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总结

时间:2024.3.27

一 名词解释

社会学想象力是一种特有的心智素质,它思考人们实际上所需要的是什么以及人们感到自己所需要的是什么?它能帮助人们运用所了解的情况发展理性,以清醒地总结世界上正在和将要发生的事情。还能帮助我们把握历史和事件及二者在社会中的相互关系,也能使我们摆脱狭隘的个人观点,在思想上更清楚地认识个人活动同社会实践之间的联系,也使我们从狭小的视野中摆脱出来去认识更为广阔的外部世界。 实证主义:亦称“实证论”。现代西方哲学学说与流派之一。创始人是孔德。实证主义者宣称自己是“科学的哲学家”;认为科学只是对“实证的事实”即经验事实的描写与记录,不反映事物的本质与客观规律,超乎感觉经验之外的事物的本质,是不可能认识的,也没有必要去认识它。

社会学本土化 就中国而言,就是社会学中国化。也就是建立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的,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学。

社会 从外在形态上看,所谓社会,简单地说就是人与自然环境以及人和人之间有机结合而成的共同体。对此可从以下几点理解:第一,人是从自然界里产生出来的。 第二,人要生存、要发展,就必须不断地向自然界索取生活资料,利用和改造自然环境。第三,人对自然界的索取、利用与改造,只能采取结群的方式进行。第四,从历史唯物主义所揭示的社会构成的三个基本要素——生产方式、人口和自然环境来看,社会正是以上所说的共同体。 从内在本质上来看:所谓社会,概括地讲就是以生产关系为基础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 可从以下几点去理解:首先,人与人之间有机结合成一个共同体,必须有一定的联结纽带。 其次,社会中人与由人制造或加工的客观物的关系,实际上是以物为中介的社会关系。 再次,由于生产活动是人的最基本、最重要的活动,其他一切社会活动均在此基础上进行,所以在生产活动中形成的社会关系,就成为其他一切社会活动中形成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

社会结构 内涵:社会构成要素、部分或方面按一定的方式有机联系而成的系统网络。外延: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社会整体结构 二是社会具体结构

社会地位 社会学中把人们在社会中占据的位置以及围绕这一位置所形成的权利义务关系称之为“社会地位”人们获得社会地位的两种途径:(1)出生——“先赋地位”(2)通过自己的努力—— “自致地位”

社会角色 是指社会上每一种地位都伴以为社会所期望和要求的、与人的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套权利、义务和行为模式。具体可从以下四方面理解:(1)角色是社会地位的外在表现 角色是地位的外在的、动态的表现形式,而

地位则是角色的内在依据。地位和角色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2)角色是人们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 和行为模式 3)角色是人们对于处在特定地位上的人们行为期待 (4)角色是社会群体或社会组织的基础

社会关系 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形成的以生产关系为基础的各种联系和关系的总和

文化 存在于各种内隐的和外显的模式之中,借助符号的运用得以学习和传播,并构成人类群体的特殊成就,这些成就包括他们制造物品的各种具体式样,文化的基本要素是传统思想观念和价值,其中尤以价值观最为重要。 美国的人类学家克罗伯和科拉克洪所下。

主流文化:当几种文化同时并存时,一定有一种价值观念和规范体系占据主导地位,为当时社会大多数人所接受,而且往往是统治集团所推崇的文化体系,这种文化称为“主流文化”、“主体文化”或“显文化”,有时也被称作“官方文化”。与之相对应的、居于附属地位的其他价值观念和规范体系可以称为“亚文化”、“次文化”或“潜文化”,有时也被称为“民间文化”。

文化传播:是指文化元素或文化丛从其发祥地扩散到不同地方而被模仿、采借和接受的社会现象和过程。

文化采借:即把外来的文化元素或文化丛直接接纳过来;

文化的间接传播:即一 种文化元素或文化丛传入另一个地区,引起那里人们的思考和反应,引发传入地的人创造出一种新文化。

文化濡化 由于文化传播使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文化元素互相接触,其中的一种文化吸收或采纳了另外一种文化元素,并且使之与主体文化 协调起来,最终成为主体文化的一 部分。这个文化变迁过程称为文化濡化。文化濡化包括了文化接触、撞击、冲突、采借与整合调适等阶段。

文化一体化 :

社会群体 广义的社会群体指的是人类生活中具有一定稳定性的所有结构形式。 狭义的社会群体是指与正式的社会组织相对立的群体,一般称之为基本群体。 我们使用广义的社会群体概念,即社会群体是人们通过某种社会关系联结起来,进行共同活动和感情交流的集体。 特征::1、有明确的成员关系 2、有持续的相互交往 3、有一致的群体意识和规范 4、有一致行动的能力

首属群体 又称初级群体或初级社会群体,是社会群体中最古老、最基本的形式,是个人参与社会生活的基础群体。具体指的是其成员相互熟悉、了解,因而以感情为基础结成亲密关系的社会群体。典型首属群体有家庭、邻里、朋友、亲属等。 特征 1)成员有限,规模不大 2)面对面的交往与合作 3)成员难以替代 4)成员间的交往富有感情 5)群体控制依靠非正式手段 功能 :正功能 :承担着社会化的任务 ;满足人们情感需求;有助于维护社会秩序 。 负功能 : 从微观心理角度看

从宏观机构角度看

次属群体 又称次级群体或次级社会群体,是用来表示与首属群体相对应的各种群体。具体指的是其成员为了 某种特定的目标集合在一起,通过明确的规章制度结成正规关系的社会群体。典型的次属群体有:军营、学校、大工厂和政府部门等。

内群体是指一个人经常参与其中,或在其间工作,或在其间生活,或在其间进行其他活动,并且对该群体产生了一种感情上的认同的群体。又称我群。 外群体与内群体相对,泛指内群体以外的社会群体。又称他群

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 是按照群体中社会关系的规范化程度划分的,正式群体及其内部关系是按正式的社会规范建立起来并受正式规范

所制约的。非正式群体及其内部关系具有非规范化的特点。

家庭 概念

传统的家庭模式:核心家庭 主干家庭 联合家庭 扩大家庭 非传统家庭模式 :单亲家庭 重组家庭 单身家庭 空巢家庭 丁克家庭 功能 :参照首属群体的功能 生养 社会化 经济合作 赡养 休闲娱乐 感情交流

社会组织 是指为了达到一定的社会目标,执行一定的社会功能而有意识地组织起来,以一个相对独立单位存在的社会群体。

社会组织特征 1、具有特定的目标和目标体系 2. 一定数量的固定成员 3. 组织成员角色化 4.具有严格的规章制度 5. 具有权力分层体系和科层化管理体制 6. 要具备一定物质基础

长链组织:需在一个时间序列中执行其功能。如汽车工业和建筑工业

媒介组织:指将希望保持相互依赖的人群结合在一起。如银行

集约组织:指将各种各样的工艺技术或方法结合在一起以改变人或对象的组织。这种组织是将丰富多样的高技术结合在一起,以完成航天飞机之类的空间技术方面的计划。

社会组织结构 是指组织为了实现一定目标而使各组成部分相互协调起来的一种模式。它决定着组织中正式的指挥系统和沟通网络,包含着分化和整合两个方面的内容,分化指的是将组织工作分解为各个任务,整合指将这些任务协调起来。合理的组织结构对于组织充分发挥其功能,提高工作效率和顺利实现组织目标都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正式结构 是指组织成员根据一套严格的规章制度而形成的一种规范的群体结构。有直线职能结构 矩阵组织结构 事业部制组织结构 非正式结构 是指组织内部的成员以共同的观点、爱好、情感为基础自发形成的一种群体结构

