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科必修三总结

时间:2024.3.2

必修Ⅲ 思想文化专题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一、“百家争鸣”

1、社会原因

1)经济上:井田制的崩溃

2)政治:周王室衰微,士大夫崛起

3)阶级关系:“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

4)思想文化: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

2、主要流派

道家:老子(世界的本原是道;无为而治,小国寡民) 庄子(事件万物是相对的)

墨家:墨子(兼爱、非攻、尚贤、节俭) 法家:商鞅、韩非子(以法治国、加强中央集权)

儒家:

1)孔子思想:

A、 思想的核心是仁,“爱人”、“克已复礼”“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包含了民本思想,主张“为政以德”,“节用而爱

人”。

B、 教育思想比较进步,主张“有教无类”,大力兴办私学。

2)孟子的思想主张:A、“仁政” B、“民贵君轻” (“民贵”是就百姓在维护统治秩序过程中的作用而言,并非指在政治经济地位上“民”比“君”高贵)。 C、“性善论”。

3)荀子的思想主张:A、“仁义”、“王道” B、“君舟民水” C、“性恶论” D、礼法并施 E、制天命而用之

3、影响: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1、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董仲舒把道家、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改造成了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儒学体系。

主要思想:

针对中央集权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

针对加强君权需要,提出“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

针对为人处世标准,提出“三纲五常”,提倡孝道

三钢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社会伦理道德)

五常:仁、义、礼、智、信(个人品德)

2、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汉武帝全面肯定新儒学的措施。起用文学儒者数百人参与国家大政。兴办太学,在各郡设

立学校,初步建立地方教育系统。“五经”成为教科书,教育为儒家所垄断

结果:西汉后期,儒家思想逐渐成为历代统治者所推崇的正统思想,也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三、宋朝的程朱理学:

北宋——程颐、程颢

二程基本观点:

1) 理是万物的本原(核心);

2) 把天理与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

3) 格物致知

南宋——朱熹理学内容:“存天理,灭人欲”,著述《四书章句集注》,元、明成为科举考试内容

明朝—— 陆九渊和王阳明心学

陆九渊(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真理)

王阳明(心外无物,心外无理,致良知,知行合一)

四、 明清之际三大进步思想家

共同主张:反对君主专制独裁;重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构建起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

李贽:挑战孔子及其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黄宗羲:天下为主,君为客”;工商皆本

顾炎武:经世致用;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王夫之:唯物思想家

第二单元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

一、古希腊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

1、智者学派:西方人文精神开始于对“神主宰世界”的否定,智者学派的出现标志着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 代表:普罗泰戈拉、安提丰 主要观点:人是万物的尺度。

2、苏格拉底:

思想观点:强调人的作用,知识即美德(提倡善良的道德),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

优秀个人的素养:心地善良、知识渊博、富于教养、崇尚理性。

3、柏拉图(理想国)

4、亚里士多德(创立逻辑学,“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

二、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1、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含义:

根源:资本主义萌芽;兴起:首先兴起于意大利,而后向欧洲各国扩展

核心:人文主义:崇尚人性,重视人的价值,要求把人从宗教神学的束缚中解放出来。

实质:资产阶级的思想文化运动

意义:是欧洲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促进宗教改革,为启蒙运动的兴起准备了思想条件,为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创造条件。

2、

理科必修三总结

文学三杰:但丁、彼特拉、克薄伽丘 美术三杰:达芬奇、米开朗琪罗、拉斐尔

3、宗教改革(马丁路德)

导火线:兜售赎罪券

开始的标志:《九十五条论纲》

思想核心:因信称义(信仰上帝便可得救)

