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第一二单元

时间:2024.3.31

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    城市与环境

1.1 人口增长模式

●世界人口增长特点:人口基数大,约60多亿。时间上:J型曲线,持续性、阶段性、增长性,空间上:发达国家增长快,发展中国家增长慢

影响人口增长直接因素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影响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因素生物学规律、经济因素(经济发达程度、文化教育水平、医疗卫生条件)、上层建筑领域(妇女就业状况、婚姻生育观、宗教信仰、风俗习惯、战争、人口政策)、自然灾害等。

影响人口增长根本原因: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人口增长模式:

①“高高低”模式(原始型和传统型):为工业革命前的人口增长模式,包括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初期的人口增长模式。它可分为1)原始人口增长模式:基本特点是高出生率、高死亡率、极低的自然增长率,它与原始社会时期,以采集、狩猎经济为主的极为低下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2)传统人口增长模式:基本特点是高出生率、高死亡率、较低的自然增长率,它与手工劳动为基础的自然经济相适应。(非洲少数国家属此类型)

②“高低高”模式(过渡型):表现为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发达国家在18世纪中期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属于此种人口增长模式。从20世纪50年代起,这种模式普遍存在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导致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出现严重的人口问题。

③“低低低”模式(现代型):表现为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三低”的现代人口增长模式。发达国家和少数发展中国家属此类型。

世界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地区差异

1、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有差异

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处在“高低高”的过渡模式,发达国家处在“低低低”的现代模式

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面临不同的人口问题

2、发达国家地区之间也略有差异

(1)    欧洲人口自然增长率最低 (-0.1%) 即出生率低于死亡率。人口连续多年负增长的欧洲国家如意大利、匈牙利、俄罗斯、德国等。零增长:希腊、葡萄牙、波兰、奥地利

(2)    日本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2%左右,也很低。

(3)    北美(仅含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 兰人口自然增长率稍高,约在0.4%到0.8%

3、发展中国家或地区之间的差异

人口自然增长率较高的地区是亚非拉发展中国家集中分布区;

a. 除澳大利亚、新西兰以外的大洋州其它国家和非洲国家        ——“过渡型”

b 亚洲和拉丁美洲国家——“过渡型”和“现代型”

如亚洲的日本、韩国、新加坡等,拉美的古巴、乌拉圭等是现代型。

中国:有些地区已经属于“现代型”,如城市地区,有的地区属于“过渡型”如乡村地区

4、我国人口增长状况及图示:

●中国人口增长状况:由于政治制度、经济、计划生育的实施,20世纪70年代以来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都有大幅下降,人口增长模式正逐步由“高低高”型向“三低”型过渡。

人口金字塔图判读:人口总数,年龄构成,性别比例,人口增长快慢,人口增长模式,社会负担轻重,金字塔常见的三种类型(年轻型也称扩张型;成年型也称静止型,老年型也称收缩型)

1.2 人口合理容量

1、“人口爆炸”:是社会学家用来描述20世纪出现的人口急剧增长的词汇,它形象的反映出近100多年来世界人口迅猛增长的现象。

2、环境对人口发展的限制性的原因:(1)、人口发展需要消耗各种自然资源(2)、世界人口急剧增长对资源的需求与日俱增,(3)、自然资源(土地、矿产、水、森林等资源)是有限的,对人口发展具有限制作用。

人口数量不能超过环境资源供应能力,也不能超过环境的自净能力,这就是环境的限制性。

3、环境承载力:一定时期内,在维持相对稳定的前提下,环境、资源所能容纳的人口规模和经济规模的大小。

人口合理容量:指在有效和持续地利用资源、环境并获得最大经济效益的情况下,一定地区所能容纳的人口数量,即最适宜人口数量。

人口容量:一定的自然资源和经济社会条件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所能容纳的最高人口数量。

人口容量的三个特点:1)临界性,2)相对性,3)警戒性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控制目标应该低于人口容量,并以此作为人口控制的最终警戒线。影响人口容量的因素:资源、科技发展水平,地区的对外开放程度、人口的文化和消费水平。