社会制度 三个层次的含义:第一是指社会形态或社会体系意义上的制度。如:资本主义制度、社会主义制度等等。

第二是指具体的社会制度,如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教育制度、家庭制度等。

第三是指各种社会组织的规章制度,如考勤制度、奖惩制度、学习制度等。 社会制度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社会关系和与此相联系的社会活动的规范体系,是社会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制度化:是指制度对人类现实的社会行动产生影响并使之模式化的过程。制度化的基本作用包括两个方面:第一,促使人们认定某种行为的合理性。一般说来,符合制度规范,就是合理的行动。制度化就成为一种能使人们的社会行动纳入社会规范轨道的过程。越出这一轨道,就被认为是违反制度,就是不合理的行为。正是通过制度化过程,正常的生活才得以运行。 第二,使人们的行为具有可预期性。即人们必须按照一定的规章或规范来行事处世。可预期性依据就是制度规范。比如,在当代中国政治制度中,人们被期望参与国家政治生活,可以通过选举方式或建议方式,或发表言论方式等,每一种方式都是制度化模式。

教育:从广义上说,教育是指增进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的一切社会活动。从狭义上说,教育则是专指学校教育,是对受教育者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传授知识技能、培养思想品德、发展智力体力,以便把他们培养成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人的社会形成 就是个人将社会成员所需要的价值及规范予以内化的过程,是通过学习知识和掌握技术而形成社会性的过程。这一过程必然就是一个教育与接受教育的过程。

社区 社区总要占有一定的地域,社区的存在总离不开一定的人群,社区中共同生活的人们由于某些共同的利益,面临共同的问题,具有共同的需要而结合起来进行生产和其他活动。社区的核心内容是社区中人们的各种社会活动及其互动关系

社会分层指的是一种有等级的社会结构,通过这种结构,财富、权力和声望在不同社会地位的拥有者之间被不平等地分配。具体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加深理解:首先,分层是一种社会过程。其次,只有当财富、权力和声望根据人们的社会地位被不平等地、有系统地分配时,这个社会才是分层的、不平等的。 第三,被分配的奖赏或稀有资源是什么要视有关社会的文化价值观念而定。

社会流动是指社会成员从一种社会地位向另一种社会地位,从一种职业向另一种职业的转变。

社会化:一是广义的社会化,指的是个人在一生中总是不断地学习,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二是狭义的社会化,指青少年个人学习社会知识、规范和技能,从而成为社会正式成员的过程。 社会化的基本内容可以既括概括为:技能社会化 政治社会化 行为社会化 性别角色社会化

社会变迁(social change),指的是由于社会系统内部或外部的原因引起的社会结构的变化。可以从四个方面理解这一定义:首先,社会变迁是指社会结构的变迁,并不是所有的社会变化都是社会变迁。其次,这种变化是发生在社会系统之中的,也就是说存在于一个时空之内。第三,社会变迁的原因有两种,即来自外部的或来自内部的。这两种变迁因素的来源都是同等重要的。第四,一般来说,社会变迁总是对于一个特定的时间段而言,这个时间段可能很长,也可能很短,甚至是瞬时的。

社会价值观念主要是指人们的道德观念和社会评价的思想体系。人们的社会活动都是在一定的价值观念指导下发生的。社会制度的基本构成要素之一,即特定的文化价值观和意识形态体系。因而,社会价值观念的变化是整个社会变迁的基本方面,并且往往成为整个社会变迁的先声

社会现代化是指在科学技术发展的带动下,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逐步脱离农业社会、走向工业社会和后工业社会的发展过程。

社会问题 广义的社会问题,泛指一切与社会生活有关的问题。 狭义的社会问题,是指由于社会结构或社会关系失调,导致社会全体或部分成员的正常生活和社会进步发生障碍,需要依靠社会力量加以解决的问题。

弱势 :按照清华大学社会系教授孙立平的解释,所谓“弱势”,至少有这样三层含义:第一,他们的现实生活是处在一种很不利的状况之

中;第二,他们在市场竞争中所处的弱势地位 ;第三,在社会的政治层面,他们也往往处于弱势地位。

越轨:指的是那些违反重要的社会规范和要求并因此而受到许多人否定评价的行为。越轨行为亦称离轨行为或偏离行为。对此概念还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加深理解:1、越轨是普遍存在的。2、越轨行为必须是违反了重要的社会规范的行为。3、越轨行为是多数人所不赞成的行为。4、越轨行为不完全等同于社会问题。5、某个行为越轨的程度以及此行为受到惩罚的程度取决于该类行为所触犯的规范的重要性,即取决于该规范在维系社会与群体上所处的地位。6、越轨行为的出现实际上大大地有助于明确社会规范,增强社会控制的效果。

社会控制是指社会组织体系通过社会规范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方式和手段,对社会成员或群体行为进行指导和约束,从而协调社会关系的各个部分,维持社会秩序,推动社会发展的过程。 广义的社会控制是泛指对一切社会行为的控制。 狭义的社会控制特指对偏离行为或越轨行为的控制。社会学研究中一般在广义上使用社会控制这一概念。

社会保障:纵观世界各国学者对社会保障涵义的解释,大体可分为三大类:即狭义、中义和广义的界定。

狭义的界定是将社会保障视同社会保险。 中义的界定是将社会保障视作收入保障,与社会服务并列,同是社会福利这个大概念下的一个属概念。 目前狭义界定已基本不用,广义界定成为主流,在世界上得到最广泛的认同。但各国的广义界定也具有区别的。

我国的界定:社会保障是以国家和社会为主体,为了保证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依据有关法律的规定,采取强制性手段对国民收入进行分配和再分配,从而对社会成员因年老、伤残、疾病而丧失就业机会,或因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等原因面临生活困难时提供基本生活所需的物质帮助和社会服务,以保障其基本生活权利的一系列有组织的措施、制度和事业的总称

二 填空

1. 社会学的想象力使我们看到,一些看起来是个体的事情,当把他放到一定的社会经济背景中去的时候,却成为社会的现象,就具有了更加广泛的意义,就变成了一个公共议题,这就是社会学的独特视角。

2. 社会 学创立的时间:19世纪中叶(1838)

3. 早期的社会学奠基人 奥古斯特 · 孔德(法)创始人孔德对社会学的贡献:1)最早创造并且使用了“社会学”这一概念(《实证哲学教程》) 2)明确提出了社会学学科的研究对象和研究目标 3)确定了社会学学科的方法论原则

赫伯特·斯宾塞(英)把社会看成一个有机整体并认为它的各组成部分都为整体的稳定而效力. 将进化论引进人类社会。代表作:《综合哲学》他被人称为“维多利亚英国的亚里士多德”。

4 《自杀论》不仅是涂尔干本人的一部重要著作,也是整个社会科学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它标志着社会学与社会哲学的彻底分离。《自杀论》被许多社会学家誉为社会学的”圣经”。

5.韦伯认为,现代科层制是一种具有专业化功能、固定规程和权威分等的正规组织,是一种在结构上分科执掌、分层负责的合乎科学管理的社会组织。它的最主要特征在于它的非人格化工具性,强调要服从机构制度的目标的至高无上性。

6. 大致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社会学进入当代发展时期。这一时期的突出特点是:1)、社会学的应用研究成为一种世界趋势 2)、社会学理论流派也很复杂