简化宗教仪式,僧侣可以婚配和还俗;《圣经》高于教士和教皇;君主的权利高于教士和教皇。

改革的性质:是一场在宗教外衣掩护下发动的反封建统治和罗马神权统治的政治运动

三、启蒙运动

兴起条件: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自然科学取得许多成就。

主要内容:抨击教会的权威和迷信,反对专制和愚味,提倡科学、自由和平等。

性质:资产阶级的反封建的思想文化运动。

核心:理性主义——提倡理性,自己思考判断事物,敬畏事实尊重科学,反对封建专制及宗教思想。

1、启蒙家的进步主张对于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

(1) 破除了人们对天主教会和封建统治的迷信,解放了思想,人的权利得到进一步尊重,自由平等思想深入人心

(2) 在启蒙运动的影响下,法国最终爆发了大革命,推翻了封建王朝,建立了共和国;

理科必修三总结

(3) 启蒙运动的影响超出法国波及世界。北美、拉美赢得独立。

(4) 启蒙思想成为人们追求自由、平等的精神武器,在人类历史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2、

理科必修三总结

第三单元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1、十位进制:人类最美妙的发明之一。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十位进制的国家

2、祖冲之求出的圆周率在世界上领先一千年。

3、世界上最早用赤道坐标表示恒星位置是中国战国时期的天文学家石申。

4、《齐民要术》是中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一部农书。

5、《黄帝内经》是中医学的奠基之作。

6、《诗经》是中国成熟诗歌形成的重要标志。

7、楚辞属于浪漫主义色彩,屈原代表作《离骚》

8、汉赋、唐诗、宋词、元曲

9、元杂剧标志中国戏曲艺术的成熟。京剧形成于清朝,是徽剧和汉剧的融合。

10、汉字的起源与演变

演变脉络: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总趋势由繁到简

11、王羲之《兰亭序》有“天下第一行书”的美誉。

12、盛唐颜真卿《颜氏家庙碑》;晚唐的柳公权《玄秘塔碑》

13、宋代,风俗画是当时画坛的最大亮点,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元明清时期,文人画最突出。

第四单元 近代以来世界的科学发展历程

1、伽利略、牛顿建立经典力学

(1)伽利略(意大利科学家)——标志着物理学的真正开端。

(2)牛顿(英国科学家)——标志着近代科学的形成。

经典力学建立标志:1687年《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建立完整力学体系。发现万有引力定律和牛顿力学三定律。 3、20世纪初爱因斯坦相对论,1900普朗克提出量子假说,宣告量子论的诞生

4、达尔文的主要观点:1859年〈物种起源〉出版标志生物进化论的诞生。主要观点:一切生物都经历了由低级向高级、

由简单向复杂的发展过程;生物会发生变异;生物生存竞争和自然选择是生物界的普遍规律。自然选择是生物进化论的基础。

5、工业革命时期瓦特改良蒸汽机:1785年 称为“蒸汽时代”

6、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电气技术的应用: 1831年英国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 1866年德国西门子研制成发电机;

不久,比利时人格拉姆发明了电动机。电灯、电话、电车、无线电报和电影等电器产品涌现,人类社会进入“电气时代”

第五单元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一、维新变法思想

1、 地主阶级抵抗派代表:

林则徐(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第一人)、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

2、资产阶级维新派代表人物:康有为(君主立宪,三世说)、梁启超(变法图存)、严复(用民权否定君权)。主张:

开国会、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制、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其中康有为把社会划分为据乱世、升平世、太平世三个发展阶段;

梁启超宣传伸民权、设议院、变法图存的思想;

严复批判君权论,阐明民主君仆、主权在民的道理。

3、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1)激发人民的爱国思想和民族精神

(2)资产阶级维新派反对封建专制,抨击封建思想文化促进人民的觉醒

(3)促进了人民的觉醒,是近代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二、新文化运动

1、新文化运动的直接原因:袁世凯政府掀起尊孔复古的逆流。

2、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

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

19xx年《青年杂志》(《新青年》)创刊标志新文化运动的开始

第一个提倡白话文的是胡适

3、主要内容:民主和科学

新发展:十月革命后宣传马克思主义

4、新文化运动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作用:是资产阶级新文化反对封建的旧文化的斗争。动摇封建思想统治地位,起到思想解放作用,民主和科学的思想得到弘扬。为马克思主义传播、自然科学发展奠定基础

