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评论的写作

时间:2024.4.5

文学评论的写作

丁爱华

我们在阅读一本书、一篇文章、一首诗、一部剧本时,往往对作家、作品产生一些看法和见解,自然地进行一番评价,写下来形成文字,就是文学评论。随着高考作文对文体分类的重新界定,论述类文章越来越受青睐,即便在高考作文的命题中不直接考查文学评论,我们只要熟谙这种文体的写作,也能借助文体不限这一要求利用这种文体在高考获胜。那么怎样才能写好这种文体呢?

一、仔细阅读作品,把握评论对象

这是写好文学评论的基础,因为只有细致地阅读作品,才可能对作品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有真切的感受;只有对评论对象有准确的把握,才能形成自己的见解,才能形成自己的观点或评论的中心,否则只能是泛泛而谈。阅读一般采取“总体——部分——总体”的步骤,(1)总体,就是从头至尾通读,得出初步而概括的印象;(2)部分,是要对重要部分仔细地读,分析研究,加深印象,发现特色(或发现问题),初步形成观点;(3)总体,是要获得完整的本质的认识,对作品的倾向和艺术性作出自己的判断。在阅读过程中,要及时做好摘记工作,可以一边阅读,一边做评点,随时记录。

二、确定评论中心,进行客观评价

在读书、搜集材料的基础上,选择并确定评论的中心,这里有两个原则要遵守:第一、不同体裁,区别对待。体裁不同,确立评论中心的角度也应有所不同。如:叙事文学的评论,评论的角度应偏重于人物塑造、矛盾冲突等方面。抒情文学的评论,评论的角度应偏重于艺术意境、感情抒发等方面;第二、应有真知,贵在创新。评论的中心,必须从自己对作品的独到见解、真知灼见出发来确立。由于是自己的真知灼见,就可避免雷同,就能创新,评出新水平。要选取作品有意义之点来评。而作品中什么是应选取的有意义之点,什么是要舍弃的无意义之点;什么是自己对于作品的真知灼见,什么是拾人牙慧的旧调重弹、老生常谈;哪些是自己评论时能够驾驭的,哪些是偏大偏难自己力不胜任的。这些都必须通过自己的细心甄别才行。

三、叙议有机结合,做到灵活表达

对读者不太了解的作品,评论前要对其有关方面作一定的交代。在写文学评论时,不必大段引述原材料,那样会用原材料挤掉你的论述;评论点要集中,鲜明。评论角度不要过大。在文学评论中,“叙”是指对作品内容的复述、介绍或引用,“议”则包含分析和评价两方面。分析,是对作品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等进行揭示的过程,评价,则是作者通过分析得到的结论,即对作品或作者艺术

创造的总的看法,也就是文学评论的中心论点。“叙”与“议”的关系,实际上是论据同论点、材料同观点的关系,“叙”是为“议”服务的;“析”与“评”的关系,实际上是论证同论点的关系,“析”是为“评”服务的。我们知道,在任何议论性的文章中,材料同观点,论据、论证与论点,都是应该统一的,所以,在文学评论中,叙、议、评这几方面应该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另外在写作时,要力求避免以下几种毛病:第一种,为评而评,无的放矢,随便拿一篇作品,自己没有明确的目标,未经过认真思考,就去评论;第二种,贪大求全,面面俱到,一下笔就写《论××的小说创作》这样大的题目,往往无从下笔而流于一般、平庸、肤浅;第三种,缺乏新意,老生常谈,步别人的后尘,拾人牙慧。

总之,评论是在阅读作品的基础上,通过评论者的思考,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 “飞跃过程”。要顺利完成这个“飞跃”过程,需要花大力气、下深功夫,做到精于思考,巧于构思,善于表达。


第二篇:文学鉴赏写作


文学鉴赏写作

文章赏析不是简答,也不同于小作文,它是对考生阅读与表达能力的综合考查,重点应落在赏析上。所谓“赏析”,就是“欣赏并分析”的意思。

一、赏析内容:

㈠赏析文学作品的主题思想

要点:

1、把握作品的主旨、思想情感,需要读者完整把握作品、深入理解内涵、注意含蓄或明确的提示,甚至联系相关的作者资料、创作背景。

2、既可根据显性信息把握主题,也可根据隐性信息把握主题。

3、思想主旨题的表达格式是:“文章通过(记述)(描写)(分析)某某对象,(揭示)(刻画)(论证)了某某(现象)(形象)(道理),(反应了)(形象揭示了)(阐述了)某某(本质)(特征)(道理)”。

㈡赏析文学作品的语言特色

要点:

1、赏析文学作品的语言,要建立一个知识体系,包括:语言的准确、简练、生动、形象;风格的幽默、辛辣、自然、简明、含蓄、深沉;长短句式的特点,各种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音韵、构图和结构之美,含蓄与直白,赋、比、兴的运用,多种表达方式等。

2、抓住作品最突出的语言特色进行赏析。

3、从散文语言的炼字、 炼句、 炼意的角度来赏析。汉字本身的表意特征,决定汉语具有音韵美、结构美、内涵美、图画美。

㈢赏析文学作品的形象特点

要点:

1、文学作品的形象,主要包括人物形象和景物形象两大类。景物形象在借景抒情的散文中经常看到,人物形象在散文里也经常看到,但更多的是在小说中。

2、赏析人物形象特点,主要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进行:肖像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侧面)描写等。

3、在答题时,注意答案里必有三个要素:⑴作品的形象是什么,有何特征。⑵作者是如何刻画这个形象的,手法是什么。⑶用这个形象表达什么主旨,有何好处。

㈣赏析文学作品的表现手法

要点:

1、文学作品的表现手法,包括表达方式、描写技法、修辞方法、抒情方式、表现方法、行文构思、表达效果等。

2、要有针对性地训练一定数量的文章,重点是写景抒情的散文和议论性散文。

二、写作的基本步骤

写作赏析文章大致有三个步骤:阅读—鉴赏—写作。

1、阅读 阅读对于鉴赏来说,是占有材料、分析研究的过程。只有通过阅读,才能为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①阅读范围。从写作要求看,阅读既要做到点面结合,又要做到深浅结合。所谓点面结合的“点”,是指作品,所谓“面”是指作家生平、作家其他作品、其他作家的作

品等,这就是知人论世。在这里,作品的阅读是最重要的,这是获得评论权的最重要的依据。只有阅读作品,才能使自己对评论的对象了如指掌,评论时说到点子上,切中要害,避免片面性。所谓深浅结合,是指作品的阅读要深一点,钻得透一点,深到能产生真知灼见为止。

②阅读方法。一般采取“总体—部分—总体”的步骤。

第一,总体,就是从头至尾通读,得出初步而概括的印象。

第二,部分,是要对重要部分仔细地读,分析研究,加深印象,发现特色(或发问题),初步形成观点。

第三,总体,是要获得完整的本质的认识,对作品的倾向和艺术性作出自己的判断。

2、鉴赏

鉴赏一般是基于以下三个问题:①这篇文章说了些什么?②这篇文章意味着什么?③这篇文章是如何表达的?

第一个赏析的问题,只涉及到作品的一

些表面现象。主要应对“谁”、“什么”、“何处”、“何时”、“为何”和“如何”给出正确的答案。目的在于明确作品所反映的具体内容,并且把作者所经验的与自己所经验的联系起来。

第二个赏析的问题,在于阐明作品的主题。这种能力只有在阅读和欣赏文学作品有了丰富的经验之后才能具备。要正确赏析作品的主题,一般要从四个方面入手:第一,内容释义;第二,感觉感情;第三,语言调整;第四,作者意图。从这四个方面去理解作品。

第三个赏析的问题,涉及到作者为了在读者中得到预期反应所运用的技巧。技巧是作者要达到他的目的而使用的手段和工具。作为文学作品来就,除非能够注意并运用这些特殊的技巧。否则,读者就不可能充分理解和赏析它。赏析作品的表达技巧是读者和作者都会感兴趣的。

3、写作

一篇好的赏析文章,既要具有一般论说文的特点,又要讲究文学性。

①要有正确而鲜明的观点(论点)。我们对一篇文章发表议论,总要有个基本看法:是好还是坏?是基本上好的还有缺点,还是基本上不好但尚有某些可取之处?这个基本看法就是文章的中心论点,而这个论点必须是正确的、鲜明的。

②要有准确、充分而有说服力的论据。赏析文章的论据,主要应从作品的形象、情节和艺术描写中去找,也就是说,要对作品的形象、情节或景物、艺术描写和语言运用等方面进行深入细致的具体的分析,从而引用足以说明自己论点的材料来作为论据。这些论据一定要准确可靠,不能想当然,更不可曲解,甚或断章取义,攻其一点不及其余。

③要运用科学的符合逻辑推理的论证方法。是用归纳法,还是用演绎法,或者是类比法,应深思熟虑。而且,是写成一篇立论的评论,还是一篇驳论的评论,也需要根据写作目的,从作品实际和考试需要出发来确定。

