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外派学习内容及心得体会

时间:2024.4.5


第二篇:教师业务学习内容(下册)


教师业务学习内容

习作教学要则 作文能力是语文综合能力的体现,也是一个人全面素质的反映。它不仅包含着一个人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创造能力、表达能力、记忆能力等,而且还涵盖着一个人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和审美观等。应该说,训练作文的过程也是训练做人的过程。

可是在过去的小学作文教学中总是重主题、轻感受,争功利、轻积累,重规范、轻个性,束缚多、梱绑紧。作文教学存在着封闭、枯燥、脱离实际的现象,具体表现在:(1)作文的评价标准不合理,评价起点高,模式单一。(2)作文与生活没有紧密的联系,作文教学模式化,作文训练的主体失落、内容单一。

《语文课程标准》方面强调了学生习作的自我表达,发展个性;另一方面也强调了学生习作要适应社会,注重交流。《语文课程标准》还强调“学生说话、写话、习作都是自内而外的表达,最能体现学生个体的兴趣、爱好、需要、愿望,最能反映学生独特的性格特征和气质特点。在一定意义上说,没有学生的主体性存在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作文写作。要想使学生在这片天地中切实得到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锻炼和培养,教师就必须在作文教学的各环节中努力做到:(1)注重兴趣培养,突出主体体验。只有强化了学生的语言积累,丰富了语言内存,学会了迁移运用,提高了思维的广阔性,学生才会“善于习作”。(2)丰富习作内容和习作形式,拓宽表达空间,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的习作环境,学生才会“轻松习作”。(3)淡化习作技巧,重实践、重过程、重交流。引导学生在习作练习活动中学作文、用作文,开启生活之源,使学生渐渐领悟作文的原貌——源于生活,为了生活。(4)养成积累素材、修改文章、经常练笔的良好习惯,使学生“勤于习作”,乐写、善写,创造性地写。

作文是开放性的教学体系。在教学中,只有开放与创新,加强作文与生活的联系、作文与各学科的联系,写作教学才能释放学生的生命活力;只有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文化底蕴和生活体验,才能让学生在厚实的文化基础上创造性地抒写自我,表现世界。

之二

口语交际教学要则

口语交际与一般说话训练的区别点就在于它所具有的交际性,因此,它必须是双向乃至多向的交流。如果没有交流的对象,没有说与听的往复,就不成其为口语交际,仅是一般的说话训练而已。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对口语交际提出的教学建议,在实施口语交际课堂教学中一般应注意做到:

教师业务学习内容

一、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使学生“敢说” 改变教师的教育教学方式是新课改最大的变化,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参与者和欣赏者,教师必须尊重和关爱学生,平等对待每个学生,从而形成一种平等友好的师生关系,进而营造出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只有在这种良好的氛围里,学生才有可能轻松、自在、无拘无束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才敢大胆地说。为切实做到师生平等,教师可以改变举手回答问题方式,允许学生在不打断其他同学训话的前提下自由发言,即当学生有疑问、有补充或有感受时,不需等老师批准便可直接“站起来就说”,说完就坐下。这样一来,学生才会思路畅通、发言踊跃。

二、激发兴趣,建立信心,使学生“乐说”

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激发学生的兴趣。”根据学生的心理、生理及年龄特点,如果在教学中重视激发学生兴趣,学生才会乐说、爱说,为此,我们必须注意创设情境,把学生带到具体活动情境中,由此激发学生运用语言的内在动力,使学生学习兴趣倍增,学习情绪高涨。学生身边充满着可以利用的说话教学资源,教师可根据不同的教学资源,采取丰富多变的教学形式。如观看精彩优美的录像,之后让学生复述故事的大意,描述精彩情节,相互对话交流感受;让学生讲述自已感兴趣的见闻,学完每一课的课文后适当地进行情节扩展等,这些都是学生比较感兴趣的“触景生情”的交际好材料。在学生进口语交际时,教师还要顾及学生的心理需求,以表扬鼓励为主,从而激起学生智慧的火花和参与的兴趣,树立表达的自信心。

三、规范交际语言,使学生“说对”

刚入学儿童的口头语言普遍存在着缺陷,如有语态不雅,说话粗俗;有的拖泥带水,夹带方言土语;有的用词重复,说话没条理。教师应注意用书面语言来规范儿童的口头语言。首先,要求学生说普通话,并逐步养成说普通话的习惯。其次,学生口语表达时,教师要随时纠正其语病,提高其用词的准确性,并提醒他们表达完整的意思,逐步使学生树立“动口即是练说”的观念,从而自觉地随时随地培养自己的口语交际能力。

四、握交际语体,使学生“说好”

《语文课程标准》口语交际目标中提及:“与别人交谈,态度自然大方,有礼貌。”有礼貌不仅是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一个重要方面,还直接关系到口语交际的实效性。“问路不施礼,多走二十里”。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注意说话的仪态和用语,恰当使用称谓,对别人多用敬语,对自己多用谦词,对不便直说的事情多用委婉语,并配合恰当的体态语,做到言之有礼。

之三

综合性学习教学要则

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

教师业务学习内容

语文综合性学习具有如下特性:

1、语文性。语文综合性学习是具有综合性质的语文学习,不是各学科的均衡的组合学习尽管注重综合,把自然、社会等多方面内容整合在一起让学生学习,但它首先应该姓“语”。不管学习活动涉及哪个应该放在“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上,而不应该放在其他学科知识的学习掌握上。

2、综合性。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综合”,一是表现为改变过去单一教语文学语文的做法,注重与其他课程的融合、语文书本知识与实践活动的结合;二是改变过去过于注重知识的记忆和技能训练的单一的方法同,利用各种资源,运用各种学习方法和手段,包括运用科学探究、发现学习、资源学习以及多维合作、独立探究等方法和手段进行学习;三是改变过去单一追求智育目标的做法,注重“三维目标”,的整合,特别注重兴趣爱好、情感态度价值观、创新意识、合作精神的培养,促进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身心诸因素的和谐发展。

3、开放性。这种开放性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各学科领域交融而成的知识环境、学生的生活经验、社会综合性课题。它们构成了开放的综合性学习生态环境;语文综合性学习关注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所产生的丰富多彩的学习体验和个性化的创造性表现,其评价标准具有多元性,因而其活动过程与结果均具有开放性;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时空开发,时间不以40分钟为限,空间组合根据学习内容和目标而定,家庭、社区、大自然都是学习空间。

4、体验性。语文综合性学习特别强调学生的实践活动和直接体验,它以学生的现实生活和社会实践为基础发掘课程资源,而不是在学科知识的逻辑序列中构建课程。它以活动为主要开展形式,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各项活动,在“做”中发一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教师业务学习内容

5、生成性。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本质特性是生成性,这意味着每一个活动都是一个有机整体,而不是根据预定目标进行机械装配而形成的过程。随着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不断深入,新目标不断生成,新的主题不断生成,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兴趣盎然,认识和体验不断加深,创造性的火花不断进发,这是其生成性的集中表现。

6、现实性。语文综合性学习强调立足于现实中错综复杂的社会生活问题,内容选择主要以社会综合性课题和学生的生活问题为基本出发点。语文综合性学习要充分开发利用学生身边的本土教育资源,因地制宜,因时制宜,拓展学习的空间。

之四

小学数学教学放眼长远是核心

长远是就目标而言。无论一个人长大以后在不在数学领域内学习或工作,通过数学学习习得的解决问题策略、思维方式、思想方法及运用工具的能力都

教师业务学习内容

将发挥重要作用。小学数学课程虽然与高考、就业一类的目标相距尚远,但却是整个基础教育数学课程最重要的部分。因此,小学数学教育应当具有立足长远、放眼长远的功能。

然而,现实情况不容乐观。应试教育的负面作用挥之不去,以缺少节制的“又对、又快、又准”为标志的评价体系,仍在压抑着学生本应生机勃勃的活力。数学多半只在考试中露峥嵘,生活里看不到,工作中用不上,一旦不用考了便会就此再见。这样的数学谈何长远?

毫无疑问,数学大有用场。但数学教育有没有长远眼光将取决于:我们是不是为孩子提供了培育兴趣、应用、应变、自信、求实、责任、想象和创造的环境。我们是不是摆脱了题型教育、考试教育的束缚,是不是给过孩子自己足够的空间,让他们能够独立地去想一想、试一试,而不是完全按照老师的理解,或是书本上的某个模式去照抄照搬。这些都关乎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数学教育是数学的教育,离不开作为科学的数学。不少前辈一再强调,学数学就要坐得住冷板凳,就要经得起枯燥和抽象的考验。这对专业数学工作者毋庸臵疑,但将这样的主张贯之于小学则基本是谬误。板着面孔、与枯燥寂寞相伴的数学难以走进孩子的心灵。

之五

小学数学教学注重长效是关键

小学数学的长远目标能否落实,关键是要为长效提供支撑。

有效教学是小学数学教育研究特别热衷的课题。有效教学指教学的结果与

教师业务学习内容 预期的教学目标匹配程度高。需要注意的是,“有效”有长、短之分。简单地说,管长远、能一生受用的效果就是长效;管眼前、管特殊技能形成的就是短效。依时间考量,长效要长期积累,难于一蹴而就;短效可立竿见影,易在一节课内形成。同时,眼前和长远相互依托,缺一不可。

那短效与长效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呢?一方面,没有一次次短效的磨炼和积累,长效难以形成;另一方面,某些需要通过高强度、高密度训练才能记住并掌握的定义、定理、公式、算法,注定在人们心里留存的时间不会太久。白天学过的内容,晚上没带书可能就想不起来。然而,探索、发现这些定义、定理、公式和算法的过程中形成的积淀,运用这些定义、定理、公式和算法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和体会倒可能会长远留存。这样的经历多了,积累也就多了,不经意间,往往形成了一些相对稳定的与数学有关的见解,或者说是思路。这些都能长久地驻留在学生心中,并能在一生的学习、生活和职业生涯中派上用场,成为个人发展的重要支撑点。因此,漠视“探索发现那些定义、定理、公式和算法的过程”的数学教学,收获的多半是短效,而得来得快、忘得也快的教学大体上是无效的。

因此,短效虽然易得,但长效更是关键,短效要为长效服务,要以长效为目标。一方面把“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实实在在地纳入有效教学的视野。同时,对以密集型、机械性、速率式、硬指标为特征的教学策略要有个清醒的认识。

练就注重长效的“独门功夫”

举“测量”为例。当学生认识了角之后,面对形形色色、五花八门的角,比较大小的问题随之浮出水面,测量成为定量认识角的主题,包括单位和实测两层含义。一是“单位”,也就是大家都认可的度量单位。小学阶段“单位”的重心在理解和具体感受单位的实际意义,像掂一掂500克一袋的盐、摸一摸0。4平方米的桌面有多大,量量自己有多高,等等。这些看上去没什么“数学味儿”的举动,都是感受和理解单位时不可或缺的尝试。更重要的是,单位本身是规定的结果。公度的必要性和规定性源自人类通过不同途径,长期摸索之后形成的共识,是人类的共同语言。对学生来说,这里有很大的讨论、活动和探索空间。在教学上下点功夫,能帮助学生认识单位的标准作用和平台作用,懂得个

教师业务学习内容

别和一般的关系,知道如何在估计与精确之间作出选择,逐步认识到数学为什么需要抽象,等等,而这些都有助于学生接近和发现数学的本质,都与长效联系在一起。二是“量”,即如何实测的问题。教学的重心应当从学生自己的经验出发,从“真刀真枪”的问题开始,通过鼓励学生使用自创的工具和单位,逐步导向规范的工具和单位,引导学生多角度摸索测量的方法,逐步从不那么正规的测量单位和方法一步步接近直至能够达到科学的测量。测量课应当是用一连串的“为什么”串起来的“发现”课,每个结论的得出都应当伴随着学生自己的发现、归纳与整理。学生不仅要知道如何量,还要知道量的方法从哪里来,知道书本上的测量对象和生活中的测量对象的关系,知道测量的意义。

如果小学阶段仅仅把测量处理成照本宣科的技能教学,只是采取多快好省、照抄照搬、纸上谈兵的方式灌输和训练,就可能浪费了这一题材的教育价值。如果因为测量不是考试中的重头戏而在教学上敷衍了事,结果就更可怕。学生对数学越来越明显地敬而远之,学习数学的目的越来越趋于实际,多半与此有关。