三、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

1、原因:外因: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

内因:一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使无产阶级队伍迅速壮大

2、李大钊第一次举起社会主义大旗。

第六单元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理科必修三总结

理科必修三总结

一、孙中山三民主义

理科必修三总结

理科必修三总结

2、毛泽东思想的深刻影响:

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 产 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毛泽东思想不是毛泽东个人的思想。

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理科必修三总结

四、“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20xx年党的十六大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写进党章)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内容:(1)中国共 产 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2)中国共 产 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3)中国共 产 党还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第七单元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

一、科技技术发展的主要成就

1、19xx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2、19xx年,中国自己设计的第一枚火箭发射成功

3、19xx年,我国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

4、20xx年,“神舟”号载着宇航员杨利伟升上太空

5、20世纪60年代,袁隆平开始水稻高产育种研究

19xx年以来选育了第一个杂交水稻——南优2号

20xx年,获得中国国家最高奖项——“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二、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

1、“双百”方针

背景:三大改造完成,生产力水平低,中国开始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制定:19xx年, 在关于知识分子问题会议上提出,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确定实行

“百花齐放”是指文学艺术上的不同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

“百家争鸣”是指学术上的不同学派,可以自由争论。

2、 贯彻“双百”方针以后的优秀作品成:老舍的话剧《茶馆》、郭沫若的历史剧《蔡文姬》、杨沫长篇小说《青春之歌》、赵树理的长篇小说《三里湾》)

三、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1983提出的“三个面向” (现代化、世界、未来)、1986颁布《义务教育法》和1995提出“科教兴国战略”

19xx年恢复高考

第八单元 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

1、文学的主要成就

(1)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

法国:雨果把浪漫主义文学推向顶峰《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

大仲马《基督山恩仇记》。

英国:拜伦诗本小说《唐璜》;雪莱《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

德国:海涅长诗《一个冬天的故事》。

(2)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也称批判现实主义文学):

法国:巴尔扎克小说集《人间喜剧》是社会百科全书;

司汤达小说《红与黑》;莫泊桑小说《项链》;

英国:狄更斯小说《大卫·科波菲尔》;

俄国:普希金诗体长篇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奠定了俄国现实主义文学基础;

果戈里小说《死魂灵》;

列夫·托尔斯泰小说《安娜·卡列尼娜》《战争与和平》

丹麦的安徒生、挪威的易卜生、美国的马克·吐温。

(3)20世纪西方文学和苏联、亚非拉美文学。

①20世纪西方现实主义文学:

英国:萧伯纳《苹果车》;

法国:罗曼·罗兰《约翰·克里斯朵夫》

美国:德莱塞《美国的悲剧》;

20世纪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美国的海明威《老人与海》爱尔兰:贝克特《等待戈多》

②20世纪苏联文学:

高尔基《母亲》奠定苏联社会主义文学的基础;奥斯特洛夫斯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20世纪50年代后出现解冻文学,代表作《解冻》。

③20世纪亚非拉美文学:

印度:泰戈尔——跨世纪的文学巨匠,长篇小说《戈拉》;

中国:鲁迅是中国文学革命巨匠,《呐喊》;

哥伦比亚:马尔克斯《百年孤独》将幻想与现实融为一体。

2、美术代表作品

(1)浪漫主义美术作品:法国:德拉克洛瓦《自由引导人民》;西班牙:哥雅《枪杀马德里市民》。

(2)现实主义美术作品:法国:米勒《拾穗者》;俄国:列宾《伏尔加河上的纤夫》。

(3)印象主义美术作品:法国:莫奈《日出·印象》;荷兰:梵高《向日葵》。

(4)现代主义美术作品:西班牙:毕加索《格尔尼卡》。

3、19世纪欧洲有代表性的音乐作品。

1)德意志音乐家:贝多芬《英雄交响曲》、《命运交响曲》、《田园交响曲》、《合唱交响曲》。

(2)奥地利音乐家:舒伯特《小夜曲》;小约翰·施特劳斯《蓝色的多瑙河》。

(3)歌剧:意大利威尔第《茶花女》;普契尼《蝴蝶夫人》、《图兰朵》;法国比才《卡门》。

(4)民族派音乐:俄国柴可夫斯基的芭蕾舞《天鹅湖》、《胡桃夹子》。

4、影视艺术

1)电影

1895年,法国卢米埃尔兄弟发明早期电影,标志电影的诞生。

20世纪初,美国人格里菲斯发明“蒙太奇”艺术,被成为“电影艺术之父”