1.3 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

1、人口迁移:人口移动的一种形式,是指人们变更定居点的空间流动行为。它是影响人口

机械增长的主要原因,一个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人口的自然增长;二是人口的机械增长(人口迁移)

根据人口迁移空间范围的不同,人口迁移可以分为

1)国际迁移:是指一个国家的居民进入另一个国家定居的现象;

二战前国际人口迁移

二战后国际人口迁移

2)国内迁移:是指一个国家内部的居民从一个行政区进入另一个行政区定居的现象。由于社会发展的大趋势是城市化和劳动力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因而,由农村到城市的人口迁移,是发达国家历史上和发展中国家当前人口迁移的主要类型。

原苏联西部欧洲部分流向乌拉尔山以东,                    美国东北部流向西部、南部,

 

日本向东北和西南两个方向,

 

巴西向西                            德国向南,

2、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推拉理论)

1)自然生态因素:气候、土壤、水和矿产资源、自然灾害等等

2)经济因素: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经济发展、城市化、区域开发、大型工程建设等)是引起人口迁移的重要原因。一般经济落后地区迁出率高,而发达地区迁入率较高。

3)政治因素:国家政策(如深圳的崛起)、战争(战争难民)、政治中心改变等

4)社会文化因素:文化教育、家庭婚姻、宗教信仰、种族民族等。

根本原因:人口的发展常常与自然环境、社会经济处于互不适应的状态,这种人地关系的不协调,导致了人口的迁移。

●3、世界和我国人口迁移的现状及图示

世界人口迁移的现状由发展中国家迁移到发达国家、从贫穷落后国家到富裕国家;从人口稠密国家到人口稀少的国家。

我国人口迁移的现状:总体表现为从农村到城市和工矿区、从内地到沿海地区、从经济欠发达地区流向发达地区。主要人口流出省区是四川、安徽、湖南、江西、河南、湖北等;主要流入省区是广东、浙江、上海、江苏等。原因:以务工和经商为主,多为自发性迁移。

人口迁移对环境的影响

迁出地:有利:  ①加强了迁出地与外界的经济科技文化的联系, ②增加收入,利于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③缓解当地的人地矛盾,保护当地自然环境。

不利: 青壮年劳动力和人才的流失从而影响迁出地的经济发展.

迁入地:有利:  ①利于开发资源,发展经济 ②提供大量劳动力,促进城市的经济发展 。

               ③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

不利: 增加人口,增加公共设施的负担和城市管理的难度,加剧生态环境和社会问题。

我国当代的人口迁移

20世纪80年代以前人口迁移

特点 —— 迁移规模小,频率低。流量小 主要是国家政策有组织的迁移,自发迁移少.   

原因:实行计划经济和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政策.

方向:由东部地区的城市到西部和边疆地区。由东部农村到西北和东北等地

80年代中期以后人口迁移

特点 —— 迁移规模大,频率高。流量大。流动人口增多,自发迁移为主.     

目的:务工、经商和学习、培训分配工作

人口迁移方向:①从农村到城市,②从内地省、自治区到沿海的城市和工矿地区。

③从经济的欠发达区到经济发达区。

人口迁移原因  第一,农村劳动力剩余。

                第二,放松户籍管理制度。

                第三,城乡和地区之间巨大的收入差距是促使我国人口大量流动的最根本

1.4 地域文化与人口

●文化狭义的文化仅指精神文化,广义的文化指人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文化可划分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

地域文化:是指在一定地域长时期形成的特定文化现象。(文化=物质财富+精神财富)

外国文化与人口:文化的差异对人口发展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其中婚俗(如初婚年龄、婚姻的稳定程度)和宗教对人口发展的影响很大。

中国文化与人口:生育——从早婚早育到晚婚晚育,从多育多子到只生一个;

职业选择——从“学而优则仕”到“全民皆商”;

人口流动——从安土重迁到“四海为家”

