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20xx年上海市公务员初任培训考试,发布20xx年复习整理汇总,包含课堂讲座教材等全部考试范围

时间:2024.3.27

20##年复习资料汇总

第一章    公务员制度

1.我国公务员制度的含义

我国公务员制度,是指通过法律、法规,对公务员依法进行科学管理的人事行政制度。具体包括公务员的义务权利。职位分类、录用、考核、奖惩、职务升降、培训、交流与回避、工资福利保险、辞职辞退、退休、申诉控告等制度。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的通过和实施

(1993年8月,国务院颁布了《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20##年4月27日我国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15次会议审议并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并于20##年1月1日开始施行。

3. 公务员法的立法目的

我国《公务员法》的立法目的可概括为以下五个方面:(1)规范公务员管理;(2)保障公务员合法权益;(3)加强对公务员监督;(4)建设高素质公务员队伍;(5)促进勤政廉政,提高工作效能。

4. 公务员法的立法依据

《公务员法》的立法依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5. 我国公务员制度的指导思想

《公务员法》规定了我国公务员制度的指导思想,即公务员制度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贯彻中国共产党的干部路线和方针,坚持党管干部原则。

6. 我国公务员制度的管理原则

《公务员法》规定我国公务员的管理原则主要有:公务员的管理,坚持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依照法定的权限、条件、标准和程序进行;坚持监督约束与激励保障并重的原则;公务员的任用,坚持任人唯贤、德才兼备的原则,注重工作实绩;国家对公务员实行分类管理,提高管理效能和科学化水平。

7. 公务员义务的含义

公务员的义务,是指法律关于公务员在行使国家权力,执行国家公务活动中必须作出一定行为或不得作出一定行为的约束和限制。(三层含义:履行义务主体为公务员;必须依法履行义务;未能履行义务必须承担法律责任)

8. 公务员权利的含义

公务员的权利,是指法律关于公务员可以享受某种利益或可以作出一定行为的许可和保障。(三层含义:只有公务员享有;依法享有;权利受法律保护)

9. 我国公务员权利义务的关系

由于公务员具有双重身份,因此公务员的权利和义务也具有双重性,是在公民义务和权利的基础上具体化,具有局部的重要意义和约束力。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是公务员的权利和义务的基础,两者的基本内涵精神是一致的,但因其表现在不同领域,又有一定区别。公务员所承担的公共职业赋予了他特殊的执行公务的权利,享有一般公民所不具有的特殊权利,也承担了对一般公民不必要的某些特殊义务。这是由公务员的特殊地位所决定的。

10. 我国公务员义务的主要内容

根据《公务员法》的规定,主要体现在以下九个方面:(1)模范遵守宪法和法律;(2)按照规定权限和程序认真履行职责,努力提高工作效率;(3)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接受人民监督;(4)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5)忠于职守。勤勉尽责,服从和执行上级依法作出的决定和命令;(6)保守国家秘密和工作秘密;(7)遵守纪律,恪守职业道德,模范遵守社会公德;(8)清正廉洁,公道正派;(9)法律规定的其他义务。

11. 我国公务员权利的主要内容

主要体现在以下八个方面:(1)获得履行职责应当具有的工作条件;(2)非因法定事由、非经法定程序,不得免职、降职、辞退或者处分;(3)获得工资报酬,享受福利、保险待遇;(4)参加培训;(5)对机关工作和领导人员提出批评和建议;(6)提出申诉和控告;(7)申请辞职;(8)法律规定的其他权利。

12. 职位分类的含义特点及实行职务分类制度的意义

职位分类是从美国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一种现代人事管理方法,是以“事”为中心的一种管理制度。它以职位为对象,按职位的工作性质、难易程度、责任轻重及所需资格条件,把职位划分为不同的类别和等级,作为人事管理基础的一种方法。其特点主要有:(1)以“事”为中心,即“因事择人”;(2)所依据的基本要素是职位的工作性质、难易程度、责任大小及所需资格条件;(3)对各个职位进行客观分析评价,由此确定职位在分类中的位置,达到分类管理的目的;(4)非固定不变,而是随着职位工作变化而变;(5)分类本身不是目的,只是一种人事管理科学方法。

我国实行职位分类制度的意义主要有:(1)为公务员的选拔录用提供了科学依据;(2)使得公务员考核有了客观标准,培训有了科学依据;(3)为建立机关工作责任制、提高行政效率创造了条件。

13. 我国公务员职位分类制度的主要内容

我国公务员职位分类制度的主要内容有:(1)划分职位类别。根据职位性质、特点和管理需要,划分为综合管理类、专业技术类和行政执法类等类别,具有职位特殊性增设其他;(2)设置职务序列。分领导和非领导职务,领导职务层次为国家级正副、省部级正副、厅局级正副、县处级正副、乡科级正副,非领导职务在厅局级以下设置,综合管理类可分为正副巡视员、正副调研员、正副主任科员、科员、办事员;(3)设置级别。由低到高依次为二十七级到一级。

14. 我国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的主要内容

我国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的主要内容有:(1)考试录用的适用范围(主任科员以下及其他相当职务层次的非领导职务公务员);(2)考试录用的组织机构;(3)考试录用的程序(发布公告、资格审查、公开考试、资格复审和考察体检、提出拟录用名单并公示、规定试用期)

15. 我国公务员考核制度的主要内容

我国公务员考核制度的主要内容有:(1)内容和重点(德、能、勤、绩、廉,重点考核工作实绩);(2)基本方法(领导与群众相结合,平时与定期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3)方式和程序(非领导职位定期考核采取年度考核,领导成员定期考核由主管机关按有关规定办理,新录用公务员试用期参加年度考核不定等次,只写评语);(4)结果及其法律效力(优秀、称职、基本称职、不称职)

16.我国公务员奖惩制度的主要内容P17

1)奖励的原则和条件,即坚持精神奖励与物质奖励相结合、以精神奖励为主的原则。

2)奖励种类和奖励的撤销。奖励分为:嘉奖、记三等功、记二等功、记一等功、授予荣誉称号。

3)纪律的内容。

4)法律和责任意识。

5)处分的相关规定。处分分为:警告、记过、记大过、降级、撤职、开除。

17.我国公务员职务任免制度P18

任职包括通过考试录用已取得任职资格的公务员的任用,也包括在职公务员在部门内或跨部门的升任、降任和平级转任等。免职包括程序性免职和单纯性免职。

我国公务员职务任免制度主要内容包括:

1)任用方式,包括选任制和委任制,领导成员职务按照国家规定实行任期制。

2)任免的相关规定

3)兼职的规定:因工作需要在机关外兼职,应经过有关机关批准,不得领取兼职报酬。

18.我国公务员职务升降制度的基本原则和主要内容P20

基本原则:

1)德才兼备,以德为先;2)注重工作实绩;3)公开、平等、竞争、择优

主要内容:

1)条件和资格,包括思想政治素质、工作能力、文化程度和任职经历等;

2)晋升的程序;3)晋升的方式;4)降职的条件

19.我国公务员培训制度的主要内容P22

1)培训对象和原则;

2)培训类型和内容,包括新初任培训,任职培训,专门业务培训,在职培训;

3)培训机构和师资;

4)培训登记与评估。

20.我国公务员交流和回避制度P24

交流制度:

1)交流的范围;2)交流的方式,包括调任、转任和挂职锻炼。

回避制度:

1)回避的类型,包括任职回避、地域回避和公务回避三种

2)回避的程序:本人申请或利害关系人申请,机关审查后做决定,也可以直接决定。

21.我国公务员工资福利保险制度P26

工资制度:实行国家统一的职务与级别相结合的工资制度,包括基本工资、津贴、补贴和奖金。

保险福利制度:福利制度按照国家规定享受福利待遇;保险制度:在退休、患病、工伤、生育、失业等情况下获得帮助补偿。因公致残有伤残待遇;因公牺牲、死亡或者病故亲属享受抚恤优待。

22.我国公务员辞退制度P27

1)辞职的程序和限制:不得辞去公职的有:一是未满国家规定的最低服务年限的;二是在涉及国家秘密等特殊职位任职或者离开上述职位不满国家规定的脱密期限的;三是重要公务尚未处理完毕,且须由本人急需处理的;四是正在接受审计、纪律审查、或者涉嫌犯罪司法程序未终结;五是其他情形。

2)担任领导职务公务员的辞职规定,包括因公辞职、自愿辞职、引咎辞职和责令辞职。

3)辞退的条件和程序:公务员辞退情况:一是在年度考核中连续两年被确定为不称职的;二是不胜任现职工作,又不接受其他安排的;三是因所在机关调整、撤销、合并或者缩减编制员额需要重新调整工作,本人拒绝合理安排的;四是不履行公务员义务、不遵守公务员纪律,经教育仍无转变,不适合继续工作又不宜开除的;五是旷工或者因公外出、请假期满无正当理由逾期不归连续超过十五天,或者一年内累计超过三十天的。

4)辞职的限制性规定。

23.我国公务员退休制度的特性P29

退休制度可以形成人员更新机制,也可以使公务员老有所养,保持在职公务员积极性,保持社会稳定。

退休方式可以法定退休或者自愿退休。自愿退休:本人申请,且符合:工作年限满三十年的;距离国家规定的退休年龄不足五年,且工作年限满二十年的;三是其他条件。

24.我国公务员申诉控告制度P29

申诉是指公务员对机关作出的涉及本人权益的人事处理决定不服,依法向有关机关提出意见并要求复核和重新处理的行为。

控告是指公务员对机关及其领导人员侵犯其合法权益行为,向上级机关或者纪检、检察机关提出的指控。

申诉控告制度有以下特性:

1)权力保障性;2)权力制约性3)行为监督性;4)制度保障性

主要内容包括:

1)申诉的情形和时限:对处理不服30日内申请复核;对符合结果不满15日内向作出处理的机关或其上一级机关申诉,也可不经过符合,自知晓30日内直接申诉。可以的包括:处分,辞退或者取消录用,降职,定期考核定为不称职,免职,申请辞退、提前退休未批准,未按规定确定或者扣减工资、福利、保险待遇,其他。

