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管理硕士(MPA) 学位论文开题报告

时间:2024.4.1

 

公共管理硕士(MPA)学位论文开题报告

 

 

题    目: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问题与对策研究—以吉林省为例

作    者:           X X X                            

年    级:           XXXX级                                       

专业方向:         社 会 保 障 与 管 理                                             

指导教师:          X X X 教授                                       

论文类型:         专 题 研 究                                      

一、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1、选题目的

本文的研究旨在通过对吉林省的具体评估研究,总结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所取得的初步经验,发现运行过程中的主要问题以及产生问题的深层次原因。并针对性地提出改进对策,为中国政府继续推广、完善和发展新型合作医疗提供一定的实证依据。针对新型农村新型合作医疗的现状,立足于中国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从试点到推广这一宏观背景,发现政策制定环节和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不完善之处,以便为调整政策、完善改革提供信息。助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在全国的顺利推行。

2、选题意义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由政府组织、引导、支持农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它第一次以法规形式明确规定了各级政府的公共责任。但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涉及复杂的社会利益关系,涉及政府干预机制、市场运作机制与社会参与机制的有机整合,涉及合作医疗供求双方的利益均衡,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

自20##年7月以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在各地区逐渐推行,农民参合率达75.6%。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确实改变了广大农民没有任何医疗保障的现状。吉林省地区的试点结果表明: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规范管理和运行机制开始形成并积累了一定经验;二,农民的就医负担开始减轻,农民对合作医疗的信心增强;三,农村卫生机构的服务条件有所改善,促进农村卫生事业的发展。

如果这个制度能够以理想的状态发展下去,农民看不起病的问题将在程度上得到改善。但是,根据近期的研究以及各地区的试点经验可以发现,现实与我们所期望的还存在一定距离,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试点过程中面临不少困难,在筹资、组织、管理、服务提供、费用控制等环节暴漏出很多待解决的问题和矛盾。因此,有必要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施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结合吉林省的实施现状,分析吉林省在实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中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完善吉林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对策建议。实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可持续发展,为改进和完善现行制度提供信息,为即将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地区提供经验。

二、选题在国内外研究的现状及个人的创新点

1、国外研究现状

研究发展中国家社会保障制度的前提是该国的经济、社会实际发展情况,而不仅仅是借鉴其它国家的经验(阿马蒂亚.森,2000)。国外的医疗保障模式虽然对研究中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但是我们不能简单的照搬过来,而是应该根据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建立起适合自己的“中国模式”。

目前,有一些国外学者对中国农村合作医疗进行了研究,他们运用信息经济学、医疗保险学等规范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方法,进行客观的局部分析,得出中国农村卫生医疗保障方面的观点和主张,主要包括:

1993年开始,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一直资助中国农村贫困地区的卫生保健筹资和提供的应用研究。这个项目由中国卫生经济培训与研究网络和美国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合作承担,展开了对中国农村合作医疗的调查和研究,并发表了系列成果(萧庆伦等,2004)。

    英国萨塞克斯大学发展研究所研究员Gerald Bloom与英国利物浦大学的Shenglan Tang发表《政府在农村合作医疗保健制度中的角色与作用》阐述了中国政府应在农村合作医疗保健制度中起到一个不可缺少的作用。认为只有将重建中国农村合作医疗看成是地方政府财政、管理和职能等多项改革的一部分,其发展才有可能获得成功。

Tim Martineau等人认为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覆盖面缩小,以及迅速上涨的医疗费用,已经导致农村人口对这些医疗机构的利用率大大下降。因此,主张政府要提高医疗准入和限制非医疗人员进入农村医疗机构。另外,也要认真考虑采取有效措施来提高医疗服务的有效需求,如建立农村医疗保障制度。

Hengjin Dong,Lennart Bogg等人认为国家财政给医疗机构拨款和医疗保障改变了医疗服务提供者和消费者的行为,进而导致医疗费用的不断增长。

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Adam Wagstaff认为中国政府对医疗服务领域干预不足及某些不恰当的干预导致了医疗服务领域出现混乱:农村医疗保障覆盖面小,医疗费用高且不断上涨,对药品和医疗服务的供给过剩。而作为核心的公共卫生服务却供给不足,获取卫生服务也不够公平。他强调要探索不同政策之间的联系,如城乡医疗保障一体化,医疗保障与安全网的联系,公共卫生医疗设施与个人保健服务之间的联系,公共支出与医疗服务之间的联系。另外,必须要有科学合理的政策,考虑不同利益主体的兴趣,还要注意避免制度安排的频繁更替。

华盛顿州立大学的Christine Wong认为中国政府在医疗卫生领域的支出占GDP的比重与其他许多国家相比偏低,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在医疗卫生领域的财政支出方式也是没有效率的。

Tufts大学的Karen Eggleston认为,中国目前在医疗卫生服务方面存在低质量、低效率、医疗服务配置不均衡、不公平等问题,迫切需要对医疗体制进行改革(中国农村卫生挑战——世界银行与卫生部第四次部门研究第一次研讨会,2004)。

