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文化活动形式创新调查报告(三)

时间:2024.3.31

农村文化活动形式创新调查报告

农村文化是我国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和保证, 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新农村的重要内容和保证,它具有凝聚、整合、规范和同化广大农民群众的思想行为的功能,对广大农民群众的思想意识、价值取向和行为习惯发挥着广泛而持久的影响。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高度重视并突出抓好农村文化建设,不断创新农村文化活动形式,满足人民群众文化活动新需求,是农村文化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我省各级文化部门以服务“三农”为根本,以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农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为己任,把农村文化建设作为文化工作的重点和推动文化事业发展的重要抓手,围绕目标,明确责任,强化措施,在文化活动服务内容、服务方式和服务手段等方面不断创新,进行了诸多有益的探索,取得了明显成效。

1、运用信息技术和现代科技手段提供服务。

信息时代的到来对文化服务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实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采用现代信息技术,对中华优秀文化信息资源进行数字化加工整合,形成中华文化信息资源整体优势,通过现代和网络技术,最大限度地为农村基层提供平等、便捷的服务。几年来,已完成了900余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

1

的建设,我省文化系统独立建成的各级中心和基层服务点1495个,村级基层服务点通过与农村党员远程教育合作建成2.7万余个,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合作建成了1.2万个,实现了全省文化共享工程5级网络体系的全覆盖。

20xx年湖北文化共享工程开通了数字资源服务平台,购买了方正电子书、书生之家、影视频数据库等数十种数字资源提供给全省文化共享工程平台使用,资源总量达15TB。全省文化共享工程各级支中心和基层服务点,均可以通过固定IP和用户认证方式登录使用,极大地丰富了湖北文化共享工程资源服务的内容,年服务人次达到45万人次。通过现代网络将农民群众需要的农业科技知识讲座、戏曲、图书、电影等专题资源库优秀的文化资源送到广大基层,增强了信息的大众性、实用性,较好地缓解了城乡基层群众看书难、看戏难、看电影难、获取信息难等问题。

全省各级中心和基层服务点立足服务农业生产、服务农民生活,广泛开展以重大节庆日为主题的系列活动,通过视频展播、专题展览、专题讲座、网站专栏等方式,举办了全省文化共享工程系列服务活动,涌现出了一大批服务典型,形成了一批影响大、范围广的文化共享工程服务典型和活动。如:当阳的“文化共享春耕科普行”,秭归的“关爱留守儿童”,浠水的“共享工程服务三农”,大冶的“文化进社区活动”等活动,每年定期开展,形成惯例,深受农民群众的喜爱,也多次获得文化部和国家管理中心表彰。

2

2、配臵流动服务设施,开展送文化下乡。

20xx年,我省全面实现了全省99个基层专业剧团一团一车的目标。 流动舞台车的配臵改善了基层专业剧团的演出条件,极大地调动了基层专业剧团为基层群众服务的积极性,通过流动舞台车送戏下乡,丰富了农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给他们带来了艺术享受。武汉市市(区)专业艺术表演团体深入乡镇、村开展送戏下乡活动,如楚剧、汉剧、京剧、曲艺、歌舞、话剧等深入农村年演出500余场,每年春节期间,“三下乡”慰问农民演出30余场,每年暑假深入农村免费为青少年演出10余场,区属专业团队深入乡、镇、场(村)的演出,每年达到360余场。咸宁市每年各类文化下乡活动300余次,演出达4000余场,直接受益群众达10万人次。

为了让越来越多的农村群众可以便捷地阅读到自己喜爱的实用书刊,满足他们对知识、文化的渴求,全省各个市县图书馆把服务农村作为工作重点,扎实开展流动图书车配送工程。全省形成了一个为农村服务的图书馆网络,使图书馆由阵地型服务模式发展成为辐射型服务模式。武汉、十堰、黄石、襄阳和当阳的“汽车流动图书馆”多次获得上级部门的表彰。截至20xx年,全省共有“汽车流动图书馆”30多个,全省各级图书馆建馆外流通点1600多个。流动图书馆常年为农村特别是地处偏远地方的读者开展送书上门服务,逐步建立了一个机动灵活,覆盖城乡的流动图书服务网络体系,进一步提升了城乡公共图书馆服务能力,成为我省公共图书馆延伸服务的一支重要的生力军。

此外,全省文化系统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送戏下乡”、“免

3

费看戏”和“送书下乡”活动,较好地缓解了农民看书难的状况,极大地丰富了广大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十一五”期间,全省共计送书下乡200多万多册,年均送戏下乡达2万余场。

