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部解剖学实验操作指导

时间:2024.4.5

.

解剖操作简介

局部解剖学是研究人体各个局部层次结构及各器官之间的位置与毗邻关系的科学。它是临床医学课程尤其是外科学的重要基础课程。局部解剖学的学习方法与系统解剖学不同,系统解剖学是通过理论大课的讲授和实验小课的示教见习进行学习;而局部解剖学主要是通过学生自己大量的实地解剖操作和少量的阶段总结性大课进行学习的。因此,实地解剖操作学习局部解剖学的主要方法,是掌握人体解剖学知识的重要实践过程。通过解剖、观察和辨认,不仅能巩固已获得的系统解剖学知识,而且将进一步熟悉和掌握人体各局部的层次结构和各器官之间的毗邻关系,为学习临床医学课程奠定良好的基础。百闻不如一见,百看不如实践,在实地解剖过程中,要充分利用有限的尸体标本,在教员指导下,严格按照解剖操作步骤和要求,认真细致地进行解剖,细心观察和辨认各层次结构,并作阶段性的归纳总结,真正按教学大纲的目的和要求,掌握局部解剖学知识。

为了更好地进行实地解剖操作,在解剖尸体之前,先简要介绍一下解剖操作的方法和要求。

一、解剖操作前准备

1、每次课前应预习《局部解剖学》和《局部操作指导》,明确本次课的目的要求、解剖部位的层次结构和毗邻关系以及操作步骤和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2、第一次进实验室前学员要进行分组,每个实验室分成若干个组,每组分成4个小组解剖1具标本,每个小组由3~5名学员组成。

3、小组成员要进行分工,要安排主刀、助手、阅读教材和指导者。每个角色要定期交换,使每个学员都有解剖操作的机会。

4、准备好各种操作器械,如刀、镊、止血钳,此外还有咬骨钳、肋骨剪等。

5、放置好尸体的位置。

二、常用的解剖器械及其使用方法

在实地解剖过程中,常用的器械有刀、剪、镊、止血钳和组织钳,此外还有咬骨钳、肋骨剪、锯子、骨凿和锤子等。

1、刀  有解剖刀和手术刀两种,现一般使用手术刀。通常用于切开皮肤、翻起皮瓣以及切割各种组织。持刀的方式有执笔式持刀法和指压式持刀法之分。前者与持钢笔的姿势相同,解剖操作时多用此法。后者则将刀柄握于拇指与中指、环指及小指之间,食指压在刀背上,此法除用于作较长的皮肤切口外,一般均不采用。

2、止血钳  有各种不同形式的止血钳,其用途亦不尽相同,一般用于钳夹各种组织,亦可借助止血钳分离各种组织结构。持止血钳的方法是将止血钳柄套在拇指和环指上,食指紧贴于止血钳背,起导向和稳定作用。

3、镊  含有各种不同形式的镊,用于固定各种组织器官,以免滑动,便于解剖。亦可借助镊剥除各种组织。除固定皮肤采用有齿镊外,固定其它各种组织器官均宜用无齿镊。持镊法与握笔姿势相同。

除上述常用的解剖器械外,还有剪、组织钳、咬骨钳和肋骨剪等器械,将在使用时逐一介绍。

三、尸体标本的保护

尸体是学习人体解剖学的必要条件,建国以来,党和政府对广大人民群众进行了长期的唯物主义观点的宣传教育,确有不少愿为发展祖国医学教育事业而自愿捐献遗体者。但几千年的封建意识对人们的影响仍远未肃清,因而,尸体的来源远不能满足医学教育的需要,这就要求医学生们在实地解剖过程中,要十分珍惜尸体标本,努力掌握和探索人体结构的知识。

实地解剖所使用的尸体都是在死亡后,采用各种药品经股动脉或颈总动脉灌注,经防腐固定而保存下来的。防腐固定的药品配方在各医学院校虽有所不同,但最基本的最常用的药品不外包括福尔马林、石碳酸、酒精和甘油等。这些药品具有极强的杀菌灭菌作用和防腐固定作用,所以,学生们在解剖操作过程中,通常不会由于接触尸体而带来各种感染。

操作结束后,必须把解剖下来的组织碎片收拾干净,把所解剖的部分妥为包扎遮盖,以防干燥,同时要使周围环境保持整洁。

四、解剖操作注意事项

1、皮肤切口  身体各部的切口虽有所不同,但一般切口须切至真皮层。在皮肤较菲薄部位,不宜切割过深,以免损伤皮下浅层的各组织结构。

2、翻皮瓣  在皮肤两个切口的交角处,用镊子或止血钳夹住皮的一角,用刀将皮肤与浅筋膜切离,翻起皮肤。在皮肤深面不留脂肪,以免损坏皮下的浅层结构。

3、解剖浅层结构  先寻找和分离出浅层神经、血管,然后除去皮下脂肪等。在分离神经、血管时,刀锋必须沿神经、血管的走行方向分离周围组织,不可作横断切割,避免切断神经血管。

4、解剖深层结构  除去浅筋膜后,应先观察深筋膜的分布情况及形成的一些结构,然后除去深筋膜,进而解剖肌肉、神经、血管和淋巴结等结构。观察其位置、形态、行径及其相互间的关系。解剖深层时,不可盲目地解剖,在看到部分血管、神经后再依此追踪,才不会造成无故破坏结构间关系的情况。在需要切开或切除某种组织结构时,必须明确是何组织或器官,而后再行切除,以免发生不必要的破坏。

5、每个小组的成员不是同时都在进行操作,故当每一结构将被剖去时,应让全组成员都检查观察一下,同时应争取多看些别的尸体,更多了解变异情况。

第一章  下肢的解剖操作

第一节  下肢前部浅层结构的解剖

一、目的与要求

了解下肢的境界、分部,掌握下肢的骨性标志,主要血管神经干的体表投影。通过解剖操作,掌握大隐静脉的起止、行程及其属支,大隐静脉的特点及其在高位结扎时的临床意义。了解腹股沟浅淋巴结的位置及其引流区域,皮神经分布概况。

二、解剖操作程序与方法

解剖下肢前部应将尸体仰卧位,大腿外展,首先结合活体在尸体上确定下肢常用的骨性标志和重要血管的体投影。

(一)、皮肤切口(下肢前部皮肤切口图)

1、由髂前上棘沿腹股沟到耻骨结节作一切口,由耻骨结节向下后,绕阴囊或女外阴切至大腿内侧;

2、沿下肢前面正中作一纵切口,下端直至第二足趾背面;

3、平胫骨粗隆作一横切口,注意不要过深,以免损伤大隐静脉;

4、沿内、外踝联线作一横切口;

5、横越所有趾根作一横切口直达足背内、外侧缘;

前述五个切口完成后将股前部,小腿前部及足背的皮肤分别剥离,向两侧翻开,暴露浅筋膜,皮不能过厚,避免伤及浅层的重要血管和神经。

(二)、解剖浅筋膜内结构

1、解剖大隐静脉及其属支

(1)在股内侧中部找出大隐静脉干,沿其行径向上、下剥离显露大隐静脉,向上追至隐静脉裂孔附近,找出来自股内侧、股外侧、阴部及腹壁等处的五条属支:1.腹壁浅静脉、2.旋髂浅静脉、3.阴部浅静脉、4.股内侧浅静脉、5.股外侧浅静脉。向下沿小腿内侧至内踝前方到足背追踪大隐静脉至其与足背静脉弓的相连处。

(2)修洁大隐静脉末端时,观察并游离斜列于腹股沟韧带下方与纵列于大隐静脉末段两侧的腹股沟浅淋巴结。

2、解剖小隐静脉  从足背静脉弓外侧端找出小隐静脉,向上追踪至其通过外踝的后下方。

3、解剖隐静脉裂孔  在腹股沟韧带内侧端的下方,观察深筋膜形成的卵圆形的隐静脉裂孔(卵圆窝),修洁孔外侧缘的镰状缘及复盖于隐静脉裂孔上的筛筋膜,筛筋膜是一层疏松结缔组织。

4、解剖皮神经  寻找皮神经,按图1-2所示找出有关的皮神经,并修洁。下肢前部能见到的皮神经有:(1)股外侧皮神经,在大腿外侧,距髂前上棘下10cm处,穿深筋膜,可在其穿出点向下剖露;(2)股神经的前皮支,有2~3支,在大腿中间和内侧;(3)隐神经,在膝关节内侧由缝匠股后缘浅出,伴大隐静脉的远段下行至小腿,继续向下追踪到足的内侧缘;(4)腓浅神经的末支,在小腿前外侧下1/3找出,向足背追踪两末支(足背内侧、中间皮神经)并观察其分布;(5)腓肠神经末支,在外踝后方找到,并与小隐静脉一同追踪到足的外侧缘;(6)腓深神经的分支,在第1、2趾蹼处切开浅筋膜,寻找腓深神经的终末支——足背外侧皮神经

5、解剖足背静脉弓  找出足背静脉弓,沿其内侧清理出大隐静脉起始段及伴行的隐神经。

6、剔除浅筋膜  浅层结构找到后,将浅筋膜清除,露出深筋膜。

第二节下肢前部深层结构的解剖

一、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局部的实地解剖,了解股部深筋膜的特点及其所形成的阔筋膜、髂胫束、股间隔、隐静脉裂孔等结构。掌握股三角、收肌管和股管的位置、构成及其内容;掌握股动脉的行径及主要分支、股神经和闭孔神经的分支分布,掌握股前、股内侧肌群的名称和位置关系。了解小腿前部及足背部深筋膜的特点及其所形成的肌间隔、支持带等结构。掌握胫前动脉的行径及主要分支,足背动脉的位置;腓总神经与腓骨的关系;腓浅神经和腓深神经的行径与分布;小腿前肌群和外侧肌群的肌名称、位置关系和腱滑液鞘。

二、解剖操作程序与方法

(一)解剖股三角及其内容

1、股三角的位置、边界及股鞘的结构特点  清除股三角浅面的深筋膜,在腹股沟韧带中点下方剖露出股动脉,然后在股动脉内侧分离出股静脉,在股动脉外侧分离出股神经。注意保存贴附于股血管浅面的股鞘和腹股沟血管(腹壁浅、旋髂浅、阴部外血管)。在股鞘的三个区格前方各作一纵行切口,分别探查三个区格的情况,外侧区格为股动脉,中间区格为股静脉,内侧区格为股管。三个区格之间有两个筋膜隔使其分开。

2、解剖股动脉及其主要分支  在髂前上棘至耻骨联合上缘的中点(腹股沟中点)、腹股沟韧带下方寻找股动脉,并追踪至股三角下角,观察其潜入缝匠肌的深面,进入收肌管。在股动脉主干上部后外侧、距腹股沟韧带约3~5cm处解剖出其最大分支——股深动脉。在股动脉分出股深动脉附近找到股动脉和/或股深动脉发出的腹壁浅动脉、旋髂浅动脉、阴部外动脉、旋股外侧动脉、旋股内侧动脉及穿动脉。

3、解剖股静脉和观察腹股沟深淋巴结  在股动脉内侧解剖出股静脉,在上部其走行于股动脉内侧,至股三角尖走向股动脉的后方。清理股深静脉时,勿损伤股深动脉分支,并注意寻找股静脉近段排列的腹股沟深淋巴结,观察后除去。

4、探查股管  股静脉内侧的潜在性腔隙——股管,内有脂肪和腹股沟深淋巴结。管下口的肓端以及管上口的情况,股管上口称为股环,用小指或刀柄伸入股环,探查股环周界的毗邻关系:前方为腹股沟韧带,后方为耻骨及其筋膜,外侧为股静脉;内侧为腔隙韧带。

5、解剖股神经  在腹股沟韧带下方、股动脉外侧切开覆盖于髂腰肌表面的髂腰筋膜,暴露股神经及髂腰肌。解剖追踪股神经的分支,分别支配耻骨肌、缝匠肌、股四头肌及股前内侧皮肤。追踪并修洁伴随股动脉进入收肌管的隐神经。

(二)解剖收肌管及其内容

将缝匠肌向内或外翻开,如缝匠肌翻起困难或影响暴露深层结构,可在缝匠肌中、上1/3切断缝匠肌,在股直肌中上部切断腹直肌(?) [温广明1]  观察收肌管前壁的腱膜,纵行切开前壁的腱膜,暴露收肌管的内容。股静脉在动脉后方,隐神经与动脉伴行。修洁股动脉并追踪至穿腱裂孔处。观察隐神经的走行。在股动脉的未端,解剖出膝降动脉,并追踪至膝关节附近。