2、国内研究现状

对于中国新型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10多年来,国内大量专家学者从社会学、政策学、经济学、公共卫生管理等多学科角度,围绕解决农村医疗保障问题,已有不少有价值、有影响并富有开拓性的研究和探索,对指导中国农村医疗保障改革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做出了积极贡献。现有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

(1)传统农村合作医疗的变迁

分析了传统农村合作医疗的解体以及难以恢复与重建的根源——中国农村医疗保障不仅自身客观存在着一定的产权关系或制度界定,而且与农村产权制度和经济体制之间具有明显的相关性。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农村改革破除了合作医疗赖以生存的集体经济体制,导致农村合作医疗特别是村以下合作医疗迅速解体(李卫平等,2003)。农村合作医疗的建立与发展是与农村经济体制、社会组织的发展变化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产权制度的发展与变迁,决定着经济体制的改革与变迁,进而共同影响或决定了医疗保障体制的选择与变迁(李和森,2005)。

(2)建立新型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学术界对建立农村合作医疗体系的必要性方面没有过多争议。合作医疗制度虽然一度解体,但是农民看病难、看不起病现象的重新出现使农民有恢复合作医疗或获得一定程度保障的迫切需求,恢复合作医疗顺应了农民对医疗保障的需求。农村合作医疗作为农村社会医疗保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建立,能低层次地满足农村居民的卫生保健需求,缓解城乡医疗卫生资源分配不合理的紧张情况,对缩短城乡差距也能起到一定辅助作用。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社会变迁,以前的合作医疗已经不能适应当前农村医疗保障的需要,急需创新制度。在可行性问题的争议中,尽管也有对目前急于建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会拖垮整个国家财政的担忧,但“合作医疗可行说”仍然占优。

(3)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模式选择

主要集中在风险型、福利型以及福利风险型等三种合作医疗制度的选择方面。

(4)新型农村合作制度试点中暴露出的问题及对策

具体包括:公平与效率的平衡问题,以及由于合作医疗制度的效率低下而导致的消极社会、经济后果(国务院研究机构对中国医疗改革的评价与建议,2005)。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筹资、管理和支付的角度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尤其是在筹集过程中由于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而导致筹资困难问题(董忠波,2004)。基层工作粗放,农民参合顾虑多,县级财政的压力大,部分规定不合理,基金管理潜存危险,经办、卫生等机构服务能力较弱的问题(成岐,2005)。新型农村医疗中强调农民自愿参加原则的合理性及逆选择等问题(李和森,2005)。

(5)政府在农村医疗保障中的责任和角色问题

政府的介入,既能保障社会的公平性又能提高整个农村医疗卫生服务效率。政府应当在农村医疗保障制度中担当重要角色,从资金、政策、信息、技术等方面实施干预、支持和调控(王延中,2002)。卫生保健的不公平是可以通过政府的政策干预加以遏制的,良好的公共政策可以遏制两极分化的趋势(王绍光,2005)。

3、评述

当然,由于思想观念、文化背景、社会环境等方面的诸多差异,国外学者很难全面了解中国的国情,因此,对我国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研究多属于评价性的结论,没有也不可能详细地研究具体的问题,更缺少关于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长期均衡研究和深入系统分析。

4、创新点

目前,国内已有的研究中从农村合作医疗需求方面进行研究的较多,从医疗合作医疗供给方面研究的较少;从制度管理层面研究的较多,从经济运行,可持续发展层面研究的较少;对经济发达地区研究的较多,对经济欠发达地区研究的较少。作者拟从制度理念、风险应对、发展方向等视角出发,综合考虑吉林省经济发展落后,农民生活水平低下等实际情况,对吉林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实施过程中的公共政策,政府责任,行政管理、资金保障等诸多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最终提出完善吉林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对策和建议。

三、论文的研究方法和论文结构

1、研究方法

采取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实证研究与规范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吉林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的问题进行研究,并采取文献法、观察法、问卷法等资料收集方法来收集与课题相关的资料,为研究做好充分准备采取抽样、典型调查等社会调查类型开展调查研究工作。

2、论文结构(大纲)

绪论

0.1  研究背景

0.2  研究意义

0.3  国内外研究综述

0.4  研究方法

0.5  创新点

    0.6  基本框架

第1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概述

1.1   相关概念界定

1.1.1  公平的正义

1.1.2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1.2   公平正义理论

第2章  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发展历史和现状 

2.1  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发展历程

2.2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模式

2.3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实施的基本状况

第3章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存在的公平正义缺失问题及因素分析 

3.1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公平正义性缺失的主要问题

3.1.1  城乡医疗和卫生资源配置公平正义性欠缺

3.1.2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筹资困难导致给付不足

3.1.3  基金管理和服务不规范使制度效率较低

3.1.4  农民对制度信任缺失和逆选择导致参保率较低

3.2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存在问题的影响因素分析

3.2.1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制度缺陷

3.2.2  农民收入水平低导致缴费能力不足

3.2.3  基金筹资渠道过于单一

3.2.4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服务水平较低

3.2.5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政策缺乏有效法律保障

第4章  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实现公平正义的对策 

4.1   加快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立法促进制度公平

4.2   明确政府职责以及实现各级财政的责任合理分担

4.3   建立长效稳定的筹资机制和渠道提升筹资的公平

4.4   全面提高农村合作医疗服务质量

4.5   加强基金管理和监督工作

4.6   发展新型合作医疗多元化模式

结论

参考文献

[1] Alexander S. Preker and Camn G Health Finaneing for PoorPeople: Resouree Mobilization and Risk Sharing[Ml. The World Bank,2004