④要努力使赏析的语言既准确、严密,有科学性、理论性,又要鲜明、新颖,有文

学性、形象性。要通过语言的运用将赏析的理、情、文三者完美地结合起来。

三、写作中应注意的问题

1、少留“硬伤”

高考作文最怕因审题不清留下“硬伤”,赏析短文的写作也不例外。认真审题,遵照题目要求写作,是确保不出问题、不留“硬伤”的关键。

赏析短文写作题的题干要求是非常明确的,不遵照执行就可能“伤痕累累”,给阅卷者留下扣分的把柄。

题干中规定,“写一篇300字左右的赏析文章”,就必须是“一篇”“文章”,一般要有题目有正文,有开头有结尾,不能当问答题来做,而应以小论文形式来写;必须是“赏析”性质的短文,是对作品的鉴赏分析,而不是引申发挥;须属文学评论,而非读后感、推介文;篇幅必须控制在“300字左右”,不要太少,也不宜长篇大论。遵守题干中明示的各项“规则”,不在这些基本要求上标新立异,留下“硬伤”,短文写作的质量就有了基本保障。

2、结构要全

既然要求写“一篇”“赏析文章”,而不是“一段”“赏析文字”,就必须搭好“架子”,做好谋篇布局的工作。 首先要开好头。赏析文章的开头,并不需要太多的技巧”,只需三言两语,简明扼要地端出全文的基本观点,对内容作出“总提”即可,而且最好独立成段,以便让阅卷者一目了然。纲既举,目须张,接着就要根据内容的特征或需要,安排好正文的结构。或把“总提”的内容看成一个整体,直接举例分析;或将“总提”的内容分化为几个具体的方面,一一剖析。前一种可谓之“论据并列式”结构,后一种可谓之“论点并列式”结构。最后,还应该有个简单的结尾,将全文收束一下。

3、切入要小

3个赏析短文题目:1、“巨人”的述说——简析《贝多芬:一个巨人》的语言描写;

2、“老师”的画像——谈谈《贝多芬:一个巨人》的肖像描写;3、他者的视角——试析《贝多芬:一个巨人》的侧描写。可以看出,这3个题目都比较宽泛,都只提出了赏

析的方向,而没有提示具体的内容,这显然是从不限制考生思维的角度考虑的。文学鉴赏没有标准答案,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大可各抒己见,百花齐放。

古诗鉴赏八大问答模式

一、炼句型

提问方式:请结合全诗,对“某某句”进行简要赏析。

提问变体:“某某句”中蕴涵了哪些感情?请简要赏析。

答题步骤:1、描述诗句所描绘的景象。

2、抓住最突出的一点(或诗眼或写法)简析。3、分析诗人营造了什么意境,抒发了什么感情。

示例:

《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处。因望月有感,聊书所怀,寄上浮

梁大兄,于潜七兄,乌江十五兄,兼示符离及下圭阝弟妹》

白居易

时难年荒世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 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 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 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问:本诗堪称白居易“用常得奇”的佳作。请结合全诗,对颈联“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两句进行简要赏析。

答:手足离情,各在一方,犹如那纷飞的千里孤雁,只能吊影自怜;又像深秋中断根的蓬草,随风飘飞。(步骤1)诗人用比喻的手法,以“雁”、“蓬”比喻离散的手足。(步骤2)从而营造出一种孤苦凄凉的意境,抒发了饱经战乱的零落之苦。(步骤3)

二、语言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解答分析:能用来答题的词一般有: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

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简练生动??

答题步骤:1、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2、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3、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示例:

《越女词(其三)》

李白

耶溪采莲女,

见客棹歌回。

笑入荷花去,

佯羞不出来。

问:请分析此诗的语言特色。

答:此诗语言清新自然,不事雕琢。(步骤1)诗人用“见客”“笑入”“不出来”这一连串似乎很平常的动词短语塑造了一个美丽动人的采莲女的形象,“佯羞”一词写其对意中人的心理和情态,十分自然。(步骤2)诗人用“清水出芙蓉”般的语言抒发了对纯真爱情的赞美。(步骤3)

三、题眼型

提问方式:本诗是怎样以“某某字”统

摄全篇的?请结合全诗进行简要赏析。

提问变体:诗题为“某某字”,通篇虽无“某某字”,但句句进扣“某某字”。请作简要分析。

答题步骤:

第一种:逐句式。即依原句的顺序一句一句地简析之。

第二种:析点式。这个点就是回答问题的“方面”或“角度”,多指表现手法的方方面面。具体步骤:(1)、先指出“方面”或“角度”。2、结合诗句简析。

示例:

(第一种)夜归

周密

夜深归客倚筇行,

冷磷依萤聚土塍。

村店月昏泥径滑,

竹窗斜漏补衣灯。

[注]筇:此代指竹杖。

问:本诗是怎样以“夜归”统摄全篇的?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答:本诗写景扣住“夜”字,写情扣住

“归”字。首句直接点明“夜深”,刻画出“归客”拄杖而行的疲惫之态。随后诗人以“冷磷”“萤”“月”等意象渲染夜色的凄凉,以夜深仍在田塍、泥径中孤身前行的艰难表现出归家的心切。而最末一句以深夜犹见“补衣灯”的感人画面收束全诗,与先前的艰难和凄清形成反差,更烘托出游子深夜归家的复杂心情,意味深长。

(第二种)幽居初夏

陆游

湖山胜处放翁家, 槐柳阴中野径斜。 水满有时观下鹭, 草深无处不鸣蛙。 箨龙①已过头番笋,木笔②犹开第一花。

叹息老来交旧尽, 睡来谁共午瓯茶。

[注]①箨龙,就是笋。②木笔,又名辛夷花。两者都是初夏常见之物。

问:诗人写景是从哪几个方面突出表现一个“幽”字?试作简要分析。

答:(1)以景写幽。(步骤1)用“湖山胜处”“野径斜”“水满”“草深”写出初夏景色之幽美。(步骤2)(2)以动衬静。(步

骤1)用“下鹭”衬托“水满”的幽静。(步骤2)(3)以声衬静。(步骤1)用“蛙鸣”衬托“草深”的幽静。(步骤2)

四、炼字型

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答题步骤:1、指出该字并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2、把该字放入原句中展开联想描述景象。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示例:

鹧鸪天

室人降日,以词奉寄

[元]魏初

去岁今辰却到家,今年相望又天涯。一春心事闲无处,两鬓秋霜细有华。

山接水,水明霞。满林残照见归鸦。何时收拾田园了,儿女团圞[1]夜煮茶。

[注] [1]原字为外“囗”内“栾”,现字义同。

问:第二句中的“又”字用得好,好在哪里?

答:“又”,在诗中指不止一次。(步骤1)暗示作者不止一次浪迹天涯,饱含无限的愁苦与无奈。(步骤2)一个“又”字更加表达了作者漂泊中深切思念家中亲人之情。(步骤3)

五、意境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题步骤:1、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2、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3、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示例:

绝句二首(其一)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问: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田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的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步骤1)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步骤2)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闲适的心境。(步骤3)

六、技巧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修辞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感情的?有何效果?

解答分析:技巧即表现手法。它分为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三大类。抒情手法有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两种间接抒情又分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及托物寓理等。描写手法主要有:(1)衬托,分正衬和反衬;

(2)联想和想象,又叫虚实结合;(3)对比;(4)白描;(5)动与静等。修辞手法在

古诗中经常出现的有:(1)比兴;(2)比喻;

(3)拟人;(4)夸张;(5)双关;(6)用典等。

答题步骤: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2、结合诗句阐释说明作者是怎样运用了这种手法的。3、此手法有效地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示例:

早行

陈与义

露侵驼褐晓寒轻,

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

稻田深处草虫鸣。

问: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

答:主要用了反衬手法。(步骤1)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步骤2)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心中由漂泊引起的孤独寂寞。

七、对比鉴赏型

提问方式:两首诗或词进行内容于主题、方法等方面对比,也有与学过的课文诗句的对比。

提问变体:说出相同点或不同点。有的指氛围、感情,有的指风格、方法。

解答分析:依据原诗作答,要从原诗中找理由。

答题步骤:先对诗词原句作解释,找到题眼;然后列出几条作答。关键是抓住其不同点,让原句中的词语说话。

示例:

夜游宫

记梦寄师伯浑

陆游

雪晓清笳乱起,梦游处、不知何地。铁骑无声望似水。想关河:雁门西,青海际。

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自许封候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

[注] 师伯浑,陆游的友人。

问:词中“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与陆游《书愤》中“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相比较,两

处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异同?

