必定是语文教育的重点。美国人不可能把中国的文学作品翻译成英语作为他们教科书的主要内容。所以我国的语文课本中的外国文学作品也只能是较少部分用以丰富和发展本民族的文化生活和艺术形式,并作为了解世界的一个窗口。

2.从教育方法和过程来看,由于内容等因素的制约,不同民族的语文教学也必然具有不同的特点 如拼音文字与非拼音文字,形态语言与非形态语言,在教学方法和过程上肯定不同。民族文化传统、文化心理等对语文教育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如我国古代的“文史不分家”、“文道合一”、“尊师重道”等教育思想影响着中国语文教育几千年。

3.语文教育是民族感情、民族精神的教育 通过这种教育对增强民族的凝聚力,联结民族感情,培育民族精神,推动民族发展有着十

- 14 -

分重要的作用。所以从新兴的独立国家如新加坡、印度尼西亚到发达的老牌资本主义国家英国、法国;从自我标榜为人权大国的美国到崇尚大和精神的日本,都把语文教育作为最核心的基础科目来设置和建设,并把它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环节。以色列在19xx年复国后,选择了曾是先祖使用的希伯来语作为官方语言。通过学校教育不到30年时间,不仅使这种古老的语言死而复生,而且使这个民族摆脱了上千年的流亡生涯,顽强而迅速地崛起于世界民族之林。

二、语文教育民族化性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一)走语文教育民族化之路,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以汉语文为主要载体的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华文明不仅给生于斯、长于斯的中华民族带来了无限的福祉,而且曾泽被九州,惠及四海,赢得宇内景仰,肇使世人折服。马克思说“人民最精致最珍贵和看不见的精髓都集中在哲学思想里”。中华民族正是一个有着深厚哲学底蕴和人文精神的古老民族。从《周易》、《道德经》到《庄子》,从《论语》、《孟子》到《墨子》,无不闪烁智者的光辉,仁者的胸怀。难怪《中国之哲人孔子》一书于1687年在巴黎出版后,中国热波及整个欧洲,孔子被尊为道德政治与哲学最博大的学者和预言家。20世纪最伟大的历史学家汤因比认为:未来属于中国,“恐怕可以说正是中国肩负着不止给半个世界,而且给整个世界带来政治统一与和平的命运”。[4]——而这种中华民族的文化正是以汉语为载体。世人如此崇尚,何况生于斯、长于斯的子民呢?在某种意义

- 15 -

上说,正是汉语创造了中华民族的伟大文化,陶冶了一代代子民的心智,锻造了一代代子民的灵魂。

汉语不仅陶冶出本民族的巨人,而且还感染了外民族的智者。泰戈尔在19xx年访问中国时说:“我不知道什么缘故到中国就像回到故乡一样。”[5]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呢?作为一位伟大思想家和文学家,他是被中国绚丽多姿的文化思想所感染。在所有的艺术中,中国文学是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的。中国是诗的王国,从《诗经》、《楚辞》到唐诗宋词元曲,有如一条缦回曲折的画廊,当你置身其中定会陶然忘返。阿倍仲麻吕就因不解的诗结两次踏上中国的土地,最后终老长安。

中国的戏剧起步虽晚,却仍使法国的大文豪伏尔泰惊叹:“戏剧之发达最早的,莫过于伟大的雅典和中国。”[6]一生创作60余部剧作的关汉卿,早于英国戏剧大师莎士比亚近400年,《窦娥冤》被列入世界十大悲剧之林。

远在先秦,中国就有了小说的萌芽。歌德曾感慨地说:“中国有千百种这样的小说。在我们的祖先还在树林里生活的时候,他们已经有了小说呢!”[7]从魏晋志怪小说、唐五代传奇到宋元话本小说最后发展到明清两朝,小说出现了空前的繁荣景象,四大名著相继出世,不仅是中华民族不朽的经典,也是世界文学宝库的瑰宝。