[2] Johannes P.Jütting. Health Insurance for the Poor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OECD Development Centre, France, December 20## [3] 保罗·萨谬尔森.经济学.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1996

[4] 尼古拉斯.巴尔等.福利经济学前沿问题.北京:腾图电子出版社,2000

[5] 保罗.J.费尔德斯坦.卫生保健经济学(第4版).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

[6] 弗里德曼.自由选择.商务印书馆,1982

[7] 约翰·罗尔斯.正义论.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

[8] 陈述达.反思农村新型合作医疗政策.新西部,2007,8

[9] 罗志先.关于建立完善农村新型合作医疗法律制度的思考.法学杂志,2008,2

[10] 桂冠,孙飞,华欢.农村新型合作医疗问题与对策.合作经济与科技,2007,6

[11] 王冬梅.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的几点思考.安徽农业科学,2007,35

[12] 李琼.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的特点探讨.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7,6

[13] 蒋蔷.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建设的问题与思考.乡镇经济,2007,5

[14] 虎世华.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建设问题研究.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6,6

[15] 孙长青.创新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促进农村和谐社会发展.中国社会医学杂志,2006,12

[16] 杨晋玲.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完善对策.学术探索,2006,1

[17] 华芮, 李健丁.完善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的深层思考.生产力研究,2008,10

[18] 王玲,缪小林.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经济问题探索,2007,8

[19] 陈英.新型合作医疗制度与农民健康的人本主义关怀.中国医学论理学,2005,4

[20] 王晓洁, 王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财务管理现状及其对策.经济与管理,2008,3

[21] 李培元.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施情况管窥.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4

[22] 胡善联,左延莉.中国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的建立:成绩和挑战.卫生经济研究,2007,11

[23] 孙群.中国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的研究.生产力研究,2006,3

[24] 左菁.中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设计的实证分析——基于贵州、内蒙、陕西试点(旗)县的调研.河北法学,2006,5

[25] 崔俊光,胡志彬.对我国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建设的思考.产业与科技论坛,2007,2

[26] 王延中.如何保障农民的健康.经济研究参考,2002,35

[27] 李卫平,石光,赵琨.我国农村卫生保健的历史、现状与问题.管理世界,2003,4

[28] 李和森.中国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山东:山东大学,2005

[29] 李卫平,钟东波.中国医疗卫生服务业前现状、问题与发展前景.中国卫生经济,2003,5

[30] 王绍.政策导向、汲取能力与卫生公平.中国社会科学,2005,6

[31] 张里程,汪宏,王橄生,萧庆伦.社会资本对农村居民参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支付意愿的影响.中国卫生经济,2004,10

[32] 董忠波.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筹资问题.云南社会科学,2004,3

[33] 江渝.农村新型合作医疗模式发展问题的探析.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学报,2004,6

[34] 刘春娇.吉林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问题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吉林:吉林农业大学,2007

[35] 张建平.发展中国家建立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经验及其启示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

[36] 成保良.社会保障概论.九州出版社,2O01.

[37] 方福前.公共选择理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38] 黄占辉,王汉良.健康保险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39] 李华.中国农村:公共品供给与财政制度创新.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9

[40] 罗必良.新制度经济学.山西:山西经济出版社,2005,8

附录

致谢

四、论文进度安排(时间起止)

论文提纲:20##年7月—20##年9月

论文初稿:20##年10月—20##年12月

论文修改:20##年1月

定稿时间:20##年2月末


第二篇:公共管理硕士MPA开题报告


【关键字】开题报告

公共管理硕士MPA开题报告

公共管理硕士(MPA)专业学位论文 开题报告范文

开 题 报 告

学 号: xxxx

姓 名: xxxxx

类 别: 在 职

导 师: xxxxx

选题类型:

选题方向: 政府治理与领导

拟定题目:

入学时间: 20xx年7月

开题时间: 20xxx年11月

专业学位教育学院制表

年 月 日

填 表 说 明

一、本表封面“类别”一栏,填写“在职”。

二、本表封面“选题类型”一栏,分别填写“专题研究论文”、“调研报告”或者“案例研究”。

三、本表封面“选题方向”一栏,分别填写“政府治理与领导”、“公共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交通行政管理”、“海事管理”。