2)申诉处理期限:一般60日内,复杂情况可以延期30日

3)控告的条件:认为机关及其领导侵犯合法权益的,可以告个人或者机关。

4)行使申诉控告权所应当承担的义务。

25.我国公务员职位聘任制度P30

1)职位聘任适用范围和条件:根据需要,经省级以上主管部门批准,专业性较强职位和辅助性职位实行,涉密不可。

2)职位聘任的方式和聘任合同,可以公开招聘,也可以直接选聘,要签订书面聘任合同。

3)建立人事争议仲裁制度

26.与国外相比公务员制度的相比,我国公务员制度的特点P32—33

1)坚持党的领导,不搞“政治中立”;2)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德才兼备是我国干部路线的核心内容;3)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4)坚持统一管理,不实行“两官分途”的做法。

27.我国干部选拔的用人标准P33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

28.我国公务员制度与传统的干部人事制度相比,有哪些新特点?P34

1)体现了分类管理的原则;2)建立了比较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3)实行科学的竞争激励机制;4)具有正常的新陈代谢机制;5)建立廉政勤政的保障机制。

29.我国人事分类管理制度确立的标志P34公务员制度的建立

30.我国公务员制度采用什么方式选拔优秀人才?P34

采取公开考试、平等竞争、严格考核、择优录用的方式,并对共无言进行奖惩、培训、职务升降、晋级增资以及岗位调整;此外采取竞争上岗的方式,选拔优秀人才进入领导岗位。

第二章    公共管理基本理论

1.     公共管理的相关概念P37-38

(1)虽然自人类社会产生以来,就存在着公共事务和对公共事务管理的需求,然而对公共管理进行系统性的研究,却是近几十年来的事情。

(2)公共管理是政府为主体的公共组织以及其他社会组织为推进社会整体发展、增进社会共同利益的实现,通过制度创新和手段创新对社会公共事务进行调解和控制的社会活动。

(3)公共管理的概念是从公共行政的概念发展而来的。

2.     公共物品的特征P38

(1)公共物品有两个重要特征:消费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

消费的非竞争性——是说当某人对某种公共物品进行一定量的消费时,不会影响其他人对该公共物品也进行等量的消费。

消费的非排他性——是说某公共物品不仅供其占有者消费,而且无法排斥占有者以外的人进行消费。

(2)按照社会物品的消费有无竞争性和排他性的特征,可以区分四种社会物品:

典型的公共物品——消费上既无竞争性又无排他性;

典型的私人物品——消费上既有竞争性又有排他性;

准私人物品——消费上具有排他性质的非竞争性物品;

准公共物品——消费上具有竞争性的非排他性物品,介于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之间。

(3)公共物品一般应采取公共管理的方式,私人物品一般应采取市场竞争的管理方式。

3.     公共权力的作用P38

公共权力的作用体现在三个方面:

(1)   维持社会生活的秩序稳定,保证人们的生存和发展。

(2)   保障制度有效供给,克服社会内部的各种矛盾和冲突。

(3)   引导社会发展,阻隔和化解社会外部的压力与挑战。

4.     公共治理的本质P39

公共治理的本质是:如何协调各种个体、群体和利用各种机制促使其共同行动。

5.     公共行政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的标志P39

1887年威尔逊的论文《行政之研究》发表。

6.     公共管理学与传统的公共行政学的区别P40

(1)   研究主体的对象范围:

公共管理学——把研究主体的对象扩大到其他政府机关(立法机关和司法机关)和非营利组织或第三部门甚至私人部门的公共方面。

传统的公共行政学——主要局限于政府行政机关特别是官僚机构的研究上。

(2)   学科理论基础:

公共管理学——更具跨学科、综合性的特点,充分吸收当代各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特别是更多地依赖于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并日益与工商管理学相融合。

传统的公共行政学——主要建立在政治学基础上,尤其是将官僚体制理论和政治-行政二分法作为其理论基础。

(3)   学科研究焦点:

传统的公共行政学——“内部取向”:重视机构、过程和程序研究。

公共管理学——“外部取向”:重视项目、结果与绩效的研究。这使得战略管理、公共管理的政治环境、项目执行、绩效评估、公共责任制及公共管理伦理这样一些在传统公共行政学中没有的或不被重视的主题成为公共管理学的核心主题。

(4)   学科内容体系:

公共管理学根据实际需要,纳入了大量的公共行政学没有涉及的理论主题。

(5)   研究方法:

公共管理学——既是实证研究,又是规范研究,案例分析是其核心研究方法;

传统的公共行政学——囿于普遍适用的“行政原则”、过多局限于规范研究。

7.     中国最早的行政管理学研究专著P40

20世纪30年代:1935年张金鉴出版的《行政学理论与实践》;

20世纪90年代:中国的行政管理开始向公共管理转型,1997年,公共管理学成为管理学门类下的一级学科,并下设行政管理、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教育经济与管理、社会保障、土地资源管理等5个二级学科;

20##年2月,中国第一个有关公共管理的专业指导委员会——全国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正式成立。

8.     公共管理学的基本特征P41

(1)   综合性和独立性的统一。

综合性——多学科背景;独立性——有自己的研究对象、范畴和体系。

(2)   理论性与应用性的统一。

理论性——有系统化的理论体系;应用性——源于实践并指导实践。

(3)   实证性和规范性的统一。

实证性——爱“试点”,追求经验科学的经验和事实验证;规范性——会追问“应当如何”,力求提供规范性建议。

9.     公共部门管理与私人部门管理的区别P43

根本区别在于是“公共的”还是“私人的”。二者在管理的服务方向上有根本性的区别:

(1)       两者目的不同。

公共管理——以公共利益为目的;私人管理——以营利为目的。

(2)       公共管理与私人管理相比效率意识不强。

(3)       公共管理更强调责任。

(4)       公共管理人事管理系统更加严格和复杂。

(5)       公共管理的政治性和公共性十分明显。

10.   市场失灵的几种情况P44

市场失灵:市场均衡状态偏离帕累托最优配置。

(1)   不完全竞争;

结果:形成不同程度的垄断。

(2)   外部非经济性;

产生原因:缺乏产权和存在交易费用。

解决办法:通过公共机制提供制度供给。

(3)公共产品;

市场提供会出现“搭便车”现象和心理。

解决办法:公共供给:公共事业投资;举办社会福利事业;提供福利性转移支付公共政策。

(4)经济稳定;

市场经济的自发波动会使社会总供求失调,引起经济危机。

公共管理:通过宏观财政、税收、货币金融公共政策保证经济稳定增长。

(5)内部非经济性;

指不属于交易内容,没有在合同中反映出来的成本。是由道德风险决定的市场失灵。

(6)不完全信息;

造成信息不对称,使买者或卖者利益受损。

(7)最优发展路径。

不能依靠市场自发选择,需要通过国家产业、科学技术等公共政策来进行选择。

11.   政府失灵的几种情况P45

(1)   政府内生性失灵。

政府内生地寻求自身经济利益。——政府成员谋私。

(2)   政府外生性失灵。

政府及其成员因主客观原因不能或没有把握全部决策信息而造成决策失误。

(3)   政府体制性失灵。

分政府决策、组织、时滞三种体制性失灵。

决策——投票表决悖论;组织——两级政府之间、政府内部各职能部门之间关系不协调;时滞——大大小小会议讨论的决策时间成本。

12.   公共管理的客体包括P46

公共管理是对公共事务的管理。从公共管理的社会经济对象来看,主要包括经济、社会和政治管理三大方面。

经济管理包括:对社会经济量、经济行为和市场结构的管理;

社会管理包括:社会保障、对公共资源用于社会目标的有效利用(包括公共资源的利用和公共环境的建设)、社会成员的全面发展(是社会公共管理的目的性任务);

政治管理:包括战略管理、决策管理(是政治管理的核心阶段)、程序管理、项目管理和绩效管理等内容。

13.   宏观调控的概念P48

指政府从保持社会总供求平衡协调和国民经济稳定快速发展的目的出发,通过运用宏观经济公共政策调整宏观经济变量而影响市场变量以引导市场经济主体行为的公共管理活动。

是一种对市场经济的间接调节和管理过程。

14.   宏观调控的主要内容P48

运用宏观经济公共政策:(1)调节商品市场价格和供求关系,使短期市场价格保持稳定和实现有序竞争;(2)调节要素市场价格参数和供求关系,使长期经济保持快速增长和实现充分就业;(3)调节产权市场参数和供求关系,使经济的制度关系和政治关系保持稳定、实现国有资产增值与保值和有利于公平与效率均衡关系的出现。

15.   公共规制的主要内容P48

公共规制通过直接干预经济主体行为而影响市场活动,是一种对市场经济直接调节和管理的过程。其内容有:(1)运用反垄断和促进有效竞争法干预市场行为,保持市场竞争的合理性;(2)运用产业和收益公共政策干预公共产品和准公共产品价格以及投资行为,促进行业利润率或收益率的平均化;(3)运用公共经济政策及法律和行政措施调解各种外部性问题,尽可能地使私人收益与成本趋向社会收益与成本的水平。

16.   转轨时期的中国政府公共管理实践面临的挑战P52

(1)       中国市场经济体制并非是自发演化而成,而是靠政府力量建立起来的。因而中国公共管理还面临着培育市场发育的历史任务。

(2)       中国刚刚建立起来的公共管理体制还很脆弱,还受到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强大惰性制约,仍有许多方面不能适应市场体制发展的需要。需要深化政府体制改革。

(3)       公共管理的质量依存于一支高效廉洁奉献的国家公务员队伍。

总之,要实现公共管理的科学化、民主化和法制化,建立与市场机制发展同步、高效、精简的新政府管理体制,政府需要不断通过深化改革、创新公共管理体制来解决。

17. 公共政策的概念P54

公共政策是以政府为主的公共机构通过广泛参与以及在众多备选的计划和方案中作出选择,来解决社会公共问题,调整社会利益关系的政治和技术过程。

18. 公共政策的功能P54

1、规范和导向功能。2、控制和协调功能。3、分配功能。

19. 影响公共政策设计和制定的主要因素P55

1、制度因素。2、文化因素。3、环境因素。4、自身因素。

20. 公共政策执行偏差及原因P56

执行偏差是指执行主体在执行公共政策的过程中,由于受主客观因素的制约,其行为效果偏离公共政策目标,并产生了不良后果的公共政策现象。原因有:1、执行主体的利益驱动。2、执行主体的认知和能力缺陷。3、政策执行的信息沟通机制不健全。4、执行的监控体制缺失。