修洁收肌管内结构后,查明收肌管外侧界的股内侧肌,后界的长收肌和大收肌,前界的缝匠肌,及其深面的腱膜。

(三)解剖股内侧内收肌群及闭孔神经 

除去股内侧部遗留的筋膜,显示股内侧内收群各肌。浅层诸肌从内到外为股薄肌、长收肌和耻骨肌。翻起长收肌可见到短收肌及闭孔神经的前支,追踪闭孔神经进入有关的内收肌及股薄肌。翻起短收肌,显示闭孔神经后支和大收肌。解剖过程中,可以观察到闭孔神经的近侧部分有闭孔动脉的小分支伴行。

(四)解剖小腿深筋膜

清除浅筋膜并修洁深筋膜。保留在踝关节附近增厚形成的支持带:(1)伸肌上支持带;(2)伸肌下支持带;(3)腓骨肌上支持带;(4)腓骨肌下支持带;(5)分裂韧带。

(五)解剖小腿前外侧区及足背深层结构

1、解剖小腿前、外侧肌群  分离小腿前群肌,内侧为胫骨前肌,外侧为趾长伸肌,两者之间是长伸肌。观察腓骨短肌腱止于第五跖骨粗隆,追踪腓骨长肌腱绕足外侧缘进入足底。

2、检查跨越踝关节前方和足背的结构,从内侧到外侧依次为:胫骨前肌腱,长伸肌腱,足背动脉和静脉,腓深神经,趾长伸肌腱,第三腓骨肌腱。向下追踪到这些肌的止端,伸长趾长伸肌腱可以剖清1~2个到趾背扩展部,修洁足背的短伸肌和趾知伸肌。

3、解剖胫前血管  在小腿骨间膜之前找到血管神经束,剖露腓深神经和胫前动、静脉。向上追溯胫前动脉穿过骨间膜处,找到上端发出的胫前返动脉。向下修洁足背动脉及其发出的分支跗内、外侧动脉、第一跖背动脉。检验足背动脉在第1跖骨间隙穿往足底的深支,观察是否有弓状动脉存在,在其余各跖骨间隙试找各相应的跖背动脉。

4、解剖腓总神经及其分支  在腓骨颈外侧找出腓总神经,观察其绕过腓骨颈前面,穿入腓骨长肌深面分成2支:[温广明2] 胫前反神经、腓浅神经和腓深神经。在小腿下1/3处将腓骨长、短肌腱分离开,腓骨短肌在腓骨长肌的深面。在两肌之间找出腓浅神经,并向足背追踪腓浅神经的皮支分布。修洁腓深神经,找到其分支支配胫骨前肌、长伸肌、趾长伸肌和第三腓骨肌。

第三节下肢后部浅层结构的解剖

一、目的与要求

通过对本局部的实地解剖,应了解下肢后部浅筋膜的特点,皮神经的位置和分布。

二、解剖操作程序与方法

(一)皮肤切口(下肢后部皮肤切口图)

1、由髂后上棘沿髂嵴切至髂前上棘(腹前壁解剖时已切开);

2、由髂后上棘向内下方达后正中线,再循中线到尾骨尖;

3、由尾骨尖斜向外下方,经股后到股外侧;

4、由第3切口中点下方,沿股后正中线作纵切口直至足跟部 [温广明3]  

5在胫骨粗隆下方作横口;

65、按内、外踝联线作横切口。

76沿趾根从足底外侧横切至足底内侧;

87、沿足底外侧缘做一切口,前端到切口76的外侧端,后端到足跟外侧面;

98、沿足底内侧缘做一切口,前端到切口76的内侧端,后端到足跟内侧面。

注意踝部的横切口不宜过深,前述切口完成后,剥离皮肤,尽量翻向两侧,剥离足底皮肤,可见皮肤和浅筋膜很厚,以足跟、趾根及足底外侧更明显。

(二)层次解剖

1、臀上皮神经  于髂嵴上方、竖脊肌外缘的浅筋膜内寻找臀上皮神经(由腰神经发出,经髂嵴后部到达臀部皮肤)。

2、臀下皮神经  在臀大肌下缘中点附近寻找从下向上的臀下皮神经。

3、解剖股后皮神经  在股后部正中找到并修洁股后皮神经干。股后皮神经在阔筋膜深面,在股后部中线上纵行切开阔筋膜才能找到,向上追踪到臀大肌下缘处。

4、小隐静脉的解剖  在小腿后部正中找出小隐静脉干,向上追溯至腘窝,向下追踪到外踝后下方。

5、腘淋巴结的解剖  在小隐静脉进入腘窝将汇入腘静脉附近,寻找腘淋巴结。

6、腓肠神经的解剖  在小隐静脉干中段找到与其伴行的腓肠神经,并向上追踪构成腓肠神经的支(胫神经的分支腓肠内侧皮神经与腓总神经的分支腓肠神经交通支)。可见腓肠神经是由腓肠内侧皮神经交通支吻合组成。

第四节下肢后部深层结构的解剖

一、目的与要求

通过对本局部的实地解剖,应了解深筋膜形成的屈肌支持带及其深部的踝管;足底皮肤和浅、深筋膜的特点。掌握出入坐骨大孔的血管神经及其分布;坐骨神经的行程和分支分布;腘窝的界限及其内部结构的位置和排列关系;股骨头血供的主要来源;臀肌和股后肌群各肌的名称和位置关系;胫后动脉的行程及主要分支、分布;足底内、外侧动脉的行程;胫神经的行程和分支分布;足底的神经。熟悉髋关节和膝关节的血管吻合。

二、解剖操作程序与方法

1、解剖臀大肌  沿臀大肌纤维走向修洁臀大肌浅面,露出臀大肌的轮廊,先钝性分离臀大肌的上、下缘,用手指或刀柄伸入臀大肌深面分离,然后沿臀大肌的起点逐步切断,逐步向外侧翻起此肌,操作时应注意:①分离和切断下缘起点时,不要将骶结节韧带损伤;②翻肌时遇到由深面连于臀大肌的结构是臀上、下血管和臀下神经,观察清楚后在靠近臀大肌处切断,但不要误将后皮神经切断。将臀大肌完全翻向外侧,观察臀大肌的止端:肌的较深的1/4附着于股骨的臀肌粗隆;其余3/4止于髂胫束。臀大肌与股骨大转子之间有一个全身最大的滑液囊。

2、解剖臀部肌肉  清理臀大肌深面的疏松结缔组织,钝性分开臀中肌与梨状肌,以刀柄或手指由臀中肌下缘插入深面,然后切断该肌起点,翻开臀中肌,显示分布于臀中、小肌之间的臀上神经和臀上血管深支。梨状肌以下的外展外旋髋关节的小肌群,由上而下为:上孖肌、闭孔内肌腱,下孖肌,股方肌。可以在止端切断闭孔内肌腱,翻起肌腱观察滑液囊。

3、解剖出入梨状肌上、下孔的血管神经  ①经梨状肌上孔出入骨盆的有:臀上神经、臀上动脉和臀上静脉;②经梨状肌下孔出盆的有:坐骨神经、股后皮神经、臀下神经、股后皮神经、臀下动脉和臀下静脉;③经梨状肌下孔出盆,随即通过坐骨小孔分布于会阴部的有阴部神经、阴部内动脉和阴部内静脉。在此解剖时,追踪这些结构不应过骶结节韧带,以免破坏会阴部的结构。

4、解剖股后部肌肉、血管和神经  清理股后部各肌,先在内侧分离浅层的半腱肌和深层的半膜肌,然后修洁外侧的股二头肌,注意保留坐骨神经支配这些肌肉的肌支。找到分布到股后部的股深动脉穿支。

5、解剖腘窝解剖境界及其内容物  逐步清除充填其间的疏松结缔组织,保留主要的神经血管干。神经干位置最浅,腘动脉位置最深,中层为腘静脉。修洁腓总神经和胫神经时,应保留从神经干上发出的腓肠外侧皮神经和腓肠内侧神经;修洁腘静脉时,应保留汇入其中的小隐静脉,并观察邻近的腘淋巴结(观察清楚后可以除去);修洁腘动脉时,应观察其发出的许多膝关节支,这些分支细小,尽可能保存下来。

6、解剖小腿后群肌  修洁腓肠肌的内侧头和外侧头,查看由胫神经和腘动脉发出进入肌肉的分支。钝性分离腓肠肌内侧头,并在神经和血管进入点的下方切断。清理比目鱼肌的上缘,可见其在胫腓骨上端起点之间形成腱弓,胫神经和腘血管由腱弓深面进入小腿后部。由比目鱼肌内侧缘中部开始,向上分离并切断其起自胫骨的部分,直至腱弓的内侧脚,将小腿三头肌向外侧翻起。考查小腿后部浅、深两组肌之间的筋膜隔,然后将其清除。辨认小腿深层肌:(1)趾长屈肌,在胫骨后面;(2)长屈肌在腓骨后面。(3)胫骨后肌在前两肌之间。观察三块肌在内踝上下的位置交叉性改变。

7、解剖小腿后部的血管神经  修洁胫后血管和胫神经,向下追踪到内踝的后方。在胫后动脉起点稍下,找到最大的分支腓动脉,腓动脉斜向下外侧至  肌深面贴近腓骨下行。将长屈肌  长仙内侧缘向外侧分离即可暴露腓动脉的行程。

8、解剖足底深层结构  清除足底浅筋膜,保留足底腱膜,观察足底腱膜向前分裂成5束,终于5趾,两侧向深部发出内、外侧肌间隔,附于第1、5跖骨。在跖腱膜各束的间隙中找到趾底总神经和底固有神经。清除足底两侧的筋膜,分离并观察运动趾和小趾的肌肉。在跟结节处分离跖腱膜的附着,将其向前端翻起,观察腱膜深面的趾短屈肌。修洁趾短屈肌两侧的足底内、外侧神经和血管。向后分离展肌附着处,追溯这些结构来源于小腿后部的胫后血管和胫神经。以刀柄伸入趾短屈肌深面,分离此肌并在其后端切断,注意勿损伤足底内、外侧神经和血管。观察由跟结节到趾长屈肌腱的足底方肌。核查趾长屈肌腱分为4个腱条,分别止于外侧四趾,有4个蚓状肌起于这些腱条上。注意趾长屈肌腱在舟骨结节附近跨过长肌腱的浅面,在此接受长屈肌腱分的一个小腱束。足底深层一般不再解剖,以免过度破坏标本,可参看示教标本。

第二章  上肢和胸前部的解剖操作

第一节  上肢和胸前部浅层的解剖操作

一、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次课的实地解剖,应了解上肢的境界、分部;上肢皮神经的穿出部位和分布概况。观察和熟悉上肢深筋膜及其形成的有关结构(肌间隔、腕掌侧韧带、腕背侧韧带)。掌握上肢常用的骨性标志和主要血管神经干的体表投影;头静脉,贵要静脉的走行,汇集范围及注入部位;肘正中静脉与头静脉、贵要静脉的连接类型。

了解胸前壁的浅筋膜;乳房的位置、结构特点。掌握输乳管的排列与脓肿切开的关系;乳房的淋巴回流;胸大、小肌及前锯肌的起止、作用和神经支配。

二、解剖操作程序与方法

(一)皮肤切口

尸体放在仰卧位,将上肢外展,前臂旋后。

1、自胸骨柄上缘沿锁骨向外切至肩峰;

2、沿正中线自胸骨上缘切口至剑突;

3、自剑突沿肋弓向下外方切至腋中线;

4、自剑突向上外方绕经乳晕两侧切至腋前襞上方,继弯向下沿上臂前面内侧切至上臂中、上1/3交界处,并在此平面作一环行横切口;

5、自上臂横切口向下沿上肢前面正中垂直切至腕前,再环绕腕部作一环行切口,切口完成后,将上肢皮瓣翻向两侧;

6、自腕背正中作一通过手背和中指背侧的垂直切口;

7、在手背,平指根处作一横切口;

