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药剂学考试总结

时间:2024.3.31

中药药剂学总结

一、☆ ☆考点1:中药药剂学的含义与性质 中药药剂学是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中药药剂的配制理论、生产技术、质量控制与公道应用等内容的一门综合性应用技术科学。 中药药剂学的内容涉及中药类专业的诸多课程以及现代制药理论和技术,与现代药剂学分支学科产业药剂学、生物药剂学、物理药学、临床药学等也多有交叉。中药药剂学包括中药调剂学和中药制剂学。

二、☆ ☆☆☆考点2:中药药剂学常用术语 1.药物与药品:药物系指用于治疗、预防及诊断疾病的物质,而药品系指原料药物经过加工制成的具有一定剂型、可直接应用的成品。 2.剂型:是根据药物的性质、用药目的和给药途径,将原料药加工制成适合于医疗或预防应用的形式,称药物剂型,简称剂型。 3.制剂:是根据药典、局颁标准或其他规定的处方,将原料药物加工制成具有一定规格的药物制品。 4.中成药:系指以中药材为原料,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按药政部分批准的处方和制法大量生产,有特有名称并标明功能主治、用法用量和规格,可经医生诊治后处方配给,也可由患者直接自行购用的药品。 5.处方:是医师对患者治病用药或制备任何药剂的书面文件。 6.非处方药:是用以减轻某些稍微症状或治疗某些稍微疾病的药物,简称OTC.特点是应用安全、疗效确切、质量稳定、价格便宜、使用方便。具有中国特色的处方药与非处方药分类治理制度已于20xx年开始实施。 7.新药:指未曾在中国境内上市销售的药品。已上市药品改变剂型、改变给药途径、改变工艺的制剂按照新药治理。 8.GMP:是Good Manufacturing Practice的简称,即药品生产质量治理规范。

三、☆ ☆☆☆考点3:中药药剂学发展的历史回顾 夏禹时期已经能酿酒,同时发现了曲,开始有多种药物浸制而成的药酒。 商代前,伊尹首创汤剂,并总结了《汤液经》,为我国最早的方剂与制药技术专著,汤剂延用至今还是中医用药的首选剂型。 战国时期,我国现存第一部医药经典著作《黄帝内经》[包括《素问》和《针经》各9卷]问世,可谓中药药剂学的先导。 秦、汉时代是我国药剂学理论、经验与技术明显发展的时期。东汉末年,著名医药学家张仲景撰写了《伤冷论》和《金匮要略》。 晋代葛洪著《肘后备急方》8卷,书中第一次提出"成药剂"的概念。 唐代医药事业发展成绩明显,药天孙思邈所著《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分别收载汤剂、丸剂、散剂、膏剂、丹剂、炙剂等多种剂型…… 宋、元时期是我国成药得到很大发展、中药制剂初具规模的时期。宋熙宁九年,太医局设立"熟药所",负责制药和售药。制药者名为"和剂局",并由官方编写了《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明、清时期医著颇多,中药成方及其剂型也有相应的充实和进步。如明朱柿著《普济方》,伟大医药学家李时珍著《本草纲目》,王肯堂著《证治准绳》,陈实功著《外科正宗》,清代吴谦等著《医宗金鉴》,吴尚先著《理瀹骈文》为外用膏剂之大成。[医学 教育网 搜集整理]

四、☆ ☆☆☆☆考点4:药典与药品标准 1.药典 药典的性质与作用:药典是一个国家记载药品质量规格、标准的法典。药典中收载医疗必须、疗效确切、毒性和副作用小、质量稳定的常用药物及其 制剂,规定其质量标准、制备要求、鉴别、杂质检查、含量测定、功能主治及用法用量等。药典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该国家药物生产、医疗和科技的水平,也体现出 医药卫生工作的特点和服务方向。 中国药典:已颁布施实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有1953、1963、1977、1985、1990、1995、 2000和20xx年共8版。其中19xx年版为单部,19xx年又出版了1953

年版《中国药典》第一补充本,其余均分为一、二两部。第一部收载中药材 和中药成方及单方制剂,第二部收载化学药、生化药、抗生素、放射性药品、生物制品等各类制剂。 外国药典:主要有美国药典、英国药典和日本药局方等。 2.药品标准:是国家对药品质量规格及检验方法所作的技术规定,是药品生产、供给、使用、检验和治理部分共同遵循的法定依据。我国药品标准有《中国药典》和局颁标准。

五、 ☆ ☆考点5:药品卫生标准 《中国药典》2000版一部附录及一部修订版,对中药各种剂型微生物限度标准作了严格规定。 1.口服药品不得检出大肠杆菌,不得检出活螨。含动物类原药材粉的口服制剂同时不得检出沙门菌。 2.外用药品不得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其中创伤、溃疡及***用含原药材粉的制剂,还不得检出破伤风杆菌。且均不得检出活螨。 3.细菌总数与真菌总数①不含中药原粉的固体制剂,每克含细菌数不得超过1000个,真菌数不得超过100个。②含中药原粉的固体制剂,每克含细 菌数,颗粒剂、片剂、胶囊剂,及不含糖茶剂、栓剂等不得超过10000个,散剂、丸剂等不得超过30000个。真菌均不得超过500个。③液体制剂每毫升 含细菌数、真菌数及酵母菌数均不得超过100个。

