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题研究小结表1

时间:2024.3.31

课题组阶段性研究工作小结记录表(表三)

第 一 研究阶段               记录人:               记录时间:

说明:应在每学期结束前(或后)至少安排一次阶段性小结活动,检查小课题研究进程。工作小结主要填写本阶段研究工作的经验、存在问题等。


第二篇:小学数学主题图的应用研究课题总结报告


小学数学主题图的应用研究课题总结报告

    一、研究背景:

    打开人教版小学数学新教材,映入眼帘的是一幅幅五颜六色的图画,里面有一个个活泼可爱的小朋友,一个个憨态可掬的小动物,这些以鲜艳的色彩、生动的情境引起小学生注意与喜爱的图画就是小学数学教材的一部分,即主题图。

    南京农业大学图书馆何建新教授在《主题图及其应用》一书中这样写道:“主题图(Topic Maps)的概念最初是由W3C提出的,并由国际标准组织SGML委员会第三工作小组的研究人员开发,用来实现索引和辞典构建过程的形式化。主题图是一种用于描述信息资源的知识结构的元数据格式,它可以定位某一知识概念所在的资源位置,也可以表示知识概念间的相互联系。主题就是主题图中的基本构成单元,是现实事物的具体化,它可以是表示任何事物对象的名词,通过主题表述的概念被形式化之后就是标题。主题图中最有价值的部分就是主题间的关联。”

在实际操作中,我们发现了这样一些问题:1.有的教师把主题图的功能简单地定位成为情景创设服务,只起到“敲门砖”的作用,没有合理安排主题图出现的时机。2. 有的老师没有深入考虑主题图的内涵,只会按部就班的照着主题图安排的活动指导照做,使教学目标偏离。观照当下,不同地区的学生使用同一本教材,地区的差异,造成学生的生活环境、知识背景、活动经验及思维方式也不尽相同。由于认识的误解和操作的偏差,“主题图”使用误区颇多,主要存在着“弃置不用”、“随意更换”、“本末倒置”、“机械使用”四大误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课程目标的有效达成。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我们不能一味的迷信和盲从,应在充分钻研教材的基础上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对主题图进行有效地处理,使“主题图”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知识,提高学习能力的有效载体。在使用主题图时要做到收放自如、张驰有度、科学引导,这就需要教材的使用者——教师,必须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创造性的使用主题图。

  本课题是针对数学课堂教学中出现的这些问题而选定的。着重从能使教师掌握高效应用主题图进行情境教学的基本方法、基本技能;深入挖掘新教材主题图中,蕴含着的丰富的信息资源,渗透着的相关的数学知识,学会引导学生观察、分析主题图,学会等待学生去发现知识。充分发挥主题图的功能价值,赋予主题图以灵魂,使主题图真正“活”起来;使学生有目的地学习,使学生乐于学习,使学生能独创性地学习等方面进行研究,以达到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

    二、研究构想:

    1、理论依据:

   (1)、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学生主动的建构活动,在这个建构活动中,情境对学生的学习尤为重要,主题图总是一个情境的再现。主题图中的情境是生活与数学的桥梁,是数学的发现与运用的载体。

   (2)、从心理学观点来看,儿童认识事物是从感知开始的,然后形成表象,由表象逐步发展到抽象。主题图的情境是否引入课堂,与儿童的学习态度呈显著相关性。主题图来源于现实世界,贴近学生的生活。课堂中引入情境,让学生在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明确学习数学的价值。心理学研究表明,在熟悉的带有现实事件的环境作用下,儿童更容易将自己的情感移入所感知的对象中去,促使他们以更高的情绪自主学习。

   (3)、《数学课程标准》(试行)中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从现实中寻找学生学习的素材,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存在于自己熟悉的现实世界中。”自主探索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形式,让他们在主题图中发现数学问题,通过探究、合作交流解决数学问题,获得数学学习的方法、乐趣。

   2、 研究目标:

   本实验是为了更加深入研究主题图在教学中所发挥的积极作用,旨在通过教学实践中的运用,研究如何建构学生的知识体系,训练他们科学的思维方式,以及师生的信息素养,使得教学方式有进一步的改善,学生和教师都能在各自的基础上有充分的发展。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和实践,试图达到以下目标:

   (1)、改变以往的缺乏生活应用意识的数学课堂教学方式,建立目标明确,操作有效的情境化的数学课堂教学方式,开辟一条新的数学课堂教学途径,并促进数学教育。

   (2)、结合主题图,进行思想教育。比如爱劳动、保护树木、美化生活等等。

   (3)、在富有创意的主题图文化的氛围中,让学生初步学会用数学眼光观察主题图,从数学的角度发现数学问题,提出数学问题;会用数学的思想方法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进行数学交流。

   (4)、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感知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增进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兴趣,增强对数学知识的运用意识。

    3、研究的基本内容:

    新教材的主题图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活动方式、数学思想等。而这些主题图能否发挥优势,还需要我们教师创造性地使用和处理,将其活动化、现实化,赋予生命的活力。本课题是针对数学课堂教学中,在应用主题图时出现的问题而选定的。研究的内容主要是从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及现状和教师课堂教学中主题图使用的现状调查、分析入手,探讨小学数学教材主题图的应用:挖掘出主题图丰富的内涵;把握主题图的最佳应用时机;掌握主题图的应用方法,力争走出主题图应用的几个误区。

   (1)、通过调查研究,了解各类学生的学习兴趣、特点、能力、方法、做到因材施教;使教师掌握高效应用主题图进行情境教学的基本方法、基本技能。初步形成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主题图的课堂教学基本模式,试图走出主题图“弃之不顾”这一误区。

   (2)、通过研究,先深入挖掘新教材主题图中,蕴含着的丰富的信息资源,渗透着的相关的数学知识,然后创造性地处理和使用主题图,再引导学生观察、分析主题图,学会等待学生去发现知识。使主题图资源化、故事化、生活化、活动化、问题化、人文化,充分发挥主题图的功能价值。让主题图真正“活”起来,以避免主题图的机械使用。

   (3)、通过研究,使学生有目的地学习,使学生乐于学习,使学生能独创性地学习。能和集体成员相互协作、相互尊重,对所学习内容能展开独立思考,进行多向思维,创造性地用所学到的内容去适应新的情况,探索新的问题。

    4、研究方法:

    本课题的研究方法以行动研究方法为主。同时辅之调查法、文献法、实验法等研究方法。即在行动研究的基础上,了解实际问题,确定突破方向,充分借鉴并利用已有资源丰富素材库及课件内容,加以创新。此外,还要多方听取意见,进行探索性、验证性的实验,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改进、完善研究成果。

   (1)、主要研究方法

    a、行动研究法:

    鼓励全体数学教师主动申报参与课题实验,并重点确定培养一批骨干实验教师。实验工作中具体操作可在课前、课中、课后等阶段对“主题图”的功用及使用方法进行研究和指导,从而分析探讨如何更好地发挥“主题图”在教学及教学效果提高和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

    b、调查研究法:

    通过问卷调查、座谈等形式,了解师生运用“主题图”的现状,有目的地进行研究,通过听课、评课、测试、座谈调研等手段,及时了解课题实施过程中反映的共性问题,分析解决问题的办法和措施,不断优化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结构。

    (2)、其它研究方法

    多媒体教学法、文献研究法、经验总结法、借鉴法。

    三、研究过程:

    本课题从开题以来,经历了课题的准备阶段课题的实施阶段(20##年11月至20##年12月),同时课题将于本学期结题。在这期间我们开展了扎实有效的研究,具体如下:

    1、成立了课题研究小组,制定了课题研究计划和实施方案。

    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为顾问,全组数学老师为成员的课题研究小组,命名为“铜矿二小数学主题图的应用研究课题小组”。(后来由于工作的调动,人员有一点变动)接着我们召开了课题组老师的会议,通过自我解剖、自我分析,老师们都认为由于认识的误解和操作的偏差,“主题图”使用误区颇多,主要存在着“弃置不用”、“随意更换”、“本末倒置”、“机械使用”四大误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课程目标的有效达成。为了改变这种现象,大家作了一些探索,但没有找到好的方法。现在学校开展课题研究,大家决心要在主题图的应用研究上下功夫,并就如何开展研究工作提出了许多建议,对课题的形成、课题论证及可课题研究方案的制定提供了宝贵的参考意见。

    2、组织课题组老师开展专题学习、研讨活动,提高老师们的理论水平和研究能力。

    课题申报成功并在市立项以后,课题组成员坚持召开了每月一次的专题学习、研讨会议,总结前段的研究情况,讨论后面的研究计划。各教师还把集中学习和个人学习有效结合起来,并能及时地把学习的内容要点进行摘抄,记录到个人教科研手册中,真正把学习落实到实处。聘请专家参与课题组的活动,对课题研究进行指导,我们组织课题组全体成员参加了由教研室刘力平书记主讲的《积极开展校本教研和课题研究活动,努力提高教师专业水平》的专题讲座,认真学习了相关的课题资料,了解课题研究的规程及资料准备的要求,并多次组织课题组成员召开专题会议进行研究讨论。学习了优秀经验,同时对我们的课题研究工作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充分利用学校图书资料,现代教育网络,最大限度的利用教育资源,进一步调查分析、研究探讨,提高课题组全体成员的理论水平、调查水平、实践反思能力、整理成文能力,建立有效的评价机制,调动广大教师的研究热情,促使研究向纵深发展

    3、按计划开展研究活动,不断取得阶段性研究成果。

    根据课题研究方案,我们按计划开展了一系列的活动。针对老师们在教学中存在机械使用主题图这一问题,我们课题组主要从主题图的引入和呈现两方面进行了研究,探索出了主题图引入方法:编故事引入、问题情境引入、游戏引入、谈话引入等,引入的时机可分为课前面、课中间、课后面时引入。认为最有价值的研究是在主题图的加工与创造方面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将静态的主题图以动态的方式呈现,并得到了主题图动态呈现的几种方式:1、将主题图编成故事的形式呈现。2、动手操作主题图呈现。3、多媒体动态演示。课题组老师以每月围绕一个主题,采取集体备课-上研究课-集体评课-撰写反思、研究论文的过程开展活动。研究课的具体做法是:先组内集体备课,然后由一位围绕课题研究主题上一节课,进行实验研究。课题组成员还把自已的研究成果在每学期进行的几次“教研活动”中展示出来,供全体教师学习、指导,通过这一年的课题研究活动,教学效果明显提高。