答:相同点:都表现了抗金报国、建功立业的爱国之志和壮志未酬、理想落空的伤感之情。不同点:(1)“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抒发了不被理解的感叹,“鬓虽残,心未死”突出了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心境。(2)“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则表达壮志未酬却年老鬓衰的悲愤情怀。

八、观点不同型

提问方式:有人这样认为,有人那样认为,你觉得呢?

提问变体:有人认为某字用得好,有人认为某字用得不好,你认为呢?

解答分析:依据原诗作答,要从原诗中找理由。

答题步骤:找出原诗句中关键的几点,分条作答,用翻译的形式就可以。

示例:

与夏十二等岳阳楼

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乾元二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

问:诗中的“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版本写作“雁别秋江去”。你认为哪一句更妙,为什么?

答:我认为“雁引愁心去”更妙。“雁引愁心去”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写出了李白流放遇赦的高兴心情。这一句写大雁有意为诗人带走愁心,下句写君山有情为诗人衔来好月,愁去喜来,互相映衬。“引愁心”比“别秋江”更富有感情色彩,且更新颖。

阅读茅盾的散文《天窗》,你从中体悟到什么样的哲理和意境?请写出一篇观点明确,思路清晰,文字通顺,不少于300字的分析文章。

天窗

茅盾 乡下的房子只有前面一排木板窗。暖和的晴天,木板窗扇扇开直,光线和空气都有了。

碰着大风大雨,或者北风虎虎地叫的冬天,木板窗只好关起来,屋子里就黑的地洞里似的。

于是乡下人在屋面开一个小方洞,装一块玻璃,叫做天窗。

夏天阵雨来了时,孩子们顶喜欢在雨里跑跳,仰着脸看闪电,然而大人们偏就不许,“到屋里来呀!”孩子们跟着木板窗的关闭也就被关在地洞似的屋里了;这时候,小小的天窗是唯一的慰藉。

从那小小的玻璃,你会看见雨脚在那里卜落卜落跳,你会看见带子似的闪电一瞥;你想象到这雨,这风,这雷,这电;怎样猛

厉地扫荡了这世界,你想象它们的威力比你在露天真实感到的要大这么十倍百倍。小小的天窗会使你的想象锐利起来!

晚上,当你被逼着上床去“休息”的时候,也许你还忘不了月光下的草地河滩,你偷偷地从帐子里伸出头来,你仰起了脸,这时候,小小的天窗又是你唯一的慰藉!

你会从那小玻璃上面的一粒星,一朵云,想象到无数闪闪烁烁可爱的星,无数象山似的,马似的,巨人似的,奇幻的云彩:你会从那小玻璃上面掠过的一条黑影想象到这也许是灰色的蝙蝠,也许是会唱的夜莺,也许是恶霸似的猫头鹰,──总之,美丽的神奇的夜的世界的一切,立刻会在你的想象中展开。

啊唷唷!这小小一方的空白是神奇的!它会使你看见了若不是有了它你就想不起来的宇宙的秘密;它会使你想到了若不是有了它你就永远不会联想到的种种事件!

发明这“天窗”的大人们,是应得感谢的。因为活泼会想的孩子们会知道怎样从“无”中看出“有”,从“虚”中看出“实”,

比任凭他看到的更真切,更阔达,更复杂,更确实!

答案提示:在仔细观察的基础上,他又是怎样展开想象的?

孩子通过天窗看到了雨脚和闪电,又怎样会想到雷和风呢? (因为两者有联系。)他不仅想到了雷和风,还想到了什么?

他怎么会从“一颗星”、“一朵云”想到“无数星”、“无数云”? (从数量上展开想象。)

还有什么? (从“一朵云”想象到千姿百态的云,从形状上展开想象。)

为什么从“掠过的一条黑影”想象到“蝙蝠”, “夜莺”, “猫头鹰”?

(从黑色的颜色、大小、形状想象,而且这三种动物都是夜晚出来活动的。)

阅读鲁迅的散文《雪》,写一篇不少于300字的评析文章。要求:(1)文章应包含对作品主题和艺术特色等方面的评析。(2)分析应联系作品实际,观点正确,条理清楚,语言通顺,书写整洁。

鲁 迅

暖国的雨,向来没有变过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雪花。博识的人们觉得他单调,他自己也以为不幸否耶?江南的雪,可是滋润美艳之至了;那是还在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是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雪野中有血红的宝珠山茶,白中隐青的单瓣梅花,深黄的磬口的腊梅花;雪下面还有冷绿的杂草。胡蝶确乎没有;蜜蜂是否来采山茶花和梅花的蜜,我可记不真切了。但我的眼前仿佛看见冬花开在雪野中,有许多蜜蜂们忙碌地飞着,也听得他们嗡嗡地闹着。

孩子们呵着冻得通红,像紫芽姜一般的小手,七八个一齐来塑雪罗汉。因为不成功,谁的父亲也来帮忙了。罗汉就塑得比孩子们

高得多,虽然不过是上小下大的一堆,终于分不清是壶卢还是罗汉。然而很洁白,很明艳,以自身的滋润相粘结,整个地闪闪地生光。孩子们用龙眼核给他做眼球,又从谁的母亲的脂粉奁中偷得胭脂来涂在嘴唇上。这回确是一个大阿罗汉了。他也就目光灼灼地嘴唇通红地坐在雪地里。

第二天还看几个孩子来访问他;对了他拍手,点头,嘻笑。但他终于独自坐着了。晴天又来消释他的皮肤,寒夜又使他结一层冰,化作不透明的水晶模样;连续的晴天又使他成为不知道算什么,而嘴上的胭脂也褪尽了。

但是,朔方的雪花在纷飞之后,却永远如粉,如沙,他们决不粘连,撒在屋上,地上,枯草上,就是这样。屋上的雪是早已就有消化了的,因为屋里居人的火的温热。别的,在晴天之下,旋风忽来,便蓬勃地奋飞,在日光中灿烂地生光,如包藏火焰的大雾,旋转而且升腾,弥漫太空,使太空旋转而且升腾地闪烁。

在无边的旷野上,在凛冽的天宇下,闪闪地旋转升腾着的是雨的精魂??

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

一九二五年一月十八日 (原载19xx年1月26日《语丝》周刊

第11期)

这篇优美的散文,是鲁迅19xx年元月创作的。作者以生花的彩笔,描绘了“江南”和“朔方”迥然不同的雪景,表现了对明媚春天的无限向往,对美好事物的缅怀,以及对冷酷现实奋勇抗争的精神。

鲁迅的《雪》则从“江南的雪”写到“朔方的雪”,时空跨越大。气势恢弘地表现了一幅广阔无限的雪学图,表现了江南雪野的妩媚然姿和朔方飞雪的磅礴气势。作者运用景写到人,情景交融,赋予南方雪野以无限生机和活力。

作者借助丰富的想象,首先描绘了一幅分外妖娆的“江南雪景图”。生动,美丽,洋溢着诗情画意,耐人寻味。作者抓住江南雪花“滋润美艳”、隐约着“青春的消息”、“是极壮健的处的皮肤”,江南寻野充满青春们活力和 的寻“如粉、如沙”、“决不粘连”的特征,真实生动地再现了江南雪野与北方雪野的独特景色。

当时,鲁迅战斗在帝国主义卵翼下的北洋军阀盘踞的北京。在南方热气腾腾的大好

革命形势推动下,北方反帝反封建的烈火愈烧愈旺。尽管这时作者亲身经历了五四新文化统一战线的分化,有时不免产生“两间余一卒,荷戟独旁徨”的孤独之感,但是他的主导精神却是积极向上、奋勇前进的。正是在这种心境下,鲁迅写了这篇战斗的、优美的借景抒情的散文。

鲁迅先后用象征手法,通过对江南和 的雪景的对比描写,赞美了飞雪追求自由和顽强斗争的精神,表达了小作者对冷酷黑暗的社会观赏的强烈不满的无比愤思的感情,抒发了对美好事物的赞颂和 黑暗势力作坚决斗争的革命情怀。

这篇散文,脍炙人口,感人肺腑,其主要原因是它充满着诗意。所谓诗意,主要指作品中深刻的思想和优美的感情,美丽的想象和新颖的意境,精练而富于美感的语言,三者有机地结合,形成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不论对江南的雪、雪野,还是对天真烂漫的孩子们,也不论对明艳剔透的雪罗汉,还是对朔方的如粉、如沙的雪花,作者都是以饱蘸感情的笔触,予以形象的描绘,借雪景来抒发自己内心的感情,托形象来寄寓自己深刻的思想。正因为《雪》不是一幅单纯的雪景画,而是以革命的思想感情作为灵魂,表现了作者崇高的精神世界,所以才有感人心魄的艺术力量。试问,当你读到朔方的雪花“蓬勃地奋飞”的动人描写时,你不觉得有一股强大的精神力量在鼓舞着你吗?好像我们也要冲风冒雪“升腾”起来,同作者一起战胜那“凛冽的天宇”,去倾听暖国的“青春的消息”。