19xx年拍摄《浮华世家》标志彩色电影的问世。

2)电视艺术

19xx年,英国科学家贝尔德发明了电视

电视的功能:传播资讯、远程教育、展示优秀艺术作品、娱乐 电视的特点:普及率高、内容广泛、覆盖面广、时效性和现场性强


第二篇:必修三政治总结


第一单元 文化与生活

第一课 文化与社会

(一) 文化与社会

1.含义:①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②广义的“文化”:人类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及其创造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 ③狭义的“文化”:用来专指文学艺术和科学知识,或指人们受教育的程度。 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的“文化”概念。

2.特点:①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

②每个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

通过参与文化生活,接受文化知识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

③文化现象的实质是精神现象,它离不开物质载体。

④文化无时不在,无处不在。

⑤不同区域,不同环境,有不同的文化。

3.形式:“丰富多彩”

如思想,理论,信念,信仰,道德,教育,科学,文学,艺术等。

4.本质: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

5.作用:①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是过程中转化为物质

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表现在个人的成长历程中,

而且表现在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中。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

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②文化在综合国力的竞争中,地位作用越来越突出。

③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

思维方式。

先进的、健康的文化是个人成长的催化剂;落后的、腐朽的文化把人生引向歧

途。

(二)文化与经济、政治

Ⅰ相互影响:

1. 内容 :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决定。

②一定的文化又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

③不同的文化,对经济、政治的影响不同,对社会的影响也不同。

不同民族的文化,影响不同民族和国家各具特色的发展道路。

2.表现:①经济是基础,制约着政治和文化的发展。经济和政治决定着文化的性质和

发展方向。

②文化反作用于经济、政治,给予经济、政治以重大影响。

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

会的发展。

③文化对经济、政治的影响始终是第二位的。

Ⅱ相互交融:

1.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

2.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表现:①科学技术上

②劳动者素质的提高

③文化素质,文化生产力

3.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

Ⅲ 文化在综合国力的竞争中

1.地位: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 的重要因素。

2.含义,表现:在综合国力中,经济实力、军事实力等物质力量是基础,但民族精神、

民族凝聚力等精神力量也是重要的组成部分。

3.应对:必须把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激发全民族文化创

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

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

第二课 文化对人的影响

(一) 感受文化影响

1.来源: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来自于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2.表现: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形式和交往方式。

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3.特点:①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一般不是有形的,强制的。

文化氛围看不见、摸不着,却无时无刻不在影响人的思想和行为。

文化影响不都是消极被动、无目的地接受的,人们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影响,

往往是自觉学习、主动接受文化熏陶的过程。

②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深远持久的特点。

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它们是在长期的生

活学习过程中形成的,是各种文化因素相互影响的结果。

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一经形成,就是具有确定的方向性,对人的综合素

质和终身发展产生深远而持久的影响。

4.优秀文化:

⑴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①参加各种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文化丰富

精神世界的关键。

②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不断丰富自身的精神世界,是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

③文化对人们的影响还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在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立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民主法治意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思想主义;科学文明、开拓进取、健康向上的思想观念)是我国人民精神世界的主流。

⑵优秀文化能够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①优秀文化作品,总能以其特有的感染力和感召力,使人深受震撼,力量倍增,成为照亮人们心灵的火炬,引领人们前进的旗帜。

②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可以在一定条件下转化为物质力量,促进个人的成长和社

会的进步。

③当前我们应当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培育昂扬向上的民族文化风格,加强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增强全民族的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

