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及反思、说课稿

时间:2024.4.13

《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调动原有知识,理解文中重点字词句的含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法与探究法,培养学生理解文意和品味月夜的意境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

1.通过诵读疏通文意。

2.通过背景介绍与分析月夜美景,感受作者特殊的心境。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四、课前准备:ppt课件、学生预习及朗诵

五、教学过程

1.导入:有一位名家为人正直,他一生频遭贬谪,仍不忘报国之心。在遭遇人生 重大挫折时,写下了不朽名作——《赤壁赋》。这位名家是?(苏轼)

(设计意图:导入——通过学生熟知名作引入,使学生对苏轼有历经挫折,不忘报国的印象。)

2.识名家:苏轼

3.朗读课文,体会文意:(1)老师范读,让学生注意语速、停顿以及感情的投入。

(2)学生齐读,老师评点。(设计意图:朗读:老师配乐范读,更具感染力,让学生体会朗读的语速。)

4.以旧识,学新知:

根据老师给出的重点字词,结合课下注释以及过去学过的知识,以小组形式疏通文意。 (设计意图:以旧识,学新知:通过联系课文前后句意,联系已有知识,疏通文意。) 重点字词:念、相与、空明、闲人、遂、寻、盖、但、耳、欣然

5.品细节,悟真情:(1) 文中除“月色入户”,再无写月。你同意这个说法吗? (用描写的表达方式写出了月下庭院景色美)

(2)自古文人墨客好赏月,你能说出关于月亮的诗句吗?

(用学生学过的诗句体会古人写月的心境)

(3)根据苏轼行踪,他的心境是否有变化呢?谈谈你的理解。

〔设计意图:品细节,悟真情:主要抓住月亮、作者行踪及写作背景,品悟苏轼表达的情

感。(引导学生分析古人写月的心境,体会苏轼的心情。)〕

6.知背景,会心境:

通过介绍苏轼“三起三落”的经历,引入被贬黄州的背景,以此引导学生理解苏轼的 心境。

7.品细节,悟真情:苏轼是否能够真正“闲”下来呢?

苏轼的心情是复杂的,一方面为有闲适心情欣赏美丽月夜景色而欣喜,另一方面则带有自嘲的心理,为被贬不能实现自己抱负感到悲凉心境。

8.理思緒,懂心境

苏轼心情是复杂的,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都

融于行踪与绘景之中。(设计意图:理思緒,懂心境:帮助学生整理苏轼的心情变化。)

9.寻踪迹,巧记忆(当堂背诵)

(设计意图:寻踪迹,巧记忆:学生可根据板书中主要脉络记忆。)

10. 布置作业

六、

板书设计:

悟真情:

欣然

不能实现抱负的悲凉心境(抒发感叹)

落寞

悠闲 闲适、孤寂、思乡(月下美景)

点评:

本教学设计有几大亮点:

1.设计全面,容量较大。由字词的落实到文意的理解,由悟真情到巧记忆,较全面的 把握文章的重点、难点。

2.巧介背景,品悟作者。不是为介绍背景而介绍背景,而是在最恰当的时候,为了让学 生更好的理解作者而介绍背景。

3.抓住句子,理解文意。设计抓住文章的重点句子——对月亮的描写的句子,结合作 者行踪及写作背景,品悟苏轼表达的情感,进而体会 “闲”的真正含义。

4.设计通过层层深入的“读”,带领学生由表及里领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我说的课文是苏教版初中语文第三册第四单元17课《记承天寺夜游》。

一、教材分析本文是一篇以游记形式抒发“闲人”之“闲情”的散文小品,全文仅84字,却蕴涵深厚。起笔交代夜游承天寺的缘由,中间写所见美景,收尾抒内心感慨。本文以独到的手法表达了作者作为“闲人”独有的思想感情。文中的“闲”,决非不理政事,而是作者对贬谪后担任闲职之身份的自嘲。对于一个胸怀大志却遭受打击的“闲人”来说,其抑郁和忧愤是不言而喻的。但作者并未因此而委靡,而是以乐观豁达的态度面对挫折,在美好的大自然中寄托“闲情”,因而才能在“月色人户”之时“欣然起行”,并找到志同道合的“为乐者”张怀民一同赏月。而也只有在这样的心境之中,看到的月景才能那样迷人。“空明”二字既是对如水的月光的描绘,也是这种“闲情”的写照。也正因为如此,作者才能发出“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的感叹。作者将这种超脱的情感融人记叙、描写之中,看似无情,却处处用情,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阅读此文,眼前犹如展开一幅笔墨淡雅的画卷。虽无雄阔的气势,却给人以清新、恬适的感受。

