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心得体会

时间:2024.4.7

农村初中英语教学心得体会

现在农村中学的英语教学质量跟城市中学存在一定差距,如何稳步提高农村初中英语教学的质量,我总结了以下几点。

1. 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针对学生初次接触英语时的好奇心和神秘感,教师在上初一导言课之前要认真准备,明确学习英语的社会意义和了解英语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广泛用途,使学生对英语产生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学习愿望,为今后积极、主动地与教师配合,学好英语打下基础。

2.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教师必须精心备课,以教材所提供的语言素材为主线,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灵活运用所学语言材料,延伸课文教学内容。及时抓住课堂“兴趣点”设立交际情景,让学生积极参与语言实践,把语言的机械操练转向意义操练,从而活跃课堂气氛。

3. 保护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初中学生来说,引导和激发其学习兴趣并不难,难的是如何维护已培养起来的兴趣,使其能保持浓厚的兴趣一步步地进入更高层次的学习活动。本着创设和谐宽松的语言环境和减少学生学习心理障碍这一原则,教师应充分利用课内外一切有利时机,为学生的语言习得创设条件,指导学生广泛接触英语素材(如教唱英文歌曲、朗诵英文诗歌、观看英文影片等),开展记英语单词竞赛、出英语手抄报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学习成就感和竞争意识,以达到维护学习兴趣的目的。

英语是一门用来交流信息的语言工具。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应把书本上抽象枯燥的东西变成具体并有趣味的实践性的东西,培养学生书本知识与实践知识相结合的能力,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由表面肤浅记忆变为更深入透彻、永久性的理解记忆。同时,还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英语的反应敏感能力,使书本上的抽象知识活起来,真正成为一种交流工具。

古人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学的目的不是简单地向学生传授知识,而是要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本领。记单词是学好英语的前提,因此,要建立学生自主学习机制,培养他们的英语自学能力。学生只有掌握了正确的学习方法,才可以大大提高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教学方法又是形成最佳课堂气氛的重要保证。教学方法的恰当选择与发挥,是教师创造性与教育艺术性表现的主要形式。一个教师在挑选各种具体情况下的最佳教学方法的能力越强,那么他的教学技巧与技能就表现得越娴熟、越新颖,课堂气氛就越活跃,教学效果也就越显著。

《初中英语说课稿精选》读书心得

前几天参加了图书漂流活动,认真阅读了《初中英语说课稿精选》一书,发现这本书的内容与实际的结合性很强, 从整体上有种耳目一新的感觉, 使我更加明确了说课的程序, 并从中吸取一些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手段, 进而用于指导自己的课堂教学活动, 使自身的素质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受益匪浅。接下来, 从两方面阐述一下我阅读本书的收获。

一、直接收获。

就我个人而言, 阅读了《初中英语说课稿精选》一书,使我明确了说课的程序, 即: 1.

说教材; 2. 说教学目标; 3. 说教法; ( 包括教法分析、学法指导及教学手段 ) 4. 说教学程序; 5. 说单元课节评价。

二、、间接收获。

俗话说: “ 学以致用”, 学习是为了能够将理论应用于实践活动, 并指导自身的实践活动, 使之更加的具有实效性。英语学科是一门以培养学生交际性为目的语言学科,主要是通过让学生掌握课本上的知识, 进而应用到日常的交际活动中, 提高自身的综合语言能力。作为教师, 就要组织符合青少年认知特点的、充实有效的教学活动, 如运用多媒体教学、卡片、小组竞赛等教学手段, 充分激发、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让学生们在快乐的环境中学习, 并引导他们的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 让知识潜移默化的在头脑中生根发芽。

为了达到以上的目的,教师要具有以下的能力:

1. 充分预设、优化资源。充分预设, 就是指充分把握学情, 全面分析教材, 合理设计教学,

预见教学反映, 预想课堂生成等在课堂教学开始之前进行的工作。

2. 互动交流、自然导入。利用语言互动、情感互动, 调整师生的情绪, 营造轻松、自然的语境和氛围, 进入和谐、流畅的互动学习状态。

3. 激活思维、合理生成。和谐的教学氛围为发挥师生的主体性创造了条件。这种状态不仅有利于形成良好的态度和行为方式。

4. 创设情景、合理拓展。创设积极的语言交际环境。符合新课改提出的“教师应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的内容,提高学生的综合语言能力。但需要注意的是,要避免课堂的 “热闹有余而质量不足”, 使课堂教学活动流于形式。

5. 指令语言清晰、简洁、规范。

6. 要采用循序渐进的基本教学原则。教学中特别要注重由浅入深,从易到难,逐步引导学生理解每个知识点。

闯出初中英语教学的新路子

——《英语学习策略》体会之一

从教中学英语十八载,一直在教学上“努力地”探索着,但却感觉不到自己有什么大的进步,读了《英语学习策略》一书后,我才突然明白了,我的英语教学,其实一直没有摆脱过“凭经验”,“看感觉”的老路子,很多时候,我只是在教学中模仿我自己的老师,把自己从老师那里学来的东西稍加改造,甚至原封不动地转交给自己的学生,学生又机械地模仿所学的知识,开始时,学生还有些新鲜感,会比较认真而又兴

趣盎然跟随我而来,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教学方法单调,缺乏学习策略指导所带来的弊端便逐渐显现,课堂气氛比较沉闷,脱离老师,学生听不懂对话,说不出单词,读不出课文,写不成句子,学习兴趣也一 天天地低落,成绩也一天天地跌落,形成一种恶性循环。

通过对《英语学习策略》一书的研读,我明白了,原来一直都只是在“穿新鞋,走老路”,在自己的英语教学中,貌似在开掘创新,口里说着“以学生为中心”,实际教学中却永远都不敢也不擅放手让学生成为独立、自主的学习者。书中说,传统的外语教学片面强调语言致使的学习和低级技能的学习而忽视了学习方法、学习策略等高级技能的培养,其结果是学生不会有效地学习。这不仅使总体外语教学质量下降,而且直接地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负担,甚至是学生感到外语学习是一种痛苦。这点,我深有感触,如果学生只是为了应付考试而被动的学,那又怎么会有兴趣呢,又怎么学得好一门外语呢?如果有了兴趣却又不懂用什么方法去学习,久而久之,他们的学习激情会被摆在自己前面的困难磨平从而使自己失去兴趣,所以,从听、说、读、写等方面教会学生正确、有效的学习策略,是我们初中英语教学中必不可少的内容,而《英 语学习策略》一书给了我一些启示。

以往的教学中,我总是认为只要在考试之前用一些听力材料反复地让学生进行训练,就能让学生迅速提高自己的听力成绩,每次考试过后,发现结果却总是让人失望,自己还百思不得其解。从书中,我明白,听力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可以达到的,必须从平时的教学做起,另外,光靠学生自己盲目地通过听而没有好的学习方法和策略,听的技巧是很难提高的。我从以下几个方面简单地说说平时教学中应该如何对 学生进行听的训练有素。

首先,必须教会学生准确读音,只有读对了,听的时候才有可能听得正确。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无论是生词、时常用语、对话、还是课文,都要求学生在读时力求准确,教生词时,教会学生音标,让学生根据音节、重音和读音规则等读单词、说单词和背单词;在教对话课文时,教学学生如何确立重读词,如何断句,如何根据划分意群,又如何根据上述原则准确而又有节奏地读好对话或课文,只有这样,学生 才可以听力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

其次,听与读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在英语教学中,我们一定要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大量的读的训练,只有多读才可以形成正确的语感,只有多读才可以迅速提高自己的词汇量,而相反,如果没有好的语感,没有充足的词汇量作基础,要想提高自己的听力成绩也是相当困难的。所以,教完一段对话、学完一篇课文,教会正确的语音技巧之后,就应该让学生反复诵读,直至可以背诵,别人说出上半句时,你就已经知道他下半句要说什么,还担心听不懂他说什么?另外,除了诵读之外,大量阅读也是相当必要的,通过大量的阅读训练,我们可以让学生反复熟悉已学词汇,并理解它们的在句子和篇章中的用法,在做听力训练时,自然就更容易理解听力素材,从而掌握部分听力技艺,提高自己的听力能力。因此,要提高学生 听的能力,大量的读也是必不可少的。

然后,在平时的英语教学中,我们要坚持听写,听写训练是听力训练的一种重要方式,所以应把听写训练贯穿在英语教学的全过程。从单词、短语、课文重点句型的听写等,遵循由易到难、由慢到快的循 序渐进的原则,使学生听力理解水平、口语和阅读能力乃至学生英语的整体素质都得到提高。

最后,临考前教会学生应对英语听力考试的策略:第一,教会学生如何排除干扰因素,保持良好的心境。应试前,调整好思想情绪,冷静、自信,保持良好的心境和清醒的头脑;在听音前通过做深呼吸、闭目或做远眺等方式消除紧张情绪,放松自己,集中精神,这样,学生可以很快进入听音答题的最佳姿态。其次要快速预览听力题,做到有的放矢地听音,精神要专注,记录要简明。第二,教会学生在听力过程中迅速阅读,眼疾手快。浏览题目要求,对测试题型做到心中有明确的目的性,做到心中有数。对话或独白中的具体信息如时间、地点、人物、原因等是听力检测的重点项目,因为这些要素有助于理解和把握对话

和独白的要义,所以要弄清楚,在听的过程中,一定要紧紧抓住“六个wh”(what, when , where, who, how和why),这样,才更容易理解所听的素材,提高答题的准确性。第三,大局教会学生要顾全大局,全舍得放弃,然后大胆进行猜测。听到陌生的词或词组,要一带而过,切不可把注意力都高度集中在此,不能因小失大,是整体受到影响。要联系上下文,去捕捉有用的信息,即使有些内容没听清,也不必紧张,舍得放弃,就算放弃,也只有一两分,而如果没听到,还纠缠不清,就会影响后面在听的过程中的理解。听完后,要及时整理并针对性地答题,对于实在没有听清的,也可以调用平时的积累,联系上下文去感悟推测。有背景的录音材料听起来会有一定的干扰,但学生应努力听清车站、商场、饭店或其他嘈杂背景下的对话,即使没有听得很清楚,也可结合平时的经验和积累进行猜测,猜测到对话者的身份和相互关系等等。