3、实施公益性文化单位免费开放工程,让更多的农村群众平等享受文化发展成果。

博物馆免费开放是最直接的惠民政策。20xx年11月,湖北省博物馆在国内率先实行免费向群众开放,随后,省内各级博物馆相继开放,博物馆对群众的吸引力越来越大,参观博物馆已经成为百姓生活中的一件平常事。20xx年和20xx年,省博物馆年均观众量140万人次。 20xx年,虽受道路改扩建的影响,观众量也已达到100多万人次,是免费开放前年观众量的10多倍。观众量的不断攀升,折射出公众参观省博物馆的强烈愿望。本地大学生、社区老年人、低收入人群、农民工朋友和农民群众明显增多,观众结构的多元化趋势是免费开放后的一个突出变化,博物馆免费开放的举措,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农民群众的热烈欢迎。

今年,根据全国美术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免费开放工作要求,省文化厅结合我省实际制定“三馆一站”免费开放具体工作方案,积极协调财政部门落实配套资金,确保免费开放工作按要求落实。

4、组织开展文化节会活动,打造文化活动品牌,彰显地方特色文化。

自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以来,我省非遗保护工作取得显著成绩,各地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载体,广泛开展群众性文

4

化活动,凸显了民族民间文化特色,得到农民群众的认同,促进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如恩施州各县市举办了以恩施“土家女儿会”、利川“龙船调艺术节”、来凤“土家摆手节”、巴东“三峡纤夫节”等为代表的节庆文化活动。宜昌市20xx年“文化遗产日”文艺演出,观看演出的农民工达上万人次。咸宁的崇阳提琴戏艺术节、通山山歌大赛、咸安端午龙舟赛等,这些文化活动形式紧紧依托各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充分考虑了农民群众的欣赏喜好,很适合农民群众的需要,营造了新农村建设的浓厚文化氛围。

全省各地举办了具有各地特色的文化节会,这些文化节会影响十分广泛,较好地丰富农村文化活动形式和内容。如:武汉市的农民文化节及各区结合地域特色,形成了一批特点鲜明的“一区一品”群众文化活动品牌,包括黄陂区的木兰文化节、新洲区的花朝节等。荆州市的社区消夏文化活动节、荆门市的农家乐杯文艺比赛与社区文化节、孝感市以广场文化、社区文化为标志的群众性文化活动、黄冈市社区“大家乐”活动、襄樊市各乡镇开展“一镇一品”特色文化活动建设,逐渐形成了各自的区域特色和品牌。、仙桃市每年一届的“星火燎原”全市镇办农村文化中心户调演活动,恩施州近几年举办了“恩施州民族民间文化艺术节”,特别是一年一度的“州庆”文化活动已成为全州规模最大的民族民间文化盛会,群众参与面广,演员阵容庞大,社会反响强烈。

5、促进多元文化发展,繁荣农村文化市场。

近年来,农村文化需求日益呈现多样化、多层次化和都市化

5

的特征。我省在做好“送戏下乡”、“送书下乡”、活动的同时,积极挖掘农村文化人才资源,调动农民群众参与文化活动的主体意识和积极性,将“送文化”变为“种文化”。

随着我省业余文艺团队的兴起,农村文化市场发展迅速。一大批民间歌舞、戏剧、杂技等表演团体活跃在农村集市、庙会、乡村,以当地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积极排练演出具有地方特色的戏曲和传统曲艺节目,深受群众欢迎。据初步统计,目前,全省有民间剧团6100多个,年演出10万余场次。如:咸宁市各乡镇文化站和社区文化中心将分散的文艺爱好者聚零为整,成立了老年舞蹈队、腰鼓队、器乐队、山歌堂、乡剧团等文艺团体,变自娱自乐为向农民服务,近百支农民业余文化队伍长期活跃在最基层,每年组织演出、表演千余场,观众达20余万人次。十堰市各类特色文艺团体达到2112家。鄂州市鄂城区有百节龙、旱龙舟、龙船、龙灯、狮子、采莲船、牌子锣等队120多支。碧石、沙窝、新庙共有40多支民间喇叭锣队、铜管乐队。汀祖、泽林、碧石、燕矶、花湖等乡镇两年内成立舞蹈队80多个。阳新县黄颡口镇民办职业剧团宏达采茶剧团,全团共有演职员工26人,共排练了采茶戏、黄梅戏传统剧目10余个,在全县各镇区及武穴、蕲春等周边县市巡回演出每年近百场,演出收入接近20万元。民间文艺团体形式多样、丰富多采的群众性文化活动,为改善农民文化生活作出了有益贡献,在保障农民群众文化民生和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和大力支持下,我省农村文化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文化基础设施大为改善,基层文化公共服务