二、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有了一定的文言基础知识与阅读能力,对于文言文的阅读与学习掌握了一定的步骤,经过以往的朗读训练,他们能很容易接受这篇短文,容易从朗读中获得学习文言文的喜悦感与成就感,进而主动加入到理解、背诵、创新的学习活动中来。

三、教学目标根据《初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具

有独立阅读能力……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

结合本单元教学目标和课文自身特点,我把本课教学目标定为:

1、知识、能力目标掌握文章个别词语的含义,理解文章内容。

品味朴素自然、意味隽永的语言。

2、过程与方法采用多种方式读课文,领悟文章的思想感情。

采用小组合作探讨法了解文章主旨及作品内涵。

采用创设情境法感受作者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作者旷达的心境,培养自己良好的个性。

领略文中月色自然之美,感受作者胸怀旷达之美。

四、重点与难点重点:通过诵读品味出文章的意境难点:体会作者豁达乐观的心态。

五、教学方法本课主要采用谈话法、朗读法、小组合作探究法、创设情境法等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六、学法采用探究式,合作式学习方法,使学生自主的学习,用探究的方式由表及里地理解文言文。

七、课前预习搜集关于月亮的名句;初读课文提出最想问的问题。

八、教学程序一、导入新课:

课前播放配乐图片欣赏(含月亮的美图)请学生回忆所学过的古诗文,交流有关月亮的名句。

师:一轮明月牵动了无数古人的情肠,他们或借月抒写相思愁绪,或借月表达美好祝愿。当苏轼因莫须有的罪名被贬黄州,他会借月抒发什么样的情怀呢?那就让我们同游承天寺,赏明月清辉朗照大地,品经典美文感悟情怀。(板书课题、作者。)(这样的导入自然流畅,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过渡到新课。)二、朗读课文,疏通文意(一)多种方式读课文1. 听老师范读课文,注意字音、停顿,揣摩作者情感;2.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停顿,揣摩把握作者情感;3. 指名读课文,学生按朗读要求评价;4. 学生齐读课文。

(通过多种方式去读课文,让学生感受到读书的乐趣,在一遍遍的朗读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二)小组合作译文章1. 对照注释,独立翻译课文,圈划出疑难字词;2. 小组合作解决疑难问题;3. 班级交流疑难问题;4. 考查合作学习情况。

(课堂上应以学生为主体,让他们主动去学习,探究问题,并让他们在合作中充分体会成功的喜悦。这个环节的设计让学生有了充分发挥的空间,带动了整体的进步。最后再通过

考查的方式巩固学生的自学成果。)三、合作探究,理解文意(一)出示从学生的提问中筛选归纳的有价值的问题:

1.文中哪句是写月色的?

2.在夜游过程中,作者的心情有哪些变化?

3.为什么作者去找张怀民?

4.为什么作者自称“闲人”?

5.苏轼被贬,成为一个“闲人”,为什么他还能欣赏到空明的月色美景呢?

(小组合作探讨,然后选派代表发言。)(二)师出示本文写作背景,知人论世看苏轼背景材料:

元丰二年(1079),苏轼被诬陷以诗诽谤朝廷,被捕入狱。获释出狱后,被贬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在城东买坡地耕种养家。

1.从这则材料中你发现哪些信息?

2.你认为苏东坡有着怎样的人生态度?

3.齐背课文,在诵读中进一步感受苏轼豁达的情怀。

(这样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会自主合作的学习。在愉快的合作中主动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教师巡视适当点拨。讨论好后每组选派一个代表汇报本组的研究成果。这一个环节中的问题,教师课前是作了筛选的,目的是让学生把握课文的内容,由浅入深体会文章的意境及作者的思想,突破文章的难点。另外,在学生回答问题过程中还要穿插课文朗读,通过细细的品读把握作品主旨。)四、拓展思考,感悟人生1.出示当代散文家余秋雨的评论“苏轼成就了黄州,黄州成就了苏轼。”

2.展示苏轼被贬黄州时所创作的诗作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念奴娇·赤壁怀古》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浣溪沙》

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定风波》

3面对空明的月色、豁达的苏东坡,你想到些什么呢?