我相信,如果在平时的教学中,能够教会以上原则,学生的听力成绩一定会很大的提高。

与书为友读好书 以书为鉴做好人

我们这一代成长于一个物质、精神都比较平淡的年代,没有网络,没有游戏,没有太多的娱乐活动,也没有更多的诱惑。在传统家庭的“双目”和“书中既有黄金屋,书中又有颜如玉”世俗观念的监管下,使我“安心”地读了一些书。读时字要一个个去认,句须一句句去理解,意要一段段去思索,思想也一步步地提高。没有精彩画面,也没有伴奏音乐,更没有旁白点拨,靠的是自己不断读、反复感、努力悟,终于成长为一名能引领他人走上阅读之路,培养读书习惯,丰富精神生活,纯炼思想境界,使他们继续乃至终身阅读书籍而不断成长的“灵魂的工程师”。

一.“念书”是成长阶梯 记得在我刚进学时的房间里,摆放着祖传的两只不稳的书柜,据说是爷爷特给我提供的条件,那里面全都是书。从连环画到康熙字典,应有尽有,甚至还有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曾有多少次抱书入眠,也曾有多少次单人关在家里,静静地沉浸于书的海洋,在那里遨游、徜徉。小人书读到高兴处,会情不自禁地手舞足蹈,脸上洋溢着欣喜的神情,绽开舒心的笑容;进入初中稍长大后读到情节悲伤处,便为主人公的不幸遭遇而伤心不已,流下同情的眼泪;到了高中时读到幽默风趣处,常常禁不住开怀大笑,觉得妙不可言,读到深奥之处,总要皱起眉头,冥思苦想,读到优美的词句,会动笔摘录,细细品味。书既像是一位充满智慧的老人,不断启迪我,也像是一位真诚的朋友,跟我面对面的交谈,又像年轮一样一页一页地推着我渐渐地成长。特殊的条件,特别的环境促使我爱读书,因为书给予我知识和智慧,也给予了我情感和力量。有时和秦始皇争辩,痛斥他“焚书坑儒”的残暴;与汉武帝抬杠,历数他几十年战争的荒唐;吹着胡茄,和蔡文姬一起歌唱;弹着琵琶,与白居易同游浔阳;与莎士比亚握手,同泰戈尔攀谈,看司汤达跳舞,学海明威沉思……有时又陪着阿Q癫痫疯狂,跟着苔丝去爱去恨,随着“鹦鹉螺”号去游历海地两万里,顺着余秋雨去找寻夏日的黄昏……培根曾说过:“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验算使人周密,哲学使人深刻,论理学使人有修养,逻辑修辞使人长于思辩。”我不知道我的性格是否受书籍思想的影响,但我从嘉庆皇帝30年的“味余书室”的浸染而在以后掌政中的所追求,所遵循,所实现的,使我清楚的看到我们的为人、处事、性格、爱好……一切都无形中深深的烙上了书籍中宣扬的印痕。也有时又像是一只勤劳的小蜜蜂,在书的百花园里不知疲倦地飞来飞去,采集花粉。小说教给我怎样做人的道理,诗歌唤起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童话让我

感到生活的美与丑、真与假、善与恶…… 当打开书时,似乎临近了崇高的境界:《雷锋日记》让我懂得人活着要更多地为别人着想,做一颗永不生锈的螺钉;《大地的儿子——周恩来》让我知道了读书为了什么;《铁人——王进喜》我明白了人要有一种不怕苦、不怕难、坚持到底就是胜利的精神;《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保尔柯察金坚忍不拔的刚强意志;《第二次握手》爱国高于爱情;《高山下的花环》梁三喜为捍卫祖国尊严不惜牺牲自己生命……当打开书的时,似乎听到了许多声音:有智者娓娓的谈心,有勇士激昂的呐喊;有恬美如秋月的小夜曲,有壮烈如大潮的交响乐;有春花凋零的叹息,有小鸟归巢的啾啾……高尔基曾说过:“读书,这个习以为常的平凡过程,实际上是人的心灵和上下古今一切民族伟大智慧的结合体。”以前我还不太懂得这句话的含义,现在,我渐渐明白了,读书使人成长,读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是人们的精神食粮。

二.“读书”是人生积累 回望巍巍中华五千年,有多少文人墨客对书籍情有独钟,对于读书,他们又有多么热烈的情怀。“眼前直下三千字,胸前全无一点尘”的诗境告诉我们,书是人性的净化器,给人心灵荡涤,使人大彻大悟。“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一声呼喊留给后代几多震撼,几多警觉!开始的读书,全凭自己的性情。《汪国真诗选》的优美文字让我感受生活之美、青春之美;《自然与人》,使我知道了自然界中不少的奥秘;《中华读书报》,让我了解了古今中外,惊叹这世界之大;《中学生物教学》中教师的经验文章,试着用别人成功的经验指导自己的课堂教学。我用好奇、热情和青春的质朴开始着我教书育人的路,读书给了宽阔的教育视野。《工作像蚂蚁,生活象蝴蝶》读后,便没缘由地喜欢上了这句话:象蚂蚁一样工作,象蝴蝶那样生活。工作是生活的手段,其中有烦恼,有压力,也有快乐。但我们要把工作中的无奈化界,变成乐趣,在乐趣中完成工作,在工作中慢慢成长进步。正象蚂蚁那样,勤奋、执着,从一点一滴开始,由聚沙成塔。你也许会说,蚂蚁算什么,微小而脆弱,密密麻麻中不能彰显个性,可这就是生活,平凡人的生活。蝴蝶是从毛毛虫税变成的,这个过程是一种升华,从一种低的状态到高的境界的质变。这个过程中,有等待、探索、追求、期翼、盼望、喜悦,尽管等待的过程漫长,也有风雨,但绝不会因此而惋丧。因为梦想总是美好的,且就在不远的地方,生活正源于此。想必蝶的美丽也一定包含着毛毛虫的青涩和蛹的丑陋吧,所以如果最终可以拥有蝴蝶般美丽的生活,那么所有的一切,都是值得的。 快快舞动你翩翩的肢翅吧,让你的快乐和美丽感染着周围的每一个人,终将成为他们的快乐。 三.“教书”是气质升华 随着躁动青春的逐渐远去,我的读书也多了一份沉寂和思考,这段时间我最爱看哲学、杂文和生物学教育理论书籍。读《方法》,给了我学习和生活尤其是教学中方法论的指导;读《书屋》,让我感受着生活的哲理;读《杂文报》我学会了用思辩和批判的眼光对待一切,包括我教书育人的事业。读书,有时已经分不清是工作还是休息,但这个阶段的读书更多的是一种执着,读《中小学教材教学》,便有缘了解除所任教学科以外的学科教学;读《生物教与学》,让我能从课程的角度认识学科教学,近距离审视自己的教育;读《教育研究》让我能逐渐站在大教育观的背景下看待教育。艰难并愉悦地读着这些书,逐渐萌发并促使我作一些研究生物学科学素质培养的策略,并用执着撑起生物教学的一片原野,读书坚定了我教育研究的勇气。这期间,读《中

学生物教学》已不再满足阅读经验文章,期刊中的理论文章是我的最爱,每读到一篇有见地的理论文章,对我最近的一些思考和想法有所印证和启迪时,总有一种无法言表的激动,庆幸生活中总有这样的时光和心情。我用思考的明灯照亮我教书育人前行的路,读书给了我教学实践的自信。读原著读大师,是我读书的新目标,我希望从古今中外教育大师们不朽的文字中,倾听他们的对话,感受圣贤的思想,这已经让我有了教书育人的虔诚。 腹有诗书气自华这是一种气质,更是一种修养,她是一种文化底蕴的折射,也是我们职业决定我们每个人应当具备的一种内蓄外扬的形象需求。不论你是否承认,我们在外人的眼中是一种饱经诗书代表,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秀才”。所以社会的大环境无形给我们找了一个得读书的理由。其实我们10多年的求学生涯,读过的书真是太多太多了 ,不说汗牛充栋,也得车筐累累。也许正是这些堆积如山的书籍,才放飞了我们的希望,实现了我们的梦想,成就了今天的我们。但当富有挑战的新世纪迎面扑来,富有激情的孩子们困惑的看着我们时,我们没有理由不去与书为友,没有借口不去以书为鉴。激烈的新课改,崭新的师生关系,无处不在的教学资源,无所不能的培养对象,真的让我们眼花缭乱。咋办?——去读书吧。把古代的,当代的,中国的,外国的,不管他是魏书生还是苏霍姆林斯基,也不管是尝试教学法还是情景模式,让我们把这些前沿的、极富冲击力的新鲜事物当作奶酪一样去咀嚼她吧!因为她是一把金钥匙,她能帮我们开启困惑的大门,也能引领我们一步一步走向成功。既然今生我们有幸被书选中当作载体,去创造美丽的生活,注定一生与书纠缠,那就让书来武装我们的全身,改变我们的一生吧!真心的祝愿我们的每一位老师都能给人一种气自华的感觉,那将是我们为人师的资本和骄傲。

“无聊就读书”这是鲁迅的名言。现在正流行“有钱就买书,有时间就读书”的格言。我们没有必要抱怨时间的吝啬,其实时间确实就像海绵的水,只要你想挤、愿挤,它就会充足的让我们为所欲为。就让我们在校园办公室内,或在自家的阳台上,在晴空里,在细雨中,在你有心无心的,所有无聊的日子里,让书籍陪你走过每分每秒,让书籍来积淀思绪,升华希望,腾飞梦想。让我们的人生,因为有了书籍的踪迹而美丽快乐地成长。

注意培养和维护学生的自信和自尊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偶得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读到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以下简称“苏”)《给教师的建议》书中的一段话:当跨进校门的时候,你不仅成为本门学科的教师,而且首先是一个教育者。你应当善于培养学生的学习愿望。并不是所有的儿童都一样思考,一样感知,一样识记的。一个学生已经弄懂了你想教会他的东西,而另一个学生还没有弄懂,但这并不说明他不愿意学习。要让他有时间再想一想,不要把他那一点渴求知识的微弱的火花吹灭。只有在学生的脑力劳动取得成绩,哪怕是微小的成绩时,再来给他做评定。你要善于从每一个学生身上,看到和感觉出,他是一个独一无二的个性。有一次,听到某位教师说:“这个学生毫无希望,他的命运就是这样──永远当后进生。”这时我想起了亨利?海涅说过的话:“每一个人就是一个世界,这个世界是

