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归纳

时间:2024.3.15

新课标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归纳

第一章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第一节 细胞生活的环境

一、应该牢记的知识点

1、水生单细胞生物直接与水进行物质交换。从水中获得氧和养料,向水中排放代谢废物。如草履虫。

2、体液:指多细胞生物体内以水为基础的液体。也是人体内液体的总称。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

3、细胞内液:指细胞内的液体。包括细胞质基质、细胞核基质、细胞器基质。

4、细胞外液:指存体内在于细胞外的液体。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

5、血浆:指血液中的液体部分。是血细胞生活的内环境。

主要含有水、无机盐、血浆蛋白、血糖、抗体、各种代谢废物。

6、组织液:指体内存在于组织细胞间隙的液体。成分与血浆相近。是组织细胞生活的内环境。

7、淋巴:指存在于淋巴管内的液体。是淋巴细胞的生活的内环境。

8、内环境:是指人体的细胞外液所构成的体内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

内环境就是细胞外液,是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9、非蛋白氮:是非蛋白质类含氮化合物的总称,是蛋白质的代谢产物,包括尿素、尿酸、肌酸肌苷、氨基酸、多肽、胆红素和氨等。

10、细胞外液理化性质的三个主要方面:渗透压、酸碱度和温度。

11、渗透压:

⑴、指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

⑵、溶液渗透压的大小与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微粒的数目成正比。

⑶、血浆渗透压主要与血浆中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⑷、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以上来源于Na+和Cl—。

⑸、内环境渗透压的稳定程度取决于肌体对水盐平衡的调节水平。

⑹、人的血浆渗透压约770Kpa,相当于细胞内液渗透压。

12、正常人体内环境的酸碱度:

⑴、血浆接近中性,PH在7.35——7.45之间 ⑵、内环境PH能维持相对稳定是因为缓冲物质的存在。

13、人体细胞外液温度一般维持在37°C左右。

二、应会知识点

1、细胞液:特指植物细胞液泡内液体。

2、内环境PH值维持稳定的调节:

⑴、缓冲物质:指血液中含有的成对的具有缓冲作用的物质。 缓冲物质由弱酸和强碱盐组成。

中和碱性物质 中和酸性物质

H2CO3 NaHCO3

NaH2PO4 Na2HPO4

KH2PO4 K2HPO4

⑵、作用原理:

①、若内环境酸性增强(中和酸性物质)时,如:

C3H6O3 + NaHCO3 → H2CO3 + NaC3H5O3

└→ CO2 + H2O

└→血液CO2 →呼吸中枢兴奋增强→呼吸运动增强 (呼出CO2)

②、若内环境碱性增强(中和碱性物质)时,如:Na2CO3 + H2CO3 → NaHCO3 如果过多,则由肾脏排出多余的部分。

⑶、PH值稳定的意义:保证酶能正常发挥其活性,维持新陈代谢的正常顺利进行。

第一章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第二节 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一、应该牢记的知识点

1、内环境理化性质的变化:

⑴、体温的变化(正常情况下):

①、不同人的体温不同 ②、不同年龄的人体温不同

③、不同性别的人体温不同 ④、同一人24小时内体温不同。

2—4时较低,14—20时最高(差幅不超过 1°C)

⑵、变化原因:新陈代谢

2、稳态: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

3、人体各个器官、系统协调一致地正常运行,是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基础。

4、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

5、功能上与内环境稳态相联系的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排泄系统。

6、内环境稳态的意义: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7、内环境需要维持稳态的根本原因:

⑴、细胞代谢离不开酶的催化作用,酶的活性受温度、PH等影响。

⑵、细胞代谢正常进行要求细胞形态结构正常,渗透压的变化影响细胞的形态和功能。

二、应会知识点

1、体温:指人体内部的温度。

⑴、口腔:36.7—37.7°C(平均:37.2°C) ⑵、腋窝:36.0—37.4°C(平均:36.8°C) ⑶、直肠:36.9—37.9°C(平均:37.5°C),最接近人的真实体温;临床上多测定腋下或口腔温度。

体温随年龄增长而缓慢降低;女性体温平均高于男性0.3°C;

2、体温恒定的意义:

恒定的体温能够保证酶的活性适合于新陈代谢的需要,从而确保新陈代谢的正常进行。

3、内环境稳态的具体内容:PH、温度、渗透压、理化性质和各种化学物质的含量等。 如:血钙、磷含量降低会影响骨自主的钙化,导致儿童患佝偻病、成人患软骨病。 血钙含量过高会引起肌无力等疾病。

第二章 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第一节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

一、应该牢记的知识点

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

2、反射: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动物或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作出的规律性应答。

3、反射的结构基础:反射弧

4、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个部分。

5、反射活动需要完整的反射弧才能完成。

6、兴奋:是指动物或人体内的某些组织(如神经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变

为显著活跃状态的过程。

7、神经冲动:是指在神经系统中,以电信号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传导的兴奋。

8、静息状态:是指在未受刺激时,神经纤维所处于的状态。膜外侧带有正电荷,膜内侧带有等量的

负电荷,整个神经元细胞不显示电性。

9、静息电位:指未受刺激时,神经元细胞膜两侧的电位表现未外正内负。

10、兴奋状态:指受刺激后,神经元细胞受刺激部位膜外侧带负电荷,膜内侧带有等量正电荷的状态。

11、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以电信号(局部电流)的形式传导的。

12、突触小体:指神经元轴突末梢膨大呈杯状或球状的结构。内有突触小泡,小泡内有神经递质。

13、突触:指突触小体与其他神经元的细胞体、树突或轴突相接触所形成的结构. 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

14、只有轴突末梢的突触小泡内有神经递质,所以,兴奋只能由轴突末梢传递给其他神经元。

15、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的受体。

16、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

17、语言功能:是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包括与语言、文字有关的全部智力活动,涉及听、说、读、写。

18、语言中枢:位于人大脑左半球,为人脑特有。

19、语言中枢功能障碍:

⑴、W区功能障碍:不能写字;能看懂文字,能讲话,能听懂话。

⑵、V区功能障碍:不能看懂文字;能写字,能讲话,能听懂话。

⑶、S区功能障碍:不能讲话;能看懂文字,能写字,能听懂话(运动性失语症)。 ⑷、H区功能障碍:不能听懂话;能写字,能看懂文字,能讲话。

二、应会知识点

1、感受器:指传入神经的末梢。是机体内能够接受刺激产生兴奋的结构。

2、传入神经:也叫感觉神经,是将兴奋从感受器传送到神经中枢的神经。

3、神经中枢:是脑或脊髓的灰质部分,具有对传入的信息进行分析和综合的功能。

4、传出神经:也叫运动神经。是将兴奋从神经中枢传送到效应器的神经。

5、效应器:是传出神经的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

6、神经系统(或神经元细胞)的任何部位都能接受刺激并产生兴奋,在动物和人体内,只有感受器能

直接接受刺激,是兴奋的“发源地”。

7、兴奋:简单地说,兴奋就是神经元细胞膜上的电位变化。

8、在生物体内,神经系统中兴奋的传导是单向的。沿着“树突→胞体→轴突”方向传导; 而在实验条件下,神经纤维上的兴奋是可以双向传导的。

9、膜离子通道:是指神经元细胞膜上的特殊通道蛋白质,当神经元细胞受到刺激时,通道打开,

Na+快速内流,K+快速外流。膜电位表现为外负内正。

10、神经细胞内K+浓度明显高于膜外,Na+浓度比膜外低。

11、动作电位:指神经元细胞受到刺激后表现出来的膜电位外负内正的变化。

12、突触类型: 轴突——轴突;轴突——树突;轴突——胞体;树突——树突。

13、神经递质:主要有乙酰胆碱、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5—羟色胺、谷氨酸、天冬氨酸、

甘氨酸、一氧化氮等。

14、人的神经系统:

⑴、中枢神经系统:脑、脊髓

脑:大脑、小脑、脑干、下丘脑

①、大脑:即大脑皮层。是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

②、小脑:有维持身体平衡的中枢

③、脑干:有调节呼吸运动的中枢

④、下丘脑:有体温、水平衡调节中枢

脊髓:有调节躯体运动的低级中枢(如排尿、排便、膝跳反射中枢

⑵、周围神经系统脑神经(12对)、脊神经(31对)

15、人脑的高级功能:

人大脑的皮层,有140亿神经元,组成众多神经中枢,是神经系统最高级部位。具有感知外部世界、

控制机体的分设活动、语言、学习[记忆和思考等高级功能。

16、神经调节是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主要调节方式。

第二章 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第二节 通过激素的调节

一、应该牢记的知识点

1、促胰液素的发现

⑴、法国学者沃泰默(Wertherimer)发现:

①、将稀盐酸注入狗的上段小肠肠腔,能引起胰腺分泌胰液。

②、将稀盐酸直接注入够的血液,不能引起胰腺分泌胰液。

③、切断通向该段小肠的神经,将稀盐酸直接注入血液,能引起胰腺分泌胰液。 ⑵、英国科学家斯他林(E . H . Starling)和贝利斯(W . M . Bayliss)根据沃泰默发现假设:

盐酸引起小肠黏膜产生了某种物质,这种物质进入血液,随血液到达胰腺,引起胰液分泌。

⑶、斯他林(E . H . Starling)和贝利斯(W . M . Bayliss)实验:

①、剪取狗的一段小肠,刮下黏膜。

②、将小肠黏膜与稀盐酸混合,加沙子磨碎,制成提取液。

③、将提取液注射到同一条狗的静脉中,发现能促进胰腺分泌胰液。

2、激素调节:指由内分泌器官(或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进行的调节。

3、人体主要内分泌腺及其分泌的激素

⑴、下丘脑

所分泌激素: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促肾上腺皮质激素

释放激素(CRH)、生长激素释放激素(CRH)、抗利尿激素(ADH)等。

⑵、垂体:

所分泌激素:生长激素(GH)、促甲状腺素(TSH)、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抗利尿激素

(ADH)、催乳素(PRL)等。

⑶、甲状腺:

所分泌激素:甲状腺激素(化学本质是一种含碘的氨基酸衍生物,其合成需要碘。) ⑷、胸腺:

所分泌激素:几十种胸腺素。

⑸、胰岛:分布在胰腺组织中,主要由A、B两种细胞构成。

所分泌激素:①、胰岛A细胞:主要分泌胰高血糖素 ②、胰岛B细胞:主要分泌胰岛素

⑹、肾上腺:

所分泌激素:肾上腺分为皮质和髓质两部分。 肾上腺皮质分泌糖皮质激素,盐皮质激素和性激素。肾上腺髓质分泌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

⑺、性腺:包括卵巢(女性)、睾丸(男性)

所分泌激素:性激素(卵巢分泌雌激素和孕激素,睾丸分泌雄性激素。)

4、血糖:即血液中的葡萄糖。是组织细胞新陈代谢的主要能源物质。

5、反馈调节:是指在一个系统中,系统本身的工作效果,反过来又作为信息调节该系统的工作。

6、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 P-28图2-11)

7、激素调节的特点

⑴、微量和高效 ⑵、通过体液运输 ⑶、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

8、靶器官、靶细胞(P—29图2—13)

⑴、靶器官:能被特定激素作用的器官。 ⑵、靶细胞:能被特定激素作用的细胞。

二、应会知识点

1、内分泌腺结构特点:没有导管,分泌物是激素,直接进入腺体内毛细血管。

2、下丘脑激素功能

⑴、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作用于垂体,促进垂体合成分泌促甲状腺激素 ⑵、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作用于垂体,促进垂体合成分泌促性腺激素 ⑶、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RH):作用于垂体,促进垂体合成分泌肾上腺皮质激素

⑷、生长激素释放激素(CRH):作用于垂体,促进垂体合成分泌生长激素

⑸、抗利尿激素(ADH):下丘脑神经细胞合成,垂体释放,作用于肾小管、集合管,促进

其对水分重吸收。

3、垂体激素功能:

⑴、生长激素(GH):促进机体生长

⑵、促甲状腺素(TSH):促进甲状腺激素合成及释放

⑶、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促进肾上腺皮质激素合成及释放

⑷、抗利尿激素(ADH):下丘脑神经细胞合成,作用于肾小管、集合管,促进其对水分重吸收。

⑸、催乳素(PRL):刺激乳房发育及泌乳。

⑹、生长激素释放激素(CRH)分泌异常:

①、成年前分泌不足:人患侏儒症 ②、成年前分泌过多:人患巨人症 ③、成年后分泌过多:人患肢端肥大症

4、甲状腺激素功能:

⑴、促进生长发育(作用最明显是在婴儿时期)

⑵、促进新陈代谢:产热效应,提高组织的耗氧量,增加产热。

⑶、正常剂量时甲状腺激素主要是促进蛋白质合成;大剂量时促进糖的吸收和肝糖元的分解,升高

血糖,促进脂肪酸氧化,促进蛋白质的分解。

⑷、神经系统的兴奋性,使心肌收缩力增强,心率加快。

⑸、甲状腺激素分泌异常:(由碘缺乏或甲状腺结构病变引起)

①、婴幼儿时期缺乏:发育不良,尤其脑发育有缺陷,人患呆小症。

②、成年后缺乏:人表现为食欲不振,体态臃肿,代谢缓慢,智力衰退,反应迟钝等。

③、成年后过多:表现为食欲旺盛,代谢旺盛,体温偏高,身体消瘦;反应敏捷,性格暴躁等

甲亢症状。

④、若饮食缺碘,则可能同时发生甲状腺增生肿大的地方性甲状腺肿大——地甲症。

5、胸腺素功能:与免疫有关。

培育T淋巴细胞:骨髓的淋巴干细胞通过血液进入胸腺中分化发育成T淋巴细胞。

6、胰岛激素功能:

⑴、胰高血糖素:抑制肝糖原的合成和葡萄糖的氧化分解以及葡萄糖向脂肪、氨基酸等非糖物质的转化。

促进肝糖原水解成葡萄糖,促进脂肪、氨基酸等非糖物质转化成葡萄糖。 ⑵、胰岛素:抑制肝糖原水解成葡萄糖,促进脂肪、氨基酸等非糖物质转化成葡萄糖。 促进肝糖原合成和葡萄糖氧化分解以及葡萄糖向脂肪、氨基酸等非糖物质的转化。

⑶、胰岛素分泌异常:胰岛素分泌不足,机体糖代谢障碍,细胞吸收和利用葡萄糖困难,出现高血糖,

进而发生糖尿。胰岛素严重不足,机体患糖尿病。

7、肾上腺激素功能:

⑴、肾上腺雄激素:能帮助人的身体快速生长,使肌肉发达,皮肤下面积存脂肪,对体毛的长出和声音

的改变都有一定的作用,这种激素男孩女孩都有,但对女孩来说更重要。

⑵、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

①、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提高其兴奋性,使机体处于警觉状态,反应灵敏; ②、呼吸加强加快,肺通气量增加;

③、心跳加快,心缩力增强,心输出量增加。血压升高,血液循环加快,内脏血管收缩,骨骼肌血管

舒张同时血流量增多,全身血液重新分配,以利于应急时重要器官得到更多的血液供应;

④、肝糖原分解增加,血糖升高,脂肪分解加强,血中游离脂肪酸增多,葡萄糖与脂肪酸氧化过程增

强,以适应在应急情况下对能量的需要。

8、性激素的功能:

⑴、促进性器官发育,维持其成熟状态。

睾丸里产生的雄性激素:可促进男子主性器官和副性器官发育、成熟,并维持其成熟状态。

卵巢里产生的雌激素:可刺激和促进子宫、输卵管、阴道、外阴等生殖器官的发育、成熟,

并维持其成熟状态。

卵巢里产生的孕激素:与雌激素配合,两者协同完成女子的月经和生殖生理过程。 ⑵、促进第二性征出现

9、血糖浓度,健康人为80—120mg/dL(或0.8—1.2g/L)

10、糖代谢:

⑴、血糖来源:食物:主要来源(主要由小肠消化吸收);转化:肝糖原水解、细胞糖异生。

⑵、血糖去路:

①、呼吸作用:氧化分解供能。 ②、转化储存:肝脏、骨骼肌细胞内转化成糖原。

③、转化储存:大量转化为脂肪,储存在皮下等处。

⑶、生理功能:

①、血糖过低:头昏、心慌、四肢无力、严重时会导致死亡。 ②、血糖过高:形成糖尿。

11、肾脏在血糖代谢中的作用:

⑴、肾 小 管:通过主动运输的方式以重吸收作用完成对原尿中的糖的回收(能力是有限的)。

⑵、肾上腺素:肾上腺髓质部分分泌,能促进肝糖原水解,使血糖含量升高。

12、高血糖:指空腹时血糖含量超过130mg/dL

13、糖 尿:血糖含量超过160—180mg/dL时,尿中有糖出现的现象。

14、病 因:胰岛B细胞受损,胰岛素不足,糖进入细胞出现障碍,糖氧化利用发生障碍,糖异生增多,

导致高血糖,能量供应不足,饥饿而多食,血糖升高,导致糖尿。

15、三多一少:多尿、多饮、多食,增重少。

16、尿糖测定:

⑴、试剂:班氏糖定性试剂。或斐林试剂

⑵、方法:班氏试剂 1ml + 0.1ml 尿液,混匀,水浴加热至沸腾 2分钟。

⑶、现象:出现砖红色沉淀(证明尿中有糖)

17、糖尿病的防治:

⑴、目前尚无根治之法。一般为缓解或控制,如:口服降糖药或者注射胰岛素。 ⑵、患者饮食:

不吃:糖、蜂蜜、巧克力、香蕉、糕点。

少吃:马铃薯、藕、芋头等高糖食物及肥肉、油炸食品等高脂肪食物。 多吃:粗粮、蔬菜等膳食纤维多的食物。

第二章 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第三节 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

一、应该牢记的知识点

1、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比较

比较项目 神经调节 体液调节

作用途径 反射弧 体液运送

反应速度 迅速 较缓慢

作用范围 准确、比较局限 较广泛

作用时间 短暂 比较长

2、体温调节(P-32) 要看书

3、水盐平衡调节(P-32) 要看书

二、应会知识点

1、人体内水的来源:

饮水:成人 1300ml / 24h

食物:成人 900ml / 24h 人体内水的主要来源。

代谢:成人 300ml / 24h

2、人体内水的排出途径:

肾脏:以尿的形式排出,是人体排出水的主要途径。

皮肤:以表层蒸发水汽形式(指无明显出汗情况下)。

肺 :以呼出水汽形式。大肠:食物、消化液中未被吸收的水。

3、关于抗利尿激素和醛固酮

⑴、抗利尿激素(升压素):

①、化学本质:肽

②、下丘脑分泌神经元分泌到垂体后叶神经元细胞,由垂体后叶神经细胞末梢释放到血液中。

③、生理作用:调节水盐代谢,能促进肾小管、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 ⑵、醛固酮:

①、化学本质:盐皮质类固醇。

②、分泌器官:肾上腺皮质。

③、生理作用:促进肾小管、集合管吸Na+,排K+

4、Na+ 平衡:

来源:主要是食盐。

吸收:几乎全部由小肠吸收。

排出:主要经肾脏随尿排出,少数随汗液和粪便排出。

特点:排出量几乎与摄入量相等。

5、K+平衡:

来源:食物(茎杆类:如芹菜);

吸收:消化道(可以吸收绝大部分)(未吸收部分随粪便排出)

排出:主要经肾脏随尿排出。

特点:多吃多排,少吃少排,不吃也排。

6、无机盐的生理作用:

⑴、K+:在血液、组织液、细胞内液中含量相对稳定,血钾(血清中的K+)含量可以作为临床诊断指标。

⑵、K+:在维持细胞内液渗透压具有决定性作用;维持心肌舒张,保持心肌兴奋性;维持正常心率。

(血钾过低,心肌自动节律性异常,心率失常。)

⑶、Na+:维持细胞外渗透压及正常血压、心率。

大量缺Na+时,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血压下降,心率加快,四肢发冷。

第二章 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第四节 免疫调节

一、应该牢记的知识点

1、免疫系统的组成

⑴、免疫器官:是免疫细胞生成、成熟或集中分布的地方

⑵、免疫细胞:吞噬细胞、淋巴细胞等

淋巴细胞包括:T淋巴细胞:记忆T细胞,效应T细胞

B淋巴细胞:记忆B细胞,效应B细胞(也叫浆细胞)