(学生写下自己的感受)4.交流感受5.教师总结,提出祝愿(在本环节中,通过名人评苏轼、苏轼被贬期间作品介绍,创设一个情境,让学生从中得到感悟,进而联系自己实际情况,写下自己心中的话,在思想情感上得到升华。)五、作业板书:

记承天寺夜游苏轼月色 空明闲人 豁达总结以上几个教学环节的设计,环环相扣、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圈点勾画的方法教会学生深入文本理解文章;知人论世的方法则教会

学生联系作者的人生经历能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文章内容和思想。拓展思考的写话训练,让学生不仅感受到了月夜美景、领会到苏轼写景之妙,更感悟到了苏轼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及如何指导自己今后的人生之路。

各位评委老师上午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大自然的语言》-(板书:课题、作者),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四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大自然的语言》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该单元以“科学”为主题展开。教学本单元,既要注重语文基本能力的培养,也要关注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思维方法的培养,努力追求二者的交融整合,实现学生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的共同提高。《大自然的语言》是一篇科普文章,以生动形象,清丽典雅的用词介绍物候学知识,是本文最大的写作特色。

根据教材特点、学生心理、智力发展水平以及他们的知识经验和情感需求,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依据新课标中“知、过、情”三个维度,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整体感知课文,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初步概括课文内容;

2、理清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并探究这样安排的用意;

3、品味生动的语言,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二、说教法和学法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基于此,我准备采用的教法是激趣法,提问法,点拨法。提问法逐步引导,逐渐深入,引导学生积极思维;点拨法展开联想,拓展思路,开启学生智慧,点燃思维火花,提高教学效率。

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的学法是讨论法、朗读法和勾画圈点法,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阅读习惯。

根据新课程标准和新课程理念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节课采用:

1、目标导学法

学生在学习课文时,充分明确每一个环节的学习任务,使学生学有方向,有的放矢。

2、讨论法

针对学情及重点、难点,采用问题教学法、谈话法、讲解法、推理法相结合。开设一堂科学探究课,在突破难点,形成重点的同时,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 ★此外我准备用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

三、说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教学我准备按以下五个环节展开。 环节1激趣导入,由选词游戏,寻找同类项,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解读课题大自然的语言。

环节2整体感知,快速筛选信息

首先,教师在课前布置预习,检查预习情况,培养学生的自学独立思维能力1、字词积累,本课语言生动、有趣、颇具散文色彩,其中一点就是运用了大量的成语。积累词语,学以致用,也体现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特点。2、由预习积累过度到文本掌握,说一说文章中关于物候知识的主要信息,训练学生快速的筛选信息,理清文章脉络,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文章脉络。(教师板书)

此环节力图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锻炼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和概括能力,解决教学重点。

环节3 选读课文,理说明顺序

选读课文6—10段,说说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因素(学生回答),引导学生注意四个因素前的标志性词语。本单元教学要求:“在阅读中,要注意说明的顺序与方法”,用反向思维法引导学生自主,合作解决疑难,在讨论中以求明确重点,解决难点。

“语文即是生活,生活即是语文”,大自然的语言是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教师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情境,对比讨论,加深理解。并请同学展示积累的古诗和农谚探究当中蕴含的物候知识,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发展性,创造性。最后将知识装进知识的行囊,为之所用。 环节4研读赏析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教师以配乐朗读带领同学们去感受大自然的美,感受语言的魅力,并以“我看到(听到)

了、、、,我知道、、、”的句式品读第一自然段,教师请学生先默读在分组讨论。 由听到读,再品读,学生积极主动的思维,加深理解和体验,从而感受大自然的美,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四、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就像一份微型教案,此板书形状是一片绿叶,用大自然中的物象来说物候,形象的解读了物候是大自然的语言。既让学生学到知识,又让学生获得美的享受。

以上,我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四个方面对本课进行了说明,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16 大自然的语言

竺可桢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

1.积累“萌发、次第、翩然、孕育”四个双音节词,掌握它们的意义;积累“销声匿迹、衰草连天、风雪载途、周而复始、草长莺飞”五个短语并学会运用。

2.了解物候知识,丰富学生的科普知识。

3.整体感知课文,能按照要求筛选信息并练习概括要点,逐步提高学生阅读科普文的能力。 过程和方法目标:

1.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理事说明文的写作技巧,引导学生有条理地说明事理。

2.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增强语言感悟力,并学习运用生动语言说明事物。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奥秘的志趣,培养他们注重观察、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1.学习生动地有条理地说明事物。

2.学习写读书摘要。

3.了解物候知识的掌握和物候学的研究在农业上的重要意义,激发观察大自然的兴趣。 教学难点:

1.理清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并探究这样安排的好处。

2.概括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筛选提示性词语,进行全面概括。

教学方法:

1.朗读法。2.讨论法、点拨法。3.竞赛激励法。4.涵泳品味法。5.延伸拓展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筛选主要信息,整体把握文意;划分段落层次,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局部说明顺序,学习作者说明的技巧。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前面我们学过《春》和《济南的冬天》这两篇课文,还记得里面是怎样分别描写小草的吗?[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春天,小草“嫩嫩的,绿绿的”;冬天草色“暗黄”。从“绿绿的”知道春天到了;从“暗黄色”知道冬天已经降临。大自然仿佛会告诉我们气候的信息似的。这是怎样回事呢?今天学习的《大自然的语言》这篇课文,将给人们解释其中的道理。

[板书课题]

二、通读全文。

同学们课前已经预习了这篇课文,对一些难字难词也已经查阅过字典词典,下面一起读读“读一读,写一写”中的这几个字词。(多媒体出示)

接下来讨论下面几个问题:(多媒体出示)

1.这篇课文介绍了什么知识?

2.“大自然的语言”比喻什么?

3.对照注解①,说说看,原文标题是《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课文为什么把它改为《大自然的语言》?

[学生发表意见后教师归纳]

1.课文介绍了物候知识,说明了研究物候的重要性。

2.“大自然的语言”用来比喻无比丰富的物候现象。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把大自然中种种物候现象比作“大自然的语言”,形象地说明了认识它、研究它的重要性。

3.课文把原来的标题改为“大自然的语言”,把大自然拟人化了,显得生动而有情趣,又很新颖,比直接说“物候学”更容易吸引读者;也更合乎“科学小品”这类文章的特点。 下面再通读全文。先替各自然段标上序号(一至十二),用5分钟时间快读一遍,并思考第一道练习题中的4个小题,填写段的序号。

[学生读、练后简要讨论。]各小题后括号内应填的序号为:

第1题(一至三);第2题(四至五);

第3题(六至十);第4题(十一至十二)。

三、理清层次,剖析条理。

说明文要把事理说明得清清楚楚,让人读了容易理解,就必须讲究条理性。请同学们围绕课文的中心--物候现象的介绍,划分段落,简要归纳段落大意。

[在解答第一题的基础上,引导讨论,然后归纳]

第1大段(一至三段):从一年四季中自然现象的变化说明什么是物候,并进一步说明物候学和它研究的对象。

第2大段(四至五段):说明物候观测对于农业的重要性。

第3大段(六至十段):分项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第4大段(十一至十二段):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课文中心明确,条理清晰。请再进一步思考:决定物候现象来临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是怎样安排的?为什么这样安排?

[讨论后归纳]

说明应有条理,即使是并列的几个方面,也不能任意推测,而是要以一定的标准理清条理,依恰当的顺序逐项说明。课文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是按照从主要(七、八、九段)到次要(十段),从空间(七、八、九段)到时间(十段)的顺序来安排的,并分别用了“首先”、“第二个因素”、“第三个因素”、“此外”等词语,表明四个因素所起的作用,程度上有所不同。

四、学习编写读书摘要。

同学们通过几次通读课文和讨论内容、层次,对课文已经大致理解。在阅读实践中,为了加深理解,抓住重点,或是为了记录资料,以备日后使用,我们常常会在大致理解内容之后,做一些读书摘要。摘要,实质上就是对信息进行筛选,要把文章的要点或主要的内容摘录在卡片或笔记本上。摘录的形式,可以是分条的提纲,也可以是浓缩的文字;可以摘引原文的重要语句,也可以用自己的话概括。

今天我们先练习最简单的读书摘要;从课文中选出一些重要的语句,分条抄录在笔记本上,构成本文的“摘要”。第一步,先围绕课文第一道练习中的4个小题,从文章中找出答案,在有关的句子下划一条曲线。第二步,把这些句子分别摘抄在笔记本上,有时可适当调整语句或在句子前、后加上一些词语,使表达完整。

[学生练习,完成后相互交换阅看,订正、补充,加深理解课文内容。再将预先准备的写有“摘要”的小黑板挂出,供学生参考,但要求不必抄教师做的“摘要”。]

《大自然的语言》摘要

1.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是大自然的语言。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

2.物候观测应用在农事活动,比较简便,容易掌握,它对于农业的重要性就在这里。

3.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四个因素:首先是纬度,第二是经度,第三是高下差异,此外还有古今的差异。

4.物候学研究,首先是为预报农时,选择播种日期。此外,还利于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树木种子的日期,引种植物到物候条件相同的地区,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学习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说明事物;拓展延伸,转化课堂所学的物候学知识。