随他而生,随他而灭的。每一块墓碑下面,都躺着一部整个世界的历史。” 的确,每个人都是与众不同的,都是独特的,都有自己不可替代的价值。帮助学生练好一块敲门砖是最现实的最迫切的,但是挖掘并完善学生的个性意识,我认为应当是老师最有成就感的事情,当然也许是最做好的事情。因为儿童的脑力劳动、他在学习中的成功和失败,--这是他的精神生活,是他的内心世界,无视这一点就会带来可悲的后果。要知道:促使儿童学习,激发他的学习兴趣,使他刻苦顽强地用功学习的最强大的力量,是对自己的信心和自尊感。当儿童心里有这股力量的时候,你就是教育的能手,你就会受到儿童的敬重。而一旦这种不能以任何东西相比拟的精神力量的火花熄灭之时,你就变得无能为力了,即使有影响儿童心灵的最英明、最精细的手段,它们都会成为死的东西。 书中还提到这么一件事:有一个学生阿辽沙,无论怎么也弄不懂,植物是怎样吸收营养、怎样呼吸的,怎样从幼芽里发育出叶子,怎样从花里结出果子的。生物教师经常提问他和刺激他:"难道你连这么简单的东西都弄不明白吗?你究竟能干点什么呢?"在这个男孩子的心里,渐渐地对自己失去了信心。最基本的知识对他来说也变得复杂了,因为缺乏自信心像一堵墙一样挡住了他通向认识的道路。有一次上课时,生物教师说:"再过几天,幼芽就要长出来了,我们全班都到长着栗树的林荫道去观察。在那里,要是阿辽沙还说不出别人都明白的东西,那时候事情就毫无希望了。"生物教师很喜欢自己栽种的东西,他从种子培育出栗树的幼苗,再把这些小栗树排成一条林荫道。当全班学生来到栗树林荫道的时候,教师惊呆了:树上的幼芽全被剥掉了??学生们也垂头丧气地站在那里。而在阿辽沙的眼光里,一刹那之间露出幸灾乐祸的火花。这个行为的背后隐藏着什么呢?是内心的深深的痛苦,屈辱,精神力量的突然燃烧和暴发。阿辽沙以此表示抗议。他感到,教师的话里含有恶意。而孩子是要以怨报怨的,有时候甚至做出奇怪的、荒唐的、毫无意义的事来。 所以自信自尊是成为一个人最起码的底线,没有了这个,人们就会出偏差。善意地去培养维护他们的自信自尊,这是最有效的教学方法。而肆意践踏学生的尊严摧毁他们可怜的自尊是我们最乐意做最容易做最司空见惯的事。教育可以一手硬一手软,可以又打又拉,采取各种手段,但是伤害自信和自尊则是两条不可逾越的高压线。可为什么在孩子幼年时(一年级)就会出现一些落伍的、考不及格的学生呢?在苏看来,“后进生”是“后进生”或“学习有困难的”或“头脑迟钝”的学生。他说:“在我们的创造性的教育工作中,对?后进生?的工作是最难啃的?硬骨头?之一,这样说没有那一位教师是不肯赞同的。”但是,真正被认定的“后进生”是很少的。他认为这是因为在学校生活最主要的领域——脑力劳动的领域里,对儿童缺乏个别对待的态度的缘故。如果我们比较两个学生,“一个学生对教材感知、理解、识记的快,在记忆中保持的长久而牢固;而另一个学生的脑力劳动进行的就完全不同:对教材的感知很慢,知识在记忆中保持的不久而且不牢固。”我们会说哪个学生更善于学习呢?——应该是前者。可是苏指出:“到后来(这是很常见的事),正是后一个学生在学习上、在智力发展上,比最初学习较好的那个学生取得了大的多的成就。”他说:“学习上的成就这个概念本身就是一种相对的东西:对一个学生来说,?五分?是成就的标志,而对另一个学生来说,?三分?就是了不起的成就。教师要善于确定:每一个学生在此刻能够做到什么程度,如何使他的智力才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这是教育技巧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他还举了这样一个例子:

米哈伊尔,被称为“是一个没法改正的、无可救药的而且是狡猾的、善于应变的懒汉和游手好闲者”,他最大的障碍就是不会写作文。在他看来,作文是一种“高不可攀的顶峰”,他的老师彼特罗芙娜费尽了心血仍不见成效。结果在离8年级结业还有3个月的时间,他退学了。不少教师都向彼特罗芙娜“祝贺”。后来有一天,她的电视机出了故障,就打电话给电视机维修部,请派一位手艺高的师傅来修。结果这位高手艺师傅就是米哈伊尔。他熟练地修好了电视机,并说“保用三年”。这位老师回忆说:“当他在修理电视机的时候,我惊奇地看着他,心里想:这完全不是当时在我的课堂上的那个人啊。他那眼睛,他对我的态度,和那时候不一样了。一个思想折磨着我:我们做教师的人,怎么会没有发觉,在我们认为无可救药懒汉和毫无希望的?两分生?身上,在他们的心灵和双手里,还蕴藏着天才呢。”

教师教学和教育的技巧和艺术就在于,要使每一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发挥出来,使他享受到脑力劳动中的成功的乐趣。这就是说,在学习中,无论就脑力劳动的内容(作业的性质),还是就所需的时间来说,都应当采取个别对待的态度。”我想起了辅导学生连接电路图的场景,有的孩子接受能力强,电路图连得既快又好,有的半天都不敢下笔。其实教师在指导时就要注意区别对待,对于那些不敢随便下笔的孩子要督促其尽快下笔、大胆下笔、大胆连线,错了不要紧,老师再给你个别辅导订正,连对了及时给予鼓励,在正面鼓励的同时也不要忽略使用负面教育,因为有的孩子脸皮薄,说不得,教师要给他们一个印象:犯错不要紧,但是要大胆动脑,不能缩着不动,可以做好的事情没做好,也应该受到批评。 能否保护和培养每一个学生的自尊感,取决于教师对这个学生在学习上的个人成绩的看法,这也是教师的个人素养、心理是否健康的一个表现。我们现在追求素质教育,遵循新课程理念,摈弃了只注重单方面知识灌输、不注重培养学生能力的旧教育方式,这种种的实践不都与苏老先生的“发展学生能力”的理念相符合吗?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体会

初一英语组 李菊香

我想,要利用课余时间好好读几本书,今天我又拿起了以前读过的《给教师的建议》,计划每天读一点,同时写一些自己的体会。

世纪之交的中国基础教育,使用频率最高的词语,当首推“素质教育”。对于素质教育,已经有许多专家提出了不少精辟深刻的见解。 我是在基础教育第一线从事教育的实际工作者,但鲜活的校园生活使我对素质教育全身心地拥护,而且我的教育历程使我对素质教育有着自己独特的理解——“素质教育”的大旗上,有一个大写的“人”字:它是“人”的教育,是充满人性、人情和人道的教育,是为了一切人全面发展的教育!。

尽管今天的教育形势比之苏霍姆林斯基所写书的年代有了很大的变化,但他的闪光的思想、精练的语言,对今天的教育工作者来说,丝毫不显过时,它仍像一场及时雨,滋润着一颗颗干渴的灵魂。它像与教师面对面一样,针对着教师的苦恼与困惑娓娓道来,常读常新,每次读都有新的收获与体验。

就说第一节吧,苏氏在开关就提出了一个至今令许多老师头疼的问题:就是为什么早在一年级就会出现一些落伍的、考不及格的学生,而到二、三年级有时候还会遇到落伍得无可救药的,因而教师干脆对他放弃不管的学生呢?这个问题不光是在苏氏所处的那个年代存在,就是在当今,丝毫未见减少。一学期快结束时,曾对某所小学抽查了全校的一部分学生的考试,结果显示,一年级就会学生考不及格,卷子上许多学过的字不会写。同时还抽测了五年级的数学,当卷子改出来后,令我们吃惊的是,有一个班竟然多达十多个学生不及格,最少的只有三十多分,要知道,他们再有一年就要小学毕业了,可这成绩,到时候能算一个合格的小学毕业生吗?

说起这里面的原因,教师大都归结为学生不知道学习或者脑子笨,家长不配合。而不是积极地从自己身上找原因。那么造成这其中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苏氏在提出问题后,直接了当地做了解释:这是因为在学校生活的最主要的领域——脑力劳动的领域里,对学生缺乏个别对待的态度的缘故。这句话说白了,就是我国的教育家子孔子所提出的“因材施教”。应该说,这条教育原则,对每一个从事教育的人来说都是耳熟能详。我们在制定计划时也经常说,不仅要备教材,还要备学生。而在实际的教育工作中,有几人能做到这一点呢?

要想“个别对待”“因材施教”,就必须对这“个别”“材”进行细致的了解,诸如其性格脾气、家庭背景、学习方式、思维特点等等加以熟知,从而在课堂上为不同的学生创造能发挥他们自身能力的学习情景,“使每一个学生的力量和可能性发挥出来,使他享受到脑力劳动中的成功的乐趣”,这样他们都会感觉到他们也是在不停地进步,才会“点燃起成为一个好人的火花。”,要做到这一点,确实不是很容易的。它不仅需要教师付出辛勤的劳动,更需要一定的教育技巧,掌握一定的教育艺术,就像苏氏在文中提到的那位数学教师的数学课。

可看看我们周围的老师,有几人能做到这一点,不同类型的学生上着同样的课,提着同样的问题,做着同样的作业,考着同样的一张卷子。即使做错后教育的方式也是一样的。试想,这样下去,怎会去个别对待,怎会不产生差生呢?这也难怪有些教师不停地抱怨他的课堂上学生不听话,捣乱纪律了,也难怪苦口婆心地教育起不到成效了,难怪每天被学生折腾心浮气躁、精疲力尽了

读《给加西亚的信》有感

读过《给加西亚的信》之后,感觉一本书的可怕之处,在于它能够毫不留情地指出我们在性格上最为脆弱的地方,就像我手上的这本——《把信送给加西亚》。 这真是个浮躁的时代,空气中常常充斥着各种名和利的因子,早晨起床时、下班晚归时,在期望和回想一天的工作时,在面对一件也许做了却并无法展望一定可得的名和利时,我们哪还有时间日三省乎己,哪还肯去全心全意?!