    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我们还对学生和研究老师进行了问卷调查,通过此次调查活动,对以后的研究工作有了较为清晰的思路,确定了上学期课题研究的重点是:探索有效的小学数学主题图的应用研究方法。这学期我们在深入领悟教材练习内容编排意图的基础上,紧密联系教材主题图,将教与学结合起来,重在研究学生应用主题图进行有效学习。为了使课题研究更具实质性,在教研室领导、专家的指导下,我们将学生分为了低、中、高年级三组进行研究。低年级组研究主题是:为主题图编故事、动手操作主题图,建立了目标明确,操作有效的情境化的低年级数学课堂教学方式,开辟了一条新的数学课堂教学途径。中年级组的研究主题是学会用数学眼光观察主题图,从数学角度发现数学问题,提出数学问题并解答,将复习导入法与主题图创设情境导入新知相结合,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高年级组的研究主题是训练学生将习题自创主题图,更好地理解题意,增强对数学知识的运用意识。通过组织这样的研究活动,引导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来分析生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感悟生活中的数学价值,以此达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围绕每个年级的研究主题,每个年级的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完成了多幅作品。将主题图有效的运用到了学习上。研究老师还对学生作品进行了有效的分析总结。

    还从学生的双基落实、能力发展、兴趣培养等方面出发,开展了这样几项活动: 3-4年级看图数学探究能力测试、5-6年级画图解答应用题竞赛。

    课后与组内老师一起讨论交流,提出了自己的意见,讨论了修改方案。并撰写了自己的听课心得。反思课堂中学生参与的热情、应用主题图的科学性、以及应用后所达到的效果程度等,把反思教学作为促进自身素质、能力提高的有效途径。实验教师注重平时的教学点滴心得,及时撰写成文。

    经过前一阶段的研究,我们发现了在应用主题图教学中存在这样的问题:有的主题图因为需要学生具有一种空间想象能力和概括能力,所以这一内容的主题图会成为困扰一些学生的难题。有的主题图教师在教学中不易展示或说明。针对以上问题,我们确定了20##年下学期的研究主题是:如何在主题图教学中,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将教师不易展示或说明的图形,利用信息技术清晰而形象的加以说明。如何通过主题图教学与信息技术科学的整合来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我们研究的目的。如何利用这一先进手段来改变教学方式,提高学习效率,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确立,主体作用得到真正发挥,是我们研究的方向。我们结合教学实际,共上示范课、研究课四堂。研究出了以下五种将信息技术与数学主题图教学整合的具体方法:1).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培养学生观察、思维能力。2).利用信息技术,化解主题图教学中的重、难点。3).利用信息技术,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数学主题图。4).借助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自主发现、探索学习能力。5).利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空间意识。

    四、研究结果。

    1、研究了小学数学主题图的创造性应用,试图走出主题图“弃之不顾”这一误区,初步形成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主题图的课堂教学基本模式:创设主题图情境,激发兴趣→ 提出问题 →尝试探究→巩固应用→归纳总结。并把模式运用于我们的教学实践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爱上了数学课堂,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通过研究,我们总结出了将静态的主题图以动态的方式呈现的几种方式,试图走出主题图“机械使用”的误区,以达到灵活使用主题图。

    (1)、将主题图编成故事的形式呈现

    这种呈现方式是指教师根据自身情况和书中实际,联系生活,通过创设一些学生喜闻乐见、便于参与的故事形式,来演绎主题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故事是低年级儿童最感兴趣的学习素材,以故事的形式演绎“主题图”情境,会引发学生惊奇、新鲜、亲近的儿童情趣,有利于产生积极的情感,帮助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顺利掌握新的学习内容。教材中许多以拟人化创设的“主题图”情境,都可以编成童话故事。

    例如:一年级上册《统计》一课,是通过创设“大象过生日”的童话故事形式来演绎主题图情境,用好主题图。老师:“小朋友们,你们喜欢动物吗?今天我们一起到森林里去看看动物朋友。(出示主题图)今天森林里真热闹!你们知道今天是谁的生日吗?”学生说:“是大象的生日。”“让我们齐唱生日歌,祝大象爷爷生日快乐吧!”学生开心地唱起歌来。在愉悦的氛围中老师问:“你们从图上看到了什么?”学生纷纷举手说:“大象家来了很多客人。我看到有小狗、小猪和小猴。我看到它们还给大象带来了礼物,送来了鲜花。……”“大家观察得真仔细。从图上看,大象家来的客人比较多,排列有些乱,不容易一下子看出来各是多少。你们能想个好办法让大家很清楚地知道来了哪些客人,它们各有几个吗?”大家积极地反应道“我们让小狗站在一起,让小猴站在一起,让小猪站在一起。然后再去数一数。”在这样一个饶有童趣地故事中,引发了学生惊喜、新奇的情绪,帮助学生在快乐的充满童趣的氛围中产生了探究和学习的欲望。