教学步骤:

一、交流读书摘要,加深对课文理解。

〔交流二三人后归纳,鼓励学生向课外阅读延伸,经常自觉地做读书摘要〕

二、继续研讨写法。

这篇课文的写法,除了层次清晰、有条有理这个特点外,还有一个写法特点也值得理解和学习。说明事物的时候,常常要用举例子的方法,举例的多少按照需要而定,可以举一个,也可以举两个甚至更多些。这篇课文在多数情况下只举一个例子,而说明经度差异对物候的影响却举两个例子。[学生读课文]举两个必要吗?为什么?

[学生讨论后教师归纳]

说明文中例子举多举少是有讲究的。读者容易明白的地方举一个例子就可以了,不容易明白的地方就要多举两个例子。近海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如果依次类推,就会误以为春天也一定来得早,一定温暖,但是事实上春天反而寒冷,所以接连举了“大连--北京”和“烟台--济南”两个例子加以说明,使人确信无疑。

三、理解语言的生动性。

这篇说明文的语言很生动。生动的说明才能让人爱读易懂。先请同学们把第一、二段仔仔细细地轻声读两遍。

[同学们自读后教师范读一遍,然后出示课件]

1.立春过后,大地渐渐回暖。

2.再过两个月,燕子飞来了。

3.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掉到地上。

4.杏花开了,就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叫了,该及时耕作。 要求学生通过比较对照,指出上述语句同课文中相应的语句有什么不同,启发学生了解;两者表达的意思基本相同,但课文的语句要生动得多

[讨论后归纳。]

第1句没有课文中“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这一句生动。“渐渐回暖”是一般的说法;“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则很自然地运用拟人的写法,“沉睡”、“苏醒”两个词用得贴切而生动,具体地喻写了严冬的大地和早春的大地的不同情态。

第2句没有课文中“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这一句生动。“飞来了”是一般的动态叙述;而“翩然归来”是轻松、活泼的动态描写,而且还包含有亲切欢迎回到家来的感情。 第3句没有课文中“??在秋风中籁籁的落下来”这一句生动,“掉到地上”是一般的动态

叙述;而“在秋风中簌簌的落下来”则是具体、生动的描写,黄叶在秋天纷纷落下的情景,仿佛彩色电影的镜头展现在我们的面前。

第4句没有课文第二段中几个原句生动。那几句紧扣“大自然的语言”,先后用了比喻、拟人的写法,还模仿布谷鸟的叫声,写成催促农民耕作的话“阿公阿婆,割麦插禾”,比直接说“及时耕作”要新鲜、生动得多。

四、延伸拓展,转化课堂知识

1.教师要求学生展示收集的农谚,并说明其中包含的物候知识。

2.除了农谚,古代也有不少的诗歌反映物候知识。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就是一例。联系课文中的物候知识,谈谈你对这首诗的理解。

多媒体显示:

大林寺桃花

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学生齐读诗歌,理解诗意。

明确:大林寺在庐山香炉峰顶。诗人在初夏时节游览大林寺。四月,平地上正是春归芳菲落尽的时候,但诗人却意外地发现在这高山古寺之中竟有始盛的桃花。诗人曾为春天的逝去而伤感,重遇春景后,猛然“醒悟”到:原来春天是转到这里来了。

这首诗正好说明了课文中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高度的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

五、课堂小结

本文是一篇事理说明文,作者把一门科学――物候学――介绍得浅显易懂,饶有趣味。全文采用逻辑顺序说明,思路清晰明了:描述物候现象――作出科学解释――追究因果关系――阐述研究意义。这种从现象到本质的认识方法和行文思路值得我们学习。本文语言严谨而生动,兼具说明的科学性和生动性,是一篇极有价值的科普文。文章同时告诉我们,科学就在身边,科学距离我们并不遥远。让我们零距离接触科学,从而热爱科学。

六、布置作业

1.说明“早上乌云盖,无雨也风来”“黄云上下翻,将要下冰蛋”“清早宝塔云,下午雨倾盆”三则农谚包含的物候知识。

2.为强化人们的环保意识,请以“水、空气、森林、动物保护”为对象拟两条环保标语,例:污染空气,等于慢性自杀。

3.举一个你熟悉的“人类朋友”的例子,向别人介绍,好吗?