7. 达伦多夫:提出社会的两面性(秩序和冲突)。形成这种格局的基础是权力分配的不均和角色的强制性安排

8. 19xx年3月15日,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会议筹备处在北京召开“社会学座谈会”,共同探讨社会学的恢复和重建问题。19xx年3月30日,邓小平发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重要讲话,其中指出:“政治学、法学、社会学以及世界政治的研究,我们过去多年忽视了,现在需要赶快补课。”

9. 对文化的结构功能主义分析,可肇始于20世纪20、30年代的英国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和拉德克利夫—布朗。他们对文化特质的解释往往追究到文化的结构和功能中去,把文化看作是内部各部分彼此整合很好的系统,其中每个部分对整体文化都做出了这样或那样的贡献。

10. 结构主义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一种思潮。其基本思想:应该把一个被研究的现象看作是由一个结构系统组成的。

结构主义的创始人: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 结构主义者把文化看作秩序化了的系统或结构。文化被表现为一个通过社会相互作用而被生产和再生产的编码了的意义系统。这一系统以及不同因素之间的关系,要比组成这一系统的个别因素更加重要。

11. 文化变迁离不开发现、发明,更离不开文化传播、文化采借和文化濡化。

12.人类生活的最本质的特性是: 群体性 在人类生活中,社会成员都有两种基本的需要: 一是工具性需要 二是表达性需要

13. 20世纪20年代首属群体研究逐渐从理论分析转向实地观察和实验,从关注群体对个人的影响转向对群体内部结构和工作效率的分析。到50年代初,进一步研究群体的互动过程和规律。

14. 有的学者认为,从20世纪30年代到50年代,小群体研究是美国社会学研究的重心所在。目前,首属(初级)小群体研究仍是社会学和社会心理学感兴趣的一个热点。

15 美国学者P·C·格里克提出家庭生命周期概念 形成——扩展——稳定——收缩——空巢——解体

16. 现代社会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社会组织取代初级群体成为占据主导地位的群体形式。组织的特殊性在于它既是一个“人群集团”,也是一种人为创造出来的物质工具,增强了人类社会活动的效率。组织成为人类生活的基本单位。

17. 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认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瑞士的裴斯泰洛齐认为,教育就是“依照自然的法则,发展儿童道德、智慧和身体各方面的能力。”

18. 从对“教育”一词的界定中可以看出,广义的教育实际上是指人的社会形成过程,是实现社会形成的主体方式。

19..城乡关系的历史演变:1、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 、2城市削弱并逐渐取代农村 3、城乡融合和一体化发展阶段

社区变迁与城市化 :社区变迁的动因:技术革命和制度创新 社区变迁的基本走向——城市化

20.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变迁最根本的动力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21. 美国学者亨廷顿在《变动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一书中说:“我们用现代化或发展一词表示从相对贫穷的乡村农业状态向富裕的都市工业状态转变的社会运动相联系的社会、经济、心理、政治和文化变迁的总过程”。

22. ①早期的德国社会学家A·瓦格和W·桑巴特等把社会问题归结为劳资矛盾对立;②台湾社会学家龙冠海认为社会问题是社会关系失调;③美国社会学家默顿把社会问题区分为社会解组和社会越规;④美国社会学家奥格本则认为社会问题是“文化堕距”(即物质文化变化快,精神文化变化慢而引起文化脱节)导致的社会生活失调; ⑤我国老一辈社会学家孙本文则说:“社会问题就是对社会全体或部分人的共同生活或进步发生障碍的问题”。

23. 在20xx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上,朱鎔基总理第一次使用了“弱势群体”这个词。这意味着中国政府开始正视并面对弱势群体的问题 。

三 解答

1.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一、从历史的途径看其研究对象

1)社会学是研究社会整体的科学。 代表:孔德(法)、费孝通(中)

2)、社会学是研究个人及其社会行为的科学。 代表:韦伯(德)、 孙本文(中)

3)、社会学是研究社会群体和群体生活的科学。 代表:福武直(日)、斯宾塞(英)

4)、社会学是研究社会制度、社会过程和社会组织的科学。代表:涂尔干(法)、托马斯(美) 帕森斯(美)

5)、社会学是研究社会关系的科学。代表:齐美尔(德)、索罗金(俄)、吴铎(中)

二、从现实的、经验主义的途径看其研究对象

检视三个方面:一是社会学的教科书 二是社会学家的能力范围 三是社会学家承担的研究工作

一致性:

(1)都围绕“社会”探索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不存在离开“社会”而研究社会学对象的观点。

(2) 都围绕着社会的现实关系研究社会学的对象,不存在把思想关系作为社会学主要研究对象的观点。

(3)一般都既注重社会的静态研究(制度、构成等),也注重社会的动态研究,并把两方面的结合作为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不存在排斥静态研究或动态研究的观点。

差异性:(1)研究社会的视角不同(2)确定研究对象的范围不同(3)思考研究对象的方法不同

2、社会学学科地位的历史演变(孙本文概括的关于社会学学科地位的种种观点:)

1)、“总和说”。把社会学和各门社会科学的关系看做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2)、“综合说”。认为社会学是将各门社会科学的成果从社会整体的角度加以综 合得出的。

3)、“普遍说”。认为社会学的原理具有普遍性,适用于一切社会现象。

4、)“中心说”。认为社会学居于各门社会科学的中心,它既对其它社会科学有指导作用,又吸收其它社会科学的成果。

5、“平等说”。认为社会学与其他社会科学一 样,都研究社会生活现象的一个方面。

3、社会学与历史唯物论的关系

是综合性的社会科学与哲学科学的关系,是特殊和一般的关系。二者的关系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

(1)从对象上看 (2)从科学层次上看(3)从作用上看

历史唯物论和社会学之间是一种既密切联系又相互区别的关系。二者的联系表现在:社会学是哲学的分支学科,它与历史唯物论都把社会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历史唯物论为社会学提供理论指导,而社会学则以自己的理论成果充实与丰富历史唯物论。二者的区别表现在几个方面:首先,学科性质不同。历史唯物论是哲学学科,而社会学则是具体的社会科学学科。其次,研究的侧重点与目标不同。历史唯物论侧重于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研究,目标在于揭示社会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社会学则侧重于社会结构、功能、机制的研究,目标在于揭示社会现实运行的特殊规律。最后,研究方法不尽相同。历史唯物论主要借助于各门具体科学的知识进行抽象、概括;社会学则必须深入社会实际,依靠社会调查获得的第一手资料来进行综合分析、实证研究。

4.社会学与综合性社会科学的关系 是特殊与特殊的关系

历史学与社会学的区别:第一,历史学面向过去,社会学则面向现在和将来;

第二,历史学研究各个社会的发生、发展、衰落和灭亡的规律。尽管也研究社会的横断面,但研究横断面是为了纵向地说明社会,因此历史学主要是一种纵向科学;社会学尽管也研究社会的纵剖面,但研究纵剖面是为了横向的说明现实社会,因此社会学主要是一种横向科学。国外有的学者把社会学和历史学看作是研究社会的两个拳头,不无道理。

管理学与社会学的区别:管理学侧重从管理的主体——管理者、领导人——方面来研究问题。社会学当然也要研究人,但社会学研究人、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等主要是为了客观地说明社会。所以管理学与社会学研究的侧重点是不同的。