六、☆ ☆☆☆考点6:物理灭菌法 1.加热灭菌法 干热灭菌法:指利用火焰或干热空气进行灭菌的方法。火焰灭菌法指用火焰直接灼烧物品以达到快速灭菌的方法。干热空气灭菌法指在烘箱等 设备中用高温干热空气灭菌的方法,本法适用于玻璃器皿、搪瓷容器及液状石蜡、油类、滑石粉、活性炭等耐高温物料的灭菌。 湿热灭菌法:利用饱和水蒸气或沸水等杀灭微生物的方法。热压灭菌法是在热压灭菌器内,利用高压饱和水蒸气杀灭微生物的方法,本法适用于耐热药物、手术器械及用具等物品的灭菌。 热压灭菌器使用时应留意:①使用前应检查压力表、温度表、安全阀等仪表;②首先开启放气阀门将灭菌器内空气排尽;③先预热,再升压和升温,达到预 定压力和温度后开始计时;④灭菌完毕后,待压力表指针降至0后,打开放气阀,排尽器内蒸汽,待温度降至40℃以下,再缓缓开启门盖,骤然减压会导致容器爆 裂和药液外溢。 流通蒸汽灭菌法和煮沸灭菌法系指在常压下用水蒸气或沸水灭菌的方法。 2.滤过除菌法:适用于热敏性药物溶液,尤其是一些生化制剂。 3.紫外线灭菌法:仅适于表面和空气的灭菌。 4.微波灭菌法:适于水性药液的灭菌,对含少量水分的药材饮片及固体制剂也有灭菌作用。 5.辐射灭菌法:适用于某些热敏性药物的灭菌,尤其适用于已包装药品的灭菌。 ☆ ☆考点7:常用的防腐剂 1.苯甲酸与苯甲酸钠:为常用的有效防腐剂,一般用量为0.1%~0.25%. 2.对羟基苯甲酸酯:有甲、乙、丙、丁四种酯,抑真菌作用较强,一般用量为0.01%~0.25%.在酸性、中性及弱碱性药液中均有 效,但在酸性溶液中作用最好。在碱性药液中,由于酚羟基的解离及酯的水解而使尼泊金防腐力下降。各种酯可单用,适用效果更佳。 3.山梨酸与山梨酸钾:常用浓度为0.15%~0.25%,对细菌和真菌均有较强抑菌效力,特别适用于含有吐温的液体药剂。

4.其他:20%以上乙醇、30%以上的甘油、中药挥发油等均有防腐效力。

七、 ☆ ☆☆☆☆考点8:常用的粉碎方法 1.干法粉碎 混合粉碎:常用的有串料、串油等方法。 串料:处方中含有大量黏液质、糖分或树胶等黏性药料,如熟地黄、枸杞、大枣、桂圆肉、山萸肉、黄精、玉竹、天冬、麦冬等。 串油:处方中含有大量油脂性药料,如桃仁、柏子仁、酸枣仁、苏子、胡桃仁等。 单独粉碎:将一味药物单独进行粉碎的方法。适用于珍贵细料药,如冰片、麝香、牛黄、羚羊角等;毒性药,如马钱子、红粉等;刺激性药,如蟾酥等。

2.湿法粉碎 水飞法:如朱砂、炉甘石、珍珠、滑石粉等矿物、贝壳类药物可用水飞法制得极

细粉。但水溶性的矿物药如硼砂、芒硝等则不能采用水飞法。 加液研磨法:如樟脑、冰片、薄荷脑等的粉碎。 3.低温粉碎:如乳香、没药等,树脂、树胶类药物,糖分、黏液质、胶质较多的人参、玉竹、牛膝等药物,及中药干浸膏等,通过低温增加脆性,易于粉碎。 4.超微粉碎:可使植物细胞破壁率达95%以上,能大大进步丸剂、散剂等含原料药材制剂的生物利用度,且粉碎效率高。

八、 ☆ ☆考点9:常用的粉碎机械 1.小型截切式磨粉机:适于中、小批量脆性、粉性较好物料的粉碎。 2.锤击式粉碎机:适用于粉碎干燥、脆性易碎的药物。 3.柴田粉碎机:适于粉碎较黏软、纤维多及坚硬的各类药料,但油性过多的药料不适应。 4.万能磨粉机:适于粉碎结晶性和纤维性药物。不宜用于粉碎含大量挥发性成分及黏性或遇热发粘的药料。 5.球磨机:应使球转至罐最高处以最大速度着落撞击物料,这一速度称临界转速。球磨机适于粉碎结晶性药物、易熔化的树脂、树胶、非纤维性的脆性药 物、毒性药、细料药、挥发性药及有刺激性药等;也常用于"水飞"某些矿物药。 6.流能磨:又称气流粉碎机,是利用高速流体使药物颗粒间及颗粒与室壁间碰撞而碎裂,可得5μm左右的微粉。适于脆性及坚硬的矿物药料,但物料必须预粉碎。