第二章  城市与环境

2.1 城市空间结构

城市的含义:是人口达一定得规模,主要从事非农业活动的居民聚集地。

城市的特点:人口和产业活动密集;生产效率比较和经济效益比较高;交通运输和信息交流比较发达的特点。

●区位的含义:区位是指地理事物的位置;某一事物与其他事物的空间关系。

城市区位:城市与外部自然的、社会的和经济的事物之间的空间关系。

城市的自然地理区位;是指城市与周围的山脉、河流、湖泊、海洋等自然地理事物的空间关系。

城市的经济地理区位:交通运输、矿产资源、旅游资源、商业贸易等

政治文化地理区位:国家政策、外交、宗教、军事、科技教育等。

城市的空间分布特点

1)人口密集地区城镇数量多,在人流、物流集聚部位形成比较大的城市;

2)沿河、沿湖、沿海地区城镇较多,河流交汇处或大的河流入海处,往往会形成比较大的城市;

3)在交通运输枢纽处,往往会形成较大的城市;

4)在历史文化胜地、著名旅游胜地、大规模的商品集散地和边境口岸可能形成较大的城市。

2、城市土地利用:城市用地可分为商业用地、工业用地、住宅用地、政府机关用地、交通和其他公共事业用地、农业用地、休憩和绿化用地、水面等。

3、城市功能分区:

①住宅区:为城市居民提供休养生息的场所,占地面积最大是城市最基本的功能区。在建筑质量上出现高级住宅区和低级住宅区;在方向上高级住宅区和低级住宅区背向发展。

②工业区:一般分布在城市外围,不断向市区外围移动,并沿主要交通干线分布。

③商业区:由商业街和各种商场等组成,大多呈团块状或条状,且多分布于交通便捷的市中心和街道两侧。中小城市的商业区多位于市中心,而大城市往往有多个商业区。一般来说,大城市功能分区复杂,小城镇功能分区相对简单。

西方城市结构模式:同心圆模式、扇形模式、多核心模式(见教材P32

4、中心地理论:是研究城市空间组织功能布局的一种城市区位理论。

中心地理论提出了关于中心地、服务范围、门槛人口等概念。(教材P34)规律:

1)城镇是周围乡村的中心地;

2)最便于提供货物和服务的地点,应位于区域的中心,中心地的服务范围表现为以中心地为核心的正六边形;

3)高级中心地门槛高,服务范围大,彼此相距远,数目少;低级中心地门槛低,服务范围小,彼此距离近,数目多;

4)高级中心地包容低级中心地,同一级别则相互排斥,从而构成层次分明的空间网络系统。       

2.2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

1、城市化:是指人口和产业活动在空间集聚、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表现和必然结果。

城市化的三大标志:城市人口比重持续上升;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衡量城市化的指标:城市人口比重持续上升

城市化的主要动力:社会经济发展是城市化的主要动力,工业化是城市化的主导力量,第三产业的发展也促进了城市化。

●2、城市化的特点:

发达国家城市化起步早,城市化水平高,速度缓慢。20世纪70年代城市人口比重达到70%,许多国家已经出现了逆城市化现象;一些大城市中心区出现衰落现象;部分商业和制造业向边缘区迁移,形成较多的卫星城和工业区;出现城市群或城市带。

发展中国家起步晚,发展快;城市化水平较低;由于城市化与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城市发展不合理。

一部分国家出现了“虚假城市化”的特点,即城市化水平明显超过了本国的经济发展阶段和工业化水平,城市总体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落后,比如南美洲;

另一部分出现了“滞后城市化”,即城市化进程显著落后于相应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工业化进程,如印度、孟加拉、印度尼西亚等国。

中国城市化特点:城市人口快速增长;城市数量急剧增加;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

中国特色城市化道路的具体要求:

1)城市化必须与工业化协调发展,相互促进。

2)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切实保护人文资源,全面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3)统筹城乡建设,完善城镇体系,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

4)以人为本,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人居环境。

2.3 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大规模的城市建设,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原有的自然地理环境(地形地貌、河流水文、森林植被等),使原来的生态环境发生很大的变化。

1)改变了地形:使地形趋于平坦

2)改变了气候:产生城市热岛效应,改变下垫面性质,产生城市热岛效应,还影响周围地区的自然 环境;

3)破坏原有的河网系统,使城市水系紊乱,河道水质恶化;

4)生态:城市的生产生活污染干扰和破坏了地区生态环境;