(二)走汉语文教育民族化之路,培教育民族情感

汉语文是中华民族意识孕育爱国主义激情、凝聚成伟大民族精神的无穷源泉世界上的每个民族,每个国家的人民都深深地爱着自己的

- 16 -

祖国和民族。无论它是强大还是弱小,是富裕还是贫穷,人们热爱自己的祖国就象儿子热爱自己的母亲一样。中国尤其是一个富有爱国主义传统的国家。这种爱国主义的精神谱写了一首首不朽的篇章,而这一首首不朽的篇章又激励着一代代爱国的仁人志士。从“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誓言到“苏武牧羊”的故事;从“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的潇洒到“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豪情;从“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亡告乃翁”的牵挂到“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的忧戚??字字血泪,句句深情,饱含着历代文人对祖国的生死之恋,激励着中华民族一代代人为祖国的统一,民族的团结而奋斗,而献身。

这种爱国主义的情感,还反映了乡土、乡言情结之上。肖邦怀土,犹太返园,都是乡土情结的表现。以汉语为主要表达工具的中华民族,似乎这种情结、这种意识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积淀得越来越深沉。在他乡,故乡的方言是那样甜美;在异邦,祖国的语言是那样亲切。现当代,多少人漂落国外,或偏隅台海,“思乡”、“乡愁”成为了创作的一大题材??这无不反映了中华民族语言情结中的爱国恋家的赤子之心。

(三)走汉语文教育民族化之路,热爱民族语言

汉语文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绵延发展的重要条件。我国与埃及、巴比伦、印度被称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但埃及、巴比伦、印度文化后来都衰落了,先后出现了历史长期中断的局面,只有中国被称为“香火不断的金身”。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这种连绵不断的延续性,

- 17 -

表明了中华民族极大的凝聚力。而这极强的凝聚力产生的一个重要条件,就是中华民族的主体语言——汉语。特别是秦朝书同文之后,中国历史上曾出现了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局面,也曾出现了少数民族统治的时期,但无论哪朝哪代,汉语都以一种坚不可摧的力量成为各朝的通用语。如鲜卑族统治北方时,完全采用汉语,最后鲜卑族、汉族不分了;后来的元、清两朝也都以为汉语为官话,满族现在仍以汉语言为本民族的语言文字。[8]可以说,汉语不仅保存了我国丰厚的文化遗产,而且维护了祖国的统一和民族的大团结。今天,我们“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一要靠科技来振兴经济,二要靠精神来武装我们的灵魂。应该说,这精神就是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传统文化的精华。而这文化和精神的载体就是汉语。确实,当今世界的主旋律是和平与发展。然而,毋庸讳言,仍充满着血腥与喧嚣。一个丧失了民族灵魂的民族,绝不是一个独立的、具有生命力的民族。改革语文教育,提高汉语文教育的质量,是民族复兴的呼唤!不要忘了30年代日本要征服中国,除了武力之外,还用了日语;也不能忘了,墨守成规的语文教育曾害了自己,也几乎害了我们的民族;更不能孰视无睹的是今天!如今在学术界已基本达成共识,纠正了“五四”以来“汉字不死,中国必亡”的偏激言行,但在年轻一代中,漠视和滥用汉语,崇尚和滥搬洋文者比比皆是。某些歌词、媒体中生硬、矫揉造作的汉洋夹杂呈上升之势。也许有人不以为然,认为这是生活丰富、时代进步的表现。确实,个别行为并无大碍,偶然为之无伤大雅,作为点缀也无可厚非。但这一旦成了一种“潮流”,形成了一种“共识”,其

- 18 -

影响就不能不让人担忧了。20世纪初期,国家灾难深沉之时,国人留学国外,是为了回国报效;20世纪中期,国家一穷二白,多少人在国外功成名就,毅然又归返故土;然而祖国正在一步步走向富裕和强大的今天,出国留学回来的却没有几成,且从少年留学到儿童留学者屡禁不止,有增无减??这一切与许多人对祖国语言和文化的隔膜与冷淡有着直接的关系,更有我们的母语教育不可推卸的责任。热爱自己的民族,就得从热爱自己的语言做起,热爱祖国的语言,就是热爱祖国的体现。为此,语文教育如不以体现民族精神为核心,则怎么叫语文教育。民族性是语文教育的灵魂,民族化是语文教育的必由之路。