21. 公共政策有效执行的对策P58

1、正视利益冲突,采取措施,从根源上解决公共政策有效执行的问题。2、加强沟通和协调,完善和健全公共政策执行的管理体制和沟通体制。3、建立完善的公共政策执行监控体系。

22. 成本效益分析法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P59

1、当两种政策方法的效益相等时,政策成本越小的政策方案越优。2、当两种政策成本相同时,政策效益越大的方案越优。3、政策效益与政策成本的比率越大越好。

23. 政策终结的障碍P61

1、心理上的。2、组织上的。3、利益集团的。4、成本上的。

24. 公共服务民营化的主要目的P62

1、利用市场经济的“竞争原则”与“效率原则”,改善并提高政府公共服务水平和质量。2、针对某些政府职能和政府业务,委托或终止,以此缩小政府活动和政府职能的范围。

25. 非政府公共部门的特点P62

1、组织性。2、民间性。3、非营利性。4、自主性。5、志愿性。6、非宗教性。7、非政治性。8、公益性。9、合法性。

26. 非政府公共部门的职能优势和劣势P63

优势:1、创新能力强。2、弥补“公正的遗憾”。3、风险承受能力强。4、便于社会沟通。5、适应性和灵活性强。

劣势:1、“经济人”问题。2、委托代理中监管不足问题。3、交易费用问题。4、志愿失灵问题。

27. 中国非政府公共部门存在的问题P66

1、独立性不够。2、资源不足。3、人才不足。4、法制不健全。

28. 发展非营利公共部门的公共服务功能的对策P67

1、增强非营利公共部门自主性。2、完善社会主义法治,突破对非政府公共部门害怕的心理障碍。3、拓展非政府公共部门财政资源。4、加快相关专业人才培养,提高工作人员的生活保障。

29. 公共组织和私人组织的具体差别P68

1、资金来源方面的。2、行动的法律依据方面的。3、行为目标方面的。

30. 绩效管理的概念P68

是指通过一套绩效测量和评估的方法对组织的运行情况进行评价,从而达到认识和控制组织自身发展以及对社会的影响。

31. 360゜绩效考核法概念P71

又称全方位绩效考核或多源绩效考核法,主要有用于对组织中个体绩效评估。

32.预算的分类P71.72

从形式方面看:预算分为单式预算和复式预算;

从内容方面看:预算分为增量预算和零基预算;

从主体方面看:预算分为总预算、地方政府预算、部门预算和单位预算;

从时间方面看:预算分为经常预算、临时预算、追加预算和非常预算;

从程序方面看:预算分为概算、预算草案、法定预算和分配预算。

33.中国预算管理体制的原则P72

中国预算管理体制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权责结合”的原则,国家设立中央、省(自治区、直辖市)、设区的市(自治州)、县(自治县、不设区的市、市辖区、旗)、乡(民族乡、镇)五级预算。

34.   审计的分类P74

以审计主体性质为标准:分为国家审计和社会审计;

以审计主体的从属关系为标准:分为外部审计和内部审计;

以审计对象为标准:分为对国家机构的审计、对政党社团的审计、对事业

单位的审计和对企业单位的审计;

以审计内容为标准:分为对财税部门执行预算的审计、对银行经营国有资

金的审计、对国家机构使用行政经费的审计、对事业单位使用财政拨款的审计、对企业经营国有资产和资金的审计、对使用国有资金进行基本建设的审计、对使用国有资金发展社会保障事业的审计;

以审计的范围为标准:分为全面审计和专项审计。

35.   公共财政管理模式P79

公共财政管理的经典模式、公共财政管理的企业模式、公共财政管理的

治理模式。

第三章行政法治的理论与实践

1.依法治国与行政法治的关系P83

⑴依法治国是行政法治的前提

⑵没有依法治国,就没有行政法治;

⑶行政法治是依法治国的关键环节。依法治国运用到行政法的领域,便表现为依法行政,实行行政法治。它将我国的国情及当前的政策与人类社会朝着民主、法治方向发展的普遍趋势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保证我国法治建设的发展方向。

2.     行政合法原则的内涵与外延P84-85

行政合法原则的内涵:

⑴法律优先,又叫做法律优位,其基本内容是,行政机关的行政管理活动必

须遵守法律规定;

⑵法律保留,其基本内容是凡是宪法、法律规定只能由法律规定的事项,便

不得以其他形式规定

行政合法原则的外延:

⑴行政权法定;

⑵行政行为依法进行;

⑶遵守法定程序;

⑷行政主体对违法行为必须承担法律责任

3、行政适当原则的含义,如何理解行政适当原则P85

行政适当原则的含义:又称行政合理原则,其要求是行政行为的内容应当客

观、适当,符合法律的基本原则及法治的精神,行政机关运用自由裁量权的过程中,应当把握一定尺度,做到与客观情况相一致。

如何理解行政适当原则:

⑴符合立法的目的和宗旨

⑵具有正当的目的。

⑶符合法律的精神,体现法律的基本精神和原则。

⑷符合人情事理,即符合自然和社会规律,不能不顾客观条件而作出一定的行为。

4.行政公开原则的含义及其表现领域P85-86

行政公开原则,是指除法律有特殊规定外,行政机关及其公务员的行政活动必须向社会公共公开,以便接受法律监督和人民群众的监督。

行政公开原则的表现领域:

⑴行政组织法领域;

⑵行政行为法领域;

⑶行政公开是行政程序的核心原则之一,也是行政程序法应有之义气。

⑷行政监督法既包括行政机关的自身监督,又包括外部主体对行政机关的监督;

⑸行政救济法领域。

5.行政行为的特征P86

⑴单方意志性;

⑵效力先定性;

⑶强制性。

6.行政行为的法律功能P86

⑴赋予或剥夺权利;

⑵科以或免除义务;

⑶证明或确认关系。

7.行政行为的合法要件p87

⑴主体适格;

⑵对象适格;

⑶内容合法;

⑷依据适格;

⑸程序合法;

⑹意思表示真实。

8.行政立法行为的含义与特征P87-88

行政立法的含义:广义是指有关行政的立法总称,狭义是指行政机关依法在行政职权范围内制定、修改、废止有关国家行政管理的法律规范文件的行为。

行政立法是行政性质和立法性质的结合,其特征是:

⑴行政立法主体的法律限定性;

⑵行政立法程序的法律限定性;

⑶行政立法内容针对的对象具有普遍性,而不是针对特定的事和人;

⑷行政立法结果具有规范性和反复适用性;

⑸行政立法行为一般具有不可诉性。

9.行政立法的特殊原则P88

⑴合法原则;

⑵权限相符原则;

⑶相对人参与原则。

10.行政立法的主体P89

⑴国务院;

⑵国务院组成部门;

⑶国务院直属机构;

⑷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

⑸省、自治区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人民政府;

⑹经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人民政府。

11.行政立法的类型P89-91

⑴主动立法;行政机构根据行政需要在自己职权范围内制定行政法规和规章。

⑵受托立法;常译委任立法是指行政立法主体依据特定法律的授权,或者有立法权的国家权力机关的专门授权,依据法定程序,代为制定规范性法律文件的行为;

⑶补充立法;也称延伸立法,是对法律的一种补充规定,也是行政机关因执行法律而订立的实施条例或细则。

12.行政许可行为的含义与特征P91

含义:行政许可,是指行政机关应行政管理相对人的申请或请求,依照法律、法规规定,通过颁发许可证、执照或批准等形式,赋予其从事法律、法规一般禁止事项的权利和资源的具体行政行为。

特征:(1)行政许可是对国家一般禁止活动的解禁行为,前提是法律的一般禁止。

(2)行政许可是一种赋权行为,表现为行政机关赋予相对人某种法律资格或法律权利,相对人因行政许可行为而免除一般法律规定的不作为义务,可以行使某种特定权利或获得行使某种权利的资格。

(3)行政许可是一种依申请而发生的行政行为,作为行政许可相对人的个人和组织要获得对某种禁止的解除,取得某种资格或行为能力,就必须向主管行政许可机关作出相应的意思表述,其形式就是许可申请书。

(4)行政许可是一种采用许可证。执照。签发批准文件等形式的要式行政行为。

13.行政许可的原则P91-92

(1)许可法定原则

(2)许可公开、公平、公正原则

(3)许可搞笑、便民原则

(4)听取意见原则

14.行政许可的程序及其具体要求P92-94

行政许可的程序:

(1)申请。

申请许可必须符合法定条件:

第一,申请必须向有权颁发申请事项许可证的行政机关提出。

第二,申请的事项必须是法律规定应经有关行政机关许可的事项。

第三,申请人必须具有申请许可事项的行为能力,申请人须符合法定的条件与标准,以满足国家行政管理对相关行为主题的要求。

第四,申请人必须有明确的申请许可的意思表示,即以许可申请书的形式予以表示。

(2)审查。行政机关在收到申请书后,须在法定期限内依照法定权限对申请进行审查核实,不得无故拖延,损害申请人的利益。审查分为形式审查和实质审查。

(3)核发与拒绝核发许可证。行政机关在对许可申请审查完毕后,应及时作出审查决定,说明给予或不给予许可的法律、法规、规章依据及相应的理由,对于不给予的决定,应告知申请人有申请行政复议和提起行政诉讼的权利。

(4)行政许可的注销、撤销、吊销。

(5)行政许可的收费。

(6)行政许可救济。

15.行政许可失效的三种形式P93

(1)注销(2)撤销(3)吊销

16.行政处罚行为的特征P94

(1)行政处罚的主题是行政机关和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只有依法享有行政处罚权的行政主体才能实施行政处罚行为。

(2)行政处罚的对象是作为行政相对人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

(3)行政处罚的前提是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违反行政管理秩序。

(4)行政处罚是对违反行政法律规范尚未构成犯罪的行政相对人的一种法律制裁。

17.行政处罚的原则P94-95

(1)处罚法定原则(2)处罚公正公开原则(3)处罚与教育相结合原则(4)保障相对人合法权益原则(5)一事不再罚原则

18.行政处罚的种类与设定P95-96

种类:(1)警告(2)罚款(3)没收违法所得、非法财物(4)责令停产停业(5)暂扣或者吊销许可证、执照(6)行政拘留(7)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行政处罚

设定:

(1)法律可以设定各种行政处罚,限制人身自由的行政处罚,只能由法律规定。(“法律”指全国人大及常委会制定的规范性文件)