5、社会学与专门社会科学的关系

社会学和政治学、经济学、教育学、心理学、法学等专门社会科学的关系,是综合性的科学与单科性科学的关系。

二者的区别:

社会学所研究的对象涉及社会整体、整体与它的各个组织部分、以及各个部分、各个层次之间的关系。用系统论的术语来说,涉及整个社会系统、系统与各子系统、以及各子系统、各个层次之间的关系。像政治学、教育学等专门社会科学所研究的对象,则比较单纯,只涉及各有关子系统内部的规律,不具有社会学那样的综合性。

二者的联系:

每个子系统内部各因素之间也有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问题。在这个意义上,社会学与政治学等专门社会科学的关系,是特殊与个别的关系。

6、社会学产生的条件

1.)社会历史条件:西方社会急剧变迁 社会组织社会结构生活方式;工业革命和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是其直接原因。社会学是欧洲社会转型的产物: 经济转型:自然经济→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 政治转型: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 社会转型:农业社会(传统社会)→工业社会(现代社会)⊙

2.) 思想理论条件包括: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 法国的启蒙思想和空想社会主义学说这些思想理论,尤其是圣西门的学说,直接影响了后来的社会学说,对社会学的诞生起了重大的作用。⊙

3)自然科学的榜样

7、比较涂尔干与孔德

涂尔干的社会学不再把社会整体作为现象,而是针对了具体的社会现象或社会事实;不再是逻辑的批判和思辨的论证。涂尔干已经奠定了社会学的论证模式,即通过对前人的批驳,用社会事实来论证自己的观点,最后对社会现象进行社会学的解释。

8.社会学古典传统及其大师

卡尔?马克思两大观点:(1)社会冲突和社会革命的不可避免性(2)特别强调社会的经济基础. 埃米尔 ? 涂尔干 代表作:《自杀论》① 涂尔干社会学的核心概念是社会秩序问题2涂尔干为社会学确定的研究对象是“社会事实”(具体的社会现象)③进一步确定了社会学的方法论原则 马克斯?韦伯(德)韦伯对社会学的贡献:1)他 的“理解社会学”开创了社会学中的反实证主义社会学 2)创立了一种分析方法——理想类型 3)提出了科层组织制度这样一个特殊的概念 4)在宗教社会学方面的研究§韦伯的基本理念是:意识塑造了社会与个人的行动,而不是其他。韦伯的代表著作:《儒教和道教》 《印度教和佛教》 《古代犹太教》 总之,在社会学史上,韦伯的建树和影响都是全方位的。他所创立的“理解社会学”被人们公认为是与以涂尔干为代表的实证主义社会学相对立的另一大流派;他的科层制理论对当代组织社会学和政治社会学发生了重要影响;他在宗教社会学方面的研究,颇具独创性,极大地影响了后来的社会学家。正因为如此《国际社会科学百科全书》才把韦伯和涂尔干并称为现代社会学理论的主要奠基人。

9.当代社会学主要理论流派

(1)结构功能论(又称结构功能主义)代表人物:帕森斯、默顿 基本内容:首先,社会学研究的结构功能主义视角来源于把社会和生物有机体的类比。 其次,强调道德共识在维持社会稳定和秩序中的重要性。

(2)冲突论 代表人物:达伦多夫 、科瑟 冲突论: 强调的是社会内部的不一致、不协调、分化与冲突。在冲突论者看来,社会中的资源是有限的,因此,对资源的争夺始终是社会的主旋律,绝大多数社会绝非像功能主义者所描述的那样处于和谐和均衡状态,构成社会的各个组成部分,也绝非是一个整体。社会的基本状态就是冲突。基于这样的社会观,冲突论者从马克思那里继承了关于阶级对立的观点,探讨的主要问题集中在权力、不平等和斗争,尤其注重考察社会强势与弱势群体之间的紧张状态,并试图理解统治关系是如何被建立和维持的。 达伦多夫:提出社会的两面性(秩序和冲突)。形成这种格局的基础是权力分配的不均和角色的强制性安排。 需要注意的是冲突论并不是一个统一的视角,而只是多种强调冲突视角的概括。尽管结构功能主义内部也存在不同观点和视角,但在冲突论中,这种差异性更加突出。比如达伦多夫和柯林斯(又一位冲突论者)对冲突就有不同的理解。达伦多夫关注的是制度性角色的强制安排和权力的分配不均,而柯林斯关注的是个体互动中的强制与反强制。再举一个例子。科瑟是帕森斯的学生,尽管他站在冲突论的立场上,但却并没有忘记功能主义,他的《冲突的功能》就是用功能主义的观点来讨论冲突问题,认为冲突具有缓解社会矛盾的“安全阀”的作用,也能够促进社会内部的团结,与达伦多夫的冲突观点直接对立。

因此,与其将冲突论理解为一个具有理论共识的学派,不如将其理解为关注一个共同主题的多种学派。

(3)交换论 代表人物:霍曼斯、布劳 交换理论强调对人类行为和心理动机的研究,批判只重视宏观社会制度和结构或抽象社会的结构功能主义,倡导在个体层次上研究社会的基本现象,提出社会中的交换行为就是最好的研究对象。

交换是人类社会的普遍行为,经济学家们对此有广泛的涉猎,古典经济学家们认为,在自由和市场竟争中,人们总是在寻求物质利益和效用的最大化。

社会学家们却看到了社会交换中的非功利主义的一面,在同样的议题,如价值、最优原则、投资奖励、代价、公平和正义等之下,社会学家们发展了两种不同取向的交换分析策略:

①从个体层次出发来解释个体的行为。个体层次的代表人物如霍曼斯:

从代价与报酬的角度提出一组个体行动命题:1、成功命题;2、刺激命题;3、价值命题;4、剥夺与满足命题;5、攻击与赞同命题。以攻击与赞同命题为例,霍提出,一方面当个体的行动没有得到期待的奖赏或者受到了未曾预料到的惩罚时,就可能产生愤怒的情绪,从而出现攻击性行为;另一方面当个体的行动得到预期的奖赏,甚至超过预期他就会高兴,会赞同这种行为。

②从人际(微观结构)层次出发来解释宏观社会结构。人际层次的代表人物:布劳

从社会结构的原则出发来考察人际之间的交换过程的。与霍不同,布劳从描述交换过程及其在微观层次上的影响开始,试图通过群体层次的分析来解释宏观社会层次的结构和制度。

(4)符号互动论 代表人物:米德 上面三种视角都是从客观的立场来看待社会现象的。而符号互动论则完全是从主观的立场出发来讨论人际交往的视角,研究的主要问题就是日常生活中的交往,即人是如何使交往产生实质性意义的。符号互动论起源于对符号如语言意义的关注。美国社会学家库利提出,人对自己的认识是通过观察他人对自己的反应而获得的,这就是所谓的“镜中我”。 与结构功能主义和冲突论不同,符号互动论者认为社会是一种控制力量,人在社会中具有行动的自由,并总是处在创造、改变自己生活世界的过程中。因此,对社会现象的研究需要回到对互动的动机、目的以及赋予与理解符号意义的方式上,而且只有理解了这一过程,才能够解释更加宏观的社会现象。 符号互动论的研究始终局限在个体和小群体层次,基本上忽视社会宏观因素及其与个体互动之间的关系。

(5)从社会学近20年的发展趋势看,已出现社会学理论的新综合与新视角。这主要表现为:一是人文主义社会学与实证主义社会学的融合;二是社会学各流派之间的理论观点的交织,新的理论视野吸收各学派的研究成果。其代表是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亚历山大的新功能主义、布丢的反思社会学。