△另:中国共 产 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这种先进文化,总是给人以无穷的

精神力量。

⑶优秀文化为人的健康成长提供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①人的全面发展,表现在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等各方面得到全面提高。

②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是相互结合、相互促进的。人的全面发展是以社会发展为前提和基础的,人的全面发展也推动着社会的全面发展。

③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是追求人的发展。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本质要求。所以,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应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综合探究——文化竞争力】

(一)1.文化与综合国力

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

2.文化与经济、政治

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的程度不断加深,经济的文化含量日益提高,文化的经

济功能越来越强,文化已经成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3.文化与发展中国家

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文化是综合国力竞争中维护国家利益和安全的重要精神武

器。

4.文化与中国

冷战结束以后,国外敌对势力把中国当作意识形态的主要对手。加紧对我国进行文

化渗透,以实现西化、分化我国的政治图谋,维护我国的文化安全显得更加重要。

(二) 1.如何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竞争力?

①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竞争力。

②打造中华民族文化品牌,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③积极发展文化贸易,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④采取各种措施,加强对外文化交流,扩大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⑤必须把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

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提高文化的竞争力,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

2.发展文化产业的作用

①从物质生活方面来看,文化产业的发展,可直接创造财富,增加经济收入,改善

人们的消费结构,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②从精神生活方面来看,文化产业的发展,创造了大量的精神文化产品和精神财富,

对于丰富人的精神生活,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3.中国文化为什么能够在世界各地赢得尊重与喝彩?

①中国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渗透力。

②中国文化以其特有的包容性,采世界优秀文化之长处,融入中华民族灿烂文明之

中,形成了中国文化特有的艺术魅力和感染力。

③中国是世界“儒家文化圈”的核心,与世界多个国家有着深厚的文化渊源。

④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为中国文化传播提供了强

大的物质基础。

第二单元 文化传承与创新

第三课 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

(一)文化的多样性

1.含义:民族文化是民族身份的重要标志。文化多样性主要指民族文化的多样性。

2.表现:

⑴民族节日:①含义:民族节日,蕴含着民族生活中的风土人情、宗教信仰和伦理道德

等文化因素,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决定。

②意义: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 ⑵文化遗产:①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②意义: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展现世界文化

的多样性具有独特的作用。它们是人类文化的财富。

3.作用: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

4.特点:民族的、世界的

①文化的民族性是各种文化的个体性、独特性,它使世界上各民族文化相互区别

开来;文化的世界性是各种文化普遍具有的属性,即世界各种文化的共性。

②任何一种文化,都是世界性与民族性的统一。文化的世界性存在于民族性之中,

并通过文化的特殊性表现出来。

③民族性与世界性具有相对性,它们在一定条件下能过互相转化。

5.怎么做:⑴态度: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

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

⑵原则: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

⑶理解: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睦相处,共同促进世界文

化的繁荣。

⑷反对盲目自大,贬低、排斥异文化,或者妄自菲薄、盲目崇拜异文化的错误

倾向。

6.为什么要尊重文化的多样性?

①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

②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

(二)文化的传播

1.含义:人们通过一定的方式传递知识,信息,观念,情感和信仰,以及与此相关的所有

社会交往活动。

2.途径:①商业贸易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

②人口迁徙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之一。

③教育是文化交流的又一重要途径。

④总之,小到亲朋好友聚会、外出旅游,大到各种经济、政治、文化活动,都是

文化传播的途径。

3.手段:⑴传媒:即传播媒介

⑵大众传媒:现代社会中的传媒有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多种形式。 特点:①利用现代技术

②超越时空的局限

③汇集各地的信息

④显示强大的功能

⑤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4.意义:为中华文化的传播和世界文化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外域文化也不断传入中国,促

进了中华文化的发展和进步。

5.态度:既要更加热情地欢迎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又

要更加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增强中华文化

的国际影响力。

第四课 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

(一)传统文化的继承

1.含义:传统文化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文

化。

2.表现 ①传统习俗的继承——传统习俗是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

②传统建筑的继承——成为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③传统文艺的继承——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④传统思想的继承——成为中华文化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今天中国人