5)物种:生物多样性减少

对人文地理环境的影响

1)改变土地利用方式:农业用地→建设用地(形成产生功能分区)

2)改变居民的就业方式:第一产业→第二三产业

3)景观特点:乡村景观→城市景观

4)使人口和产业活动由分散到集聚,经济开发和信息交流大幅度加强

5)影响和改变地方文化,促使现代文明向传统文化的渗透,强化当地与外界的文化交流与融合。

2、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原因:产业活动密集;

长期高强度的工业生产;

城市规模的无限制扩大;

城市人口的迅猛增长。

●问题:环境污染严重,环境质量下降;

地价房租昂贵,交通拥挤,居住条件差;

就业困难,失业人口增多;

社会秩序混乱。

●措施:建立卫星城镇,开发新区;

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

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分散大城市职能

治理环境污染,扩大绿化面积。

对城市进行合理规划,加强城市管理。

3、我国城市发展趋势

1)城市经济逐步成为区域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

2)强调以人为本,注重构建和谐人居环境

3)控制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治理各种“城市病”

4)运用信息化手段提升城市现代水平

5)有更多的人口进入城市或小城镇

6)大型中心城市,增强其辐射带动功能


第二篇: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1]


第一章人口与环境

第一节 人口增长模式

1人口增长快慢的 根本原因 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直接原因 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2人口增长模式

(1)工业革命以前  原始人口增长模式 特点 高高低 原始社会       传统人口增长模式 特点 高高较低 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

(2)工业革命时特点 高低高(18世纪——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洲

(20世纪50年代)起普遍存在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

(3)近现代 特点 三低 世界主要发达国家 (原因:现代科学知识的普及和医疗卫生技术的进步,人们的生育观念及行为的变化)

3人口零增长国家:意大利,匈牙利,俄罗斯,德国等

人口负增长国家;英国,比利时,芬兰等

4促使中国人口出生率迅速下降的因素主要有三个:1 社会经济因素  2制度因素  3计划生育因素 P8

5世界人口达到50亿:1987 7 11 达到60亿:1999 达到65亿:2006 2 28

自然增长率小于等于1.0%为低增长,出生率小于等于1.5%为较低增长

第二节 人口合理容量

1世界人口的“J”形曲线增长被称之为人口的指数增长。

2自然资源(必须是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存在于自然界中可直接利用的资源)是人类生产生活资料的主要来源。

3自然资源的分类:

一(1)矿产资源:它是重要的自然资源,是人类进行现代化生产和提高生活水平的物质基础。

(2)水资源:淡水储量只占世界总水量的2.535左右,而可利用的淡水储量只占淡水储量的0.03%左右。

(3)土地资源:1人均土地拥有量大幅下降,使土地承受着越来越大的压力 2人类对土地的不合理利用,使用于农业生产的土地面积正在显著缩小。我国土地的基本国策: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

(4)森林资源(有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净化空气,防风固沙的作用):森林的大面积毁坏导致水土流失加剧,土壤肥力下降,耕地沙化速度加快,大气污染程度加深,气候反常事件增多。

二 无限性资源(一定时间内超越技术水平以上的)和有限性资源

有限性资源又包括不可再生资源和可再生资源(即可再生但需要一定的时间)若过度开发,可再生资源有可能变为不可再生资源。

(注:科技开发水平决定开发资源的数量 文化消费水平决定消耗资源的数量)

4人口容量是指在一定的自然资源和经济社会条件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所能容纳的最高人口数量。

5人口合理容量则是指在有效和持续地利用资源,环境并获得最大经济效益的情况下,一定地区所能容纳的人口数量。(即最佳人口数量)

注:重点阅读P14页,区分人口容量,人口合理容量及环境承载力的含义,了解三者的联系即人口容量的三个特点(临界性,相对性和警戒性)

6人口容量(最高人口数量)的影响因素:(1)与自然资源储量(首要因素)成正比

(2)与科学技术水平成正比(3)与地区开放程度成正比(4)与人类的文化生活消费水平成反比

7分析地区人口容量需要考虑的因素:

(1)气候的两要素 气温影响农作物的热量,降水影响其水分(2)地形(3)经济,科技水平和开放程度(一般不提及文化消费水平)

我国西部地区人口容量低的原因:(1)气候干旱,水源缺乏且多高原山地地形,耕底面积小(2)深居内陆,对外开放程度低(3)经济和科技水平低,人口受教育水平低,对人口容量有明显的制约作用

我国东部地区人口容量高的原因:(1)自然条件优越,农业资源状况良好(2)科技水平高,经济发达,人口受教育水平高(3)地区开放程度高

我国南部地区人口容量高的原因:(1)气候适宜,热量降雨多,农作物成熟快(2)经济科技水平高

 第三节 人口迁移

1人口迁移:(1)必须改变定居地(2)改变定居地须持取一段较长时间(3)必须超越一定的行政界线

2人口流动:短期离开定居地后又返回的现象(人口迁移是人口流动的一种形式)

3分类(1)按人口迁移空间范围的不同划分:国际迁移和国内迁移(省际迁移和县际迁移(2)按人口迁移方向的不同来划分:农村到农村,农村到城市,城市到城市,城市到农村

4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推力/排斥力与拉力/吸引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一自然生态环境因素(气候,土地,水源,地形,资源,植被,矿产等)1自然环境和资源条件的地域差异2环境恶化和自然灾害的影响

二经济因素1地域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差距2经济布局3交通运输业的发展

三政治因素1战争2政策(经济政策,人口政策如接纳移民)

四社会文化因素 如文化教育,家庭婚姻,宗教信仰等(家庭和婚姻是影响青年人口迁移的重要因素)

5我国当代人口迁移 20世纪80年代以前人口意愿性迁移较少  20世纪50——70年代的人口迁移均以行政调动为主  20世纪80年代以来自发性人口迁移较多

(城乡地区间巨大的收入差距是促使人口大量流动的根本原因)

6人口迁移的影响P16

7世界人口的迁出国与迁入国各有什么特征P21

第四节 地域文化与人口

1婚俗中包含着许多影响出生率的内容,如初婚年龄的大小、混赢得俄稳定程度2宗教对人口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鼓励生育)

3中国文化对人口发展的影响:一是从早婚早育(为了增加劳动力)到晚婚晚育二是从多子多育到少生优生 三是从“学而优则仕”到“全民皆商”四是从安土重迁到四海为家

第二章城市与环境

第一节 城市空间结构

1概念:城市是人口达到一定规模,主要从事非农产业活动的居民聚居地,是一定地域的社会、经济、文化中心。特点:人口和产业活动密集、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交通运输和信息交流相对发达。

2城市区位分析:自然地理区位(相对稳定):(1)地形:温带——平原,热带——高原,山区——河谷或开阔低地(2)气候:降水适中(沿海地区)和气温适中(中地位地区)(3)河流:沿河设城,河流交汇处或河口水运的起点或重点

社会经济区位(不是一成不变的)(1)资源:矿产(2)交通运输:武汉,徐州(3)政治:首都:雅典,罗马城,西安,洛阳,杭州 新首都:华盛顿,堪培拉,巴西利亚,伊斯兰堡(4)旅游(5)科技(经济)(6)宗教:麦加,麦地那,梵蒂冈,拉萨(7)军事:嘉峪关市

3日本城市集中分布在太平洋沿岸的原因:山多平原少、海洋性温带季风气候、资源匮乏多进口、海岸线曲折多海湾港口易于贸易

4城市的区位选择考虑因素:地质(避开灾害多发区,考虑地基承载力),地形(平原),河流(码头建在河的凹岸处),注意环境保护

5城市地域形态(区位因素影响城市形态):集中式(便于集中设置较完善的生活服务设施)组团式(用地分散,交通联系不方便,投资较大)条带式,放射式

6影响城市功能分区的主要因素:自然地理条件、历史文化因素、经济发展水平、交通运输状况等P30

7中心商务区的特点:建筑高大密集、经济活动最为频繁、内部分区明显、人口数量昼夜差别大、交通通达度高

8西方城市结构学说:同心圆模式,扇形模式,多核心模式P32\33

9中心地是向周围地区提供各种货物和服务的地方,其等级主要是根据中心地提供的职能种类和服务范围来划分的。

10一个地区城镇的规模的大小与数量成反比,城镇的空间分布主要受到商业因素、行政因素、交通因素的影响。

11高级中心地服务范围大,彼此相距远,六边形数目大,低级中心地反之(高级中心地的服务范围是低级中心地3倍)高级中心地包容低级中心地,高级服务范围覆盖低级服务范围,从而构成层次分明的空间网络体系(相同级别的中心地服务范围彼此独立排斥)