九、☆ ☆☆考点10:药筛的种类和粉末的分等 1.冲眼筛:多用于高速旋转粉碎机械的筛板及药丸的分档筛选。 2.编织筛 根据药粉细度,粉末分等如下: 最粗粉:能全部通过一号筛,但混有能通过三号筛不超过20%的粉末。 粗粉指:能全部通过二号筛,但混有能通过四号筛不超过40%的粉末。 中粉指:能全部通过四号筛,但混有能通过五号筛不超过60%的粉末。 细粉指:能全部通过五号筛,并含能通过六号筛不少于95%的粉末。 最细粉:能全部通过六号筛,并含能通过七号筛不少于95%的粉末。 极细粉:指能全部通过八号筛,并含能通过九号筛不少于95%的粉末。

十、☆ ☆☆☆☆考点11:微粉的基本性质 1.粒子的大小与形态 粒径表示法:有长径、短径、定方向径、外接圆径、有效粒径、比表面积径。 粒径测定法:筛析法是测定粒径在45/m以上的粉体粒径的实用方法之一。还有显微镜法、沉降法、小孔通过法等。 粒子形态:一般通过显微镜观察粉体形态并测定其长、宽、高,定量表示形态。 2.微粉的比表面积:单位重量或容积微粉所具有的表面积称比表面积。 3.微粉的密度与孔隙率 微粉的密度:密度系指物质单位容积的质量。真密度指除往微粒本身孔隙及粒子间的空隙占有的容积后求得的微粉容积,微粉质量除以此容积即得真 密度,一般用气体置换法求得。粒密度指除往粒子间的空隙占有的容积,而保存微粒本身孔隙求得的微粉容积,微粉质量除以此容积即得粒密度,一般用液体置换法 求得。堆密度指单位容积微粉的质量。 孔隙率:系指微粉内孔隙与微粉间孔隙所占容积与微粉总容积之比。 4.微粉的活动性:一般以停止角或流速来表示微粉的活动性。 停止角:使微粉经一漏斗流下并成一圆锥体,圆锥侧边与台平面所成夹角即为停止角。微粉活动性好,则形成矮的圆锥体,停止角小。 流速:既反映微粉粒度,又表示出微粉的均匀性。一般微粉流速快,则其均匀性好,即活动性好。 5.微粉的吸湿:相对湿度系指同温度空气中水蒸气压与饱和蒸汽压之比,以百分比表示。

十一、☆ ☆☆☆考点12:常用的浸提溶剂与浸提辅助剂 1.常用的浸提溶剂 水:极性溶剂,经济易得,溶解范围较广。 乙醇:半极性溶剂,可溶解水溶性的某些成分,90%乙醇适于浸提挥发油、树脂、叶绿素等;70%~90%乙醇适于浸提香豆素、内酯、一些苷 元等;50%~70%

乙醇适于浸提生物碱、苷类等;50%以下的乙醇也可浸提一些极性较大的黄酮类、生物碱及其盐类等;乙醇含量达40%时,能延缓酯类、 苷类等成分的水解,增加制剂的稳定性;20%以上乙醇具有防腐作用。 2.浸提辅助剂 酸:使用酸水或酸醇可促进生物碱的浸出,酸浓度一般为0.1%~1%. 碱:加碱的目的在于增加偏酸性有效成分的溶解度和稳定性。 ☆ ☆☆☆☆考点13:常用浸提方法与设备 1.煎煮法:指用水作溶剂,加热煮沸浸提药材成分的一种方法,适用于有效成分能溶于水,且对湿、热较稳定的药材。 2.浸渍法:指用规定量的溶剂,在一定温度下,将药材饮片密闭浸泡一定时间,分取浸出液以浸提药材成分的一种方法,适用于黏性药材、无组织结构的药材、新鲜及易于膨胀的药材、价格低廉的芳香性药材的浸提。 3.渗漉法:指将适度粉碎的药材置圆锥形渗漉筒中,由上部连续加进新溶剂,收集渗漉液提取药材成分的方法。 单渗漉法:一般操纵过程是:①粉碎,药材的粒度,一般以粗粉或最粗粉为宜;②润湿,药粉在装渗漉筒前应先用浸提溶剂润湿;③装筒,已润湿的 药粉层层压实装进渗漉筒,并应松紧一致;④排气;⑤浸渍,一般浸渍放置24~48h;⑥渗漉,一般慢漉为每1kg药材每分钟流出1~3ml漉液,快漉为 3~5ml. 重渗漉法:是将多个渗漉筒串联,渗漉液重复用作新药粉的溶剂,进行多次渗漉以进步渗漉液浓度的方法,避免了有效成分受热分解或挥发损失。 4.回流法:指用乙醇等易挥发的有机溶剂提取药材成分,其中挥发性溶剂馏出后又被冷凝,流回浸出器中浸提药材,这样循环直至有效成分提取完全的方法。 5.水蒸气蒸馏法:将含有挥发性成分的药材与水或水蒸气共同加热,使挥发性成分随水蒸气一并馏出,并经冷凝分取挥发性成分的一种浸提方法。 6.超临界流体提取法:优点有:①提取速度快,效率高;②适于热敏性、易氧化的有效成分的提取;③工艺简单,该法适于提取亲脂性、低相对分子质量的物质。