8、另在示指或第四指背面正中垂直切开皮肤。

切口以恰好切透皮肤为宜,不要过深,依上述切口翻开皮肤。

(二)层次解剖

1、解剖肋间神经前皮支和外侧皮支  平胸骨体下端水平向外切开浅筋膜。沿锁骨中线垂直切开浅筋膜,分别向外侧和内侧翻起浅筋膜。向外侧翻起的过程,在腋中线以前可找到肋间神经的外侧皮支在筋膜片的深面出现。以同样方法在第2肋间隙找出第2肋间神经的外侧皮支及其分支——肋间臂神经。找出并修洁一组肋间神经外侧皮支和前皮支。

2、摘除女性乳房  女性乳房平第2肋作一水平切口划开浅筋膜,将浅筋膜自深筋膜翻起向上直达锁骨,此时可见颈丛的皮支——锁骨上神经的分支跨过锁骨浅面到达胸上部。如果是女尸,在胸肌筋膜浅面分离并摘除乳房。

3、解剖胸大肌和胸小肌  除去胸前壁的浅筋膜后,露出胸大肌表面的深筋膜。这里的深筋膜相当薄,它向外与腋窝较厚的深筋膜相续连。与此同时,除去三角肌前部的浅筋膜露出锁骨下窝。锁骨下窝是胸大肌与三角肌之间的间隙,是一条窄沟,沟里有头静脉行向上穿锁胸筋膜汇入腋静脉,向下追踪该静脉至上臂。除去腋底的浅筋膜,修洁胸大肌的前面。

内旋上肢使胸大肌松弛。用手指或刀柄从胸大肌的深面将它自胸小肌分离。在分离过程中将摸到进入肌的神经血管。位于手指深面的筋膜层称为锁胸筋膜,是深筋膜的另一层。沿锁骨下缘以及距胸骨外侧缘约1~2cm处割断胸大肌。将肌向外侧翻起。在翻起过程中,将看到穿胸小肌进入胸大肌的胸内侧神经和胸外侧神经,割断该神经。追踪胸大肌的腱至其止端。

已经露出锁胸筋膜和它包着的胸小肌。锁胸筋膜向下外与腋筋膜延续。现在追踪头静脉跨过胸小肌腱前面而穿入锁胸筋膜,与它同穿筋膜而出的有胸外侧神经和胸肩峰动脉。修洁胸肩峰动脉的分支。观察锁胸筋膜后确定胸小肌的上缘(或称内侧缘)。除去该肌前面的筋膜并修洁其下缘。确定胸小肌在肋上的起端。

3、解剖上肢浅静脉  修洁头静脉和贵要静脉,向下追至其分别起自手背静脉弓或网。在前臂正中寻找肘正中静脉,并追踪至肘窝,观察它与头静脉和贵要静脉连接的型式。肘正中静脉有分支与深静脉交通。

4、解剖皮神经  在上臂中点的二头肌内侧沟里,寻找同穿深筋膜的前臂内侧皮神经和贵要静脉。在肘上约2.5cm处,肱二头肌外侧缘寻找前臂外侧皮神经。在距尺骨茎突上方约2.5cm以上寻找尺神经的手背支,它跨过腕内侧到达手背,并分支供给内侧两个半指背的皮肤。在桡骨茎突上方寻找桡神经浅支发至手背的支。该支除分支与尺神经交通外,发出指背支分布于外侧两个半指的皮肤。

5、解剖手掌部的浅层结构 

(1)在小鱼际近侧半的浅筋膜,可见到一些横行的肌纤维,是掌短肌。在小鱼际的筋膜深面寻找尺神经和尺动脉,追踪它们发至小指远侧的指神经和指动脉。

(2)在中指前面作一正中垂直切口,割透皮肤与皮下组织。向内、外两侧翻起皮片,露出屈肌腱纤维鞘。找出指神经和血管并确定它们在指全长中的位置,它们位于指屈肌纤维鞘的两侧,而不是在指骨的两侧。修洁指腱纤维鞘但不打开。

(3)除去手掌近侧半的浅筋膜以显露掌腱膜,但须注意勿损伤已剖露的至小指内侧的掌侧指神经和血管。将分离掌长肌腱的扩展部与贴附在其深面的屈肌支持带。解剖出屈肌支持带的上界。屈肌支持带的深面是腕管,有许多前臂的结构通过腕管到达手掌。用镊子或刀柄插入支持带的后面将紧贴的正中神经分离。

(4)修洁鱼际肌表面薄膜状的筋膜。在鱼际肌的内侧缘平拇掌指关节处找出至拇指的两条掌侧指神经和动脉,向远侧追踪它们到达拇长屈肌腱两旁。现在转而向近侧追踪,同时修洁鱼际的内侧缘,这时可见至鱼际肌的神经粗而短,略向上返行进入鱼际肌。

(5)确定屈肌支持带的远侧缘,该缘在外侧与鱼际的内侧缘相续。解剖鱼际肌(拇短展肌、拇对掌肌、拇短屈肌)。分离掌短肌,同时找出尺神经和尺动脉发出的深支,尺神经深支在小指对掌肌起端处附近进入小鱼际。修洁小鱼际肌的深面。

第二节  上肢和胸前部深层的解剖操作

一、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次课的实地解剖,掌握腋动脉的走行、分支;肱动脉的走行、分支及其压迫止血部位;臂丛主要分支在臂部的走行和分支;臂部前肌群的位置、各肌的名称和作用;腋淋巴结的分群、位置及回流。熟悉腋窝和肘窝的境界;腋静脉和肱静脉的走行及其属支与回流;腋鞘的结构特点及临床意义。

掌握桡、尺动脉的走行、分支分布;肌皮神经、正中神经和尺神经的走行、分支分布,桡神经浅支的位置及其分布;前臂前肌群的位置,组成肌群各肌的名称。熟悉肘关节动脉网的组成,前臂屈肌后间隙的范围,交通及临床意义。

掌握掌浅弓和掌深弓的构成,掌浅弓的位置及其体表投影;正中神经和尺神经碑啤在手掌与手指的分布;腕管的组成和穿经腕管的结构;手掌筋膜间隙、腱鞘、滑液囊;手肌的分群、各肌的名称、作用和神经支配。了解前臂骨骨折移位与肌肉牵拉的关系。

二、解剖操作程序与方法

()腋窝

将上肢尽量外展,使腋部得到较好的视野。腋部含有大量脂肪,里面有淋巴结,必须仔细移除才能显露其它结构。

1、解剖胸长神经和胸外侧动脉 在胸壁的前锯肌浅面寻找分布于该肌的胸长神经,该神经发自臂丛根,大约在腋前襞与后襞的中间下降到肌浅面。沿胸小肌的下外侧缘寻找胸外侧动脉并修洁它。除去前锯肌表面的筋膜。

2、修洁腋外侧壁  从肩胛喙突向上臂追踪喙肱肌和肱二头肌短头。喙肱肌更位于上臂的内侧,附着于肱骨体上半的内侧。肌皮神经穿过喙肱肌,将喙肱肌推向外侧就可看到肌皮神经穿入喙肱肌,并发支分布于该肌。

3、解剖胸锁筋膜  在胸小肌上方追踪头静脉直至汇入腋静脉或锁骨下静脉处,追踪胸肩峰动脉到它起源于腋动脉处,随着追踪上述结构的进程修去锁胸筋膜。

4、在胸小肌起点切断胸小肌并向上外侧翻起。

5、解剖腋血管  从最内侧的腋静脉开始,它的许多不规则的小支应予除去。追踪腋静脉向下直到腋后壁下缘的平面。注意,不要向下起越这一平面扰动上臂的结构。追踪腋静脉向上,它在第一肋外侧缘移行为锁骨下静脉。腋静脉的属支与伴行的腋动脉的大分支相当。将腋静脉拉向一侧以露出腋动脉。腋动脉被臂丛围绕。在肩胛下肌下缘附近寻找肩胛下动脉,它是腋动脉的最大分支。先向起源端追踪,后向远端追踪至其分为两大分支:一支是旋肩胛动脉,它旋绕肩胛腋窝缘,穿过三边孔到达冈下窝,在该处与锁骨下动脉的分支形成吻合;另一支是胸背动脉,它沿肩胛下肌下缘行向下后分布于背阔肌和前锯肌。注意不要损伤横过胸背动脉前方的胸背神经。旋肱前动脉和旋肱后动脉,是腋动脉发出肩胛下动脉以后发出的两支较细的分支。旋肱后动脉起于肩胛下动脉以下不远处,行向后与腋神经同穿四边孔,绕过肱骨外科颈的内侧,到达三角肌的后份。

6、解剖腋部的神经。本阶段解剖只能显示臂丛在锁骨以下的部分,致于该丛组成的根、干、股等部分,必须在颈部才能看到。臂丛围绕动脉形成三个神经束,即后束、内侧束和外侧束。追踪外侧束向下至其分为肌皮神经和正中神经外侧头。正中神经外侧头与正中神经内侧头合成正中神经。正中神经常居动脉的外侧。追踪内侧束向下,可见它的分支,自外侧至内侧依次为正中神经内侧头、尺神经、前臂内侧皮神经和臂内侧皮神经。内侧束的分支,除正中神经内侧头跨过动脉至其外侧以外,其余3支都在动脉的内侧。后束居腋动脉的后方,在相当高的平面就分为桡神经和腋神经2支,桡神经在动脉的后方继续下行至上臂。腋神经转向后行,与旋肱后动脉同穿四边间隙,到达三角肌的深面,并分布于该肌和小圆肌。当腋神经行向后时,它紧邻肱骨外科颈的内侧,恰在肩关节囊下方。当肱骨外科颈骨折或肱骨头向下脱位时,可能损伤腋神经。

7、解剖腋窝的后壁 现在只能看到形成腋后壁各肌的肱骨附着点,它们从上至下是肩胛下肌、背阔肌、大圆肌。修洁肩胛下肌表面的筋膜,此时如果胸小肌妨碍解剖,可将它在喙突下切断翻起。将背阔肌自大圆肌分开。修洁背阔肌后方的大圆肌。在大圆肌与肩胛下肌间隙深处寻找肱三头肌长头,它行向上至肩胛骨的盂下结节。

()臂前部和肘前部

1、除去上臂和肘前面的浅筋膜直至肘下约8cm处,显露深筋膜。在肘前寻找肱二头肌,但暂勿扰乱它的肌腱。注意肱二头肌腱有一片腱膜行向内下,与前臂内侧的深筋膜融合。在上臂前面正中纵行切开深筋膜向下直达肘前,沿肱骨内上髁与外上髁间连线横切筋膜,将切开的两片深筋膜分别向内、外两侧翻起,可见深筋膜从上臂内侧和外侧伸入臂深面,分别称为内侧肌间隔和外侧肌间隔。

2、在肱二头肌腱膜上、下缘切透深筋膜,尽量靠尺侧横断肱二头肌腱膜。该腱膜覆被肱动脉和正中神经,翻起腱膜观察二头肌腱、肱动脉、正中神经三者彼此的位置关系。正中神经的分支是从内侧发出的,从它的外侧去修洁就能避免损伤它的分支,追踪主干至深处。

沿肱二头肌外侧缘将肱二头肌腱自深面的肱肌分离,并观察肱桡肌。在肘下寻找肱桡肌与肱二头肌腱及肱肌间的间隙。在间隙深处找出桡神经,从神经的内侧着手解剖,因它的分支都向外侧。

3、除去其余的肘部深筋膜。观察贵要静脉穿入深筋膜。向近侧追踪前臂内侧皮神经直至其起于内侧束。尺神经在腋部起于臂丛内侧束,位于腋静脉之后,追踪该神经向下直至其潜入内侧肌间隔后方。在内上髁与鹰嘴间作一小切口,垂直割开深筋膜找出尺神经,从此向上追尺神经至内侧肌间隔。

4、修洁肱动脉及其分支。在大圆肌下缘不远处剖露肱深动脉,它与桡神经行至上臂后区,进入桡神经沟内,现在暂勿追入上臂后区。

在喙肱肌止端平面寻找尺侧上副动脉。它与尺神经伴行,可追至穿过内侧肌间隔处。在肱骨内上髁上方寻找尺侧下副动脉。肱动脉除发上述分支外,还发出很多肌支分布于肌肉。

在肘窝中修洁肱动脉的远侧段和桡、尺动脉的近侧段。寻找桡动脉发出的桡侧反动脉,桡侧返动脉行向上。解剖出尺动脉发出的尺侧返动脉,它行向上分为前后2支。

()前臂前部

1、除去前臂前面的浅筋膜显示深筋膜。深筋膜在腕前部增厚、形成屈肌支持带(腕横韧带)。在腕部皮肤切口之上除去一段约4cm宽的深筋膜。从外侧至内侧修洁桡动脉、桡侧腕屈肌、正中神经、掌长肌腱(有时缺如)、指浅屈肌腱、尺动脉和尺神经、尺侧腕屈肌腱。认清上述结构后,继续除去前臂的深筋膜。