10.社会关系的划分

1、从结成社会关系的主体划分:(1)个人与个人的关系。它是全部社会关系的起点,是社会中最简单、最基本的关系。(2)个人和群体的关系 3)群体与群体的关系(2和3更集中地体现了社会关系的基本倾向)4)社会现象之间的关系

2、从社会关系存在的形态上划分:(1)静态社会关系:是指社会关系的构成模式。 如:家庭结构、阶级阶层结构、职业结构等。(2)动态社会关系:是指社会 关系的相互作用模式,也称社会互动。主要形式有暗示、模仿、顺应、同化、交换、竞争、冲突、强制等。

3、从交往的密切程度划分:1)初级关系(亦称首属关系):是最原始和最 早出现的关系。如家庭中的关系是最典型的初级社会关系。 2)次级关系(亦称次属关系):是以事缘为基础的社会关系。如同事关系、师生关系、上下级关系等。

4、按照社会关系矛盾的性质划分:(1)对抗性关系:指交往双方的利益不一致,发展方向完全相反,如压迫和被压迫、剥削和反剥削的关系。(2)非对抗性关系:指交往双方的根本利益一致、发展方向大致相同,但局部和眼前利益上有不一致之处,如同一阶级或阶层内部各成员间的关系。

5、从联系人际关系的纽带上划分:(1)血缘关系:是以血亲(血统)或生理联系为基础而形成的社会关系。(2)地缘关系:是指人类社会的区位结构或空间与地理位置关系。(3)业缘关系:是以人们广泛的社会分工为基础而形成的社会关系

11. 文化的一般特性

1、文化的超生理性和超个人性 所谓文化的超生理性是指任何文化都是后天习得和创造的. 所谓文化的超个人性是指个人虽有接受文化和创造文化的能力,但是形成文化的力量却不在于个人。个人只有在与他人的互动中才需要文化,才能接受文化,才能影响文化。

2、文化的复合性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相关的文化现象,总是相互依存而组合在一起,又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第二、任何一种文化现象都不可能孤立地存在,它总是要和别的一些文化现象组合在一起,构成一个复杂的系统。

3、文化的象征性 象征性是指文化现象总是具有广泛的意义,文化的意义要远远超出文化现象所直接表现的那个窄小的范围。

4、文化的传递性传递性是指文化一经产生就要被他人模仿、效法和利用。

5、文化的共享性 6、文化的时代性、地区性、阶级性、民族性

12.文化的层次构成

1、文化特质 是指具有独立文化意义的最小文化单位。 文化特质的特点:每种特质都可以独自成一个单位,有它的特殊历史和特殊形式,不会与其他特质相混淆。当然,文化特质仅仅是社会学研究中的一种特定单位,其界限是相对的,常视研究者的目标而设定界限。

2、文化丛 又称文化特质丛或文化集丛。它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功能上互相整合(联系)的文化特质构成,这些文化特质彼此为一体,表达一定范围的文化意义。(比如:迎宾活动、春节民间庆祝活动等)

3、文化模式 是比文化丛更复杂、更高层次的文化结构概念,它是多种文化特质或多个文化丛经过长期的接触、融合而形成的具有鲜明特征的文化系统。

13.两种文化观:我族中心主义与文化相对论异同

异 :我族中心主义:以自己的文化评价衡量其他文化,并认为自己的文化比其他文化优越。实际上这种文化观是建立在对文化的误解之上的。

文化相对论:或称文化相对主义,则是另一种相反的文化视角,是指不主观武断地用一种文化标准去衡量和评判另一种文化。它认为,各种不同的文化模式是不能评价和比较的。因为,如果从各种不同的文化模式所赖以生存的环境来看,每一种文化模式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它们之间没有优劣之分。

同:我族中心主义和文化相对主义是分别从两种极端的立场看待文化模式,它们都未免失之偏颇。两者都具有明显的形而上学倾向,而缺少辩证法。

14. 文化的功能

文化对个人、群体和社会所起的作用不同:就个人而言,文化起着塑造个人人格,实现社会化的功能。就群体而言,文化起着目标、规范、意志和行为整合的作用。对于整个社会来说,文化不仅是社会或民族分野的标志,而且具有社会整合功能和导向功能。

15.文化传播

定义见上 文化传播的规律:是以文化发明地为中心,按照同心圆的轨迹向四周扩散,但因受到的阻力不同,在各个方向上扩展的远近和效果也不同。 文化传播的方式包括直接的文化采借和间接传播。文化采借:即把外来的文化元素或文化丛直接接纳过来;文化的间接传播:即一 种文化元素或文化丛传入另一个地区,引起那里人们的思考和反应,引发传入地的人创造出一种新文化。 由于文化传播使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文化元素互相接触,其中的一种文化吸收或采纳了另外一种文化元素,并且使之与主体文化 协调起来,最终成为主体文化的一 部分。这个文化变迁过程称为文化濡化。文化濡化包括了文化接触、撞击、冲突、采借与整合调适等阶段。

16结构功能主义和文化生态论是怎样对文化现象进行理论分析的?

1、结构功能主义

对文化的结构功能主义分析,可肇始于20世纪20、30年代的英国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和拉德克利夫—布朗。他们对文化特质的解释往往追究到文化的结构和功能中去,把文化看作是内部各部分彼此整合很好的系统,其中每个部分对整体文化都做出了这样或那样的贡献。

2、文化生态论

此观点基于这样一种观察:人类实际上是一种文化动物;我们这一种类之所以能够直立行走、拥有发达的大脑和灵活的手指,是在文化进化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乃至于文化成了人类与周围环境相适应的主要手段和途径。从这种观点上看,文化的特性只有与它的生态环境紧密相连,通过考察人类生存其中的生态系统,才能够得到理解和解释。有些文化现象,如一种文化内不同的文化模式、文化之间的差异,是为了适应人口压力、自然环境压力和技术发展水平等所造成的选择。

17.首属群体和次属群体关系的特征比较

初级关系

1、包含了每个参与者的多种角色和利益2、每个参与者的全部人格 投入3、包含大量自由的交往4、充满个性特征与情感5、别人不容易替代

次级关系

1、一般只包含每个参与者的 一种角色和利益2、参与者只投入了与情境具体相关的那些方面的人格3、与特殊关系主体的局部交往4、相对无个性、无情感交流5、可能移到他人身上,即参与者可以相互替代

18社会组织

功能 : 整合 协调 维护利益 实现目标

类型划分 :根据社会组织的规范是否严格分为:正式组织和非正式组织 据其功能可分为 :政治组织 经济组织 整合组织 文化维系组织 根据组织对其成员控制方式进行分类:强制性组织 功利性组织 规范性组织 、根据组织目标 与受益者的不同关系分类:互利组织 赢利组织 服务组织 公益组织 以组织所使用的技术为基础的分类:长链组织 媒介组织 集约组织

19. 直线职能结构 矩阵组织结构 事业部制组织结构的特点

直线职能制结构,又称生产区域管理制。它以直线制为基础,在各级生产管理者之下设置相应的职能部门,从事专业管理。 特点:各级主管者没有专业分工,所有管理职能者集中于一人之手,一个下级单位只接受一个领导的指令,上下级关系简单、明确、清楚。既保持了直线式集中统一指挥的优点,又具有职能分工专业化的长处,提高了管理工作效率。组织内各级直线主管人员都有相应的职能机构和人员作为参谋和助手,使管理者能够对本部门的生产、技术、经济活动进行有效的组织和发挥。 不足:下级缺乏必要的自主权,各专业职能部门的联系较弱,企业间信息传递速度较慢。