小学阶段的测量,不是单纯的技能培养与训练,而是一块为学生探索与发现准备的沃土。它提供给学生通过自己的眼和手去发现与认识世界的机会,它能自然地沟通过程与结果之间的联系,能把学生探索的目光从书本、教室引向生活、社会,能为学生提供实实在在的动手机会,让他们“真刀真枪”地解决几个真正的问题。不仅是测量,小学数学课程中的许多技能,多半会随着儿童的成长淡淡隐去,而伴随着一连串“为什么”发现的规律、道理和方法倒有可能长久留存,成为伴随学生一生的本领。

之六

别让数学教学沦为解题教学

实际教学中,数学教学目标常常被简单地理解为数学知识的掌握。以知识掌握的数量和牢固程度作为唯一标准的教学评价,引导着师生对知识的单一追求。为了便于学生理解和接受,抽象、严谨且具有广泛应用性的数学知识经常

教师业务学习内容

被教师们分解为一道道数学题,解题成了数学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引导学生解题成了数学教学的一种重要形式和手段。

理论上,所有人都知道数学的教学目标是多元的,远不只是掌握知识和解题那么简单。然而,具体到教学一线,教师们总希望能抓住一些有形的、易于测量的东西来操作。于是,解题成了一线教师教学评价的抓手。的确,面对一道数学题,学生能否调用相关的数学知识来解决,可以折射出学生相关数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学生能灵活调用数学知识来解决相关的问题,也表现为数学能力。于是,解题就成了教师衡量学生学习水平的重要标尺,学校也通过编写试卷,让学生解答批量的数学题来呈现学生的学习状况,了解、检验教师的教学。

说到底,还是评价的导向在起决定作用。如果高考的影响力及其指挥棒的作用、考试评价的方式一天不改变,教师和学生们追逐成绩、把解题能力当作数学教学最高目标的现状也将很难改变。

华罗庚说过:“学数学不做题目,等于入宝山而空返。”这说明,数学教学离不开解题,但是解题只能作为数学学习的重要途径,而不是数学学习活动的全部。数学教学对解题的依存关系表现为:

数学学习过程需要解题这一重要的手段。解题作为数学学习过程的重要手段,其作用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首先,解题过程引导学生逻辑思考。许多数学知识之间的关系非常严谨,知识的起源、认识、理解和掌握蕴含着严谨的推理、推断过程。这一过程往往是通过解决一个个数学问题来完成的。数学解题过程是若干数学知识的综合调用和一系列逻辑推理的组合,是一项重要的数学思维活动。所以数学解题过程成了数学学习活动的重要组成,成了一次次逻辑推证的过程。其次,解题是引导学生有步骤地走进数学的过程。数学知识本身是一个逻辑链,数学知识被分解为一系列相关联的问题,数学教学就是通过这些问题串,以旧引新,层层深入,引导学生逐渐走进数学的内核。再其次,数学问题直接挑战学生的智慧。数学知识以问题的形式呈现,在解题过程中学生首先要直面问题,有价值的数学问题能很好地挑战学生的智慧、激活学生的思维,更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

解题不能准确地反映学生的全部学习状况。解题的过程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学生在解题过程中的表现也可能是片面的,只能反映学生数学学习的部分情况。人们对知识调用的速度和思维的灵活度与心情好坏、注意力集中程度等都有密切的关系。解题也会受题目质量的影响,如问题的呈现方式、表达习惯、定位的明显程度。个人的经验和成长历程以及对问题及其情境的熟悉程度,也决定

教师业务学习内容

个人对问题的适应性和感受性。许多老师要求学生“多做题”,认为多做题目就增长了见识。正是这种“一回生,二回熟”的信念,造成了对解题结果的过分追求,对提高解题能力手段的过度研究,使得解题成了操练的工具,解题也因此失去了呈现学生真实学习水平的意义。

准确把握数学教学的目标与价值。数学作为一种普遍适用的技术,有助于人们收集、整理、描述信息,建立数学模型,进而解决问题,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学习数学的重要目的是接受数学思想、数学精神的熏陶,提高自身的思维品质和科学素养。这需要每一位教师准确地把握数学教学的目标与价值,让数学课堂教学成为学习者思维活动交流的过程。

充分发挥解题教学在数学教学中的功能。要想让数学教学不沦为解题的教学,就要帮助教师正确定位解题在数学教学中的意义和作用。一是要选择有教学价值的典型问题。二是要把问题的教学价值发挥到极致。充分挖掘问题的教学价值,适当安排时机发挥题目资源的效用,尽可能一题多用。三是在评价解题时,把通法(一般的普通方法)放在第一位,不一味追求速度或技巧。四是要关注解题过程反馈的价值信息。在关注解题结果的同时,考虑给过程分,关注解题过程中的各种表现,收集有效信息,帮助诊断教学,发现、利用有价值的教学资源。一方面引导学生重视解题过程,另一方面提醒教师从过程中收获信息的教学价值更甚于结果。教师应允许学生采用不同的思路,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见解,教师在理解的基础上应尊重各种合理的解题思路,并给出中肯的评价。五是要重视解题后的反思。解题过程中的试误过程和成功经验都值得反思。回顾自己如何经历“山穷水尽疑无路”,又如何达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地,分析解题过程给带来的认识上的得与失。这些收获不亚于题目本身带给我们的价值。

在数学学习中,我们既要扎扎实实地学好数学知识和技能,又要牢固地掌握数学思想和方法,而且要能灵活应用数学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学习数学需要解题,但不取决于解题的多少,而在于解题前的分析、探索和解题后的反思。我们要让学生要成为解题的主人,要从解题中吸取解题的方法、思想,锻炼思维。

之七

什么是真正“用教材教”

“用教材教”时下已成为教师们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教教材”与“用教材教”在语意上并无多大差别,但“用教材教”反映了教材观的转变,即视

教师业务学习内容

教材为主要的课程资源、教学线索,激活了教师的专业自主性,让教师以教材开发者的姿态,将个人特质、教学经验、教学才能融入到对教材的加工、改造之中。

历史地看,过去我们也反对照本宣科,追求用活教材,现在提倡“用教材教”,似乎是旧话重提,但其中的必要性却不容小视。社会与教育的发展在为教学提供新条件的同时,也对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学更加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要求教材多样化,要求教学手段不再只是一张嘴巴、一支粉笔。因此,传统的话题势必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寻求新的诠释与表达。

目前,有种观点认为,“教教材”与“用教材教”是教师教学水平提高的两个阶段。论据一是目前尚有不少教师的教学连忠实执行教材还没做到,论据二是“教教材”要作为“用教材教”的基础。这样的看法有一定的道理。但需要明确的是,它只是举出了特定背景下的真实个案,不能据此认为它就概括出了教师提升教学水平的一般规律。同时,我们也确实应当先深入教材,再跳出教材,否则难免会出现对教材的误读和背离。

事实上,要有效地用教材教,除了正确理解、准确把握教材之外,还必须深入分析学生的学习特点,了解他们的真实情况。教材再好,通常也只能根据一般情况为教与学提供一个思路和一种设计方案,不可能完全适应每个学校、每个班级、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用教材教,要求教师具备解读教材、解读学生的智慧。解读教材、解读学生与加工教材,都可以在备课过程中,即在课前一次完成,实际的备课过程,也常常是将三者结合起来进行的。不能因为它们需要分别展开研究,就听任目前的教学停留在“教教材”的水平上。同时,对三者的钻研应该是教师永无止境的追求,都有待深化,需要经验的逐渐累积,不必人为地限定先熟悉教材、教教材,再加工教材、用教材教这样的阶段。任何时候,调整、加工教材都是教师的权利,也是教师备课的内容之一。

如何“用教材教”?需要探讨和解决的问题很多。这里笔者仅就使用新教材以来教师在课前预设环节遇到的一些问题进行讨论。

复习铺垫的设计。现在新编的教材,基本上不再出现新知识前的复习、准备或过渡内容。以致有教师问:是不是数学课堂上不要需要复习环节了?

教材直接以问题开始,有利于扩大思维和探索空间,有利于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在新问题的基础上联想回忆出已学知识。当然,如果学生自己联想有关知识有困难,或者出现夹生、遗忘现象,教师先行组织复习也是可取的。

新授前设臵复习、准备环节的初衷,一是为了通过再现激活学生头脑中已有的相关知识;二是为探究铺设台阶,分散新授的难点。第一点无可厚非,问

教师业务学习内容

题在于第二点。以往的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常常铺垫暗示过度,或者人为地设臵了一条狭窄的思维通道,学生无须探究,或稍加尝试,结论就出来了。这显然不利于学生主动学习能力的发展。但我们也不必就此因噎废食。应当承认,这类教学铺垫有很多合理的成分。 比如,教循环小数前,很多教师喜欢先以学生熟知的一年四季周而复始的实例,让学生感知“依次不断重复出现”的周期现象,以此作为同化新知识的认知框架。有了这一铺垫,原本很抽象的循环小数,通过学生自发的类比,大大降低了理解的难度。

教学手段的选择。一般认为,选择教学手段的依据是教学内容、学生以及教师自身的特点。除此之外,还应考虑什么?

以教学长方体的认识为例。现在多数教材提供的现实模型是城市建筑、冰箱、纸盒等图片,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教材考虑到农村和边远地区,给出的素材里还有长城的图片和其中一块放大了的砖。教师可以选择一个或几个实物抽象出长方体的图形,并进一步介绍长方体的面、棱和顶点等。目前在有条件的学校,教师大多采用多媒体课件演示长方体的形状。此外,还能选择什么教学手段呢?笔者在农村教学,曾用当地的白萝卜作为教具。在东北,教师的创意是让学生用小刀削土豆。在上海,老师们让学生用小刀削橡皮泥。这不正是因地制宜选择教学手段最生动的诠释吗?

巩固练习的补充。经常听到教师抱怨新教材配备的练习偏少。不可否认,教材需要修改、完善,但教材不是题库,面对减轻学习负担的社会诉求,教材中的习题必须严格精选。因此,即便改进之后,还会众口难调。比如20以内退位减法,可以用“破十法”,也可以用“连减法”。诸如此类的针对性练习,教材难以一一提供,只能由教师为学生“量身定制”,自行补充,当然教学参考书可以也应该给予提示。

此外,学生的学习有缺漏必须弥补,同时要满足学有余力的学生兴趣拓展和提高的需求,教师适当的增补练习,也是因材施教的内涵之一。另外,一些乡土素材、社会时事、学校正在开展的活动,等等,都可以用来编成数学的实际问题,使数学应用练习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和时代的脉搏。

之八

数学教学的评价需多元化

数学教学不只是解题,也不只是教学数学。因此在评价数学学习目标的达成

教师业务学习内容

时,显然不能用简单的“会不会”来评价。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还要考虑是否渗透了数学的方法,是否在学习的过程营造了学生之间良好的合作氛围,是否促成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态度,是否为后续的学习积累了丰富的活动经验,是否为形成数学的基本思想积存了感悟。例如,“乘法的认识”一节,当面对一个情境列出很多不同的连加算式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把算式分为两类,一类是算式中的数全相同,另一类是算式中的数不全相同。有了这样的分类,再引导学生把算式中数全相同的一类写成乘法的形式。在这个过程中,数学学习不再只是为了学会乘法算式怎么写,怎么读,而是让学生从不同的算式中通过自主分类,概括出乘法算式的意义。同时,在分类的过程中,如果把所有的算式分为两类,一类是“数全相同”,另一类是“数不全相同”,可以做到不重不漏。对于这个学习过程来说,教学的价值并非仅仅为了认识乘法算式,而是学会数学的基本方法——分类,从而归纳同类算式的特点,然后用语言概括出乘法的意义。再比如"平均数"的教学,在联系现实生活情境时,面对一个公司平均工资为1000元和另一个公司工资众数为1000元的两个公司,作为一个刚毕业的大学生该如何择业一方面可以考查学生对平均数的理解,理解平均数并不是代表这个公司的每个人的工资都是这个数;同时,也可以反映学生出对自身素质的定位和面对生活的态度。

之九

数学学习要注重提升素养

承认“解题”对数学学习的作用,并不是无限制地扩大它的价值,毕竟解

教师业务学习内容

题只是数学学习的途径与手段,绝不是数学学习的终极目标。在新课程背景下,许多学者呼吁从关注“双基”到“四基”,数学学习的目标在于掌握必需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积累丰富的活动经验,体悟数学的基本思想。数学学习不只是解题,在学习的过程中还将学会观察,学会思考,学会表达,学会书写,学会合作。著名特级教师张天孝研究小学数学教学50年,他有一个治学心得是:“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学习,在思考中学会思考。”这正是对数学学习目标的精辟提升。