第二节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

1城市化的表现:城市人口不断增加,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城市人口在总人口的比重中不断上升(衡量地区城市化水平的标志)

2城市化的意义P36

3社会经济发展是城市化的主要动力。

4城市发展与工业化进程关系尤为密切,工业为城市经济的主要支柱,能够安排大量劳动力就业,并未服务业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

5城市的兴起又与第三产业的发展密切相关。

6发达国家的城市化特点;起步早、水平高、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特点:起步晚、水平低、速度快、发展不合理(南美洲国家“虚假城市化”,印度、孟加拉、印尼的“滞后城市化”)

6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业产业和城镇转移,是解决我国农村、农业、农民问题的根本出路。

7中国城市化特点P40

第三节 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城市病

2逆城市化阶段表现:城市中心人口密集、交通拥挤、环境趋于恶化、地价房祖昂贵、就业困难、社会不太安定,促使居民向环境良好、房租地价便宜,基础设施完善,交通便利的郊区或卫星城迁移。

3城市经济逐步成为区域经济增长的主导因素。大型中心城市加速发展,辐射带动能力显著增强。

第三章区域产业活动

第一节 产业活动的区位条件和地域联系

1产业活动所具有的区位特征与产业部门的科技发展水平密切相关

2与自然环境的联系最为密切:农业(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和矿业(石油在地质历史时期生成)其开采活动受石油矿藏状况和运输条件的限制。

受自然条件的限制较少的是工业生产(由于需降低省成本,劳动密集型产业都转移到发展中国家)

与地理环境条件关系不大的是商业和服务业(主要面向消费人群)

3 P52

4生产协作类型:某种产品生产过程中多道工序之间的联系(布匹的生产) 相对独立的零部件厂的生产联系(汽车生产)

5工业联系——工业集聚——工业地域:类型一:自发和规划建设 类型二:传统(矿产)资源 新兴(硅谷,中关村)技术和资金——规模效益

6商贸联系:区际贸易(更密切,自然资源,资本,技术,产品,劳动力,信息,市场)国际贸易(存在关税,货币汇率,制度差异,贸易壁垒等)

7现代物流业:产生原因:满足区际间物资源流动的需要 作用P55

8科技与信息加强的意义:提高企业的运营效率与经济效益,增强发展后劲。

9技术的扩散类型:近邻扩散、等级扩散、位移扩散。

10我国纺织业的“产业集群现象”原因P58

第二节 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

1农业区位因素

一自然因素P60

1光照:影响因素(纬度、海拔、气候)——年辐射量;对农业的影响(农作物的地域分布)

2热量:活动积温(指标):对农业的影响(产量、种类、耕作制度、栽培方法)

3土地:接近水源、城郊土地(城郊农业,高效农业)、土地类型、土地肥力

4地形;坡度与高度

5水源

二技术经济因素P61

1劳动力

2技术装备和生产技术(良种培育、耕作技术、作物栽培、水肥控制、病虫害防治等)——提高劳动生产率

3种植方式:单作、间作、套作、混作、连作等 耕作制度:一年一熟、两年三熟、一年两熟、三年五熟、一年三熟等——落实作物布局的具体形式

三社会经济因素

1市场:影响产品价格,农业类型与规模

2交通运输:条件改善和保鲜冷藏技术的改善(影响园艺业、乳畜业、商品农业)

3农产品消费状况

4政府政策

2绿色农业:特征(无污染、无公害)和核心(绿色)及根本途径(更新传统观念、依靠技术进步、降低生产成本、注重生态经营)