十二、☆ ☆考点14:常用分离方法 1.沉降分离法:指固体微粒依据本身重力在液体介质中自然下沉使之与液体分离的方法。 2.离心分离法:指通过离心使料液中固体与液体或两种不相混溶的液体,产生大小不同的离心力而达到分离的方法。 3.滤过分离法:指将混悬液通过多孔的介质,使固体微粒被截留,液体经介质孔道流出,而达到固液分离的方法。

十三、☆ ☆考点15:常用精制方法 1.水提醇沉法:操纵中应留意:①药液浓缩适当。②药液冷却后加乙醇,否则乙醇受热挥散损失。③醇沉浓度,颗粒剂、合剂一般使含醇量达50%~60%,而口服液为进步澄明度含醇量可达60%~70%.④加乙醇应慢加快搅。⑤密闭冷躲。⑥洗涤沉淀。

2.吸附澄清法:指水提浓缩液加进絮凝剂使高分子杂质絮凝沉降被往除。絮凝剂有明胶、琼脂、蛋清、硫酸铝等。 3.大孔吸附树脂吸附:将经预处理的中药提取液通过大孔吸附树脂柱,使成分被吸附后,先以水或低浓度乙醇洗脱盐、小分子糖等杂质,再以适宜浓度乙醇洗脱有效成分。

4.膜分离法:以细微孔径的薄膜为滤过介质,使药液中成分得以分离而精制。微孔滤膜滤过系指利用质地薄、孔径细微的薄膜做滤过介质,所截留的粒径 范围为0.02~10?m,用以滤除细菌和细小的悬浮颗粒。特点是:①微孔滤膜的孔径比较均匀,孔隙率高,滤速快;②滤膜质地薄,对料液的滤过阻力小,且 吸附少;③滤过期无介质脱落,对药液不污染;④易堵塞,故料液须先经预滤处理。超滤系指利用以分子截留值为指标的薄膜做滤过介质,在透过溶剂的同时,透过 小分子溶质,截留大分子溶质。

十四、☆ ☆☆☆考点16:浓缩的方法与设备 1.常压浓缩:药液在一个大气压下的蒸发多采用倾倒式夹层锅,该法耗时较长,易使某些成分破坏。 2.减压浓缩:优点有:①压力降低,溶液的沸点降低,能防止或减少热敏性物质的分解;②增大了传热温度差,进步了蒸发效率;③能

不断地排除溶剂蒸汽,有利于蒸发顺利进行;④沸点降低,可利用低压蒸汽或废气作加热源;⑤密闭容器可回收乙醇等溶剂。 减压蒸馏器:在减压及较低温度下使药液得到浓缩,同时可将乙醇等溶剂回收。 真空浓缩罐:用水流喷射泵抽气减压,适于水提液的浓缩。 管式蒸发器:加热室由管件构成。药液通过有蒸汽加热的管壁而被蒸发浓缩。 3.薄膜浓缩:特点是:①浸提液的浓缩速度快,受热时间短;②不受液体静压和过热影响,成分不易被破坏;③能连续操纵,可在常压或减压下进行;④能将溶剂回收重复使用。 升膜式蒸发器:适用于蒸发量较大,热敏性、粘度适中和易产生泡沫的料液。 降膜式蒸发器:适于蒸发浓度较高、黏度较大的药液。 刮板式薄膜蒸发器:适于高粘度、易结垢、热敏性药液的蒸发浓缩。但结构复杂,动力消耗大。 离心式薄膜蒸发器:通过离心使药液分布成0.05~1mm的薄膜,再通过锥形盘加热面被蒸发浓缩。适于高热敏性物料蒸发浓缩。 4.多效浓缩:将前效所产生的二次蒸汽作为加热蒸汽引进另一串联的后效蒸发器组成的蒸发装置。