《雪》中深刻的思想和真挚的感情,渗透在借助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所创造的意境

之中。作者描绘江南和朔方两幅雪景图,不是平板地一览无余地摹拟生活,而是张开想象的翅膀,由“朔方的雪花”联想到“暖国的雨”,由“雨”联想到“江南的雪”,由“雪”联想到山茶、梅花盛开的“雪野”,由“雪野”联想到孩子们塑雪罗汉的动人情景;即使描写现实中的“朔方的雪花”,想象也“飞腾”起来,浮想联翩,神游宇宙。正由于作者的联想力和想象力极其丰富,所以才创造了雄浑壮丽的意境,给读者留下广阔的联想和想象的空间。通过读者的联想和想象的再创造,既可以扩大和丰富《雪》这篇散文的内容,也可以使人更强烈地感到美的享受和艺术的满足。

《雪》的浓郁的诗意还有赖于优美的语言得以表现。鲁迅抒情散文的语言,总是精粹简洁,具有生活的鲜明色彩和动人的旋律。如作者写江南的雪景,语言华美,文采风流,柔美之中又不乏健美;写孩子们塑雪罗汉的语言,朴素形象,生活气息很浓,虽然没有特别华丽的词藻或夸张的笔墨,但孩子们的鲜明个性、雪罗汉的幽默神态却跃然

纸上;写北方雪景的语言,热烈,瑰丽,抒发了作者面对冷酷现实的战斗豪情。

总之,这篇散文,借景抒情,情景相生,托物言志,寓意深刻,做到了形式和内容、文字的美和思想感情的美的高度统一,每读之,便觉得有一股浩然之气,荡人心胸,开人眼界,促人振奋。

阅读王任叔的小说《河豚子》,结合作品实际,请就下列三个方面写成不少于300字的短文:

(1)简要概括作品的主题思想;

(2)具体分析人物的心理活动过程;

(3)简要说明人物心理刻画对体现作品主题的作用。

河 豚 子

王任叔

他从别人口中得来了这一种常识,便决心走这一着算盘。他不知从什么地方讨来了一篮的河豚子,悄悄地拿向家中走来。

一连三年的灾荒,所得的谷只够作租,凭他独手支撑的一家五口,从去冬支撑到今岁二三月间,已算是困难极了。现在也只好挨饥了!

但是——怎样挨得下去呢?

这好似天使送礼物一般的喜悦,当一家人见到他拿来了一篮东西的时候。孩子们都手舞足蹈地向前进去。

“爸爸,爸爸!什么东西呵!让我们吃哟!”

这么样的情景,真使他心伤泪落的了! “吃!”他低低地答一声后,无限的恐怖!为孩子生命的恐怖,一齐怒潮般压上心头,喘不过气来。

他嘱咐妻子把河豚子煮熟来吃,自己托故外去一趟。他并不是自己不愿死,不吃河豚子,不过他不忍见到一家人临死的惨状,所以暂时且为避开。 、

已过了午了,还不见他回来。孩子却早巳绕着母亲要吃了。这同甘共苦的妻子,对于丈夫是非常敬爱,任何东西断不肯先给孩子尝吃的。

日车已驾到斜西,河豚子,还依然煮着。他归来了,他的足如踏在云上一般。他想象中一家尸体枕藉的惨状,真使他归来的力也衰了。

然而预备好的刀下舍生的决心,鼓起了他的勇气。早已见到孩子们炯炯的眼光在门外闪发着,过后,一阵欢迎归来的声音也听到了。

“怎么还没有死呢?”他想。

“爸爸!我们是等你来一同吃呀!” “哦!”他知道了。

一桌上争争抢抢的吃着。久不得到鱼味的他的一家人,自然分外感到鲜甜。

吃好后,他到床上安安稳稳的睡着,静待这黑衣死神之降临。

但毕竟因煮烧多时,把河豚子的毒性消失了,一家人还是要安安稳稳的挨饿。

他一觉醒来,叹道:“真是求死也不得吗?”泪绽出在他的眼上了。

(作于19xx年)

小说一开始就说它的主人公决计在无法挨过灾荒的情况下,让全家人吃下河豚子集体自杀,那么他全家到底死了没有呢?这个悬念一直从开头贯穿到结尾。正因为作者运用了“悬置紧张法”,层层设置了悬念,这样就造成了情节的多次波折,不然终是直港行船,无甚意味。小说一起笔就说主人公“他”从别人口中得到了一种解除饥饿渡过灾荒的方法。这是一种什么方法呢?先不说出来,卖一个“关子”,却去写一篮河豚子的讨来,给全家人带来的“喜悦”,然后再写主人公的“恐怖”,因为只有他才知道河豚子是有剧毒的,他是要用河豚子毒死全家人。这可说是第一次设置悬念和悬念的开释。接着,写这一家人在饥饿至极的时候,得到煮熟的河豚子,照常理是一定要饱餐一顿了。读者则以为主人公托故避开又回来时,一定会见到妻儿全部惨死的情景。然而出乎意料的是由于妻子对丈夫的“敬爱”,要等丈夫一起回来享用这“佳肴”,全家人还没有吃那有毒的河豚子。这可说是第二次设置悬念和悬念的开释。事情并未到此结

束。读者以为主人公经上面一番波折,不会再忍心叫妻儿们去吃那河豚子的,没想到主人公还是让全家吃了,而且吃得分外鲜甜。这样情节又奇峰突起,引起读者更深切的关注,觉得他们准死无疑了。意外的结果是,由于河豚煮的时间过久,毒性消失了,一家人安然无恙。这可说是第三次设置悬念和悬念的开释。求生不得,只好一次一次求死,但一次一次求死也不得,这就把穷人的悲剧命运和悲剧心理表现得十分哀切。三次设置悬念和悬念的开释,给人的印象仿佛是七弯八拐地一直朝“死亡”走去,猛然转过身来,还是意外地活下来了。这种巧妙的描述,增加了作品情节的曲折性。

《邯郸冬至夜思家》赏析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译文】

我旅居在邯郸客店的时候,恰逢农历冬至。晚上,抱着膝坐在灯前,只有影子与我相伴。想到家里的人或许也像我这样深夜坐着,在谈论着我这个“远行人”。

这首诗写于804年(贞元二十年)岁末,作者任秘书省校书郎,时年33岁。邯郸,今属河北。冬至,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约相当于阳历12月22日或23日。在唐代,冬至是个重要节日,朝廷里放假,民间互赠饮食,穿新衣,贺节,一切和元旦相似,这样一个佳节,在家中和亲人一起欢度,才有意义。而白居易写这首诗时,正宦游在外,夜宿于邯郸驿舍中。 [1]

第一句叙客中度节,已植“思家”之根。在唐代,冬至是个重要节日,朝廷里放假,民间互赠饮食,穿新衣,贺节,一切和元旦相似,这样一个佳节,在家中和亲人一起欢度,才有意思。如今在邯郸的客店里碰上这个佳节,将怎样过法呢?第二句,就写他在客店里过节。“抱膝”二字,活画出枯坐的神态。“灯前”二字,既烘染环境,又点出“夜”,托出“影”。一个“伴”字,把“身”与“影”联系起来,并赋予“影”以人的感情。只有抱膝枯坐的影子陪伴着抱膝枯坐的身子,其孤寂之感,思家之情,已溢于言表。

三、四两句,正面写“思家”。其感人之处是:他在思家之时想象出来的那幅情景,却是家里人如何想念自己。这个冬至佳节,由于自己离家远行,所以家里人一定也过得很不愉快。当自己抱膝灯前,想念家人,直想到深夜的时候,家里人大约同样还没有睡,坐在灯前,“说着远行人”吧!“说”了些什么呢?这就给读者留下了驰骋想象的广阔天地。每一个享过天伦之乐的人,有过

类似经历的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想得很多,可以感觉到那种情感。

题解

这首诗写于贞元二十年(804)岁末,作者任秘书省校书郎,时年三十三岁。“邯郸”,今属河北。“冬至”,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约相当于阳历十二月二十二日或二十三日。在唐代,冬至是很重要的。这一天,朝廷要放假,民间就更热闹了。大家穿新衣,互赠饮食,互致祝贺,一派过节的景象。白居易写这首诗时,正宦游在外,夜宿于邯郸驿舍中。

句解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冬至佳节,在家中和亲人一起欢度,才有意思。如今远在邯郸的客店里,将怎样过法呢?只能抱着膝坐在孤灯前,在静夜中,惟有影子相伴。第一句叙客中度节,