   (2)、动手操作主题图。

    动手操作是启迪学生积极思考,引发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兴趣的重要手段,学生动手操作的过程,其实质是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只有主题图的展示,没有学生的亲自操作,学生获得的知识就比较模糊,不够深刻,只有让每个学生都参加实践操作,运用多种感官参加学习活动,才可能使所有学生获得比较充分的感知,才便于储存和提取信息。教学中,教师要提供更多的机会让学生动手操作,通过操作活动,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数学知识。特别在几何图形教学中都可采用此方法,引导学生先观察图形,再进行实践操作。通过操作中获得大量的感性认识,形成数学概念。

    例如:第一册32页《认识物体和图形》出示的是鞋盒、粉笔盒、魔方、易拉罐等学生熟悉的实物作为主题图,目的是让学生把形状相同的物体放在一起,引出四种立体图形。在教学中,我们将它设计成了五个动手操作的活动环节,活动一:玩一玩、摸一摸自己搜集不同的物品,它们各有什么不同地方,把你的发现记在脑子里,等会儿说给组上小朋友听;活动二:比一比长方体与正方体有什么不同?活动三:滚一滚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看哪个先到底?活动四:搭一搭各种图形,你搭得是什么?活动五:这些小动物是由哪些图形拼成的?

    (3)、多媒体动态演示。

    教材中的主题图多是半成品,往往以结论式的呈现而少了过程,静态的主题图又受篇幅、教学内容、目标的限制不可能把多元的生活因素都体现在一幅主题图中,且并不一定适合每个孩子的学习。在教学中,可依据情况用多媒体形式将主题图提供的内容动态化,使学生全身心投入到数学活动中去,增加实际体验,切身感受数学的奇妙与无处不在。

    例如:《乘法的初步认识》呈现的游乐场情境图信息量大,图中事物总数量少(用数数就能直接得出结果),致使问题的指向性不明确,学生在不理解乘法含义的前提下很难找到相同加数,凸显不出列乘法算式的必要性。这时我就用多媒体制作先让学生整体观察动画的游乐场,激发学生兴趣,然后将重点放在玩过山车的场景:将主题图中呈现的6个双人坐增至15个。这样就利于学生产生知识冲突,引出乘法的作用。

    又如:“用数学(8、7、6加几)”,教材中例题和练习中的习题一共是4幅主题图,画面选取了学生最喜欢的小动物的形象,生动逼真,趣味盎然,符合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学生很喜欢。但教材上的画面是静态的,学生理解起来有困难。教学本课时,我们灵活地运用了这些插图,把它做成课件,变静态为动态,先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大自然动物园”的整体情境,以师生一起到“大自然动物园”中游玩的形式引导学生走进情境中,再根据教学内容依次拉近“兔子的乐园”、“鸟的天堂”、“鸡的世界”、“鱼儿的天地”,让学生逐一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最后以解决“大自然动物园”的管理员---书爷爷带来的两道题为这次游玩画上圆满的句号。这种形式深深吸引了学生,充分调动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学生从中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丽和小动物的可爱,从而很自然地实现了“热爱自然、保护动物”的思想教育目标。

   (4)、创设问题情境呈现

    挖掘出主题图中的隐含数学问题是数学学习的关键,基于学生的思维特点,如果将学生一下子置于非常复杂的情境中,会让他们东拉一句西扯一句,无所适从。如二年级下册 “解决问题”主题图孕含了“看戏、跷跷板、丢沙包、买面包”四个情景问题。如果做一次呈现,学生会迷糊不清,这时我们将各个场景分批出示,引导学生收集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由于老师的合理安排,主题图依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学生的探索过程提供思维表象,激励学生探究的热情,促使学生生活经验不断数学化。

在主题图教学中,理解主题图的意义,选取学生身边喜闻乐见的事物,让学生发现主题图情境中隐含的数学问题,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诱发了他们积极的思考心理倾向,把知识性和人文性有机的结合起来。因此,在使用主题图时,不仅要让学生多看,看清楚图意;要让学生多想,想有价值的问题;要让学生多说,说出心中所想的;

例如:“我们的校园”这一实践活动课中,学生在室外自由活动后,回教室汇报。汇报之后,我们就问:根据跳绳的,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学生提出了:

A、参加跳绳的一共多少人?

B、谁和谁一共跳了多少个?

C、谁比谁跳的多几个?

请学生列式解答这些问题,你是怎么想的?看看有几种不同的思路?

又问:跑步的同学又是怎样的呢?

在让学生填完表后,我又问:(1)参加哪项活动的人最多?哪项最少?(2)跑步的和跳绳的一共有多少人?