如果以上的表述并不具有数学学科的特点的话,那么加上一个定语——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进行数学思考。比如,百货店的促销信息,人们不仅会关注哪个折扣低,还会关注标价的高低。美国统计学家戴维〃S〃穆尔的《统计学的世界》一书中有幅漫画,画的是一个人误以为平均水深就是每一个地方都是这样的水深而溺水死亡,从侧面反映了数学常识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数学地思考,是数学学习的更高目标。数学学习过程中所倡导的思考方式是具有学科特点的。看到一幅图画时,别的学科可能关注的是这幅图是多么的美观,但是对于数学学习来说,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关注这个图形的组成与分解,引导学生思考的是多边形线的条数等。这种量化、精确化的思考方式是数学教学最根本的目标价值所在。

之十

理解教材

用活教材,就是以教材作为原型和范例,在依托和尊重教材的基础上,根

教师业务学习内容

据实际需要对教材进行适度的拓展和延伸,挖掘教材资源的深层价值,最大限度地发挥教材的功能。

点亮教材细节。笔者曾经听过一位特级教师谈自己如何“由内而外地打磨数学课堂”,有时仅仅是在使用教材时“读一遍习题、加两个数据、换三道题目”,这些细节处理没有张扬的技法,有的只是教师对教材的深刻理解、对学情的准确把握。有的教师潜心设计“小动作”,对课堂教学起到画龙点睛的艺术化效果,这些“点睛之笔”源于教师对教学本质的深刻领悟。在课堂教学中,教材细节的开发往往容易被教师忽视。有的教师认为教材编写已经给出完美的作品,教学时只需搬用就行,他们考虑的大多是用得像不像,而较少思考“有没有更好的用法”。其实,许多教材细节还需教师多加推敲,用心琢磨,把教材细节做“亮”。教师备课时要在充分钻研教材的基础上,认真对待教材的每一个细节,赋予教材细节更深的知识内涵和更广的思维空间,让教材细节丰盈课堂,使之能够生发锦上添花、以小见大的效力。

填补教材“空白”。新教材通过游戏、对话、表格和图片等方式呈现教学内容,没有呈现结论,只有学生自主活动的建议和过程中的问题提示,力求为教与学留下尽可能大的探究和交流空间。教学的灵活性增加了,教师的选择空间扩大了。这些教材空间给教师教学带来一定的困惑和难度,同时也给主体间的有效合作带来了良好的机会,让教师在使用教材时有更多的联想意境和创造空间。例如苏教版五年级“小数乘整数”一课,教材对竖式如何引出没给出具体的方法,从而留下了教学空间。教师在使用教材时不妨在此动动脑筋,考虑如何增减教学素材更便于学生感悟到用竖式计算“小数乘整数”的必要。教师要善于在教材的“留白”处挖掘、拓展教材的深度和广度,从而使新课程教材真正成为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激励学生自我实现、不

教师业务学习内容

断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有效的信息资源”。

开发习题资源。习题在小学数学教材中占很大的比重,如何充分利用课本中的习题资源,开发习题的育人价值是“用教材教”的一个重要方面。数学习题蕴含有知识功能、教育功能和评价功能。在数学教学中,解答习题本身并不

教师业务学习内容下册

是目的。学生一旦开始解题,他就接受着一种思想的训练,从技能、思维、智力、非智力等各方面塑造自己。新教材的习题注重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和对数学积极的情感体验,在编排上注重利用实际情景设计开放性的问题,为教师创造性地组织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教师要有习题资源的意识,将教材中的习题拓展为一个个值得学生探究的数学问题,以利于拓展学生的探索空间,促进学生的合作交流,让习题增值。

11月教师业务学习主要内容

师生间的关系特点研究资料表明:一个人的学生时代,与教师在一起的

时间超过与父母相处时间的两倍;教师的人际交往,则有50%以上是与学生的交往。师生间的关系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

⒈学生的"向师性"和教师的"向生性"。

一般地讲,学生都具有"向师性"。学生都愿意与老师接近,都愿意与老师交谈,尤其是他认为重大的事情一定愿意告诉老师。他们愿意和老师交朋友,渴望得到老师的关爱。几乎每个学生都希望得老师的重视。

同学生具有"向师性"一样,老师也具有"向生性"。所有的老师都希望孩子

教师业务学习内容

在自己的身边能获得知识,健康成长。可以说,每个老师的心底都是爱学生的。

⒉师生关系是一种互相影响、互相作用的关系。

师生交往不同于社会上一般的人际交往,它是教师按预定方向

学生进行有目的影响的一种教育过程。在教师对学生发生影响时,学生也必然会反过来影响教师,师生交往就是在这样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活动中实现的。

教育心理学家指出,教师除扮演知识传播者的角色外,还扮演着家长代理人、纪律执行者、模范公民、心理卫生专家、学生的知心朋友、团体的领导者和"替罪羊"等社会角色。由于这些角色问本身存在着矛盾,使师生问的交往变得复杂。教师若想胜任这种角色,必须具有较好的综合素质。所以说,做个好教师是一门艺术。

影响师生关系的学生因素包括:对教学活动反应的灵敏度:接受知识的速度情况;学习成绩;理解教师暗示的水平;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情况;大班教学时不乱接下茬、不取笑答错问题的同学;回答问题口齿清楚、声音洪亮;过于迟钝;经常打断教师教学;对学习和教师的态度:学习认真还是马虎;按时作业、认真作业;傲视教师;对老师交代的任务认真完成;仗着家长的势当面夸大其辞、对教师不敬;外部特征:长相与外貌;清洁度;天真度;胡乱淘气、无理取闹;坐姿情况;动作缓慢、拖拖拉拉;纪律:自控行为;小气、动不动就还手、吃不得半点亏;狡辩、从不自我批评;上课时随便说话、影响老师讲课;有说谎、偷拿等行为;过分活泼或放肆;文明礼貌:嘴甜;脚勤;助人为乐;人缘好;是否在老师面前和背

教师业务学习内容

后一个样;关心体谅老师;热爱集体、关心他人;自私自利;

师生间的人际关系,是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交往的基础上,通过师生相互影响、相互认识、相互间信息交流而形成的。。古人所谓"亲师信道"谈的就是师生关系的重要性。

影响师生关系的教师因素包括:教师的人格特点:性情温和、善良、和蔼可亲、平易近人;外向、活泼、开朗、善谈、热情;对待儿童与儿童教育的态度(儿童观、教育观、教师观):宽容心以及宽容度;对孩子的爱心;对教师职业"人梯"的态度;对教育作用的信念等;教师公正与公平:为人正直、胸怀坦荡;处理纠纷客观、公正;正确认识和合理使用自己的威信;学为人师、行为世范、言行一致;言传身教、以理服人;教学艺术:提问的频率及方法;教态及与学生课堂的交流;言语表达的清晰与演示的规范性;课堂应急技巧、遇刺激时的自制能力;课堂组织行为等;外部特征:长相的丑俊、身高及身材;日常表情与严肃性;穿衣打扮情况;与学生交流时的体态语言等。

从师生关系的特点出发,师生关系可分为紧张型、冷漠型和亲密型三种。 形成亲密的师生关系是师生共同的愿望,如何建立亲密的师生关系呢? 首先是树立正确的学生观。这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基础。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要把立足点放到使全体学生全面发展的轨道上来。正确的学生观应把学生当成成长中的人,当成自己的少年朋友来以诚相待,而不是把他看作被动的、有待于喂给知识的“孩子”,或以盛气凌人的态度把自己对于需要什么和应该怎样学习的标准强加给他们,教学活动中更不能将学生区分出“优生”与“差生”而区别对待,否则教育的结果只能形成畸形的师生关系,

教师业务学习内容

并且对全体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极为不利。另外,学生在学校的任务不仅仅是学习知识,老师还要教会学生做人,小学阶段形成的世界现、人生观对人的一生影响极大。老师们一定要深刻地认识到这一点,做到育人教学齐头并进。

第二要以自身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教师在师生交往中的特殊地位,决定了对教师人格、品行和教育素质的较高要求,这也是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的必要条件。在师生交往活动中,教师处于主导地位,这种特殊的地位势必要求教师在自己的人格及其他教育素质方面对学生具有较大的吸引力和良好的影响。教师课堂上丰富的知识、生动的教学会深深地吸引学生去主动地获取知识,而教师宽阔的胸怀,积极的心态更会有利于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所以说,教师要不断地加强自身修养,以自己独特的人格魅力教育和影响学生。

第三要了解学生,热爱学生。爱是教育工作的源泉,只有教师了解学生,热爱学生,才能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才能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具体讲,表现在尊重、关怀和理解六个字上。

尊重学生,最主要的是尊重学生的人格。学生最不能容忍那些损害他们自尊心的教师,对学生讽刺、挖苦、冷漠、体罚或变相体罚等有伤学生尊严和不利学生个性发展的手段,只能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和对抗情绪,造成师生关系紧张。关怀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催化剂。教师对学生无微不至的关怀,必然会引起学生爱的反馈,因为学生感受了老师的关怀和爱护,产生了愉快的情绪体验,对老师就会更热爱更信赖。

理解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桥梁。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难免会犯这样或

教师业务学习内容

那样的错误,这就需要老师理解学生,做学生的知己。学生就自然会把老师当成知心朋友,愿意向老师敞开心扉,吐露秘密。师生心灵相通了,彼此就像有了一座无形的桥梁,思想的交流,知识的传递,就畅通无阻了,师生关系就会越来越密切。

学生难教,教师难做,师生之间缺乏亲密合作的和谐关系,教学活动得不到有效的开展,这是当前我们学校教育中普遍存在的教育问题。

“民主、平等”的原则,是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重要前提。长期以来由于传统“师道尊严”的影响,强调老师在教学活动中权威与尊严,以教师为中心,抹杀学生的个性,导致师生之间缺乏平等的沟通对话,师生关系必然存在隔阂。在现代社会,在教学活动中师生关系应该是“民主、平等”的,不仅仅需要学生尊重教师,同时教师也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与人格尊重,使师生之间形成一个互相尊重、互相关爱的和谐关系。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认为,师生之间应该确立朋友一样的和谐关系,他说:“无论是聪明的、愚蠢的、干净的、肮脏的,我们都应该称他们为小朋友。我要做学生的朋友,我要学生做我的朋友。”如果教师能够把学生当作朋友一样对待,尊重学生的个性与人格尊严,多给学生一份关爱,多给学生一份温暖,那么师生关系肯定会多一份的融洽和谐。因此,在教育界有一句流行的名言:“把学生看作天使,教师便生活在天堂;把学生看作魔鬼,教师便生活在地狱。”

创造宽松的教学环境,是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重要条件。在传统的应试教育体制等弊病的影响下,强调学校的升学率,学生的课业负担过重,学生的校园生活除了读书,还是读书,学生沦落为考试的机器人,学生的个性与爱好被残酷抹杀,从而导致学生的个性走向叛逆,与家长、教师的教育唱反

教师业务学习内容

调;在另一方面,升学率是教育主管部门以及学校对教师教学业绩考核的重要指标,无论社会、家长、学校都给予老师极大的压力,“升学率”的高低与教师的评先进、职称晋升、福利待遇等息息相关,教师如果完成不了上级部门下达的“升学率”指标,就可能保不了“饭碗”,于是“升学率”成了教师教学的主要任务,素质教育流于形式。学生对学习缺乏兴趣,“我不想学”,但在升学率的压力下,教师对学生只能“要你学”,于是出现了师生之间关系紧张的不和谐关系

教师业务学习材料(一)

教师角色新思考

提到教师的角色,从古自今有过很多的经典的描述,既有“蜡烛、春蚕、园丁、人梯”等传统美誉,也有“导师、母亲、

朋友、合作者”等崭新形象。最近,因为一些意外的事件,让我对教师的角色又有了新的思考。

一、教师要是一位出色的语言大师。

前不久,就因为教师与家长沟通的不好,使得家长对教师的工作产生了误会,生发出了一些不必要的麻烦;在平时课堂上,就因为有一些教师语言表述的不清楚、不贴切、不到位,使得教育教学工作质量不尽人意,带来了一些不应该有的缺憾;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就因为部分教师说话不把握尺度、不注意分寸,使得学生心灵受到很大的伤害,造成了很多无法挽回的悲剧等等一些事例,都表明了教师的语言表述能力是何等的重要。教师要完成职业使命,必须成为一位出色的语言

大师!

二、教师要是一位优秀的心理医生。

现在的孩子心理问题越来越多,要想把学生培养成合格的有用之人,就必须正视孩子们的心理问题,因为心理问题不解决,根本就无法实施正常的教育。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有许多,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也相当地复杂,作为一名新时期的教师,就要通过学习多掌握一些心理知识,对有心理问题的孩子进行必要的开解和辅导,使之走出不健康的心理阴影,健康

快乐地学习、生活。所以说,新时期的教师要是一位优秀的心理医生!