已植“思家”之根。第二句,“抱膝”二字,活画出枯坐的神态。“灯前”二字,既烘染环境,又点出“夜”,自然引出“影”。而“伴”字,又将“身”和“影”联系起来,并赋予“影”以人的感情。“影”与“身”皆抱膝枯坐,其孤寂之感,思家之情,已溢于言表。“驿”,驿站,古代传递公文或出差官员途中歇息的地方。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这个冬至佳节,由于自己离家远行,家里人一定也过得不快乐。当自己抱膝灯前,想念家人,直想到深夜的时候,家里人大约同样还没有睡,坐在灯前,在谈论着我这个“远行人”吧!三、四两句十分感人,也颇耐人寻味:诗人在思家之时想象出来的那幅情景,却是家里人如何想念自己。至于“说”了些什么,则给读者留下了驰骋想象的广阔天地。每一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给予补足。

评解

白居易的五七言绝句,共七百六十五

首,约占全部诗作的百分之二十七。本诗是其中早期的一篇佳作,反映了游子思家之情,字里行间流露着浓浓的乡愁。其佳处,一是以直率质朴的语言,道出了人们常有的一种生活体验,感情真挚动人。二是构思精巧别致:首先,诗中无一“思”字,只平平叙来,却处处含着“思”情;其次,写自己思家,却从对面着笔,与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杜甫《月夜》“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有异曲同工之妙。宋人范晞文在《对床夜语》里说:“白乐天‘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语颇直,不如王建‘家中见月望我归,正是道上思家时’,有曲折之意。”这议论并不确切。二者各有独到之处,不必抑此扬彼。

元稹《菊花》诗赏析

菊花

元稹

秋丛绕舍似陶家,①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注:① 陶家:指陶渊明宅。东晋陶渊明以喜爱菊花著称于世,故后世诗文中每以“陶家菊”、“陶菊”称菊花。

菊花,历来被视作孤标亮节、高雅傲霜的象征,与梅、兰、竹一起被誉为花中“四君子”。

前代诗人中吟咏赞美菊花的很多,如东晋陶渊明尤喜爱菊花,并留下“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名句。唐代诗人杜甫《云安九日》云:“寒花开已尽,菊蕊独盈枝。旧摘人频异,轻香酒暂随。”同时代的白居易亦有“一夜新霜著瓦轻,芭蕉新折败荷倾。

耐寒唯有东篱菊,金粟初开晓更清”(《咏菊》)之句。这些诗句中,诗人特别歌咏赞叹菊花能在百花纷纷枯萎的秋冬季节,不畏严寒,傲霜怒放的勃勃生机。贞元十八年(802年),时年二十有四的元稹正在长安待选,踌躇满志的诗人面对秋冬时节却春意盎然的菊花,写下了这首咏菊诗,表达诗人对于菊花的由衷喜爱。

一、二句为我们展现了一幅诗人缠绵痴迷于菊花的“爱菊图”。语言直白浅露,平铺直叙,却充分描绘出诗人对菊花流连忘返的痴迷与喜爱。尽管只短短的十四个字,但却从三个层面表达了诗人的爱菊之心。第一个层面,“秋丛绕舍似陶家”,以“陶家”的典故说明诗人宅院周围秋菊盛开的绚丽景象;第二个层面,“遍绕篱边”四字表明诗人因陶醉于秋菊的美丽而绕篱欣赏,品头论足。第三个层面,“日渐斜”三字证明诗人欣赏菊花时间之长,尤其是一“渐”字,充分展现出时间渐渐流逝而诗人浑然不觉的精神状态,足见诗人爱菊之深。

三、四句则为我们揭示出诗人酷爱菊花的原由。有人因菊花姹紫嫣红的色彩而爱菊,有人因菊花清隽高雅的香气而爱菊,那么诗人是出于什么原因呢?答案最终揭晓:原来是“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不是因为菊花的色彩与香气吸引了我,而是因为寒冬时节,除了菊花就没有其他的花可以欣赏了啊!在此,诗人紧紧抓住菊花在百花中最后凋谢这一自然现象,再一次表达对菊花的喜爱之情,而由此延伸的,我们可以充分体味到诗人对菊花不惧严寒、不屈不挠精神的赞叹。

同为咏菊诗,元稹这首诗却能在平常的题材中发掘诗意,看似平淡,却含蕴极深,不愧为咏菊诗中的名作。宋人王安石也曾作《菊花》诗,其诗云:“千花万卉凋零后,始见闲人把一枝。”与元稹咏菊诗相比,其高下不可同日而语。难怪此诗一出,即广为传诵,其好友白居易更是对此诗念念不忘,他在《禁中九日对菊花酒忆元九》中写道:“赐酒盈杯谁共持,宫花满把独相思。相思

只傍花边立,尽日吟君咏菊诗。”“相思只傍花边立,尽日吟君咏菊诗”,只此二句,已足见元白二人相交之深,相思之苦了。

钱塘湖春行

[唐]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选自《白氏长庆集》。

钱塘湖,即杭州西湖。

1、孤山寺:南朝陈文帝(560~566)初年建,名承福,宋时改名广化。孤山 :在西湖的里、外湖之间,因与其他山不相接连,所以称孤山。上有孤山亭,可俯瞰西湖全景。

2、贾亭:又叫贾公亭。西湖名胜之一,唐朝贾全所筑。唐贞元(公元785~804年)中,贾全出任杭州刺史,于钱塘潮建亭。人称“贾亭”或“贾公亭”

3、水面初平:春天湖水初涨,水面刚刚平了湖岸。初:副词,刚刚。云脚低:指云层低垂,看上去同湖面连成一片。点明春游起点和途径之处,着力描绘湖面景色。云脚:接近地面的云气,多见于降雨或雨初停时。

4、早莺:初春时早来的黄鹂。莺:黄鹂,鸣声婉转动听。

5、争暖树:争着飞到向阳的树枝上去。

6、 新燕:刚从南方飞回来的燕子。

7、啄:衔取。燕子衔泥筑巢。春行仰观所见,莺歌燕舞,生机动人。侧重禽鸟。

8、暖树:向阳的树。

9、乱花:各种颜色的野花。渐:副词,渐渐的。欲:副词,将要,就要。迷人眼:使人眼花缭乱。浅草:刚刚长出地面,还不太高的春草。才能:刚够上。没:遮没,盖

没。春行俯察所见,花繁草嫩,春意盎然。侧重花草。

10、行不足:百游不厌。

11、阴:同“荫”,指树阴。

12、白沙堤:即今白堤,又称沙堤、断桥堤,在西湖东畔,唐朝以前已有。白居易在任杭州刺史时所筑白堤在钱塘门外,是另一条。诗人由北而西而南而东,环湖一周,诗则以湖东绿杨白堤结束,以“最爱”直抒深情。

13、云脚:接近地面的云气,多见于将雨或雨出停时。

14、没(mò):隐没。

15、湖东:以孤山为参照物 。

16、不足:不够。

全诗以“行”字为线索,从孤山寺起,至白沙堤终。以“春”字为着眼点,写出了早春美景给游人带来的喜悦之情。尤其是中间四句,景中有人,人在景中,写出了自然美景给予人的感受。如不说绿草如茵,而说“浅草才能没马蹄”,就不落俗套,富有新

意。从结构上看,从描写孤山寺一带景色到描写白沙堤一带景色,中间的转换不露痕迹,衔接非常自然。

译文

走在西湖边。从孤山寺的北面到贾公亭的西面,湖水涨潮时刚好与堤齐平,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几只早出的黄莺争着飞上向阳的树,不知谁家新来的燕子正衔着春泥在筑巢。一些多彩缤纷的春花(野花)渐渐要迷住人的眼睛,浅浅的春草刚刚能够遮没马蹄。我最爱漫步在西湖东边欣赏美景,欣赏得不够 ,就再去看那绿色杨柳下迷人的断桥白沙堤。

《钱塘湖春行》生动地描绘了诗人早春漫步西湖所见的明媚风光,是一首唱给春日良辰和西湖美景的赞歌。

诗的首联紧扣题目总写湖水,前一句点出钱塘湖的方位和四周“楼观参差”景象,两个地名连用。又给读者以动感,说明诗人是在一边走,一边观赏。后一句正面写湖光水色:春水初涨,水面与堤岸齐平,空中舒卷的白云和湖面荡漾的波澜连成一片,正是典型的江南春湖的水态天容。颔联写仰视所见禽鸟,莺在歌,燕在舞,显示出春天的勃勃生机。黄莺和燕子都是春天的使者,黄莺用它婉转流利的歌喉向人间传播春回大地的喜讯;燕子穿花贴水,衔泥筑巢,又启迪人们开始春日的劳作,写出了初春的生机。“几处”二字,勾画出莺歌的此呼彼应和诗人左右寻声的情态。“谁家”二字的疑问,又表现出诗人细腻的心理活动,并使读者由此产生丰富的联想。颈联写俯察所见花草。因为是早春,还未到百花盛开季节,所以能见到的尚不是姹紫嫣红开遍。而是东一团,西一簇,用一个“乱”字来形容。而春草也还没有长得丰茂,仅只有没过马蹄那么长,所以用一个“浅”字来形容。这一联中的“渐欲”和“才能”又是诗人观察、欣赏的感受