让同桌看表相互提问,之后在全班交流。

    这样依据主题图创设问题情境呈现,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机,更重要的是把数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了,学生在情境中体会到校园生活中存在的数学。然后通过一系列的数学问题,让学生对活动进行整理,培养了学生从实际生活中提出数学问题的能力和用数学的意识。

   (5)、游戏形式呈现

我们发现很多主题图呈现的是与学生联系十分密切的生活场景,那么结合主题图,使学生参与进来开展游戏活动,成为主题图中的一员,既可以使学生提高参与数学课堂的积极性,也可以让他们在“游戏”的过程中领悟数学知识,感受数学的生活价值。

    例如:“第几”这一课,教材提供的是一幅“购票”的主题图。这幅主题图贴近学生生活实践。教学时,我们就安排以游戏的方式呈现,让学生扮作:穿红衣阿姨、老大爷(替代穿绿衣的阿姨)、小朋友、解放军、青年叔叔,并凌乱地站在讲台边。教师说:“他们为排队的事情而争吵,请你们帮助他们排排队,并说一说他们总共有多少人,谁排第几?”有的以先来后到顺序排队(体现约定俗成的有序规则);有的以解放军排第一(体现拥军关怀);有的以小朋友排第一(体现了中华民族爱幼美德);有的以老大爷排第一(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美德);有的学生还以阿姨的孩子在家等待,穿红衣阿姨应排第一(体现对母爱的关爱)。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在活动中不仅学到了数学知识,也受到了思想教育。

   3、通过研究,我们总结归纳出了一些创造性地处理和应用主题图的策略,使主题图更贴近本班学生实际,较好地解决了使用主题图时教学内容“本末倒置”的问题,促进了有效教学。

    策略1:挖掘主题图的丰富内涵,提高主题图的“质”。

   (1)、挖掘主题图中隐含的数学信息

    例如:“6、7的认识”这一课题的主题图。这是一幅十分生动的画面。首先可供学生数数的资源非常丰富:就数人数而言,就可以各个不同角度去数:可以先数出教室里面有几个人在打扫卫生,门口又走进一个打水的小朋友,从6数到7一共是7人;二是先数出6名学生,再增加一个老师,也是7人。还可以数出放好的6把椅子,再数出小朋友搬来的一把椅子,一共是7把椅子。也可以先数出5张学生用的椅子,再数出老师用的讲台。这样的过程不仅锻炼了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而且也让学生体会到:7是在6的基础上加1,7比6大。

   (2)、挖掘主题图中隐含的数学思想

    小学数学教学大纲指出:要结合有关知识的学习、向小学生渗透集合、函数、统计等数学思想。教材大量采用直观形象的集合图。对应图等向学生渗透现代数学思想。在渗透这些思想方法时,不能出现抽象的定义、名称,而只能引导学生通过对这些图形的观察,感受到这些现代数学的思想方法。

    如在教学第一册准备课的“开学图”时,可先指导学生从整体上观察画面,有序、完整地说出整个插图所表达的意思。使原本相对信息容量大的主题图,转化成相对信息量单一利于学生理解的“分解内容”,具体的做法就是,让学生按图中人物的年龄、性别、活动情景和不同的景物进行分类观察,渗透分类思想。在以上观察的基础上进行提问:图中有几个学生?几个老师?几个男生?几个女生?几个人?几棵树?……引导学生通过数数,渗透自然数的概念。

   ( 3)、挖掘主题图中渗透的德育思想

    主题图除了其数学知识教育功能外,编者还根据小学生的思维特点,利用图的形式,渗透丰富的思想教育因素。因此,在教学中利用主题图,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主题图教育功能的一个重要方面。如“8、9的认识”这一课题中的主题图给学生呈现一幅以“热爱自然,保护环境”为主题的生动画面,其内容有人、花、树、黑板上的字等。画面除了提供书数外,还明显地反映了环保的主题。

     策略2:、灵活改编主题图,提高主题图的“趣”

     今天的教师不应该是主题图的执行者,而是主题图资源的开发和运用者。也就是要求我们在尊重教材意图的同时,进行灵活合理的改编,使主题图发挥出更大的价值。

    (1)、串一串,使主题情境更加生动

    主题情境创设要符合学生实际,能激起学生的兴趣,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在教学中可适当地将主题图扩充、串联,补一些人名、地名、活动名称等,使主题图中人、物形象更鲜明生动。如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广角“排列与组合”第115页练习二十五第1、2、3题是配合例1与“做一做”的习题,就可以根据五幅主题图的素材,以“聪聪过生日”为线,将其串联:“生日服装搭配”、“PARTY自助餐”、“智闯游乐园”、“游玩路线”、“合照留念”。环环相扣,趣味横生,孩子们跟随着聪聪和明明度过了快乐的三十五分钟。   