三、教师要是一位细心的保健医师。

前日,一名学生在课堂上突然抽搐倒地,老师吓得惊慌失措,找来的学校领导比较有经验,掐了孩子的人中,孩子慢慢恢复,原来孩子有癫痫的家史。由此联想随时可能发生的其他的一些意外,比如一个淘小子在课间不小心把脚崴了、一位同学突然出了鼻血等等,作为临场教师应该做哪些工作?随着季节的改变、天气的突变、传染病的来临等,教师又要给学生提醒些什么?这些都是每个教师在平时的工作中都要经常面对的一些问题,为了不让意外变成遗憾,做教师的还真要补上医疗保健这一课,要了解一些易发生的常见性的“意外”事故的防范知识和处理办法,要掌握一些突发疾病或伤害的应急常

识。因此,新时期的教师要是一位细心的保健医师!

为了完成教育使命,我们的教师角色越来越多,为了把教育做好,教师到底要扮好哪些角色,还真不好一下子说清

楚,也许教师应该成为一名魔法师——能解决很多问题的魔法师!

教师业务学习材料(二)

教师业务学习内容

40年教学的20条经验

弗莱尼

一、备课的经验

1. 备课时要对三套不同的教材来回比较,从而选择确定一种较适合学生的教学内容和方法。70%左右要紧扣正在

使用的教材,30%左右要纵横渗透,综合整合,作相关发挥。

2. 在假期中把新学期的课完全备好,要有一个整体的备课框架,然后才上课。最好的教学策略是按照“整体→部分

→整体”进行教学。

3.备课要掌握教材的整体结构,要深入了解学生的现状与需求。广泛搜集相关资料,合理取舍讲课的内容。只能

讲授学生可能懂的内容,不能讲授学生无法理解的内容。

二、上课的经验

4.上课怎样开头,怎样结束,要反复推敲。开头要激发兴趣,结束要让人回味。开头结束都力求短小精干,切忌

拖泥带水。板书演示要清楚明了,重点关键要突出鲜明。坚决守时,决不压堂。

5.上课要关心每位学生。要使绝大多数都能真懂。在让学生思考、操作、讨论时,优秀生和后进生应有所区别,

体现出“因材施教”。要使优秀生感到一定困难,要使后进生感到在进步。

6.要善于提出恰当的问题,要让学生有独立思考和独立操作的时间。一堂课要有动有静,有张有弛,有严肃有笑

声。每一节课的最精华之处,一定要放慢速度,让学生能铭刻在心。

7. 教学过程的关键是“交流——互动”。要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尽可能让学生自己活动。学生的听、说、读、

写、议、辩、练、评要交替进行。

8. 每次上课后,要及时记下自己成功之处和不足的地方。要作“教学日记”,随时总结经验,自觉进行反思。要及时

将教学经验上升到模式建构,从个别上升到一般。

三、考试的经验

9.千方百计要让成绩差的同学考出好成绩。一定要增强每位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材施教地改进

学生的学习方法。让学生能建构的、主动的、体验的、合作的进行学习。

10.要从“逻辑”、“操作”、“艺术”、“交往”这些不同的思维方式进行考试。让每一位学生在一学年中都曾有获得前三

名的经历,对你的教学留下美好的回忆。

11.对成绩优秀的学生,真正有效的促进方法,是让他们深切地知道:“不进则退”。考试要让他们感受到一定压力,

保持必要的张力。避免他们盲目自满,但不能伤害他们的自信与自尊。

12.考试后,应立刻将正确答案公布或发给每位学生。要学生“趁热打铁”,修正错误,巩固正确,打好基础。当天

知道作业正确与否,对于有效的学习是十分必要的。

四、提问的经验

13.设计教案的核心是设计问题。问题要深浅适度,利于启发学生;问题要有生活背景,能激发兴趣;问题要有实

际意义,为今后学习奠基;问题解答要及时反馈,真正巩固。

14.提问与思维。“选择思维”的问题是:“这是唯一的解决办法吗?还有其它解决办法吗?”,增加思路。“前瞻思维”

的问题是:“如果那样做,会出现什么情况呢?”要有预见。

教师业务学习内容

15.“情感思维”的问题是:“出现这样的结果满意吗?我的情感上能接受吗?”尝试体验;“换位思维”的问题是:“别

人怎样看这个问题?别人会有怎样的感受?”设身处地。

16. 要鼓励学生提问题。要将学生的问题集中起来,进行系统研究。努力做到针对性强,切实帮助解决学生提出

的问题。从问题到问题,学无止境。

五、综合的经验

17.对学生好的言行,要及时给予肯定的回应;对学生不好的言行,及时给予否定的回应。大多数应是“肯定回应”;

“否定回应”只占少数。

18. 每一学年都要调查统计学生喜欢什么样的教师。力争在自己最弱的一项上,有所改进。不断提高自身素质,重

在提高教学的艺术性,体现出“审美和立美”,艺无止境。

19. 每上一节课,要设想全人类都在倾听,要认真负责、实事求是、力戒偏见。要以自己的全部智慧来上好一节课,

让学生如坐春风。“生命和使命”,价值统一。

20.要珍惜时间。力争以较少的时间,让学生掌握较多的知识,培养较强的能力,学会独特的审美,发展良好的人格。

知识、能力、审美、人格是不可分割的整体。

教师理论学习材料(三)

新课程中教师角色的十大转变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论生长点是“综合实践活动”,综合实践活动的核心是“探究性学习”。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是推动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即由被动接受性学习向主动探究性学习转变。要实现这一转变,除了教学评价方式的转变外,还必须推动教师角色的转变。从传统中走出来,处理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应该引导教师逐步实现下列转变:

1、由“权威”向“非权威”转变

我们应该允许在某些知识领域有不懂的问题而不是绝对的权威。教师可以向学生学习,可以向学生承认自己不懂的问题,可以请学生帮助老师解决教学中的疑难,让学生消除学习的“神秘感”。教师不应该以“知识的权威”自居,而应该与学

生建立一种平等的师生关系,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是一种平等的交流,是一种享受,是一种生命的呼唤。

2、由“指导者”向“促进者”转变

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而不仅仅是指导者,要变“牵着学生走”为“推着学生走”,要变“给学生压力”为“给学

生动力”用鞭策、激励、赏识等手段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3、由“导师”向“学友”转变

我们倡导专家型教师,但不提倡教师站在专家的高度去要求学生。教师要有甘当小学生的勇气,与学生共建课堂,

与学生一起学习,一起快乐一起分享、一起成长。教师不仅要成为学生的良师,更要成为学生的学友。

4、由“灵魂工程师”向“精神教练”转变

长期以来,人们把教师比作“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其实教师不应该作学生灵魂的设计者,而应该作学生灵魂的铸造

者、净化者。教师要成为学生“心智的激励唤醒者”而不是“灵魂的预设者”,要成为学生的“精神教练”。

5、由“信息源”向“信息平台”转变

教师业务学习内容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成为学生取之不尽的“知识源泉”。缺乏师生互动,更缺乏生生互动。在新课程中,教师不仅要输出信息,而且要交换信息,更要接受学生输出的信息。教师要促成课堂中信息的双向或多向交流,因而教师要成为课堂

中信息交换的平台。

6、由“一桶水”向“生生不息的奔河”转变

我们曾经认可教师要教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就必须要有一桶水的观点,然而随着时代的变化,知识经济时代已经到来,教师原来的一桶水可能已经过时,这就需要教师的知识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的更新,需要教师成为“生生不息的奔河”,

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去“挖泉”即挖掘探寻,以寻到知识的甘泉。

7、由“挑战者”向“应战者”转变

新的课堂中不能仅仅是教师向学生提出一系列的问题,让学生解决问题。它要求教师引导学生自己去提出问题,因为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学生向教师提出问题,便是对教师的挑战。开放的课堂中教师随时可能接受学生的挑战,而

成为应战者。

8、由“蜡烛”向“果树”转变

中国的传统文化把教师比作“春蚕”、“蜡烛”,不管是春蚕还是蜡烛总是在奉献给客体的同时而毁灭掉主体。新时代的教师不能再作“春蚕”或“蜡烛”而应该在向社会奉献的同时不断的补充营养,成为常青的“果树”,而不是在照亮了世界或吐尽

了芳丝后就毁灭掉自己。

9、由“统治者”向“平等的首席”转变

教师不能把课堂视为自己的课堂,而应该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师不能作课堂的统治者,因为统治者总免不了令人“惧怕”。教师应该从统治的“神坛”上走下来,与学生融为一体。在新课程中教师不能再是居高临下的,而是与学生站在同一个平

台上互动探究,在平等的交流中作“裁判”,在激烈的争论中做“首席”。

10、由“园丁”向“人生的引路人”转变

“园丁”是令人尊敬的。但“园丁”又是令人遗憾的,因为园丁把花木视作“另类生命”。园丁在给花木“浇水、施肥”的同时,还要给它们“修枝”、“造型”,他们是按照园丁自己的审美标准把花木塑造出来供人们欣赏。在园丁看来不合自己情趣的“歪枝”、“残枝”是可以“判死刑”的,他们可以随意“修剪”,可以培育出以曲为美的“病梅”。然而教师与学生的生命同源,教师应该允许学生的缺点存在,应该允许奇才、偏才、怪才、狂才的发展。教师应该给学生的成长引路,给学生的人生导向,而不是限制学生的发展空间,更不能给不服自己管教的学生或有某种缺陷的学生“判死刑”。教师应该多一些爱心,多一些对“问题学生”的理解与关怀,将学生的缺点当作财富而施教,因为它可能使你成为教育家------没有任何一个教育家不是因为对问题学生的

教育获得成功而成为真正的教育家的。

教师理论学习材料(四)

新课程中教师角色的十大转变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论生长点是“综合实践活动”,综合实践活动的核心是“探究性学习”。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是推动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即由被动接受性学习向主动探究性学习转变。要实现这一转变,除了教学评价方式的转变外,还必须推动教师角色的转变。从传统中走出来,处理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应该引导教师逐步实现下列转变:

1、由“权威”向“非权威”转变

我们应该允许在某些知识领域有不懂的问题而不是绝对的权威。教师可以向学生学习,可以向学生承认自己不懂的问题,可以请学生帮助老师解决教学中的疑难,让学生消除学习的“神秘感”。教师不应该以“知识的权威”自居,而应该与学

生建立一种平等的师生关系,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是一种平等的交流,是一种享受,是一种生命的呼唤。

教师业务学习内容

2、由“指导者”向“促进者”转变

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而不仅仅是指导者,要变“牵着学生走”为“推着学生走”,要变“给学生压力”为“给学

生动力”用鞭策、激励、赏识等手段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3、由“导师”向“学友”转变

我们倡导专家型教师,但不提倡教师站在专家的高度去要求学生。教师要有甘当小学生的勇气,与学生共建课堂,

与学生一起学习,一起快乐一起分享、一起成长。教师不仅要成为学生的良师,更要成为学生的学友。

4、由“灵魂工程师”向“精神教练”转变

长期以来,人们把教师比作“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其实教师不应该作学生灵魂的设计者,而应该作学生灵魂的铸造

者、净化者。教师要成为学生“心智的激励唤醒者”而不是“灵魂的预设者”,要成为学生的“精神教练”。

5、由“信息源”向“信息平台”转变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成为学生取之不尽的“知识源泉”。缺乏师生互动,更缺乏生生互动。在新课程中,教师不仅要输出信息,而且要交换信息,更要接受学生输出的信息。教师要促成课堂中信息的双向或多向交流,因而教师要成为课堂

中信息交换的平台。

6、由“一桶水”向“生生不息的奔河”转变

我们曾经认可教师要教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就必须要有一桶水的观点,然而随着时代的变化,知识经济时代已经到来,教师原来的一桶水可能已经过时,这就需要教师的知识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的更新,需要教师成为“生生不息的奔河”,

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去“挖泉”即挖掘探寻,以寻到知识的甘泉。

7、由“挑战者”向“应战者”转变

新的课堂中不能仅仅是教师向学生提出一系列的问题,让学生解决问题。它要求教师引导学生自己去提出问题,因为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学生向教师提出问题,便是对教师的挑战。开放的课堂中教师随时可能接受学生的挑战,而

成为应战者。

8、由“蜡烛”向“果树”转变

中国的传统文化把教师比作“春蚕”、“蜡烛”,不管是春蚕还是蜡烛总是在奉献给客体的同时而毁灭掉主体。新时代的教师不能再作“春蚕”或“蜡烛”而应该在向社会奉献的同时不断的补充营养,成为常青的“果树”,而不是在照亮了世界或吐尽