矩阵组织结构,又称规划矩阵结构或规划目标结构。它把按职能划分的部门和按产品(或工程项目,服务项目)划分的小组结合起来,形成一个矩阵。

优点:

第一,与传统管理观念不同,矩阵组织中的项目负责人员又是职能部门的人员,使得组织内各部门之间的联系得到加强,集权和分权也较好地结合起来,有利于多方面的合作和提高效率。

第二,把不同部门的专业人员结合起来,有利于激发职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培养和发挥业务人员的工作能力,提高他们的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第三,该组织结构有较强的灵活性、机动性和适应性,每个小组所负责的产品或项目任务,可根据环境的变化而采取相应的对策。

第四,提高了中层和基层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和责任感,充分利用他们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处理日常工作,使高层管理者能集中精力考虑企业发展的重大问题。

不足:(1)由于实行双重领导,当两个部门的意见不一致的时候,就会使下级人员无所适从,产生矛盾;(2)人员频繁流动也会给管理带来困难;(3)工作缺少长期性,当小组工作完成后,人员便回到原单位,会削弱对工作的责任感。

事业部制组织形式,又称分权组织或部门化结构。

特点:把组织的生产经营活动按照产品种类和地区分成若干个事业部。事业部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生产经营单位,有自己的产品和市场,实行独立核算。事业部设有相应的职能部门,有直接提供利润的职能,是总公司控制下的利润中心,由事业部组织产品或地区的生产、销售、采购等全部活动。 优点:(1)可使组织最高领导层成为强有力的决策机构;(2)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和适应性;( 3)有

利于调动各事业部发挥生产经营的主动性和积极性;(4)有利于提高管理者的专业知识和领导能力;缺点:职能机构重,造成了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浪费,各事业部独立核算,容易产生本位主义,难以协调一致,职权下放过大,增加了协调难度。

20、改革前后我国社会组织结构的变化

1.改革前的基本特点:“党政不分”,“党政合一”,它是建立在条块分割基础上的高度中央集权体制。

2.改革以来 政府组织和企业组织分化

政府组织分化表现:

首先,政府组织的职能部门和管理方式发生了变化,从行政上直接管理经济的职能部门的功能减弱了。用经济杠杆和法律手段进行宏观调控的职能部门的功能加强了。其次,政府将微观经济的管理权力交给企业,由此出现了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

企业组织分化表现:

首先,在政府允许并鼓励多种经营并存的政策下,企业构成由原来的以国营企业为主、集休企业为辅变为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其中私营企业、乡镇集体企业、中外合资企业和外商独资企业的发展尤为引人注目。

其次,在市场机制作用下,文化企业、金融企业、农工商联合企业和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等新的企业类型大量涌现。

21. 社会制度的类型和构成 功能

社会制度是建立在一定的社会生产方式之上的一种社会结构,因此,根据历史唯物主义把社会结构分为基础结构(即经济基础)和上层结构(即上层建筑)的原理,可以把社会制度相应地划分为本源制度和派生制度两大类。

本源制度:是指人类社会中出现得最早,并酝酿派生出其它制度的制度。比如:经济制度、婚姻家庭制度 派生制度:是指在本源制度的基础上产生、演化和发展起来的其它一切制度。比如:政治制度、法律制度、文化制度

构成:基本观念和基础理论—理论基础;规范(成文和不成文规范)—基本内容;组织—保证社会制度实施的实体;物质设备:实用设备(厂房、机器等) 标志设备(校徽、奖章等)

功能 : 行为i导向功能 社会整合和调控功能 传播和创造文化的功能 社会化功能

22.. 社会形成(教育)与社会化的联系与区别

联系:社会形成与社会化同属于一个过程而且最终目标也一致。

区别:所依据的方法途径在内涵性质上不尽相同。

社会形成依据的是教育,主要是引导人们自己学习,所期待的是以一种激励状态对环境的主动适应。

社会化依据的是教化,实质是在一定的权力力量下将特定的超然的外在价值强加于社会成员,以环境压力使社会成员由遵从到习惯于社会规范。

23. 学校教育的功用

受教育者视角:首先,是一张进入社会的通行证;其次,为个体的社会流通提供渠道。 第三,修身 ; 第四,知识和技能的习得。 社会的视角:首先,通过传播社会共同的价值观和文化,延续和加强社会的凝聚力量。其次,进行社会控制 。第三,进行筛选和储备。第四,促进社会的发展和变迁。第五,让年轻的一代学会用自己的头脑思考社会问题和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

24.社区与社会的联系于区别

联系:社区可被看作地区社会,一般来说,它是作为社会的一部分而存在的。

区别 :社区强调共同的亚文化和共同的社区意识,社会不注重地域的概念,社区中的各种关系比社会的 关系更紧密,社区功能与社会相比具有更为明确和专业化的特征

25.社区的类型

纵向角度 : 传统社区、发展中社区、现代社区或发达社区。

横向角度:空间性:法定社区、自然社区、专能社区 非空间性 : 精神社区

26.中国城市化 p194

27.目前我国的社会分层:

十个主要的社会阶层::1、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即干部),他们在阶层结构中所占比例为1.2% 2、经理人员阶层,所占比例为1.6%

3、私营企业主阶层,所占比例为1% 4、专业技术人员阶层,所占比例4.6% 5、办事人员阶层,所占比例为8.1% 6、个体工商户阶层,所占比例为11.1% 7、商业服务业员工阶层,所占比例为11.2% 8、产业工人阶层,所占比例为13.5% 9、农业劳动者阶层(即农民),所占比例为42.9% 10、无业、失业和半失业人员阶层,所占比例为4.8%

中国社会分层体系的未来发展趋势 三种相互对立的观点:“断裂化”论点

“碎片化”论点

“中间层化”论点

28. 影响社会流动的因素:

自然因素:突发性的自然灾害; 比较缓慢的自然生态的变化

人口因素

社会因素 社会价值观念、战争、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社会改革和社会革命、社会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政策、教育。

29. 我国社会流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问题:1、地区流向不够合理 2、行业流向不够合理 3、人才的横向流动依然有阻 4、干部的上下流动严重失衡 对策:1、进一

步改革和健全各种劳动制度,尊重单位用人和劳动者选择职业的自主权。2、加强对人才流动的服务机构和劳务市场的领导,并建立必要的法规和制度。3、进一步改革和完善干部管理制度。 4、社会流动政策还应该与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相配套。

30. 社会变迁的类型

1、从社会变迁的发展速度和影响社会变迁的力量来讲:

趋势型社会变迁 趋势型社会变迁:指的是在现实生活中,有些社会变迁的发生常常是不知不觉的,然而在过一个时期之后再来看这些变化时,却能发现这些涓涓溪流已经汇成了浩荡的大河,这些细微的变化正是这种社会发展趋势的体现。这种变迁是由多种力量相互作用的结果,有时很难说哪一种力量起了决定作用。如发生在西欧的近代化、现代化运动,以及目前世界范围内的全球化运动。

运动型社会变迁 运动型社会变迁:指的是有些社会变迁的发生是很显著的,一个社会的大多数人都能够明确地意识到,并朝夕关注。运动型社会变迁有着明确的方向与目的,变迁的主要力量就是运动,这些运动是各种各样的,有政府发动的,如改革运动;有某个特定阶级所发动的,如劳工运动等。