十五、☆ ☆☆☆考点17:干燥的基本原理 1.物料中水分的性质 结合水与非结合水:结合水系指存在于细小毛细管中和物料细胞中的水分。因毛细管内水分所产生的蒸汽压较同温度时水的蒸汽压低,此种水分难以从物料中往除完全。 平衡水分与自由水分:物料与一定温度、湿度的空气相接触时,将会发生排除水分或吸收水分的过程,直到物料表面水分所产生的蒸汽压与空气中的 水蒸气分压相等时为止,物料中的水分与空气处于动态平衡状态,此时物料中所含的水分称为该空气状态下物料的平衡水分。平衡水分与物料的种类、空气的状态有 关。物料不同,在同一空气状态下的平衡水分不同;同一种物料,在不同的空气状态下的平衡水分也不同。 2.干燥速率:指在单位时间内,在单位干燥面积上被干燥物料中水分的气化量。干燥过程分两个阶段,恒速阶段和降速阶段。在恒速阶段,干燥速率与物 料湿含量无关。而在降速阶段,干燥速率近似地与物料湿含量成正比。当物料湿含量大于C0时,干燥过程属于恒速阶段;反之属于降速阶段。

十六、☆☆☆☆☆考点18:干燥方法与设备 1.常压干燥 烘干干燥:指在常压下,利用干热空气进行干燥的方法。 鼓式干燥:又称滚筒式干燥或鼓式薄膜干燥,是将湿物料涂布在热的金属转鼓上,利用热传导方法使物料得到干燥。 带式干燥:将湿物料平展在帆布或金属丝网等传送带上,利用热气流或红外线等加热干燥物料。 2.减压干燥:指在密闭的容器中抽真空并进行加热干燥的一种方法。 3.流化干燥 沸腾干燥:又称流化床干燥,系利用热空气流使湿颗粒悬浮,呈流化态,似"沸腾状",热空气在湿颗粒间通过,在动态下进行热交换,湿气被抽走而达到干燥的目的。 喷雾干燥:是利用雾化器将一定浓度的液态物料喷射成雾状,在一定流速的热气流中进行热交换,物料被迅速干燥。喷雾干燥的特点是:药液未经长 时间浓缩又是瞬间干燥,适用于热敏性物料;产品质量好,为疏松的细粉,溶解性能好,且保持原来的色香味;操纵流程管道化,符合GMP要求,是目前中药制药 中最佳的干燥技术之一。 4.冷冻干燥:又称升华干燥,系先将被干燥液态物料冷冻成固体,再在低温减压条件下,使固态的冰直接升华为水蒸气排出往而达干燥目的的方法。其特 点是:物料在高真空和低温条件下干燥,尤适于热敏性物品的干燥;干品多孔疏松,易于溶解;含水量低,有利于药品长期贮存。 5.红外干燥:利用远红外辐射器产生的电磁波被含水物料吸收后,直接转变为热能,使湿物料中水分气化而干燥。振动式远红外干燥机,适于热敏性物料 的干燥,尤适于中药固体粉末、湿颗粒及水丸等薄料层、多孔性物料的干燥。隧道式红外干燥机,主要用于口服液及注射剂安瓿的干燥。

6.微波干燥:适于饮片、散剂、水丸、蜜丸等干燥。但设备及生产本钱均较高。

十七、☆ 考点19:液体药剂的含义与特点 液体药剂系指药物在一定条件下,以不同的分散方式和不同的分散程度分散于介质中所形成的液体分散体系。 液体药剂的特点:①比相应固体制剂的分散度大,吸收快,作用迅速;②易控制药物浓度,可减少固体药物口服后由于局部浓度过高而引起的胃肠道刺激;③便于分剂量和服用,尤其适用于儿童和老年患者。但液体药剂稳定性较差,贮躲、运输不方便。

十八、☆ ☆☆考点20:分散体系的基本类型 不同类型的分散体系中微粒的大小分布不同,所表现出的特征不一。 ☆ ☆☆☆☆考点21:表面活性剂的基本性质 1.亲水亲油平衡值:表面活性剂分子中亲水基团和亲油基团对油或水的综合亲和力称为亲水亲油平衡值。表面活性剂的HLB值越高,其亲水 性越强;HLB值越低,其亲油性越强。HLB值在15~18以上的表面活性剂适适用作增溶剂,HLB值在8~16的表面活性剂适适用作O-W型乳化剂, HLB值在3~8的表面活性剂适适用作W-O型乳化剂,HLB值在7~9的表面活性剂适适用作润湿剂。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的HLB值具有加和性。 2.胶团和临界胶团浓度:表面活性剂在溶液中开始形成胶团时的浓度称为临界胶团浓度。临界胶团浓度的大小与其结构和组成有关,同时受温度、pH值以及电解质等外部条件的影响。 3.起昙和昙点:某些含聚氧乙烯基的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的溶解度开始随温度升高而加大,当达到某一温度时,其溶解度急剧下降,溶液出现浑浊或分 层,但冷却后又恢复澄清。这种由澄清变成浑浊或分层的现象称为起昙,该转变温度称为昙点。产生起昙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此类表面活性剂分子结构中所含的聚氧乙 烯基与水分子形成的氢键在温度升高到昙点后断裂,从而引起表面活性剂溶解度急剧下降,出现浑浊或分层现象,当温度下降至昙点以下时,氢键又可重新形成。[医 学教育网 搜集整理] 4.表面活性剂的毒性:阳离子表面活性剂的毒性一般较大,其次是阴离子表面活性剂,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的毒性相对较小。阳离子和阴离子的表面活性剂 还有较强的溶血作用,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的溶血作用比较稍微,其中聚山梨酯类表面活性剂的溶血作用通常较其他含聚氧乙烯基的表面活性剂更小。