   (2)、编一编,使主题氛围更有情趣

    主题图是以“场景”的形式来表现的,而这个场景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是静态的。它往往无法同时兼顾儿童情趣、现实意义与富有挑战性的数学知识于一体。教学中对主题图的使用,是选用课本的,还是重新选择主题场景,是每位教师值得考虑的因素。如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118~119页实践活动:掷一掷。教材中主题图设计了教师和学生示范游戏、学生小组内游戏两副场景探讨可能性大小的实践活动,使学生通过猜想、实验、验证的过程,巩固“组合”的有关知识,探讨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考虑到如何最大限度地调动起学生的游戏兴趣,可以“揭穿街头骗术”为名开始了场景的描述:社会上经常有这样一些赌博游戏,拿两个骰子,掷一次,看掷出的点数,如果是5、6、7、8、9,就算庄家赢,否则就是别人赢,结果往往是庄家赢得多。这其中到底存有什么猫腻呢?想不想揭开这个骗局?!让我们利用我们的武器——数学知识,来与这些丑恶的现象作斗争吧!顿时,孩子们个个兴致盎然,跃跃欲试。由此使得这一探究游戏具有挑战性和现实意义,激起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和社会责任感。

    (3)、变平面为立体,使主题图更真实

     教材中的主题图往往是集知识性、教育性、人文性于一体的,但它毕竟只是一幅虚拟的平面图,我们只有将它融入到真实的立体的生活中,真正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才更利于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使学生在学知识的同时各方面能力都得到发展。

    如教学三年级下册“小数的认识”时,就地取材,模拟设计了“测量自己课桌面长和宽”的真实活动情境。问题一提出,学生们立刻投入到有趣的测量活动中,有的学生还用铅笔轻轻地在桌面上做个记号。仅3分钟时间,学生就汇报说:“桌面长约6分米,宽约4分米。”这时笔者适时引导学生思考:“如果用米作单位,怎么表示呢?”学生们很快回忆起用分数表示的方法。在此基础上,笔者直接告诉学生:桌面的长和宽还可以用0.6米、0.4米来表示,并指出:像0.6、0.4这样的数就是小数……在这样的活动情境中探究知识,学生学得轻松、愉快、扎实、有兴趣,同时,在操作活动中,学生充分感受到了小数的现实意义,体验到了数学的应用价值。如此好的教学效果是语言描述创设情境和单纯看平面图所不能达到的。

    (4)、改一改,使素材呈现更利探索

 教师在教学中要用好教材,但不能尽信于教材,我们必须用一分为二的眼光来看待主题图,在充分钻研的基础上,创造性地使用主题图,这样才能充分挖掘其功能,使我们的课堂真正实现为学生发展服务的目的。对于那些不能有效引导教学情境的素材应当作出及时调整和修改。如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68页“口算乘法”主题图所呈现的“游乐项目价格表”,介于对教学内容的分析,我们认为,表中所呈现的数据对于学生探究过程而言具有不科学性。此主题图呈现的是三口之家到游乐园游玩的场景,因此学生往往会以三人为单位买票游玩;而价格表所示的单价大都是一位数,只有最后一项是整十数,从而学生列出的算式基本上都是表内乘法的题目,针对本节课新知“整十数乘一位数”的口算题却只有一题。鉴于这一情况,我们对价格表作了相应的调整:

经过数据的调整,排除一些没必要的干扰,使学生在表内乘法的基础上来学习本小节的口算知识。在9乘几的基础上计算10乘几,再由10乘几推出几十、几百的数乘一位数,使学生能够自己发现和得出整百、整十的数乘一位数的计算规律,加深对乘法意义的理解,为后面的学习打好基础。

   (5)、适度增补,使主题图更厚实

     教材给我们提供的主题图和例题,仅是教师在预设教案时所思考的依据。那么,在教学时,我们应该根据学生现有的学习起点和生活经验,认真地分析教材,对主题图进行信息的增补和删减。

     例如:人教版三下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乘法,教材所提供的一幅主题图,从图中只能引出本课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一个算式,信息量比较小,主题图利用率不高。如果对此进行增补两个人和3个问题的信息量,主题图的内容就显得充实了,实际情境不只是一个问题,而是多元的整合,使课堂变得更加和谐。当教师问及你能列式解决谁的问题时,华华:24×3 = 72(元);欢欢:24×8 = 192(元);阿姨:24×10 = 240(元);妮妮:24×12 = 228(元)……使学生在一幅图中同时解决了四个问题,其中前三个问题的计算起到复习知识技能和了解学习起点的作用,后一个问题引出了新的“两位数乘两位数”,为学生探究新知打下了基础,这是主题图的一次运用。同时,当学生经历自主探究,初步掌握计算技能,联系实际问题时还可对增补后的主题图进行二度开发。如:华华和阿姨共用了多少钱?华华和欢欢共用了多少钱?欢欢和阿,姨共用了多少钱?……学生在同一现实背景之下,不断地提出了类似的问题,同时也不断地用竖式进行了计算。使学生悟出了一位数乘两位数和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内在联系,同时,也知道了竖式计算的方法即是求两积之和。这种练习形式不仅提高了练习密度,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训练要求,又使计算速度快的学生得到更多机会的练习。。