四、开题报告中由学生填写的内容部分必须用计算机输入和打印。输入一律用宋体小四号字1.5倍行距。

五、开题报告格式可在大连海事大学专业学位教育学院网站下载,网址:zyxw.dlmu.edu.cn。

六、开题报告一律用A4纸打印,于左侧装订成册。各栏空格不够时,请自行加页。

七、开题报告一式两份,通过后由学生、专业学位教育学院各存档一份。

学位论文选题 伊春市林权制度改革研究(以此论文为例)

开题报告内容(以下八项分别在题目下填写,总字数不少于3000字)

一、选题形式和选题的目的与意义

(一)选题形式

专题研究论文/调研报告/案例研究(三者选其一)

(二)选题目的

本文将在大量阅读文献的基础之上,选取伊春地区国有林权改革为研究对象,运用产权经济学的相关理论,通过对大量的数据分析,对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

1.对职工在改革前后收入结构,生活水平,固定资产等方面的变化,以量化的方法对改革的有效性进行客观的评价。

2.认真的分析林权改革对林业生产的影响,包括林木砍伐,造林情况,及土地状况的变化是否合理,并为以后的深入改革提供方向。

3.对政府的政策实施进行分析,并对改革的目标,内容,范围,方式,任务等进行重新回顾,对政策的制定提出演进行科学性的要求。

4.在森林资源领域真正建立起“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实现生态的和谐,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国家、企业、职工的互赢互利。

(三)选题的意义

1.理论意义

本文研究的理论意义如下:

(1)在我国国有林业这个特定的领域,研究现代产权理论体系的新发展以及林业产权改革的新途径和新方法,从而丰富现代产权理论。

(2)尝试性地探索在林业产权制度改革的框架下实现林业的生态安全、经济发展和林区职工致富有效结合的新模式,从而丰富和发展林业产权理论、生态经济学和可持续发展理论。

(3)积极探索国有林业资源如何实现保值与增值、改革与发展,从而丰富国有资产改革理论。

(4)尝试从林权制度改革的层面推动国有林区作为资源型地区实现经济的转型和转轨,从而丰富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理论。

(5)积极的对政府的政策制定过程、实施过程以及事后评估提出建议,并提出了规范性和程序性及监督性到位的建议 ,从而丰富了公共政策分析理论。

2.实践意义

总结我国国有林权改革的经验,对伊春市林权改革进行重点研究,并结合国外的成功经验,运用产业经济学的理论对这次改革的成果与不足进行分析,明确了改革要依法进行,严厉打击改革中的寻租问题,建立完善的监督机制,落实责任;完善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逐步扩大四有林的比重,并对其提供政策和资金上的支持。对中国的国有林权改革发展战略进行创新,有利于政府制定更加有效的林权改革政策。

二、选题在国内外研究的现状及个人的新见解

(一)国外研究综述

(此部分主要介绍:此类研究目前在国内外形成了哪些成果?包括著作、文章等,这些成果各自提出了什么观点?以及还存在哪些研究欠缺?而“欠缺部分”正是你所撰写论文将要完成的重点部分。)

1.国外产权理论

1960年10月,科斯在美国《法学与经济学》杂志上发表了《社会成本问题》。这表明产权经济理论已从一种思想或观点,发展为一门新的经济学科——产权经济学。

西方产权理论的主要观点:

(1)科斯的观点:产权主要指财产的使用权,即实际营运和操作的财产权利。在交易成本存在的情况下,人们在怎样的产权组织制度下交易,对资源配置的有效性有重要影响。

(2)德姆塞茨的观点:德姆塞茨说:“所谓产权,是指使自己或他人受益或受损的权利。”产权不仅是通常理解的是主体对物的所有权,它还包括一系列与物或劳务相关的权利。支配资源重新配置的根本原则是产权所有制,一是产权公共所有制,二是产权私人所有制;三是产权国家所有制。

(3)阿坎纳和张五常的观点:阿坎纳把产权定义为资源的使用权、收益权和转让权。资源或产品的使用权、收益权和转让权愈多愈高,价格也就愈高。

张五常认为产权界定的具体形式选择(公有或私有),决定了交易成本的大小,进而决定了整个社会经济乃至政治的运行机理。而且产权界定过程中也产生交易成本,这样他将狭义的交易成本概念推广到广义的制度成本概念。

(4)布坎南的观点:最初的财产权是一种自然的分配。对各自财产权的认可被国家以法规形式加以确定,形成社会产权制度;产权制度的建立,有利于激励达成交换协议; 经济学的任务是研究产权制度和规则的变化,即探索从交易中确保相互受益的规则变化。对无效率的规则制度就要审查修改,寻找最优的产权结构。

2.国外林业产权研究

国外林业产权研究更多地集中在对森林资源所有制的研究及评价上。所有制是要解决森林资源产权的主体问题,回答谁将拥有对森林资源的实际控制能力。讨论所有制问题的目的在于研究不同所有制形式的利弊,寻求最佳的制度安排。各国对所有制形式的划分一般可分为以下三种形式:私人产权、国家产权、共同产权、。