(2)行政法规可以设定除限制人身自由以外的行政处罚。

(3)地方性法规可以设定的除限制人身自由、吊销营业执照以外的行政处罚。

(4)尚未制定法律、、行政法规的,国务院部委规章可以设定警告或者一定数量罚款的行政处罚。

19.行政处罚的简易程序P96

简易程序,又称当场处罚程序,是指在某些条件具备的前提下,行政机关或者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当场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的程序。

适用简易程序必须符合下述条件:

(1)违法事实确凿(2)有法定依据(3)对公民处以50元以下(《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规定200元以下)、对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处以1000元以下罚款或警告的行政处罚。

20.行政征收含义与特征P98-99

含义:行政征收是行政主体依据法律、法规的规定以及国家和社会利益的需要,凭借国家行政权,以强制的方式取得行政相对人一定金钱或实物的一种具体行政行为,从本质上讲是国家在正常的情况下合法有效地获取行政相对人的财产的行为。

特征:(1)执行的主体是行政主体

(2)行政征收具有强制性

(3)行政征收的法定性

21.行政征税含义及构成要素P99

含义:行政征收,也称“税收”,是指税务机关依据税收法律、法规的规定,凭借其行政权力依法强制无偿地向纳税义务人收取钱款的行政行为。

构成要素:

(1)纳税人,又称课税主体(2)征税对象,又称课税客体、税源

(3)税率,税率是应征税额与征税对象的比例,是对征税对象计算

税额的尺度,是税收制度的中心环节。(4)税目(5)计税依据(6)纳

税环节(7)纳税地点(8)纳税期限(9)起征点和免征额(10)违法处

22.我国现行的税收管理体制P100

税收管理体制是指划分中央与地方税收管理权限的制度,其总的原则是统一领导、分级管理。我国现行的税收管理体制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1993年1月1日起实施,20##年4月28日修订)确定的。税收的立法权属于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国务院只有在其授权的情况下才能对税收问题作出规定。税收的执行机关只能是国家税务主管机关,在中央一级是指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在地方是指地方各级税务机关。

23.我国目前税款征收的方式P101

(1)查账征收(2)查定征收(3)查验征收(4)定期定额征收

(5)委托代征(6)代扣代缴、代收代缴征收

24.行政行为程序的特征P102

(1)行政程序是针对行政行为而言的,是行政主体行使国家行政权力、实施行政行为的程序。

(2)行政行为与行政程序是矛盾统一的,是内容和形式的关系,不存在没有程序的行为,任何程序又都是针对一定行为的程序。

(3)行政程序的基本是方式、步骤、次序、时限的有机统一。(需注意:行政复议程序属于行政程序,行政诉讼是司法程序)

25.行政程序的类型P102

(1)内部行政程序与外部行政程序

(2)抽象行政程序与具体行政程序

(3)法定行政程序与自由行政程序

(4)行政立法程序、行政执法程序与行政司法程序

(3)事前行政程序与事后行政程序

26.行政程序法的含义P103

行政程序法,是指有关行政行为的程序的法律规范和原则的总合,它的调整对象是行政行为的步骤、方式、次序、时限。

27、行政复议的含义、原则和法律关系

行政复议是指法定的国家行政机关根据行政相对人的申请,按照法定程序依法对引起争议的具体行政行为进行复查并作出裁决的活动。

行政复议的主要原则:1、合法、公正、公开、及时和便民的原则。2、合法性与适当性全面审查原则。3、一级复方原则。4、复方期间具体行政行为不停止执行原则。

行政复议的法律关系是指在行政复议中,行政复方机关与复议参加人以及其他参与人之间,为了解决行政争议,根据行政复议法律规范而形成的权利、义务关系。行政复议机关在行政复议中起主导作用,是行政复议活动的核心。

28、行政复议的受案范围P107-108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可以依照本法申请行政复议:
(一)对行政机关作出的警告、罚款、没收违法所得、没收非法财物、责令停产停业、暂扣或者吊销许可证、暂扣或者吊销执照、行政拘留等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的;
(二)对行政机关作出的限制人身自由或者查封、扣押、冻结财产等行政强制措施决定不服的;
(三)对行政机关作出的有关许可证、执照、资质证、资格证等证书变更、中止、撤销的决定不服的;
(四)对行政机关作出的关于确认土地、矿藏、水流、森林、山岭、草原、荒地、滩涂、海域等自然资源的所有权或者使用权的决定不服的;
(五)认为行政机关侵犯合法的经营自主权的;
(六)认为行政机关变更或者废止农业承包合同,侵犯其合法权益的;
(七)认为行政机关违法集资、征收财物、摊派费用或者违法要求履行其他义务的;
(八)认为符合法定条件,申请行政机关颁发许可证、执照、资质证、资格证等证书,或者申请行政机关审批、登记有关事项,行政机关没有依法办理的;
(九)申请行政机关履行保护人身权利、财产权利、受教育权利的法定职责,行政机关没有依法履行的;
(十)申请行政机关依法发放抚恤金、社会保险金或者最低生活保障费,行政机关没有依法发放的;
(十一)认为行政机关的其他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的。
(十二)认为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所依据的下列某些“规定”不合法,在对具体行政行为申请行政复议时,可以一并向行政复议机关提出对该规定的审查申请:
1、国务院部门的规定;
2、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其工作部门的规定;
3、乡、镇人民政府的规定。
前款所列规定不含国务院部、委员会规章和地方人民政府规章。规章的审查依照法律、行政法规办理。


29、行政复议的程序

1、申请与受理。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的,可以自知道该具体行政行为之日60天内提出行政复议申请,但法律规定的申请期限超过60天的除外。

2、审理与决定。审理是行政复议机关对受理的行政争议案件进行合法性和适当性审查的过程,必须全面审查具体行政行为所依据的事实和规范性文件,不受复方申请范围的限制。审理是行政复议的核心。决定,是行政复议机关在对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和适当性进行审查的基础上所作出的审查结论。其主要包括:(1)决定维持。(2)决定限期改造。(3)决定撤销、变更。(4)决定赔偿。

3、复议决定的执行。复议决定一经送达,即发生法律效力。除法律规定终局的复议外,申请人对复议不服的,可以在收到复议决定之日起15日内向人民法院起诉。行政复议法规定,被申请人不履行或者无正当理由拖延履行行政复议决定的,行政复议机关或者有关上级机关应当责令其限期履行。申请人不履行或者无正当理由拖延履行行政复议决定的,按照下列规定处理:(1)维持具体行政行为的行政复议决定,由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依法强制执行,或者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2)变更具体行政行为的行政复议决定,由行政复议机关依法强制执行,或者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30、行政诉讼的含义、原则和法律关系P110-112

行政诉讼是指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由人民法院进行审理并作出裁判的司法制度。

行政诉讼的基本原则有:1、人民法院依法独立审判原则。2、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3、对具体行政行为合法性审查原则。4、当事人法律地位平等原则。5、合议、回避、公开审判和两审终审原则。6、民族语言文字原则。7、辩论原则。8、人民检察院法律监督原则。9、被告负举证责任。

行政诉讼法律关系是指在行政诉讼活动中,人民法院与诉讼当事人、诉讼参与人依法而形成的相互之间的诉讼权利、义务关系。它由行政诉讼法律关系主体、行政诉讼法律关系内容和行政诉讼法律关系客体要素构成。

31、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

一是对受案范围的总体划定,《行政诉讼法》第2条:“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和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有权依照本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二是对受案范围的正面列举,《行政诉讼法》第11条规定:“人民法院受理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对下列具体行政行为不服提起的诉讼:(一)对拘留、罚款、吊销许可证和执照、责令停产停业、没收财物等行政处罚不服的;(二)对限制人身自由或者对财产的查封、扣押、冻结等行政强制措施不服的;(三)认为行政机关侵犯法律规定的经营自主权的;(四)认为符合法定条件申请行政机关颁发许可证和执照,行政机关拒绝颁发或者不予答复的;(五)申请行政机关保护人身权、财产权的法定职责,行政机关拒绝履行或者不予答复的;(六)认为行政机关没有依法发给抚恤金的;(七)认为行政机关违法要求履行义务的;(八)认为行政机关侵犯其他人身权、财产权的,除前款规定外,人民法院受理法律、法规规定外可以提起诉讼的其他行政案件。

三是对不可诉行为的排除。《行政诉讼法》第12条规定:”人民法院不受理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下列事项提起的诉讼:(一)国防、外交等国家行为;(二)行政法规、规章或者行政机关制定发布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决定、命令;(三)行政机关对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奖惩、任免等决定;(四)法律规定由行政机关最终裁决的具体行政行为。

32、行政诉讼程序

一、起诉和受理。人民法院接到起诉状,经审查,应当在7日内立案或者作出裁定不予受理。原先对裁决不服,可以提起上诉。人民法院受理原告起诉的标志就是立案。

二、审理。人民法院在立案之日起5日内,将起诉状副本送达被告。被告应当在收到起诉状副本之日起10日内向人民法院提交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有关材料,并提出答辩状。人民法院在收到答辩状之日起5日内,将答辩状副本发送原告。进行审理之前,人民法院必须组成合议庭,确定审判人员,全面了解案情,然后开庭审理。人民法院应当在立案之日起3个月内作出一审判决,并依据不同情况作出判决。其一,具体行政行为证据确凿,适用法律正确,符合法定程序,判决维持。其二,具体行政行为主要证据不足;适用法律,法规错误;违反法定程序;超越职权;滥用职权的,应当判决撤销或者部分撤销。,其三,被告不履行或者拖延履行法定职责的,判决其在一定期限内履行。其四,行政处罚显失公正的,可以判决变更。其五,确认判决。

人民法院审理案件实行两审终审制度。对一审判决不服,上诉期限为15天。对一审裁定不服,上诉期限为10天。

33、行政赔偿的含义与要件

行政赔偿是国家行政机关和公务员违法行使职权,侵犯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造成损害,依法向受害人赔偿的制度。

它必须符合下列条件:

1、行政机关及其公务员代表国家行使行政权力、执行公务过程中,违反规定,侵犯了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合法权益。