于是,在众多个成为罗文的机会面前,我们说:“不,我不行。”或者说:“为什么是我?为什么要这样做?为什么……”

很难想象,在紧张的时局中,在炮火弥漫的硝烟里,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下,罗文是如何经历了种种困难,克服了多少心理上的孤单、寂寞以及没有同伴、没有支援的恐惧将信送给加西亚的。但是,可以看到的是,在罗文的身上具备了一些我们本该具备、也是我们可以具备的优秀品质,这些品质正是罗文能够成功地把信送给加西亚的关键所在。

例如忠诚。对于罗文来讲,作为一名军人,他忠诚于自己的上级,忠诚于自己的国家。而作为企业中的普通一员,我们可曾问过自己:你是否忠诚?忠诚并不仅仅是那个格式化的“保密协议”,忠诚更重要的在于,我们将公司作为自己的责任,作为生命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够时时刻刻为它着想,我们才会竭尽所能将每一项工作做到极致、做到最好!

例如责任。在很多时候,责任意味着付出多于回报,责任意味着要放弃休息坚持工作,责任意味着在困难面前百折不挠,责任意味着牺牲个人利益。罗文在接受命令的那个刹那,他难道没有考虑到此去会离开自己的亲人和家园,离开朝夕相处的战友,甚至有可能在战火中牺牲吗?我想,他肯定知道的。在送信的途中,他难道从没有过挫败,从没想过放弃,从没有过脆弱吗?我想,他肯定也有的。然而,能够鼓励他坚持到底的,其实并不是军纪、也不是命令,而是他对国家、对民族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例如主动。在日复一日的工作中,我们因为习惯而忘记了主动,以为做好了上司交给的任务就万事大吉。也正是因为如此,一旦有了紧急情况,一旦有了额外的任务,我们的第一反应常常是:“为什么是我?”遇到一些不太好的事情,我们常常视若无睹,或者强迫自己视若无睹:“反正也不是我的事情,我管那么多干嘛?”是呀,管它干嘛?如果我是罗文,我可能也要对着总统说:“我又不是送信兵,干嘛让我去?”或者,我会在总统交给我任务时,我会喋喋不休的问:“加西亚是谁?他在哪里?他长的什么样子?他个子高吗?他……”

例如坚持不懈的勤奋……

例如面对险境的勇敢……

例如即将放弃时的执著……

当然,我说这些你可以举一千、一万个例子来反驳我的落后和跟不上时代。的确,我们也常常高举创新和精细化分工的大旗来证明这个时代的进步。创新没错,精细化分工也的确是件好事,但是,创新和精细化分工并不是我们逃避忠诚、责任以及主动、勤奋、执著这些品质的借口,事实上,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里,这些恰恰是我们不被淘汰、走向成功的必备品质。所以,如果你没有把信送给加西亚,不是你不能,而是你不肯!

我们无法不面对社会,就像我们无法不面对自己。今天的社会、今天的企业需要越来越多的罗文,今天的我们也需要越来越多的“罗文精神”。远方依然远,让我们忠诚、有责任感,并且积极主动、勤奋勇敢,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自己和我们身边会出现越来越多的“罗文”!相信到那一天,我们可以骄傲地说,我们是可以把信送给加西亚的人!

《水浒传》读后感

《水浒传》一书记述了以宋江为首的一百零八好汉从聚义梁山泊,到受朝廷招安,再到大破辽兵,最后剿灭叛党,却遭奸人谋害的英雄故事.读完全书,印在我脑海里挥之不去的只有两个字:忠,义.

忠,即是对自己的祖国,对自己身边的亲人,朋友尽心竭力.宋江在种种威逼利诱之下,仍然对自己的祖国忠心耿耿,这就是忠;林冲的妻子在林冲被逼上梁山之后,对高俅之子的凌辱,宁死不屈,最终上吊自杀,这也是忠.在当今这个社会中,相信很多人都能做到一个"忠"字,但是,却很少有人能够做到一个"义"字.

一个"义"字,包括了太多的内容.《水浒传》中一百零八好汉为兄弟,为朋友赴汤蹈火,两肋插刀,就只为了一个"义"字;为人民除暴安良,出生入死,也只为一个"义"字.由此可见,一个"义"字虽然只有三笔,有时却要用一个人的生命去写.在现实生活中,给人让座几乎谁都可以做得到,但救人于危难之中却不是谁都可以做到的.因为它需要有相当的勇气,甚至是一命换一命的决心.

义,可以解释为正义.一个具有强烈的正义感的人,就是一个精神高尚的人.古往今来有多少英雄好汉,舍生取义.难道是他们不怕死吗?他们为了正义,为了真理可以奋不顾身,因为强烈的正义感清楚地告诉他们,什么是不该做的,什么是值得用生命去奋斗的.一个没有正义感的人,是不会理解这些的.因为他的正义感已被麻木所吞噬,奋斗的激情已经被冻结,只是他的灵魂被社会中一些丑恶的东西同化了.

我还清楚地记得《水浒传》英雄中有一个黑大汉,他生性鲁莽,性情暴躁,经常为小事与他人发生冲突,甚至搞出人命案.但他却能够路见不平,拔刀相助,令那些丧尽天良的家伙们闻风丧胆.在现实生活中,虽然没有这样惊心动魄的大事发生,但"义"字却渗透着我们的生活.对朋友讲义气,是小义.对素不相识的人或事物也用一种正义的眼光去看待,就是实际意义上的大义.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大义的民族,当日本侵华,多少义气凛然的革命烈士,用他们的满腔热血,誓死不屈,才成就了今日蒸蒸日上的祖国.董存瑞舍身炸暗堡,黄继光用自己的胸膛堵住了敌人的机枪,这些都是炎黄子孙大义的延续,是中国历史上挥之不去的光辉.

一个人,可以不相信神,却不可以不相信"神圣".当前,我们青少年最主要的任务就是把我们的祖国建设得更加繁荣昌盛.因此,这也是我们民族大义的根本所在.让我们相信这一份"神圣",用自己的双手去维护这一份"神圣".

创造自己--读书有感

初一外语组 徐文英

题记: --上帝创造了我们,我们应当创造另一个自己。

真正阅读这本书以前,一个很偶然的机会,我在学校的橱窗里看到了这11条准则。 那是我给学生布置的一次任务,以班级为主题出一期能体现本班特点的宣传栏,内容、形式、风格不限。这个班的整张宣传画以"足迹"为标题,却辟出了专门的空间写着"比尔盖茨给青少年的11条准则"。可见这些文字对学生的影响,其实不仅仅对这些未踏出校门的学生,甚至对于我们很多成年人,这本书依然闪烁着耀眼的光芒。 这样说以前,我们不得不面对一个现实,在现今经济高速发展的中国社会,存在着严重的信仰危机。如果说80年代以前出生的人们,在计划经济体制中那铺天盖地的单一文化宣传背景下还崇拜过毛主席、周总理,还以雷锋的无私奉献精神为榜样的话,那么今天的年轻人是不同的。社会的变革,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快速膨胀,大量信息的获取,扰乱了我们的心,商业炒作出的所谓的众多偶像,于我们的精神世界实在贡献无多。追求什么?怎么追求?对大多数青少年来说都是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当然,每个人都渴望成功,于是乎世界各地的成功人士就成了孩子们心中新一代的偶像。无需太多语言,比尔盖茨,仅一个名字就是一个神话。 其实这一代中学生,即幸福又悲哀。他们得到了来自家庭、学校、社会前所未有的关注,同样未来的他们也必将面对学习、工作中前所未有的压力。大多数的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风,大多数的学生也把能够成为成功人士作为自己毕生的奋斗目标,当然学校也希望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人才,可见对于成功的渴求在今天来得更迫切也更实际。然而,怎样成功却成为摆

在我们面前的一道难题。看过这本书后,我相信它能给我们一些回答,一些启示。 仔细分析下来,我们会发现这些学生身上的很多不容忽视的问题,这些问题都有可能成为阻碍他们成功的因素。 做学生工作一段时间以来,我觉得学生们"自我中心"的意识越来越强。当然关注自身发展本身并不是个问题,但是如果在学校、家庭、社会生活中只一味的顾及自己的感受,要求的太多,付出的太少,到最后真正失误的只是自己。 此外,依赖性较强,不够勤劳、刻苦。前一阵子学校实践周的一门活动课--模拟法庭,在体育馆进行汇报表演。由于需要布置成法庭的样子,老师带领同学们从教室搬了一些大桌子。老师布置完任务之后开始动手,而有些同学却只是站在一边聊天一直到最后。我们的很多学生没有养成一个良好的劳动习惯,而且他们中大部分人不愿意作一些看似简单的工作,可是却又没有能力作一些真正有意义的大事,这可能也是好高骛远的一种表现。 而在我看来,影响他们走向成功最致命的问题是找不到方向。我知道我们的很多同学目标远大,但是实现梦想的这一步步过程他们却走不好,时间久了远大的目标也消失在一次又一次的失败中。还有些同学每天上学、放学、上课、下课,却并不知自己所为何来,更没能在学习中发现自己真正有兴趣的东西。 所以激励学生以正确的态度面对生活,帮助他们形成更多的获得成功必备的好习惯,对教育工作者,对父母都很重要。然而走进书店,面对大量的励志书我们无从选择。 青少年有着不同于成年人的特点,他们没有实际的工作来实现价值,没有一成不变的工作框架束缚思想。所以他们有足够的时间憧憬未来,有无限的可能去创作生活,有更大的空间来寻找兴趣,同时在对待事物的态度和方法上他们有更大的可塑性。可见对于青少年来说培养他们良好的习惯,正确的态度才是最为关键的。 看看这些准则:"适应生活";"成功是你的人格资本";"别希望不劳而获";"习惯律己";"不要忽视小事";"从错误中吸取教训";"事事需自己动手";"你往往只有一次机会";"时间,在你手中";"做该做的事";"善待身边的所有人"。其实这都是些最

普通的道理,父母,老师不知在孩子面前念叨过多少遍。然而,语言要有力量才能真正射入他们的心灵。有的时候16、7岁的学生总认为家长、老师是他们的对立面,对于他们的话语不屑一顾。然而同样的道理得到了成功者的验证会让这些固执的孩子更容易接受。 对于整个世界,今天你只是一名普通的学生,而明天,作为一个老师,我希望是个奇迹。 我相信这是一本适合青少年成长的好书。