2、根据社会变迁的层次进行划分: 局部变迁与整体变迁

3、根据社会变迁的方向进行划分:社会进步、社会停滞和社会倒退

4、从社会变迁的主要目的或要达成的目标进行划分:社会革命和社会改革

另外,也可以根据社会变迁是否有计划的,将社会变迁分为有计划的社会变迁和无计划的社会变迁两种。

31. 影响社会变迁的因素

1、环境(自然环境):自然环境 :原始自然环境(未经人类改造过的自然环境)、人化自然环境(经过人来改造或受人类活动影响的自然环境)

2、人口 人口是社会变迁的前提。一定的人口状况是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必要基础。

人口状况主要指人口数量、质量、构成、分布及流动。人口状况与整个社会发展比例失调,会给社会发展速度和水平带来直接影响。

3、社会制度 社会制度作为社会行为规范体系,既是社会变迁的结果,又给予社会变迁以直接的影响。在各种社会制度中,除了经济制度外,人们特别重视政治制度对社会变迁的作用。

4、社会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 社会价值观念主要是指人们的道德观念和社会评价的思想体系。人们的社会活动都是在一定的价值观念指导下发生的。社会制度的基本构成要素之一,即特定的文化价值观和意识形态体系。因而,社会价值观念的变化是整个社会变迁的基本方面,并且往往成为整个社会变迁的先声

5、科学技术 科学技术是指在社会体系中独立存在的知识系统。科学技术的发展,正在对人类社会的变迁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成为推动社会变迁的主要力量。科学技术发明创造的增长,科学技术研究规模和组织形式的变化,不仅扩大了人类生活的范围,带动或直接造成社会物质财富的增加,而且通过新的科学技术成果及其所要求的组织和制度,不断改变着人们的社会互动方式,直接改变人类的生存方式。

6、经济 社会经济的变化与发展是社会变迁最重要的因素和内容,对社会变迁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社会经济的变化与发展,既包括社会财富量的增加,也包括质的提高;既包括不同社会形态生产方式的更替,也包括同一社会形态内经济结构、劳动方式的变化。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变迁最根本的动力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这是因为生产力是人类物质生产方式内部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生产力总是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而生产关系则是相对稳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使生产方式不断地新陈代谢,整个社会的政治、价值观念、生活方式也随之发生变化,从而造成整个社会结构的变迁。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变迁的最终决定力量。

32. 社会现代化的类型

(一)早发内生型的现代化

英国是世界上最早开始现代化进程的国家,如果从17世纪40年代的资产阶级革命算起,迄今已有360多年的历史;如果从工业革命算起,已经有200多年的历史。法国也有200多年的历史。

1.现代化启动的时间早。 2.现代化启动力量的内生性

3.现代化进程的自然性 4.现代化手段的创新性

(二)后发外生型的现代化

自德国、俄国、日本现代化以来,一直到今天的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都属于这一类型。

1.现代化的起步时间晚 2.现代化动因的外部性

3.现代化进程的人为性 4.现代化手段的采借性

33. 一、发展中国家现代化的特征

(一)历史起点与发达国家不同(二)“迟发展效应”(三)“二元”社会结构长期存在

34.中国社会现代化的历程 、特点

关于中国社会现代化的分期问题,学术界的意见主要有三种观点:

(一)两阶段说(1840-1952;1953-现在)

(二)三阶段说

1.在传统的封建社会内部寻找改良主义现代化道路的阶段(1840-1898);2.在否定封建制度的基础上试图走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的阶段(1898-1949);3.在资本主义道路走不通的情况下寻求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阶段(1949- 现在)

(三)四阶段说

1.兵工洋务时期(1840-1894) 2.政经西化时期(1895-1911);3.权威危机时期(1912-1949) 4.工业跃进时期(1949- 现在) 。 特点 :

(一)模仿性

中国的社会现代化属于后发外生型的现代化,开始于19世纪60年代的洋务运动是一次技术模仿,戊戌变法和孙中山的辛亥革命是对西方社会制度的全面模仿。“五四运动”后,新民主主义革命首先模仿苏联,但没有成功;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建设模仿苏联。

(二)赶超性

由于中国的社会现代化起步晚,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大,经常出现“一篮子解决”的“急性病”。50年代末期提出“跑步进入共产主义社会”,发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20世纪60年代中期(19xx年)提出,用36年的时间,到20世纪末全面实现四个现代化。

(三)不平衡性

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不是一个也不可能是一个“齐头并进”的过程,一是地区之间的不平衡,二是行业之间的不平衡。

(四)政府作用的重要性

在中国的现代化过程中,政府将在长期内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政府将是中国社会现代化的主导者、领导者和指导者。

35. 社会问题的类型与特征

类型1、社会发展矛盾问题 表现:发展比例失衡矛盾、新旧因素冲突矛盾、新生事物双重效应矛盾

2、管理功能失调问题 (亦称社会弊端问题)

3、社会病灶问题(各种社会丑恶或罪恶现象)

特征 1、普遍性和特殊性 2、复杂性和周期性 3、破坏性和联动性(因果循环效应、相互激发效应、集群衍生效应)

36.中国面临的主要社会问题、成因及治理

1、生态与环境问题 (1)水土流失,沙漠化加速,人均耕地日益减少。(2)森林减少,草原退化,动植物资源减少。3)淡水资源短缺 (4)各种污染日益严重 5)臭氧层破坏,“温室效应”增强,酸雨危害加剧

2、人口问题 数量、质量、结构(年龄、性别、地区)

3、就业问题

4、贫困问题

5、婚姻家庭问题

6、社会安全感问题

(干部腐败及官僚问题以及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等问题)

7、教育问题 教育普及率低,文盲、半文盲人口比例过大; 教育本身问题:结构失调,内容陈旧,方法落后,教育投资不足,投资效益低下。 在教育上的各种社会差别:性别、城市

8、弱势群体问题:成因:1、积贫积弱的一份遗产2、经济社会转型期的一次阵痛3、市场化、全球化、城市化、信息化的一套 副产品4、人谋不周的一些教训5、腐败是导致两极分化和产生弱势群体的一个支点。

成因 1、社会生产力发展落后,总供给和总需求不平衡 2、社会制度的不完善,社会体制的不健全 3、社会变迁和文化冲突 4、自然灾害 5、政策失误

治理 综合运用治理力量 、综合运用治理方法、努力实现综合治理目标

37. 越轨的类型

一般包括6种:

1、不适当的行为。指违反特定场合的特定管理规则,但对社会并无重要损害的行为。此种行为虽会引起众人的不满,但通常不会受到正式惩罚。

2、异常行为。多指精神疾病、心理变态导致的违反社会规范的行为。

3、自毁行为。即违反社会规范的自我毁坏或自我毁灭的行为。如吸毒、酗酒、自杀等。

4、不道德行为。指违反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准则的行为,此种行为通常会受到舆论的遣责。

5、反社会行为。指对他人和社会造成损害乃至严重破坏的行为。

6、犯罪行为。指违反刑事法规而应受刑事处罚的反社会行为。

另一种划分方法:

违法行为:指违犯法律规定的行为。犯罪行为是违法行为中的一种特殊类型。

违警行为:指违反有关维护社会治安和公安秩序的规则、规定、条例的行为,严重的违警行为有可能转化为违法行为。

违规行为:指一切不按常规办事的行为,这是最常见的一种社会越轨。

38. 社会控制的类型和手段

类型:①积极性控制与消极性控制 ②硬控制和软控制③外在控制与内在控制④制度化控制与非制度化控制⑤宏观控制与微观控制

手段:①组织控制手段 组织控制的具体形式是组织指令和组织规章。组织指令是指地位较高的一级组织对其下属组织的组织行为进行调节和制约的规范性文件或口头指示。组织规章是指组织内部为调节和制约其成员在组织内的行为而制定的一系列强制性规定。例如:党纪、校训、厂规、守则等。

②制度控制手段是指以全社会的名义颁布行为准则,并对全体社会、个体、社会群体和社会组织的社会行为进行调节与制约的方式。包括:政权、法律

③文化控制手段 是指人类在长期的共同生活中创造的,为人类共同遵从的行为准则和价值标准对社会成员进行控制的方式。包括:伦理道德、风俗习惯、信仰信念、社会舆论

39、社会保障

特征

社会保障是个复杂的组合概念,也是一个发展着的动态概念,其内涵在不同时代、不同国家有不同的表述,其内容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日益丰富。1、主体的多元性2、对象的普遍性3、手段的强制性 4、基金使用的互济性

基本内容及其类型

1、内容(各国据各自的国情对其内容作了不同规定)

①社会保险——基本目标②社会救济——最低目标③社会福利——最高目标④优抚保障——特殊目标

2、类型(几种分类法)

①社会保险型 ②福利国家型 ③国家保障型 ④强制储蓄型

职能:是指社会保障本身所拥有的职责和功能 1、稳定社会的职能2、保障生产的职能3、调节经济的职能

4、转移剩余劳动力的职能

我国社会保障事业的已有成就

1、社会保障的范围逐步扩大 2、社会福利企业发展有了重大突破 3、社会救济有了新举措 4、优抚保障事业步入“三化”发展轨道 5、对传统的社会保障制度进行改革

四、讨论分析题 :

1. 近代以来中国社会主体文化的历史变迁及未来发展趋势

2. 目前在中国的婚姻家庭中存在哪些突出问题?影响婚姻家庭的因素是什么?

从婚姻家庭的过程研究来看:1、婚内两性地位与角色的变化2、夫妻共同生活的目标难于建立3、夫妻之间的相处问题4、婚姻发展的适应问题5、婚姻目标日益浪漫化6、家庭关系问题7、离婚、再婚、单亲家庭8、异常家庭行为

成因:1、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是最重要的因素,尤其是大众传媒的剧增。2、性别问题的影响3、爱情的标准和生活方式4、年龄结构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家庭内的代际差异

3.运用有关社会群体的社会学原理分析和解释“大班上课逃课多,小班上课逃课 少,”“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的现象。

4、浅议大学生中的非正式群体

5、科尔曼报告启示(学校和社会的不平等)

科尔曼不无启发地发现:学生学习成绩的差异主要与学生本身的阶级背景有关。黑人学生大多数来自于下层阶级的家庭,因而在对学习要求的准备上和精神动力上,普遍比多数为中产阶级家庭的白人学生差。因此得出的结论: “学校对于一个孩子的学习成绩的影响几乎总与他的社会环境有关,??学校不能独立地对学生方面施加影响,这本身就意味着由家庭、邻里和同辈人的评价强行造成的儿童不平等一直存在,直到演变为学生结束学业面对成人生活时所伴随的不平等。”

科尔曼的报告说明,学校教育不是孤立的,而是与社会密切相关的。导致学校教育不平等的深层原因是社会的不平等,而且不局限于物质原因,还包括由此引起的精神与心理作用。

科尔曼报告的启示(中国):1、导致教育不平等的社会因素 ①基础教育管理体制的“分级管理”②学生家庭条件参差不齐 ③升学率导致的马太效应 2、教育系统内部形成的不平等①城乡教育机会不平等 ②重点与非重点学校的差别 ③学生以学习成绩论等次 ④学校里的社会不平等

6、中国教育不平等现象及其成因与对策分析

更多相关推荐:
社会学考点总结整理

社会学考点总结整理第一章1.:社会学是从社会整体出发,通过社会关系和社会行动来研究社会结构及其功能,社会过程及其原因和规律的科学。P132.社会学家:孔德【法】,提出了“社会学”这个名词;社会静学:研究社会结构…

社会学总结

社会学: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学科。社会学的基本问题: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社会学:一门综合性具体社会学科,与其他社会科学学科有着密切关系。社会;是人类生活的共同体。社会在本质上是生…

社会学理论知识点总结

社会学理论知识点总结1马克斯韦伯将合理性进行类型的划分实质合理性形式合理性2社会学中国化的思想是从20世纪30年代提出并逐步明确的3马克斯韦伯把权威分成理想的类型即法理型权威传统型权威个人魅力型权威41897年...

社会学总结

1实证主义科学的假说必须由经验事实来检验理论只有得到经验证据的完备支持才可以接受现实的而非幻想的有用的而非无用的可靠的而非可疑的确切的而非含糊的肯定的而非否定的2社会有机体论社会和生物有机体一样具有结构性功能性...

社会学总结

社会学总结新闻3班熊昱20xx22110220xx76初闻社会学并没有什么强烈的感受甚至觉得可能会有些枯燥但是上了这门课之后完全改变了这一想法上第一堂课时就发现社会学其他社会科学有着诸多联系正如郑先生评价的社会...

社会学总结

社会学的概念社会学是从社会整体出发通过社会关系和社会行动来研究社会结构及其功能社会过程及其原因和规律的社会科学SociologySocius社会中的人们拉丁文Logos论述学说希腊文第一讲什么是社会学一社会学的...

社会学总结

社会学总结在完成了一个学期的社会学之后让我们来回顾一下学习的内容。根据书本和老师给我们的讲解,我只能说我学习了社会学中的一部分,而不是完全掌握了社会学的所有内容。毕竟有些内容对我来说有些难度。从老师给我们上的第…

社会学基础知识点总结

一社会学的知识领域第1周复习知识点社会学的学科定位社会学诞生的历史条件和发展阶段及重要理论家社会学的学科定位社会学是研究关于社会运行和协调发展的规律性的综合的人文社会科学社会学以综合性的整体性的视角来研究现代社...

社会学知识总结

社会学概论知识点汇总填空单选1社会一词最早是由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家孔德在1838年10月出版的实证哲学教程第四卷中正式提出2作为专门的具体社会科学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

社会学研究方法复习总结

社会学研究方法复习资料考试题型及分值名词解释6530简答题10330论述题20120主观题20120注意用标明的为老师强调的复习要点其余的则为参考一四大研究范式即固化的研究模式实证主义范式本体论真实性问题事物的...

武大社会学考研真题总结

武汉大学社会学考研试题19xx20xx19xx年社会学概论一简释题每题5分共15分1罗马俱乐部提出的增长极限论2联合国在我们共同的未来中提出的可持续发展3韩非子以利相交二简答题每题15分共45分1简述社会关系变...

袁方《社会学方法教程》笔记总结[1]

社会学方法教程第一章绪论1社会研究为了发现和解答社会领域中的各种问题而去收集资料并对资料进行分析和解释的过程2科学研究方法体系三层次北大20xxlt简gt简述社会调查研究的方法体系1方法论主要探讨研究的基本假设...

社会学总结(3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