     策略3:选择主题图的呈现时机,突显主题图的“效”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以新授课为主要形式。在新授课教学中,主题图的呈现时机可以是课前、课中、和课后,也可以是贯穿整个课堂,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结合具体内容,努力创设形象、生动、有趣的层递式主题图情境串,选择最有利于教学的时机呈现主题图,突显主题图在各个环节的效果,让学生始终在浓烈的情境氛围中主动学习。

     例如:在教学“7的乘法口诀”时,是这样来构建层递式主题图“情境串”的:(1)、在教学导入中呈现主题图情境。即在课的开始部分,教师或学生呈现的带学生进入学习的情境,它有利于激起学生的兴趣。情境一:探究规律,孕育口诀。课件出示主题图:森林背景下的“白雪公主”和七个拿着气球的“小矮人”。①数一数小矮人,课件在小矮人下方出示相应编号;②(课件在前三个气球中分别出示7、14、21)说一说三个气球中的数是怎么排列的;③帮后面小矮人找对应的数;④引出课题。(2)、在教学展开中呈现主题图情境。即在新知的探究阶段为解决本课的知识点而创设的学习情境,它有利于启迪学生的智慧。

     情境二:自主合作,创编口决。大家能帮小矮人编出7的乘法口诀吗?①小组交流,组长记录;②小组汇报,板书口诀;③齐读口诀。情境三:解读品味,感悟口诀。①读了这些口诀你发现了什么规律?②你觉得哪句口诀比较难记;(3)、在教学延伸中呈现主题图情境。即在知识的应用阶段,为了拓展新课所学,延伸学习内容而创设的学习情境,它有利于学生巩固所学,提高应用知识的能力。

情境四:多维应用,深化口诀。儿歌续编(课件出示7个小矮人,并配音呈现“1个矮人1张床,7个矮人7张床;1个矮人2只碗,7个矮人14只碗……”的儿歌文字)。

    在这个以“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为主线的美丽、完整、连续且有着戏剧性发展的主题图故事情境中,孩子们完全投入地参与到课堂中来了,情境中每一个小小的成功不断激励着他们寻求新的目标,新的高度,积极地进行探索,成功、兴趣与追求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这种连续性的、极速积累并质变的心灵震撼与智慧引领是一个个孤立的小情境所无法比拟的。

    也可以把主题图的呈现放在课末,例如:在《9加几的进位加法》教学中,把主题图的呈现放在课末,在学生已经归纳了的多种算法的基础上,教师出示了运动会主题场景图,问:“这是我们学校上星期的运动会的场景,你能从图中提出用加法计算的数学问题吗?”这个问题的提出没有任何的旁支,非常一目了然,学生马上就领会到主题图的隐性资源,回答:“跳绳的和踢毽子的一共有几人?”“这个问题谁能解决?”生:“3+9=12。”师又问:“这里的3、9各指什么?”学生回答:“3指跳绳的有3人, 9是指踢毽子的有9人。”老师抓住问题的关键,马上追问:“这个算式解决了一个什么问题呀?”学生回答:“跳绳和踢毽子的一共有12人。”从这样的一个环节就可以清晰地看到主题图的运用真的落实到了实处,从层层深入的问题情境中,梳理学生的的知识构架体系。让学生把新知和实际运用紧密联系,得到了很好的成效。

    4、学生在数学学习能力方面有了很大的提高。

    引领学生自主利用主题图学习,提高了学生的观察力,语言表达能力,乐于探索,勤于动手,团队合作交流能力。主题图不仅仅是在课堂教学中应用,也可以让学生在课后学习中一起讨论,一起合作学习中应用。低年级学生通过操作主题图、给主题图编故事等形式既巩固了所学知识又将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中。中年级学生通过给主题图提出不同的问题并解决,使学生既用数学的眼光看问题,从具体、复杂的情景中提出问题展开数学化思维,又可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自我探索精神。高年级学生通过为习题自创主题图,培养了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品尝到了创造的喜悦和成就感。每个年级的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完成了多幅作品。

    5、在学生数学学习情感方面成效显著。

    大量生动活泼的主题图,色彩鲜艳,富有情趣,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主动观察。有的主题图主要为我们提供了源于生活的教学资源,可以让孩子们在有趣的故事氛围中提炼出数学问题展开讨论,不仅掌握知识,而且让孩子们深切地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有的主题图主要提供了一些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的活动或操作方式,属于活动方式类。它提示给我们的是一种“做数学”的教学理念,让孩子们在类似的操作活动中体验和感悟数学,同时也向我们教师提示了一些可以利用的教学资源和自主、合作的学习活动方式。

    在教学和学习中灵活运用主题图,改变了我校作为边远农村小学那种“一支粉笔、一本书”的传统的枯燥无味的教学模式,围绕主题图编故事、做游戏、操作活动、多媒体动态演示等使数学课堂变得丰富多彩,让学生在生动的情境中学习数学,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建立了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得到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创新意识、合作意识都得到了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得到了锻炼。学生由兴趣缺缺,变成了喜欢上数学课。