了芳丝后就毁灭掉自己。

9、由“统治者”向“平等的首席”转变

教师不能把课堂视为自己的课堂,而应该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师不能作课堂的统治者,因为统治者总免不了令人“惧怕”。教师应该从统治的“神坛”上走下来,与学生融为一体。在新课程中教师不能再是居高临下的,而是与学生站在同一个平

台上互动探究,在平等的交流中作“裁判”,在激烈的争论中做“首席”。

10、由“园丁”向“人生的引路人”转变

“园丁”是令人尊敬的。但“园丁”又是令人遗憾的,因为园丁把花木视作“另类生命”。园丁在给花木“浇水、施肥”的同时,还要给它们“修枝”、“造型”,他们是按照园丁自己的审美标准把花木塑造出来供人们欣赏。在园丁看来不合自己情趣的“歪枝”、“残枝”是可以“判死刑”的,他们可以随意“修剪”,可以培育出以曲为美的“病梅”。然而教师与学生的生命同源,教师应该允许学生的缺点存在,应该允许奇才、偏才、怪才、狂才的发展。教师应该给学生的成长引路,给学生的人生导向,而不是限制学生的发展空间,更不能给不服自己管教的学生或有某种缺陷的学生“判死刑”。教师应该多一些爱心,多一些对“问题学生”的理解与关怀,将学生的缺点当作财富而施教,因为它可能使你成为教育家------没有任何一个教育家不是因为对问题学

生的教育获得成功而成为真正的教育家的。

教师业务学习内容

教师理论学习材料(五)

新课改基本理念集锦

1、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它是依据《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

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

2、以人为本: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要求突出对学生的人文关怀,要把学生看成有情感、有需要的“人”,而不是知识的“容器”和考试的“机器”,要积极营造一个轻松、愉快、和谐的学习氛围。在教学过程中,要求通过挖掘学生潜能、提高学生潜质达到教育目标,要善于发展学生的优点并帮助其提高,不要唯成绩论、唯表现论,要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发展

空间。

3、课程结构:每门课程的内容如何兼顾知识、儿童和社会的需要与可能,涉及课程标准和教材(尤其是教科书)

的编写。

4、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它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

架,提出教学和评价建议。

5、校本课程:校本课程是以学校教师为主体,在具体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的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根据学校的办学思想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

6、课程资源:课程资源是指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它包括形成课程的因素来源,如知识、技能、经验、活动方式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及培养目标等方面的因素;也包括实施课程必要而直接的条件,如决定课程实施范围

和水平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时间、场地、媒介、设备、设施和环境,以及对于课程的认识状况等因素。

7、积极主动学习态度:使学生获得基础知识与基础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8、学生的全面发展: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都提出基本要求。

特别强调课程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培养良好品行及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9、科学人文性课程:这种课程以科学为基础,以人自身的完善和解放为最高目的,强调人的科学素养与人文修养的辨证统一,致于科学知识,科学态度和人文精神的沟通与融合,力求把“学会生存”“学会尊重、理解、宽容”、“学会共同生

活”、“学会创造”等教育理念贯穿到课程发展的各个方面。

10、回归生活的课程生态观:即强调自然、社会和人在课程体系中的有机统一,使自然、社会和人成为课程的基

本来源(即:自然即课程,社会即课程,自我即可课程)。

11、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善:是以教师教学行为的变化为前提,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关注学生是用什么方法、手段,通过什么途径获取知识,教师应尽可能创造一种能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主动获取知识

的氛围,应引导学生学会收集、分析、处理、运用信息,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12、三级课程管理模式:让地方、学校参与课程决策,让校长教师乃至学生和家长、社区人士享有参与基础教育

课程建设的机会,为基础教育的发展提出意见和建议。

13、教材是范例:教材是学校用于促进学生发展的“文化中介”(或一种材料),教材内容是教学过程中师生对话的一种(不是唯一的)“话题”,是特定的范例。学生学习教材内容的最终目的不是为记住教材的全部内容,而是利用教材材料训练分析问题的方法,提高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教师利用教材为“中介,”通过组织师生对话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启发学生的思维及培养各方面的能力。教师教学的重点不应是教材内容的完成,而是学生学习态度、

习惯、方法思维方式等方面的训练和培养,使学生由能学会真转正为能会学习。

教师业务学习内容

14、教室是实验室:教室不是教师表演的专用舞台,而是师生互动交往的一个场所;教室不只是教师对学生进行训练的场所,而是教师引导学生发展的场所;教室不只是传授知识的场所,更应该是探究知识的场所。

15、以学生为主体的学生学习活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关注的重点应是学生(学生的态度、情感,体会、经验、发展等)而不应是学科,教师的讲解、辅导、指导、展示、演示、释疑、评价及组织操作观摩等都应以学生发展为目标,尽

可能做到认知和情感的统一。

16、课堂教学注重过程: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会学”而不是只关注学生的“学会”,教师的教学设计应以改变学生传统

的接受式学习方式而设计,应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教学过程。

17、综合实践活动: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加强信息技术教育,培养

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了解必要的通用技术和职业分工,形成初步技术能力。

18、新的教学观:是一个信息和情感交流、沟通,师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19、新的教师观:学生发展的促进者,课程的开发和建设者,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在与学生的关系上是平等的,

是平等中的首席。

20、新的学生观:学习的主体,人格独立的人,有个体差异的人,个性丰富,富有潜力的人。

21、新的质量观:实现由“以分数为标准”到“以每个学生德、智、体等诸方面素质与个性得到充分发展为标准”的转

变,使每个学生都得到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

22、自主学习: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能学、想学、会学,坚持学(相对于被动学习)。

23、合作学习:学生在小组和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相对于个体学习)。

24、探究学习: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相对于接受学习)。

25、评价内容多元化:不仅重视语言能力与数理逻辑能力评价、也要重视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

的评价。

26、评价方式的多样性:除笔试外,口试、答辩、操作考试、听力考试、过程档案记录(成长档案袋,科学、艺术

活动夹)、鼓励性评语、预测性评语等等。

27、过程与结果评价并重:过程评价主要在于促进发展,结果评价则有比较明显选拔甄别功能。

28、发展性评价:要求关注全人发展,关注个性发展,关注发展过程,把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以来,使

学生、教师、学校和课程的发展过程成为评价的组成部分。

29、教师专业发展:简单说就是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研究能力的发展。

30、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在教前、教中、教后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审视和分析,能使自己的教学的有效性得到提高,能使自己的经验理论化,从而使自己的教学自我监控能力形成和提高。20xx年4月

教师理论学习材料(六)

新课改的若干理念

1、课堂生态理念:课堂应是生态环境。学生是其中最具活力的鲜活生命体。教育教学活动应是生命体之间的情感

交流、生命融合、思想沟通。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充满活力。

教师业务学习内容

2、合作学习理念:每个教师与学生间都存在差异,都有潜能。承认差距,发挥潜能。

教师学生都有个人人格和尊严。在教学活动中,每个人的人格都应得到尊重,每个人的个性都得到张扬。

教育教学过程应在师生间特别是学生间产生互动,相互交流,共同发展。

合作中:师师(全员)师生(全程)生生(全域)

教育教学过程不仅是个体活动,更是体现一种团体精神。

3、生本教育理念:尊重每个学生,使之充满自信,抬头走路;

相信每个学生,相信他们通过努力,会发现自己的潜能;

关爱每个学生,保持其脆弱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引导每个学生,帮助其合理设计安排自己的学习与生活方式;

欣赏每个学生,为他们的每个进步而喝彩;

4、探究教学理念:教学过程应是教师带领学生探究问题、主动认知的过程。课堂教学以探究为切入点组织活动,

学生是教师的探究和合作伙伴,师生一起研究解决问题。

教师应做激励学生探究的人。为学生提供咨询,平等交换意见。帮助学生发现矛盾,但并不拿出现成答案。

5、研究性学习理念:让学生获得来自研究的积极体验;提高学生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合作与共享的个人

品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和科学道德;以学生参与研究为基本形式。

6、创新思维理念:创新思维是一种独特新颖、有价值的思维,它具有深刻、广阔、跳跃、模糊、不确定性。它产

生的过程往往是非理性、非线性、非逻辑性的,有时是一种直观感觉,有时是一种异想天开。

创新思维的培养需要:发展个性,开发求异、发散思维;丰富想象力,开发形象、直觉思维;优化知识结构。

7、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改变过于强调接受性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

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新课程强调学科知识的综合化,注重知识、情意、能力的一体与整合。

教师业务学习材料(七)

影响教师一生的好习惯之一

切记,一个学生一个世界

每个孩子都是一个完全特殊的、独一无二的世界。

——苏霍姆林斯基

一个学生不仅是一个鲜活的生命,而且是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哲学家莱布尼茨说:"万物莫不相异,天地间没有两个彼此完全相同的东西。"苏霍姆林斯基也进一步指出:"每个孩子都是一个完全特殊的、独一无二的世界。"没有差别的世界是一个孤寂的世界,没有差别的人只是一尊没有个性的木偶。作为教师,要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不同个性,精心呵护这些生命,走进他们独特的个性世界,对他们加以引导和帮助,给以悦纳和确认,予以延伸和发展,让每一个学生都享受到爱

教师业务学习内容

的阳光雨露,在温暖、滋润的环境中茁壮成长。而不应事事单一,处处划一,时时统一,实行简单的一个法子、一个模样、

一个答案,导致千教一法、千人一面、千篇一律。而"千篇一律就等于毁灭"。

教师应该用行动让学生感受到你是真心在关心他,使他们产生强烈的自信,能够勇敢地正视学习,从而有勇气超越

自我,不断进步,这种幸福感能够带给学生一生的积极心态与向上的勇气。

教师要像慈母一样关爱每一位孩子,无论是品学兼优的好学生或是令人头疼的后进生,均应一视同仁,爱得公正,爱得让学生信服。阳光属于每一个孩子,无论他们是贫穷还是富有,是聪明还是智障;无论他们是相貌平平甚至丑陋,还是没有特长甚至平庸。每一个学生都应该平等、自由、充分地参与教育的全过程,都应该在教育过程中享受到学习的幸福和快

乐。

教师业务学习材料(八)

影响教师一生的还习惯之二

做一名阳光的教师

要散布阳光到别人心里,先得自己心里有阳光。

----(法国)著名作家罗曼·罗兰

什么样的教师是阳光教师?

我想,那些充满青春活力、充满朝气、拥有创新精神、敢拼敢闯、拥有属于自己的教育方式和教育思想的教师就是

阳光教师。

做阳光教师,就是要有自己的教育思想,敢于创新和开拓进取,而不是单纯地依靠教材、教案、教参、教辅资料,没有经过自己的思考、加工,进行简单的"复制"和"粘贴",这样的教育是难以教出具有创新精神的学生,难以培养出具有开

拓进取品质的人才,而这样的教师也注定与阳光教师和教育家型的教师无缘。

曾看到这样一个案例:有一个年轻教师上的优质课非常棒,得到上级领导的赏识,得到广大教师和领导的认同,于是,上级领导打算提拔这个教师到教育局某部门工作。在提拔前,领导到该学校视察,听了一节这个教师的随堂课,由于这个女教师平时对随堂课不重视、备课不认真、上课敷衍了事,结果这次的"突然袭击"让这个教师措手不及,结果,那堂课可想而之的糟糕。于是,提拔的事就这样不了了之,而这个即将升起的新星也就陨落。这样的教师,就是"伪阳光教师",迟早

会曝光于大庭广众之下。

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这是我们广大年轻教师最重要的、最根本的问题。如果这个教育观问题不能得到很好的解决,

那我们的教育就不能解决问题。因为,方向是错的,所以,你的教育人生也是错的。

现代教师应是学生学习和成长的促进者,即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不再是自始至终絮絮叨叨讲课、传授知识的人、而是把学生组织好,由他们自主、合作学习的人;教师是学生学习和成长的引导着--"导而佛牵,牵而佛抑",甚至不一定是"主导",是指引学生以方向,由他自己去"走"(哲学上说"践行")的人;教师是学生的激励者--崇尚肯定性评价,不断给学生以激赏。正如第斯多惠所说,教育艺术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走下"讲台",走进孩子们中间,成为他们的益友、伙伴、知己,"平等中的首席",是与学生共同成长的学习者。因此,具有现代意识的教师,就应该充分确立学生的主角地位,要教育、培养,并放手使学生自己成为自己的主人,为自己,主动而自主地学习,在学习

活动中主动参与、主动实践、主动思考、主动探索、主动创造,充分表现出主人翁、"主演"的角色形象。

做一名阳光教师,用理想教书、用心育人。

劳技教育教学应引导学生从“动手做”到“动脑做”

教师业务学习内容

——兼论“动手能力”是大脑调控下手脑协调动作的创造

性实践能力

一、 对“动手能力”存在着片面理解和认识

在历届国际中学生奥林匹克知识竞赛中,我国参赛学生理论知识试题答题得分率高,而动手实验的试题得分率较低。这反映出我国中小学生和外国中小学生相比,其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比较扎实,应试能力较强,但“动手能力”却相对较差。因此,近年来,加强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已成为我国中小学素质教育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前不久,笔者曾与部分同行参观一所课程教学改革搞得好的知名学校。这所学校主管教学的副校长带领大家到“奥数班”教室并介绍说:“奥林匹克数学竞赛兴趣课是我校学生的‘动脑课’??”接着,他又带领大家到劳技课教室观摩一节劳技课并介绍说:“劳技课是我校学生的‘动手课’,我校非常重视以劳技教育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大家看到教室里的学生们正用学校统一配发的尺寸规格、颜色和质地完全一样的纸模材料,一边观看老师在制作时的“实物投影”,一边跟着老师的制作步骤,认真地制作着统一模式的劳技作品。

参观后,笔者和同行们讨论:究竟什么是动手能力?动手能力的本质是什么?怎样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由于对这些问题认识不清,许多中小学将“动脑课”和“动手课”分开,把劳技课作为动手课。在劳技、综合实践活动等课程中,有不少学校在“动手做、做中学”、“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口号下,却进行着与“动手做,做中学”的理念相违背的、实际上是让学生“跟着做”、“模仿做”等纯粹机械操作训练式的教学活动。试想,这种以被动性机械操作训练代替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和自主探究的教学,怎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又怎能培养富有个性而又全面发展、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创新型人才?