2、在肱桡肌内侧沟内找出桡神经浅支,继沿桡侧腕长伸肌前缘追踪该神经,直至桡骨茎突之上不远处出现于肱桡肌腱的后缘,前已证明其行向下后分布于手背。

追桡动脉至腕,注意其毗邻,特别是沿途跨过的肱二头肌腱,旋前圆肌、指浅屈肌、指深屈肌、旋前方肌,桡骨下端前面。寻出它的主要分支:(1)桡返动脉,沿桡神经行向上;(2)掌浅支,跨越鱼际入掌,参加掌浅动脉弓,此时还不能追踪;(3)沿途发出若干肌支。

3、追踪正中神经至潜入旋前圆肌,旋前圆肌将其与深面的尺动脉隔开。分离并确定旋前圆肌、桡侧腕屈肌、掌长肌、尺侧腕屈肌的界限。追旋前圆肌至桡骨外侧面中部的止端。从腕部沿着它们的肌腱向上分离其它三肌,同时将它们从深面的指肌分开。追踪尺神经在手的背侧皮支至其起源。查看尺侧腕屈肌腱遮盖下的尺神经和尺动脉。尺神经从尺神经沟进入前臂时,它经过尺侧腕屈肌向肱骨头和尺骨头之间走行,到达内上髁下方发支至尺侧腕屈肌和指深屈肌的内侧半,由下向上追踪尺神经以确定其行程。

4、指浅屈肌相对地居于上述四个浅肌的深面。修洁指浅屈肌,如果需要可以割断旋前圆肌。从腕部将指浅屈肌自其深面的结构分离,但要注意将紧贴该肌深面的正中神经分离。将指浅屈肌挑起,解剖出正中神经以及其指浅屈肌支和骨间前神经。

5、将前臂旋后,在肘窝分开指浅屈肌与肱桡肌可完全显露肘窝底。桡神经发支至肱桡肌、桡侧腕长伸肌、桡侧腕短伸肌和旋后肌。浅支跨过旋后肌浅面下降,深支穿入旋后肌。

追尺动脉至指浅屈肌深面,到此与尺神经伴行向下。修洁尺动脉及它在肘窝所发的支:(1)尺侧返动脉前支,行向上至内上踝前面;(2)尺侧返动脉后支,行向上至内上髁后面;(3)骨间总动脉,是一短干,行至骨间膜上缘它分为骨间前动脉和骨间后动脉两支,分别行于骨间膜的前面和后面。

6、屈腕使指浅屈肌松弛,然后把指浅屈肌从它深面的肌翻起放在内侧,显露指深屈肌和拇长屈肌。于中间将分开两肌,露出骨间膜和骨间膜前面向下行走的骨间前血管和神经。

旋前方肌以横行的肌纤维占据桡、尺二骨的下1/4份。指深屈肌腱都从其前面越过。修洁骨间前神经与血管,它们分支供给前臂深层的三个肌以后,潜入旋前方肌的深面。追踪骨间前动脉向上至其起源于骨间总动脉处。

 ()手掌深层

1、将掌腱膜仔细从远端翻起,但不要伤及它深面的血管神经,翻起掌腱膜后露出掌浅弓及其分支。修洁掌浅弓和它向远侧发出的三支指掌侧总动脉。每一指掌侧总动脉分为两支指掌侧固有动脉至相邻指的两侧。此外掌浅弓另发一支小指尺掌侧动脉至小指尺侧缘。

2、在屈肌支持带下缘解剖出正中神经,修出正中神经发出至外侧三个半指的五支指掌侧固有神经。找出自指神经发出至外侧两个蚓状肌的神经。

3、在屈肌支持带正中纵形切断支持带,注意不要伤到它深面的腱滑液鞘。把支持带翻开,如翻不开可以剪掉一部分,观察滑膜腱鞘。用镊子把包着指浅、深屈肌腱的总滑膜鞘提起,用探针或镊子探查其范围,用同样方法探查拇长屈肌腱滑膜鞘的范围。

4、把中指掌面的浅筋膜修除,露出指纤维鞘。首先了解纤维鞘在关节前和指骨前厚薄的情况,然后纵行切开纤维鞘,观看指浅、深屈肌腱彼此的关系。每一指浅屈肌腱分裂为两分附着于中间指骨掌面的两侧。每一指深屈肌腱穿过浅腱止于远节指骨底。翻起掌腱膜后露出除去拇指掌侧的浅筋膜,以同样方法观察拇长屈肌腱止于远节指骨的情况。修洁蚓状肌,它们都附着于指深屈肌腱。追踪第1、2蚓状肌腱至其止于指背腱膜和近侧指骨外侧。

5、在尺动脉浅支转向外侧成为掌浅弓处切断它。在屈肌支持带上方,在不同高度分别切断屈指浅、深肌腱。向下方慢慢提起这些肌腱,可见疏松的筋膜将肌腱与深面的掌骨、骨间掌侧肌、拇收肌分开。这些肌腱的背侧常常被一纤维隔附着第三掌骨。由于上述纤维隔的出现,将手掌中间区格描述为两个筋膜间隙:外侧为鱼际筋膜间隙,内侧为掌(正)中筋膜间隙。然后将指浅、深屈肌腱翻向远侧,露出手掌深部的结构,注意尽可能保留掌浅弓和正中神经的分支。

6、仔细除去尺神经深支和尺动脉深支前方的肌组织。显露尺神经在掌深部的分支,以及尺动脉深支与桡动脉末支吻合形成的掌深弓及其分支。

7、修洁拇收肌,除去肌表面的疏松结缔组织。切断并翻开拇短屈肌以尽量露出拇收肌的止点。将拇收肌横头自第三掌骨分离,翻向拇指,露出最外侧的第一骨间背侧肌。在拇收肌与第一骨间肌的间隙中,有桡动脉发至拇指的拇主要动脉和至示指桡侧的动脉。

8、修洁1~2个骨间掌侧肌和骨间背侧肌,追踪它们的肌腱向远侧附着于近侧指骨底和指背的伸肌腱。观察骨间肌和蚓状肌加入伸肌腱扩展部的情况。

第三节四肢后面结构的解剖

一、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次课的解剖操作,应掌握斜方肌,背阔肌、三角肌、肱三头肌的起止、作用和神经支配;三边间隙和四边间隙的境界和穿经的结构;肩胛上动脉、肱深动脉的走行及分布;腋神经和桡神经的走行、分支、分布及其损伤后的主要表现。了解冈上肌、冈下肌、大圆肌、小圆肌、肩胛下肌的位置和作用;肩胛部的血管吻合。

掌握桡神经深支(骨间后神经)的走行、分支分布;前臂后部浅、深肌群的位置、各肌的名称和神经支配。了解骨间后动脉的来源、走行和分布;腕背的腱滑膜鞘。

二、解剖操作程序与方法

(一)皮肤切口:

1、自枕外隆凸沿正中线垂直向下直至两髂后上棘间连线;

2、自枕外隆凸沿上项线向外侧至该线中点(约4cm远);

3、从上项线中点向下沿颈外侧界向下,与前已有的沿锁骨至肩峰的切口相接;

4、自垂直切口下端((1)切口1下端)向前沿髂嵴切至腋中线;

5、自第12胸椎棘突向外上至腋后襞,转至上臂向下切到上横切口为止。

从内侧向外侧翻起皮片(背部皮肤切口图)。

()背浅部的解剖

1、除去浅筋膜。这里的浅筋膜一般较厚,特别是项部和背下部。清除浅筋膜时,可能将一部分深筋膜同时除去,尤其是背部上分的深筋膜很薄弱。除去背部的筋膜显露斜方肌。清除肌浅面的筋膜时,应使肌纤维略紧张,顺着肌纤维的方向修割就易达到修洁的目的。修洁背阔肌的同时,观察深筋膜的下部分。这一部分是胸腰筋膜(即背部的深筋膜)的腰部,是一层坚韧而较厚的筋膜,为腱性膜,分为前后两层。现在看到的是后层(又称浅层)。

2、斜方肌的外下缘插入刀柄钝性分离直至与深面组织和在椎骨棘突上的附着部分离清楚然后距正中线1cm处垂直切开斜方肌,注意不要损伤它深面的肌肉。仔细将斜方肌自切口向外侧翻起,进入该肌深面的副神经在峰窝组织中跨过肩胛上角,与颈横动脉的浅(升支)和神经伴行。颈横动脉是锁骨下动脉的分,参加肩胛周围的动脉吻合。

3、拉肩向前使肩胛更离开正中线,即可显露附着于肩胛内侧缘的一层肌肉。附着于肩胛上角的是提肩胛肌。该肌向上进入颈部,附着于上数颈椎横突。

大、小菱形肌附着于项韧带下部和上数胸椎棘突,纤维行向下外止于肩胛内侧缘。小菱形肌位于大菱形肌的上方,宽约2cm,常不能与大菱形肌分开。它们的作用是拉肩胛向上和向内。

()肩胛部的解剖

1、自肩胛骨上角向外至肩峰切开斜方肌。用手指沿肩胛骨上角向外侧至肩胛喙突。探肩胛骨的锐利上缘。在接近喙突处找出肩胛上韧带。寻找越过韧带上方的肩胛上动脉和韧带下方的肩胛上神经。修洁韧带,并尽可能修洁神经、血管至远侧。

2、修洁三角肌并考察其附着情况。三角肌的起端与斜方肌止端相距很近。止端呈腱性,被肱肌的起端围绕。

外展上臂放松三角肌,用手指自前缘和后缘上部插入深面,将肌自肱骨上端分离。分布三角肌的腋神经,在肩峰下方约5cm处从后缘进入肌深面。在肩峰下2~3cm处自后向前横行割断三角肌肉肌至其中部并向前翻开以观察三角肌中部的纤维性肌间隔及肌纤维附着情况。

在三角肌与肩峰的深面,有肩峰下粘液囊将三角肌与肩关节囊隔离。割开粘液囊探其范围。有时粘液囊可与关节囊相通。

3、翻开三角肌后,显露出冈上窝内的冈上肌和冈下窝内的冈下肌,以及附着在肩胛外侧缘的小圆肌和大圆肌。

4、从冈上肌最内侧起点处垂直切断并向外翻起冈上肌,观察从它前上方进入肌深面的肩胛上神经和血管。追踪该神经、血管绕过肩胛冈外侧缘进入冈下窝,分布于冈下肌。在大、小圆肌之间找出肱三头肌长头。追腋神经和旋肱后动脉向后至四边孔,并找出腋神经的小圆肌支。旋肱后动脉在此可能发出一较大分支,下降与肱深动脉吻合。

 ()臂后部的解剖

1、除去上臂后区的筋膜,保留和尺神经伴行的尺侧上副动脉。在腋部提起桡神经,注意它位于腋动脉的后方,在腋下约2.5cm处进入桡神经沟。在未进入之前,可能看到桡神经发支至肱三头肌长头。

2、修洁肱三头肌。肱三头肌的长头早已看到,外侧头和内侧头分别附着于肱骨后而桡神经沟上、下的骨面。肱三头肌的止端成腱,附着于尺骨鹰嘴。

3、再次修洁和追踪桡神经。最初,桡神经居肱三头肌长头与肱骨体之间,顺着桡神经的行路,向下外仔细割开肱三头肌到上臂后面中份,但不要损伤桡神经和与它伴行的肱深动脉。在桡神经沟远侧段,桡神经穿过外侧肌间隔进入上臂前区。最后到达肘前,经肱肌与肱桡肌间达前臂。

4、与桡神经伴行于桡神经沟的是肱深动脉。肱深动脉分为前、后两支。前支一直与桡神经伴行,后支与一支皮神经伴行。它们都参加肘关节动脉网。

(五)前臂后部和手背的解剖

1、除去前臂背面和手背的浅筋膜露出深筋膜。深筋膜和它深面的肌肉紧贴,在腕后面特别增厚形成伸肌支持带。该支持带将肌腱约束在一定的位置上。在伸肌支持带的上下界横切深筋膜。垂直切开前臂后面的深筋膜并翻向两侧,暂时保留手背的深筋膜和伸肌支持带勿动。肘下不远的距离内,深筋膜是作为伸肌的起始而有肌纤维附着,保留这部分深筋膜。