西方学者总体上对私人产权持肯定和鼓励的态度。根据完全竞争理论,私人产权是社会福利最大化的必要和充分条件。由于生产要素的私人所有,所有者不受任何干扰和限制,他可以任意处置其资产,受利益机制驱动,所有者总是将资源用于最高、最有价值的用途,从而对社会利益做出最大贡献。但也有个别人对林业这个特定领域的私人产权安排的效率产生异议。Bromley 专门撰文指出,在私人产权形式下,存在着能否保障足够的公共物品和无价格产品供应问题;此外,林业投资的长期性对私人投资也缺乏足够的吸引力,私人在造林、护林方面的积极性不足,存在利用过度和投资不足倾向。

专家们对共同产权制度也褒贬不一。共同产权悲剧理论、乡村林地谬误理论认为,集体劳动有着致命的缺陷,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督与绩效衡量,在共同产权安排下的成员有偷闲、搭便车的倾向。同时,在这种产权形式下的森林不可避免地会退化,会遭到破坏。解决的办法是向私人产权形式转移。但赞成共同产权安排的学者认为,共同产权可将资源作为一个整体来经营,以消除为数众多的个人经营战略带来的不利影响;可形成集体力量与外界对抗,排除团体以外他人的干扰等等。

总之,西方产权理论对森林资源的国有化和集中统一控制多持怀疑和批评态度。普遍认为,作为国家代理机构的政府部门并不受利润最大化激励机制驱动,计划并不根据收益状况来制定,因而不会追求从资源中创造最大价值,往往忽略资源发展的投资机会;大量的森林资源国有化常常超出政府实施有效管理的能力,导致资源配置效率低下。

现实中并不存在一种能尽善尽美地解决所有问题的产权制度安排,那种认为只有某种产权制度是最理想状态的看法正在被抛弃。Peter 认为,现实只能是包括一切产权形式的共存或混合状态。

目前,各国实行森林资源多种所有制,而且林权稳定,私有林所占比重大都在50%以上。德国规定,国家建设占用私有林,从国有林划给林份质量相近的同等面积的国有林,或作价补偿。日本为鼓励私人造林,其造林、育林费用由国家补助70%,地方政府补助20%,森林法明确规定法律保障法定的私有林木所有权不受侵犯。其他国家也都对类似情况有相同或相似的规定。

随着实践的不断深入,人们日益认识到所有权的稳定与转换是影响森林资源有效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关键性内在因素。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些主要林业国家开始重新考虑改革森林所有权政策。Andy White等对占世界森林总面积93%的主要林业国家的森林所有权进行了回顾后指出:越来越多的迹象表明,森林的管理和保护是与权属安全和获取森林经济潜力的收益权紧密相连的,政府今后将逐步把经营公有林的责任和权利下放给当地社区。

联合国粮农组织最新的《世界森林状况(2019)》对森林公共管理的权利下放问题进行了专门阐述。截止到目前的情况来看,一些有成效的努力已经加强了当地的参与,提高了当地分享森林收入的比例,从而促使更好地提供森林产品与服务以及提高森林的可持续性。然而,也带来了一些风险与新的问题:(1)部分地方政府缺乏责任心以及机构能力不足可能导致滥用职权;(2)财政资源的紧迫需求可能加快毁林的速度;(3)外部性成本可能落在某个特定区域或社区群体上,而不是落在作为整体的社会上;(4)新法律可能阻碍资源管理的习惯做法和当地模式;(5)决策可能没有有效地传达到地方层面;(6)有些群体特别是弱势群体的利益可能没有得到充分考虑。

(二)国内研究综述

1.国内产权理论

我国主要存在着以下几种产权理论:

(1)产权是所有权与经营权之差。我国《民法通则》规定,所有权是指所有人依法对自己的财产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企业法》规定,企业经营权是指企业对国家授予其经营管理的财产享有占有、使用和依法处分的权利。产权的法律含义是指所有权权能与经营权权能重叠部分之外的那部分权能。即完全的收益权和部分(受限制)的处分权。

(2)产权涵盖所有权、经营权和管辖权,及其三者相互组合后发生的法律关系。即当产权概念适用于不同所有制经济成分之间的财产归属问题时,它指的是所有权;当产权概念适用于国有企业内部各经济主体之间的财产实际控制范围时,它指的是经营权。由于公有制国家的财产采取了全民,即国有的形式,所有权必须借助委托管辖才能实现。又由于当所有权与经营权的概念及其主体在法律上都已界定的前提下,委托管辖权就成为产权界定的重点。

(3)产权包括财产所有权各项权能及其组合。认为产权是指私有财产基础上派生的各种权能。每一项权都可以带来了一定收益的经济权利,如果每个财产所有者都毫无限制地行使宪法赋予财产所有权的全部权能,则会造成属于不同所有者的产权重叠,致使不同所有者之间在行使自己的产权时发生冲突或摩擦,从而影响资源的配置效率。