6

体系初步建立,通过对农村文化活动形式的不断创新,较好地保护和传承了民族民间文化,进一步丰富了农民群众文化生活,使农村文化市场日趋繁荣,有效保障了农民群众的文化民生。总结近年农村文化活动创新的经验,我们认为加强组织领导,给予政策资金保障,是创新文化活动形式的重要前提;强化阵地设施设备建设,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是创新文化活动形式的重要基础;培养文化骨干,提高队伍素质,是创新文化活动形式的重要条件;注重管理,提升服务,促进农村多元文化发展,是创新农村文化活动形式的重要手段。

二、存在的问题

我省农村文化活动形式创新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对照国家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的要求和农民群众的文化需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资金投入不足,发展不平衡,制约农村文化活动形式创新。一是我省文化投入总量绍、比重低。近年虽然有较大幅度增长,但由于过去基数底,其在财政支出中的总量仍然较少,比重偏低。据统计,从文化事业费总量看,我省20xx年文化事业费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为0.6%,不到科技事业费的1/14(全国为1/9),更低于教育、卫生事业费的支出比重,文化建设投入没能与经济建设发展同步。二是基层党委政府“重经济、轻文化”的倾向依然存在,基层党委和政府对农民群众享受现代文明和精神文化需求方面的关注则相对不够,对农村文化建设资金的投入相对薄弱。三是由于历史原因,我省农村文化设施建设标准较低,设备陈旧老化,欠账较多,尤其是县级文化设施,多建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

7

建设标准低,老化破损严重,急需提档升级。四是农村文化建设投入渠道单一,社会支持文化事业发展的氛围还未形成。

2、文化干部队伍力量相对薄弱,影响农村文化形式创新。一是农村文化人才缺失。因大量劳动力转移,留在基层有文体特长的人才十分缺乏。二是由于现行人事体制机制和经济待遇的制约,基层文化干部队伍青黄不接,素质偏低。微薄的收入导致他们缺乏干事创业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造成农村文化工作队伍专业性不强,稳定性差,影响了作用发挥,提高基层文化队伍素质和活力仍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3、现有农村文化活动形式较为单一,与农村留守群体文化活动需求不相适应。一是大量青壮年农民外出打工,留守农民以妇女儿童和老人为主,整体科学文化素质相对偏低、文化消费形式单一。二是镇村干部对农村先进文化建设的宣传力度不够,工作方法不对路,缺乏相应的组织和因势利导。现有的服务内容、服务方式、管理模式、激励机制等不能充分调动他们参与到群众文化活动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4、现行农村文化体制机制亟待进一步完善。一是由于实行聘用制,加之聘期较短,致使人员流动性增大,工作积极性受挫。二是专项工程运行机制不健全,导致经费无法落实,专项活动不能正常开展。如共享工程网络建设活动,虽然目前各级财政都投入了建设资金,但是运转、维护、培训、资源建设、服务等后续资金跟进不到位,服务也因为运转经费受限而不能更广泛的开展。

5、农民群众对农村文化建设的主体认识不足,直接影响了他们对参与农村文化建设的热情、积极性和主动性。一是政府重主

8

导,轻民意的做法,导致农民群众认为农村文化活动就是党委政府抓,专业剧团演,人民群众看,农民群众对农村文化建设存有疑虑,并把自己看成是文化建设的旁观者、局外人、简单的参与者,忽视了自身文化创造的能力和主体地位。二是由于缺乏较为完善的农村文化建设运行和激励机制,农民群众参与文化建设的积极性难以调动。

三、对策与建议

针对当前我省农村文化活动形式创新中已经呈现出的问题,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认真对待,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抓好农村文化活动形式创新。

1、进一步明确各级政府责任,多渠道加大资金投入,切实加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文化设施是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是广大人民群众广泛开展文化活动的基本场所,是传播先进文化的重要阵地。各级领导部门应把加强农村文化设施建设作为重点,进一步加大财政投入力度,着力建设完善的文化基础设施网络,逐步改变群众文化活动设施、设备、器材和现代化网络,传媒等硬件严重不足的状态。同时,通过积极的政策措施鼓励、引导、扶持社会力量参与,形成多渠道投入,加快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文化主管部门应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加强文化设施的管理,维护和利用,建立健全规章制度,提高文化设施的利用率,

2、进一步强化农村文化工作专兼职队伍, 努力提高农村文化工作队伍素质。

发展农村文化事业,提高农村文化工作水平,关键是提高农

9 满足广大农民的文化生活需要,筑牢农村文化发展的基层阵地。

村文化队伍素质。一是要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机构建设。解决农村文化站人员编制、机构、经费等问题,确保农村文化工作正常开展。二是提高农村文化工作者素质。采取多样形式,充分发挥专业技术人才的积极性,加强农村文艺人才队伍培训,培养农民文化骨干。三是积极扶持民办文艺团体。加强对农民业余剧团和业余艺术团体的组织和管理,鼓励支持他们采用多种方式拓宽服务渠道,发挥其活跃基层文化生活的作用。四是文化馆,图书馆专业人员要立足本地文化建设实际,坚持面向基层,深入基层,服务基层,指导帮助当地农民群众开展各类文化活动。