板书设计:

大自然的语言

逻辑顺序

现象 本质

教学后记:

学了这课,同学们学会了筛选课文信息,能自觉地去观察事物,但是还不能准确地表达。

一、 课题的提出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们之间交往范围日益扩大,交往活动日益频繁,口语交际能力成为人才素质中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口语交际历来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对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社会公民的必备能力。应在具体的口语情景中,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质。”而在过去的语文教学中,口语交际训练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很多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的口语教学训练没有真正落到实处,甚至根本就不上。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也不利于语文成绩的提高。

二、 口语交际教学的目的及意义

在小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是当前语文教学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也是我们广大小学语文教师肩负的重任。

目前农村小学生在听、说、读、写诸多能力中,最差的要数“说”的能力,较为普遍的是学生“不会说话”。可以说越来越多的农村孩子已经走入了“哑巴语文”的死胡同,陷入师生两难的尴尬境地。农村的孩子语言表达、口语交际能力普遍比城市学生弱。而少数民族地区的孩子与城里的孩子相比,口语交际能力更是薄弱。

我乡是一个彝汉杂居的偏远山区乡镇,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相对滞后,信息闭塞,学生见识少,语言环境差,口语交际能力普遍较弱,学生不善于与他人沟通思想,交流感情,无话可说,有话不敢说,不知道在什么样的场合用什么样的语言来表达。特别是少数民族学生,汉语水平差,有的学生甚至读到三、四年级都还不会说汉语,不会用汉语表达自己的意思,给语文教学带来很大的困难。在实际教学当中,很多老师也不够重视口语交际教学,认为口语交际课不好上,上不好,上不上都一样。有的老师即使上了也是走马观花,有的老师干脆就不上,对学生的口语训练没有真正落到实处。这不仅让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差上加差,制约了学生语文素质的发展,而且使我乡的口语教学质量相当低下。小学四年级正处在由中年级向高年级过渡的年级,正是阅读和作文能力发展、提高的重要阶段,口语交际能力的训练就显得尤为重要。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既是社会发展的要求,也是我乡提高语文教

育教学质量急待解决的问题。因此我校针对性地提出了《民族地区四年级口语交际课教学的问题分析与教学策略》这个研究课题,旨在普遍提高我乡口语交际教学质量,提高学生口语交际水平。

三、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研究彝汉学生口语表达较弱的原因,特别是学困生,胆小内向的学生不敢与同学、周围人交际的原因。

2、合理利用教材,结合学生生活实际,选择贴近学生生活和思想的话题,创设生动的口语交际情境,激发学生口语交际的兴趣。

3、探究在阅读和作文教学中渗透口语交际训练的方式。

4、探究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的策略。

5、通过专项训练等方式规范学生的语言表达。

四、提高口语交际教学质量的方法与措施

《课程标准》中指出:“应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而口语交际过程是一个复杂的心智过程,在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过程中,离不开注意力、记忆力、理解力、联想力、想象力以及语言的编码、语言输出等一系列复杂的思维活动,从这个思路出发,我们就应该相当重视口语交际过程,训练口语交际能力。

为了找到适合我乡四年级口语交际训练的切入口,通过与科研人员及一线教师研讨达成共识。

(一)研究方法

1、调查法:采用问卷调查、个别谈话等方式,对学生进行口语交际测试,从中了解学生在口语交际方面存在的问题。对语文教师口语教学中存在的困惑进行调查研究,制定相应的实验策略。

2、文献研究法:通过上网,阅读理论书籍等方式查阅有关文献,学习相关理论,为本课题研究提过理论基础,并借鉴理论去指导实践。

3、行动研究法:通过课堂教学有计划地实施实验,对每一项、每一个阶段实验情况进行观察、反思,不断总结经验教训,调整实验措施。

4、个案研究法:总结教学实践中成功的口语交际教学案例。进行个案研究,积累资料,总结经验。

5、对比研究法:彝族学生与汉族学生的对比研究,四年级学生的对比研究及对他们进行跟踪研究。

(二)研究措施:

1、利用课堂:

(1)创设情境并以开放性口语交际的内容调动学生口语表达的积极性

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图片、多媒体课件、教师的课前激情引入等教学手段为学生创设情境,激发学生交际的欲望、兴趣。除了教材规定的口语交际内容,还要结合校内外、国内外重大事件或者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口语交际训练,并努力营造和谐、平等、快乐的口语交际环境,让学生在相对宽松的条件下,自由表达,让学生有话想说,有话可说。