三、汉语文教育民族化是学生个体健康发展的需要

(一)人的健康发展必须有与之相适应的优良的社会环境 马克思说:“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人脱离不了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也脱离不了息息相关的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任何一个民族都是由一个个鲜明的个体组成的民族,而任何一个个体都是一个民族中的个体。民族的共性影响着个体的个性,个体的个性丰富着民族的共性。民族的共性最突出的是他们赖以工作、学习、交流的工具——语言,以及由此创造的共同的民族文化和逐渐形成的共同的风俗习惯。作为一个民族的个体必须植根于本民族这一厚实的土地上。汲取本民族丰富的营养才能正常健康的发展,离开了这一切,势必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本族语是一切智力发展的基础和一切知识的宝库,因为对一切事物的理解都要从它开始,通过它并回到它那里去”。

- 19 -

[9]作为民族文化(民族语言本身就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最重要的传承手段——语文教育不能偏失方向,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对我国语文教育来说,走民族化道路的意义还不止于此。在蓬勃发展的世纪之交,曾饱受帝国主义、殖民主义百多年侵略和蹂躏的中华民族有着强烈的独立、繁荣、富强的愿望,代表生产力发展方向的社会主义制度为这愿望的实现又提供了可靠的保证和正确的途径。在风起云涌、日新月异的世界科技和经济竞争中,人才成为了各国、各民族占领制高点的关键。时代呼唤人才,民族呼唤人才。教育作为孵化人才的母机不可推卸地承担着这一神圣的使命。语文学科作为教学科目中基础中的基础,不仅承载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灿烂文化,而且作为一门深入人的心灵的学问,对学生的影响尤为巨大。凸现汉语文教育的民族性既体现了我们民族对人才的呼唤,又激励着广大学生为报效祖国而努力成才。这样,凸现汉语文教育的民族性便决不是一种干瘪的说教、一种抽象的描述,它是一种实实在在的“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的境界。在这样的文化境界里,谁还会留下“报国无门”、“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慨叹呢,只有“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豪情!

(二)人的健康成长必须用优秀品德和先进思想来浇灌,也缺少不了正确方法的培育

走民族化道路,凸现汉语文教育的民族性,发掘和继承传统语文教育的优秀成果,不仅能找到很好的内容,而且能找到有效的方法。

自20世纪90年代来,教育界最响亮的口号莫过于“素质教育”。从各级政府到普通老师都在不遗余力地倡导和实践。然而,素质教育

- 20 -

似乎并未取得想象中的效果。冷静分析,是有些人并未理解素质教育的目的和实质是什么。其实,素质教育主要是针对改革开放以来中西文化碰撞时许多青少年价值取向模糊、精神道德萎缩以及由此带来的一系列问题而提出的。所以素质教育的核心和实质就是教育当代青少年怎么做人的问题。人格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点,更是语文素质教育的核心。我国古代的教育作为一种大语文教育,其精华就是人格教育。

1.从语文教育的目的和内容来说,中国古代的语文教育实质是以人伦教化为核心的道德教育,是培养学生人格的教育

“从孔子年代起,直到19世纪末,中国汉民族的语文教育一直是儒家伦理道德、经世济时、知识百科教育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学习语文同时学做人,这是经久不衰的一种传统”。[10]人格是什么,人格教育又是什么,不同的历史范畴肯定有不同的内涵。我们认为人格教育就是培养学生健康人格的教育。“健康人格就是真、善、美的统一,是理想、意志、情感的统一,是人的个性朝着健康方向发展而形成的良好的个性品质。健康人格就是理想的人格,就是健康的自