⑶、免疫活性物质:抗体、淋巴因子、溶菌酶等

2、免疫器官:骨髓、胸腺、脾、淋巴结。

3、免疫的三道防线:

第一道:皮肤、黏膜。

第二道:体液杀菌物质(如溶菌酶)、吞噬细胞。

第三道:淋巴细胞——特异性免疫。

4、抗原:指能够引起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物质。如病毒、细菌表面的蛋白质等。

5、抗体:指浆细胞(效应B细胞)分泌的特异性免疫球蛋白。

6、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的联系

⑴、二者各有独特作用,亦可相互配合,共同发挥免役效应。

⑵、体液免役主要针对细胞外毒素,依靠特异抗毒素完成。

⑶、体液免役主要是抗体、溶菌酶等的作用。

⑷、细胞免役针对异体组织,或吞噬或消化溶解,或将其释放到体液中去。

⑸、二者共同针对细胞内寄生物时:体液免役先发挥作用,阻止其传播和感染。 若已经完成感染,则细胞免役将抗原释放到体液中再由体液免役消灭。

7、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过敏反应

⑴、概念:是指已免役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物质的刺激时所发生的反应。

⑵、特点:发作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快。一般不会破坏组织细胞,不引起组织损伤。 具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

⑶、过敏源:是指引起过敏反应的物质。如花粉、鱼虾、牛奶、蛋类、室内尘土、青霉素、磺胺、奎宁等。

⑷、过敏症状:

皮肤过敏:红肿、寻麻疹等。

呼吸道过敏:流涕、喷嚏、哮喘、呼吸困难等。

消化道过敏:呕吐、腹痛、腹泻等。

严重过敏:支气管痉挛,窒息,或过敏性休克而死亡。

⑸、过敏反应与典型的体液免疫反应的区别:

过敏反应(免役功能过高) 体液免疫反应

激发因素 过敏源 抗原

反应时机 第二次接触过敏源 第一次接触抗原

抗体分布 吸附在某些细胞表面 血清、组织胺、外分泌液

反应结果 细胞释放组织胺引发 使抗原沉淀或形成细胞集团

二、应会知识点

1、免疫:是机体识别“自己”排除“非己”以维持内环境的平衡和稳定的一种特殊的保护性生理功能。

简单地说就是:机体免除疾病的机能。

2、免疫的分类:分为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

⑴、非特异性免疫特点:

①、长期进化形成,是免疫的基础。 ②、具有先天性,生来就有。

③、不具专一性,不具特殊针对性。 ④、出现快,作用范围广,强度较弱。 ⑵、特异性免疫特点:

①、以非特异性免疫为基础。 ②、具后天性,出生后形成。

③、具专一性,具特殊针对性。 ④、出现慢,针对性强,强度较强。 ▲抗原和抗体:

1、抗原:

⑴、概念:指能引起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物质。

⑵、特点:

①、异物性:外来物:如病毒、细菌、花粉等。内源物:如癌细胞。

②、大分子性:通常为相对分子量大于10000的大分子。

③、特异性:一种抗原只能与相应的抗体或者效应T细胞发生特异性结合。

④、抗原决定簇:抗原物质表面某些决定抗原特异性特定化学基团。是免疫细胞识别抗原的重要依据。

⑶、性能:

①、刺激机体产生抗体或效应细胞。 ②、能和相应抗体或效应细胞发生特异性结合。

2、抗体:

⑴、概念:机体受抗原刺激产生的能与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具有免疫功能的球蛋白。 ⑵、分布:主要分布在血清中,其他体液和外分泌液中也有分布。

⑶、化学本质:球蛋白。

⑷、产地:浆细胞。

⑸、组成:

抗毒素:能特异性中和外毒素的成分。 凝集素:使细菌发生特异性凝集的成分。 ▲体液免疫:

1、概念:侵入体液的抗原被体液中相应抗体消灭。

2、过程:

⑴、感应阶段:抗原进入机体

①、少数抗原直接作用于B淋巴细胞

②、多数抗原被吞噬细胞摄取、处理、暴露其内部抗原决定簇。

③、吞噬细胞将处理过的抗原呈递给T细胞。

④、T细胞分泌淋巴因子

⑵、反应阶段:B细胞受抗原(处理过或未处理过)刺激分裂分化形成浆细胞和记忆细胞。

①、小部分B细胞成为记忆细胞(保持对抗原的记忆,这部分细胞长期保存。)。 ②、大部分B细胞因抗原刺激成为浆细胞,开始产生抗体。

③、记忆细胞再遇同种抗原刺激后迅速分裂分化为大量浆细胞。

⑶、效应阶段:浆细胞产生的抗体与相应的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发挥免疫效应。 ⑷、抗体工作原理:

①、抗体与细菌结合,抑制细菌繁殖或对宿主细胞的黏附而防止感染。

②、抗体与病毒结合,使其失去侵染和破坏宿主细胞的能力。

③、与抗原结合形成沉淀或细胞集团,便于吞噬细胞吞噬消化。

▲细胞免疫:

1、概念:凡是由免疫细胞发挥效应以清除异物的作用即称为细胞免疫。参予的细胞称为免疫效应细胞。

2、过程:

⑴、感应阶段:抗原进入机体(类似体液免疫)

⑵、反应阶段:T细胞受抗原刺激。

①、T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少数分裂分化成为记忆细胞(保持对抗原的记忆,这部分细胞长期保存。)。

②、T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多数分裂分化成为效应T细胞。

③、记忆细胞再遇同种抗原刺激后迅速分裂分化为大量效应T细胞。

⑶、效应阶段: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接触→激活靶细胞内溶酶体酶→靶细胞通透性改变, 渗透压变化→靶细胞裂解死亡,抗原暴露→抗体杀灭抗原。

※ 淋巴因子:T细胞释放的可溶性免疫活性物质。

如白细胞介素、干扰素等,能加强相关细胞的作用发挥免疫效应。

▲与免疫有关的细胞

1、吞噬细胞(即白细胞):

来源:造血干细胞。

功能:处理抗原,呈递给T细胞。吞噬“抗原—抗体”结合体,消化消灭抗原。

2、B细胞(淋巴B细胞)(大部分产生后很快死亡):

来源:造血干细胞。

功能:识别抗原,受抗原刺激增殖分化为浆细胞和记忆B细胞。

3、T细胞(淋巴T细胞)(大部分产生后很快死亡):

来源:造血干细胞在胸腺内发育形成。

功能:识别抗原,分泌淋巴因子。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为效应T细胞和记忆T细胞。

4、浆细胞:

来源:B细胞或记忆B细胞。

功能:分泌抗体。

5、效应T细胞:

来源:T细胞或记忆T细胞。

功能:(分泌淋巴因子);与靶细胞结合发挥免疫效应(裂解靶细胞释放抗原)

6、记忆细胞:

来源:记忆B细胞来源于B细胞的增殖分化。记忆T细胞来源于T细胞的增殖分化。 功能:识别抗原,增殖分化成相应的效应细胞。

▲免疫失调引起的自身免疫疾病(免疫功能过高):

1、自身免疫:在特殊情况下,人体免疫系统对自身成分所引起的作用。

2、自身免疫疾病:因自身免疫反应而对自身的组织和器官造成损伤并出现了症状的现象。

3、病例: 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风湿性心脏病:

酿脓链球菌 → 抗体 → 酿脓链球菌

└→ 心脏瓣膜 → 损伤心脏(风湿性心脏病) ▲免疫缺陷疾病:

1、概念:由于机体免疫功能不足或者缺乏而引起的疾病。

2、分类:

⑴、先天性免疫缺陷病:由于遗传造成,生来就有。

⑵、获得性免疫缺陷病:由于疾病或其他因素造成,后天形成。

3、AIDS: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

⑴、病毒:HIV,RNA作遗传物质。

⑵、病理:HIV病毒攻击免疫系统,破坏T细胞,免疫功能完全丧失。

⑶、病症:初期:全身淋巴结肿大,不明原因的发热,夜间盗汗,食欲不振,精神疲乏。 后期:肝、脾肿大,并发恶性肿瘤,极度消瘦,腹泻,便血,呼吸困难,心力衰竭,

中枢神经系统麻痹,死亡。

⑷、传播途径:性传播,血液传播,母婴传播。

⑸、预防措施:

①、洁身自好,不性滥交; ②、不共用牙刷、剃须刀。 ③、不用未经消毒的器械纹眉、穿耳。

④、不使用未经严格消毒的医疗器械。 ⑤、不输入未经严格检验的血液或血制品。

第三章 植物的激素调节 第一节 植物生长素的发现

一、应该牢记的知识点

1、向光性:指在单侧光的照射下,植物朝向光源方向生长的现象。

2、C.R.Darwin1880年研究光照对植物胚芽鞘生长的影响时有什么发现?做了怎样的推测?(P-46图3-1)

⑴、达尔文试验发现:

①、胚芽鞘受单侧光照射弯向光源生长。

②、切去胚芽鞘的尖端,胚芽鞘不生长也不弯曲。

③、用锡箔小帽将胚芽鞘的尖端罩住,胚芽鞘直立生长。

④、单侧光只照射胚芽鞘的尖端,胚芽鞘向光源弯曲生长。

⑵、达尔文提出:单侧光照射使胚芽鞘的尖端产生某种刺激,这种刺激传递到胚芽鞘下部的伸长区,

造成背光面比向光面生长快,因而出现向光性弯曲。

3、鲍森?詹森(P.Boysen-Jensen)实验是怎样做的?证明了什么?(P-47图3-2) ⑴、第一步:切去胚芽鞘的尖端,单侧光照射;胚芽鞘不生长也不弯曲。

⑵、第二步:切去胚芽鞘的尖端,放上一小块琼脂,然后再将胚芽鞘尖端放在琼脂上,单侧光照射;

胚芽鞘向光源方向弯曲生长。

⑶、证明:胚芽鞘尖端产生的刺激可以透过琼脂片传递给下部。

4、拜尔(A .Paal)实验是怎样做的?证明了什么?(P-47图3-3)

⑴、切去胚芽鞘的尖端,再侧放在切去尖端的胚芽鞘上;黑暗中,胚芽鞘朝向侧放尖端的对侧弯曲。

⑵、证明:胚芽鞘的弯曲生长是因为尖端产生的刺激在其下部分布不均匀造成的。

5、荷兰科学家(F.W.Went)在试验中有什么发现?他的试验证明了什么?

⑴、19xx年温特试验及发现:(P-47图3-4)

①、切取胚芽鞘尖端,置于琼脂块上数小时后,移走胚芽鞘尖端,将琼脂切成小快。 ②、把接触过胚芽鞘尖端的琼脂小快放置在切去尖端的胚芽鞘的一侧。

发现:胚芽鞘朝向放置琼脂小块的对侧弯曲。

③、对照:把未接触过胚芽鞘尖端的琼脂小快放置在切去尖端的胚芽鞘的一侧。 发现:胚芽鞘不弯曲。

⑵、温特试验结论:

①、胚芽鞘尖端确实产生某种物质。 ②、该物质能从胚芽鞘尖端运输到尖端下部。 ③、该物质能引起尖端下部某些部分生长。

6、什么是生长素?有哪些物质具有生长素效应?

⑴、生长素就是吲哚乙酸——IAA(化学结构式见P-47图3-5)。

⑵、苯乙酸(PAA)、吲哚丁酸(IBA)等都具有生长素效应。

7、植物向光性原理是什么?

植物的向光性是由于生长素分布不均匀造成的。

单侧光照射,胚芽鞘背光一侧生长素含量多于向光一侧,引起两侧的生长不均匀,从而造成向光弯曲。

8、植物激素:指由植物体内产生的,能从产生部位运送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

9、生长素在植物体内的产生、运输和分布是怎样的?

⑴、合成部位:主要是幼嫩的芽、叶和发育的种子。

合成生长素的原初底物是色氨酸。

⑵、运输:表现为极性运输——只能从形态学上端运输到形态学下端,不能反过来运输。 运输方式为主动运输。

⑶、分布:各个器官中都有,相对集中地分布在生长旺盛的部分。

二、应会知识点

1、向性运动有哪些具体表现?

⑴、向性运动:是指由于单一方向刺激而引起的定向运动。

⑵、表现:茎的负向地性(即“背地性”或“负向重力性”)、茎的向光性、根的向重力性、叶镶嵌等。

2、植物的向性运动与感性运动的区别:

向性运动的外因是单一方向刺激,感性运动的外因是多方向同时刺激;

向性运动的结果是运动具有定向性,感性运动的结果是运动不具有定向性。

实例:含羞草受到震动是小叶闭合,是感性运动。

3、引起植物向性运动的内、外因素及实质:

外因:单一方向的刺激;内因:植物体内生长素的不均匀分布。

实质:单一方向刺激引起植物体内生长素分布不均匀造成的生长速度不同。

4、向日葵、萝卜的向光性原因

向日葵、萝卜受到单侧光刺激时,向光侧、背光侧生长素含量基本相同,向光侧抑制生长的物质比背光侧多,所以,向光侧生长慢于背光侧,造成向光弯曲生长。

第四章 种群和群落 第一节 种群的特征

一、应该牢记的知识点

1、种群有哪些特征?

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性别比例等。

2、什么是种群密度?

指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量。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3、种群密度调查方法有哪些?