2、在手背正中作一垂直切口割透深筋膜,插入刀柄或用探针探查深筋膜的深面是一间隙,称为腱膜下间隙。各伸肌腱位于深筋膜中,有人认为手背深筋膜分为深浅两层,腱膜下间隙在两层之间。

从桡骨下端向远侧修洁围成“鼻烟窝”的三条肌腱到它们的止端。拇长展肌腱、拇短伸肌腱是其外侧界,内侧界是拇长伸肌腱,鼻烟窝的上界是桡骨茎突。在“鼻烟窝”中找出垂直下行的桡动脉,追踪它向下行走于第1掌间隙,并穿入第一背侧骨间肌的两头间。

向近侧露拇长展肌、拇短伸肌和拇长伸肌的肌腹,它们出现在前臂背面的一浅沟里。该沟将前臂伸肌的浅组分为内侧和外侧两组。沿此沟向上分开两组浅肌直达肱骨外上髁下方,露出深组肌,深组肌中旋后肌居近侧,到拇指的三个肌和示指伸肌居远侧。寻找约在桡骨头下方穿旋后肌而出的骨间后神经。该神经立即分支至各伸肌。修洁与神经同一方向行走的骨间后动脉,它是骨间总动脉的一个分支,穿骨间膜上缘至背侧,分布于伸肌。

3、由下至上除去前臂背侧下2/3份的深筋膜(保留有肌纤维附着的深筋膜)。依下列次序分开并修洁浅组伸肌。追踪肱桡肌止于桡骨茎突底、桡侧腕长伸肌止于第二掌骨底背侧、桡侧腕短伸肌止于第三掌骨底背侧。前已验证伸指肌。小指伸肌可看作是由伸指肌内侧分离的一部分,桡尺下关节后面的一沟中经过。尺侧腕伸肌腱经过尺骨小头与茎突间。

4、依次切开伸肌支持带及其深面的诸伸肌腱管。追踪诸肌腱直至其止点。

 

 

 

 

 

 

 

 

 

 

 

 

 

 

 

 

 

 

 

第三章  头面部的解剖操作

第一节  颅顶部

一、目的与要求

本次课应掌握头部主要结构的体表投影;额顶枕区和颞区软组织的层次及其特点;颅顶部血管、神经的来源、走行和分布;颅内、外静脉交通途径及其临床意义头部骨性或肌性标志;淋巴引流的规律和主要淋巴结的位置。

二、解剖操作程序与方法

将尸体头部垫高或将项部撂在操作台的边缘。

(一)皮肤切口

1、自眉间向上沿颅顶正中至枕外隆凸切开头部皮肤;

2、自颅顶中点向左、右作一冠状切口至耳根上方,自此处分别向耳根前,后方切开。

将划开的四片皮肤向四周翻下。

(二)解剖和观察颅顶部皮肤层次

1、在颅顶浅面分离和观察皮下组织的特点。

2、除去皮下组织,观察颅顶中部和两侧的帽状腱膜以及颅顶前,后部肌肉复盖颅顶的情况。   

3、将刀柄自颅顶正中插入腱膜下,并向四周探查帽状腱膜与其深面相连的情况。

4、按照皮肤相同的切口,切开帽状腱膜,并向四周翻下,观察疏松的腱膜下组织。 

5、去除腱膜下组织,观察颅骨骨膜,然后用刀将此膜剥离,剥离时可见此膜在骨缝处连结紧密,与颅骨之间连结较疏松,但在颞窝的骨面处则连结较紧密。

(三)颅顶部血管神经的解剖

1、在颅前部眶上缘内侧1/3处找出眶上动脉及其伴行的眶上神经:在眶上动脉和眶上神经内侧一指处,找出滑车上动脉和滑车上神经。

2、在耳根前方找出颠浅动脉及耳颞神经;在耳根后方找出耳后动脉及枕小神经。                                      

3、在枕外隆凸外侧2~2.5cm处找出枕动脉及枕大神经。

第二节     

一、目的与要求   

应掌握面部浅层结构的特征、面部主要血管、神经的来源、走行和分布;腮腺形态结构;腮腺咬肌筋膜结构特点:通过腮腺实质的血管神经以及腮腺管的体表定位。了解主要表情肌的配布和作用;面部淋巴回流途径及主要淋巴结群。

二、解剖操作程序与方法

(一)皮肤切口

1、由额部发际中点沿正中线垂直下降至部;

2、沿额部发际由正中中外向外侧直至耳廓上方;

3、绕睑裂一圈;

4、绕鼻翼并横向外侧直至耳屏;

5、绕口裂一圈;

6、由部正中沿下骨下缘,经下倾角斜至乳突。

按上述切口由内侧向外翻皮肤。

(二)面部结构的解剖

1、在眼裂和口裂周围、口角上方、上外方、下方和下外方分别解剖出眼轮匝肌、口轮匝肌、上唇方肌、颧肌、下唇方肌和三角肌等。

2、在颧弓和下颌角之间辨认咬肌,在其止点前缘找出面动脉和面前静脉,由下往上追踪至内眦处。在口角上,下方解剖出上唇动脉和下唇动脉。

3、在鼻翼外侧一指与眶下缘下方0.5cm处解剖出眶下动脉和眶下神经。

4、在弓下方找出面横动脉。

5、在下颌第二前磨牙下方,解剖出颊动脉和颊神经。

6、在耳廓前面观察腮腺咬肌筋膜、腮腺淋巴结。

7、在腮腺前缘上,中1/3交界处找出腮腺管,在腮腺上缘、前缘及下缘分别解剖出面神经的五个分支。

8、除去颞部的皮下组织,观察颞筋膜,然后切除此筋膜的前下部份,观察颞肌。

 

 

 

 

 

 

 

 

 

 

 

 

 

 

 

 

 

 

 

 

 

 

 

 

第四章  颈部的解剖操作

第一节  颈前三角和胸锁乳突肌区

一、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局部的解剖操作,学生应掌握颈部的重要体表标志;主要血管神经的体表投影;甲状腺的形态、位置、毗邻关系及血液供应;颈前三角的围成及内部结构;颈动脉鞘的构成及鞘内结构排列;颈段气管的毗邻。了解颈筋膜的筋膜间隙和感染扩散关系;颈淋巴结群的名称、位置及其流注规律。

二、解剖操作程序与方法

解剖颈部时应将颈部置于标本台边缘,或垫高项部,使尸体头部尽量后仰。

()皮肤切口:颈部皮薄,切口要浅。

1、自下颌中点沿下颌缘稍上方作一横切口,经耳垂根部切至乳突根部的后缘,若部已解剖,可省略此切口。

2、自下颌骨体下缘的中点,沿颈前正中线至胸骨柄上缘的中点、与胸部上切口相遇。

由内向外剥离皮瓣至斜方肌前缘。

()浅层结构的解剖

1、观察颈部浅筋膜及其所包的颈阔肌自胸前上部切断颈阔肌,由下向上(连同浅筋膜)剥离并揭起,观察颈深筋膜浅层及其包绕的胸锁乳突肌、舌骨上肌群和下颌下腺。

2、在颈部正中线两侧找出颈前静脉及其下端的颈静脉弓;在胸锁乳突肌的浅面找出颈外浅静脉及沿静脉排列的颈浅淋巴结。   

3、在胸锁乳突肌后缘的中点剖出颈丛的皮支,向上、向内分别找出枕小神经、耳大神经和颈横神经。锁骨上神经可留待颈后三角处解剖。

()深层结构的解剖

1、解剖下颌下腺  在下颌下三角处找出下颌下腺、下颌下淋巴结及在腺外侧面走行的面动脉、下方走行的舌下神经、上方走行的舌神经。将下颌下腺向下翻,在其内侧面的中份找出下颌下腺管。

2、解剖舌骨上肌群  在舌骨上方修净二腹肌前、后腹;在后腹上方分离出茎突舌骨肌;在前腹深面剖出下颌舌骨肌:在左、右下颌舌骨肌之间切开肌肉,并向两侧拉开,观察在正中线两侧前、后纵行的颌舌骨肌。切断固定二腹肌中间腱的筋膜,将肌向上翻,分离舌骨舌肌,该肌浅面有舌神经,深面有舌动脉。 

3、解剖舌骨下肌群  切断胸锁乳突肌的胸骨起点,将其下端的前缘向外侧牵拉,显露出肩胛舌骨肌(外侧)和胸骨舌骨肌(内侧)。在起点处切断胸骨舌骨肌向上翻,观察深层的胸骨甲状肌及其止端上方的甲状舌骨肌。

4、解剖甲状腺及其周围结构  在起点切断紧贴甲状腺浅面的胸骨甲状肌并向上翻转,观察甲状腺的形态和位置后,

(1)沿正中线切开甲状腺假囊的前壁;

(2)在腺的前方观察静脉丛,并在甲状腺上、中、下三部的外侧分别剖离出由静脉丛汇成的甲状腺上、中、下三条静脉;

(3)在腺侧叶上外方找出甲状腺上动脉和喉上神经,在侧叶下后方(气管食管沟)找出甲状腺下动脉及喉返神经;剖露时,应按血管干的走向细心操作;应注意由甲状腺上极向上追踪甲状腺上动脉时,可见该动脉分放三支,即峡支、前支和后支;在后支略高部位找出喉上神经外侧支,此支细小,经胸骨甲状肌止点下方,斜向进入环甲肌;在甲状腺下极剖露甲状腺下动脉时,要特别注意观察它与喉返神经的关系。

5、解剖颈动脉鞘  在喉及气管的外侧找出颈动脉鞘,先寻找和观察其浅面的颈袢及其分支然后纵行切开鞘的前壁:

(1)观察颈总动脉,颈内静脉和迷走神经三者的位置关系;

(2)在甲状软骨上缘检查颈总动脉分为颈内、外两动脉,观察颈内动脉根部的膨大—颈动脉窦;在颈总动脉分叉处的后面找出米粒大小褐色的颈动脉体;

(3)在颈外动脉起端、平舌骨大角及其上方分别找出甲状腺上动脉、舌动脉和面动脉;

(4)沿颈内静脉上、下端清理颈深上、下淋巴结群。

6、解剖颈交感干  将颈总动脉牵向外侧,观察颈深筋膜深层(椎前筋膜),然后在椎体旁纵行切开筋膜,找出颈部交感干、颈交感神经上节及其发出的心支。剖露颈交感干时,注意保护横过此神经干的甲状腺下动脉(在环状软骨弓平面)。

7、解剖颈部的气管和食管  观察气管颈部和食管颈部的位置和毗邻。注意气管食管沟及其毗邻结构。

第二节   颈后三角

一、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局部的解剖操作,学生应掌握颈后三角的界限及内部结构;锁骨下动脉的主要分支;斜角肌间隙与内部结构;膈神经的行径及毗邻关系;颈丛的组成及其主要分支。

二、解剖操作程序与方法

1、解剖浅层结构  在胸锁乳突肌后缘的中点,颈丛皮支穿出点处向下外方分离锁骨上神经;在颈丛皮支穿出点的上方,颈深筋膜的深面,找出副神经,并追踪至斜方肌前缘。

2、解剖斜角肌间隙  切断胸锁乳突肌的起点,将肌肉向上翻转,分离位于颈椎体外侧,颈后三角底部的斜角肌,最前方的是前斜角肌在前斜角肌浅面,显露出纵行于该肌浅面的膈神经;在前斜角肌的后外侧,分离出中斜角肌,观察前、中斜角肌与第1肋之间形成的斜角肌间隙,显露出通过斜角肌间隙的臂丛和锁骨下动脉。

3、解剖深部静脉和淋巴管  在前斜角肌的下方找出自腋静脉移行来的锁骨下静脉,向内追寻其与颈内静脉合成无名静脉(头臂静脉);找出在锁骨下动脉前方入左静脉角的胸导管;分别在颈深下深淋巴结下方和紧贴锁骨下静脉上面找出注入胸导管的左颈淋巴干和左锁骨下淋巴干;在右静脉角处搜寻出右淋巴导管。

4、解剖锁骨下动脉  修洁锁骨下动脉,观察其位置,行径及分支:

(1)在前斜角肌内侧缘找出上行的甲状颈干及走向甲状腺侧叶下方的甲状腺下动脉,横过前斜角肌和臂丛浅面的颈横动脉以及在颈横动脉与锁骨下静脉之间向外横行的肩胛上动脉等甲状颈干的分支;  

(2)在甲状颈干的内侧找出向上行进入横突孔的椎动脉;

(3)在椎动脉的对向侧、锁骨下动脉的下方拔出找出向下行的胸廓内动脉;

(4)在前斜角肌的深面找出自锁骨下动脉发出后向后行的短干——肋颈干。

5、解剖臂丛  切断肩胛骨甲舌骨肌的下腹,将肌向上翻,在锁骨下动脉的上方及后方观察组成臂丛的神经根:在锁骨下动脉的上外方找出臂丛的上干和中干;在动脉第三段的后方找出下干;沿上千上干向外分离,找出臂丛在锁骨上部最粗的分支——肩胛上神经。

 

 

 

 

 

 

 

 

 

 

 

 

 

 

 

 

 

 

 

 

 

 

 

 

 

 

 

 

 

 

 

 

 

 

 

 

 

 

 

第五章  胸部的解剖操作

第一节  胸壁、胸膜及肺

一、目的与要求

掌握胸部重要的体表标志;胸壁的层次结构;肋间神经、血管的行径和排列关系;胸廓内动脉的行径和分支;肋膈窦的位置;胸膜和肺的反折返折线及其体表投影月不见,肺根的结构及其排列关系。

二、解剖操作程序与方法

1、解剖肋间隙  任意选取一个肋间隙,将肋间内、外肌上端割断并翻向下,翻起肋间内肌后可见肋间血管和神经行于肋间隙上界,接近肋沟,在肋间血管和神经的深面可能有一层很薄的不完整的肌层,是肋间内肌深层。在胸骨旁清除肋间外膜和肋间内肌,显露胸廓内血管。

2、打开胸廓前壁  先将锁骨内侧1/3部后面的锁骨下静脉、前斜角肌及其表面的膈神经以及锁骨下动脉第1段及其分支清理好。然后离断胸锁关节,将锁骨尽力向外揭起,并贴第一肋骨切断锁骨下肌,在锁骨中、外1/3交界处附近剪断锁骨。

在前斜角肌止点的下方,小心清除一段肋间外肌和肋间内肌,避免伤及胸膜壁层;用手指推离肋骨内面的胸膜,将肋骨剪刀的弯齿紧贴骨内面插入,在前斜角肌止点内侧剪断第一肋;然后切口向外,沿腋前线依次剪断以下各肋。操作时应始终注意先推离胸膜,再紧贴肋骨内面将肋骨剪断,两侧同时按此法操作。

一手从胸骨上缘提起胸前壁,另一手伸入胸骨及肋的后方,把胸膜壁层从胸壁推离,并剪断胸廓内动脉的上段;在膈肌附着在胸前壁处切断膈肌,分离腹膜壁层至脐平面,将胸前壁完全揭开。

3、解剖胸膜和胸膜腔,作工字形切口割开胸膜壁层,翻起壁胸膜,以手伸入胸膜腔内探查胸膜。注意胸膜壁层在不同部分的转折和形成的胸膜窦。

观察胸膜前界,在胸骨柄的后方和第四肋软骨以下部分,左、右两侧肋胸膜与纵隔胸膜的反折线返折线彼此分开。左右反折线返折线间的这两个区域内没有胸腹,分别称为上胸膜间区和下胸膜间区。前者为胸腺所在,注意成人胸腺退化为脂肪团块;后者为心包裸区所在。

沿锁骨中线向上,壁胸膜经锁骨后方伸入颈根部形成胸膜顶。循锁骨中线向下探查肋胸膜在胸廓下口反折返折至膈肌上面,形成肋膈反折返折

在壁胸膜肋膈反折返折处观察肋膈隐窝,在壁胸膜肋纵隔反折返折处观察肋纵隔隐窝,特别注意左侧肋纵隔隐窝。

4、壁胸膜在肺门移行为脏胸膜。胸膜的上半包着出入肺的结构,下半形成肺韧带。肺韧带的下端差不多接近膈肌。观察该韧带的游离下缘。

5、移出肺  将肺向外上托起,使肺根紧张并显露肺根。在纵隔与肺的中点切断肺根,注意勿伤及纵隔和肺。移出肺,观察出入肺门结构的前后、上下排列关系,并把它保存于防腐液中。

第二节  纵隔

一、目的与要求

熟悉纵隔的概念、境界和分部;掌握各部重要脏器和结构的排列关系。

二、解剖操作程序与方法

1、观察纵隔的境界、位置和分区。

2、观察肺根的主要结构:支气管、肺动脉、肺静脉,注意彼此的位置关系,比较左、右侧的差别,试寻找支气管动脉。清除淋巴结。

3、在上纵隔大静脉的前方观察胸腺;胸腺后方是主动脉弓,弓的右侧为上腔静脉,上腔静脉续连左、右头臂静脉;左头臂静脉自左向右跨过主动脉弓上缘汇入上腔静脉;左头臂静脉上方能看到主动脉弓3大分支(头臂干、左颈总动脉、左锁骨下动脉);上腔静脉和右头臂静脉的右侧可见右膈神经;主动脉弓左前方可见左膈神经;该神经后方为左迷走神经;主动脉弓后面上方可摸到气管,气管后方是食管;气管的右侧有右迷走神经。

4、解剖观察纵隔的右侧面  大片撕除右纵隔胸膜和胸后壁的胸膜并查看:右肺根上方有奇静脉弓跨过汇入上腔静脉;食管在右肺根和心包的后方;右迷走神经在肺根的后方下行,分成丛围绕食管。显示下腔静脉和右膈神经、右侧胸交感干和交感节以及内脏大、小神经;向前牵食管,在脊柱前有奇静脉,该静脉的左侧为管壁很薄、管径不均匀的胸导管。

5、解剖观察纵隔的左侧面  大片撕除右纵隔胸膜和胸后壁的胸膜并查看,左肺根上方有主动脉弓跨过;肺根后方为胸主动脉;注意迷走神经越过主动脉弓左前方时,发出左喉返神经绕主动脉弓返行向上;左迷走神经在肺根后方下行,分成丛围绕食管。显示左膈神经,左侧胸交感干以及内脏大、小神经。

在胸后壁内面选1~2个肋间隙检查肋间血管和神经的位置排列关系。清理出几支交感神经节连接肋间神经的交通支。

6、解剖心包  沿左、右膈神经前方纵行切开心包,再在膈肌稍上方横切心包连接上述两切口的下端,将心包切成U形片向上翻起。伸手指入心包探查浆膜心包的转折。拉起心尖探查心后方的心包斜窦,注意左心房与食管的位置关系。用左手示指自肺动脉干的左侧经肺动脉干和主动脉后方伸向右,探查心包横窦。在心底观察肺动脉干、升主动脉和上腔静脉的位置排列。放回胸前壁,观察心脏的位置和体表投影。

 

 

 

 

 

 

 

 

 

 

 

 

第六章腹部的解剖操作

第一节腹前外侧壁

一、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局部的实地解剖,学生应掌握腹部的境界和区分及常用的表面解剖,腹前外侧壁的层次,肌纤维的走行方向,血管神经分布规律;腹股沟管的构成、位置和内容;腹股沟三角和腹股沟内、外侧窝的位置及其与疝的关系。

了解腹壁浅筋膜及其腹壁下动、静脉;腹直肌鞘的构成及构造特点;腹白线结构特点及临床意义。

二、解剖操作程序及方法

(一)皮肤切口 

1、自胸骨剑突沿正中线向下环形绕过脐环直至耻骨联合;

2、再自耻骨联合沿腹股沟循髂嵴前端切开皮肤。将皮瓣翻向外侧。

()解剖浅筋膜

    1剖查浅血管  在下腹部浅筋膜的浅、深两层之间找出腹壁的浅血管。于髂前上棘与耻骨结节连线中点下方1.5cm附近,寻找旋髂浅动脉和腹壁浅动脉及其外侧的同名浅静脉。在脐周看到的静脉为脐周静脉网,它向上汇合成胸腹壁静脉,向下与腹壁浅静脉连接,注大隐静脉。

    2辨认Camper筋膜和Scarpa筋膜  于髂前上棘平面作一水平切口,长约l0cm,深致腹外斜肌腱膜浅面为度,用刀柄钝性剥离,可看到浅层富含脂肪,为Camper筋膜;深层为富含弹性纤维的膜性组织,为Scarpa筋膜。将手指伸Scarpa筋膜与腹外斜肌腱膜之间,探查Scarpa筋膜的附着点。手指向内侧轻轻推进,至白线附近,探明其内侧附着处。于男性尸体,手指向下可进至阴囊肉膜深面。手指不能伸股部,于腹股沟韧带下方约1.5cm处受阻。

    3寻认肋间神经的皮支  剔除浅筋膜,在前正中线旁剖出2-3支肋间神经的前皮支,并在腋中线的延长线上剖出2-3支肋间神经的外侧皮支。在耻骨联合的外上方找到髂腹下神经的皮支。

  4清除浅筋膜,显露腹壁肌层。

    ()解剖腹股沟区

    1观察腹外斜肌和腹股沟管前壁  观察腹外斜肌的起始、纤维方向及移行腱膜的位置。察看腹股沟韧带。在耻骨结节外上方清理出腹外斜肌腱膜的裂隙——腹股沟管浅环,腹外斜肌腱膜在此延续为精索外筋膜。用刀柄钝性分离精索(或子宫圆韧带)的内侧和外侧,显露浅环的内、外侧脚,内侧脚附着于耻骨联合,外侧脚附着于耻骨结节。观察脚间纤维。提起精索,在后方观察腹股沟韧带内侧端的腱纤维自耻骨结节向内上方织腹直肌鞘前层,并形成反转韧带。

    2打开腹股沟管前壁  由髂前上棘至腹直肌外侧缘作一水平切口,再沿腹直肌鞘外侧缘向下至浅环内侧脚的内侧切开腹外斜肌腱膜,注意不要破坏浅环,然后将三角形的腱膜片向外下方翻开,便打开了腹股沟管前壁,显露管内的精索(或子宫圆韧带)。腹内斜肌的下部起于腹股沟韧带外侧23,精索外侧端的前面有腹内斜肌覆盖。腹股沟管位于腹股沟韧带内侧半的上方约1.5cm,从外上斜向内下,长约4.5cm

    3观察腹股沟管上壁  于精索稍上方找到髂腹下神经。髂腹股沟神经沿精索前外下行,并伴精索出浅环。腹内斜肌和腹横肌下缘呈弓形跨过精索,构成腹股沟管上壁,此二肌的下缘  分出一些小肌束附于精索形成提睾肌。

    4观察腹股沟管下壁和后壁  游离并提起精索,可见构成腹股沟管下壁的腹股沟韧带,  后壁为腹横筋膜,后壁的内侧部有腹股沟镰和反转韧带加强。

    5探查腹股沟管深环  提起精索并沿精索向外上方牵拉腹内斜肌下缘,在腹股沟韧带中  点上方一横指处观察腹横筋膜延为精索内筋膜。腹横筋膜围绕精索形成的环口即是腹股沟管深  环。

    6确认腹股沟三角  检查腹壁下动脉,其与腹直肌外侧缘和腹股沟韧带内侧半围成的三  角形区域即腹股沟三角,此三角区的浅层结构为腹外斜肌腱膜,深层结构为腹股沟镰和腹横筋  膜。

    ()解剖三层阔肌和肌间血管、神经

    1自腹直肌外侧缘与肋弓的交点沿肋弓向外侧切开腹外斜肌至腋中线,再沿腋中线和髂  嵴切至髂前上棘,将腹外斜肌翻向内侧,显露腹内斜肌,观察腹内斜肌的纤维走行及移行为腱  膜的位置。

    2沿上述腹外斜肌切口,并由髂前上棘至腹直肌外侧缘作一水平切口,切开腹内斜肌,  将腹内斜肌翻向内侧。腹内斜肌与腹横肌结合甚牢,其间有第7-11肋间神经、肋下神经及其  伴行的血管经过,仔细分离,并观察这些血管、神经的走向和呈节段性分布的情况。