二、“动手能力”是大脑调控下手脑协调动作的创造性实践能力

对于“动手能力”,不少人片面地理解为“动手的能力”、“动手操作的能力”。显然,他们对手与脑工作的基本原理及其互动关系还缺乏科学的认识。因此,依据脑科学分析和认识什么是“动手能力”很有必要。

1. 人的所有行为活动其本质都是脑工作的结果

现代脑科学认为,人脑是最为复杂的系统,它控制着人的所有行为与活动。人的感觉、情感、思维、动作以及不能意识和控制的体内活动等,都受人的头脑中电化学和生物活动所左右。人脑的微观世界是由神经细胞和神经胶质细胞所组成。神经细胞是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负责接受刺激与传导冲动。神经胶质细胞主要负责脑的营养供给工作。人的大脑分为左、右两半球,表层为大脑皮层,由140亿个以上的神经细胞构成,是实施脑的高级功能的关键部位。神经细胞之间的接触区为“突触”,“信息”就是沿着一个神经细胞的纤维传导,从“突触”传递到另一个神经细胞的。除大脑之外,人脑还包括延髓、脑桥、中脑、小脑和间脑,它们和大脑有机地组合成一个整体。人脑所具有的一切高级功能都是其复杂整合过程的结果和最终表现。而脑内“信息”传递的基本过程,归根到底不过是神经细胞的一系列相互联结过程而已。人脑中的神经细胞和“突触”是脑的整合与调控功能的物质基础。

2.依据脑科学正确认识“动手能力”

人脑这种复杂的物质结构及其最基本的工作原理,说明人的动手操作与动脑思维密切相连、不可分离。人脑是人的思维和控制器官,双手、眼、耳、身体等是人的感觉或操作器官,也可以说是“脑的外在部分”。大脑的思维与控制活动决定着人进行动手操作等实践性活动。动手不是目的,而是人脑实现既定意图的实践手段。动脑思考是动手实践的主导。双手与眼、耳、脑等协调配合,好像在“检验着”人的各种意图、设想或猜测。通过头脑中创造性思维所形成的思路、设计或计划等,要由大脑皮层神经网络控制下的眼、耳、手等脑的外在器官协调地配合工作,才能形成双手的精确操作,进而才能将脑内不可见的思路、图像、设想、计划等,创造外化为可见的图表、设计方案或实物。创造外化的这些事物在双手的操作过程

教师业务学习内容

中,还要经过手与脑之间的多次“信息反馈”。其间,双手的操作可以修正脑的思维,脑的思维更要纠正手的操作,最后还要由脑的思维来判断手的操作结果。这样经过反复的手脑互动与协调工作的实践过程,最终形成由脑思维主导的、由双手灵活和准确操作而表现的、显示出一定成果的“动手能力”。人的动手创造体现着动脑思维。动手创造是在大脑主导下为解决实际问题“服务”的实践活动。所以说, “动手能力”的本质是大脑调控下手脑协调工作的创造性实践能力。它是以脑的分析、选择、判断、决策等综合性思维为主导和控制 ,由手与脑的协调配合及灵活进行创造性劳动而展现的。俗话说“心灵手巧”,即说明了这个道理。

“动手能力”是人类认识世界和创造世界不可缺少的本领。脑科学研究和人类教育的实践经验告诉我们,儿童青少年时期是人的手、脑与身体各器官协调发育,其大脑神经复杂网络结构及脑的基本功能(感觉、知觉、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协调操作力和反应敏捷性等)与脑的高级功能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因此,“动手能力”的培养不应错过儿童青少年时期。中小学教育阶段重视“动手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开发学生的脑功能。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从他终生的教育实践中总结出:“通过思维和体力劳动的结合,双手的精确动作在实现着同样精确的设想,就使少年们变成聪明的思考者,他们是在研究和发现真理,而不是单纯地消费现成的知识。”① “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② 这些精辟的论述恰如其分地说明了“动手能力” 是手脑协调工作的创造性实践能力,从小培养儿童的“动手能力”,有助于开发他们的智慧和创造力。

三、劳技教育教学应引导学生从“动手做”到“动脑做”

根据脑科学研究可知,动脑是动手的依据和前提。“动手能力”不是遗传的,也不能单靠知识传授、考试答题等传统课堂教学去培养。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必须为学生创建丰富的实践环境,促使他们动手又动脑,亲身经历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过程。

劳技教育教学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媒介和良好载体。然而,劳技教育教学的实践告诉我们: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不宜用“跟我做、动手做、模仿做”的教学方式。因为这样的“动手”是全班学生跟着老师不假思索、同步进行的“动手”,而且要求“动手做”的时间、方法、过程和结果都是一个标准和模式。这样的“动手”,虽然易于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但因其中缺乏学生自己主动思考、积极探究的动脑过程,学生的学习往往处于被动状态。长此以往,将会束缚其创造性,使其头脑中产生一定的思维定势及依赖他人、盲目从众的心理。特别是易于导致教学中“以操作技能训练为主线”,忽视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和科学方法与能力培养的不良倾向。另外,这种教学也易于导致学生没有信心、勇气和毅力,惧怕困难和挫折,缺乏独立性和创新精神等。那么,在劳技教育教学中,怎样才能引导学生从“动手做”到“动脑做”呢?

1.以脑科学为依据,正确认识“动手能力”

在思想观念上,应正确认识动手与动脑的关系,认识“动手能力”的本质,反思过去那种认为“劳技课是动手课、要以培养学生动手操作技能为主线”的片面认识。我们已知道,劳技教育教学应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但是“动手能力”不等于动手操作的技能。实际上,在国际中学生奥林匹克知识竞赛中所谓我国中学生“动手能力”较差的原因,并非是我国学生动手的实验技能或操作技能差,而是他们对变化了的环境和所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不知道“如何下手”和“怎样动手”。这说明我国学生的应变能力和创造性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较差,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就应重视从小培养他们动手动脑、创造性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以先进的教育理念为指导,克服劳技教学中存在的弊端

改革开放后,我国中小学劳技教育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和经验,得到较大的改革和发展。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认识到,以往的劳技课教学存在着“单纯使用工具训练”、“单纯进行作品制作”和“以培养学生操作技能为主线”的弊端。教学中通常以作品制作为载体,强调教师“讲解示范”,学生跟着“动手做”,进行“模仿式操作训练”。教学重点

教师业务学习内容

也主要放在教会学生“动手”、“进行基本操作技能训练”上。由于教师和教材事先已为学生的动手制作设计好相同的方案、制作步骤及标准样品等,而且要求学生使用的制作材料的规格相同,所以学生作品的外观、结构等几乎都是一个模样,缺乏个性,反映不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特长。教学评价也多以学生动手制作时间的长短和制作工艺是否精良为主要内容和标准。这种仅限于“动手做”、单纯强调“操作技能训练”的劳技课教学,缺少当代解决技术问题的关键环节——“动脑做”的技术设计过程,也影响劳技教育教学理论的发展和教师教学水平的持续提高。

在当今大力推进的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中,我们应以“三个面向”和“三个代表” 思想为指导,运用先进的教育理念,与时俱进地对劳技课程教学的目标、内容、教学方式及评价等进行系列化改革。适当引进“技术与设计”的学习内容,运用其思想和方法,促使劳技课教学走出“以培养学生操作技能为主线”的误区。这里需要说明的是,适度的操作技能训练,在以操作性学习为基本特征的技术学习中,还是非常必要的。因为解决问题和创新都必须具备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动手能力”也必须在具有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才能形成。但应明确:让学生学会使用工具或掌握制作的基本操作技能并不是劳技教育最终的培养目标和教育目的。提倡“动脑做”并不是不要“动手做”,而是倡导学生在动脑的基础上动手,不盲目动手,促使其手脑互动,鼓励其勇于探究、勤于思考、敢于创新,提高其技术素养,培养其创新意识和创造性实践能力。

3.让学生感悟“做什么”、“为什么这样做”、“怎么做”和“怎样做得更好”的技术活动基本过程

新时期的劳技教育教学,应进一步将劳动教育、技术教育、职业技术教育的内容相互渗透、有机融合,以使全体学生获得积极的劳动体验并形成技术素养,同时促进他们富有个性地全面发展。不但要保证劳技教育内容的基础性和科学性,还应增强它的时代性和先进性,立足于科学、技术、社会的视野,深化它的内涵,拓宽它的领域,提高它的技术含量,改革它的教学方法。因此,借鉴世界上许多国家改革发展劳技教育和加强基本技术教育的先进经验,针对我国的实际国情,适当引进“技术与设计”的学习内容,是我国社会发展、学生发展和教育发展的需要。它可为学生在动脑的基础上动手,从“动手做”到“动脑做”,提供一定的契机和条件。

劳技教育教学引进“技术与设计”的学习内容,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有利于学生技术素养的形成和提高。因为掌握技术的根本目的是解决实际问题,而设计是形成解决问题方法的主要途径和核心过程。当代社会科学技术迅猛发展,高科技产品层出不穷,工业、农业、服务行业等各行各业的发展以及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都离不开技术产品的改革和创新。今后光凭自身的经验和技能已经很难开发出新产品,在生产与生活中使用任何一项新技术都需要解决一系列现实问题。“技术与设计”的学习内容,可以帮助学生学习分析、理解各种各样的策略,如问题解决、创造性与批判性思维、空间想像、技术交流与评价等;同时,还可促使学生动手测量,画草图,制图,选择与使用常见工具材料进行制作和技术试验等。技术设计过程,首先要从发现和明确问题开始,然后制订设计方案、制作模型或原型、优化方案、编写产品使用说明书等。这是一个将头脑中的设想或计划转化为实际产品的过程。学生制作的模型或原型就是其头脑中创造性思维物化的产物。在此过程中,学生要学习收集信息,调查研究,查找资料,选择材料、工具和加工工艺方法,同时进行分析、对比、权衡、决策、制作、交流、评价、修改方案等,这是个以动脑为基础、手脑互动的技术活动。在这些技术活动过程中,学生同样需要操作技能训练,但这种训练是为解决技术问题的目的服务的。显然,这种教学过程可以促使学生经历、体验和感悟“做什么”、“怎么做”、“为什么这样做”和“怎样做得更好”的技术活动基本过程,可以促使学生从“动手做”到“动脑做”。