3、进一步发展农村多元文化,加强农村文化活动内容与形式的创新及针对性。

一是扶持农村具有公益色彩的民间文化的成长,实现“送文化”与“种文化”相结合。二是充分发挥民间艺人在活跃农村文化队伍、传承发展民族民间艺术方面的作用,巩固农村文化建设人才基础。三是积极发动农民群众参与基层文化建设,鼓励农民自编自演,自娱自乐,让农民群众主动走进农村文化建设。四是加强农村优秀传统文化的市场运作,开发特色文化产业。五是培育农村文化市场主体,促进新农村文化内生机制建设,积极利用多媒体技术、数字化手段,以科技武装农村文化休闲业,挖掘网络文化的经济价值等方法,拓展农村文化建设的发展空间。六是以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为载体,以群众需要为目标,在服务模式、服务内容和服务方式的多样化上出新招。

4、进一步完善农村文化体制机制,切实解决人员和工作经费,为创新农村文化活动形式提供制度保障。

10

一是解决农村文化工作者的编制和人员、工作经费,为农村文化活动形式创新和文化活动正常开展提供制度保障。二是充分发挥县、镇、村三级职能,形成良性运行发展机制。县、镇两级出台农村文化活动相关政策、提供平台、建立考核督查机制,注重激励,有序推进工作, 村两委做好组织发动、挑选人员、建立队伍、编排节目、开展活动。三是充分发挥先进示范作用,搞好文化结对帮扶,形成浓厚的农村文化活动氛围。

5、进一步强化农民群众对农村文化建设的主体认识,提高他们对参与农村文化建设的热情、积极性和主动性。

一是变政府主导为政府引导,建立激励机制,鼓励农民群众创作文化作品,调动农民群众参与文化活动的积极性。二是加大对民间业余文化团队的扶持和管理力度,鼓励业余文化团队进基层、下农村,丰富农村文化活动,同时加强对农村业余文化团队的监督管理,确保文化活动形式与内容积极健康,努力为农民群众提供有益的精神食粮。

农村文化建设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 任重道远。只有通过扎实有效的措施,不断创新农村文化活动形式,把广大农民群众的思想活跃起来、观念转变过来、精力集中起来、主动性调动起来、创造性发挥出来, 才会更好地使文化走进农村、走近农民,丰富农民群众文化生活,提升农民群众文化素质,为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挥积极作用。

11


第二篇:农村公共文化调查报告


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加快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切实保障农民基本文化权益,关系到科学发展观的落实,关系到党践行为人民服务宗旨的落实,也是政府不可推卸的职责。文化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农村公共文化建设是改善和提升农民幸福指数的重要举措。没有健康丰富的文化生活,就谈不上体面和有尊严的生活。农民的基本公共文化权益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一是要具有与城里人均等的享受文化成果的权利,二是参与文化活动的权利,三是开展文化创新并且其创作成果得到保护的权利。这些权利的实现依赖于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公民文化权利的实现方式,它通过公共文化设施、公共文化产品、公共文化服务和运营,使农民的基本文化权利得到有效保障,让文化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农民.

一、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发展现状

1、改革开放以来 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明显改善。目前X县设有1个省标准文化馆和1个国家三级图书馆,有老干部活动中心、青少年文化宫、有县剧团、影剧院、电影公司各1个,(营运不景气);全县12个乡镇1个管委会有综合文化站15个,全县已揭牌的村级文化活动室57个,总体来看,全县农民公共文化硬件设施已具雏形。全县近一半以上的村都陆续在修建公共文化中心,已初步建成了基层党建远程教学C级站微机房,形成了书报刊、文化娱乐、音像、电影、文艺演出、 1