此外,魏杰、韩小名、杨瑞龙等认为,产权就是对物品和劳务根据一定的目的加以利用或处置后,从中得到一定的收益权。产权是依法占有财产的权利,产权的行使并非是无限制的,产权使行为人在交换中形成明确的预期,有助于外部效应内部化。

肖耿建立一个产权分析法的简单框架,并从中发展出转轨经济的产权残缺理论,他指出,转轨经济中的许多产权是残缺的(truncated),即控制权和收益权分离并分配给不同群体。残缺的产权结构导致了转轨经济中的许多次优行为(second-best behaviors)。他认为,产权应包括两个部分:一个是对资源的收益权,另一个是对资源的控制权。如果两种权力相互分离,那么无论何时、何地、何人,由于自利行为的出现都会导致效率的损失。

中国的产权理论强调资产拥有者对他的资产拥有排他的使用权,独享的收益权,自由的转让权。由于其在中国的重要性,所有权对其他诸权的限制深刻地影响了产权管理的实践。西方产权理论对所有权的关注因“分离”而淡化,并迫使所有权超脱产权管理的实践而成为一种“法定”的形态。

2.国内林业产权问题的研究

国有林业产权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关于国有林权的研究:

国有林权制度存在着如下问题:对国有森林资源所有权归属的界定缺乏激励机制;国有林所有权主体不明确;未建立起有效的国有林产权交易市场。

(2)关于林业集体所有制的研究

福建林学院张春霞认为,集体林业的所有权主体模糊,权能不清;经营主体缺位,权利受限;集体林业产权的各权能主体之间缺乏制度的联系和机制的约束。由于这些缺陷,林业的所有者、代理人及经营者对林业财产运营和林业发展的积极性受到较大的冲击。这种低效率的产权制度正是集体林业发展与改革滞后的深层次原因,也是乡村林业乱砍滥伐之风屡禁不止的深层次原因。

(3)关于林业股份合作制的研究

据曹遗生等人的研究,股份合作制是属于行政区域性的封闭的股份合作经济组织,以行政区域为界,要素流动滞缓甚至不流动,严重制约了资产的变现与升值;其产生的过程不是经济发展的合理结果,而是行政命令与意愿的产物,缺乏群众的主动参与,缺乏经济要素的积极介入;各当事人的所拥有的原始股份更多地属于无偿分配,因而缺乏对利润与效益的强烈冲动。他们认为,突破这种困境的唯一出路就是进行林业产权重组,并在重组过程中强化各要素的流动性。

(三)研究综述分析

1.现有研究对本文的借鉴

现有的研究对本文的借鉴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对国有林业如何突破封闭、单一的产权机制,形成市场调节为主、多元主体并存的新型产权制度提供了积极的借鉴。

(2)从现有研究中可以看出,林业经济开始出现多种所有制成分并存,经营形式也日趋多样化,这对本研究进行制度设计提供了直接借鉴。在国有林业的产权制度改革过程中,只要有利于提高生态价值、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完全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经营形式,个体经营(个体工商业主投身林业、独资经营)、家庭经营(兼营户、专业户、重点户以及经营家庭林场)、农户联合经营、股份制合作经营以及外商投资经营等都是可以借鉴的。

(3)对国有林业产权制度改革中面临的问题提供了解决途径和办法。比如非公有制林业宜尽早进行法律地位确定,经营业主合法权益要得到有效保护,现行林木采伐管理机制要给予改进,林业税费政策要根据林业发展的需要进一步细化和调整等等。

2.现有研究的局限

既有的研究存在的局限性如下:

(1)对非公有制林业在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作用,或者是非公有制林业对整个林业产业及生态建设的作用和影响,研究不够深入。

(2)研究对象的局限性,对于政府、企业、林业职工等林区中的重要组成要素,缺乏必要的研究。政府在林业发展中应扮演怎样的角色,森工企业如何转型,林业职工如何脱困,这些问题都对林业的发展与改革有相当程度的制约作用。

(3)缺少量化的研究,以前的研究往往只注重理论,缺乏比较分析,对于改革前后职工收入的变化,林地产品改良很少有数据对比。

(4)运用的理论知识也很狭窄,缺少产权经济学、公共政策分析、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等方面的理论框架结合下的分析。

三、论文的结构和基本框架

1 绪论(此章为固定模式,不需修改)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2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2.1.1

2.1.3

2.2 理论基础

2.2.1

2.2.2

3 伊春市林权制度改革的现状

3.1 伊春市林权制度改革所取得的成就

3.1.1

3.1.2

3.1.3

3.1.4

3.2 伊春市林权制度改革存在的不足及其原因

3.2.1存在的不足

3.2.2 造成不足的原因

4 国内外林权制度改革的经验借鉴

(如果论文的议题是涉及全国层面的,此部分标题应为“国外发达国家某某议题的经验借鉴”)