[11]我”。打开我国传统语文教育的篇章实在就是一首首理想人格的赞曲。如爱国之忱、乡土之恋、父母之爱、兄弟之情;如“九死而犹未悔”的坚贞,“海枯石烂心不变”的情爱;如“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的凛然大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博大胸怀;如“朝闻道,夕死可矣”的执着,“三人行,必有我师”的谦逊??而这些优秀的品质在当今的青少年身上又能看到多少呢?从“天上有个太阳,水中有个月亮,我不知道哪个更圆,哪

- 21 -

个更亮”的迷惘到“跟着感觉走”的麻木;从“想要买酒来浇愁,却懒懒不想出去走”的无聊懒惰到厌学贪玩寻刺激的堕落;从不堪“重负”和批评而做出惊人之举的脆弱到大大小小不问青红皂白自投国外“罗网”的自贱??有人说我们的语文教育是没有灵魂的教育,尽管有失偏颇,但不管怎么说是我们语文教育改革的时候了。“语文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在传授知识、培养语文能力的同时,塑造学生健康的人格”。[12]

2.传统语文教育体现了人格教育应有的原则和方法,闪烁着尊重学生个性,促进学生全面、和谐、主动发展的思想火花

(1)尊重学生,树立民主平等的教学思想。孔子的“仁者爱人”最早体现了这种思想,他认为“三军可以夺帅,匹夫不可夺志”,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平民思想家墨子,主张“兼爱、非攻”,认为学习的权力不分贵贱,人性本无善恶之分。

(2)让学生个性自由发展的思想。如果说老庄的法乎自然、倡导自由人生的思想还不能说是系统的个性自由发展的教育理论,那么孔子、孟子、王守仁等的实践和理论就充分地体现了这一思想。孔子针对学生个性的差异和不同的兴趣爱好因材施教;孟子则通过拔苗助长的寓言故事生动地告诉我们教育学生应顺乎学生成长的规律。明末著名的思想家王守仁在教育实践中特别注意儿童的特点。他说:“大抵童子之性,乐喜游而惮拘俭,如草木之萌芽,舒畅之则条达,摧挠之则衰瘘。” [13]指出顺应儿童天性他们就会日日有长进,反之,就如同冰霜摧残花卉一般。

- 22 -

(3)注重发挥学生主动性的思想。中国历代教育家都注意运用启发诱导的方法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孔子提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反,则不复也”;“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孟子提出教学应如“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以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我国最早的教育论著《学记》则系统、完善地概括了这种思想:“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 [14]

(4)推陈出新的创新思想。我国历代文人和教育家都强调推陈出新,另辟蹊径。《礼记》中说,“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后人赞誉“标新立异二月花”和批评“生吞活剥”也分别从正反两个方面反映了这种思想。唐韩愈认为:“师古圣人”要“师其意,不师其辞”;“能者非也,能自树立,不因循者是也”。他反对“踵常途

[15]之促促,窥陈编以资窃”。事实上,不管是语文教育还是其他领域,

中华民族几千年灿烂文化经久不衰,不都是在不断的变化、不断的创造中求得了新生和发展吗!

四、汉语文教育民族化也是汉语文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 当前人们对语文教育的微词甚多。一个重要的理由是认为语文教育缺少人文精神的教育。遗憾的是一方面大家齐呼人文精神的回归,一方面又给人文精神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使人觉得如“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其实,我们呼唤人文精神的回归就是呼唤民族精神的回归啊!因为人文精神无非是两大块,一块是类人的,一块是个人

- 23 -

的。类人的主要是指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所创造的精神财富(当然这并不排除对外来文化的吸收与借鉴)。个人的则是与这种精神相适应的人格。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创造了辉煌的文明,我们应该追求拥有健全的人格。——然而,我们似乎正在丧失,正在沦落。正视语文教育的民族性,正确理解语文教育中的民族性,也就找回了语文教育的人文精神,找回了我们正在丧失和沦落的人格。这样,我们的语文教育就有丰富的内容可讲了,就有明晰的目标可辨了。