    6、教师的理论素养、教学水平、教研能力明显提高。

    在研究活动中,课题组教师积极参与,主动学习教育教学理论,积极借鉴国内外在这个课题研究方面的经验,钻研教材和教法,互相交流经验,形成了良好的教研氛围。通过研究课、实验课、观摩课等活动,展示了教师的教学能力,通过自我反思,相互评课,专家指导,提高了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特别是青年教师,在课题研究中受益匪浅,脱颖而出。他们不仅教学能力、教研能力、教学效果都得到了较大幅度的提高,自身素质也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五、结束语                                                                                    

    我们开展小学数学主题图的应用研究的宗旨是使学生有目的地学习,使学生乐于学习,使学生能独创性地学习。能和集体成员相互协作、相互尊重,对所学习的内容能展开独立思考,进行多向思维,创造性地用所学到的内容去适应新的情况,探索新的问题。在《小学数学主题图的应用与研究》课题的引领下,我们学校的数学课堂教学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是,在欣喜的同时我们清醒地看到  许多亟待改进的不足之处和不少亟待研究与解决的问题:

    1、理论素养的欠缺、研究力量的薄弱以及与外界信息交流的不够,直接影响着课题的进一步深入研究。

    2、“点”的突破不够。课题研究中的力度、层次和水平不均衡,少数研究主题有蜻蜓点水、走过场的倾向。

    3、对上述教学模式应用的系统科学有效的评价研究不够。

    4、教师教学主动性、创造性的发挥有待提高。教学模式本身只为教师的教学提供了一个教学活动框架,提示一条思路,并不是可供教师机械模仿或模拟的样板。在选择与运用的过程中,还需要教师发挥创造才能,善于依据不同的教学任务、不同的班级学生和自己的教学特长,大胆地进行改造。构成教学模式的各种教学变量、教学程序在教学过程中的排列、组合以及具体操作方法,并不是固定不变的,所有这些都为我们进一步优化教学模式,打造简约有效的数学课堂留下了广阔的空间。

    5、由于研究的时间比较短,深入的不够,取得的成果不突出,结题后我们还将进行深入的研究,以求取得更好的效果。

更多相关推荐:
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研究课题总结

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研究工作总结张艳《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足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

小学数学课题研究阶段小结

数形结合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课题研究小组第三阶段小结在学校相关科室的领导和全体课题组成员的共同努力下数形结合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课题研究小组进入第三阶段的研究现对本阶段的工作小结如下一总体情况在前两...

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提问的研究课题阶段性小结

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提问的研究课题阶段性小结江阴市长寿实验小学张丽萍课题确立的背景新课程的实施向我们传递了一个信息新课改的目的就是要提高教学的效率这该如何实现呢唯一的做法是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而课堂提问是最直接最方...

小学数学课题研究阶段性总结

课题研究阶段性总结一直以来学生的计算能力的提高始终困扰着每位数学教师许多数学教师经常会说教学中批改学生的作业时总是发现我们的学生在计算过程中常出现不是看错数字就是抄错数字或是加法忘了进位减法忘了退位或是把加法当...

小学数学课题研究阶段性总结

课题研究阶段性总结一直以来学生的课堂表达能力的提高始终困扰着每位数学教师许多数学教师经常会说上课时学生总是不愿意发言就是勉强说了也大不到点子上上课时一直处于被动的地位专门等着老师说学生只是负责听不敢发表自己的见...

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研究课题小结

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研究课题小结三(1)班林素云一、课题研究的达到预期目标1、通过研究,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的有效性教学策略,指导教学、服务教学。2、通过研究,转变我们的教学理念,树立有效教…

小学数学课题研究的心得体会

农村小学数学课堂导入的课题研究写的体会为了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主动探究能力,我参加了“农村小学数学课堂导入的课题研究”课题实验。我在同组的同事指导下,通过研实验,…

小学数学培养自主合作学习习惯的研究课题阶段总结

小学数学培养自主合作学习习惯的研究课题阶段总结为了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主动探究能力我在同组指导下通过研究实验初步取得了一些的成绩现总结如下一严格要求务实开展自我申报小学数...

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生活化的研究课题阶段性小结

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生活化的研究课题阶段性小结南丰实验小学朱玲聪数学源于生活尤其是小学数学在我们日常生活中都能找到其原型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

小学数学综合实践课中问题解决策略研究的结题报告

小学数学综合实践课中问题解决策略研究的结题报告小学数学综合实践课中问题解决策略研究的结题报告金华市北苑小学执笔人赵红燕内容提要本文是小学数学综合实践课中问题解决策略研究的结题报告主要从课题的提出及意义概念的界定...

小学数学课题研究中期报告

课题名称如何提高低年级小学生的口算能力参与人员一年级教师研究依据一问题的提出可以说计算在我们的生活中是随处可见的尤其是在小学阶段的数学学习中计算教学更可以说是贯穿于我们教学过程始终的由此可见计算教学在小学阶段的...

《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实践与研究》课题开题报告

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实践与研究课题开题报告一课题的提出我们对小学生活数学资源的挖掘与运用研究是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在对传统教学作出理性思辩现状分析的基础上展开的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课堂改革力度的不断加大课程资源的...

小学数学课题研究总结(4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