读《走进心灵》后感

翻开李镇西老师的《走进心灵 ——民主教育》第一页,看见扉页上写着:没有民主,便没有创造;没有民主的教育,便没有民族的未来。我想,这句话不但是全书的中心,也是李老师民主教育思想的宗旨。 从民主思想传入国门,到百年来与封建文化的抗争,到今天教育界的民主化。其中的艰辛步伐,当今学术的百家争鸣,对民主教育的理解更是花样翻新。陶行知先生是第一个明确提出并系统阐述了“民主教育”,李老师接过了这个思想火炬,与自己的教育实践想结合,为民主教育的今天注入了新的血液。作者这样写道:教育是心灵的艺术。教育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教育的过程绝不仅仅是技巧的实施,而应该充满人情味;教育的每一个环节都应该充满着对人的理解、尊重和感染,应体现出民主和平等的现代意识。虽然学科知识、专业能力、认知水平来说,教师远在学生之上,但就人格而言,师生之间是天然平等的;教师和学生不但是在人格上、情感上平等的朋友,而且也是在求知路上共同探索的平等的志同道合者。书中的开始作者向我们介绍了一个具有民主性的班级体,那就是“未来班”,民主思想的老师,民主管理的制度,民主化的师生交流。手记中讲述了在未来班中,与谷建芬老师因一首小小的班歌而产生的摩擦,并使音乐家和学生间迸出了友谊的火花。民主教育的萌芽从未来班诞生了…… 手记二是:集体主义教育新论。作者对集体的概念作了新的概述:大家有共同的追求、共同的荣辱、共同的精神支柱、共同的心理依托。从民主管理出发,从对学生的德育、智育、乃至个性的发展都提出了新的观点和方法。读了这一章,最大的感受就是集体主义教育应从人本考虑,从小处着眼。手记四中见的是作者和学生交流,标题就是向学生学习,是向传统教育发出的挑战。我们应该承认教师不是完人,承认教师在许多方面不如我们的学生,这并不是降低了教育者对自己人格的要求,恰恰相反,只有教师意识到自己的不足,才真正有利于教师的自我完善。李老师不但清楚的意识了,而且还提出了“我有什么优点值得李老师学习?”也让学生看到了可能以前被忽略了的自己人格的某些亮点,因此而增加了自信和自豪。 手记六和七,深入心灵的教育和走进大自然,我觉得这是书中的一个高潮。教育工作的对象是人,更具体的说,是人的心灵。而心灵的交流、心灵的共鸣、心灵的和谐甚至心灵的碰撞,都会产生一种心灵的美。当我们不能理解学生的心灵时,学生也不会理解我们,我们所有的“办法”、“措施”、“技巧”、“绝招”等等都失去了应有的教育内涵,而仅仅是制服学生的“杀手锏”。同时,自然环境的教育功能有是不可忽视的 ,“天然的环境和人格的陶冶,很有密切的关系”。这点更让我感受至深。作为美术老师,到大自然中去寻找美的机会更多了一些,它是一本最博大精深的画册。“无论是小桥流水的幽雅情趣,还是大江东去的磅礴气势,无论是朝阳初升时小草上的一棵露珠,还是暮色降临时原野上的一缕炊烟都能使我很我的学生深切的感受到——我们都是自然的婴儿,卧在宇宙的摇篮里。”

我觉得这段话写的特别的好,非常欣赏。其中描述了李老师和学生一起在大自然中畅游,让人很是羡慕,师生见融洽的关系,深刻的感悟,一一呈现在了我们读者的眼前。

手记七——我的教育失误,作者对自己的教育进行了反思,并真诚的告诫我们这些同行:永远不要对你的学生扬起你的拳头;永远不要用刻薄的语言对你的学生说话:宁可让学生欺骗十次,也不要冤枉学生一次;无论遇到什么情况,都千万不要对学生说:“你是不可救药的!”这是最为实际、民主和朴实的经验!作者苏霍姆林斯基和在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中的民主性很好的吸收并运用到了实际的教育中去了,读完这本书也让我在李老师的教育生活中遨游了一回,受益非浅。

读《哈佛女孩刘亦婷》有感

寒假里,一个偶然的机会我看到了《哈佛女孩刘亦婷》这本书,封面上是灿烂的刘亦婷,那阳光般的笑容吸引我打开了这本书。当我仔细阅读后,我深深地被震撼了,我被刘亦婷刻苦的学习精神所感动,更被她父母持之以恒的系统教育的精神所感动。我感叹培养出如此优秀的孩子的父母,如果没有良好的素质及对生活的理解、感悟力,是无法在孩子成长的各阶段及时给予各方面的指导和训练的。

《哈佛女孩刘亦婷——素质培养纪实》一书是18岁的成都女孩刘亦婷被美国4所名牌大学——哈佛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威尔斯利学院和蒙特豪里尤克学院同时录取,并获得全额奖学金之后,刘亦婷的父母刘卫华、张欣武写了本书,讲述被哈佛大学喻为具有“不寻常的优秀素质和综合能力”的刘亦婷的培养过程。刘亦婷的父母刘卫华、张欣武都在成都市的某杂志社工作,他们把自己的理想寄托在女儿刘亦婷身上,精心培养。可以说,该书为读者提供了家庭教育如何培养孩子全面发展,提高素质的成功个例。

在如何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上,在各个学习阶段,刘的父母采用的是不同的方法,例如在小学阶段,作者认为这个阶段老师的态度与评价对孩子学习兴趣的影响最大,来自老师的夸奖和鼓励可以极大地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同样的道理,来自老师的冷眼和打击也有极大的杀伤力。父母宜每天和孩子聊聊学校的事,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尤其是有伤孩子自尊心和自信心的问题,及时为孩子提供“ 心理支撑”,帮助孩子重新振作精神。得不到老师鼓励的孩子,更需要父母多多鼓励。

以激发学习斗志为例——不同处境的孩子,要用不同的方法去激励。对处于劣势的孩子而言,最为有效的引导办法是,“一步分做几步走,让孩子有机会体验成功。”因为处于劣势的孩子普遍比较自卑,特别需要体验“我能行”的感觉,找到自我肯定的心理依据,从而增强自信心,唤起努力奋斗的愿望和勇气。对处于优势的孩子而言,则要用“天外有天”来防止自满,那些不断更新的富有挑战性的要求,比“不要骄傲啊”这种令孩子反感的空泛敲打更有吸引力,更能激发继续奋斗的热情和渴望。

做父母的,总喜欢把自己的孩子和别人的孩子相比较。不少父母就是在这种比较中忘记了孩子昨天的基础,恨不得孩子马上赶上或超过别的孩子,以至于失去应有的耐心。这样做的父母不论是出于追求完美,还是出于虚荣攀比,结果都是“欲速则不达”。这样的家庭经常出现这种情况——父母的期望值在山顶,孩子的基础在山脚,即使孩子从山脚攀登到山腰 ,已经有了明显的进步,但离山顶还是差得远,父母还是不满意,不高兴,动不动就用榜样来贬斥孩子,甚至还要打骂。孩子觉得很委屈,觉得再努力也没有用。长此以往,孩子必然厌恶学习,甚至会把兴趣转移到消极或危险的方面去。其实,不论什么基础的孩子,只要立足自己的现有水平,一步一个脚印地朝前走,都能形成富有发展潜力的个性特征,不断地积小胜为大胜。 “感觉良好”不仅对大人重要,对孩子更重要。父母多让孩子在正面事物上“感觉良好”,孩子就容易对正面事物感兴趣。想做到这一点并不难,只要把对孩子的期望值调整为 “在昨天的基础上前进”,真心地为孩子每一个微小的进步喝彩就行了。孩子的心灵舒展 ,才能形成最具发展潜力的好个性,才有机会创建自己的幸福人生。

书中还提到周弘先生的《赏识你的孩子》是教育孩子的一剂良药 。周弘先生不仅让先天耳聋的女儿学会了说话,还把她培养成了少年大学生、留美博士生, 他的秘诀就是:用教婴儿学走路、学说话的耐心和信心对待学习落后的孩子,把“你不行” 变成“你能行!”一份10题9错的答卷,在他嘴里竟能变成:“这么小的年龄做这么难的题 ,第一次居然就做对了一道……比爸爸当年强多了,再努努力,说不定还能多做对几道呢! ”

我想,做老师的、做父母的若能这样赏识激励孩子,再加上用有效的学习方法进行辅导,我们的学生、我们的孩子一定能一步一步实实在在地向前进!

《爱心与教育》给我的启示

近日读了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我的心里感触很深。其间,多次泪流满面,自己内心的感受可以用两个字来概括,不是“感动”,而是“震撼”!

托尔斯泰说过:“在这个世界上,常被别人关心、爱护,就能学会用自己的爱心去关心爱护别人”,“我们应该扩大内心的爱”。所以我们当老师的一定不能让自己的爱打折,在学生最需要关心爱护的时候充分体现自己的爱心和善举,“投桃报李”不是我们耳熟能详的老话吗?相信学生也会用同样的爱心和善举来回报这个世界的。

《爱心与教育》这本书不是流水线上下来的机械拼凑,不是坐在书斋里的玄妙之思,不是讲席上的高声布道,而是从血管里流出来的文字,是被汗水浸泡过的文字,是蘸着泪水与欢笑的文字,每一页都写着这样的字眼:“爱心”、“良知”、“思考”、“责任”、“忧患”……

这是我一直在寻找的文字:没有屠龙的玄虚,没有弄巧的文笔,没有油滑的高调,没有剪切的痕迹……这是我所熟悉的文笔:朴素中闪烁着华美,流畅中渗透着忧虑,峻急中深藏着思考,舒展中流动着智慧…… 这样的文字是生活之树上最大的果,

实践的枝头最美的花!一个教师,能够做到书里面所写的这些已经相当不易了,(我一直固执的认为,能够做到这一点的人是相当少,怎样悲观的估计都不过分,而且到现在,爱心越来越成为教师身上的稀缺元素。)在做到这些的同时,又能够有丰厚的理论素养,能够以一种高度的自觉意识来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就更属凤毛麟角!