印刷、艺术培训、宗教庙会等文化市场;同时县政府强化了文化市场综合执法体制建设,加大了对农村文化市场的监管力度,充分保证了我市农村文化市场健康、有序、规范发展。

2、农民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宣传文化部门每年都通过“三下乡”、艺术节、旅游节、文艺汇演、艺术展览等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如近几年来举办的消夏旅游节、龙门洞祈福大会、八渡春季山花旅游节、新农村建设“五朵金花”亮点展示会,县直机关七一建党歌咏大赛、正月十五元宵节大型社火游演大赛等各类群众文化活动180多场,年举办书法,绘画、摄影、民间工艺制作收藏各类展览13多场次,参与群众近30万人次;镇村每年开展群众文体活动50多场,举办文化科技培训班30多次;东西城社区以广场歌舞健身文化和村镇文化为重点,组织了秧歌队、体操队、太极表演队、夕阳红艺术团,开展农村文艺调演、计生普法宣传巡演、党风廉政专场演出等多场文艺活动。20xx年正月元宵节隆重举办了首届中国民间社火艺术节。此外,县文化旅游广播电视局组织跑旱船、陇州小调等民俗特色文艺展示演出等民俗文化活动不断丰富,其中陇州社火已入选首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二、农民的文化需求分析 为更好地了解基层农民的文化需求,近期,我与单位几名同志分别到天成镇范家营村、铁源村,东南镇家庵村、东兴村镇村干部、县文化馆等地进行了一项关于基层农民文化需求及消费状况的调查。该调查走访了部分镇村干部、农民、 2

文化专干。调查显示,随着农村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农民的精神文化需求正在相应发生变化,但受客观条件的制约,农村文化生活仍然单调而贫乏。

1、“爱看电视,不怎么看电影”。“你最喜爱的业余文化活动”多项选择问卷显示,在“看电视”“打牌”“读书看报”“看戏”“看电影”等选项中,选择“看电视”的达95%,选择“读者看报”的8%,只有5%的农民选择了“看电影”。电视是农民业余时间文化活动最主要的形式。一些农民认为,电视有两个突出优点:一是方便,在外干活回来随时可以打开看;二是内容丰富,时政新闻、访谈节目、娱乐节目等应有尽有,可以各取所需。

一位农民说。此外,电影放映内容及放映时间的信息不灵通也是阻碍农村观众进影院的原因之一。还有一些农民表示,虽然现在有政府出钱的农村公益数字电影放映到各村居,但由于影片种类比较单一,缺少最新的国内外大片,大多数农民也不愿站在露天受热受冻,宁愿在家看电视。

2、最需要农业科技致富类文化。调查显示,89%的农民最喜欢和最需要的文化内容是“农业科技文化”,65%的人在看电视时经常选择“农业科技频道”,73%的人表示愿意看“科教影片和光碟”。在“你最愿意做出的文化投入”选项,49%的人选择了订购一些科技致富书刊。到访地又很多农民从事着烟草果业种植、畜牧养殖,他们希望能看一些有关种植、养殖的知识并应用到实际生产中。因此,他们常常会从中央 3

电视台军事农业频道的一些栏目中获取农经知识,或者阅读自己征订的农村信息类报刊。对于村文化俱乐部图书阅览室的中外文学名著,不少农民则表示,现在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我们年龄偏大,家务活、地里活络多,“少有光顾”。“我们自身文化程度不高,看不懂这样的书和文章,也没兴趣、没精力去看这些。”在走访中,一位农民说。

3、通俗文化受欢迎。从需求层次看,大部分人喜欢丰富多彩的文艺演出,可惜农村人基本看不到,48%的农民表示喜欢民间文化,其中46%的农民喜欢看戏看社火,舞龙、舞狮、打腰鼓、民间艺人耍杂技等民间活动最受欢迎。从需求供给渠道看,问卷显示,57%的农民认为自己文化消费的主要来源是村里婚丧嫁娶时的小型演出活动和节庆活动,他们钟情于这种贴近自己生产生活的表演方式和内容。与之相比,高雅文化或专业性较强的文化形式还不能得到农民的普遍认同,比如歌剧、话剧及音乐会等。在调查中一些农民认为,自己的欣赏水平和这些高雅艺术有很大差距。

总体看,农民文化需求远未满足。从需求趋势看,农民对精神文化生活有内在的渴求,求知、求美、求乐、求健康、求参与成为广大农民的共同要求,农民办文化、参与文化活动的热情很高。问卷显示,63%的农民表示对文化的需求“很强烈”或“较强烈”,42%的农民希望以村组或乡镇为单位组织自己的业余团队,如业余秦腔剧团、腰鼓队、舞龙队、乐队等,活跃农村文化生活,但就是组织不起来。如今,农民 4

的文化需求不再满足于“看看电影听听戏,天天守台电视机”的低水平、单一的层次上。但受客观条件的制约,农民精神文化生活仍然单调而贫乏,活动少、渠道窄、形式旧,他们渴望健康、丰富的精神文化享受。79%的农民希望改变这种现状。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1、基层领导干部重经济轻文化,思想认识不到位,重视程度不够。看不到经济与文化之间的辨证关系,更看不到二者必须协调发展,互为内生动力的良好效果。在具体部署安排工作时往往夸大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性作用,而忽视或轻视文化的思想政治基础性作用,有意无意地把文化发展工作排在末尾甚至忽略不提;认为这是“软任务”,看不见,摸不着,年终考核时不是显政绩,所以没有像抓计划生育、综合治理、教育等工作成效鲜亮。