2、损害事实已经发生。

3、违法行使职权行为与损害事实之间具有因果关系。

34、行政赔偿的范围

1.人身权侵权的行政赔偿范围:(1)违法拘留或者违法采取限制公民人身自由的行政强制措施;(2)非法拘禁或者以其他方法非法剥夺公民人身自由的行为;(3)以殴打等暴力行为或者教唆他人以殴打等暴力行为造成公民身体伤害或者死亡的违法行为。(4)违法使用武器、警械造成公民身体伤害与死亡的违法行为;(5)造成公民身体伤害或者死亡的其他违法行为。

2、财产侵权的行政赔偿范围:(1)违法实施罚款、吊销许可证和执照、责令停产停业、没收财物等行政处罚的;(2)违法对财产采取查封、扣押、冻结等行政强制措施的行为;(3)违反国家规定征收财物、摊牌费用的行为;(4)违法侵犯财产权造成损害的其他行为。

35、行政赔偿的程序

1、行政赔偿请求的提出:受害人可以单独提出行政赔偿请求,也可以在行政复议、行政诉讼中一并提出。

2、行政赔偿请求的受理。赔偿义务机关在收到赔偿请求后,应进行审查,如认为本机关无赔偿义务,应当以书面方式通知请求人,并说明理由。如认为该申请符合赔偿条件的,应自收到申请书之日起,2个月内给予赔偿。

3、行政赔偿诉讼。(1)起诉与受理。(2)审理(3)判决。(4)行政追偿。

第六章   机关工作的基本程序与特征

1、           行政决策的特点P170

行政决策具有以下特点:(1)行政决策的主体是行使行政职权的各级行政机关及其公务员。(2)行政决策的客体是国家政务和社会公共事务。(3)行政决策的法定性。(4)行政决策的公共性和公平性。(5)行政决策的执行力。

2、           行政决策的地位和作用P170

行政决策的地位和作用表现在:(1)决策是机关管理各项功能发挥作用的基础。(2)决策是各级政府领导的首要职责。(3)决策是关系到行政工作成败的决定性因素。(4)决策是决定机关管理是否有生机和活力的关键。

3、           行政决策的原则P171

(1)       目标原则(2)信息原则(3)预测原则(4)择优原则(5)可行原则(6)动态原则

4、           政府决策的过程P173

发现问题,确立目标;精心设计,拟定方案;分析评估,方案择优;实施方案,追踪决策构成了政府决定的动态过程。

5、           计划的内涵P174

机关工作计划是紧接着行政决策后的一种行政行为,是实施决策的第一步,是决策与执行之间的桥梁。它一般包括:情况分析、指导思想、工作任务、工作要求、工作方法、工作分工、工作步骤与措施等,涉及目标、人、财、物、机构、程序、时间、地点等要件。

6、           机关工作计划的种类P174

(1) 按计划内容分类,行政计划可分为国民经济计划、国防安全计划和社会发展计划。

(2) 按计划期限的长短分类,行政计划可分为长期计划、中期计划和短期计划。

(3) 按计划管理层次分类,机关工作计划可分为中央计划、地方计划和基层计划。

7.制定计划的基本要求P175

制定行政计划要遵循以下基本要求:

1)符合决策意图。

2)内容切实可行。

3)统筹兼顾。

4)原则的坚定性和策略的灵活性。

8.制定计划的基本过程P175

1)情况的调查与分析。

2)确定目标。

3)拟定计划备选方案。

4)评估备选方案。

5)选择更优方案。

9.机关工作执行的特点P176

机关工作执行具有以下特点:

1)目的性。2)经常性。3)务实性。4)强制性。5)时效性。6)灵活性。

7)连续性。

10.执行的作用P177

1)首先,执行是行政机关把决策付诸实施、把目标变成现实的途径。

2)其次,执行是检验和完善政府决策的步骤。

3)第三,执行是各级行政机关领导的一项重要职能。

4)第四,执行的结果是判断一个政府部门工作成效的重要尺度。

11.机关工作执行的条件P177

(一)内部相关因素

1)决策是否科学、合法、民主。

2)执行主体的条件是否具备。

(二)外部的相关条件

人民群众对决策目标的理解、认同和支持的程度;社会的经济水平、文明程度;社会的政治状况;周边环境的影响;国际政治形势和国际市场的变化趋势等。

12.机关工作执行的过程P178

1)执行前的准备阶段。

2)执行的实施阶段。

3)执行的总结阶段。

13.无题

14.机关工作执行前的准备阶段和实施阶段P178-180

(一)执行前的准备阶段

1)思想准备。2)组织准备。3)财务准备。4)法律准备。

(二)执行的实施阶段

机关工作执行的实施阶段是整个行政执行过程的关键,它直接关系到行政执行能否获得理想的效果,行政决策的目标能否实现。

1)指挥活动。2)沟通与协调活动。3)督察活动。4)控制活动。

15.工作总结的基本方法P181

1)第一,民主的、群众性的总结方法。

2)第二,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相结合的总结方法。

3)第三,领导亲自动手的总结方法。

第七章公文写作及处理

1.公文写作的原则P184

公文写作应该遵循以下五个原则与要求:

1)文风简洁,目的明确。

2)政治性与合法性。

3)客观性与规范性。

4)定向性与针对性。

5)公文写作的程序要求。

2.公文写作的政治性与合法性P184

1)公文具有传达和贯彻党和国家方针政策、处理机关行政公务的职能,所以带有很强的政治性,比如命令、公告、决定等。

2)此外,公文的内容还必须符合党在现时期的路线、方针、政策与国家的法律、法规与规章。

3)为维护公文的政治性和合法性,公文撰写人员应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认真学习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与法律、法规。

3.公文写作的客观性与规范性P184

客观性:

公文反映和传达的是治理社会、管理国家和规范各级单位行为的日常公务信息,它是各级机关、单位行使管理职能,办理具体事务的重要工具。因此,公文写作不能添加任何不符原意或臆断的观点。在写作公文时,对于上级机关和领导已经做出的决策要坚决贯彻执行,同时又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指定具体办法和措施,不能“创造性”地更改或模糊制文的意图。公文写作是代人立言,代机关撰文,如遇重大问题或无法决定的事项还需请示上级。公文的质量不在于文采、辞藻和标新立异的观点,而在于是否准确无误地履行了制文的意图。

在撰写公文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要客观地记录信息,而且要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公文的真实性不仅要求对工作活动的成绩、过程、因果关系、数据等作如实的反映,而且要以正确的立场、观点、方法进行去伪存真、由表及里、去粗取精、由此及彼地分析研究,提炼出工作活动的特征与规律。撰写人员应对公文所涉及的客观实际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树立实事求是、讲求实效的作风。公文中所提各项方针、政策、措施应符合客观实际,符合客观规律,充分估计到各项决策实施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全面衡量其必要性和可能性,从实际出发,提出切实可行的方案。因此要使制发的公文具备真正的客观性,我们就应一面反对主观主义,一面避免形式主义。

规范性:

为了维护公文的法定权威性、准确性与有效性,撰写公文必须具备认真严肃的态度,严谨周密的作风,从公文的内容、文字表达以及格式等各个方面体现出公文的庄重性与规范性。公文比其他任何一种文体都更强调严格的程式。不仅是公文的撰写,其传递接收也必须恪守程式,公文的纸张、书写字号、装订也要符合一定的要求。

1)公文应具备规范的格式。

2)公文写作应注意使用规范化的语言。

3)为了保证公文印制与立卷归档的质量,公文文稿的书写应当规范、清晰。

4.公文的规范格式P185

公文格式,指公文的数据构成与对各数据项目的编排。所有公文必须具备指定的基本数据项目:发文机关、标题、正文、印章或签署,成文日期;在确保公文结构完整的同时,相同文种的公文,其数据构成应保持大体一致;对公文各数据项目的编排必须遵循国家的有关规定,做到庄重、准确、规范。

(一)公文版头(文件头)。

文件头一般包括发文机关标识、发文字号、份号、秘密等级、紧急程度等项。位于公文第一页顶端三分之一处,用红线与主题隔离。如果党政机关文件,则要在红线中间印上一颗红色五角星以示区别。

发文字号也称文号,是指发文机关或单位在一年内所发公文依次排列的顺序号。由发文机关代字、发文年份和发文顺序三部分组成。机关代字不能自创,应遵循领导部门统一编订的代号。

文件顺序号为份号,指依据同一文稿印制若干份时每份公文的顺序编号。份号不是文件必要构成,标注目的为了对号分发和清退文件,有利于保密。只有加密文件(此处错,只有绝密和机密级文件才标注份号)才需标注,还需在版头右上角第一行注明保密等级和期限。一般有秘密、机密、绝密等几个级别,秘密期限不超过十年,机密不超过二十年,绝密不超过三十年,期满自动解密。

公文还有送达和处理的时间要求,紧急程度分特急和急件两种,顶格标注在右上角第一行,两字之间空一字。

既有加密等级又有紧急程度,加密等级位于第一行,紧急程度位于第二行,均需顶格。

(二)公文主体。

公文主体包括标题、正文、主送机关、抄送机关、日期和署名(盖章)、附件等部分。

1)标题。公文的重要组成部分。标题,指标明某一公文内容的概括性名称,一般由发文机关名称、内容和文种三部分构成。有版头的上行、平行公文,在标题中可省略发文机关名称;公布性、知照性公文可只标明文种。公文内容是标题中心部分,应概括简要表述。在标题中除法规、规章的名称加书名号外,一般不用标点符号。

2)主送机关。指主要受理公文的机关,一般应主送一个机关(除合发性公文外)并且不直接送领导者个人。主送机关名称应使用全称或规范化简称或同类型机关的统称。

3)抄送机关。指除主送机关以外的其他需要告知公文内容,以便在必要时征得配合的机关。向下级机关的重要行文,应当同时抄送直接的上级机关;受双重领导的机关向上级机关行文,应当写明主送机关和抄送机关,由主送机关负责答复其请示事项。上级机关向受双重领导的下级机关行文,应当抄送其另一上级机关。请示公文在上报时不应抄送下级机关,凡与公文办理无关的机关不要抄送,要严格控制公文的抄送范围与抄送数量。

4)成文日期。用于表明公文开始发挥效用的时间。确定成文日期,以会议通过或领导人签发日期为准;联合行文,以最后签发机关的领导人签发日期为准。标注成文日期要求用汉字写全年、月、日。不标注主送机关的公文,其成文日期加圆括号标注于标题下方居中位置。