4.1国内外林权制度改革的概况

4.1.1国内其他地区林权制度改革的状况

4.1.2国外发达国家林权制度改革的状况

4.2国内外林权制度改革的经验启示

4.2.1

4.2.2

4.2.3

5 伊春市林权制度改革进一步深化的对策建议

(此部分要结合“3.2 不足与成因”及“4国内外经验借鉴”来写)

5. 1

5.1.1

5.1.2

5.1.3

5. 2

5.2.1

5.2.2

5.2.3

5. 3

5.3.1

5.3.2

5.3.3

……

6 结语(总结全文,对研究议题的发展作展望)

四、主要论点、论据和研究方法

(1)注重实地调查,进行定量分析和比较研究,根据林地产权改革的实际和制度形成的特点,运用相关经济学和数学的方法进行定量的研究,对改革前后的林地收入,职工收入的变化等进行定量的分析,并加以比较研究,为科学的决策提供更有说服力的依据。

(2)结合产权经济学的相关理论,尤其是产权残缺理论,对在产权制度的形成过程中,最终影响产权安排的因素进行效果分析和评价,研究不同的产权制度对林区各方面的影响和贡献。

(3)加强对改革中参与者角色的研究,包括政府、企业、职工等,分析他们在产权形成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以及各方的博弈行为,并运用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的知识,对不同主体选择制度的驱动因素加以重点分析;对特有的政府失灵现象进行研究,解释了政府职能转变的重要性。

(4)一般和个别与抽象到具体的研究方法,结合国内外林权改革的相关经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中国产权改革的经济、文化和政治背景之下,最终提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国有林权改革方案。

2.本文的技术路线

本文采取以下的技术路线:

五、研究目标、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本文将在大量阅读文献的基础之上,选取伊春地区国有林权改革为研究对象,运用产权经济学的相关理论,通过对大量的数据分析,对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

1.对职工在改革前后收入结构,生活水平,固定资产等方面的变化,以量化的方法对改革的有效性进行客观的评价。

2.认真的分析林权改革对林业生产的影响,包括林木砍伐,造林情况,及土地状况的变化是否合理,并为以后的深入改革提供方向。

3.对政府的政策实施进行分析,并对改革的目标,内容,范围,方式,任务等进行重新回顾,对政策的制定提出演进行科学性的要求。

4.在森林资源领域真正建立起“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实现生态的和谐,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国家、企业、职工的互赢互利。

六、需要特别向开题专家组请教或说明的问题

研究过程中,预计将遇到的困难及解决措施如下:

1.指导我国国有林权改革的理论成果比较鲜见,现有研究中对于产业经济学理论的运用很少。而且,目前关于林地产权的制度并不健全,实证研究也较少,导致本文借鉴经验上也存在困难。因此,我将阅读大量书籍和期刊来弥补研究过程中的缺漏,并进行实地调研加以补充。

2.在探讨伊春地区林权改革成效过程中,需要进行分层面的、深度的研究,在这方面,我的研究能力尚浅,需要在导师的指导下多读文献,深入研究,虚心的学习并与同学认真讨论。尤其是大量数据的收集整理,最后的分析需要我有足够的耐心和细心,因此我要端正态度,认真负责地完成论文。

3.本文需要运用产权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公共政策分析等多个方面的知识,尤其是其中的产权制度中的林权问题,涉及的范围非常专业,对我的个人能力和知识面的扩展也是一种挑战。

虽然存在很多的困难和问题,但是我相信,在老师的指导、同学的帮助和我个人的努力下,一定能够按期、高质量地完成论文。

七、参考资料(书目、文章和其他素材)及其来源

(参考文献不等于注释,注释需标注到具体页码,而参考文献不必到具体页码,从数量来看,参考文献不但包含注释所标注的文献,而且还要包含所参考的但不体现在注释中的文献。)

1、期刊论文格式:

[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J].刊名,年(期).

[1]李树山.“林下经济”的法律规范探究[J].中国林业,2019(7).

[2]李周.关于国与林业改革的几点思考[J].林业经济,1999(5).

[3]Heider, E.R.& D.C.Oliver.The structure of color space in naming and memory of two languages [J].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1999 (3).

2、著作格式:

[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M].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

[序号]原著作者.书名[M].译者,译.出版地:出版社,出版年份.

[1]孙英威,呼涛.国有林权改革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9.

[2]刘国成,任迎新,包卓.东北国有林区林权制度改革初探[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19.

[3]詹姆斯•沃克.林业管理[M].张林,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

[4] Gill•R.Mastering English Literature[M].London:Macmillan,1985.

3、论文集中的析出文献

[序号]析出文献主要责任者.析出文献题名[A].原文献主要责任者(任选).原文献题名[C].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

[1]钟文发.非线性规划在可燃毒物配置中的应用[A].赵玮.运筹学的理论与应用————中国运筹学会第五届大会论文集[C].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1996.

4、报纸文章

[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N].报纸名,出版日期(版次).

[1]谢希德.创造学习的新思路[N].人民日报,1998-12-25(10).

[2]French•W.Between Silences:A Voice from China[N].Atlantic Weekly,1987-8-15(33).