2、过分顾及投资周期效益,文化发展资金投入严重不足,配套设施不完备。有的乡镇虽然千方百计建起了文化站、图书室等、远程教育站等文化阵地,象东南东兴村、杜阳下凉泉村等将近三分之一的村都建起了村级公共文化服务中心。但由于经费紧张,无法添臵必要的文体用具和最新书刊;给予民间艺术团体、个体放映队的经费杯水车薪,甚至没有;而且随着税费改革的深入,农业税全面取消后,在客观上使县镇财政困难,农村公共文化建设投资预算很少,且经常被挤占。

3、镇村文化艺术专业人队伍建设工作明显滞后。一方面, 5

农村文化专业干部素质偏低,如陇县各镇综合文化站共有职工43人,其中具有大学学历的仅有5人,而具有中专、高中及以下学历的却占到75%;另一方面,农村文化专干既不专业,更不专职,近60%被抽调从事镇村其他工作;此外,农村文化发展条件不好,待遇太低,难以吸引到优秀的年轻文化专业人才下来工作。

4、文化管理体制不顺,文化服务职能作用难以发挥。文化管理与服务单位的用人制度、考核制度、管理制度比较僵化,缺乏活力。如镇综合文化站都是由镇政府直接管理的,文化主管部门和业务单位只对文化站进行业务指导;同时,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还存在多头管理,不少镇综合文化站与农技站、广播电视转播站、学校等联系协调不够,各自为阵,造成文化资源重复配臵浪费。

四、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的对策建议

1、 必须加大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力度

首先,应当加快基层文化阵地建设。一是“多方争取资金、争取项目再建”。继续在乡村一些人群相对集中且缺乏配备设施的的地方,新建集报刊阅读、宣传教育、文艺演出、科普教育、体育活动等于一体的基层文化场馆,并配备一定数量的专(兼)职人员和相应的设施设备。二是“充分用足新农村建设相关政策搭车合建”。在规划招商引资项目时,注意把文化服务中心与建设农村基层阵地办公场所建设相结合,适当扩建部分文化活动场所,或者开发办公场所的综合功能,在部分场所设 6

臵文化功能区。三是“以加强农村文化资源整合改造提升为目标进行改建”。对闲臵废弃的旧校舍进行改造,加强资源整合利用,使之“脱胎换骨”变为功能较为完备、方便群众的农村文化活动场所。

其次、加快重点公共文化服务工程的基本设施建设。一是加强农村广播电视基础设施建设。逐步更新陈旧老化的广播电视发射台、转播台设备,改进节目制作设备,加快有线电视和数字电视网络建设,提高农村广播电视无线覆盖水平,逐步消灭盲区。二是加强农村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设施建设。有条件的农村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与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和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相结合,不断完善设备配臵,丰富电子图书、舞台艺术、知识讲座和影视节目等数字资源,为农民提供数字化文化信息服务。三是加强农村电影放映设施建设。根据《陕西省农村电影16mm拷贝补贴暂行办法》,向省财政争取更多的补贴用于购臵新的农村电影拷贝和放映设备,并更新改造农村电影院,增加电影固定放映点,推广电影数字放映技术,扎实推进电影“2131工程”。

第三、加强农村公共文化设施的管理。进一步加强镇村综合文化站等文化阵地的管理,不能挪用、拍卖、租赁,不能以任何形式改变其用途。对各级财政投入的各种设施,要认真进行国有资产登记,并对管理和使用情况进行定期检查评估。要本着建好、管好、使用好、服务好的原则,制定镇综合文化站、村文化活动室建设的管理办法。

7

2、不断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内容建设

第一、不断加大送文化下乡力度。一是要送戏下乡。各级宣传文化部门要继续针对贫困山区乡村,采取“农民看戏,政府买单”的形式,认真组织专业(业余)文艺团队和电影放映队下乡送戏,确保山区农民每月至少看一场电影,每年看一至两场大戏。二是送书下乡。市、县(区)文化部门要配臵图书流动车,并在市、县(区)图书馆设立图书配送中心,在各镇综合文化站设立图书配送分中心,通过分中心向村流通点配送图书,每个流通点的图书每季度更换流通一次,实现城乡图书信息资源的流通和共享。三是送科技文化知识下乡。以建设学习型村镇和建设学习型家庭为主题,开设“乡村文化特色讲坛”,逐步在县(区)、乡镇和有条件的行政村等文化活动场所分别设立“美丽乡村文化讲坛”一级点、二级点和三级点,适时组织邀请全国乡村文化名人分赴各点巡回作专题讲座。