5)主题词。主题词,也称关键词。《国务院公文主题词表》涵盖了数百个主题词。它主要供制作公文索引和电子计算机检索之用。一般标注于公文最后一页末端,“抄送”上方。主题词的排列顺序要根据含义的从大到小,从内容到形式。先标类别词,再标类属词。

(三)公文印装规格。

纸张规定:采用国际标准A4型。公告、通告等需要张贴的公文可根据实际需要决定。《国家行政机关公文格式》规定,公文上白边(天头)为37mm+1mm,左白边(订口)为28mm+1mm。国际标准A4纸板心尺寸为156mm×225mm,正文文字的每行长度与版心宽度相等,每行排28个字,每页22行。

排印从左至右、横排。民族自治区域,可以同时使用汉字和少数民族文字。公文一律左侧装订。

5.公文的主体P186

公文主体包括标题、正文、主送机关、抄送机关、日期和署名(盖章)、附件等部分。

1)标题。

2)主送机关。

3)抄送机关。

4)成文日期。

5)主题词。

6.公文写作的规范化语言P187

公文规定以现代汉语的书面形式(即白话文)作为必须使用的主要符号系统。公文写作的语言具体应注意以下几点:

1)平实、准确。

2)简练、直接。

3)采用规范的公文语言。具体要求分为语体规范和用语规范。

7.根据行文传递的方向,公文可以划分的种类P189

公文是走向传递的,根据行文(传递)方向,公文可划分为上行文、下行文与平行文。

8.行文方式的分类P190

答:

从行文对象来划分:1)逐级行文,2)越级行文,3)多级行文,4)普发行文,5)通行行文

从发文机关的数量划分:1)单独行文,2)联合行文

从行文对象的主次划分:1)主送,2)抄送

9.上行文、下行文、平行文的特点P191

答:

上行文:只宜用请示与报告,在行文中请示与报告要严加区别,在报告中不要夹带请示事项,也不应试图通过请示汇报工作,更不能写成请示报告或以报告代请示。

下行文:适用文种有命令、决定、指示、通知、通报、批复等,其中后三种是下行文常用的文种。

平行文:只宜用于函。不相隶属机关之间不宜制发领导指导性公文,也不宜制发请示与报告。

10.公文写作程序的三个阶段以及各阶段的环节P192

答:

一、草拟阶段:1、明确目的,2、确立主题,3、选择文种,4、勘选素材,5、选择表达方式

二、撰写阶段:1、拟定提纲,2、确定结构和形式

三、审核修改:1、主旨和内容的审改,2、材料和事实的核实,3、结构和格式的调整,4、文字和语气的修改

11.请示的特点P196

答:期复性,针对性,时效性

12.请示的组成部分P196

答:标题,主送机关,正文,落款

13.请示的写作要求P197

答:1、层次分明,条理清晰

2、请示的内容必须是属于本机关zhize范围内无权或确实无力处理的问题或事项

3、不应当在非请示公文中夹带请示事项

4、请示事项涉及其他部门业务时,应当经过协商并取得一致意见后上报,经过协商未能取得一致意见时,应当在请示中写明

5、请示的语言表述应当简明、得体,运用说明的表达方式

14.通知的特点P198

答:1、功能的多样性,2、运用的广泛性,3、一定的指导性,4、较强的时效性。

15.通知的组成部分P199

答:标题,正文,落款,署名和成文日期

16.通知的写作要求P199

答:1、一文一事,主题集中

2、重点突出,措施具体

17.常用的几种通知的特点P200

答:1、指示性通知:亦称布置工作通知,要求明确交待制发通知的政策依据或法律依据、事实依据,然后阐明需要布置的工作任务与执行要求,要求任务明确,措施具体可行。与指示不同,一般不用命令与告诫性的词语。

2、知照性通知:用于告知有关单位需要通知而不需要直接执行或办理的事项,起交流信息、通报情况的作用。由于这种通知无执行效用,所以可以发给平行机关。

3、会议通知。用于通知与会者准时而又有充分准备地参加会议,保证预定的会议能够按计划召开。会议通知的内容要根据会议的性质和规模决定。

18.报告的特点P205

答:广泛性、总结性、事实性、单行性

19.报告的组成部分P206

答:标题、主送机关、正文、落款

20.工作报告和总结报告的写作要求P206

答:工作报告:1、应采用叙述的表达方式

2、重点突出,中心明确

3、报告的内容应对领导机关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能为制定决策、指导工作提供参考。

4、点面结合

5、实事求是

6、在报告中不要夹带请示事项

7、在报告中提出意见与建议,要求有关部门通力合作,予以贯彻执行,而限于自身的职责范围,无权向有关地区或有关部门布置工作;提出执行意见时,则以呈转性报告的形式,在汇报工作的同时要求上级机关对报告予以批示后转发给有关地区、部门贯彻执行。

总结报告:1、撰写总结报告,必须具有正确的指导思想

2、深入调查,收集翔实而准确的材料,这是写好总结报告的基础

3、应有理论深度

4、撰写总结报告,一般兼用说明、叙述和议论三种表达方式

21.收文的具体程序P213

答:包括签收、启封、登记、分送、传阅、拟办、批办、承办、催办、查办、注办等

22.传阅工作需要遵循的原则P214

答:1、传阅对象有先后、主次之别

2、如遇紧急文件,可集中传阅,协调好各部门时间,组织召开专门会议或利用其他会议前后的时间,集体传阅学习,可大大节省传阅时间

3、可以建立专门的阅文室,阅文对象可以去阅文室参阅文件,以减少文件收退所需的时间,简化收退手续。

23.发文的具体程序

发文程序包括拟稿、登记审核、签发、复核、缮印、校对、用印或签署、装封、发送传递等过程。

23.用印或签署的具体要求(题号重复)

在公文落款处加盖印章,以领导名义发出的则由该领导在落款处签署姓名,不用再盖公章。会议纪要和以电报形式发出的公文可以不盖印。普法性文件用专用印模,将公章以红色套印在落款处。盖印位置应在公文末端的日期上,“上大下小,骑年盖月”。联合行文应加盖多个机关或部门印章。

24.公文立卷的方法

(1)按问题特征立卷。问题特征指的是文件所反映的主题一致或相近,包括人物、事件、工作性质等。

(2)按时间特征立卷。时间特征是指文件执行的时间和文件形成的时间,即把同一年度或同一时期的文件放在一起组卷。跨年度文件以开始年度为准。

(3)按文种特征立卷。文种特征是指文件所属的文种类型,即把相同文种的文件放在一起组卷。

(4)按通讯者特征立卷。通讯者特征是指文件收发者相同,制发者可以是机关也可以是个人。

(5)按地区特征立卷。地区特征指的是文件内容所涉及的区域一致。

(6)按组合方式立卷。组合方式是指结合以上几种方式进行立卷。

24.公文立卷的流程(题号重复)

(1)给文件编号立卷的类目。类目由类名和条款两部分组成。

(2)立卷类目编好之后,根据类目所列条款准备对应的卷皮。卷皮封面和卷脊上填写条款号和条款名称,按顺序摆放。

(3)仔细检查需要归卷的文件,注意页数、附件等是否完整,文件是否已处理完毕,然后将文件归入所属的卷夹。

25.公文归档的范围

需要归档的文件包括:收发文件、会议文件、会议记录、电报、内部文件、电话记录、本机关编印的出版物及印本、照片、录音、录像、印模等。

26.公文归档的程序

(1)认真检查案盒内文件,按归档原则进行适当调整,确认需要归档的立卷。需要检查文件是否完整,有无重份和缺漏,归类是否正确合理,文件数量、时限是否吻合等。

(2)对案盒内文件进行编号。对排序好的文件按顺序用阿拉伯数字编写页码,对于页码位置没有硬性规定,一般在每份文件首页右上角或上端空白处标注,在一个案盒中其标注的位置应该一致。

(3)填写案盒上的各项信息,主要有卷内目录、备考表、案卷封皮、盒脊等。

(4)对案盒内的文件进行装订并编制移交目录。指形成了完整的案盒后向单位档案部门移交的过程。目录一般一式三份,一份留文书部门,其余交付档案室。

27.文档一体化的特点

文档一体化具有以下特点:(1)整体性;(2)效率性;(3)经济性;(4)前控性;(5)规范性;(6)开发性;(7)准确性;(8)时效性。

28.文档一体化的建设原则

文档一体化建设是一项涉及组织全局、复杂的综合性工程,必须实事求是,科学严谨,遵从以下原则:(1)将档案信息化纳入组织办公自动化之中的原则;(2)电子文件和纸质文件并存保管的原则;(3)确保档案信息安全的原则。

29.电子档案载体的物理保护措施

(1)严格控制温湿度。

(2)净化外部环境,防止空气污染。

(3)防磁防震。

(4)纺织机械损伤。

(5)定期进行检测和拷贝。

30.电子档案信息的安全维护手段

(1)采取备份和镜像技术,防止文件信息的丢失。

(2)加密技术。目前多使用“公开/私有密钥”法加密。

(3)访问控制。包括身份验证、防火墙等。

(4)防治病毒。一是预防,二是杀毒。

(5)安装补丁程序,用以弥补程序缺陷。

第八章    社会调查与数据分析

1.定量社会调查和定性社会调查的含义

(1)定量社会调查:主要是运用统计分析对大量案例和量化数据进行收集、分析与整理,目的是最终产生针对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的有效的、可靠的、具有一般性普遍意义的结论。

(2)定性社会调查:强调通过对社会问题和社会现象的直接观察,与社会活动参与人的直接互动,或者对文章的上下文和来龙去脉的分析来了解单个社会事件的全貌。这类方法更强调对单个社会问题的深度了解。

2.社会调查的目的与意义和具体程序

社会调查的最终目的和意义是用于认识社会与改造社会:(1)全面地了解社会现实,并将所了解的社会现状以科学的呈现方式展示出来,从而实现对社会问题根源最完整的理解和最终解决;(2)根据社会现实,正确制定、执行社会政策;(3)制定社会规划,科学实施社会管理。

一项社会调查的具体程序一般包括七个阶段,即发现,定义社会问题,提出研究假设,具体社会调查项目设计,测量工具/指标设计,数据采集,数据分析,归纳、总结、推广等阶段。

3.定义社会问题阶段的主要任务

这个阶段通常只是调查者对自己的调查任务的初步认知、定义和规范的阶段,主要任务包括:选择调查课题、初步定义、规范调查范围、进行初步调查方案设计和测量指标设计,以及组建调查队伍。