⑴、标志重捕法(调查取样法、估算法):

①、在被调查种群的活动范围内,捕获一部分个体,做上标记后再放回原来的环境,经过一段时间后

再进行重捕,根据重捕到的动物中标记个体数占总个体数的比例,估算种群密度。 ②、种群数量=第一次捕获并标志数×第二次捕获数÷第二次捕获中有标志数 ⑵、样方法:

①、在被调查种群的分布范围内,随机选取若干个样方,通过计算每个样方内个体数,求得每个样

方的种群密度,以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作为该种群密度的估算值。

②、常用取样方法:五点取样法、等距离取样法。

4、什么是出生率和死亡率?

⑴、出生率:单位时间内新产生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如:19xx年,我国年平均千人出生18.62人,即1.862%

⑵、死亡率:单位时间内死亡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⑶、出生率和死亡率是种群大小和密度变化的主要决定作用。

是预测种群发展趋势的主要依据。

5、什么是迁入率和迁出率?

⑴、迁入率:单位时间内迁入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⑵、迁出率:单位时间内迁出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⑶、迁入率和迁出率是种群大小和密度变化的次要决定作用。

迁入率和迁出率是研究城市人口变化不可忽视的因素。

6、什么是年龄组成?

⑴、年龄组成是指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比例。

①、增长型:幼年个体较多,年老个体数目较少的种群。

②、稳定型:各年量期个体数目比例适中的种群。

③、衰退型:幼年个体数目较少,年老个体数目较多的种群。

⑵、年龄组成预测种群密度变化趋势的重要指标。

7、什么是性别比例?

⑴、性别比例是指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比例。

⑵、性别比例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种群密度。

二、应会知识点

1、种群密度调查有什么必要性?

农林害虫的监测和预报、渔业捕捞强度的确定、草原载畜量的确定等都依赖种群密度的数据。

2、种群密度调查方法注意事项

⑴、标志重捕法(调查取样法、估算法):适用于活动能力比较强的生物种群密度的调查。 重捕时间的确定要注意:间隔不可过长,以免因种群内部个体的出生和死亡引起误差。

⑵、样方法:适用于活动能力较弱的生物种群密度调查。

样方多少、大小的确定:要有代表性,不可偏重过密集或稀疏。 ⑶、具有趋光性的昆虫,可以采用黑光灯灯光诱捕的方法。

第四章 种群和群落 第二节 种群的数量变化

一、应该牢记的知识点

1、种群的数量变化有哪些?

包括增长、波动、稳定、下降。

2、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有哪些?

⑴、环境因素:食物、生存空间、气候、敌害等。

⑵、内部因素:出生率、死亡率,年龄组成,性别比例,迁入率、迁出率。

3、种群增长曲线:

⑴、“J”型增长曲线:

①、条件:食物、空间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

②、若种群初始数量为:N0,年增长率为λ,则t年之后种群数量为:Nt=N0λt ⑵、“S”型增长曲线:

①、“S”型曲线:种群经过一定时间的增长后,数量趋于稳定的增长曲线。

②、K值:为满载量。即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

二、应会知识点

1、“J”型曲线:在自然界中有类似细菌在理想条件下种群增长的形式。

2、K / 2 点:种群增长速率最大时刻。

是渔业捕捞、森林采伐的理想时期。

害虫防治应在此点到来之前开始。

3、种群数量波动和下降的原因:

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等。

第四章 种群和群落 第三节 群落的结构

一、应该牢记的知识点

1、什么是生物群落?

指在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

2、什么是丰富度?

指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

3、什么是种间关系?

是指不同种生物之间的关系。包括互利共生、互利共栖、寄生、竞争、捕食。

4、什么是捕食?

指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的现象。

5、什么是竞争?

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互相争夺资源和空间的现象。

6、什么是寄生?

指一种生物(寄生者)寄居于另一种生物(寄主)的体内或体表,摄取寄主的养分维持生活。

7、什么是互利共生?

指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互相依存,彼此有利。

8、什么是群落的垂直结构?

是指生物群落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层现象。

9、什么是群落的水平结构?

是指生物群落在水平方向上的分带现象。

二、应会知识点

1、群落中物种越多,丰富度越高。

2、越靠近热带地区,单位面积内的物种越丰富。冻原的丰富度很低。

3、竞争的结果常表现为相互抑制,有时表现为一方占优势,另一方处于劣势甚至灭亡。

4、寄生只对寄生者一方有利,对寄主有害。

5、互利共生的两种生物一旦分开,至少有一方不能很好生活的现象。

6、植物群落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层是因为与光的利用有关。

7、动物群落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层与食物有关。

8、群落的水平结构与地形变化、土壤湿度、盐碱度以及动物和人的影响有关。

9、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10、生态因素:环境中影响生物的形态、生理和分布等因素。包括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

11、种内关系:同种生物的不同个体之间的关系。包括种内斗争和种内互助。

12、互利共栖: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互相依赖,彼此有利,即使分开,都能很好生活的现象。

第四章 种群和群落 第四节 群落的演替

一、应该牢记的知识点

1、什么是演替?

是指随着时间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

2、演替有哪些类型?

⑴、初生演替: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

发生的演替。 如:沙丘、火山岩、冰川泥上进行的演替。 ⑵、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油植被虽然已不存在,但原有的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

子或者其他繁殖体(如能发芽的地下茎)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如:火灾过后的草原、过量看法的森林、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

3、在裸岩上的演替是怎样进行的?

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

4、人类活动对群落的演替有什么影响?

砍伐森林、添湖造田、捕杀动物会破坏原有的群落;

封山育林、治理沙漠、管理草原、建立人工群落,改变原有群落;

人类活动往往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二、应会知识点

1、退耕还林、还草、还湖的含义是什么?我国政府有什么举措?

⑴、人们因为扩大耕地面积,毁林开荒,围湖造田,严重破坏生态环境,造成水土严重流失,洪涝灾

害频繁发生。

⑵、为拯救生态环境,应恢复曾经毁掉的森林、湖沼、草原。

⑶、20xx年1月20日起实施《退耕还林条例》

⑷、预计到20xx年,长江上游、黄河中上游等地区75%的坡地和46%的沙化耕地将被林草覆盖,湖泊

面积明显扩大,调节气候和洪水流量的功能将的大改善。生态环境有望得到明显改善。

第五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第一节 生态系统的结构

一、应该牢记的知识点

1、什么是生态系统?

是指由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2、什么是生物圈?

生物圈是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及其无机环境的总和。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

3、生态系统有哪些结构?