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社会发展具有深刻影响

3.特点:①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②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③传统文化具有继承性

4.作用:在社会发展过程中,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政治的变化,传统文化如果能顺

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就能对社会和人的发展

起积极作用;反之,如果一成不变,传统文化也会起阻碍社会进步,妨碍人的发

展的消极作用。

5.影响:①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只有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克服传统文化的消极作用,

才能兴旺发达。

②每个人只有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影响,才能使自己全面发展,更好地创造新生活。

6.态度:①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②辩证地认识它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③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 ④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须“移风易

俗”,自觉地加以改造或剔除。

(二)文化在继承中发展

1.判断:传承=继承+发展

文化传承,不是原封不动地承袭传统文化,而是要有所淘汰、有所发扬,从而使

文化得到发展。

2.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⑴是什么:①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

②继承与发展,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

③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

⑵怎么做:①把握好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②批判的继承传统文化。

③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成为自觉的文化传承者和享用者。

3.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⑴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决定因素

⑵科学技术——推动作用

⑶思想运动——促进作用 并非所有的思想都是促进的

⑷教育 ①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

②教育能够以浓缩的形式重演历史过程,使人们在有限的学习生涯中获得既有

的文化财富。

③随着教育方式的不断变革,教育在人类文化的传承中将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

第五课 文化创新

(一)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

1.发展和创新的关系:①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

②文化在交流的过程中传播,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都包含着文化

创新的意义。

③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

2.源泉、动力:①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

②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

3.作用:①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和活力的重要保证。

②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

目的,也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根本标准。

③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的文化拥抱生命力

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

4.时代的呼唤:

⑴含义:在时代高起点上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创新,解放发展文化

生产力,是繁荣文化的必由之路。

⑵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也是文化创造的主体。

⑶怎样成为一个有作为的文化创造者?

①自觉地投身于发展国家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

②充分认识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意义。

③关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④理解人们群众对文化生活的基本需求。

⑤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

⑥从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营养,刻苦钻研,锐意创新,才能创造出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文化作品。

(二)文化创新的途径

1.根本途径: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作的基本要求,也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2.基本途径:

⑴对传统文化:①继承传统,推陈出新

②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③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我们不能离开传统文化,任何时代的文化,都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继承 体现时代精神,是文化创新的重要追求

文化创新,表现在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的努力之中

⑵对外来文化:①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②交流、借鉴与融合

③在文化交流、借鉴和融合的过程中,必须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

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

④在学习和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时,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才

能保持文化的民族特色。

3.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

⑴反对的错误观点:

①“守旧主义”

②“封闭主义”

③“民族虚无主义”

④“历史虚无主义”

⑵如何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

①立足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

②着眼于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③在历史与现实、东方与西方的文化交汇点上,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汲取世界各民族文化的长处。

④在内容和形式上积极创新,努力铸造中华文化的新辉煌。

第三单元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

(一)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1.表现、历程:①殷周时期:天命神权思想,“敬德保民”思想

②春秋战国:诸子蜂起,百家争鸣(雏形)

③秦:促进了统一的民族文化的发展

④汉:儒家学说确立了至尊地位

⑤隋唐:吸收外域文化

⑥宋元明:在史学、文学艺术和科技上取得巨大成就,产生宋明理学 ⑦明清:面临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

△ 对比:四大文明古国,中华文明有什么特别之处?

中华文明虽历经沧桑,却一直延续至今,显示出顽强的生命力和无穷的魅力。

2.见证:⑴汉字:文字:①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记载了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和丰富成果。 ②文字的发明,是人类文明得以传承,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 汉字:①作用: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

②地位: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 主要字体按演变顺序: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

⑵史学典籍:①是中华文化一脉相承的重要见证。

②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十分重视历史经济、重视保存历史资料。 ③我国历史上编纂的史书,规模之大、存留之丰,为世界所仅有。

3.波折:近代文明的衰落

①内因:中国封建统治的日渐没落。

②外因:西方近代工业文明的巨大抨击。

4.发展、复兴

△ 怎样走向新辉煌?