第二、积极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一是精心组织主题文化活动。以新农村建设、迎七一、迎接十八大、改革开放三十四周年以及县境内各种文化艺术节等为主题,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多方面、多层次、多渠道地组织专场演出、舞蹈才艺、书画摄影、盆景花卉展等各种文化活动。二是精心组织社区村镇群众广场文化活动。逐步将广场文化活动从城市广场辐射到农村,充分整合各县(区)、乡镇的广场文化资源,建议可以统一命名为“幸福陇州”文化广场文艺演出系列活动。三是开展民俗文化活动。进一步弘扬传统文化特色,重点开发陇州社火品 8

牌,赋予旱船等民俗文化节目新的内涵和精神,挖掘陇州办理红白喜事中健康优秀的民俗文化内涵元素,并通过举办二月二庙会及物资交流会、文化美食节、文化旅游节等活动作平台进行系列演绎展示。

第三、积极扶持和引导农民自办文化。一是鼓励农民自办文化大院。动员引导农民或企业家,采取捐赠赞助、联合共建、自筹资金等形式,鼓励农民自办文化大院,吸引和方便农民就近参与文化大院内的唱歌跳舞、拉弦唱戏、棋牌娱乐、体育健身、读书看报等文化活动。二是积极发展个体放映队。走“政策扶持与市场开发”相结合的路子,把个体放映队作为农村电影市场的主力军,鼓励个体放映户从放映发展到拷贝发行与租赁,鼓励有条件的可成立16毫米拷贝周转、租赁中心或发行公司,从一村一乡一县(区)扩大到周边地区,努力开创农村电影新局面。三是扶持发展民办剧团。扶持一批民办剧团,支持他们扎根民间、深入农村、服务农民,传承民间艺术,传播有益文化。四是鼓励创作民间文学作品。围绕西巷子老槐树、县挈社火戏楼、陇州八景街、大震关、华严寺、香山寺、磬口寺、娘娘庙,龙门洞、秦城遗址、固关民族老街,朱阎等二阁老等民间历史文化资源,组织农村民间文化组织和艺人进行深度挖掘,创作出一批具有本土气息的文学作品。

3、不断加强农村文化市场建设

第一、积极培育和发展农村文化产业。一是加大对农村传统文化产业的引导与扶持。进一步引导文化经营业主到农村 9

设立文化经营点,加强对网吧、电子游戏厅、歌舞厅、新闻出版物的经营与管理,并充分利用先进技术改造传统的文化生产和传播模式。二是大力推进文化旅游产业。积极开发旅游商品,推出陇州反映陇州早期农耕文明、游牧生活场景的书画剪纸刺绣等工艺品和纪念品,奇石盆景根雕等旅游产品;以生态、农家乐休闲养生旅游、民俗风情展示为重点,全面加强文化旅游景区建设,将八渡高庐村建设成消夏纳凉胜地、温水团结村建成温泉渡假水上乐园、天成范家营村建设成宗教文化展示区、关山草原建设成生态及游牧文化体验避暑山庄,加大龙门洞道教改扩建项目工程建设力度,提升道教龙门文化在全国的影响力,建成以陇州宗教寺庙为点面的宗教旅游环线,并加强对庙会文化主流思想内涵关注和引导。

第二、加大对农村公共文化市场的监管。一是加大宣传力度。大力弘扬先进文化发展方向和文明、健康的经营理念,使文化经营业主在公开、平等、文明的经营环境中,自觉遵守有关规定,自觉抵制违法违规经营行为。二是加大行政管理力度。坚持“打扶并举”,继续完善属地管理原则,坚持不懈地开展“扫黄打非”斗争,充分发挥基层文化、公安、工商、城管等部门的作用,严把市场准入、日常监管、年度审核等环节,不断规范文化市场秩序。三是加大行业自律。建立行业自律机制,在各行业经营业户自愿的基础上,在农村文化经营场所摆放带有举报电话的监督举报牌,向社会公布服务热线和监督投诉电话号码;建立举报奖励机制,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群众参与管理的积 10

极性;聘请一批政治觉悟高、责任心强、文化水平高的离退休干部和老党员等组成文化市场管理监督员,加大对文化市场管理的力度。

4、不断加强农村公共文化保障机制建设

第一、建立健全组织保障机制。县委、政府需要把此项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纳入干部晋升考核指标,纳入各级政府财政支出预算,在领导精力、工作部署、财力安排和政策措施上实行重点倾斜,确保农村公共文化建设各项目标任务的实现。一是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建立农村文化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明确宣传、财政、文化等各部门职责,密切协作、各负其责、齐抓共管、形成合力,共同做好农村文化工作。二是建立考核评价体系。建立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目标责任制,把此项工作列入创建文化先进镇(街道)村和创建文明乡村、文化名镇名村等相关评价体系;组织开展争创“文化先进镇、村”活动,把乡镇综合文化站、村文化活动室作为开展此活动的重要阵地,切实巩固农村公共文化设施网络。