⑴、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食物链和食物网。

⑵、生态系统的成分包括

①、非生物成分:

Ⅰ、物质:空气、水无机盐。

Ⅱ、能量:阳光、热能。

②、生物成分

Ⅰ、生产者:指自养生物,主要是绿色植物。

Ⅱ、消费者:指动物,包括全部的动物

Ⅲ、分解者:主要指细菌和真菌。

⑶、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食物链、食物网

二、应会知识点

1、生态系统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内,在各种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通过能量流动和物

质循环而相互作用的一个自然系统。

2、从功能上讲:生态系统是生物与环境之间能量交换和物质循环的基本功能单位。

3、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是生态系统存在的物质和能量基础,是生态系统各营养结构联系的纽带。

4、生产者:

⑴、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能利用能量将H2O和CO2合成为储存能量的有机物。 ⑵、是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进入生态系统的起始端。

⑶、没有生产者就没有生态系统。

5、消费者:指不能将H2O和CO2合成为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只能利用现成的有机物的生物。

⑴、初级消费者:指直接以植物为食的动物(植食性动物)。

⑵、次级消费者:指以植食性动物为食的动物(食肉动物)。

⑶、三级消费者:以次级消费者为食的动物。

以此类推??

6、分解者:能利用动植物遗体中、排出物中以及残落物中有机物维持生存的有机物的生物。将有机物

分解为无机物,在生态系统中具有重要作用。

7、食物链和食物网:

⑴、是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渠道。

⑵、生产者是第一营养级;初级消费者是第二营养级;次级消费者是第三营养级;以此类推。

⑶、在生态系统中,某种动物可能同时拥有多个消费级或营养级。

8、生态系统包括那些基本类型?依据无机环境及生物类群的特点划分:

海洋生态系统、海岛生态系统、河流生态系统、湖泊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

草原生态系统、苔原生态系统、冻原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等。

9、森林生态系统:(了解)

⑴、分布:湿润或较湿润地区。

⑵、特点:

①、动植物种类繁多,种群结构复杂。 ②、种群密度和种群结构能长期处于比较稳定状态。

⑶、生物类群:

①、植物以乔木为主,有少量灌木和草本植物。 ②、动物种类繁多,多营树栖及攀缘生活。

⑷、生态功能:

①、提供木材及林副产品 ②、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调节大气中二氧化碳和氧气的平衡。

⑸、主要限制因子:水分、温度,其次是光。

10、草原生态系统:(了解)

⑴、分布:干旱地区。

⑵、特点:

①、动植物种类较少,群落结构简单。 ②、种群密度和群落结构常发生剧烈变化。

⑶、生物类群:

①、植物以草本为主,有少量灌木,稀有乔木。 ②、动物多具挖洞或快速奔跑行为。

③、两栖动物、水生动物极其罕见。

⑷、生态功能:防风固沙,是畜牧业基地。

⑸、主要限制因子:水,其次是温度、光。

11、海洋生态系统:(了解)

⑴、特点:物种繁多,数量庞大。

⑵、生物类群:

①、浮游植物为植物的主要类型。

②、浅海区有大型藻类,分布在200米水深以上,能进行光和作用。 ③、浮游动物为动物的主要类型。

⑶、生态功能:提供海产品,调节气候。

⑷、主要限制因子:光、温度、盐度。

12、湿地生态系统:(了解)

⑴、分布:《关于特别作为水禽栖息地的国际重要湿地公约》定义:沼泽地、泥炭地、河流、湖泊、

红树林以及水深不超过6米的浅海水域。

⑵、生物类群:多种多样。

⑶、生态功能:是生活、工业水源,养育丰富的动植物资源,是巨大的蓄水库,能调节气候,净化污

染物。

⑷、保护:建立自然保护区合理开发利用。

13、农田生态系统:(了解)

⑴、特点:

①、动植物种类少,群落结构单一。 ②、农作物是主要生物成员。 ③、人的作用占突出地位。

⑵、生物类群:农作物为主,也有昆虫、鸟类等。

⑶、生态功能:人类粮食及农副产品的主要来源。

⑷、退化因素:人的作用消失。

14、城市生态系统:(了解)

⑴、特点:

①、人起支配作用,高度开放,调节能力弱。 ②、对周围生态系统具有高度依赖性。

③、对其他生态系统干扰强烈。

⑵、生物类群:主要是人,生产者微弱。

⑶、结构:自然系统、经济系统、社会系统。

⑷、保护:强化生态规划,改进生产工艺和管理体制,大力绿化。

第五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第二节 生态系统的的能量流动

一、应该牢记的知识点

1、什么是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指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

2、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怎样?

⑴、太阳能进入第一营养级:生产者光合作用将太阳光能固定转变成有机物中稳定的化学能。

⑵、输入第一营养级的能量中:

①、一部分:生产者呼吸作用中以热能形式散失。

②、一部分:用于生产者生命活动,继续储存在有机物中。

③、一部分:随残枝败叶被分解者分解

④、一部分:被初级消费者摄取,流入第二营养级。

⑶、能量在第二、三、四营养级中的变化,与第一营养级大致相同。

3、能量流动的特点

⑴、在生态系统中能量是单向流动的。

⑵、能量在流动过程中是逐级递减的。

⑶、输入到某一营养级的能量只有10%~20%能够流到下一营养级。

4、研究能量流动有什么实践意义?

⑴、可以帮助人们科学规划、设计人工生态系统,使能量得到最有效的利用。

⑵、可以帮助人们合理地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二、应会知识点

1、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就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

2、生态农业实现了能量的多级利用,大大地提高了能量的利用率。

3、在能量金字塔中,营养级别越高,能量就越少。

第五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第三节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一、应该牢记的知识点

1、什么是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指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元素,都不断进行着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 又从生物群落到无机环境的循环过程。

2、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

⑴、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

⑵、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是同时进行的,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⑶、物质是能量的载体。能量的固定、储存、转移和释放,离不开物质的合成和分解过程。

⑷、能量是物质循环的动力。

二、应会知识点

1、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中的生态系统是指生物圈;

2、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又叫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3、碳循环与温室效应有关

4、硫循环与酸雨有关。

5、生产者和分解者对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具有重要作用。

6、生产者对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具有重要作用。

7、二氧化碳是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主要形式。

第五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第四节 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

一、应该牢记的知识点

1、生态系统中有哪些种类的信息?

⑴、物理信息:指生态系统中的声、光、温度、湿度、磁力等通过物理过程传递的信息。

信息来源:无机环境、生物。

⑵、化学信息:生物在生命活动过程中产生的生物碱、有机酸、性外激素等,可以传递信息的代谢物。

信息来源:生物

⑶、行为信息:指动物的可以体现为行为信息的行为特征。

信息来源:动物

2、什么是信息素?

指昆虫、鱼类以及哺乳动物等生物体中存在的能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

3、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有什么作用?

⑴、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

⑵、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的传递;

⑶、生物中间关系的调节,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维持离不开信息的交流。

二、应会知识点

1、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有哪些应用?

⑴、提高农产品或畜产品的产量;

⑵、对有害动物进行控制;

第五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第五节 生态系统的稳态

一、应该牢记的知识点

1. 什么是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叫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2.生态系统之所以能维持相对稳定,是由于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

3.负反馈调节在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它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

4.什么叫抵抗力稳定性?