4.选择与确定调查课题应遵循的原则

(1)价值原则。调查课题在理论上应具有科学性,在实践上应符合社会需要。

(2)可行原则。选择的调查课题必须在社会调查正式开展时所需要的所需要的三类条件能够具备的范围内,一是有足够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而是调查对象的成熟程度、社会环境的制约因素、被调查对象的回答能力与合作意愿;三是社会调查研究人员的理论、方法以及数据的掌握程度。

(3)优势原则。社会调查者应该扬长避短,从自己知识专长或经验丰富的领域以及熟悉的社会现象领域起步。

5.一个设计合理的社会调查命题应具备的特点

(1)命题需具体明确;

(2)       调查命题焦点清晰严密;

(3)       清晰的时间框架界定;

(4)       清晰的社会调查种类界定;

(5)       清晰的调查人群界定;

(6)       清晰的界定社会调查的重点,不要笼统地覆盖调查人群的所有特点;

(7)       清晰的考察地点界定。

6.命题简化的方法P230

答:主要方法有三种:1、查阅文献资料。

2、咨询。

3、实地考察。

7.设计调查方案要考虑的因素P231

答:1、阐明调查课题的宏观战略和调查目的。

2、确定研究类型、研究方法和研究框架。

3、确定分析单位和研究内容。

4、制定抽样方案。

5、制定问卷、观察表格或访问提纲。

6、确定调查的场所和时间计划,并对调查员的任务和工作进度作出安排。

7、调查研究经费和物质手段的计划、安排。

8.社会调查方案的分类P231

答:1、实验性研究设计方案。

2、交叉性社会调查方案。

3、纵观性长期设计方案。

4、案例研究。

5、比较研究。

9.定性与定量研究的区别P234

答:1、着眼点不同。

2、在研究中所处的层次不同。

3、依据不同。

4、手段不同。

5、学科基础不同。

6、结论表述形式不同。

10.理论抽样和统计抽样的区别P235

答:1、事先是否知道总体的范围。理论抽样:不知道;统计抽样:知道。

2、事先是否知道总体的特征。理论抽样:不知道;统计抽样:总体的特征分布可以估计。

3、抽取样本时间不同。理论抽样:重复抽取样本,在每个阶段重新界定抽样标准;统计抽样:根据预先计划一次性抽样。

4、预先是否确定样本规模。理论抽样:不确定;统计抽样:确定。

5、抽样结束时间不同。理论抽样:当达到结论/理论饱和时;统计抽样:当整个样本收齐时。

11.定性调查的主要方法P235-239

答:1、访问调查法。

2、聚焦讨论小组。

3、现场观察。

12.深度访谈时要注意的原则P237

答:1、避免表现自己的优越和高高在上,要让被访者放松。

2、调查者要尽量保持一个客观的态度,但同时又要注意受访者的情绪反应,和受访者形成真正意义上的互动。

3、以提供信息的方式问话,尽量深度了解被访者的意见建议,不要只是简单接受“是”、“不是”的答案。尽量以一种自然交谈的方式刺探受访者的真实想法。

13.定量社会调查方法的概念P241

答:所谓的定量社会调查方法,是指使用自然科学试验方法作为主要研究调查方法的社会调查,在这种社会调查过程中,调查者通常会对社会现象进行量化测量,对试验变量进行系统控制,数据的收集多数是使用标准测量工具进行,通过定义变量之间的关系来最终发现和定义事物间的因果规律。

14.社会指标体系的概念P242

答:所谓社会指标体系,就是根据一定目的、一定理论设计出来的、综合反映社会现象的、具有科学性、代表性和系统性的一组社会指标。

15.社会测量的四种尺度P244

答:1、定类尺度。是测量尺度中最低的一种,是确定研究对象的类别归属,从性质上对研究对象进行分类。

2、定序尺度。是使用定量尺度测量的第一个社会测量层次,是对测量对象的等级或顺序的鉴别。

3、定距尺度。是使用定量尺度测量的第二个社会测量层次,是对测量对象之间数量差别或间隔距离的测量。

4、定比尺度。是使用定量尺度测量的最高社会测量层次,是对测量对象之间的比例或比率关系的测量。

16.社会测量的可靠性和正确性的关系P245

答:1、可靠性低,正确性不可能高。

2、可靠性高,正确性未必高。

3、有的时候正确性虽然不够,但是可靠性却依然有可能非常高。

4、正确性高,则可靠性必然也高。

17.概率抽样的几种主要形式P246

答:1、简单随机抽样。

2、等距抽样。

3、分层抽样。

4、整群抽样。

5、多阶段抽样。

18.非概率抽样的几种形式P247

答:1、偶遇抽样。

2、判断抽样。

3、配额抽样。

4、空间抽样。

19.调查问卷的基本结构P248

答:1、封面信。

2、指导语。

3、问题和答案。

4、其他补充资料。

20.社会调查报告写作的主要环节P254

答:1、确定和提炼主题。

2、研究和选择材料。

3、精心拟定提纲。

4、形成书面报告。

第十一章公务员行为规范

一、行为规范的作用P307(多选)

1、行为规范具有制约作用。

2、行为规范具有导向作用。

3、行为规范具有调整作用。

4、行为规范具有规劝作用。

5、行为规范具有强化作用。

二、个人行为和公务行为P308(是非)

个人行为是公务员以个人的名义公民身份进行的与公务无关的活动。

公务行为是以公务员名义代表国家行政机关从事的职务活动。

总的来说,公务员行为是与公务员的职责紧密联系,以职、责、权基础,以法律和政策依据,行为的实施大多在执行公务的特定环境中表现出来。

三、公务员行为规范的特征P308.309页(多选)

1、政治性:政治是国家意志的表现,行政是国家意志的执行(单选)行政学家古德诺

2、严肃性

3、特定性

4、层次性:岗位越特殊,行为规范的内容越具体;职位越高,行为规范的标准越高。(是非)

5、强制性:对权力的制约除了靠习惯、舆论、信念等软约束外,还要借助硬约束即强制性的力量--------制度规范对之进行制约(是非)

四、规范公务员行为的意义P309页(多选)

1、规范公务员行为是政府履行职能的需要。

2、规范公务员的行为是树立政府良好形象的需要

3、规范公务员的行为是落实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保障

公务员行为的规范化是依法治国在行政系统微观层面的具体表现和推动力量,它是依法治国方略落实的基层保障(是非)

4、规范公务员行为对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具有重要的作用

五、我国第一部《国家公务员行为规范》P310页(单选)

20##年2月21日,原国务院人事部印发了我国第一部《国家公务员行为规范》

比较:《公务员法》实施时间:20##年1月1日

六、公务员行为规范的八方面内容P310(多选)

政治坚定、忠于国家、勤政为民、依法行政、

务实创新、清正廉洁、团结协作、品行端正

七、公务员行为规范的内容P311

1.       政治坚定。努力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树立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坚定地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在思想上、政治上和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2.       忠于国家。热爱祖国,忠于宪法,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的团结,维护政府形象和权威,保持政令畅通。遵守外事纪律,维护国格、人格尊严,严守国家秘密,同一切危害国家利益的言行作斗争。

3.       勤政为民。忠于职守,爱岗敬业,勤奋工作,专研业务,甘于奉献。一切从人民利益出发,热爱人民,忠于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密切联系群众,关心群众疾苦,维护群众合法利益,体察民情,了解民意,集中民智,珍惜民力,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改进工作作风,讲究工作方法,注重工作效率,提高工作质量。自觉做人民公仆,让人民满意。

4.       依法执政。尊重国家法律、法规和规章,按照规定的职责权限和工作程序履行职责、执行公务,依法办事,严格执法,公正执法,文明执法,不滥用权力,不以权代法,做学法、守法、用法和维护法律、法规尊严的模范。

5.       务实创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说实话,报实情,办实事,求实效,踏实肯干。勤于思考,勇于创新,与时俱进,锐意进取,大胆开拓,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6.       清正廉洁。克己奉公,秉公办事,遵守纪律,不徇私情,不以权谋私,不贪赃枉法。淡泊名利,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爱惜国家资财,反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

7.       团结合作。坚持民主集中制,不独断专行,不搞自由主义。认真执行上级的决定和命令,服从大局,互相配合,互相支持,团结一致,勇于批评与自我批评,齐心协力做好工作。

8.       品行端正。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崇尚科学,破除迷信。学习先进,助人为乐,谦虚谨慎,言行一致,忠诚守信,健康向上,模范遵守社会公德,举止端庄,仪表整洁,语言文明,讲普通话。

八、公务员行为规范的主要特点P312(单选、多选)

1、坚持时代性和针对性相统一

2、体现了原则性要求与具体规范的统一

3、体现了自律与他律的统一

九、公务员执行政策的规范要求P313

1、在执行政策时要把对国家负责同对人民负责结合起来,对上负责同对下负责结合起来,把政策的原则要求同自己的公务结合起来,融会贯通,创造性地执行党和政府的各项政策。

2、在执行政策时,要先掌握政策的精神实质,拟定多个可行性方案,探讨出最佳行动方案贯彻执行,而且要不折不扣,不徇私情,不唯领导者的意图是从,不曲解或故意歪曲政策的精神实质。

3、当政策对自己不利时,也要撇开一己私利,认真地执行政策,绝不允许“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有利就执行,不利就变形”,对政策采取阳奉阴违的态度。

4、公务员要做执行政策的模范。树立政策观念,带领群众模范地执行好各项政策,同一切违背政策的行为作斗争。

5、加强全局观念,一切从政策的大局出发。当地方政策和中央政策不完全一致的时候,要绝对保证中央政策的贯彻执行,使地方政策在服从中央政策的前提下,得以落实。

6、公务员要正确地掌握政策。执行政策要充分地体现稳定性、连续性和系统性,正确地执行政策。不能忽视新旧政策间的联系,不能随心所欲地片面理解政策,或孤立静止地对待个别政策,影响总体的政策的落实。

7、在执行公务时,要准确地把握政策的适用范围和界限,不能随意地将政策任意夸大或缩小,在自己的职权范围内。严格按政策办事,不允许超出自己的职权范围,滥用政策。

十、公务员必须遵守的政治纪律P316

下级服从上级;个人服从组织;全体服从中央

十一、个人服从组织的三个要点P316(单选、多选)