⑴只有在中国共 产 党的领导和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才能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实现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⑵我们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中华文化的发展与当代社会

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既保持民族性,又体现时代性。

⑶创新:①立足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

②着眼于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③在历史与现实、东方与西方的文化交汇点上,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

汲取世界各民族文化的长处。

④在内容与形式上积极创新,努力铸造中华文化的新辉煌。

⑷让我们共同弘扬、培育伟大的民族精神,肩负为中华民族强基固本的文化使命,努力 铸造中华文化的新辉煌。

(二)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1.表现:⑴独树一帜,独领风骚(独特性)

①内容:丰富。既包括教育、历史、哲学、道德方面的内容,也包括文学、艺术、

科学技术方面的内容。

②文学艺术:对于反映人们的精神生活,展示人们的精神世界有独特作用。中华

文化中的文学艺术,以其辉煌而持久的历史,丰富而绚丽的内涵,

鲜明而独特的风格。展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向往和美好追求。在

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占有重要位置。

③科学技术: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在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长

期处于世界的前列。实用性,整体性。是中国人民勤劳、智慧和

艰苦奋斗精神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生命力、创造力的生动体现。

⑵一方水土,一方文化(地域性)

①原因: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条件千差万别,经济社会发展程度明显不同。 受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 ②关系:不同区域的文化长期相互交流、借鉴、吸收,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 自的特色。

③表现:吴越文化:典型的水乡文化。水为江南带来了优雅的文化内涵。 滇黔文化:边陲山寨文化。特定的多样化民族个性。

△ 了解:吴越文化与滇黔文化的差异:

①华东地区人工雕饰的文化资源较多,西南地区原生态文化资源占多数。 ②吴越文化流动和开放性强,滇黔文化内敛性强。

③吴越文化精致淡雅,滇黔文化热情奔放。

④滇黔文化较吴越文化更具有多样性的特征。

⑶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民族性)

①特性: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 ②地位: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③关系: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熔铸了灿烂的中华文化。

④意义: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强烈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 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2.原因:在于它所特有的包容性

①内容:求同存异、兼容并蓄

②意义:交流、认同、理解(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 文化的认同和对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

3.中华文化的力量:

①中华文化的力量深深地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中。

②是激励中国人民几千年来克服艰难险阻,战胜内忧外患,创造幸福生活的强大精神力量。 ③是激励每一个中华儿女共同创造祖国美好明天的不竭力量之源。

第七课 我们的民族精神

(一)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

1.二者关系: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

2.根源:中华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绵延数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

作用:①始终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

②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

③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

④是中华民族之魂。

3.基本内涵(≠全部内涵)

⑴核心:爱国主义(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

⑵表现:

①团结统一: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个体必须结成整体,才能求得生存和发展。

无论在国家顺利发展、兴旺发展的时期,还是在祖国面临危险、生死存亡

的关头,都迸发出强大的力量,使任何征服或分裂中华民族的企图都不

能得逞。

②爱好和平:在古代,中华民族素来以热情好客、睦邻友好、崇尚交流著称于世,以“礼

仪之邦”享誉于史。

在当代,中国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

策,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为维护世界

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③勤劳勇敢:中华民族历来把吃苦耐劳、勤俭节约、艰苦朴素、不畏强暴、英勇顽强视

为优良品格。

勤劳勇敢的精神,奠定了中华民族坚不可摧的自立根基。

中国共 产 党把艰苦奋斗作为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

④自强不息:反映了中华民族永无止境的创业追求、生生不息的精神活力。

在历代中国人民的创业实践中,自强不息精神逐渐积淀为中华民族的内在

气质。

成为鞭策中华儿女不断开拓进取的永恒的精神。

4.核心:爱国主义

⑴作用、地位:①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

②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精神相辅相成,无不体现

着爱国主义这个主题。

③爱国主义都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

④是祖国人民风雨同舟、自强不息的精神支柱。

⑵怎么做:①辛勤劳动、建设国家

②反对侵略、保卫祖国

③反对民族分裂,维护祖国统一

④维护国家尊严,展现民族风采

⑶爱国主义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

爱国主义的具体性,表现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阶段,不同国家有不同的爱国主义,爱国主义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丰富和发展。