和判断,这就使客观的自然景物化为带有诗人主观感情色彩的眼中景物,使读者受到感染。这两联细致地描绘了西湖春行所见景物,以“早”“新”“争”“啄”表现莺燕新来的动态;以“乱”“浅”“渐欲”“才能”,状写花草向荣的趋势。这就准确而生动地把诗人边行边赏的早春气象透露出来,给人以清新之感。前代诗人谢灵运“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登池上楼》)二句之所以妙绝古今,受到激赏,正是由于他写出了季节更换时这种乍见的喜悦。《钱塘湖春行》以上两联在意境上颇与之相类,只是白诗铺展得更开些。尾联略写诗人最爱的湖东沙堤。白堤中贯钱塘湖,在湖东一带,可以总揽全湖之胜。只见绿杨荫里,平坦而修长的白沙堤静卧碧波之中,堤上骑马游春的人来往如织,尽情享受春日美景。诗人置身其间,饱览湖光山色之美,心旷而神怡。以“行不足”说明自然景物美不胜收,诗人也余兴未阑,集中饱满的感受给读者无尽的回味。

总之,这首诗不但描绘了西湖旖旎的春光,以及世间万物在春色的沐浴下的勃勃生

机,而且将诗人本身陶醉在这良辰美景中的心态和盘托出,使人在欣赏了西湖的醉人风光的同时,也在不知不觉中深深地被作者那对春天、对生命的满腔热情所感染和打动。

结构

首联从大处落笔,写孤山寺所见之景。第一句是地点,第二句是远景。“初平”,写春水初生,略与堤平。“云脚低”,写白云低垂,与湖水相连,勾出了早春的轮廓。脚下平静的水面与天上低垂的云幕构成了一副宁静的水墨西湖图。

全诗结构严密,格律严谨,对仗工整,语言流畅,生动自然,语气平易,体现了通俗流畅的特点。 诗人从总体上着眼描绘了湖上蓬蓬勃勃的春意,并善于在行进途中展开景物描写,选取了典型与分类排列相结合:中间写莺、燕、花、草四种最见春色的景物,动物与植物选择组合,独具匠心。还善于把握景物特征,运用最具表现力的词语

加以描绘和渲染。

艺术特点

景中寄情是这首诗的主要特点。它既写出浓郁的春意,又写出了自然之美给人的强烈感受。把感情寄托在景色中,诗中字里行间流露着喜悦轻松的情绪和对西湖春色细腻新鲜的感受。

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 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 多少楼台烟雨中。

[注释](1)山郭:山城。酒旗:古代酒店外面挂的幌子。

[译文]:千里江南,到处莺莺歌燕舞,桃红柳绿,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在临水的村庄,依山的城郭,到处都有迎风招展的酒旗。到处是香烟缭绕的寺庙,亭台楼阁矗立在朦胧的烟雨之中。

这首《江南春》,千百年来素负盛誉。四句诗,既写出了江南春景的丰富多彩,也写出了它的广阔、深邃和迷离。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诗一开头,就象迅速移动的电影镜头,掠过南国大地:辽阔的千里江南,黄莺在欢乐地

歌唱,丛丛绿树映着簇簇红花;傍水的村庄、依山的城郭、迎风招展的酒旗,一一在望。迷人的江南,经过诗人生花妙笔的点染,显得更加令人心旌摇荡了。摇荡的原因,除了景物的繁丽外,恐怕还由于这种繁丽,不同于某处园林名胜,仅仅局限于一个角落,而是由于这种繁丽是铺展在大块土地上的。因此,开头如果没有“千里”二字,这两句就要减色了。但是,明代杨慎在《升庵诗话》中说:“千里莺啼,谁人听得?千里绿映红,谁人见得?若作十里,则莺啼绿红之景,村郭、楼台、僧寺、酒旗,皆在其中矣。”对于这种意见,何文焕在《历代诗话考索》中曾驳斥道:“即作十里,亦未必尽听得着,看得见。题云《江南春》,江南方广千里,千里之中,莺啼而绿映焉,水村山郭无处无酒旗,四百八十寺楼台多在烟雨中也。此诗之意既广,不得专指一处,故总而命曰《江南春》??”何文焕的说法是对的,这是出于文学艺术典型概括的需要。同样的道理也适用于后两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从前两句看,莺鸟啼鸣,红绿

相映,酒旗招展,应该是晴天的景象,但这两句明明写到烟雨,是怎么回事呢?这是因为千里范围内,各处阴晴不同,也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不过,还需要看到的是,诗人运用了典型化的手法,把握住了江南景物的特征。江南特点是山重水复,柳暗花明,色调错综,层次丰富而有立体感。诗人在缩千里于尺幅的同时,着重表现了江南春天掩映相衬、丰富多彩的美丽景色。诗的前两句,有红绿色彩的映衬,有山水的映衬,村庄和城郭的映衬,有动静的映衬,有声色的映衬。但光是这些,似乎还不够丰富,还只描绘出江南春景明朗的一面。所以诗人又加上精彩的一笔:“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金碧辉煌、屋宇重重的佛寺,本来就给人一种深邃的感觉,现在诗人又特意让它出没掩映于迷蒙的烟雨之中,这就更增加了一种朦胧迷离的色彩。这样的画面和色调,与“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的明朗绚丽相映,就使得这幅“江南春”的图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南朝”二字更给这幅画面增添悠远的历史色彩。“四百八十”

是唐人强调数量之多的一种说法。诗人先强调建筑宏丽的佛寺非止一处,然后再接以“多少楼台烟雨中”这样的唱叹,就特别引人遐想。

莺啼燕语江南春

——杜牧《江南春》赏析

唐开成二年(公元837年),杜牧二度来宣城当幕僚,陪同观察使崔郑登临北楼,作有《陪宣城大夫崔公泛后池兼北楼宴》、《开元寺》、《宣城送裴坦判官》等诗,这首至今传颂的七绝《江南春》也是这时写的。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诗一开头给人一个广阔的视野:千里江南,到处莺莺歌燕舞,桃红柳绿,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在依山傍水的城外,到处都有迎风

招展的酒旗。“千里”写整个江南,但又通过一个个具体的意象来表现。诗人仿佛把我们带入了江南那花红柳绿的世界,尤其是那迎风招展的酒旗,多么令人心驰神往!这两句,有红绿映衬,山水映衬,村庄和城郭的映衬,有动静与声色的映衬。明杨慎《升庵诗话》云:“千里莺啼,谁人听得?千里绿映红,谁人见得?若作十里,则莺啼绿红之景,村郭、楼台、僧寺、酒旗,皆在其中矣。” 何文焕在《历代诗话考索》反驳道:“即作十里,亦未必尽听得着,看得见。题云《江南春》,江南方广千里,千里之中,莺啼而绿映焉,水村山郭无处无酒旗,四百八十寺楼台多在烟雨中也。此诗之意既广,不得专指一处,故总而命曰《江南春》。”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前两句写莺鸟啼鸣,红绿相映,酒旗招展。然而江南的春天,总是离不开雨的,江南的春天总是被满天满地的云烟雾霭笼罩,所以作者写雨了。然而写雨要有衬托,于是诗人写先了寺庙。佛寺金碧辉煌,屋宇重重叠叠,本来就给人一种深邃、严整的感觉,现在诗

人又特意让它出没掩映于迷蒙的烟雨之中,这就更增加了一种朦胧迷离的色彩。春天江南迷人的景色,经过诗人生花妙笔的点染,显得更加令人动心心旌。这样的画面和色调,与“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的明朗绚丽相映,就使得这幅“江南春”的图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南朝”二字更给这幅画面增添悠远的历史苍桑感。“四百八十”是唐人强调数量之多,诗人这里先强调建筑宏丽的佛寺非止一处,然后发出“多少楼台烟雨中”感叹,特别引起人们的遐想。诗人不说“朝朝四百八十寺”,而说“南朝四百八十寺”,显然别别有意蕴。南朝统治者佞佛,劳民伤财,修建了大量寺庙,《南史·郭祖深传》说:“时帝大弘释典,将以易俗,故祖深尤言其事,条以为都下佛寺五百余所,穷极宏丽,僧尼十余万,资产丰沃,所在郡县,不可胜言。”据此,杜牧说“四百八十寺”了。然而如今“南朝四百八十寺”已成了历史的遗物,成为江南美妙风景的点缀了。

这诗表现了诗人对江南景物的赞美与

神往,但对南朝皇帝造这么多寺庙反感,然而这不等于对历史上遗留下来的佛寺建筑一定讨厌,像我们今天认为秦站皇修长城劳民伤财,但我们今天并不是不爱长城。杜牧在宣州,常去开元寺游玩,在池州也到过一些寺庙,还和僧人交住。著名的诗句,像“九华山路云遮寺,青弋江边柳拂桥”,“秋山春雨闲吟处,倚遍江南寺寺楼”,都说明他对佛寺楼台是欣赏流连的。当然,在欣赏的同时,当时也偶而浮起那么一点历史感慨。杜牧在这首七绝中不仅描绘了莺啼燕语的江南春光,而且还再现了江南烟雨蒙蒙的楼台景色,使江南风光更加神奇迷离,别有一番情趣。作者审美之中不乏讽刺,诗的内涵便更丰富了。