(2)重视学生良好的倾听习惯的培养

良好的倾听习惯并非单纯地、机械地听,还包括对讲者的观察、对听的内容的理解、记忆、联想等。教师可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童话故事、科幻故事、寓言故事或者学生感兴趣的话题,由教师、学生分别来讲,然后让听的学生归纳主要内容、复述或说说听后的感想等,也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训练。教师随时观察学生的表情、神态,及时反馈学生的倾听状况并进行指导。

(3)变“我想说”为“我敢说”

口语交际能力与阅读能力一样,不同学生存在着差异。部分学生想说,但不敢说或者不知从哪个角度说;部分学生口语交际中有畏难思想,搪塞、敷衍现象时有出现。教学中,鼓励这些学生大胆发言,教师认真倾听,抓住发言中精彩的部分,哪怕是一个恰当的词语,一个优美的句子等细微之处,都要给予表扬、激励,调动全体学生的口语交际兴趣,体验成功感受,久而久之,学生会变得敢说,会说。对大胆发言的、有进步的学生,特别是那些胆小的学生,只要他们能够由不敢说到敢说,哪怕是只说了几个字或一句话都要给予鼓励,增强他们的信心。如有不妥之处,教育其他学生不能加以嘲笑、打击他们的积极性。

(4)把口语交际与阅读、作文教学相结合。

阅读中,鼓励学生大胆发言、质疑,让学生把自己的感悟、体会与同学进行交流分享,老师要鼓励学生的不同见解;要重视对学生口语表达的指导,指导学生说完整的话,用规范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意思。

作文教学中,让学生先说后写,请作者谈写作思路、体会,其他学生谈收获。使口语交际、阅读、作文结合起来,相互促进,相互提高。

(5)坚持家校结合,全方位口语交际训练

每天语文课前请一个学生用两分钟内的时间来讲故事、表演、朗诵、讲身边发生的事等,然后同学互评,教师点评、鼓励,这项活动每天轮流,每个学生必须参加。每天放学回家后,要求学生向家人、伙伴讲讲自己在学校里的见闻、喜怒哀乐等来训练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6)充分利用班会课、主题队会课来训练学生口语交际能力

改变班会课、主题队会课的传统上法,让学生自己主持、自己总结,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比如说说自己和别人的优、缺点,谈谈自己的学习方法,对班级建设的建议,组织学生进行演讲比赛等。

(7)加强普通话的学习、训练、应用

平时要求学生之间尽量用普通话进行交流,课堂上用普通话提问和回答问题,发现问题教师及时指导。彝族学生之间要用汉语交流,让彝族学生与汉族学生结对子,让汉族学生教彝族学生学汉语,让他们互帮互学,共同提高汉语言表达能力。

2、利用课外:

(1)开展课外阅读和汇报活动

让学生在课外品读好词、好句、好段、好篇等,在课外阅读中丰富词汇,学习语言,积累语言,陶冶情操,并定期进行交流、评比。对学生普遍关注的焦点、热点问题,请学生谈想法、看法、感受等,让学生进行议论、讨论、甚至辩论。通过这些活动,训练口语交际能力。

(2)与学生交朋友,增强师生亲和力

老师要做学生的朋友,增强亲和力,平时多与学生接触,进行平等对话,了解他们的家庭、生活、学习等情况,拉近师生间的距离,消除对老师的畏惧感,让学生有什么话都想对老师说,乐于对老师说。

(3)发挥家庭对口语训练的重要作用

家庭是学生口语交际的最佳场所,父母是学生口语交际的启蒙老师。因此,教师应结合学生的个性与共性特点,指定内容或鼓励学生选择内容与家长交流、沟通,既促进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又训练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鼓励学生当有亲友来访时,选择话题与亲友进行口语交际,进一步锻炼学生进行口语交际的胆量。特别少数民族学生,要求他们在家中要用汉语和父母、亲友交流,既能提高少数民族学生的普通话水平,又能训练了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3、利用教研:

通过观摩学习,促进教师口语交际教学水平的提高

指定教师上观摩课、示范课,然后通过上课老师的说课,听课老师的评课,来达到取长补短、相互学习、相互促进的目的,提高教师们的口语交际教学水平。

3、教师及时反思、总结

老师要一边教学一边针对学生实际进行教学反思,总结经验教训,及时改进教法,提高口语教学质量。收集好与口语交际的相关资料及教学实录,写出教学反思文字、个案分析、相关论文。

通过以上内容的研究,探索出一系列有关口语交际训练的方法、策略,构建适合民族地区口语交际课的新思路、新模式,加以推广。

相信经过大家的努力,我乡的口语交际教学质量一定会上一个新的台阶。

五、研究阶段及目标

第一阶段(时间:20xx年3月-----20xx年7月)