《爱心与教育》应该怎么读?我以为,应该带着自己的心去读,带着自己的梦去读,带着自己的实践去读,带着自己的思考去读。时时反观自身,反观自己与镇西师之间的差距,我们才能走出浅薄,走出自满,走近学生,走进教育!感受很多,难以一一述及,这里选两则印象最深的故事和一点思考,算是给自己交上的一份沉重羞愧的答卷。

一、万同勾起的回忆

《爱心与教育》最能打动人的故事是什么?是每天煮给汪斌的鸡蛋,还是特别感人的生日祝福?是宁玮带给我们的感慨,还是对伍建的那份爱传递给我们的感动?都是,但是最能打动我的,毫无疑问,是万同的故事。在我眼里,一个教师“制造”一个感人的场面并不难,师道中不乏煽情高手,但一个教师,能够长期地像李镇西老师对待万同这样地对待一个学生,难!这份长达五十页的转化一个学生的教育手记,是我迄今为止见到过的最翔实最感人的后进生转化手记。在阅读过程中,我不断地被感动,不断地在想,我有多少耐心来对待万同这样的学生,来对待他身上的这些让人难以预料的反复?这么一问,羞愧无比!后进生是不幸的。因为他们长期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难以健康、快乐、自信、向上的精神生活。如果我们能还他们以健康、快乐、自信、向上,那该是多好的教育!一路阅读中,我在问自己:如果万同是我的学生,我会怎么做?我相信我也是一个有爱心的老师,我也会如李镇西老师一样耐心细致地对待他,谈心,讲道理,但我会容忍他太多的反复吗?我想不会,我会伤心,会愤恨,会觉得万同是不可教育的学生,我自己已经尽了力,而“教育不是万能的”……

二、宁小燕:永远的遗产

如果说万同勾起的,是我心中永远的自责与痛,那么宁小燕,则给了我一份沉重的思考。宁小燕的故事让我流泪。为什么?我们的教育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这样的惨剧?在我眼里,宁小燕是一把刀子,划开了我们的教育,特别是德育的“伪善”面孔!宁小燕以伪为真,活在一个虚幻的纯净的世界里,而这个世界注定要破灭的,这是宁小燕的悲剧,更是对教育的控诉。我们的教育,从来不乏善,不乏美,而唯独缺少的是一份真!我们的德育不是教育人的,而只是负责对万千现实进行议论,解释,树立无数无人瞅一眼的石像。而在今天,宁小燕们越来越少了!因为一个孩子,当他小学的时候,他可能就不会轻易相信什么了。这才是教育真正的悲剧,比宁小燕更让人感觉到悲哀。

当正直被嘲笑,当美好毁灭,当真诚被欺骗,当高洁死亡,我们的社会会变成什么样子?武汉大学生卖淫案,艺校学生夜总会实习事件,已经让我们看到了伪善的教育,如何导致道德的大规模塌方!读李镇镇西老师的文章,让人震撼也让人忧虑!教育,不仅仅要从善开始,更要从真开始。

教育,仅有爱心是不够的。爱学生就要了解学生。了解了他们的爱好和才能,了解了他们的个性特征,了解他们的精神世界。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不了解孩子,不了解他的智力发展,他的思想、兴趣、爱好、才能、天赋、倾向,就谈不上教育。李镇西老师毫不掩饰自己对学生的爱,而这份爱总觉得与其他人爱有所不同。我看到过不同的老师表达过对学生的爱。有保姆式的爱,有恨铁不成钢式的爱,有施恩式的爱,无论哪种,总是在潜意识里把学生看成是教育的对象,这当年然也没错,但我们能够非常明显地感觉到这种居高临下的态度,感觉到为人师者深藏骨髓的那一份道德优越感。而李老师却不止一次地说过,学生的心灵往往要比教师纯洁得多,学生在道德上也往往高出教师,这是整部书中我最以为然的结论!所以李老师的爱是建立在真正的民主的基础之上的,是真正平等的爱,发自内心的爱,不含任何杂质的爱,而更重要的是,这份爱不是单向的灌输,而是双向的互动!“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而李老师时时都在收获!当看到学生精心准备的生日礼物时,那一刻,难道不是为人师者最大的幸福吗?什么叫享受教育?这就叫享受教育!而当一个教师能够真正在与学生的交流中获益,提升自己的时候,他收获的是人生最大的幸福!这一点,李老师多年以前就意识到了。所以,在爱心的背后,是对学生的严格要求,甚至有对学生必要的惩罚。而李老师广博的知识,深厚的学养,更使得李老师的思考超出一般成功教师,而进入到了对教育本质,特别是德育本质的思考,所有读过这本书的同行,让我们携起手来,从李镇西老师出发,传送这份珍贵的薪火,走向真正的教育,充满爱心、民主、真诚、人性的教育!

学生像一株株幼苗,他们的成长离不开教师的呵护,离不开教师的倾注。教师要善于用爱心和智慧,为学生搭建一个愉快成长的平台。在实施新课程标准中,我们教师要张开宽广的臂膀,敞开慈爱博大的胸襟接纳学生,呵护他们,包括接纳有缺点的学生。

实践反思促进教师的专业特长

初一英语组 严永梅

长期以来,教师真正成为“传道授业解惑”的“工匠”,课堂成了教师发挥个人技艺的劳动场所。课堂教学往往以教师讲解知识和技能,而后给出结论,学生对知识只能机械的记忆,模仿和套用。学生只是被动接受知识,教学长期忽略了学生的情感需要,忽略了学生的个性发展。这就是传统教学的弊端。而现代教育改革既注重了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也重视提高教师职业的专业水平。要求教师要从经验型成长为专家型,单一型向全能型转变的道路。课堂教学也由原来知识的传授改变为引导创造。实践反思我想是当今教师成长的最有效途径

1、行动研究提高教师的理论知识

随着教育理论的层出不穷和不断更新,使从事实践工作的教师无所适从,很多教育理论也由于缺乏一种中介,很难真正为广大教师所运用。行动研究的兴起在教育改革的今天日益受到教师们的关注。它不是对理论问题的研究,它倡导“教师既研究者”的行动,把从事教育实践活动的教师带进了教育研究的门槛,同时也填补了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存在的巨大鸿沟。由于教师是教育活动的实施者,对实际

问题具有理论研究者不可替代的认识作用,教师通过开展研究性的实践活动,积极参与,不断反思,从而提高实践行动的质量,达到改进教育工作,促进教师自身教学的目的。

在研究的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寻找问题解决的途径,包括请教同行,查阅参考书,研究教学案例,参加培训等等,还要分析解释收集的信息和得到的结果;最后教师要进行反思。教师在通过对行动过程和研究结果进行反思。寻找问题的根源,并寻求解决方法的同时,从而使自己的教育行为发生根本的转变。行动研究从实践中来又是到实践中去,把行动与研究融为一体,无疑是提高教师职业素养和自身研究水平的一条重要途径。

2、案例研究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

教学案例是对一个教学实际情景的描述,在这个情景中,包括有一个或多个的疑难问题,同时可能包含有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它着眼于教学实际问题的解决,是开展行动研究的方式之一。利用教学案例,可以促进教师研究自己,分享别人成长的经验,积累反思教材,在实践中不断调整教学行为,以提高教学效率。 一个案件就是律师的案例,一个病例就是医生的案例,而一个教育教学活动就是教师研究的案例。一个精彩的教学案例不亚于一项教学理论的研究。而且只有教师自己才适合做这项工作。教师运用案例教学分析和诊断的理论。能更加公正、客观地分析和评价课堂教学。例夏文娟老师提供一堂公开课《Animals》,她一改传统的教学方式,完全放手让学生自主合作地探讨,事必会引发一些值得探讨的问题。这样的课就给我们提供了案例分析的素材,而且会更引起我们对所发现问题的深思。

在对教学案例的诊断和分析的过程中,教师通过多角度的观察,能更好地关注学生的情感和需要。利用案例分析问题,是用事实说话,教师减少了主观臆想,增加了理性思维。案例研究强调质的研究,理论的理解,从量的收集到质的分析教师对照别人的经验和问题,剖析和反思自己的教学,从而促进教师自身的专业成长。

3、深刻的反思磨檫出智慧的火花

专业型的教师具有积极进取、勤于思考、求异求新的思想特征,所以专家型的教师同时也是一个反思型的教师,一个教师的头脑不能集中在狭隘的教学行为里,应积极培养自己的观察、分析、解释和决策等反思型的实践,从而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研究能力。

新课程倡导教师可以用多种方式进行反思,一是写课后记,这实际上是对自己教学的一种再梳理,是对自己教学设计是否合理,方法和手段是否得当,重难点是否突破等问题的再思考。课后记的反思形式使教师能迅速及时的找准问题根源,有的放矢地寻找解决策略。二是写反思的札记,教师实事求是的分析成功与失败的经验,全面、客观地评价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并提出见解,为教学的再创造积累素材。此外,教师还可以与同行交流讨论,利用行动研究来进行反思,在一

起各抒己见,发挥各自优势,寻找最佳解决方案,达到资源共享。教师以理论为指导对教学问题和现象进行深入的剖析,通过认识、实践、再认识,探索改进教学的行动方案,它是一种高层次的反思。

师德的反思丰富和升华了教师的成长目标;教育教学理论的反思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实践的反思使教师树立终生学习的意识。综上所述,基本理论和实践反思的模式不失为一条教师专业成长的阶梯。

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有感

初一语文组 翟言

人应该怎样地活着才有意义呢?保尔·柯察金用行动回答了这一问题。看:他在残疾后,毫不灰心,还要顽强学习,努力工作,并且开始了文学创作。后来双目失明了,这对于已经瘫痪的人来说,又是一个多么沉重的打击呀!可是经过顽强地努力,他终于成功地写出了小说《在暴风雨诞生》的前几章。读着、读着,我禁不住热泪盈眶。保尔这样一个普通的战士,竟有比钢铁还要坚强的意志。

对于困难,苦难,意志薄弱的人调头就跑,然而意志坚强的人却勇往直前,成功自然属于后者。人生在世,谁都难免会遇到崎岖坎坷,有些人会束手就擒,有些人则会勇敢拼搏。拿出一种精神,勇往向前,我们就会看到阳光。