⑷重要性:中华民族精神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整体风貌和精神特征,体现了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是中华民族永远的精神火炬。

(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1.特点:民族性、时代性、先进性

2.为什么要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

①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要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 必须更高地举起民族精神的火炬,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 ②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

(民族精神是民族综合素质的有机组成部分和集中体现。)

③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

(有没有高昂的民族精神,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强弱的重要尺度。中华民族精神作

为中华文化的精髓,具有凝聚和动员民族力量、展示民族形象的重要功能,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提升我国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保障。)

④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求。

3.怎么书写中华民族精神的新篇章?

①如何立足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继往开来、与时俱进,丰富和发展民族

精神,是我们必须面对的时代课题。

②实质: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就是铸造中华民

族的精神支柱,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强基固本。

③我们人人都应该成为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者,共同续写民族精神的新篇章。

【专题探究——铸牢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

1.如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①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最重要的是发挥“主心骨”的作用。

②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③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正确对待外来思想文化。

④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

⑤立足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继往开来、与时俱进,丰富和发展民族精神。

2.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关系

①民族精神以爱国主义为核心,时代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两者相辅相成、相互支撑。 ②只有不断注入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才能使民族精神博采众长。

③只有坚持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才能使时代精神不移根基、不失本色。

3.为什么中国一些青少年热衷于过西方的圣诞节等节日?

①不够重视对青少年进行民族传统文化的教育。

②西方文化对我国文化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

③年轻人求新好奇的心理特点,促使他们借洋节张扬自我,满足个人精神需求。 ④商家的推波助澜。

更多相关推荐: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区域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区域既是上一级区域的组成部分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下一级区域区域特征层次性差异性整体性可变性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异同同都是平原地区并...

高中地理必修3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一区域的定义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照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指标和方法不同区域的类型也不同二区域的特点有的边界是明确的行政区有的边界是过渡性质的干湿地区层次性...

高中地理必修三总结

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1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1区域是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以及一定的面积形状和边界区域界线有的是明确的有的具有过渡性质区域既是上一级区域的组成部分...

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一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区域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区域既是上一级区域的组成部分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下一级区域区域特征层次性差异性整体性可变性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1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1区域是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以及一定的面积形状和边界区域界线有的是明确的有的具有过渡性质区域既是上一级区域的组成部分...

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归纳整理

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归纳整理第一单元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11区域与区域差异一中国三大自然区1产生原因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和海拔高度地形气候自然差异的基本因素2自然地理五要素土壤植被自然区域的标志镜子水文14东部季风...

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必修三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11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1区域概念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特征层次性差异性整体性2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异同同都是...

高中地理必修三第一章知识总结

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第一部分知识清单第一节区域的基本含义1概念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照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地表空间单位区域的划分以某种指标为依据单一指标综合指标以某种要素为依...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归纳整理

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归纳整理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复习时看书看图懂原理11区域与区域差异一中国三大自然区1产生原因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和海拔高度地形气候自然差异的基本因素2自然地理五要素土壤植被自然区域的标志水...

高中地理必修三教学的初探

高中地理必修三教学的初探,内容附图。

高中地理_鲁教版必修三第_2、3、4单元知识点总结

第二单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第一节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1不同历史阶段的特点采猎文明时期崇拜自然人对环境是依赖和恐惧地理环境决定论农业文明时期改造自然人地关系对立地理环境恶化人类中心论工业文明时期征服自然人地关系不协调...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1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1区域是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以及一定的面积形状和边界区域界线有的是明确的有的具有过渡性质区域既是上一级区域的组成部分...

高中地理必修三总结(31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