4.加强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教师业务学习内容

劳技教育教学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引导学生从“动手做”到“动脑做”,首先要发挥学生的主体精神,使其解放思想,敢于思考;同时要让学生明白“为谁做”、“为什么去做”。因为技术本身是“双刃剑”,在指导学生运用技术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始终都应把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放在首位。应使学生真正理解:“技术要为人服务”、“技术以人为本”,无论做什么,都要对人负责、对社会负责。不但要让学生懂得“做事要遵守科学规律、讲究诚信、讲究质量、讲究合作、讲究安全与规范操作”,而且要引导他们把这些思想和要求落实在自己的日常行动之中。另外,还应注意运用劳技教育中所蕴含的技术文化、艺术性和民族精神等具有潜移默化作用的人文因素,促使学生进行“自我教育”,以打动学生的心灵,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促进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让学生“动脑做”,就不能用“一个模式、一个标准、一样的结果”给学生定框子,而应鼓励学生敢于从不同的角度提出疑问;对学生标新立异的设想也应予以支持和引导,促使学生从小养成善于动脑思考、善于发现问题、不盲目行动的好习惯。要在学生制作的过程中,培养他们不怕困难、不怕失败、敢于创新、追求完美和精益求精的品格。

总之,引导学生从“动手做”到“动脑做”,有利于将劳技教育与人文精神教育相互渗透、有机融合;有利于促使学生在学文化、学技术、学做事、学创造的技术学习中学会做人,从而充分发挥劳技教育在提高学生技术素养,培养创新精神、创造性实践能力以及健全人格方面的重要作用。

我国课程理论专家吕达先生曾指出:“劳动技术教育(含职业技术教育)在普通中学的地位和作用问题,不仅在我国近代是一个没有解决好的问题,而且至今仍然是一个需要在理论上和实践上进一步加以探讨和解决的问题。我们论述普通中学课程的完整性,不能不对这个问题予以足够的重视。”③ 笔者认为,从“动手做”到“动脑做”,不单是教学方式改革的问题,还可以作为一个深入探讨劳技教育及其课程改革与发展的切入点。在当前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中,中小学劳技教育的课程形态、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以及课程评价等方面,都较以前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此也给不少中小学教师,特别是农村中小学教师带来了问题和困惑。笔者针对劳技教育教学改革及有关问题,提出自己一些粗浅的认识和看法,目的是抛砖引玉,期望引起学术界和广大中小学教师们的关注和研讨。

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科学精神的策略研究

密云县教研中心

作为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培养学生科学精神的途径》研究的子课题,《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科学精神的策略研究》力图从操作层面上对科学精神作进一步的界定,提出若干培养科学精神的具体策略,藉此推动学生综合实践活动的有效开展,为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提供具体经验。

对科学精神的内涵国内学术界至今尚未达成共识。我们在认真研究了总课题组的界定及所能收集到的相关资料后认为,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应主要从行为方面考虑。即科学精神是指从事科学活动的个体或共同体在具体行为上应该具备的一些重要特征,具体包括进取、奉献、理性、求实、创新、合作六方面。这六个方面的特征不仅表现在学生个体或集体从事科学探究的过程中,而且还表现在他们处理日常问题的过程中。

关于策略的界定,学术界也是五花八门。我们在这里借用北京师范大学李芒教授对教学策略的界定。李芒教授认为:所谓教学策略,是以一定的教学观念和教学理论为指导,为完

教师业务学习内容

成特定的教学目标或教学任务,充分关注学生的学习,对影响教学的各个要素进行系统化的总体研究,并最终形成可以具体操作的整体化实施方案。

结合我县实验基地校的具体情况,我们力图将课题研究与课程改革结合,将科学活动与生活活动相结合。以“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为重点,兼顾积极进取、理性思维、实事求是、团结协作等科学精神,主要在实践层面上进行研究。

我们认真借鉴北京市21世纪教材《综合实践活动》教师指导用书提供的活动方式,参考《科技活动课资料》的有关内容,根据各实验校及教师的具体情况重新设计活动的主题,引导学生的自主实践活动。期望通过具体生动的活动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逐渐形成科学的精神。

在具体操作过程中,我们认为可遵循科学探究的一般规律设计每一次科学探究或社会生活探究活动:

1)创设生动具体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发现并提出与生活密切相关且难度适中的问题;

2) 鼓励学生对问题的可能性答案进行大胆独特的猜想与假设;

3) 引导学生根据预测制定尽可能细致周密的行动计划;

4) 督促学生按计划有条不紊地进行观察、实验、制作、设计、阅读、调查等各类活动,

客观如实的记录收集到的各类数据;

5) 启发学生对收集到的各类数据进行科学的整理,并提出自己的解释;

6) 组织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不同范围、不同形式的交流、讨论活动,最终形

成各具特色的结论。

一年来,我们做的主要工作是搜集相关理论资料,初步弄清相关理论问题;着重在原有课题基础上总结提升研究成果。主要工作包括以下几方面:

1. 建立科学实用的课题管理体系

本课题研究伊始,就率先打破了以往教研、科研很少往来的局面,首先从形式上使教科研紧密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各自优势,使课题有了一个良好的管理体制。

对于各实验校,我们要求成立以校长为首的领导小组,由一名主任负责帮助指导实验教师做好具体的研究工作。

2.选择涵盖面较广的实验学校

在实验校的选择上,为保障研究成果的普适性,我们充分考虑到不同类型学校的组合,截止到目前,参加实验的13所学校中,中学3所(平原2所,山区1所),小学10所(城镇3所,平原中心小学4所、完小1所,山区中心小学和完小各1所)。现有实验班122个,实验教师63名,参加实验的学生有4976名。

3.建立学生科技活动实践基地

我们努力发掘社会上的各类课程资源,努力将学生课内的综合实践活动延伸到课外。前不久,我们经多方努力,在交通便利的县城西侧,瑞海姆田园度假村内建立了科技活动实践基地,专供学生进行水上科技项目的活动,此举深得学生及学生家长的欢迎。

4.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师培训方式

教师业务学习内容

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担任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教师总体水平偏低,如何使他们尽快进入角色,是保障研究成功的关键所在。为此,我们采取的主要培训方式有:

? 请进来:一年来,我们先后多次请总课题组负责同志、有关专家来密指导课题研究工作,进行理论辅导及现场教学的指导,使教师明确研究的方向和基本途径,不断修正研究过程中的偏颇;请崇文区路虹剑老师来密做示范课,使教师干有榜样。

? 走出去:组织部分实验校领导、教师到北京参加课题交流活动,感受浓厚的学术气氛;

? 传信息:充分灵活地利用传统方式和信息技术、通过专题讲座、印发资料、复制软盘、局域网传播等多种途径传播相关信息。一年来,我们通过这些途径提供给实验教师的各类材料数万字。如摘编印发《活动教育理论》一书的部分章节;通过县教委局域网全文介绍《动手做---法国小学科学教学实验计划》一书;软盘复制有关科学精神、创新教育的理论及实践的各类文章??面对浩如烟海的信息,鼓励教师尝试整理信息综述,逐步理解和消化各类相关信息。

? 多交流:及时组织实验教师通过互相听课、讨论交流等方式取长补短,共同进步。除强调活动课教师之间的交流借鉴外,还鼓励教师利用各种机会关注其他学科的发展。例如,组织观看靳家彦老师的语文录像课《美丽的小山村》后反响强烈??交流是一种研讨的过程,强调教师自己首先要用科学的精神对待各类研讨活动,不轻信,不盲从,敢于发表自己的不同意见。

? 常提醒:我们为了加强教师的带题备课、带题上课意识,充分利用与教师接触的各种机会,不厌其烦的提醒教师每设计一个活动,都要考虑其与课题的联系,将课题目标具体化后融入活动的总体目标,精心设计每个活动的指导方案。每听完一节课,都要让老师谈谈本课在哪些环节具体体现了专题的要求,实际活动与当初的设计有哪些差异?造成差异的原因可能有哪些?我们希望专题研究能落实在课堂上,体现在学生的行动上。

5.经历深入扎实的研究过程

课题研究最忌讳的是浅尝辄止,人云亦云。我们强调不但要让学生像科学家那样去探究各类问题,教师自己也要用探究的方式去解决课题研究过程中遇到的各类问题。只有善于创新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勇于创新的学生。回顾研究的历程,我们对每个具体问题的研究基本上都经历了明确问题、选择方法、反复实践、提炼概括、形成策略的研究提升过程。现仅以对实验教材的使用为例,说明具体的研究方法:

? 明确问题:

我们的研究以《全国教育科学重点课题实验用书—科技活动实验》为主要参考资料。这套教材中每个年级的实验多达60余个,用每周一课时的时间去完成这些实验既不可能,也无必要。如何利用好这套教材,充分体现教材所蕴含的科学教育理念,为课题研究服务就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 选择方法:

针对教材的使用问题,我们多次组织教师讨论,提出各种可能的设想。如:对实验教材内容作进一步分类,按类组织学生的实验;根据实验的难易程度,将其分为课上实验和课下实验;结合学生具体情况,重新调整组合实验??

教师业务学习内容

? 反复实践:

各种设想看似都有道理,我们没有主观的倾向于哪种观点,而是鼓励教师先按自己的想法去实践尝试,在实践中积累经验,发现问题。

? 提炼概括:

经近一学期的实践后,组织教师交流教材使用的得失情况,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达成共识:教材只是课题研究的重要参考资料,应彻底摒弃传统的教材观,真正做到“用教材教”??

? 形成策略:

集中集体智慧,我们初步形成了利用实验教材的策略,即:

学好----用活----改造----创新

学好:认真学习把握教材所体现的科学教育理念,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和具体实际,结合专题要求,分析选择适合学生完成的实验。

用活:对于选择的实验一般不按部就班的照教材的步骤完成。而是根据学生实际精心设计情景,用探究的方式,遵循问题—假设—实验—结论的基本思路尽可能引导学生独立完成实验。

改造: 在原有实验基础上进行改造,使之从材料到步骤更适合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的发挥。

创新:参考借鉴教材的理念,重新设计与学生实际经验比较接近的实验及其他活动内容。

6.总结切实可行的教学策略

用教材的问题解决后,综合实践活动课到底上成什么样,才能体现研究的主旨,真正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呢?我们继续遵循以上5个步骤,在认真学习相关理论,借鉴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将实验教材与自编教材有机结合,初步构建出四种有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策略,即:

1)设计制作----具体任务多样化

科技制作是学生十分喜欢的活动。根据教材要要求,只完成一件样式统一的作品,对于学生来说,总有点意犹未尽的感觉。为此,我们总是倡导教师鼓励学生来点新花样。如:用一块手帕做降落伞就是一种方法吗?绳子还可以怎样拴?还可用什么做重物?还可用什么代替手帕?做好的降落伞可以怎样玩??由一个具体任务派生出多项任务,学生可以从中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来完成。

2)观察实验----探究任务情境化

实验教材中的主体内容是观察实验,且有清晰的操作步骤。对于多数没有危险,难度不是很大的实验,教师总是先创设一个特定的情境,在特定的情境中向学生提出探究的任务。然后,由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材料去设计观察实验的方案,在实施方案的过程中如遇到遇到无法解决的困难,可向其他组或教师求援,也可以直接查阅教材。如:如何蒸发冷却?怎样检测二氧化碳???

3)尝试探究----熟悉事物问题化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和思维能力”。针对一项熟悉的事物,让学生既提出问题,又尝试解决问题,肯定会促进学生多方面的发展。教师应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已有认知结构,精

教师业务学习内容

心创设一个“尝试探究”的活动氛围,有意选择一些学生比较熟悉的事物,让学生从多侧面、多角度提出问题,在学生能力许可的范围内自主解决一部分问题。由于问题是学生自己提出来的,再加上教师的积极引导,学生自然会全身心的参与到活动中来,通过亲身体验,相对独立的摸索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此类的经验积累多了,学生也就相应的具备了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习惯和能力。如:秫秸杆能用来做什么?用土豆可以研究哪些问题???这种方式常用于自编教材。

4)问题解决----特定问题发散化。

问题引起思维。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解决问题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重要途径。教师通过设置特定的问题情境,激励学生提出尽可能多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并实际尝试解决,从而达到发散学生思维,增强解决问题技能,培养创新意识的目的。如:怎样让瓶中形成喷泉?如何造雨?等问题可让学生充分利用已有知识,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

我们的课题研究时间虽然不长,但就参加的实验教师和学生的反映看,研究已取得明显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实验校的领导、教师对综合实践活动课及课题的认识水平提高了。努力让学生根据现象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设计解决方案,自己动手做实验,自己分析观察实验现象,自己得出实验结论;在宽松开放的活动氛围中,让学生通过自主的实践活动,去亲历科学的研究过程,获得综合的感性体验已成为大部分实验教师的自觉行动。

2.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提高了。具体表现在爱提问题的学生多了,敢于提不同见解,自己想办法完成任务的学生多了,学生作品的样式丰富了??