十九、☆ ☆☆☆考点22:常用的表面活性剂 1.阴离子表面活性剂 肥皂类:具有良好的乳化能力,但轻易被酸破坏,碱土金属皂还可被钙、镁盐等破坏,电解质可使之盐析,具有一定的刺激性,一般只用于外用制剂。 硫酸化物:常用的有硫酸化蓖麻油和高级脂肪醇硫酸酯类。 磺酸化物:常用的有脂肪族磺酸化物和烷基芳基磺酸化物。 2.阳离子表面活性剂:起表面活性作用的是阳离子。常用的有苯扎氯铵、苯扎溴铵等。 3.两性离子表面活性剂 自然的两性离子表面活性剂:主要有豆磷脂和卵磷脂,常用的是卵磷脂。 合成的两性离子表面活性剂:阴离子部分主要是羧酸盐,阳离子部分主要是胺盐或季铵盐。 4.非离子表面活性剂 脱水山梨醇脂肪酸酯:亲油性较强,常用作W-O型乳剂的乳化剂或O-W型乳剂的辅助乳化剂。 聚氧乙烯脱水山梨醇脂肪酸酯:商品名为吐温类。常用的有:吐温20、吐温40、吐温60、吐温80、吐温85等。 聚氧乙烯脂肪酸酯:常用作O-W型乳剂的乳化剂。常用的有聚氧乙烯40硬脂酸酯。 聚氧乙烯脂肪醇醚:常用的有西土马哥、平平加O及埃莫尔弗等。 聚氧乙烯聚氧丙烯共聚物:常用的有普朗尼克类,如普朗尼克F-68等。

二十、☆☆考点23:增加药物溶解度的方法 1.增溶 增溶原理:表面活性剂在水溶液中的浓度达到临界胶团浓度以上,一些水不溶性或微溶性物质在胶团溶液中的溶解度明显增加,形成透明胶体溶液,称为增溶。 影响增溶的因素 ①增溶剂的性质、用量及使用方法:增溶剂

的种类不同,其增溶量亦不同,即使是同系物的增溶剂,也因相对分子质量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增溶效果。同系物增溶剂的碳链越长,其增溶量也越大。对极性或中等极性药物而言,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的HLB值越大,其增溶效果越好。 ②被增溶药物的性质:药物的相对分子质量越大,被增溶量通常越小。 ③溶液的pH值及电解质:溶液的pH值增大,有利于弱碱性药物的增溶;溶液的pH值减小,有利于弱酸性药物的增溶。溶液中加进电解质,能使被增溶 药物的溶解度增加,其原因是电解质能够降低增溶剂的临界胶团浓度,从而使增溶剂在较低的浓度时形成大量胶团而产生增溶作用;另外电解质还可中和胶团的电 荷,增大了胶团内部的有效体积,为被增溶药物提供更多的空间,从而进步增溶效果。 ④温度:影响胶团的形成;影响被增溶物质的溶解;影响表面活性剂的溶解度。 2.助溶:一些难溶于水的药物由于第三种物质的加进而使其在水中溶解度增加的现象,称为助溶。加进的第三种物质称为助溶剂。难溶性药物与助溶剂形成可溶性络合物、有机分子复合物以及通过复分解反应天生可溶性盐类而产生助溶作用。 3.制成盐类:一些难溶性弱酸、弱碱类药物,可制成盐类而增加溶解度。

二十一、☆ 考点24:溶液型液体药剂 溶液型液体药剂系指药物以分子或离子形式分散于分散介质中形成的供内服或外用的均相液体制剂。属于溶液型液体药剂的有溶液剂、糖浆剂、芳香水剂、醑剂、甘油剂等。 1.溶解法:将药物溶解于处方总量3-4的溶剂中,滤过,自滤器上添加溶剂至全量,搅匀即得。 2.稀释法:将药物先制成高浓度溶液或易溶性药物的浓储备液,再用溶剂稀释至所需浓度的溶液。溶液剂制备时应留意:①处方中若含有增溶剂、助溶 剂、pH调节剂、防腐剂、抗氧剂等附加剂,应先加进溶剂后再加进药物;②某些溶解缓慢的药物,在溶解过程中应采用粉碎、搅拌、加热等措施;易氧化的药物溶 解时,宜将溶剂加热放冷后再溶解药物,同时应加适量抗氧剂;③易挥发性药物或不耐热药物应在最后加进,以免因制备过程而损失。 ☆ ☆考点25:高分子溶液、溶胶剂 1.高分子溶液:高分子化合物如胃蛋白酶、右旋糖酐、明胶、阿拉伯胶、聚乙烯醇、聚乙烯吡咯烷酮、羧甲基纤维素钠等,以单分子形式分散于分散介质中形成的均相体系称为高分子溶液,又称为亲水胶体,为热力学稳定体系。 2.溶胶剂:分散相质点以多分子聚集体分散于分散介质中形成的胶体分散体系称为溶胶剂,又称为疏液胶体。溶胶外观澄明,但具有乳光,属于高度分散的热力学不稳定体系。