坚定的意志和顽强的毅力,还需要一种等待,一种忍耐。没有十年磨一剑的精神,没有坚持再坚持的耐性,谁能担保自己能成才?哲学家曾经说过:“苦难是一所学校。许多人的生命之所以伟大,都来自他们所承受的苦难。最好的才干往往是烈火中锻炼出来的。”苦难能磨练人的意志,激发人的潜能,使它折射出光辉的人格魅力,保尔·柯察金就是最好的例子。 现在多数的家庭调价好了,在优越的环境中长大的我们,根本没有了吃苦的意志。殊不知,一个人要有所成就,能够担当大任,必须首先经受磨难,接受各种考验,具备不屈不挠的精神,才能有所成就。爱迪生那句名言“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这说明了一个道理:一个人只有经受得住苦难的磨练,他才能取得成功。 作为我们新一代的青少年,不用像保尔·柯察金有那样铁一般的意志,只要我们踏踏实实

地走好每一步,定一个目标,哪怕很小很小的目标,只要去坚定的追随,就会终身受益。 最后让我们记住一句话:一个人如果过具备了坚强的意志,那么他就能克服前进道路上的种种困难,百折不挠,坚持不懈,直至成功。

由“木桶理论”想到的

田志功

管理学中有个“木桶理论”:一只木桶,由若干块长短不一的木板组成。木桶存水量的多少,不取决于最长的那块木板,而取决于最短的那一块。这一理论告诉我们,在班级管理中必须树立起“整体观念”。

首先,要重视对“长短”的培养,更要重视对“短板”的转化。优秀学生是形成良好班风的动力和保证,因而必须重视对他们的培养。值得注意的是,不少教师对优秀学生较“放心”,但“放心”不能代替教育和管理,否则会变成“放任自流”,从而使一部分优秀学生裹足不前或退步,甚至每况愈下,从“长板”变成“短板”。班上总有些暂时落后的学生,教师对他们的态度往往简单粗暴,有意或无意地冷落他们,甚至放弃他们,这样会极大地损害他们的自尊心,从而产生自卑心理和逆反心理。同时,教师对待这些学生的态度又会影响到其他学生对他们的态度。这样就会使得班级凝聚力下降,甚至成为一盘散沙。

其次,要以辩证的、全面的观点来看待学生,充分认识学生自身的“长”与“短”。优秀学生有很多长处,例如:自信心强,具有自尊心和荣誉感;富有进取精神,成绩优异;责任心强,工作负责,具有良好的意志品质和性格特征等等。但他们身上也存在一些缺点,例如:优越感强,脱离普通学生;虚荣心较强;容易产生自傲自大情绪;心理过于脆弱。而另外一些学生则成绩差、纪律性不高、自控能力不强等。但他们身上肯定存在着一些“闪光点”,如文体方面有特长、能见义勇为、助人为乐。认识每个学生的特点是班级管理工作的基础,可采取一些行之有效的办法:如建立学生档案,内容包括每个学生的性格、爱好、特长、受过的奖励和处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根据情况随时补充、修改。

再次,要做到因材施教,建立一个互相帮助、取长补短的班级共同环境。对于一些成绩相对落后学生的转化侧重点是挖掘他们身上的“闪光点”,选准突破口,对他们的优点和进步多给予赞扬。

自然界中有这样一种现象:当一株植物单独生长时,显得矮小。而与众多植物一起生长时,则根深叶茂、生机盎然,这就是“共生效应”,帮助学生建立互帮互助的“共生圈”。例如:可以将班级分为几个组,每组的优秀学生和相对落后学生比例相同,从德、智、体、美、劳各方面进行考核,以小组平均成绩平衡量个人成绩,并在小组间进行阶段竞赛。这样,每个学生不仅要自己成功,同时也要关心、帮助其他组员成功。

综小所述,在班级管理中,只要我们树立整体观念,正确对待学生,不断培养发展“长板”,积极转化“短板”,学生个人这个“小木桶”和班级这个“大木桶”的存水量就会增大,学生个人素质以及班级整体素质就会得到提高。

我读《新教育之梦》

《新教育之梦》全书可以分为两大部分:一、理想中的教育模式。二、理想中的教育角色。

一、理想中的教育氛围

作者以轻松、流畅的笔调从人文科学、现实生活、教育实践等几方面,对理想中的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育进行了极为深刻的阐述;以朴实、通俗的语言

剖析、总结了现行的“五育”中存在的盲点和缺陷;以翔实的数据、鲜活的事例论证了中外教育名家的理念精华。

二、理想中的教育角色。

作者怀着对教育的无限挚爱,以科学的态度对教师、校长、学校、学生、父母五种教育角色作了细致的分析和描绘。以诚恳的口吻对各种教育角色加以定位,并提出相应的要求。

尽管作者将“五育”和“五种角色”安排在各自的篇目中,加以深层次的阐述。但是,我们依然可以看到“五育”和“五种角色”都不是孤立存在的“一枝独

秀”,它们之间,有着千丝万缕切不可分割的联系,甚至可以把他们看作是交融、糅合在一起的“合体”。而这个“合体”的血液便是:“以人为本、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思想。

在客观地分析了现行教育的现实和困惑之后,作者理智地批评了旧观念中存在的种种弊端。全方位、多角度地构筑了新时代的新教育理念,打破了隔在“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之间的城墙。

《新教育之梦》既没有空泛地说教,也没有那种故作高深的神秘,作为教育理论专著,这是极为难得的。更为可贵的是,作者以独特的眼光从一些小事上琢磨到教育的真谛,并运用通俗的手法表达出来,催人反思。

细读全书,可以观赏到新颖的教育理念。细读全书,可以理解教育研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品读全书,又可以在教育观念上感受到巨大冲击,感受到发自内心的震撼。回味全书,则可以清楚地体会到:成功的教育就是生活本身!

细读全书,可以观赏到新颖的教育理念。细读全书,可以理解教育研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品读全书,又可以在教育观念上感受到巨大冲击,感受到发自内心的震撼。回味全书,则可以清楚地体会到:成功的教育就是生活本身!

什么是英语读书笔记

读书心得体会

最佳答案

1.Yesterday, I read a book, the name of the book is《Dr Bethune》.

Dr Bethune was a famous doctor From Canada. In 1938, he came to China. At that time , China was at war with Japan. He worked as a doctor in the Chinese army and saved many soldiers? lives. He worked very hard and became sick. Dr Bethune died in 1939. He was only 49 years old. He was a good man and we remember him today.

I think the book is very, very good!

2. Twenty Thousand Leagues under the Sea 海底两万里

Story started in 1866. Aronnax, a natural historian, was studying for a large monster under the sea. At that time, the monster?s massagers were traveling around the world. After the investigation, he would return from aboard. And

then he received an invitation from sea forces of America. So he was going to make the monster die out.

3 Brown Eyes 棕眼

Peter and Susan arrived at their hotel in Lea-on-Sea. They always visit a beautiful island every year. But this time, they meet a man who pretends to be Peter. He has the same face as Peter by his mask. He is Stephen Griggs. He killed Susan and takes out his mask, and then gives Peter the gun! In this way, peter was caught by the police.

4 Surfer! 冲浪好手

Nick is a good surfer. He wants to go to Australia for three months. But his parents don?t like his plan. They want Nick to go to college. But Nick still tries his best to make his parents agree. Because he wants to join an important surfing competition there. Later Nick join another surfing competition, and he win the first price——a thousand pounds! Then his father agrees with Nick?s plan, and affords his plane ticket!

5 Alice in Wonderland 爱丽丝奇遇记

One hot summer day, Alice and her sister are sitting under the tree. Alice sees a white rabbit, and she run after it. The rabbit goes down a rabbit whole and Alice follows it, she is now in a strange wonderland. Alice eats some special things, and she changes her size! Everything is different and strange there. The animals there can speak! Alice meets many interesting things. At last, she wakes up. It?s just a dream!

6. Five Famous Fairy Tales 著名童话五则

This book tells five famous fairy tales. Today, I will mainly introduce the story, The White Birds, written by Hans Anderson.

There is a king with ten sons and one daughter. Their mother died when the daughter, Elisa, was born. Then the king married with another woman. But she is a bad and jealous woman. She changes the boys in to ten white birds. Elisa makes the coats of gold flowers to help them. Finally she succeeds, her brothers change bake to people, and she married with a king.

7. Gulliver?s Travels 格列佛游记

The story includes three parts. They are respectively talking about: Gulliver in Lilliput, in Brobdingnag, and in Houyhnms.

Gulliver travels to the South Seas. On their way to the East Indies, a strong wind carried them to the wrong way. Most of the people died. Some days later, he comes to Lilliput, everything is small there. Three days later, he comes to Brobdingnag. This country is opposite from Lilliput, the thing are huge, very

huge! Then he travels to a place called Houyhnms, which is also very interesting.

8. Heidi 海蒂

Heidi is a cute and kindhearted girl. She lives in the mountain of Switzerland, and has no mother or father. One sunny day, she goes to stay with her

grandfather in his little wooden house, high up in the mountain. She soon has a friend——goat-Peter. She makes Alm-Opa no longer lonely. One day,

Heidi?s aunt takes her to Miss Rohmer?s house to be a servant. Later she helps Clara to stand up from the wheel chair, and can even walk more!

9 The Jungle Book 森林王子

There is a family of wolf live in the jungle. They find a very young brown child, with big eyes and no clothes. The wolves take the little boy in to their home. The child learns and plays with the other cubs. And they named him Mowgli. Later he becomes a brave and clever teenager. At last, Mowgli hunts with his ?brothers? in the jungle!