3.教师得到了锻炼。短短的时间内,参加实验的每位教师都有了上研究课的经历,都有了评别人课的机会,对课题都有了自己独特的体验。目前,我们已收集存档教师的总结、论文、体会、活动设计数十篇。

尽管我们的研究水平有限,设计的活动还不够精彩,推出的案例、论文还过于稚嫩,谈不上有多大的学术价值,但我们的老师的确在进步了,学生的确在发展??

然而,由于种种主客观条件的限制,我们的研究还没有真正严格的用科研的方式来组织,存在许多明显缺憾,主要表现在:

1.对实验教师缺少相应的系统培训,包括我们指导教师自己在内,也缺少正规科研方法的系统学习;

2.缺少科学的测试、评价手段和方法;

3.一部分老师仍不能将先进的理念自觉转化为具体的教学行为。

在此后的研究过程中,我们将在对培养创新精神的若干策略进一步完善具体化的基础上,主要就积极进取精神、理性思维精神、实事求是精神、团结协作精神的培养展开深入研究,并提出相关的具体实施策略。与此同时,我们还将结合各项策略,选编适当数量的案例,撰写出科技含量更高的研究论文。争取使我们的研究既有先进理论的指导,又有实践经验的支撑。切实将研究成果转化为促进学生发展的动力,让科学精神在更多的学生心中生根、发芽!

让亮点亮起来

——发挥地方资源优势,积极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门头沟区教师进修学校 颉俊英

摘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必修课已纳入国家课程计划,它较好地体现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宗旨和素质教育的目标。由于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学生直接经验,密切联系自身生

教师业务学习内容

活和社会生活,自主选择或发现问题,通过小组合作解决问题。所以,它具有较强的地域特点和学校特点。学校因其没有教材,缺少这方面的师资,教学时间具有弹性和组织形式灵活而缺少管理的经验等问题所困惑而难于实施。我区以课题形式开展试验研究,取得一些共识,供同仁们参考或借鉴。

关键词:综合实践;地方资源;地方特色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本次课改的一个亮点,集中体现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三级管理,是全新教学理念与教学实际的最佳结合。它充分体现了素质教育的育人观、教师专业发展和学生综合能力提高的质量观及评价观;较好反映了地方特色和校本特色。学校如何实施才能使亮点亮起来呢?

一、以课题形式开展试验研究

为了使综合实践活动课充分体现其综合性、实践性、自主性、生成性、开创性等特点;为了使综合实践活动课能顺利在学校实施;为了解决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管理、评价等一系列问题。我们把它作为课改中的重点问题,以课题的形式开展试验研究。有幸的是此研究被纳入北京市“十五”规划重点课题,并得到北师大裴娣娜教授、首师大王尚志和李延林教授、基教研中心陶礼光主任等专家、顾问的亲自指导,使我们的研究更加科学、规范。

综合实践活动课不仅需要全体教师的参与,还需要社区人员、社会知名人士、科学家、学生家长等多方面人士的参与。所以在课题成员的组成上我们注意了三结合,即:教学领导与教研员相结合、科研人员与教师相结合、课任教师与非课任教师相结合。既有参与管理方面的研究,又有参与实践的研究;既有参与课程开发的人员,又有参与课程评价的人员;使学生选题有指导、实践有参与、过程有管理和评价。实验校的选择是在自愿的基础上注意了四结合,即:深山区与浅山区相结合、农村地区与城镇地区相结合、矿区与社区相结合、初高中与小学相结合,山区2所、农村4所、城镇8所实验校,其中高中1所、初中7所、小学6所。使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验研究更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

二、开发地方资源

综合实践活动课要求学生亲身参与实践活动,要求学生走出教室、走进大自然、走进社区、走向社会。考虑到学生的安全问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培养与教育的问题,我们充分挖掘和利用校内外的资源,有计划、有组织、有安排的开展系列综合实践活动。

1、针对我区在校生人数减少,学校布局调整的机会,利用废校舍改建成综合实践活动的基地。如琉璃渠中学改建为劳动艺术综合基地。

2、挖掘校内资源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如西中的文化墙、军庄小学的菊花、峪中的德育教育墙、琉璃渠小学的琉璃文化等。

3、利用社区资源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如色树坟敬老院、东辛房社区等。

4、利于地域资源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如前桑峪村发现11万年前的古人类化石,东胡林发现距今约1万年的人骨化石等,开展“古人类文化”的研究;马兰黄土,杨坨地区石炭、二叠纪轮木化石、细羊齿化石,褶皱、向斜、背斜、水平错断、地层倒置构造、断裂等,开展“地质文化”的研究;潭柘寺、戒台寺、龙泉禅寺、元代所建的后桑峪的天主教堂等,开展“宗教文化”的研究;燕、北魏、北齐、明等不同时期修建的长城,冀热察挺进军司令部旧址等,开展“军事文化”的研究;灵山(有北京的小西藏之说,具有高原气候、高原植被、高原牦牛等)、百花山的奇花异草、珍奇的动植物等,开展“山川文化”的研究;三家店、琉璃渠、碣石、杨家峪、爨底下、灵水等古村落,开展“民俗文化”的研究;京西古道、元代古驿站等,开展“交通文化”的研究;还可开展煤矿史的研究(光绪五年创建的门头沟煤矿)、琉璃文化(1263年)及“新型农业”、“新型建材”、“生态环保”等的研究活动。

三、以点带面,推进课程改革的实施

1、研究人员先学会研究。

通过亲自实践,体验研究中的乐趣。俗话说:“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就要亲自去品尝”。作为一门新的课程,要指导好基层学校、指导好学生实践活动,自己首先要成为一名研究者、

教师业务学习内容

实践者。在实验前期,组织教研员和实验员先学会研究,首先会站在自己学科角度,联系生活实际提出一个实际问题。每名教研员都把自己当成一名学生,根据提出的问题,制定计划,确定实施方案,亲自做实验,到有关部门去调查,找有关人员座谈、访谈,实实在在地解决这一个问题。通过教研员亲身体验综合实践活动中的酸、甜、苦、辣,写出的一篇篇调查报告、实验报告、访谈记录等,才能为基层学校开展研究提供真实地、有价值的参考。

2、采用互动式培训方式,在学习中研究、在研究中学习

由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门新的课程,大家都在尝试的开展研究。我们采用互动式的培训方式,即在学习中研究、在研究中学习。我们先后多次邀请专家进行讲座、现场指导;对校领导和教学主任进行培训;带领研究人员到教改先进单位学习、取经;带领实验校的领导和教师到实验基地去亲自实践,以取得第一手实践活动的材料;开展多种形式的研讨会,进行典型引路,相互学习、借鉴,避免或少走弯路。为了加大交流、沟通的力度,我们不定期的将教改信息以《课题研究通讯》的形式下发到实验校。同时还利用网络资源,在网上专门开通一个网页,供大家发表言论、交流经验、探讨问题、提出合理化的建议、进行成果展示等。为大家互相学习、交流搭建了一个平台。

3、形成校本教研、校本课程的研究氛围,促进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各校都紧密结合本校的实际,积极开展综合实践研究。有以研究性学习为主线开展主题研究、科学小实验、科学小发明、小创造的综合实践活动;有以社区服务为主线对学生行为习惯和良好品质培养的综合实践活动;有以劳动技术教育为主线的综合实践活动等。

如军庄小学全体教师根据本学校的实际情况,以养菊花为主线,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学科知识的差异,积极开展种菊——养菊——观菊——赏菊——颂菊等系列综合实践活动。低年级的学生以种养为主,从给菊花浇水、施肥来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热爱大自然、关心社会、关心他人的精神;中年级的学生在种养的基础上与学科教学联系,指导学生学会观察记录,对比科学小实验,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等,培养学生科学探究问题的能力和方法;高年级学生主要是学会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方法,如收集菊花的名人诗歌与散文、收集菊花的药用价值等;学科教师根据本学科的特点开展菊文化教育,寓思想教育(如通过菊文化主题班会、团队会、班级评比等活动)与学科教学(如自然科学的小实验、语文学科的观察日记、诗歌散文、艺术创作等活动)之中,使教师之间的沟通与研究的机会增多,研究氛围增强;使学生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得到全面提高,形成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特色。

又如琉璃渠中、小学,结合琉璃地区的资源,以琉璃文化为主线,将劳动技术教育与艺术修养;陶冶情操与开发智力相结合,开展以琉璃制作为主线的综合实践活动等。

四、让亮点亮起来

三年来,通过综合实践活动的研究与实践,①造就了一支教师队伍,使教师教学观念和专业素质水平得到提高。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开设,使教师之间的沟通、合作、研究的机会增多,学科内的研究与学科间的研究增多,使教师能够以学校教学实际问题出发,充分挖掘和利用校内外及周边地区的资源开展校本课程的研究,教师也参与课程的编写和设计,形成了学校校本教研的氛围。②造就了一支教学管理队伍,使学校领导在原有管理的基础上,摸索出新课程的管理方案和评价方法。树立起新的育人观、知识观、评价观、人才观及全面质量观。③改变了学生学习的方式,使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家乡,学会观察、收集、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学会科学研究问题的方法,学会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学会分享与合作的能力;培养学生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培养学生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④促进地方经济建设的发展。先后建立了一系列综合实践活动基地,如:小龙门林场基地、灵山高原绿色生态基地、岭角科普基地、斋堂德育基地、雁翅军训基地、琉璃制作劳动艺术基地等;形成了寓教育与旅游融为一体的生态旅游、环保旅游、农业观光旅游等;使地方资源得到了充分的利用;使综合实践活动课更好的体现地域经济、文化、传统的特色;使学生重新认识家乡、了解家乡、长大后更好地为家乡建设服务;使我区经济建设得到快速发展。

教师业务学习内容

综合实践活动课如同一支含苞待放的小花,需要阳光、雨露的滋养,需要领导和同仁们的精心呵护,才能使她茁壮成长,散发清香,早结硕果。

参考文献:

1.郭元祥著.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设计与实施.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钟启泉等主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袁振国著.教育新理念.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更多相关推荐:
教师法学习心得体会

学习教师法心得体会万宁市东岭中心学校梁定吉通过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的学习让我对教师这个职业有了更深一步的认识到作为教师知法是重要的权利义务学法是重要的必修课程守法是重要的师德内容用法是重要的基本功架护法是重要...

学习教师法心得体会

学习《教师法》心得体会泉州九中戴鸿程我国于1993年10月31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教师法》第一次以法律形式明确了教师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

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心得体会

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心得体会织金八步小学李菊有人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有人说教师是园丁,有人说教师是红烛,燃烧了自己照亮了别人……教师是一个不同于其他的工作的工作,她神圣、伟大、高尚,世界一切赞美的…

学习《教师法》心得

学习教师法心得体会开学初我们全体教师对教师法的进行看系统性的学习又一次让我倍受鼓舞再次感受到教师职业的神圣和教师职业的荣耀教师法第一次以法律形式明确了教师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对教师的权利义务任用...

学习《教师法》心得体会

学习《教师法》心得体会我国于19xx年x月x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通过学习《教师法》,我不仅更新了自己对法律的认识,更是清楚的了解到自己的法律地位。《教师法…

教师法学习心得体会

教师法学习心得体会教师作为一支具有很高文化素质的社会队伍学好法律是一件重要的事情尤其是教师法更是一门必修的科目我国于19xx年10月31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其中...

学习《教师法》心得体会

学习教师法心得体会教师作为一支具有很高文化素质的社会队伍学好法律是一件重要的事情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八条规定教师应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为人师表从有关材料上我知道了师表就是指教师的道德行为和意志品质要成为学生...

学习教师法心得体会

学习教师法的心得体会通过学习教师法等法律法规我充分认识到自己是完成学校教育教学和其他工作任务的主体力量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学校发展的关键良好的师德师风是教师最重要的素质是教师之灵魂师德建设决定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法学习心得

20xx20xx学年度第一学期教师法学习心得体会龙街小学王琴通过本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的学习使我对教师这个职业有了更深一步的认识作为教师知法是重要的权利义务学法是重要的必修课程守法是重要的师德内容用法是重要的...

教师法心得体会

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心得体会20xx年的暑假按照教育局的要求学校组织我们学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通过对教师法的再次学习又一次让我倍受鼓舞感受到教师职业的神圣和教师职业的荣耀现就自己的学习心得体会阐述一二中...

新教师法心得体会(三合一)

学习教师法心得体会我们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依法治国同时也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德治国要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我们作为教师知法...

学习教师法教育法的心得体会

学习教师法心得体会永城市实验中学姚绿原3月9日我校全体教师在五楼会议室召开了学习教师法义务教育法动员大会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人格是进行教育的基石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的职业道德已不是个人意义上的品德问题而赋...

教师学习教师法心得体会(4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