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与功能保持原状的能力。

5.什么叫恢复力稳定性?

生态系统在受到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后恢复到原状的能力。

二、应会知识点

1.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不是无限的。当外界干扰因素的强度超过一定限度时,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会迅速丧失。这样,生态系统就到了难以恢复的程度。

2.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一方面要控制对生态系统干扰的程度,对生态系统的利用应该适度,不应超过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另一方面,对人类利用强度较大的生态系统,应实施相应的物质、能量投入,保证生态系统内部结构与功能的协调。

第六章 生态环境的保护 第一节 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一、应该牢记的知识点

1、我国人口现状与前景

⑴、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全面推进了计划生育工作。

⑵、19xx年,我国将计划生育确定为基本国策。

⑶、20xx年,我国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

⑷、我国人口发展目标

①、20xx年,人口要控制在13.6亿以内(不包括港、澳、台)。

②、20xx年,人口要控制在14.5亿以内(不包括港、澳、台)。

③、21世纪中叶,人口总数达到峰值(15亿左右),后缓慢下降。

2、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有哪些影响?

⑴、对粮食需求增大,要求开垦土地,必然破坏植被。

⑵、需要森林、草原、燃料和矿物质等多种自然资源,加剧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⑶、需要一定的生存空间,加剧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⑷、淡水缺乏。

⑸、环境污染加剧。

3、我国人均占有资源情况

⑴、人均耕地不足世界人均耕地三分之一。

⑵、人均淡水不足世界人均淡水四分之一。

二、应会知识点

1、生态系统破坏因素:

⑴、自然因素:火山、地震、台风、流行病毒等

⑵、人为因素:人类对自然资源的掠夺式开发。人类活动造成的环境污染。

2、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⑴、影响因素

①、自然资源利用不合理,过度开发,超过再生能力。 ②、工农业、城市布局不合理。

③、环境污染严重,超过自净能力。 ④、人口增长过快,生态负担加剧。

⑵、危害:植被破坏,土地沙化;生物多样性锐减,温室效应,臭氧层损耗,酸雨等。

第六章 生态环境的保护 第二节 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

一、应该牢记的知识点

1、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有哪些?

主要包括全球气候变化、水资源短缺、臭氧层破坏、酸雨、土地荒漠化、海洋污染和生物多样性锐减等。

2、什么是生物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就是生物圈内所有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它们所拥有的全部基因以及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

3、生物多样性有哪些价值?

⑴、直接使用价值:

①、药用价值:人参、三七、鹿茸、蝉蜕、海螵蛸、五灵脂等。 ②、工业原料:芦苇造纸

③、科研价值:培育新品种,提供基因材料等。

④、美学价值:“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露上青天”

⑵、间接使用价值:即发挥生态作用。如猫头鹰。

⑶、潜在使用价值:尚且不为人知的使用价值或者可能的突变产生的使用价值。

4、怎样保护生物的多样性?

⑴、就地保护:

①、建立自然保护区进行保护 ②、保护有代表性的自然系统和珍稀濒危的动植物。

⑵、迁地保护:

①、是就地保护的辅助。

②、保护生存条件部长再存在的物种数量极少的难以找到配偶的生物。 ③、建立动物园、植物园、水族馆以及濒危动物繁育中心。

⑶、加强教育和法制管理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

5、可持续发展的含义是什么?

就是“在不牺牲未来几代人需要的情况下,满足我们这代人的需要。”

追求自然、经济、社会的持久而协调的发展。

二、应会知识点

1、生物多样性包括哪些内容?

遗传多样性:地球上所有生物所拥有的全部基因。

物种多样性:地球上所有动植物和微生物。

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地球上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

2、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实质是什么?

就是在基因、物种和生态系统三个层次上进行保护。

更多相关推荐:
新课标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归纳

高考圈让高考没有难报的志愿新课标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归纳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第一节细胞生活的环境一应该牢记的知识点1水生单细胞生物直接与水进行物质交换从水中获得氧和养料向水中排放代谢废物如草履虫2体液...

新课标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归纳

新课标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归纳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第一节细胞生活的环境一应该牢记的知识点1水生单细胞生物直接与水进行物质交换从水中获得氧和养料向水中排放代谢废物如草履虫2体液指多细胞生物体内以水为基础...

新课标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归纳

高考圈让高考没有难报的志愿新课标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归纳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第一节细胞生活的环境一应该牢记的知识点1水生单细胞生物直接与水进行物质交换从水中获得氧和养料向水中排放代谢废物如草履虫2体液...

新课标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归纳

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1体液指多细胞生物体内以水为基础的液体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细胞内液指细胞内的液体细胞外液内环境指存体内在于细胞外的液体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注意眼泪胃液等消化道液体...

新课标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归纳

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1体液指多细胞生物体内以水为基础的液体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细胞内液指细胞内的液体细胞外液内环境指存体内在于细胞外的液体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注意眼泪胃液等消化道液体...

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第二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人教版新课标】

第二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动物或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做出的规律性应答方向与神经元的细胞膜内的电流方向相同传导兴奋部位和未兴奋部位形成电位差局部...

20xx年高中生物 第二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知识点总结 新人教版必修3

第二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知识点总结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反射弧反射弧感受器传入神经有神经节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还包括肌肉和腺体双向传导静息时外正内负静息电位刺激动作电位电位差局部电流...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2知识点总结

生物必修二知识点总结一遗传的基本规律1基因的分离定律豌豆做材料的优点1豌豆能够严格进行自花授粉而且是闭花授粉自然条件下能保持纯种2品种之间具有易区分的性状人工杂交试验过程去雄留下雌蕊套袋防干扰人工传粉一对相对性...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复习提纲[1]

第一章一内环境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1单细胞生物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转换而人体细胞必须通过内环境才能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2内环境细胞外液的组成细胞内液体液血浆细胞外液组织液内环境淋巴2内环境细...

新课标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归纳

新课标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归纳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第一节细胞生活的环境一应该牢记的知识点1水生单细胞生物直接与水进行物质交换从水中获得氧和养料向水中排放代谢废物如草履虫2体液指多细胞生物体内以水为基础...

高中生物必修一、必修二、必修三知识点总结(人教版)【完全免费】

高中生物必修一必修二必修三知识点总结人教版必修一分子与细胞一走近细胞一细胞的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1无细胞结构的生物病毒的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生活方式寄生在活细胞病毒分类DNA病毒RNA病毒遗传物质或只是DNA或只是...

高二生物 新课标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归纳

新课标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归纳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第一节细胞生活的环境一应该牢记的知识点1水生单细胞生物直接与水进行物质交换从水中获得氧和养料向水中排放代谢废物如草履虫2体液指多细胞生物体内以水为基础...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1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