初中英语教学心得体会

五年来的英语教学实践,使我有了不少体会和感想。同时它使中小学外语教学在观念、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上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可以说,新教材的推广和使用推动了外语教学朝着素质化教学方面迈进。

一、观念的变化

第一、新教材使我们能做到真正意义上教英语,而不是教有关英语的知识。我们有了这样的共识,语言是交际的工具,交际能力的发展是我们教学的最终目标的。过去在我们的外语教学中普遍地存在着重语言知识的传授,轻能力培养的倾向。外语课堂教学的中心围绕着语言知识的讲解,句法的分析以及解题技巧的培养。学生背了不少语法规则,可往往一进入真实的交际环境中,常常是不知所措。以阅读能力为例,过去的课文教学很少注意到培养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教材只是为教师提供了讲解句法结构和词汇典型例子。学生学习文章往往是为了通过它们学习语法和词法,而不是为了提高阅读能力。新教材采用话题、结构和交际功能相结合的路子,并辅以一定的知识传授,不仅让学生掌握一定的语言知识,更注重的是让学生通过语言知识是培养英语交际能力的基础,基础不等于能力,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基础。训练学会怎样使用语言进行交流思想和情感,怎样获取信息。例如在unit10(A hobby),period 2。这一课的课型是阅读课,课文给出的阅读资料就是同学们熟悉的A hobby ,在这基础上就能做到既训练了学生的阅读能力也使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能够把知识及时得应用到实际上来。

第二 、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语言的学习必然要包括对文化的学习。交际能力的最终体现则反映在能否准确、恰当和迅速地交流信息和感情。跨文化意识的教育正受到外语教师的极大关注。一概否认过去外语教学中的文化教育是不符合事实的。一个社会文化不可避免地反映到语言中来,所不同的是过去中学外语教学中,没有让文化意识的教育“显性”出来,最多是比较一下汉英在语言结构上的异同,很少关注文化上的差异。教师在教学中缺乏传授文化知识的培养文化意识的自觉意识,使我们培养的学生在交际能力方面打了折扣。当我们把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作为外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时,我们发现学习一种外语

不仅学习它的词汇和语法规则,它还涉及到语言以外的文化规则。跨文化间的人际交流离不开文化的理解和沟通。如交际中是否得体,是否符合习惯,这就要求学习者了解该民族的风俗习惯,了解该民族的生活方式以及伦理道德和价值观念。不少语言教学研究者把文化理解能力看作是语言交际能力的一个不可分割的部分。因为文化是一个社会的一种生活方式,是一个民族传统的延续的手段,也是一个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所必须遵守的约定俗成的社会准则。没有这种文化意识就会导致在跨文化的交流时产生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有时会使交流出现障碍,使交流中断,甚至产生误解,这就是所谓的“文化休克”。有人认为,在同外国人交流中,他们一般能容忍我们在说外语时出现的语音或句法错误,而对文化错误却常常耿耿于怀,因为它不合他们的交际规则,在其文化习俗上不可接受,甚至在价值体系上产生冲突。这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文化敏感性和文化鉴赏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对提高他们的语言交际能力是非常有益的。例如在讲到天气这一单元时,我们教师一般都把中国和澳大利亚的天气做对比,让学生能够了解更多的外国的文化知识。再例外,在讲到乘车时,我们一般都把中国和英国乘车方式作对比。在配套材料中有一组对话“Here’s our present for you, Miss zhang. We hope you like it.” “Thank you very much.Can I open it?”虽然是一段简单的对话,但是里面就包含了文化差异的问题。在中国,一般人们在收到礼物的时候都不会当面打开,以表礼貌,但是在外国的文化当中,人们在收到礼物的时候都会当着客人的面把礼物拆开,还要表示非常喜欢礼物,这样才会使客人感到高兴。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语言与文化关系密切,掌握语法有助于语句结构的正确,而熟悉有关文化知识有助于理解和表情达意。

第三、新教材努力地使课文内容集现实性、思想性、趣味性、知识性和文体性一体、现实的题材。实用的语言使学生对新教材感兴趣,通过学习,立刻能把学到的语言知识用到交流中去。旧教材中也有不少在思想性、知识性和趣味性上较好的文章,例如,Book4 Unit5 Thomas Edison 。但总体上说,所选文章比较陈旧,缺乏时代感和现实性,有些故事学生早已听过,难以对学生产生“信息沟”(informationgap). 在新教材当中使用了大量的学生喜欢的人或事,例如,著名乒乓球运动员王楠、张怡宁、中国宇航员杨立伟等著名人物,美国著名网络工程师扑尔盖茨等。这种素材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学到了知识。

二、方法的变化

教学方法是伴随教学观念的改变而变化的。开放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转变具体的表现就是课堂教学模式和方法的改变。

第一、过去外语教学的一个显著的特征就是忽视了教学中实践活动在学生认识发展中的作用。“教师的目标是把词汇和语法规则授给学生,学生学习外语的目的常常是为了通过考试而不是为了在日常的交际中使用语言”因此,外语教学的模式和方法就是教师讲解,学生背记。新教材为教师的语言活动提供了丰富的内容和形式。我们体会到学生的活动是将语言知识转化为言语技能和能力的必要过程。语言活动有两层次意义:“一是把听说读写作为手段使学生通过练习掌握外语的规则,学会正确的用法;另一是把听说作为教学的最终目的,在接近真实的交际练习中训练学生使用语言进行交际。用法侧重语言形式,培养语言能力;使用侧重语言功能,训练交际能力。”学生活动的一个直接结果就是打破了过去课堂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改变了教师的角色。教师由单一的知识传授者改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活动的组织者。师生的关系有过去的单一关系——师生问答变成不仅有师生关系,也有学生和学生的活动,如:双人活动,小组讨论,全班活动。活动形式由教师的讲解变成不仅有教师的讲解,学生有表演、讨论、辩论模拟采访等活动。这不仅仅是活跃了课堂气氛,更重要的是创设情景,让学生在活动中训练使用语言的能力。

第二、传统的外语教学的任务是传授语言知识,忽视对学生的技能训练。因此教师关注的语言的系统性和全面性,很少关注和研究如何培养学生的语言技能。以阅读教学为例(这是过去外语技能教学的主要形式),外语教师仅仅是把阅读材料作为他们讲解语言知识的手段和载体。阅读技能的培养,文字信息处

理能力以及思维能力没有得到应有训练和培养。教师教课文的顺序常常是:单词——词组——句子——段落——篇章。今天的许多教师已跳出了这个模式,在传授语言知识的同时,非常注意研究如何全面培养学生的语言技能。这种研究更趋科学性,更具有交际性。以对话教学为例,以往在进行对话教学时,教师更多地将重点放在教学内容的处理上,表现在课堂上以知识为主线,反复进行句型和对话的机械操练,结果造成了学生听说能力的薄弱,尤其在生活中遇到真实场景后,不知所措,不会将课堂中所学语言迁移到生活中。(Unit 10 ) 本节课以“邀请”的话题为主线,课堂上通过竞赛,展开关于“邀请”的词汇和对话学习,其次创设了“邀请俱乐部”的对策,让学生在相对真实的语境中实现对话交际,生活中则通过学生课后交换邀请函,邀请获胜小组去家中烧烤,使教学内容自然而真实地渗透到生活中去。这种教学方法的变动反映出不同的教学思想和教学观念。

更多相关推荐:
《做最好的自己》读书心得体会

《做最好的自己》读书心得体会高尔基曾说过:“书是人类的进步阶梯,范文之心得体会:《做最好的自己》读书心得体会。”书是我们的好朋友,通过它可以“看”到广阔的世界,“看”到银河里的星星,“看”到中华瑰丽的五千年,“…

小学教师读书心得体会

小学教师读书心得体会书是知识的海洋,读书对每个人来说都非常重要,它甚至可以影响人的一生。读书能改变一个人的品德,提升一个人的思想,铸造一个人的灵魂。通过读书,让我们学会了本领,掌握了技能,得以在这个世界上有了生…

《幼儿教育》读书心得体会

那么,怎样搞好幼儿教育呢?关键应该根据幼儿的特征“对症下药”。幼儿象春天的花朵,天真烂漫,活泼可爱,纯真无瑕,分辩是非能力差,同时有极强的好奇心及接受能力和模仿能力。所以对幼儿施教绝不能采用简单、粗暴的方法,应…

双鱼兄妹快乐学期留言板(读书心得体会)

双鱼兄妹快乐学期留言板(读书心得体会)作者:伍美珍(阳光姐姐)出版社:北京少年儿童出版社这本书的主要内容是关于一对非常有趣的双鱼座兄妹的一个学期里发生了什么事情,(如:有趣的.伤心的.难过的.开心的??)这本书…

《幼儿园管理》读书心得体会

《幼儿园管理》读书心得体会转眼间,我从幼师毕业至今已有16个年头,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放在了幼儿教育上。作为一名在基层多年的幼儿园管理者,在实际工作中,经常会有茫然的感觉。虽然经过xx年多的不断摸索,积累了一定的…

读书心得体会

C41-6-2学生读书心得体会《八十天环球旅行》这本书讲述了英国绅士福克先生和朋友打赌,要在八十天内环球一周。他带着仆人路路通踏上了环球之旅。一路上,福可先生凭借着自己的机智、勇敢和毅力,克服了重重困难,争分夺…

王晓松读书心得体会1

读《怎样培养真正的人》心得体会(20xx.9—20xx.1)大连长兴岛临港工业区凤鸣幼儿园王晓松最近,我读了苏霍姆林斯基《怎样培养真正的人》,其中有一篇文章《爱学生就等于爱自己》,读后,颇有感触,一名教师不光要…

三年级读书心得报告

北京第二实验小学三年级读书心得报告践行酷爱读书的校训争当读书三士目标1小学士10篇目标2小硕士18篇目标3小博士24篇班级姓名学号年月日1书名作者千字数2这本书是属于哪一类的在内划童话寓言文学名著历史地理其他神...

三年级读书心得报告 读书笔记表格

北京第二实验小学三年级读书心得报告践行酷爱读书的校训争当读书三士目标1小学士8篇目标2小硕士16篇目标3小博士24篇班级姓名学号年月日1书名作者千字数2这本书是属于哪一类的在内划童话寓言文学名著历史地理其他神话...

读书学习心得体会范文

免费分享创新读书学习心得体会范文学记曰是固教然后知困学然后知不足也对于我们教师而言要学的东西太多而我知道的东西又太少了有人说教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应该有一桶水这话固然有道理但一桶水如不再添也有用尽的时候愚以为教师不...

读书心得体会范文

读书心得体会范文读书心得体会范文心宽念纯追求美善人生读后感六月份看的是一本佛书名字叫做心宽念纯追求美善人生本人并不信佛但是看到此书觉得整个人很宁静把自己带进一个非常安静自在与世无争世界中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很多...

读书心得体会范文两篇

读书心得体会范文两篇读书心得体会范文两篇一莎士比亚说过生活里没有了书籍就像没有了阳光智慧里没有了书籍就像鸟儿折断了翅膀列宁也曾说过书籍是巨大的力量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是高尔基的一句名言不管怎么说这些名人名言都...

读书心得体会(47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