    3观察腹横肌的纤维走向及移行为腱膜的部位。

    ()剖查腹直肌鞘

    1翻开腹直肌鞘前层  在白线的左侧(或右侧)一横指处纵向切开腹直肌鞘前层,向两侧分离鞘前层,显露腹直肌。因鞘的前层与腹直肌腱划结合紧密,故必须用刀尖仔细剥离。

    2探查腹直肌及其血管、神经  钝性分离腹直肌,观察第711肋间神经、肋下神经及相  应血管分支进入腹直肌的情况。平脐横形切断腹直肌并翻向上、下方,在其后面寻找腹壁上、下动脉,注意其吻合。

    3观察弓状线  在脐下4~5ecm处,腹直肌鞘后层呈现弓形游离下缘,即弓状线,此线以下,腹直肌直接与腹横筋膜相贴。

    二、腹膜与腹膜腔

    在探查腹膜腔之前,应先依腹部的分区,观察腹腔脏器的配布和位置。用手探查腹膜及腹膜腔,动作必须轻柔,尽量不撕破腹膜。观察完毕后将内脏恢复原位。

    ()打开腹膜腔

    自剑突沿前正中线至耻骨联合,切开腹壁深达壁腹膜。在脐上方中线处先将壁腹膜切一小口,用刀柄或手指探查,并推开大网膜及小肠等。然后将左手示指和中指伸人腹膜腔内,提起    腹前外侧壁,使壁腹膜与内脏分开,向上、下切开壁腹膜使之与腹壁切口等长。再平脐下缘水    平切开腹前外侧壁各层,直至腋中线附近。将切开的腹壁翻向四周,打开腹膜腔,可见肝左叶、胃前壁及盖于肠袢表面的大网膜。

    ()观察与比较腹膜和腹膜的境界

    将肋弓提起,伸手于肝与膈之间,向上可达膈穹隆,为腹腔及腹膜的上界。把大网膜及小肠袢轻轻翻向上方,寻见小骨盆上口,此即腹腔的下界,腹膜腔经小骨盆上口人盆腔。将腹腔、膜腔的境界与腹壁的境界作一比较。

    ()观察腹膜形成的结构

    1.观察网膜  将肝的前缘提向右上方,观察由肝门移行至胃小弯和十二指肠上部的小网膜(肝胃韧带和肝十二指肠韧带)。观察大网膜下缘的位置,上缘的附着点。然后将其提起,查看胃大弯与横结肠之间的大网膜是否形成胃结肠韧带。

    2.探认肝的韧带  上提右侧肋弓,将肝推向下方,从左侧观察矢状位的镰状韧带。用拇指和示指搓捻其游离下缘,探知其内的肝圆韧带。将手插入肝右叶与膈之间,向肝的后上方探查,触及指尖者为冠状韧带上层。将手移至肝左叶与膈之间,向后探查,触及指尖者为左三角韧带,此时,将手左移,可触及左三角韧带的游离缘。

    3.扪摸胃与脾的韧带  将胃底推向右侧,尽可能地暴露胃脾韧带。将右手由脾和膈之间向右伸人,手掌向脾,绕脾的后外侧,可伸达脾与肾之间,指尖触及的结构为脾肾韧带。在脾的下端检查脾结肠韧带。注意胃脾韧带、脾结肠韧带与大网膜的关系。

    4.辨认十二指肠空肠襞  将横结肠翻向上,在十二指肠空肠曲左缘、横结肠系膜根下方,脊柱左侧的腹膜皱襞,即十二指肠空肠襞’。

    5.观察系膜  将大网膜、横结肠及其系膜翻向上方。把小肠推向一侧,将肠系膜根舒展平整,观察肠系膜的形态,扪认肠系膜根的附着。将回肠末段推向左侧,在盲肠下端寻找阑尾,将阑尾游离端提起,观察阑尾系膜的形态、位置。将横结肠、乙状结肠分别提起,观察其系膜并扪认系膜根的附着。

    ()探查膈下间隙

    1.探查右肝上间隙  将手伸人肝右叶与膈之间,探查右肝上间隙的范围。

    2.探查左肝上间隙  将手伸人肝左叶与膈之间,探查左肝上间隙的范围。触摸左三角韧带游离缘,左肝上前间隙和左肝上后间隙在此处相交通。

    3.探查右肝下间隙  此间隔向上可达肝右叶后面与膈之间,向下通右结肠旁沟。其后份为肝肾隐窝,在乎卧时为腹膜腔最低点,故常有积液。

    4.查认左肝下间隙  探查左肝下前间隙的境界。胃和小网膜后方为左肝下后间隙,即网膜囊。沿胃大弯下方一横指处剪开胃结肠韧带,注意勿损沿胃大弯走行的胃网膜左、右动脉。将右手由切口伸入网膜囊内,向上可达胃和小网膜的后方。再将左手示指伸人肝十二指肠韧带后方的网膜孑L,使左右手会合。探查网膜孔的周界。将左手顺胰体走行伸向左直抵脾门,再将右手中指放人脾和左肾之间、示指放人脾和胃之间,左手与右中指间即为较厚的脾肾韧带,左手与右示指间则为胃脾韧带,右手中、示指间则为脾蒂。胃脾韧带与脾肾韧带构成网膜囊的左界。

    ()观察结肠下区的间隙

    翻动小肠袢和小肠系膜根,观察左、右肠系膜窦,前者可直接通往盆腔,后者下方有横位的回肠末段阻断。在升、降结肠的外侧,观察左、右结肠旁沟,前者仅向下可通盆腔,后者除向下通盆腔外,还向上通膈下间隙。探查其向上和向下的交通。

    ()探查陷凹

    在男尸探查直肠膀胱陷凹,在女尸探查直肠子宫陷凹和膀胱子宫陷凹。

    ()观察腹前壁下份的腹膜皱襞和窝

    观察腹前壁下部内表面的脐正中襞、脐内侧襞和脐外侧襞及膀胱上窝,腹股沟内、外侧窝。剥去壁腹膜,观察其覆盖的结构。

(二)解剖浅层结构 

1、在浅筋膜内寻找股动脉发出的皮动脉:腹壁浅动脉出现于腹股沟韧带内、中1/3交界处;旋髂浅动脉行向髂嵴。

2、观察浅筋膜,并自髂前上棘横向正中线,再沿正中线切开浅筋膜,用手指或刀柄在浅筋膜与腹外斜肌腱膜之间向下探查,至腹股沟韧带下方约一横指处即被封住而不能继续向下,但内侧部则可沿精索的外侧进入阴囊。

3、沿正在线将浅筋膜向外侧剥离,在分离浅筋膜时可看到下6个肋间神经和髂腹下神经的前皮支。于腋后线处寻找肋间神经的外侧皮支。

(三)解剖深层结构

1、修洁腹外斜肌及其腱膜,并在耻骨的外上方观察腹股沟管皮下环,以及通过此环的精索或子宫圆韧带。检查皮下环的内、外侧脚和脚间纤维以及腹股沟韧带,观察由此韧带延续于耻骨梳的陷窝韧带和耻骨梳韧带。

2、由髂前上棘至腹直肌外侧缘水平切开腹外斜肌腱膜,再由腹外斜肌的肌性部和腱性部的交界线,由上向下纵行切断腹外斜肌,分别翻转腹外斜肌及其腱膜,显露位于其深面的腹内斜肌。在翻开腹外斜肌腱膜时,勿损伤其深面的髂腹下神经和髂腹股沟神经。此二神经在髂前上棘内侧约2.5cm处穿出腹内斜肌而至腹外斜肌腱膜深面,观察腹内斜肌下缘参与组成腹股沟管的上壁及随精索下降至阴囊的提睾肌。

3、沿腹直肌外侧一横指处纵行切开腹内斜肌,再从髂前上棘作水平切口,分别向外侧翻开腹内斜肌。观察腹横肌及其表面的下6对肋间神经的远侧段,查看腹横肌下缘组成腹股沟管的上壁,腹内斜肌和腹横肌下内侧部的腱膜相触合成腹股沟镰(联合腱)

4、沿腹直肌中线纵行切开腹直肌鞘前层,分离鞘与腱划的连结,将鞘的前层翻开观察腹直肌及其前下方的锥状肌,将腹直肌向内或向外翻起,查看下6对肋间神经进入鞘内的情况,以及腹壁上、下动脉的走行,在脐环下45cm处观察腹直肌鞘后层形成的弓状线。

5、将腹横肌的下缘牵向前上方,用刀柄将其与腹横筋膜分离。在腹股沟韧带中点上方一横指处观察腹横筋膜形成的管状突起,该管状突起延伸为精索内筋膜,其管口为腹股沟管腹环,此环须割开腹横筋膜后才能看到。

6、自髂前上棘水平向内,沿肌纤维割开腹横肌,切断腹横肌在腹股沟韧带上的起点,将肌翻向内,检查腹横筋膜与髂筋膜的延续关系,并在腹股沟管腹环的内侧观察腹壁下血管的起源及行程。

 

第二节  腹腔脏器和腹膜

一、目的与要求

掌握腹膜和腹膜腔的概念,腹膜的壁层和脏层,腹膜形成的网膜、系膜、韧带和陷窝、陷凹及皱襞。腹膜腔的分区及各区相互间的交通,网膜囊的位置、网膜孔的位置和毗邻。

腹膜脏,壁层的区别及其功能;腹腔脏器与腹膜的关系。

二、解剖操作程序和方法

1、打开腹前壁  沿胸壁两侧的纵行切口继续向下延续切开,一手从胸骨上缘提起已揭起的胸前壁,另手过分离切断膈肌的起点,继续向下,分离腹膜壁层,将其压向深面,尽量不损伤,两侧向下纵行切口切至髂前上棘即可,并将胸前壁和腹前壁一同向下翻开。

2.切开腹膜 已分离保留的腹膜壁层非常薄,以脐为中心,用手术刀作十字切口,即可显露腹腔脏器。

3.探查脏器 在观察正常脏器位置时,可以将大网膜向上翻以便观察,其它脏器如互相影响也可以适当推向一侧,以显露深部器官。

第三节第二节  结肠上区

一、目的与要求

掌握肝、肝外胆道;胃、十二指肠、胰和脾等脏器的位置和毗邻;胆囊、胆囊管与肝管的接形式,胆总管及其分段;腹腔动脉及分支、分布及主要走行,胃的淋巴回流等。

了解肝、胃、脾的体表投影;肝门、肝蒂、脾蒂等概念,迷走神经在胃的分布及临床意义。

二、解剖操作程序和方法

1、解剖胃附近结构  用手尽量将肝向上翻起(必要时可切断左三角韧带),以暴露小网膜,沿胃小弯自贲门部附近剥离网膜,暴露胃左动脉及伴行的胃冠状静脉,然后沿胃小弯向右追索。并注意沿胃左动脉分布的胃上淋巴结与贲门上淋巴结。沿胃小弯向右清理出胃右动脉。追踪胃右动脉,经过胃的幽门上缘直至小网膜游离缘(即肝十二指肠韧带)。追踪胃左、右动脉时注意沿胃小弯而行的前、后胃大神经

尽量将胃小弯向下拉,在贲门处继续解剖胃左动脉至网膜囊后壁,见其起自腹腔干。腹腔干为一短粗的动脉干,起自腹主动脉。并注意胃左动脉根部附近来自后迷走神经 腹腔支。

在距胃大弯中份下方约1cm处,横行剖开大网膜前层,从里面找出胃网膜左、右动脉,二者互相吻合,注意这二动脉不与大弯密相贴,它们有两种分支;向上的胃支;向下的是网膜支,故称胃网膜动脉。沿胃网膜左、右动脉剥离时,注意胃网膜左、右淋巴结。沿胃网膜左动脉向左追索到脾门,可见从脾门处向右上有些动脉分支经胃脾韧带到胃底,即胃短动脉。

2、解剖肝十二指肠韧带  纵行剖开肝十二指肠韧带,可见下列三个结构,逐一清理之:(1)肝固有动脉居左前方,为交感神经丛所围绕;(2)胆总管并列于肝动脉之右侧;(3)门静脉位于前两者的后方。向上追踪上述三结构至肝门,清理周围结缔组织,找出它们各分成左、右两支,分别入肝左、右叶。

3、解剖肝外胆道系统  清理胆总管,观察它与胆囊的关系。细致分离胆囊管与肝管,并在胆囊管、肝管和部分肝右叶下所构成的三角区(肝胆三角)内寻找胆囊动脉,并追踪至它分成二支分布于胆囊的前、后壁,然后再追踪至它的起点,但胆囊动脉变异较多,解剖时应注意观察。