参研教师阅读教育学、心理学等教育理论书籍,研读语文课程标准,学习相关教学案例,掌握口语交际教学的相关理论和方法。通过测试、问卷等方式,调查了解学生掌握口语交际能力和教学现状。,分析口语交际训练中的经验和存在的问题。

拟定各阶段口语交际教学内容目标要求,拟定实施方案。采取个人学习、集中学习,形成反思文字

第二阶段(时间:20xx年9月----20xx年7月)

1、根据制定的各阶段目标和确定的内容,进行课堂教学实践研究,参研教师探究创设课堂口语交际情景的方法,通过课前演讲、小故事、辩论、等方式指导和组织学生开展口语交际,提高学生口语交际能力,探索口语交际有效的方法。研究教师评价激励的方法。

2、收集典型的教学案例并进行分析,定期开展教学经验交流,上研究课,进行阶段行总结。

第三阶段 时间:(20xx年9月.---20xx年3月)

通过研究有相关活动记录与反思文字,总结成功经验,反思存在的问题。建立教学反思手册。撰写实验报告,完成结题工作,形成结题报告。

六、预期效果

预计两年的时间完成,预期取得以下效果:

1、通过两年的努力探索出适合民族地区小学口语交际教学有效方式。

2、使学生口语交际能力达到预期的目标。不断总结和反思,形成经验并加以推广。

七、成果形式

1、学习心得、学生调查报告、各阶段目标、实施方案。

2、 学生演讲比赛材料、教学实录、口语交际课堂教学案例、教师教学反思文字、课题研究报告。

3、有经验交流文章、成功个案分析、课题研究性论文、实验报告、建立教学反思文字手册。

八、课题组的组成和分工

顾问:

雷永康 男 大专学业 中教一级 指导帮助

黄兴高 男 大专学业 小教一级 指导帮助

组长: 彭元琼 女 大专学业 小学高级教师

成员:

郑天娅 女 大专学业 小学一级

杨定珍 女 中专学业 小学高级

伍国祥 男 中专学业 小学一级

课题成员分工:

组长:指导课题开展及督导工作。负责本课题的策划与管理,为组织成果展示提供资源保障。组织指导。

郑天娅:组织对本课题的实施进行评价,为实验教师提供支持,协调有关方面的关系。教学日志、实践研究。

杨定珍:教研课、教育教学反思、案例分析、研究报告。实践研究。

伍国祥:收集有关信息,资料。

九、经费预算

经费的支出包括:

(1)购买或复印相关的文献资料费用。

(2)印刷问卷调查材料:成果材料费用。

(3)下乡调研、调查费用。

(4)组织或参加研讨会、课题论证会费用。

更多相关推荐: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与反思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与反思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最终服务于生活在教学中要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世界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的事物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与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并能学以致用新课程标准的出...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及反思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及反思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及反思学生的认知结构只有在经历学习活动的过程中主动才能完成只有学生本人的积极思考主动探索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新但在不少学校里我们仍常常见到这样的现象学生尽管像容器接收器一样把...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与反思模板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与反思模修研日志通过最近的在线学习让我深深地意识到学习研究的革命给教育带来的重大影响一种新的课程设计教学方法以及评价方法引起了我的关注通过学习研究新进展与有效教学实践的在线学习我认识并学到了1专...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与反思模版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与反思模版发布者小学数学专家发布时间20xx1016132302教学设计反思教学设计与反思要求1作品要求必须为原创如有抄袭此成绩为0分2提交的作品必须与下方的教学设计与反思模版格式一致并按照各环...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与反思

123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与反思模板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与反思模板,内容附图。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与反思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与反思,内容附图。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与反思模板

教学反思一前后这节课中的我不是把认识前后的位置关系作为单纯的知识点来教学而是设计了森林运动会这一情景贯穿全课在整个情景活动中不断体验探究前后的位置与顺序在亲身参与中感受体验前后变化的相对性在解决具体问题中体会前...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与反思(网学范文)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与反思(网学范文),内容附图。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与反思模板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与反思模板,内容附图。

高中数学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

高中数学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贵州省绥阳中学数学组欧阳飞20xx4第一章第三节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一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数学是一门培养人的思维发展人的思维的重要学科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而且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A(含教学反思)

第一单元第一课时认识长度单位毫米教学内容教材第23页的内容及练习一第1至第2题教学目标1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长度概念会用毫米厘米度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2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3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和合作...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及反思(4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