江南春绝句——[唐] 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注释】

绿映红:花草树木,红绿相衬。 水村山郭:水乡和山城。郭,外城。 酒旗:高悬在酒店外招揽生意的标帜,俗称望子,东北人称之为幌子。此处泛指酒楼店铺。

南朝:指公元420~589,我国南方先后建立宋、齐、梁、陈四个朝代,都城在建康(今江苏南京)。

四百八十寺:南朝佛教盛行,梁代尤盛,当时仅都城建安兴建的佛寺,就有五百多所。这里是一个概数。

楼台:寺庙的楼台亭阁。

烟雨:烟雾般的蒙蒙细雨。

【古诗今译】

辽阔迷人的江南水乡,到处莺歌燕舞,到处绿树红花;傍水的村庄,依山的城镇,随处可见酒家迎风招展的旗子。南朝统治者建造的四百八十多座寺庙,如今有多少楼台都笼罩在蒙蒙的烟雾般的细雨之中。

【赏析】

杜牧,晚唐时期的一位著名诗人。在文学方面,他主张文以致用,强调内容为主,形式为辅,提倡言之有物,朴实无华的文风;反对无病呻吟,片面追求形式。他的七律和七绝都写得很成功,而七绝尤为凝炼、自然,很多名篇为后人所传诵。

本篇是一首描写江南风光的七言绝句。江南水乡的迷人风光,历来都是令人想往的,杜牧同时代的诗人白居易以短短的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两句诗就把它描绘得如诗如画。不过白诗展示给我们的是江南风光大的轮廓,是江南风光的整体感官形象。而杜牧则不同,他不仅从整体上描绘了江南春光的明媚,而且还具体

到描写到处莺歌燕舞,到处绿树红花,到处酒旗招展,具体到描写江南烟雨蒙蒙的楼台景色,使读者从一个个具体的景点去体会江南风光细微之处的色彩多姿,妩媚动人。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一开篇,诗人首先把我们带入了江南那柳绿花红,燕舞莺歌的境界,随后又向我们展示了“水村”和“山郭”“酒旗”处处迎风招展的繁荣与祥和。“千里”极言地域之辽阔广大,一个“千里”把“莺啼”响彻了整个江南,把“绿映红”掩映了整个江南; “水村”与“山郭”又把迎风招展的“酒旗”挂遍了整个江南。令人迷恋,令人心驰神往。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这两句是把诗作由写自然景观转移到写具有人文景观特征的庙宇,这一转就巧妙地揉进了历史的沧桑,也使其自然地融进了诗人对南朝朝政的讥讽与批判。南朝遗留下来的许许多多佛教建筑在蒙蒙烟雨中若隐若现,更给江南春色增添了一抹扑朔迷离的美。诗人在这里不说“江南四百八十寺”,而说“南朝四百八十寺”,显然不仅是为了写眼前的

景致而写景,而是在赏叹之中蕴含着讽刺,这一来无疑就大大地丰富了诗作的内涵。

在这短短的二十八个字中,诗人描绘的既有体现具体时代特征的景观,又有渗透着历史沧桑的“南朝四百八十寺”,同时还以“千里”一词形象化地概括了整个江南。

韦庄《台城》

江雨霏霏江草齐, 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 依旧烟笼十里堤。 注释:

①韦庄:(836—910),字端己,京兆杜陵(今西安)人。晚唐五代著名诗人、词人。他的诗多为怀古、伤时、旅愁之作,风格清丽自然,被后人评为“典雅绮丽,风致嫣然”;其词更是被说成“千古词宗”的发源之作,词境“清艳绝伦,初日芙蓉春月柳”。与温庭筠同为“花间”重要词人,有《浣花集》传世。

②台城:原三国时吴国的后苑城,东晋时改建,故址在今南京市玄武湖边,亦称禁城。

③霏霏:细雨纷纷的样子。

④六朝:指先后建都在金陵(南京)的东吴、东晋、宋、齐、梁、陈等六个朝代。

这是一首凭吊六朝古迹的诗。台城,旧址在今南京市鸡鸣山南,本是三国时代吴国的后苑城,东晋成帝时改建。从东晋到南朝结束,这里一直是朝廷台省(中央政府)和皇宫所在地,既是政治中枢,又是帝王荒淫享乐的场所。中唐时期,昔日繁华的台城已是“万户千门成野草”;到了唐末,这里就更荒废不堪了。

吊古诗多触景生情,借景寄慨,写得比较虚。这首诗则比同类作品更空灵蕴藉。它从头到尾采取侧面烘托的手法,着意造成一种梦幻式的情调气氛,让读者透过这层隐约的感情帷幕去体味作者的感慨。这是一个值得注意的特点。

起句不正面描绘台城,而是着意渲染氛围。金陵滨江,故说“江雨”、“江草”。江南的春雨,密而且细,在霏霏雨丝中,四望迷蒙,如烟笼雾罩,给人以如梦似幻之感。暮春三月,江南草长,碧绿如茵,又显出自然界的生机。这景色即具有江南风物特有的轻柔婉丽,又容易勾起人们的迷惘惆伥。这就为下一句抒情作了准备。

“六朝如梦鸟空啼”。从首句描绘江南烟雨到次句的六朝如梦,跳跃很大,乍读似不相属。其实不仅“江雨霏霏”的氛围已暗逗“梦”字,而且在霏霏江雨、如茵碧草之间就隐藏着一座已经荒凉破败的台城。鸟啼草绿,春色常在,而曾经在台城追欢逐乐的六朝统治者却早已成为历史上来去匆匆的过客,豪华壮丽的台城也成了供人凭吊的历史遗迹。从东吴到陈,三百多年间,六个短促的王朝一个接一个地衰败覆亡,变幻之速,本来就给人以如梦之感;再加上自然与人事的对照,更加深了“六朝如梦”的感慨。“台城六代竞豪华”,但眼前这一切已荡然无存,只有不解人世沧桑、历史兴衰的鸟儿在发出欢快的啼鸣。“鸟空啼”的“空”,即“隔叶黄鹂空好音”(杜甫《蜀相》)的“空”,它从人们对鸟啼的特殊感受中进一步烘托出“梦”字,寓慨很深。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杨柳是春天的标志。在春风中摇荡的杨柳,总是给人以欣欣向荣之感,让人想起繁荣兴茂的局面。当年十里长堤,杨柳堆烟,曾经

是台城繁华景象的点缀;如今,台城已经是“万户千门成野草”,而台城柳色,却“依旧烟笼十里堤。”这繁荣茂盛的自然景色和荒凉破败的历史遗迹,终古如斯的长堤烟柳和转瞬即逝的六代豪华的鲜明对比,对于一个身处末世、怀着亡国之忧的诗人来说,该是多么令人触目惊心!而台城堤柳,却既不管人间兴亡,也不管面对它的诗人会引起多少今昔盛衰之感,所以说它“无情”。说柳“无情”,正透露出人的无限伤痛。“依旧”二字,深寓历史沧桑之慨。它暗示了一个腐败的时代的消逝,也预示历史的重演。堤柳堆烟,本来就易触发往事如烟的感慨,加以它在诗歌中又常常被用作抒写兴亡之感的凭藉,所以诗人因堤柳引起的感慨也就特别强烈。“无情”、“依旧”,通贯全篇写景,兼包江雨、江草、啼鸟与堤柳;“最是”二字,则突出强调了堤柳的“无情”和诗人的感伤怅惘。

诗人凭吊台城古迹,回顾六朝旧事,免不了有今之视昔,亦犹后之视今之感。亡国的不祥预感,在写这首诗时是萦绕在诗人心

头的。如果说李益的《汴河曲》在“行人莫上长堤望,风起杨花愁杀人”的强烈感喟中还蕴含着避免重演亡隋故事的愿望,那么本篇则在如梦似幻的气氛中流露了浓重的伤感情绪,这正是唐王朝覆亡之势已成,重演六朝悲剧已不可免的现实在吊古诗中的一种折光反映。

这首诗以自然景物的“依旧”暗示人世的沧桑,以物的“无情”反托人的伤痛,而在历史感慨之中即暗寓伤今之意。思想情绪虽不免有些消极,但这种虚处传神的艺术表现手法,仍可以借鉴。

这是一首凭吊六朝古都南京的著名诗篇。东吴、东晋、宋、齐、梁、陈,先后在南京建都,当时的南京为天下最繁华之处。然而,随着历史的变迁,到了诗人韦庄生活的时代,已是一片衰败景象:

“江雨霏霏江草齐”,暮春三月,江南的春雨,密而且细,在霏霏雨丝中,江边绿草如茵,四望迷蒙,烟笼雾罩,如梦如幻,不

免引人遐思。

“六朝如梦鸟空啼”,佳木葱茏,草长莺飞,处处显出了自然界的生机。诗人在欢快婉转的鸟啼声中,追想起曾在台城追欢逐乐的六朝统治者,都早已成为历史上来去匆匆的过客,豪华壮丽的台城也成了供人瞻仰凭吊的历史遗迹。

“无情最是台城柳”,最无情的就是那台城的杨柳,它既不管人事兴衰与朝代更迭,也不管诗人凭吊历史遗迹引起的今昔盛衰的感伤与怅惘。

“依旧烟笼十里堤”,(繁茂的杨柳)依然在烟雾笼罩的十里长堤边随风飘曳,依旧能给人以欣欣向荣的感觉,让人想起当年繁荣昌盛的局面。

这首诗以自然景物的“依旧”暗示人世的沧桑,以杨柳的“无情”反托诗人面对时代变迁的伤痛,在历史感慨之中暗寓伤今之意。“无情最是台城柳”,表面上责怪杨柳无情,其实面对历史长河的大浪淘沙,杨柳又能如何,诗人又能如何?所以诗人要感叹地应是:为什么六朝的繁盛会如梦幻一样一去

不复返呢?诗人生活在晚唐乱世,他凭吊六朝兴亡,实际上也是在感叹唐朝的衰败没落。

关于打击盗版图书的声明

由华图公务员考试培训专家伍景玉老师主编、京华出版社出版的《2008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教材》以其科学的编写体例、精辟的解题方法、全新的试题设计和完善的售后服务得到了广大考生的认可,20xx年版上市以来,再次成为国家公务员考生的首选教材!

然而,一些不法商贩在利益的驱使下,视国家法制为无物,置公务员考生前途于不顾,公然将窃印、劣质的盗版华图版公务员考试图书出售于全国各文化市场、考试书店,严重败坏中国出版发行行业的风气,侵害了著作人的正当权益!由于盗版图书没有售后增值服务,且纸质和印刷质量很差,对读者的视力和身心造成了极大的伤害,直接影响了备考质量!

对此,北京华图教育集团郑重声明:

1. 对制作、销售盗版图书的书店、团体、个人,一经发现,华图将严厉追究其法律责任;

2. 凡华图代理商、合作单位参与制作、销售盗版图书的,立即取消其代理、合作资格,并依法追究其法律和相关经济责任;

3. 对为打击盗版图书提供重要线索、证据者,华图将给予现金或物质奖励;若公务员考生协助,华图将免费提供笔试全程班和面试保过班;

4. 全国各地举报地址、电话:

关于打击盗版的声明

近一段时间以来,盗印煤炭工业出版社图书的现象呈现蔓延趋势。一些个人和培训机构为一己之利,盗印并低折扣(低于7折)推销盗版图书,严重违反了国家法律,严重侵犯了广大读者、图书作者和煤炭工业出版社的合法权益。

我社将对制、售盗版图书的恶劣行为进行严厉打击,坚决维护读者、作者和我社的合法权益。对此,我社郑重声明:

一、对制作、销售盗版图书的单位、团体、个人,一经发现,煤炭工业出版社将严厉追究起法律责任。

二、凡购买盗版图书的读者,持有购书#5@p(有书名、公章)者,可将#5@p及盗版图书一并寄至煤炭工业出版社,我社将免费给予调换正版图书。

三、凡以煤炭工业出版社代理商的名义参与制作、销售盗版图书的,立即取消其代理资格,并依法追究其法律和相关经济责任。

四、对打击盗版图书提供重要线索、证据者,煤炭工业出版社将给予奖励。

煤炭工业出版社维权办公室: 010-84657840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芍药居35号612室 邮编:(100029)

招聘启事

公司简介

广东圣约翰国际贸易有限公司是英国顶尖知名男装品牌“ALFIERI&ST.JOHN”亚太总经销,拥有中国地区的经营权与生产权,公司注重企业文化建设并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广阔的发展空间,因业务扩展需要,现诚聘精英加盟!

有意者请将个人简历发至本公司邮箱,E-mail: st_johnhr@126.com

地址:广州市人民中路555号美国银行中心5楼南区。(非请勿扰)

岗位: 总经理秘书

岗位职责:

1、负责为总经理记录、整理工作备忘录;

2、为总经理安排日程表,准备总经理工作所需要的文件、材料;

3、为总经理提醒日程、工作备忘,提前准备,事后跟踪;

4、负责总经理安排的其他工作。 岗位要求:

1、男,大专以上毕业,1-3年专职秘书工作经验;

2、思维周密,行为严谨,稳重执着,诚实忠信;

3、积极上进,有远大目标且脚踏实地,能承受工作压力;

4、优秀应届毕业生,完美主义人格者优先。

更多相关推荐:
文学评论范文赏析

文学评论范文赏析生存的智慧庄周的燕子是自由的,它在人类的居所里飞进飞出,无人阻挡。庄周的燕子又是聪明的,它的身上凝聚力着几千年来的生存之道。信任。燕子总是把自己的巢筑在人居住的屋脊上,卵也产在里面,就像是把自己…

优秀文学评论范文

迷失的蝴蝶叶弥中篇小说《小女人》探析《小女人》是我阅读过多遍每每掩卷叹息的一部中篇小说。首先我喜欢小女人这个称谓。寻常我们所理解的小女人也许仅仅是那些拥有小资情调的女人,喜欢在网上化名梦呀蝶呀云呀媚呀的女人,她…

文学评论写作经验——现当代文学

文学评论写作经验现当代文学考研的路走过无意间再回首万般滋味涌上心头有过彷徨也曾无助过千种感慨尽在苏轼的一句词里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情暑期在家闲下来的时候翻看我喜爱的诗词说到古诗词想到了现当代文学评论的写作我想没有对...

文学评论写作知识

我是20xx年考的厦大古代文学其中文学评论写作考了137写作80分是给了一个老舍的小说节选围绕一个主题写一篇文学评论首先大致看一遍小说看的时候可以画一画一些觉得写作可以用上的句子实际上我认为就跟写论文很像你找一...

文学评论写作方法

文学评论写作的方法文学评论的写作大致有四个步骤阅读定题评论写作一阅读阅读对于文学评论来说是占有材料调查研究的过程只有通过阅读才能为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1阅读范围从文学评论的写作要求看阅读既要做到点面结合又要做到深...

文学评论写作点拨

文学评论写作点拨本短篇小说的评论文章应该从内容着手去深刻思考之所以出现这样状况的原因在去年伟大的愚蠢短篇小说的评论中我用了鲁迅看客和国民愚钝方面的材料今年我依然感觉我们可以用鲁迅的一些话鲁迅的遭遇以至于20世纪...

文学评论的写作

文学评论的写作文学评论概述文学评论是一种以作家作品文学创作和文学思潮作为评论对象的理论文体写作者通过写作评论表达自己对该作品美学价值的认识和评价启发和帮助读者提高欣赏水平对作品的作者提出正确而有益的批评和建议俄...

川大文学评论参考范文

短有短的难处评张慧敏短篇三题兼谈短篇艺术王熙凤在红楼梦里第一次接见刘姥姥时随口说出了一句很著名的话叫作大有大的难处彼时彼地的王熙凤口出此言一方面当然带有几分端架子摆谱的意思另一方面也确确实实泄露了她在荣国府初掌...

文学评论例文:《蛮师傅》文本分析

文学评论例文蛮师傅文本分析本文试图从人物塑造文本语言结构推进三方面对文章的反讽艺术进行阐释一他者视角的转化在蛮师傅中作者采用第一人称限知视角的叙述通过文本中叙述者我的声音将叙述铺展开来作者采用他者视角通过我的声...

高中作文指导课件:看门道,说好处——文学评论写作

本文由jingmei89贡献看门道说好处看门道文学评论写作文学评论写作世上疮痍诗中圣哲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民间疾苦笔底波澜学习目标1知道命题形式学会文知道命题形式学评论的基本写作方法学评论的基本写作...

聊斋志异文学评论

读蒲松龄聊斋志异文学评论浅谈聊斋志异中的女性形象聊斋志异中的女性形象或为轻解罗裳夜伴枕席的人生知己或为排忧解难的侠女真可谓顾盼生情光彩照人这些女性熔铸了作者的理想和愿望思想和品格从这些女性身上我们来探究蒲松龄的...

文学评论

原材料最好不相见第一最好不相见如此便可不相恋第二最好不相知如此便可不相思第三最好不相伴如此便可不相欠第四最好不相惜如此便可不相忆第五最好不相爱如此便可不相弃第六最好不相对如此便可不相会第七最好不相误如此便可不相...

文学评论写作(17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