1、          任何一个公务员必须服从所任职的某一级行政组织的决定,遵守组织的纪律,接受组织的监督。

2、          不得随意超越自己的职权范围,干预其他行政组织中公务员的行政职权。

3、          公务员在工作时间内,未经允许不得擅离职守。

十二、增强权力界限意识应树立的三原则P318(单选、多选)

1、     “权利本位”原则。

2、     “法定权限”原则

3、     “合目的性”原则

十三、勤政为民的具体要求P320.321

1、     树立服务理念、服务意识

政府管理与政府服务是当代政府同时具备的两大职能,缺一不可。(单选)

服务是政府的第一位工作,是政府行为的核心内容。

2、     以民为本,为民服务

3、     认真负责,一丝不苟

4、     快速准确,讲求效率

十四、公务员的工作规章制度P322

1、           请示汇报制度

2、           日常工作制度

3、           请假制度

4、           会议制度

5、           保密制度

十五、廉政行为规范的要求P323

1、           严格遵守廉洁行政的法律、规定,克己奉公,自觉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14条,个人意见,大家阅读一遍即可记住,皆属基本常识)

2、           爱惜国家资财,严守财务、资产管理的规定,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不得:挥霍浪费国家资财;玩忽职守,造成所管理的公务损害,资产流失;挪用公款公务;搞特殊,讲排场,比阔气,铺张浪费,慷国家之慨

其他

1、《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的通过与实施

1989年9月5日经由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次会议通过,1989年5月1日实施。20##年4月29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对该法进行了修订,自20##年10月1日起实施。

2、国家秘密的范围和密级

基本范围:1-国家事务重大决策中的秘密事项;2-国防建设和武装力量活动中的秘密事项;3-外交和外事活动中的秘密事项以及对外承担保密义务的秘密事项;4-国有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秘密事项;5-科学技术中的秘密事项;6-维护国家安全活动和追查刑事刑事犯罪中的秘密事项;7-经国家保密行政管理部门确定的其他秘密事项。

密级:绝密、机密、秘密三级。

3、《信访条例》中关于法律责任的规定

《信访条例》第四十七条规定,违反本条例第十八条、第二十条规定的,有关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应当对信访人进行劝阻、批评或者教育。经劝阻、批评和教育无效的,由公安机关予以警告、训诫或者制止;违反集会游行示威的法律、行政法规,或者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由公安机关依法采取必要的现场处置措施、给予治安管理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第四十八条规定,信访人捏造歪曲事实、诬告陷害他人,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构成犯罪的,由公安机关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

4、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内容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务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5、上海的行政区划

截至20##年底,上海市面积7037平方公里。辖17个区、1个县。

6、上海的别称和简称的由来

上海之称始于宋代,当时上海已成为我国的一个新兴贸易港口,那时的上海地区有十八大浦,其中一条叫上海浦,它的西岸设有上海镇。1292年,上海改镇为县。这是上海这一名称的由来。1949年,上海设为直辖市。

古时,上海地区的渔民发明了一种竹编的捕鱼工具“扈”,当时还没有上海这一地名,因此,这一带被称为“沪渎”,故上海简称“沪”。春秋战国时上海是楚春申君黄歇封邑的一部分,故上海别称“申”。

上海——有两个别称,申、以黄浦江别称春申江、申江而得名
沪、以吴淞江(淞江、苏州河)古称沪滇而得名

7、公务员精神的内涵

公务员精神有广义和狭义两个层面的内涵。广义上讲,它是指公务员在行使公共权力、从事公务中所应遵循的职业道德规范的总和。狭义上讲,它是指公务员行政道德伦理意识、活动、职业操守、态度极其规范的综合反映和集中体现。

第一,热爱祖国、忠于人民是公务员精神的灵魂和旗帜。。第二,求真务实、开拓创新是公务员工作作风的必然要求。。第三,顾全大局、团结协作明确了公务员的基本工作原则。第四,恪尽职守、廉洁奉公是公务员职业道德的集中体现。

8、公共危机管理中媒体沟通的总体目标与策略

总体目标:突发事件新闻应对及信息发布应根据快报事实、慎爆原因、求实为本、依法处置的原则,正确定性、正确处置、正确引导,及时及时准确地发布有关信息,澄清事实,解疑释惑,引导舆论,维护社会稳定,最大限度地避免、降低和消除突发事件造成的负面影响,为进一步有序、妥善、合理处置突发事件,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提供强有力的舆论保障,更好地促进突发事件的解决,促进政府公共危机管理水平的提高。

策略:一是认识与媒体关系的本质,摆正自己的位置。二是及时披露真实信息,迅速确定报道口径,准备素材稿,制定并依照计划,保持对外口径一致。尽快通知记者,主动召开新闻发布会,防止小道到小溪和谣言传播。三是换位思考,考虑记者的想法、预见其行动。四是讲实话,讲真话,决不能撒谎。且注意实据;如有可能,把坏消息一次说完,切不可说“无可奉告”。五是面对媒体是应表现坦率、坦诚的态度;对事件发生的事例、数据和话语与媒体记者沟通。不知道何不了解的情况要向记者解释和说明。七是提供信息是的处罚出发点影片中“公众利益”而非部门和个人利益。八是控制媒体沟通渠道,抓住主要媒体,尽量做到要先发制人。九是高度重视互联网,用好互联网,要善于引导网络,创造有利于事件处置的网络舆情环境。

9、公务员心理健康的评判标准

按健康程度分,健康、不健康、亚健康三种状态,其判断标准也通常分为以下几个类型:统计学的标准、社会学的标准、医学的标准、个人主观经验的标准。

10、常见的挫折心理应对方法

宣泄法、转移法、放松法、求助于专业的心理咨询师。

11、腐败产生的根源和实质

权力垄断和利益冲突是腐败发生的根源

12、防治腐败的有效手段

加强对权力的监督是防治腐败的有效手段。(一)严格实施对权力的监督。(二)完善法律监督制度。(三)强化社会公众参与和新闻媒体的监督。

13、电子政务的目标和作用

主要包括以下基本目标:

一、信息化对政府本身的作用:(一)提高政府行政效率效能,推动政府管理创新。(二)提升政府信息分析与决策能力。(三)促进政府管理规范透明,推动廉政建设。(四)实现跨部门信息资源共享与协同。(五)推动政府架构改革。

二、信息化对改善政府与公众关系的影响:(一)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推动服务型政府建设。(二)促进政府信息公开,提升政府形象。(三)加强政民互动,促进公民参政议政。

1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

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它包括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这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相互联系、相互贯通,共同构成辩证统一的有机整体。

考试采用闭卷形式,题型分为是非、单选和不定项三种,其中,是非题共30题,每题0.5分;单选题共45题,每题1分;不定项题共40题,每题1.5分,总分120分。各章分值比例如下表:

更多相关推荐:
20xx年初任公务员培训总结 夏雄伟

20xx初任公务员培训个人总结咸安区乡镇党政办科员1夏雄伟作为20xx年咸宁市新录用公务员,我有幸参加了本次市委组织部和公务员局联合举办的初任公务员培训班。,市组织部联合市公务员局对本次培训做了严密的部署、精心…

20xx年初任公务员培训总结

根据马鞍山市委组织部、市人事局的安排,我有幸参加了20xx年度全市新录用公务员初任培训班。在为期12天的培训中,在授课老师深入浅出的讲解中,我学习了十八届三中全会报告、公共管理与依法行政、素质和能力提升知识、公…

初任公务员培训总结

公务员初任培训总结9月x日到9月x日,我参加了由常熟市人事部门组织的20xx年公务员初任培训班。在这两周的时间里,我学习了新进机关工作人员行为规范、当前社会矛盾和信访形式解读、公文写作与公文处理、公务员法、…

初任公务员培训总结

初任公务员培训总结20xx年x月x日至11月x日,我参加了青田县人事局组织的初任公务员培训。短暂的五天时间,来着各领域的六位老师从各自的角度给我们讲授了公务员所需的依法行政、公文写作等方面的知识,时间虽短,但在…

新录用公务员初任培训心得体会

作为20xx年度新录用公务员,有幸参加了组织部、人社局、区党校组长的新录用公务员初任培训学习,认真系统地学习了公务员职业道德建设、公务员公文写作、公务员行为规范与政务礼仪、公务员党风廉政建设及应对突发事件知识等…

公务员初任培训总结

20xx年x月x日-19日,根据市组织部、市人社局和市公务员局的安排,我有幸参加了20xx年公务员初任培训班(第二期)。在为期两周的培训中,培训班精心安学识渊博的教授专家开展深入浅出地授课,使我较为系统的学习了…

初任公务员培训小结

公务员初任培训学习心得20xx年xx月x日到xx月x日,我参加了由xx市人社局和组织部联合举办的20xx年xx市新录用公务员初任培训班。期间老师讲解学习了十八大精神,《公务员职业道德建设》、《公务员法》等课程。…

上海市公务员初任培训复习资料(全)

公务员初任培训复习资料是非题1011市场经济具有外部性特征我们把对第三方或周围环境产生的不利影响称为外部经济2单位的级别高公文质量的要求就高单位级别低公文质量的要求相应就低3公文中自称时可用本单位我单位应用于上...

国家税务局系统公务员初任培训

依据国家税务局系统公务员初任培训实施办法本大纲提供了公共知识和专业知识两大部分政治理论与廉政建设行政执法知识综合知识与能力会计基础知识税收政策知识和税收业务知识共六个模块主要课程的教学指导适用于全国税务系统财税...

公务员初任培训单项选择100题

单项选择题1行政许可是指行政机关根据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申请经依法审查准予其从事特定活动的行为下列不属于行政许可特征的是DA要式行政行为B授益行政行为C具体行政行D强制行政行为2市场力量的角色应最大化政府角色...

公务员初任培训心得体会

公务员初任培心得体会交通运输局训公务员初任培训心得体会为了促使新任公务员能尽快进入角色真正融入到工作当中县委组织部和县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局于20xx年5月9日20xx年5月15日举办了为期一周的卢龙县20xx年...

20xx年公务员初任培训学习心得

20xx年公务员初任培训学习心得20xx年3月18日至3月24日我作为市20xx年度招考录用的新公务员中的一员参加了由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市公务员局和市委党校联合举办的公务员出任培训在为期七天的时间里由市人社...

初任公务员培训总结(56篇)