第二、建立健全投入保障机制。一是相关部门要全力扶持镇村争取省农村文化建设专项资金。根据《陕西省农村文化建设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积极争取省农村文化建设专项资金,重点加大对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公共文化服务工程、重要文化活动等的投入。二是逐步加大公共财政的投入省市县财政应确定文化投入在财政支出中的具体比例,设立农村文化建设专项资金,建立以奖代拨的投入机制,并按照国家规 11

定的“各级财政对文化事业经费的投入增长不低于当年财政收入的增长幅度”的要求,逐年扩大公共财政对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的覆盖范围。三是鼓励吸收社会资金。制定出台新的文化经济政策,动员社会各界力量,鼓励民间资本向农村文化的投资,通过国家、集体、合资等多渠道、多方面筹集资金,逐步建立起国家、集体、个人、社会相结合的多渠道投入体系。四是不断加强监督管理。财政、审计和监察等部门要加强对各项农村文化建设资金使用的监督管理,对出现的各种违规违纪行为予以追究责任。

第三、建立健全人才保障机制。一是巩固和完善文化与艺术专业专职干部队伍。采取公开招聘、竞争上岗等办法择优选配农村文化专干,实行定岗定责和目标责任制考核制度,逐步建立健全优胜劣汰的用人机制,并加大教育培训力度,保障工资及福利待遇,竭力调动工作积极性;鼓励和引导高校毕业生和志愿者到农村从事文化工作,创造各种有利条件,充分发挥其聪明才干。二是寻找和发挥农村“乡土民俗文化能人”的带动作用。积极培养农民文化骨干,充分发挥农村“文化能人”在活跃农村文化生活、传承发展民间文化方面的作用。三是凝聚和培育文化业余爱好者队伍。最大限度地把农民中的文娱活动爱好者以及进城务工的青年农民吸纳到文化队伍中来,不断加强农民业余文化队伍建设,提高农村文化自觉创新的科学性和针对性。

12

更多相关推荐:
关于新农村建设的社会调查报告

成都理工大学形势与政策寒假社会调查报告姓名徐杰学号20xx01030101学院地球科学学院时间20xx年2月13日关于新农村建设的社会调查报告一调查方案一调查的意义及目的随着新农村建设的不断开展农村已经发生了翻...

关于新农村建设的调查报告

关于新农村建设的调查报告前言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吹响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号角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中央统揽全局着眼长远而作出的一项重要决策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同时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任务是构建...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状分析调查报告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状分析调查报告洛阳理工学院暑期报告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任务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现代化农业和农村始终是难点和重点必须站在全局的高度把...

社会主义新农村调查报告

华南理工大学20xx年寒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视域下的我国农村文化建设现状与未来发展的调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是一个新概念上世纪50年代以来曾多次使用过类似提法但在新的历史背景下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社会主...

新农村建设调查报告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假期实践报告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主题调研报告之关于新农村建设的调查撰写人王雪芹学号0818542时间20xx年2月1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

关于新农村建设的调查报告

关于新农村建设的调查报告来自福建省惠安县辋川镇峰崎村的实地调查何晓腾3125706015前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和国家全面建设小康和现代化推进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重大举措是时代的召唤是广大农民的迫切愿望和心声生...

新农村建设调查报告

新农村建设调查报告学号101010205姓名董美慧调查地点辽宁省庄河市各乡镇一调查背景及目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也是近年中国在迈向现代化建设道路上一直在大力度实行的而如今新农村建设到...

新农村建设调研报告

新农村建设调查报告为了解掌握新时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我于20xx72520xx815在河南省施庵镇的农村进行了深入农村感受发展切实剖析三农新动态的社会实践现将情况报告如下一基本情况和取得成效施庵...

新农村建设调研报告

科学发展观视阈下美丽乡村建设路径探析摘要建设美丽乡村是生态文明构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的主要途径美丽乡村建设应坚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以政府为主导农民为主体农业为根本文化为支撑科技为动...

新农村建设现状调查报告

岩坪村新农村建设现状调查报告级专业学号一调查的目的和课题1调查课题新农村建设现状2调查目的新农村建设是国家关于农村工作的重点是党和国家关心农民发展农村的惠民政策的体现建设新农村改善农村环境提升农民生活质量是缩小...

新农村建设现状调查报告

调查报告新农村建设现状调查报告来源调查报告更新时间20xx89浏览次数9一我省新农村建设的基本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困难当前我省各级领导和广大人民群众正在积极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规划工作为下一步新农村建设的全...

南华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调研报告

南华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调研报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我国的一项重要国策它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统筹城乡经济与社会发展推进农村全面小康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新农村建设关键在农村和谐难点在农民增收虽然去年以来粮食及肉...

新农村调查报告(4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