语文教育遭受批评的第二个主要方面是工具性、实用性得不到充分的突出,语文教育中出现了“少、差、慢、费”的现象。[16]这似乎与凸现语文教育的民族性关系不大。其实不然,因为要学好语文基本知识,练好语文基本功,至少要有三个基本条件,一是明确为什么要学,二是学什么,三是到底怎么学。为什么要学?这是母语,是你交流、思维、学习以致报效祖国的工具。——这样,它便是你无法分割的一部分,你爱自己,爱祖国,就得学好它,掌握好它。学什么?学祖国的语言文字,及其承载的传统文明,经典文化。怎么学呢?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普遍原理必须与具体实际相结合。前面已经谈到,不同的民族的语言具有不同的特点,从文字、词汇、语法结构到反映的文化信息都有较大的差异。同时对语言的教育者和学习者来说,由于民族的不同,在认知心理、思维模式上也有不同。要学好本民族的语言就必须按我们民族的认知心理去教学,就必须根据汉语自身的特点去教学,不切实际的,一味照搬其它语言的教学方法,无异于邯郸学步。因此,正确认识语文教育的民族性,就能找到语文教育合理的教学原

- 24 -

理和教学方法。真正做到语文教学的高效、高质,彻底改变“少、慢、差、费”的现象。

自《羊城晚报》刊出《误尽天下苍生是“语文”?》一文之后,许多报刊纷纷扛起反“考”、批“语”的大旗。其中虽有过激之言或不当之论,但至少说明了语文考试确有阻碍学生发展之嫌。当然,这里有语文教育自身难以解决的,但更有其本身考试方法和手段的问题。因为现在的考试和训练,主观题少,客观题多,而客观题又很大比例上是非此即彼的标准化试题。这对人文性很强、反映学生个性特征、思想感情最突出的语文学科来说,显然是不当的。因为语文学科不同于数学等科学性很强的科目,它的内容不是抽象的公式、定理,而是凝聚了作者的思想感情的有血有肉的作品;且读者或学习者也由于个性特征、思想感情等不同而对作品理解也有不同。因此,许多观点和答案难以用非此即彼的简单判断。特别是汉语文教育,它和西方的形态语言讲求复杂而严格的数、格、时、态的变化有着明显的不同。不可否认,大量使用标准化试题对西方语言考核来说也许具有较强的科学性,而对“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的汉语来说就很难适应了。其实在我们引进西方的标准化试题时,理应回头看看我国传统教育的考试和训练。两者只要一对比,我国古代重读写的训练方式和考试形式就显得更适用我们的语言和语文教学。如古人在阅读写作的训练方面强调熟读多思,在语法训练方面重视属对做诗,在考试方面侧重策问作文。只要我们批判地吸收传统语文教育的训练和考试方法,对今天的语文教育来说是很有借鉴意义的。

- 25 -

语文教育本来就是母语的教育,我们的语文教育是作为中华民族通用语的汉语文教育。如今我们的汉语文教育却忽略了本国语与外国语的区别,忽略了语文学科教育与其他学科教育的区别,从而也就失去了本性,失去了自我,成了四不象的语文教育。长期以来,人们在谈到语文学科的性质时,往往认为只是工具性、基础性、人文性等,却忽略了它最鲜明的民族性特征。所以语文教育民族化就是语文教育找回自我的过程,也是它自身得以发展的前提。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 [11]张隆华中国语文教育史纲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

[3]祝畹瑾.社会语言学概论[M].湖南:湖南教育出版社,1992.

[4] [5] [6] [7]洪幼辉.我是中国人[M].北京:京华出版社,1994.

[8]高名凯,石安石.语言学概论[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1963.

[9]乌申斯基.祖国语言[A].阎立钦.语文教育学引论[C].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

[10]张若田.中国当代汉字认读与书写[M].四川:四川教育出版社,1998.