4、解剖十二指肠  将胃翻起,继续将胆总管向下清理,剥离十二指肠与胰前面的腹膜,观察十二指肠上部、降部与下部,以及胆总管与十二指肠和胰头的关系,然后纵行切开十二指肠降部的外侧壁,观察十二指肠乳头。

5、解剖脾脏  沿脾的上缘剥离腹膜,找出脾动脉,追踪至脾门,发脾支至脾。

6、解剖腹腔干  沿脾动脉向右追踪,找出腹腔干,观察腹腔干发出胃左动脉、肝总动脉和脾动脉三支。

7、解剖门静脉  将胰的上缘向下拉,可见脾静脉不是与脾动脉紧密相伴,而是行于胰的后面。清理脾静脉时,注意勿损伤汇入脾静脉的肠系膜下静脉,向右清理直到其在胰后方与肠系膜上静脉合并成门静脉。

第四节第三节 结肠下区

一、目的与要求 

掌握空肠、回肠、结肠的位置,阑尾的位置、、根部的体表投影及其临床意义;肠系膜上、下动脉的走行、分支、分布;门静脉的组成和走行,门静脉与腔静脉的吻合及其临床意义。

二、解剖操作程序和方法

1、解剖小肠  辨认空、回肠,可将肠管拉出腹腔,把肠系膜对光映照,可见空肠系膜内的血管较粗,动脉弓少(一般只有1级),直血管长;回肠系膜内血管较细,动脉弓级数多(可有2~3级),直血管短。

将大网膜和横结肠翻向上,再将全部空、回肠推向右侧,使小肠系膜紧张,在小肠系膜上端观察十二指肠空肠曲和十二指肠悬韧带。

2、解剖大肠  检查结肠的三个形态特点:即结肠带、结肠袋和肠脂垂。然后以盲肠前的结肠带为依据,向下追踪可找到阑尾。

3、解剖肠系膜上动脉  然后空、回肠推向左下方,沿小肠系膜根的右侧切开小肠系膜。先在胰的下缘与十二指肠下部之间,修出肠系膜上动脉根部,然后向下剥出其本干。自上向下沿动脉干左侧剥除小肠系膜前层,除去脂肪及肠系膜淋巴结,找出一系列分布到空、回肠的小肠动脉,边修边观察它们在小肠系膜内互相反复吻合成弓,最后发出直支至小肠管壁的情况,注意空、回肠动脉弓的密度和直支长短的区别。

自肠系膜上动脉右侧,自上而下找出其分支;中结肠动脉、右结肠动脉和回结肠动脉。注意观察中结肠动脉自肠系膜上动脉上部的右侧进入横结肠系膜,分布横结肠的右半部;右结肠动脉常与回结肠动脉共同起于一个总干,最后沿阑尾系膜找回结肠动脉的分支阑尾动脉。

4、解剖肠系膜下动脉  将回、空、回肠翻向右侧,在腹主动脉分叉为左、右髂总动脉以上二横指,即在脊柱前平第3腰椎处,切开腹膜,修出肠系膜下动脉本干,沿其左侧,由上向下找出左结肠动脉,乙状结肠动脉和直肠下动脉。

5、解剖门静脉属支  沿肠系肠上动脉修出肠系膜上静脉,提起胰腺,向上追踪,可见该静脉越过十二指肠下部前面,穿至胰的后方,在胰的上缘与脾静脉吻合成门静脉,沿肠系膜下动脉修出肠系膜下静脉,向上追踪,可见该静脉汇入脾静脉或肠系膜上静脉。

第五节第四节  腹膜后间隙和腹后壁

一、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局部的实地解剖,学生应了解腹膜后间隙和腹后壁的境界,腹后壁的结构层次等;掌握肾、肾上腺的位置、毗邻及出入肾门的结构;肾的被膜及临床意义;输尿管的位置、走行和狭窄,腹主动脉及其分支、走行和分布;下腔静脉的走行及属支;乳糜池的位置;腹部的主要内脏神经节和神经丛;胸腰筋膜和髂腰筋膜及其临床意义。髂腰肌、腰方肌等。

二、解剖操作程序和方法

1、解剖肾和肾上腺  将降结肠推向内侧,剥离肾区前面的腹膜,检查包绕左肾表面的肾筋膜,然后在肾的内侧缘纵行切开肾筋膜,将之向外翻开,可见脂肪囊。检查肾上极上方的肾上腺,可见到它也是包在肾筋膜内,将肾外缘提起,检查肾后面与第十二肋的关系。同样解剖右肾和右肾上腺。

2、解剖进出肾门的结构  从肾门处,清除脂肪,解剖自前向后由肾静脉,肾动脉与输尿管构成的肾蒂,清理左肾静脉,横过主动脉之前,终于下腔静脉,并注意左肾静脉接受来自下方的左睾丸(卵巢)静脉。然后检查右肾静脉。

清理肾静脉周围的结缔组织及淋巴结后,即可找到左、右肾动脉,它们起自腹主动脉的左、右缘。并于肾动脉起点水平的上方,腹主动脉侧方寻找肾上腺动脉。

肾动脉的后方为肾盂,肾盂下延续为输尿管,剖查输尿管,观察其行径毗邻关系。

3、解剖腹主动脉和下腔静脉  小心清除腹主动脉与下腔静脉前面的腹膜,脊柱正前方为神经丛所围绕的腹主动脉,腹主动脉的右侧为下腔静脉。提起腹主动脉,剖查第2~4腰动脉。清理腹主动脉与下腔静脉时,应注意观察两侧的腰淋巴结,以及围于髂总血管周围的髂淋巴结。

4、解剖睾丸(卵巢)静脉  在腰大肌下方前面,寻找睾丸(卵巢)静脉,并注意伴行其内和小的睾丸(卵巢)动脉。沿静脉追踪,可见左睾丸(卵巢)静脉汇入左肾静脉,右睾丸(卵巢)静脉汇入下腔静脉。

5、解剖腹后壁的淋巴结构  将右内侧膈脚分离开,于腹主动脉和右内侧膈脚之间找出乳糜池;并向下找出组成乳糜池的左、右腰淋巴干与肠淋巴干。

6、解剖腹后壁的筋膜组织  将肠及肾等腹腔脏器向内侧翻转,清除腹后壁区域内的腹膜外脂肪。观察腹横筋膜、膈筋膜,腰方筋膜及髂筋膜的延续情况后,清除筋膜,但勿损伤自腰丛发出的各神经。

7、解剖腹后壁的神经  沿腰大肌的内侧缘稍加清理,可见纵行的腰交感干。剖查腹腔干周围的腹腔淋巴结与腹腔神经丛,在腹腔干两侧找到腹腔神经节。

在腰方肌前面,腰大肌外侧,自上而下找寻肋下神经、髂腹下神经及髂腹股沟神经;在髂肌前面,腰大肌外侧找寻股外侧皮神经及股神经;在腰大肌前面找寻生殖股神经;在腰大肌内侧缘找寻闭孔神经。

8、查看腰方肌、腰大肌及髂肌的位置、状态及起止点。

第七章 盆腔及会阴的解剖

一、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次实习示教,应掌握男女性盆腔脏器的位置,毗邻及其与腹膜的关系;髂内动脉主要分支、分布;子宫动脉与输尿管的关系;盆腔内神经的位置;盆腔器官的韧带,腹膜形成物;坐骨直肠窝的境界和内容,会阴中心腱的构成及其临床意义。

了解会阴的境界与分部;盆壁的肌肉;男女尿生殖三角的筋膜间隙及其内容;肛门三角的内容;盆膈与尿生膈的组成;穿过盆膈与尿生殖膈的结构;肛门外括约肌及其分部。

二、示教观察内容

(一)盆腔脏器的位置和毗邻

1、膀胱的位置、形态、毗邻及其与腹膜的关系。

2、观察前列腺的位置、毗邻及其形态结构。

3、输尿管盆段的走行、经骨盆上口处与髂血管的关系其末端与输精管或子宫动脉的关系。

4、子宫的位置、毗邻、分部及其与腹膜的关系。

5、观察了解女性内生殖器各韧带的位置和形态。

6、卵巢和输卵管的形态、位置。

7、观察直肠的位置、形态、分部、毗邻及其与腹膜的关系。

()盆部的血管  

1、髂内血管所发出的各脏支的走行和分布;髂内血管所发出的各壁支分支分布。

2、盆内脏器的静脉丛。

()会阴肌

肛区肌(提肛肌、尾骨肌、肛门外括约肌)的位置和分部。

尿生殖区肌(浅层的会阴浅横肌、球海绵体肌或阴道括约肌、坐骨海绵体肌或阴蒂勃起肌和深层的会阴深横肌、尿道膜部括约肌或尿道阴道括约肌)的位置和形态。

()坐骨直肠肛门

坐骨直肠窝的位置、组成及其内容。阴部内血管和阴部神经的走行、分支和分布。

()男女尿生殖三角

由浅入深观察会阴浅隙和会阴深隙的境界.组成及其内容。


 [温广明1]此点操作存疑,似可不切,供参考。

 [温广明2]此返神经普通教材多不述及,可考虑删除。

 [温广明3]为保持皮瓣完整,此切口亦可考虑不切,接前面翻其的皮瓣由前向后继续分离即可。

更多相关推荐:
20xx级局部解剖学实验报告书写格式要求

局部解剖学实验要求及实验报告要求实验一头颈部一目的要求一掌握额顶枕区层次及各层结构特点临床意义二掌握颅底颅中窝蝶鞍区的主要结构毗邻及临床意义三掌握面浅层的局解特点及临床意义四掌握腮腺咬肌区主要结构特点及毗邻关系...

局部解剖学结合外科手术学实验报告

局部解剖学结合外科手术学学生实验技术报告一学生姓名专业班级二学生参加开放实验项目的体会与建议三评价与认定

局部解剖学实验方案

局部解剖学实验总结周振东经过一个学期的局解实验课学习以下是我对每次实验课的总结第一次实验课主要是腋窝的解剖1解剖浅层找到肋间臂神经剔除浅筋膜和腋筋膜后从喙突向下修洁肱二头肌短头和喙肱肌2在喙肱肌内部剖出肌皮神经...

局部解剖学实验指导参考答案

局部解剖学实验指导参考答案四名词解释1动脉导管三角位于主动脉弓的左前方前界为左膈神经后界为左迷走神经下界为左肺动脉三角内有动脉韧带左喉返神经的心浅丛该三角是手术寻找动脉导管的标志7动脉韧带连于主动脉弓下缘和左肺...

局部解剖学实验指导胸部参考答案

局部解剖学实验指导参考答案第一章胸部一选择题A型题15EAADD610DDAEB1115DDDCB1620DBEAC2125EECDC2630BDECE3135CACAD3640BCCAC4145CCDCE46...

局部解剖实验报告_头

福建中医学院级专业骨科局部解剖学头部实验报告姓名学号123456789101123456789101112345678910123456782

局部解剖学实验教学大纲

局部解剖学实验教学大纲课程编号课程名称局部解剖学RegionalAnatomy课程总学时36实验总学时32实验课性质非独立设课适用专业七年制各专业中医骨伤专业针灸推拿学专业承担实验室或教研室基础医学院人体解剖学...

《口腔局部解剖学》实验教学大纲(口腔医学专业内招生五年制)doc

口腔局部解剖学实验教学大纲课程编号10030103课程英文名称oralregionalanatomy课程性质独立设课课程类别必修课学时学分总学时36总学分1实验学时36实验学分1先修课程系统解剖学适用专业口腔医...

南华大学医学院《局部解剖学》课程实践教学大纲

局部解剖学课程实践教学大纲topographicanatomy课程编号1001010090401课程类别独立开设实验课程学时28总学时56实验学时28学分35适用对象临床医学妇幼急诊肿瘤放医修完本课程所规定的本...

局部解剖实验报告_下肢

福建中医学院级专业骨科局部解剖学下肢实验报告姓名学号1234567891123456789101234567821234567893

局部解剖实验报告_腹壁

福建中医学院级专业骨科局部解剖学腹壁实验报告姓名学号1234567891011234123452

局部解剖实验报告_颈

福建中医学院级专业骨科局部解剖学颈部实验报告姓名学号12345678911234567891021234567891011312345678123456789104

局部解剖学实验报告(1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