二十二、☆ ☆☆☆考点26:胶体溶液的稳定性 1.高分子溶液:①脱水剂,如乙醇、丙酮等可破坏水化膜;②大量的电解质可因其强烈的水化作用,夺往了高分子质点水化膜的水分而使其沉淀,这一过程称为盐析。 2.溶胶:溶胶胶粒上形成的厚度有1~2个离子的带电层,称为吸附层。在荷电胶粒的四周形成了与吸附层电荷相反的扩散层。这种由吸附层和扩散层构 成的电性相反的电层称双电层,又称扩散双电层。由于双电层的存在而产生电位差,称ξ电位。溶胶ξ电位的高低决定了胶粒之间斥力的大小,是决定溶胶稳定性的 主要因素。 电解质的作用:电解质离子的电中和使扩散层变薄,ε电位降低,水化膜变薄,胶粒易聚集。 高分子化合物对溶胶的保护作用:溶胶中加进一定浓度的高分子溶液,能明显地进步溶胶的稳定性,这种现象称为保护作用,形成的溶液称为保护胶体。 溶胶的相互作用:带有相反电荷的溶胶互相混合也会产生沉淀。

二十三、 ☆ ☆☆考点27:影响混悬型液体药剂稳定性的因素 混悬型液体药剂系指难溶性固体药物一般以0.5~10/m范围粒径分散在液体介质中,混悬液属于粗分散体系,且分散相有时可达总重量的50%.影响混悬型液体药剂稳定性的主要因素有: 1.微粒间的排斥力与吸引

力。 2.混悬粒子的沉降:在一定条件下,混悬液中微粒的沉降速度符合stoke‘s定律。 由Stoke‘s定律可见,沉降速度υ与r2、成正比,与η成反比。为了增加混悬液的稳定性,在药剂学中可以采取的措施有:①减小粒径;②增加分散介质黏度;③减小微粒与介质之间的密度差。 3.微粒增长与晶型的转变:在尽可能减小微粒粒径,留意缩小微粒之间的粒径差。 4.温度的影响:温度的改变常影响药物微粒的溶解与结晶过程,从而引起结晶长大、晶型转变。

二十四、☆ ☆☆☆☆考点28:混悬型液体药剂的稳定剂 混悬型液体药剂的稳定剂在分散体系中可起润湿、助悬、絮凝或反絮凝的作用。常用的稳定剂有以下几类: 1.润湿剂:疏水性药物制备混悬液时,常加进润湿剂以利于分散。常用的润湿剂有聚山梨酯类、司盘类表面活性剂等。

2.助悬剂:助悬剂能增加分散介质的黏度,使混悬液具有触变性,从而增加其稳定性。 常用的助悬剂有:①低分子助悬剂,如甘油、糖浆等。②高分子助悬剂。常用的自然高分子助悬剂有阿拉伯胶粉末、西黄芪胶、琼脂等。常用的 合成高分子助悬剂有甲基纤维素、羧甲基纤维素钠、羟乙基纤维素、聚乙烯吡咯烷酮、聚乙烯醇等。③硅酸类,如胶体二氧化硅、硅酸铝、硅皂土等。

3.絮凝剂与反絮凝剂:加进适量的电解质可使混悬剂中微粒四周双电层所形成的ζ电位降低到一定程度,加进的电解质称为絮凝剂。 加进电解质后使ζ电位升高,阻碍微粒之间的碰撞聚集的现象称为反絮凝,能起反絮凝作用的电解质称为反絮凝剂,加进适宜的反絮凝剂也能进步混悬剂的 稳定性。同一电解质可因用量不同起絮凝作用或反絮凝剂作用,如枸橼酸盐、枸橼酸氢盐、酒石酸盐、酒石酸氢盐、磷酸盐和一些氯化物等。