3农业专业化与综合发展是相互促进的。

4几种常见的农业地域类型:热带种植业农业、地中海式农业、混合型农业和商品化农业P63-64

5集约型农业:劳动集约化、资金集约化(生产资料投入为主)、技术集约化

6亚洲水稻的种植特点P65

7澳大利亚墨累——达令盆地的小麦种植和牧羊业(混合型)

8水稻种植业主要分布在东亚、东南亚和南亚降水丰富的地区,非洲的埃及和尼日利亚、南欧的部分地区、美国密西西比河下游地区和南美洲北部。

9我国的水田(平地水田、梯田水田)和旱地(平地旱地、坡地旱地)P66

更多相关推荐:
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知识点总结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天体天体是宇宙中物质的存在形式星光闪烁恒星恒星卫士行星行星卫士卫星轮廓模糊星云一闪即逝流星拖着长尾彗星气体和尘埃天体系统运动着的天体与天体之间...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1第一单元知识点汇总

高一地理第一章行星地球知识总结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天体天体是宇宙中物质的存在形式星光闪烁恒星恒星卫士行星行星卫士卫星轮廓模糊星云一闪即逝流星拖着长尾彗星气体和尘埃天体系统运动着的天体与天体之间...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填空题

第一章行星地球第一节宇宙中地球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1天体是宇宙间物质如恒星行星卫星星云流星彗星2天体系统天体之间形成天体系统3天体系统的层次由大到小是课本P3图12其他行星系总星系其他恒星世界二太阳系中的一颗普...

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知识归纳总结第一节地球在宇宙中1天体的判断1位于地球大气层以外独立存在于宇宙中2在一定轨道上独立运转2最基本的天体恒星和星云3天体系统的层次4太阳系1组成成员太阳中心天体八颗行星及卫星矮行星...

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知识点总结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天体天体是宇宙中物质的存在形式星光闪烁恒星恒星卫士行星行星卫士卫星轮廓模糊星云一闪即逝流星拖着长尾彗星气体和尘埃天体系统运动着的天体与天体之间相互...

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一大气的组成及氮氧二氧化碳水汽臭氧和固体杂质等主要成分的作用低层大气组成稳定比例的干洁空气氧氮为主含量不稳定的水汽固体杂质氮生物体基本成分氧生命活动必需的物质二氧化碳...

高一地理必修1知识点总结

高一地理会考总复习资料第一单元宇宙中的地球一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公转和自转绕转中心太阳地轴方向自西向东北天极上空看逆时针自西向东北极上空看逆时针南极上空相反周期恒星年365天6时9分10秒恒星日23时56分4秒角...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第二章知识点总结一大气的受热过程1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注意记实例吸收具有选择性水汽和二氧化碳浮尘吸收红外线臭氧吸收紫外线反射无选择性云层越厚反射越强散射具有一定的选择性波长越短越易被散射太阳辐射为短波辐射其能量...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1第二单元知识点汇总

中国权威高考信息资源门户高一地理必修1第二单元地球上的大气1对流层的特点随高度增加气温降低大气对流运动显著天气复杂多变2平流层的特点随高度增加温度升高大气平稳有利于高空飞行包含臭氧层3大气的热力过程太阳辐射短波...

高中地理必修一至必修三知识点总结完整版(湘教版)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1天体概念宇宙中物质的存在形式类型星云恒星行星卫星彗星流星星际物质2天体系统概念宇宙中的天体恒星星云形成天体系统层次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宇宙太阳1太阳系中心天体太阳质量占太阳系9986在其吸引...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1第四单元知识点汇总

中国权威高考信息资源门户高一地理必修1第四单元地表形态的塑造1地球的内部圈层地壳地表到莫霍界面全球均深17km陆壳均深33km洋壳均深67km地幔莫霍面古登堡面2900km深处地核古登堡面以下2岩石圈范围包括地...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1第二单元知识点汇总

中国权威高考信息资源门户高一地理必修1第二单元地球上的大气1对流层的特点随高度增加气温降低大气对流运动显著天气复杂多变2平流层的特点随高度增加温度升高大气平稳有利于高空飞行包含臭氧层3大气的热力过程太阳辐射短波...

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3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