[12]程红兵.语文人格教育论纲[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1999,(8-9):12.

- 26 -

[13]湖南中师教育研究会中外著名教育家思想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1

[14]人民教育出版社教育室中国教育史话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

[15]钟启泉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纲要(试行)》解读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 27 -

更多相关推荐: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如何应对大学中挫折与困惑,进而完善自我人格通过对网络综合教学平台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学习,我受益匪浅。以前经过高中的3年,我对于大学的理解有很多的误区,以前认为大学是个非常轻松的。但上…

教师读书活动之教育论文43

新模式研究课学贵有疑读中解疑育才小学万培芳我执教了《乌鸦喝水》第一课时,对于这节课,我的设计理念有以下几点:一、有效创设情境,让学生在“趣”中学。“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们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

幼儿园教师教育论文

幼儿园教师教育论文转变传统的幼儿园教学管理思想与观念,提升幼儿园教学管理能力势在必行。本文从四个方面阐述了转变理念是提升幼儿园教学管理的基石,并对提升幼儿园教学管理的策略与实践进行了探讨。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

幼儿园教师教育论文

幼儿园教师教育论文转变传统的幼儿园教学管理思想与观念,提升幼儿园教学管理能力势在必行。本文从四个方面阐述了转变理念是提升幼儿园教学管理的基石,并对提升幼儿园教学管理的策略与实践进行了探讨。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

幼儿礼仪教育论文

浅谈幼儿家庭礼仪教育摘要家庭礼仪教育是促进幼儿礼仪养成教育的关键,是提高幼儿道德素质,培养良好礼仪行为习惯的有效途径。为此,家长应充分认识到幼儿礼仪教育的重要性,营造温馨和谐的精神环境,选择具有针对性的礼仪教育…

项目管理人员继续教育论文-中级-ERP系统集成项目管理办法研究-王靖-311041341

ERP系统集成项目管理办法研究王靖—31104134120xx年x月x日摘要:ERP软件是一个先进的行业业务应用系统,成功实施ERP软件能够有效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增强企业竞争力。ERP实施方法一般包括立项、流程…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浅谈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摘要】幼儿阶段年龄在3—7岁,是心理发展速度最快、最易稳固的阶段。所以,在这一阶段加强对幼儿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幼儿的健康心理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文章阐述了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影…

初中物理课堂教学论文范文

初中物理课堂教学论文范文谈多媒体技术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改革中的应用摘要物理课堂教学是一个富有逻辑性的教学过程教师与学生在不断的交流中获得进步多媒体技术是当代教育发展有效的促进工具代表着教育变革的方向物理教学的发...

理论教育教学论文范文

理论教育教学论文范文教育论文题目拟定写作步骤和技巧教科研能力是现代教师必备的基本素质之一撰写教育论文既是教师教科研能力的一种具体的展示又是不断提升教科研能力的一种有效的途径和方法然而不可忽视的现实状况是部分中青...

小学教师教学论文范文

小学教学论文谈一年级应用题教学的几点做法应用题教学就是使学生理解题意弄清数量关系根据数量关系来确定算法要想提高学生解答应用题的能力引导学生做到上述三点是不可缺少的步骤在教学的实践中我们还深深体会到抓好小学低年级...

教学论文基本格式

教学论文和教学案例格式要求建陵中学1教学论文格式要求题目居中3号黑体前后各空一行作者单位和电子邮件或QQ号摘要小4号粗楷体摘要正文用小4号楷体关键词小4号粗宋体关键词正文用小4号宋体与正文之间空一行一一级标题一...

初中英语课堂教学论文范文

初中英语课堂教学论文范文|试谈新课程理念下初中英语课堂的导入【摘要】课堂导入是教学的首要环节,起着温故知新和承上启下的作用。课堂导入时要避免导入时间过长,偏离重点,生搬硬套的做法,而是应根据教材与学生的特点巧妙…

教育论文(11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