二十五、☆ ☆☆☆考点29:乳化剂的种类及乳化剂的选择 1.乳化剂的种类:常用乳化剂根据其性质不同可分为3类,即表面活性剂、高分子溶液以及固体粉末。其中固体粉末的乳化作用不受电解质的影响,常用 的亲水性固体粉末有氢氧化镁、氢氧化铝、二氧化硅、硅皂土等,乳化时可形成O-W型乳剂;亲油性固体粉末有氢氧化钙、氢氧化锌、硬脂酸镁等,乳化时可形成 W-O型乳剂。 2.乳化剂的选择 根据乳剂的类型选择。 根据乳剂给药途径选择:口服乳剂所用乳化剂必须无毒、无刺激性。外用乳剂应选用无刺激性的表面活性剂。注射用乳剂应选择磷脂、泊洛沙姆等乳化剂。 根据乳化剂性能选择:选择乳化性能强、性质稳定、受外界因素如酸、碱、盐等影响小、无毒无刺激性的乳化剂。 选择混合乳化剂。

二十六、☆ ☆考点30:乳剂制备的留意事项及方法 1.乳剂制备留意事项 乳剂中分散相的体积比应在25%~50%,根据乳剂的类型选择适合HLB值的乳化剂或混合乳化剂,留意调节乳剂的黏度和流变性,必要时加进适量抗 氧剂、防腐剂。乳剂中添加药物时,若药物能溶于内相或外相,可先溶于内相或外相中,然后制成乳剂;若药物不溶于内相也不溶于外相时,可用亲和性大的液相研 磨,再制成乳剂,也可以在制成的乳剂中研磨药物,使药物分散均匀。 2.制备方法 干胶法:适用于阿拉伯胶或阿拉伯胶与西黄芪胶的混合胶作为乳化剂的乳剂制备。 湿胶法。 新生皂法:如油相中硬脂酸与水相中三乙醇胺在一定温度下混合时天生硬脂酸三乙醇胺皂,可作为O-W型乳化剂。本法适合于乳膏的制备。 机械法。

更多相关推荐:
主管中药师中药药剂学总结

中药药剂学药典:53(一部)/637785909500(二部)/0510(三部)紫外灭菌:254-257nm能滤除细菌的是0.22um的微孔滤膜垂熔玻璃漏斗G3、G4加压、减压过滤;G6除菌滤过。散剂细粉6、儿…

中药药剂学总结

中药药剂学一绪论1中药药剂学含义中药药剂学是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中药药剂的配制理论生产技术质量控制与合理应用等内容的综合性应用技术科学2中药药剂学常用的术语药品药品一般是指以原料药经过加工支撑...

中药药剂学总结

用量比例1水蜜丸炼蜜水125302水蜜丸黏性黏药炼蜜1001015中等10040黏差100503蜜丸药粉炼蜜11154蜡丸药粉蜂蜡10515清膏制粒清膏糖粉糊精1316乳剂干胶法制备初乳中脂肪油水胶4217乳剂...

中药药剂学复习重点总结

一绪论1中药药剂学中药药剂学是以中医院理论为指导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中药药剂的配制理论生产技术质量控制与合理应用等内容的综合性应用技术科学2中药药剂学任务学习继承和整理有关药剂学的理论技术和经验吸收和应用现代药...

中药药剂学学习心得

经过一个学期中药药剂学的辅修学习,我对中药药剂学也有了初步的认识。首先我们必须了解中药药剂学是什么,中药药剂学即是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中药药剂的配制理论、生产技术、质量控制与合理应用等内容…

中药药剂学考点总结

1中药药剂学是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中药药剂的配制理论生产技术质量控制与合理应用等内容的综合性应用技术科学2剂型将原料药加工制成适合于医疗或预防应用的形式3制剂preparation根据中国药典...

中药药剂学复习重点总结

一绪论1中药药剂学中药药剂学是以中医院理论为指导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中药药剂的配制理论生产技术质量控制与合理应用等内容的综合性应用技术科学2中药药剂学任务学习继承和整理有关药剂学的理论技术和经验吸收和应用现代药...

中药药剂学收获

我与药剂我在这一学期辅修中药药剂学的同时我们专业也开设了一门药剂学这两门课程既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在学习完这门课程后我受益颇深这本中药药剂学相对于我们专业的书更加系统条理清晰也更加注重原理的有时需要仔细琢磨一番方...

中药药剂学(云南中医学院)重点总结

中药剂剂学注答案可参考你手头上的中药药剂习题集习题三1麦角流浸膏总生物碱含量0094于不同温度下测定的速度常数如下表根据联单Arrhenins公式采用直线回归法求在1时贮存剩余含量70的时间用天表示测定结果温度...

20xx执业药师中药学中药功效归纳总结 手机版

123456811

《中药学》总结表格(七版教材)

中药学各章总结

总论2炮制的目的降低或消除药物的毒副作用保证用药安全eg生麻黄发汗力强麻黄绒用于儿科或年老体弱者增强药物的作用提高临床疗效eg延胡索止痛醋炒玄胡加强止痛作用改变药物的性能或功效使之更能适应病情的需要eg生地黄晒...

中药药剂学总结(37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