5.学位论文

[序号]作者.篇名[D].出版地:保存者,出版年份.

[1]张筑生.微分半动力系统的不变集[D].北京:北京大学数学系数学研究所,1983.

6.研究报告

[序号]作者.篇名[R].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份.

[1] 冯西桥.核反应堆压力管道与压力容器的LBB分析[R].北京:清华大学核能技术设计研究院,1997.

7.条例

[序号]颁布单位.条例名称.发布日期

[1]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委员会.科学技术期刊管理办法[Z].1991-06-05.

8.电子文献

[序号]主要责任者.电子文献题名[电子文献及载体类型标识].电子文献的出处或可获得地址,发表或更新日期/引用日期(任选).

[1]王明亮.关于中国学术期刊标准化数据库系统工程的进展[EB/OL].

[2]万锦坤.中国大学学报论文文摘(1983-1993).英文版[DB/CD].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9

八、论文进度安排、步骤方式

时间安排

(调整时间) 工作内容

2019.6-2019.7 (1)广泛阅读资料,寻找研究课题。

(2)认真听取导师意见,确定题目。

(3)确定研究范围,形成写作大纲。

2019.7 完成开题报告

2019.8-2019.11 撰写论文,深入的调查研究

2019.12 中期报告及论文初稿的提交

2019.1-2019.2 论文的修改及定稿、预答辩

2019.3 论文的修改、提交及答辩

更多相关推荐:
公共管理硕士生的开题报告

公共管理硕士生的开题报告一论文名称课题来源选题依据论文名称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与评估模型及其应用研究课题来源单位自拟课题或省政府下达的研究课题选题依据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是企业技术创新决策的前提和依据通...

公共管理硕士(MPA)学位论文开题报告

公共管理硕士MPA学位论文开题报告学号姓名研究方向导师姓名论文题目入学时间开题时间年月年月日南京理工大学研究生院南京理工大学MPA教育中心填表说明一MPA研究生专业学位论文开题是进行学位论文工作的必经程序二开题...

山东大学公共管理硕士MPA学位论文开题报告

山东大学公共管理硕士(MPA)学位论文开题报告学号:xxx姓名:xxx论文题目:我国基层政府绩效管理制度的问题与对策研究指导教师:**工作单位:周村经济开发区管委会1.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1.1选题背景政府绩效管…

公共管理硕士(MPA)学位论文开题报告格式规范

公共管理硕士MPA学位论文开题报告格式规范MPA学位论文开题报告应包含以下几个部分一论文题目在与指导老师商量的基础上确定论文题目论文题目应体现公共管理的专业特性同时应紧密结合实践不适合写纯理论性论文题目应清楚地...

华中科技大学公共管理硕士(MPA)开题报告有关规定1

华中科技大学公共管理硕士MPA学位论文开题报告规定一MPA的开题报告是保证MPA研究生硕士论文质量的一个重要环节为了加强对MPA研究生培养的管理规范研究生学位论文选题过程特制订本要求二根据MPA培养计划MPA研...

公共管理开题报告

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设计论文题目论明明大酒店的绩效管理存在问题及解决对策姓名学院专业学号指导教师职称教授年月日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书

公共管理硕士开题报告格式规范

公共管理硕士开题报告格式规范公共管理硕士开题报告格式如下文一公共管理硕士开题报告范文1之论文名称课题来源选题依据论文名称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与评估模型及其应用研究课题来源单位自拟课题或省政府下达的研究...

深圳大学公共管理硕士(MPA)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报告

深圳大学公共管理硕士MPA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报告书学号姓名指导教师研究方向论文题目开题报告日期入学年月年月日说明一开题报告应包括下列主要内容1学位论文选题理由研究的目的及意义2相关研究文献综述3研究方法与研究资...

冯霁洲 天津师范大学公共管理硕士(MPA)开题报告表 20xx年6月版 (2)

天津师范大学公共管理硕士MPA研究生论文题目学位论文开题报告天津市中心城区景观河道水环境管理研究学生姓名学号入学时间导师姓名导师职称填表日期20xx年9月保护的公共政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xx6英PJ布恩等...

山东大学公共管理硕士(MPA)学位论文开题报告规范08-4-7

山东大学公共管理硕士MPA学位论文开题报告规范开题报告就是当毕业论文设计课题方向确定之后学生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课题研究的方法课题研究需具备的条件和已有的条件课题研究的初步方案及可行性等问题...

硕士论文开题报告范例

专业学位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报告研究生陈东学号20xx3061220xx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学位类型农业推广硕士领域农村与区域发展导师华中农业大学研究生处制20xx年5月18日1345678910说明1课题来源指单位...

硕士论文工作计划及开题报告书

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工作计划及开题报告书学号研究生姓名学科、专业研究方向指导教师姓名、职称培养学院开题报告时间日河海大学研究生院制表机械工程说明1.学位论文计划应在导师的指导下按照培养方案要求制定。2.开题报告一…

公共管理硕士开题报告(2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